微课程设计文字说明

2024-07-17

微课程设计文字说明(通用6篇)

1.微课程设计文字说明 篇一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系王纯伦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设计文字说明06级检验班 徐良

尊敬的各位专家和评委

大家好!我是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团队负责人王纯伦,下面我向名位专家和评委介绍一下《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整体设计。我的汇报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必要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必备的检验技能,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也是省级重点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检验》是将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感染性疾病作出病原学诊断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是医学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微生物检验》的前期职业基础课程是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医学基础课程(正常人体结构、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疾病概要等,在具备了一定基础知识和技能后,为《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临床标本的采集、处理,微生物鉴定等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后续课程有:以临床微生物检验任务驱动型的综合实训、岗位专项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完整工作过程,为今后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总课时160学时(不包括毕业实习6周240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比例为1:1。

该课程采取“校企合作”(主要是与医院检验科合作)的方法,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真实的临床环境实训,实现课堂与岗位的对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我们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技能目标

正确进行各种临床标本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全面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完整工作过程,具备从事微生物检验的综合职业技能。

3.素质目标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与病人的沟通协调能力;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

以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为蓝本

结合医学检验行业发展需要

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选取教学内容。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理论以够用为度。实践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一致。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按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单元。以微生物检验真实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为依据,把《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1)基本技能模块: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掌握病原性细菌等的培养、鉴定技术)(2)综合技能模块: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掌握培养基制备、临床标本未知细菌鉴定技术)(3)综合实训模块: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及个案分析(掌握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特殊仪器分析技术)(4)临床实践模块:医院微生物室见习、实习(掌握医院微生物检验室常规操作技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到各主题教学单元中。教学实施中,充分体现“教、学、做”结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课程标准的构建与运用

与行业专家、临床兼职教师等共同制定《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标准,突出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2.教材的建设与使用

目前,本专业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及自编校本教材:

(1)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检验》第三版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依据行业特点及学生培养目标,编写了部分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综合实训教材《医学检验操作考核指南》、《微生物检验实训指导》等。

(3)其他自编的学习资料《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导读等供学生选择使用。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

1、依靠检验行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改变以往由学校单向培养学生的模式、转向学校、医院(企业)共同参与培养,形成学校与临床实习基地一体化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聘请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副主任,核医学检验科主任等行业专家及临床一线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医院见习及顶岗实习教学、部分校内实践性教学。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建设课程、管理教学、编写教材;共建实训基地。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质量得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教学医院设有供学生上课和培训的教室,可以开展微生物检验教学;学校设有医院的实训场景,可以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技能操作,真正做到了“教学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微生物学检验的“教、学、做”

一次课:如细菌接种教:

讲解:操作要领,注意事项

示教:演示细菌接种过程

学: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练习

做:在抽回示合格的基础上对临床真实标本进行细菌接种。

整个学习期间教:理论课上的教。学:实验实训课上的学。做:医院见习、实习的操作。

2.突出实践,强调“递进式”培养技能

制定了以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方案。从2006年开始,对微生

物检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定与完善实施“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梯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递进式完成,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技能操作训练;第三阶段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第四阶段分散到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实习基地的综合见习贯穿前三个阶段。“阶梯式”的技能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学效果得到了医院检验科的广泛认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根据《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实际教学中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我指导学习,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及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

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通过实际病例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引导法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把与实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课放到实训课讲授,教师通过临床病例,采用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理论、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模拟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角色扮演教学法

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让学生选择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备课(包括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教案等),上台讲课,其他学生和老师听课点评。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了传授知识、掌握知识的技巧,有一个“教”与“学”近距离的接触。由于评教的每一位学生都作了备课准备,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验课教学中学生互相扮演病人静脉采集血液标本,相互采集咽拭标本,指导患者留取痰液、尿液及粪便等标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部分项目的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采用校企合作开发多媒体课件

充分发挥 “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的作用,与行业专家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件内容精炼,形象生动,配合网络教学环境,受到学生的好评。如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非肉眼所见,通过PPT、flash等手段,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网络资源实施综合教学

利用现有网络学习资源,对学生开展随机自主学习。自编了习题集,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并将逐步设立和完善学习答疑台,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师生信息互动,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自学和交流。

利用学院阅览室、图书期刊等资源,向学生推荐课外参考书籍,布置思考题,充分利用检验

医学学习网站,如中华医学检验网、医学检验信息网等。鼓励学生浏览课程学习网站,拓展知识面。

这些灵活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

四、教学团队: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拥有一支专业学科带头人、副教授、主任检验师等组成的专兼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一支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娴熟,行业专家参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团队。还拥有一支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学师资队伍,指导和带教学生的临床见习与实习工作。他们是分散在省市37家实践教学基地的具有专科学历以上或主管技师以上职称的临床一线微生物检验人员。

五、教学资源:

(一)校内教学资源

1.配备有先进的显微数码互动多媒体教室。可以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供师生互动学习。

2.图书馆、阅览室有多种专业书籍及专业刊物,供师生随时使用。

3.计算机大厅可以方便学生上网查阅各种信息资料,对课堂起到了补充和拓展的作用。

(二)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拥有功能比较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2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500多万元。其中用于微生物实训室共4个,每个实训室能同时容纳50名学生实训。多媒体互动实训室1个,能满足40名学生上课,体现师生互动。实训室配备有恒温培养箱、厌氧培养箱、超低温冰箱、电视投影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多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PCR分析仪、Y-计数仪、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移动式消毒设备、高压灭菌器等,能完全满足微生物检验实训要求。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拥有37家校外实习基地,布点合理,均为二等甲级以上医院,装备精良、完全能够满足本课程顶岗实习的需求。

六、教学评价:

(一)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1、安康市检验学会主任委员、安康市中医院院长刘玉泉教授: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品课程《微生物学检验》,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课程的主题鲜明,栏目设计科学合理,结构完整。整个教学团队立足于学校生存与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条件改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课程建设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充分体现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2、安康市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安康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荆成宝教授:

《微生物学检验》是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组的多位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工作,经过几代新老教师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一门在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负责人在抓课程建设方面起步早、力度大。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聘请行业专家和临床“能工巧匠”进课堂指导教学,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和职业教育理念。在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过程中,既体现了课程的定位,又突出了专业特色。督导组的听评课等综合测评,教学团队的成绩均名列前茅.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评价:

老师备课充分,教学态度认真,授课效果好。

1.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2008年:优

2009年:优

2010年:优

2.专家、校内督导组及学生评价均为优良。

(二)社会认可度: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0%、从近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都能通过用人单位的选拔考试,在较短时间内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各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血站及各类相关企业等的检验检测部门,也有一部分进入生物试剂生产与营销机构从事医学检验和病理检验技术及相关工作。

对已毕业学生所在就业单位进行回访,同行对他们的工作能力给予较高评价。历届毕业生在行业就业岗位深受好评和重用,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医院检验科及相关实验室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七、特色与创新点:三个结合1、校院交替,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院校融合)

本课程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前三个阶段主要在校内完成,第四阶段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从第一阶段开始学生都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见习。做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校教学活动与医院微生物检验实践活动的统一。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的要求,顺应了高职教育对职业技能的强化要求。

2、工学结合,引入行业岗位标准:(工学融合)

聘请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全过程。注重产学结合,使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按照微生物检验的行业标准,整合与改进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和测评体系,制订校内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加强过程考核,并实行校内外专兼教师共同评价体制,客观评价学生岗位操作技能。

3.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

由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市(区)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对象是标本,服务对象是病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道德观,并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技能实践中,突出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诚信、爱心、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培养有机融合。

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2011.06.25

2.《认识角》微课程设计 篇二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而后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认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续学习进一步认识角以及角的度量和分类知识奠定基础,积累经验。这一课在以往常规课堂中的教学并不是很顺利,尤其是学生在找角环节中只能局限于教室,在做角、比角、折角环节中,如果单靠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参与就不够,如果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先演示随后再让学生操作,课堂时间又会比较紧张,而且部分后进生可能会跟不上大多数学生的节奏。基于这些考量,笔者尝试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

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并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③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达成目标。达成目标不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而是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找准达成目标,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就有可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达成目标是整个自主学习的灵魂。笔者根据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从学生本位出发,设计了如下达成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并能说出角的组成部分,会指出物体面上或是平面图形中的角;能够正确识别角;会用两个塑料条做成一个活动角,并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为了达成这一设计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①学生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述,明确自身应该达到的目标,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②目标的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从知道角的概念到能够辨别角,是对概念的简单应用。③教师引导学生做角、比角,在实践中体会影响角大小的相关因素,是对概念的升华应用。

制作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能全面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并能够指导和检测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在设计这份自主学习任务单时,笔者遵循了以下逻辑:①提炼达成目标;②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依次可以概括为认角、找角、辨角、做角、比角、折角六部分;③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指导其更好地完成课前学习;④设计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形式,形成目标管理的意识。

整个学习任务的设计,笔者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本位,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2.设计并录制微视频

笔者设计并录制了教学微视频,它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会知识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节课的微视频依照以下逻辑线索进行设计:①从情境图入手,初步感知角的特征;②通过比画身边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③搭建活动角,探究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④动画演示,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⑤折纸游戏,再次感受身边的角。

视频的录制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录制PPT上的内容,首先将微课中所需的知识呈现在PPT上,再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并配音,后期还可以对视频的时间轴编辑,剪去错误的部分,再进行渲染,生成视频;另一个板块是相机拍摄的部分,这一板块的加入主要是因为《认识角》这一课题本身的特殊性,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比画身边的角,那么在微视频中就需要有一个比画角的示范,拍摄一段教师比画角的录像作为示范就最合适不过了,只是相应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将两段视频合二为一?在其他教师和网络的帮助下,笔者发现了一款软件——“格式工厂”,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款软件中,使用者可以添加多个视频,对它进行合并,并生成需要的格式。最后,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相机拍摄录制视频,再利用“格式工厂”编辑视频,合成并导出MP4格式的微视频。

应用过程

1.第一环节:课初检测

上课伊始,笔者快速检测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情况,并作评价。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检测不但毫无负担,而且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学生经过自身努力掌握学习内容,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时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2.第二环节:提升练习

(1)比角练习

翻转中的课堂是内化知识的地方,有梯度的练习才能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挑战有难度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还能促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里提升练习的设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课前所学的知识,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能够找到钟面上的角,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这也是在明确了影响角的大小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完成上述任务后,笔者要求学生先组内交流,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以促进同伴互助协同发展。展示交流时,笔者要求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和其他同学互动,使之能在质疑与思辨中进一步内化知识。同时展示让学生感觉在扮演教师的角色,更充满自信。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学会倾听,学会思考。

(2)数角练习

数一数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设计了两个练习,分别是数一数多边形中的角和由一个点引出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中的角。前者相对简单一些,在学生独立解决并交流结果后,教师再追问三角形中有三个角,四边形中有四个角,五边形中有五个角,那六边形、七边形、十二边形各有几个角呢?帮助学生联系旧知,完善知识网络体系。后者相对难一些,里面还包含了由两个小角拼成的一个大角。学生完成后,再在组内交流看法,同伴互动协力找出图形中所有的角,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并且信心十足。

在提升练习的过程中,从知识方面而言,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角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能力方面而言,展示与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第三环节:协作探究

提升练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探究比较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难点,但日常课堂因为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而在这里可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选择对象比较,并在操作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对“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第四环节:展示评价

展示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台上汇报、台下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都更深入,对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对各个小组从探究形式、同伴互助、汇报情况等方面做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希望。

评价与反思

1.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责最初的定义,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的人。翻转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即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寻找答案,自主发现问题后再去解决问题。

2.能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在《认识角》这一课中,笔者在微视频中展示了角的实际物体图片,然后抽象出角,再动态标出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口述角的定义、顶点、边的概念。把这样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学生不仅能够看到而且能够听到,通过微视频的步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突破了重难点。

3.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认识角》这一节微课中,笔者除了解决本课学习的重难点之外,还加入了一个有趣的折纸游戏,利用微课将折纸的步骤一步一步呈现出来。当最终出现了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马就被调动了起来,随后在折纸作品中找角,比画角的环节学生也学习得格外积极。可见利用游戏回顾本课学习的知识点,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认识角》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

2.达成目标:

①知道并能说出角的组成部分,会指出物体面上或是平面图形中的角;

②能够正确识别角;

③会用两个塑料条做成一个活动角,并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3.学习方法建议:

指一指,说一说,拼一拼,拉一拉,折一折。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任务二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面上有角?写下来。在你找出的实物上指一指角。

任务三 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是的画“√”,不是的画“×”)

(   )        (   )        (   )       (   )      (   )

任务四 用两根塑料条,做成一个活动角,并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任务五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怎样使你的角变大一些,变小一些呢?动手试一试吧!

②通过操作,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请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吧!

任务六 折纸游戏。

用纸折出你喜欢的作品,并在折纸过程中找一找折出的角,用小弧线标示出来。

三、困惑与建议

评委印象

陈老师为打破常规课堂上教学《认识角》一课的局限性,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探索,她把本课的知识传授环节前移,设计了任务学习单来引导学生学习,还以课堂形式预告来重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她的微课程设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才能成功,所以从达成目标的设定、学习任务的安排、微课的录制、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都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面对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会立刻明白本课学习后自己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知道自己该如何主动做,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意图十分明显。六个学习任务也十分明了,方法明确,易于操作。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用问题时刻引导学生学习,使其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微课视频清晰流畅,讲解透彻,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课堂形式预告让学生提前了解了课堂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并不只是简单地通过人机交互观看视频来实现,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非常重要,教师安排的协作探究和展示评价环节有利于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更有助于他们内化习得的知识和拓展个人的能力。

2.设计的学习任务精细

陈老师设计了认角、找角、辨角、做角、比角、折角六个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学习,并给出了“指、说、拼、拉、折”的学习方法建议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学习。这些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与达成目标紧密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支架。这些任务中有的能帮助学生感受身边的角,有的能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有的能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有的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的能化抽象为具体,有的又能化具体为抽象。这些带着问题的任务精确地指引着学生去经历对角的了解、理解到掌握的知识建构过程,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内化知识,逐步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针对这些有梯度的学习任务,教师先引导学生学,让他们明白、理解后再去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听、被动学的状况,使自主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3.课程设计总说明 篇三

一²设计依据

1²本工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2.张宗尧,刘宝仲。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3。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图集》编写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图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二²项目概况

1²本工程为永川区xx中学教学楼,本建筑为二类建筑,使用限50年,建筑物室内外高差为450。

2²本教学楼为外走廊式。

3²本工程总建筑面积 695.52㎡。

4²建筑层数为5层,层高为 3.6m,建筑高度为18.9m。5²耐火等级:二级

6²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三²本工程部分做法:

1.墙身防潮层位于-0.06米处,20厚泡沫保温材料加1:2防水砂浆(掺5%防水剂)。2.楼地面:

(1)地面:

门厅、过厅、走廊地面为淡驼色花岗石防潮地面,按赣01J301-64/18施工。

厕所地面均为纯灰色高级防滑防潮釉面砖地面,按赣01J301-46/14施工。

开关站地面均为混凝土防潮地面,按赣01J301-31/10施工。

所有其它办公用房地面均为那坡黄色高级防滑防潮釉面砖地面,按赣01J301-45/14施工。

(2)楼面:

所有教室和功能用房均为那坡黄色高级釉面砖楼面,按赣01J301-34/42施工。

所有楼层门厅、过厅、走廊均为淡驼色高级彩色防滑釉面砖楼面,按赣01J301-35/43施工。

厕所楼面均为纯灰色高级防滑防潮釉面砖楼面,按赣01J301-38/44施工,所有楼梯楼面均为淡驼色高级防滑踏步砖 楼面,按赣01J301-34/42施工。

(3)踢脚线:

所有栏杆踢脚均按剖面做法,上反100。

所有室内楼地面踢脚线均为所在楼地面同色同质材料,高150,具体做法参见赣01J301有关大样。

(4)隔离层均选用沥青玻璃布油毡一层。

三²设计标高

1²本工程±0.000为绝对标高

2²各层标高为建筑完成面标高,屋面标高为结构底面标高

3²本工程标高以“m”为单位,总平面尺寸以“m”为单位,其他尺寸以“mm”为单位 四²墙体工程

1²见墙身详图

五²屋面工程

1²本工程的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

2²屋面做法为上人屋面,露台、雨篷等见“各层平面图”及有关详图 3²屋面排水组织见屋面详图,屋面排水采用外排水,六²门窗工程

(1)所有外门窗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III级;

水密性和保温隔热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PVC塑料门》JG/T3017和《PVC塑料窗》JG/T3018的规定。

(2)玻璃窗均为白色硬聚氯乙烯塑料窗,薄荷青色中空玻璃。

(3)凡跨楼层玻璃幕墙在楼层处均应采用防火材料填充。凡窗台高度低于900的均在室内设置栏杆

(4)墙跺为统一做成120。

(5)本工程C3021共扇,C1809共扇C3015共扇C3018共扇C1206共扇C1815共扇 七²室外工程

1²外挑檐、雨篷、室外台阶、坡道、散水等工程见墙身详图。

2.其它:

(1)屋面排水管采用%%c100PVC塑料管。屋面水落口仿赣03ZJ207-1/33施工,穿女儿墙屋面水落口仿赣03ZJ207 1/32施工。

(2)雨棚、外墙出线、飘板、女儿墙压顶等均须做滴水线。

(3)建筑物四面设混凝土散水宽度为900,按赣90J701-2/6施工,雨水从散水排至混凝土暗沟,按赣90J701 14/8施工。

(4)室外台阶为浅驼色花岗石贴面,按赣90J701-5/1施工。

(5)所有坡道均按赣90J701-4/2施工。

4.别墅文字说明 篇四

一、项目名称

林间小洋房

二、项目背景

林间小洋房延续欧式古典风格,在建筑外观和社区文化主题上,形成独特的、高贵的建筑品味;,在建筑外立面、植物、河景、园林等方面均采用较为统一的风格,拟将其打造成欧式文化主题的高品质别墅。

三、设计说明

在设计上首先强调“生活化”和“功能化,尽可能的满足功能需求,建筑设计主要功能具体如下:

首层主要功能有:门厅、起居室、厨房、餐厅、卫生间、洗衣房、佣人卧室、车库等。

二层主要功能有:主卧室、老人卧室、小孩卧室、卫生间、书房、储藏室、活动室、露台等。

露台、阳台可提供人们休息、欣赏景色的场所。

本设计方案强调空间的整体性,风格的统一性。根据不同功能对相应的房间立面作出处理方案,提倡自然简洁和理性的规则,比例均匀、形式新颖、材料搭配合理。整个内部结构严密紧凑、空间穿插有序、取得局部与整个空间的和谐。避免空间的狭窄、压抑感,繁杂、老套、呆板的造型,强调空间的趣味性。有“浓郁”的生活气氛,把居室的“生活气息”和“生活场景”灵动地表现出来。

本设计方案体现出时代、生态、环保、智能性。注重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衔接,关注入户花园、露台等的处理和应用,提供给业主一个优越的连接点,从视觉到心灵带给居者阔绰和通达的感受,让建筑和景观相映成趣,收放随意,动静皆宜,全面提升空间品质,体现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采用低矮的景观性围墙的将区内分隔为外部区域与私家花园区域,加强建筑空间的私密性,减少声音的干扰,增强与改善私家花园独立生活的情趣,使内部具有安静、自由与独立的生活空间。

本设计方案体现了田园风格。主人可按喜好栽植各类芳香植物,如薄荷、藿香、瑞香等。即可观赏又可实用,使园主充分感受别墅的乐趣,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景观树丛区的设置,遵循的是“风吹气散,树挡气聚”的原理。这片小树林就像是一道绿色的墙,夏天遮荫,冬天挡风。其间桂花、樱花、山茶花等植物,让人感受到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自然和谐之美。树下地被植物的运用,不仅创造了庭院生态的多样性,也是为了打破整个别墅长方形空间的呆板,使别墅显得灵活而富有变化。植物配置力求做到乔、灌、草结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让园主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植物种植采用丛植,列植为主要形式,使整个庭院显得简洁、自然.为丰富景观,也采用了多种种植形式,有对植,孤植等,选用的树种多为常用的乡土如树种,如桂花、樱花、高山榕„„并配以凤凰木、山茶花等叶色叶形丰富的植物,强调园中色彩的变化。别墅中大块草坪的设置,均一的颜色、细腻的质感、以及可以踩踏和让人亲近,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这些优点也是别的地被植物所无法比拟的。草坪还把树、灌木、花草有机联系在一个和谐的背景中,统一视觉。别墅内围墙都布置了爬山虎,做到墙体的垂直绿化,即丰富了景观层次,又对于夏季降温,冬季保温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四、经济指标说明

本套别墅采用砖混结构形式,由于层数较低,没有必要采用框架结构体系,众所周知,在层数为六层及六层以下的建筑中,采用砖混结构形式是非常经济的。由于别墅建设在林间,绿化等一系列措施既可避免,采用天然的树木花草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更加别有韵味。建设用地面积:146.52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93.04平方米 其中

建筑密度:

38.1%

车库面积:19.89平方米 绿地率:

24.7%

机动车位:

5.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篇五

摘要

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全部学完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机床夹具设计,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是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它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及其有关先修课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工艺及结构的设计,也为以后进行一次预备训练。此课程设计的目的:(1)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初步具备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并能保证加工质量的专用夹具的能力。(2)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标准、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

此次是对一种大批量生产的拨叉类零件进行钻孔。所设计的夹具必须保证这个通孔的各种尺寸精度,并且以最经济、最省时省力的方法来设计此套夹具。通过对定位误差的分析,确定出采用大端面小心轴定位,夹紧装置采用螺旋压板夹紧机构。

对于我本人来说,希望能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习,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工艺课程实习所得的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从而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夹具设计、制图、机械

I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目录

摘要..................................................................................................................I 1 设计任务.............................................................................................................1 2 零件的定位.........................................................................................................2

2.1 零件的工艺和精度分析.................................................................................................2

2.2 定位目的及原理.............................................................................................................2 2.3 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3 2.4 定位方案.........................................................................................................................3 2.5 定位元件的选择.............................................................................................................3 2.6 定位误差.........................................................................................................................4 零件的夹紧装置.................................................................................................5

3.1 夹紧方式的选择.............................................................................................................5 3.2 工件拆装.........................................................................................................................5 3.3 夹具体设计.....................................................................................................................6

4钻床导向装置......................................................................................................7

4.1 夹具结构形式.................................................................................................................7 4.3 导向装置.........................................................................................................................7

结...................................................................................................................9 参考文献...............................................................................................................10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设计任务

对下图零件钻φ11H7的通孔这道工序进行夹具设计。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初步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并能保证加工质量的专用夹具。

图1-1夹具设计零件图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零件的定位

2.1 零件的工艺和精度分析

(1)零件的工艺分析: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确定为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万能性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工艺路线:

工序Ⅰ:铣削 铣上表面A面; 工序Ⅱ:铣削 铣下表面B面;

工序Ⅲ:钻削 钻、扩、铰φ23,钻φ6合φ11孔;(本套夹具适合于该工序)

工序Ⅳ:铣削 粗铣、半精铣12mm通槽; 工序V:检查;

(2)零件的精度分析:孔尺寸φ11H7,公差等级为7级 2.2 定位目的及原理

图2-1 工件定位图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问题,是夹具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确定定位方案后,定位基准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定位基准和定位元件存在制造误差、装配误差、磨损误差等。从而使同批工件在夹具中所占据的位置不同,这种位置变化从而导致加工要素产生误差。

工件在加工前,必须首先使它在机床上相对刀具占有正确的加工位置称为定位。它包括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夹具在机床上的夹紧、刀具在夹具中的对刀与导引、整个工艺系统的调整等组成环节

工件的定位包括三项基本任务。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1)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如何使同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占据一致的正确位置。(2)

设计合理的定位方案,选择合适的定位元件。(3)

保证有足够的定位精度。2.3 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

在分析工件定位时,通常是用一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一个自由度,用合理分布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从而使工件在家具中的位置完全确定,即六点定位原理。如图2-1所示是一个梯形且两端为圆弧的工件,欲在该工

件上钻一个通孔。为保证加工尺寸φ11H7,需要限制工件x、y、z、x、y这五个自由度,属于不完全定位。(加工的通孔)2.4 定位方案

工件定位时,作为定位基准的点和线,往往由一些具体的表面来体现,这种表面成为定位基面。定位基面(基准)的分类:

(1)主要定位基面。是限制工件三个自由度的定位基面。一般选择工件上比较大的表面作为主要定位基面。

(2)导向定位基面。是指限制工件的两个自由度的定位基面。一般选择工件上窄长的表面基面,而且两支承点距离应尽量远些。

(3)双导向定位基面。是限制工件的四个自由度的圆柱面。(4)止推定位基面。限制工件的一个移动自由度的定位基面。(5)放转动定位基面。限制一个转动自由度的定位基面。

工件的定位是通过定位基面进行的,因此定位基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及表面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定位方法及所用定位元件选择。

(1)遵循基准重合原则,避免基准不符误差。

(2)尽量用精加工过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以保证有足够的定位精度。(3)应使工件安装稳定,使在加工过程中切削力或夹紧力而引起的变形最小。(4)遵守基准统一原则以减少设计和制造夹具的时间和费用。(5)应使工件定位方便,夹紧可靠,便于操作,夹具结构简单。根据零件及定位元件的特点,故用定位基准为φ23H8孔的轴线和下表面。2.5 定位元件的选择

工件定位方法及其定位元件选择包括定位元件的结构、形状、尺寸及布置形式等,主要决定于工件的加工要求、工件的定位基准和外力作用状况等因素。定位元件的结构形式 1 工件以平面定位

1)平头支撑钉(A型),主要用于精基准定位;球头支撑钉(B型)与粗基准面接触良好,主要用于粗基准;齿纹支撑钉(C型)可防止工件滑动,常用于工件侧面定位。单个为定位一个自由度,三个定位三个自由度。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2)光面支撑板(A型),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但沉头孔不易清除干净,在一般作侧面或顶面支撑;带斜槽的支撑板(B型)切削容易清除,一般作为底面支撑。一组支撑板定位三个自由度 2 工件以圆孔定位:

基准,长定位销定位三个自由度,短定位销定位两个自由度。

2)定位心轴定位加工外圆和端面等。长心轴限制工件四个自由度,短心轴限制工件的两个自由度。

3)圆锥销是与工件孔缘接触定位,限制工件三个自由度。3工件以外圆柱表面定位

1)V型块与工件的接触面较长时限制工件的四个自由度。而与工件接触面较短时限制工件的两个自由度。

2)定位套定心精度不高,只适合精定位基面。其内孔轴线为县委基准,内孔面为限位基面

根据零件及定位元件的特点,故采用窄V型块和一组带斜槽支撑板定位。2.6 定位误差

夹具上与工件加工尺寸直接有关的且精度较高的部位,在夹具制造时常用调法来保证夹具精度。夹具的调装包括夹具各组件、元件相对于夹具体的调整装配和夹具相对于机床的调装两方面内容,其调装精度程度决定夹具最终安装误差的大小。

造成定位误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定位基准和工序基准(设计基准)不重合,由此产生的基准不重合误差ΔB(或称基准不符误差);二是由于定位付制造误差造成的定位基准与限位基准不重合,产生基准位移误差ΔY

孔φ11H7定位误差ΔD的分析

工件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因此基准不重合误差ΔB=0。由于工件定位基面(外圆柱表明)的直径误差,形成了工件轴心的基准位移误差ΔY,因此基准位移误差

ΔY=

1)定位销主要用于直径在50mm一下的中小孔定位。以孔的轴线作为定位

Tdα2Sin20-(-0.05)0.03535

2Sin45因此尺寸定位误差为ΔD=ΔB+ΔY=0.035mm<1/3T=0.133mm,定位合理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零件的夹紧装置

3.1 夹紧方式的选择

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螺旋夹紧机构,因为工件是在立式钻床上进行加工,加工力及震动较大,要求夹紧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因此需要在工件的一侧用万能调节压板夹紧,为了方便装拆工件,另一端用螺钉螺母夹紧。基本夹紧机构:

a斜锲夹紧机构

结构特点:斜楔的自锁条件与升角有关;斜楔具有改变加紧作用力方向的特点;斜楔具有增力的作用;结构简单通常用于机械夹紧或组合夹紧机构中,且工件的进度较高。

b螺旋夹紧机构

螺旋夹紧机构机构简单,制造方便,增力较大,夹紧行程不受限制,所以在手动夹紧机构中广泛应用。本次课程设计选用此夹紧方案,夹紧工件为万能调节压板。

c偏心夹紧机构 偏心夹紧机构优点是制造方便,夹紧迅速;缺点是夹紧力较小,自锁性能不好,夹紧行程教小,一边用在切削力不大,无振动的场合,且对夹紧尺寸要求较严的场合。

对装夹装置的基本要求:

① 保证定位准确可靠,不能破坏原有的定位。② 夹紧力的大小要可靠适当。

③ 在保证装夹的前提下机构力求简单,工艺性好,便于制造和维修。④ 具有良好的自锁性能。⑤ 操作方便安全省力。

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螺旋夹紧机构,因为工件是在立式钻床上进行加工,加工力及震动较大,要求夹紧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因此需要在工件的一侧用万能调节压板夹紧,为了方便装拆工件,另一端用螺钉螺母夹紧 3.2 工件拆装

V形块定位时,在另一个面上使用弹簧及螺钉连接V形块,装夹工件时,通过弹簧的压力使工件便于装卸,通过螺钉及螺母组合来夹紧,从而便于装卸工件。

在钻床上进行孔所用夹具称为钻床夹具简称钻模。钻模借助其上的钻套引导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生产率,在成批大量生产中,已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3.3 夹具体设计

采用铸造夹具体,其工艺性好,可铸造出各种复杂形状,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刚度和抗震性。夹具底面四边应凸出,使夹具体的安装基面与机床的工作面接触良好。夹具在机床工作台安装,夹具的重心应尽量低,重心越高则支撑面应越大。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4钻床导向装置

4.1 夹具结构形式

在钻床上进行孔所用夹具称为钻床夹具简称钻模。钻模借助其上的钻套引导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生产率,在成批大量生产中,已广泛采用钻模来进行加工。钻模的结构形式很多,按工件的结构形状,大小和钻模的结构特点,钻模可分为以下几种:固定式、回转式、移动式、翻转式、盖板式和滑柱式。

a固定式钻模,这类钻模在加工过程中固定不动,夹具体上设有安放紧固螺钉或便于夹压的部位,这类钻模主要用于立式钻床加工单孔,或在摇臂钻床上加工平行孔系。

b回转式钻模,用于加工工件上同一圆周上平行孔系或加工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径向孔系。回转式钻模的基本形式有立轴、卧轴和倾斜轴三种。工件一次装夹中,靠钻模依次回转加工各孔,因此这类钻模必须有分度装置。回转式钻模使用方便、结构紧凑,在成批生产中广泛使用。一般为缩短夹具设计和制造周期,提高工艺装备的利用率,夹具的回转分度部分多采用标准回转工作台。

c移动式钻模,这类夹具用于钻中小型工件同一表面的多个孔。

d翻转式钻模是一种没有固定回转轴的回转钻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用手进行翻转,因此夹具连同工件的重量不能太重,一般限于 ≤8~10kg。主要适用于加工小型工件上分布几个方向的孔,这样可减少工件的装夹次数,提高工件上各孔之间的位置精度。

e盖板式钻模没有夹具体,只有一块钻模板,在钻模板上除了装钻套外,还有定位元件和夹紧装置。加工时,钻模板盖在工件上定位、夹紧即可。盖板式钻模的特点是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及钻套均设在钻模板上,钻模板在工件上装夹,因此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廉、加工孔的位置精度较高。常用于床身、箱体等大型工件上的小孔加工,对于中小批量生产,凡需钻、扩、铰后立即进行倒角、锪平面、攻丝等工步时,使用盖板式钻模也非常方便。加工小孔的盖板式钻模,因切削力矩小,可不设夹紧装置。

f滑柱式钻模是带有升降台的通用可调夹具,在生产中应用较广。滑柱式钻模的平台上可根据需要安装定位装置,钻模板上可设置钻套、夹紧元件及定位元件等。根据以上钻模各自特点,本次选用固定式钻模。4.3 导向装置

1、钻套基本类型:按钻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可分为固定式、可换式、快换式和特殊钻套,前三种钻套均已标准化,可根据需要选用,必要时也可自行设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计。本次选择固定式钻套。

2、钻套高度和排屑间隙:

1).钻套高度H 钻套高度与所钻孔的孔距精度、工件材料、孔加工深度、刀具刚度、工件表面形状等因素有关。钻套高度H越大,刀具的导向性越好,但刀具与钻套的摩擦越大,一般取H =(1~1.5)d。孔径小、精度要求高时,H取较大值H=1.5×7=10.5mm

2.)排屑间隙h 钻套底部与工件间的距离h称为排屑间隙。h值应适当选取,h值太小时,切屑难以自由排出,使加工表面损坏;h值太大时,会降低钻套对钻头的导向作用,影响加工精度。加工铸铁时,h =(0.3~0.7)d;加工钢时,h=(0.7~1.5)d。由于此工件材料为灰口铸铁HT200,h=(0.3~0.7)d=(2.1~4.9)

3、钻套内孔的基本尺寸及公差配合

钻套内孔(导向孔)直径的基本尺寸应为所用刀具的最大极限尺寸,并采用基轴制间隙配合。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经过为期两周的设计,本次夹具设计已经完成。这次设计不但巩固了已学知识,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一次提高,从零件分析到工艺编制到夹具设计,从设计到加工,真正从头到尾思考了一个完整零件的加工,使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方法,也要考虑设计后用于实践的成本,以及适用性,因此设计也要和实际相联系,源于实践,处于理论,用于实践。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书本上的东西毕竟是理论,就像切削三要素的设定,书本上查来的数据跟实际加工的是有差距的,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证明数据的合理性,通过课程设计,也进一步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我懂得了机械这门工科的实际意义,更加深入的了解机械制造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更让我认识了自身能力的欠缺与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最后,感谢老师和同学在这次设计中的给予我的帮助与指导

《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说明书

参考文献

6.《时间的表述》微课程设计 篇六

《时间的表述》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中的话题是简单谈论日常作息习惯。鉴于学生小学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与钟表有关的知识,笔者着重扩充初中要学习的与时间相关的知识点。在视频中,笔者运用多种手法向学生展示时间的奥妙与魅力。

笔者面对的是六年级(等同于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比较好奇,适时开展各种活动,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微视频中,笔者以鲜活的笔触、多样的视角向学生呈现了不同的视觉画面。

笔者根据《英语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微课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主设计、动手动嘴、群内畅言等多种有趣的活动来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时间表述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达到尝试用新知识进行英语表达的目标。

设计

微视频伊始,笔者就提醒学生准备好一个小钟表,并打开班级QQ群和微信群,积极参与班级的互动。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采用英语儿歌的形式导入,40秒的Flash动画欢快灵动,妙趣横生,将学生的激情迅速点燃。笔者先要求学生边跟唱,边思考,随后提出问题:What time have they got the fish? 从而让学生立刻进入思维状态,由此引出时间的表述——整点表达法和非整点表达法。

在非整点表达法中,学生先进入顺读法的学习。笔者在此补充了一段学生对话的小视频,视频中两位学生的对话采用了顺读法的模式,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接着,学生进入逆读法的学习。逆读法中past和to的用法,是学生的易错点,也是整个知识点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把这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解。学生最先接触的是past的用法,笔者为学生展示了文字描述,又配以范例讲解,使得内容不那么晦涩难懂;笔者还出示了一段班级QQ聊天记录(其中有学生的提问,也有学生的回答)。最后,笔者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我检测。由于是采用班级群聊的模式,原本枯燥乏味的讲解就变得有了活力,学生们都愿意在群里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学习心得,畅所欲言。

当知识点的讲解全部结束时,视频播放也有五分多钟了,学生有疲惫感,于是笔者安排了动手操作的环节。由刚才的静止学习到接下来的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张弛有度,再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时,笔者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钟表或时间学习器,由教师说英语时间,学生快速拨动手中的钟表,检查与老师的视频答案是否一致。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笔者用整点读法、顺读法、逆读法等来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提醒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按下暂停键,拨好钟表后再继续播放,检测与视频中老师的时间是否一致,并鼓励学生把拨表读数的过程录下来发到微信群中,互相晒一晒,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欣赏、互相提高,让更多的声音说出更动听的英语。这一环节是对整个时间学习法的理解和运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动手动脑间逐步达成目标,体验英语应用的价值。

而后设计的环节,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升华,针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自己绘图,或设计表格,或文字再加工,从而变成自己的东西,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达成设定的目标。最后,师生一起欣赏英文诗歌Time。此环节是选做环节,希望有能力的学生能够配乐朗诵,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制作

为了实现达成目标,完成课前教学任务,笔者先根据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制作了教学PPT,经过反复推敲完善后,撰写了视频字幕。鉴于这是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为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笔者采用第一、二人称,并用鼓励、赞赏的语气贯穿视频始终,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老师就在身边。由于视频中要用到真人视频拍摄,笔者提前设计了彩排,并用手机录制了外景画面,而且微视频中涉及的QQ群聊和微信群聊过程也被拍摄下来,最后用Camtasia 8.0软件对PPT、音频、视频等进行了录制和后期加工处理,生成分辨率为720×576的WMV格式时长9分钟的微视频。

应用过程

在上课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课堂形式预告,设计了“我来晒一晒”“我来试一试”“我来帮帮你”“我要当作家”和“我来评一评”五个步骤来完成课堂环节。

这五步按照“检测自主学习成效—独立探索—协作探究—成果交流—反馈评价”的模式将课堂学习层层推进。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与课前的微课内容息息相关、环环相扣,而且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学生只有课前充分利用好微课视频,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积极主动探索,才能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教学反思

纵观本课微课设计,笔者从“新”和“巧”上取意,立足学生的需求,把学习知识提升到思想教育的高度去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彰显个性。若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再精简明确些,微课视频能做成互动形式,学生就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或薄弱环节反复练习,效果或许会更好。

学生在微视频的辅助下,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独立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上主动尝试创新,积极拓展,协作交流,这在知识层面、能力提升、学习方式、个性发展方面,都比传统课堂进步很多。这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也是学生与教师地位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教师所乐见的,也是学生所欢迎的。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希望这种改变是善意的、阳光的,改变的方式是多样的、新颖的,改变的结果是正面的、积极的。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时间的表述》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2《时间的表述》

2.达成目标:

①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认识和理解时间表述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关卡,实现用新知识进行英语表达的目标。

3.学习方法建议:

①请准备好钟表或时间学习器;

②仔细观看,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任务单内容;

③积极尝试把老师讲的“时间的表述”设计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文字、思维导图等);

④动口动手练一练,把自己模仿的音视频和给大家出的题的音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里,看看谁也可以当小老师了;

⑤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英文诗歌,懂得要珍惜时间。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①我来晒一晒(I want to share.):检测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完成得是否正确,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设计表,检测是否能正确地使用不同的时间方法进行表述;

②我来试一试(I want to try.):在班里进行现场提问抢答游戏,通过出示不同的时间表述来让学生快速拨出相应的时间,或出示钟表让学生完整全面地写(说)出时间;

③我来帮帮你(Can I help you?):小组内探究完成阅读任务时遇到的时间问题,深化对时间表述法的学习;

④我要当作家(I want to be a writer.):写写在周六不同的时间点你通常都做了什么;

⑤我来评一评:展示自己的作文,同伴或老师对大家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释疑点评。

二、学习任务

评委印象

《时间的表述》是东营市胜利第十二中学英语教师涂丽莉设计的微课程,这节微课程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其设计亮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内容选择恰当

《时间的表述》内容选自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话题是讨论日常作息习惯。涂老师很了解学生学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扩充初中阶段关于时间的知识方面,运用多种手法表述时间。本节微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涵盖了时间的顺读法和逆读法,重点为时间的表述。

2.任务设计有效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的灵魂。学生凭借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两条隐含的学习路径,能更加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涂老师在任务单中设计了达成目标,并围绕此目标精心设计了必要的学习任务。任务单中学习任务的设计紧紧围绕“时间的表述”设计,包括:看——Flash动画回答问题导入课题;学——根据提问写出、说出不同要求的时间表述方式;练——根据题目拨出钟表位置;帮——微信群里交流学习;理——梳理出视频中讲述的几种时间表述法。涂老师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教给学生看视频的方法和策略,引导他们如何带着任务看视频,去寻找答案。这些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梯度任务,帮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支架,有效支撑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3.视频制作合理

微课程是通过微视频对知识的传授时间进行压缩,支持学生在课外完成前置性学习,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涂老师围绕学习任务配套设计的微课将重难点知识,在9分钟的微视频中呈现出来,通过40秒的Flash动画引出时间的表述——整点表达法和非整点表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练习,并通过模拟QQ交流的形式突破past和to的易混淆之处。整个微视频画面清晰、视听一致,内容设计合理,能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达成自主学习目标,使大多数学生在上课前处在相近的起点。

4.让学习更加个性化

微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学习。从涂老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中可以看出,达成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

涂老师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设计看、学、练、帮、理等多项任务,保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微信交流,互相提问,互相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促进学生间的相互提高。整个前置性学习过程中,该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突出了学习的个性化。课堂活动中的“我来晒一晒”“我来试一试”“我来帮帮你”“我要当作家”“我来评一评”等环节充分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和交流,强化了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

当然,涂老师在微课程设计上还有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例如,学习目标的语言表述还可以更规范;学习方法建议还可以更精练、准确;学习任务四的设计还可以更合理等。

上一篇:C语言默认参数值的实现下一篇:六年级级部会议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