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2024-10-05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通用8篇)

1.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篇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完善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完善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陈幼辉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如何落实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的要求,构建和谐乡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的措施。

一、农村基层乡村治理的现状

1、乡村两级组织关系交叉错位。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乡镇党委与村党组织是领导关系,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也是领导关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关系。从基层的实际运作来看,乡镇党委、政府大都是一体运作,常常以乡镇党委名义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发号施令、布置工作,以党组织之间的领导关系代替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关系,而村委会有时则以自治指导关系来对付。同时,由于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基础的不同,也导致了党的政治领导权和村民自治权之间存在着交叉与冲突、争斗与协调的现象和问题。

2、村两委运行机制不够协调。农村工作繁杂且对象具体,在实际工作中,村级组织的领导主要是对公共事务和个体事务的领导和管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能重叠交叉。而有关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能及关系规定得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这就使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能有时难以明确区分,规定的工作程序容易流于形式。而村“两委”的矛盾经常集中在谁主谁次的问题上,实际工作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人的素质、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书记和主任有一方更强,往往不是村党组织代替村委会就是村委会凌驾于村党组织之上;如果双方都很强,大多数情况下是互不买账,难以团结协作或配合协调。

3、村级自治组织功能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农民不再依赖村级组织而相对独立。一方面,由于一些村级组织缺乏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对经济资源和公共事务的调控手段也逐步减少,且一些干部自身素质偏低,群众公认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另一方面,家族势力、宗族势力在一些地方的强化,不仅影响了村民自治,也制约了公共权力,有的甚至左右党员大会或者支委会的决定。

4、村级其他组织职能多方制约。目前村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群团组织和老人协会等群众自助互助组织,普遍缺乏稳定的经费、活动场所和热心于这些工作的人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小、运行不规范、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5、农民主体意识缺乏正确引导。一些农民在富裕以后,不再仅仅满足于关心村务政务,而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希望通过更多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利用更多的手段参与村务政务。而这种意识又常常受到金钱、宗族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一些地方的村级组织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进步,对群众这种参政议政的需求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如何完善乡村治理没有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其中既有自身素质的问题,也有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结构体系

1、选准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一是配齐和建强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以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为目标,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德才兼备原则和“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扩大民主,严格程序,改进方法,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或通过法定程序选举到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中来,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二是选好选准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在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抓好民主选举环节,把握好选人标准,扩大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

2、加强配套组织建设。一是加强青年、妇女、民兵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要按照“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的思路,加强群团组织的班子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和载体建设,为他们搭建作为的平台,教育引导和团结带领农村广大团员青年、妇女、民兵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二是加强“六大员”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带动作用。要通过加强培养开发、强化管理、服务带动等措施,逐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中心,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促进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总量的扩充和素质的提高,不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3、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完善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市场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各种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切实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组织、民营公司、科技示范户、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二是引领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要加快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要把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中观管理—企业与农户微观经营”的农业行政管理新机制。三是引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进一步拓宽“公司+农户”这一产业化经营基本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努力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和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建设服务型乡镇机关。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进一步整合乡镇内设机构,转变工作运行模式,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上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打造新型基层政府。二是改革和完善乡镇对村的管理体制。要强化乡镇对村的领导关系,认真落实管党责任,加大对村级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投入和工作力度。要减少对村级自治组织的行政干预行为,将那些属于市场和社会范围的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自身解决,促进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增强村民管理自身事务的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党组织领导和参与村民自治的方式、程序。要加强工作指导,健全和完善村党支部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支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质询会议制度和罢免村干部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党支部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保证村委会服从党支部的领导,使村“两委”的工作统一协调,建立起村民自治背景下党支部领导村委会的新体制。

2、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强化加快发展功能。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从调查研究入手,切实找准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思路。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二是强化服务引导功能。要借鉴“三级核心网络”建设、农村社会服务三级联动网和“支部+协会”的做法,继续深化“农业155”、“村会协作”、“双带双创”三项活动,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积极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党小组)为骨干、党员中心户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提升农村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三是强化维护稳定功能。要扎实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落实“阳光村务”,推进管理民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开展平安农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3、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实施“三向培养”工程。即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要通过采取培养、培训、帮带、扶持等措施,把致富能力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及时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二是实施“素质工程”。要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采取加强实践锻炼、严格组织生活、完善民主评议、开展党性分析等方法途径强化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确保“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要按照“一手抓阵地,一手抓基地,理论学习、技术培训、学历教育齐头并进”的模式,加大农函大、农广校办班培训力度,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三是实施“载体工程”。要认真落实《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开展“奉献在岗位、创业在海西”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岗、党员义务奉献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类管理等做法,深化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

4、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一是积极扩大村级干部来源。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拓宽选人视野,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打工返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到基层党组织班子中来。二是改进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方式。要坚持以市、县、乡党校组成的培训网络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教网络等载体加强教育培训,也可以采取与高校联合办学方式,举办专题研讨班、村镇管理大专班等,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建立完善激励保障制度。要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积极推行村干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离职补偿等制度,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激发村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篇二

一、在发展经济上, 既要“富民”, 又要“强村”

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农村发展经济, 不仅指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还包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既要“富民”、又要“强村”。近些年,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农村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大有提高,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富民”的目标正逐步实现。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 部分村子“强村”的措施还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村集体经济增收乏力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仍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有钱好办事”, 建设新农村需要运用村集体积累资金兴办各类公益事业, 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也得通过为群众谋利益来实现。所以, 村级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坚持以“自我积累为主, 外部扶助为辅”的原则, 通过以下几种办法, 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 自我积累法

1. 利用村级组织拥有的政治的、组织

的、管理的和资源的优势, 挖掘潜存的资金、劳力和技术, 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本。

2. 利用集体占有的土地、山林、水面

等生产资料, 实行有偿承包, 在集体提留中确保一定比例的公积金, 不断增加集体积累。

3. 利用村级组织的优势, 开展不侵犯农民利益的有偿服务收费。

4. 根据群众需要, 组织劳务输出, 组

建基建队伍, 利用集体和管理的优势, 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作为集体收入。

5. 利用群众的闲散资金进行集资有偿使用。

6. 利用农村劳动力优势, 发展劳动密集型村办企业。

(二) 合纵联横法

村集体利用自己具有的某种优势, 采取紧密的或松散的、纵向的或横向的联合和联营的方式, 引入资金、技术, 发展村办企业。主要有三种形式:

1. 股份合作方式。由村组织集体出场

地、厂房和资源, 负责组织管理, 发动农户投资、投劳入股, 兴办瓜果蔬菜场、养殖场、工副业项目, 合股或承包经营, 收益按股分红。集体把分红所得作为公共积累, 用于扩大再生产, 逐步壮大集体经济。

2. 承结辐射式。以村集体为纽带, 上

联国有企业或中小企业、科技、商贸, 下联农户, 既接受上联的产品、技术辐射, 又向农户扩散, 以纵向联合方式, 发展村集体经济。

3. 横向联合式。在资源丰富而资金、

技术短缺的村,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 以资源、劳力、场地为资本, 跨村与外地发展横向联系, 引资金, 以此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 引凤入巢法

依靠国家经济技术部门资金、技术、信息优势, 利用本村的资源或优势及人际关系, 积极引进国家部门的资金、技术、物资扶助, 积极引进外资。在目前条件下, 可以采取下几种形式:

1. 引老区、贫困地区建设资金进村,

用足用好国家这一带有战略性的长期政策。

2. 引农业开发项目进村, 选准具有开

发价值的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等资源, 申报开发项目, 兴办集体的农业企业或加工企业。

3. 引贸、工、科技进村建试验基地, 推广新技术, 跨越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4. 引机关单位进村搞联系点, 争取

部门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质等各方面的支持,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方便和帮助。

5. 引外资进村, 充分利用本村在外地

工作的人才, 发展与外部的联系, 吸引港、台人士或国外侨胞回乡投资办企业。

6. 引外出打工青年回村办企业。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 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既“富民”又“强村”, 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二、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 既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又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细胞, 是党在农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群体。“村帮村, 户帮户, 核心是调动村干部”。长期以来, 由于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 出现了公共权力使用不当的问题, 引发了一些冲突和社会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 建议从以下几点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干部述职评议 (村两委勤廉“双述”活动) 制度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政绩档案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 重点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 着眼于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 建设和稳定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三是继续完善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机制, 坚持“优者上、良者育、劣者汰”的原则, 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以强化在职干部岗位危机感, 增强在职干部的履职自觉性。

农村党员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源头之水, 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推动作用。因此,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是提高农村工作活力、保持村级组织连续性、提高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农民党员家庭联系点”等活动, 为农民党员设置体现先进性的平台, 展示党员风采, 扩大党的影响。二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注重从回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两新组织”以及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中发展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三是加强党员教育。教育党员牢固树立党员意识, 强化对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的认同, 认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 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集体教育活动的党员, 要给予严肃批评, 长期不改的, 要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 以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在基础建设上, 既要改善村两委关系以夯实群众基础, 又要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以夯实物质基础

村两委关系问题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改善村两委关系, 有利于夯实农村基层组织的群众基础。

改善村两委关系, 主要是教育村两委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关系。一方面, 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突出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只是事务性的自治, 是村民在管理方面实施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不是实体性的自治 (不是一级行政机构) , 村委会只能管理村民的内部事务, 必须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制约。另一方面, 村党支部也要认清形势, 尊重在村委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具体地讲, 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 可以体现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上, 体现在把握村里的发展方向, 协调村里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 监督考核党员干部遵纪守法, 保障村民自治依法实施上, 等等, 从而能够在服务群众等方面与村委会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而作为村委会要始终明确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 在处理村级各项事务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 主动向党组织汇报, 争取党组织的支持。

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能够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村级组织开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第一, 村党支部应本着“实际”和“实用”的原则, 想方设法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达到“一院二室七有五上墙”的要求。“一院”即村级组织有较大的独立的大院;“二室”即有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七有”即有标准的村级组织门牌、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简易的村民文化活动器材、有安全保卫和取暖设施、有必备的办公和活动设施、有合格的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有规范的档案资料、有必备的电教设备;“五上墙”即农村各类工作机构上墙、基层组织工作制度上墙、两委工作目标或新农村建设规划上墙、党旗上墙、党支部活动安排和集体荣誉上墙。第二, 要配齐电教设备和学习资料, 设置图书柜和报刊栏, 努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各类村级组织的工作场所、新型农民的培训场所、公共事业的服务场所、村民文化娱乐场所和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的议政场所。

四、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 既要发展党内民主以巩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 又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发展党内民主, 有利于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先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一是在党内广泛开展民主教育, 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 使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运用更加自觉。二是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民主实践, 鼓励广大党员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 积极发表不同意见, 坚持用民主的方式处理党内分歧, 营造敢说真话、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 扩大党内事务的透明度, 做到重要情况党内先通报, 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 需要决策的重要问题党内先讨论, 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动员。四是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既要明确党员享有哪些民主权利, 也要明确规定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程序和方式, 以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具体措施, 使党员各项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行使。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三会两课”活动。每月应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听证会, 由村干部向村民代表报告工作, 在重大事项的决定上征求群众意见, 回答群众提出的质询, 贯彻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党务公开的有关要求;每季度应召开一次干群思想交流会, 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了解民情和疏通民意, 改善干群关系;每半年应召开一次致富能手与村民对话会, 介绍致富经验, 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 推荐致富项目, 解决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缺思路、缺项目、缺资金的问题, 实现“先富带后富”、“个人富带集体富”;还应不定期召开形势政策报告课和科技讲座课, 积极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乡村实际及市场需求, 积极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为群众传授科学技术,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帮助群众掌握各项实用技术。

3.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篇三

一、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

1、村支书是百姓的最直接需要。村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村支书是百姓的最直接需要,而这需要就是服务。

2、服务是百姓的最现实需要。村干部就生活在百姓中,村干部最能了解百姓的需求,是百姓眼中最现实的官。

3、服务百姓是村干部自身“坐稳凳子,做长位子”的需要。只有这样服务群众,才能凝心聚力,群众才会拥护你,否则有你没你都行,你的存在就是多余的,你就失去了群众的拥护。

要想做到强化服务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理解群众就是干部要正视群众的素质,理解群众的难处。要承认群众与干部的差距。二是尊重群众就是要求干部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三是依靠群众就是让群众明白党是群众的工具,而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从执政上,群众是依靠。

二、丰富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

(一)亲情工作法

村这一级组织是全村百姓烟火相连、鸡犬相闻、祖辈关联的熟人社会。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村书记这一基层组织就是对这一都是亲人、都是熟人的一两千人、两三千人实施管理。

既然都是亲人、熟人,就要饱含亲情,为百姓喜而喜、为百姓忧而忧,情系群众,在群众的急难险重之时都有你的身影。但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在事上有亲疏之别,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二)零距离工作法

周恩来是群众路线的实践模范。在1958年7月1日-7日,周恩来冒着酷暑高温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到哪里就嘱咐地方负责人“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它的核心要义是组织渗透零距离,党组织和群众党员沟通无距离。用群众认同的态度放下架子、倾听诉求,与群众的沟通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决策让百姓知道、事情让百姓清楚,可采取走访、谈心,可深入到田间地头、棚室、养殖场。对政策、集体决策的事项要公开反复宣传。

(三)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法的核心就是要理解群众的想法、要求、诉求,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怀有诚心。说他爱听的话,说到他的心里,达到心灵的碰撞,就从感情上亲近你,心理上相信你,这样就能达到帮助、转化的目的。

(四)分类工作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的村干部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全村百姓几千人,看起来比较复杂,把村民大致归类如下:多数人分这样几类1、对生活有美好的向往---讲目标;2、关心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 3、望子成龙----关心子女; 4、勤劳肯干----发展经济 ;5、通情达理,主张正义---公平公正; 6、追求精神生活----文化广场、运用网络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少数人分这样几类:1、贫困户----关心扶持; 2、土地遗留问题-----尽量予以解决; 3、“军师”正负能量都能充分发挥-----给以尊重的基础上统一思想。

三、确保农村基层干部的廉洁从政

(一)谨言慎行,把握好经济“三关”。

一切与经济有关的活动最容易引发矛盾,最容易滋生腐败。

1自身的“廉政务实关”。

(1)反思查找当村书记以来的行为:有没有贪占现象?一件事的条子报了几回,一笔款的利息下了几次帐;有没有非法侵占村集体财产行为,自己的亲戚有没有侵占村集体财产行为。如果存在这样的现象,要自查自纠,立行立改,不要等群众举报你时查出问题,最后导致你下台。

(2)反思查找是否为民服务、作风朴实,工作是否务实,精神动力是否不强,要深刻反思,想干就改,想往好干就必须立行立改,不改就干不了干不长。

2把好“村财务关”

村级财务采取“村财乡管村用”原则。各乡镇已建立了村财乡管办公室,希望大家严格遵守。严禁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村财务要定期向群众民主理财小组公开,向群众公开。如果村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的村,应主动请乡经管站、财政所的同志和县里有关业务同志帮忙建账管理,尽快完善,应入账的入账,做到支出合理,群众民主理财公开。

3村集体资产“处置关”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各村由于自身的发展状况、由于资产形成的原因、数量、干群关系等诸多因素不同,处置的方式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深入调研,应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程序合法、尊重民意。

处置集体资产(村集体土地、村国有资源林地、果树地等的专业发包),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到依法处置,规范操作。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实施方案等重大事项有没有现行政策和法规作依据?有没有广泛听取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有没有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一定要确保集体资产处置的公正性、合理性、民主性。阳光七步法:一是公示告知村集体的资产情况。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渗透处置动议。 三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 四是申报审核,公开处置信息。 五是处置。六是建立台帐。七是财务收支公开。

(3)公开公平公正

我们要按照“公开操作、广泛参与、充分竞争、有效监督”的原则,把村级资产资源处置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部交给村民。

(二)依法行政,把好选举“三关”

1把好选举的“程序关”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的广泛推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群众对选举工作也越来越重视,所以选举必须按照村民委员会选举法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过程不落,程序不差。

2把好选举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关”

两委同时到届,但先产生村支部,村民委员会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会一般由上届村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但我们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由新任支部书记主持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一般都担任选举委员会主任。在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分别向省市有关部门请示是可以的。推选选举委员会有三种方法,一是村民会议,二是村民代表会议,三是村民小组会议。人员要熟悉本村情况,有较强能力,公道正派,主持正义的人。因为选举委员会直接影响选举工作的效果,影响村民委员会的领导班子的产生。

3把好“村民代表关”

村民代表会议是今后村依法行政、管理本村事物的最基本途径,村民代表应当遵纪守法、廉洁正派、关心集体、联系群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议事能力,如果村民代表的组成不够优良,让个人私利至上的人进来,将来的的决策就不具备全民性。

4.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篇四

流水镇张红斌

近年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在法纪观念、工作作风、廉洁从政等方面出现了与当前形势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调查,思考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

1|.政务、村务公开不够规范。个别乡村存在着公开内容不具体,公开程序不恰当,公开方法相对滞后,公开栏中的内容疑点多等不规范问题。造成个别乡镇的村委会在集体财务管理、征用土地及变卖集体资产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经济活动中透明度不高。对中央、省、市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管理的监督检查,还有待加强。一些重大事项不经集体讨论决定,不按程序征求意见,缺乏应有的监督。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还未得到较好落实,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尚需进一步加强。|土地问题处理难度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往往变成了“乡镇所有制”,一些镇、村干部操纵着集体土地,在征地补偿的分配、发放、管理和使用问题上,基本上由他们说了算,农民的知情权、发言权没能充分体现,群众对此意见较大。近年来,群众因这类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农村基层群众也因这些土地问题来信来访频繁。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处理群众土地信访问题时,由于措施不到位,处理不及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部分群众到县委、县政府重复访、越级访和集体访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据我镇2012年统计,80%的信访都是由土地山林纠纷引发的,由此可见,土地问题所引发的纠纷信访件逐年剧增,已成为引起基层群众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较大冲击。

3农民负担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不正之风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免除农业税后,农民仍然负担着诸多不合理收费。比如,农业水电和农资购销中还有乱加价、乱收费行为。即使在一些群众应缴费用的收取上,乡镇普遍存在收费信息透明度不高,收费程序不规范,收费过程简单粗暴,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问题。个别农村中小学校在“一费制”以外,想方设法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医疗机构利用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随意提高收费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变相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4乡镇财务管理混乱问题仍然存在。个别乡镇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经济法律知识及相应的财政、财务管理知识,财经纪律松散,财务管理混乱,以长官意志和工作经验办事。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和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责权不明,权责脱节。存在不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有关规定,违规开支,擅自处置镇、村集体固定资产,挤占截留惠农补贴资金,会计核算不规范,购置固定资产不登记以及违规票据列支等问题。群众对个别村组干部意见较大,搞小团体,拉帮结伙现象严重。多数村中,争当“村官”的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候选人为了拉选票,给代表送烟、送酒,甚至送现金,严重破坏了村民直接选举的程序。这样选出的“村官”,不能尽心为群众谋利益,在众多事情上存在办事不公、以权谋私、侵占挪用截留集体资金现象,严重损害群众利益。

二、成因

1.教育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受农户自主经营的影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基本仍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佳,致使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政策理论水平下降,模范带头作用退化,廉洁自律意识弱化,免疫力降低,有的地方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参与渠道不畅,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干部不照章办事,集体事务只局限于少数人参与,特别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决策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暗箱操作。一些农村的村务长期不公开,特别是财务不公开,或者形式性地简单公布,群众难以了解详情,参政议政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干部素质不齐,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不够。部分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又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常年不开展活动,遇到困难和问题“绕着走”、“拖着办”,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不强,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发挥。少数农村基层组织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党员队伍缺乏必要补充,个别村党的基层组织难以健全。

4.党内监督乏力,导致一些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一些村级组织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手段不够完善,党支部的民主监督乏力,加之乡镇纪委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他中心工作,纪检工作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显得力不从心。

5.遗留问题难解,影响到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一些地方过去在“三提五统”等征收过程中,部分村干部个人垫资、借资,以完成税费征缴任务。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等税费取消,一些个人垫资得不到及时兑付,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少数村出现了挤占、挪用、截留、冒领种粮补贴、退还林款等惠农支农款项的问题。

三、对策

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状况还不能令人乐观,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村级组织制度不够健全,落实不够到位,村务、财务、政务公开不够及时;一些村财务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混乱,干部铺张浪费,甚至挥霍公款;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经济不清、形象不佳、作风不正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并认真加以解决。认真解决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融洽。

一、强化教育提高人。采取坚持集中教育、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教育引导他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机制。以传播廉政文化,营造良好氛围为载体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健全制度规范人。加强制度建设,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要求,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并重,逐步建立健全具有农村

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村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彻底改变村级决策不民主现象,不断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履职行为,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号召力。

5.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篇五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要解决农村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摆在面前。下面笔者就如何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谈几点看法。

严格一把手责任制抓党建。中组部李源潮部长反复强调,要“书记抓、抓书记”,书记抓,就是各级党委书记要履行好党建责任,亲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书记,就是要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先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因此,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排除宗族势力、派性和各种关系的干扰,把那些公道正派,想事干事,敢抓敢管,群众信任的党员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成员。上级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一把手要充分发挥乡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中央提出的“六个好”目标为基本标准,以抓班子带队伍为己任,加强工作指导,通过加大督查考核、派驻工作组、包村包片等形式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创新农村党员发展机制抓党建。党员是党的细胞和基础,党员的质量关乎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发展党员是给党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党不断增强活力,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党建的基础,是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要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

坚持党员干部教育制度化抓党建。在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农村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有的甚至热衷于迷信活动,这些都给农村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党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构建农村党建工作新

格局结合起来,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着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党建。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农村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遵循市场准则,在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希望依靠组织的支持、引导,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和更大的发展,因此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党的自身建设和帮助农民致富紧紧联系起来,让农民既看到长远利益又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在工作方式上,通过宣传、引导、扶持、帮助、服务等手段,激活生产力要素,盘活农村社会资源,引导农民用经济手段迎接市场的挑战,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实现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围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抓党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标准。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村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实践证明,将农村党建工作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也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建设。以服务强组织,以服务促发展,也能够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有些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经济建设能力不强的实情,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带领一村人走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加强班子建设,选好配强领头人。加强农村班子建设,一是要选准用好党支部书记。既要普遍推行“两推一选”的方式,公开选拔任用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坚持民主选举的同时,积极探索目前类似州委组织部选派移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的方式由上

级党委选派,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选人用人途径,从现任优秀大学生村官选任村支书或从乡镇机关干部中选派任职。

2、加强和创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树立旗帜。要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重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对基层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和党员意识的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方式,使党员亮明身份,发挥作用,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拥护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思想超前、观念常新、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干部党员队伍。在农村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上,要把活跃在农村经济一线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复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青年及时纳入视野,重点培养。

3、抓好经济发展,制定产业规划。要大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养则养。结合农村现有种养殖产业,积极探索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用好用足当前农业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在产业规划上,坚持依靠生产发展和自身积累壮大的原则,选拔和培养发展经济的优秀人才。在加强对农村干部进行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采取“派下去、请回来”等方式,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有一技之长的干部到农村任职,并建立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教育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优势,在农村引领发展产业经济和集体经济。

4、加强推行村务公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一是组织上重视,上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将村务公开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和形式主义;二是加强和注重宣传,让村民知晓村务公开的意义,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参与促进村里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三是村务公开内容要详实。对集体经济的收益、债务、投资,干部的酬劳和招待费等百姓关注的敏感性问题做到如实公正公开;四是加强监督管理。上级党委政府及村民主理财小组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让群众真正参与管理和监督,从根本上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理顺群众情绪,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涉农法律法规及政策

1、国家从2005年起,全部取消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2、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对农民种粮面积进行粮食补贴,2006年每亩补贴标准为26.30元。

3、对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0.20元/斤(只限于种子公司购买良种

时进行补贴)。

4、对大型农机具购置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5、对农村五保户实行五保供养制度,年人均供养水平为1050元。

6、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国家在农村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筹资办法为农民每人每年自筹10元,中央财政补贴每人每年20元,省、市、县三级每人每年补贴10元。

7、从1998年起我县逐步实行以中低产田改造、渠路林三配套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8、国家鼓励农民治理生态,对退耕还林(草)农户按面积进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为160元。

9、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农村贫困户、特困家庭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免课本费、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小学每人每年150元,初上每人每年200元。对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课书。对困难家庭寄宿生实行生活补贴。

10、为解决农村特困家庭生活困难,国家在农村实行特困家庭最底生活保障制度。对年人均收入低于600元的农民按每人每月10、15、20元的标准进行保障。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第二轮土地承包期,耕地承包期为30年。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等。经营权可以实行流转。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

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做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预防工作,并接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测、监督。

6.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篇六

第一,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发展,一切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农村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其领导发展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和排头兵。

第二,选好配强支部一班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要使广大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就需要有一个团结务实、廉洁奉公、开拓创新的村级领导班子来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最直接的组织者,农村基层干部是最基础的落实群体。因此,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选准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建设一个好班子,特别是选好一个好书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能经营、受拥护的人选为党支部书记。按照“抓好一把手、带好一班人、建好一支队伍”的工作要求,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和培养,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使我们的每一个农村基层党员都能够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村级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三,在党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党建的基础,是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

一是要不断壮大党员队伍。要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要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把那些年富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在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村办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充实到党员队伍及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彻底改变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作用偏弱、人数减少的状况,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

二是要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和教育。在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当前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存在一些急需研究和加强的问题。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紧密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培训、教育,强化对广大农村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三是要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农民队伍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准确把握农民群众阶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精神需求复杂化的新特点,摸清社会舆论和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站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分析和研究,在解决农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困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化解矛盾,理解和支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

四是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很高,但是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对政策法规不熟悉,容易出现盲目蛮干,甚至与党的路线方针背道而驰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约束和监督力度,规范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级政务公开,将干部的一言一行置于全体群众监督之下。要探索针对目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较强的监督运行机制和措施,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要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对党员不履行党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发挥模范作用的,要经过党员民主评议,该劝退的劝退,该除名的除名。对于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必须坚决清除出党,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和活力。

第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要求。作为农村各项事业领导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新审视自身的方位,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使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领导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现实存在的问题,努力在更高层面上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职能。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担负着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责,是党做好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内容上看,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与以往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又拓展了更新的领域、丰富了更多的内涵;从进程上看,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伟大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把其作为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实践中,当好组织者,做好推动者,成为实践者。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它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实施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来扶持,需要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去奋斗,更需要农村基层各级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有效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适应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努力改进领导方式,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服务、带动功能,进一步提高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切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和领路人。

7.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篇七

一、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下宪政的意义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也就是依据宪法实施治国理政。我们国家实施的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宪政, 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依宪执政、依宪治国。农村基层的宪政, 就是以民众为主, 充分发挥民主, 还权于民, 让民众参与管理、加强自治, 依宪执政, 接受法治的约束和宪政的规制。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下宪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增强了民众的民主意识

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随着社会的进步, 使得大量村民的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愿意更加理性化的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政治活动中, 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实现自身价值。宪政不仅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而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对自我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是更理性化的民主, 更高意识下的民主。

(二) 培育了农村的社会组织力量

农村的事务繁多, 仅仅靠地方政府和干部显然是有些忙不过来。宪政提倡村民自治, 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 形成村民自己的社会组织, 从而把农村中的能人聚集起来, 自我管理、相互帮扶, 培育了农村的社会组织力量, 增强了农村的管理水平, 调整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秩序。

(三) 增强了宪法的权威性、至上性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明确了我们要走宪政之路。通过宪政化建设不仅可以规范政府的执政行为, 还可以规范经济社会活动。一方面使社会更加规范有序、公平正义;另一方面降低活动的交易成本, 提高活动效率, 使活动更顺畅, 节约社会资源,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

二、新时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途径

(一) 树立正确的宪政理念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中, 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树立正确的宪政理念, 推进农村治理变革,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首先要对普及价值宪政的价值观念, 让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其次要清晰的认识到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农村村民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的重要举措, 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法治之路和宪政之路。再次要树立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 每个公民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都必须依法办事, 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二) 保障村民合法权利

宪政主义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权利进行控制,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权利必不可少, 但是要让其接受宪政的束缚。对于现阶段农村治理中的宪政问题, 要体现出基本的权利精神, 通过民主宪政来带给人们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充分体现出人们的尊严。权利具有价值取向, 与民主目标息息相关。因此, 我们要加强村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 让他们真正成为主人, 行使自己的权利。村委会选举是基层民主的最主要的体现方式, 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尽快建立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和选举委员会等村级组织的相互制衡机制。

(三) 加强村民自治

所谓村民自治, 村民通过民主的形式, 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 对本区域的村庄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依法进行管理、参与的群众性自治活动。根据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内容, 村民委员会就是农村基层社区自治的公共权力组织, 承载着村民对村庄内部事务管理的重要功能, 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得到了法律保障。经过宪政实践, 人民主权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基层群众性自治中的“三个自我”和“四个民主”构成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根本内容与基本形式。村民的自治治理权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体, 既管理着自己的事务, 也管理着他人的、公共的事务。基层治理制度通过赋予每个村民充分的民主自治权, 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是对宪政自由平等精神的完美展示。因此, 我们要加强村民自治, 成立村民自己的组织,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实现自我管理。

(四) 依宪执政, 规范治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 可以看出基层治理呈现出了双向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因此, 为了促进农村治理变革, 需要遵照宪政化的治理方法, 坚守政治立场不动摇。首先, 要营造崇尚宪法的法制氛围。大力宣传宪法, 进而让村民学法、懂法, 提高宪法意识和宪法思维, 以宪法思维、法治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其次, 村级干部要依宪执政, 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正确有效的行使公权力, 治理村务, 不得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 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三、结语

总之, 新时期我们要对农村基层治理变革有足够重视, 加强农村基层宪政建设, 明确其主要内涵, 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内容, 逐步推进基层治理变革, 拉动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 李盛平.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2, 12 (09) :37-39.

[2]彭澎.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研究[J].湖南大学, 2011, 10 (21) :21-22.

[3]解冰.新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J].华中农业大学, 2012, 12 (01) :19-20.

8.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篇八

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基层治理;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6-0055-05

一、引言

基层治理尤其是农村基层治理一直是大国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目前,由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市场化不断深入、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基层治理面对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且将过去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限,政府对其扶助作用欠缺而对其活动干预过度,再加上农村社会组织运作机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如何?它如何运行?作用机制是什么?治理结构如何?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哪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较迫切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和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与存在的问题相比,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村社会组织治理的潜力和未来,将治理职能重新回归于民,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社会的治理秩序,实现善治。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对云浮乡贤理事会的案例分析,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案例简介:云浮乡贤理事会

云浮乡贤理事会最早兴起于云安县。在探索农村治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石城镇留洞村、横洞村等一些自然村自发成立乡民委员会,乡贤理事会以自然村为基础,把农村经济文化能人、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宗族长老以及热衷本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其他乡贤吸纳入理事会,通过乡贤理事整合社会资源,协助村委会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并取得了瞩目成就。云浮市地方政府看到了创新的契机,在云安县以自然村为基础,试点培育乡贤理事会。2011年,云浮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三级理事会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全市全面开展组建三级理事会工作;2012年,云浮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指导意见》,以点带面,进一步在全市推进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有理事成员73330人,其中外出乡贤和经济能人达36257人,占49.5%。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登记率达100%。

三、乡贤理事会的运作模式

(一)纵向到底——“组为基础,三级联动”

2011年,云浮在全市全面开展组建三级理事会工作,镇(街)组建乡民理事会,行政村(即村委会)组建社区理事会,自然村组建村民理事会,其中尤以自然村为基础,逐步形成“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组织架构和治理格局。“组为基础”将村民自治单元由村向下延伸到组,解决了国家政策和乡村治理的“落地”而非“悬空”在村級的问题;“三级联动”将村民自治机制由村向上扩展到乡镇,解决了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对接”而非“脱节”的问题[1]。以自然村为基础组建乡贤理事会,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能够充分发挥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等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谋家乡建设。与此同时,三级乡贤理事会的换届以及任期均与镇(街)、行政村、自然村的换届和任期相对应,使政府各项方针政策能够迅速落实并且维持政策的延续性。在这种互动机制中,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治理纵向不到底的难题。

(二)横向到边——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普遍存在横向不到边的问题。村民自治的推行并没有在乡村社会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乡村社会陷入“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困境[2]。村委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大打折扣,在村民眼里成为具有浓重行政色彩的“政府机关”,导致很多工作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乡村治理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农村基层事务繁多,情况复杂,单纯依靠基层政府和村委会难以实现农村的良好治理。云浮乡贤理事会虽然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但是它在组织运作、人员产生、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立自主性,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凝聚社会资源的作用,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弥补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解决了横向不到边的问题。

(三)依托项目——以奖代补,一事一议

云浮乡贤理事会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内实现全覆盖,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引导和扶持。乡贤理事会的资金来源于乡贤捐资、村民筹资和政府资助,其中政府资助这一块非常重要。政府并不是直接拨款,而是向乡贤理事会提供竞争性“以奖代补”项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理事会申报成功后先自筹资金开展建设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完成验收后才下拨相应款项。对于政府而言,通过“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项目得以引导乡贤理事会完善自身建设并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乡贤理事会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既“有钱可花”又“有事可干”。据统计,2013年以来,理事会共协助自然村以座谈会形式研究申报“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奖补项目6424场次,协助入户发动村民申报项目9.2万户次,协助自然村申报项目3054个。环村道路、路灯、乡村公厕、农村垃圾收集点、雨污分流等建设项目有序展开。

nlc202309020651

(四)联结纽带——企业+理事会+农户

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空心化问题。空心化的外在特征表现为村庄的人员减少、大量的房屋人去楼空、土地的荒废以及周边的环境荒芜等现象[3]。其中,土地荒废问题不仅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解决荒废问题必须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承包制度,为农业企业规模化种植生产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环境。然而把众多农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绝非易事。乡贤理事会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扮演“中间人”角色,通过发挥其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协助农业龙头企业解决一些与农民合作之间难以解决的土地集约、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环境整治等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出“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4]。

四、乡贤理事会的作用机制——协同共治

(一)填补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缺口,助力政府职能转型

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单靠基层政府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乡贤理事会是以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有益补充,可以充分利用亲缘、人缘、乡缘等优势,借助外出杰出乡贤和经济能人的力量,凝聚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协助村委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填补基层政府在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缺口。例如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发动外出乡贤以及社会捐资达100多万元,现已基本完成雨污分流、人畜分離、环村路硬底化、垃圾处理工程、文体广场、农民公寓等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乡贤理事会提供“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资助平台,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变过去的“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转型。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乡贤理事会创新了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在“公司+理事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中,理事会作为重要的联结纽带,克服了企业自己找农民谈的过程中融入难、效率低、成效差等难题。例如罗定市海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理事会协助之下短短2个月时间就整合租赁到当地村民800多亩土地,凭借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通过聘请当地农民耕作的互惠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最终达到“双赢”,在这一过程中,理事会的联结纽带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强调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实现“善治”。

(三)协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乡贤理事会有助于调和邻里矛盾,平衡村民利益。杰出乡贤、经济能人、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宗族长老是理事会主要成员,能够利用人情面子以及威望调节一些政府无法用行政力量很好解决的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例如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通过以身作则,主动让地,解决了久拖三年的村游泳池建设用地问题。理事会组织群众归纳、提炼、总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传统伦理观念,把“和谐、包容”等文化元素和“尊老敬贤”文化传统转化为村规民约,利用杰出乡贤、经济能人等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四)营造良好乡村氛围,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混乱,价值认同多元化;农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薄,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尚未完善等[5]。调研中发现,为了改变这一困境,良洞村乡贤理事会在村内张贴各类标语,向村民宣传“勤劳务实,团结包容,崇善厚德”的良洞精神,同时协助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大稳村乡贤理事会则非常重视奖教助学,为了激励后代勤奋读书,拼搏升学,协同村制定“大稳奖学奖教方案”,设立各项奖项对村内优秀学子进行奖励,对贫困家庭给予特殊资助,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从而引领村内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乡贤理事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尚未具备明确的法律身份,乡贤理事会难以独立走向社会

毫无疑问,云浮乡贤理事会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全面覆盖,并且有序地发挥着自身职能,离不开云浮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政府对乡贤理事会行政性干预过大的问题。某官员袒露政府在给乡贤理事会定性的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虽然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登记率达100%,但是民政局并没有对乡贤理事会进行登记承认。从这一层面而言,乡贤理事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农村社会组织,因此在资金管理等方面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些乡贤理事会只能将资金账户挂靠在村集体经济上,不利于独立发展,走向社会。

(二)试点推广过快,难以避免“一刀切”现象

2011年,云安县在已有基础上试点启动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2012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开始在全市推广乡贤理事会,2014年,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一年试点,两年推广,前后三年时间左右,全市范围内基本村村有乡贤理事会。培育成效显而易见,然而也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很多村庄由于自身的因素难以适应乡贤理事会的发展,即使建立了乡贤理事会的制度框架也难以发挥协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因为乡贤理事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村庄主姓、村庄人口以及乡贤资源等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某社工委领导也坦言,成熟程度能达到像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那样的非常少,很多自然村的乡贤理事会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项目式”资金管理不利于乡贤理事会长远发展

乡贤理事会并没有稳定的运转资金,开展公益活动只能以建设项目为抓手,依靠乡贤捐资、村民集资和“以奖代补”、“一事一议”项目等获得资金保障。这种项目式资金筹集方式最大的好处也许是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及预算虚报的现象,资金往往在项目工程完成后通过评估才能得到拨付,但是资金到位的滞后性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乡贤理事会要想开展一个新的建设项目,首先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如何筹集资金。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理事长都强调筹钱非常困难,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资金支持对于乡贤理事会发展尤为重要。在我们所调研的乡村中,乡贤理事会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就是开展各项有益于家乡发展的公益事业、经济活动、文化建设,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如何在有效筹集资金和有效管理资金方面取得更好的权衡还需要更多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创新。

nlc202309020651

(四)对理事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除了个别富裕村庄乡贤理事会理事有工资外,绝大部分乡贤理事会中的理事是无偿为村集体服务的,很多经济能人和外出乡贤甚至是捐资捐物的主力军。理事们之所以能够无私付出,多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通过造福乡梓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但是在这种内部激励的基础上,辅之以对理事们的外部激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侧重在名誉以及荣誉的褒扬上。目前来说,虽然政府文件上主张对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理事长”给予适当奖励,有条件的地方应以村歌、村史、功德榜等形式,把乡贤理事功德载入史册,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并不多见,需要乡贤理事会完善这方面的制度并长期执行下去。另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制度。乡贤理事会要充分研究如何利用立体的激励体系来保障大家对家乡做贡献的热情。

六、启示和建议

云浮乡贤理事会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之下,通过集聚杰出乡贤的智慧和力量,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协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农村基层治理制度。无论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还是协调邻里矛盾纠纷以及促进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等层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本土特色,是扎根于中国历史治理经验的一种制度创新。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一种有益和可行的实践。在推进培育乡贤理事会的过程中,有很多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充分认识存在的不足,对于继续完善乡贤理事会机制,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处理好政府与理事会关系

虽然云浮乡贤理事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但是大部分还处于摸索成长阶段。例如部分地区只是简单复制组织架构,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导致乡贤理事会浮于形式。因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采用各种配套措施,为乡贤理事会的深化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環境。在资金支持上,既要提供更多样形式的竞争性奖补项目,也要加强指导乡贤理事会申报奖补项目的工作。乡贤理事会发展中,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的支持对理事会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单单依靠补助项目提供理事会发展所需资金以及理事会成员本身对于乡村的热爱而维持乡贤理事会的发展远远不够;在合法性认同支持上,民政局应该对符合条件的乡贤理事会登记为农村社会组织,逐渐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考虑实行“基金式”资金管理

当前,云浮乡贤理事会采取的是“项目式”资金管理方法。在“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以及专项资金筹措的帮助下,每一建设项目都有相应的资金扶持,但是这种资金管理方式并不适合常态化地开展乡村建设项目,这样不利于乡贤理事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可以适当考虑借鉴融合“基金式”资金管理方法。“基金式”资金管理与“项目式”资金管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乡贤理事可以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资金库,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能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在规范资金管理机制的前提下,通过乡贤捐资、村民集资以及村集体经济抽成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建立乡贤理事会自身运转基金,再通过争取政府的“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补充,实现长远发展战略。

(三)完善相应激励机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云浮市对乡贤理事会的资金支持除了“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固定模式以外,缺乏其他激励机制。在我们看来,任何一个模式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综合衡量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所以,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对履职支出的补偿机制。比如差旅费、误工费,以及税收优惠(如果是企业主)等,使理事们更加积极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另外,由于理事会成员大多是经济能人或者杰出乡贤,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往往充当金钱“捐赠者”的角色。所以对他们的激励应该偏向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最可行的是建立相应的名誉和荣誉褒扬制度。比如考虑授予杰出乡贤“乡绅”称号,对于有积极贡献的优秀理事,我们还可以通过修族谱、立功德榜、取路名等接地气的方式,形成相对制度化、符合理事心理需求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只有从激励机制上去长远经营和发展乡贤理事会这样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才能让其不断发展,为农村、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勇,周青年.“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

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探索的背景与价值[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

[2]徐晓全.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与实践[J].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

[3]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

2008(02).

[4]马健,李姗.云浮农业经营体制三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

2014(23).

[5]蔡大明,廖提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四川

党史,1996(05).

(责任编辑:肖训生)

上一篇:2024山东高考优秀下一篇:特种作业操作证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