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朗读

2024-09-27

李清照如梦令朗读(精选9篇)

1.李清照如梦令朗读 篇一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 (1084-1155) , 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 (今属于山东) , 北宋杰出的女词人, 同时她也擅长诗文创作, 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 诗文留存不多, 部分诗篇感时咏史, 情辞慷慨, 与其词风不同。但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还是她的词, 其词略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 被称为“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词, 以宋朝南渡 (即“靖康之变”, 公元1127年) 为界, 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散文家;母亲王氏, 知书善文。出身名门世家的李清照, 早有诗名。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唱和相随, 伉俪情深, 生活优裕, 所以, 其早期的词, 多写其悠闲的生活, 闺情相思, 基调欢快明朗。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 她在突然之间, 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 自己颠沛流离, 长期过着流亡生活, 内心充满感伤, 风格顿变, 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 李清照的词, 行文清丽典雅,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强调协律, 提出“别是一家”之说, 承袭了婉约派风格, 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 所以能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一词, 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描绘了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 寻幽探胜的经历。寥寥数语, 似是随意而出, 却又惜墨如金, 句句诗情荡漾。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 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忆, 而且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 在那里做了什么?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傍晚, “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 她是一边欣赏郊野景色, 一边饮酒, 而且, 也不是刚刚到那里, 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傍晚时分, 本该回家了, 而她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恐怕词人不仅沉醉于醇厚的美酒, 亦沉醉于眼前的湖光山色, 沉醉于美好的青春韶华。“沉醉”二字具有“弦外音, 味外味”, 极言这是一次愉快的游赏, 也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 用了“兴尽”一词是说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满足, 概括了一整天的欢乐, 至于白天的欢乐, 作者并未言明, 而是巧妙留给读者去想象。就在往回走时, 沉醉的效果产生了, 由于天色暗淡, 特别是“沉醉”已辨认不清归路, 把船划入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 荷花盛开, 披霞含露, 亭亭玉立, 清新的景致, 自然涌现在读者眼前, 同时, 与“不知归路”相呼应, 行文流畅, 情节发展自然, 毫无斧凿之痕, 显示主人公忘情的心态。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作“怎么”讲, “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 争渡”, 重复一遍, 就突出了女词人当时的焦急情态和迫切的口吻, 与上文巧妙呼应, 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 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 去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 从河滩上飞起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苍茫的暮色, 白色的水鸟, 粉色的荷花, 碧绿的荷叶, 一位妙龄少女, 景色是如此鲜明, 情态是如此逼真, 一幅和谐的唯美画面从此烙刻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首词, 语言生动, 风格清新自然, 妙趣横生, 它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瞬间, 截取了醉归途中, 误入荷塘, 惊起飞鸟的镜头, “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稍加点染, 记下了青春的日子里“沉醉”的欢愉与美好, 整首词荡漾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读来使读者有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尽显了青春年华的摇曳多姿, 欢快明朗。通篇白描, 生动而传神, 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今天读来, 还是引人入胜。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2.李清照如梦令改写 篇二

那天午后,几个朋友约我去“溪亭”赏荷花,我立刻兴致勃勃地赶到那里,只见满池的荷花似少女般亭亭玉立,心中不由欢喜,便坐进亭中细细观赏。朋友们为我斟好了酒,大家尽情地饮酒作乐,吟诗作对。我也毫不推辞,与朋友们推杯换盏,好不自在!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夕阳的余晖就已轻轻披在了身上,天色也暗了下来。眼看就是傍晚了,我忙向朋友们告辞,一门心思要往家赶。不料,兴许是酒喝多了的缘故,我的头晕乎乎的,但时间仓促,我只能坐上停在岸边的小船,准备划船回家去。没过多久,我就感觉不对了,咦,怎么到处都是荷花?借着酒意,我在荷花丛中迷了路,怎么也划不出去。凉风习习,沁人心脾的荷花香气,一缕一缕地围绕着我。

我索性停下手中的桨,斜靠着船身,微微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欣赏这令人陶醉的美景。啊,这一簇簇的荷花莫不是玉石雕琢而成?怎生得如此精致?这淡淡的粉莫不是取美人脸上的那片绯红?怎生得如此粉嫩?这碧绿而又厚重的荷叶莫不是那天宫中的玉盘?怎生得如此硕大?小溪托着小船儿,慢悠悠地飘啊荡啊,闯进了荷花深处,哪儿都是浑然天成的荷花,怎叫人看得过来?哪儿都是渗进心扉的幽幽香气,怎叫人闻得过来?我随意地摆动小桨,小船在荷花丛中进进出出。“扑棱,扑棱”,我一惊,是什么声音?这时,一群鸥鹭鸟从我眼前飞过,哦,原来是我发出的声响惊扰了这些可爱的小东西,请见谅啊!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几尾小鱼也好奇地探出脑袋,偷偷打量我。我感受着这梦幻中的美景,仿佛又喝醉了一样,醉醺醺的笑了……

回想起那次愉快的郊游,我不禁偷偷地抿嘴一笑,于是,我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3.《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篇三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4.李清照如梦令答案 篇四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题目:

1、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1分)

2、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2分)

3、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分)

2.“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5.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 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老师范读)

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师: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3.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师生跟着浅吟低唱)

四、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五、移读,领悟文字的真情

1.师: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师:连眠卧在沙滩的鸥鹭也埋怨词人抛下这无穷好的美丽景色,早早归去。多么快乐的一次郊游啊!谁来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生读)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习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 (生诵)

6.如梦令李清照阅读题 篇六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 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7、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 ,红指的`是 ,肥这个字指的是 ,而瘦这个字写出了 。

8、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 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 的感情。

9、“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1) “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10、“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之。

(2)借代。“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7.如梦令李清照习题答案 篇七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题目: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 ”;“肥”、“瘦”分别形容 “ ”。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仿写示例:

如梦令

昨日河洲散步,看见红白无数。试问何怪物,却道袋装弃物。禁塑,禁塑!还我清清江渚。

答案:

(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2)叶和花 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8.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八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9.《如梦令》李清照古诗 篇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句注释

①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②日暮:太阳落山、黄昏、傍晚。

③沉醉:大醉。

④兴尽:尽了兴致。

⑤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通,迟。

⑥误入:不小心进入。

⑦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渡,在水面前行。

⑧惊:惊动。

⑨一滩:满滩。

白话译文/《如梦令》[李清照]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

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

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

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创作背景 /《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景色分析/《如梦令》[李清照]

分析:从词面上来说:这首词当是一篇回忆之作。

物象:西亭,日暮;归路;回舟;藕花深处;渡;惊起一滩鸥鹭。

意象:常记;沉醉,不知;兴尽;误入。争。

图景连接与赏析:

日暮时分,夕阳西坠,晚霞染红了西方的天际。远望湖中的凉亭上,一群少女在尽情的嬉闹和玩耍,她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完全忘记了已晚的天色。等到天色已暗,景色朦胧时,这群意犹未尽的女孩子才恋恋不舍的滑着小舟回家。结果她们却把小舟滑进了一望无尽的荷花当中。在说笑和惊叫当中,她们又争着把小舟往外滑,把栖息在沙洲上和荷花中的水鸟全给惊飞起来了。

这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有人,有鸟,有花,有水。时空交叉,非常美丽。但是,这是词人的回忆之作。词人追忆的是青春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的欢快时光。一首小令,三十余字,给我们画出了这么完美秀丽的画面,可见词人的表达功力之深厚。一般的赏析者认为,作者在这首词里充满了欢喜之情。其实,不应该忘记的是,作者既是一篇回忆之作,在这首小令里还是充满了伤感之意。因为作者的经历前后反差很大,她既然怀念青春时的欢快,想必是现在的生活不是称心的。至于在这首小令里没有明显的表述之云,人们却认为是作者的艺术手法,写到浓情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无穷的缘故。

作品赏析/《如梦令》[李清照]

文学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名人点评

熊笃:此词体现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词义解释 /《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作品特色 /《如梦令》[李清照]

写作特色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如梦令》由自然景物春天雨夜入笔,而《一剪梅》由户外之景、室内之物对清秋点染,都有此烘托词人物的情怀。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作者介绍/《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女,(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人。婉约词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作者命运多舛,加之国破家亡,其词作前后风格迥异,前期婉转柔和,多涉及闺情相思;后期则是凄苦愁肠,低婉深沉。显示了一个古代文人的才思于情怀。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上一篇:学校教改实施方案下一篇:上海技术交易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