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的趋势和技术(共8篇)
1.简历的趋势和技术 篇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摘要: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加速发展、社会化和各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的特点,以及高技术不断渗透、软件备受重视、技术与科学共鸣、军导时代走向终结等趋势,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机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科学技术;融合;特点;发展趋势引言
现代自然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均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跨越式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物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群相继问世并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科技正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和标志,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的竞争[1]。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
2.1加速性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二十世纪的后三十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二十世纪中叶人类的科技知识每10年增加1倍,当代,每3-5年增加1倍。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到70%已经过时。
2.2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在19世纪,电动机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直空管用了31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集成电路仅仅用了2年时间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2.3社会化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已从较分散的少数人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研究活动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愈来愈大。从企业规模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其二,科研条件和资金投入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其三,科技工作领导
与协调中,政府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如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韩国成立了总统亲自主持的“技术振兴审议会”,日本欧盟国家也都相继加强了政府的作用。
2.4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当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集中表现在科学技术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向着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复杂系统研究已经列入科学研究的重大议程,如对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大脑和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网络系统的研究,将对经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微观系统的深入探索,如对基本粒子研究和受控核聚变、基因、微机械、微加工和纳米材料的研究,可能引起全新的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3]。
3.1高技术不断渗透
90年代工业技术的一大特征是走向高技术化。具体地说,今后的工业领域将应用以计算机、电子器件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精细陶瓷、金属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系列;以重新编排遗传基因、组织培养为基础技术的生物技术;以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等为基础的生产系统;以宇宙航空、海洋开发、原子能利用等为基础的巨型系统技术,等等。
3.2软件倍受重视
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软件的发展,推行软件化。这一倾向正不断涌入由硬件操纵的技术世界。一方面,信息技术将进入事务部门和生产现场,使生产活动的效率和柔性得到提高,实现工业信息化。另一方面,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产业将逐步形成。
这一流向中,人的创造性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设计人员、计算机编程人员和数据专家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加深对信息、软件价值的认识,加快培养软件人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3.3技术与科学共鸣
随着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科学”与“技术”的界线将变得难于划清,而且日
益接近和共鸣。目前,在某些领域(如超导和生物学等),科学研究已和技术开发围绕同一课题展开,研究、开发工作浑然一体。
科学与技术接近和共鸣,将强有力地推进90年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电子、生物诸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革新的支柱。
3.4军导时代走向终结
以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传播方式,总是由军用转向民用,军用是第一位的。美国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激光等技术,就是作为军用技术首先开发出来然后向民用工业扩散的。
但是,在当今民用市场上,由于技术开发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民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因此,最先进的技术经常首先由民用部门开发出来,从而打破了以往军用技术领导新潮的格局。预计,在90年代,民用技术在提高军事技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民用技术转向为军事技术服务将成为新的发展结语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一个世界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全新的理念。严峻、近似残酷的国际竞争现实一再提醒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缺乏剖新,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落后和乏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发展经济和国际竞争中占居主动。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创立和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事业而奋斗努力。我们坚信,2l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必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甬祥.百年物理学的启示[J].新华文摘,2005,(17):34-36.2.诸锡斌等.自然辩证法概论[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3.米克容,范杰敏等.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山东经济,2006,22(6):5-9.
2.简历的趋势和技术 篇二
关键词:煤矿,掘进技术,高效,发展趋势
0 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的占比越来越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地下开采是我国煤矿企业的主要开采方式,伴随着机械化的提高,我国的煤炭企业已可以承载上百万吨的特大工作量,在采掘的同时,回采也成为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一部分。目前我国煤矿综采技术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和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技术,下面主要介绍采掘技术及其装备水平,这不仅影响到煤矿高效安全生产,还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技术在煤矿的最大化应用,为提高煤矿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打下基础。
1 煤矿掘进技术的现状
在我国煤矿企业中,我国大部分矿井下的煤层地形条件复杂,煤层厚薄不等,在采煤前需要大量的煤岩巷道的开挖工作,为保证重点煤矿采煤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现机械化采掘,我国企业多采用机械化的采煤方式达到60%左右;掘进和回采是矿井中作业的技术关键点,是重要的生产环节,因此采用高效机械化的掘进是确保矿井高效高产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煤矿企业中经常采用的巷道掘进技术主要分为悬臂式掘进与单体锚杆钻机配套、掘锚机一体化掘进和连续采煤机与锚杆钻车配套三种作业线,根据地质环境和采掘要求不同而选择使用,其中掘锚机一体化掘进技术是目前煤矿企业中使用最广泛的。
悬臂式掘进与单体锚杆钻机配套又称煤巷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主要是由悬臂式掘进机、皮带输送机和通风设施等设备设施组成,悬臂掘进机是核心技术。因此,巷道综掘技术的提高依靠悬臂式掘进机的提高。悬臂式掘进机是掘进工作的关键点,我国采用进口技术并复制,已自主研发成功,其中以液压马达驱动的技术为生产力可靠性最高且稳定性最好的技术;连续采煤机与锚杆钻车配套;连续采煤机与锚杆钻车配套是采用多巷开采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的大面截割和综采功能,是集采煤、装运为一体的高效掘进机械;掘锚一体化掘进技术为在悬臂掘进机基础上发展的掘锚机和以连续采煤机为基础发展的掘锚机组,但我国掘锚机还处于研发水平,能适应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在煤矿资源不断减少的今天,我国半煤岩在煤矿巷道掘进中占比一半以上,而半煤岩巷道技术多采用半煤岩悬臂式掘进机械化技术,该技术采用的双速截割技术提高了截割能力并在各大煤矿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半煤岩具有工作稳定性好、破坏能力强和可靠性高便于维护的特点,所以在我国半煤岩巷道中采用较多。
2 掘进技术的注意事项
2.1 设备方面
首先在煤矿掘进技术开始前,对安全防护措施和设备进行检查,启动机械前对机械部件进行清理和维修,而在运转过程中严禁对裸露运转部位进行检查和维护。
2.2 人员配备方面
需要选用专业人才或专业掘进机司机进行操作,机器所使用的零部件必须为专业产品同规格的零件,其他任何零件不得代替,为防止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在支护展开前掘进机前方不得站人,定期检查支护和掘进机之间的链接零件,避免松动。
2.3 故障方面
当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必须做到先处理后使用的原则,对临时支护的油缸、操纵阀、接头部位等处理完毕后工作。
3 掘进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半煤岩高效采掘技术发展趋势
国外的掘锚一体化技术是指掘锚机的平行作业,实现掘进和支护同时进行。这是我国目前半煤岩高效采掘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煤矿生产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科技不断发展的我国来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自主能力,我国应该将煤矿掘进技术当做技术重点来发展,集多种有点于一身的连续采煤机不仅能实现采掘一体而且是半煤岩高效掘进技术中一项重要技术。
3.2 全岩巷高效掘进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全岩巷高效掘进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主要依靠进口,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发展,全岩巷占比越来越重,针对全岩巷一般采用具有自动化特点的大功率重型悬臂式掘进机,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整机自动化水平、计算机控制等技术,实现方向控制、轮廓切割等环节的不断优化和改进,达到自主研发的目的,提高我国自主研发的生产能力。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得到的广泛应用,煤矿系统通过计算机程序和遥控控制技术对煤矿的掘进技术自动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煤矿井下掘进中已不断实现全方位遥控、方向监控、障碍预报、远程数据传输等功能,促使煤矿掘进效率的提升;在掘进技术中,掘进机主机主要采用集锚钻系统、临时支护系统和除尘系统于一体的多功能集成机,可以提高成巷速度。掘进机在煤矿掘进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其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到煤矿掘进技术的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矿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型技术,不断提高掘进机的各种能力,以适应不同巷道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煤矿巷道掘进工作的进度,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我国的煤矿高效掘进技术虽然较之前已有较大的进步,各项科学技术设备应用较为广泛,但我国煤矿高效掘进技术仍然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且使用国外进口设备较多,但是如果想要取得掘进技术的进步,就需要不断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使用新技术,研究新型设备,完善机器设备的掘进水平,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要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才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程光辉.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技术与市场,2013(05).
[2]张军峰.煤矿掘进新技术的现伏与发展趋势.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06).
3.简历的趋势和技术 篇三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条形码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81-0212-01
物流信息技术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的各个过程中,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显著标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同时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根据物流的特点以及功能,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先进和崭新的物流经营方式和新的物流理念,从而推进了物流的变革。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物品供应链活动的效率,使得整个物品供应链的决策能力大大增强。
1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
1)管理软件。物流管理软件包括仓储管理系统(W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运输管理系统(TMS)、货代管理系统(FMS)等。
2)条码技术。条码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物流中的货物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它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条码是实现电子商务、POS系统、EDI、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射频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它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短距离射频产品可以替代条码,不怕油渍、污染等恶劣的环境,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可以进行物体跟踪。长距射频产品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多用于交通上,如识别车辆身份和自动收费等。
4)EDI技术。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采用标准化的格式,通过电子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的交换和传输。构成EDI系统共有三个要素,分别是是通信网络、EDI软硬件以及数据标准化。EDI的工作方式大体如下:通过EDI转换软件将原始数据格式转换为平面文件,之后用户在计算机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编辑处理,平面文件是用户原始资料格式与EDI标准格式之间的对照性文件。然后在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Envelope),通过翻译软件将平面文件变成EDI标准格式文件。最后,通过通信软件(EDI系统交换中心邮箱(Mailbox))发送到增值服务网络(VAN)或直接传送给对方用户,最后成为用户应用系统能够接收的文件格式。
5)GPS技术。GPS,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在物流领域可以应用于铁路运输管理,跟踪调度、汽车自定位, 军事物流等等,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定位的能力和实时三维导航的能力。
6)GIS技术。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GIS的显示范围可以从国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小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销售情况、人口、运输线路和其它内容,它的基本功能是对显示结果进行操作、浏览和分析,并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
2物流信息技术的的应用现状
目前,各种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物流活动的各个流程,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在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中的应用。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应用一种物品拣选后的自动分拣设备。由装有识读设备的分拣机分拣物品,使物品进入各自的组货通道,指导着工作人员的拣选操作。一种是拣选设备的自动化应用,其特点是每天需要拣选的物品批次多、品种多,数量大。如北京市医药总公司配送中心,动态地提示被拣选的物品和数量,提高了货物拣选的准确性和速度。分拣设备在国内大型配送中心有所使用,例如昆船集团生产的巷道堆垛机在红河卷烟厂等多家企业应用了多年。但是与国外著名厂家相比,高速运行时的噪音,电机减速性能等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2)在物流设备控制和跟踪技术中的应用。目前,物流设备跟踪的手段有多种,物流设备跟踪主要是指对物流的运输载体及物流活动中涉及到的物品所在地进行跟踪。可以用RFID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跟踪,也可以用传统的通信手段进行被动跟踪,但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还是利用GPS技术跟踪。GPS技主要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从而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物流GPS监控管理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运输工具上的跟踪服务平台、GPS定位设备、信息通信机制和其他设备。
3)在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中的应用。实时物流理念的诞生,使得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发展和用户交货期的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等都对物流服务的可控性提出了高的要求,那么如何保证对物流过程的完全掌控。动态的货物或移動载体本身具有非常多有用的信息,例如货物的名称,重量、出产地、质量、数量、或者移动载体的牌号、位置、名称、状态等信息。物流动态信息采集应用技术是必需的要素这些信息可能在物流中反复的使用。在目前流行的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中,一、二维条码技术应用范围最广,其次还有便携式数据终端、射频识别(RFID)、磁条(卡)、语音识别等技术。
①一维条码技术。一维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和空、相应的数字组成,很容易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机器识读,因此此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物品信息标注中。②二维条码技术。由于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很小,商品的详细描述只能依赖数据库提供,一维条码的使用就受到了局限。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码制,容量是一维的几倍到几十倍,这就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二维条码技术。它具有可靠性高,保密防伪性强等优点。③磁条技术。磁条(卡)技术从本质意义上讲和计算机用的磁带或磁盘是一样的,它可以用来记载字母、字符及数字信息。④声音识别技术。它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手工录入信息,是一种通过识别声音达到转换成文字信息的技术,目前更适合语音句子量集中且反复应用的场合。
参考文献
[1]刘娜.浅谈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1.
4.电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挑战的论文 篇四
摘 要:首先对电信行业的历史进行回顾,在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对电信业的未来做出总体形势的预测。其次,对电信网络的总体架构进行讲述,并分别对核心网、承载网、移动网、传送网以及接入网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当今业界较为热门的话题一三网融合及物联网进行简单的评述。更多电信技术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电信技术论文
一、中国电信技术创新现状
(1)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中国电信集团以“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创新架构进行运作,中国电信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则作为一个开放的、跨专业、跨部门的科技决策咨询平台,初步形成了中国电信集团与各省(区、市)公司相辅相成、集团主业与辅业资源有机结合、研究院的专业研发与企业员工岗位创新互为补充的工作格局。(2)技术创新投人持续增加。中国电信集团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的竞争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比增长79%,其同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约为0.88%,投入与产出成比例增长。(3)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日趋紧密。各省(区、市)公司特别是身处市场一线的本地网,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形成了创意的主要源泉;集团的研发体系对原子基层的创新“火花”进行树立、加工、提炼和升华,发挥了创新成果的“推助器”作用,使技术创新成果具备普及推广的条件,发挥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放大器”作用。技术与市场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4)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从中国电信集团研发机构到各省(区、市)公司,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不断增强,相关的管理流程不断完善,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专利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电信已拥有专利81件,其中发明奖21件,专利申请数为208件。(5)技术创新管理日渐科学化。中国电信集团和各省(区、市)公司开始对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流程加以完善,使各项管理流程逐步科学化、精确化。中国电信集团各研究院相关科研管理都通过了IS09001质量认证,其广州研究院还通过了标志着软件集成和系统能力的CMM13认证。
二、中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1、近几年来,中国电信集团对NGN(下一代网络)、IMS(IP多媒体子系统)、3G、ISMP(移动综合业务平台)、IP多媒体、IPTV、视频通信、P2P、电信级以太网、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WiMax和FCFTx等重要技术领域的跟踪研究是及时的、深入的,这既保证了我国电信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创作新的技术,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又避免了盲目地进行技术创新所造成的技术泡沫对企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研发工作的重心正向网络和业务应用转移,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点突破的研发成果,为企业的业务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了新形势下依托产业链伙伴共同研发的宝贵经验,如移动综合业务平台的研发和建设。ISMP采用国际先进的横向综合业务平台架构,实现高性能的多业务集成和管理,以及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计费、统一认证、统一门户五项功能,能支持多业务捆绑和灵活的CP/CS业务开发。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项目管理和软件版本管理,保证了系统的互通性、兼容性以及未来业务体验的一致性,为FMC业务的开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三、技术创新的不足
(1)企业自身创新机制不到位,创新能力不足;(2)电信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动力;(3)我国电信企业内部缺乏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人才流失呈逐年递增的态势;(4)政府的行政垄断,导致电信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低下,因而必须通过民营化改革破除行政性垄断,为电信企业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扫清障碍,提升电信企业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四、技术创新的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市场需求。是拉动电信运营企行高新技术的自主开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人力、财力有限,研发能力不够。要在短期内完全改变这种现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带有前瞻性、基础性、产业方向引导性的研究工作。
2、重视标准化工作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关系到产业发展的前景和企业的市场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3、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促进创新的动力源泉。政府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4、落实人才竞争战略 。人才是创新的基本要素。在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融合的趋势下,对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以及对技术、市场、管理有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5.简历的趋势和技术 篇五
阐述了污水消毒的必要性,消毒已成为污水回用技术中必须的处理单元;介绍了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消毒;指出了紫外线消毒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作 者:朱雷 敖阳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广西轻工业 英文刊名: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 年,卷(期): 25(4) 分类号:X703 关键词:消毒 液氯 二氧化氯 臭氧 紫外线
6.生物化工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篇六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应用自然科学方法和工程学原理,通过酶催化的生物作用提供产品和为社会服务的技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已突破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的`传统应用,逐步扩展到化工和石油行业,以更有效的、经济的生物化学过程代替传统的化工过程.
作 者:丰洋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石油和化工 英文刊名: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 分类号:F4 关键词:
7.软交换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未来趋势 篇七
1 软交换网络技术的含义
在软交换的设计思想中, 主要完成业务开展的控制与分离, 承载和接受的理念融合等。将从前交换机中的功能全面的体现在分散的网络中去, 软交换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 在具体的网络服务中提供了实时性的功能, 进而完成呼叫控制和接受相关任务。
软交换网络是将交换网络作为作用的基础, 通过对存在的交换机功能进行相关性能的改造和设置来实现控制和接受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改造能够使软交换网络中应用服务器、控制设备以及信令网络有机的联合在一起, 以标准的协议来作为连接各层网络之间的纽带。其中每层的网络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以原有的技术发展而逐渐推进各层技术的改革, 多种灵活的接入方式是软交换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以这样特别的方式来实现新提供的商业开发业务。
2 软交换网络技术的中的协议
2.1 软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的协议
将S I P协议应用在软交换和服务器之间, 在功能上主要用来现实软交换网业务和软交换设备厂之间的独立, 这样就能够使软交换网络业物独自实现开放功能, 并且使用第三方的服务器来单独开发交换网中的业务, 通过设定的Parlary接口来完成具体的开放工作。
2.2 软交换机间的协议
如果需要对不同的软交换机之间进行相关网络连接, 则需要将通信技术引入到软交换机之间, 主要需要运用的协议有BICC和SIP-T两种。将这两项协议充分的运用到其中, 进而实现交换机之间的通信功能。
2.3 软交换机和网关之间的协议
在软交换机和媒体网关之间主要是采用MGCP协议和MEGACO/H.248协议, 其中不包含SG的网关媒体。MEGACO/和H.248协议指的是一种协议。主要由IETF和ITU-T联合开发的, IETF代表着MEGACO, ITU-T则是H.248, 这两种协议都以各种的功能特点发挥着独有的优势。
2.4 媒体网管之间的协议
在不考虑SG的情况下, 媒体网管之间的协议主要是RTP, 通过这个协议的作用来实现媒体传送之间的材料分析, 其中, 主要的运输信息报考了语言、数据、视频等主要的形式。
3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3.1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软交换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 在结构框架和主要功能上都表现的相对平稳和固定,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机构方面。以分层结构来实现设备之间的准确连接, 将分层结构的特殊性运用到设备的之间的结构上来, 以OSS的基本策略来连接业务平台, 实现平面组网方式的应用。
(2) 功能和性能方面。软交换技术能够实现呼叫处理、互联互通、策略支持以及业务编程等基本功能的使用, 在网络资源管理和业务的代理上也表现出特殊的能力。性能上则实现电信级别的基本要求, 分别在处理能力、话务量以及动态切换和呼叫保护上都表现的非常良好, 达到相关的标准指标。
(3) 覆盖范围方面。软交换的定位主要以NGN来作为实际的应用系统, 目前主要的处理技术有PSTN、PLMN、IN和CATV等几种技术的相互结合为主。
软件交换技术也同样在一些高智能业务中有所应用, 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完善和健全。多业务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 其中有关结构的设计成为比较受关注的主题。在长途电话中的使用来取代传统的软交换技术, 也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些众多领域的应用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和作用, 进而体现了软交换网络技术功能的强大。
3.2 软交换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中一种涉及到多媒体的新业务形式, 主要建立在IP多媒体系统之上。以更加多样化和新颖的业务开展来完成客户终端的要求。IMS是目前软交换技术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项新技术, 也是未来网络建设技术的核心, 是以解决移动和固网融合以及实现语音、数据、视屏的融合为主要的作用形式。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 其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进一步的技术研究和功能研究还有待新内容的研发。这体现了新形势下软件开放的具体作用和价值, 为推动更加科学的软交换网络技术运用而不断做出努力。
摘要:软交换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步, 这种新型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同, 同时经过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在各种运营商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 一些性能上也逐渐的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的具体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交换,网络,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阳.软交换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未来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10) .
[2]张景芳.软交换网络技术与应用[J].民营科技, 2007 (11) .
8.技术成熟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 篇八
〔关键词〕CiteSpaceII软件;技术成熟度;研究趋势;研究热点;TRIZ;共被引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066-06
“成熟”一词在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成熟意味着身体完全成长的一种状态。John Schlichter在其《Measure Project Management Capability》中对成熟度的定义为:成熟度意味着一个正在完全发展的过程阶段,也意味着为什么可以成功以及如何避免常规问题的理解和可见性。成熟度思想起源于著名的质量大师Philip B.Cmsby,在1979年所著的《Quality Is Free:The Art of Marketing Quality Certai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质量成熟度方格理论。借鉴病人康复的过程,Philip B.Cmsby首次将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阶段化: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确定期。成熟度方格描述了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在Philip B.Cmsby成熟度方格提出以后,Watts Humphrey将成熟度框架带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过程研究所(SEI)并增加了成熟度等级的概念,发展成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1]。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成熟度的概念开始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衍生出系列的成熟度概念。如:企业成熟度、职业成熟度、流程成熟度、研发能力成熟度、项目管理成熟度、产品成熟度、技术成熟度等等。技术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TRL),又称为“技术完备等级”、“技术准备度”、“技术就绪水平”,指单项技术或技术系统在研发过程所达到的一般性可用程度[2]。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美国NASA明确提出了要开发技术成熟等级评估工具的设想[3]。之后随着对技术研究的迫切需要和选择技术发展的急切需求,技术成熟度的概念、定义及评价手段、方法相继推出,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技术成熟度研究能够使我们清晰认识其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使我们能够抓住技术机遇,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本文以WOS数据库为主,适当参考其他数据库,在文献计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技术成熟度研究的特点及趋势。
1 数据来源、处理及方法
运用CiteSpaceII可视化软件进行共引网络分析,该软件通过分析学科研究前沿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利用共被引聚类,发现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内部联系。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可视化,能够较为直观地识别学科前沿的演进路径及学科领域的经典基础文献[4]。在利用CiteSpaceII进行分析时,从每篇文献的4个主题领域(题目、摘要、系索词和标识符)中检测前沿术语。主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①识别研究前沿的本质;②标注研究领域;③及时识别新趋势和突变。为了有效的分析技术成熟度的研究前沿和演化规律,利用设置不同的参数生成多个视图进行研究。通过找寻生成演化路径的关键节点,进而确定研究领域演进的关键路径。而在软件应用的知识基础文献中,关键点的本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确认:①将关键点文章的作者视为该领域的专家咨询;②对关键点文章的引用和被引用的段落进行内容分析[5]。我们通过对关键节点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解读,进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及演进路径。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SCI,SSCI,A&HCI)中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检索策略是,在数据库的检索界面选择题名为“tech* matur*”、“tech* readiness level*”、“tech* readiness assessment*”、“TRLS”和“TRIZ”,逻辑关系选择“OR”,检索时间设置为1898-2012年,共检索到309篇相关文献记录。在美国“四大报告”(国防部的AD报告、国家航空航天局的NASA报告及AA文献、国家能源部的DE报告、政府及其他部门的PB报告)数据库中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69条。将两个数据库文献综合生成最终来源数据(数据库更新日期都为2012年7月13日)。
2 技术成熟度研究热点分析
技术成熟度的研究热点从软件生成的研究前沿术语和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进行分析,一般被引频次高的节点和中介中心性高的节点成为演化路径由一个时间段向另一个时间段发展过渡的关键点。而从领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关键节点的文献一般都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新理论或具备较高研究价值的创新文献,当然也是最有可能成为研究热点的经典文献。因此通过提取研究前沿术语和关键词的共现图,就能够直观形象的表征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CiteSpaceII软件中,我们选择时间跨度为1976-2012年,节点类型选择为Keyword,选择适当的阀值开关{1,1,15},{2,1,20},{2,2,10},软件分析后共有1 216个关键词,从中自动选出关键词节点106个,节点之间形成连线340条,得出图1所示混合网络共现图。
图1 关键词及前沿术语混合网络图
根据陈超美博士的定义及解释,主题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该主题词在图谱中共现频次越高,共现频次高的主题词则反映了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情况[6]。据此结合图中网络结构、节点连线以及软件自动形成的数字聚类标签词,我们可把图1大致分为6个主要聚类,研读相关关键节点,结合共词词频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发现:
图2的共被引文章合并网络图,大体上能够共现出技术成熟度的研究文献及作者主要有哪些,研究前沿大体的发展轨迹,也能看出明显的中心聚类,但是不能突出显示研究前沿。因此,我们需要第二幅图,即经Pathfinder剪枝的术语与文献混合网络,阀值开关的数值选择不变,但勾选软件中的Pathfinder算法选框,得出如图3所示共引文献和术语的混合网络图。
对图3的共现图进行分析,短语关键词代表研究前沿术语,含作者名及年代等文献信息的节点代表该节点的相关文献信息。根据连线、研究前沿术语及自动聚类后的共现图形,可大致分为3个主要聚类:
C1聚类的研究前沿术语主要是包括诸如tirz contradiction(TRIZ矛盾)、computer-aided(计算机辅助)、technology evolution(技术评估)、product technology maturity(产品技术成熟度)、contradiction-matrix(矛盾矩阵)和triz theory(TRIZ理论)等词组;其中心领域是以triz theory(TRIZ理论)、contradiction-matrix(矛盾矩阵)为术语的研究前沿理论,它们是TRIZ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该聚类的关键节点是前面所论述的作者Altshuller-1999,他与同事于1946年最先提出TRIZ理论,在分析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古典TRIZ的四大理论基础:创新问题,创新模式,创新等级划分和技术系统演化模式。其中技术系统进化理论:技术系统根据客观发展规律进行自我发展,这些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并可利用这一客观规律有意识的解决发明问题,按这一原理,技术系统一直处于进化之中,解决冲突是今后的推动力。该理论主要有八大进化法则,这些法则可以用来作为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在这八大进化法则中,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演化:即孕育、产生、成长、成熟、退出。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机构用于研究技术成熟度发展、技术预测的基础。
C2聚类是最新形成的聚类,这个聚类包括诸如system engineering(系统工程)、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技术就绪水平)和readiness level(就绪水平)研究前沿术语。该聚类突出的节点是Mankins J.C-1995。1974年,在NASA工作的Sadin首次提出了7级的“技术就绪水平”体系[7]。而后NASA的Mankins J.C针对大型系统工程和大型项目中技术如何取舍,以及怎样评估技术的成熟度程度,以便选取合适的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实现节约费用、减少开支、缩短工期及减少风险,于1995年发表了《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A White Paper》[8],讨论了TRL的应用问题,并将原有的TRL等级划分从7级深化为9级,且对每级TRL进行了详细说明,从而TRL在技术成熟度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也全面展开。2000年撰写《Affordable Mars Exploration Architectures:Applying Systems form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Space》[9],主要讨论了空间商业开发系统建设和方法,并论述技术上实现的可行性。2002年发表《Approaches to Strateg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R&T)Analysis and Road Mapping》[10],在该文中首次尝试通过TRL等级为评价成熟度难度建立了一套索引与方法论,提出一种中立规则的、定量的衡量相关技术难度的综合技术指数(Integrated Technology Index,ITI),并形成集成技术分析方法论(Integrated Technology Analysis Methodology,ITAM)。2005-2006年间,标准版本的TRL体系已在包括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随之,技术成熟度大范围的进入我们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并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可。
通过对Mankins J.C-1995的知识基础文献进行研读,可知技术成熟度研究领域、发展趋势主要集中于系统工程中各种技术的成熟度测量、技术转移、TRL评估工具及方法、技术的取舍、技术风险等的需求、管理和应用,以及在系统工程中的商业价值等。
C3的聚类也是比较新的聚类,该聚类包含诸如technology maturity mapping(技术成熟度图谱)、innovation design(创新设计)、control strategies(控制战略)、evolution potential(演化潜能)等研究前沿术语。该聚类突出的节点主要是Savransky SD-2000、Mann DL-2003和Tan R.H.-2004等。Savransky SD认为,矛盾(contradiction)、演化(evolution)、资源(resource)和理想度(ideality)概念是TRIZ理论的基石。于2000年发表名为《Engineering of Creativity:Introduction to TRIZ Methodolog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11]的著作,该书在谷歌学术中被引频次达到407次,系统的介绍了TRIZ的理论体系,从基本概念到研究趋势,再到最新进展,一步步引领读者深入了解TRIZ理论。并指出TRIZ理论已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
节点中的Mann DL-2003,是英国Bath大学的教授,其主要是对TRIZ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TRIZ的层次说。层次说把TRIZ分为3个层次,即哲学层、方法论层和工具层。Mann于1998重点考察了两类特殊专利在产品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分布情况,并据此判断产品技术是否过了成熟期。
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节点是Tan R.H-2004。Tan R.H.(檀润华)教授是我国最早研究TRIZ理论的专家之一,现任TRIZ研究会理事长,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在TRIZ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11.0,它包括发明原理、效应和技术进化模块。并于2004年撰写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等书,提出了“创新工程师”的概念。依托TRIZ研究成果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檀润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训体系;其领衔下的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创新工程师”培养及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
由图3我们还可看出C1、C3这两个聚类与C2聚类的链接关键节点是Terninko J-1998,Loh H.T.-2006,Liu Yu-qin-2008。TerninkoJ主要是进行了TRIZ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于1998年出版了《Systematic Innov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RIZ》,该书在谷歌学术中的被引频次达到270次,提出了物理冲突描述方法,对TRIZ理论中的物质——场模型的符号系统进行了优化、重组和创新,物——场模型分析被认为是当今创新理论中分析和建立产品功能最理想的工具。Loh H.T.(2006)[12]等人于2006年在《世界专利信息》杂志上发表了《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Patent Documents for TRIZ User》,为TRIZ理论的应用开发软件进行专利自动分类。刘玉琴(2008)[13]等人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杂志上发表名为《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文献,主要是依据TRIZ技术进化理论和“S”曲线模型,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引入新颖度度量函数,结合专利数量指标值,进行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
图4为文献和研究前沿术语的混合网络时序图,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看出一个明显的技术成熟度发展轨迹。1995年NASA的Mankins J.C深化了Ray Chase等提出的关于评估技术成熟度程度的TRL理论,并细化了TRL的评估方法。Terninko J深化了TRIZ理论研究,扩展了其应用领域,并对QFD(质量功能展开)进行了补充说明,奠定了现代美国人提出的“TRIZ+QFD+田口的设计方法”系统创新设计与管理理论和方法。Savransky SD随之应用TRIZ理论于技术预测。张换高(Zhang HG)(2003)[14]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利分析的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模型,并讨论了基于该模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划分和产品技术成熟度组合判据以及应用该组合判据进行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的算法和步骤。2006年,张换高等人在综合Altshuller和Man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细化了产品技术生命周期,提出基于专利分析的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并开发出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系统(TMMS)。马苏常(Ma SC)等(2007)[15]介绍了TRIZ理论中的系统进化定律、技术进化模式以及S曲线等技术预测工具,并依据应用性能、专利数量、专利级别和利润率4个尺度变量来评估激光加工技术系统的成熟度,进而对激光器的技术发展进行预测。
综上所述,技术成熟度的发展是在大型系统工程和大项目中,为降低技术研制、技术选择等方面存在的费用风险、进度风险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发展,如何预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选取优先技术发展,如何判断技术是否成熟,以及判定技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哪种状态,成为关注技术成熟度研究发展的焦点问题,而这种预测、判定模式是与TRIZ的技术系统演化模式相关联的。可以说技术成熟度是TRIZ技术系统演变理论中的初始阶段,TRIZ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评估正处于演进过程中的技术成熟度等级程度奠定了基础,许多研究学者、机构、院校、科研单位、军工部门等发展起来的TRL评估手段、方法,或多或少的都借鉴于TRIZ核心理论中技术进化演变模式理论。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WOS数据库及四大报告中相关技术成熟度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利用CiteSpaceII可视化软件,初步分析了技术成熟度的演化规律、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技术成熟度自问世以来,伴随着对技术研究的迫切需要和技术选择的急切需求,相应的理论体系、评估方法、工具和手段逐步完善发展。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们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的词频分析和共引分析,借助CiteSpaceII信息可视化软件,确定了技术成熟度研究的若干热点领域,如TRIZ理论、产品技术成熟度、专利分析、创新设计、技术评估、成熟度图谱、演变趋势等,而这些研究热点大多针对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
(2)通过运用CiteSpaceII软件主题词膨胀探测技术,对相关关键节点文献的解读,生成了若干技术成熟度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如技术成熟度测量、技术转移、技术预测、TRL评估工具及方法、技术取舍、技术风险等。由探测膨胀词生成的术语和文献混合网络图,我们得出技术成熟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技术成长进化曲线——S曲线和技术评估工具日益成为技术成熟度研究前沿;②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评估手段和技术风险分析仍然是如今研究热点,且以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的应用为研究前沿;③技术成熟度应用领域扩展迅速,特别是随着军用领域的技术成熟度理论体系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和成熟,快速扩展到民用领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关于技术成熟度学科领域前沿及其演化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例如,本文进行数据分析时只是运用CiteSpaceII软件选取了文献的共引分析、词频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学科研究演化的分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期待广大的研究人员运用其他分析方法完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全义,符志民.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2011,(3):34-38.
[2]朱毅麟.技术成熟度对航天器研制进度的影响[J].航天器工程, 2009,18(2):8-13.
[3]John C.Mankins.Technology readiness assessments:A retrospective[J].Acta Astronautica,2009,65(9-10):1216-1223.
[4]Chao mei Chens Homepage[EB/OL].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hen/citespace/.
[5]豆丁网.Citespace软件简介及应用[EB/OL].http:∥www.docin.com/p-63057265.html.
[6]CHEN C.The Centrality of Pivotal Points in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Networks[C].In Proceedings of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IUI 2005).San Diego.CA.,2005.
[7]Wikipedia.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TechnologyReadinessLevels,2010-01-03.
[8]John C.Mankins.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A White Paper[R/OL].Office of Space Access and Technology NASA,http:∥www.hq.nasa.gov/office/codeq/trl/trl.pdf,2009-09-15.
[9]John C.Mankins.Affordable Mars Exploration Architectures:Applying Systems form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Space[J].Acta Astronautica,2000,50:27-37.
[10]John C.Mankins.Approaches to Strateg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R&T)Analysis and Road Mapping[J].Acta Astronautica,2002,51(1-9):3-21.
[11]Savransky SD.Engineering of creativity:Introduction to TRIZ methodolog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M].New York:RC Press,2000.
[12]Loh H.T.,He C.,Shen,L.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patent documents for TRIZ user[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6,28(1):6-13.
[13]刘玉琴,朱东华,吕琳.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3):506-510,542.
[14]张换高.基于专利分析的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及其软件开发[D].河北工业大学,2003.
[15]马苏常,刘学斌.基于TRIZ的技术成熟度预测研究及应用[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17(3):15-18.
【简历的趋势和技术】推荐阅读: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07-31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08-20
劳务派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07-02
舞美设计的构思和发展趋势论文06-16
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09-19
引发奶业标准的原因和未来奶业趋势研究07-03
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08-11
水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09-14
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09-27
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