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2024-07-01

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精选6篇)

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篇一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立足快乐教学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教师, 他视分数如一切, 一旦学生考试的分数不如他所愿或其他老师的教学成绩超过他, 他的全部世界坍塌了, 感觉学生亏欠了他, 于是疯狂地“折磨”学生, 想尽一切办法占用学生的时间, 不让学生准时回去吃午饭, 占用课间, 反复机械地训练学生。结果他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是上去了些, 他的班级成绩也暂时领先了, 他也快乐了。但学生并不快乐, 甚至怨恨他, 看到这位老师都会绕着道走, 也不敢问他问题, 怕他说:“你笨死了,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私下里交流时也会说:“我觉得我们的物理老师上课像念经, 真没意思。”这些学生学习时又何来快乐?这时他们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成为老师间攀比成绩的工具。

我认为教育应当是一个变幻的、丰富的而又灵动的过程。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目的是“学会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能力并激发自己的潜能。既然如此, 我们就不能只紧盯分数、苛求成绩, 成绩只能说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 即便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但如果没有学会学习方法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我们在教学时, 不要过分在意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而是要享受学生是如何学会我们所教知识这一快乐过程。

二、教师要把握好心态, 立足教学的长远性

有一位物理教师, 每次接初二物理教学的时候, 同时总会顺带接上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而所接班级往往都是年级里最差的班级, 无论是班级成绩还是班级风气都是一塌糊涂, 此时其他的教师就会为他抱不平, 而他总是笑笑说:“我不看学生现在的成绩, 我要看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两年后有没有得到提升。”他并没有因为所接班级的成绩最差的而放弃努力, 而是调整心态和方法;他没有只注重眼前的分数, 而是创造成功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教学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欲高先低, 欲快先慢, 让学生在学习中步步取得成功, 尝到成功的快乐, 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 不仅满足于学生的动手欲, 激发竞争意识, 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 让学生学得成功, 学得快乐。在他的努力及学生的配合下, 经过一学年的调整, 他所带的班级不仅物理成绩很好, 而且其他学科的成绩也都大幅提升, 与其他班级的差距缩短了很多, 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我觉得我们在教育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时, 尤其要把握好心态, 完成“过程是成功阶梯”的理念转变。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教育的过程上, 就会有另外一片灿烂的天空。当找调皮的学生谈心时, 不要梦想他从此会痛改前非;当为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补课时, 不要指望他明天就会专心听讲。只有教师把所做的一切看作是自己的职责,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才是教育的真正归宿。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师要关注学生, 给予后进学生更多的关爱

我有一个学生, 上课时老是走神, 从不主动发言, 家庭作业做得一塌糊涂, 有时甚至会不做, 当我批评他时, 他也无动于衷, 这令我很头疼, 但我并没有就此不管。经过多方面的了解, 我知道他父母离异, 他跟着他父亲住, 而他父亲性格粗暴, 平时不管他, 一旦他犯了点错就把他毒打一顿。我恍然大悟, 原来, 这是个因无人管理而缺乏关爱的孩子。于是, 我就把发现他的优点、给他鼓励作为对他教育的主要任务。他完成作业了, 我在课上予以表扬;他做的题目作对了, 我给他批优, 还写上评语:“你今天又多会了一种类型的题了, 加油!”第二天, 他的作业的正确率又高了些, 我又写上一句鼓励的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以后的一段时间, 他似乎又回到了老样子, 这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并没有发火, 也没有失望, 而是坚持着我的教育方法:他会做的题目, 我会请他上黑板板演, 给他成功的喜悦;他的作业做得清晰、全对, 我会把它贴在教室展览, 给他鼓励。这点点滴滴终于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这个学生开始改变。课堂上, 我常常能看到他发光的眼神, 积极主动地思考, 甚至肯举手发言。作业也比以前端正了, 家庭作业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虽然他与成绩优秀的同学相比, 差距甚远。但他确实进步了, 这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进步, 而是我的教育成功了。因为我使他学会了自信, 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而我自己也在这教育过程中体会到教育成功的快乐。

2.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篇二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改变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我县实行已有多年了,使用后,我深深感到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涵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过程考察的评价方式,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二、改变师生角色,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一贯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转换师生角色,师生的距离才会近起来,学生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起来。

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新教材要求我们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和制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游泳”,学生先在容器内放入稀盐酸,之后放进一个鸡蛋,观察现象,学生们看到鸡蛋最初在容器底部,并且鸡蛋上逐渐附着大量气泡,随着气泡增多,鸡蛋逐渐上浮,接近液面处,气泡迸裂,鸡蛋又下沉,以后重复上述过程。此实验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兴奋,实验结束,学生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四、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比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我就采用了学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课前都准备好复习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然后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整理、归纳。

五、注重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

根據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很大改变,由此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学习依赖于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格式化的知识,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实验、调查等)的重要作用,从而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应是开放性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应不时地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学习了《爱护水资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下列问题:我镇水污染状况怎样?有无浪费水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你知道的其它“水”有哪些?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资料查询等活动,最后写一份“我所认识的家乡水”的科学小论文。教师对学生不论采取何种模式的指导,都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3.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篇三

【摘要】新课程在我县全面实施已经有多年了,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觉得化学老师应从五方面加强观念改变,即: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师生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下大力气,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改变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我县实行已有多年了,使用后,我深深感到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涵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过程考察的评价方式,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2改变师生角色,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一贯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转换师生角色,师生的距离才会近起来,学生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起来。

比如,我在教《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时,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思维十分活跃,结合实际生活,畅所欲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新教材要求我们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和制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游泳”,学生先在容器内放入稀盐酸,之后放进一个鸡蛋,观察现象,学生们看到鸡蛋最初在容器底部,并且鸡蛋上逐渐附着大量气泡,随着气泡增多,鸡蛋逐渐上浮,接近液面处,气泡迸裂,鸡蛋又下沉,以后重复上述过程。此实验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兴奋,实验结束,学生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思想。

4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在新的课程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

联合国教育专家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

比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我就采用了学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课前都准备好复习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然后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整理、归纳。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化学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研究问题,带领学生亲身体验。

例如学习防锈知识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怎样防止镇农贸市场顶蓬的锈蚀”的探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首先发现问题:市场顶蓬锈蚀状况?然后提出问题:顶蓬锈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分析问题:怎样应用所学知识来防止顶蓬锈蚀?最后设计防锈的方案并对比优缺点。这样拓展了防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手段已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也不局限于课本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5注重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很大改变,由此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学习依赖于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格式化的知识,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实验、调查等)的重要作用,从而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应是开放性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应不时地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一节时,我自己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有两瓶浓盐酸和浓硫酸,我们如何鉴别它们?”当学生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解放热等性质,回答出鉴别方法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再根据浓盐酸的特性思考,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共能列出十多种鉴别方法,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培养下,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不同教材,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学法指导。

如学习了《爱护水资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下列问题:我镇水污染状况怎样?有无浪费水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你知道的其它“水”有哪些?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资料查询等活动,最后写一份“我所认识的家乡水”的科学小论文。教师对学生不论采取何种模式的指导,都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他们自学或通过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先让学生碰壁、思考、讨论,然后我们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这样,学生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这样新课程的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初中化学新课标教学理念改变的初探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是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实现教师教法的转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二、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三、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四、贴近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篇四

在家想,成功难;出去做,成功易。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却欲盖祢彰。

卓越的人只有一个特点: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要生存,就要进取;要成功,就要坚强;人生感悟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心象降落伞,打开才有用。

一想二干三成功,一等二看三落空。

人生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的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

千万不要让细节害了你,千万不要让习惯毁了你。

成功不是条件是信念,成功不是方法是想法。

这个世界永远属于强者;弱者只能得到一些同情与怜悯。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时间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

相信是成功的起点,坚持是成功的终点。

不管是狮子还是羚羊都要奔跑,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都要奋斗,关键的是————你奔 跑的速度和奋斗的方向!

只要你勇敢的作出选择,再加上一个永不放弃的承诺,那么,成功一定属于你自己!

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能拓展生命的宽度。

不读昨日的失败,不做明日的`幻想,把握眼前的时光,奋发人生的目标。

人生最富有的:并不是拥有一座金山,而是拥有一座金山买不到的东西。

一个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人,是不会在乎别人的反应和认可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对,就应该走自己的路。

与其花长时间怀疑,不如花短时间求证。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5.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首先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在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三、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一)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三)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四)注意新课程理念下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力倡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创造”,可能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退居一隅 ,乃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应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而常常受到贬弃,但它确实提示了教育的某个本质方面的特点,仍有它的实践意义。确认这一观点,能够让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课程内容、方案的选择、设计到操作、运行乃至总结、评价,教师自始自终担负着主要责任,其重要性是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取代的。当然,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象是发展中的、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学生是把教师的施教活动作为对象加以认识和反省,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交互活动中体现其主体性的。

6.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篇六

一、只有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阐述的健康第一观念是指教育工作者要把学校体育放在五育(德智体美劳)最基础的层次,小学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观念的创新之所以强调健康第一,如选用的教材必须有益于增进学生的健康,凡是有害于学生健康的运动或动作,均不能选入教材。如“过驴”活动虽是我们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游戏活动,男孩子比较喜欢玩,但它不适合于低年级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关节的牢固性较差,身体负重能力较差。“过驴”动作会使学生高强度的碰撞,很容易造成学生膝关节损伤,因此,不能选进年级学生的体育教材。当然,我们强调健康第一,并不是只要健康,因为健康只具有基础价值与手段价值,它的意义在于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只有全员参与才能普及

我所工作的学校位于繁华地段,学校的操场很小,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非常狭小,但我校的体育工作却走在了前头,这得益于我校多年来的方针:“小学校办大体育”。所以我感觉成功学校的体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尖子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体育教育的权利,为每一个年龄层次的学生都安排体育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这是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为此,全员体育观要求在场地设施的安排上,要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充足的空间;在两课、两操和课余活动的组织上,要保证全体学生都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人人能够参与。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走入狭窄的甚至是错误的学校体育评价误区,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要培养体育健将,培养少数几个体育尖子生,尖子就标志着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得好。说到底,学校体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现在我校的“体育九项改革”就能很好地体现出学校体育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三、让学生能找到终身锻炼的方法

学校体育只是学生人生体育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学生人生体育的最后环节,而只是一个起点。小学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终身体育观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不仅着眼于学校体育,而且要关注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要认识到体育将贯穿于学生一生的全部时间,也包括他所处的各种场所,体育无处不在;其次,学生在校期间要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教会学生继续学习、锻炼与再提高的能力,重视教学生锻炼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最后,要注意学生身体的发展受年龄的制约较德育、智育、美育更明显,如果错过了学生体育的关键时期再施以教育与培养,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这就要求终身体育中必须抓住学校体育这一关键。在这个观念上我进行了很多实践,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回来与我交流的时候,都能坚持一两项适宜的体育锻炼,这样的小学体育课程才有它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四、发扬优势体育项目是必然的

内蒙古的体育水平在全国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就是体育的普及和参与人口不多,这就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要根据人的自身、教育与社会的需要,通过引发、引导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体育学习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小学阶段的体育必须深刻领会与把握主体性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我们偏远地区应该多吸取发达城市的宝贵经验,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五、找寻适合学生的运动

现在的许多学生在集合站队时,只要站立的时间稍稍长一些就会出现晕倒的现象,这说明了现如今的学生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可是缺乏体育锻炼。小学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必须树立适度体育观,重视把握学校体育的负荷,时时处处做到既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适度体育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中必须掌握“度”。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要难度适当。其次是时间要适度。第三是就是数量的适度。最后学生体育课所承受的运动负荷要适度。在体育活动中,在运动量上应该达到怎样的度才最合适,我认为应该注意学生的身体表现和心率,有的放矢地进行体育课教学。

六、实施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对于我们这个少数民族居多的学生群体而言,全面体育观就是说我们的学校体育还应该注意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和全面发展,应选择和安排全面的、多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理念,我的经验告诉我小学体育的创新并不是单一的体育教师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还要得到学校、社会、家长各方面的配合。只有体育人口的壮大才能从中选拔出更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不能一味地紧抓部分人,而忽视了广大的学生群体,所以,学校体育的创新是强国健民之本,是中华体育进步的永恒之魂!

参考文献:

刘庆云.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4).

上一篇:冬季运动会学生发言稿下一篇:对改革当前行政单位经费“一支笔”审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