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2024-09-19

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共10篇)

1.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篇一

提高小学低段语文古诗教学实效

摘要: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然而,作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我们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将从“让孩子在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在读中体会”,“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孩子自己的体会”这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低段语文古诗教学的实效性。

正文: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它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它,理解它。然而,作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我都认为古诗是很难懂的,因为小时候在我上学的小山村里,老师教古诗时都是叫我们背诗,还把一大段难懂的话(古诗的翻译)写下来,也让我们背。至于诗意和情感完全无从体会。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现在我做了老师,要让六七岁的孩子就懂这么多,我真的觉得挺难的。

新《课标》规定:

总目标里关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一学段关于阅读中对古诗的要求是这样的: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虽然难,但是《课标》这样要求,我得按要求来办,从事几年低段教学后,对于古诗教学,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让孩子在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孩子对古诗,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如果老师能把古诗里的感觉夸张地表达出来,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不懂古诗,不要紧,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她去读,学生能多读,意思也就自然明白了。那么,如果我们在孩子第一次接触古诗时,给她一个良好的印象,把范读做好,就不怕孩子不去读了。

比如:

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

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

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

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

二、让孩子在读中体会。

古读的读很重要,但是读古诗不是念经,越念越不想念,要让孩子的每一遍读都不一样,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

那么,老师该怎样来引导呢?

我认为要像爬坡一样。

下面我就以《早发白帝城》一诗为例,谈谈我对学生读的引导。

师范读以后,学生自读一遍。此时提问:谁能做个勇敢的孩子,独自来读一读。(抽生读)

还有谁想这样读,请举手。好,愿意读的一起读你最喜欢哪句诗,你懂哪句诗,请读一读。(先自由读,再抽生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诗句的意思)

你不懂哪一句,请读一读。

师用抽生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并不断用“不错”,“真好”等话语激励孩子。

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孩子自己的体会。

下面我以《游子吟》一诗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引导孩子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自己的体会的。

说到孩子怎样来回报母亲的爱。我说:“孩子们,当妈妈为我们做了一桌的菜,当早上妈妈给我们煮了鸡蛋,拿出牛奶的时候,我们该怎样来回报妈妈的爱?”一位孩子举手了,“我想先给妈妈吃。”其余的孩子也纷纷附和,开始兴奋地想要表达。我说:“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吗?我也是一位母亲,让我来说说吧……(声音很低)此时,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把这些菜,把鸡蛋,把牛奶全都吃完。这就是孩子对我最好的报答……”此时,孩子们突然都慢慢低下了头,不像刚才那么兴奋了,并且开始擦眼泪,教室静了,平时最调皮最任性的孩子哭得最厉害。我很困惑,这些倔强的小鬼啊,今天终于懂事了,趁热打铁,我说,咱们一起来唱首歌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有的孩子放声大哭。

孩子们,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吧!

全班齐诵,诵完后,我接着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许多话对妈妈说,请把它写下来吧。”

泪水伴着心里话写下来了,我看得潸然泪下……

孩子们,拿回去念给妈妈听吧,听完以后,让妈妈把感受写下来。

第二天,家长的话:

——我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不知不觉间,女儿都长大了,懂事了!

——孩子,虽然我为你付出了许多,但是我不奢求什么,只要你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就好了!

——孩子,我以前打你是不对的,你以宽大的胸怀原谅了妈妈,谢谢你!以后,我再也不会打你了……

这是孩子与母亲心与心的交流,是那么真诚,又是那么感人,此时教育的力量超过了平常责骂生埋怨的效果,孩子变得那么懂事,母亲也变得那么宽容。

第三天,第四天……

不断地有孩子主动向我汇报:

“老师,今天妈妈煮了一个鸡蛋,虽然我不喜欢吃,但是一想到这是妈妈对我的爱,我还是把它吃了。”

“老师,我今天叫妈妈买了最难吃的葫萝卜,我吃了半碗。”

……

这就是我的课,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来领悟古诗,让古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2.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篇二

一、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诗歌创作往往都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之下, 对人或物所产生的心境的体现。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也往往会被深深地烙上时代的痕迹。这为学生学习诗歌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要想读懂古诗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和处理。要准确把握好诗歌创作时的时代气息和作者的独特心情, 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做到知人知事, 从而为准确鉴赏诗歌打好基础。而完成这一学习环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有效的学习时空。如, 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 为学生安排了实践活动, 到学校图书室或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 搜集有关王维的生平材料以及当时与作品有关的“登高”等习俗的资料, 并要求各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安排每个小组对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展示与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又提高了学生进行课堂整合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并拉近了同诗歌、作品之间的距离, 从而让诗歌在学生心中不再神秘, 为学习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学法指导, 降低诗歌学习难度

读懂诗句的意思是学生学习古诗最枯燥的任务。如果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生硬的传授模式, 学生不但不理解诗歌内容, 而且会感到古诗学习枯燥无味, 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研讨失去兴趣。更让人可怕的是,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教师的讲稿。然获得, 开放封闭的课堂结构, 还课堂主体于学生则会大大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 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 采取扩、补、留、换、调等方式解决诗歌语言为学生学习带来的障碍。

诗句的今译是古诗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采取扩 (将单音节词扩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补 (在古诗用语中往往会省略一些内容, 在今译中要补充) 、留 (一些汉字古今意义没有区别就今译时直接可以保留) 、换 (古今字意区别较大的字词要换为现代汉语) 、调 (古诗中为了保证诗歌韵味或增强表达效果, 往往会对一些词语的顺序进行了特殊的安排, 我们在今译时要对这些词语的顺序进行调整) 等一些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不再占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并为学生总结合适的学习方法, 以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

2. 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 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

在古诗意义的了解学习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小组的作用, 让他们在自主形成的学习小组中, 进行学习与交流,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 不统一句式, 不统一标准, 只要学生的理解有道理, 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

诗歌通过物象表达情感, 而物象又是记忆的基础。古诗学习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积累, 为了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率,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整合课堂。一方面, 教师结合所教学的古诗制作一些形象生动的课件来展现诗歌中出现的物象,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诗歌中的优美语言, 在体验诗歌的审美价值的同时, 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印象, 从而有效地积累古诗。另一方面, 我们在教学之中可配一些音乐。人们对音乐的心灵感应是较为敏感的, 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 选取一些与之相适应的音乐, 在学生诵读过程中配合教学, 让音乐的旋律与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 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鼓励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

象又是通过语言进行再现的, 这为学习古诗创设了想象的机会。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这些时机进行丰富的想象,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 这不仅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有效补充, 又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想象当时的天气情况, 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 想象寒冷的江面, 特别是对柳宗元当时的神态与心理的想象。并组织学生对想象的内容进行整合, 同时还鼓励学生将联想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学生争先恐后的交流中, 较为有效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制度对在志之士的冷漠与迫害, 并全面体验了作者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心态, 完成了体会作者感情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学生参与面广, 讨论交流的学习高潮迭起。

五、加强朗读指导, 体验作者情感

古诗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诵读。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在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加强必要的方法指导:诵读前, 要渲染气氛, 激发情感, 以引起共鸣;诵读时, 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 要读出诗人的情绪, 将诗的感情转化到深情诵读中来。在学生诵读之后, 教师要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点评与鼓励。同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激发学生情感朗读的热情, 开展形式多样的情感朗读活动, 让整个诗歌课堂教学充满感情。如, 我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让学生听课件范读先把握好节奏, 对需要重读的地方做出标记, 然后安排一些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朗读, 在朗读后, 有意对他们读得比较到位的地方进行点评, 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随后安排一些平时不愿表现自己的学生进行朗读, 在他们朗读结束后, 同样对他们进行鼓励, 并安排他们多次诵读, 以达到情感朗读的效果。为了提高同学们诵读的热情, 我还安排了小组之间, 男女生之间的诵读比赛。这些教学环节, 不但让学生当堂完成了积累诗歌的学习任务, 而且让学生在情感诵读中体会了杜甫为国而欢的爱国情怀。

3.新时期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三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写作背景

小学阶段,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差,诵读经典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重温我国的传统文化,追根溯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呢?

一、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常言道:“我手写我心。”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灵魂的写照,同时也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一定是因为某些景物或事物触动了自己的情丝,才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因此,在讲授古诗词时,绝不能进行独立的讲解,而要进行一定的拓展链接,查阅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首先,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把这首古诗词放在整个的诗歌发展史中去观照,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全局观念,拥有整体意识;其次,引导学生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查阅资料,提高查找资料的能力。如今,学生家中几乎都有电脑、手机,使用网络也十分便捷,针对一些陌生的作者,不妨通过查阅资料来进行补充,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静夜思》这首诗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家查阅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写作背景。虽然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但其写作背景却鲜为人知。李白在26岁时,在扬州旅舍抬头望月,难免产生思乡之情,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并不停留于表面上的死记硬背,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二、加强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思维

古诗词中很多写景的句子都十分精练,意境优美,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的意境出发,闭上眼睛,尽情地联想与想象,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突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敢于联想和想象;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这一教学环节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最后,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讲授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时,我让一名同学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尽可能地用美好的语言去描绘它,而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这位同学的引导下想象她所描绘的画面。与此同时,我将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当解说结束,想象结束,请学生睁开眼睛,看一看和自己想象的画面一样吗?这样一来,我没有将画面展示给学生,束缚他们的思维,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三、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记忆和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诵读能够于无形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深入理解并加深印象。很多时候,教师一味地讲解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复诵读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反复诵读;其次,创新诵读方式,教师一味地范读或全班齐读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男生女生分别朗读、指名读、分小组朗读等形式不仅会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也会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最后,争取当堂落实知识点,达到背诵的效果。熟读成诵,反复朗读自然会加深学生的记忆,争取在当堂就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授《回乡偶书》这首诗时,因为诗歌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落在诵读上,引导学生通过教师范读—全班齐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随机点名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地去诵读,从而在诵读中加深记忆和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四、将古诗词教学延伸到写作教学中,融会贯通

古诗词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其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自不必赘述,而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从来都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休戚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延伸到写作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从经典中汲取营养。

例如,在讲授《咏柳》这首诗时,结束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后,我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将这首诗翻译出来,并且要求他们当堂完成,以免回家后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敷衍了事,得不到实际的锻炼。也许学生的文笔不尽如人意,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写作训练中,也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总而言之,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掀起和追捧,古诗词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改进,不断地提高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丽婷.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2(25).

4.怎样提高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篇四

1999年2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创人员时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①著名学者、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顾问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们从小吸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②这些都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古诗文诵读活动的高度评价。

认识到了小学生古诗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校上下努力,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及创作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显而易见,“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等古人的优良品质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再现。这种工作就是要将中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的义务,但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电影电视的飞速发展等对孩子们带来的对古诗文诵读的动摇。所以古诗文的诵读也同样遇到了一个严峻的命题——创新!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受到冲击。如何综合各种方法,让古诗文“年轻化”,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又让他们体味到创新的乐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美国学者吉尔福德曾经提出“智力结构”的理论模式,从运作,内容及结果三维空间来探讨人类智力的结构;我们运用5种“运作”方式来培养学生逐渐具备自己创作诗歌的能力。这里的“运作”方式是指个人处理资料或解决各类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是活动的主要过程。“运作”的方式共分为5类:积累激趣、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自主选择及评鉴。我们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五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古诗文创作及鉴赏能力培养。本文主要阐述前四种方式在我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工作及教学心得以供行家批评指正。

一、积累激趣,以提高学生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我们在吉尔福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首先提出了融认知和记忆于一体的积累激趣,即通过多各种触觉、动觉、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直接的发现、察觉、再发现或认同,可达到理解的层次,然后对于这些资料保留及储存。

我们先立足与课内的学习,采用辐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诗歌、认同诗歌。辐射学习既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例如教学某一著名诗人的作品,我们会推荐他的其他作品;教学同一题材的诗歌,我们会号召大家去寻找不同诗人的作品;教学有故事情节的诗歌,我们提倡让孩子从课外籍阅读中、从网络中找到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由于新出现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是同一体裁形式,所以学生都学得比较扎实。此外,我们遵循由浅入深、有易到难的原则,从课本阅读中选取古今诗词曲,让孩子们诵读,他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杜甫的“苛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从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古人在吟诵古诗的时候常常会“摇头摆脑”,殊不知这也是我们“刺激“学生诵读的一种方式,我们也让学生学做古人,摇晃自己的小脑袋,运用动觉激发学生了解诗文的韵律,而孩子们也乐在其中。

诗配画也是我们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完成认知的方法。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孩子们还把自己的绘制画作品扫描在电脑中制作成集,既训练了想象力,有培养了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时,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而是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拔,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生命体验,进行有意义的记忆,激发对诗词的通灵感悟,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点燃生命的火炬。我们会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人生际遇,结合课堂上气氛的营造,让学生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词中产生对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敬仰,在“孤帆远影必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中体会跨越时空的友人惜别之情。

学生往往习惯于把一首诗或意义上有关联的一组诗放在一起背诵,我们则采用让学生把同等意象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记忆。这样,在学生的记忆库中,会构建成一个立体的带有比较色彩的知识结构。比如同是带有植物的名称的诗句,从白居易的《草》到王维的《鹿柴》;同是带有江河的诗句,从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到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凌》;同是带有“山”字的诗句,从李白的《送友人》到杜甫的《望岳》,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些记忆存储时,他们再“任意调用”就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素材多了,自然他们在创作时的原材料就会丰厚,因而写起来了就易行些!

二、收敛思维,以提高学生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收敛思维是指个人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引导,按照传统的方法,从储存的资料中寻找正确的答案的推理性和逻辑性思维。

在认知和记忆的基础上,学生先开始了自己创作诗歌的准备:先对他人的诗歌进行评析及接触到“新诗”。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解诗歌,让我吃惊讶的是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大家共同讨论和切磋,为了一个“绿”字的妙用我们会讨论许久;为了一个字的替换,我们曾争论不休,就是在这样的探讨与研究中,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了熏陶与感染以及情感上的接受与理论上的初涉。

鉴于以上的积累,我们开始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同龄人的作品给他们,让他们接触到真正的自我创作。例如,我们介绍了一位同学在1999年看罢中国足球再负韩国队时,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谷》得到启发后写下的词,激发学生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写诗歌;我们介绍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盟大使馆,一位同学看完电视后疾笔写成的诗歌,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抒发情感;我们还介绍有位同学因考试“马失前提”而连续写的三首词,激发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事实证明,这些在孩子们今后的实践中都大有益处。

三、发散思维,以创新创作和鉴赏方法

发散思维是指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受限于现有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的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的铺垫,孩子们可以提笔写诗的“境界”已经水到渠成了,我们采取分层要求的方法:初级层面的学生,我们只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诗表露自己的看法或抒发自己的情感;中级层面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尽量保证诗的韵律性;高一层面的学生,我们则要求他们对于古代的词牌曲牌重新填写。别看他们小小年纪,写出的诗歌真不一般:一位学生在观察了早晨的露珠后“灵感”迸发,写下《晨露》:是珍珠,散落花上;是宝石,凝聚叶上;晨露,是大自然的恩赐。给花当耳环,与叶作项链。

一位学生在感于现今环保事业的迅猛发展,欣然写下:漫天雪花飘(塑料袋),遍地柴火烧(一次性筷子)。环保为大家,科技逞英豪。两位学生有感于2001年我国各项事业喜事连连,兴奋之余写下《中国蛇年》与《论蛇年》,特别是《论蛇年》一篇,是仿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填写的新词:

《中国蛇年》:中国蛇年真富丰,首先申奥获成功。然后再把世贸入,最后足球出亚洲。蛇年慢慢走过去,马年骏马奔腾来。全国人民齐努力,再看我们展身手。

《论蛇年》:蛇年辞旧马年到,多少难忘往事。回想当年满是笑,深深印于心中。申奥成功,激动万分,圆我七年梦。足球出线,终于潇洒一把。中国加入世贸,犹如马儿一般,万马奔腾。蛇年即飞而逝,中国圆梦多时。马年来临,我已期待,我已期待,望再圆多梦,众多好事定将永载史册。

四、自主选择,以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潜能

我们在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以达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目的,我们做了以下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来源是学科内容所带来的。所以我们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古诗文手册》其中包含了古诗200篇,古文200篇。选择的理由是:

内容浅近;这些古诗文短小精悍、明白易懂,有简单的注释和赏析,正是学生稍作努力便可以自学理解的程度,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激发出探索钻研的兴趣,又不会因为过于艰深而使学习热情受挫。

内涵丰富;这些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大到朝代更替、小到花鸟草虫,涵盖丰富、令人目不暇接,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形式多样;这些古诗文在表现形式上更是精彩纷呈,让人赏心悦目,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形式的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我们注重了教学形式的变化多样。虽说是每节课只有五分钟的古诗文学习的时间,可是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却是富有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表演性的吟诵、演讲,具有知识性的介绍、具有文学性的赏析、具有思想性的评论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适时地组织辩论,在学习每一段落,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活动,又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得到学习,培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了确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不同的年级中,我们对教学形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在一年级侧重于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朗诵、介绍、竞赛等等。在中、高年级则侧重占诗文的理解、赏析。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开拓了教学的空间,改变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单一联系,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可行。

教学手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上网或利用其他手段。比如:查阅辞典、访问师长等方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通过英特网等各种途径了解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材料,然后针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选择。二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用ppt电子演讲稿或flash动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以上的做法,打开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在有关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叶圣陶有过这样的论述:“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了这样的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

(五)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自我激励

自我评价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

每次学习活动,除了一位同学作为主讲人外,另外还有一到两位同学对主讲人的讲课进行评价,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学会对别人的评价中,进一步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掌握学习方式。

在学习阶段总结时,除了卷面测试的形式之外,还由学生四个人一组,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一点、学习中最大的收获,以电子演讲稿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清楚的认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鼓励性评价,促进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鼓励性评价,在保护学生的自尊、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有着积极作川。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坚持给与学生的是正面的反馈,即便是学生参与的评价中我们也坚持这样两项原则:第一先肯定主讲人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出来的长处,再指出不足;第二在学习活动中能表示出自己见解的学生,给与鼓励。

以上四种方法教学外,在教学中还用到评鉴方法。评鉴是指个人依据某种标准对所认知记忆及思维的资料,分析其好坏、是非、适当与否,作出判断或决定取舍。在孩子们写完诗歌后,我们从不做任何修改,而是在班里做统一的评论,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评判方式,在自己的心中自然有了评定的标准。可贵的是,他们会从诗歌本身出发,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通过这五种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孩子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孩子们接触的诗歌数量渐多,而且随着有益阅读的深入,他们对古诗的认识不仅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意思的串翻,而是关注从作家的心境出发,分析这首诗所蕴涵的思想内涵,感悟佳词妙句的运用。二是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由于古诗新做的尝试孩子们在看待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敢于“另辟蹊径”,因为我们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做法。三是写作、绘画、动手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和谐统一的发展。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由于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发展多种能力的机会:诗配画的尝试,新诗歌的创作,都让孩子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四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古诗文创新取得了点滴成绩。在区级班会上集体展示创作成果,获得了与会领导的好评;培养古诗文诵读标兵一名、诵读之星一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共同组成的课题组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属于„易会的知识‟这个范畴,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而视,它们也是人类自身潜能被高度开发后,表现在心智运作模式、思维方法、人格特质及智力笔方面的典范和实证。他们为后人留下的这些经典不只是一些文字而已,而是透过这些精练的文字背后所呈现出的立体智慧内涵空间,启发后人深入人类精密的心智领域,成为唤醒沉睡中大脑潜能的导航图”。报告认为,中国经典古诗文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慧思想体系”从而获得立体多维的最佳学习效果。

5.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篇五

前言::以写促学”是由王初明教授在革新外语教学时提出来的。以写促学,提高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效。

关键词:以写促学,古诗词教学实效

“以写促学”是由王初明教授在革新外语教学时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写出自信,写出表达能力,获取成就感,它使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自信,克服恐写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王教授倡导的“写”是指英语写作,通过写作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的“写”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圈点批注、名句或片段赏析、缩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评写、创作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动笔、多动脑的好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实践,我深感“以写促学”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提出的简要背景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语文学科既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下来的多为千古佳作,它不仅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资源。然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尽人意,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在诗词教学上,尝试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但是成效甚微核心期刊目录,尤其是在考试中,学生在诗词鉴赏部分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感觉无从下手,不是看不懂诗词的意思,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写、不知道如何切合题意的表达。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学习古诗词真是朗读容易,口头表述很难,书写更是难上加难了。

传统的语文诗词教学都遵循着听、说、读、写的顺序,“以写促学”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写”放在了首要地位,把“写”作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动笔,通过这种自内而外的文字表达,激发学生自外而内的信息吸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语文诗词教学课堂实效。

二、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实施“以写促学”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老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可见,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以写促学”正是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体验的表现。

(二)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学习时,学习者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以写促学”正是体现了把学习教给学生自己把握的元认知理论。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原则和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中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遵循“先学后教”的次序。“以写促学”正是这种符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原则和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高中阶段正是由少年期转向青年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他们开始要求自立,尝试独立思考,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视野日益开阔,思维体系日益完善,善于接纳新的事物。同时,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逐步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改善;他们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之外,能够较为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三、“以写促学”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明确“写”的要求和目的

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摘要经过思考,从诗词的艺术表达、思想内涵、作者观点等角度去“写”,或赏析核心期刊目录,或评价,或感悟,或创作,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思考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上好“单元导语课”,做好“写”的准备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教学,每个单元都设置有单元导语,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却是对整个单元起到导航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好单元导语,无疑是给学生上了一堂“入门课”。因此,在进入古诗词单元教学之前,带领学生学习单元导语,感知单元内容,明确单元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诗篇和作家的资料,为开展“以写促学”自主学习活动做铺垫。

(三)采用多种方式、循序渐进的开展“写”的训练

1、圈点批注。圈点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理解、思考、感悟的点滴,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在学习古诗词的初级阶段,我带领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践行“写”,即在初步感知诗词时,通过查找资料,注上诗人的代表作品、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圈出不认识的、难懂的或是重要的、精彩的、感受最深的字词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诗词的大意等。为了避免学生自主自发的圈点批注流于形式,我会指导学生学会用一句话来点评概括诗词大意,部分学生概括如下:

诗经《氓》——遇人不淑

王维《山居秋暝》——山中人乐秋

柳永《雨霖铃》——伤离别

通过圈点批注及一句话点评,让学生首先对诗词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知,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诗词赏析。诗词的赏析是 “以写促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要花大量时间和功夫去训练的。教师要先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必备常识,比如古代诗词常见题材的分类、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的含义、常见的思想情感、常见的诗词风格等,让学生心中久远而陌生的诗词变得熟悉生动起来。同时,教师要做示范,教给学生写赏析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的恐惧心理,鉴赏诗词可以参照下面五个步骤:诗词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描绘的意境—表现的手法—表达的感情,以《山居秋暝》为例,先找出这首诗歌的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竹、浣女、莲、渔舟,接着从意象特点来把握诗的意境:秋山如洗,清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清泉流,浣女归核心期刊目录,渔舟从,营造了空灵澄静的意境,再来看诗歌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先仰视后俯视,动静结合;浣女喧哗,渔舟轻摇,视听结合,以声衬静,如此清秋佳境,闲情雅趣,怎能不令人流连陶醉,忘怀世事,作者因景生情,表达了归隐之乐。

3、缩写。缩写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篇章,在教篇幅比较长的叙事诗时,比如《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我常常要求学生将原诗缩写短篇小说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作品理解能力、材料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4、续写、改写。续写、改写都要求对原作品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对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很有帮助,事实上,想象的过程本身非常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对一些内容充实、人物个性鲜明的古诗词,可设计题目让学生扩写、续写或是改写,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在教《静女》时,针对这首古诗题材生动、语言活泼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续写题目《和静女十年后的约会》,让学生想象十年后和静女约会的情景,大家热情高涨,大胆奇特的想象给课堂带来不少欢声笑语。

以上列举的均是运用现代文为的载体的写作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多数没有良好古文基础和诗词爱好的学生,而名句扩写、仿写以及对作家作品的深入评写则是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更高层次的写作训练方法。

5、名句扩写、仿写。在诗词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无论是否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古文基础,对于诗词名句发自内心的喜爱几乎是所有学生共同特征,这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共鸣。作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特征,充分利用“名句”效应提升学生的诗词学习兴趣,而名句扩写、仿写训练则是我在诗词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名句扩写、仿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充分领悟原诗词思想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最喜爱的名句框架中,学习运用古诗词的格律押韵等艺术形式对原句进行扩写、仿写,用于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审美情怀的古诗词模仿写作训练方法。诗词扩写、仿写不仅局限于教材,也鼓励学生对教材以外自己喜爱的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散曲,中华诗词歌赋的千古华章任由驰骋。

如学生以广州亚运为题材扩写、仿写的习作:

庚寅亚运感怀

昨夜星辰昨夜风,海心秋月共霓虹。一城烟火终寂寞,十里花船游梦中。半纸浮生悲娼女核心期刊目录,满帘盛世采薇翁。

酒无知己同归醉,风有雌雄各自空。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文学社团或举行各种级别诗词写作比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诗词创作和评比的平台,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扩写、仿写古诗词甚至进行诗词创作的积极性。

6、深入评写。中学阶段入选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代的名家名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鼓励学生评写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或是文人品性,不但可以增强其理解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更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学中,我会根据所学的诗词篇章,每周布置学生写一篇评论,如在教《诗经》时,让学生写《<诗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教《蜀道难》时,让学生写《从<蜀道难>看李白》,在教《短歌行》时,布置学生写《我看曹操》,在教《赤壁赋》时,让学生写《苏轼在赤壁》等,通过评写,巩固“以写促学”的教学成果。

总而言之,“以写促学”丰富了“读”与“写”的内涵,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内容,还学会了理解和表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而且陶冶了学生性情,有利于增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皮亚杰著王宪钿,《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版

3、《元认知理论》,引自百度文库

4、郑超,《以写促学—英语写长法的理念与操作》,科学出版社

5、史丹,《以读促悟,以写促学》,引自中国知网,《学生之友》2010年12期

6.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篇六

山东省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 卢兰英

古诗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既传播了文化,又可以陶冶情操。但据笔者了解,广大语文老师对古诗词教学一直缺少应有的重视。枯燥乏味的分析,应试的积累,构成了古诗词教学的主旋律。大多数古诗词教学都是一成不变的老套路:朗读——翻译——分析——背诵。时间一长,老师教得没滋没味,学生学得或味同嚼蜡或意犹未尽。更有甚者,对于某些诗词,有的老师只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和注释,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古诗词的美感已不复存在,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而已。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彻底回归到了应试教育的大本营。

语文课,尤其是古诗词课一定要上得厚实,要有文学味。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应有的文化氛围。学习一首古诗词,就是遇见一位古人,倾听一段心声,走进一个社会,触摸一段历史,感受一种文化。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义务让古诗词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开出芬芳的花儿。师生都应进入诗词的意境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美、文字美和情感美。

一首古诗词,无论是五绝,还是七律和长短句,哪怕是最长的诗,也不过几十字,上百字。单从字数上来说,它远远不能和各类文章相提并论。有的老师一节课甚至可以教完三四首古诗,因为在他眼里字数少约等于内容简单。如何丰富古诗词的意蕴?如何让古诗词教学生动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究和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多维视角解读,对文本进行“扩容”,以创新古诗词教学。

一、以读促学,解读诗歌

古诗词的学习,读是根本。首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整体感知文本。既而了解作者,结合背景,深入探究文本。作品的写作背景可以适时地展示,以起到辅助理解诗词的作用。然后多管齐下,读出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如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创意朗读、朗诵等。

二、课内外结合,进行文学赏析 首先走出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可以选择该作者同时期同背景同风格的作品、或该作者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他作者相同或相近题材或主题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走出文本,以文本为立足点,阅读更多作品。

然后回到文本,进行比较鉴赏。联系文本,回归课堂,把课文与拓展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在与课外选文进行比较鉴赏的前提下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如学习《杜甫诗三首》时,除了教材中给出的《望岳》《春望》《石壕吏》,还可以选取杜甫的《新婚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一组诗让学生阅读感悟。学生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之后,对杜甫所经历的时代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样便于对文本思想主旨的系统把握,理解会更深入,而并非浅浮在面上的零散认识。这样也就自然地感悟到杜甫诗风的特点,理解他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三、感受古典文学魅力,开展文化追寻

语文课堂,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义务。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老师有义务带领学生去探寻文章中所渗透的文化精华。因此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诗歌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要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解读文本的方式与方法:

1、把单一作品置于作家的整体创作体系中 首先,让学生体会情感的不同;其次,体会写作的时期不同;第三,体会各时期作品的不同特点;第四,感悟“知人论世”。作品是人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沿着作品线走进作者的人生之旅,顺着人生线体会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再沿着情感线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会使作者有血、有肉、有情,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完成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2、把单一作品置于作家作品创作的氛围中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某些知识点,我们只灌输给学生一个机械的答案,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文本感悟的过程。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适时创设这些诗歌的氛围,有必要的话,再展示作者创作生涯的整个时代,这样就可以对作品及作者思想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3、把单一作品置于互为关联、互为对照的文本群中

在学习一首古诗词的同时可以了解某种主题的作品,或解读某一风格的作品,或某一作家的系列作品。这样就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了,而是有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这样会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更为广阔的人文坐标中,对诗歌文本进行深度的阐释,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语文学科素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老师才能有底气,课才能上得大气,才能让每一首诗词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中,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维视角解读,的确能创新古诗词教学。有深度、有高度的创新定能让古诗词在语文课上大放光彩,让每一首沉睡了千百年的诗词都能成为学生文学积淀的重要内容。

7.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篇七

古诗词是蕴藏在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文化宝石, 只要用心发掘, 就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宝藏。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养成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习惯, 一些历代诗歌名篇不仅有助于丰富文化生活,吸取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喜欢古诗,但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另外,由于古诗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历经时代文化的变迁,使得现在学生对古代诗人及其当时社会生活背景不了解,难以理解词句意思。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学习古诗词是对我国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是一代又一代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倘若现在不进行古诗教学,我们引以为荣的唐诗、宋词、元曲还能记起多少。那么,令我们自豪的文化精粹必将失去应有的光辉, 在我国吟唱了多少代的古诗词将变得越来越陌生,甚至会慢慢消失。这样下去,若干年后,可能又要像现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抢救古诗词, 与其如此,何必当初。从现在发展趋势来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定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小学生热爱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帮助小学生提高欣赏能力,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

二、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富有乐感的形象化语言, 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生活、人生等事物的认识和感悟, 抒发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艺术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环境。诗歌应该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按照严格的格律等特定形式抒写的,如果单从韵律角度讲,以唐诗为代表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堪称典范。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在小学阶段很少讲,教学以律诗、绝句为主,重点指导学生把优美的古诗背熟,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悟古诗的艺术美感力量。要把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基本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同学们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差异性, 且无不打上时代的印痕,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以历史发展的思维方式理解每一首古诗。在具体教学中,每一篇古诗词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别的情调。如同是描写春天的景色,在诗圣杜甫眼里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到了白居易那里,却以愉快的心情抒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描写都很精美,但蕴含不同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意义。有的诗歌里抒写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有的抒写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有的诉说了诗人的悲欢离合,有的借景传达了无尽的喜怒哀乐,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收进小学课本的古诗词,其作者往往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历史课本和其他书籍了解。诗歌内容跟诗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有的诗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精神,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有的诗作富有战斗性和洋溢着爱国激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的内容,准确理解诗人及作品传递的积极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古诗词中表现美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过程中, 要对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详细讲解, 让学生懂得表现美好事物时应用反衬和陪衬手法的价值。用美好的景物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用凄苦的景物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写悲哀,这是反衬。用美好的景物写快乐,常说是乐景写乐情;用美好的景物写悲哀,常说是乐景写哀情。无论是陪衬还是反衬, 都是我们常讲的抒情要用景物烘托的手法。诗人写诗,表情达意,用典故,都含有对国事的、身世的感慨。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都是人们熟悉的、有警世之用的。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才有意义。诗人用典故,以赞美壮志和忠贞感慨当朝无人能誓师北伐的现实, 充满壮志未酬的悲愤,慷慨而悲壮。诗中的比喻往往成为诗的形象,诗是通过形象表情达意的,诗词中的比喻有各种表达法。

四、通过古诗词教学强化美育实践

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 , 又给人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导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如何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果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比较侧重于字词、句段教学。但是,我们教师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古诗教学,虽然古诗在教材中数量不多,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古诗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直以来,“读”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和思想情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材料,要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内涵,重要的一步就是反复诵读。但是,很多学生认为只依靠教师的讲解就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在诵读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他们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体会古诗中隐藏的情感、描绘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配乐诵读、表演诵读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比如,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掌握古诗的节奏、韵律和声调,进而体悟到作品的主旨和情感,我常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手脚并用,一边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语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歌也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一边诵读古诗一边手舞足蹈呢?这种和着均匀的节奏、和谐的音乐进行的诵读,能够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而体会古诗的深层含义,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古诗的韵味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具体的、熟悉的场景中获得生动形象、丰富具体的知识,同时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使学生获得更感性、更深刻的认知。

(一)直观展示古诗的意境

小学生的年纪小,生活阅历有限,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体会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足,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体会到古诗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美。比如,教师在讲解完一首古诗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画,或者配合古典名画和乐曲来营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进而使学生想象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并领悟到其中的意境美。

(二)发挥想象,引导联想

想象和联想都是心理活动,是人们根据已有经验和记忆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加工和改造,进而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往往配有插图,教师可以通过给插图补充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将文本与生活相链接,勾画出更丰富的形象。比如《春晓》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填补“空白”。如让学生想象作者的动作:睁开惺忪的双眼,伸个懒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想象作者看到、听到的情景:花瓣飘落,小鸟鸣叫,空气清新;想象作者的内心活动:昨夜一场风雨,打落了这么多花瓣,多么可惜啊!

三、引导学生领悟古诗中的情感

诗歌是作者寄托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可以说,古诗词的灵魂就是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而要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发挥古诗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熏陶和感染学生。

(一)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機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抓住作者在诗词中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往往能体味出其中蕴含的情感。比如,在《滁州西涧》中,作者通过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他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

(二)让学生知晓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法

古诗词虽然可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议论抒情,但常见的抒情方法不外乎两种: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抒写出来,像李白的《赠汪伦》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直接写出他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是古诗词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绘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缘情写景、移情于景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融情于景,抒写了对秋景的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感知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夸张、想象、虚实相生、点面结合等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虽然没有必要把这些名词术语教给学生,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可对诗歌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进行适当的点拨:作者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虚写满园的春色,表达出了对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率的方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古诗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体会,逐步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丘兴文.精心引导,提高古诗教学效率[J].中小学电教:下,2010(6).

9.小学古诗词的情景教学 篇九

【摘要】古诗语言精练,讲究平仄,严于用韵,含蓄优美,意境深远。古诗的“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如能根据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会使孩子们感到“乐”、“活”、“易”、“趣”,课堂上也不再会有那种枯燥乏味的问答;学生的思维、视野也不再被这间小小的教室所禁锢;那真切感人的情景,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将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富有磁性的有趣的活动。能大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体会感知诗的美、展现古诗的魅力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古诗魅力;合作交流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乐”、“活”、“易”、“趣”,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课堂上也不再会有那种枯燥乏味的问答;学生的思维、视野也不再被这间小小的教室所禁锢;那真切感人的情景,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将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富有磁性的有趣的活动。这是由教学情境本身所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特点决定的。而古诗语言精练,讲究平仄,严于用韵,含蓄优美,意境深远。古诗的“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如能根据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对学生体会感知诗的美、展现古诗的魅力是非常有效的。

一、以情激趣,激发热情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以“趣”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课前要导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就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事实证明: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巧设情境渲染意境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巧设情境,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描绘渲染,能激活学生的感觉器官,激起学生的情绪,展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主动而自然地进入想象的画面,理解诗的意境,强化古诗情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我请同学做小诗人,配以多媒体动画课件,再加以富有感染力的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语言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窗外,花香扑鼻,万紫千红,你这位小诗人呀可喜欢花儿了,推开房门,步入花丛之中,尽情欣赏。渐渐地,天黑了,你也累了,回到房中,不知不觉趴在桌上睡着了(请学生伏案作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朦胧中,耳边似乎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你睁开眼睛一看(学生睁眼抬头),“哎呀,怎么天亮了我都还不知道呀?”此时,小鸟欢快的叫声传来,你这位小诗人呀诗兴大发,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你呀,再往窗外一看,呀,满地的花瓣,这么美丽的花儿不知被昨晚的风雨打落了多少,于是你这小诗人又想到两句诗:(学生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样一个语言情境的渲染,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既理解了意思,体会了诗的意境,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学生真有种那诗是他的杰作之感,因此学习兴趣特浓,大大地提高了古诗的教学效率,顺利地完成古诗的教学任务。

四、画面情境展现情境

诗歌具有绘画一般的情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展现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

10.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篇十

摘 要: 小学古诗词教学在美育渗透的过程中存在美育内涵界定不清、美育价值未彰显、美育渗透策略指导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明晰美育的概念,界定语文美育的内涵,明确古诗词的声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等美育价值,重申小学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的美育要求,进而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即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感知声律美激发诵读兴趣、感受画面美促成美感体验等策略进行美育渗透,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通过体味语言美品读字词精妙、体会意境美领悟情感表达等策略进行美育渗透。

关键词: 美育 小学古诗词教学 美育渗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渐发展为核心素养教育,审美情趣成了学生在人文底蕴维度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与能力等成了美育层面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受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层次等限制,美育仍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美感的初步形成、审美能力的逐渐提升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成了美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过程中,仍存在美育内涵界定不清、美育价值未彰显、美育渗透策略指导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深入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美育视角和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

一、美育的内涵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作为概念本身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但人类的美育思想源远流长。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美育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统一的界定。

当前对美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近代学者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二是美育是艺术教育。1981年《汉英词典》释“美育”为艺术教育。三是美育是情感教育。蔡元培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教育大词典》指出:“美育指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3]此外,周庆元教授指出,美育应有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两个基本维度,美育应走向完整[4]。

美育的概念涵盖内容丰富,与德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等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应是多维度的,以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为核心,进行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

(二)语文美育的内涵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情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内容。美育是一种生命与情感教育,是对生命意识的激发、对生命潜能的挖掘、对审美情趣的培育、对审美能力的提升、对生命意义的建构等[5],这正是语文美育的内涵。在语文美育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必须转化为意象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最终实现生命意义的展现,这就决定了语文美育的教学路径:语言→意象→意义[6]。

语文美育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等,是通过语言、意象、意义之间的转化而逐渐渗透的,从语言文字出发促使学生形成美的意识、美的体验、美的情趣、美的能力等。

二、古诗词中的美育价值

古诗词教学是开展语文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需要弄清美育的特点,明确古诗词中的美育价值。美育具有形象性、激发性、自觉性、时代性等特点[7],古诗词的美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声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等方面。

(一)古诗词中的声律美

《尚书?尧典》提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乐记》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文心雕龙》载:“乐辞曰诗,诗声曰歌。”我国古诗文典籍中都强调诗歌是一种文字与音乐结合的文学艺术形式。随着诗歌的演变,诗歌不再被经常吟唱,诗歌的音乐美更多地体现在语言的排列组合、声韵的平仄对仗、诗句的节奏韵律上,这种美可称之为声律美。

古诗词的声律美主要体现在句式搭配之美、平仄清浊之美、押韵和谐之美、对仗工整之美等方面。句式搭配之美在于音节与音节的排列组合,如“落日/故人/情”此类的五言诗三顿等,音节的组合形成“顿”和“逗”,使诗句长短搭配,节奏鲜明。平仄音调按一定的规则组合使诗词语言抑扬顿挫,在快慢高低强弱之变中寻求整体的和谐。对仗之美在于诗歌浑然天成的工整和字词的精雕细琢。

(二)古诗词中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通过诗人有意识地推敲,形成风格不同、耐人寻味的佳句。词成句,句成篇,对字词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可为语言推敲的真实写照。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推”和“敲”二字的斟酌,一字之差,韵味就会大打折扣。语言的真正美源于言辞的准确、精妙和韵味,在于运用精确的语言描绘出作品的图景、展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细腻的情感、传递人物的思想。

(三)古诗词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运用精妙的语言描绘流水潺潺、重峦叠嶂的自然景象,呈现草长莺飞、姹紫嫣红般生机盎然的景色,营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壮阔的画面,勾勒“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般生动活泼的场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美在这些诗词中呈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为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促使人们联想与想象其中的画面美。

(四)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不仅有审美理论的审美意义,还有蕴含意韵等美育价值。所谓:“诗乃摹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情耀乎外而远且大。”情与景构成我国古诗的重要内容,诗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由情与景、心与物构成。诗人对情与景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构成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意境,形成诗歌不同的境界。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美育要求

课标对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提出了美育要求,主要表现在让学生通过想象等方式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形成初步的美感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中的语言美。

(二)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美育要求

课标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分别提出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9]课标对中高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美育要求,不仅关注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情感、语言的理解与把握,更重视古诗词教学的语言美、意境美、声律美等。

四、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

落实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要弄清美育的特点与价值,要了解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规律,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要基于课标对不同学段古诗词教学的美育要求等。小学古诗词教学应在不同学段进行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美育渗透。

(一)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要考虑学生对于图画、音乐、色彩的敏感度和兴趣点,从这些方面进行美育渗透,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形成美的初步感受。

1.感知声律美,激发诵读兴趣。

教师在低年级古诗词朗读中应关注学生节奏感的把握、对仗整齐美的体验,使学生在感知韵律与句式美的同时,对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古诗词产生兴趣。

李白《静夜思》的第一、二、四句分别以“光”、“霜”、“乡”结尾,使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无穷。教师可通过打拍子的方式让学生诵读,体会其中鲜明的节奏感和韵脚押韵所形成的似音乐般的流畅感。教师也可尝试通过播放音频或者教师配乐领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古诗词与儿歌相似的易于诵读的特点,又异于儿歌的对仗整齐韵味。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让读中品味古诗词的声律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感受画面美,促成美感体验。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画面感强烈的作品。教师在这类古诗词教学中注意营造诗词中的情境,借助图画、音频、视频及学生的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画面美,初步形成美的体验。

高鼎的《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意蓬勃的美景图。教师在这首诗歌教学时可出示相关的图画,使学生将诗歌和画面结合起来,感受初春的美景、稚子的活泼、生命的张力,进而加深低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理解,使学生在品读中形成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或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古诗写几句话或者画一幅画,这样可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想象,使其在脑海中呈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二)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仍要为学生营造诗中的氛围,创设诗中的情境,更要有意识地基于学情选择和确定诗词教学的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美育渗透。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之前图画内容学习转向以文字学习为主、画面欣赏为辅的文本内容上,通过内容的选择引导儿童的语言发展、心理变化和情感发展等。教师可通过表达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使个性化的表达成为可能。

1.体味语言美,品读字词精妙。

古诗词的语言精妙且蕴含深刻,一字之差,表达含义就可能千差万别。中高年级更应该体味语言的精确,品读语言的韵味,运用精妙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教师应对诗词语言进行适度的鉴赏分析,使学生从中体味诗词语言的奥妙,感受诗词押韵、对仗、有节奏的美。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是在古诗词美育渗透的深层次表现。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中“送”“动”二字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令人惆怅满怀。“寒”“挑”二字极为传神,可谓字斟句酌。“寒”字既有秋风瑟瑟,寒气逼人之感,又有诗人漂泊归家不得的悲凉之情。而“挑”字着重于儿童逗弄促织的细节描写,一个“挑”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儿童的认真、专注,将童真刻画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别字替换这四个字,比较其中的差异,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体会语言的精妙。

2.体会意境美,领悟情感表达。

小学中高年级儿童语言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理解力和想象力大幅提高,情感发展水平也相应提高。在这一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儿童自我体认和对外认识的平衡[10],应适宜地加深教学难度,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领悟诗词中的情感,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小学古诗词中有很多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作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描述了一个平淡无奇却风光如画的场景,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客舍与杨柳均为离别的象征,有一种羁旅离愁的黯淡,但由于一场朝雨的洗礼而呈现出别具明朗清新的图景,为这场送别奠定了一种轻快且富于希望的情调。在“劝君更尽一杯酒”中蕴含了诗人最情真意切的情谊,饱含着依依惜别、殷殷嘱咐及对出行人的担忧、祝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中的意境美,领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

在小学古诗词的美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美育的内涵与价值,基于不同学段的美育要求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而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也可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体会与欣赏等。通过古诗词的美育渗透,学生在语文美育中得到美的洗礼,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积累自身的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秋节短信祝福语精选篇下一篇:贯彻学习从严治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