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美术教育论文(共9篇)
1.浅谈幼儿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一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幼儿的情感教育
摘要
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效地教学氛围,调动幼儿的情感;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情感;尽可能让他们欣赏优秀的作品,丰富幼儿的情感来陶冶幼儿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培养和陶冶、激发和升华幼儿的情感,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幼儿 教学 情感教育 素质教育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幼儿情感
情感教育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人的情感。因为,创设一种情境,是让幼儿自己生成意象,将其转换和结合、生成和接通是实现美术创造的关键一环。因为,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激发幼儿情绪、情感的美术创造内容的来源,又是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动力之所在。而且对幼儿来说,由对象激起的有关情绪和情感的强度适中有利于他们进入美术活动。因此,情感的这种情境性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进行美术活动《蜗牛的一家》一课时,首先我通过播放课件,展示蜗牛爬行特征的情景,让幼儿直接观看以便更好的了解。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幼儿的情感。又如,我在让幼儿画小动物时,首先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看课件中小动物们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的场景,教师进行简单的引导诱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让他们自由的想象发挥、随心所欲,自由表达,所以他们画出的小动物也是形态各异的。
二、创设教学氛围,调动幼儿情感
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触动幼儿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充分发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控制住不良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以良好的情绪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情感环境;教师还应重视对幼儿激励性的评价,充分运用情感的暗示来调动幼儿的情感,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
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先要做到抓住幼的心,让幼儿喜欢你、接受你、从而才能接受你的课。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幼儿。不要让幼儿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教师可以自己走到幼儿中间去了解幼儿,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幼儿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如上《美丽的太阳》一课时,先让幼儿自由讨论谈一谈对太阳的认识,然后以一个小故事《太阳的颜色》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让幼儿对太阳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直接形象的让幼儿观看图片加深对太阳的认识与了解。通过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中了解和加深太阳的美。所以幼儿便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太阳体现出的美。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用费力的介绍为什么美与不美,幼儿便能直观的体会到美之所在。
三、欣赏优秀作品,丰富幼儿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凭借作品、抓住作品,丰富幼儿的理智感。如在教水粉画《桃花朵朵开》时,我先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讨论,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你们觉得图中的画画得好不好,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又向他们提问:你们为什么觉得它美?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幼儿对此产生了好奇心,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同时也给幼儿创设了一个积极思考的空间。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丰富了幼儿求真的理智感。美感是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能陶冶幼儿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
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教师要紧紧抓住情感性这一个基本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真正做到“教学真情”,“学得动情”。
2.浅谈幼儿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教育价值,创新意识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价值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就在于人才的不断培养。幼儿的未来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想培养出这些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人才是需要在幼儿时期就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由于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所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的健全发展提供条件。幼儿的作品中通常存在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表现出来的是幼儿纯真的心灵和情感的平衡,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创造性随着与世界的接触加大而渐渐地消退,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其以美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误区
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五个教育误区,分别是: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缺乏全面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缺乏灵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和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评价。这些教育误区会严重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个性化和愉悦感忽视,严重阻碍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中缺乏幼儿美术教育观念体现在一些幼儿教师没有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没有将其变为自己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转变幼儿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合理地选择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不将艺术教育变为机械的技能训练,用创造性思维方法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策略
1. 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核心就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中,美术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观念。每一个幼儿都存在创造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是对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为他们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带领幼儿走进自然,领略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思维。
2. 营造新型师幼关系,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园的日常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应注意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种利于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的师幼关系,将幼儿为本的教育管理铭记于心,尊重幼儿的情感和行为,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教师要从心底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对幼儿在美术方面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成为幼儿创造力的欣赏者和培养者。比如在上课期间,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进行讨论,先画再教,对幼儿的画进行一定的鼓励,只在画技方面进行指导,而不干涉幼儿的想象。
3. 注重园本文化建设,创造个性发展环境
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也将影响着他的个性发展。一个幼儿园自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就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对幼儿的心灵、精神和性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某市的一所幼儿园中就在园内屋顶和走廊上设立了一个名为“天空的涂鸦”这样一个艺术作品展,是由幼儿的绘画作品组成的。幼儿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徜徉,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热爱艺术的思维。
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时期,尽管幼儿的辩证逻辑不够,但大胆的探索和好奇的天性给他们培养和发展创造了天然的条件。美术这门艺术拥有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线条,这些特点都会吸引幼儿,是培养幼儿创造性和启迪幼儿心智的最佳方法。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局限幼儿的行为,不要让他们养成思维固定式的习惯,而要让幼儿的内心直观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造性。幼儿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在为中国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马琼娥.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9):40.
[2]曹俊芳.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6):64-65.
3.浅谈幼儿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成长
一、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
幼儿美术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有形、有色以及特定背景的艺术活动,增大幼儿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是这样阐述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于幼儿观察到的物体外观、颜色、形态以及结构等,引导他们通过绘画或者手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审美意识。”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1.幼儿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幼儿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保护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活跃性,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缺少了美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体系就是不完整的。美术教育能够开发被教育者的潜能与创造力,对提升被教育者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我国很多儿童美术教育学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儿童绘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智力的发育情况。实际上,绘画的过程是双手与大脑高效合作的过程,能够反映出儿童对色彩的感受与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观察与理解能力、对美的体验等。换句话说,绘画的时候儿童是全身心投入的,这无疑对开发他们的智力大有裨益。
3.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心理学实验证明,每个幼儿都有与生俱来的巨大潜能,只要开发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美术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让他们喜欢绘画以及能够创造性地画出具有显著个人特色的图画。很显然,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有助于令他们成长为社会的精英,为人类与自己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4.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做得最多的就是观察,通过观察,他们会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幼儿一般都是先对事物进行观察,然后才拿起画笔进行绘画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幼儿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就相当于找到了通往知识世界的捷径,他们能够更快地领略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对提高幼儿的终身学习能力大有帮助。
5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最直接指标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本身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必须以想象力为依托。换句话说,离开了想象力,创造力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只是空谈。幼儿绘出的每幅图画中都体现着他们的想象力,对于并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幼儿而言,他们画笔下的世界都是来源于想象的。洪红曾经说过:“绘画是激发孩子想象力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掌握的词汇量很少,绘画就成了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主要途径。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感受,在绘画中得到成长。
6.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其他作用
美术教育能够强化幼儿与他人交流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在集体绘画的过程中,幼儿之间会进行合作,在绘画中就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美术教育还能够加深幼儿对情感的认识,让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将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而是学会爱父母、关心他人,培养起良好的个人品德。
三、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
1.创造轻松活泼的绘画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将幼儿作为课堂的主体,而自己则是引导者,为幼儿创造更多可以表达与探索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多去外面的世界之中倾听与观察,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自我发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让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正确评价幼儿绘画作品
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幼儿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新幼儿美术教学形式
5.多给予幼儿肯定与鼓励,增强幼儿在绘画方面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总之,美术是幼儿感受与认识世界的最直接方式,同时也是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主要途径。幼儿美术教育的最主要价值就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加深他们对生活以及整个世界的感性认识。学校与教师应多开展与美术相关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细心观察,之后结合自己的想象,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总而言之,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以及家长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周艳秋.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所起的作用研究[J].美与时代,2007(07):8-22.
4.浅谈幼儿的感恩教育 篇四
撰写人:易雪琴
温州大学附属宏德实验幼儿园
【内容摘要】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理由可以找到很多;失败时,是有多方面的抱怨。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让幼儿知道感恩是一种美德,人与人之间有颗感恩的心,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关键词】
感恩;感恩的心;感恩教育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感恩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有颗感恩的心能够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温暖,也让自己的心灵充实、纯洁。幼儿期是人生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情感,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感恩对幼儿良好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培养幼儿的乐观性格和良好品德,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素质之一。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从来没有过感恩的实践,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感恩的意识。他们认为,别人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恩,也不需要回报,如此一来影响社会的交往能力。让幼儿知道感恩就是要让别人为自己付出的爱要学会感谢,即知恩图报。如何让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我们当今社会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塑造健全心理的关键所在。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物质的条件下许多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子,惟恐孩子不高兴。有时孩子把好吃的给父母,父母总推托:“我们不吃,你吃吧。”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当然是归他的,从而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家里最重要的人物,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他,稍不周到,便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埋怨父母,乱发脾气。在很多的孩子眼里父母犹如“老保姆”,是专门伺候自己的。所以他们对待父母颐指气使,呼来唤去,指使父母团团转,毫不尊重,更不用说体谅父母疾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了。
有些孩子甚至将家中的秉性带到幼儿园,影响到自己在幼儿园与伙伴的交往。记得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家中奶奶总是叫他“王子”,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也叫他“王子”甚至一些老师也这样叫。而他的秉性就是“王子”,玩具他要先得霸占的多,滑滑梯他先来完全不懂得“礼让”。总是不受欢迎的方式引起伙伴的注意,导致大家都远离他。可见,该孩子并不是一颗感恩的心去对身边的人,而是以极端的方式,理所当然的观念对待的同伴致使大家都不愿与他亲近。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更重要的了,这是幼儿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幼儿的感恩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感恩培育基地,父母或教养人士是最直接的感恩播种者。
二、幼儿感恩教育培养的措施
(一)家庭教育
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始终是伟大的。在孩子眼里,父母能做的,他们自认为也能做,父母如何做的,他们也能如何做,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示范作用。父母在孩子感恩教育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如果家长尊重自己的父母,多关心照顾老人,在给孩子添置衣服的同时,也不忘记老人;如果老人生病了,要及时送到医院,并悉心照料;如果在吃饭的时候,让老人坐在上座,并亲自为老人夹菜;如果平时经常为老人“捶捶背、揉揉肩”------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对不孝的夫妻,对老人毫不关心,有嫌老人不能干活,打算把老人赶走。这一天,夫妻二人让老人坐在筐里,抬着他向深山里走去。他们的孩子跟在后面。到了山里,丈夫说:“就扔在这里吧,离家这么远,他肯定回不去了。”说完,夫妻二人丢下老人和筐子,扭身就走。老人看到儿子和儿媳这样对待他们,伤心得流下了眼泪。这时,孩子突然冲着父母喊道:“爸爸妈妈,应该把筐子带回去。”爸爸不解地问:“要这筐子干什么?”孩子回答:“等你和妈妈老了,不能动弹了,我好用它们抬到这里来呀。”孩子的话深深地出动了夫妻俩。他们彼此相视了一眼,顿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心里惭愧起来,立即把老人抬了回去,悉心照顾。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家长如果以身作则,报答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的感恩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父母的感激上,感恩应该是更广泛的一种情感。孩子常常有意无意地会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积极参加幼儿园和班级的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感恩意识。
3、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点一滴从小养成的,不可能成人后一蹴而就。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事,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治理、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们等等。从而在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二)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师是学龄孩子认识的最权威的人物,因为她管理的人最多,所以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幼儿园感恩教育的环境要靠全体教师和孩子共同营造以此潜移默化孩子的感恩。怎样营造一个感恩的环境呢?
1、多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都会碰到很多的节日,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全员性的主题活动,如在三八妇女节,安排“谢谢妈妈”或 “谢谢老师”的主题活动,让孩子给妈妈、老师做个节日贺卡;帮助妈妈、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栽培之恩;上个学期,我们幼儿园在重阳节为社区的老人们准备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每个班都要出个节目,献给我们可爱的爷爷奶奶,通过这个活动也让孩子们知道这些老人为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要唱歌跳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在上课活动期间,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感恩事件教育、感恩故事启蒙、感恩歌曲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知恩图报”、“投桃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词语和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孩子们都很喜欢听故事,也喜欢看图书,幼儿教师就为孩子准备一些感恩的书籍,多为孩子讲讲感恩的故事,并加以讲解或让幼儿进行讨论,使其明白感恩的道理。如故事《老鼠报恩》通过这则故事让孩子学习这只小小的老鼠,让他们知道,受了别人的恩惠要牢牢的记住,不能忘恩。教育幼儿感恩也可在平时活动的时候进
行随机教育,如幼儿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他多难受啊。”用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总之,感恩教育不应从教学活动中缺失。
3、幼儿教师要注意在班级营造小伙伴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友好氛围,并开展一些“学说感谢话”“说说别人的优点”等活动。
(三)社会教育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环境,也是检验感恩教育成效的地方。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而言,主要是要通过各种力量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1、各级领导的重视对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今年的“两会”中,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记取他人对自己的奉献”“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这就说明社会已在关注感恩教育的培养,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
2、新闻传播媒体要办好少儿电视频道、制作少儿喜欢的节目,让孩子在享受故事美感的过程中接受感恩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很喜欢看电视,因为他们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因此在在少儿电视频道里多放一些有感恩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和电视剧,如《宝莲灯》。孩子也喜欢看广告,一些广而告知都很有意义。
3、社会各方面要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开展感恩教育
国庆节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八一”建军节,带孩子们去看看英雄的纪念碑,为孩子们讲讲这些英雄们的故事;清明节,给孩子们介绍一下,清明节的来历等等。
总之,社会教育主要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孩子在社会氛围里自觉接受教育者希望施加的影响。
生命的力量来自于感激。让孩子学会感激吧!感激所有的关怀、所有的知识和智慧;感激身边的世界,感激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支持过他们的人、鼓励过他们的人、批评过他们的人„„
让孩子做一个感恩的人吧!用他们的爱,去感怀身边的每个人,给每个人温暖的笑容。
【参考文献】
《好孩子是如何教出来的》闻君金波编著;
《学领前儿童“三理”教育读本》赵山明李文良编著;
《知心姐姐告诉你做人与做事》卢勤编著
详细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锦绣路伯爵山庄温州大学附属宏德实验幼儿园
邮政编码:32500
电子邮件:yixueqin33@163.com
5.浅谈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篇五
这学期刚开学不久,有一位从机关幼儿园转学过来的幼儿家长来找我说,她的小孩今天不想来上学,因为昨天老师批评了他,当然,她也知道是她的小孩抢别人的玩具时,打了那个小朋友,并告诉我,上学期在机关幼儿园就是这样,老师不会赏识教育,批评了他的孩子,所以才转学来我们园。言下之意,任何情况下都得用表扬的口气来鼓励小孩,因为孩子自尊心太强。上星期,我们园在蝶园广场组织了一次轮滑比赛,邀请家长们一起参加。姗姗,一位很聪明,很优秀的小姑娘,平时园里的一些教学、游戏活动,她总是起着带头作用,但轮滑不是她的强项,比赛没多久,她便落后了,停在半途不滑了,当爸爸妈妈跑过去时,她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还嚷嚷着以后再也不玩轮滑了。直到今天,她都不愿意碰冰鞋一下。
其实,这样的事例很多。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受不得一点打击,但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侯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在赏识教育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下面就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是无原则的赞美,而是赏识孩子的爱心,赏识孩子的进步,赏识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赏识孩子抗挫折能力,赏识孩子的理财能力等。
1、鼓励与赏识的区别
鼓励是帮助孩子形成某种能力。“你一定能做好!”,“你很棒,你会完成!”。这是鼓励孩子去做。赏识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你真行!”,“你真棒!”,“你真能干!”,“宝宝真聪明!”,这是肯定孩子。鼓励、肯定都是对能力的鼓励与肯定。分不清什么是赏识,什么是鼓励。结果只能是以自我为中心,情感脆弱,耐受挫折差,自恋,不能客观的去看待事物与自己。
2、不能滥用赏识教育!
现如今的孩子,自小一帆风顺,除了一些父母或许对孩子发发
“威”以外,哪个孩子的爷爷、奶奶不把孩子当“皇帝”“公主”般呵着护着,可以说已经“赏识”到极限了,试想,在家庭里受了几年“赏识”的“皇帝”“公主”们如果再接受学校十几年的“赏识教育”,那会被赏识到什么样子啊?会被赏识到什么地步啊?试想,在家庭、学校被一路“赏识”下来的孩子们参加工作以后,他(她)不会遇到挫折吗?那遇到挫折后他(她)会有什么想法呢?他(她)会怎么办呢?我想不外乎两种想法:一是就此沉沦下去萎靡不振,二是愤而走向极端闯下弥天大祸。
3、有目的、实事求是地进行赏识教育
毫无目的、不实事求是的赏识很糟糕。什么是毫无目的的赏识?比如一个一岁多、两岁的孩子,从一个较低的台阶上往下跳,孩子跳下后,妈妈说:你真棒!孩子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同,每次给妈妈表演,妈妈每次都说:你真棒!这就是毫无目的的赏识。一个较低的台阶三次能跳下,说了三次“你真棒”,就要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鼓励孩子去跳一个稍高的台阶,只有获得更好的能力时,才能给与进一步赏识与称赞。什么是不实事求是的赏识,这个孩子根本就不能很好的从这个较低的台阶上跳下,妈妈也一味的说他真棒。这种不实事求是的称赞,只能当做一种鼓励,并且不能用的太多。毫无目的的、不实事求是的赏识,孩子根本就搞不清自己是否有某种能力。
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孩子在困
难和挫折作中经受磨练,以提高孩子战胜困难、应付挫折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打骂。简单的批评和打骂,只会使家长和孩子产生心里沟通障碍,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挫折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孩子受挫的恢复力。
1、挫折教育的作用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
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其的潜能,所以说,挫折也是成功的动力。
挫折教育能打击人的骄傲情绪。,人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其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挫折教育能够使人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2、挫折教育的方法
从小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孩子们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其有
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孩子们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经历无数次失败都不气馁的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的故事,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孩子们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让其终生受益。
人为地制造挫折。有些孩子比较聪明,家庭环境好,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而这种孩子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对其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受挫折的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
3、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
正视挫折。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就会一无所成。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这样的思想:挫折使我们又多学到了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无法学到的知识,是使我们更加倾向成熟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怕挫折,才能会更加正确地对待挫折。
克服挫折。有了正确的思想,接下来便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后,便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孩子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对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其它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提供的。
从挫折中学到知识,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们要善于总结,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从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以后使用,帮助我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跌倒,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带给我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三、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有机结合有人说:“赏识太多,孩子容易骄傲,会输不起;批评太多,孩子会缺乏自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中寻找一种平衡,找准最佳着力点让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该赏识的时候赏识:教育者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微微的点头,一句看似平常的表扬,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该批评的时候批评:注意方式方法,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 赏识也好,批评也罢,甚或惩戒,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师长教育孩子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智慧,孩子们便会多一份希望多一份成功。
蒙台梭利幼儿园夏健美
6.浅谈幼儿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六
【摘要】:《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幼儿品德教育的渗透、结合:
【关键字】:幼儿、社会、品德、语言
【正文】: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各个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还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最熟悉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既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与行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内容。伴随着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心情不愉快时,不乱发脾气,学会控制、调整情绪。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
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1、活动室内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学期将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为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可爱的中国”、“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真实、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幼儿熟悉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活动室内洋溢着浓烈的爱祖国的气氛和爱国热情。幼儿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区角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我是小小工程师”、“智慧屋”、“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探索,快乐游戏,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活动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3、自然角环境创设
在自然角种植各种花卉,饲养金鱼、乌龟、小螃蟹、蝌蚪等动物。通过孩子们每天的观察、为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等,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喜爱、做事细心、持之以恒的态度。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也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再如: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样具有浓郁的品德熏陶氛围的环境,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着幼儿的品德,在品德的知、情、意、行诸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陶冶。
三、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1、角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并获得愉快感。开展角色游戏有助
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游戏让幼儿懂得了尊老爱幼。“医院”游戏中,医生要耐心、细心地为病人看病。“超市”里的“营业员”要为“顾客”提供方便,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顾客”也要尊重“营业员”的劳动,提倡文明购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桌面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独自占有。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培养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格的形成。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3、体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体育活动不仅培养幼儿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培养了他们机智勇敢、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仅是顺利进行游戏,提高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在游戏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各类竞赛性体育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在以高跷、抛双球、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合作游戏;在“给解放军叔叔送水”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纪律,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在游戏中幼儿不慎突然摔倒时;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时;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活动中。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游戏教学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品德健康地发展
家园互动,家园共育,才能使孩子品德健康地发展。幼儿园、家庭教育要取得一致性。在幼儿园,如我们班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服装,组织“幼儿时装秀”表演;利用重阳节开展亲子活动,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园参加亲子游戏,这种家长与幼儿的互动,使家园教育取得一致,提高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还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德育教育要全面,品德教育也应渗透于幼儿家庭教育中,家庭对幼儿品德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如何在生活中贯彻德育原则,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呢?我们是这样要求的:首先,家长应为幼儿树立品德的榜样。当以身作则,在与孩子相处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去感染影响孩子。其次,激发幼儿爱的情感。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关心长辈,为他们分担忧愁,学会分享,为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次,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家长应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
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菜、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因此幼儿园、家庭、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7.浅谈幼儿的情感教育 篇七
一、注重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 才能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的缘故, 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 这就要求教师像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 让孩子逐渐地学会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如孩子刚入园时, 我们应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 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 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 我会主动打电话家访了解其病情。渐渐地, 当得知同伴没入园时, 很多孩子也会试着问原因, 试着关心同伴。孩子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我们的教育时时刻刻在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时, 良好的情感体验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
二、创设主题环境, 发挥其教育作用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刚开学, 环境就成了我们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大环境有走廊、通道、楼梯, 小环境有活动室的四周, 如墙饰《老师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孩子们在哭哭啼啼声中, 画面上的老师、小朋友及小动物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场面渐渐使他们受到熏陶, 化哭啼闹为微笑;又如《祖国我爱你》《美丽的家乡》《我的家》, 孩子们在“会说话”的墙壁上感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等的情感熏陶。不同的环境能诱发出不同的品德行为, 因此在开展主题活动中, 我们根据阶段品德教育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应的“会说话”的环境, 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 孩子们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 形成了良好的情感。
三、挖掘身边事物, 将情感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
《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到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多关心孩子, 加强联系和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争执, 甚至还会做错事, 此时, 教师要及时处理, 循循善诱, 问清原因并帮助孩子分清是非, 把它看作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如小椅子摔倒了, 潘XX看见便轻轻把椅子扶起来, 我就随机引导教育小朋友要爱护公物。又如班里耿XX小朋友走路时腿脚有点不方便, 散步时经常掉队, 我就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牵着他一起走, 不让其掉队, 渐渐让孩子们懂得关心、互助为自己带来快乐, 也为别人带去方便。同时, 在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时, 我们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如游戏活动《小兔生病了》, 通过游戏孩子们知道要互相关心;语言活动《三只蝴蝶》, 使孩子们知道团结友爱……各学科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了使情感教育深入孩子们的心田, 我们还精心设计一系列参观活动,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参观果园、图书馆、光前故居和中小学校, 观摩部队的军事演习等。
四、家园共育, 形成共识, 达到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但是, 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 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小公主”, 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蛮、自私”等不良的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形成教育共识呢?我们利用“家教园地”向家长宣传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宣传。如开展主题活动《爸爸妈妈辛苦了》, 我们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来助教, 通过他们的讲解、演示、操作等, 让孩子们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 激发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
总之, 幼儿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们应从幼儿抓起, 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样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聪明、勇敢, 具有良好情感的新一代接班人。
摘要: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 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幼儿健全人格的体现, 也是未来国民素质的体现, 因此从小对幼儿施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培养,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8.浅谈幼儿教育的环保教育 篇八
关键词: 环保教育;幼儿;启蒙教育;活动;家庭
環保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幼儿园是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一、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萌发幼儿环保意识,增加幼儿环保知识
一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如在“6·15世界环境日”之际,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带幼儿外出观察,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中色、形、声的美妙,产生对美好环境的情感。同时,通过讲故事、观看录像、欣赏图片、谈话讨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针对四、五月份沙尘暴天气,让幼儿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环境被破坏后,我们的生存条件会变得怎样?”并通过对比,知道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从而,教育幼儿减少废物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用水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针对“地球上的水可以用完吗?”等问题,组织幼儿在观看录像“宝贵的水资源”后,找出地球仪和地图上有水的地带,知道海水和淡水,知道水来之不易,如果不节约用水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幼儿园还可在各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注意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故事《窗外的垃圾》教育幼儿环境美好,人人有责,歌曲《小手娟》,教幼儿爱清洁,讲卫生。
二、环保教育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
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训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杂物;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说话、走路轻要轻;爱护图书,爱护玩具;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纸张的好习惯。平时,多组织孩子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再生利用,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玩教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减少污染。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十分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创设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如桌椅、玩具摆放整齐,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同时,对活动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一边是题为“绿色世界”的植物园墙饰,一边又是“我为环保出份力”的主题墙画,窗台上,设置了养殖园、种植角,让小朋友亲自养殖各种动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在感受了付出时的艰辛,长大后的喜悦时,孩子们会更加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动植物,从而唤起了他们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三、把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同幼儿观察、实践和行动结合起来
为了激发幼儿环保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带领幼儿去实地调查,让幼儿听马路上的喧哗声、市场上的叫卖声和朗朗的儿歌声、优美的音乐声,通过比较、感受,明白好听的声音叫乐声,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从而了解噪音污染对人们情绪及听觉的影响。另外,通过观察,增进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到马路边观看车水马龙的情景,让幼儿知道废气的来源,亲身感受到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把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组织幼儿拾落叶、扫垃圾、为花草树木浇水、整理图书、玩具等,这也正是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体现。
四、充分利用户外丰富的环境资源开展教育
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他们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自然界中鲜艳的花朵、飘动的云彩、飞舞的蝴蝶以及高大的树木、碧绿的小草等都会使孩子乐不开支,流连忘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自然是兴奋的和愉快的,保护环境的情感便会自然萌生。
五、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这样,孩子在耳熏目染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
六、发动家长参与、提高教育实效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园适时向家长发放环境教育意见征求信,虚心接受家长的环保建议,并结合植树节等节日、纪念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随时清扫废物,以此,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保护家园。
9.浅谈幼儿美术教育 篇九
喜欢绘画是幼儿的天性。在那一双稚嫩的手下绘出的点和线,是幼儿对世界的梦想和认识。成功的教育实践认为,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同时也是能力可塑性最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美术启蒙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快乐,使幼儿的潜力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1.1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在花园里看到了各种盛开的花。于是花成为了幼儿们的热门话题:“我们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为什么花瓣的颜色一半是白色,一半是红色?”。听到幼儿的讨论,老师可以带着幼儿再一次来到花园,仔细观察花的颜色和外形特征,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花的名称。基于以上对花的了解和认知,老师可以为幼儿开展一次《花》的绘画美术活动,让幼儿用画笔充分表现色彩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朵。
1.2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例如:幼儿在玩耍自制的脸谱时不小心把它弄坏了。于是幼儿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开了。“我们做一个弄不坏的”“可以用塑料纸做”…… 幼儿们把想法告诉了老师。在餐前的安静活动中幼儿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有个幼儿居然说在脸上画。老师让幼儿们回家准备材料,第二天把材料带到幼儿园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带来了各自的材料,其中的一个幼儿带来了化妆品,同伴们都好奇的问她,她笑着神秘的说一会就知道了。教学活动开始了,幼儿们专心的进行着自己的创作,当活动结束作品展示时,幼儿们都开心地跳了起来,刚才拿化妆品的幼儿居然在自己脸上画了一张脸谱。从此,这个班的游戏材料就多了化妆品。
1.3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2.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2.3丰富幼儿的经验。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2.4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1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3.2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建议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如:“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你想画什么?哪里不会画呢?”通过询问、建议,鼓励帮助幼儿最终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让我们把关爱的目光倾注于幼儿稚拙的画面上吧,那里面闪耀着幼儿原创的灵性和美丽的梦想。在科学合理的呵护下,美术将激发那些充满想象、充满创造力的生命,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将使幼儿受益终身。
我眼中的幼儿美术教育
少儿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艺术精英教育。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在轻松愉快中发展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绘画是儿童大都有的潜能,并非少数儿童独有的能力。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美术启蒙要谨慎择师教师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主导作用,他自身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启迪儿童,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孩子的情感。优秀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兴趣、性格,然后因势利导,谆谆善诱。艺术素质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在此提醒家长朋友,孩子的启蒙教育一定要谨慎择师,不好的教育方法不但会抑制孩子的发展,甚至还会毁了有艺术天赋的孩子。绘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我认为,儿童绘画训练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画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可以使人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绘画有助于完成知觉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韧精神等等。换句话说,儿童绘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当然,有绘画天赋和潜能的儿童经过科学方式的教育引导后,有一部分会成为艺术家,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童能长久保持绘画兴趣,就一定能成才我的女儿5岁时,我就鼓励她依靠直觉画写生,锻炼她的观察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对她的绘画启蒙比较早。我觉得,如果儿童能长久保持绘画兴趣,就一定能成才。我女儿从幼儿起一直把绘画当游戏,并没有将此当作志向去刻意追求,直到她读初中三年级时,才决定报考美术专业学校。她仅用不到一年的部分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练习,就顺利通过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考试。现在她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的博士了。应正确评判儿童画大人们常以像与不像作为评判儿童画标准,并不从儿童独特的创造力方面考虑,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绘画兴趣。是否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美术教育长期作为一门技能课,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教,才会画,于是卡通画、简笔画成了孩子们学画的教材,慢慢地孩子们习惯了临摹式的教育,渐渐地丧失了绘画的自信。面对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听到他们说”不会“时,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教师不相信他会。如何引导孩子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得多。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幼儿绘画的过程是用心灵重新建构世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的过程。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许多幼儿经常重复画以前画过的或熟悉的东西,如女孩子反复画花草树木,男孩子反复画枪炮军舰等。究其原因,我认为与孩子不能细致观察和体验周围事物与现象有关。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幼儿常常把握不住事物的全貌和本质特征,也不知道如何表现,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不是教幼儿绘画技巧,而是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一、利用和创造各种观察条件
幼儿能否较好地对事物进行绘画表现取决于幼儿是否拥有相关经验。陈鹤琴先生在《谈谈儿
童绘画》中指出:“儿童绘画的动机是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所致。我们教儿童画画,首先要扩大儿童的眼界,丰富儿童的经验。因此,要指导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材料,指导儿童对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苍松翠柏,飞禽走兽,五谷六畜,以及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各种事物进行精湛的观察,以扩大儿童的眼界。对大社会中所发生的千千万万的事物亲身体验,以丰富儿童的经验。”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会使幼儿关注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既培养观察兴趣,又丰富绘画素材。
除了家庭、社区、幼儿园以外,我们要引导幼儿走进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扩大他们的视野。如,观察山水、动植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博览会,了解人类科学、艺术的优秀成果;观察建筑物、环境设计、产品装潢、广告设计等,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观看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从不同形式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这样,他们的绘画题材就会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渐丰富,为绘画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学会有目的地、整体地观察
幼儿自发的观察往往比较盲目随意,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目标。一般来说,幼儿容易注意那些新奇有趣的事物,容易关注艳丽的色彩或奇特的外形等,常常以夸张的方法强调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整体和全局却视而不见或顾及不到。
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观察,克服观察中的片面和零乱。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社区,观察周围的各种楼房。孩子们发现楼房有正方形、长方形,有多层的、高层的,房顶的花样更多,有三角形、半圆形、梯形等,许多楼房排在一起高高低低、各种各样。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深入细致地观察房子的窗户、阳台等。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有利于幼儿比较全面了解事物,既能认识整体,又能认识局部,有时还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奇妙景象。
2.学会比较物体的外形特征 我们在引导幼儿全面观察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分析、比较事物,迅速捕捉事物突出特征的能力。例如,长颈鹿最引入注目的是长长的脖子和腿,头和身体近似三角形;松鼠有圆圆的身体和蓬松的大尾巴;人有高、矮、胖、瘦,五官特征、气质也各不相同。
比较是了解事物特征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会比较,就不可能细致区分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也不可能认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例如,引导幼儿仔细比较看似很相像的向日葵花盘,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别,要求幼儿把自己发现的独特之处表现出来,这样画出来的向日葵就不会雷同。长此以往,幼儿便能拥有敏锐的感觉及准确把握形象特征的能力。
3.学会分析物体的结构
有人说,画家的眼睛与一般人不一样,其实是观察方法不同所致。如自行车大家都很熟悉,但每天骑车的人不一定都能准确地画出来。这是因为人们头脑中的表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太细致的,虽然一般人对自行车有初步的印象,但缺乏对自行车结构的了解,要完整地画出自行车就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会分析物体的结构,如了解物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分解观察物体的构造,弄清楚各个部分是如何衔接的,等等,这样就能比较准确、完整地表现物体的结构关系。如大吊车的形状很像长颈鹿:有结实的长腿,上面有一座小房子,驾驶员在小房子里操纵吊车,长腿和小房子中间有转盘衔接,小房子的上方连接着长长的吊杆,吊杆的上端有滑轮,下方挂着大铁钩……通过如此观察、分析,幼儿既掌握了大吊车的外形特征,也把握了大吊车的结构,降低了绘画表现的难度。
4.学会观察细节
有些幼儿园教师也常常带幼儿去观察,可幼儿就是画不好。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
幼儿观察的深入程度;二是教师的评价标准。确实,幼儿仅仅通过一两次观察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细节,多看、多记,反复看、反复记,使头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深刻。这样幼儿表现的内容就有生命力,就很细腻,而不是概念化的简单图式。
如前例,教师带幼儿第二次观察楼房时,就要在第一次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作更深入的分析、比较,如楼房与楼房之间形状、高低的不同,不同房子阳台、窗户的变化,屋顶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室外机、落水管等细节,加深幼儿对楼房形状、结构及其细部特征的理解。通过如此反复观察,幼儿的认识才会全面深刻,画出的形象才会具体、生动。
又如画向日葵,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认真细致地观察向日葵的花盘、花瓣、叶、茎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结构、生长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可出示凡·高的名画《向日葵》,通过提问,如“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凡·高画的向日葵是什么形状的?是朝哪个方向的?”“凡·高画的向日葵和你看到的向日葵有什么不同?”“他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向日葵的?”……引导幼儿感受凡·高的表现方法:整个画面以黄色调为主,每朵葵花就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就像火苗围着葵花熊熊燃烧,向日葵有正面的、侧面的,方向有朝前的、也有朝下的,安排得有疏有密……最后教师可以问幼儿:“大家脑子里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幅向日葵的画了?请你把它画下来。”在幼儿画完后,教师还可以问问幼儿“我们画的向日葵与凡·高画的有什么不同”,引导他们再次分析、比较。
三、指导幼儿画绘画日记
绘画日记是幼儿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培养幼儿观察兴趣、观察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幼儿画绘画日记时,应注意让幼儿画生活中感兴趣的事,体验过的事,表达心中的愿望。要让幼儿有感而发,不必每天都画。比如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动物世界、广告等电视节目,成人可引导幼儿把自己感兴趣的、感受最深的电视内容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养成观察、记忆的习惯。要求幼儿将一刹那掠过的屏幕形象记住并进行表现有一定难度,幼儿一般习惯记忆故事情节,容易忽视人物形象的动作、神态,我们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掌握故事的概况与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记忆画是依据记忆,如果幼儿作画时有些细节记不清,教师和家长可以作些提示帮助幼儿记忆,也可以引导幼儿借助想象加以补充。在开始时,幼儿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可选择简单易画的内容,引导幼儿仔细看,用心记,抓住特点,然后再画。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反复播放DVD,强化幼儿头脑中的表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节目都适合作画,成人应选择适合孩子们作画的题材,如动物世界、动画故事、世界各地等,让幼儿通过观看这些节目,记下感受最深的东西,从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幼儿通过绘画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成人应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在童年时代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
用鼓励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常做到:
一:要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几句“真棒!”“有进步!”“太好了!”或拍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竖竖大姆指等等。二是要明确具体地指出孩子活动过程中或作品中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地方。
如“这几片叶子颜色涂得最好!”“这幅画涂成黄颜色真好,真像秋天的颜色!”“画得真细心!”
二: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坚持完成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有一次,涵涵把一个大苹果涂成了咖啡色,而且涂色方法也不对,旁边的小朋友说她涂得象“鬼”,他想把画纸揉掉,我忙鼓励他什么说:“大树妈妈最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孩子们说:“绿色的”。我忙提示说:“那她的身体呢?”孩子们说:“是棕色的。”我又问:“那棕色像不像涵涵刚才涂得咖啡色呢?”孩子们看看说:“像。”我就示范把大苹果画成树根的模样,叫涵涵继续涂色,这时的涵涵很仔细、认真地涂色了。
我还用欣赏鼓励的指导语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时机,把握分寸与“火候”,而不是无原则地滥用表扬语,否则只能滋长孩子或骄傲、自满,或漠然、无所谓的心理。
三、用恰当适时的语言引导幼儿体现个性、完善作品。
适时、精练、恰当的指导语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提高的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则将会适得其反。幼儿操作过程中,我从不在一旁指指点点,貌似指导,实是干扰,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动口”的最佳时机,当发现幼儿已无法继续作画、涂色时,当他们表现出迷茫、或开始“画蛇添足”时,我就做个别指导的恰当时机,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地方。
【浅谈幼儿的美术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09-08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08-12
幼儿园美术教育 答案07-24
幼儿美术的课件07-03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困惑10-30
幼儿园美术老师的教学总结10-19
幼儿园小班美术《美丽的花》教案07-07
幼儿园美术活动教案:夏天的色彩10-05
幼儿大班美术活动《多形的建筑》教案10-18
幼儿美术绘画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