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安全防范架构(共6篇)
1.博物馆安全防范架构 篇一
博物馆安全防范及措施
博物馆作为国家或地方收藏保护文物的机构,安全保卫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命线。保护文物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文物战线每一个职工所应尽的职责,在安全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应建立健全保卫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兼职保卫干部,安全保卫措施大体有:“人防”“物防”“技防”。
物防是基础,人防是保证,技防在其建筑的平台上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有先进的安全技术防范,发现了罪犯也无法抓到,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人为因素是第一位的,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前提。
在保护文物安全的过程中,博物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职工的安全意识是最重要的:馆领导是单位安全保卫工作的统筹者,将安全保卫工作放在所有工作之首,并把它纳人本馆重要议事日程。首先,建立健全定期学刁制度、教育制度,结合实际学月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扎实推进山西省文物局提出的文物“金皑甲”达标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完善配套,程序规范可行。健全保卫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兼职保卫干部,使保卫工作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对安全保卫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制定安
全知识学习交流日,并开办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保护文物安全和职业道德纪律、法制宣传的教育;最后,召开月安全工作会议,把上级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对安全工作的要求和精神及时传达,同时布置好当月的安全工作内容,要求月中旬写好安全工作总结并制定好次月的安全工作目标,以此来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使其树立长备不懈的安全观念、自觉遵守单位内的各项安全保卫规章制度,真正把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到实处。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确保重点”的方针,树立“安全工作无止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目标。制定重点要害防护部位,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如:文物陈列室,文物库房、档案室、资料室等。针对要害部门,结合安全防范设施安装“110”联网报警系统;对陈列在展厅内的珍贵展品要重点保护,单独安装报警装置。凡藏品收购、登记、鉴定、编目、入库、使用、调拨、交换、出库、注销,都要做到制度严格、手续完备。管埋藏品总账的人员不兼管实物。每年还要定期对珍贵藏品进行清点查核。为夜班人员配备必要电警棒及通讯设备。其实,再先进的技术防范设施,它的保养和操作都离不开人,所以,只有人防和技防相结合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案件的发生,达到确保文物安全的目的。搞好技术防范的建设只是为安全保卫工作创造较好的外围条件之一。要把整体的防范建设搞好,物防也是不可缺的条件。使技防、人
防、物防三者有机结合,确保建立一个完整的防范体系。建筑、门窗、展柜设施的牢固,电线线路的规范,科学化保护程度等馆内现有的综合防护设施,博物馆作为国家收藏保护文物的机构,所以“文物安全”将贯穿整个工作的过程。
一、从“馆藏”和“展览”的区域看,造成博物馆文物藏品失盗,主要体现在:
1、人防上:(1)单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2)职工,“权”“责”界线不明确;(3)监督手段和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度;(4)职工法律意识淡漠。
2、物防上:(1)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文化的一个载体,馆舍是博物馆的必备条件,是一种特殊的专用建筑。它不仅要求具有防盗、抢劫、洪涝、地震、雷击等突发性灾害的作用,还要具备防止因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光线辐射、生物危害等自然因素而造成馆藏文物损坏的可能。
(2)藏有文物的门窗不牢固。
3、技防上:(1)重要区域的警戒不够;(2)设备的性能有待改善和设备布局不合理;
(3)缺乏针对性强的专有设施,对展品本身没有专门保护手段。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博物馆藏品展示机会的日益频繁和安全防护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减少被盗现象的发生,是当前文博安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有效的防护手段和方法: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通过对防盗报警类产品优化的产品配置,选用性能优越的报警设备,并且使布局合理,在技术上最大程度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指数,确保博物馆藏品的安全。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1、安装、完善电子监控设备系统。在重点防护部位安装了电视监控的防火防盗装置、红外线报警装置,监控室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同时,每天晚上都安排专门人员通宵巡夜巡查,不留任何安全死角。
(1)博物外围无缝周界防范
博物馆外围周界防范是整个报警综合防护系统的第一道防线。防止无关人员侵人,例如从门窗、各种管道进入博物馆,该第一道防线的目的是将罪犯排除在防区之外。周界围墙、各出人口安装的人侵式探测器、红外灯、监听器等将构成这一防线。由于范围大,加强周界防范,对杜绝犯罪分子入室引发蓄意破坏文物现象至关重要。所以选用功能稳定、漏损误报率低的探测器,结合现场地形要求,射杀”盲区、死角“,使博物馆外围周界的防范做到天衣无缝。
(2)展馆外薄弱环节防范
文物库房、展厅、走道、办公区主要出入口均为重点区域,除安装全方位视角的摄像机外,同时配备了入侵式探测器等,将多种探测及监视措施相结合,实现较为完善的监控管理。
(3)展馆区域防范
假如犯罪突破第一道防线或已进人博物馆,保安系统应提供第二道防线保护,目的是探测是否有人非法进人某些区域。对已经进人博物馆内部的盗窃分子或躲藏起来侍闭馆后恃机作案的不法分子,如何阻止这类犯罪行为的发生,对博物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展室使用安全型探测器,并且做到对整个展区的复盖,可以及时发出报警信号,防止盗窃事件发生。
(4)展品、藏品防范
直接对展品实施重点保护是博物馆防范系统的最后一道环节,也是阻止盗窃者得逞的关键一步。如何塔建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的展品选用不同的报警探测器,比如,对小型展柜,可以选用震动传感器,为防止内盗或用复制品置换,对重点文物实行重点防护。例如压力传感器可用于对青铜器、玉器、瓷器等的防范,传感器通过对展品放
置原始数据的记录,当移动展品时便会检测到数据的变化,就立刻发出报警以制止犯罪。同样,拉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是对一些大型国画或者挂件展品实施数据的原始记录,以通过比对数据的变化来及时地发出报警。另外,为了使文物不被破坏,也可以采用复制品展示,以对镇馆国宝级文物的防护做到万无一失。
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是依托电子、机械、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自动控制建筑等多学科的应用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要密切关注各学科最新技术的发展,以便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中来,将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尽量延长博物馆藏品的寿命,更好地为科研、教育和展示服务。
2、完善管理抓”人防“ 要造就一支政治性强,业务精通,作风五派,工作向”责,勇于奉献。年富力强的:安全保卫队伍。挑选认真负责和具有专业知识的干部担任陈列、保管和群工等工作,从队伍建设方面保证文物的安全。
安全防范是技防、物防、人防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措“施,在博物馆尽管可以采用种种技防、”物防手段,但最关键的人的因素也不可缺失,要做到人防具体措施有:(1)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2)建立完备的职、责、权管理体系,使相关人员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权利;(3)进一步改进管理“制度,有效完善监督手段和执行力度;(4)强化职工法律意识,”增强职工文物藏品的法律保护意识。
2.博物馆安全防范架构 篇二
2009年12月20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建馆80周年之际,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上区的新馆区——武林馆区建成开放。武林馆区,总建筑面积为20,991平方米,内容策划重点在于结合丰富的馆藏文物,突出浙江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定区域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特征与个性,自下而上构建社会记忆的空间,从内在视角“发现”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对浙江的历史和文化做出全新的诠释。
武林馆区地上一层为“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以下简称“越地长歌”),地上二层为“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以下简称“钱江潮”)、地上三层为“山水之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馆藏明清山水画”(以下简称“山水之间”)和“十里红妆”、“意匠生辉”、“非凡的心声”等专题陈列。地下一层临时展厅将举办各类富有教育意义和轰动效应的临时展览。武林馆区的陈列展示既避免了通史陈列模式(即以传统史学的王朝体系为经,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行政区划为纬的展览模式)造成的区域性文化因素得不到凸显,与各地的陈列有很大的雷同性,给观众似曾相识而又不识的弊端,也克服了实物模式(即按照藏品的质地和年代序列以艺术品陈列的形式进行展示)造成的普通观众和非专业的文物爱好者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些文物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的弊端。因此,众多实物之外的信息进入陈列空间,依托见证和记录地方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展品,通过组合,表现时代特征、生活原貌,藏品在与事物的关联中更加体现意义、发挥作用。
武林馆的形式设计方案,旨在准确把握内容设计指导理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博物馆展示观念、思维以及表现手段,不仅关注上层精英,也关注构成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涉及的领域不仅仅是一些突发的政治事件,还包括稳定的日常生活;投注的空间不仅仅是抽象的社会,还包括具象的、地区的、构成全景式的社会历史生活场面。因此,不仅要重新审视博物馆藏品作用,还要采取各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在激发参观体验方面取得进展。
1抓住馆藏特色优势,发挥实物展品雄辩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博物馆馆藏实物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陈列展览的质量。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镜和湖州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闻名遐迩的瑰宝。在武林馆区展览筹备之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馆藏状况进行全面的摸底、整理和研究,不只是馆藏文物简单的名称、时代、质地、形制、纹饰等的清单汇编,还挖掘藏品的内涵,包括每件实物展品的背景和文化意义特色。最后,从丰富的馆藏中选择更多的最能揭示展览主题、最具典型性、最有外存表现力的实物做展品。“越地长歌”展出文物2,000件(组),“钱江潮”展出文物450件(组),“山水之间”、“十里红妆”、“意匠生辉”、“非凡的心声”共展出文物500余件(组),浙江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悉数出场。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良渚文化·玉琮、春秋·伎乐铜屋、战国·越王者旨於踢剑、唐·“彩风鸣岐”七弦琴、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五代·五带吴越鎏金银阿育王塔、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元·龙泉窑舟形砚滴、民国·万工花轿都在其中。展品文物选定以后,不仅要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展示文物的展柜、展台、展板、架托、镜框、衬布及各种相关道具等,还要结合艺术品等各种非文物陈列品,对于重要文物更要舍得下力气予以彰显,营造出震撼人心的亮点和高潮,增强展示效果。武林馆区最重要的古代文物采用德国进口带气候控制技术的自由立式展柜,书画展柜、馆藏古琴展柜柜内恒温恒湿、柜内照明,灯具为进口低色温卤素灯,紫外线、红外线截止率达100%,显色性达95%以上,并设有红外感应控制系统,观众参观时照度保持在120LX,观众离开后照度自动调节到30LX,上述展柜既保证了展品陈列的艺术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文物的损伤。
此外,武林馆区展品反映某些时代的物品较少,限制了展品表现历史运动完整和连续的画面。大部分一般藏品作为日常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单独摆放,因为文物价值不是很高,可能可看性不是很高,但通过组合陈列在场景中展示出来,对表现时代特征、生活原貌却很有意义。以“十里红妆”为例,“十里红妆”是宁绍平原的婚嫁习俗,古时这一带嫁女时,都要抬着花轿和婚嫁用品,一路吹箫敲锣,鼓乐齐鸣,爆竹震天,炫耀着喜庆和奢华,礼仪队伍蜿蜒数里,颇为壮观。婚嫁用品包括橱柜、马桶、酒坛、洗脸架、化妆盒等日常所需生活用品。这些器物虽然不是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但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工艺手段,也包含了小木作、雕作、漆作、桶作、竹作、铜作、锡作等民间匠作,还反映了红妆器物制作工艺与流程以及整个嫁娶风俗的活动过程和空间和当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审美理想。
2引进新的多种非文物展品的表现形式,架构全景式社会历史画卷
从博物馆展览讲述的需要来看,重点在于传播,强调故事、主题、观念,强调参观、学习、体验。因此,藏品和收藏将不再被视为博物馆展览的唯一基石,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以客观史实为依据,引进新的多种非文物展品的表现形式,创新有效的传播模式,架构全景式社会历史画卷成为真正使命。非文物展品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弥补所需文物展品的空缺,使陈列的薄弱环节减少,变短为长,而且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更多的角度和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和内容,使陈列的表现力丰富和增强。
(1)营造丰富的展览空间
博物馆内部空间形态是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核心部分,现代博物馆展示理念要求陈列展览与内外空间形态和谐、统一,营造陈列主题所要求的博物馆整体展示的特有氛围。武林馆区建筑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E区地下一层至地上三层,各楼层建筑面积均在5,000平方米左右。虽然有柱网大、地面负荷重、层高丰富等优势,但原建筑是为展览馆设计建造的,用于博物馆展览需要根据陈列内容展示要求在现成的建筑内重新营造空间概念,并与陈列展示的空间分割、布局效果形成高低、疏密适宜的节奏和韵律,使建筑与布展有机结合。首先在空间平面上对以往面面俱到、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模式予以改进,在符合主题要求的情况下,敢于突破。在地上一楼“越地长歌”平面内,局部抬高第一单元“文明曙光”的地面,使良渚文化反山12号墓复原陈列下沉地面,一方面便于观赏,另一方面,南序厅经过台阶而上进入“文明曙光”,再由台阶而下进入“古越王国”,由于地
面高度的起伏变化更加深了观众在浙江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徜徉的心理感受。第四单元“东南翘楚”中利用极有限的空间进行仿宋代木结构建筑复原,使原本单一的展示空间变成具有宋代气息的街景。同时利用8米的层高设计面积约150平方米的仿宋代木结构观光台,观光台上布置《西湖十景图》和《临安伟观图》,观光台下中置长4米、宽3.5米的大型“宋代市井生活”模型,并结合视频短片介绍,向观众展示宋代的市井生活。模型台的正前方是“市舶司与繁熙的宁波港”中宁波港瓷器装船大型等比场景,观众可以沿“市舶司与繁熙的宁波港”边上的楼梯逐级而上,对“市舶司与繁熙的宁波港”和大型“宋代市井生活”模型的“观看”从略略仰视到平视再到从仿宋代木结构观光台上鸟瞰,从不同角度感受宋代繁华的浙江。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展览空间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因此,整个单位的空间处理既横空出世,又顾盼全篇,使陈列格局极富个性,真正实现大手笔。其次,从空间体量上突破过去从头到尾“大通道”、过于强调空间形式均衡对称、色彩单一等传统格局。如“非凡的心声”展厅采用音符状流线型的空间分割地面、墙面、顶面一起参与空间再造,通过清微淡远的光线和色调的运用,整体构思展厅内部的空间和环境,展览内容完美结合,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凸显了古琴文化大音希声、美而不艳的艺术境界,由此形成的空间环境也因此具有了时间的顺序。这样,空间不再是三维的形式,而将以四维的形式出现。再次,在强调整体环境气氛营造的同时,根据展览不同部分内容烘托的要求,区别空间环境的塑造。武林馆区地面大部采用进口橡胶块材地板,根据不同展览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肌理质感和颜色,其间穿插仿古砖、火烧板、旧石板、木质地板;顶面大都采用进口金属烤漆格栅吊顶,根据不同展览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肌理质感和颜色,其间穿插U形挂片、石膏板吊顶等;墙面大都采用质感涂料,根据不同的展厅,变化颜色和肌理。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2)选择重要的田野考古发掘单位作为陈列展览的基本单位
田野考古学具有完善的理论与方法,所发掘的遗迹和遗物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以田野考古发掘单位作为陈列展览的基本单位,复原发掘现场,营造真实的历史环境,传递完整的考古信息,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增强观众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对文物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印象,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越地长歌”中的“古越王国”单元有复原印山越王陵——木客大冢的等比模型。“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印山越王陵是古越王国考古发掘中最具震撼力的遗址,虽早年被盗掘严重,但从其宏大的规模、出土的零星文物分析,结合古文献记载,考古工作者认为是越王允常的陵墓。墓地四周设有隍壕围护,规模宏大,墓葬是带宽大长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岩坑木椁(室)墓,墓上有巨大封土堆。木客大冢模型是用玻璃钢等比例复原印山越王陵巨大的横断面呈三角形的墓室口。墓室内部采用背景画延伸视觉空间,参观者可以从墓口看到大型独木棺置于呈长条两面斜坡状的墓室之中,场景背墙采用玻璃钢等材料按原土层剖面进行复原,这些都体现出越国王陵的鲜明特色,为参观者还原越王陵恢弘的气势,具有更真切的现场感。“越地长歌”——“南来的北人”单元中的五子墩墓迁建复原展项是将原位于湖州市杨家埠的一处东晋至南朝时期的丘氏家族墓中的三号墓依照图纸和编号将砖块重新拼接起来。该墓为砖石结构,构架精巧,包括砖石甬道以及主体墓穴两部分,墓室前半部分主要用于堆放随葬品,后半部分停放棺椁,墓顶的建筑工艺尤其令人称道,这是一种被称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的墓顶,这种蛋壳形状的墓顶,能够均匀地承受来自顶部的覆土压力,将它们分散给四壁,从而提高墓室的结构强度,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上述内容,如果按照博物馆传统的陈列方式以质地和年代序列进行展示,搬几块棺木、墓砖,放一堆随葬品,普通观众和非专业的文物爱好者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些文物信息和内涵。
此外,考古学中地层学方法也直接应用于“越地长歌”形式之中。如该陈列“文明曙光”单元中小黄山地层叠压模型揭示了上山类型阶段遗存和跨湖桥文化阶段遗存地层上的叠压关系,将年代差距2,000年、文化内涵难以比较联系的两个古老文化有机联系起来,为观众认识和把握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提供了直观的辨识方法。
(3)绘画、模型、场景、多媒体及互动项目等多样方式打造博物馆展览的视觉场域
在博物馆展览的发展历程中,传统的倚重于语言和平面符号展览类型占主导地位。为更加适合当代视觉文化要求,武林馆区的展览形式上不再拘泥于叙事的意义关系,通过绘画、模型、场景、多媒体等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画面的组接或空间传递具有直接视觉吸引力展览场域,全然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展览类型。
绘画用于表达地理的或历史的背景、营造氛围、刻画主题,充实、拓展了实物展品的内容,使展览丰富生动,具有观赏性并让参观者受到感染。例如,“越地长歌”中的油画《卧薪尝胆》、国画《西湖投笼》,“钱江潮”中的一师校门内油画、衙前农民运动、嘉善阻击战等。
历史进程或者场景如果采用模型处理,一方面比较经济,另一方面也将众多信息集中起来,会对观众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但是,制作精良的模型耗时间、耗资源,根据武林馆区的经验,如果资金允许,在一个重点叙述的节点上制作一整套模型比较出彩,期间还可以间杂其他信息传达方法,例如使用信息板、多媒体。“越地长歌”中第四单元南宋观光台下的长4米,宽3.5米的结合视频的大型“宋代市井生活”模型,就是一个例子。观众一次观看一整套模型连续展示的时候,对宋代的市井生活的印象和感受不再流于表面和概念。此外,“越地长歌”——“三吴都会”单元中“治水屯田”的鉴湖灌溉示意模型展示了鉴湖工程复杂的涵闸排灌系统,主要包括斗门、闸、堰和阴沟。斗门设置于鉴湖和潮汐河流直接沟通的地方。用于排洪拒成;闸和堰设置于鉴湖和主要内河沟通之处,一方面用于排洪,另一方面提供内河灌溉用水,确保通航。同样在这个单元中,“瓷器故乡”中的龙窑模型向参观者展示了作为瓷器发源地的浙江瓷窑的形制。龙窑依山而筑,前设火膛,两侧开投柴孔,后置烟囱,窑顶为券拱式,一般高2米左右,长可达数十米,宛若巨龙卧在山坡。龙窑的烧造温度可达1,300℃左右,使优质瓷器的生产成为可能。“南来的北人”中始宁墅小模型展示的是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庄园的样式。东晋南朝时期,南迁的北方十族大规模占地固泽,建立庄园。“墅”是一种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庄园,一部分是供主人生活起居和游宴赏玩的园宅,另一部分是从事粮食及其他经济生产的基地。“淝水之战”大获声名的谢安之侄谢玄,晚年担任
会稽内史,在东归后通过占山封水建立了庞大的庄园——始宁墅。始宁墅小模型结合根据谢灵运《山居赋》的描绘制作的水墨动画。
场景主要是用人工的方式重新营造实物展品的文化坐标和使用氛围,或者塑造已经永远消失的重要现象和人物,从而使故事变得完整和系统,易于理解。武林馆区“越地长歌”——“文明曙光”单元“河姆渡文化”场景以等比复原的杆栏式建筑为主,并配合半透明悬挂投影屏幕,投影河姆渡人建造杆栏式建筑的动漫影片。杆栏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适应江南地区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还有防范虫蛇猛兽侵害的功能,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复原的杆栏式建筑局部为没有盖上草的暴露结构,目的是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已采用榫卯、企口木作技术的杆栏式建筑这一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背景画面反映的是河姆渡人所处的平原沼泽环境。“东南翘楚”单元“精美的浙版书”场景,复原了南宋杭州书坊影响最大的钱塘人陈起的书铺场景。陈起在宋宁宗时中乡试第一名,人称陈解元。他刊刻的书板秀丽工整、刻工精良、墨色厚重,为宋版中的精品。明清以来对他刻的书通称“书棚本”。“繁庶两浙”单元中,将义乌货郎和永康铜匠组合在一个场景中,由于空间限制,采用纸板人的人物形象和三维工具的结合,配合背景大门、小巷的二维透视延伸,在视觉上将景深拉远。东阳木匠纸板人与馆藏东阳木雕门、木雕牛腿组合成实物复原场景,这样处理,既丰富了展示手段,减缓了观众斜坡效应,又能很好地使大件文物与场景有机结合。
在“十里红妆”展厅中有一个走人式的场景,其中有复原的小桥、临水的建筑群等,背景采用三维接二维的形式,河中有微波塑形,并结合影像技术,在河面及延伸河面的背景画上叠加小雨点打在水面上、水波荡漾开去的效果,向观众再现宁绍地区水乡的风情。在“非凡的心声”中,“高山流水”场景用写意的白色人物雕塑结合大幅的水墨动画背景,表现伯牙陶醉在和谐的自然中,得悟琴之妙趣的情景。展厅结尾处,安排了一个概念性的文人琴房,撷取了芭蕉、兰花、宝剑这些具有文人意趣的象征物来渲染气氛。这是一个互动的空间,有意者可弹奏一曲。
相对于实物展品和二维、三维等辅助展示手段,互动参与项目是一种必要扩充。互动项目以展览为载体和出发点,包含了很多与展览相关的内容,观众既可以按照展览的布置的逻辑作一般性地了解,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诉求,自主选择更深入切入点,调整自己的参与和参观的速度、数量。这种选择在武林馆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项目,如“钱江潮”单元中,采用幻影成景技术,以王会悟回忆的方式,结合投影介绍南湖会议的情况。观众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就开会的有关背景情况向王会悟提问。二是翻阅装置,如果展品说明牌文字较多,观众无法快速从说明牌中提炼出核心信息,且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而翻阅装置却能比较好地处理这个矛盾。翻阅装置由基本信息和扩展信息两部分组成,供观众自行翻阅、丰俭自便。使观众主动、动态地而非被动、静态地接受信息。
3精美的藏品完整、活态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林馆区地上三层的专题展览“十里红妆”、“意匠生辉”、“非凡的心声”分别反映宁绍婚俗中的红妆家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浙江民间造型艺术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的展览的工作范围,对传统的工作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必须采取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无形的、不可视的,只有通过各种介质或物质载体,才能为人所感知。但是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任何一种文化信息都会有自己的物质载体,否则无法承载信息和进行交流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因其载体——传承人的消失而消失,物质载体则可以永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遗存及其相关物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往往通过其本身的材料、工艺、结构、造型、装饰、风格以及功能和用途等方面体现出来。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形态包涵和体现了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反映出特定地域和群体的整体生活秩序和精神世界的律动。
为了使参观者不仅看到文物外在的物质形态,而且深入、系统地了解物质背后蕴藏着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体系等,这些专题陈列还从完整、活态的角度去进一步呈现。
第一,完整意味着保持原汁原昧,保持它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地将展示对象放到一定时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场域当中,最大程度地保证它们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表现在各个系统、各种信息类型、各种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被原汁原味地纳入展览范畴。例如,在“意匠生辉”中,除了精美的作品,还展示工具和制作过程。保持它现今的或是昨天的形态、内涵、功能等。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孕育、产生的肇始阶段,到不断发展的各个阶段,其时代不同,时代延续的特点在遗产上会有不同的反映。每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为遗产注入新的成分,都会有新的创造,会有一些新的面貌以及新的代表人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之所以成为“遗产”,是因为生活已经前进,历史难以复原,它们不可能回到所谓“原生态”的环境中去了。对于这些“遗产”原有形态和意义的完整性认识应该坚持以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坐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发生和构成中的混元性、现实存在的共生性,以及和民众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活态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社会要前进,一切事物——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总在不停地发展、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作为值得珍视的智慧或生存方式,被人们承袭、学习,并在维护其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在现实的社会过程之中继续发展。“意匠生辉”中文物以流派抱团展示,观众可以集中地看到各流派、各阶段的工艺发展。
活态是对于对象的解构,意味着完整性的破坏,这是很矛盾的事情。幸运的是,数字技术为协调完整和活态的关系提供了更好的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原貌展示在数字媒体中,并提供全息存取,“十里红妆”、“意匠生辉”、“非凡的心声”利用数字技术以原貌全貌活态展示物质背后的非物质因素,包括它们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及所体现的情感与智慧。
3.博物馆安全汇报 篇三
扶风县博物馆
扶风博物馆设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扶风城隍庙内,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和免费开放单位,现存明清古建筑18座,馆藏文物上万件,馆内举办有西周青铜器精品陈列、扶风出土历代铜镜陈列、陶器艺术陈列,碑碣石刻陈列等,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万人次。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安全保卫工作作为一条主线,紧紧抓住“防火、防盗、施工安全”三个重点,把安全与陈列展示、收藏研究、免费开放、日常管理等多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实现了26个文物安全年。主要做法是:
1、强化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全馆干部职工学习《文物保护法》、《安全生产法》、《博物馆安全管理办法》、《博物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等文件,使全馆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就是生命线”的意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年内先后5次组织职工参加文物、公安、消防等部门组织的安全专业知识培训。邀请县安监局、县消防大队领导对全馆职工开展了专题培训活动。利用职工学习周会,在对馆内的视频监控、报警设施、巡更机操作、水消防操作、灭火器具等操作技能逐人进行讲解培训,并开展了2次技能操作比赛,夯实安全保障内在能力。
2、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安全保卫机构,成立以馆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馆同志为成员,修订完善扶风县博物馆义务消防队工作职责。馆内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推行馆领导轮留值周,负责周内一切安全事务,做到周内随时查岗,夜间至少查岗二次,随查随登记,随查随处理。坚持保卫股长值班带班制,安全保卫人员二十四
小时轮流值班,夜间实行双人双岗,严格按照巡更管理办法以及交接班制度完成安全保卫工作,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处理。
3、制定预案,加强演练。我们先后制定了《防火、防盗预案》《维稳预案》《古文化庙会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消防演练方案》和《安全疏散演练方案》,明确了每一个人的职责和有关纪律要求,每半年或古文化庙会前组织全馆人员开展一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对演练的过程全程录像,演练后进行回放,对每一个人的行为进行点评,提高了防范能力。
4、完善制度、强化检查。对相关安全制度进行了细化修订,完善了《门口发票管理制度》、《保卫工作职责》、《安全保卫值班制度》、《防火制度》、《值班执勤制度》、《每日清场规则》、《消防设施管理制度》、《火灾隐患排查制度》、《消防安全教育制度》、《视频监控管理制度》。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制定措施,强化职责,责任到人。每周由保卫股长和电气专业人员对技防设施、照明线路、用电规范等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月由保卫股长负责对各类消防器材设施进行检查维护;每季由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对水消防、灭火器具、视频监控等技防设施进行大检查;每年对灭火器具进行测压换药,保持安全正常的工作状态,并建立安全记录档案。
4.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报告 篇四
一、基本情况
额敏博物馆占地面积XX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陈列布展分历史厅、民族民俗厅、政治建设厅、成就厅和旅游厅。
馆内的安全设施主要有安防、消防设施、监控控制室等。其中一楼、二楼的个个角落均安装有报警设备,每个展厅安装消防栓。馆内设有安全监控控制室一间,并有专业人员定时监控。馆内还配有保安人员,每日对馆内各个展厅进行巡视排查,及时发现存在隐患。
本馆在接待观众时,要求持身份证参观,对参观者做实名登记,并对所带包裹进行开包检查。经常检查整顿包括开放路线在内的各重要部位的治安管理情况。
二、存在问题
我馆的安全防范体系不够完善。安全防范体系概括起来是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相结合。但由于资金有限,我馆安防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保安人员相对较少。工作人员过于依赖设施设备,缺乏全局安全意识。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三、整改措施
接到XX区通知后,我馆及时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会议,专题研究
部署这次文物安全自查自纠工作,成立了检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馆内文物安全专项检查工作。对于馆藏文物安全工作,主要做了四项工作:
(一)加大管理力度。
在做好日常安全保卫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安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具体的安全措施。同时,配套完善了一系列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计划组织人员进行一次消防演练,使安全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二)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指定专人负责对保卫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对安全工作经常督促检查,针对安全工作特点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实行双人双岗24小时昼夜值班,充分利用安全报警设施,从而达到了人防、技防的要求。
(三)对展厅、库房的线路、电路进行了全面检查。
在主要线路安装了报警器、应急灯,配备了干粉灭火器。
并对展柜做了防火处理,确保了馆藏文物的安全。及时排查了电路漏电显现,并对其加以整改维修,保证了日常接待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加强防护工作,改善保管设备。
今后我馆将根据文件精神,密切联系公安机关,加大巡逻密度。并逐步实现与公安机关联网工作,实现一键报警。除此之外,本馆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对于各种可能引起事故的隐患,凡是目前能解决的,应立即解决。对文物仓库,逐步做到防盗、防火、避雷、自动报警、灭火、调温等必要的设备。在目前设备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馆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加入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中,确保博物馆工作安全有序的开展接待工作。
XX博物馆 2013年5月18日
博物馆安全保卫 工作情况报告
5.博物馆安全防范架构 篇五
2012年10月29日 09:51 来源:《电子政务》2012年第6期 作者:咸容禹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概要介绍了国体资源部门户网站群的总体规划,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五个方面对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的安全体系架构进行了探讨,并简述了门户网站群采取的安全机制策略。
一、前言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是部网络安全体系中的防护重点,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发布的门户,代表着国土资源部门的政府形象,具有开放性强、关注度高、访问量大、政治敏感性强等特点,因此,确保门户网站群安全稳定运行的意义重大。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群的业务种类很多,功能较为复杂,包括Web发布、后台管理、数据库集群、身份认证、互动应用、全文检索、信息采集、数据网关、视频点播、文件下载、统计分析、网站论坛、繁简转换等多种应用,分布在近二十台服务器上。所有应用均面向外网公开提供服务.各应用之间存在模块调用、数据交换、访问重定向、应用代理等多种互动关系。因此,需要根据门户网站群自身特点规划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较为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
二、站群安全体系的总体规划
安全体系建设涵盖的范围很广,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要保证信息不被窃取、篡改和破坏,系统不被攻击和入侵:除此之外,良好的的安全架构设计还能够为系统的高可用、高性能、高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在门户网站群的安全体系设计中,技术与管理并重,应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并辅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数据等多层次为网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参见图1)。
物理安全方面,通过对机房、门禁、电路、硬件设备等方面采取安全措施,从物理上实现安全防护的目的。
网络安全方面,通过划分子网建立独立的安全区域:通过建设CDN的转向解析隐藏真实地址:采用旁路侦听、入侵检测、防火墙过滤、动态监控等方法防范黑客入侵,拒绝访问攻击。
系统安全方面,通过集群架构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用;对不同应用进行安全区域划分,隐藏重要应用的访问端口;通过系统升级、病毒防护、主机加固、漏洞扫描等方法保障系统主体安全。
应用安全方面,通过身份鉴别防止非法用户访问:通过权限控制体系对资源权限进行细粒度、多层级的访问控制;通过安全审计和日志分析实现对数据和资源访问行为的监控。
数据安全方面,通过数据加密、数据防篡改、数据镜像等方法保障数据的高安全和高可用性。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安全体系架构;国土资源
安全机制方面,通过人为控制、策略控制等方法修补安全管理漏洞。
三、物理安全
(一)机房
站群置于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机房区域,并通过门禁管理系统对出人人员进行授权、监控和记录。
(二)供电
站群所有设备部署在专门的门户网站区,使用独立专用机柜。每个机柜采用两路独立UPS电源供电,荷载量充足,保证供电安全。
(三)设备
站群所有服务器均配备两路及以上冗余电源,硬盘均配置为RAID5及以上级别阵列.支持电源及磁盘的热插拔更换及维修,最大限度提供设备级的安全保障。
四、网络安全
(一)独立子网
门户网站群单独规划了64个连续lP地址的网段,采用成熟稳定的网络链路与交换设备,形成一个专门的门户子网。该子网置于三层防火墙之后,拥有独立的安全区域,通过独立的安全策略保障网络和站群安全。
(二)防火墙策略
防火墙是网站安全的基础和保障,门户网站群采用硬件防火墙。所有相关设备均被置于防火墙之后。除在防火墙上实现lP访问规则策略设定、进行包过滤等日常工作外,在站群安全规划中为每台服务器制定了与IP区域对应的端口开放规则,端口管理规则对应到每个具体lP,关闭所有不对外提供服务的端口,杜绝针对端口发起攻击和植入木马的可能。
(三)CDN转向解析
门户网站群所有数据与服务(包括Web静态发布、视频数据、文件下载、访谈评论等互动应用)均通过CDN缓存系统进行网络分发,在全国十几个骨干节点形成内容镜像,采用缓存和动态链路选择访问机制提升访问性能,消除源站带宽瓶颈,缓解源点压力,同时解决南北网络衔接所带来的用户访问速度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CDN缓存系统是外部用户访问门户网站时要经过的第一扇安全门,通过使用CDN技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网站性能,结合DNS转向解析技术还能够隐藏站群源点lP以降低风险,成为防范外部攻击的首道关口。
(四)入侵检测
在外网系统的互联网接入区,采用入侵防护系统,实时对网络攻击和入侵进行过滤和防范。除此之外,在三层防火墙后,采用IDS入侵检测设备通过旁路侦听的方式,专门针对站群网络及关键应用进行异常行为检测,及时发现黑客入侵和拒绝访问攻击等安全问题。
五.系统安全
(一)集群架构
站群发布系统及内容管理系统均采用集群架构,前端使用负载均衡器对来自外部的访问进行动态分发。集群架构扩展性很强,可以随时增添新成员分担访问压力,提升系统性能。同样,在集群单点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够智能监测并调整分发目的地,保证发布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内部安全区域控制
为最大限度地提升集群系统的安全性,减少站群应用对外部暴露的端口,在门户子网内部进行了安全区域划分,将站群应用分为接入区、应用区和存储区三个级别的安全区域(参见图2)。
存储区包括站群核心数据库、全文检索数据库、MySql数据库等应用,只对子网应用区的业务提供服务,防火墙关闭所有存储区端口,杜绝一切来自外部的访问链接。
应用区包括站群所有应用主体,内容管理系统、网站互动应用、身份认证应用、全文检索应用、土地市场应用等应用服务器均架设在应用区,仅响应来自接入区应用的访问,并将结果反馈给接入区应用。防火墙禁止一切针对应用服务器端口的外部访问,只对特定管理员lP例外。
接入区为所有Web发布应用.面向来自外部的访问链接,并通过ApacHe代理将请求转发给应用区的具体应用,同时将应用区的处理结果转发给请求方。
通过上述内部安全区域的规划,采用前端反向代理隐藏后端应用,防火墙只开放代理端口,最大限度地降低针对网站应用发起的黑客入侵和外部攻击几率。
(三)系统升级
站群服务器采用的操作系统种类较多,包括Windows Server、UniX、Linux等多种版本。应及时对系统自身的漏洞进行修补和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根据用户反馈,产品提供商会不断发布相应的补丁程序并完善系统组件功能的升级包,因此需要实时关注相关信息并即时更新。同时,应为支持自动升级的操作系统设置定时升级。
(四)病毒防护
门户站群选用网络版防杀病毒程序的服务器版客户端,实现对病毒的在线监控和预警:与防病毒中心协作,预先制定升级策略,由防病毒中心按照策略主动推送,完成病毒库的升级。
(五)主机加固
门户网站群采用专门的主机加固产品,通过操作系统底层提供基础支撑,形成安全保障机制,对服务器自身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加固,有效地解决来自内部的攻击。通过安全管理中心向所有站群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内核下发统一的安全策略,形成可信任程序白名单,任何未经认可的程序无法在被加固的主机上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内核级的访问控制。
(六)安全漏洞扫描
对门户网站群的部分应用,还邀请了国家认定的具有一级安全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或有关专家对网络安全进行评估。通过远程扫描或模拟远程攻击的方法,主动发现应用程序代码漏洞、木马植入、SQL注入、跨站脚本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补,在恶意入侵者发现安全漏洞之前自行预警,并提前加以防范。
六、应用安全
(一)身份认证
门户网站群采用了IDS(Identity Server)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对站群应用系统的统一管理。IDS身份认证系统是一个遵循“统一身份认证和分布式授权管理”机制的网络信任体系,支持各应用间跨域的单点登录、单点退出和统一的身份管理。
IDS身份认证体系是为了防止非法用户或冒用他人身份的用户进入系统危害系统安全,同时也可以用来确认正常用户的操作痕迹,使其行为具有不可抵赖性。IDS系统保存所有用户信息及其对网站各子系统的相应权限,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确保用户身份不会被冒用,用户正确登录后即可拥有相应权限。各子系统再对资源进行细粒度分布式授权管理,确保整个系统向正确的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IDS还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第三方产品的集成,在集成过程中,不需要修改其他应用系统的已有代码。通过IDS代理模块可以截获集成应用的请求,并与IDS主应用通信。被集成的应用只需完成自己本地的逻辑处理过程,并与IDS提供的协作接口互动,即可完成和IDS的集成,将分散的应用系统变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IDS身份认证系统采用的是静态密码方式。不过,目前最得到认可的用户身份识别的方法是通过CA中心进行基于公钥(PKI)的用户身份认证。为此.IDS身份认证系统留有标准接口,可以与CA认证系统集成,为每位系统用户发放数字证书,通过数字签名验证用户身份,并使用公钥实现数据传输的加密。
(二)权限控制
权限控制是实施系统安全保护最常用的措施之一,门户网站的内容管理平台采用一套完整的用户权限管理体系,针对用户和资源提供灵活、易用的权限控制功能。可以通过对不同用户角色授予不同的权限来控制相应用户对系统的应用范围和操作能力。
内容管理平台的权限控制包括人员组织、数据标识、权限类型、授权模型等内容。网站或应用系统的合法用户、组织与角色被赋予一定的权限,规定他们可以访问的站点、栏目、子栏目、文档等资源。
在内容管理系统中,通过角色的分配,将授权用户分为几个大类:①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建立新用户,并授予权限。②组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授予所属组管理权限,协助管理员管理本组人员和资源。③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分配操作权限。
门户网站中还包括一系列系统级权限.如对服务器、数据库以及文档的访问权限等。这些权限控制手段按层次逐渐细化,可以细化到系统中的每一个应用或数据。
(三)安全审计
除在各应用系统建立安全审计策略外,门户网站群还采用专门的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对数据库系统和数据的访问、修改等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并提供审计日志。
(四)日志分析
通过操作系统的日志功能或安装专门的日志统计分析软件对系统进行监测,记录下任何对服务器的操作。日志记录项包括用户的各项操作以及网络中数据接收的正确性、有效性及合法性的检查结果,为日后网络安全分析提供依据。
通过对日志的分析、统计和审计,可以检测所有来自客户机的还是浏览器的恶意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各种入侵,提高网络安全。
七、数据安全
(一)数据加密
门户网站的内容管理和维护都是通过网络交互进行的,在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源数据与最终数据的完整一致性,一般是通过算法加密的方法来完成的。
在门户网站中通过在服务器端建立根证书体系,发放证书并建立SSL加密访问信道方式,以及对数据进行加密等来确保发送数据的安全。
(二)数据防篡改
在站群服务器上部署数据防篡改模块,服务器中的数据、文件都能得到控制和保护,根据各应用的具体情况设置可信目录和可信进程。任何不可信进程均无法在主机运行,非经策略允许的数据也无法写入,可有效实现网站数据防篡改和防止非法程序运行等目的。
(三)数据镜像
门户网站群的核心数据库采用Oracle的DataGuard主备集群架构。DataGuard是Oracle的高可用性数据库方案.在主节点和备节点间通过日志实时同步的方式来保证数据同步,可以实现快速切换和灾难性恢复。
在站群规划中.每台数据库服务器都采用双光纤连接SAN交换机,保障链路安全。后端连接SAN存储阵列,并通过DataGuard体系镜像主节点数据.形成双实例双数据的数据安全体系。
八、安全机制
(一)加强人为控制
站群设备所在机房按照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制定了配套的机房管理制度。机房门禁系统通过中控统一管理,以有效杜绝非授权人员出入.并对出入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
(二)提升安全意识
通过制定完善的安全体制并加强技术人员安全意识培训来提升网站安全。如要求相关人员不使用服务器上网或下载软件,谨慎利用或不用共享软件;建立健壮的服务器口令机制等。
(三)完善备份策略
数据是门户网站的核心,需要制定完善的应用与数据备份策略,以备在遭到攻击或系统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门户网站群的核心数据库采用定时任务的方式,执行预先编写好的备份脚本,实现双实例双备份。
九、结语
门户网站群的安全体系建设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如采用专用设备对系统和应用进行动态监测,包括对服务器的CPU负载.内存使用、IO量、磁盘空间、集群状态监测等:对应用的可用性,性能,会话数、连接数、进程等的监测。在数据安全方面将进一步考虑异地灾备方案,在制度方面形成定期安全评估机制等。
参考文献:
[1]黄旭鹏,安全审计系统中日志数据整合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4).
[2]高美蓉网站安全性管理策略探讨[J]软件导刊,2010(5)
6.论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安全管理工作 篇六
[摘要]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文物安全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为此,博物馆保卫部门必须改变原有观念,切实提高安保人员素质,以确保文物安全。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博物馆安全管理工作作了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管理;科学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84-02
博物馆是文物、标本、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也是国家严加防护的要害部门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渴求也愈发强烈。这些渴求在了解历史、欣赏艺术、品味文化等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了博物馆,给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文博工作的前提就是安全,安全管理是确保博物馆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文物保护的永恒主题。只有文物安全有了保证,才能顺利开展其他各项工作。
2006年底,甘肃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开馆,与之配套建设的安防、消防系统也正式投入使用,使博物馆的安全保卫硬件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技防方面由原来的单纯依靠微波报警改变为针对周界、通道、重点部位的多种报警手段和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同时,结合人防、物防,对馆区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监控。为此,博物馆还根据岗位需要进一步充实了保卫人员队伍,并对保卫人员进行了专门业务培训。另外,还与保安公司签订安保服务协议,聘请保安公司对馆区外围进行安全巡逻、检查,真正实现了以人防为主,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为确保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和制度建设
文物工作,安全是底线,安全得不到保证,文物工作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多年来,甘肃省博物馆通过合理规划、及时请示、主动汇报等方式,在全馆牢固树立了安全是立馆之本、重中之重的思想,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全问题想在前,安全问题放在前,隐患解决在事故前”的工作原则,把安全工作作为第一要务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常抓不懈,随时发现安全隐患,随时加以解决。
为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甘肃省博物馆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按照有关职责的要求和范围,结合本馆文物安全保卫工作要求,制定了《保卫处人员工作守则》、《监控中心管理规定》、《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博物馆保安守则》、《博物馆技防工作规则》等切实可行的安全保卫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有章可循、行之有效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实现了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从近几年发生的案例来看,许多发生案件的单位制度完备,但安全管理工作还是出现了问题。这说明尽管制定了制度,但具体工作中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安全措施没有落实。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坚决贯彻,严格执行,才能进行管理,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按制度办事;建章立制,贵在检查落实。在每一季和年节假日,甘肃省博物馆安全保卫处都要对全馆进行全面的安全大检查,同时督促部室进行自查,并对检查有详尽记录和登记,对发现问题形成书面材料,上报馆领导,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对违规事项及时查处;建立了上下联动、步步为营的责任人制度,对任何工作、任何环节要指定到人、到事,明确主管、分管、具体实施人的责任和职责,确保“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在广大干部职工中逐步树立起安全无小事,人人遵章守纪,一切按章行事的良好风气,使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安全保卫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文物安全保卫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保卫队伍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干部职工防范教育,是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安全管理正规化建设,是关系单位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从近几年文博系统发生的文物被盗案件可以看出,由于安全保卫人员素质修养、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发生案件的不在少数。这就说明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对人员的要求很严格,一支政治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安全保卫队伍是做好人防工作、保障文物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博物馆必须加强教育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观建设,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安全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尽量细化、量化工作指标,使人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尽心尽职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加强技术防范建设,确保文物安全
新形势下,文物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除了提高警惕、加强责任心外,技术防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担负着人所不能及的工作。随着甘肃省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求安保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了解、掌握更加先进的安防、消防报警监控技术,熟练、准确、规范的操作,强化防范手段。为此,甘肃省博物馆安全保卫处经常邀请施工方技术人员讲解系统原理及操作方法,以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果断采取措施的能力。同时,按照上级规定,监控中心24小时安排保卫专人值班。一旦接到防盗、防火报警信号,立刻对报警部位进行检查,反复核对,若有情况,立即通告相关人员,做好值班记录,确保文物安全。
近几年来,甘肃省博物馆从战略高度考虑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并将其纳入单位整体人才建设方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主培训、参观学习、实践锻炼、帮带指导、交流提高”等方式,加大对安全管理建设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关心安全管理队伍的成长进步,注重解决人员的实际困难和个人问题,是保证员工作用发挥的动力源泉,因此,博物馆安全管理工作要在“用人”的同时,不忘“关心人”,以期获得安全管理建设最大效益。
另外,加强保安队伍建设,明确保安在各个点的值班情况和夜间保安人员的巡逻路线、时间和次数,加强防范措施和对人员的检查,确保不出任何事故。
四、树立“文物安全,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
文物部门的首要任务是管理好文物,这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所以,文物安全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都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现在文博单位保卫部门以外的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思想,认为文物安全是保卫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物安全无小事,没有安全保障,没有安全的工作环境,还谈何研究,更谈不上发展文博事业。安全意识淡薄的危害性很大,不容忽视。没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责任心,工作当中难免出现疏忽,粗心大意,进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物安全人人有责。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始终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花大力气彻底改善了技防水平低下的面貌,先后投入资金,改善基础条件,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水平。同时,拥有了双监、周界等多种报警手段,防火报警系统也得到了改善,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多功能,不留死角的实时监控,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技术的报警系统,为文物安全防范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中,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安全工作向着科学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安全管理正规化建设是免费开放形势下亟待研究的问题,为此,博物馆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创新理念,认真谋划和抓好具体工作,在发展中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实现“安全稳定,和谐进步”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