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24-06-19

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共8篇)

1.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篇一

国外高等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摘要:分析了国外农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总结了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集中探讨了农业发达国家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创新与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经验与启示,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国外高等教育;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经验与启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增长,成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相比,中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大成果少、转化率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投入总量偏低等问题。高等教育是科研领域的重要力量,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找准切入点,解决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而又光荣的现实使命。

一、国外高等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一)多元化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1.以美国为代表的二元结构

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由独立建制的农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农科院系组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美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而这一骄人成绩与美国通过立法建立了大批“赠地学院”以及其优先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息息相关。1862年,《莫雷尔法案》(Morrill Act)的实施,保证了美国的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以农科为主的赠地学院。赠地学院以其灵活多样的模式,注重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主要向学生讲授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农业发展需求服务。随后,在“威斯康星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为促进美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以日本为代表的三元结构

日本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由设立农业相关院系的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和设有农业相关学科的短期大学组成。19世纪后半叶,为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初现端倪。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日本现已形成了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①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生物学、园艺学等学部。这类院校在日本共有53所(如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是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主体。② 以农、农工或水产等命名的农科大学。这类院校共有7所(如带广畜大学),在日本高等农业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③ 有涉农学科的短期大学。这类院校共有23所(如富山县立大学短期大学部的农业技术学科),也是日本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十分重视培养指导研究和普及新农业技术的领导人员、同农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技术人员、开发有关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农业生产资料新技术的研究人员。

(二)发达的农村职业教育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 1.德国——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轨制”农村职业教育

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农业生产国,除了采取高度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外,更得益于其农业职业教育体制造就了大批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技能的农民。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德国对合格的职业农民要求非常高,农业就业者在正式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正规职业教育,上岗后还必须经过5年的生产实践并参加国家考试,合格后取得农业师傅资格,方有权利享受国家对农民实施的各项优惠补贴政策。德国对农民进行的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理论教学和农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培养农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其农业职业教育经费全部由各州政府负责。2.加拿大——规范化的绿色证书工程

加拿大政府历来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视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十分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加拿大于1975年正式启动了“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探索出一整套适合农业发展所需的岗位规范标准和培训模式,在提高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推进加拿大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证”工程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农民岗位能力为目标,对同一专业按照生产者、生产指导者和生产管理者的职业层次确定培训等级;根据各生产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确定了“岗位能力图表与岗位技能规范”,按照其要求对学员的培训内容、学习和考核工作进行统一规范;注重实践训练,通过农场培训、自学、农场外培训等环节,使学员“在做中学会做”;为了对培训结果和质量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采取“培训与考核分离”的组织管理方式,规定每个考官不得主考自己培训的学员。明确的学习目标、灵活的教学方式、严格的考核制度无不体现出加拿大农民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 1.荷兰——“农科教”紧密结合

荷兰通过各大农业高校、农业咨询机构以及大量的农合组织之间的互相协作,实现了“农科教”的紧密结合。除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中专学校,荷兰的农业教育体系还包括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和实践”培训中心,其范围不但覆盖全国,并且拓展到国际领域,主要任务包括农业技术转让、协助农业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多媒体教材的编写、劳务市场调查、农业学校教师的培训等。荷兰的农渔部在每个省都按专业设置2~7个地区咨询中心,集聚了一批学科专家和专职的推广人员,除负责科研和推广工作外,还肩负农民培训、政府政策传播等职能,并对农民的意见进行及时反馈,以便修订、完善咨询服务方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的紧密结合,荷兰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成立了国家级的“国家农场发展委员会”和地区性的“省农场发展委员会”,作为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加工企业、农场主等多方面的协商和顾问机构。

2.美国——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了以大学为中心和依托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并使之成为国家农业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哈奇法案”(Hatch Act)规定,每个州或属地都要在赠地院校的农学院领导下成立一个农业试验站,以向农民示范该站的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获取和传播有价值的农业情报,并把它传授到民众中去。联邦政府为其提供进行农业科学试验的基金,用以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经过赠地学院促进教育大发展、设立大学实验基地开创农业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县推广体系的3个重要阶段,基本形成了美国今天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推广体系。在这一套推广体系下,大学建立的农业推广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并在各县设有推广站(基地),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研和推广协作网。其中包括130多所农业大学、59个农业试验站、63所林学院、27所兽医学院及多数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农学院的专家教授们除了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必须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发达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远程教育 1.印度——农业信息化建设

印度和中国都是农业大国,有着相似的农业发展历史,因此,印度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于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由农业研究与教育子系统、农业研究管理子系统与国家科技文献与服务子系统组成,它将全国49个中心研究所和160个区域试验站、30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20个地区和222个子地区研究中心、28个农业大学、261个农场科学中心以及其他独立研究项目机构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实行统一的软硬件和标准的录入格式。建立了包括财务数据库、人事资源数据库、项目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学科专题数据库、期刊数据库等在内的数据库系统。印度于1999年启动了知识信息计划,村民可以通过设在村镇中心路旁的信息中心享受各种服务,如原产地证书的提供以及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等,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地区高层管理人员反映诸如水泵发生故障、商人销售假种子等问题,7天之内必有答复。

2.澳大利亚——农业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费用低、培训范围广、学习时间不受限制等优势,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的特点,自20世纪以来,远程教育在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中就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稀少区,一般都通过远程教育传授农牧业职业教育课程,能够在任何需要的时刻,以最方便的方式为农户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很受欢迎。澳大利亚的大学和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都设有先进的远程教育网络教室,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如查尔斯顿农业大学的学生就有近一半通过远程方式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

二、对中国高等教育科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启示

1.建立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保障机制——加强立法、加大财政投入

世界上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如美、日、英、法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立法保障农业教育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美国可谓是世界上高等农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这与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令密不可分,如1787年颁布的《西北部法令》、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1887年的《哈奇法案》、1890年的《第二个莫雷尔法案》、1914年的《史密斯一利弗法》、1929年的《乔治一里德法案》,这些法案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等农业教育从萌芽到大发展。再如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英国于1982年颁布的《农业培训局法》、法国于1960年颁布的《农业教育指导法案》、日本于1893年颁布的《技术补充学校法》等都为提升本国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立法保障之外,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稳定的农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美国政府自1955年以来,每年都拨出大批研究经费以推动农业教育的发展,其投入经费以平均8%的速率逐年递增。韩国农业大学对本校大学生实行包括免费教育在内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在欧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还可享受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目前,中国有关农业教育的立法并不多,农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增长缓慢。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中国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业教育的立法工作,加大对农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高等教育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充足的经费来源。

2.根据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培养实用人才——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实践教学

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都非常重视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法国的农业教育为了不断适应本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与调整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方面也越来越呈现出多科化、精细化的特质。目前,除了普通的农、林、牧学校外,还有诸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森林维护、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专业学校。随着公众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高度关注,传统“农学院” 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农业高等教育正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由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高校逐步从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导向自然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方向发展,并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发达国家的学校还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农场或生产车间,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生产劳动,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和个体农庄参观实习。不仅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还便于促进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如日本的农业院校要求本科学生在离校前一年的时间内必须接受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训,而德国农业高校的学生则从一年级起就要参加农业实践活动。

与发达国家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大多采取“重理论轻实践” 的教学模式,而且学科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方面也常常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适应与超越并举,特色与创新并重,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与时俱进、动手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

3.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规范职业资格制度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旨在提高农民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以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其核心就是新村教育,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提供人力、财力保障,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英国政府促使各地的农校吸收大量的农民、农场工人、园艺工人参加学习。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化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能力层次,使其能顺利地向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为保证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发达国家多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丹麦,一个农民能够养活27个人,其农业如此高效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建立了严格的证书制度,保证每个农民都具备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基本素质。按规定,丹麦的农民要获得“绿色证书”,除了具备3年以上从事农活的经历外,还要至少在2个以上农场工作过。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地区还存在投入不足、教学水平低下等问题,既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无法满足非农生产的要求。“绿证”制度的实施才刚刚起步,还很不规范,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与国外的“绿证”制度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完善中国“绿色证书”制度,是促进中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推广——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在世界各国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结合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早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农协就提出了以发展农业为宗旨的产、学、管、研一体化举措,即通过农民、学校、政府以及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使农业成为自主、自立、持续发展的经济部门。英国政府也通过组建全国性的教学公司来组织和协调农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农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制度,实行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相结合,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建立起了以大学为依托,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并使其成为促进美国农业发展的开发中心。如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本来是一个农业较为落后的州,而威斯康星大学通过函授、讲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奶牛养殖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并且委派大批教师担任州政府的农业顾问,从而使威斯康星州一跃成为全美的牛奶之乡。

中国各省市都基本建有农业大学、农业专科学校、科研院所等,以及大量农业技术推广基层组织,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高校、地方、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不断完善中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对促进中国农业科研成果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发展远程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的农业和农民培训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探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家,其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中心网络系统是1975年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的AGNET联机网络,可提供200多个不同用途的农业软件。美国农场主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计算机,就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并且可以共享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加拿大的农业推广机构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形成全国性的电脑信息网络,通过卫星传送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相连,入网农户可以随时获得10min之前的国际农产品市场最新信息,农业推广机构与农户之间还建立了电子邮件专递系统,迅速传递农业技术资料。韩国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这就为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民进行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如采用先进的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利用因特网会议系统召开农业技术讨论会、开设计算机农场管理课程、通过电子邮件系统推广新技术等。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由于农业网络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与未来发展的需求相比也还存在较大差距,远程教育尚未发挥出其巨大潜力。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中国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其人才、技术优势,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农村信息化和远程教育平台,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科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2.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篇二

一、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经验

1.国外高校教师的聘任经验。

国外高校对教师的招聘和录用工作十分重视, 在教师聘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试用制、任期制和合同制等不同形式。所谓试用制, 主要指在聘任教师或教师职务晋升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例如, 美国高校教师低学衔的称教员, 聘任期一般为一年, 任期期满合格者即可晋升, 如果连续三年不能晋升者, 就要被解聘。在法国高校, 学衔比较低的教师被称为助教, 本科毕业要先以非正式教师的形式工作2~3年, 之后要参加每年一次的大学助教统一考试, 考试合格方可聘任做助教, 才有资格到高校担任教学工作。在英国高校, 学衔比较低的教师被称为讲师, 初次录用的教师要经过三年以上的试用期, 然后方可晋升为讲师。任期制就是高校教师在职工作的期限, 一般由教师胜任工作的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 同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就目前来看, 国外高校教师的任期制有三种类型:其一是美国式的任期制, 各高校的任期制与试补制、契约制、终身制等并存并行, 对高职称教师不规定任期制, 但对低职称教师则有任期制。其二是法国式的任期制, 除教授职称之外, 其他高校教师都有相应的任期规定。三是日本式的任期制, 是以助教、副教授和教授等所有高校教师为对象, 由各个高校自行决定的选择性任期制 (陈永明, 1999) 。 合同制是指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教师之间所签订的聘任合同制度, 是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国外高校有的聘任合同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制定的, 有的合同内容完备、条款详细、篇幅较长, 有的所签合同并不局限于条文的规定, 有的所签合同的修订或调整来自于第三方, 如国家颁布了新的人事法规等。

2.国外高校教师的构成经验。

国外高校教师的构成虽然存在较大差异, 但在师资队伍管理过程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美国通常是把高校教师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职教师, 主要为本校的全职教师。第二种是督导教授, 主要由某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 其基本任务是担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提出批评, 并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实习工作。第三种是专职科研人员, 其主要任务是申请校内外资助的科研项目。第四种是兼职教师, 应聘高校兼职教师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具有3~4年的专业实践经验, 这就避免了兼职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 (乔秀梅, 2002) 。法国高校教师总体上可分为正式教师和非正式教师两种。正式教师实质上就是国家公务员, 分为初级教师和教授两个层级。初级教师又分为普通和优秀两个级别, 其中优秀级是专门针对那些表现优秀而又不可能晋升为教授的初级教师设置的。教授则从低到高划分为二级教授、一级教授和优秀教授三个等级。意大利高校教师主要有固定职位教师和合同制教师两个类别。固定职位教师相当于国家公务员, 由低到高分为助教、副教授和教授三个层级, 教职生涯是终身的, 社会地位较高, 工资和福利待遇较好, 但每所高校固定职位教师往往有一定比例限制。而合同制教师则不属于国家公务员, 主要是由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教育教学需要自行招聘。

3.国外高校教师的考评经验。

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师考评制度, 但教师评价的标准以及对教师的所在岗位的要求在高校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教学型高校主要考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教学效果, 而研究型高校则对教师的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与著述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美国高校教师考评遵循以下程序:首先, 教师自我评价, 即按照学校对其岗位要求自我评价教学、科研和出版情况等。其次, 同事互评, 即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第三, 学生评价, 即所教学生对教师的评教, 这是对教师考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因素。最后, 由校长、系主任综合上述三方面意见确定教师的考评等次。考评意见和结果除了一些量化打分的项目外, 主要还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考评不合格的教师, 规定一定的学习和调整时间, 如仍不合格, 将被责令改做其它工作或直接解聘。 法国每四年由国家统一组织对高校教师进行一次考评, 考评标准因学科而有所不同, 如工科专业可能会把教师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考评指标。另外, 政府和高校在对教师考评的内容上各有侧重, 政府比较倾向于考评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 而高校则倾向于考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意大利则重视根据高校教师的不同身份进行考评, 如对获得固定职位的教师, 在其任职的三年后由所在院系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其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也向社会公众公开。但对合同制教师的考核则相对比较简单, 只要获得校方的认可, 即可续签合同, 继续留任[1] 。

4.国外高校教师的培训经验。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 并把它看成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科研与教学学术力的基本途径。一方面,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建立教师培训与进修的保障机制。例如, 重视研究经费的筹措, 保证教师有研究经费的充裕, 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合作研究、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设立高校教师的培训基地, 像美国绝大多数的高校研究机构都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合作研究者, 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基地;重视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大力推行学术休假制度, 学术休假的活动时间和范围领域不做过多限制, 可以是专题的研讨, 可以是学科的深造, 可以是课程的建设, 也可以到校企的合作, 或到企业的实践进修等。不仅如此, 国外高校还极为重视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研修。例如, 美国纽约大学在教学上坚持“认真、主动、训练”的原则, 设立“优秀教师奖”和“优秀教材奖”, 同时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学咨询”活动, “教学咨询”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培训, 旨在支持高校教师提高本科生的学术活动质量。“教学咨询”以自愿、保密为前提, 首先让教师提出教学中所关心的问题, 然后到课堂教学中去观察, 接着再提出问题, 并由咨询人员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集体性讨论, 最后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试验。

二、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1.切实转变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任何管理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深层的管理观念的支撑。但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仍秉持人事管理的传统观念, 教师管理往往只被看做一种行政事务;管理目标是理顺人事关系和形成人事活动秩序, 管理方法是事务性和常规性的行政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聘用、考核、工资和福利。这种管理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尚可发挥作用, 但在今天其弊端却日益显现。转变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观念, 就是要由传统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走向人性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坚持“以师为本”, 就是要以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为核心, 掌握教师独特的需要、兴趣和期望, 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自我价值和创造性劳动, 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 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为教师搭建施展才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使教师融入学校发展的大潮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追求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本性和归属感, 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开发, 致力于人力的合理利用, 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合理化。“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理性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服务教师, 提高教师对高校的满意度, 实现教师的满意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2]

2.不断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选聘制度。

相对于中小学教师的选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选聘制度尚不完善, 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更多关注的是学历学位, 轻视实际能力;比较注重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 忽视教学能力和水平;重视聘用合同签订的形式, 忽视对聘用合同的实际考核;过于重视身份管理, 不注意岗位管理, 等等。高校师资队伍的选聘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加以综合考虑。首先, 高校教师的选聘要由传统“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在人才引进和教师招聘时, 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 把合适的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岗位设置应坚持科学设岗和因事设岗, 明确岗位基本职责, 明确教师的职务与所应承担的工作量, 将内容加以分类并量化为不同分值, 规定相应优秀、称职和不称职的标准, 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依据, 同时将这些内容写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之中。其次, 应强化合同意识, 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是受法律保护的聘用合同关系。在教师聘用期内成绩显著的教师, 在职务晋升的时候优先考虑;而对经过考核达不到合同规定要求的教师, 则可以实行降职、转职或者解除聘任的处理。最后, 由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和责任的工作, 为了使教师能感受到职业安全, 在较为自由的组织气氛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高校也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在师资队伍中设置一定数量的终身教职岗位。这对于留住高水平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健全高校师资队伍的考评机制。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考评在目前仍比较重视采取定量的方式, 忽视定性等质的评价, 如片面强调教师论文发表的数量、科研项目的多少和教学工作量的高低等, 而对于发表文章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效果等则少有评价。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师对数量的一味追逐, 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 致使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滋生,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借鉴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经验, 首先, 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师考评观念, 明确考评的目的不单单是把优秀教师和不称职教师区分开来, 而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为根本旨归;要为教师设置合理、具体的目标, 把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 并坚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奖惩结合,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 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评标准, 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只考虑定性评价而否定定量评价, 不利于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只重视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则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和学术浮躁,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和高校整体目标的实现。第三, 考评指标要体现灵活性, 并注意对教师进行分类考评。高校教师考评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起以教师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水平为标准、指标灵活的考评体系。就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来说, 不管是对申请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 还是对获得终身教职后的教师, 都强调从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综合评价并注意教学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的不同 (王正青, 徐辉, 2006) 。最后, 重视高校教师考评主体的多元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考评误差。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多维性和特殊性, 在选择考评主体时, 应避免单一主体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尽可能保证考评主体的多元化, 校长、教学和科研管理人员、同行专家、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学生乃至教师自己都可以作为教师考评的主体。

4.全面构建促进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国外高校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比较重视, 并把它看成提高教师科研学术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 我国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创建灵活多样的、适合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法, 注意把长期培训与短期进修、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直接培训与网上培训、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有机结合。培训内容的设计应根据不同职位、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对教师的要求, 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科专业培训上, 可以建立科学的国内和国外进修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送一些教师进行进修, 引领其追踪国际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在教师业务培训上, 通过举办教育科学知识研讨、教学手段和进行方法学习、科研论文写作规范训练形式, 帮助教师全面提高教学素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在当代教师专业化背景下, 高校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机构, 把教师组织建构成学习型组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而且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实现, 从而促使教师个人和工作在价值层面的真正融合。高校管理者还要注意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 根据教师的个性化实际需要来制订培训课程, 组织相关的考核和评价, 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并进而实现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江林.法国和意大利高校教师管理改革新动态[J].世界教育信息, 2010, (4) :38-41.

3.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及启示 篇三

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

28岁的迈克·葛兰尼今年将会得到他的MBA学位,他希望自己从创业教育中学到的知识能够在新兴的风能技术市场中有所施展。8年前,他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在硅谷一家年轻企业中工作。“但是,我后来成了一名‘创业虫’。”葛兰尼说。他到马里兰州学习自己不熟悉的MBA课程,“在那里,能够和创业基金里的成员相互沟通、进行协作,这对我具有无比巨大的吸引力。”

在美国,像葛兰尼这样充满创业热情的青年并不少见。据美国高校和雇主协会统计结果显示:美国大学毕业生参与创业率已超过20%。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业教育。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已有超过500家大学院校开设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而在1990年,设立该课程的大学仅有175家。

在世界其他国家,创业教育都是增加就业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政府通过政策的支持、引导和规范来实现就业率的提高。而法国将创业教育的实行程度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并成立了专门的创业计划培训中心。

在德国,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职业院校“模拟公司”则是创业教育的雏形。作为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的仿真模拟环境系统,同时作为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场所与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成为创业教育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瑞典也开始关注创业教育,日益增多的涉及创业教育的新的创业课程、创业训练项目与学术专著在高校中异军突起。同时,瑞典在大学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施行创业教育的机构改革。如今,瑞典更是突破了传统创业教育仅仅满足个体需要的个体创业教育理念,着重强调在创业教育中开展团队合作环境下的工作活动。

澳大利亚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有40余年,其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机构在小企业中积极开展有关小企业的创业教育。日本是个特别重视创业教育的国家,日本高校在1994年创设了“综合学科”,课程结构由新的必修课目、自由科目和选修科目组合而成,而“产业社会与人”则作为学生必修创业课程列入教程。印度曾在1966年提出“自我实现就业教育”的创业教育理念,旨在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20世纪80年代,“自我就业教育”的理念再次引起了印度社会的重视,印度政府在198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政策》中尤其要求大学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就业所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国外高校大学生创业优势

政府重视早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大外因动力。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提供的良好外部条件,大学生的自主就业会面临较多的困难。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正确指导,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自主创业时间早国外大学生在创业时间上起步较早,尤其是欧美国家,孩子到了18岁以后就不再接受家里的资助,没有了零花钱。这样的传统使许多大学生急于寻找出路,会积极尝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心态良好国外许多国家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主创业热情。因此,在巨大的就业危机中,国外的学生更能够顶住巨大的压力,客观正确地对自我进行定位分析,冷静处理就业风险。

创业教育完善国外创业教育有着至少30年的历史,而且政府在经济、政治上都给予了创业教育有力的支持。

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创业活动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它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其次,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情商。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创业作为一种就业手段,一直是国家政府极力提倡的项目。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也有专门的补助,通过政策和资金上的扶助来帮助大学生创业。然而,自主创业作为一个口号虽然被广泛提及,但国内高校大学生对创业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创业教育有很大的欠缺。我国正式开始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4月,教育部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的力度,广泛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制定具有战略性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创业所必需的领导力、全球化的眼光、敏锐的市场意识、务实踏实的作风、锲而不舍的精神、组织运作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还包括商业谈判技巧、市场评估与预测方法、启动资金募集方式等,并使学生具备关于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创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在理念上造就一批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终身型的教育过程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相对于丰富的创业实践,中国的创业教育和研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会长严隽琪表示,我们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创业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要将创业教育放到构建教育终身大体系中,使创业成为体系的重要部分,不受年龄、地位、时间、地域限制。因此,要将创业作为一种终身学习过程,而对创业教育的定位应是涵盖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方位的立体教育体系。首先从小学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普及教育。

整合教育资源在教师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模拟活动,进行就业体验;进行教师的培训活动,使教师深刻理解创业教育;定期舉办创业教育研讨会,创业教育教师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创业水平。

4.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篇四

汪金敖

一)国际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与合作

荷兰等发达国家,巴西、阿根廷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几年中,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管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国际性组织(协会)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以下简称SCC)和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Food & Agribusiness ManagementAssociation,以下简称IAMA),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链运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各个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链的运作效率。

SCC是成立于1996年的独立的非赢利性全球性机构,目前已有800多个会员。SCC采用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作为供应链管理的行业标准。

IAMA是独特的将食品链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的各个利益主体连接在一起的国际性非赢利性教育组织,它是学术机构、企业和公共机构之间的桥梁,其核心领域是:教育和知识传播、食品链管理、食品安全等。

IAMA的业务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每年召开世界性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论坛、农业关联企业研讨会,并与其他国际性组织一起召开研讨会,讨论影响全球食品和纤维链的有关议题,由世界著名食品企业和农业关联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介绍产业链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加快信息分享的进程,确定研究的课题。2002年6月,IAMA在荷兰举办了第十二届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论坛年会和农业关联企业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会议主题“经济、生态、社会标准”展开了深层次讨论,说明了制度创新、产业链各行为主体的真诚合作对于提高整个产业链运作绩效是至关重要的。会议的另一个主题是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并组织成功的农业食品企业或非赢利性机构介绍经验,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从而带动发展中国家农业、食品行业的发展。

1、荷兰的农业产业链运作

荷兰是世界第三大食品和农业产品出口国,仅次美国和法国,其农产品的75%供出口,每年给荷兰带来大约390亿欧元的收入,农业部门在国内总产值中的贡献率约占12%,生产总值大约为330亿欧元,基础农业为国民收入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3%和3.6%,观赏植物的栽培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销售额已达45亿欧元,近25%的荷兰物流属农业物流,在国内运输中每三辆车中就有一车运的是农产品。荷兰政府多年来将农业定位为:持续、独立、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荷兰政府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即整个生产链都制定了标准,每个生产者都必须对其在整个链条管理中的作用负责任。

荷兰农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关键因素离不开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作用。荷兰将成功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概括为:研究、信息服务和教育、高质量常年供应稳定的农产品、具有强烈国际视野的市场组织。就农业管理体制而言,荷兰农业关联企业的产业链管理在世界上是先进的,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首先实施农业产业链管理模式的国家之一。荷兰享有国际声誉的农业关联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研究机构有KLICT(ChainNetwork ,Clusters andInforrnation & Com-muninionTechnology,链网、链群和信息通讯技术)和ACC(AgriculturalChainCompetenceCenter,农业产业链竞争能力中心)等。ACC在果蔬、畜牧业、园艺业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新产品创新、市场细分、物流成本降低等问题的关注,产业链—价值链管理和运作就成为了管理者一个新的知识体系。近年来,荷兰利用约450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了60多个产业链和价值链试点项目。“链战略行动计划”在荷兰的实践以事实说明了企业价值链运作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产业链上各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双赢的效果。

2、加拿大的农业产业链运作

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委员会在职1998年开始价值链研究,并成立了价值链行动小组,研究由加拿大农村改革和发展基金资助。他们研究表明,驱动产业链发展的主权力量是市场细分、质量保证和制度成本下降。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委员会在下列三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一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价值链的意识和信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二是通过培训,为企业及相关的产业链组织提供获取价值链管理和运作技能的资源;三是通过种子资助,为新的行业“链”开展试点项目研究并提供资助。

3、澳大利亚的农业产业链运作

澳大利亚农业关联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特点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内向型企业。由于经济基础全球化的影响,联邦政府的政策向外向型转变,于1989年设立了“出口市场营销技能项目”(ExportMarketingSkills Program,以下简称EMSP)。该项目历时8年,旨在提高生产者和中小型农业关联企业人员对国际市场运作的理解,并提高“链”管理技能。

EMSP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通过9个项目来研究总结农业生产者和市场营销者在开发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方面获得的经验;第二阶段是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设计并开设了农业关联企业学士学位课程。该项目以整个供应链管理为主线,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受到各方面的欢迎。接着,澳大利亚农业、渔业和林业部门都设立了“食品和纤维链项目”,以支持澳大利亚食品和纤维行业开发并实施供应链技能,使农业产业链的企业之间能够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食品。

4、巴西的农业产业链运作

巴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人口约35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2%;农业劳动力1450万,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2%。如果算上相关产业的就业劳动力,则占劳动力总数的40%。近年来,农业总产值占GDP的35%左右,有些农产品对世界起着主导作用,咖啡、柑橘、木薯、香蕉、剑麻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大豆、可

可产量居世界第二,牛肉、家禽、谷物、皮革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三。有鉴于此,农业关联企业的研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圣保罗大学商业、经济和会计学院Decio Zylbersztajn教授为首的一些巴西经济学家对果蔬、牛肉生产莲、蔗糖生产链等产业链中的组织结构、企业物流管理、产品质量与跟踪系统、住处管理、市场渠道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从而找出制约产业链绩效发挥的瓶颈,进而对如何提升产业链条的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巴西和湖南有些相似之处,盛产柑橘。1995-1996年,巴西柑橘及其相关产品出口总值达160亿美元,主要市场为美国、欧盟和东亚。Maros Fava Neves和De-cio Zylbersztajn等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对柑橘产业链上的消费者、分销渠道、农业加工企业和生产部门之间的交易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柑橘产业链上的生产者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比较高,且关系复杂,产业链成员之间大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更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途径是:减少纵向一体化层次,实施专业化生产,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有效的物流管理程序、分销渠道,改善链条上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认为提高柑橘竞争力的途径有:在加工企业和生产者之间签订长期合同,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对产业链运作目标和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长期规划。

(二)国际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与合作对我们的启示

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其实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深化和有益补充。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对我们农业关联企业的发展有如下启示:

1、农业关联企业进行农业产业链运作有利于加强其综合竞争力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农业产业链管理节约了交易费用,农业关联企业通过与产业链的结合产生了远远大于个体和的综合竞争力,进入农业产业链管理运作的农业关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链管理,不仅加速了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通过与产业链的结合还增加了其产

品安全可信度。因此,农业关联企业加入农业产业链的运作与管理将有利于加强其综合竞争能力。

2、有效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方式,通过对农产品进行补贴或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等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关税壁垒和农产品配额逐渐取消,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对从农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产业链进行管理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出完善的符合WTO要求的产业链运作法律和政策,指导农业产业链的行为主体,使个体户、专业协会、农业关联企业等不断提高企业产业链管理水平。

3、提高农业关联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农业产业链有效运作的关键

由于供应链中信片段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农业产品链中各企业之间及时、准确、通畅的信息共享是提高农业关联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农业关联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手工处理信息的现象,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L)等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一些企业虽制作了网页,但企业在沟通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电话、会议、合同上,网页涉及较多的是一些成员及其产品的介绍,电子商务活动少。为此,根据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农业关联企业应建立快带响应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规范化、灵活化、无纸化、使各节点企业之间得到及时、灵活、可操作的信息资源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4、吸纳更多农户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农业产业链运作效益的发挥依赖利益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真诚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相关利益主

体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几乎是以无序竞争的形式,将农产品销给批发商或零售商。农户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市场交易成本高昂,难以分享农业产业链运作带来的效益。农业关联企业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公司+农户+市场”、“公司+基地”等形式,将外部的市场交易费用“内部化”,节约交易费用。另外,农业关联企业应通过产销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加强农户经营的计划性,克服农户收集信息的盲目性以及决策的从众心理,使公司与农户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双赢局面。

5.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篇五

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推动四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社区服务。英国的 / 做起来0、/ 千年志愿者0 等计划皆以社区为单位, 大力提倡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为社区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专业咨询、假期或课后陪伴等活动。二是志愿服务和促进就业结合。例如, / 马克社区0( CommunityMark) 积极推动就业劳工投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行列, 贡献个人经验与专业, 协助解决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三是推动服务弱势群体。部分大学生志愿组织主要以提升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意识为目标, 进而改善其志愿服务品质, 并且为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服务资源。四是发展志愿服务文化。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协助公共事务的开展, 借此推动并发扬志愿服务文化。

( 三) 日本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自从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 日本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终身教育及国外援助等领域广泛开展。必须要指出的是, 大自然灾害特别是 1995 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 对日本志愿活动发展起到了洗礼作用。由于地震频发, 日本大学非常积极支持青年志愿活动,为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和鼓励措施。到 年, 已有 100 多所大学积极推行将志愿者活动纳入正式课程的教育实验。另外, 还有一些高等学校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设置咨询窗口、组织讲座或者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 还有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志愿者活动中心, 积极支持学生们的志愿活动。

6.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篇六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区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步伐,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特点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1、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 计划性、规范性强。美、加两国的社区建设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带有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地位、作用的突出, 特别是上世纪年代联合国社区发展后, 社区建设成为两国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进而成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两国政府每年对社区工作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每项计划包括工作内容、组织措施和目标要求等等, 大多数都有数量指标。如每年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数量, 新社区福利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的设置标准, 社区居民就业、贫困、医疗、老年、青少年与儿童等方面的各类发展计划、廉价住房计划、济贫计划等等。但两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据安大略省社区事物官员介绍, 过去政府既要负责掌舵, 又要划船, 现在只负责掌舵,不再参与划船。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 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 这样做既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又发挥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美国纽约, 政府和官员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都有明确的分工。

2、大量具体工作主要由民间团体承担, 工作机制、组织体系健全。美、加两国的社区工作组织体系是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政府资助的社区组织和民间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机构组织组成, 他们称之为“ 三大版块” 或叫做“ 三个部门”。政府在社区工作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 并通过制定规划来贯彻执行二是财政支持。政府每年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发展事业。加拿大安大略省年用于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达亿元, 占全年财政支出的。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是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就社区内拟帮助对象和服务内容所提出的申请, 政府根据每年的监督、检查情况, 确定下一年的财政资助三是实行严格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政府通过制定标准, 发执照等进行管理, 民间团

体以及所举办的非营利服务机构是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的合作伙伴和具体执行者。他们在政府组织、协调下独立地开展社区内的各种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 以自己的服务争取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的支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加拿大的企业界对社区建设也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们不仅为社区捐款捐物, 而且主动投资社区事业, 直接提供商业性的服务。

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达, 专职人员都受过社区工作的专业训练。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福利事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在两国的社区建设中, 非政府组织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数量多, 仅在多伦多市, 与社会有关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就有多个, 美国现有非营利性组织万个。二是分布

广泛, 涉及到社区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群众有需求, 他们有服务。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社区居民提供具体的服务。②拓展奖金来源。③了解和反映

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 两国从事专职社区工作的人员, 无论是在社区管理组织中, 还是非营利性组织或志愿机构中都要经过专业训练。

4、社区参与广泛, 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参与广泛主要体现在社区参与的结构上。参与人员不仅有中老年人、中青年, 而且有中小学生不仅有社区内的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 而且还有驻区企业单位。加拿大的志愿者受到全国的高度重视, 国家规定, 中学生每年必须到志愿组织义务劳动一定时间, 否则不能毕业。据统计, 美国现有以上的成年人参加过各种志愿活动, 其中有以上的人曾为社区发展事业和社区组织提供过某种志愿服务。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分析

1、行政化倾向严重, 居民对新成立的社区组织认同感不强

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 街道职能的强化, 是对基层管理的加强, 但也会使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行政色彩更浓, 因而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更受压抑, 引发了居民对社区组织合法性的怀疑。各地在社区建设中重构社区组织居委会, 社区

协商委员会等多数由住户代表象征性地选举产生, 即使在直接选举的地方, 也都采取先选后聘的办法。因此, 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 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

2、居民参与不充分, 参与机制不完善由于对社区组织心理上的不认同, 直接造成了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一方面, 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供居民参与的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 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 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 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常常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 就召集居民开会。什么时候开会、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来定, 居民代表只有听的份儿。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作支撑,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居民参与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组织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3、相关法律制度滞后, 不能有效地规范社区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首要条件, 社区中各类组织和居民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动。然而, 目前我国涉及城市基层社区的法律主要有《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居委会组织法》, 前者制定于年,后者在年颁布实施。由于颁布时间早, 这两部法律中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

4、动力机制不健全,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城市社区治理活动,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需求导向型社会变迁, 对变革的各方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利益。从理论上讲, 这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 从官员到普通百姓各方都能获益的伟大工程。从中央政府和国家的角度看,通过治理可以减轻国家的政务负担, 实现国家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 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提升自己在民众中的声望, 增加政治治理的合法性。对基层政府来说,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治能力, 有更多的自主权, 也能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同,同时, 它也有一个投人少回报多的利益偏好, 所以它也获得了利益。对试验区的政府来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出政绩的好机会。这场变革为自己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种变迁现在正在进行着, 虽然对各方都有利, 但是除了中央一级国家政府力度比较大之外, 地方政

府、社区组织以及居民个人在实际的运行中都表现得不是十分积极。

三、国外社区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的有限介人—社区建设成长的后发优势

中国的社区成形“ 后发” 于西方, 有限政府理念在社区的树立以及适度的国家主义倾向或许不失为一种阶段性“ 后发优势”。但公民社会的形成依赖的是从内部建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不必过于仰仗来自外部的国家强制力量。因此,要强调两个维度上的“ 有限政府” 理念。一个是时间纵向上的。和西方城市社区一样, 中国社区建设官民二元动力机制也是动态的, 构建公共空间领域的需求迟早会让政府的触角退让, 这只是时间问题, 政府必须未雨绸缪, 因势利导。其次是空间横向上的。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是有限度的, 基层政府必须超脱各种利益, 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

2、主体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由于社区公共事务非常贴近个人生活, 相对远离宏大的政治话题, 所以扩大公民参与远比城市街道“ 直选” 等建议显得更具有现实性。而它催生民主观念的特质, 则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基础, 也是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所谓广泛参与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社区中的离退休人员和家庭妇女,而且包括社区全体居民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等。二是指参与活动的广泛性。这也就是说, 各类社区主体不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而且参与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等等活动。总之, 社区建设中的广泛参与, 既是指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又是指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它是衡量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

3、培养社会中介组织—社区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改革角度看, 如何培育和促进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是今后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必须要予以超前的研究和寻找推进方案。首先,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就不可能做到政事分离、政社分离, 就难以形成“ 小政府, 大社会” 的管理格局。其次,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极容易使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由政府推动走向政府包办的运作格局。再次,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就不易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运行格局。所以, 培育造就社会中介组织, 已成为社区建设朝着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的“ 重中之重” 的任务。

社区专职干部上联上级党委和政府, 下联社区居民, 是社区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 是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管理者, 他们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发展。因此, 应培养一批专业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人员, 授予专门的知识, 给予必要的锻炼和考验,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其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去开拓、创新, 使社区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复杂局面, 有力地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4、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一社区建设的终级关怀

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有两个, 一是制度的发展,二是人的发展。依法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制度, 是社区建设的可靠保证。

其主要制度为居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以居民会议为主要决

策、议事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 由居民讲座制定的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居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目前函需制定实施适合社区自治组织进行“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的基本自治制度。如《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区规民约》或《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区务公开制度》等。政府的制度性供给, 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 虽然使社区建设可能在这一点上缺乏人情味儿, 但它却是社区建设的可靠保障, 也必将体现出它对未来社区建设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2]林尚立 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刘春元 哈尔滨商业大学,责任编辑 张鲜华

原文出处:《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

7.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篇七

美国东部硅谷——政府主导的创新网络

高科技是推动美国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提到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 在美国应首推西部硅谷, 但在美国东部地区一个被命名为东部硅谷的北卡大三角地区 (North Carolina Triangle) , 逐渐受到很多高新企业的重视, 并成为了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在北卡三角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与“硅谷”齐名的美国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区。获得美国发展的首选地、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都会区、最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区、世界生物技术的后起之秀等多项荣誉, 从只有烟草、纺织和家具等传统产业发展到集中了信息、通讯、制药和环保产业等的现代新兴产业集群。这里拥有大量世界顶级的高新科技机构, 包括:IBM、格拉索、思科、联想、索尼爱立信、RTI、NIEHS、SAS学院、红帽子软件、美国最大的电信企业Verizon等。另外, 这里汇聚了八所美国的高等学府, 包括在美国排名第八的杜克大学, 排名第27的北卡大学, 及在州立大学中排名前三位的北卡州立大学等著名学府。

三角科学园 (The Research TrianglePark) 是美国最大的并公认为最好的科研园区。

年北卡成立调研委员会, 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 报告认为, 北卡州现在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未被开发的优势, 可以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州内, 并引导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科研中心。而这些州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成长会吸引来现有的工业企业, 并在州内发展新兴产业。1956年9月成立由政府、大学和企业组成的三角科学园委员会 (Research TriangleCommittee Inc) , 到1959年1月从全州850多个捐资者中筹集到142.5万美元, 成立了新的非营利组织三角科学园基金会 (Research Triangle Foundation) 来负责管理这个园区。成立于1958年的三角科学园研究所 (RTI) 成为三角科学园第一个入住的机构。从1959年到1965年最初的六年, 三角科学园发展很慢。只有几个公司在三角园内建立组织, 之后, 美国卫生部宣布投资7000万美元, 选择在三角科学园建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院。几个月后, IBM表示将在三角园内160公顷的土地上建立56 000平方米的科研机构。从此, 三角科学园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平均每年吸引6个新公司和大约1 800名新职员。东部硅谷的形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 该地区有众多的高等学府;其次, 很多大型企业在此安家落户;再次, 这里有众多的高科技专业人才。这些条件加上政府之手的强力推进, 造就了新的人间神话。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区位优势造就的创新之城

法兰克福全称为“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西北部是有着德国工业经济心脏之称的鲁尔工业区。法兰克福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非常突出, 古代的法兰克福就位于多条商道的汇合处, 处于欧洲大陆交通的十字路口上。现在的法兰克福更是德国莱茵美因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拥有德国最大的机场和欧洲大陆上最大的货运和客运量。

法兰克福是德国莱茵美因地区的经济中心, 位于欧洲中心位置, 是欧洲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根据德国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 2002年法兰克福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 648欧元, 位于德国第二。

目前, 法兰克福的主要工业部门为化工、精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交通工具制造等。德国工业企业100强中有20家把总部设在了法兰克福。服务业是法兰克福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 为全市提供了80%以上的增加值, 服务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占到80%。法兰克福作为欧洲最具活力和竞争力之一的中心城市, 各种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法兰克福是德国最大的金融中心, 也是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境内有德国最重要的证券交易所, 是德意志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单一货币联盟成员国管制银行的所在地。目前构成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的四个主要金融市场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此外, 投资公司也在法兰克福金融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法兰克福约有50家国际投资公司。这些公司负责了从德国流出的80%的资本。

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电信业中心和互联网交流平台, 多个数据网络在此交汇, 几乎所有国际领先的电信运营商都在法兰克福设立有子公司和办事处。此外, 多个国内外产业联盟也纷纷驻足法兰克福。目前, 莱茵美因地区的电信公司和网络运营商总数超过了320家, 另有4 400多家的IT企业, 其中包括各类IT咨询及软硬件公司。法兰克福在电信通讯及互联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都是非常耀眼的。

法兰克福是名副其实的媒体之城, 被业内人士称为“隐蔽的广告业之都”。法兰克福及其所在的莱茵美因地区占了德国超过40%的广告销售额。法兰克福之所以能成为德国最大的广告业中心, 与其独特的多元文化、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密不可分, 尤其是法兰克福文化的多样性为广告制作人提供了灵感。

第三意大利——中小企业的天堂

在意大利国民经济中, 中小企业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全国98%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 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制造”的传统产品也是其外贸出口的主力, 占半壁江山以上。正是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创造了二战后经济上的“意大利奇迹”, 使意大利成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

意大利中小企业如此重要的作用与其发展特色是分不开的。如果说, 日本中小企业的特色在于分包——为大企业提供服务, 美国中小企业的特色是高新技术含量高, 那么, 意大利中小企业的特色是地域同业形成中小企业集群, 被称之为“第三意大利现象”。

第三意大利现象的实质就是中小企业的有序分布。意大利中小企业大部分存在于工业区。单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专业化是联结同一工业区的中小企业的纽带。工业区内具有中、小型规模的家庭企业, 主要依靠将生产过程分割为一系列渐进的过程, 构成了企业间商业和生产内在联系的网络。每个中小企业负责一个阶段, 使工业区内企业彼此依赖的规模经济得以实现。

目前, 意大利专业集群有199个, 分布在15个州:西北部58个, 占29.2%;东北部42个, 占21.2%;中部84个, 占42.2%;南部15个, 占7.5%。集群地的产品主要是日用品。其中, 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 占34.7%;皮鞋和鞋27个, 占27.3%;家具39个, 占19.6%;机械32个, 占16.5%;食品17个, 占8.6%。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乡土文化传承、相互依存度高、产业链完整、技改能力强、限量及创意。

瑞士汝拉山谷——特色时光钟表谷

瑞士的制表历史已有四百年之久, 从1587年日内瓦生产手表迄今, 一直保持着在世界钟表业的领先地位。据统计, 消费者在腕表上每花费一元, 有超过五角流进瑞士。瑞士素有“钟表王国”之称。

在日内瓦城向北到巴塞尔, 沿汝拉山脉有一个200公里的秀丽山谷——汝拉山谷。1740年, 当时山谷里的几个年轻人, 听说日内瓦的制表业迅速发展, 就毅然到日内瓦城拜师学艺, 后来学有所成, 回到故乡收徒传业, 要令这行业在小小山谷中发扬光大。当时山谷里的居民多以务农为生, 在漫长而严寒的冬季里, 手表制作无疑为居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绝好机会, 于是, 他们开始用特别的工具和方法制作手表。

由于他们精于钻研, 又有大量的空余时间, 遂研制出能够敲响每时、每刻、每分的三问腕表、万年历机构及其他细致复杂的钟表配件。久而久之, 他们的精湛工艺世代相传, 更发展成为独门秘技, 200多年来, 这个山谷的制表师均以专门制造复杂机件闻名于世。

今天, 这个山谷附近约有万人居住, 建有近百间钟表零件制造厂, 更衍生出近百种专业, 包括表链匠、镀金师、制造束缚器、表面、呼钟、钥匙及至其他配件的工匠。他们分工明细, 大部分都是专于复杂配件的制作, 他们的产品更占到瑞士复杂手表配件总产量的95%, 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时光钟表谷。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

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 印度35%的IT人才都在班加罗尔打拼, 他们创造的收入在印度GDP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微软、惠普、3M、Infosys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 素有“印度硅谷”的美称。

班加罗尔是一座“IT化”了的城市。全球、地区和印度国内的各种IT商务研讨会议, 排满了班加罗尔的城市日程。

HOSUR是班加罗尔的一条著名商业街, 漫步其中, 满眼望去都是IT公司——英特尔、通用、微软、IBM、SAP、甲骨文、德州仪器等131家国际知名品牌公司挨肩接踵, 印度本地的著名软件企业信息系统 (INFOSYS) 、惠普罗 (WIPRO) 和TATA咨询公司等雄踞一方, 让人深切感到其雄厚的实力。

现在, 班加罗尔拥有近11万IT外包员工, 居印度各城市之冠。此外, 这里还有约11万人在为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企业编写程序、设计芯片、进行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以及其他重要的地区或国际性工作。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5家资质为5等的软件研发企业, 其中有45个在印度, 而这其中又有将近30个在班加罗尔。

目前在卡邦有1 500家软件研发公司, 其中外国公司超过150家, 绝大部分在班加罗尔安家落户。卡邦科技部前副部长库尔卡尼表示, 过去4年中平均每周有一个公司来班加罗尔注册, 这个速度在印度是独一无二的。

在班市软件园区短短1.5公里的核心区内集中了4.5万个外包工作机会, 仅在通用电器公司的印度研发中心内就有1 800名博士在从事软件研究开发工作。

班加罗尔的成功, 主要归结为, 环境、教育和政府投入。

一是自然环境。上世纪50年代初印度刚刚独立之际, 尼赫鲁政府为选定印度的高科技发展基地煞费苦心。经过反复比较, 决定选择海拔700多米、四季气候宜人、干净整洁美丽的班加罗尔作为首选城市, 其主要理由是, 班加罗尔的空气质量很好, 符合精密制造业研究发展的要求。

另外, 由于环境、气候条件好, 大批科技人才愿意前来这里定居, 有利于吸引人才。正是从50年代开始, 印度负责火箭和卫星空间研究的国防研究发展组织、印度科学研究组织、国家航空实验室、印度斯坦飞机制造公司等一批国字头的高科技研究机构在班加罗尔安营扎寨, 形成了以空间技术、电器和通讯设备、飞机制造、机床、汽车等产业为龙头的一批产业, 逐步奠定了班市雄厚的科研基础, 成为印度有名的“科学城”。

二是教育环境。卡邦从70年代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目前是印度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邦之一。现在, 卡邦共有工程学院125所, 在数量上居印度首位, 是美国工程学院数量的一半。班加罗尔还云集了如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国家高级研究学院和印度信息技术学院等许多名牌大学。

由于有上述条件, 班加罗尔从8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国际软件和高科技公司的注意。1987年开始, 德州仪器开始在班市开展外包业务。1991年, 国际商用机器IBM进驻班加罗尔。之后的通用电器在此设立研发中心, 才真正标志着班加罗尔作为高科技之都的“第一桶金”, 正式开始了其蓬勃发展的历程。

三是政府扶持。创业伊始, 班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是“最后一英里障碍”, 即所有管道都铺设好了, 如果只有最后一英里没有通, 整个系统就无法工作。当时对于软件公司来说, 这个“最后一英里障碍”就是数据传输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 印度政府于1991年投资兴建了可高速传输数据的微波通讯网络Soft NET, “这在当时是个创举, 至少满足了10年内软件企业的发展需求, 这也为后来班市能够不断吸引其他著名企业前来提供了很重要的帮助。”

8.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篇八

一、国外金融教育的先进经验

(一)将金融教育纳入国家法案

如,美国2003年颁布的FACT(公平交易与信用核准法案)就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该法案指出,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

1998年,英国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规定,英国金融服务局负有促进英国公众对金融体系全面了解的法定职责,其中既包括让公众了解不同投资产品或投资交易的风险与收益,还要求英国金融服务局向公众提供其他相关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德国制定了专门法律,确保民众在投资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对具体产品的风险有足够的知情权。德国任何一个金融产品面市之前,其投资风险因素都被要求向德国金融监管局详细申报,并由发行机构负责对营销顾问人员进行培训。

(二)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金融教育

如,美国2003年FACT(公平交易与信用核准法案)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2008年成立的金融教育总统顾问委员会,2010年设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都通过提供清晰简洁的信息开展金融教育,增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意识。

2010年,英国金融服务局成立了“消费者金融教育局(CFEB)”,独立、系统、全面地组织开展英国消费者教育工作。

印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主导、检查和督促全国农村金融教育的发展,负责制定系统的农村金融教育规划,发动政府机构、教育设施、村务委员会、银行网点,广泛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金融教育。

(三)形式多样的金融教育渠道

如,美国建立了公众学习平台,开发有针对性的传播渠道,培育政府与私人机构金融教育伙伴关系,建立金融教育研究体系开展全民金融教育。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设立MyMoney.gov政府官方网站,建立公众学习平台;美国财政部专门成立了金融教育办公室,进行形式多样的全民金融教育;美联储设立专门的金融教育网站,以传播金融知识、帮助投资者进行自我保护;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设立投资者教育办公室,负责处理投诉、维护投资者权益、公开金融信息解答投资者疑难问题;部分州设立相应的金融教育部门。

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央行)通过开办展览、为学校的学生举办竞赛、在边缘偏远村庄建立金融扫盲营地等,开展金融教育。同时,针对印度语种的复杂,印度对金融扫盲材料以多种语种印刷。

德国专业的财经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的免费播放金融知识,提供最全的金融信息;德国将高效的会展形式尝试应用到金融服务领域,每年举行的国际投资者博览会,通过大型讲座、一对一讲解、互动体验等各种形式,使民众更全面了解各种产品,现场比较各家金融机构优劣。

(四)制定实施金融教育战略目标

如,英国金融服务局2003年确定了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战略目标和7个方面教育重点项目,总体目标是在5 年内使1000 万消费者接受金融教育。

印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要求各地区的牵头银行要在2010年3月前提交三年内的金融包容计划,确保在2012年3月2000人口以上的村庄都有银行的营业网点提供包括金融教育在内的金融服务。

美国的金融教育主要关注个人储蓄、房产所有权、信用风险、纳税人权利、大众投资等项目,同时将退休储蓄教育和青少年早期金融教育纳入了国家战略。

(五)加大金融教育的财政投入

如英国为配合金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每年都将金融教育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2007年英国财政部金融教育预算就达1150 万英镑,危机后更是逐年递增。英国金融服务局每年用于金融教育的支出约为2000 万英镑,占其年度预算的6%~7%。

二、我国金融教育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的民众金融教育活动。如一行三会通过举办纯公益性金融知识展览,编写大众化金融知识普及读物,成立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建立金融教育网络平台等推进中国金融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对行业人员进行从业资格考试,进行专业人员金融知识教育;金融机构通过各类宣传、现场咨询、理财产品推介等形式向客户传授金融知识;新闻媒体通过专业的财经电视台,围绕金融市场动态、投资常识,普及金融意识。但我国金融教育仍缺乏普及化、系统化、规范化。

(一)未形成系统性金融教育体系。我国金融教育主要依靠一行三会、金融机构的金融宣传和相关资格考试培训。金融教育分散于一行三会和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宣传中,未形成系统的金融教育体系,未成立专门承担金融教育的政府部门和专业的实施团队,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

(二)缺少专项公共财政资金支持。我国金融教育附属于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日常业务开展,缺乏专项的财政支持,普及性有限。另外,当前一些地方已设立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重点关注的是金融消费者申诉,且无专项资金来源,没有更多的资源关注金融教育。

(三)金融教育发展失衡。尽管近年来,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纷纷推行“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普及农村金融教育,但农民居住地分散,文化程度差异大,金融机构网点少且分散,开展金融教育困难,城乡金融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巨大;同时,未成立人和老年人金融教育存在缺失,青少年、儿童很难获得专业的金融教育,对退休人员来说,通过金融教育作出正确的退休投资计划也是艰难的事。

三、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金融教育立法

目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门立法空白,各项法律法规对金融教育的规范缺位,不利于金融教育的全面推开。因此有必要出台金融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明确“一行三会”、金融机构、教育部门等履行金融教育职能,建立规范的协作机制,使各部门整体联动,共同推进我国金融消费者金融教育。

(二)加强政府部门引导

一是建立专门的金融教育部门。可以依托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适当时机在人民银行设立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管理局,整合现有的金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金融教育活动。二是加大对金融教育的财政投入。国家应加大对金融教育的投入,在“一行三会”的预算中单列金融教育经费。三是国家应制定实施金融教育战略目标或纲领,有计划、系统性地推进金融教育。

(三)拓展金融教育范围

上一篇:影评《七宗罪》关于结局 关于7sins的些许下一篇:高一语文错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