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2024-08-09

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共12篇)

1.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一

高中物理教学的课改实践感受

摘要:本文从参加新课程改革一年多来的实践感受出发,考虑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结合自身经历,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也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点有益尝试,重在实际。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实践

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作为实施教师,在课改前的假期就参加了关于课程标准和课改观念的培训,也在学校组织的学科活动中进行了有关实际的教研讨论。随着时间的推进与课改活动的展开,对活动的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和自主解决的方法,都有了相应收获。

一、参加新课改的感受

传统教育是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提倡学习多样化。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地规范和科学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念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教的过程中,倡导民主平等教学,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

在暑假的网络远程研修教育中,十几天的学习与一些其他地区、其他学校的同行们一起再次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改革理念,也通过一年的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启示。自己感受,存在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首先,新课改教学模式指导的不足。实行新课改前夕,虽说组织过新课改教师培训,但是出版者对于出版内容的解释,基本谈不上对新课改实践的科学模式指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新课改经验几乎为零的现状,教学极易误入两个极端:不少老师 “穿新鞋走老路”,仍用老模式教新课程;有些老师则把课堂变成了随意“创新”的“天堂”。这样,新课改的优势、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是严谨、复杂、科学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无论何时,都不容许“固步自封”!更不容许“信马由缰”。

其次,新课改的评价体,从理论上说,新课改对教师的评价较以前增加了许多新指标,但从新课改实践来看,学生考试成绩——“分数”仍然是评价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指标。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考试的权威性长期存在,因此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不少教师则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故而按原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于是,课时紧张,还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可见,形成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创造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是何等的重要。

三、发掘教育生活,有益的尝试 1.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 ——我们教什么

当然物理知识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首要教学内容,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课改教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必修内容包括经典力学和运动学,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选修一系列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二系列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际性。选修三系列较深入的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其次,科学的实验思想在物理学的位置也是不可动摇的。实验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实验,渗透科学思想就成为最重要的部分,如教材必修一探究小车加速度的有关因素实验中,摒弃了直接给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方法,将重点锁定在对控制变量方法的研究上。这样安排从知识角度讲更深入,从接受方面讲,学生掌握方法,也减轻了负担,得到了能力的发展。另外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丰富的人文背景也是此次课改的一个鲜明特殊外。比如在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课程里,提到当时的意大利成为整个欧洲最活跃的学术中心,与当时当地的文化政治背景密不可分,在课上也简要提到了学生耳熟的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有兴趣的学生还着手查找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学习,表达了物理学与社会人文的紧密联系,也达到了学生兴趣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是实践素质教育的小小落实点。而且在教学内容中适时适量的加入现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学生在高考中应对一些较生僻物理模型的活题打下基础、开阔眼界。如最近的“嫦娥登月”技术,就可以从万有引力、圆周运动等多个方面阐述物理原理,激发学生对航天技术的兴趣。2.课堂过程的控制掌握 ——我们如何教

高中学段的最终目的是参加高考,做题是学生的一项必须掌握的本领,那么如何能使学生减少负担,学得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所在。在教学中培养物理思维从观察开始,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物理模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也可是让学生丰富自然知识,加深理解。第二步是模仿,由教师带领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方法解决问题,模仿前人的探索经历完成科学发现,如万有引力公式的近似推导等,可使学生亲历探索,也获得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掌握规律。不是为了重复而模仿,模仿的目的是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发现现有解决方法的不足时给予改善,捕捉每个灵感的火花,最终的目的是发动学生投入学习其中,获得知识,体验探索,达到“乐学”的目的。也可以将活动延伸到课下,延伸到新课程改革中设置的自主实践课程之中。比如在研究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问题时,涉及到行车过拱形桥的情境,对于拱桥形象如何抽象为圆周模型,是一个容易忽视又不易理解的环节。在上课之前,先发动学生寻找学校附近的拱桥,拍成照片,互相比较观察。继而又有学生找到了市里有名风景拱桥的亮丽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鼓励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提出专题“家乡的桥”,通过调查学习,不仅完成了修习学分,还完成了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又比如学习运动图像的问题时,又由学生在研究课程中完成了函数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实现了主动积极的探索之旅。

以上是针对于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作为教育的指导者,自身发展也十分重要。综合自身情况,主要有两点体会。其一是加强专业阅读,阅读是一种多年形成的生活方式,加大专业阅读量目的不在于教授的知识,而在于对周边的了解,也是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一个捷径。其二是课后的反思,新课程改革中也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的环节,及时反思,记录课上的疏漏、灵感或者学生有代表性的猜测想象,可以使教师更快地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记录在案,整理成文,也为自己的日后进步积累一块坚固的阶石。另外教师的操作与演示能力也是要学习的,因为教师的演示中一些与学生经验性思考不同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设疑引入环节,绝对能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一些不易观察不易完成的实验,通过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也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直观。

3.评价标准的改进 ——我们如何考

评价学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课上反馈,通过上课的提问回答、组织讨论来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习的状态。阶段性的验收也是必不可少的,运用灵活的评价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可以选取难度适中、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和完成情况选择是否上交,评价成绩,一个阶段可以分梯次设置多次阶段评价,规定必须完成的次数,这种方法灵活,学生压力小,自主性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主动性,同时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实施了近一年的时间,教师考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收效良好。在学段结束时可配合形成性检测,评价学生,给予学分。

当今的素质教育提出质性评价的方法,提出以质评价,结合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考查。但是量化考查是评价学生的最直观方法,也是选拔学生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标准,没有量化评价,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无差别化,使学生忽略课堂学习,不能获得知识。质性评价的优点在于可以多方面考查学生,注重学生综合发展。在实施中,可以采取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锻炼资助学习能力、口才演讲能力等,结合考试多方评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结,从学生、从教师,体会新课程改革人文性、完整性、终生性、可持续发展性落实到现阶段物理教学、方法教育、情感教育,将成为教育的主体,亦以与成绩评价不相谬悖的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学习的当下目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时代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科学的发生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于生动的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在具体实施中,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环境不同,只有结合自身的条件,有选择的保留修改,尝试实践,合适现有条件,有个性,有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新课程标准》

2.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二

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发展”“过程”是转变教学观念最需要注重的三方面, 而这三方面中的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这就需要正确的处理好教材, 学生和老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 我的希望与目标就是在数学课程的改革中可以在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各种富有情趣的互动教学中实现“人人学必须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这样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这就是需要改变数学教学的模式。第二, 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教科书中一些符合学生的内容我们必须要做保留, 而有一些不符合学生的内容可以改组教材, 自己重新进行有目的设计加以完善, 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 这点是很重要的。所以, 我“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有效学习, 课后互助学习”是我大力提倡的教学模式。

二、用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教学

1、鼓励开导学生拥有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要求每个人拥有的能力越来越多, 其中必需的一个能力--终身独立学习,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自高中开始, 学生心智几乎成熟, 所以要逐渐摆脱对老师的盲从依赖心理, 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 科学有效的学习, 这样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的心灵, 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我认为高中三年的每一年级都应该有相应的进步:首先、在高一这一年独立做笔记, 规范按时的完成作业, 自主听课, 自主练习。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自主学习的能力, 完成简单的课前自学训练, 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在高二学年, 老师就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方法指导, 不能统一对待, 因为学生的认知层次、知识基础都已经基本形成,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最后在高三这个学年中, 老师制定完复习计划和提纲之后, 对同学自学的要求就应更加宽松, 具体方法和学习的内容都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只做总结和强调, 适当的督促和指导能力稍差的同学。

2、在课堂上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

现在我提倡的一种学习是研究性探索性自主性相结合的学习,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过程必然会产生皆然不同的效果。举例为证:让学生小A写几十遍的数学定义, 肯定会让他产生产生不喜欢数学乃至厌倦学数学的消极情绪, 造成学生的反感。显而易见, 我们并不想要这种学习方式和效果, 所以我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告诉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积极发展学生研究性探索性自主性相结合的学习, 这样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讲肯定有明显的效果, 因为我们的学生在成长, 所以每天都是在变化着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应要灵活多变, 以新的教材、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去适应不断发生巨大的变迁……对于课堂的教学, 必须要不断进行思考, 不断的付出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并且还要不断创新, 怀有“做勇敢的实践者”的理想认真地教学, 给予学生们需要的知识这样才会在我们改革的课堂中真正体会到快乐。

3、积极鼓励让学生互助学习共同进步

从事教学工作以来, 我的眼中就从来没有好生和差生之分, 而是有扮演着不同角色的同学, 他们分别是飞翔者、奔跑者、跟随者和追随者。学生们会自己给自己定位, 飞翔者或奔跑者会主动担任数学学习小组的领头者, 带动其他同学学好数学。学生们开始会不适应, 但是慢慢的就接受然后开心地开始组队了, 去和自己关系好或者自己喜欢的人一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 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潜能令人吃惊, 我深切地认识到, 它们并不是不会数学, 只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由于每个数学学习小组中都有飞翔者、奔跑者、跟随者和追随者, 所以在课后飞翔者、奔跑者有效的帮助了跟随者和追随者获得了好的效果。这样不仅没有耽误课上时间, 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而且飞翔者和奔跑者更通过对跟随者追随者的指导锻炼了自己的讲解能力同时更加巩固了自己的知识, 这样就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这一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感到孤立无助, 不会为不懂得数学的学习方法而难过, 只会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友谊, 让他们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新课堂教学下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1、师生关系的转变与发展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如今意义的教师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教师, 由原来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活动的朋友, 帮手。转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 教师在授予全体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让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使更多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寻找到最适合自身的道路。这样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2、学生积极性提高, 对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一门学科一本教材有了兴趣才能更努力的去学好课程。新教材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施展创造力的空间, 有了很大的改编。经过实践的教学后我发现, 大胆地进行一些有效的教学尝试, 对新教材进行一些有效的整合, 会使我的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满足了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从而能顺利开展各种数学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情感与态度,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学生获得了三维发展。

我欣喜地看到在通过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改革的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上, 生活上, 同教师的关系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 学生们逐步地适应了高中的学习, 知道了怎样学习数学。慢慢在课堂上能很有信心的地告诉, 能够自学一些新的知识, 并且在数学小组里在体验着学习数学快乐的同时感受着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友谊。学生们取得的优异成绩一次次鼓励着我沿着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一步步向前走, 一边思索一边总结。我坚信只要以合作进取的精神, 进行心灵的交流, 师生双方能站在平等的地位, 让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显示出自己潜在的力量, 不断创新、自主发展、主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主人!展现出自己的力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对自己的创造, 体验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展示出人格的力量、体现出人性的魅力!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 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辉煌成就。

摘要:新课改已进行了几年,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 我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总结了一些教学感受和想法, 现分享给感兴趣的学生和教师们。

3.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美术 图像感受能力 培养 实践分析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和方式提出新要求,教学目的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为重点,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

1培养小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重要性

美术是一种情感艺术,培养小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就是强调学生情感的提高,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教育目标。当前,主要通过美术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受能力。感受美和欣赏美是人类愉悦的精神需要,因此,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就是对其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以及感受美,通过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欣赏《睡莲》作品时,教师要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安静的湖面上,翠绿的叶子托着娇嫩的睡莲,岸边的柳树倒影在湖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宁静的心理。

发现美和认识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在美术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美和认识美。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体现作者的绘画技能和想象力,美术技能包括作者运用色彩、线条能力的同时,还反映了其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教师要通过作品的鉴赏,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艺术气质。

2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相关策略

2.1创设图像意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将图像鉴赏和学生的情感感受有机的融合起来。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充分满足这个目标和要求,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图像感受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尽量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欣赏情景,让美术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选择鉴赏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尽量选择反映生活,又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把学生从课堂带进生活。

2.2设置图像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还不成熟,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置图像问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自身感受出发,体会作品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有价值、实用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图像的深层感受,主动进行独立思考。

2.3组织手工制作。培养小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要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要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激发学生的感受能力,将艺术和知识充分结合。美术学科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创作,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欣赏《泥塑》作品的时候,教师通过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学会把自己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充分表达出来。

2.4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教师要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当小组讨论出现秩序混乱或者讨论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要运用专业知识给予学生指导,为学生解决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5了解作品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作品所富含的内涵,为学生讲解有关作品的故事。例如,在欣赏《人们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内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结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实践入手,优化设计美术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旭香.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07):141.

4.产业经济学感受(大全) 篇四

作为一名在校生,但同时也即将面临找工作的挑战。面对行业和职业的选择,心中有了一些感悟,但看到师兄的分享,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和明白。

我现在可能仅仅想的是如何找到自己心仪的一份工作,目前的我也在投行实习,但是对于投行业务本身确实也没有了解太多,很多东西也仅仅是一个皮毛而已,正如师兄反省的,很多财务、法律的基础知识依旧不牢固,成天感觉浑浑噩噩,这种状态我自己也非常担忧。

有时候想,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但是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碎片,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尚未搭建,只是了解皮毛而已,但真正的deep的东西完全就是蒙的。所以你说道踏实、不耍小聪明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总以为自己很牛逼,很不得了,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殊不知你是在暴露自己的问题,宏观的东西谈多了,自然而然具体的问题你显然就是一知半解,很多时候,你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或者说你只是一台机器,流程化的东西你明白,被动接受太多,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的时候太少,这些恶习总会在某个时候集中爆发,因此,从现在开始,我要反思自己,开始给自己一些必备的因素,做好时间规划,踏踏实实的学习基础知识。不忘初心,不要得意忘形。

最后,感谢师兄的分享,非常真切和自然,也希望以后能够多交流,你的分享确实打消了我身边的一些疑虑,让我可以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言行。风雨路上,我们同行。

开学典礼的隆重感和厚重感,晚会的精彩和激情,至今没有褪去,仿佛还在眼前。转眼之间,进商学院已经两个多月了,期间各种酸甜苦辣,意犹未尽。先生在开学典礼的致辞,老师的发言,同学的演讲,无不是表达内心最真诚的感受。说实话,这两个月的生活非常紧密,甚至有些顾不上,总是感觉匆匆忙忙,没有停下来的机会,更没有了一些思考的空间。因此,不管是身边的人,还是自己,脑子里都在想着一个问题:要不要坚持,要不要履行承诺。当看到身边有人选择退出的时候,心中的冲动劲更加强大。因为我觉得一方面自己的生活被打乱,所有的人和事都跟预期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我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感觉浪费时间,我相信有些同学肯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从当初的激情澎湃到如今有些疲惫不堪,心中的落差还是很大的。至此,应该认真思考、筹划一些未来的学习、生活状况。

最近跟班里的大哥们聊了聊,也算是解除了心中的一些疑惑。首先加入和君,目的不要那么功利和直接,想认识朋友,想找到一些渠道帮助自己。反过来想,别人凭什么帮你,凭什么给你机会,难道就因为你是校友,就特殊的照顾你,我想未免太异想天开,你都没有付出,你都没有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踏实的人,那么怎么会在机会来临时帮助你了,你想多了,想简单一点。其次,关于时间分配的问题,有些时候总是在抱怨时间不够用,时间去哪儿了,仔细回头一想,如果每天把玩微信的时间缩短1/2,多看看书,写点东西,那时间不都有了吗?正如先生所说,微信撕碎了我们的生活,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人际关系,也让每个人身上多了很多浮躁和不安,总是希望多一些朋友,多一些信息,多机会。殊不知,当个人已经被微信所控制的时候,离不开的时候,那他必定会感受到时间的紧张,甚至多数时候选择缺席。最后就是一个态度问题,当别人交给你任务,你总会决定这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在工作中出现敷衍应付,所以时常会有领导批评我,但不以为然,因为你根本没有想到这件事件,你是为自己做的,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需要做好,尽职尽责,而不是应付,那样的话你会逐渐失去的很多的机会。

5.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五

论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及教学实践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双语教学也因此成为国内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根据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我校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教材、教师、授课、考核等具体层面,提出了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 者:季莹 张坚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刊 名:成功(教育版) 英文刊名:SUCCESS 年,卷(期): “”(4) 分类号:G71 关键词:经济学   双语教学创新模式  

6.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六

宁夏青铜峡市二中 魏宏宇

一、选题

综合性学习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八年级(上)第六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所以我组织以“走进回乡,感受民俗”为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本地资源背景

家乡是一个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温暖的,家乡是可爱的,家乡是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不解的乡愁。这节课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的回忆,认识和了解家乡的文化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宁夏是我国回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宁夏自然风光、建筑、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文化以及宁夏民歌“花儿”的了解,感受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的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让学生说宁夏、唱宁夏、舞宁夏、赞宁夏。从艺术作品达到情感共鸣与交流,借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唱宁夏“花儿”、跳宁夏回族舞蹈使学生认识回族文化和艺术。

五、教学难点

学跳回族舞蹈,体会回族舞蹈的特点,串编有浓郁宁夏回族地方特色的“数花”。

六、设计方案

(一)注意事项:

1.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

2.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5.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二)织形式和教师配合:

1.组织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组合成3~5人的小组,各小组独立行动。

2.教师配合:语文教师指导写计划和总结,美术教师进行摄影技术指导。音乐教师进行编舞的指导。整个活动指导和组织由班主任负责。(三)准备工作: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

2.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方法、录音、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3.学生参与考察调查实践活动时,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四)主要过程:

⑴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理念并做好分工。

⑵了解宁夏回乡情况调查问卷

⑶指导收集资料

⑷整理、汇编资料。

⑸《走进回乡,感受民俗》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活动课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 走进回乡

第二板块: 了解回乡(民俗文化)

第三板块: 畅想回乡、建设回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并给学生营造一种艺术氛围。

2、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说一说赞美宁夏的美称“塞上江南”“鱼米之乡”“贺兰山下果树园”“塞上明珠”“宁夏五宝”。2、认识目标。

3、教师简介宁夏

只有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中才会生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情思;才会听到高昂的“信天游”和悠扬的“花儿”,才能目睹江河之源那神秘的面纱——这就是祖国的大西北“宁夏”。

4、“说宁夏”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宁夏。(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并派代表抽取任务包,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下所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有关问题)*自然风光

生:西夏王陵 影视城 中卫沙坡头 灵武水洞沟 恐龙化石等。*代表建筑

生:哥特式尖顶的清真寺,人的一种信仰,人近距离与神接近,在寺顶上有新月,表示心如明月,心知度明。*风俗习惯

生: 回族有很多的节日。同时回族人也很热情好客,在饮食起居方 面非常讲究卫生,通常用流动水洗手。)*服饰文化 生:通常以男女戴白色帽子为主,少女和老妇人则不同通常以彩色纱巾和白色纱巾为主。(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服饰展示给大家)师生共同欣赏宁夏风光片

5、“唱宁夏”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花儿”吗?大家谈 播放宁夏民歌“花儿”《吆骡子》《沙枣子花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生:朴实、憨厚、豪放 教师介绍“花儿”

花儿是一种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山歌,指只在山沟野洼里唱的歌。花儿之所以被称为花儿,就是因为她与人们的爱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花儿的文学形态篇幅短小,在其曲调的制约下有着独特的格律。

7、学唱民歌“花儿”《沙枣子花开》

教师:除了民歌“花儿”外我们还有著名的说唱艺术“数花”。

8、“赞宁夏”

先播放一段浓郁宁夏地方特色的“数花”让学生欣赏。然后教师请学生谈一谈什么是 “数花”以及它的特点。

“数花”是宁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不仅曲调优美动听,.在古代还是一种以箭敲击弓弦,听其发出的声音,判断敌人到什么地方,交兵是胜或负....!

9、调动学生兴趣用宁夏方言集体尝试来”数花”艺术。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山,一座鼓楼里中间,塔西

在两边。沙枣子花开金槌槌,我是宁夏的小回回。各族人民心连心欢欢喜喜迎新春!教师:同学们能自己写出自己的”数花”吗? 学生尝试写”数花”词,并进行展示

10、“舞宁夏”学生跟随音乐学跳回族舞蹈

进行《花儿与少年》舞蹈的欣赏、学习和重新创编,能由“景”而想,因“情”而动,能随着《花儿与少年》的音乐即兴或在集体设计的表演动作中起舞。

八、“畅想回乡”让学生对自己家乡进行畅想。

九、教学效果评价

7.电工电子一体化教学实践之感受 篇七

一、我所实践的专业一体化教学运行体系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方法, 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为就业做好准备之目的。我所实践的电工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运行体系体现出的特点如下:

1. 教师的配置

由一位电专业理论教师和一位实训指导教师组合成一组承担一个班级的专业教学工作,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教学中把适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及时的动手实践及时消化吸收。使教学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2. 教室的配置

我校按教学设备分类建立了电工电子一体化教学教室, 将理论教室与实训场地合二为一,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实践的存在, 教学中尽量模拟生产现场情境, 将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使课堂教学回归到职业教育的本质。满足学生“学得会”的内在需求。

3. 教材的采用

为了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和指导性, 我们在实施中, 本着“理论够用, 技能实用”的原则, 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尽量使课程理论适度化, 严格按照任务需要、职业岗位的需要, 讲授得少而精。现今各校专业设备配置不等, 学习载体不同, 相应一体化体系也不尽同, 因而没有完全适度用的教材, 我们在摸索中根据学校现有硬件配置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 结合行业岗位需求, 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过滤”处理, 以实训设备为载体、以行为为导向、用任务来驱动, 为学生创设适宜、有用、有趣的专业典型性任务进行教学, 以任务为单元, 以任务书作为教材, 配以一定的辅导教材, 学生课堂笔记作为巩固学习的资料。

4. 教学方法采用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 以行为为导向, 让学生因为完成任务需要而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 学了做或者做了再学, 上课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做到“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教师根据经验和学生即时的状态, 具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5. 教学时间配置

一体化教学中, 学生还必须学习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 一学期里我们基本分配近4/5的课时时间进行专业一体化教学, 1/5的时间进行文化课教学。

6. 学生学习模式

学生在学习中, 以小组方式学习, 4-5名学生成为一组, 学生自己对小组冠名,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分别担任组长、材料资料员、工具员、安全卫生管理员等, 学习中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7. 教学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评价与综合任务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的互评以及学生的劳动纪律评价, 还结合教师评价、任务抽测成绩。

二、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的感受

1. 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收获

(1) 解决了“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厌倦学习、厌倦考试”的问题, 因为采用任务驱动法, 学生的主要学习过程其实是“做活儿”的过程, 理论学习针对性强内容量大大减小学习压力减小, 学生学习中瞌睡的现象就没有了, 学生动手积极性还蛮高;因为采用过程评价, 学生只要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端正动手积极性高就好了, 避免了单纯枯燥的笔试, 考试 (笔试) 压力就减小了。但任务考核无法作弊, 所以学生日常的学习不敢懈怠。

(2) 以前学生畏缩不前的现象得到改善, 自信心增强了。学生分小组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可以互相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即使不会, 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不存在“不会”, 只存在“做与不做”。

(3)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断自我提高;学生与他人配合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生产现场遵守、管理能力提高, 也即,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4)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合为一体, 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解, 节省大量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有时间学习其他方面的技能, 拓宽就业门路。

(5) 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提高。

2. 实践中体现的问题和不足

(1) 传统教学模式下每个老师的教学工作是相对独立的, 没有太多教学上的配合问题, 而在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中, 就存在老师间的合作教学问题。

(2) 教师本身的综合职业能力问题。一体化教学打破了独立专业学科的教学方式, 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任务中,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那么, 学校要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就必须储备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拥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

(3) 实践中“教材”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有待探索。课程内容要不要完全确定、教材是否需要固化问题, 现在中职示范校建设中, 这个问题正在被提出与解决。包括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我们在实践中, 有些忽略理论知识的考核, 理论知识点要不要考核需要继续探讨, 我个人还是认为必要的知识点是需要考核的。

(4) 校内一体化教学需要配备教学设备, 但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总会存在落后问题, 如何将反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内容融入, 还有待探讨。

(5) 教师对课堂的掌控问题。一体化学生小组学习方式, 可能导致课堂喧闹、混乱, 也可能导致有些学生偷懒取巧、学生只动手不动大脑等问题, 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总之, 经一年多的实践, 我个人觉得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生是利大于弊, 对于老师则是一种考验。

参考文献

[1]李一山;《中等职业探索》;2007年2月

[2]刘付勇, 郝灵波;《浅析一体化教学》

8.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八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

西方经济学作为国内财经类高等院校的核心课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实践中,在高等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职责中,该课程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探讨一直受到高等教育从业者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学本身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学派和学术思想众多。服务于本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由于其理论的广泛性和抽象性,在学时紧张的条件下,使得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往往感受到理论难以理解,跟不上教师授课进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西方经济学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兴趣,引发学生关于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更多思考,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引入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本文将案例分析教学法运用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探讨和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其实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萌芽,但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1]。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案例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讨厌学习理论的情绪,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概括来说,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首先,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其次,案例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抽象理论及模型推导和计算等深层次的思考;再次,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授课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不断丰富授课内容,改进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案例的使用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讲解,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容易将案例教学简单理解为举例,在讲解某一个理论时,通常举一个小例子来辅助说明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但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学习,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案例相对陈旧,与经济现实不匹配。

经济学经典案例在各种国内外教材中大量存在。国内教材偏向于对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案例使用相对较少,且较为陈旧,更新缓慢。国外教材版本经常更新,其案例的更新速度较国内的教材来说相对快一些。但国外教材大多根植于欧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案例介绍,与中国经济现实不匹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属于新兴经济体,其经济运行与欧美相比有所差异。例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正式的契约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但在新兴经济体中,由于正式的制度不完善,非正式的制度如社会关系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更大。

3. 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目前国内教材中使用的许多案例与学生生活与成长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少。实际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一些案例。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大学生就业为话题展开讨论。又例如,近年来,创新创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应地,许多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鼓励大学生创业,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宏观经济政策讨论大学生創新创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将这些问题当作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搜集和选择案例

案例的搜集和选择要按照符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体量适中、矛盾冲突明显等原则来展开;并且要围绕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经典、代表性强的案例。

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该符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经济制度的总结和理论讨论,学派众多,理论性强[3],同时还具有抽象性和数学化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更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微观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宏观部分则有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相对于微观部分,学生更容易将宏观部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的差异,在微观部分,可以突出数理方面的训练;在宏观部分,则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

(二)引入案例

案例引入要在教学难点重点、学生知识背景、注重与其他知识点结合等方面进行考量,引入案例的切入点非常关键,并有一定的技巧可以遵循。具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引入。

1. 数理推导型案例。

结合西方经济学抽象性和数学性的特点,可以引入数理推导型案例。数理推导型案例是课堂练习的延伸,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理解[4]。例如,需求和供给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并推导均衡点;消费者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 引导型案例。

此类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分析当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选择继续在学校深造,那么放弃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就是选择深造的机会成本。再例如,学生每天到食堂吃饭都要排队打饭,如果有人插队,则将对效率造成影响,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这项制度对效率的影响。这些案例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经济学的兴趣。

3. 现实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贴近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从现实经济生活和经济热点问题中归纳案例进行讨论,适合在宏观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部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经济中的通胀现象进行讨论;宏观调控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例如互联网经济等问题进行讨论[5]。

4. 课外调研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调研。例如,近年来互联网“双十一”购物节消费增长迅速,于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大学生的互联网购物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需求理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厂商理论。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要注重经济学抽象性、理论性和数理性的特点,又要注重与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引入多种类型的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让学生理解是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也能提高对经济现象和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02):52-54.

[2]王文霞.基于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126-128.

[3]田江.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智富时代,2015(06):326,328.

[4]吴颖林.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161-162.

9.经济学教学理念与实践探讨论文 篇九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教学理念;实践探讨

1《经济学》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经济学》是西方国家的“泊来品”;作为一门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课程,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上都必然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意义上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显然就不能采取“照单全收”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和研究中国国情,树立学生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如何将《经济学》中有用的成份,结合我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学界、理论界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经济学》具有实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学生可以从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提炼出问题,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去“意义建构”,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历经两百多年发展的经济学,其发展呈现着一个动态和批判的过程。而且该学科内容涵盖范围广,分析方法系统多样;尤其实证分析方法在该学科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证分析的工具十分丰富和完善。经济学在理论上指导经济运行的同时,还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经济学的这一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也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十分广阔的研究内容和理论研究平台。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学什么?显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学会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正是因为经济学整个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方法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揭示出来,使学生形成一种经济性思考。因此,采用研究性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更新教学理念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先决条件

经济学难学难教,实质上是不善于学和不善于教,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泯灭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他们中的许多人丧失了现代大学生十分重要的思维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处在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普通高校教研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教师更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研究型教学体现了“寓学于研”的核心思想,目的是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

研究型教学是适应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它需要新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理念就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

研究型教学理念属于教肓思想范畴,它要求教师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断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现代研究型教学的新型教学意识;它主要包括教师应具有问题、双主体、开放、探究、能力培养等五种教学意识。

第一,问题意识。这种意识既反映教师对社会经济实践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体现教师对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意识。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真正的、较深入的双向交流、互动成为可能。

第二,双主体意识。研究型教学要求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经济学教育方式,是一种传统教育理念的表现,由于它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当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相互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过程才可能是互动和谐的。

第三,探究意识;这种意识是研究型教学中最核心的理念。我们所处时代的新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去回答,都必须要以探究的态度去对待,不存在“简单的结论”。我国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十分具有自身的特点,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的现存理论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经济学教学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开放意识。现代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无论是教学空间、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思维方式,都应该是开放的。由于科技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学生的知识获取不仅取决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社会活动或“社会大课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好场所。第五,能力培养意识。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知识或认知能力,还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

10.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持续、和谐发展。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我们小学数学,很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就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假如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11.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经济学;双语教学;原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19-02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并指出:“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科学类专业,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比较适合于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由于经济学发源于西方国家(常被称作“西方经济学”),国际知名的经济学教材不但注重对传统经典理论的介绍,而且还大量引入当今经济学发展的前沿理论,所以,经济学双语教学比较适合于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

一、外文原版教材的合理选择

对外文原版教材的合理选择是经济学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问题之一。从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以来的230多年的时间里,诸多经济学家已经撰写出数量可见的经济学教材,其中不乏曾经影响过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及其思想进程的教材。在近年来比较常见的几种经济学原版教材中,笔者选择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版)(Principle of Economics,3rd Edition)。这部教材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而使用,成为世界上首次出版最为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主要特色是文字通俗易懂,且逻辑层次分别,使读者阅读起来较为轻松愉快;另一特色是教学辅助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即问即答、内容提要、案例研究、新闻摘录、参考资料和学习工具等,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教材英文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而言,达到英语四级水平的学生能够读懂绝大部分内容,但是由于教材的篇幅较大、生词很多,通读教材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很多努力。综上所述,《经济学原理》作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经济学教材,是一部比较适合于我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英文原版教材。

二、外文原版教材的授课实践

以下将从原理公式、图表描述、案例分析三个方面阐述采用原版教材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授课实践。

(一)原理公式

由于基本原理是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讲授基本原理时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尽量掌握基本原理的英文表述。例如,在讲授“供求定理(the law of supply and demand)”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定理的英文表述:“It states that,the price of any good adjusts to bring the quantity supplied and quantity demanded for that good into balance.”

由于计算公式是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公式的英文表述比较容易掌握,所以讲解基本公式时采用全英文授课,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公式的英文表述。例如,在讲授“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的计算公式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公式的英文表述:“It is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quantity demand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price.”

(二)图表描述

由于经济学中经常用坐标图来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由于价格变动(a change in market price)而引起需求(供给)曲线的移动(a shift in the demand/supply curve)在多个章节中反复出现,所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描述变量变动的英文表述。例如,在讲解“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时(见图1),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描述价格的变动和曲线的移动,表述如下:“When a tax of $0.50 is levied on buyers, the demand curve shifts down by $0.50 from D1 to D2. The equilibrium quantity falls from 100 to 90 cones. The price that sellers receive falls from $3.00 to $2.80. The price that buyers pay(including the tax)rises from $3.00 to $3.30.”

由于经济学中常用柱形图、圆饼图、时间序列图展示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图形的英文描述。例如,在讲授“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时,用圆饼图表示消费者在“主要物品与劳务(the typical basket of goods and services)”项目上的支出类别(见图2),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描述这一圆饼图各组成部分的类别,表述如下:“This figure shows how the typical consumer divides his spending among various categori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largest category is housing, which makes up 41 percent of the typical consumer’s budget. The next largest category,at17 percent, is transportation…”

(三)案例分析

为了将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热点时事更好地结合起来,笔者从报刊、网络上精心选取大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时事资料,尽量克服由教材出版周期长所产生的案例材料的时滞性问题。案例分析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不见于教材但很常用的重点语汇,以下试举两例。

2009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笔者向学生介绍“京都议定书(the Kyoto Protocol Treaty)”的相关内容,并与之前讲授的“共有资源(common

resources)”所产生的过度使用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还结合之前讲授的我国学生并不熟悉的“庇古税(Pigovian taxes)”介绍国际碳交易的结算问题。

2011年,在以药品市场为例讲解“垄断利润(a

monopoly’s profit)”时,以礼来公司为例介绍制药企业面临的“专利悬崖(patent cliff)”问题,同时对专利制度进行深入讲解。上述内容表述如下:“Patent cliff refers to a sharp drop in revenue that a company experiences when a lucrative patent expires. For example,Lilly is already facing the biggest‘patent cliff’in the industry.”

三、采用原版教材授课的思考

(一)采用适宜于原版教材的双语教学模式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通读原版教材是第一次阅读外文专业书籍,无论原来的外语水平如何,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适应。其间包括将外文心译为中文、用中文理解、直接通过外文理解、用外语思维等几个阶段[2]。由于预习阅读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听懂教师用全英文讲授新课更加不现实。因此,较为理想的双语教学模式是“以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落实书面双语为原则”,即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课后作业,考试采用全英文试卷的形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比较扎实的书面双语能力,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长期受益。

(二)利用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理解障碍不仅来自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来自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原版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笔者在双语授课过程中注重课堂发言和讨论环节,针对每一概念和原理从与教材配套的题库中选取1—3个题目,以“即问即答”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并将近期热点时事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课堂讨论,每次讨论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在课堂发言和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述,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通过增加课堂发言与讨论的时间,不仅可以及时应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理解障碍,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三)灵活运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

由于国外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原版教材虽然涉及知识难度较小,但教材涉及内容却十分广泛,而且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对内容进行阐述,这是原版教材的一大特色[3]。例如,《经济学原理》中的“新闻摘录”(In The News)部分多选自《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报刊中的新闻报道,由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社会风俗均与我国有较大差异,这部分内容不仅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较长而产生时滞性,而且由于学生通常缺乏背景知识也并不容易理解。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并从报刊、网络上选取大量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时事资料,由于这些阅读材料与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结合紧密,学生普遍具有浓厚兴趣并乐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在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外文原版教材进行合理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重新编排,对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英语理解和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双语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4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edu.cn/yunnan_zhce_fagui_4825/20060221/t20060221_162770.shtml,2012-5-6.

[2]刘晓慈,张福恒.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12.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篇十二

产业经济学也叫产业组织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当今经济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

1996年,我国对经济学学科专业门类进行调整,“产业经济学”开始成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由此开始,我国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相继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学科。目前,产业经济学已成为我国各大院校的重要学科。

产业经济学在我国大学经济管理类院系普遍受到重视,与其明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区域内结构不均衡,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际间产业同构度较强等问题,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确定、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区际间产业发展的协调化等方面急需相关理论指导。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恰恰在于产业组织与市场效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等方面。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面临的许多经济和产业问题具有中国现实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鲜明特征。但是,立足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对改善和解决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经济实践方面的战略性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有效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产业经济属于应用经济。因其应用性,产业经济学的报考热度和录取分数一直位居各学科前列。但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就业供求来看,产业经济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

从产业经济学的报考热度看,经济学科的报考热度和录取分数在我国一直位居第一、二位。而相比国民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老牌经济专业,产业经济学的报考人数更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竞争激烈。究其报考缘由,集中表现为: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类经济,实用性强,对就业有帮助;大多考生希望通过产业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跻身大型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或进入专门的市场研究公司等从事企业咨询和管理工作。而从进入产业经济学学习的同学反映来看,普遍认为,同院校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授课模式、同学的学习力和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网络游戏等的诱惑相比,产业经济学教学设计偏理论化,专业教学广度强而深度弱,在分析经济现实时,缺乏深度与力度,可能是造成同学专业兴趣损减的最主要原因。而专业教师也普遍反映,如能在产业经济学专业教学中更多加入实践环节,引入产业经济实践专题分析,教学效果会改善很多;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现实的产业经济学人才需求看,学术界、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对于产业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普遍反映上岗人才进岗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认知。表现在:开放经济下,全球产业经济的竞争和融合加剧,企业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对能够利用专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对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以及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下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前景、演变进程进行分析预测,对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可能的竞争优势、劣势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测评,对企业未来竞争策略、可能的绩效进行分析,对企业效能提升中的组织制度的改进与重构进行动态评价。而这些需求对人才的学术背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从现实的产业经济学人才供给看,对产业经济的分析方法有着基本掌握,但对于特定产业的产业认知较为缺乏,由此产业分析报告往往缺乏实践根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非常有限,与产业经济学人才需求有较大差距。

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间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可归为: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中,如何将西方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现实产业经济实践相结合。只有实现这种结合,才能实现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间的统一,满足产业经济人才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的产业经济市场实践服务。而解决这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经济学应用性重点的转移。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分析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实践背景下,如何顺应产业经济学应用性重点由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的行业规制和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向特定产业环境下,企业的转移,进行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呢?

这里,仅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机制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产业经济学应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人才,主要面向企业服务,从事大中型实业公司、专门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或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产品和市场分析、组织效能提升等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和服务工作。

对于这一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机制应加重实践分析和锻炼。这意味着,课程设计上,应更多融入对现实产业经济的专题分析。当然,考虑到大学学制的规定性和专业教师可能的实践缺乏,更多可以邀请企业人士进行课堂串讲,或邀请企业市场研究部门人士进行具体产业的专门性研究分析。同时,尽可能地鼓励专业教师引入企业横向课题或与企业合作,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分析范式,组织学生参与专门的市场分析实践。

这里,涉及到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问题。

第一,从师资配置看,各大院校目前的专业教师更多直接来源于院校应届毕业生,相当多的专业教师没有从事企业分析、行业分析等的产业经济实践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教学中的广度有而深度缺的问题,促成了人才培养与同学期望、社会需求间矛盾的形成。意味着,各院校应更多给予教师从事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

第二,从课程设置看,各大高校基本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结构。就产业经济学而言,由于经的做法。但产业经济学科的细化和院校的竞争,往往使得相当多的产业经济学专业重学科特色而轻学科体系,导致课程相互脱节或形成重复。此种情况下,形成课程过难或过于简单,使同学缺失课程兴趣或学科兴趣,转而向课程之外或学科之外发展。这也意味着,课程设置上,首先应强调产业经济学学科研究范式的形成,然后在系统的研究范式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再考虑专业特色。

第三,从实践环节看,尽管各大高校均在努力,但是,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此,同学也更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很多同学持“完成即好”心态。对此,应加强实践环节的针对性,针对产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专题讲授与课题分析,更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企业,融入产业经济实践,搭建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桥梁,加强学生的产业经济理论认知和实践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汪芳, 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6) .

[2]杨向阳.对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 2008, (12) .

[3]魏丽颖.产业经济学教学改进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4]袁平红.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创新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2) .

上一篇:酒店七夕促销广告语下一篇:文言文阅读(9分)《高山流水》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