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论文

2024-09-19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精选8篇)

1.教师职业倦怠论文 篇一

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职业倦怠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 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倦怠,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资料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可引发如下问题:

1.挫折感。教师的工作期望无法达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无法突破,则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工作过程中无能、无助等消极感强度增加,进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厌倦和不满。

2.退缩甚至产生敌视行为。教师对于教学及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为非人性化的特点,把学生视同为僵硬的“物”,漠视其“人”的生动鲜活的特征,采取退缩甚至敌视的态度。有时想逃避教学工作或与学生的交往,却又觉得不应该,因此产生负罪感。

3.人际关系紧张。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

4.生理症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等身心疾病。

5.忧虑感。教师由于职业倦怠而对自己和工作感到不满.感到无聊、空虚,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倾向

6.工作效率低落。由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经常迟到、请假,中断工作,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也往往心不在焉,教学质量下降。

笔者曾经用通用的scl90进行教师心理状态测试,显示50人样本中,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达到30%。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师的工作以及学校组织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同时,上述问题彼此会交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干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人类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文明史上近70%的知识财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职业特征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教师职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2.外在期望与教师的内在迷惘。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过高期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使教师产生一种内在迷惘。在快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日趋多元化,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增高,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致对自身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他们不去认识自己的倦怠,相反却加以否认,这样使得倦怠之病魔日益侵蚀着自己的身心。

3.学校组织结构与气氛。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一些学校呈现科层制组织结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专业角色时常面对挑战,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降低,工作任务中的行政色彩较浓,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的组织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对所处的组织环境不满,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无效能,并认为学校领导“坚守”在其办公室内,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不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公正。另外,由于教师本身的进修渠道非常有限.在相对刻板的科层体制下,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久而久之,也会导致教师忙于应对学校的行政任务.进而产生倦怠。

4.教师人格因素。除了上述诸多外部因素以外,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众所周知.世上不存在具有绝对完整人格的个体。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所不同的是个体人格特征有所差异。教师若存有某种人格特征,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该类特征明显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再比如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产生倦怠。有A型人格特质的人通常表现为成就感强烈、竞争意识浓厚,动作行为急躁、紧迫.言语粗鲁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A型个体特征的个体.其血液的激素成分比其他个体多得多,同样刺激条件下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心理紧张反应。

四、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帮助。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从以各种“率”来衡量其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它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对此,较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2.教师职业倦怠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措施

0 引言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 (Maslach) 在70年代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现已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现象。

1 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危害

教师一旦职业倦怠, 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 对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 勉强维持教学工作, 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具体表现在:心理上表现为缺乏热情, 对工作任务厌倦, 工作过程极易产生疲惫感, 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紧张、精疲力竭、萎靡不振, 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 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较低的成就感, 对事业失去信心, 在工作上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总感觉工作付出不少, 但成绩不大, 工作常感到力不从心, 低效或无效, 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对其他工作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有抵触情绪等等。但对于某些活动则可能异常积极, 比如打麻将、玩游戏等。行为上表现为工作得过且过, 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 典型语言形式是“混饭吃”, 很少有主动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理念的举动, 对学校布置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敷衍了事;不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单纯地为了评职称而撰写论文;认为教研和培训活动对自己实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除了份内的教育教学工作, 害怕产生或避免参与竞争, 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 感觉苦海无边, 盼望早日退休。

职业倦怠的教师对工作责任心的下降, 使他们不再精心地钻研教材、准备教案, 写教案成了每天应付的差事;影响教师正常水平发挥。教师职业倦怠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消极情绪, 可能会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传染给学生, 进而使学生之间交叉感染, 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2 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工作环境欠缺使教师倦怠

首先是工作强度大。高师逐年扩招, 学生人数直线上涨, 各科教师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工作量过大给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 由于每周上课时数太多, 教师几乎于奔命, 也就没有时间、精力去了解学生实际, 很难做到针对性教学, 老师们很少有时间去自我充电, 补充新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 由于要解决教师缺编的不足, 各院系纷纷将小班合并成大班, 学生人数从60多人到100多人不等。大班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明显降低;加上大班教学的工作疲劳, 让教师觉得不堪重负, 高强度工作使教师备感压力巨大, 教师的应激心理常常生。其次是教师的劳动报酬偏低, 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对任何职业来说, 劳动价值决定劳动报酬。然而虽然课业繁重, 教师的实际收入仅相当于学校教职员工的平均水平, 由于自身的经济收入偏低还会给教师带来各种各样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和工作上的压力, 使教师们的心理矛盾加剧, 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2.2 教师工作的重复性

教师每天都在进行重复性工作, 每年都要重复讲授基本相同的内容。这种高度的重复性造成教师失去工作的新鲜感, 也使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一直处于消耗的状态。与此同时, 高校教师职后教育与培训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接受教育的机会参差不齐, 相当数量的教师知识储备没见多大增长, 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更新, 自然会有被掏空的感觉。

2.3 个人因素

目前高校对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均有很高的要求, 高校教师不仅面临着教学量多的压力, 还有职称评聘及工作业绩考核等诸多压力, 若教师个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将会感到自我能力不足,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3 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3.1 努力构建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从业积极性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积极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本科教学。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为提升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保证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从而有利于预防和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3.2 寻求社会支持

首先, 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 导致心理失衡, 失落感也由此而生, 倦怠于是不可避免。因此, 我们应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风气,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其次, 保证教师提高进修, 使其不断充实新的知识。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 这样才能保证科研和教学顺利。再次, 当教师感到不堪重负时, 不妨与家人、亲友或朋友一起分析压力的来源, 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这样一些消极情绪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 有利于舒缓紧张情绪。而情况严重的, 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3.3 学会自我调适

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持续数分钟的放松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进行体育锻炼。生理机能的提高可以改善疲倦感, 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应付多项工作。除了游泳、散步、做操、听音乐以外, 还可以通过与家人或朋友聊天、变换形象、旅游、休假、亲近自然等方法来应对压力。

3.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篇三

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erudenberget)将“职业倦怠”概念引入到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大致分为二种观点,即过程观与症状观。

有研究者着眼于职业倦怠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界定,认为职业倦怠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应激阶段,即当个体资源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产生应激过程;第二阶段为疲劳阶段,表现为及时的、短期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竭感;第三阶段为防御性应付阶段,包括一系列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个体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要,以机械、疏远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以减少情感投入,最后当个体发现现实的工作状态与期望水平之间差距很大时,成就感明显降低。艾特森(Etzi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感。

有研究者则从职业倦怠的状态或症状进行概念的界定,如,Pines和Aronson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卷入具有情感要求的情境,而导致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耗竭状。身体耗竭主要表现为精力不足、长期疲劳、虚弱、抱怨;情感耗竭则表现出情感上的无助感和无望感等;心理耗竭则指个体对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负性态度。

对职业倦怠的概念,大多数学者们认可并应用的主要是Maslach和Jckson的职业倦怠概念,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认知资源及相关的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疲乏不堪、压力很大,工作缺乏动力,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感觉;去人性化表现为个体对其服务对象的一种消极、缺乏人情味或疏远的态度反应;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一种不胜任感及成就感缺乏的感觉。

虽然职业倦怠的定义在范围、维度上有所差异,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通常具有共同的特征:①工作负荷过度或应激持续而出现典型的疲劳症状,如身体和情感耗竭、疲倦和抑郁;②倦怠症状是与工作相关的;③由于负性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而导致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工作效能感降低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职业倦怠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

Dunham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Maslach也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包括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效感在内的一种压力反应。Selye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适应性的阶段反应,在这些阶段中,职业倦怠通常是与最后的衰竭阶段平行,而不是和早期的警兆和抗拒阶段平行。由以上看法可知,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工作压力未必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只有在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期间又没有得到缓解时,才导致个体情感冷漠、成就感逐渐降低,最终演化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与应激

现代应激理论研究的先驱者Selye认为,工作应激是指有机体对造成生理、心理功能紊乱的紧张的刺激物的应答反应的综合表现,是有机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实际上或认识到的要求,与适应或应付能力间不平衡所引起的身心紧张状态。职业倦怠与应激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应激是个体伴随有生理、心理症状的短期的适应过程,而职业倦怠是应激适应的崩溃阶段,是长期的、持续的应激结果;其次,每个人都有可能体验到应激,而职业倦怠则只发生在那些成就动机高,职业目标高的人身上;再次,职业倦怠的个体对其工作的对象、组织和工作本身发生负性的态度和行为,如,疏离、冷淡等,而应激不一定伴随负性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由以上区别可看出,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多侧面本质的、特殊的工作应激。

职业倦怠与抑郁

Freudenberge认为,职业倦怠与工作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工作指向性,而抑郁存在于各个工作领域,具有普遍性。Maslach和Schaufeli的研究认为,抑郁质高得人更容易职业倦怠,抑郁具有弥散性,而职业倦怠更具工作相关性,并提出五个方面的表现与抑郁进行区别:①有明显的烦躁不安症状,比如精神或情绪的衰竭、疲劳等;②重要的是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非生理上的症状;③症状是与工作相关的;④症状发生在正常人身上,而不是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⑤效率和工作绩效的降低是由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及其影响

我国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基本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国学者刘维良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汪鹤飞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公认的概念,但研究者对以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还是达成了一致观点,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高压力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的测量

Maslach的三纬度职业倦怠测量

Maslach与Jackson等人通过访谈及个案研究的方法,于1981年编制了最初的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HSS)。在对量表反复试测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确定了3个核心因素,涉及22个项目,因此,Maslach等人提出,职业倦怠可从三个维度定义,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缺乏人情味和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相应的,MBI-HSS包含3个分量表:①情感耗竭分量表,含9个项目;②缺乏人情味量表,含5个项目;③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含8个项目。在最初的MBI-HSS基础上,Maslach与Schaufeli等人又先后编制了适用于教育的职业倦怠量表(MBI-ES)及最终形成的通用版职业倦怠量表(MBI-GS)。MBI-ES量表共包括22个条目,包含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去人性化。其中,情绪衰竭包括9个条目,低成就感包括8个条目,去人性化包括5个条目。通用版MBI-GS原有理论中三个维度也发生了调整,变为耗竭、疏离与无效能感,其同样包含三个分量表,16个项目,其中,衰竭分量表,包括5个项目,疏离分量表,含5个项目,无效能感分量表,含6个项目。

MBI-HSS、MBI-ES與MBI-GS三个职业倦怠量表均采用从0到6的七点评分法,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或更多”。每个项目都要求被测试者根据事项出现的频率回答,采用0~6的七点计分法。“0”代表“从来没有出现”,“6”代表“每天都出现”。前两个分量表均采用正向计分,即个体的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量表采用反向计分法,即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轻,3个分量表的得分相互独立计分。

Pines的单纬度职业倦怠测量

Pines等人在研究职业倦怠时,考虑的研究对象范围与Maslach的研究有所不同,Pines单从Maslach三维度结构中的情绪衰竭维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因此,其职业倦怠的测量属于单维度职业倦怠测量。

Pines等人在临床经验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BM)。BM量表是继MBI之后应用较多的职业倦怠量表。此量表为自陈式问卷,BM量表由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心理衰竭三个方面构成,共21个项目,每方面分别包含7个条目,该问卷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上进行频度评定。Pines等人提出,BM每项的平均得分一旦超过4分就意味着被测试个体存在着职业倦怠,三部分得分相加产生一个复合的职业倦怠分数。BM虽然作为职业倦怠研究领域内使用较多的测量工具之一,但Pines等人并没有对BM的信度、效度做出过检验,也未提供确立判定标准的理论和实证依据。Schaufeli指出,BM呈现出开放式问卷的特征,在施测时,辨别效度较差,不宜用于评价目的,但可用于预防与治疗目的。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根据笔者所搜集文献,我国针对教师层次及中小学管理者层次的职业倦怠研究量表也经常使用MBI作为测量工具来研究,还有一部分学者在MBI的基础上修定了符合我国教师特色的职业倦怠量表。徐富明等学者进行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测。张海钟,张维英的《中小学校长工作倦怠与控制感的关系研究》中采用了李超平等修订的量表MBI-GS。朱浩亮,黄飞在《中学校长职业倦怠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研究中采用卢家楣根据MBI改编的问卷,经测试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2,“情绪衰竭”因子为0.86,“人格解体”因子为0.80,“成就感”因子为0.79。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教科部)

4.教师职业倦怠 篇四

“工作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直接且强烈的因果关系。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也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应激状态。适度的压力可以给工作注入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但长期处于高工作压力下无法解决,又缺乏缓冲和外部支持的话,就可能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或者枯竭,而枯竭带来的多是负面影响。职业倦怠多发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的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心理咨询人员等,这些职业的身心能量消耗较大,要求不断付出自己的知识、情感、能量等,经常面临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要求。长期面对这些压力,一些人会出现情绪情感上的疲惫不堪、消极怠工,甚至对工作的厌倦。

事实上,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少教师都表示了这样的忧虑:如果长期在亚健康和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中挣扎,怎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职业倦怠危害的不光是教师本身。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付出得不到理解与回报、超负荷的工作量、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出现问题、多种角色间的冲突等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如果教师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摧残,他们的离职倾向就会加剧。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心理原因如下:

1.教师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

社会在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那些新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师对职业的反叛。2.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

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曾经有一位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使教师对职业产生了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3.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人格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的发生。

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特别是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强烈地寻求成就、竞争意识强、行为急躁、动作及语言粗鲁等。研究表明,A型个性个体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环境要求的影响,发生心理紧张反应。

(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社会原因如下:

1.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不断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现在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2.教育中一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

现在社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丧失了自我价值,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3.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形成了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的传统观念,这些都是以牺牲教师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另外,一些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压下消耗完了生命,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二、教师亟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教师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 “多数人在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往往浑然不觉,忽略自身发出的警示信号,直到身心无法负荷,引发各种疾病。事实上,倦怠就是以最强烈的手段来提醒你要放慢脚步、体验生活,思考如何去改变这种状态。面对职业倦怠的潜在威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可以将职业倦怠的危机转化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

(一)、“有了心理压力要学会转移,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把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教师感觉自己处于心理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并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或亲友、同事沟通,把心里的症结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与放松训练,实践证明,锻炼真的能缓解心病。

(二)、职业倦怠与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要积极规避职业倦怠的出现,如果已经出现,要正视和学会如何摆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可实现的人生发展目标,不要浓缩自己的生命。”

(三)、要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对抗职业倦怠的技巧。“要认真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学会适当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环境,定期释放心理垃圾,有意识地积聚内心的能量,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仅如此,还要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惯想法和行为,接受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作完美型的人,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对一些想法、观念和行为要学会放手。

(四)、职业倦怠是资源过度消耗又得不到补充的结果,因此为自己注入资源是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的手段。通过学习,消除知识枯竭,通过休息或锻炼缓解生理倦怠,通过倾诉或寻求社会支持等以减轻情感枯竭。“职业倦怠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只是人生的交叉路口,只要积极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早做准备,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完全可以从职业倦怠的状态中复原过来,并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

(六)、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出现职业倦怠。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领导,也可以来自于学生、同事、朋友、家长和亲人,特别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对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积极作用。支持不仅限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情感上的倾听、关怀、鼓励等。同时,学校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可以有效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

5.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 篇五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办理。例如办理学生保险、代收各类费用、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对家长进行培训、参加文体竞赛等等。这些工作都是教育教学之外的事务,有些工作是短期的,有些确是贯穿整个学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五、个人价值不容易得到肯定。

一所学校里,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讲县级以上优质课、受到上级表彰的机会可能轮不到他们身上。许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争抢什么,于世无争。由于自身的价值很难有机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丧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理想,不再有成功的追求。

六、教育不均衡,挫伤工作积极性。

教育均衡涉及许多方面。无论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地方教育政策,我们当地和其它大中型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大城市的公立、私立学校,教师工资可能就是我们这边好多倍。另外,那边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管理不像内地严格。因此,内地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工资待遇,纷纷前往私立学校。要知道出去打拼的教师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造成了当地人才的流失。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勇气和条件走出去,只能苦守着当地教育。看着别人拿着优厚的报酬,工作积极性难免会受影响。

七、社会风气影响教师的上进心。

眼下,网上资源丰富、“卡五星”之风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每天读书半小时的教育专著相比,打麻将具有更强的诱惑。要求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备导学案,部分教师会选择在网上下载,网络的便利让人学会了敷衍。想当年,没有网络,没有卡五星,课要自己手写,课件要自己设计制作,下班后没有多的娱乐方式,会选择看看业务杂志。也只有在那几年,人的工作能力才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以上分析不知是否在理,字里行间可能透露了些许无奈和抱怨。不管怎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俗话说:“带病的大夫如何给病人看病?”教师教学没有激情,工作没有创新,精神萎靡不振,对待任务敷衍了事,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1、尽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然而,由于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教师工资的增长过于缓慢。现有的工资并不能适应当地物价房价的增长速度。国家应该加大工资的倾斜力度,多向贫困偏远山区投入,真正落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承诺,让广大教师无经济上的忧虑,安心工作。这些年,作为学校,也在致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但投入也不可能太多,并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所以还需国家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实现教育均衡。

2、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人生目标。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否则你就是痛苦的。有许多政策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也不可能逃离当地教育,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常年累月重复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点改变,人不可能不生厌倦。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让每年都有个奔头儿。例如:今年,我要把班级管理好,形成一个什么特色;我要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我要有一篇文章发表等等。当某一件事情做成了,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自己会充满惊喜。

3、学校要努力让教师工作的幸福。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让教师们感到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幸福的。要舍得投入,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查的机会;要公平公正绩效考核,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要多给认真工作的教师提供讲课、表彰的机会;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这些工作,学校都在努力实施着。

6.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篇六

职业倦怠又名工作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就已经提出,它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或是一种心理枯竭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预防或克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 正确认识并调适压力。面对繁重的工作负担,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并经常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在工作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要认识到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正确对待,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要学会倾诉(宣泄)、学会委任、学会找理由给自己放松,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身体锻炼方式,或求助于专业工作者(心理咨询与治疗)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术。当发生职业倦怠时,可以尝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既可以缓解压力,又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承认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要把原本是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强加于自身。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缺点和错误是正常的,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于许多因素,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同喜同悲。

 善于肯定自己并赏识他人。学生需要教师的表扬,教师当然也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如果总是将希望寄托在领导和同事身上不现实,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奖励自己。如自己对某一节课感觉良好时,就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奖品。要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当然,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赏识他人。一个善于妒忌、心胸狭窄的心灵是不会快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善于为自己戴上赏识的“眼镜”。例如,在听公开课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学习”一档:学习教态、学习教法、学习语言等,哪怕看上去上课的教师出现错误,也要带着感激的态度:感谢他为我提出了可贵的警示和提醒。为他人喝彩,这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努力创造自我。失去自我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因此我们在培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育自我,比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育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事业的成就感和魅力感。对于教师职业,除了谋生的手段之外,还可以加上教学中游戏价值、情感价值、回归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自己回归童年、回归学生时代,永葆童心)等;也可以采取价值提升法,将职业提升为事业,甚至为科学。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研究的对象时,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其自我人生价值会大大提高。

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任何一种机构和组织能够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也是放松之地,也是能量再生的场所,对于职业倦怠的缓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首先应摆正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 同时,运转正常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有助于个体战胜困难。研究表明,从支持的来源上讲,来源于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来源于同事的支持比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在教师压力和枯竭之间所起的缓冲作用更大。从支持的类型上来讲,实际支持(如提供反馈、建议)比情感支持(如倾听、表现出关怀)对于减轻教师的枯竭更有效。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情感型支持对于降低枯竭水平更为有效。

7.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篇七

各地中职学校的教师, 有中职教师的共性, 更有地方的特点, 关注其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工作状态、情绪状态、价值归属感等, 更有利于了解现状, 保证教育质量。因为自己的经历, 我选择从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角度出发, 来谈谈中职学校教师对待职业生活的态度和现状, 探索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何避免职业倦怠, 提升生活的价值, 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职业情感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所谓倦怠, 从表面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疲倦和懈怠, 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即因疲倦而懈怠。可见,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主观态度问题, 而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就如同你长时间从事一项单调的活动, 注意力的分散就不可避免一样。倦怠不是从职业一开始就出现的, 而是随着对所从事职业的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与自己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出入, 产生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在你的认知态度、行为积极性、情绪体验、努力程度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体现。它的出现预示着你现有的认知方式、态度、生活方式等均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 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讲, 职业倦怠不是洪水猛兽, 更加没有必要因为其的出现而否定一个人, 而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报警器, 提醒你的职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 是时候进行改变了。

自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后, 对它的研究便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更被延伸到教学领域中。1981年, 心理学家马乐斯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 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 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降低, 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简而言之, 就是“职业倦怠心理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 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这是目前在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关于职业倦怠心理的定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工作过程中很少体验到乐趣, 成就感降低。例如, 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总是看手表, 觉得这节课很漫长, 希望早点结束, 说明他在承受着煎熬, 这种煎熬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一方面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并且要做好它, 要调动更多的身体资源和情绪资源, 另一方面面对学生渴求的眼神, 内疚感如影相随, 担心学生会对自己的评价降低,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教学效果很差。而中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自我约束力差所带来的课堂的消极反馈更加剧了教师的无能感。

2.师生关系紧张。因为中职生的生源复杂, 素质参差不齐, 面对丰富多变的劳动对象, 教师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因材施教, 而是冷冰冰地采取统一的机械式的条例管理, 把“一千个不准给你”, 只要越雷池半步, 就大发雷霆。缺少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和考虑问题的精神, 就不能真正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一切为了学生就成为了空口号。总是希望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 而一旦学生出现问题、犯了错误, 则不顾一切地站在学生的对立面, 视其为大不敬。

3.情绪低落, 缺少生活的乐趣, 甚至还没有学会生活。很多中职学校都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很多教师为了教学和管理的方便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很多教师的生活轨迹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少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甚至很幼稚, 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到了周末就觉得空虚无聊, 不知到底该做什么,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消极的情绪。

4.人际交往范围单一、狭窄, 有的甚至有些封闭。人的本质是社会人, 这是很多教师都明白的道理, 但理论和现实确实有很长的距离。有很多身边的老师抱怨缺少朋友, 除了工作关系的同事外, 几乎没有工作之外的朋友, 一到寒暑假, 手机基本上就成为闲置品。中职学校的特殊管理方式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是没办法很好保持心理健康的。有人总结, 幸福其实很简单, 满足下面三点即可: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有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爱好, 有一位与工作无关的朋友。若按照这个标准, 很多教师幸福吗?

三、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主观上的高期望与客观上的低定位。一说到教师,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许多誉美之词:“文化的传承者, 道德的表率”,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不论是言者出于敬仰或同情, 后者却信以为然。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及学生充满过高期望, 但现实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地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 高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使人徒增烦恼。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又很高, 特别是有人抛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言论, 一旦学生出现问题, 有人便认为都是教师教育不好造成的。教师内心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屈辱感和失落感, 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成为必然的趋势。

2.工作内容繁杂, 工作强度大。很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很舒服, 不过轻松上几节课而已, 却没有看到背后教师艰辛的劳动。课前要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过程, 很多人都没有看到教师的这些隐形工作。教师除了“教书”外, 还要“育人”, 尤其是班主任, 工作要求非常细致。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鉴定学生品德, 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出错。此外, 各种评比压力也重。中职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摊开的履历表, 面对时不时要填的形式多样的考核表, 都会被诸如“有何工作业绩、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等项目添加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时间一长, 必会对该职业产生倦怠的心理。

3.教师属于助人职业, 在工作中是情感输出的角色, 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学会在工作过程中补充自己的情感能量, 有利于持续健康地工作。法定的寒暑假带薪休假, 对于教师而言, 弥足珍贵, 是新学期更好地投入工作的重要的缓冲期或加油站。很多教师放假并不休假, 而是为下学期的工作和教学做准备, 连续疲劳作战, 结果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却感觉到精力不济, 力不从心。

4.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 几乎是零门槛入学, 整体素质偏低, 所以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但学生的表现往往让人失望, 这必然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一些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 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国外有资料表明, 有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 介入学生管理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产生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

四、有效地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措施

下面, 我就教师如何有效地应对职业倦怠提一些看法。

1.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前提下, 在适当的时候, 忘掉自己教师的角色, 返璞归真, 不要老是在教师角色的名义下, 给自己形形色色的枷锁, 束缚自己的行为和心灵。因为教师首先是人, 其次才是教师, 不能总要求教师把在教育情景中的言行标准照抄照搬到其它社会条件下。现代教师并不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代名词。教师要学会参与, 雅俗共赏, 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

2.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 学校教育要有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但现在中国大部分家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偏差, 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很多教育失败的根源不在学校, 而在家庭。因此, 老师没有理由为家庭教育的不当导致教育的失败背黑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不是短期效应, 没有办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的学生甚至在成年以后才明白当年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而浪子回头, 幡然悔悟, 奋起直追。

3.具有充电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应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对生活的把握能力。例如, 有学生向你诉说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非常大, 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休息, 甚至学习的效率, 这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普通的情况, 如果能很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及时地给予疏导, 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这里, 我们提倡“一分钟咨询”的工作方式, 即通过简短的对话, 及时疏导其思想, 达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4.积极尝试全新领域。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个新名词, 即“新型钟点工”。和传统的钟点工相比, “新型钟点工”更多指的是白领阶层或教师职业类型的群体, 其目的不再是纯粹为了生计而奔波, 更多地在于调节自己的生活, 使之变得丰富多彩。有很多老师已经或正在积极加入这一队伍,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利用自身的优势, 有的做健身教练, 有的利用寒暑假去做导游, 有的做婚姻跟妆师, 看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5.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医生在面对病人的疾病甚至死亡时, 很多时候会表现为无能为力, 医疗技术的局限和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使医生可以坦然面对病人家属:我已经尽力了。那么老师, 在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以后, 是不是也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应整理好心情, 轻装上路。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总结了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调整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产生原因

参考文献

[1]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解析.教育评论, 2003, (4) .

[2]周永红, 韦新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 (7) .

8.教师职业倦怠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界定;职业倦怠的原因;解决办法;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一、西安市某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分析及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笔者采用统计学和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笔者以西安市某中学教师群体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抽样分析和类比研究等方法,通过采用国际公认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调查学校200名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调查的基本形式和研究分析。

调查问卷

1.您从事教师工作( )年

2.您从事( )科教学工作

3.您是否后悔选择该科目的教学?

A.是 B.否

4.您觉得平时的工作忙吗?

A.非常忙 B.还可以 C.不忙 D.不一定

5.您觉得假期时间是否充足?

A.是 B.否

6.您对您教授的学科是否熟悉?每年是否需要重新备课?课件用新的还是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对您的收入状况是否满意?

A.是 B.否 C.一般

8.除了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以外,您觉得您的收入能够满足您更高需求吗?

A.能 B.不能

9.作为男性/女性,您觉得您是否合适从事中学教师工作?

A.合适 B.不合适

10.您对选择此职业后悔吗?

A.不后悔 B.后悔

11.您时常感受到身体和精神双重疲劳吗?

A.是 B.不会

12.假期时您选择如何度过?

A.在家休息 B.补课、备课 C.外出旅游 D.其他

13.您认为社会对教师这个行业持哪种态度多?

A.肯定 B.否定

14.您以自己为教师感到自豪吗?

A.自豪 B.不自豪

15.您带的班级是

A.尖子班 B.重点班 C.普通班 D.特长班或其他

16.您对您学生的态度

A.非常喜欢 B.没感觉 C.厌恶,没耐心

17.您所教授的学生与您的关系

A.非常好 B.一般 C.没过多接触

18.您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年龄偏( )好,年龄与学生沟通有无关系?

A.大,有 B.大,无 C.小,有 D.小,无

19.您对评选优秀教师的态度?

A.非常积极 B.无关紧要

20.您认为您现在的教学动力是?

A.教学 B.学生 C.学校 D.个人职业发展

通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现阶段,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不匹配,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殊行业的期望值过高,而教师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收入和劳动量不成正比,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二,职业原因,基础性学科的中学教师普遍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很多教师对职业的定位是谋生手段,而教师职业的实质意义远不局限于作为谋生手段存在,而更多地被赋予社会职责和人类灵魂的延续工程,尤其是中学教师作为基础性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其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学校因素,一方面,重点学校的重点学科教师工作量巨大,收入往往与自己的成绩挂钩,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体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度呈良好态势,而另一方面,非重点学校的非重点学科的教师生活状态和工作热情度明显较差,学校的地位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情绪,坏的气氛和环境直接导致教师产生情绪倦怠,职业成就感低下,进而在教学工作中创造性逐渐丧失,常年讲授同样的知识,从而形成了持久的职业倦怠。

第四,学生方面,各个学科所应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品行差异度大。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学生中影响巨大,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较差,学生不爱听讲,加上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还都不成熟,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个没有热情的老师往往在教学中出现急躁心理,导致教学抵触性大,情绪上懈怠,最终导致职业倦怠,与学生的抵触心理成正比,从而互相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教师个人因素,性格及所授学科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形成往往受制于他所教授的科目特点,大多英语老师性格开朗外向,而数理化老师往往性格比较拘谨,其本身形成的性格特征反过来影响其能力素养的提高,如果长时间如此,也会导致一种职业倦怠,即其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情绪有很大关系。

三、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解决办法之我见

首先,从社会层面上说,需要重新整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社会应该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并持合理期望,全社会应该充分地关爱教师,全方位地建立对教师的支持体系并切实采取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其次,从职业角度上来说,一方面需要学校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尊重、关心、支持教师,给教师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培植教师职业发展的优良土壤,对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形成长效机制,多多开展有利于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活动,养成教师“爱岗敬业,互帮互助”的职业习惯,使教师逐步改变自身职业定位和认识,增加机体荣誉感,职业成就感。

最后,需要教师本身正视其职业倦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不断加强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把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逐步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不从评优中找成就,要从爱岗中找荣誉,认识自己的职业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教师爱学生、爱学校、爱教学,教书育人的社会角色。和社會对教师的认知感和期望值相对应,做到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其实,只有教师本身从职业中找到工作的热情,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才能真正摆脱职业倦怠感,以教师职业为荣。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资料来源:毕业设计(论文)网 www.56doc.com〗宋振韶.《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1~46.

2:赵玉芳.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资料来源:毕业设计(论文)网 www.56doc.com〗2003/01

3: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资料来源:毕业设计(论文)网 www.56doc.com〗2008.

上一篇:澳洲低龄留学应注意哪些事项下一篇:团会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