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2024-10-20

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精选4篇)

1.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篇一

浅谈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需求的产生必然导致对满足欲望的方法、方式的思考,因此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必然性,目的性,自然会诱发积极的思维。疑问的产生对思维的诱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疑问可有效地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出现。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数学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态度精神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其中“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而思维品质是数学能力的灵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

创设问题情景,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不同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数学教学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例如:在“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复习点集{(x,y)|x+y-1=0}表示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发,对重点,难点内容“重锤敲打”且敲得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推理中体会茅塞顿开的领悟;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则“和风吹拂”、“闲庭信步”,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成就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设置发现问题情景,使学生与教师与教材共鸣,营造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记忆情境,启迪学生学习兴趣

记忆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相当多,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记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进行记忆,而且终身难忘。例如在半角正切公

式的教学中,学生对半角正切公式很难记忆,可交给学生一副口诀:“上山一家哭,下山一减哭。”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与记忆。

三、创设类比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

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预测建立猜想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其思想过程为研究对象、类比、预见、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在归纳知识系统时又可用来串联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论是对于命题本身或解题思路方法都是产生猜想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引申的原动力。

例如在解决“正四面体上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正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类比:“面积→体积”,展开思维活动,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类比联想到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从而过O作直线的垂线,垂线段即所求的最短距离。

四、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联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人们对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的问题,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以旧换新”,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解析几何中有下列三个命题:

1.以抛物线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和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2、以椭圆中任意一焦半径为直径的圆必和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3、以双曲线中任一焦半径为直径的圆必和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命题1的证明后,启发学生联想,则能很快完成其余两命题的证明。创设联想情境,可使学生在解题中以点带面,存同求异,触类旁通。

五、创设错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

设置错误情景,即“错误教育法”,使学生反思,质疑,错误的解法,错误的命题,不仅更清晰的认知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更能在“错误”中产生积极思维,质疑,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造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可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生动、有趣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

锥体积公式(知识)和割补法(能力)展开,在熟悉割补法的同时,又掌握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情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设 篇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119-01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充分挖掘音乐的形象性、感染力和愉悦感,有效调节学生的厌学心理和疲惫情绪,诱导学生开阔思维、丰富情感、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情境化的音乐感染中提升抽象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初中生容易对各种问题萌发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离不开教师对音乐问题情境的创设。音乐课堂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思想与灵魂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巧设音乐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灵感,诱导学生主动创造。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个性差异和学习情况,不可偏难,也不可过易。例如,《雨花石》是一首纪念革命烈士和爱国者的歌曲,学生由于思维比较活跃,在教学过程中脑海可能会闪现战争片和谍战片的某些场景画面,没有留意歌曲的真正内涵。教师就可以巧设以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雨花石在歌曲里有什么象征意义?”“联系战争片和谍战片的情节,想一想,这首歌说明了什么道理?”“仔细听每一句歌词,你能联想到哪些情节,得出什么结论?”这样教学,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故事是大脑迸发智慧的火花,思维异常活跃的催化剂。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往往来源于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精彩非凡的故事。音乐学习是情感与智慧的交流,但一些天生缺乏艺术细胞的学生对枯燥的音乐艺术毫无兴趣,甚至排斥,对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创设精彩的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还可以让学生从精彩的故事情境中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美妙。例如,在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单一、枯燥的音乐给学生带来厌烦情绪,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插入音乐大师贝多芬一生传奇、坎坷的故事,分享贝多芬虽双耳失聪、病魔缠身,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命运之神终于垂青和光顾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励志片段。学生们结合感人的故事,认真感悟音乐,从音乐中寻找贝多芬生命的点点滴滴。故事情境很容易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感动中体味音乐传递的坚毅和刚强,深刻领悟音乐《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意蕴。

三、创设情感交融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最初的目的是从“情”出发,创设出情感交融的情景,将感染力强的音乐元素深刻植入学生的脑海,进而引发学生情感和体验的触动。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抓住学生“情感纯粹,极易感动”的特征,创设情感交融的情境,实现作品与学生灵魂的零距离接触,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音乐《丰收锣鼓》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出“金秋盛世、稻田滚滚、丰收在即、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丰收盛景。由于很多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经历过这些情境,易于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丰收胜景的向往,学生内心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对音乐欣赏产生很大的触动,就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创设室外实践情境,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不仅需要在室内教学,更要通过室外实践课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教师应创设室外实践情境,让学生从枯燥的音乐课堂中脱离出来,感受自由呼吸、尽情舒展的畅快。比如,教师可以适时举办音乐歌唱比赛、音乐鉴赏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品味能力,不断增加对音乐情感的向往和钟爱,培养音乐感受力与鉴赏力,这对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不断提高其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

3.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篇三

研究报告

会理县甸沙关学校中学数学课题组

(课题组长:周祚才,课题成员:郭 云、康义良、周 勇、汪君鸿)

摘要:用好现行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研究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育人,在育人中实施教学行为,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转变,达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上获得相应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设计 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 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既能激发学生进行解决的动力,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习,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特点之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而“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本课题的研究便是因此而始。

一、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实践研究”概述

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1)、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困扰,长期以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没有落到实处。数学教学被看作是知识的转移,教师很少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设身处地地去创设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情境。取而代之的是老师主动地说教、学生被动地承受。因此,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有没有效率?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否被成功调动?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力是否形成?这些都是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

(2)、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冲突

目前使用的数学教材尽管在编排、体例的题材选取等方面都较以往的教科书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问题设计枯燥乏味、拓展延伸难觅踪迹的现象,致使教师教的很苦,学生学的很累。不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天天记、月月背,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结果是学习效率低下、效果极差,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3)、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

我校虽然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但大部分教师目前都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口头上大谈课改,实际上仍以当一名“教书匠”为已任。一进课堂就说过不完,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结果是老师“挥汗如雨”,学生“高分低能”,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度和信度。

(4)、积极应对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已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断革新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作为课改实验学校,每位教师都担负着改革的具体任务。我们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结合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决定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以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运用情境创设的功能性和实效性,努力创设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境性。

(2)、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强调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在重新建构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将事实性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3)、美国科学家针对科学教育总结出“Hands on”教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论,其基本价值是: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发展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

3、课题的界定

(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里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

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

(2)、“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学生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对数学的热爱等。

(3)、“数学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寓于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利用学生熟悉的解决模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其实质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不断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切实做到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课改新教材。同时,通过适合我校学生的问题情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能力。

(2)、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观察力,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求知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积极主动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带动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三个转变:由乐于奉献到追求效益的转变,由职业谋生到事业发展的转变,由“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转变。

(4)、通过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不断总结与反思,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2、课题研究的内容

简单地说,就是用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合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境、创设适合班级学生的新的问题情境、置换不合适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境。具体化为六个方面:

(1)、研究《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教育科研方法》、《国际教育新理念》及与数学相关的教育报刊、教学案例。

(2)、研究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同时参考苏教版、华师大版,寻找契合本校教师教学、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途径。

(3)、研究数学教材中重点、难点章节的问题情境创设思路,深度分析及反思成功案例、失败或问题案例。

(4)、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练习的设计、实施。

(5)、研究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6)、研究如何通过问题情景铺设促进农村学生思维发展,探寻农村学生数学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过程

分三个阶段进行,计划用两年零两个月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申请筹备阶段(09年11月至10年5月)

2009年12月,组建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组负责人填写《小专题研究项目申报表》并上报。

第二阶段:行动实验阶段(10年6月至11年6月)

课题组成员针对各自的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于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上研究课、公开课。适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校内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成果形成阶段(11年7月至11年12月)

课题组成员把一年来研究的各种记录、随笔、反思、论文、专题文章、教学案例、图片、影音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形成研究文章,编撰成集。

2、课题的研究方法

(1)、09年12月-10年5月,阅读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报刊。(2)、10年6月-11年6月,开展行动研究实验

①课堂观察:实验教师带着明确目的,在置换教材的问题情境下,凭借自身的感官,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取新的问题情境对学生主体学习数学所产生的作用资料。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设计,在假设实验与模式实验获得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与定向调查,把握主体性资料并进行定量分析,形成一定的价值成果。③课堂实验:根据研究目的,鼓励课堂实验对同一内容创设多种适合班级学生的不同问题情境,获取对主体作用不同的各种资料。④行动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通过设计---行动---考察---反思的过程实施,促使实验教师随时收集素材,总结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措施,改变实施方法。⑤文献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州内外的研究成果,及使借鉴到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⑥搞好对学生数学阶段学习效果的前测与后测工作,分析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实践研究的有效作用。

(3)、11年7月-11年12月,相关教学活动记录与反思文字。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研究性学习理解现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同时阅读了解《教育科研方法》及与

数学相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目前,组研人员通过阅读学习,完成个人学习笔记近三千字,个人心得体会十余份。

2、研究教材,积极实验。课前,组研人员都能做到认真领会教材,相互摆谈和分析教材中提供的问题及其情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体会和适时设置适合本班学生的问题情景,较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自行动研究实验开始至今,组研人员通过课题的研究实验,已撰写制作完成了教案近五十篇、课件二十余件。

3、课题组人员从开始行动研究实验以来,开展了五次针对初中数学重、难点章节的问题情境创设思路的研究活动,对教材中适合本校学生的成功案例进行了积极认真的反思,整理了个人体会,撰写了个人论文十余篇(其中已在中学数学教育刊物上发表的有三篇)。

4、实施了三次课堂研究实验教学活动,课后组员集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研究。发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课本中编写的问题情境时,存在着介绍情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二是运用课本中编写的问题情境时,死板硬套,存在着不加选择、不加改进的情况。同时,也总结得出了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一要充分把握教材知识要求,便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二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三要简单明了,让学生愉快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四要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文辞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表述数学情境的各种方式。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问题情境徐徐加以展现,融问题于情境中,于情境中想问题。既促进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教与学都感受到了课堂活动的愉悦。

6、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学生的实际,切实使用他们熟知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来铺设、创造问题情境,紧紧吸引他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不断令其主动地动手、动脑,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自身的操作、尝试,真切地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自觉地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7、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普遍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行为习惯,成绩有较大的提高。2011届九年级二班学生参加二○一一年凉山州统考,数学单科成绩全县排名:及格率上升两个名次、优生率上升五个名次、平均分上升四个名次。2012届八年级一班学生参加二○一一年会理县统考,数学单科成绩全县排名:及格率上升四个名次、优生率上升四个名次、平均分上升三个名次。2013届七年级二班学生参加二○一一年会理县统考,数学单科成绩全县排名:及格率上升两个名次、优生率上升六个名次、平均分上升三个名次。

综上之述,我们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已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

1、看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良好的转变,不再是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机器,而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总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2、看教师。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课改新教材。同时,通过适合我校学生的问题情境设计,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实现三个转变:由乐于奉献到追求效益的转变,由职业谋生到事业发展的转变,由“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转变。

3、看学校。一方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极其成果的收集、整理和编辑论文集,有了用于指导本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第一手材料,也为广大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活动,带动了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个人能力的和谐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会理县甸沙关学校 执笔人:周祚才 二○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附:

研究中主要参考的文献资料: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汪秉彝 吕传汉主编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鸿羽 白铭欣 主编

4.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篇四

课题提出的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创设情境”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历史学习活动。历史情境教学以“活动促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侧重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现问题,共同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实际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在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关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老师们都较为重视,但突出表现的问题是教师们对于如何正确把握,如何做到情境的有效性方面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单纯依赖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提升是难以解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使上述问题逐步逐步得以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案例研究是十分重要、十分有效的途径。广大教师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案例分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题将以案例研究,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努力探索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策略。

另外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近3年中考注重情景题,课堂营造最佳历史情境,有助于中考对情景题的理解和解答。研究方法:

结合我校实际,分工协作,分散难度,概括课题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兴趣和特长,对总课题进行分散思维,立足本校加以研究,加强交流。具体做法:A.开发本校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与同组其他年段、与不同学科教师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充分挖掘本组人文资源优势B.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向其他教师、学校同行请教、观摩,取长补短,促优转差。C.请进来。邀请多次承担新课程改革课题的教师开展观摩教学指导活动,接受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研究方法将注重行动研究,同时也采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强调课题全体成员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进行个案剖析、教学实录、集体研讨、经验总结等方式,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包含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以及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发现问题加以课题团队研讨,并共同加以解决。具体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选定实验对象,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验研究 中,与非实验对象作纵向、横向比较分析。

3、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理念指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情境创设,总结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

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及时调控,根据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计划,课题成员,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论证,申请课题,并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学习专题文章,按形成的策略、尝试优化情境创设,实现高效教学,通过听课、评课、研讨、分析、评价来检查尝试结果;反思,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策略。为撰写研究报告作准备。开展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情况,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3、总结阶段:

进行资料汇总,分析汇编,撰写案例或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并报告课题领导小组进行鉴定,并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策略:

1、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情境的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学。

2、创设情境对课堂教学中的烘托气氛,吸引注意,调节情绪,铺垫知识,蕴含主题等方面策略的研究。

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时机研究,依据各学科特点以及特定的知识点,把握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是我们的研究的主要问题 研究成果:

广大教师教师们也在实验中不断的成长,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各个实验教师在实验中多次开展校级、县级、市级的教学活动,为课题实验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实验教师们把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反思撰写成文进行交流,有的还发表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可以说通过课题实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是一起成长的。

1、提供课题公开课多节。许多教师能自觉地结合学校课题,开展市校两级的公开教学观摩课。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创设多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

2、课题论文共21篇。这些论文均能围绕学校总课题,有的做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总结,虽然够不上经典,但许多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活动中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这也为学校课题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编写了三本校本教材。另外,还汇编了课题《教案选编》,收入优秀教学设计共20篇。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为配合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教师的公开观摩课大多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学校的课件库里有几百个教师自制的各科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达98%以上,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是许多教师的教学习惯了。

5、教学理念更新

教学理念的实时更新是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学校在实施课题研究的同时,组织第一线的教师学习了职教有关的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力本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教研参考》的途径,有计划地系统学习,让先进的教育理论渗透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改变教师的传统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和发展观。

6、浓厚了教研空气,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能自觉钻研教材教法,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课堂“主演”为课堂“导演”。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们共同的愿望和做法,课题研究提供教师一个实现愿望的平台,客观上促进了教研教改浓厚氛围的形成,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经过实验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在课堂上每个实验教师努力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展示,体现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大大改观,学习兴趣、合作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以某班调查结果为例(全班52人): 项

实验 阶段数据

大胆合作

主动参与

在小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 主动参与 一般 不参与 充分表现 一般 不表现 实验前 13 29 10 6 26 20 实验后 46 4 2 26 18 8 成果应用:

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研究了各种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研究创设的不同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新教学内容之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创设情境在教学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起各种感官和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清晰、思维积极、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在这一阶段适合创设模拟生活的情境、矛盾的情境、游戏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等,具有启发性、问题性、形象性,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获得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学习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催化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在学生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内驱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理解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适合创设操作的情境、猜测的情境、实验的情境、生活的情境等,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性、鼓励性、合作性,提高学生尝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后,创设情境保持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能使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敏捷而活跃。比较适合创设竞争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具有应用性、竞争性、活动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1、改变历史教师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主轴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用”的教学模式,并在其他学科推广应用

2、让学生会学习历史,会应用历史,会评价历史,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全面提高。

4、实现师生平等,互学互动,共同探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其师,从而对其所教学科感兴趣。

5、每位教师以书面形式总结实验期间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交流,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学科组汇编成册。

上一篇:基本药物制度考核办法下一篇:赣西科技职业学院社团联合会2011年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