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总结

2024-09-11

心理活动课总结(共8篇)

1.心理活动课总结 篇一

活动总结: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月小结-活动总结

20xx年“5.25”大学生心理节主题是新时代,心梦想,心健康。围绕这个主题,师范预科部学生会心理部举办了“我爱我”心理健康系列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强化同学们关心自身心理状况的理念、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保健的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成长和学习,展现自我的平台。

此次心理健康活动月从四月底开始到六月初结束,一共组织了七个“心”系列活动。

匠“心”独运――――手指“心”创意手指画比赛

手指画是直接用手(包括指尖、手指、手掌、手背、手侧等)蘸取适当颜料,在纸质等平面媒介上进行指印、掌印、涂鸦等形式的艺术创造活动。手指画比赛希望让同学们在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同时比赛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赏“心”悦目――――“我爱我,走出心灵孤岛”主题班会

通过班会的开展,能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发扬积极情绪的好处,并警惕长期处在消极情绪的危害,消除自己的困惑,走出误区,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色彩――――“Face painting”脸部彩绘首秀

脸部彩绘就是通过图案设计,用专用的颜料根据人的面部形态绘画出合适的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全新的,面向长师所有学子的.比赛,此次脸部彩绘大赛主要以寝室为单位参加。从主题的确定到成品的敲定能够增加交流、沟通,从而增加团体凝聚力;以及让同学们了解互相赞美、彼此信任、相互合作的魅力,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信任。

万众一“心”――――“心心”相印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是指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我们此次采用了团体辅导培训很热门的“同心颠球”,“高山流水(正能量的传递)”等新型心理素质拓展的游戏,也采取了例如“贴膏药”这样的经典传统的游戏。来让同学们在团体中更好地认识个人;锻炼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完成共同目标的能力;培养不怕挫折、不断进取,争创佳绩的意识;提高快速适应能力。

“心”旷神怡“心影感应”优秀影片赏析

优秀的影片是一扇窗户,它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此次我们甄选《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心灵捕手》、《奇迹男孩》四部影片。从阿甘身上学着如何接纳自己的缺陷,创造自己的辉煌;从《肖申克的救赎》中学习主人公安迪在银行家到阶下囚这个巨大的身份落差中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重获自由自由;《心灵捕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都有让自己难忘的过去,进入一个人的内心并帮助她的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的心灵高手是“润物细无声”;《奇迹男孩》让我们明白,家庭是一个人的港湾,也是一个成长的起点。家庭的情感支持是一个人成长强大的动力。

“心”灵手巧第二届“学而乐”超轻粘土DIY大赛

大赛意在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从第一届大赛的积累中扩充选材的范围,让个人选手体会专注的状态、团体选手享受合作的美妙;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心理成长。

别出“心”裁――――“我爱我,快乐在我心”心理黑板报大比拼

通过板报的形式来向大家普及与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关注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心理健康的成长。

截止到六月上旬所有的评选工作已经完成。比赛经过了心理部和各班心理委员的初审、学工办老师的复审,评出了获奖者,证书的发放将于6.26之前完成,我们期待明年预科学子们在心理健康月上的出色表现。心理保健路上,师范预科部学生会心理部将于大家一路同行,陪伴成长。

2.心理活动课总结 篇二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 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心态的改善,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 处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干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 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强, 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身边环境的不同影响, 容易因为学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力求营造良好而轻松的育人氛围,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好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健康活动课目前大多由班主任进行, 因为班主任作为跟班老师最熟悉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 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 也逐渐形成了突出活动形式创新, 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式, 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正面的学习与生活观念, 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易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趋于复杂, 学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信息, 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 就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竞争意识进行合理的引导, 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个过程中, 交流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教师可以开展“说说你愿望”、“说说你的困难”等活动, 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帮助小伙伴出出主意, 帮助同学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解决碰到的困难, 形成一种班级内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调整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多样化

心理健康活动课突出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 实践中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 突出活动设计的教育性,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在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室外活动设计上,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同手同脚”、“合作运球”、“拔河比赛”等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性活动, 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户外集体活动,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关系, 通过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向学生传递团结、集体、竞争的观念, 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与主动性。

五、注重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 教师也许注重家教合作的独特作用, 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将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中, 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呵护的理念。在实践中, 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时进行旁听, 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家长知晓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要求家长更多的给予学生激励式教育, 避免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挫折感, 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核心作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品质。心理活动的课程内容, 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紧紧把握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脉搏, 让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的围绕学习的心理困扰与困难展开, 发挥实际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 也要更多的以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开展, 教师通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保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期待感, 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提升,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掌握和了解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 22:17-20.

[2]肖新燕, 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 2007, 06:94-97.

3.心理活动课总结 篇三

关键词:心理故事;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44-02

收稿日期:2014-12-14

作者简介:许晓霞(1978-),女,广东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广东 东莞/523909)

一、引言

随着教育部制定并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心理辅导活动课逐步走进中职校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开始探究一系列适合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体验模式,尽管体验模式多样化,如果活动与主题、多个活动之间联系不紧密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不深入,那么心理辅导活动课往往只停留在情绪体验的层面,而无法使学生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得到心理发展,也无法达到学生改变个人行为和态度,塑造个人意志品质的活动目标。所以笔者结合当前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实际,探讨心理故事对提高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

二、心理故事在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运用

(一)身边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在《驾驭自己的情绪》课堂上,在涉及情绪ABC理论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时,笔者讲述一个故事让学生模拟场景,然后按要求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心理体验。

你清早起来,然后要去上学,在昨天晚上,为了参加第二天的服装橱窗设计比赛,你忙到凌晨1点,费了好大的劲,完成一件非常满意的服装橱窗模型,你满心欢喜地拿着这个服装橱窗模型,走在上学的路上,你突然发现,在路边的长椅旁边,有一张100块钱,这时候你走过去,你把模型放在长椅上,弯下腰去捡这100块钱,这时候从你身后走来一个人,一屁股就坐在这个椅子上了,正好坐你那模型上,你这个时候的感受是什么?

接着,你突然发现这个人原来是一个盲人。这个时候你的心理体验和想法又是什么?

学生在边听边写的过程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情绪ABC理论——引发人情绪反应结果的事物,不是事件的本身,是人的信念系统,是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解析。因此,明白了我可能改变不了别人,改变不了周围的环境,但我可以改变,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的一种角度。

(二)实验故事可以引出主题,深化主题

比如,在讲《奇妙的心理暗示》此课时,笔者用一个故事引出主题:

心理学家加德纳以一个死囚为样本,对他说:“我们执行死刑的方式是使你被放血而死,这是你死前对人类做的一点有益的事情。”这位犯人表示愿意这样做。实验在手术室里进行,犯人在一个小间里躺在床上,一只手伸到隔壁的一个大间。他听到隔壁的护士与医生在忙碌着,准备给他放血。护士问医生:“放血瓶准备五个够吗?”医生回答:“不够,这个人块头大,要准备七个。”护士在他的手臂上用刀尖点了一下,算是开始放血,并在他手臂上方用一根细管子放热水,水顺着手臂一滴一滴地滴进瓶子里。犯人只觉得自己的血在一滴一滴地流出。滴了三瓶,他已经休克,滴了五瓶他就已经死亡。但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有流。

然后设疑,这位犯人为什么会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便引出主题——其实是“自己的血正在流淌,自己正在死去”的心理暗示致他于死地。

此外,这个故事也可以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同样这一主题,在结尾处,引用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自我暗示的力量——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对人产生极大的负作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则能够激励人、鼓舞人。

(三)寓言故事可以起到深远的教育意义

每一则有教育意义的心理故事,都是一枚闪亮的艺术珍贝,闪耀着光芒。中职学生喜欢说三道四,当面对别人指指点点,从而导致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笔直在上际交往课程《一句话,一辈子》时,引用故事——

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母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椎夫迷路了,遇见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他。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待我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他问:“你头上的伤好了吗?”母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当与学生分享完这个故事后,很多同学意识到与别人交谈时,或者在班集体里,说话要注意分寸,任何时候都不要用“语言”这把刀去伤害别人。

心理故事在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运用 (四)励志故事可以让一节课的思想延伸开去

心理辅导活动课间隔比较长,学生除了课堂上参与活动时的体验和感受外,随着时间的流逝,该节课对他潜意识的刺激会逐渐受到削弱。持久的积极的心态需要持久的积极的故事配合。笔者在上《我坚持我成功》此课时,与学生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成功秘诀”的讲座,邀请丘吉尔前来演讲。演讲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齐了。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说完他就走下了讲台。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经久不息。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笔者有意地将丘吉尔的积极心态不断地灌输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刺激他,久而久之,并可使其化为积极的行动。

在选择故事时,教师需要获得一些信息以此作为故事可选性的评估依据,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具体的取向,以下故事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成长的领悟:

故事名称1 适合主题 《找我》《你远比想象中美丽》《种子的旅程》1自我意识教育 《三个小金人》《我还要回来的》《别忽视大片的白板》1人际交往教育 《井底之驴》《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早知道又怎样》1耐挫能力教育 《捡不捡有很大区别》《带一些空杯上路》

《老和尚买佛像》1学习心理教育 《狐狸与葡萄》《快乐从心开始》《农夫的故事》1情绪情感教育 《毛毛虫和蒲公英》《软糖》《男女对话》1性心理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觉到,心理故事的运用不仅增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营造和谐的人文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妮特·西蒙斯.说故事的力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余世伟.哈佛教授讲哈佛学子的168个心理故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3]路西.世界上最经典的心理学故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4]李玉荣.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八大注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6-28.

4.心理拓展活动总结 篇四

附件1:心理拓展活动策划书(后附)附件2:活动决算(后附)附件3:活动情况总结(后附)附件4:部门总结(后附)

心存你我协力共进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新闻与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心理拓展活动

主办单位:新闻与法学学院团学联

承办单位:新闻与法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组织部

2012年9月5日

活动背景:2012新闻与法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吸纳了新的成员与新的力量,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成员亟待形成一个整体团队。

活动意义:通过一系列有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会新晋成员首先感受到学生会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同时使各部门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也使学生会新晋成员形成一个彼此信任彼此合作的团队。

活动主题:心存你我 协力共进

活动单位:主办单位:新闻与法学学院团学联 承办单位:新闻与法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组织部 活动对象:全体新闻与法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成员 活动时间:2013年4月2日12:30—13:45 活动地点:十一栋前草坪 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人员邀请:a邀请分团委吴导、主席团成员出席活动 b.确定主持人。

器材准备:乒乓球拍和乒乓球各几个,绳一条,扑克牌一副。

(二)进行活动:(1)12:20由纪检部统计各部门人数并备案

(2)12:30正式开始活动,活动分为以下四个项目:

项目1.福尔摩斯

参与人员:每部门随机选出男女部员各一人

游戏规则:让队员们结对。每人仔细观看自己的搭档一分钟。一分钟后,彼此转过脸去,再不能看自己的搭档。每人做5处外观改变,改变可以是细微的,也可以是一目了然。让搭档们再次相互观察,依次说出对方都做了哪些改变。

游戏目的:增进部门部员之间的了解和部员之间的友谊。

游戏要求:分别由部长在3张A、三张

2、两张3组成的牌堆中抽取一张牌,按牌面顺序组成三组,每次一组的进行活动

限时3分钟,每正确说出一处改变记1分,时间到后停止,让出场地由下一组进行

项目2.运球游戏

参赛人员:每个部门为一组,2人一队,隔运动场面对面站立。一个队员手拿乒乓球拍运球到对面。依次接力。乒乓球掉落一次,回本队员初始点重新开始。最先运完球的部门获胜。

游戏目的:培养各部门成员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游戏要求;事先准备好道具,保证游戏参与度。

项目3.两熊赛蜜 参与人员:每部门3人

游戏规则:由主持人阅读一篇短文,短文中包含“黑熊”、“棕熊”|“蜜蜂”、“蜂蜜”等字眼。男生听到“黑熊”和“蜜蜂”需分别做出下蹲和跳起的动作,女生听到“棕熊”和“蜂蜜”需分别做下蹲和跳起的动作,没有及时做动作或者做错动作的人被淘汰出局。

游戏目的:考验部员的反应能力,让部员更好地参与进来。游戏要求:保证游戏的参与度,力求各部门的成员都可以有效地加入。

项目4.拔河

参与人员:以主席团成员为主,由各主席(书记)在各自分管部门中选出10人,组成五支队伍,队长由各主席(书记)兼任。

游戏规则:主席团成员在牌堆中各抽取一张牌,按花色分为两组与一只自由队

两组进行比赛并决出两只队伍进入第二轮并抽取红黑牌,由第一轮自由队的队长自由选择红黑一个花色,第一轮晋级的两支队伍抽到与自由队花色相同的需要与自由队对决,剩下一队为新自由队,新自由队最后与第二轮的胜利队伍对决,决出当天的优胜队伍。

游戏目的:增进部门间友谊和各部门与主席团的配合 游戏要求:游戏中间,主持人应注意维持秩序,以防止突然发生意外。

总结:

1.由特邀嘉宾发表对此次活动的评价。

2.人员到勤率、活动中各部门表现将计入档案,作为学年末部门评优的参赛数据。3.对于优胜部门授予奖状。

新闻与法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组织部

新闻与法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体育部

2013年3月22日

附录: 1.活动预算:

(1)横幅一条:35元(2)1号电池四节:4元 2.游戏三配套短文:

黑熊和棕熊的故事

在一座森林里,住着一只黑熊和一只棕熊,他们是一对好朋友。黑熊和棕熊都喜欢喝蜂蜜,所养的蜜蜂数量也差不多。有一天,他们决定来个比赛,看看黑熊、棕熊谁收集的蜂蜜最多最好。黑熊和棕熊采取了不同的采蜂蜜的方法。

黑熊认为,收集蜂蜜的多少取决于采蜂蜜的次数,多去几次就行。而棕熊却把重心放在提升收集蜂蜜的技术上,并且了解了蜜蜂的作息时间问题,就这样每天只需用固定的时间便收集了最佳的蜂蜜,并且和蜜蜂相处得更友好。

几个月后,黑熊的蜂蜜还不到棕熊蜂蜜的一半。尽管黑熊养的蜜蜂较多,且每月收集的蜂蜜都会增加一成,但是收集回来的蜂蜜却不及棕熊的多且佳。

问题出在哪里?同样的蜜蜂,同样的收集蜂蜜,黑熊侧重于数量,只追求收集蜂蜜的次数而忽视了质量,不注意收集蜂蜜的技巧和规律性,这样只会事倍功半。而棕熊着重了解了蜜蜂习性和收集蜂蜜的技巧。显而易见,提升质,才更易达到预期目标。3.总积分标准:第一环节得分+(50-第二环节用时)+第三环节得分+第四环节得分。(其中:第三环节除每组留下人数最多的队伍记人数分以外,其他部门记1分;第四环节每支队伍获胜一次则组成部门均获一分)

附件2:活动决算:

1.横幅一条

2.铁三五1号电池4个

3.乒乓球拍两幅+乒乓球5个

共计:

附件3:活动情况总结:

1.各部门考勤:

宣传部请假1人,其他部门全到。2.各部门最终得分:

文艺部:8+(50-41.5)+1+2=19.5 办公室:8+(50-22)+2+0=38 女生部:4+(50-30)+2+1=27 体育部:5+(50-18)+1+1=39 宣传部:5+(50-29)+1+0=27

7.20元 21.0元 67.0元 95.20元

学术部:5+(50-58.9)+2+3=1.1 外联部:9+(50-18)+1+3=45 权益纪检部:8+(50-52)+1+1=8

附件4:部门总结 存在的问题: 1.申请流程存在问题:

此次活动的申请流程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是上学期延后的老活动,所以我们部门并没有按照正规的流程,先报主席团申请,再由主席团与吴导共同审批。导致后来除我们作为承办单位之外,其他部门以及主席团还有吴导都对此次活动一知半解,给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些困难,同时也给主席团与吴导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策划没有正常的上报,也导致了预算的审批与报销工作中的困难。在以后的活动申请过程中,我们一定会严格按照正常的程序做好申请与通知工作。

2.人员分配与调度不力:

此次活动中,我部门明显存在人员分配与调度不力的问题,最开始所选出的主持人存在声音不清晰的问题,后续工作中,一部分部员不太清楚自己的工作,虽然后续进行了一下调整,但是,部员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也没有得到锻炼,积累下组织活动的经验。究其根本,主要是部长与副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在活动开始之前,没有很好的预见到一些常规与非常规情况,没有在活动之前做适当的演练、模拟。在此次活动之后,要注意对于活动整个流程的思考的全面性,以及提前对于各自角色分工的熟悉与演练。

3.现场秩序维持存在问题:

5.心理部门活动总结 篇五

这个月,我们心理部借着光棍节的机会,举办了一个极有新鲜感的活动,活动名称叫做“遇见最美的Ta”这个他其实就是指的自己,每个参与活动的人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我的独照发到我们指定的邮箱,并附上自己的自我描述与对心仪对象的便利贴,然后经过我们仔细斟酌,选出合适的照片在海报上粘贴,所以还请里宣传部帮我们画了海报,并选出了最好的进行评奖,我们的活动参与者众多,达100多人,参与范围很广,包括大一大二大三的。

我们活动干事做事有点不积极主动,但是宣传效果很好,干事做的策划没有恰当的格式,细节处理还不够,但是策划的步骤还是很正确的。我在这次活动中,听闻了部长的活动想法,参与了活动方案的下达,参与了部门开会,决定将参与者的照片与便利贴给我,然后整理给部长,我还参与大二自己班级的宣传,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女同学不是很多,我还参与了买获奖证书,这次活动我的作用不是很多,我及时与干事联系,十分关心大家的宣传动态,减轻大家的压力,但是部门活动的内容我的了解不是很多,关于照片的内容、评选、便利贴不太关心,这是我的不足,然后没有给干事传递好活动主旨,有的干事自己都觉得活动的意义不是很明显。我希望以后每个活动首先是自己必须喜欢,然后才能他人。

我们部门会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受欢迎的活动,然后打响部门的名号,团结部门内部,加强团队协作,矢志不渝为同学服务。

6.团体心理活动总结 篇六

今天进行了一次监区服刑人员心理活动总结。活动开展得比较顺利,参与的服刑人员均反应较好。这让我很欣慰。仔细想想,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和反思的。

我为什么要做这些团体心理活动。做这些活动目的是为了让服刑人员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他人,使自己的心智更健全,用自我的力量拜托心魔。活动是手段,仅仅是为达到刚才所说的一种手段,而绝不应当成为目的。不当的咨询和心理疏导,只会使心理工作者的职业公信力丧失,使服刑人员本能地排斥监狱为他们提供的心理服务。

无论是开展心理咨询还是开展心理团体活动,心理干预,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摆在咨询人员的位置,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既然我是以一位心理工作者组织团体活动的,就必须忘记身上的警服。我不是一名说教者,而是一名引导者和沟通者。“你应当”“你必须”“你不得”这样的话语必须要加以杜绝。因为作为一名穿警服的心理辅导员,我的工作对象本身就对我有难以忽视的忌惮和顾虑,如果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以一名说教者的角色简单告诉他们“你必须信任他人,信任很重要”,那活动根本就无法开展了。

关于信任,通过组织活动,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信任本身是为了使服刑人员能够在生活中增加他们个体的亲和力,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服刑人员的信任也是我们工作成就感和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个别谈话中我经常发现,很多服刑人员对我这样一个新民警还是本能的抵触和不信任的。也许他们认为我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自己也许心智还没有成熟,经历的事情比他们少太多,我又如何去理解他们和认同他们?如果我没有一定的本领,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也许我和服刑人员进行个别交流也就只能停留在“你要好好改造啊,不要违反监规纪律,争取能够早日出去”这样一种隔靴搔痒的状态。可见服刑人员对我们的信任,能推心置腹将其心里的想法告诉我们,真正实现“有困难就找警官,警官就在你身边”这样一种境界,是对我们民警,对我们心理辅导员最大的肯定。而

要想做到这个就必然需要我们去用心研究,用心揣摩,挖掘服刑人员内心里最需要最薄弱的关键节点,使他们觉得我对他们的交流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能够产生共鸣,不是照本宣科地说教,而是心灵的交流与旅行。

7.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及反思 篇七

第一次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为我校阳光使者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我校成立的阳光使者社团是为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班级内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而设立的。社团面向全校招募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阳光使者, 保证每班有1—2名阳光使者。这次团体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准确理解、清晰表达;让学生体验彼此信任、融洽沟通、团体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活动一开始, 学生陆陆续续的进场, 我本来打算按年级分为3队, 这样每组人数一样。但因各年级的人数来的不一样, 所以在每队中都穿插了一些其他队的组员, 现在想来这样很不妥。活动开始后,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游戏的规则, 并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演示一遍。演示的三位同学在前面并没有完全放开, 这时我意识到问题出现了。正如指导老师预料的一样, 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班级, 每队有男生有女生并且相互并不熟悉, 可能会影响活动的效果。之前, 我觉得这个游戏很简单, 好像不需要让彼此熟悉, 就这样没有进行热身活动, 在每队带队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在活动中我们主要做了个关于人体拷贝的游戏, 第一组拷贝正式开始。我带领的这组第一个队员是男生, 第二个队员是女生。我将第一个三位数呈现给这位男生后, 只见他很不好意思的轻拍了一下第二个女生的肩膀, 虽然很不好意思但还是用他的聪明才智将这三个数形象的表示出来了, 这时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在传递过程中, 有的学生比较忸怩,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仔细观察前一个同学的动作导致拷贝大大走样, 到最后一个同学告诉我他们这组拷贝的数字就变了样。活动最后我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一次团体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留给我诸多的思考。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及周围环境的关系, 侧重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其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心理辅导活动课, 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 而是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成长中的发展性问题, 开发自身潜能。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 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前需要“破冰”

我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把团队建立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明显感觉到一些同学没有融入到团队和活动中来, 他们比较害羞, 比较勉强的完成了活动。这个团队在开始建立时, 是我事先安排好的, 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他们都保留着自己这个个体, 在心理上还并没有认同我们这是一个团队。表面上我们是一个团队, 实际上我们这个团队还笼罩着一层冰。所以在团体活动开始前, 即使再简单的游戏, 都需要一个破冰的过程, 让组员之间相互熟悉, 让每个组员认同我们这个团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才能较好的进行团体活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上其他课程时, 总是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习惯了按照先给出定义, 然后谈谈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了解它的特征, 最后是对我们的意义这样的逻辑顺序来上课。我发现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心理辅导课应该是开放的,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做的很好。在上《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益》这节课时,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 让学生以同学中存在的坏习惯为主题编排一个小品并且要进行表演, 当时我还很担心学生能不能在10分钟时间编好并且到前面表演, 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做到了, 而且做得很好。我们只需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3、团体心理辅导应重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课我们常以游戏、小品表演、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为载体进行。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并富有乐趣。但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趣,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感悟。在上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扮演父母或其他人让学生体验到对方的感受, 从而让他们去学会换位思考。同样, 在对自卑的学生进行辅导时, 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体验, 从而帮助其建立自信。

4、重真话, 不重对错

在课堂上, 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给出的答案会和我们的预期答案有很大出入。这时, 也许我们我们会习惯性的告诉他错了, 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会打击这位学生的信心, 可能也会让其他同学不能敞开心扉。在心理辅导课上要让同学们意识到, 只要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行, 在这里没有对错。这样彼此之间才能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

5、重引导, 淡说教

心理辅导课上不需要给出任何结论, 所有结论都应该是辅导对象自己得出的, 教师在这过程中只需给出必要的引导。而思想品德课通常是给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理解, 或是先理解然后给出结论, 这样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6、重视团体氛围的营造

在良好的团体氛围下,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团体凝聚力强, 这样的团体是积极的、向上的, 遇到问题时才能够做到积极应对, 充分地互动与互助, 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团体特点, 可以利用示范、参与、调动、引导等方式营造团体氛围。

8.心理活动课总结 篇八

本文的作者在对27节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和思路;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课堂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经历分享与创造策略;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情绪、情感激活策略。本文为一线教师上好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活动课、教学环节、课堂体验活动、积极情绪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2012年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和上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理念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均强调要创造积极环境,培养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必然肩负着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帮助其获得幸福体验的任务。

于是,2013年9月我们申报立项了北京市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究》。该课题要完成的核心研究任务就是说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和实施的原则、思路、策略等,帮助一线教师会上和上好此类课程,提高心理课程的实效性。

从课题立项到2015年初,课题组研究人员已经从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发展人的核心观念出发,以主观幸福感的五大主题为依据,建构了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校本化、系列化、序列化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内容体系》。

2015年,我们以《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内容体系》为依据在各实验校开设课程,对27节研究课进行课例研究,力求回答怎么做才能上好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问题。“怎么做”包括:如何构思?设计哪些基本的课堂环节?课堂体验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如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经历与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原则、思路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课堂教学环节

3.课堂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包括:体验活动情境如何设置;如何制定活动规则并进行解释;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如何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进行观点分享和成果展示;如何进行引导和点拨等。

4.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经历分享与创造策略

5.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情绪、情感激活策略

(二)研究目标

对所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例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价、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出设计与实施此类课程的原则、思路、策略等,不断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第一轮研究与理论建构

2015年1——4月,以实验教师15节研究课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现场分析、录像分析,分析每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方法、课堂环节、活动策略等。

文本分析主要是对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案”设计进行分析,分析指标包括主题适切性、设计理念、目标表述、课前准备、课堂环节、课后反馈设计与活动延伸设计7项。研究人员从7项分析指标中提炼心理活动课设计的原则、思路、基本环节、体验活动设计策略等。

现场分析和录像分析是对心理活动课的实施进行结构性观察,记录课堂教学内容、环节、活动的选择和实施策略,记录积极情绪、积极品质等表现情况。观察与分析的指标包括:教师的积极引导、积极评价、积极经验分享、积极情境创设、积极品质训练、积极情绪调动6项,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积极分享、积极经历和资源积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品质展现6项。研究人员从以上12项分析指标中提炼心理活动课的体验活动实施策略、积极经历分享与创造策略、积极情绪激活策略等。

(二)第二轮研究与理论修订

2015年5——8月,利用第一轮研究中建构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原则、方法、课堂环节、活动策略等,设计和实施12节研究课,通过文本分析、现场分析、录像分析,修订已经初步建构的原则、方法、课堂环节、活动策略等理论认识。

研究人员对12节研究课的文本分析、现场分析、录像分析指标及方法同第一轮研究。最后,研究人员把经过修订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原则、方法、课堂环节、活动策略等呈现给相关专家,利用专家法再次进行修订。

四、研究结果

(一)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原则、思路

我们从案例研究中提炼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4项原则。

1.营造积极氛围的原则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积极的社会环境,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有必要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这种积极氛围的营造表现为:①设计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表达真实观点和感受的问题;②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思考和表达的时间;③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展示的机会;④对于学生良好的表现有鼓励的措施;⑤学生有机会对课堂进行评价与反馈;⑥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生成新的探索点。

2.选取积极内容的原则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选取积极的教学内容,案例、材料等应该为正向、积极的内容,尽量避免问题取向的反面事例。同时,教师的引导、总结也应具有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功能,避免提醒学生“不要做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换一种思路和做法以期获得更好的结果。

3.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原则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之前的研究所建立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活动课目标、内容体系》中核心目标之一。因此,每一节心理活动课设计过程中,教师都要思考,培养哪一个或者哪几个积极心理品质,这些积极心理品质表现为哪些具体的行为,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这些行为。

4.触发积极心理体验的原则

积极心理体验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前人研究也发现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挥相辅相成。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有必要触发更多的积极心理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积极个人特质培养的目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触发的积极心理体验包括:情绪放松的体验、快乐合作的体验、成功完成任务的体验、好奇和感兴趣的体验、爱与关怀的体验、满足与幸福的体验等。

我们从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3个基本思路。

1.围绕高中面临的具体情境展开设计的思路

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符合高中生发展的关键点和发展需求,与高中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生活化。因此,我们总结出“围绕高中面临的具体情境展开设计”的思路。这一思路要求结合入学适应、交友、考试、分班、班级建设、选课、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团队生活、文理分科、志愿填报等生活实际展开,最好选取真实生活中的事例、故事、情境来设计课堂教学。

2.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线的设计思路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线,每节课选取1-2个主体活动,主体活动应具备较强的体验性,学生以个人或者分组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充分体验活动的过程,获得真实的感受及思考。围绕主体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引入活动、分享活动、巩固练习等,各个活动要彼此联系,环环相扣。

3.以促进成长为主线的设计思路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以“促进成长”为主线。也就是说不是以“解决问题”和“消除不良行为”为主线,而是要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促进新的观念、技能、心理品质、经验、策略的形成。因此,每节课,教师要进行学生现有水平的分析、评估,要设计好提高的过程,要有课上和课后巩固和延伸的设计。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课堂教学环节

1.话题或者活动引入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可以用话题引入,即由某个话题开始,呈现一些图片资料、视听资料、案例故事、文字材料、数据材料等。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也可以用活动引入,引入活动需要与当堂主题紧密相关,也与主体活动具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2.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是高中生当下面临的真实情境,也可以是想象、模拟的情境。无论是真实情境还是想象、模拟的情境,都要和教学目标、主体活动有所呼应,便于学生发现课堂所学与生活的联结,便于学生展现和运用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品质。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真正要进行团队合作的一些情境,而且让学生真正在课上组成一个合作组,体验自愿组成小组以及合作的历程。

3.主体活动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以体验为主的活动课。因此,主体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主体活动要实现教学目标,对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有所训练。

利用上面的主体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到某科的学习中,让学生谈谈对学科学习如何监控和调整。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对学习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洞察力即:觉察各学科的不同特点;理解力即: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改善自己的学习。

4.交流分享与观点汇集

交流分享与观点汇集包含了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的环节,是集中学生的积极资源,达到相互借鉴的关键环节。这部分要注意课堂生成,很多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需要处理,同时很多亮点和火花也在这里点燃。

通过每节课的交流分享与观点汇集环节,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觉察自己的潜能,提高洞察力;教师培养学生理解各种观点的合理性,提高理解力;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交流分享与观点汇集过程中,学生的活力、真诚、乐学等积极心理品质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5.尝试实践

尝试实践就是要在课堂上对学习到的技能进行巩固练习,体验这些知识和技能所起到的作用。如果尝试实践环节安排的任务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到所学知识、技能带来的益处,那么学生在课后应用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尝试实践环节,往往最能展现学生对自己的领导力以及求知、乐学、自制、坚持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同时又能利用课上所学获得成功的任务,将更好的体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即:突出积极心理品质、积累积极资源等。

6.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环节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所学内容的自我训练,教师在此可以用布置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

巩固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在课下找时间对其进行检验、评估、反馈,也可以将对其结果的检验、评估、反馈作为下一节课的引入活动,使彼此有联系的几节课首尾呼应,紧密衔接。

(三)课堂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1.体验活动情境设置策略

体验活动的情境设置最好带领学生亲身走入情境,而不是作为旁观者来看别人的经历。情境越接近真实越好。情境描述最好做到:语言简练、时间明确、事件清晰。

课堂上,为了配合情境的语言描述,可以作一些环境布置,比如座位分组摆放、宣传栏和展板的布置、条幅的悬挂、道具的摆放、音乐的配合、照明的调节等。

2.活动规则的制定和解释策略

对于每一个体验活动来讲,规则尤为重要,不同的规则指导语将引领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规则的解释一般包括:时间限制、人数限制、评估方法、获胜标准、特殊要求、违例处理以及活动如何开始和结束等。

3.小组合作策略

课堂体验活动经常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必要的小组合作策略是每个同学参与其中,均获得充分体验的保证措施。这里的小组合作策略首先是任务明确,即提前告知各小组他们有多少时间,需要完成几项任务,教师可以在“学案”上给学生提供任务清单,在课件中提供计时器。小组合作策略其次是角色分派,即在小组整体任务的基础上给组员分工,保证每个人参与其中。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可以根据任务的内容分工,也可以根据保证合作顺利进行的要素分工,如:组长、计时员、降噪员、记录员、发言人等。小组合作策略再次是教师即时观察与指导,即教师在课堂上深入到各组去,观察和发现团体动力的流向,了解生成的新问题和观点,纠正一些对规则的错误理解等。

4.讨论话题设计策略

体验活动完成后,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讨论话题,帮助学生反思活动所得。这些话题的设计策略包括:发散式设问,诸如“你发现了哪些策略、方法?”等;归纳总结式设问,诸如“你认为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共同点?”等;历程性设问,诸如“刚才你是怎么做的?”等;关联式设问,诸如“这个你以前的经历有什么关系?”等;感受式设问,诸如“你有什么感受,这种感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等。

5.观点分享与成果展示策略

体验活动和讨论后,一般都会有观点分享或者成果展示。教师采取的策略可以是逐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展示,也可以是根据自己对各组的观察,请具典型性的小组分享和展示,还可以是随机抽取学生的方式。观点分享与成果展示时最好配合即时书写的副板书,便于学生记忆和比较。观点分享与成果展示时最好有一定的积分反馈措施,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最好允许学生之间的质疑、评价、反馈,增加互动性。

6.引导与点拨策略

体验活动的最后一般是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起到小结整个活动的作用。引导与点拨应注重强化活动目标,即说明活动指向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经历、积极体验等,强调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引导与点拨应注重分享教师的发现,即发现哪些生成点,看到了学生的哪些表现。引导与点拨还应注重表达真实体验,即表达教师在活动中的内在体验,所感受到的积极资源等,从而平等地贴近学生的内心。

(四)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经历分享与创造策略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注重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经历分享与创造。

第一,设计有成功体验的活动。教师设计的课堂体验活动要尽量给学生带来完成任务的成功体验,避免任务“过难”或者“过易”,避免让学生感到挫败或者没意思。

第二,鼓励学生回顾积极经历。教师要通过设问和分享等,鼓励学生回顾过去生活经历中的积极经历,或者回顾当堂体验到的积极经历。

第三,呈现正向素材。教师要在课堂中更多地呈现正向的素材,挖掘积极资源,避免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取更多的警示。

(五)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情绪、情感激活策略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注重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情绪、情感激活。

第一,促进情绪感受的觉察和表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问的方式,引领学生更多地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仅仅是自己的行为和观点。

第二,给更多情绪、情感必要的接纳。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课堂氛围,即允许和接纳各种情绪、情感,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情绪、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允许和接纳中调整情绪,获得更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三,与积极的情绪、情感更多的联结。当课堂上的积极经历引发了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更久的停留在这些积极情绪当中,体验到这些积极情绪对自己的意义,以便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找到相同的感觉。与积极的情绪、情感更多的联结与积极的情绪、情感更多的联结,也可以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达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目标。

五、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的提高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的两轮研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从教学设计文本分析中,我们发现提高最大的几个指标是:目标表述、课堂环节、活动延伸设计。

目标表述上,更多的教师体现多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在多元教学目标中均体现出积极心理学的取向。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上,更多的教学设计符合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整体设计原则、思路,教学环节科学、完整,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传递正向、积极的思维方式。每个体验活动结构清晰、规则明确、符合教学目标,引发科学规律及深刻感悟。主体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经历或者分享积极的人生经验,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堂提问设计开放性高,引发不同角度的思考,引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知识。

活动延伸设计上,教师的设计易于落实和监控,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在生活中巩固。

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和录像分析中,我们发现提高最大的几个指标是:教师的积极引导、积极评价、积极经验分享。

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和录像分析中,我们发现提高最大的几个指标是:教师的积极引导、积极评价、积极经验分享。

教师的积极引导体现在教师娴熟地运用了“引导与点拨策略”,有效强化了活动指向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经历、积极体验等。而且教师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学生的积极行为表现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关注和反思自己。

教师的积极评价体现在教师能够挖掘学生的行为、感受、观点中的积极资源,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而且教师的积极评价也具有启发的作用,启发学生做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教师的积极经验分享体现在教师更好地运用自己上面,教师对于自己的一些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形成过程的分享使其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教师对于自己生活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榜样、示例。

(二)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体会

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和录像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积极分享、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

他们全身心的积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来,更加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做出了更加真实的反应。每个人在小组中均以不同的方式贡献力量,每个人的行为更加主动。

学生们的讨论和分享变得越来越积极,感受和观点也更加多元化。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和观点,敢于质疑其他人的结论。

学生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多。“设计有成功体验的活动”、“鼓励学生回顾积极经历”、“促进情绪感受的觉察和表达”、“给更多情绪必要的接纳”、“与积极的情绪更多的联结”5个策略的运用给学生们带来了积极的经历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能感受到积极情绪体验对自己的意义,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学生们在课堂上也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的主动提问、追问体现了求知与乐学;他们的质疑体现了真诚、勇敢;他们的独特观点体现了洞察力与创造力;他们的良好配合体现了领导力与团队合作。

参考文献(以作者姓名为序)

[1]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65-69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郭喜青.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谈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下半月刊),12-14

[4]郭喜青.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7:23-25

[5]赖运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9

第28卷第9期:90-93

[6]李芳萍.积极体验与心理健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第5期:56-58

[7]林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下半月刊):13-14

[8]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5-39

[9]罗军,王燕菲,禹玉兰.积极情绪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10第29卷第5期:48-51

[10]宋雅娟.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3:67-69

[11]王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2-123

[12]王新波.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4):90-94

[13]叶发钦,李燕燕,蔡伟林.广西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报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4):177-181

[14]余晓灵,孙燕,王新波.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71-77

[15]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20卷第2期:129-132

[16]周秦,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9-132

上一篇:1-2岁宝宝亲子教案下一篇:排班制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