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海局势祖国统一

2024-09-27

关于台海局势祖国统一(通用8篇)

1.关于台海局势祖国统一 篇一

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现状与祖国统一的思考

内容提要: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势越来越好了,但海峡两岸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共同努力解决。虽然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我想那一天也不是很遥远了。

关键词:两岸关系

发展现状

统一趋势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50多年的两岸关系有两大重要变化,一是两岸人民由老死不相往来发展到相对自由的交往,二是台湾当局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转变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21世纪的今天,两岸人民往来十分频繁,两岸经济与文化趋向融合,虽突破了诸多政治僵局,但很多政治难题仍然存在,但是我们坚信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将归于祖**亲的怀抱。

一、两岸关系现状观察

现状由历史发展而来,解读现状必须从历史开始。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据台湾媒体报道,岛内有关方面最近曾就两岸关系进行了108项民调,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占64.9%,肯定两岸关系目前缓和趋向的占52.2%。两者,一是对两岸维持现状的肯定,一是对当前缓和趋向的认可。

从目前看,各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至少表面上是比较一致的。中国政府是最坚定的,不会有任何退让;美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坚守“一个中国”政策;现台湾当局,既承认“九二共识”,也坚持说它是“一中宪法”,两者本质上都是认同“一个中国”的。但实质上要求确实不同的。台湾方面要求的现状,是“不统、不独、不武”;美国方面要求的是“不统、不独、不战”; 两者基本上一致。而中国大陆方面要求的,则必须是 “一个中国”。因为,两岸虽然还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并无任何改变。还有,两岸实行的也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一国两制”实际上也是两岸的现状。尽管民进党千方百计把“一国两制”污名化、妖魔化,但就是无法驳倒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总之一句话,我的两岸“现状观”,就是要把两岸“客观存在”的现状,也就是“一国两制”,转化为“主观认同”,即通过两岸平等协商,使之共识化,合法化,完善化,正常化,从而使两岸关系持续的和平发展和共创两岸人民的永久福祉。

三、两岸关系未来展望

20多年来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随着两岸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往来,两岸人民更加的相亲相爱,两岸关系趋向融合。

在一个有关海峡两岸问题的学术会议上,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辛旗,就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与他进行了交谈。

海峡两岸的对话不仅仅是学术对话,更是历史的对话、民心的对话、未来的对话”。辛旗先生做专题发言“登高望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所谓“历史的对话”就是两岸在中华民族近代史悲情方面要有设身处地的体谅;所谓“民心的对话”就是相互理解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以民为本,遂民所愿;所谓“未来的对话”就是根据两岸现状,寻找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统一的交集点,保证稳健、和平地推进这一进程。

辛旗先生说,“天下太平”是中国历代追求的政治理想,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和平是根本,和平是百年大计,和平统一应当成为两岸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而维护统一首先要推心置腹地理解中国这一丰厚的历史、现实、文化、政治多面向的观念,承认各地中国人取得的正面成就,无论政治观念的差异有多大,祖国大陆和台湾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国人的成就,都是中国人的经验。

最后,我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两岸关系终将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解决。

2.关于台海局势祖国统一 篇二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本课由多媒体展示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相关资料导入。高中生对这一时政热点多少有一些了解和认识, 从他们已知的内容出发, 即由现实走入历史, 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由此来引导学生回归前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找到形成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根源。由于书本涉及港澳问题的相关知识不够, 故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由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殖民侵略的角度出发, 分析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 即港澳问题为外国殖民侵略导致, 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问题, 属于国际外交范畴;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 属于中国的内政。然后特别强调:内政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由我们自己解决, 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提出问题:我们的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内政问题的?由此引出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方针。

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由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资料: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带领学生认真阅读书本这段小字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党和政府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所做的努力。本课的重点即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以突出这一重点内容, 更可以方便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设问:这一方针是否可行?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方针是科学的, 由此引出第三部分内容。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关于港澳回归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基本史实, 较为容易。故由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历史纪录片, 教师从旁稍加介绍, 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的那一刻, 促进他们对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这部分内容) 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时由教师补充有关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岛战争史实和中英谈判期间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及这一方案的实质。为什么最终中英采用的是中国“一国两制”的方针, 而不是采用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港澳回归的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根本原因) ;2.“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3.全国人民的要求和大力支持。再由多媒体展示港澳回归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方针是正确和实际可行的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同时说明, 这给国际上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这是我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设问:为什么这一科学的方针却没有能够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应用?哪些因素阻碍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由此引出第四部分内容。

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虽然有外在困难, 但我们绝不惧怕任何困难, 我们会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党和政府以及海峡两岸人民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由多媒体展示自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对两岸关系发展原因的思考) 。设问:海峡两岸关系能够排除干扰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相关资料, 得出三大原因:1.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 (根本原因) ;2.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发展优势互补;3.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减弱。教师总结:在迈向统一之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会排除万难, 决不退缩妥协,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 通过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教师总结: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份力量, 尤其青年学生更要努力学习, 将来走上社会为国出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视角) 。 (结束)

本课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和现实联系紧密, 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所关注的, 统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当前的最高目标。本课的学习从现实出发, 走进历史, 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回归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使人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现实, 通过反观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这亦是新课标教学改革所要求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

3.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篇三

史地组 郭子森

一、引言分析

(1)通过温总理背诵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

(2)温总理引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

二、课文分析

第一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两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认识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历史纵横],了解“一国两制”必须是在“一个国家”之下实行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第二目,“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香港、澳门成功地进行了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特别行政区。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教材上的[学思之窗]及相关图片,深刻体会关于香港回归祖国中英间进行的艰难谈判,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通过放映纪录片或者由学生回忆,重温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关于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可引导学生与香港回归做对比,找出其异同,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

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大陆注重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海基、海协两会的建立;“九二共识”;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其旨在让学生了解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和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在两岸关系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关于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要引导学生明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和交流,而台湾当局被迫做出回应。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九二共识”是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本目的重要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明了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道,共同奋斗。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三.教学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多采取启发式提问和谈话法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如采用讲述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课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可让去过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或在港、澳、台有亲属的学生就课文中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讲述。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四.教学案例 本课导入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的导言部分,温总理背诵的是谁的诗歌? 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师: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什么?

生: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师:完全正确!温总理引用国民党元老的思乡之作,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如何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就是本课书要学习的内容。

五、问题解答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审题得知,本题主要是要回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内容,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的经验和对台湾回归祖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思路引领:“一国两制”要把握好,“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行的。它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答案提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六、学习延伸

4.我们要维护祖国统一 篇四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丰植和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5.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篇五

摘 要:台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它与已经回归的香港、澳门问题又有诸多的不 同。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台湾岛内政局的变动和“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使台湾问题不断复杂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本文从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对台湾的政策,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解决;台湾问题;祖国统一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前 言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近代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国国内的政治生活,而且在亚洲乃至太平洋地区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中国在与很多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方承认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官方关系。由于内外经济关系的急剧变迁,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与大陆的投资、贸易合作关系迅猛发展。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心所向,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推动着两岸统一的进程。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一九七九年后,中国政府更是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自一九八七年底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极力推行以制造“两个中国”为核心的分裂政策,一直发展到公然主张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危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只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台湾才能同祖国大陆一起营造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民主、高度文明和国家统一的中国。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所谓台湾问题[1],一是指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这是台湾问题的本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战败,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府继承成立新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并在美国支持下武装割据,这便直接导致了台湾问题的悬而未 1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决;二是指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的问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国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要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

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声称“台湾地位未定”。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2]。

二、大陆对台湾的政策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崇高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实施、发展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它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首的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思考期。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1.第一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建国初期的我们重点是准备武力解放台湾。自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结束、南京解放之后,毛泽东同志就开始考虑解放台湾问题。因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使我解放台湾工作受到干扰和阻挠。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达成协议。1954 年 4 月至 7 月,日内瓦会议签订越南停战协定,国际形势趋于缓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随之趋于缓和。正是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1956 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当年1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不咎既往。”1963 年,周恩来总理在毛主席的对台工作的思路上加以发挥,将我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大陆的“一纲四目”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传至台湾以后,在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以蒋系势力为主的台湾当局心有所动,多次强调不会搞“两个中国”,并加强了打击“台独”势力的力度。和平解放台湾本已出现曙光,可惜的是后来被受“文革”和“左”的思潮的干扰而中断了。2.第二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已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范围内已经出现一个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环境和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在上述历史条件的变化下,对台工作自然必须服从于这个转变,对台政策也须相应地做出调整。1981 年 9 月 3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时提出了九条和平主张,被海内外媒体称为“叶九条”。这实际上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3 年 6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北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六条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4]

。“和平统一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领导人即已开始探索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思维,但是他们都没有来得及实践和加以完善。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出于对整个国家和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也本着尊重历史与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的需要,根据台湾问题的情况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延伸到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解决台湾问题显示了深刻的垂范作用,证明了它的创造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3.第三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江泽民作为新中国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人的核心,他继承、发挥和亲身实践了前两代领导人关于和平统一中国、特别是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思想。1992 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1995 年 1 月 30 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新春讲话,简称《八项看法和主张》,也称“江八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看法和主张立足于“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立足于“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外国干涉势力和台独分子;立足于“化”,通过相互访问、交流往来、高层接触,以及多层次、多管道的沟通对话,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共识,以便在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求得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逐步完成。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和平统一思想和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挥。4.第四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胡锦涛同志从成为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接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对台湾问题的工作一直是非常重视和关心的。2005 年 3 月 4 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联组会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活动决不妥协

[5]

。2007 年 10 月 15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坚定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现了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对早日解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殷切期待、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体现了祖国大陆的政府和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希望与他们一道共同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共同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胡锦涛的报告是对他担任总书记以来对台湾问题的战略思考做了一个小结,也是未来五年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思路的纲领性文件,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第五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讲话中强调,两岸同胞不能隔断血脉,没有解不开的心结,要持续推动和平发展,共圆复兴之梦。这次讲话是习近平上任以来就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一篇新的讲话,比较全面、完整地阐述了对台工作思想,对推进两岸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这篇讲话的核心就是“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需要大家来圆梦”,话语间体现出浓浓的民族情感,既是温情交流,也是刚柔相济,在台湾问题上一直坚持的东西并未改变。习近平在讲话中实际上提出了两岸破解政治难题的路线,深化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并用了一个新的说法“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字比喻形象,只要有这样一个锚,两岸关系发展就可以经得起风浪,避免动荡不安,可以说是一块压舱石。讲话涉及解决政治分歧问题的关键词就是“一中框架、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安排、相信国人智慧”,同时这个路线图强调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特别强调一视同仁,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欢迎。

三、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

台湾自三国时期就与中国大陆有了较为频繁的交流,虽然在以后的年代中与大陆数次分离,甚至兵戎相向。但那都是因为个人利益而进行的内部纷争,大陆与台湾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几千年来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用血浓于水来形容毫不过分。虽然现在两岸仍处于敌对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的,政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将一个民族分裂的。

台湾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台湾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悬挂在海外,但是和大陆一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台湾曾经被葡萄牙占领,但是爱国将领郑成功最终收复,一直到了甲午战争,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人,直到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内战爆发,蒋家王朝的覆灭,蒋介石逃亡台湾。,从此了台湾的统治,一直到现在台湾一共经历了老蒋和小蒋,李登辉,阿扁,马英九这五位领导人的治理,2012年马英九大选成功,获得连任。台湾走到现在也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那是什么因素制约的祖国的统一大业呢?因素有三个;首先是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缺乏文化认同感,其次是大陆与台湾的政治体制问题不同,台湾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恐惧感,还有就是台湾领导人的反共心理。最后就是国际形势的影响,美国和日本对台湾统一于祖国的阻碍,因为台湾有着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必须由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台湾问题的形成及至今仍未能得到解决,又是某些西方势力插手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因此,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又与外部因素分不开。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为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6]。

回顾历史,从蒋介石退守台湾开始,他就一直想通过独立战争反攻大陆,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思想,在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蒋介石一直对反攻大陆有很大的决心,就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台湾就想在这个时期反攻大陆,但是受到美国的阻挠,最终放弃,但是仅凭台湾当时的军力还有就是当时台湾地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陆那个时候经济很萧条的情况下,对蒋介石还是很有利的,所以要是反攻大陆的话,胜算也是比较大,中国在解放初期曾经想跨过海峡统一台湾,当时受到美国第七舰队的阻挠,当时中国的海军军事力量很差,跟美国比较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要是大陆强行登陆台湾的话,美国可能会介入,所以中国“统一战争”的胜算不是很大的,所以解决台湾的事被暂时搁置下来 先来谈谈独立的可能性。根据大陆一贯的声明和《反分裂法》,独立就意味着战争,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首先是大陆,大陆政府和人民一定会尽一切代价去阻止台湾的独立与分裂行为,现在也完全有这个能力,人力财力武力上都有这个能力。其次是台湾人民,相信每个人,除非是他发疯了,才会不珍惜和平的时光,而要战争,并且是有可能以自己的生命以至一切为代价的战争。再次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周边国家,它们是很希望台湾独立,但是又比谁都更清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大陆决不会放任台湾那样做。当然它们是更不会希望两岸 6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统一的,因为那样只会让中国更加强大,而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威胁。那么他们只有选择让台湾保持现在不统不独的与大陆对抗状态,而且它们也可以乘机得渔翁之利。要是台湾真的宣布独立而发生战争,美国和日本是不会也不敢用全部家底来完全介入战争的,因为那样很有可能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何况从道义上也讲不通,我们是在解决国内争端呀,它们外国来凑什么热闹?其他周边国家就不要说了。其实现在民进党之流的台独分子叫嚣“独立”,无非是为了捞取一点政治资本,或者是为了转移台湾人民的视线,以便巩固政权。事实上,它们这样疯喊,正是心虚的表现。要是真的战争降临到他们的头上,谁也不相信他们不要自己的小命。

那么,维持现状的可能性呢?维持现状是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大陆不可能会让这个现状一直维持下去。这不符合大陆的利益,也不符合台湾的利益,总之就是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现在台湾和大陆的对抗,就是在做“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呀!现在台湾和大陆在军费上搞对抗的开支,要是用在经济发展上,该有多大的效果呢?!大陆让台湾“维持现状”是因为不得已,一直以来都有各种原因使得解决台湾问题“有心无力”:解放初期的朝鲜战争、与苏联的反目、与越南印度交火、国内国际形势等等。最终就是技术装备上的军事原因,以及海峡的天然屏障。当然也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要养精蓄锐,待机而发。但是,让台湾保持现状而不统一,终究是一个问题,何况夜长梦多,久则生变。所以,大陆是肯定不能让不统一的局面一直保持下去的,时机来了马上就会采取行动,没有时机也要想法设法创造时机。

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呈现“总体形势大幅好转、重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趋势审慎乐观”的态势。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于促进两岸繁荣稳定、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仍面临一些变数。台湾已开放大陆居民到台旅游,两岸人民间感情逐步加深.再次,政治上交流增多。国共两党建立了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的商讨及国共两党高层领导的交流。从连战大陆之行开始,国民党高层陆续登上大陆,开展两党的高层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更加务实,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追求“共创双赢”。然而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双方取得共识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政治智慧,寻求解决办法,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解决当前急需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积极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办法,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得到台湾方面的认同。马英九先生也提出,希望能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在“宪法”的框架,以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下,改善两岸关系,是台湾民众共同的期望.我相信在马英九的这个任期内一定还是遵循不统不独不武这个理念,因为这个是最适合现在的局势,也是台湾人民喜欢看到的,但是无论如何,祖国大陆是不会让台湾地区永远这样的,不会让台湾像现在的南海问题这样,听说最近大陆在福建修建了新的机场,是不是为了对付台湾呢,民间有很多猜测的。所以,我觉得大陆在未来一定会用和平或者武力的方式统一台湾的,所以台湾未来的走向最终还是会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6.关于台海局势祖国统一 篇六

一、做好课前准备

1. 设计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基本史实;能够列举出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事例;能够说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能够史论结合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含义、地位;通过播放港澳回归庆典仪式及反映广大中国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视频资料,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港澳顺利回归祖国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是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表现;“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希望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2. 考虑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的经过、背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表现;“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作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前提。

3. 做好教具的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及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并制作Flash课件《乡愁》。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Flash课件《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作者在《乡愁》一诗最后一段中提到的这头,是指哪里呢?

生:台湾。

师:台湾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生:东南沿海地区。

师:是在什么时候,“作者”跟大陆活生生地分开了呢?(让学生进行思考)

生: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垮台,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及一些专家学者退居台湾,此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作者也只能隔着台湾海峡眺望大陆。

师(总结):自此台湾跟大陆只能隔海相望,但血浓于水,大陆人民从来没有遗忘台湾同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记挂于心。

2. 回归教材,讲授新课。

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一位老人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什么样的构想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呢?他是谁?(让学生看教材回答问题)

生: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位老人是邓小平。

师:请×××同学把“一国两制”的内容读一下,其他同学默默体会、记忆。

(播放幻灯片,师生共同朗读“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

(导人第二小节——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师:“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它真正的实践却是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

(回顾历史)

师:香港、澳门是中国固有领土,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她们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

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被英国割占;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九龙司地方一区被英国割占;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新界被英国割占。

师:播放幻灯片,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示香港被英国割占的过程。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澳门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

生: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占据了澳门地区。

师:播放幻灯片,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示澳门被葡萄牙占据的过程。

(回归教材)

师: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看教材,了解香港回归的过程。

师:在香港回归前,英国坚持以往所签订的条约有效,并不想归还香港。在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过程中,邓小平说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哪位同学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邓小平当时的心情呢?(展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师:1997年7月1日零时,一个扬眉吐气的时刻到来了,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驻港记者,你会怎样报道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录像。(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强大,使学生明确“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回归教材)

师:阅读澳门回归的有关内容,掌握其中的两点:1987年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如期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师:让学生观察、辨别教材73页中的香港、澳门行政区区旗图,并拓展知识内容:“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为董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为何厚铧”。

师:过去我们为何会失去香港、澳门?今天为何又能够顺利收回?(播放幻灯片)

(小组讨论)

生:过去是因为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装备落后,今天则是因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一国两制”方针切实可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领导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等。

师(补充):收回香港、澳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

(导入第三小节—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师: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引起了一些台独分子的焦虑和不安,2002年8月,陈水扁首次明确提出“台湾与对岸的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同学们,台湾真的是一个国家吗?你们能不能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证明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生:三国时,吴国曾经开发过台湾;两宋时,大陆人民曾经为躲避战乱移民台湾;元朝政府曾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师: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一样的吗?(播放幻灯片)

(小组讨论)

生:不一样,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师: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海峡两岸的统一不容他人干涉,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的大潮势不可挡。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如下问题:海峡两岸在未实现统一之前,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两岸交流的情况。

生:未实现统一之前,遵循的原则是:相互尊重,互补互利。两岸在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

师:两岸交流的情况除了大家说到的一些内容外,还有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大陆送给台湾大熊猫,两岸基本实现“通邮、通航、通商”等。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湾的分裂是暂时的,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一起期待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好吗?(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生:好的。

师:大家能为台湾设置一面区旗吗?(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进行巩固练习。

7.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教案 篇七

一、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中对台湾方针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及援疆干部动人事迹的学习,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知识点的学习,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不能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关系,祖国统一趋势不可逆转。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汉一家亲”图片展示(背景音乐《爱我中华》)提问:1.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从歌曲和图片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

过渡: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互相离不开,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维护着祖国的统一与安定。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就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二)授课: 考点

一、民族团结

1.出示图片《中华民族分布图》,请同学们根据图片信息归纳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针对这种分布特点,我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2.知识点梳理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意义。(2)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了什么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3.援疆干部王华同志的动人事迹

4.合作探究:近年来“疆独”与“藏独”两股分裂势力日益猖獗,严重地破坏了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面对民族分裂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过渡: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这些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援疆干部们的辛勤劳动,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才会出现繁荣景象,边疆的统一及社会安定才会得到很好地维护。我们不但要维护边疆的统一,还要实现全国的统一,接下来我们来看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

考点

二、“一国两制”构想及港澳回归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背景及提出。

2.什么是“一国两制”构想?这一构想提出有何现实意义? 3.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回归基本概况。

4.合作探究: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对中国、对港澳、对台湾)5.撒切尔夫人对香港回归前景的语言及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

6.特别提示: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港澳回归后的最主要变化。

7.合作探究: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过渡: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给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虽然现在台湾暂时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海峡两岸的交往却是日益密切,台湾回归祖国指日可待。接下来,我们就来看海峡两岸的交往。考点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近日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

3.合作填空:海峡两岸交往史实简表。

4.图片展示: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密切交往。

5.热点追踪:2016年前七个月两岸经济贸易下滑。思考为什么经济贸易会下滑?(图片展示台湾大选与新任民进党领导人蔡英文)6.图片展示:台湾各界民众反台独活动。

(三)总结 通过对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复习,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党,它能够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也能积极的与时俱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与祖国统一大业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在此,祝愿我国能够早日完成统一大业,也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8.《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反思 篇八

因此,在本的整体设计上,我以情感的培养为主题,努力渲染堂氛围,以家国情怀题,以爱国主义结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愫。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和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学生为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总体讲,我认为本节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入部分,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首诗导入。请学生聆听歌曲,教师提取关键词句,渲染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怀。由此引入题——《祖国统一大业》。

2、在新讲授环节,通过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的探索学习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例如在探究“一国两制”的内涵时,让学生结合材料以及本内容,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堂参与度,又能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更深的理解。、这节的目标是明确祖国统一、激发学生的历史情节。如何将学生引入这一情节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关键。在这一点上,我利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做为情感引导。同时播放感人歌曲,用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此时再引导学生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从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充分解读本,让学生掌握本的基础知识,梳理本内容,做到贴合本知识,突出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通过教材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这节也直接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中一些问题:

1、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堂仅局限于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更多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兴致盎然。

上一篇: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期末考试教师发言稿下一篇:某街道“洗城行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