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自己

2024-08-10

重新审视自己(共8篇)

1.重新审视自己 篇一

新课改,让我重新审视数学教学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中学 付亚洲

新课程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昭示着强大的生命活力,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通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数学新教材,搞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传播者的单一角色转化为学习者、教练员、编著者、研究者和引路人,而所有这些都要靠一节节数学课堂教学去实施,新课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教学。

一、数学教学应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在强调“应度教育”,它把人当成了训练的机器,不考虑学生实际、千篇一律,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不少,而收效甚微,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难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就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目标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数学课堂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得出五种不同的学生。第一种学生是无需任何的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任何应用题,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就举手要求回答的,而第五种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中等难度的题目。可以想象的是,当第一种学生已经解答老师布置的所有应用题时,第五种学生也许还难以下手做题。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教师对全体同学提出的是同一个要求和目标,显然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而当学生达不到老师提出的要求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沮丧和失落的感觉,感觉前途是一片黑暗。在我们的教学中,能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生目标的教师并不多,而此时,有些学生就会因为没能达到老师的目标,而感到失望和沮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不同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目标和希望,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和进步。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尽力靠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时,不同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不同的数学。结合这点体会,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确定两个目标:一是一个学期中的大目标,即学期结束时自己在学习、技能方面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二是每节课中的小目标。我给学生设计了《课堂达标情况表》,每人在上课前,选定自己的小目标,通过自己本节课的努力以促使达标,通过分段达小目标而最终实现大目标。另外,我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成长记录袋,让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期达到人人有所发展和提高。

二、数学教学需把问题生活化,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以往的数学教材教学中教学基本上远离生活,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计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y和-5x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上四支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走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三、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

新理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领域,并在“内容标准”中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领域,并在学段教学目标中多次强调加强实际操作、测量、画图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这样,预示数学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上,努力使“培养”到位。

首先,教师应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到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着力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数学课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家的史料,教师要有意识去挖掘和充实,并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光荣传统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要发展与生存,唯一的出路在于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创设情境,努力营造创新意识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口耳授受关系教学模式,克服那种怕学生犯错误而在教学中把实践步骤分得过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学生探索乐趣和深度失败的作法。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易“犯错”的手脑并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通过量、拼、剪、拆、画等操作、实验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活动的时间空间里自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新知。当然,学生动手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机械模仿操作,而应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

第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到处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数与形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时,不要局限于课堂,而应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里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千方百计地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开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手脑活动的频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也使学生体验到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数学教学由“教材研究”转位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贫富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以上观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做法,在教学观念上可能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逐渐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以便更好地上好新课程下的数学课。

2.重新审视自己 篇二

20世纪90年代, 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 到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对绿色建筑给出定义, 从理念的研究讨论到政策、法规的制定推广, 出台了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开展绿色建筑标识工作。绿色建筑在中国大地处于一个现在进行式, 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特别是2013年1月6号国务院转发了由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以2013年“1号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文件, 标志着我国绿建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重温绿色建筑实践的发展路线, 有助于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线路及特点

综观世界各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 普遍源于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国际上比较公认的绿色建筑的理念还要追溯1962年《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世纪的70年代的石油危机, 使人们意识到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987年联合国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可以看出, 经过各个国家的研究和探索, “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友好型建筑”“生态建筑”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由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房地产转型和消费者需求变化都在绿色建筑中找到了共同的契合点, 绿色建筑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 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

不同的气候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房地产政策不同, 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发了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比较著名的有英国建筑研究所的建筑环境评估方法BREEAM,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LEED体系, 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NABERS、德国的DGNB、以及加拿大发起并由多国联合制定的GBTool评价体系等。这些评价体系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

我国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以粗放型为主, 虽然发展速度高, 但以能源高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 再加上地域广阔, 总体建筑质量较差, 人们的环保观念欠缺等多方面的原因, 建筑行业存在不少的隐患, 绿色建筑工作更是遭遇了很多的困难。与先进国家相比, 无论从观念、技术还是政策等各方面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2.1 认识绿色建筑

“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是全球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 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2006年版绿标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应该说, 这个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 太过于笼统和抽象了。很多人包括部分建筑从业人员仍然停留在绿色建筑就是要节电、节水、多种树的浅表层面, 对于交通、施工过程, 运行使用过程中的绿色建筑包含的丰富的生态内涵并没有充分认识。人们观念的更新需要通过不断的宣讲、学习, 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的生态价值观一起成长。

2.2 关于政策体系

政策具有先行引导作用, 特别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自上而下的政策性工具往往能成为推动某一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及各省、市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就具有这样的效力。此方案以强制性和激励政策推动地方绿色建筑的发展, 使我国绿色建筑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6年3月底, 全国累计取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 (个) :4195, 累计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48728。 (注:信息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截止至2016年5月, 全国共有31个, 2013年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合地方实际情况, 陆续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提出了各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1]。对比各省、市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颁布时间上虽有先后, 但都有共同的特点:

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重点推进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并给出了各级各地的具体量化目标, 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⑵因地制宜, 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 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各省、各级市, 侧重点均有不同。

⑶加强激励性措施, 根据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 各地结合地方实际情况, 出台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1]。如广东省自2013年开始, 财政从省节能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资金, 对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和评价标识制度建设等工作给予适当补助, 对获得国家、省级星级评价标识并完成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山东省、江苏省、北京市、陕西省、上海市等18个省出台了财政激励政策, 集中在对获得“绿色标识”后奖励相应星级奖金, 返还城市配套费, 对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建筑奖项优先参评、企业评级加分、表彰奖励等激励措施, 特别是安徽省提出金融机构对绿色建筑的消费贷款利率下浮0.5%, 开发贷款利率下浮1%的激励政策。

为了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普及化, 住建部还进行了多层次的推广平台及宣传:

国家级:从2005年起, 我国每年三月都会在北京召开绿色建筑国际会议, 世界绿建委主席、各国绿建委主席都有出席。

区域级:绿色建筑与气候是密切相关。按照气候条件全国可分为三大类, 分别为夏热冬暖 (粤、桂、闽、海南) , 夏热冬冷 (中部地区) 和寒冷严寒 (华北、东北、西北)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和“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相继成立, 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区域合作的新阶段。实践证明, 区域联盟是我国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

地方级:各地省、市级绿建委组织召开地方的绿色建筑推广大会。

另外各地还将绿色建筑行动作为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动的重要宣传内容, 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引导公众合理使用用能产品。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营维护等人员的培训, 将绿色建筑知识作为相关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

以上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市场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 开发商和消费者不会只依据几个文件, 几个标准的要求, 作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在“政府引导, 市场推动“的原则下,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3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评价体系具有引领市场的作用, 它整合了理念、技术和创新思维。不同于市场的自发行为, 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工具, 针对领先于市场、愿意相对较早地采用新技术的项目群体, 必须以鼓励和加快技术运用为目标。虽然为了要达到体系要求, 相对于一般项目可能相应增加成本, 但经济性往往不是评价体系首要考虑的指标, 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很大的困难。

我国自2001年10月颁布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以后, 各种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相继出台,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正逐渐形成, 日趋完善。截至2016年7月, 已颁布的相关标准共14部 (见表1) 。这些标准涵盖了不同气候特征, 不同类型的建筑, 在促进建筑市场向生态和绿色转型方面, 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也要认识到, 现行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一些缺陷:标准体系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从各项指标的分析、筛选, 到分值的确定, 权重的选取及整个框架结构, 涉及到各个方面, 各个环节。我国的评价体系的制定鲜有消费者参与决策, 与现实脱离现象非常严重;另外, 通过权重来完成指标整合时, 受到基础数据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 其客观性也受到质疑。

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作为目前最完整、最先进的体系, 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的评估系统, 它巨大的市场影响力源自于USGBC为LEED体系所建立的市场推动机制。我国采用的“政府推动+市场机制结合”的模式, 虽然不具有强制性, 但随着绿色建筑的推进,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明确规定新建民用建筑必须100%为绿色建筑, 为实现这一目标, 有必要重新认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建筑市场的影响,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开展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和建筑产业化等多方面的革新。

2.4 关于绿色建筑技术方向

绿色建筑的推广实践依附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经过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多年的努力, 已经总结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在选择运用这些技术时要掌握几个原则[8]:

追求整体性能的优化: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 应选用适宜技术和部品, 合理控制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

被动优先: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中应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措施。

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和地域特点, 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合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技术创新: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建造技术, 推广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健全技术集成体系和产业化部品体系。

3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几点建议

3.1 研究绿色建筑尤其住宅建筑的发展要回归到住宅的根本特性:商品性

在市场经济中, 对住宅的投资具有保值增值的特点, 这使得许多地区的住宅价格波动不止。某段时间, 一路上扬, 即便短期内有所挫跌, 也总是很快便走出波谷、再度攀升。大量的实例表明, 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绿色建筑理念, 必然是贯穿了从地址选择、规划设计、现场施工以至材料采购、运营管理等各个开发阶段和技术环节, 其带来的增量成本与对建筑物价值的提升相比, 只是很少的比例。因此要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各种潜在价值的研究和宣传, 将研究成果通过媒体传播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让消费者觉得绿色建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购买绿色建筑产品更加物有所值, 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而一旦购买成功, 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绿色建筑的市场价值, 进而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 形成良性循环。

3.2 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带来建筑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与革新

绿色建筑对建筑技术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重视。被动式技术和主动式技术的争论还在继续, 以广东省为例:气候以夏季漫长, 且高温、高热、辐射强烈, 多雨, 冬季温暖, 湿气较重为主要特征, 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应放在遮阳隔热技术、自然通风技术、室外热环境改善技术和围护结构等方面。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各专业的分工协作, 在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 各大专院校的建筑、土木、规划等也都针对这个领域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探索, 建立符合要求的绿色建筑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并行式”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 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6]

4 结语

以建筑节能设计、墙体材料革新为基础, 以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为突破口, 带动绿色建材、建筑标准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行业将不断向生态和绿色转变。作为工程技术人员, 要认清政策导向, 制定实施策略, 尽可能较快掌握新技术、新工艺,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更好地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做好准备。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路线, 从理念、政策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向等方面, 找出绿色建筑对促进建筑市场转型起的作用, 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进建议

参考文献

[1]马欣伯, 宫玮, 宋凌.2013年度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总汇[J].建设科技, 2014, 03.

[2]Top 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王建廷, 刘盈.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及推进建议[J].建筑经济, 2015, 12.

[4]2014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R].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2015.

[5]2013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R].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2014.

[6]张群, 王芳, 成辉, 刘加平.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学报, 2014, 08.

[7]杨杰, 李洪砚.基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绿色建筑需求因素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 2014, 10.

3.重新审视阅读活动 篇三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和人格有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对此已达成共识。但现实中的许多做法,仍值得我们探讨。下面,就从阅读的视角、角色、空间三个方面来对阅读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一、阅读活动中的视角定位

多年来,语文教育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总试图“通过对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咀嚼,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对这种教育的弊端,清华大学附中的一位特级教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艺术课,语文教育正在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炼课。抽象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育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的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二、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目前,阅读活动中的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主客颠倒”。事实上,阅读课上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学生应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压迫而产生勉强阅读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写道: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不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吗?

这种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阅读活动的空间定位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正因为这种形势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育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限制,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起地球的支点”。

4.电力营销理念的重新审视 篇四

目前,我国电力供需矛盾趋于缓和,但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以及发达国家相比,这种供求关系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低水平的。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构成市场的三大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都具有很大潜力。随着我国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加入WTO,这种巨大的潜力将会在近几年内产生一定的暴发。因此,重新审视营销理念,建立相应的营销战略,对于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现代市场营销的观点看,卖方构成的仅仅是行业,买方才真正构成市场。多年来电力行业国家垄断,电力企业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企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围绕市场来进行。目前的国有电力企业对市场变化和要求反应迟钝,行业之间缺乏竞争,特别是一些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经营意识不强,营销理念陈旧,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国家电力公司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改善服务,提高效率,降低电价,促进发展”的改革目标。随着这一目标的逐步落实,电力企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力市场将逐步得以规范。从现阶段我国电力市场状况看,我国电力需求状况属市场营销中的潜伏需求,大量的用电需求尚未开发出来。所以不论是改革的趋向还是市场营销管理的要求,都需要营销管理者以全新的理念来研究市场营销和潜在市场范围的测量,进而开发有效的服务和规则来满足市场需求,将潜在的需求及早变为现实需求。

电力营销需要打造一种深刻的哲学文化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理念是一种以顾客需求和欲望为寻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体现。如果将营销理解为一种哲学文化,这里面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营销体现着某种特有的传统哲学思想,它对广大用户体现着特殊的魅力,是一种传统的哲学文化在社会上、在广大用户之间的广泛认可,引起了社会和用户的共鸣,而吸引着大量忠实的顾客;二是营销必须满足顾客全方位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而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精神上。营销哲学文化是企业营销事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在社会上的广泛认可和共鸣,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三株口服液年销售额在创70亿元后,一个谣言就使其垮台。郑百文在创百亿元大关后,似乎一夜之间就遭了灭顶之灾。这些东西听起来觉着有点玄,但仔细想想,一个谣言,几个回合就能搞垮一个企业的营销乃至整个企业,说明这个企业的社会认可程度太差了,它的内在支撑力也太虚弱了。试想,给同仁堂、海尔造个谣言能产生这样的后果吗?同仁堂三百年古训“泡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海尔全方位满足顾客的品味和享受。这种古老传统的哲学文化是多么的朴实,它引起了国内外顾客的共鸣,岂能在一招一式中倒台。这就是哲学文化所起的作用。电力行业不是没有好的榜样,只是我们这些年来,躺在国家垄断的温床上做得不够好,成功的例证也就少了些。山东鲁能集团不是成功了吗?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先进的哲学文化。这种文化一点一滴地融入了广大消费者之中。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回过头来反思这一问题,我们的企业战略是不是足够重视了营销环节,我们的企业文化、营销哲学是不是能够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共鸣,是不是全方位地考虑到消费者利益呢?其实电力企业很早就提出了“服务”口号,只是近几年来才叫得比较响,可实际操作中,往往又得不到落实,形不成气势,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先进的营销哲学文化,是按照特有的理念形成不可动摇的传统,这种传统不是时冷时热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宣传上,而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折不扣一点一滴的积累。因而,造就和培养出特有的个性,以特有的风格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以至引起社会的共鸣,它是其他人无法模仿的。我遇到的一个故事,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某地新开的住宅区,由于种种原因几个月来用不上电,在用户多方面的努力下,才终于解决了用电问题。且不说以后的管理如何、服务如何,就用户为了用上电,多次跑有关部门和供电局,那伤感和烦心的几个回合就够用户品

味几年了,供电局的形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就可想而知了,用户还愿意和我们多打交道吗?营销哲学文化能够征服人心关键在于它那种对顾客全方位的满足,同时还在于特有的文化品味,这种品味是对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对电力企业来讲,将营销理解为一种哲学文化,最重要的是创造企业品牌,这种品牌是企业用先进哲学文化包裹着的无形商品——电能。他们共同打造着企业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电力营销没有直线,而需要策划生产什么,质量如何,价格高低,如何想办法销售,是传统工业中的营销观念。电力供给的连续性,产品的单一性是我们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很明

显的区别。电力工业又是基础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影响较

大,电力供给的多少,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电力营销,在当今时代,很难直接达到目的。如果我们对某种潜在的需求,加以合理引导,提供有益的帮助,情况可能发生变化,这就是策划营销。策划不是盲目的,是通过对潜在市场的研究和测量,通过巧妙的设计,制定出一定的策略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营销活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和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作为国家垄断的电力企业,由于没有显见的竞争者,往往轻视市场营销这一重要环节,从而无法有效地开拓潜在的市场,丧失企业发展的时机,这种忽视市场营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电力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些企业经营者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不能深入研究和探讨。日常经营中,仅靠行业垄断优势维持着再生产,企业效益低下,在近几年来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形下,显得束手无策。而一些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详细研究,制定长、中、近期战略,对市场进行细分和测量,在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那么,电力企业应该如何策划营销呢?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当经营者把营销理解为卖产品的时候,就发现眼前的路越走越窄。当今的营销必须换个方位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消费者要满足何种需求,面临什么障碍,遇到什么困难,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我们能帮助消费者排除障碍、克服困难、解决困难,那么就获得了营销机会。当然,这中间要有一个策划的过程。例如,北方地区以电代替煤来取暖,消费者是否存在认识障碍,资金问题,成本问题,我们电力部门要精心策划,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其次需要经营者重新确定自身的营销责任。这种责任不能仅仅理解为与电力这一产品相关的事物,如保证电能质量和它的可靠性等相关的承诺和服务。而应当进一步提高责任感,把用户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都作为自己的责任范围,通过策划各种组合措施使用户的需求欲望得到满足。例如北京、上海的房地产开发商,原来他们只是在房间的功能,房子的质量上下功夫,再加上前几年有关政策不到位,销售处于低迷状态。但近几年竞争更加激烈,销售量却迅猛增长。究其原因,除国家政策支持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周密的服务,为用户解决了在购房、住房中的一切障碍和困难,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这使很多潜在的消费群体转化成真正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当今的营销没有直线,电力企业尤其如此。营销观念一旦发生变化,营销的性质随之发生改变。产品的营销变成了方案的营销,营销不仅是确保产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确保用户的利益。策划营销在于为消费者排除障碍,为用户创造价值。经过这样的努力,使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拓展了电力市场,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多角度全方位审视电力营销一般来讲,人们对传统的营销理解为单一的运作过程,是简单循环往复,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营销就陷入了困境。如目前电力用户资金困难支付能力存在问题,电费的回收就显得困难重重。如果将营销理解为贸易,营销便不再着眼于单一过程的完成,就可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来展开,原来看似难以实现的交易便有可能得到解决。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营销目标的客观环境复杂多变,因而要求电力企业的经

5.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自主权 篇五

高等教育领域始终有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这就是高等学校自主权。我们常听到校长们抱怨自主权太小,行政部门的干预太多。而另一方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已经赋予了高等学校各方面的自主权,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要理解教育法中高等学校自主权的含义。从教育法的角度看,高等学校自主权是高等学校依据教育法的规定而享有的法定权利,在性质上是一种公权力,不同于高等学校参与民事活动时所享有的民事权利。这一点不仅被教育法学理论所支持,而且已有司法判决予以认可。在田某诉北京科技大学一案中,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从学籍管理是教育法赋予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这一规定出发,认为行使这一权限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行为,将高等学校自主权定性为一种公权力。作为一种公权力,高等学校自主权与政府的公权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在于两者皆是站在优越于相对方的地位,运用强制力维护和分配公共利益的权力,不同于私权利或民事权利。区别在于一旦法律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自主权,那么这些权力就与政府的公权力产生了分离,只要高等学校合法正当地行使,便不再受政府公权力的干预,政府只能在法定的范围内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监督。

其次,是现有法律自身的原因。我国自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已经先后制定了6部教育法律、数十部教育行政法规、还有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及教育行政规章,其中很多法律文件都涉及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仅从《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来看,我国高等学校享有的自主权包括:(1)招生:制定招生方案,调节招生比例。(2)教育教学:设置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实施教学。(3)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科技交流合作。(4)机构设置:设置机构,配备人员。(5)教师管理:聘任教师,评聘职务,调整工资津贴,实施奖励或处分。(6)学生管理: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颁发证书。(7)经费使用:管理、使用各种财产和经费。

仅从上述法律条文来看,我国高等学校所享有的自主权还是比较充分的,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少。但现实之所以不一样,这和我国的教育立法方式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第一点,我国《高等教育法》在规定高等学校自主权时,将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放在一起统一做出规定,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性不强、也不尽合理。这与法治国家严格区分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及相应自主权的立法方式有很大差异。第二点,我国现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自主权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较差。以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权为例,《高等教育法》第33条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学科、专业设置权究竟是何含义?高等学校能自主到什么程度?高等学校是否无需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就应当拥有此项权利?在实践中,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好!第三点,我国教育法仅仅规定了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却没有限定政府的权力范围。而且在政府有权监督高等学校的领域,也没有规定政府进行监督的方式,这使得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缺乏清晰的权利边界。从其他国家的立法体例来看,对高等学校自主权与政府权力的规定方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分别规定二者的权力是什么;第二种是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政府的权力,高等学校的权力就是除此之外的与办学相关的其他权力;第三种则是主要规定学校的自主权力,而对于政府的这部分权力则并不明确。我国现在采取的正是第三种方式。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由于我国行政管理的惯性,现行的教育立法方式存在有利于明晰政府与高等学校各自的权力、也不利于恰当处理双方的关系的遗憾,值得给予进一步考虑。

而且,法律仅仅规定高等学校享有哪些权利也是不够的,它还应当明确高等学校行使该项权利的法定形式、高等学校不当行使权利时的制裁方式、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受到非法干预时的救济途径,这样才能既赋予高等学校应有的自主权,同时又对之进行合法的规范和有效的保障。

第三,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这表现在对于教育法已赋予给高等学校的权利,教育行政机关往往还会有意无意地侵犯,或者通过直接的行政命令或计划,或者通过制定行政规章。它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法理,即《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是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效力高于国务院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或规章,因而教育行政机关无权通过制定行政规章侵犯高等学校依法律而享有的自主权,更不能通过红头文件来干预高等学校的法定权利。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贸规则要求那些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必须是经过法定程序制定并公开颁布的,而“红头文件”因其未经法定程序制定并且没有通过法定渠道公开颁布,就不能发生法律效力。因而,教育行政机关必须真正确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才能符合法治国家与WTO规则的要求。

第四,高等学校自身对教育法的了解还不够。高等学校只有先了解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明晰自己的权利、义务,才能在办学活动中行使这些权利,并拒绝他人的非法干涉或侵犯。否则,法律虽已有规定,但自己却不知晓,那高等学校不仅不能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且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也很难准确及时地意识到,这难免就会造成不能很好行使自主权的情况。因此,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法治意识,认真研究分析各项法定自主权的内涵,真正做到正当合法地行使自主权。

第五,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不足也是一个需要提到的原因。由于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历史不长,因而对很多教育法学理论尚缺乏很好的研究,包括高等学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等。这些问题涉及到:高校自主权是属于国家权力之一部分的公权,还是它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固来就有的私权,高校自主权与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权之间是何关系,高校在行政法上有没有独立的地位,它与教育行政机关之间是内部还是外部的行政法律关系?显然,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不解决,那么无论立法还是实施法律都会失去坚实的基础。

此外,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的制度环境,因而还有多方面的有形或无形阻力限制了高校主张自己的权利。在这方面,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需要社会整体法治环境的改善。但无论如何我们应相信,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是高深知识汇聚的地方,它在一个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创造发展中有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有理由、有必要在我国的法治道路上走在前端,做出表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100872)

6.重新审视自己 篇六

多次与各品牌区域经理进行交流,我心想作为一方诸候的外派大员,行使着钦差大臣的权力,掌握着区域资源的生杀大权,这些手中握着人权,财权的区域经理,应该是人生得意之时,但很多区域经理却丝毫没有谈到人生的得意,相反说到最多的却是发泄满腹的抱怨。

“怨”区域促销资源太少,公司不给促销政策。

“怨”人员配置不合理,公司不给配置人员。

“怨”遗失战机,权力太小,想做,但审批层多,操作过程繁琐。

“怨”客户不理解、不配合、公司不支持。

“怨”不被理解,下属人员不配合,不能正确理解区域营销意图。

当然还有其它消极的一面,如何化消极为积极,应是各公司人力资源部所重视的,在这里结合我的实际操作经验,给各位战斗在一线同仁说一声别光冲锋,也要停下来研究一下战术是否正确,叫穷也要有叫穷的招数。

这些抱怨究其原因,是区域营销资源的浪费,或者说是没有将营销资源更好的利用。才会出现资源枯谒,一付江郎才进的形象。这种怨气的埋怨,积累,势必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整,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对产品没有信心,对公司没有信心,对领导没有信心,对下属也没有信心,对客户也失去信心,最终只会与企业的发展背道而驰,

在拿到人力资源部的解聘书后,“仰天长叹,英雄自有归宿”。

但经实际调查后却发现,现实并非如其君所言,并由此引出我对区域营销资源的认知,以和各位同仁共勉。有时候区域营销资源往往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资源”促销资源太少,不是太少而是只停留在公司下达的促销资源上做文章,公司给什么做什么?给多少做多少?没有务实的做调研,没有认真的分析市场的潜量,拿不出能够说服领导的促销依据导致促销资源的枯竭。为此建议,首先要重新审视区域营销资源,做细致严密的市场调研后,对区域资源的配置,促销资源的使用,拿出切实可行的促销方案。但这个方案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该方案是否能够促进销量。2、是否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划。3、是否能够调动你所服务的客户以及下线客户的销售激情。4、是否能够让下属顺利的开展此项工作。5、公司营销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若是符合以上几点,相信你的促销方案就能够让上司慎重考虑,然后投入新的促销资源,进而拉动你区域的销售。因为你的区域是否能够完成任务,对公司的整体销量必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6、品牌优势的挖掘:一线品牌要从若干方面来进行挖掘优势,切实将我们的优势展示出来,将品牌优势进行延伸和衍生出来,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营销资源的最大化。

二、“人力”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纳入资源中进行评估)

7.在生活中重新审视数学 篇七

面对新教材, 我努力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 努力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充分关注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孩子们在动中学、在玩中学,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开发思维潜能, 培养创新能力.

一、选生活素材, 激活学习情感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再现生活场面,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 我先请一名同学帮忙把一根漂亮的头绳分给两名学生, 并让学生边分边说, 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名学生:“他这样分, 你们满意吗?”这样利用分物品的生活现象, 引出“平均分”, 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 而且使学生感到新颖、亲切, 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同时, 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 如天天上学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 以免迟到;或外出旅游时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 才够回来, 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生动有趣的、富有意义的素材,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亲切、有用,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与锻炼中富有个性地全面成长.如:让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 找出几道乘法算式”;把“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有多少”记录下来, 制成表格, 再进行计算, 用这些数据作为教学内容……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 让学生首先从心理上对知识产生亲切感, 在这种“亲情”中学习知识、探索奥秘, 既能陶冶学生情操, 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激发兴趣, 锻炼能力.

二、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 亲身实践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看过的容易忘, 做过的能记住”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 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的机会, 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激发兴趣, 诱发求知欲, 开启思维, 感悟知识的真谛.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 让学生参与实践, 亲身去体验、感知、认识.如:通过用手推桌面上的文具盒作直线运动、用绳子捆住一物体上下运动等认识平移;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小风车并使它转动、抡甩手臂等来认识旋转, 这些来自学生身边的有趣的生活实例,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终身难以忘怀的记忆.

《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改变人际关系.因此我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但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注意小组合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竞争性, 小组合作前, 教师要讲清目的、要求、步骤, 以及在合作中的相互配合, 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活动, 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走出课堂, 体验数学的魅力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习数学很重要, 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将活动与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4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 如果每名男同学和每名女同学都打上一局, 一共要打上几局?又如:小朋友排成一列做游戏, 从前数小林是第9个, 从后数小林是第6个, 这一列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把学生带出课堂, 亲身实践一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 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同时又让他们明白, 只要善于动脑, 生活中处处有值得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达到了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必须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 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 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 再把这些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样, 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和结论.如:教学完《认钟表》这一课, 我让学生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这样的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又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们在设计方案的活动中, 注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对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了安排, 投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还与同学进行争论, 等等, 真正让学生们“活”起来了.学生们在交流中流露出那种个性化的想法与表达, 展现了了可贵的童真与童趣.学生们也因为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 更加热爱数学.

8.重新审视家庭价值 篇八

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农村。

31岁的傅小筝第一次在一个月里如此密集地看见丈夫,在她的月历牌上,红星的数目第一次压倒了红叉。她万万没想到,一场席卷全球影响到芸芸众生的经济萧条,几乎挽救了她与丈夫濒临破碎的婚姻,这莫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以前我一个星期7天,只有两天晚上能看见他,其余5天,他,基本上都是喝到后半夜才回家。”那是经济景气的时候,她老公“盖茨”加盟了一家餐饮连锁店,饭店规模很大,楼上楼下好几层,一千多平方米,加盟费就掏了400万。丈夫常常因为应酬,夜夜笙歌。

“我以前给他画过考勤表,按时回家就在日历上打一个红星,过了12点还不回家的,就打一个红叉,你真应该看看去年他生意最红火、工作最忙的那几个月的日历牌,上面几乎全是红叉叉!”她翻到其中一张,全部红叉叉的上面,又打了一个最大的红叉把整个日历都叉住了。“这是一次吵架后我画的,当时真觉得是用大红叉给这个婚姻判了死刑了。”

“盖茨”毫不掩饰地对傅小筝翻了个白眼。“幼稚死了!当我是幼儿园小朋友啊,为了你画一朵小红花就要乖乖表现?”

傅小筝喜欢这种斗嘴,斗嘴是在乎的表示,一个肯跟你斗嘴的老公总比一个下落不明的老公好得多,所以她更起劲了,一天不落地惦记着小红星。这几个月,红星闪烁,老公的公司业务下滑,应酬少了,回家吃饭多了,本来只负责打扫卫生的保姆又多了一项任务:烧晚饭。

经济不景,餐馆亏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傅小筝成为了家里每个月支付银行抵押贷款利息的中流砥柱。“盖茨”闲下来以后,示好般的接送傅小筝上下班。

经济危机能让家庭成员抱成团,这点傅小筝以前可没想到。社会越进化,似乎婚姻的功能性就越消退,戏文里怎么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种分工合作现在已经渐渐消失了。七八十年代的小说里,女人赌气一回娘家,男人就面临着没人做饭、没人洗衣、没人补袜子的尴尬境地,男人一出走,女人就陷入灯泡无人修、煤气包无人换、买米无人扛的悲情角色,现在不会了。“我以前常常发现,我老公确实不用回家,外面宴席比家常菜带劲,酒吧比起居室自由,搓麻比看电视过瘾,就连按摩妹都比老婆温柔漂亮,他在外头多滋润啊!现在可好,舍不得顿顿应酬下馆子买醉了,只好乖乖回家吃饭。”

“盖茨”矢口否认自己现在恋家是因为没钱,“谁愿意天天应酬?有钱有生意做的时候,谁都黏着你,跟你称兄道弟,没钱没生意做了,就看出来了,都是假的,只有家里人是真的。”虽然他重新认识家庭的价值,是被迫和非自愿的,但毕竟算是认识了。

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某一天,经济回暖,这个男人,或者这些男人们,会不会又头也不回地冲到外面那个热气腾腾的世界里去了?

中国历经30年的高经济成长后,也罹患了西方先进国家的文明病——对家庭疏离、追求个人主义。

有学者指出,过去,家庭的组合不谈感情’夫妻对家庭只谈责任和义务。但近十多年,浪漫的爱兴起,對婚姻的冲击很大,“因为爱情比婚姻更不易维持。”离婚率越来越高,家变得越来越脆弱。个人主义的需求让现代人不知如何与别人共组一个家。现代人想活出自己,又想脱离社会桎梏,却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家庭对个人越来越不重要。”

这一代的年轻人被称为亲情荒漠的一代,他们的求学和工作遭遇了中国市场化、工业化乃至信息化进程,这个进程解构了传统的祖孙数代同堂、朝夕相处的大家庭,导致中国家庭形态和家庭关系的骤变一家庭成员四散谋生、离婚率猛增、婚外情泛滥,还有亲情遭遇金钱离间……对许多七八十年代人出生的年轻人来说,许多人记不得父母的生日,父母的嘘寒问暖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他们的谆谆教诲也成了观念落后的唠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轻人认为,荒漠亲情已经成为经济和精神独立的代名词,成为时尚,成为一种进步,成为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的表征之一。

上一篇:烟花爆竹日常安全监管下一篇:《宝贝智多星》观后感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