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

2024-09-26

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共11篇)

1.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 篇一

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的探讨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进而培养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够深度融合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向企业输送更为全面、优秀的管理人员,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高校与社会各类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密切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而且实现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目前,国内外众多高校都在逐步深度挖掘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弥补高校内部教育功能不足,有效地缓解了教学资源的紧缺。

二、日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观念落后

日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教学日标是为了培养研究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 教学的本质和实际意义。日前,人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也是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的比重占到70%―75%左右,而实践教学仅仅占到25%―30%左右。其次,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度进行校企合作,因此,实践教学中很多环节都没有真正落实,比如毕业实习、专业实习、认知实习等环竹都流于形式。

(二)利益诉求取向存在一定差异

只有实现高校、企业双方共赢局面,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能够正常、顺利展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由于企业、高校双方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表而。主要是由于高校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日的是为了满足实践教学课程的要求,寻找一个实习基地。企业之所以想要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进行合作,主要是为了能够获取可以为自己所用的高技术一线员工以及基层管理人员。但是很多高校的条件不足,并不能向企业提供需要的增值服务,如管理咨询服务、科研技术支持等值服务,导致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合作较难。一般高校都是通过一些人情关系和校外企业签订一份合作协议的方式合作,显然这种表象合作关系很难深入实施实践教学。因此,由于高校、企业双方对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无法统一,导致无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三)人才培养特性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日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基层应用型管理人才,但是这些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培养特性,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关联性、实务性,同时也要求在企业实战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在实践中能够轮流转换不同的岗位实习。但是,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企业为了避免泄露自己的商业机密,考虑到成本、管理效益的问题,很少会将学生轮流安排在不同管理岗位,这样不利于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工商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的对策

(一)改革和构建基于基层管理岗位的课程体系

明确专业定位后,与各企业行业专家深入交流,分析商贸服务行业基层管理岗位核心能力,听取行业专家对商贸服务业基层管理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结构进行有效分解,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并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构建已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体系。针对门店管理、市场督导、客服服务、人事行政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通用管理能力、门店运营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实务、主管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炼出商贸服务行业基层管理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有良好的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资源运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等几大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以构建基于工作任务,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二)调整培养计划,加强学生实践环节

学校的培养计划应保持必要的弹性,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旨。工商带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校企间的沟通结果及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对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课程进行大胆取舍,突出某此方面的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适当增加学生联系企业、到企业调研的教学环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生产实习环节是学校精细安排和组织的专业认知实习,应选择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典型企业作为实习单位,严格按实习要求进行工作、另外,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开设一些由企业有关人员主讲的选修课程,如销售人员的技能培训、市场调研的技巧、新产品推介的技巧、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等具有实际技能的课程,使学生在真正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提高实战能力与技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学年制、学分制,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在最后半年时间让学生们进行短斩的实习,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过于仓促,而且培养的人才也基本上如出一辙,并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工商企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对应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应定期和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交流、沟通,结合自身的教学课程内容,共同制定一套比较合理、科学的校企合作方案,定制化培养现代工商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四)深入企业调研,促进教师成长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课程教学、科研方向及学科工作情况,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有关部门沟通,通过专题或专业培训的形式,把先进的昔理理念及昔理方法、技术、制度等传授给企业,以促进企业昔理素质的提升。同时也要搜集企业的实际资料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心提炼加工有关资料信息,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有利补充,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相关部门及职位上进行轮岗,以促使教师成长。事实证明,在学校授课过程中,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对其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工商管理专业应利用好培养计划中企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选择具有现代化昔理水平的大型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实习指导书要求,认真做好实习中的各项工作,如实撰写出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实习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实习的反映,及时吸纳学生意见及建议.以更好地组织好下一届的实习任务。

四、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专题讲座

这种方式是邀请企业管理者进课堂,讲述企业运作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该方式操作较简单,但有明显的缺点:第一,时间限制多。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讲座时间多被控制在两三小时之内,受邀的管理者很难真正把完整的工作流程介绍给学生,讲解多停留在他们对工作的感性认识上,而这些感性认识又是大同小异,对学生在知识的把握和管理实践的理解上帮助不大。第二,流于形式。受邀的管理者本身工作忙,无暇进行充分的准备,其所谓管理经验大都没有明显的参考价值。第三,缺乏针对性。管理者的讲座较宽泛,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关于企业运作的内容,但是宽泛的介绍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都有所接触。

(二)实地参观

为了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等环节或者部门的工作流程有基本的了解,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该模式也有易操作优点,但其缺点也较明显:首先,时间限制。实地参观也受限于时间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是对企业工作的流程有一个感性了解,很难接触到具体内容。另外,学习的深度不够。虽然实地参观可以与企业实际工作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操作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实地参观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局限性,在实践学习的深度上也不够。

(三)实习项目

目前很多院校愿意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实习项目,期望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第一,管理困难。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从很大程度上讲学生要脱离学校的管理范围,受限于各种条件,院校老师很难对学生做到全面管理,对学生在校外实习中,遇到生活、安全等问题难以控制。第二,成本高。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学校不但要支付企业一定的管理费用,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上也要投入人力、物力。鉴于此,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院校就很难组织校外企业实习,即使勉强进行一些实习,效果也不明显。第三,企业态度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实习项目中,大多数企业能较好地完成自己在项目中负责的内容,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但也有部分企业仅利用实习的学生做一些杂物工作,将实习停留在了表面。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应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2.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 篇二

早在2005年5月, 大冶市就对公务车进行了改革, 具体的改革措施就是核定单位公务用车数量, 超编车辆一律上缴国资局, 车况较好的调剂给需用车而未购车单位, 车况一般或调剂剩余车辆对外公开拍卖, 余下车辆由旧车回收中心集中报废, 所有车辆再由国资局出具资产处置批复书, 原车辆所有单位核销固定资产账目。通过此次改革, 目前大冶市公务用车购置及处置更加规范、透明。

经过几年的积累现在大冶市公务用车购车程序是:公务用车使用年限达到8年或者行驶里程达到35万公里, 满足其中一个条件之一的由单位申请, 小车办备案, 分管市长签字, 财政采购办审核, 公平交易局负责采购, 单位将旧车开到财政局将旧车移交财政局的同时开走新购置车辆, 所购车辆统一标准。旧车再由财政局移交国资局进行处置, 需调剂的调剂, 需交公平交易局拍卖的经国资局聘请黄石旧车交易市场评估后对外公开拍卖, 其余车辆统一报废。

各单位新车购回后再由市纪委在公车前挡风玻璃张贴大冶市公务用车标识, 便于群众监督。制度建立起来了, 一切看起来好像公车管理应该很规范, 但为什么现在公务用车反倒更泛滥, 更失控呢?就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几个观点:

首先, 领导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到了一定级别的领导地位后, 认为就应该配置公务用车且多半是专车, 领导之间互相攀比, 你有车坐我和你一个级别也应该有车坐, 即使不够配置车辆也处处疏通打通关节, 然后堂而皇之的购置公务用车;

其次, 由于2005年公车改革没有给单位从新核定车辆编制数, 单位车辆除了领导专车外可用车辆的确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有的单位采取公车私户, 即车辆是由单位购置的但户头却挂在单位职工名下;有的单位向下属单位或职能管理的单位摊派车辆, 账目从摊派单位走;还有的单位长期包租一辆或几辆车辆;甚至有的单位将资金汇往上级对口单位, 再由上级部门以下拨方式取得车辆;改革中二级单位不在改革之列也造成了不小的漏洞, 乡镇企业也不在改革之列, 造成清查车辆时乡镇车辆都未超编 (因为车辆户头都在镇办企业) 而乡镇车辆泛滥的原因;

还有是垂直管理部门的公务用车因为权限的问题公车借用给相关部门, 你清查时车辆所有者收回来, 放松时再借用或直接给使用单位使用等等公务用车使用乱象。

如何杜绝以上乱象的发生, 确保公务用车真正发挥公车效益呢?只有从源头上杜绝才能防微杜渐, 首先对所有单位只要带“公”字的统统核定公务用车编制, 按照6—12人配置一辆公务用车的标准配置, 单位针对乡镇或上级部门较多的按在职在编人员 (含工勤人员及临时人员) 每6人配置一辆, 业务相对较少的按在职在编人员 (含工勤人员及临时人员) 7—12人配置一辆公务用车, 公安、法院、司法、检察、纪检部门按在职在编人员一人一坐标准配置。鼓励职工个人购置私车, 对购置私车职工给予适当补贴, 鼓励私车公用, 对超编车辆一律上缴国资局负责调剂。对单位财务账目进行不定期核查特别是车辆费用要从严控制, 财政部门控制源头, 审计部门控制事中, 对所有单位固定资产账目进行一次彻底排查, 在新的车辆编制下达后, 该配置的配置, 该处置的处置, 从新立账, 防患于未然。

3.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 篇三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高校与社会各类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密切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而且实现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目前,国内外众多高校都在逐步深度挖掘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弥补高校内部教育功能不足,有效地缓解了教学资源的紧缺。

二、日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观念落后

日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教学日标是为了培养研究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 教学的本质和实际意义。日前,人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也是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的比重占到70%—75%左右,而实践教学仅仅占到25%—30%左右。其次,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度进行校企合作,因此,实践教学中很多环节都没有真正落实,比如毕业实习、专业实习、认知实习等环竹都流于形式。

(二)利益诉求取向存在一定差异

只有实现高校、企业双方共赢局面,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能够正常、顺利展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由于企业、高校双方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表而。主要是由于高校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日的是为了满足实践教学课程的要求,寻找一个实习基地。企业之所以想要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进行合作,主要是为了能够获取可以为自己所用的高技术一线员工以及基层管理人员。但是很多高校的条件不足,并不能向企業提供需要的增值服务,如管理咨询服务、科研技术支持等值服务,导致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合作较难。一般高校都是通过一些人情关系和校外企业签订一份合作协议的方式合作,显然这种表象合作关系很难深入实施实践教学。因此,由于高校、企业双方对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无法统一,导致无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三)人才培养特性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日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基层应用型管理人才,但是这些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培养特性,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关联性、实务性,同时也要求在企业实战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在实践中能够轮流转换不同的岗位实习。但是,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企业为了避免泄露自己的商业机密,考虑到成本、管理效益的问题,很少会将学生轮流安排在不同管理岗位,这样不利于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工商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的对策

(一)改革和构建基于基层管理岗位的课程体系

明确专业定位后,与各企业行业专家深入交流,分析商贸服务行业基层管理岗位核心能力,听取行业专家对商贸服务业基层管理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结构进行有效分解,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并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构建已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体系。针对门店管理、市场督导、客服服务、人事行政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通用管理能力、门店运营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实务、主管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炼出商贸服务行业基层管理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有良好的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资源运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等几大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以构建基于工作任务,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二)调整培养计划,加强学生实践环节

学校的培养计划应保持必要的弹性,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旨。工商带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校企间的沟通结果及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对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课程进行大胆取舍,突出某此方面的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适当增加学生联系企业、到企业调研的教学环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生产实习环节是学校精细安排和组织的专业认知实习,应选择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典型企业作为实习单位,严格按实习要求进行工作、另外,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开设一些由企业有关人员主讲的选修课程,如销售人员的技能培训、市场调研的技巧、新产品推介的技巧、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等具有实际技能的课程,使学生在真正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提高实战能力与技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学年制、学分制,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在最后半年时间让学生们进行短斩的实习,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过于仓促,而且培养的人才也基本上如出一辙,并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工商企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对应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应定期和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交流、沟通,结合自身的教学课程内容,共同制定一套比较合理、科学的校企合作方案,定制化培养现代工商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四)深入企业调研,促进教师成长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课程教学、科研方向及学科工作情况,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有关部门沟通,通过专题或专业培训的形式,把先进的昔理理念及昔理方法、技术、制度等传授给企业,以促进企业昔理素质的提升。同时也要搜集企业的实际资料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心提炼加工有关资料信息,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有利补充,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相关部门及职位上进行轮岗,以促使教师成长。事实证明,在学校授课过程中,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对其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工商管理专业应利用好培养计划中企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选择具有现代化昔理水平的大型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实习指导书要求,认真做好实习中的各项工作,如实撰写出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实习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实习的反映,及时吸纳学生意见及建议.以更好地组织好下一届的实习任务。

四、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专题讲座

这种方式是邀请企业管理者进课堂,讲述企业运作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该方式操作较简单,但有明显的缺点:第一,时间限制多。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讲座时间多被控制在两三小时之内,受邀的管理者很难真正把完整的工作流程介绍给学生,讲解多停留在他们对工作的感性认识上,而这些感性认识又是大同小异,对学生在知识的把握和管理实践的理解上帮助不大。第二,流于形式。受邀的管理者本身工作忙,无暇进行充分的准备,其所谓管理经验大都没有明显的参考价值。第三,缺乏针对性。管理者的讲座较宽泛,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关于企业运作的内容,但是宽泛的介绍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都有所接触。

(二)实地参观

为了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等环节或者部门的工作流程有基本的了解,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该模式也有易操作優点,但其缺点也较明显:首先,时间限制。实地参观也受限于时间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是对企业工作的流程有一个感性了解,很难接触到具体内容。另外,学习的深度不够。虽然实地参观可以与企业实际工作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操作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实地参观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局限性,在实践学习的深度上也不够。

(三)实习项目

目前很多院校愿意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实习项目,期望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第一,管理困难。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从很大程度上讲学生要脱离学校的管理范围,受限于各种条件,院校老师很难对学生做到全面管理,对学生在校外实习中,遇到生活、安全等问题难以控制。第二,成本高。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学校不但要支付企业一定的管理费用,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上也要投入人力、物力。鉴于此,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院校就很难组织校外企业实习,即使勉强进行一些实习,效果也不明显。第三,企业态度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实习项目中,大多数企业能较好地完成自己在项目中负责的内容,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但也有部分企业仅利用实习的学生做一些杂物工作,将实习停留在了表面。

4.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 篇四

本着对公司和离职员工双方负责的原则,更好的完善人事工作,特制定针对管理层(主管级以上人员)的离职交接规定,进一步明确离职交接内容和程序。规定如下:

一、离职交接内容:

1、财务账目的交接

2、文件材料的交接

3、办公物品的交接

4、店面财产设施设备的交接(包含待修项目)

5、分管辖区员工情况的交接(在编情况、已提离职申请情况以及员工个例的情况说明)

6、待办工作的交接

7、工装的折旧

8、个人考勤、过失嘉奖类的统计

以上交接内容中的1-6项均以A4纸的文本格式一一罗列清楚,待办理离职手续时提交至相关部门审核。

备注:

1、1-6项交接内容的明细需本人、监交人(直接上级)及交

接人三方签字确认。

2、属于财务方面的由财务中心负责人监交;

3、属于行政办公物品以及人事方面的工作由综合行政中心负责人监交。

4、属于营运方面的事由营运中心负责人监交。

二、离职手续办理的流程

按照规定填写离职申请书,领导批准后,到公司综合行政中心办理手续。

三、办理地点、时间

1、办理地点:公司总部

5.关于工服管理的规定 篇五

一、为提高公司员工整体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规范公司管理,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确保公司员工按规定要求着装上岗,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全体员工

三、工服的购置

1、员工试用期通过、转正后由公司统一安排量身定制工作服。

2、工作服的配用品由行政部统计人员名单及配用品数量,行政部经理审签、报经总经理、董事长批准后,由行政部负责采购或定制。

3、采购或定制的工服在交用时,员工穿着不合体的由供货单位负责修改,员工领用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予修改。凡私自对工服进行修改属违纪行为,应由当事人予以赔偿。

4、按规定的工服费用标准,分服务岗位(食堂工作人员、茶艺厅工作人员、保安人员、保洁人员)和行政职能岗位两大类性质制作或采购工服。

5、工服的制装式样、选料、定价均经公司领导审定,由行政部具体实施。

6、公司每一年统一为员工制作春秋装、夏装及冬装各一次。

7、因特殊情况需要新购置新工服时,需求部门可按照对工服的要求向行政部提出工服购置的书面申请。

8、新工服发放后有明显不合体者,自发放之日起一周内报行政部统计并安排修改,一周后未报者自行解决。

9、配发服装时由各部门依据在册的正式员工人数到行政部登记领用。

10、工服配装标准,款式,数量及尺寸。

(1).配装标准:由公司领导根据具体岗位服务性质制作款式。

(2).数量:春秋外装、冬装外装各1套/人(男装:1衣2裤;女装:1衣1裤1裙)。衬衣长袖、短袖各两件。

(3).尺寸:由承制厂家根据员工套量尺寸制作工服。

四、人员变动、调出、辞职、开除者的工服管理规定:

1、工服外套的使用年限为1年,衬衫的使用年限为1年。

2、服务岗位人员辞职、除名或开除,配发工服一律交回部门主管处,由部门主管验收合格后,在《离职交接清单》及《岗位管理资产交接单》上签字,方可办理有关手续。如员工离职未交还者,应按原价赔偿。

3、行政职能岗位人员辞职、除名或开除,配发工服一律不交回,穿用不满1年者,按其剩余使用时限扣除服装标准费用。(如自转正后算起在公司工作满8个月辞职的,扣除服装总费用的4/12);穿用满一年者,新工服又未领,则原工服归个人所有,免扣服装费用。

4、凡经公司确定内部调整工作岗位人员,服务岗位调至行政职能岗位者,其服务岗位工服应全部交回原部门主管处,并配备行政职能岗位工服。有行政职能岗位调至服务岗位者,原有工服不交回,只给其配备服务岗位工服。

5、新到岗的服务岗位人员,尽可能穿用部门主管处交回服装。若穿着不合体者,由部门经理提出申请并报请公司领导批准后,方能重新采购或定制。

五、工服换季规定: 春秋装:3月1日至5月31日

9月1日至11月30日 夏装:6月1日至8月31日

冬装:12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

(具体由行政部根据季节变换另行通知)

服务岗位人员在换季必须将工服洗涤干净方可交回部门主管处存放,以便下季使用。部门主管在存放前必须检查工服的完整性和破损程度,写明领用员工的姓名,工服新旧程度,工服使用时间后方可入账、入库。

六、工服换洗

1、行政职能岗位员工工服应由领用人员负责洗涤和保管。

2、员工工服不得他人代领或代替换洗。

3、工服的洗涤要保证工服的整洁与外观的平整。

七、工服的报损处理

1、领取的新工服在半年内无法使用的,按原价格70%赔偿。

2、领取的新工服在一年内无法使用的,按原价格50%赔偿。

3、工服丢失者,按原价格赔偿。

其余未尽事宜由行政部调查、了解工服破损原因,程度等情况上报公司领导酌情处理。

八、员工上班,必须按规定统一着装。未按规定着装者,一次发现,处以50元/人.次处罚,并处部门经理20元/人.次处罚。

九、各部门经理应对员工工服穿着进行检查,监督,对衣着不整、穿脏渍工服上岗、影响公司形象等行为的员工按公司有规定进行处罚。

6.关于班级管理的发言 篇六

今天是班主任论坛,我是班主任队伍中的新兵(带班还没满六年),在发言之前,想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一点认识。请看大屏幕。

班级管理工作琐碎纷乱,但重点只是三个方面:

1、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2、德育教育和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广阔的眼界和广泛的兴趣。

如果这三方面工作都做好了,那么我们就培养出了合格的人。今天,我带来的是:一个观点、一个故事和一种现象。先说一个观点,我不赞成“班级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是“成绩本位”的产物,似乎我们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得到好的教学成绩。其实,班级管理工作是教学生做人的工作,教学工作是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工作,它们之间谁该为谁服务呢?最起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培养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人,那么他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极有可能迟早是水到渠成的事;从另一方面讲,教学工作也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最高维度。如果大家都认同“先成人、后成才”的说法,那么请高度重视班级管理工作吧!

再说一个故事:有一个上高中的男生,调皮捣蛋,学习不开窍,从高一到高三毕业成绩稳居全班后十五名之内(全班共56个人),有很多老师瞧不起他,不给他好脸。但是,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除外。班主任先后任命他为文艺委员和生活委员鼓励他参加学校的活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约束了他的行为、锻炼了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他的自信。语文老师则常常找他聊天,推荐一些好书给他看,表面上是要拓宽阅读面,提高写作能力,实际却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带给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思想上的启迪。后来他参加了高考,如大家所料,他什么也没考上。但我要说,有了两位老师的不离不弃,他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人。后来他几经辗转进了复读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再后来他成为包钢四中的一员,今天就站在大家面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带给我的启示就是,作为一名老师,不能眼睛只盯着成绩,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

最后,我要说一种现象:我们这一届学生是2010年入学的,现在眼看就要毕业了,我不谦虚的说,学生的状态非常好。没有出现恶意捣乱的、为害的学生。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是中等生还是特长生,都有自己的目标,都有事儿可做,都有积极的心态。自习课有没有老师看着都特别安静(详情请浏览学校网站上关于高三年级的报道)。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自己也总结了一下——就是因为从高一的时候起,班主任们就高度重视班级管理工作,不细讲了,就是前面那三方面,抓的很严很细。后来科任老师也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了班级管理,他们与班主任配合,一方面抓细节、抓规范,一方面找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学生的好朋友。

7.关于学校管理的思考 篇七

一、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的管理运行机制

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改推广会电视讲话上指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关键。”准确全面地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生存面临困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实施的。

特殊的环境,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同时也展示其鲜明的目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人的潜能的开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倡导的是个性化的发展,全新的发展思路;管理要为教师松绑,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发展的环境;把学校管理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帮助师生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机制上来。基于此,我们应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信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师生充满勃勃生机”。“四个还给”课程实施教育理念便成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共识。

(二)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新的管理理念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师生的主体意识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

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而且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

其次,要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追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因为教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要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管理者只有建立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师生的主客观需要,努力探求教师工作与身心愉悦的最佳链结,营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营造师生培养和发展的最佳环境的管理运行机制,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就能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二、形成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

一所学校要发展,营造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最优化发展环境,建立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较大成长发展空间,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

(一)提高学校办学声誉,构建发展的硬环境。

学校只有注重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科研意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健康发展;只有注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的发展,学校发展才有原动力,才能充满活力。那些不顾学校健康发展、不顾教师学生成长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发展一定是畸形发展。

同时,学校也应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探求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使全体教职工形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保证。

(二)营建教师发展环境,着力锻炼发展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为教职工进取发展、展示自我成功的舞台。

1. 从课堂管理入手。

学校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多种形式的帮扶,家长听课、随机评课、活动促课、专家导课,务必形成一个同伴互助、专家引领,随机督导的开放的课堂环境,让老师们自觉地将自己的课堂变成艺术的殿堂,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成功、享受发展。

2. 从教科工作着眼。

学校要振兴,狠抓教育科研是途径。在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已成共识的今天。只有从狠抓教育科研工作着眼,锻炼教师,才能构建人材资源发展最佳环境,才能形成教科、教研、电教、信息发展相沟通的业务指导网络,营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

(三)拓展学生成长空间,让学习环境更加优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课堂教学的优化,而且提供更广、更全的服务和给予学生最优、最大的发展空间。

1. 积极建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一定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建设展示自身特色和文化底蕴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注重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形成最基本的符合课改要求及教师学生成长的设备和条件;使教师学生转变教学、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有较好条件。同时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让教师享受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思想,扩大师生的信息源、信息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2. 努力拓展最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营造充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而且在学校创设人文环境中成长。

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注重常规性的科技活动开展,形成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以科技活动为先导,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常规科技活动系列,让科技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始终,让学生在愉快、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的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得到承认,激发师生的热情,让师生享受成功,让学生得到实惠。

同时,学校还要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开展有声有色的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基地建设、学校安全机制构建,注重开展富有成效的班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活动、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三、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体系的变革。由此,我们务必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立足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评价,着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传统的学校管理评价把学生的应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成败的重要指标。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比率,对教改热情不高;教师无暇顾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无力开展真正的教学科研。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埋头教书的“教书匠”,教师的成长发展一定会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此,我们的评价必须关注教师的成绩、进步、成长、发展。

以此相同步,新课程的学生评价也更要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注重评价的信息来源的全面性。

8.关于课堂管理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课堂管理;教学魅力;班级制度建设

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管。的确,现在的课堂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上课干什么的都有:玩手机的,看小说的,睡觉的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如何管理好课堂秩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师要思考和探索的教育教学问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首先,课堂管理其实是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魅力和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水平。常言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品格修养和学识才华,是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之一。如教师的仪容仪表对学生上课的影响。一个经常注意自己着装的教师,他的服装应该简洁而庄重,明快而得体,学生会因此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在课堂上自然也会尊重教师的教学。要知道,教师的仪容仪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环境。再如,一个始终面带微笑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安慰和愉悦,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尊、自信和自爱的自觉行为,在课堂上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还有,一个写一手漂亮的板书,有自己独特的风趣幽默语言的教师,无不对课堂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学识和才华。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巧妙,能引人入胜,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可以把平凡的课堂激活,让学生带着无穷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课堂管理。

其次,课堂管理是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课堂管理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课堂是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地方,在课堂上,应该有自我约束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和理解教师的引导和对知识的讲解,善于和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勇于回答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敢于挑战自我和挑战权威,而不应该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影响学习。作为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像成年人那样理性,自制力比较差,容易受到诱惑而丧失自我,教师在平时要搜集有关的教育案例、励志故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

再次,课堂管理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也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的责任和担当。每一位教师都是课堂管理的执行者,他们都有各自的教育管理方式。如果说每位教师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偶像,那么学生能从这些教师身上学到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的优秀品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集百家之长,补一己之短”,只要各位教师精心于课堂管理,慢慢地会让学生把遵守课堂纪律,积极配合教师教学,与同学开展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各位任课教师要利用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活动,把课堂教学管理作为教育教学上的一个话题,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管理的认识,积极借鉴其他教师的管理经验,进而提高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所以说,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课堂教学管理才能良性发展,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最后,课堂教学管理也要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撑和班级班规的约束。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品格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没有明确的善恶标准,学生会感到迷茫,心中没有评判好坏的界限从而失去追求的方向,课堂教学管理也一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的规章制度里也对课堂纪律做出明确要求,班级也要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制订出适合本班的班级制度,对课堂纪律做出更明细的要求,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记录中,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方面。

当然,课堂教学管理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一位教师去积极思考,不断积累经验。课堂教学管理,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如何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和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从而提高对课堂教学管理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水平。

9.关于6S管理的内容 篇九

《6S管理》是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目的是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一流企业的标志,6S的工作落实,能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优质的管理平台,提高全员遵守纪律和制度的自觉性主动性,提升全员素质和内涵,让每位员工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最终实现一种企业文明、制度文明,人企合一,共进退共荣辱。

一、6S的内容:

1、整理——将工作场所的所有物品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目的:腾出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洁的工作场所。

2、整顿——把留下来的物品按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示。目的: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减少积压物品,工作环境整齐有序。

3、清扫——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并保持好,目的:工作环境干净亮丽,心情自然舒服,工作也舒心。

4、清洁——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经常保持环境外在美观状态,目的:创造明朗现场,维持上面3S成果。

5、素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自觉遵守制度,培养积极主动地工作习惯。

6、安全——重视安全教育,时刻都要有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观

目的;建立安全生产环境,让所有工作建立在安全前提下。

二、执行6S的 好处:

1、提升企业形象: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能够吸引客户,并且增强自信心;

2、提高效率: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心情愉快;东西摆放有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搬运作业,减少人力浪费和空间浪费;

3、质量保证:员工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产品合格时间利用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并能提高产品质量;

4、提高设备寿命:对设备及时清扫、点检、保养、维护、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5、降低成本:做好6S可以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和来回搬运,可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原材料及各种消耗品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

6、安全保障:做好各项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遵章守纪,严格指标,从而减少生产和非生产事故,即使消除安全隐患。

三、6S管理实施原则:

1、效率化:定置的位置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先决条件;

2、持之性:人性化,全员遵守与保持;

3、美观:做作品-——做文化——征服客户群,适应现场场景,让人舒服、感动。

化工车间

1#学习文件

2011-

10.关于公司管理的制度 篇十

经理质量管理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质量管理工作的法规方针、政策、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工作中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保持良好的社会效益。

(2)以身作则学习掌握好质量管理知识,主持和领导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检验工作。确保出厂产品符合质量管理规定和用户要求。

(3)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强调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保卫线,切实抓好各工序各工段产品的制作和安装的实施细则,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4)定期或不定期主持质量分析会或现场质量评比交流会,组织生产、工艺、安装人员认真分析工作中的质量状况,有针对性的处理好质量问题。

(5)表扬或奖励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优秀组织或个人,批评或处罚因责任心不强而出现的质量事故的有关现任人。奖励或处罚,要由分管质量工作的领导签字并记录在案。

(6)做好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质量标准培训工作。写出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并分解到各工序。

XXXX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XXXX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副经理质量职责

一、技术副经理在经理领导下对分管的质量工作负责。

二、其管理范围是:

1、做好技术科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良好的技术工作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保障,日常工作中要教育做技术工作的人员认真学业务、学技术,在工艺设计与工艺管理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为加工和安装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

2、严格质量检查与监督。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保证,虽然好产品是做出来的,不是检出来的,但缺少严格细致的质检制度和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及较强业务能力的质检人员,抽量也是没有保证的。质检工作重申用制度保障质量,用标准规范行为,辅以必要的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的检查,努力实现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为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材物料。教育采购员严格按计划采购,按原则采购,严“三无”产品进入公司。供货进公司,质检、保管工作要跟上,严格执行验收入库制度,从各个环屯把好质量关。

三、加强自身政治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与管理水平。

四、分管工作每半年一小结,年终全面总结,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为公司技术服务作出更好的贡献。

11.关于企业绩效管理的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 团队沟通 绩效考核 走动管理

目前,许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只是单纯评价员工业绩的工具,而不是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建立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而使得绩效管理基本上只起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1.细节管理

实施绩效管理,首先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角色定位,除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以外,还必须提出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指标,这样才能使员工的努力更科学地量化出来,以有效激励先进者,鞭策落后者。

要把握细节,细节把握程度越高,做得越细,执行效果越好,反过来,执行动作越清晰细致,有助于员工对策略本身更深地理解,能理解得越透彻,能保证团队上下对战略战术策略的理解的一致性和清晰性,从而形成合力,提升绩效。

2.岗位轮换,形成团队凝聚力

员工工作很细致、单一,这样虽可确保动作执行到位,但也会引起员工对于工作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工作热情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可采取岗位轮换制度,以丰富员工工作内容,不仅可提高员工满意度,更重要的是,这样员工也能因为亲身经历多个岗位而能深刻体会自己该如何配合同事的工作,可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再者,员工可互相流动,这样对于员工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培训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就自然有了更多的工作热情。还可以促进及时、全面沟通,互相理解,推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

让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的思想,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保证每个控制点以最大的可能实现,从而保证整个目标体系均衡与协调,各目标保持可发展,可延续性,并与战略方向协调一致。

3.充分沟通

当员工对一个方案、决策没有充分了解,必然缺乏对方案、决策本身的充分理解,因而员工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不能适应企业的变革。要使员工能支持企业的变革,是基于对企业的大政方针,战略战术策略以及企业文化等充分的理解。因此沟通与协调是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鉴于这个前提,管理者就有责任、有义务与员工就工作任务、绩效目标等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提前沟通,对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进行分解,结合员工的职位说明书,确定员工的阶段性绩效目标。

3.1员工要了解企业的战略

员工应该深刻理解企业战略计划的设计,如果员工走了弯路,但知道大方向,顶多也是迟点到达目的地,倘若没了大方向,走错方向就很难调整过来,理解了总战略,员工就能自发调整,使员工自我管理与控制变得更有效。这样,员工在执行的时候,既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全局上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使目标的一致性与清晰性获得提高;又能深入到实践操作的每个细节上,有的放矢,确保每个细分的目标服务和服从于总战略、总目标。

3.2员工应该参与绩效计划设计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赋予企业每个员工绩效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员工实现自我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的水平。

让员工参与到考核方案制定过程中,这种参与决策可制定出兼顾双方利益的考核方案,以获得员工的支持,提高员工对目标的接受程度,自然会促进员工对绩效体系的理解和支持,增加考核方案的约束性和引导性,而且会消除员工对考核的抵触情绪,相反,员工与主管一起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选择自己的目标,能够诱导个人设立更困难的目标。

4.团队沟通

团队沟通,旨在在执行层面上,让每个团队成员在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将自我目标与企业远景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有明确的方向感,也促进管理者与员工达成一致目标,以便后期执行阶段的监督、控制与协调。

5.走动管理

管理者要下到基层,置身于日常的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去感受渠道中的各个细节部分,从细节中去更准确的把握实际情况,从一开始就制订出容易被采用、可行程度高的绩效管理方案。

再者,通过现场的指导与沟通,还可通过意见反馈检验绩效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以便作出及时调整。

6.绩效考核与激励

绩效目标体系是维系人员、战略与运营的纽带,它也是绩效管理循环体系的开始,绩效目标做好了,为后续的绩效管理开了一个好头,也就成功一半了。

在每一个团队,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以及不同的环境决定了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以有效引导和约束个人行为动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协调一致,并将之与个人动因直接联系,增加其约束力,避免员工只是被动的执行上级指令,通过激励形成目标导向的引导力,来引导个人行为。

6.1设计激励方案时,应注重将考核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

方案的合理化只能使员工接受,但并不能成为执行的诱因。传统激励仅狭义地与工资和奖金挂钩,激励应是一个多元体系,因人而宜,更重要的是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相联系,以形成员工执行的动因。企业应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考核目标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员工的归属感,给员工足够的发展与施展空间,比如对于有能力的员工,给他一个施展个人能力的空间,发挥其所长;对于能力差的员工,给他一个轮换合适岗位的机会。总之,给员工更有挑战的工作,让他们摆脱枯燥、单一的工作而对环境感到满意,这也是给他们更多学习的机会,帮助员工找到兴趣与能力所在。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员工潜力,这样企业在担负培养人才的使命的同时,公司目标也随之实现。

6.2将目标与过程联系起来。

由于结果管理是最经济、最容易、最直观的考核办法,也利于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所以管理者往往喜欢这种管理,但实际上却容易适得其反,因为那些没功劳但有苦劳的员工的辛劳没有得到认同,在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员工会从一开始就会抵触,于是目标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过程好,结果自然好。考核应该关注过程,也给过程打分,以总目标指导方向,而过渡性目标考核员工投入程度,结果与过程并重,相辅相成。

7.将目标与战略联系起来

企业往往难以把握绩效考核指标涵盖的工作范围和各指标值及权重,过于单一,不利于全面协调;指标一大套,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两种极端都不可取,企业既要明确设定考核指标,又要对员工职责范围的所有事项进行考核,同时还要考虑操作上的便利性。

制定多元目标体系时,其内在的机制便是要求企业目标与业绩评价指标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将企业追求或期望的经营成果与能够产生这些成果的执行动力相联系。

这种多元的目标结构,要求企业在既定的长期發展战略前提下,发展出与之相配合的短期发展目标,短期发展目标必须符合或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考核指标不宜经常变动,但指标权重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都应有所调整,这样既可以保证考核指标的持续性,也可以发挥目标体系引导与约束的作用,最终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2018中国农业银行招聘在线测试考试题库 历年真题下一篇:关于禁止吸烟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