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精选9篇)
1.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一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初探
古语有言“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少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①,我们期许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到好处,“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风云奔走”②,课堂上教师闲庭信步,学生从容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然而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苦心孤诣地追求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教学成了例行公事;每节课我们孜孜追求的教学流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使得学生远离了课堂,失掉了个性。
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公开教学——比较鉴赏《蜀相》与《书愤》
教学目标 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
教学步骤
1、复习了解两首诗歌主要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3、深入探究了解成因。
教学结果 课堂沉闷,学生发言人数较少,学生参与性不高。
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案例二:公开教学——苏东坡词鉴赏
教学目标 在学习掌握《定**》的基础上,比较苏轼遭贬后同一时期的作品,深入探究思想成因,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教学步骤
1、深入学习《定**》,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复习巩固遭贬后同一时期作品。
3、深入探究诗人思想,走进苏轼,了解苏轼。
教学结果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落实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两堂公开课都是讲诗歌,其步骤也基本相似,可是教学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
在教学第一步时,案例一中课前我自认为学生对这两首诗歌已经掌握了解,教学是直接提问“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异同?”,如此大的问题,一开始就吓到了学生,这样就造成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和我出现了距离。教学案例二时,由于我拿不准学生究竟掌握到了哪种程度,课前我让学生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看了他们写的对诗歌的了解,所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对了解《定**》的问题提了三个:诗中写了一见什么事?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如此简单的提问,学生反映活跃,也和我真正的融入了课堂。总结起来是,案例一中我把学生想得过高,并没有真正走近学生,课前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案例二中问题从学生入手,虽然问题简单,但能从学生出发,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身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乐学、会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在《语文新课程》一书中指出: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引用课标)
在我看来,根据学生诗歌阅读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认知性阅读
学生要获取丰硕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通过阅读的积累。在阅读的时候,无论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短小的记叙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为下次阅读其它文学作品储备了逼真的原型形象的信息。如杜甫《登高》中对秋天的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杜甫的这首对于秋景的描述堪称经典,学生再遇到类似描述时,在脑海中就能想到类似的画面,为下次阅读鉴赏奠定基础。
2、理解性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触器官,感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景物、悦耳动听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芬芳、香脆可口的佳肴和益智感人的思想。读出了文中之文、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和境中之境,领悟到了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这时候,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这样,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无论怎样,对读者来说,是一次阅历丰富的过程,经验积淀的过程。如同样写《秋思》,张籍和刘禹锡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为思念亲人,一为诗情满怀,让学生理解了秋天在悲凉、萧瑟之外的异味。
3、评价性阅读
阅读和写作一样,是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观察的思维活动。青年评论家南帆说过:“作家的意义在于率领读者对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美实突围。”阅读不是学生个性的锁链,也不是对学生个性的禁锢,更不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评价,鉴赏形象,体味风情,表达情感,流露思想,洞察世相。这样,学生将客观的文字变成了主观的思想或情感,在形式上外化成了一些可见可感的符号,学会了使用知识和欣赏知识,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如读过《孔雀东南飞》,学生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就能正确看待“刘兰芝遭遣”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关心的不是我自己怎么看问题,我自己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而文本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威特海默认为,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他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顿悟,对创造主体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考虑。而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智商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尝试、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其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出了梦游天姥所见之景。欣赏诗歌时就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释放情感,张扬个性,达到与诗人心灵的契合,这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特有的阅读独创性。
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在我看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方面:
1、扎实备课,落实备课内容。
要重视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所讲内容熟烂于心,对所讲诗歌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切不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是重中之重。
2、重视预设,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3、关注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便于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教师自身储备。
教师要有“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的理念。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充实自己,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中的不断积累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可贵资源。
二、课堂教学方面:
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诗歌阅读课堂一般分下面三个阶段:
(一)、“寻声暗问弹者谁?”
教师要利用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教学开始的5-10分钟时间,了解学生。他们在我们设定的目标中,掌握了哪些,哪些是我们要重点讲的,那些是我们何以少讲的,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点突破,一开始的教学就找抓住学生的心,这样为了学生的课堂就能全面展开。这一投石问路,即全面关注了学生,又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苏)我听过一位老师讲陶渊明的《饮酒》,他的开场非常精彩,教师在读诗的时候感情把握上故意读错,就让学生去评价,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指出老师的问题,同时还讲出了原因,可贵的是学生的分析出乎我们的意料。看来陶渊明的思想可以少讲了,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八年级一般孩子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学,以适应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这一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教师要在这一阶段与学生相互质疑,提出一些与他们知识水平接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既能解决一些,又不能完全解决,做到适当的拔高,这一阶段教师要让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想学的动力。使学生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他呢?”(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最大努力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和跳板。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善于提出一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就能很好地理清教学的思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目标得以高效率的完成。
1、提问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语文诗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必须蕴涵一定的难度(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形象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等)。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难,学生会有种畏惧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提问一定要难易适中。比如,还是在讲陶渊明《饮酒》,当学生对教师诗歌朗读应经评价的非常到位时,如果教师还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模式问学生,“他的这种情感在诗中哪能表现出来呀?”这样学生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无法激发起他们学生的兴趣。但如果教师问道,“诗人的这种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学生就有了动了了。由此可见,问些蕴涵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学生所受到的启发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越高。
2、提问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好的提问往往表现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逐级向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礼记学记》)教师发问,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实际心理,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抓住关键之处相机诱导。我在案例二中的那三个提问,就是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了解苏轼,解读苏轼。
3、用对比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对比提问,使学生从对比中加以比较,在不同之处加以分析,然后再综合、判断、推理,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样,他们就会在深入认识事物、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很好的培养思维深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对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教学中,不但要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深入到课文的思想内涵中去,我就试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其一,这篇文章写了两条线索(明线,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如果我们只写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请同学们想想,这样的主题与原文主题的区别。其二,改后对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形象有无影响?从这两个对比提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要解答得完满和恰当,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这个对比提问,恰好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改后文章的主旨不如原文更能体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学生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精神。原文中鲁迅厌恶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观看电影后弃医从文等,这些事件更能突出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对藤野先生是反面衬托,在仙台帮助鲁迅先生的日本学生是对藤野先生的正面衬托,由此可见,原文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和主旨。通过对比,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达到对文章深刻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深入思维的优良品质。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把握教学机制,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师生共同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很重要,而这一阶段我把它叫做教师的点拨成为关键所在。有时我们回教学生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可这样往往打断了学生思考的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建议的那样“我就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是每个学生在听我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死了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个点拨者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搭建好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桥梁。既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真正还课堂与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此外,教学中教师对诗歌教学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专题漫谈
“专题漫谈”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多种视角确立不同的专题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及时加以整理归类,引导他们对同一题材或主题的诗篇进行整体感悟理解,使他们对诗篇有更深更广的理解,进而上升到文化、生命的层面。今年夏天不可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高三的学生,所以就对课本上涉及到的诗歌分专题为学生讲解分析。比如从诗人的视角我对课本中的诗篇进行了整合,分为“李白篇”、“杜甫篇”、“苏轼篇”、“辛弃疾篇”、“李清照篇”等等,在讲解中我不但分析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诗篇,更主要的是对诗人让学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苏轼的达观、李白的洒脱、杜甫的悲悯、辛弃疾的悲壮让学生都能深刻的体会并理解。这种“专题漫谈”的形式,不但使学生有效复习,还便于学生深入探究,活跃思维。
(二)、千里莺啼绿映红——比照对比
比照对比的教学模式,包括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不同诗人诗作的对比,不同诗篇整体的对比,不同诗篇局部的对比,诗与文的对比等等。这也是我在假期补课时采用的教学模式。同登岳阳楼,李白与杜甫的感受就不尽相同。通过比照对比,发现心静不同,境遇不同,根本是两人性格不同,对比过后学生对这两位诗人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课堂评价方面:
诗歌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再现和创造性过程,教师每一节诗歌教学课都应是如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改革,注重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尝试、思考,在智慧的互相撞击中闪现出创造性的火花。
课堂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检测,对所讲知识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诗歌教学的检测我通常会让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锻炼。让他们或评价这首诗,或评价这位诗人,或就所学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基本上学生每此学完诗歌后,都会梳理自己的思维,这也就他们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实践证明,抛弃约束和包办,提倡民主的教学,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耐心倾听和热情接受他们的观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诗歌欣赏中,才能洞察出别人没有理解到的句意,联想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意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机智得将学生引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贯穿在我们所教的每堂语文课上,更应贯穿在我们教学的思想中。它不但关注知识,而且更崇尚智慧,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让她们在大语文的氛围中感受语文,教师身心舒畅,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二
那么, 如何使高中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师需要进行摸索, 权衡后决定, 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失败的教学活动就是因为定位不准确, 如果开始的方向就是错误的, 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不要认为被选入教材的文章一定要篇篇都精讲细讲, “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造成目标障碍。我们要明确语文教材不是篇篇都是重点, 不是处处都是关键。大胆取舍, 科学定位, 合理整合, 才能实现教学准备阶段的有效性。
二、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有一个多维度的性质, 因此教学也有多侧面的特点。教师要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文本。正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一样, 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 从不同角度去看, 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所以, 教师要选好角度和恰当的切入点。还要指向明确地将这种意图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学活动的强度要适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接受水平确定教法, 否则, 就会使教学难度过大。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作者与时代背景——分析课文——概括与提炼写作特点”这一固定模式, 学生实难保持兴趣。枯燥单一的教学使学生不愿上语文课。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从多个侧面切入文本进行解读, 如讲授《六国论》时, 可将《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比较, 让学生讨论得出角度不同, 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这一结论。讲授《荷塘月色》时可将《再别康桥》和《边城》进行比较, 使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 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激发学生的思想,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人格修养、文化积淀等, 从各方面去吸引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上他们肩负的学习责任,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创设课堂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允许并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与质疑,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注重师生和全班学生的学习交流方式, 而忽视其他的交流方式, 如教师和小组学生之间、小组学生之间、个别学生之间和全班之间的交流, 交流渠道狭窄、信息流量少, 最重要的是不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编织交流网络, 各种交流方式共存。
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 优化语文教学组织, 注重情感投入,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创设情境, 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 让学生学会知识, 掌握能力, 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生而异, 使教师、学生、文本、课堂四者有效结合, 活跃语文课堂, 实现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四、良好的语言呈现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 以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 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并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和反思。教师语言不精练, 反复地重复, 教师声音过高、过低、语言单一、呆板, 缺乏幽默感, 这样都会使课堂沉闷, 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师生生疏而不会配合, 当然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教师语言要主旨明确、连贯顺畅、话题适中。要避免随心所欲、不着实际或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等妨碍学生理解的话语。应反复琢磨和锤炼, 力求达到精确、严谨、得体。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言之有物, 论之有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联系起来, 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五、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
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优化。如果我们只是在课本上下功夫, 那么我们的语文天地就太小太窄了, 生活处处是语文, 我们要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连, 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检验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用知识指导生活, 让生活检验知识,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果, 让成功促进未来的学习,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时间和机会, 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 引导学生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总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的生命, 它是课前、课上、课后、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 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中语文的课堂改革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点, 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就要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用良好的教学语言打造高效课堂, 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3.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三
一、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中的案例可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情景假设,也就是虚拟的;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就是真实的案例。案例式教学运用得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能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真可谓事半功倍。
笔者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这节课与城市有关,而我们学校就离市区较近。这给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使我在教学中能够以巩义市为例,将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学习完城市形态之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巩义市的城市形态。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判断。学生就从巩义市的地形、河流特征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得出巩义市应为组团状。在学习“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时,学生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结合巩义市实例来说明商业区的分布。以星月广场的位置来说明商业区的分布在街角路口处,成点状分布;以整条新华路为例,说明商业区在市中心沿交通线分布,呈条状分布。最后,给学生布置探究问题:调查巩义市的工业分布,分析布局的合理性。
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以具体化的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为载体,这样就能与学生储备的生活知识相呼应起来,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又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合作学习,并且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释生活,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从而能较正确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任务。所以,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活化,我们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尤其应该倡导师生互动式教学,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二、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完全是被动的。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注意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住了知识,课堂上是否真正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教师衡量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也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教案。但是在新课程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应该随着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下面就引用笔者的一个教学故事来探讨一下:
在讲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时,开始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以“布”的生产过程说明各工业部门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性,结合上一节课工业布局的经济效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工业部门之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就会集中分布,以此导入新课。在每一部分的知识讲解时又设计了大量的图片、材料分析进行知识的应用。例如:产品方面的工业联系以钢铁工业为例说明,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业联系以服装、食品、鞋帽等工业的集聚为例说明;再以上海漕河泾新工业区和北京燕山石油化学工业区为例判断工业联系特点和工业集聚区类型;最后以福特汽车的分布为例说明工业分散。但是这样设计,课堂时间很紧张,并且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分散、不紧凑。
后来我将教学设计作了如下调整:由“钢铁工业的部门联系图”引入,让学生说明图片的含义。学生说了之后,再用“这也反映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句带点幽默、诙谐的话,瞬间将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基础知识处理环节:
提出课堂预习问题:1. 工业联系的两种形式及特点。2. 工业集聚的概念、集聚区的类型及各自的优势。3. 工业地域的概念、成因分类:从成因看有哪两种类型?从发育程度看有哪两种类型?4. 工业分散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有哪两种情况?5. 工业分散后工业地域是如何联系的?
重点知识处理环节:
图片展示:布的生产过程,服装、食品、鞋帽等工业的集聚,上海漕河泾新工业区、北京燕山石油化学工业区,让学生从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分析每一幅图。然后学生合作完成课本上的案例和活动题。
承转:是不是任何工业都要集中分布?出示汽车企业的生产,学生通过图形展示内容回答,然后转到工业分散。
最后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几个概念联系起来,并将联系图画到黑板上。但是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画的联系图也就不同,让学生之间不断地互相纠正,最终达到完美。至此完成本节课。
这样设计教学,使重点知识明确化,能够让学生掌握重点。并且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又解决了难点问题。
第二种教学方案的效果比第一种好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学设计要随着学生的课堂反映来做出动态的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创意的调整,找出适合课文教学的最佳轨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且要善于引导、巧于点拨、长于调控,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三、学生当家作主,突显课堂活力
在试卷评讲时,让学生课前先自觉做题。课堂上我让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问,将这些问题题号写在黑板上,然后根据每个班的问题题量,平均分给四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四小组)的学生,让同学们讨论,然后进行课堂成果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一个组的解释大家都不明白,就让其他小组继续回答,直到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其他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并且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他们的解释方式很容易让大多数学生接受。
4.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四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范月红
摘要:温馨、情趣、有效是一堂优秀课的三个完整要素,三者合而为一,彼此联系,不可割裂和偏废。温馨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情趣是教学过程生动与完美的表达,有效是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只有将这三个要素和谐地组合、交织、交融于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达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教师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温馨;课堂焕发活力;课堂效率
数学学科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种学科的特点容易使数学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数学由于教学内容多,一些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比较繁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发展,注重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与态度的介入。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我觉得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教师除了要将知识教授给学生,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爱的动力,给学生一份鼓励,给学生一份自信,一份尊重。用一切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他的价值所在。教师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对构建温馨、情趣、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进行了一点探索,目的是让学生喜欢数学,快乐的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利用学生情感的依恋性,在课前把温馨带进课堂。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当然每个学生都想拥有一个有着温馨气氛的课堂。课堂的气氛客观存在于教师心理场,它对师生整节课的心态起着制约作用。良好的课前气氛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使整个课堂呈现出高涨而积极的状态,相反不好的课前气氛则会疏远师生间的距离,束缚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课堂呈现出低落而消极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课前营造和激发专注的竞争气氛,安抚和维护平静的自在气氛,提醒和整顿萎靡的亢奋气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温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前将温馨带进课堂: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设计对象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物,不是任意摆布的“学习机器”,在重视数学知识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
2.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愿望、兴奋感、困惑、焦虑及烦恼,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差异,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3..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教师善解人意,要学会等待,不要指望你的一次教育就能成功,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要对自己的学生始终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一句话,使课堂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
5.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然要回归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开放自己的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带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这样将校外环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运用,就能很好地解决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应用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课堂生趣。
1、数学问题的情境性
处于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冲动,主人翁意识较强。同时任务本身具有整体性、挑战性,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笔者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 0.1毫米)对折 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 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创设悬念、空白、融洽、成功、活动等情境,这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凭借深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教育机智,揭示其数学模型,用艺术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从教学目标和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忌牵强附会。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和图形、动画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值得提一点的是,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丢弃传统教学用具。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正好可以让学生审题和思考,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保留在黑板上。然而过多地利用多媒体之后,课堂上的教学容量大了,而且内容展示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展示很快就过去了,让学生应接不暇。其实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无效的“机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恰到好处地用”。理想的教学应把教师、传统教具和多媒体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采取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教师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最后,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第一,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第二,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第三,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交流中共同学习。
三、大胆探索与尝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高效的数学课堂拥有——内容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学习的温度。数学课堂的温度始终要建立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它决定了一节数学课的高度。高效的数学课堂是——真正充满数学味的魅力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我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1、创造高效课堂,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准备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出现的问题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具体讲就是要做好以下几点: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创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精练教学过程。老师必须清楚这节课练习什么、怎样练,并将其精心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一切面向学生,时间留给学生,活动交给学生,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避免出现机械的重复与无效的环节。除教学环节精练外,教学语言的简洁也是获得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所谓语言的简洁,也即切中要害、点到为止。事实上,提问重在精而不在多,难度要切合实际而非越深越好,时机要恰当而非随意发问。要想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的教课上,我们还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3、创造高效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为了教学生会学数学,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以上种种方法归根结底目的只是一个,就是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温馨、情趣、有效是一堂优秀课的三个完整要素,三者合而为一,彼此联系,不可割裂和偏废。温馨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情趣是教学过程生动与完美的表达,有效是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只有将这三个要素和谐地组合、交织、交融于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达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雁冰著:《课程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五
高二年级 徐宗海
[内容提要]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有如下几方面策略:一、激发学生兴趣;二、创造教学情境;三、选择教学方法;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关键词] 课堂 有效性 策略
“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也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以下是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新课程实践中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从他的一幅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说起,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我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合理使用图表、实物。我将《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相关内容列成简表,让学生通过填表的过程来认识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讲到必修一《鸦片战争》中的清朝战败的原因,其一是制度腐败问题,由于其政治制度的腐败,清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所说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在鸦片战争前就预言清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用这样的言语来表达清王朝的必然走向灭亡不是形象生动得多吗?
讲到必修二专题八《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其中有“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这充分说明了欧洲的联合不仅对欧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也对世界和平有利。讲到这里,老师还可以引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某些妙语,孟德斯鸠在反对民族仇杀时,借用了塔西佗所说的:“仇恨在一个自由的民族之中是最危险的。”再联系一下自近代以来法德两国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观点。而二战后法德等国的联合,不正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二、创造教学情境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2](P.7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1](P1-2)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我在讲必修一专题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使学生就象是一个与会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从而更想通过看书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学捏紧拳头、满腔悲愤,有的同学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地震撼。总之,这此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脍炙人口的诗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从广播中传出来的那种带有磁性、饱含情感、富有节奏的男中音,以及屏幕上显现出来的中国地图和诗歌内容,一下子把师生们的思绪带进了一个远离祖**亲、游离在外的游子的情感世界中。从而为接下来新课的导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三、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1、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我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2、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我设置问题讨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学生接到指令,开始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取得长征伟大胜利,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过的正确道路。我点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正确的路。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互动使问题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解答了。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总之,历史课堂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也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历史教学》(12)
6.高中音乐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篇六
高中音乐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文张晓奎
摘 要:高中生为了迎接高考,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间,任何学生都企图寻找一种有效的娱乐方式,快乐的放松方式,音乐课堂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依靠。所以,高中音乐教师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心愿,就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方面能够通过音乐课堂学会需要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发挥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氛围。针对高中音乐教学展开讨论,分析了高职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
7.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七
一、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问题, 典型习题及其变式、引申与拓展等, 创设问题情境, 深刻挖掘知识的内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设计学生活动时, 教师应考虑活动的方式和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 适合学生的能力, 紧扣教学内容, 并顾及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而使学生乐于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做到学生人人有任务。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方式、任务、时间和角色等。
二、丰富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有时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 将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性结论和现成的漂亮解法直接奉献给学生, 省去了学生探求问题解决的思路的艰辛历程, 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学生有时很难想到, 甚至无法想到。对此, 教师要能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退而结网”,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激励学生做问题的探究者, 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在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 教师应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探究课题的案例和背景材料, 然后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另一方面应该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用各种方式寻求帮助;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
三、强化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有效性
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化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活动, 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这样的数学教育———以反思为核心———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过程之中, 也才能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受阻是常有的事, 此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思想, 确定解题关键。每一次解题以后, 学生可以对自己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应用了哪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如何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走过哪些弯路, 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反思, 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思维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 提高解题质量和学习效率, 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非智力因素, 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发现, 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差别不大, 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其实, 这种现象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即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重视并做好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还要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 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 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再如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 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解, 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 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而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 能把教学时难以解释清楚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 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对难点内容的突破。在实践中我们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采用现代的多媒体组合教学, 并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 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各取所长, 互为补充。
总之,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8.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课堂调控;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应以时间最短、教学信息量最多、负担最轻、成本最低、成绩最高达到教学最优。那么有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引导——有效激发
教师要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这里所说的“导”是放手,但不放眼,让学生自主探究,但不失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但不失方向。只要是正确的,学生可以有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可以不跟着固定的思路走。教师要当好“引导者”,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困惑,随时做出相应的引导。
“引导”可以是提问,也可以在学生“说不上来”、“一时想不明白”时,顺着学生话头用一个词、一句话点拨,或顺着学生思路用提问、手势、板书、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应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共同经历探求教学的过程,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创新,而不是教师进行记者式提问,而学生进行答记者问。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帮助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引导不等于直接告诉,帮助也不等于代替。要学会循循善诱地巧妙设计问题,把一个大问题、难问题破解成几个学生易于接受的、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到答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实现目标。
二、诱导——有效保护
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后,要保护这种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学生的兴奋点在上课后的15分钟内,那么如何保护积极性呢?
教师授课要清晰,即要点明确;能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不良习惯。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用形象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面。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媒体辅助手段,使语言更加有说服力。精选拓展,优化教学内容。知识拓展时要把握住哪个知识点需要拓展、如何拓展、拓展多少,这些都对学生上课积极性影响甚大。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面、兴趣爱好等特点,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听着能让他更加想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点。如果所选知识点难度过大,就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或者大部分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仍不能掌握,那会失去学习信心而影响兴趣。
三、指导——有效管理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管理得好,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反之,会起到事半功倍,甚至徒劳无功。如何做到有效的管理呢?课堂需要规则,要管理好课堂,首先要建立好课堂规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这些规则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就会形成愉悦的 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需要鼓励,实践证明利用惩罚式的管理来控制课堂效果是最低的,应该采用激励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气氛,才能调 动学生的专心投入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课堂需要协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尔逊说“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甚至去 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四、辅导——有效评论
善于做评论员,及时表扬和指出错误,让激励产生激励,让勇气产生勇气。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心诚意切、实事求是,营造热烈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所有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评价中进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五、修正——有效反馈
如上复习课《神经调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把上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成思考题进行旧知复习,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基础知识复习(先记忆,再相互提问),然后进行反馈,最后通过习题训练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自我感觉课堂设计比较合理,学生的学习气氛也还可以,但一节课下来,感觉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把握,怎么会出现这种感觉的?细细反思授课过程,感觉在反馈环节不太顺利,有点不衔接,小组内的检查反馈不到位,学生对问题争论了也思考了,但是没有把本组的问题找出来,老师以为都会了,其实不然,应该增加一个抽查环节,可以是老师抽查,也可以是其他小组来抽查,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反馈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能使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做到教学反馈的有效性呢?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老师要深入到小组的学习中去,参与他们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检查反馈时,要从面到点,面就是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检查,点就是抽查,可让其他组成员来抽查,这样做可使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9.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篇九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值得我们去研究。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对于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有许多想法。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语法教学、怎样指导学生背诵、如何打好英语学习基础等都成为本文所关注的话题。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法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教育界人士常常谈论的论题。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十七年,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许多想法。“教学”一词中的教,在英文中为teach,有“给人示例”的意思。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得认不认真、教学内容有没有完成。关键在于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如果学生学的糟糕,教师教的卖力、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向同行学习,注意平时的教学反思。一节好的英语课,需要教师细心雕琢、认真准备才行。听课及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是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方法。
笔者通过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现在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笔者注意以下问题的处理:
(一)抓好语法教学
现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又极有限。
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重复的较多,如音标、字母、日常口语、对话等相当一部分七年级课本中的单词和句子,在小学课本中均已出现。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上存在着脱轨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育学原理。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
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而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语法学习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
近些年英语教学方法不断翻新,英语课成了“四不象”。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在英语课上几乎不讲语法,上课就是全盘西化的授课方式,这种课实质上是很不走俏的课,费时低效不说,学生易“走火入魔”,或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交际教学法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后来在此理论基础上,肯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笔者认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的较少的作法是很危险的。英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许多陌生的地方,如单词难记,句子结构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教学这一课。语法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选取的材料应有趣: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小文章、诗词、对话等,都可以用。也可选取英美小说简易本中的东西,让学生读。网络上、报纸上许多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材料也可以拿来用。应该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归纳词和句的用法。让学生象学古汉语那样,字词都一一去推敲。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感知、理解来学习和使用语法,而不是孤立的拿句子就事论事。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二)加大背诵力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
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
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想不费功夫,就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
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 真是至理名言。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注意对孩子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
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这个笔者深有感触。
刚走上讲台时,因为用英语教英语,招来同事、学生以至领导的不解,但笔者顶了下来。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笔者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课堂力应求形式多样。
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在笔者的课上,采用最多的是表演课。让学生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四)打好基础
基础很关键。在刚开始英语教学时,应当抓好学生的语音关、书写关。
1、过语音关。
教学生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朗读单词。反复认真的模仿及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对学生进行看、听训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对于长词、长句的语音训练,要分音节和语段训练。大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帮助会很大。
2、重视书写
要从刚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作业应该严格要求,不能听之任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要当面订正、指导。书写差的,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图快不认真的,让他重做;抄袭作业的,提出批评,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五)注意文化教学
中国古时候儿童入私塾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意在让儿童早期接触我国传统文化。
学英语也一样,让学生通过英语文章、材料等的学习,了解西方人说话、做事等礼仪知识,了解其风土人情。
在课堂内外,可以抽出时间去介绍西方礼仪和节日的知识。如:在谈及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时,可通过VCD、多媒体、图片、书报资料等,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平时在开课前播放音乐、英文歌、对话材料,营造语言学习气氛。
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各种文化专题讲座。如外国节日、宗教习俗、餐桌礼仪、小费、问候语、禁忌语、体态语和手势语等。教师也可帮助学生阅读一些英文故事、报纸杂志文章,促使学生留心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把学习过程真正交给学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把“对话”当做问答,把“自主”变成“自流”。独自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名无实。
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笔者这里所提到的问题,可能对于其他同行有参考和借鉴作用。因限于篇幅,就写到这里。最后笔者想借别人的话结束本文------“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还孩子们说的权利。让民主像一座桥一样搭在师生的心灵至上。做老师的人,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做他们的好朋友。”让你的英语课堂成为孩子们心灵所向往的最快乐的地方吧!
“讲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诱导。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
教学是一门科学,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研究,会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突破口的。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09-19
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09-05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09-19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10-29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11-05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项措施08-13
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08-06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09-1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09-13
活用教学模式,构建高中物理有效课堂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