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农村教育硕士(精选7篇)
1.我所经历的农村教育硕士 篇一
我所经历的学习生涯
14地质 齐加豪 27号
我人生的每一个在阶段,学习生活都不一样,小学时,我不喜欢学习,只喜欢玩,每次只是按照老师的安排,被动地完成一些作业。有时候看看课外书,也只是自己的兴趣罢了。小时候也从来不知道去安排时间,想玩的时候就玩,向学习的时候就学习。
到了初中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自己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于是学习压力就开始加重了,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多了,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测试和做不完的作业。那时候,我就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每天都要求自己完成自己定下的计划。生活虽然忙碌,但也充实。我每天有计划地背单词,练习写作,积累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进步了不少,于是心里也会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了假期,我的学习动力好像完全消失了。比如放十一长假,我一回到家,我就放下所有的一切,先计划去那里玩。到了最后的几天长假,我又静不下心来去做作业,但是同时自己又有一种负罪感。所以一般在长假的最后几天中,我往往是在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度过的。
到了高中阶段,学习更加忙碌了,因为自己最终将面临高考,要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自己必须加倍努力。那时候自己根本没有空余时间,每天的学习计划,早已由老师给你安排的满满的,根本不用你制定学习计划,因此,为了学习,为了高考,我的许多兴趣爱好就在那个时候被埋没了。双休日没了,假期也缩短了,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根本不用说玩的时间了。一到寒暑假,爸妈早已给我报好补习班,让我在暑假期间好好的把薄弱的课程补上。那我发现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使我学习得到进步,反而让我失去了信心。
那时候我每天向往着自由,想着自己早点结束这种生活,可当自由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却感到无端的恐慌。上了大学的人多半有这种感受。大学是个自觉学习的地方。要想在大学真正学到知识,我们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因为没有那些条条框框,没人管没人督促,那自由的生活会就会让我们变得懒散,空闲的时间多的让我们觉得空虚。
发呆,闲逛,闲混,日子就这么过着,可心里充满了罪恶感。
当一次次失败将我击倒的时候,我已经累了,身体累了不要紧,可以在夜晚恢复体力,第二天继续奋斗,当一个人的心累了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累了,在多的体力也无法支撑弱小的心脏,曾几何时,每天挂着QQ聊个不停,在各大论坛里欢笑的评论着。而现在,挂着QQ找不到话题,不停的拿起手机又放下,各大论坛的帖子也很少去评论,只是静静的看着朋友们发布的说说,有时候会心的微笑,有时候微微伤感,每天做的事无非就是上课
下课。回宿舍。打开电脑。然后静静的盯着屏幕。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2.我所经历的农村教育硕士 篇二
1999年, 山西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意见 (通称“并轨改革”) 实施后的第二年, 我分管了普通中专招生工作。记得时任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主任韦道昌同志对我说, 中专学校实施并轨改革后, 招生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 要尽快研究对策, 解决矛盾, 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他焦灼的语气和严肃的神态, 让我有一种临危受命的感觉。
事实上, 当时中专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招生难。并轨前后, 一热一冷, 反差太大, 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 招生工作异常被动, 省内外近300所学校, 1998年只招生45000多人, 普职招生之比率的差距再一次被拉大, 尤其是一些地处市、县的中专学校招生还不足百人, 陷入难以为计、危及生存的困境,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下滑到最低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轨改革后, 学生自费上学, 毕业时自主择业, 国家不包分配, 而相应的配套措施准备不足或难以落实, 加之社会的价值观、就业观尚未转变, 许多初中毕业生放弃了就读中职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快速发展, 连年扩招, 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通中学, 出现了“普高热, 职高凉”的现象;普通中专学校大都是部门、行业办学, 所设专业行业特点十分突出, 适应社会需求面相对薄弱, 本行业不接纳人员时, 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非常狭小;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不顾岗位的实际需要一味追求高学历, 把学历门槛设得过高, 许多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教育部门内部原有的计划管理和招生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下招生工作的现实需求, 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没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 其积极性难以发挥, 缺乏应有的活力;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学校办学条件差, 专业师资缺乏, 教学内容陈旧, 办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等。针对上述问题, 1999年底我们和教育厅有关部门就中招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了由市、县职教科长、招办主任、中专学校校长、学校招生办主任参加的研讨会,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商讨对策, 寻找出路, 解决中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研究讨论, 基本达成共识, 大家认为现在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既有挑战也存在着机遇, 只要我们认清形势, 大胆改革, 措施得力, 方法得当, 就能应对挑战,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要解决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眼下当务之急是面对现实、实事求是, 改革普通中专招生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调整招生政策, 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普通中专招生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
经过充分酝酿, 我们拟定了2000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考试的八项改革意见: (1) 改变省统。下达指令性招生计划的管理方式, 由学校根据办学规模、办学特点、办学优势和服务方向, 自主确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计划, 报省备案下达; (2) 改革生源计划分配形式, 由过去的分校、分专业、分地市计划改为全省统一计划, 解决生源计划和生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 使学校和考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3) 招生录取时, 学校可根据生源情况自主调整专业计划; (4) 除“3+2”高职班和师范、医学类学校外, 不控制最低录取分数线, 由学校根据考生志愿由高到低录取; (5) 允许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办学需要或在完不成计划时自行组织生源, 录取工作结束后到省备案; (6) 改—次录取、一次补录为多次录取, 学校随时可到省招生部门办理录取手续; (7) 中专考生不受学历和年龄限制, 凡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者均可报名, 简化体检、政审手续, 改过去统一体检、政审为只提出标准要求, 考生毕业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8) 艺术类学生提前单独招生, 学生测试由省统一组织, 同时进行文化素质测试, 语、数、外三科一张试卷, 已经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全省统考。八项改革由省招委、省教育厅批准下达实施, 其核心内容就是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 突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 使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把握机遇, 健康发展。
2000年初, 全省普通中专招生工作会议在省城长安大厦召开, 原定200人的会议, 到会达300多人, 会议大厅座无虚席, 许多中专学校的校长也来参加了会议。当会议宣布八项改革决定后, 欢声如雷, 掌声如潮, 大家的激情一下被点燃了。难题一日被化解, 禁区一日被突破, 代表们真是感慨万千, 喜不自禁。会议结束后, 许多代表迟迟不愿离去, 上主席台和我们一一握手, 传递过来的是一份信任、一份肯定、一种共鸣、一种信心。多少年过去了, 当时那种出乎意料、感人至深的场景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成为永久的珍贵的记忆。八项改革在招生实践中反响强烈, 效果显著, 当年共录取学生62000人, 招生难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改革深入人心, 这是改革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保证。
2001年, 在八项改革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我省加大了中招改革力度, 经省招委、省教育厅批准, 打破单一的全省统一考试, 按考试成绩录取的招生模式, 实行部分普通中专学校招收免试推荐生, 给初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促进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 提高普通中专生源质量。招收免试生限定在办学条件较好和办有特色专业的农、林、水、煤学校。招收的免试生必须是初中应届毕业生, 德、智、体考查合格取得初中毕业证书。招收免试生工作在统考报名前结束, 已经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免试入学是我省中考招生破天荒的第一次, 一些学校也提出质疑, 怕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怕入校门槛过低适得其反, 对学校招生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古人云:“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我们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决定改革在学校自愿的前提下实施, 不做强制性要求。当年, 招收的免试推荐生占到录取总数的1/6。此项改革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而且沟通了中专学校和初中的联系, 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中央高层关注的目光, 一直未离开过职业教育改革。2002年至2005年, 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战略重点。2000年、2005年, 国务院分别两次做出《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和重要地位, 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是当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并明确了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在2004年基础上增加100万, 达到650万, 经过几年努力, 到2007年, 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具体工作目标。
作为省级招办部门, 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 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 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改革步伐, 抓住机遇, 趁势而上, 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有所作为。如何在改革工作中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个学校的请示报告开启了我们的思路。我清楚地记得, 那是2002年5月24日, 省煤校送来一份订单培养 (当时叫“定向培养”) 请示报告, 省煤炭系统委托学校办4个班, 共240人, 分别培养基层煤矿的矿级领导和技术人员, 培训期一年, 连续举办三年, 经考试合格后颁发中专毕业证书。入学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 单独命题, 单独录取。注视着这份报告我好像捕捉到一种开启思路的信息。中心领导马上召开会议研究这份报告, 大家的认识很快达成一致, 认为这是件好事, 是中职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条新路子。在处理这份报告时不要就事论事, 应以此为契机, 按照国家有关精神, 拓宽思路, 大胆改革, 步子再走得快一些, 使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主动地、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随即我们展开调研, 做出了2002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的补充规定。第一, 拓宽生源渠道, 鼓励各中专学校除招收初中毕业生外, 采取免试入学的方式, 可以面向市场, 面向各个行业、各个建设领域招生, 在职职工、待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私营企业、农村乡镇从业人员等都可作为招生对象。第二, 推广省煤校的做法, 鼓励各中专学校签订校企合同, 订单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学制可长可短, 亦可实行学分制, 但教学时数不得少于一个学年。第三, 订单培养的内涵不等同于过去的定向培养, 用人单位可提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 参与教学管理, 提供实习场所, 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办班。第四, 订单培养的学生不转户口, 毕业后不发报到证, 回原单位工作。
补充规定从2002年开始实施, 数年来, 学校的生源渠道逐步拓宽, 在校生的成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学校开展起来, 蓬勃发展, 涉及到煤炭、建筑、化工、农林、水、卫生医疗、冶金、电力、旅游等各个领域。这种起步性的结合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 逐步走上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道路。2009年3月山西省首批八大 (煤炭、冶金、电力、旅游、建筑、金融、装备制造、材料与信息) 职业教育集团挂牌成立, 吸纳单位267个, 其中62所职业院校, 168家企业, 21个行业协会, 16个科研院所。实现了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形成了共同合作, 相互支持, 低投入、高效率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
招生渠道的拓宽, 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促使学校改变了单一的办学模式, 学制长短相结合, 培养和培训相结合, 教学和实践紧密联系, 办学形式呈现多样性、灵活性, 促进了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学校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学校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为山西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2002年到2005年, 在部分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情况下, 我省普通中专年招生人数一直稳定在70000人以上。
2003年3月, 全国中专招生工作会议在省城太原召开, 我省中专招生工作先进经验和改革思路得到了教育部和全国各地同行的肯定。2002年、2003年全省中等职业和普通中专学校自发组织给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赠送了“解放思想创新中招机制, 与时俱进共铸职教辉煌”和“坚持招生考试改革, 促进职教事业发展”两面锦旗, 这是对我们改革工作最大的肯定、最好的鼓励。
招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 在随后的几年中, 我省中考招生工作坚持政策稳定不变, 办法逐步完善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工作推向深入。为了解决全省统一录取学生报到率极’低的问题, 从2006年以后, 实行了两条渠道招生的办法, 将总的计划三七开, 70%由学校自行组织生源, 中考成绩一公布, 学生即可持有关证明到学校登记;30%由省统一征报志愿, 给考生以更大的选择余地。然后将两种生源信息汇总在一起, 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到2009年, 我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已达92000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招生27万人, 是改革开放前的27倍, 是1998年的10倍。基本达到了高中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标志着我省高中阶段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把中招改革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服从、服务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 (即从国家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型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 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展开工作。总体思路是通过招生改革, 促进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办学模式的改革, 使之更好地为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重大举措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 激励校厂 (企) 结合, 规范管理保证改革有序进行。这些年来, 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使得我省中等专业学校逐渐走出招生难的困境,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 绝大多数学校抓住机遇, 走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创办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我分管普通中专招生工作的十年来, 正值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我有幸与各位同仁一起, 山一程, 水一程, 走过了这段艰难而又光荣的路程。其间的甘苦, 非笔墨所能尽述;其间的收获, 也非“丰盈”二字所能形容。在此, 我愿意把这一段经历记录下来, 不是为了藏之名山, 而是为了聊慰此心……
3.我所经历的变迁 篇三
变迁见证:
天山传奇 自由摄影师。制作过多部纪录片,用影像记录变迁中的生活。
变迁感言:
一个民族最终消失的标志也许就是别离了故土,改变了劳作的方式,之后再融入异地的生活。
因为看过一部关于鄂温克族的纪录片,我也拿起了摄影机走进了呼伦贝尔,去跟拍那部纪录片中的女主人公的弟弟和妹妹,在追随他们拍摄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感受着鄂温克族的变迁。他们的居住从最初在山林里的“撮罗子”到搬迁到平地住进由政府统一建造的红砖房。从饲养驯鹿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到现在的以种田为生的农民。以前,绝少会有旅行者的身影,如今,鲜艳的冲锋衣身影,随时可能出现在他们的家门口。
最大的变化也许来自于他们的内心。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走下山,过上有电视看、有公共汽车乘的生活,面对改变,他们满心欢喜。而对于那些习惯了本来生活的老年人,他们的痛苦与挣扎显而易见。
而祖辈传承下来的各种习俗定将从他们的下一代身上淡化直至消失。
变迁地>陕西太白山
变迁见证:
巴戈 陕西西安资深户外人,背包吧创始人。太白山就像是他家后花园,随时想登山背包即行。最腐败的一次是在山上走了三天,摸索出了四种蒸鸡蛋羹的方法。
变迁感言:
曾经是几乎与世隔绝的登山训练地,如今变成了垃圾遍地的户外休闲所。
也许正是因为国家登山队在首登珠峰前把太白山当作了惟一的拉练集训地,又或许是近年来网络资讯的发达,这个被冠以”中央国家公园“美名的秦岭最高峰愈来愈受到各地驴友的追捧。忆往昔,我常在太白山甚至被狭义地理解成汤峪口一带行走,那时会偶至爱山者背着棉被、穿着皮鞋就能登顶。如今每逢黄金周我都不敢上山了,因为放眼望去,南北各条登山线路上,身着顶级装备的红男绿女遍布山间宿营地,大爷海的营地更是要收费40元/人。甚至见到某些不知情的外地驴友带着氧气罐、葡萄糖和冰爪来登太白山!以前的山是纯净的,而现在每个黄金周,太白山都会被蹂躏一次,每一处营地都是垃圾遍地。以前一进山,三五天之内都与外界隔绝,杳无音信。现如今,在大爷海、平安寺等地,手机竟也能找到信号。当然也不乏背着卫星电话登山的阔驴。山也还是那座山,人却岁岁年年皆不同。
因为家在西安,得地主之便,每次登太白都希望能看到常人难以欣赏到的美景,带走一份愉悦的心情,现在每次下山都要两个人抬一袋重重的垃圾,带下山的还有沉重的心情和对户外的反思。
变迁地>滇西北
变迁见证:
阅意 旅行、攀岩及登山爱好者。经常往来于滇西北。
变迁感言: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交通状况的改善,各个景区现在都有了柏油路。多年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奔子栏镇外的一段用就地取材的碎石板铺就的弹石路,那是相当的有特色,车行其上,就宛如轧烂了一大块的玻璃。现在,最新的消息是雨崩村都将修通公路、德钦还要建直升机场……
虽说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洛克和俄国人顾彼得就曾长期在丽江一带活动,但滇西北真正为世人所知却是缘于199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1996年前,人们对滇西北的印象或许只停留在电影《蝴蝶泉边》里的大理,而丽江还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幽幽古城,极少有游人至此;大地震后,丽江也因祸得福,一夜之间,修旧如旧的古城小巷里熙来攘往着各色人等,酒吧、客栈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新城也重新规划建设得与内地小城市别无二致。
紧接着,中甸在“香格里拉”的冠名权争夺战中胜出,加之德钦还有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梅里雪山,一时间滇西北成了自助旅行者的必游天堂。随着滇西北知名度的提升,旺季的房价就仿佛这牛市里的股价一飞冲天,而且稍不留神就可能订不上房间;各个景点的门票也是一涨再涨。庙是不能轻易进去了,里面的和尚或者喇嘛在给你看相算卦后会算计你身上的最后一元钱。你要是敢说没带现金,和尚就敢说没关系,我们这里有POS机,可以刷卡,银联的!
10年前的丽江古城还没有过多的粉饰装扮,那是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现在满城悬挂着红灯笼,满目是旅行团的小旗,满耳是导游的解说词和与丽江毫不相干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前你可以与纳西老人轻松寒暄,即使语言不通,现在你若想为他们拍张照,多数人会用手掩面,或者干脆伸出两根手指,一边说“两块!”就连原本偏僻的束河,现在也在赶超丽江古城。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连白沙、宝山石头城也很难再觅到古朴的纳西风情。
变迁地>江南古镇
变迁见证:
简约 自由职业者。最早的背包客,云游中国十多年。
变迁感言:成名最早的古镇,如今被利益“糟蹋”得最狠,而那些后继者,一方面打着反对的旗号,一方面又大力承袭着前者的风格。让江南古镇更加庸俗吧!
差不多在十几年前,江南古镇一夜成名,首当其冲的便是周庄。我第一次去周庄的时候,它已经火了一阵子,但那时旅行的概念也刚兴起没多久,旅行者也还多少有点顾及,没有现在这么招摇,古镇本身也表现得很内敛,也还没有现在那么“利”字当头。所以,第一次的古镇行印象不错。
2001年,有一个朋友拉着我再次游古镇,从南京,到扬州,再到周庄、西塘,一直走到乌镇。这时候的周庄基本上已没法看了,人满为患,随处都是导游的小旗子和大喇叭,厕所都有专人爬在窗口招呼客人了。但西塘和乌镇却是新发现,当地人生活其中,让人感觉既真实又平实。乌镇的门票也卖得很有格调:想乘游船和看各展馆请买票,否则,老街随意逛。
今年,恰好在黄金周之前到浙江出差,顺便又走了一圈江南古镇,也许正逢黄金周,这些古镇该有的平和宁静的气息完全没有了。能想有多“市场”就有多“市场”,当地人似乎全不是市民了,而变成了商人。具体细节不说也罢,反正从此以后,我是断了游所谓古镇的念头,包括丽江、大理这样的古镇,就算是别人掏钱请我去,我也得好好想想。
4.我所经历的文化节作文 篇四
我们的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不说,氛围也甚为壮观。
先从各班精心设计,准备的文化墙说起吧。文化墙可谓是我们花尽心思准备的作品。最开始是设计版面,我们班一起九个小组,每个组都是积极思考。看了看别的小组,组员们激励的讨论,谨慎的绘图也让我充满干劲。忙在自己的小组里讨论起设计的样式等。果然,一个人的智慧想法是比不上一个组的思维结晶,而九个组的心血结晶结合起来,便是一个班级团结的力量。班级里的分工十分明确喜爱摄影的李雪晴把同学们在一起生活的美好瞬间展现在我们眼前,有我们军训时的认真,社会实践时的团结,无处不体现着我们五班的精神文化。还有字写得好的同学,也人人写了一张具有文学风采的摘抄。我也写了一副,也许我的字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为了班级,我可是很认真的在写。为了一字不错,我放慢了速度写得很晚,但是看到我们班获得二等奖的文化墙时还是很开心的。不管结果如何,我也经历过,体验到,享受了文化节的过程。
还有各个班的劳技作品展示,每个班的精品也都是凝结着大家心血的作品。其中也有我刻的橡皮章,那是凝集了我心血的作品,也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它一刀一刀在我手下成形,此时充满了我的干劲,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又浓烈的光芒。
美术比赛是在室外进行的,从初一到初二,每个人的精力都全神投入在笔下的画纸上,头顶上烈日的笼罩也遮盖不住此时的文化节。同学们热血充满干劲,在校园里挥洒青春的年轻气息。我也拿起画笔,在笔尖上划过的,是我“华一”校园文化节的美丽。
除了这些,文化节里还包括了舞蹈,歌唱,表演等项目。甚至还有围棋比赛,看到同学们一个个眉头紧锁的思考模样,我更是觉得经历的这文化节,是汇聚智慧和才能的地方。
5.我所经历的一次安全事故 篇五
发生单位:久泰能源
说起安全,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时,它显得很沉重,总是与惨重的故事和揪心的场面联系在一起;有时,它又很亲切,因为它蕴涵着亲人的无限期盼和企业对员工的无限关怀,安全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一种期盼,它是来自生命最本能,最真切的呼唤!
在我们化工行业生产一线中,化学中毒、器械打击、高温烫伤、爆炸等等生产安全隐患更是如影随形,令人如置身雷池防不胜防。我作为一名在一线摸爬八年的操作工,也不光彩的踩雷而被纳入排榜,亲身经历了一次高温烫伤事故。每当午夜梦回时,总发现自己沁着冷汗的双手紧磕住胸口,那剧烈的疼痛还重重撞击在我的心上。它时刻警醒着我,安全事故猛于虎,在你稍有松懈的当口凶猛扑向你。
事故经过: 时间回到06年7月,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事故就发生在我自认为技术纯熟、操控自如的脱硫岗位上。当时大约11:30,我上脱硫再生槽巡检并活化“888”脱硫催化剂,发现没有凉脱盐水了,就用热的脱盐水缴入活化槽,进行活化脱硫催化剂的工作,由于热脱盐水温度过高,加上软水管长时间使用出现老化漏口,我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安全的状态,也没有做更换处理和联系调整凉的脱盐水,便匆匆开始了工作,悲剧就这事发生了,滚烫的热水夹杂着热气从漏点向我的腿部冲来,瞬间剧烈的疼痛向大脑俱来,大约2分钟后同事们赶到,关闭热脱盐水总阀,把我拖在医务室做了一些简单处理,然后送到医院。经历了这次事故之后,我在深痛教训的告诫和鞭策下一路敲响安全警钟,在生产工作中再也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的错误。朋友们,说到这,或许您已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发生在你身边的由于忽视安全所造成的一幕幕悲惨场面,一定也会引起你心灵的震撼!!那些血淋淋的事故,那些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那些美丽的青春都在无谓的违章中匆匆夭折,无论是谁都会痛心疾首,感慨万分!多少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为此失去了欢笑而支离破碎;多少个年迈的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肝肠寸断;多少个年轻贤惠的妻子因为失去心爱的丈夫而悲痛欲绝;多少个可爱的孩子为此而变成孤儿。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正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正规范着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行为!多一份安全意识,就多一份安全的筹码;多一份警觉,就用有了一张通往安全的绿卡。“进入施工现场,请带好安全帽”,因为它可以为您挡住飞来横祸;“高处作业,请系好安全带”因为他可以记挂你的家庭平安;“排架施工,请布好安全网”因为它可以挽留您的生命!关注安全,平安是福!
白艳清
违规操作 差点送命
生命只有一次,祸患源于疏忽。半分的侥幸,一时的大意,都会酿成终身的遗憾。那是我曾目睹的凄惨的一幕,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那是很多年前,我记得那时我正读中学,我们家邻居是做豆制品的,家里有一台锅炉,说起这台锅炉年久失修,安全附件也不齐全。
那是一天早上,天还未亮,我还在睡梦中,被一声巨响所惊醒,当我起来看的时候,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邻居家的屋顶不见了,窗框门框也飞出了十几米远,所幸的是没有伤到人,后来听邻居家人自己说那次经过,是由于他们用蒸汽用着用着忽然没有了,这时没有停炉就往锅炉里加水,冷水遇热瞬间膨胀发生爆炸。
现在我在易燃易爆的化工厂上班,时时接触易燃易爆的物质,所以我们要加强安全学习,加强责任心。杜绝一切违章操作、违章指挥,保久泰平安长久的发展。
刘成伟
疏忽酿成大祸
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说起来简单,其实,因疏忽而酿成大祸的很多。我原单位是一家生产地板砖的建陶公司,主要原料是石英、中山图和瓷石,原料装配用装载机。
96年8月的一天,原料车间主任周某在外面喝酒没有回家,在宿舍里住,因为宿舍里热,就拿了凉席在车间门口路东食堂前一片空地上躺下,一会就睡着了,零点后开始装料,装载机司机请假,有叉车司机李某替班,晚上除了当班人员,厂区内没有人,他放松了警惕,加上装载机高,影响了他的视线,他装了一车料倒入料仓后,由车间向外倒车,车轮硌了一下,他以为是掉路上的原料,没有停车,继续装料。当班班长赵某怕车间主任周某着凉,叫他回宿舍睡觉,发现周某头已被轧扁,周某已经身亡。
事后调查事故主要原因,一是李某不是专业装载机司机,二是因为晚上路上没人,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注意路边有人,三是疏忽。因为李某的疏忽,周某意外身亡,使一个家支离破碎。
黄友远
我所经历的一次安全事故
自从我进入公司那天起,我就与设备、管道结下了不解之缘,算起来已有六年多了。经历过许多次检修工作从未出现过一次问题。有人说化工企业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我看来,只要每个人在生产或检修过程中认认真真、不马虎大意,就完全能保证安全检修。记得一次检修让我记忆深刻。
那是一期停车检修期间,由于设备防腐打沙,为了防止沙子由顶部观察孔进入再生槽,工段安排我和同事将观察孔盖住。在工作时我只顾和同事聊天,把盖观察孔的薄铁皮忽略了,在往后退的时候,不小心一脚踩到了铁皮上,我还没反应过来我的一条腿就掉了进去,幸好我反应迅速用胳膊撑住了整个身体,才没有掉进再生槽,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虽然没有伤到自己那也吓了一身冷汗。
通过这次经历,我感觉到,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在化工生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想到这件事我还心有余悸,后悔不已,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我都要做好安全评价,确保安全措施得当,我才会工作。这次的事让我深深告诫自己:安全工作决不能麻痹大意、意识淡薄,要接受教训不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石振虎
我身边的一次安全事故
大修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检修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下一年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也关系到设备长周期安全运行。扒塔是我们脱硫工段必不可少的大项,我就在一次扒塔登高过程中出现的危险一幕,现在想起还心有余悸。
那次岗位检修脱硫塔期间,我负责清理脱硫塔顶部液体分布器,在办完票证穿戴好劳保用品后我开始攀登脱硫塔,由于脱硫塔爬梯是直上直下的,在攀爬过程中需要休息一下,我在爬到塔中间位置时,心想背靠爬梯护栏休息一下,就在我身体往后靠的同时我想起脱硫塔爬梯有一段是没加护栏的,我急忙伸手抓住了爬梯,回头一看我正在这个位置上,浑身吓了一身冷汗,事后也怕了好长时间。
事后很久我想到这件事就皮麻骨酥。工作中我们不仅要长系有型的安全带,更要从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唯有如此才能保护好自己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周涛
交通安全铭记于心
生命,两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它如夏花般绚丽。生命之花是刚强的,它让人思索,让人感受,让人倾听,只要有毅力,它能克服任何困难;然而,它又如同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那么脆弱,稍不注意,它便会从你手中悄悄溜走。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休闲的心情漫步在夕阳西下的田野上、小河边,低声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坚定的意志去攀登人生的阶梯,放声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安全,我们的企业才能像三春的桃李红红火火;有了安全,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稳步前进。安全就如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照亮我们整个人生,安全就如一根长长的纽带,联系着我们的生死存亡。即使这样,还有一些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永远的失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交通安全事故: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不知要去哪儿,由于他骑得太快了,差一点儿就撞上了斑马路上的行人。行人劝他不要骑得那么快,可他不听劝告,继续骑他的“飞车”,脸上不时露出得意而急促的神情。这个男孩可能是有什么急事吧?要不然他怎么会骑得那么快呢?但这样很有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的,果然不出所料。在一个拐弯的地方,有许多人围在路中央,这不是刚才骑“飞车”的那个男孩吗,他怎么被车撞了?旁观者议论纷纷,“唉!这孩子这可怜啊!刚才不小心撞上了一辆大卡车,连人带车一起飞了出去。”“如果这个孩子车骑得慢一点,如果那个开车的开慢一点,如果……”可是,再多的“如果”也不能使这朵已经完全凋谢的蓓蕾重新开放。这个男孩的父母不知为这个倒在血泊中的孩子操了多少心,可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离去,让父母悲痛万分……
2003年6月18日,不幸又发生了,8岁的小学生曹某与小伙伴们结伴上学,下了汽车从车前绕过,高喊着“冲刺流星”向校门冲去时,一辆载着12吨石子的大货车将曹某撞倒并碾于轮下。
安全是伴随你生命始终的一位良师益友,事故是在你思想打盹时向你偷袭的毒蛇;为了家庭的幸福,生命的安全。让我们牢记,生命有了珍爱才更安全,生命有了珍爱才更灿烂,让我们珍爱生命,为珍爱生命的人齐声喝彩!
安全寄语:生命安全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人身安全难以保障,一切社会价值将无从创造。年轻的生命不仅担负着艰巨的社会责任与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还承载着父母的情感寄托和家庭希望。同学们,豆蔻年华在大家的手中还是一双写满了理想与信念的有待放飞的翅膀,请热爱与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别让不法的交通隐患和淡薄的安全意识携手扼杀美丽的青春,引起梦想的折翼,造成终身悔恨的人间悲剧。让我们自觉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携颜兵 手杜绝安全隐患,用健康美丽的年华书写青春灿烂的人生篇章!二期脱硫
安全工作不能马虎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每个人都会说,但是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需要细心才能完成的。安全与事故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的左右,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不幸。
记得零五年我们刚进公司不久时,又一次检修风机回路阀,需要焊接动火作业,一切就绪后安全员检测到轴封有煤气泄漏,虽然较微弱,但能测到爆炸性气体,于是就找来几个纯碱袋将轴封处盖住,上面又放了块石棉板。动火作业即将结束时,一颗电焊渣掉进轴封处将纯碱袋烧透而引起泄漏处着火,幸好泄漏微小,师傅们拉来蒸汽很快将火扑灭。
虽然这是很小的事故,没有造成减量或损失,可也让我们虚惊一场,想想如果当时做好通风措施,纯碱袋上间断洒些水,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它的发生。
安全无小事,处处需细心,马虎与侥幸心理永远都是事故发生的药引子。
邱虎
安全,生命的保障
生命是宝贵的,这对每个人而言,这是无可置疑的。人的生命即坚强无比又脆弱的不堪一击,有时它坚若磐石,历经沧桑磨难,而依然傲立,有时又脆弱的如一朵小花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个小小的疏忽和意外都可能被碾的粉碎,生命之花在绽放的过程中,多么需要有一把能够呵护它绚丽绽放的伞,保护着它,不至于过早凋谢,这把伞就是安全。
在我还是学员的时候,本岗位有位师傅,放完硫磺不久,一位新学员好奇心强想试试硫磺凝固了没有,于是把脚放进硫磺盆踩踏,因硫磺刚放完不久没有凝固,脚直接就踏进了硫磺盆,把脚烫伤。可见这位学员的安全意识多么淡薄,责任心多么的不强,这种心存侥幸无视安全的行为是多么可悲。
刘东阁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次安全事故
记得那是我进公司的第二年,当时公司还没见澡堂,每个宿舍里都有公司专用的二甲醚热水器,事故就是由此而发生的。
大约是上午九点钟,我们宿舍里有四个人,那天天很热,起床后我们都洗了个澡,我先洗的而后是平平、文文、,我洗完澡后并没感觉到异样,等他们两个陆续出来后,我闲着没事就到阳台转了一圈,这才发现阳台上的窗户都是关闭着的,我就赶紧把窗户打开,回来后我就发现平平慢慢的倒在了床上,接着文文也出现了异常,我这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忙打开宿舍的门进行通风,又赶紧跑到楼下找到同事,联系领导赶紧送往医院。经医生诊断后为缺氧窒息,进过吸氧治疗后才转危为安。
现在想想都后悔,当时意识真的很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疏忽大意才造成这次事故。
杨晓丽
司空见惯的代价
安全生产实际上就像个小孩子,只要小心呵护,时时处处心系安全,要避免也不是太难,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可就是这些被认为视而不见的小事却让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记得那是我上四点班的一天,按照和往常一样的流程上再生槽巡检,由于经常性的巡检,对于再生槽感觉特熟悉,而就在我大意的时候,不小心一脚滑倒,自己的脚受到了铁板的撞击,当时疼的我眼泪直流,心想自己为什么就那么大意?可是一切都晚了。
经过这次的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都小心翼翼,那以后无论是检修还是巡检我再也没有受到过伤害。
6.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主题征文 篇六
扶贫干部的“走”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扶贫干部有三条路要“走”,一是走最偏远、艰难的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走向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家中,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情况;二是走最真诚的路,通过走访、谈心、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走实走心;三是带领群众走致富路,俯下身子、挑起担子,了解当地实情,发掘当地资源特色,争当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带头羊”。扶贫干部的“走”,带着“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他们脚踏实地,一条路走到底,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群众心里。
扶贫干部的“骂”是“忠言逆耳利于行”。10月,一条题为“云南一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的视频,引起网友纷纷点赞。“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何视频中扶贫干部指责贫困户并未被骂,反倒好评如潮?细品不难发现,“爱之深而责之切”,扶贫干部的“骂”更多的是其一颗以群众为出发点的赤诚之心。在这攻城拔寨关键时期,扶贫干部要在“骂”中将“授之以渔”的奥秘“破译”,将懒汉和“装睡”的贫困户“骂醒”。要敢“骂”,并通过“骂”的“激将法”,引导贫困户讲道理、转变思维,真正振作起来,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扶贫干部的“观”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观世间百态,品人生百味。扶贫干部更是要在实践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认清形势,细查民情,做到不被浮云遮眼,亦不错过任何细枝末节,始终坚持群众事无小事。要聚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痛点、难点、热点、堵点,找准精准施策着力点,抓实责任,坚持目标,以解决突出制约脱贫攻坚问题为突破口,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针对问题精准发力,强化责任体系支撑,聚焦政策效应,逐一突破,全力补齐短板。在解决问题、问题中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扶贫干部的“花”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扶贫干部们多花时间、多花心思、多花精力、多下功夫。要树立起愚公移山之志,把脱贫攻坚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攻坚任务紧紧抓在手上,不畏困难,躬身实干,久久为功。始终保持真抓实干、务实担当,走上田埂、踏入泥地、心系群众、不务虚功,让扶贫工作更务实、扶贫举措更扎实、扶贫成果更真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埋头实干、攻坚克难的精神,弘扬敢于创新、敢啃硬骨头、敢于壮士断腕的精神。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路上,领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之奥秘。
7.我所经历的可可西里 篇七
(1)神秘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28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境内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无人区。
继首次考察过去15年之后,中国科学院计划从2005年起,用3年时间再次对可可西里进行深入考察。这次考察路线是由东向西进入可可西里的腹地。
2006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百利探秘》栏目组,以及其他媒体的记者跟随科考队,开始了这次神秘的探险之旅。
我们从109国道2942公里处离开公路西行,即开始进入可可西里。这里海拔已是4800米,皑皑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耀眼。车队在无际的荒原上颠簸前行,宛若浩瀚大海上时隐时现的点点小舟。
地震遗址
由于途中常常陷车,车队走走停停。在一次严重的陷车中,救援失败了,我们不得不留下后勤保障车,在沉沉暮色中匆匆赶往库赛湖营地。这一夜我们在饥饿中度过。
库赛湖是我们进入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第一个考察营地。到达这里的第二天,科考队立即展开考察。
构造地质学家郭震宇和古生物学家李建国对这里的地层剖面进行系统测量和采样,用于了解可可西里高原的隆升和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的历史。
郭震宇在这里找到了玄武岩,他兴奋地说:“啊,很新鲜。”
他所说的新鲜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岩石还有新旧之分吗?
高原反应让郭震宇喘得很厉害:“就是说它没有被后期的水和空气所氧化,没有被沾染,可以保存很多下地壳,乃至上地幔的信息。”
(2)科举家在进行地质考察
今天,这次科学考察的首席科学家丁林也有很大的收获,他在昆仑山南面的山坡上发现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部大地震的遗迹。
(3)专家估计。这个地震断裂带目视距离有5.6公里,整个长度约400多公里
2001年11月14日17点26分,不期而至的大地震,将正在修建中的青藏铁路靠近昆仑山口西部的路段刚刚铺好的铁轨平移出好几米,铁路职工的帐篷也被撕毁。青海省地震局监测到这次地震强度达到8.1级。比唐山地震的强度大多了,要是发生在人口居住密集地,该是多么可怕啊!
据丁林介绍,这次地震是近50年来我国大陆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所形成的喷沙冒水等各种地表破裂现象,是世界罕见,并且保存下来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址。丁林他们在这里采集了许多样本,准备带回实验室进一步研究。
再见藏羚
风刮了整整一夜,雪也下了整整一夜。凌晨,越野车里温度计显示气温在摄氏零下18度。
今天是10月22日。我们是昨天下午6点到达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卓乃湖。
早上,丁林和苏建平分头带队外出考察。
几天前在库赛湖考察时,科学家们在湖的北岸看到了一群群的藏野驴和藏羚羊。研究动物的苏建平非常兴奋,他说,在这个季节,在离卓乃湖100公里的库赛湖边,看到这些藏羚羊,使他对减羚羊的迁徙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4)高原之宝藏羚羊
今天苏建平在这里捡到了一副动物骨架,他说:这是到这个地方产羔的母羊,被天敌杀死以后,留下的这个骸骨。不全了,腿骨不见了。
苏建平取下一小块皮子做样品,准备拿回去做DNA分析。他说:“这个羊,死亡时间最长可能是在去年。从这个河边,到那个河边,这个下颚骨,跟这部分是分开的。刚才捡过来了,一看是一副。有可能是被狼杀死的。”
苏建平认为,有些羊羔也许刚生下来几个小叫就被天敌杀死了。这种现象在这的夏天经常发生。
(5)遗存的藏羚羊骨骸
卓乃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正值冬季,大雪已经把大地涂成银白色,可是,这里的湖水依然没有封冻。
然而,更为神秘的是,每年6、7月间,众多的母藏羚羊都会从西藏的羌塘、新疆的阿尔金山、青海的三江源地区集中到卓乃湖产羔。可可西里巡山队的小赵告诉我们,多的时候,看到过好几万只。
应当说,青藏高原,羌塘、阿尔金山、三江源地区等这些地方的气候,与卓乃湖地区是基本相同的,水草肥美的程度相差无儿,为什么卓乃湖对藏羚羊有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这里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有些科学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藏羚羊的基因,我想,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人类居住,对刚出生的小羊来说,这里是它们最安全的地方。
苏建平说:“我就是想看看卓乃湖、太阳湖这些藏羚羊夏季的产羔地,在这个产羔地的周边,冬季有没有藏羚羊分布。因为这个涉及藏羚羊迁徙会走多远。原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迁徙是一个长距离的运动。我想,如果在库赛湖发现比较多的藏羚羊在那里越冬。可以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藏羚羊的母羊,都会有长距离的这种产羔迁徙。”
发现铁证
阳光下的卓乃湖水格外湛蓝,岸边的小草在雪中顽强地伸展身姿,显示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
植物专家卢学峰在卓乃湖一处流水入口处,发现了两个新种的水草,他认为,这些水草是两种篦街眼子菜。他告诉我们,眼子菜是一种在世界广泛分布的水生植物,它主要生活在淡水、成水湖泊以及河流中。青海地区已查明的眼子菜种类有11种,其中可可西里地区仅记录过一种。
下午5点,去后山采集岩石样本的分队带回了惊人的发现。丁林拿回来两件像是吹火筒的东西。经过藏族同胞的辨认,这个用羊皮卷成管状的物件,是用来吹火的,藏旗人叫“星火器”。可惜另一个“星火器”已经腐蚀得不成形了。
丁林还拿回来一个铁刀鞘,他激动地说:“纹饰挺好,装饰的。那地方周围雪覆盖得很厉害,我们在那里发现这儿样东西。像这个风化得这么厉害,不是说近几年的。我们不是搞历史的,对这说不上一二三,也不知道它的文物价值。但这里生活着人类,这是第一次发现,我觉得它的意义就在这儿。我们第一次找到这个铁证,就是说铁证,这儿有铁啊。就是说,人类曾经生活在可可西里的核心地区,他们生活了不止一年”。
丁林他们在卓乃湖南边山上还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玛尼堆遗迹。石块堆成的玛尼堆,是藏民族向菩萨祈求平安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藏民族居住的地方都会有玛尼堆。这个玛尼堆遗迹有十几立方米,看来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是生活了一代人或两代人。
(6)在卓乃湖发现的玛尼堆遗迹
舌勤保障
在我的印象里,此前我国的科学考察活动都是政府行为,社会力量基本不参与。今天,社会各界显示了对科学活动的热情和支持,这次可可西里科考活动,是第一次由志愿者来承担后勤保障工作。
科考队由61人和21辆车组成,高琦是后勤保障的负责人。他和一些从网上招募来的志愿者,以满腔热情承担起这次利考行动的后勤保障任务。
早就听说在可可西里开车,陷车是经常发生的事儿。
每当抢救陷车的紧要关头,总能看剑高琦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忙碌的身影。
可可西里气候寒冷,最低气温在摄氏零下40多度。空气中的氧气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点火做饭很困难。每天,营地咀起得最早的人是厨师琼达,自从另一位厨因强烈的高原反应撤离下山后,这位藏族汉子就独自承担起为全队人员做饭的任务。
(7)用喷灯做饭,是无人区特别的理厨方法
通讯保障对野外探险考察来说,好比是人的生命线。上个实际80年代,我国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考察,因为没有携带通讯工具,在茫茫沙漠里迷失了方向,最终没有回来。这次中国联通提供了全程的无线通信保障,这是通信行业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高海拔无人区一次大胆的尝试。
科考队很快就体会到了现代化通信手段带来的便利随队参加这次采访的央视和其他媒体所拍摄的科考最新发现的画面,都在第一时间传送回北京或其他的媒体中心。专门为央视提供的6兆带宽,完全实现了实时传播。
(8)在无人区,电脑也可以无线高速上同
可是,一个星期来,阴郁的天气夹着忧伤的情调笼罩着我们,因为7天前从库赛湖转移来卓乃湖,为避免途中陷车,联通的卫星通讯车和4辆装载油料粮食的大车都留在库赛湖营地。通讯车上不来,我们几乎与世隔绝,手机无法打,电视图像无法传回去。
正当寂寞缠绕着每个人久久不散之时,到了晚上,突然风停了,雪住了,阴沉的天空露出了一弯明月。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联通的通信车上来了。所有的人顿时兴奋不已。
丁林招呼所有队员带着头灯,在营地的高坡上为即将到来的车队指示方向。今晚将是一个欢乐的不眠之夜。
感受冰川
月亮还高高挂在天上,早霞就把马兰雪山染成了红色。
科考队进人马兰山地区,选择马兰山南坡作为中心营地,是因为从这里便于外出考察周围的月亮湖,涟湖,饮马湖,勒斜武旦湖,可可西里湖和马兰山冰川。1990年,中科院第一次考察曾剑过这里,如今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今天早上,我们都分头跟随科学家出去考察。
我和高琦去马兰山冰川。
(9)冰川同样是可可西里一个永恒的话题
马兰山冰川是一个巨大的冰帽冰川,当我们如此近距离看到它时,确实感到震撼。来这里采样的科学家对冰川的宽度和冰舌的位置进行测量,分析这个区域15年来的降水和气温的变化。
在冰帽的旁边,有一个冰川冲刷出来的河谷,在新形成的冰川河床里,许多石块上有冰川运动留下的明显擦痕,以及冰川运动形成的冰石槽和冰。
在这里还发现两条巨大的冰盖,走近它可以听到冰融化时发出的碎裂声,冰盖下面有些冰洞。
在冰川正面,高琦发现了一个冰川溶洞,他冒险钻了进去,我们都非常担心。 高琦在洞里告诉我们,他头顶上都是厚达十几米、几十米的冰,真是像仙境一样。
(10)冰川溶洞的冰柱
后来,在第二阶段的考察中,我们去了格拉州冬,在那里同样考察了冰川,领略了格拉丹冬冰川迷人的风采。
惊魂时刻
大约到下下午5点多钟,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跟随专家去可可西里湖考察的吴松笛和可乐丢了。
营地里的人们顿时紧张起来。此时离天黑只有两个多小时了,天边的云越积越厚,随时都会有暴风雪。如果天黑之前找不到他俩,后果将不堪设想。
很快,所有的车辆都发动起来了,所有的对讲机都保持通信联络状态。营地人员几乎倾巢出动。
联想到这些天来营地周围的狼,我们心里非常紧张。自从我们在这里扎营以来,周围总有几只野狼在雪地那里蹲着,只露个头,远远地窥视我们。不知道是我们侵犯了它们的领地,还是它们把我们当成了猎物?万一吴松笛和可乐遇到狼,想起来真是不寒而栗。
(11)出没在营地周围的野狼
吴松笛是随队医生,他每晚都按时给人家量体温,测血含量,是个非常敬业的人。这次为能来可可西里,他放弃了副主任医师职称考试的机会。可乐也是个很好的人。人家都在心中默默祝愿他们平安无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色越来越暗,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传来了喜讯:吴松笛和可乐找到了。
原来是一直陪同我们的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分局的布琼局长上到山顶,用望远镜搜索发现了他们。
一身疲惫的吴松笛说:“反正是快崩溃了。我们走了四五个小时找人,走了十几公里找不到人。我们方向走错了,走错了。”
吴松笛是个摄影爱好者,他上午11点和大队分开,一个人到山上拍照片,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下午1点他往同走却辨不清方向,一个人在山谷里走了2个小时,遇到了同样迷路的可乐。
可乐说,“我早上带了两个成鸭蛋,吃成着了,成死了,口干舌燥。四处找水,找出十几公里去。最后拿小刀在地上割了点冰吃”。
吴松筒和可乐在山里又乱走了2个多小时,天色越来越暗,周围没有可以回忆起方向的标记。就在他们几乎绝望的时候,救援人员发现了他们。
事情总算有惊无险,晚上,琼达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12)科考队志愿者的全家福
11月18日,科考队终于完成了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