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是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的

2024-09-13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是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的(精选5篇)

1.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是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的 篇一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4-01

教师的事业始终是与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生命历程是伴随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走完的。教师的爱岗敬业,必须通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来体现。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爱。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须依靠每个学生的努力,哪一个学生不能尽其所能,那这个班的整体成绩将受影响。同时,这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将可能沾染不良习气,违规违纪,甚至影响班风、学风,把整个班级搞得一团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心、尊重、赏识每个学生

中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同样需要亲人、老师及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显然,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必须首先做到关心尊重每个学生,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教学环境的前提。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志向、选择、性格、情感等。

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

有一天,我班上有个学生想不读书了,第二天早上未到,恰巧这天班上有许多学生发现有些书不见了,学生报告给我后,我就想是不是他干的。下午,这个同学到校来搬自己的东西,我看见了,找他谈话,经过耐心细致地教育,他承认了是他拿的,也给我提出了要求,要我为他保密,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就在这天下午,他用自行车将一大袋书送到我这里来了,而且继续留在班上读书。经过这次感化教育,他觉得我尊重了他,之后,他见到我就格外亲热,学习也更加努力。

二.要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给予特别关注

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孔夫子几千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力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需要关心和爱护,而且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只有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关心和爱护,才能体现教育爱的伟大、无私、公正。客观地说,学生在感受教育爱的过程中是非常敏感的,从教师的眼神、语气、行为举止各个方面都在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应获得应有的发展。在老师的眼中,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爱是后进生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促进学生进步的精神动力。讽刺挖苦只能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教育爱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老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老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

在要期末考试的后面几节课,我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一个一个地提出要求,一个一个地讲应考技巧。这样做,既有利于实现班级考核目标,包括绝大多数后进生的成绩目标,更使后进生感到老师一视同仁,瞧得起他,他们对学习增强信心,认识到自己可以学好,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学困生,我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常鼓励”的方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待和要求,对学生多了解,多沟通

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要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积极的要求是指既要高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又要符合他们实际的要求。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听听他们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加强了解,不知他们的所想所思,盲目甚至糊涂给予关心爱护只能是表层的温情,而深入不到学生心田。教师把教育爱有针对性地给予每个学生,就等于打通了每个学生的心灵通道,师生间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就会大大缩小,就会赢得全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支持,就会把感受到的爱连同自身纯洁的情感参与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主动与老师配合。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科学的情景创设,达到教学声形结合,图文并举,不仅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还能创设课堂活动情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教育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改变了学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形象,使他们恢复自尊心,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理想目标,就有了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成为一个成功者。

2.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是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的 篇二

关于“日常数学”, 巴西数学家德渥布罗西认为:在上学以前和学校以外, 世界上几乎所有儿童都发展起了一定的应用数和量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推理能力, 我们把这些“自发”的数学能力称之为日常数学.而学校数学就是儿童进入小学后依托数学教材, 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下开展的有系统的数学学习活动.

二、实际现状

儿童的日常数学能力在进入小学以后都被所学到的数学能力完全取代了, 他们都被要求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从而导致部分儿童产生心理障碍, 阻碍了他们学校数学的学习, 甚至影响其一生.因为部分儿童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明显弱于在入学前的日常数学表现, 数学学习让他们变“笨”了, 丧失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我们的教师没有正视它、破解它, 一味地责怪这些儿童, 让这部分儿童的数学学习雪上加霜, 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三、教学策略

(一) 由两者的短处入手, 寻求融合之道

儿童的日常数学一般都源于特定的生活场景, 即在具体的生活活动交往中因需要而产生, 因此, 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不具有较大的迁移性, 而学校数学则过多地强调使用某一种全新的方法进行计算, 从而在一些儿童心中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基于上述的分析, 在一年级的实际教学中, 一要多创造学生熟悉的数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要深切理解《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算法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要善于倾听、鼓励, 淡化教材、教师的权威意识, 强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服务意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民主.因此, 建议一年级数学教师要学会用儒家中庸思想来接纳儿童的算法, 处理手中的教材, 设计合适的教法, 这是谋求二者融合的必由路径.

(二) 从两者的长处着眼, 破解融合之道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指出:儿童来到学校, 虽然还未接受正式教导, 但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却比预料为多……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是从学校数学活动中组织和巩固他们的非正规知识, 同时需要扩展他们这种知识.因此, 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和生活背景, 创设有利于发挥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数学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有帮助的, 对鼓励学生的原有日常数学的自信心也是有益的, 这些要求我们都能做到, 也应该做到!这样才可能消解日常数学和学校数学的冲突, 实现两者的有机、适时融合, 这是破解二者融合的必要选择.

四、理论思考

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 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过程.基于这一观点支持, 学校数学应以改善、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过程为主旨, 需要教师依据学生日常数学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加以建构、改建, 否定、放弃学生已经具有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教学是不智的.

儿童对新的小学生活是充满向往的, 有着学习的内在动力, 但也相当不稳定, 需要保护它, 需要发展它.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了解学生日常数学水平基础上激活、放大学生的数学能力, 多让他们有表现自己数学才能的机会, 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这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4]郑毓信著.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12-17.

[5]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

[6]鲁洁著.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 1998 (9) .

3.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是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的 篇三

关键词:数据分析 发展学 数据统计分析 收集数据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32-01

当今社会中信息和技术已经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大量散乱的数据,如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以供参考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人都应当具备的素质。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为人们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更好地为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因此,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将统计作为了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统计学习而言,重要的不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而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那么,数据分析观念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如何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据分析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可见,在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重中之重,同时它也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价值)。基于这些阐述,为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教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在三个阶段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也成为了统计分析内容的首要主线。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在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基于以上理论,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感觉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 充分利用平时的统计教学,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

一提到数据概念就会使人联想到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又是统计的核心之一。统计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时候我们的老师不理解,我们的学生却可能很快就能理解,因为它跟学生的生活很接近。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担心,很多事情学生借助经验、通过思考是能够理解的。比如在竞选班长时,就可以顺势让学生体验数据分析的概念,并形成一定的意识。

应用举例:在本学期(二年级下学期)我们班要重新确定班干部成员,采取的最公平的方式就是竞选、投票。在正式开始以前,我就通知了所有学生,让他们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还制定了相应的评比,有:每一周的表现、各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表等,这些内容我并没有自己整理,而是在竞选的前一周,由全班同学进行分工合作,统计、汇总,最后形成了一定的统计表(不是很规范)。竞选当天先进行了张贴宣传,在竞选过程中每位成员都是积极参与、献言献策,而多数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用到的就是我们的统计数据,还分析得头头是道,我们的竞选也非常有序、有理有据。

在此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想到统计的数据,并能用数据分析来作出一定的评判,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总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并且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名词、计算方法等的掌握。

2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体会数据分析的真正作用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在统计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把学生成为按一定指令办事的操作工,要有探索性。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统计融入到解决问题之中,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形成。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一件事,教师说几十次,不如让学生来真实的体验一次,在经历的过程中,我们教师想赋予学生的甚至更多的知识自会贯入学生的大脑。

应用举例:在一年级元旦晚会时,我们班精心准备了一些节目,学生很开心,精神食粮非常充足;但过后我却发现,我们老师帮孩子准备的瓜籽、桔子等,还剩了1/2还多。后来问学生才清楚,他们对这些“过时”的零食已经不感兴趣了。在二年级上学期我吸取了教训,同时,对学生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机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调查出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零食,最后再由老師把关。全班同学非常兴奋,跃跃欲试,我们当天下午就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的调查最爱吃的水果,有的调查最爱吃的零食,还有的调查最喜欢喝的饮料,然后每一大组里面有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比如说谁调查哪一些同学等。在调查结束后,我们将数据整理在了黑板上,由全体学生进行分析并得出我们的结果。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了数据分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们愿意去提取数据、分析数据,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类似事发生时,他们也会主动地想到去统计数据和分析数据,显然经过几次切身的感受后,数据分析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好朋友。

4.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是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的 篇四

一、以生为本, 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唱主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课, 就必须激发出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兴趣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生命线。若想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就要发挥其主动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人。于是我积极追求政治教学上实现——“创设情趣课堂, 教有生命的政治”。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政治老师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去学, 满怀兴趣地学, 真正成为政治课堂的主人,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样才能合理开发初中学生潜在的智能, 实现教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品质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 这些能力如果想在每节思想政治课中得到运用和提高, 政治教师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我都会给学生上一节关于记忆方法的课, 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联想记忆、要点记忆和理解记忆、串联记忆等, 以上各种方法不仅消除了“死记硬背”的各种弊端, 而且可以大大强化想象力、理解力和思维力, 在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方面可以说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民主和谐, 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心旷神怡

拥有良好的情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并作为把握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与人的认识相伴随, 也是孕育创造性思维和灵感的温床, 是产生崇高道德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和教育力量, 因而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现代初中学生, 他们的自尊心极强, 特别渴望受到尊重, 渴望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渴望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经常给每一个学生做出激励性评价。所以全面评价学生, 不要只表扬优秀生, 对差生老师也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在课堂上创造机会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差生回答, 慢慢培养他们的信心, 以使他们更主动自觉地追求进步。同时政治教师要把笑声带进课堂, 活跃气氛。于是我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动态资料、图片、小故事, 使内容更形象生动有趣,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 又可活跃气氛, 减轻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还要通过挖掘教材中易于激发学生情绪, 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知识点, 在讲授时富于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激发学生潜在情感, 引起学生思想上心灵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 在课堂上给学生完全的尊重。师生之间的问答、对话、讨论, 都应该以诚相待,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 无拘无束地吮吸知识养料, 获取知识的同时心旷神怡。

三、以人为诫, 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磨炼意志

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学中, 我注重让学生从课本中乃至自己的身边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特别是讲解法律相关章节时, 我会搜寻与之相关的具体案例, 让学生以人为鉴。我还根据各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 因材施教地为他们树立不同的榜样, 并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分析, 让学生知道成功的不易, 都需要经历挫折、困难与磨炼。因此, 学习政治课中要与自己的意志磨炼相结合, 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在重重困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性格, 成功不沾沾自喜, 失败不垂头丧气, 就不会轻易被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击垮。

四、学会合作, 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团结协作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我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 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 组与组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合作关系, 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理解他人, 真诚地互相帮助, 协调行动。我还注意思想政治课的课型多样化, 如讨论课, 故事会, 法律知识辩论赛, 每组成员只有积极协作才会在新课堂上有最出色的发挥, 学生们那种积极向上、愉悦融洽、团结合作、活力激增的群体心理气氛中, 对提高学习成绩和改善课堂社会心理气氛有一定的效果。

5.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是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的 篇五

一、 关注个性,用心沟通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有情感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需要,我们要尊重学生,要在考虑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培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不应是课堂的权威,而应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师生互相学习。而要完成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以思考者、批判者和探究者的身份进入和参与教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交际伙伴和学习伙伴,与学生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课下要多和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瓶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策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 以人为本,自主学习

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和自控性(规划性),有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在我要学,乐于学,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学习的独立性体现在自我监控,我能学和发展学习策略;独特性体现在注意个性差异,发展个性;学习的体验性体现在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和心灵感悟;问题性体现在主动分析、质疑、批判、探索和创造,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看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自控性体现在自我计划,自我决策,自我评价及自我调控学习策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修正能力。

在进入高中以后,大部分学生明显感受到高中的知识容量较大,感到力不从心。定期的梳理知识结构就成为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教师在每个章节(单元)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本单元的知识梳理和总结。学生以前习惯了老师先总结好再把现成的东西教给他们,在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道该总结什么东西,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指导和引领的作用,给学生一个纲要性的引领,让学生在这个提纲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单元的总结。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不可能总结出一个适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提纲,这个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老师总的引领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和掌握的情况去梳理总结学习过的知识,这样,他们就会得到一个适合他们自己的知识提纲。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三、 多元评价,激发潜能

人的潜在资质、潜在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然而,在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学校、教师遵循的还是一贯的终结性评价,即以各类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教学评价窄化为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测试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而对于能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非知识性的素质如自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创新能力,价值观等的评价不予重视,结果造成了普遍对学生一种片面的评价观——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更严重的是,学生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可以一概不管。结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只会考试的人,高分低能的人,发展残缺的人,人格不健全的人。这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天赋的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常常会感叹原来这个孩子画画这么好,原来那个学生很富有演讲天赋,而这些孩子往往在考试面前就失去了自信,他们的那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考试”这一把利剑下显得黯然失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潜能的表现苗头,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学生擅长画画,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尝试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海报。口语好的负责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海报,画得好的负责设计海报,写作好的负责执笔完成。然后以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出班级最漂亮的海报,在班里展示。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之外的潜能,让他们感到课堂学习也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天地。

新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将形成性评价与之结合,努力探索多级评价制度,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创造舞台,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绽放光芒。

新课改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唯一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努力寻求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为孩子的终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地理老师作文800字下一篇:九寨沟梦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