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员工的要素(共8篇)
1.优秀员工的要素 篇一
企业 管理员工的三要素
企业 管理员工的三要素
随述;
影响员工行为的三种力量——制度、管理和文化,这三个东西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组织的个体行为及其结果,它们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一个企业,不管它是属于哪种类型,影响员工行为的都有三种力量——制度、管理和文化。这三个东西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组织的个体行为及其结果,它们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第一种力量:制度。不管企业大小,首先必须建立制度。我国古人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就算是两个人合伙开公司,也要约法三章,对不对?何况对于一个人数众多的公司,假如没有了制度,怎能保证大家步调一致?
这里说的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准则,即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二是工作标准,即应该怎样做,包括岗位作业标准及业务流程。前者是强制性的,后者是指导性的,两者应当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第二种力量:管理,具体的讲是指员工上司即主管的管理行为。一个企业有了制度和程序,难道就能运作起来了么?显然不是,当然还需要组织各阶位上的管理人员发挥作用才行。
主管的管理功能大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控制,一个是指导。控制是指,主管人员依照公司目标、制度、标准和程序,对部属的工作进行安排和监控,使部属的工作在预期的范围内进行运作,以期达成工作目标。当然只懂得控制的主管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好主管,一个称职的主管还应当懂得指导。指导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导部属怎样正确地执行标准规范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二是例外事务的调整与指导。我们应当懂得,制度和标准是死的,而现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有的时候如果按照“标准”做就可能发生问题,这时应当怎么办?员工只可以按规定做,而主管则应当依据经验和“例外法则”(譬如公司核心价值观、客户导向或趋利弊害原则等等)作出判断,对部属的行动做出调整和指导,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第三种力量:文化即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无论怎样的下定义其实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的看待和运用才是最重要的。笔者在这里必须澄清一个错误的观念,在管理界许多的专家主张说,构建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是大企业的事情,这完全是一个误导。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那个民族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传承,同样的道理,一家公司的文化当然是这家公司精神物质文明的传承。企业文化不是写在墙上或者是文件的表达形式,而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不管你是否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客观事实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给企业以好的导向,不好的企业文化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或更有甚者可能会毁掉一个企业。老子说,一言能兴邦也能毁国。而且,形成一个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是这家企业老板的价值观、习惯与修养,所谓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种力量中,制度和管理是有形力量,文化是无形力量;制度是基础是硬件,文化是动力是软件,管理是桥梁,制度和文化透过管理(人)发挥作用;制度、管理、文化就是一个系统,它们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我们忽略了哪种力量的存在和影响都将是不明智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认知和承认它们的存在,而且,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用心构建这个系统,通过不断实践、调整,以实现三者的最佳动态的配合,这才是我们的管理者所需要考虑的。
制度、管理、文化是管理员工的三种力量,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三个层次。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低层次,执行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基层员工,因为基层员工的管理职能是作业。员工按照规章或规范做事情,规规矩矩,人众才能步调一致,产品才能减少差异,工作才能减少失误,才能达成工作目标。一个企业必须管理制度化,但制度化的管理绝对不是好的管理,这是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的观点,我赞同。因此仅有制度化的管理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管理和文化相配套。
管理的中级形式就是企业的干部即主管人员所实施的管理,这也说明管理是干部的职责。老板一般不应当直接干涉或参与管理,否则干部将无所适从,公司运作将发生混乱。
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这是因为企业文化靠老板发起,是老板的责任而不是干部的责任。请试想一下,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了老板,没有的老板的认同、参与和支持,仅凭着人力资源部门在咨询师的指导在那里穷捣鼓,无疑是徒劳无功的,必将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走入死胡同。
认识了这些道理,了解了事实真相,管理就变的轻松愉快而有效率了。
2.优秀员工的要素 篇二
1 做好企业培训必须转变观念
首先, 从企业生产管理形势看, 企业亟需加强员工培训。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 研发新技术、新设备, 形成新产品, 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追赶或超越。另一方面, 也要求企业的员工能够应用新技术、新设备, 以出众的职业才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而这些依靠员工以往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 才能保证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 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
其次, 从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角度看, 企业也亟需加强员工培训。根据需要层次理论, 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点, 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以后, 员工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 实现自身价值。因此, 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能够成功地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 让他们为企业献计献策, 创造价值, 员工则通过培训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有收获。最好的培训结果是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从统计数据可知, 企业管理者对于在职培训给企业带来的“提高生产效率”、“吸引员工加入”、“提高员工忠诚度”、“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的效益都持肯定态度。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 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 不仅对提高生产率和提升企业形象有显著的贡献, 对提高员工忠诚度和吸引员工加入也有相当的作用。所以, 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 也是企业留住人才、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几个要素
从总体上看, 企业在培训方案设计中, 要抓好四个大的环节:一要进行市场需求分析, 要了解企业外在的环境如何, 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怎样, 企业未来的可能方向, 企业内部的员工知识结构, 与企业未来发展差距在哪里, 差距有多大, 等等;二要进行课程设计。明确了要培训的方向, 就可以根据这个方向了解有哪些课程或技能的学习可以对这个目标起到有效弥补或增益, 编排课程;三要进行动态过程控制。由于培训的员工大都来自企业各个部门, 作为培训机构的管理部门和任教教师对其不可能知之甚深。虽然培训要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 但员工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目标结果的实现。所以要了解员工的已有的知识技能情况, 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安排任课教师之间及与学员之间座谈, 商讨最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和各课知识的衔接, 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四要进行学习效果反馈评估。作为一个封闭的信息循环系统, 反馈环节必不可少。具体的反馈形式可以有多种:与受训员工面谈、问卷、对受训员工追踪调查等, 总结经验与不足, 为以后培训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在此基础之上, 企业要真正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还应该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 科学确定企业培训的原则。培训原则是指导企业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只有科学确定企业培训的原则, 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实施企业的培训。企业培训的主要原则有:
①前瞻性原则。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战略及同行业发展的趋势安排员工的培训工作, 从企业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因部门而异地进行培训。
②长期性原则。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应具有长期性, 只有长期性的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③系统性原则。企业对员工应进行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
④实用性原则。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应强调针对性、实践性, 企业发展需要什么, 员工缺少什么理论和技术, 企业就应及时地安排培训。
⑤效益性原则。企业应注意培训的成本, 作好培训预算。通过对员工的培训要能够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发展。
(2) 制定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计划。一个成熟的企业培训计划应该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密切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培训与开发方案, 通过培训进一步发现员工的潜在能力与特长, 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 既要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 也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使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对其具有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 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真正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3) 建立一支高素质培训师队伍。专兼职培训师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资源之一。建立内外部培训师队伍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决定培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培训师、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这三个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培训师因素。这是因为培训师是培训活动的主导者, 直接决定着培训的现场效果。如果培训师具备熟练的培训技能和精湛的业务知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就会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4)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一般来说, 企业不可能为了员工的培训而停产, 这就决定着企业员工不可能大量、长期的脱产上学, 这就要求企业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 根据员工实际情况, 培训时间长、中、短相结合, 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中要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由于培训需要有针对性, 所以培训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 有的放矢, 重点突出。
(5) 形成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员工如果在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就不会频繁地要求调换工作岗位。因此,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制定员工培训原则时, 要把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目标、企业文化内涵的培训纳入培训体系。同时也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培训管理系统中。只有这样, 才能使员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 与企业真正融于一体。无数的培训实践昭示着一个道理:培训要紧扣企业发展目标, 如果一份培训计划可以使人透视到公司的发展目标, 这份培训计划则是一个成功的培训计划。因此, 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政策配合培训活动, 以真正形成行之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机制。如可以考虑将员工的晋升、调动、加薪与培训结合起来, 让员工认识到培训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而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
(6) 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投入。企业培训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 又是企业文化的孕育与灌输, 通过进一步提高员工已有知识技能, 达到企业现阶段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任教培训的师资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 同时还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了不与企业实际脱节, 培训教师应根据需要不断访学、深造, 不断身临现场了解项目的进展, 发现、分析项目。另一方面, 企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仿真系统进行建设, 提高学员实际应用技能。同时, 在企业师资无法满足培训需求的时候, 应该合理外聘教师或送学员外出进修。所以, 企业要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必须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投入, 必须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保障, 才能真正实现培训目标。
参考文献
[1]齐超.制度本质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2]齐超.经济制度与生产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 2008, (12) :17-18.
[3]纪多多, 王晓松.企业培训: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5) .
3.优秀园长的十要素 篇三
一、做充满活力的园长
这样的园长往往用她的活力感染老师们富有活力的工作,她虽已不年轻,但她总有着年轻人的步履,年轻人的朝气,她决不因自己已不年轻而暮气沉沉,而是以自己年轻充满活力的心态感染着老师们,他深信孩子们决不仅仅喜欢漂亮的外表,而是你的眼睛有没有神,你的脸上有没有笑,你的心里有没有爱,而这一切都需要园长的活力,因而疲倦时提醒自己打起精神,让春风满面;困顿时唱首歌唤醒心灵,让步履矫健;烦燥时品杯清茶让心绪宁静,以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工作在美丽的园所,让智慧的心灵伴着活力的状态在教育的土地上,任理想飞翔。
二、做充满爱心的园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只有在爱人们时才成为真正的人”,她爱她的老师,把老师们的喜怒哀乐深藏于心,千方百计为他们快乐的工作开启方便之门,她爱她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喜好就是他的喜好,她常说:幼教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爱着孩子们的爱.梦着孩子们的梦",她又常说:快乐的老师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为此她总是尽力让大家常常快乐,常常幸福.她爱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在她眼里幼儿园每一缕空气都散发着爱的芬芳,她更信奉:让幸福的微笑挂上每一个人的嘴角。
三、做视学习为生命的园长
她如饥似渴的学习,她知道,当今的时代,学习不学习已不是落后不落后的问题,而是被淘汰不淘汰的问题;已不是称职不称职的问题,而是失职不失职的问题;已不是个人的问题而能否肩负历史使命的问题;身为园长必须全方位的学习,向实践学习,她的身影活跃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活跃在孩子们的课堂上,并记录每一节课的得失,总结好的经验,吸取失的教训,将经验和教训拿来与同志们共享;她向生活学习,无论走到哪里,随身包里总有一本书、一支笔、一个小本,随时随地记下那些对工作有用的句子和美文,她向书本学习,陶行知的,陈鹤琴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每夜深人静时便是她读书的好时节,她常常在心底呼唤: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是美丽的。
四、做教育改革的先锋的园长
她身为园长,但决不脱离教学一线,而是和老师们一起在教育改革的阵地上摸爬滚打,用勇往直前的精神开展着创新,一点点实践着,实现着教育理想.观摩课上有她的身影,她抛却一切顾忌,和老师一起上课,她说:我上的课不好,你们给我提意见,我虚心接受你们还可以从失败的地方汲取教训,我上的好的地方你们学习,咱们共同成长”。
五、做富有童心的园长
陶行知老先生说:儿童园里无老翁,老翁个个变儿童,这意味着幼儿园园长要有不泯的童心,要把年龄放低再放低,一直放到和幼儿园孩子一样的“年龄”;她说只有和孩子一起玩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她带领教师:为师不忘童年梦,常将我心比童心,她认为做幼教人:你的心里要有孩子,你的眼里要有孩子,你的所思所想,你的穿着打扮都要以孩子的需要为阪依.她带领的老师穿着打扮都是以孩子的喜好为标准。
六、做让幼儿园充满诗情画意的园长
她热爱文学,用诗一般语言诠释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让幼儿园每一缕空气都充诗的意境,因而那平凡的树木,朴实的建筑,散发芳香的泥土在她的眼里都诗化了,幼儿园也因她诗意心灵的倾注而充满了诗情画意.她把一个普通的沙坑命名为“碧树金沙”,为提醒孩子不攀摘花果,提示牌用诗一样的语言美化:把花果留在枝头,把美好留在心头”。为提醒孩子不扔垃圾用拟人化的语言提示:“请把垃圾送回家,美景需要你我他” “我为乐园弯弯腰,别让垃圾到处跑”。普普通通的楼道也让她以诗的语言美化而成耐人寻味的一景。
七、做善于合作的园长
她善于和一切人合作,珍惜和每一人在一起工作的缘分,她认为茫茫人海多少人擦肩而过无缘相识,可我们有缘相知,在工作中她一定常常z想到念人之功,谅人之难,容忍之过.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她的同事构建了和谐。
八、做坚持不懈的锻造教职工队伍的园长
为此她坚持不懈的为老师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为他们成功寻找契机他不放过任何一次育师爱之心与师爱之能的机会.她对老师的教学评价,总能做到优点说够,缺点说透,方法给够,即给了老师充分的尊重,又给了老师提高的方法,老师感到和她在一起即踏实又快乐,充满了成长的力量。
九、做善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园长
她深知领导幼儿园关键在于思想的领导,因此她总能在不同的场所,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把全体教师凝聚在领导班子周围,同志们喜欢听他说话,因为她很幽默,同志喜欢听他说话,因为她总能一语中的,同志们总喜欢和他一起业务学习,因为她总能把艺术的氛围有机的渗透到学习中去,即提升了同志们的智慧,又陶冶了大家心灵。
十、做热爱家庭,充满女性魅力的园长
她常常以发现美的眼睛,看待与自己风雨同舟的爱人,让爱人有完完全全的自信,她常常以表达美的双唇给家人以脉脉温情,她常以创造美的双手让简朴的家充满浪漫的气息,她更常以无暇的童心在自己孩子的心灵上种下幸福和快乐的种子。
4.优秀简历的要素 篇四
1、诚实地记录和描述,能够使阅读者产生信任感;
2、语言简洁,不要用太多的文学性修饰语;
3、不要过分谦虚,要让别人知道你能干什么;
4、仔细阅读广告,给最适合自己的公司投简历;
5、邮寄简历时,不要把学习成绩单复印件、推荐信或奖励证明复印件一并寄出。如果获得面试机会后,再带上这些材料;
6、用有分量的.词强调能干某项工作的技能以及所取得得成就和证书;
5.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 篇五
写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应当注意哪些重要方面就成了他要特别关心的事;就编辑而言,自然希望他能获得尽可能多的论文,这样才能从中做出选择,而选择的主要因素自然是评审专家的意见;当前国内科技期刊都印制了一份表格,提出了若干问题让评审专家逐一填写,例如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意义、叙述方式,等等。那么一篇论文到了专家那里,他将如何提出中肯的意见呢?他依旧什么标准来评审呢?
何谓一篇优秀论文?评价标准是什么?本文在上述背景下,并不单纯地采用《科学引文索引》这个标准来试图回答广大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而是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观点。认为一篇优秀论文,应当包括下面五个要素。当 前《科学引文索引》(SCI)已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评价标准,它主要涉及到对正式发表的论文如何给出合理的评价问题,就论文作者来说,如何撰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发年代;像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子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人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的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已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大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已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内容应引起科技界广泛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选择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请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办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
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课题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必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法,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以期作到论文的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面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种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引起读者是兴趣。进入《科学引文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摘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的主题极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清晰、明确且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摘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类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论文的可读性? 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入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性,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轶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难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一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当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间解释清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性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性,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c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 cross section is(6.25土0.02)×10-28 m2;截面面积为(6.25土0.02)×10-28米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截面披测量了)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者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清或者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
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不能超过460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
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审稿人认为是一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
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改,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
在这方面值得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发表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Wilson发现宇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四.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者感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引文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 formation,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位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当然,有-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 J.Gr)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 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令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和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清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及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
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问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著,实际情况是,英国原著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表达准准确、可读性很高的译著,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著,而不引用中文译著呢?
4、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当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国内读者获得外文期刊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t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
六.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承担责任,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正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 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 Hahn)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
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一旦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恩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6.优秀简历的四个要素 篇六
必备要素一、详细工作职责描述
人事经理在查看简历时,最感兴趣的也是你的工作经验。在填写简历时,要尽量详细的描述你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必备要素二、专业经验是必填项
如果你是专业技术人才,在简历中详细描述你的专业技能和项目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充分显示了你的技术实力!
必备要素三、工作技能培训
如果最近接受了任何形式的能力培训,不要吝啬, 赶快写上。
必备要素四、露出你的笑脸
我们为您特设了相片上传的功能。人事经理可以在看到简历的同时对您有更形象的了解,也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很多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一眼看去,竟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信息:身高、健康状况、血型,然后紧接着就是大学期间所学课程的罗列,主修课程、选修课程等等、以及在学校的奖励、最后就是千篇 一律的对自己的高度评价。
“写简历是为了什么?”,曾经拿这样的问题到在课堂上问。
“为了找到工作啊!”毕业生竟然都是这样回答的。
其实,大家可以想想,有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看到你的简历后,就直接告诉你,“小王啊,我看你的简历写的挺好的,你明天就过来上班吧”?
也就是说,写简历的最重要目的不是为了找到工作,而是为了获得面试,只有你先有了面试,才能有工作的机会。
你的简历中每一段文字的撰写所针对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描述的是你曾经做过的,你所希望的,那么很难保证这些内容是企业所感兴趣的,反之,如果你去写企业感兴趣的,当然他就会约见你,即便仅仅出于好奇。
企业感兴趣的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负责的精神。不如在简历中写些这样的事件,给企业一个雇佣你的充分的理由!
更多热门的文章推荐:
7.优秀歌者需具备的五大要素 篇七
一、良好的嗓音条件
一个优秀的歌者, 自身必须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如何定义好嗓子?通过大量声乐音像和文献资料的展现, 不难看出, 听众对中外曾涌现出的优秀歌唱家或声乐大师们的好嗓子都有一种共同的认知标准:音色自然圆润、明亮松弛、干净甜美、坚实集中。听众对于这些歌唱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种赞美, 而这种赞美源于这些优秀歌唱家、大师们有着一副区别于常人、美得不能再美的先天嗓音条件。物以稀为贵, 嗓音越是漂亮, 越是具有辨识度, 就越少人拥有, 也就更能获得听众们的爱护和崇拜。当然金嗓子也会通过后天努力学习让自身先天条件变得更加圆润通透、更具备艺术感染力。可是, 没有一副与生俱来的漂亮音色, 那么再多的练习恐怕也只能事倍功半。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不具备天生条件的歌者, 也许通过不断努力学习, 勤能补拙, 也可以达到相对较圆润的声音, 但是往远地看, 后期的艺术道路发展经常会处于“瓶颈”状态, 徘徊不前。这归根到底, 很大部分原因取决于天生条件。所以, 许多高端艺术院校或团体招收声乐人才时很看重嗓音条件的可塑性, 择优录取。就好比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 根据帕瓦罗蒂母亲的回忆说, 帕瓦罗蒂从出生起就拥有一副好嗓子, 他的第一声啼哭, 就让母亲和医生格外惊讶, 尤其是医生从来也没有听过音调这么高的啼哭。事实表明, 帕瓦罗蒂先天的好嗓子已经为后来能够在两个八度的音域里, 将每一个音均能迸射出明亮、辉煌的世界首席男高音头衔做好铺垫, 与其说好嗓子是父母给予的, 还不如说是上帝垂怜、亲吻过的嗓子。
二、健康的体魄
优秀的歌者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因为健康是人最重要的财富, 是知识的载体, 智慧的条件, 尤其对于一名优秀的歌者来说, 如果要延长声乐的艺术道路、加深声乐艺术道路深度, 就必须时刻保持着健康的体魄才能继续前行, 享受生活带给自身的酸甜苦辣, 将体验通过演唱表达出来。
据了解, 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在经济富裕的情况下, 过早及时行乐的思想给自己的健康和事业发展加大了阻力, 毫无顾忌、肆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 不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 提前预支自己的精力。尤其到了中年, 往往伴随出现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 以至于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力继续奋斗在声乐艺术道路上, 患病年龄整整提前了10到20年, 提前停住了脚步, 在声乐艺术生涯上画上了不完满的句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没有身体, 一切从何谈起?歌者即使再优秀, 演唱再棒, 如果不懂得珍惜身体, 不保持一个良好的体魄, 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歌者还未成名成家, 未获得社会的认可, 就已经“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个优秀的歌者在努力想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虽然客观上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因素, 但是这所有因素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条件———要有健康的体魄, 只有这样, 才会在声乐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 不要轻视健康带来的长远的作用。
三、扎实的声乐技巧和音乐基础
在漫长的声乐学习生涯中, 一名优秀的歌者, 往往在前期努力学习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 也有相对应的专业必修课的学习, 比如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和声曲式分析等音乐基础课程来辅助更好地演唱声乐作品。
首先, 努力学习声乐演唱技巧, 对日后演唱优秀有难度的声乐艺术歌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气息的良好运用, 找到一个适当的着力点及保持就能够少用嗓子, 推动声音线条流动感, 以及气息吸得越深, 声音就更圆润饱满, 反之, 气息运用不好, 演唱过程中气息吸得浅, 这时身体储存的气就会离歌者的发声器官过于近, 很容易造成气息顶住嗓门, 从而发出干瘪、单薄、无光泽的音色, 歌者演唱不了大作品, 意味着离优秀还有距离。再比如, 混声技巧没有达到运用自如、轻车熟路的状态, 真假声的混合比例调节也就不恰当, 随着歌曲音高的升高, 难度加大, 高低音之间的过渡链接会显得极为不统一, 大大影响演唱声乐作品听觉效果的质感。所以, 有着扎实的演唱技巧, 势必对歌曲的整体效果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另外,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也不能缺少音乐基础课程的练习。掌握音乐基础课程水平有多高, 也就意味着歌者的情感表现有多丰富。歌唱家们经常都会说, 唱歌唱到最后, 唱的不是声音, 而是综合能力。比如, 拿最简单的来说, 最重要的音乐基础课程视唱练耳。视唱效果, 可以决定作为一名优秀歌者学习不同曲风的作品时把握风格的能力和效率, 而练耳呢?就是听觉训练, 培养优秀歌者对艺术歌曲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 增强歌者对音准把握和音响效果的能力。再比如学习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外音乐史的好处又是什么呢?作为一名优秀的歌者忽视中外音乐时的作用, 从而导致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将作品诠释得富有深度和感染力。歌者要演唱什么时期什么作曲家的作品, 都必须通过了解中外音乐史加深对作品实际的了解, 从而通过演唱更准确复原当时作曲家写这首作品的心情和想法。不管是声乐技巧, 还是音乐基础课程, 都要努力学习, 稳扎稳打, 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歌者。
四、良好的乐感
一个优秀的歌者在演唱过程中, 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 把对生活的切身体验通过自己的处理方式再二度创作, 使得每每不同优秀歌者演唱同首作品时, 都有不同的灵魂和价值价值体现, 从而达到引起社会的强烈共鸣及震撼人心的艺术升华。这样的二度创作处理方式也就是音乐人常说的乐感, 与其说是乐感, 还不如说是这个歌者比起一般的歌者更具有灵性和人味。
当然乐感也不完全是天生的, 还有长期的演唱实践出来的处理经验。乐感的体现不仅仅是作品的音准、节拍, 许多歌者演唱虽然没有音准节拍问题, 但是就是唱得过于平淡, 因为这些歌者体现作品的节奏感不明显, 缺少灵魂的东西。当然也有很大原因在于这些歌者缺乏对作品内容的真实体验, 没有注重生活带给自身的一点一滴, 酸甜苦辣, 从而没法想象作品歌词的实际意境。所以, 良好的乐感不仅是有先天的, 而且要有长期演唱作品养成的处理习惯, 还要有对生活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 这些都具备了, 也就有了要成为一名职业优秀歌者最关键的才能———乐感。
五、良好的台风
优秀的歌者, 如果只会唱, 不会演, 就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挑剔的审美情趣。无论要唱什么样的风格作品, 歌者的一招一式、眼神表情都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整体舞台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歌者, 出台时步伐、姿势、神态、表情、服装等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才能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 不能够马马虎虎地处理, 这是一种起码的职业的态度。那些优秀的歌者不但能够用歌声感染观众, 舞台上的外在表现也同样让观众充满期待, 这是一种对职业的热爱和态度。台风的好坏就是一个优秀歌者舞台经验成熟与不成熟的体现, 也是一名优秀歌者的艺术风度好坏的象征。好比我们国家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先生, 先撇开个人深厚的演唱功底不说, 就光戴玉强先生在舞台上那种张弛有度、极具艺术大师风范和气度, 足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丰富的舞台艺术感染力别具风格, 颇有中国观众缘。这不仅是几十年下来积累的舞台经验, 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声音和情感处理及舞台表现的发挥。因此, 要想在舞台上张弛有度、极具舞台艺术感染力, 就需要长期在舞台上的摸爬滚打和此期间训练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样, 优秀歌者良好台风就形成了, 这是一名优秀歌手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
总而言之,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歌者, 必须同时具备上述的五大要素, 缺一不可。歌唱作为一门特殊的表演形式, 优秀的歌者不能只具备一两个歌唱要素, 而是全都要具备, 才能往更加长远、有深度的声乐艺术道路突破, 精益求精, 使声乐这门学科对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雅卓.浅谈歌唱五要素[J].音乐天地, 2004.11.
8.优秀管理者的几个必备要素 篇八
绝不拖到明天做
我在麦肯锡工作时,从来没把今天要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只要工作没有做完,就绝对不会回家。在工作时,我的头脑里一直有意识地想着客户支付的那笔佣金。这是我年轻时就保持的工作习惯,我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顾问之一。即使在这个号称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公司里,我凭借持续的努力,连续15年维持了最高的收费标准。
一个人进入了顾问公司,如果只是按照上司的指示做事,绝对做不好顾问这个职业。这样的人只能当顾问的“棋子”。如果想成为那种能够给客户带来附加价值的顾问,就必须磨练出相应的工作能力。那就是一旦决定了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什么工作,就要想尽办法做到。当然,因为顾问这种互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所以,如果决定了某项工作内容在什么时间之前完成,就必须同时做好相应的计划和方案,以便在某个日期之前完成相关的工作。
我在做事情时,首先会尝试把工作内容进行分解,而且,肯定是要把最费时间的工作内容,最先委派给相关部门,这就是所谓的“CPM(关键路径)方法”。这种方法在项目运营管理中经常使用。
在接手一项工作时,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其完成时应有的状态和时机,那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现在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了。一旦工作到了应该完成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等手段,把全部信息同时发给员工、客户以及海外公司等相关的合作部门,进行工作上的联络沟通。这样一来,就能很漂亮地在当日完成所有的工作。而如果不是用这样的方法推进工作的话,就绝对不会创造出具有智慧的附加价值。
很多人在工作的最后期限到来时。还在彻夜紧张地核对着账目等资料,可能心里还在想着“不管怎么样,咨询报告总算能赶在期限之前提交了”。彻夜工作(也许除了打麻将等赌博活动之外)这种事情,在人生当中并不是经常能做得到的,而且如果经常采用这种工作方式的话,那么完成的工作也只是低质量的。
反问自己
澳大利亚记者Peter Hartcher在他撰写的《圣域的终结——大藏省的大罪》一书中。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日本大藏省的官僚几乎都是东京太学法律系毕业的?为什么学法律的人会掌管经济?在Hartcher发问之前,日本没有人对此产生过疑问。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最优秀的人会进入大学的法律系,然后再进入大藏省。
我去千代田区政府机关办事。虽然当时心里也想:“哼,这个小职员还在摆架子,真是令人生气。”但是更多的,我在想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低效率的工作。并且还会进一步思考,即使没有这些懒惰的职员,怎么做才能保证政府工作也能顺利完成。因此。虽然看到了那些不顺心的人和工作方法,但也会在我的脑海中产生各种创意。
例如,我把这些在日本的经验总结起来,在马来西亚建议出台《网络法》,并提出了电子政府的提案。在日本国内这种常见的,例如在千代田区政府机关办事的各种经历,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我为产生新创意而进行的专业领域调查。
一般来讲,即使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我的脑袋里也总是想着明天的社会,21世纪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并且进一步思考自己该作出什么样的贡献,该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换句话说,就是不停地询问自己,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好。把必要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并且在下次和客户见面时,或者打电话的时候,把内容讲出来。那时,客户肯定会很惊喜。
我作为顾问。所有的投人都要和知性附加价值挂钩,也因此会带来金钱收入。也就是说,即使只去了一次区政府,也要在头脑里瞬间闪现能够改善那里工作效率的具体方案。
当然。这些并不只限于顾问行业。今后,不论什么职业,如果所有的投入不能带来知性附加价值的产出,就不要指望能够得到超出常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不要随意享用特权
我在进入麦肯锡后的第二年,一开始不怎么在意公司的规定,去海外出差时,就坐了飞机的头等舱。也许有人在私底下说过什么不满,但从没有人当面指责过。这主要是因为我在日本的分公司取得了良好业绩的缘故。
在进入麦肯锡之前,我在日立公司工作过,当时(实际上也是将近30年前的事情了)公司规定整个科室的电话费不能超过1万日元。如果要打电话,就要在电话旁的笔记本上注明是因为什么事情。打了多长时间。我当时是在原子能开发的设计部门工作,但对全公司的要求是和整个制造部门一样的。
有一天下午。我在公司院子里散步的时候,就曾被一个自称是总务部门职员的人给提醒了一下:“大前,请回到你的座位上去。”
我当时就问:“为什么呢?”得到的回答是:“因为现在是工作时间。”我说道:“我在设计上面有不明白的地方,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思考一下。”结果那个人更强硬地说:“在这里思考设计会造成麻烦,请回到你的座位上。”实际上,他的理由很简单一流水线上工作的员工不会有这样的自由,如果对设计部门的人有什么特殊照顾,就不好向员工交待。
还有,如果在工作时想去厕所。也会被总务部门的人给叫住说:“制造部门休息和上厕所的时间是10点,等10点鸣笛声响了之后再去。”可是,那时的厕所很拥挤,但制造部门的人不会那样思考。我的上司告诉我:随意行动的家伙是不能成为人上人的。如果想要成为人上人,首先要和别人做同样的事情,经历和别人一样的辛苦。
【优秀员工的要素】推荐阅读:
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08-29
给优秀员工的评语10-06
如何留住优秀的员工11-18
关于表彰优秀员工的决10-06
服从,是优秀员工的基本素质06-27
优秀企业员工的辞职报告07-11
领导给优秀员工的年终评语09-02
对优秀的员工的表扬信09-15
优秀的员工铸就建行事业的辉煌10-07
关于上报年度优秀员工候选名单的通知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