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2024-07-23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质量(共10篇)

1.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篇一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思品课教学

从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走过了14个年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我国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就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审视、修订完善,所以从2003-2011年,先后对课标进行了几次修订,修订遵循的原则和重点突出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深入研究课标、理解把握课标,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准绳则成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首当其冲的任务。就目前全旗思品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思品课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老化。即“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没有适应时代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而是因循守旧,“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未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不能提供合作、探究的氛围,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更不能点燃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烁的思维火花,致使课堂教学缺少灵气,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不高。导致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发言的学生少,被动听、被动学的情况较多。加之部分思品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学班级和课务量、作业批改量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转变了观念,也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的更有实效性的教法,去研究分层次教学,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再次,部分教师个人在职业方面缺乏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容易满足于现状,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2、情感的渗透距离学生很远,往往以呆板的说教为主,缺乏情感,从而使政治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知行不一,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思品课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就是要求知、情、意、行高度统一,因此教学过程中决不仅仅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实现它的德育功能。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前,赋予了它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动脑筋、想办法,融情于课堂。如果我们的思品课不能让学生动情,又怎么给学生导行?

3、当前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有的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总量和参与人次总量明显不够。一般都集中在几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这使得原本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变成了老师和少数几位学生的学习游戏。这必然对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会有影响。

其次,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明显欠缺。特别是在公开课中,很多老师只关注参与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竭力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忽视了深层次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学生是被动参与和无效参与居多。由此可见,一些课往往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迎合潮流,不注重实效。

4、课堂教学效益较低,表现为部分学生在行为习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想学习。也有部分老师教得很辛苦,也认真管理了课堂,但成绩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最根本的是观念的改变。我们知道: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有指导作用。因此,思品课教师要加强新课程思想和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教师务必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同时要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研究,从而增强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

2、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完善。

首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第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热心、入迷的参与教学活动。要善于寻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小方法,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要重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让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能表现自己,给自己增添信心,使学生能保持比较长久的学习兴趣。

2、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除了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师生是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最终落实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通过精心设计来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动、帮学生感悟的“刺激”,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指的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刺激”之下,其内心感受、思想意识和情绪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或被老师的深情所打动,或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得到老师积极情感的熏陶,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振奋精神,专心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学生受到强烈震撼,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不知不觉地向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拢,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健康的人格。

3、要协调好师生的地位。

这个问题在传统型教学模式下存在,在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模式下依然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而且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有学生的主体,缺乏老师的主导,这最终也会令学生失望,致课堂混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融通整合、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倡导教师主导课堂,决不是主宰课堂,更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

长期的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在出现的偏差、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达到讲练结合,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要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5、要设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必须要为教学内容服务,适时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更好地烘托和表现教学内容,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将教学形式与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既要气氛活,又要效果佳。

6、要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有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针对这种实际,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7、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要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2)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场景,展开情景操练。(3)要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符合新的中考思路、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8、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与学是互动的。

9、此外,要经常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新课标,新课改,有许多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交流、碰撞中寻找新的策略。要学会发现问题往往来源于日常教学行为中。如:教学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等。要学会分享与合作。如:与同事相互交流,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等来分享信息、交流合作。有条件的,要寻求专家帮助,努力提升自己。写好教学后记,作好案例分析,观摩他人教学等等都是帮助我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好办法。

2.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篇二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主体作用,思维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学以致用, 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 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在众多学科中, 思想品德课不仅仅是思想品德的养成课, 更是走向生活的实践课。但其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常常被忽视, 学生引不起学习兴趣, 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两个方面, 应当引起思品课教师的关注。

一、教师的问题

好的教材遇到教法不当的教师, 课堂教学仍会索然无味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中的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只会照本宣科, 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何况农村专业思品课教师很少, 学校不重视, 教师自己也觉得没意义, 影响学生认知, 造成农村思品课成绩不理想。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表现积极, 强调自主个性, 不满足于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熏陶的教学方式肯定是不受欢迎的。现行教材的可读性强, 通俗易懂, 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 重复教材内容, 那么课堂当然显得多余。

二、学生的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如家长文化程度低, 无法辅导, 初三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 使他们无暇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等。由此, 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 看到试卷题目, 只会照搬书本上理论性的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看法的题目, 回答得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提高农村思品课教学质量。

1.端 正 农村 教师 思 想 , 解 决 师 资 问 题 , 提高 农村 初 中 思 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奇缺, 已经严重阻碍了思想品德课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他们无法在学校内进行正常的教研活动;无法抽出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有的老师根本没有碰过思想品德的书, 自己也是一边摸索一边教学。特别开卷考试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很高, 不是照本宣科就可以的, 教育机构应想办法配备专业教师。有些学校, 教师有, 但不能认真工作, 有教育体制的原因, 也有学校领导的原因。政治课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工作不为领导, 为的是我们自己的良心, 为的是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家庭的未来, 我们应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虽然物质条件差一些, 但只要教出出色的学生就心满意足了, 从而缩短和城市思品课教学质量的差距, 提高农村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2.树立 新型 教学理 念 , 充 分发 挥 学生 的 主体 作用 。

学生不爱学习思品课是因为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感兴趣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通病是缺少对学生的关注, 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 一切围绕教师转。因此要为实际教学搭建利于师生互动的平台,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 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以体现课堂教学开放、诱导和引导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 进行创造性思考, 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 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 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成绩也就提高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决定新课程改革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要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智能, 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育工作中, 只要教师能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自己、创新自己, 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 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 就会使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 思 想 品 德 课 教学实 效的 关 键 是 训 练 和培养学生 科学的思维方法。

近几年来, 农村学生在中考中表现出种种不适应现象, 成绩不理想, 特别对那些较为灵活的、注重能力考察的题目, 更是无所适从。我认为, 出现这种情况, 与教师只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能力培养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不无联系。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使学生逐步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农村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培养, 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系统性和整体知识, 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此基础上拓宽视野进行再认再现、理解说明、热点追踪、焦点剖析、判断分析和综合表述等多方面能力和思维的训练, 力求把知识用活, 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效果甚好。

3.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几点做法 篇三

初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既要注重德育,也要注重如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上好这在许多人看来带有说教色彩浓厚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来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以差异化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这种过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法。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思想品德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讲到“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先让学生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

二、让思想品德理论贴近生活,并及时实践和迁移

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

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思想品德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多彩情绪”一课时,提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思想品德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三、以生动的内容来鼓舞学生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把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四、以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

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教学方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五、以图解等方式感染学生

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例如在讲授“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汪洋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

4.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篇四

摘要:笔者承担“优化教学策略导学课题研究”的任务,结合初三年级思品课教学实践,在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经过不断完善,对应用教育教学操作手段的不断调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文章注重操作的应用性,对于理论的探讨没有过多的展开。

关键词:导学;策略;思维;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78-1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1]。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七年级应注重形象思维的教学、八年级应逐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九年级应注重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认知的抽象思维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2]。在多年的思品课教学实践中,结合南京市思品课教学常规要求,在九年级思品课教学导学研究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具体操作分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做到因“势”利“导”

初中思品课新教材植根于生活,以德育、价值引导为目标,包含心理品质塑造、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课文编写的生动活泼、精彩有趣,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3]。当然九年级国情教育部分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不注重导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很有可能沉闷,变成空洞的说教,更谈不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为此,在导学策略上,要求教师把较抽象理论变成较形象的事例;对于学生学习,则要求将形象的事例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达到认知水平的突破和上升,认清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联系,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理论素养,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操作上,结合南京市思品课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然后收集新闻材料,由学生进行《新闻发布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新闻点评会》,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这一导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分析教材,做到举“一”反“三”

预习是一种导学策略,分专题教学也是一种导学策略。分专题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分析教材,找出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问题,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获得感知,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问题,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九年级的思品课教学中,用一节课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九年级思品教材第20页),提炼出对两者关系的一般性认识即将集体利益称为A、个人利益称为B,将问题演变为A与B两者关系的阐述,分析研究教材发现,可分为

1、概括性阐述

2、由A到B的分述

3、由B到A的分述

4、A与B的结合。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学生补写出教材第40页“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第49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教材第103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教材第117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置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获得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思维效果。

三、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创设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导学策略研究常用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当与否,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导学的一种策略,就必须要挖掘教材的广度与深度,分析其使用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考虑到教育对象学生能否做到有感而发,有“点”而发、有“面”而发。一般而言,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或比较抽象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防止学生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形而上观点看待和认识问题。在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人教版)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习主席将访问英国的时事,将班级同学分为两组,一组为“出访智囊团”、一组为“接待团”分设几个环节:中英历史篇章、时代篇章、互利共赢篇章、核心利益篇章、展望未来篇章,创设小组讨论会,学生就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的方式、目的等方面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能多角度地探讨与思考问题。

四、拓宽教材,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思品课导学策略,应注重知、信、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思品课教材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实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不断实现认识的发展飞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开学初,与学生处研究决定,由初三年级同学组织学校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校会,由他们来选择材料,安排程序,组织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对党的领导、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思维发展的要求,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产生认识,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又使得认识不断发展,使得知、信、行三者有机统一。

此外,导学作为优化教学的策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5.浅谈小学思品课的导入教学 篇五

上高县锦江镇中心小学 严火连

一堂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6.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篇六

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教学,让学生“披文以入情”,思品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就能得到有效统一。

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都仔细思考一下“学生

在有关本节课的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

学的铺垫?”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课间谈心、座谈会、民意调查、QQ聊天、互发Email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

以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愿学”。本案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引出课堂教学。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的心

态很自由、放松,不知不觉之中就实现了“披文入情”。这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更有利于学生

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实现思品课教学“学文、明

理、导行”的三维目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

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

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

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

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学”。要利

用学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

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

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

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

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要用“活”并超

越教材,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

向社会。社会生活赋予了思品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同时

也是思品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捕捉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为思品课教学涂上“七色彩虹”。教师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才能引

导学生养成参与实践,走向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觅道理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会

学”。思品课就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达到思品课教

学的明理、导行之目标。

中学思品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同,学生学习的主要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充满主体选择的观念体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品

课具有学文、明理、导行三大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燃情”,“煽动”每一

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披文以入情”,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则其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大大地超出教师的预

7.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篇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思品课

当前, 我们小学的思品课教学大多依靠文本教材, 通过文字授课形式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 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在思品课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直观性、交互性。这样的思品课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未能达到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 复杂事物简单化, 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大大提高小学思品课实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学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 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 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如二年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中, 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水在我们生活中有多么多么重要, 语言是苍白的,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有限的, 学生的感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对“离不开水”难以有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事先从网络搜集整理一些西南地区干旱情景的图片, 配上适当的音乐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时,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果没有水, 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 纷纷举手发言。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继续追问:我们小学生可以怎样做更大地保护水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环保、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回答, 教师再出示相关的节约用水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 把抽象的“离不开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 讲得具体形象。学生不但明白了水的重要性, 而且懂得了怎样做才是保护水资源。思品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单一的说教形式进行理论灌输教育, 加强了思品教学过程学生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互动体验, 从而潜移默化地矫正了学生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 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

小学的思品课堂教学时间为四十分钟, 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恰当运用这种手段, 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 提高理解能力。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课《走进民族大家庭》时, 学生对于“文中介绍了哪些民族资料, 这些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是难以凭空想象的。我在上思品课前, 先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或利用上信息技术课的机会查阅、搜集了我国有关民族风情等资料。上课时, 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民族风情资料。当大屏幕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图片、配合悠扬乐曲的民族风俗表演视频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只需根据画面偶尔稍加点评即可。我不用手捧资料口干舌燥地介绍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不必呆坐座位上听讲。在教学即将结束时, 我播放一首歌曲《爱我中华》, 在铿锵有力、节奏欢快的歌声中, 我总结:“同学们, 我们中华历史悠久, 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一个大家庭, 我们团结友爱, 中国必将强大!”学生情绪盎然, 不约而同唱起了歌曲。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品教学,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思品教学内容化虚为实, 化繁为简, 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 同时掌握、理解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 形成思品教育合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作为学校思品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养成教育应是学校育人的一个不变的主题。仅限于思品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提高其实效性呢?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手段, 拓展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 并延展到校园和社会, 就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开发校本视频资源

如我校专门开发了校本课程《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仪容仪表规范》, 根据教材内容摄制成视频, 配好背景音乐及解说词, 利用校园网络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在思品课及班队会播放。最后, 按行为规范要求训练学生们自身的行为。我们把思品课教育融进孩子的生活世界,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从身边事抓起、平常事抓起。音像结合的视频教育方式改变单调的文字或语言说教方式, 显得更直观、形象, 让学生看得见、学得像、可体验、能感悟, 留下深刻的印象, 强化了行为记忆,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加大自我教育力度

我校通过因特网收集各种德育资源, 下载并上传到数据处理制作中心, 分类别进行加工制作存储, 生成实用的德育资料, 内容有:《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身边的礼仪》图片资料等。各班级利用校园网络及教室电教平台定时组织学生观看学习, 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发挥网络载体作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培养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好习惯。由此可见, 利用多媒体, 拓展品德课堂, 增加知识密度, 可以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8.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篇八

一、师生共预习,打好互动的基础

要学生动起来,“知”才能动,“不知”是不会动的。所以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大致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同时教师在课前也要认真备课,创造情境设置好问题、选择典型的事例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并且联系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否则学生只会疲于知识点的了解和记忆,不会主动去思考,也就无主动性可言了。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个道理在我们上思想品德课时同样适用,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教学策略。教师要认真地设置好适合政治学科的讨论话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组织好形式,一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这样全班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就成为现实。学生的主持、发言、合作、质疑、判断、归纳等能力在这里也能够得到提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主动能力的目的。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激发其主动性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抓住时机,促使学生生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使教学活动变为他们主动求知、敢于批评和争论的平台,教师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并积极主动地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在阐述中的错误不要完全责备,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不讽刺挖苦,这样才会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才会喜欢这门学科,才有兴趣去学,才会主动去学。

四、留下空间,给学生主动发挥的机会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想像余地,那么该在何处留下空间呢?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是由一个小案例引出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只讲案例的经过,让学生设想案例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在思考概括中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比如“发展离不开合作”一框时,教师只讲述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合作的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依靠合作才能成功。让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结合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等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地机械记忆答案,而是动脑分析,谈出了自己的认识主张,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从学生概括阐述中了解到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教育时更有针对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鼓励、激励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动力

学生们总是想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钦佩。想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持续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赞扬,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伸出大拇指,说“你的观点很棒”、“你是好样的”、“说得真好”、“太厉害了”。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赞许后,上课会更加认真,更加自觉地思考,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大大增加。同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个别指导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成功感,整个课堂气氛才会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9.初中思品课教学案例 篇九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

第二单元第三课《做自立自强的人》

第二框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交口初级中学

张莉莉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的第二框题。是在对自尊自信以有了初步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立,学会自立的方法,走自立之路,做自立自强之人。本课内容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认识自立;二是学会自立;三是走向自立。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教学处理过程中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2、学生情况分析

现今许多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父母就精神不安,情绪不稳定,生活无法自理。初中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便为将来走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使学生成为自强的人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2、能力目标: 帮助学生摆脱依赖心理,掌握自立的方法,使之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依赖的危害,深化对自立的含义和表现的认识。

[教学设想] 根据“自主式五步教学法”的五步教学模式,我将本课教学大致划分成这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激趣明标,我通过《我们靠自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并明确教学目的,时间大约五分钟。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标出,以便于下一环节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大约十分钟左右。

第三个环节是合作展示,要求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学生自由讲解答案,针对学生讲解时出现的错误或不妥之处,教师应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的思想水到渠成。大约十分钟左右。

第四个环节是当堂检测,要求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大约十五分钟。第五个环节是小结提升,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大约五分钟。

[教学重点]

1、明确自立和自主的关系

2、多实践多锻炼

[教学难点] 明确自立和自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式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激趣明标:

我通过《我们靠自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并明确教学目的。

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下列任务,同时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标出。

1、依赖的危害有哪些?

2、告别依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什么?

3、怎样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

4、什么是自主? 合作展示:

1、有的同学说:“依靠就是依赖,要自立就要拒绝父母、长辈和老师的任何帮助。”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议一议:这个书生是个自立的人吗?为什么?(课本第42页)

3、假如你是某个公司的总裁,你会招聘课本第40页案例中的那个年轻人吗?如果不会,你想招聘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讲解答案,并讨论探究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学生讲解时出现的错误或不妥之处,教师应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的思想水到渠成。

当堂检测: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

1、以下对“自主”的说法错误的是()A.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自主

B.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

D.自主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说了算,不能听任何人的意见

2、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中学生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

A.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从小事做起 B.有伟大理想,从大事做起

C.得到社会的关爱 D.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不要任何人的帮助

3、下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利于培养自立能力的是()

①小强按时独立完成家庭作业 ②小琪进入九年级后,妈妈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③小杰的妈妈看到他学习任务重,从不让他做家务

④小樱总是无条件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有些学生的依赖性强,往往是受了家庭的影响,包括家长过份溺爱,以致缺乏独立能力,甚至连生活自理能力也有缺陷。要克服这种依赖心理,培养自立意识,除要求家庭提供条件外,更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也改变环境。这说明()

A.克服自己的弱点要有韧劲 B.克服自己的弱点重在行动

C.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弱点 D.对弱点的形成,最初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

材料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遇到难题不会做,不做任何思考就抄别人的作业;同学之间有了一点点小麻烦,就找老师诉苦;衣服脏了就让父母洗;等等

(1)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心理?

(2)请你分析这种心理的危害。

(3)请你提出克服上述心理的办法。

小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学习并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法”的五步教学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所上过的一堂课,下面我将自己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新课学习分为以下二个环节:

一是准备阶段,也即前置性学习阶段。根据思品课的教学任务,每节课前我都会将下一节需要事先搜集的资料或者情景剧等任务布置给大家,当然各小组的任务力求不雷同且富于生活化,让大家充满探究的欲望。由于提前做好了资料收集工作,课堂上交流展示起来异常顺利。

二是课堂学习阶段。

第一个环节是激趣明标,我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并明确教学目的,时间大约五分钟。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标出,以便于下一环节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大约十分钟左右。

第三个环节是合作展示,要求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学生自由讲解答案,针对学生讲解时出现的错误或不妥之处,教师应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的思想水到渠成。大约十分钟左右。

第四个环节是当堂检测,要求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大约十五分钟。

第五个环节是小结提升,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大约五分钟。

10.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篇十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生命,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然而在当前,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教”与“学”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生涯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为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每框节内容时,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提出本框节的知识点和疑点、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同质量给予不同的评价。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去认真阅读、分析教材。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使老师了解了他们掌握教材知识的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试着分析并试图去解决,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学习分成八个小组,共同解答本组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去思考、分析,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理解教材和实际问题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还有某些不能贯通的地方,他们就会去钻研教材,设法弥补知识的不足。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解决的问题,要比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3、鼓励全班学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对于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全班学生来解答。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不同看法,允许争论。如在探讨“市场交易的基本精神----诚实守信原则”时,我选择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过的一则案例:某消费者到一大型商场购买了一套中日合资生产的价值上千元的“非纯毛”服装用于送礼。购买时,该消费者对商场售货员说,为了送礼时能体面些,请售货员在购物发票上注明“纯毛服装,日本字样”。售货员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就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开具了发票。时隔不久,该消费者凭发票找到商场,以售货员对顾客进行商业欺诈,要求退货并双倍索赔.商场负责人认为这个顾客是讹诈,没有答应,双方只好对簿公堂。通过这一案例,不仅让学生当回小法官,作出自己的评判,并在最后与教师出示的专家点评结论相对比,使部分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促进他今后的学习。不同见解的争论,不仅使参加争论的学生受到启发,而且使没有发言的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讨论结束时,我适当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知识和问题答案,会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心,会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而且也能够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有效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正是从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双赢教学。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智慧的生成、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一定要注重实践,并使之保持合理的张力,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这样“心灵与智慧共舞”的有效课堂教学就能落实到了实处。

当然,教学实践还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政治教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能使学生更具创造性,能使自己不断地超越现有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能更好、更快地选择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将其运用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还可以利用科研能力的迁移效应,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学科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实践中,我们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主要注意抓好以下两方面:

1、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确立科研课题

我们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起步,将教学中碰到的困惑、矛盾提炼成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并着力去解决。同时,在选题的内容上,我们以政治课教学内容为主体,以提高政治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为目的。在开展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研究中,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即深入研究教材的使用和教材的开发;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尤其是研究课堂教学操作的最优化选择;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

行动研究是实践者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方式。对政治教师来说,行动研究是探讨思想政治课教学行动的变革;解决教学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促进自己专业水平提升的研究。我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来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这种研究形式有以下特点: 一是为了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突破,而是为了实践行为的改善,提高行为的效率。

二是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是行动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主要特点,表明行动研究不是脱离自己的行为闭们思索,而是自己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对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不是对某个理论问题的思辨和探讨,而是针对行动的反思,追求的是行动的实际意义。

在科研引领下,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记载、整理、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感悟、理念,这是政治教师增强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科研和教学的结合,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应避免的是浮躁和功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科研引领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形成独立教学风格的要求。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是政治教师科研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没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经验可以模仿。事实上,绝对的教学质量是没有的,在现代社会,有特点才有质量,没有特点就没有质量。如何根据政治课教学对象、教学要求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没一位政治教师自己去探索、研究。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教学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位政治教师如果没有科研引领,没有自己对教学本质的思考,没有自己对教学的个人见解,没有自己对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孜孜追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难以成为高层次教师的。所有这些,都是以科研意识和自觉的科研活动为基础的。

上一篇:其乐融融过元宵作文下一篇:初三化学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