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2024-11-04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共8篇)

1.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一

为全面了解我县近年来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情况,掌握我县女性就业、创业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女性就业创业的建议措施,促进我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日前,__县妇联深入县人社局和部分乡镇,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总人口39.77万人,其中女性19.22万人,占总人口的48.3%;20xx年以来,县妇联系统参与举办女性创业培训班22期,指导帮助810人妇女实现了成功创业、二次创业;举办城镇下岗女职工、待业女青年、女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1860多人,1300多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一)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要大力宣传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妇女创业就业典型,及时引导广大妇女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引导妇女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妇女创业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使我县的妇女创业就业决策更具科学性、工作更具针对性。

(二)加强培训引导力度,提升女性综合素质。

建议有关部门,依托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不同层次女性创业就业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妇女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不定期、分层次举办技能培训班,帮助失业妇女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开办女性创业培训班。为女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女性提供syb创业培训班,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妇联牵头,社会参与、妇女受益的创业培训格局。

(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拓宽创业就业渠道。

要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把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与提高妇女素质结合起来,把帮助贫困妇女转移就业与提高她们的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结合起来,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妇联组织要加强城乡间妇女就业工作信息的交流,通过项目合作和对口援助等方式,开展劳务协作、维权服务、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争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发展信息,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收集、推介一批适合妇女创业的项目,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帮助失业妇女创业就业。

(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女性创业就业。

一是要通过简化女性创业担保贷款手续和程序、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女性创业人员,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辟女性创业信贷担保绿色通道等形式给创业女性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通过设立女性创业发展基金、小额贷款利息补助等方式,给创业女性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建立女企业家融资恳谈等机制,有方向、有目的地扶持女企业家做大做强。

2.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二

高校校务公开制度是大学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2002年2月教育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教监[2002]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从领导体制、校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监督检查和报告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部署和要求,是促进校务公开走向制度化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加强学校民主建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09年在全校范围内对校务公开实施细则进行了意见征集,并在2010年十届教代会对意见征求稿提交教代会代表团讨论审议。调查发现,自2002年正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以来,在校务公开的制度建立以及具体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务公开作为学校管理中的一种制度创新,无论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欠缺;进一步探索校务公开的理论及其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校务公开操作更加规范,实现校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变得十分重要。

1 高校校务公开现状分析

1.1 西方大学校务公开概况

在英、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作为校务公开基础的政务公开,已经高度法律化、制度化,受到众多的法律制度的严格规范,形成了完备的政务公开制度,以切实保证政务公开的实现,因而为校务公开的实施提供了大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推动了这些国家大学校务公开制度的发展和完。(1)通过立法程序写进了相关法律,使大学校务公开从外部获得了法律依据,具有充分的外部法律保障。如英国在1981年制定了“校董会教育规程”,规定在校董会中必须有占一定比例的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在法律上保障了学校管理的公开透明。(2)国外大学校务公开具有良好的内部体制保障。如慕尼黑大学从管理体制上,设立大学评议大会-评议会-校务领导委员会-学院组织。评议大会主要负责修改大学的法规和章程,选举校领导及听取校务委员会的报告。评议会是评议大会休会时的常设机构,也是由各方面代表组成,负责学校法规和章程的修改、决定教授聘任事宜、决定学术研究的重大项目等。各种人员在评议大会中的比例,并不是由学校自主决定,而是根据《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比例确定。

1.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务公开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意见》文件精神,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02年开始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在8年校务公开的实践中,不断由试点转为全面铺开,由被动公开转为主动公开,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大学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2.1 校务公开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这集中表现在学校的领导层对于校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由此带来了实践上对事实校务公开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校务公开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责任到位。同时教职工对于校务公开的认识也有了提高,从认为校务公开是领导的事情转变为认识到校务公开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认为校务公开是流于形式的摆设到认为校务公开是有实际意义的制度创新,从最初的校务公开中只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到对学校公共利益的关注。由此对于校务公开的理解和认识也实现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1.2.2 校务公开的内容较为全面

校务公开的要害是公开,关键是真实,实质是监督,核心是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经过近年的实践,学校领导层逐渐认识到,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校务公开的大势所趋,校务公开制度已经成为大学法制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大学的管理水平和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回避广大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的现象已经很少出现,学校主动积极搜集教职工对学校管理问题的看法:例如学校的发展规划、院系设置、全员合同聘任方案、房改方案、对干部评议结果、评优结果等等,通过主动搜集各种客观真实的信息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服务。校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都比以前扩大,已经由只公开一小部分管理信息扩展到包含学校主要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学校的各种重大决策、教职工职称评定和考核过程及结果、学校财务管理、学生招生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校务公开的范围扩大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务公开由学校小范围向全体教职工大范围转变,学校已经通过校务公开把行政少数人对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改变为由教代会为主要议政方式,重大事件由教代会提交广大教职工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另一种转变是由校内公开扩展到校外公开,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内容,接受社会的监督。

1.2.3 校务公开的形式不断创新

通过调查发现,认可率在50%以上的校务公开形式分别为:教代会、公开栏、校园网、有线广播、校报、校情发布会等。校务公开坚持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切实通过教代会公开学校重大事务。同时,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进行公开,如:设立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召开学校校务会议等形式进行公开。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般每年坚持召开一次教代会,校长面向全校全方位盘点学校一年来的热点、难点问题,相关部门向大会报告工作;教代会闭会期间则由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主持日常工作,处理和解决教职工面临的难题,通报学校的工作。同时,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推进校园信息网络化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学校与教工之间的沟通机制,及时把握校内外各种思想动态,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通过校务公开,学校各级职能部门规范了办事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多的教职工加入到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

1.2.4 校务公开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10年教代会审议的校务公开实施细则中,一是建立了校务公开责任制,把需要公开的内容、公开的范围、公开的程度和公开的时间都一一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具体人;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校务公开的监督机制,由工会和纪委、监察处组成监督小组对校务公开进行效能监察,确保校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务公开经过8年的改革与发展,2002年下发的校务公开意见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我校于2009年起开始研究制定校务公开实施细则,力求在公开内容、方式、监督等方面更加完善。实施细则意见征求稿于第十届教代会讨论审议,与会代表针对校务公开制度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经过调查,现阶段大学校务公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2.4. 1 校务公开内容缺乏制度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

校务公开缺乏制度上的监督保障和对违反校务公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校务公开是通过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立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实现的。我国现阶段的校务公开则是从内部监督,通过教代会监督实现的。但目前许多大学对教代会的作用重视不够,对教代会提供的校务公开的内容不真实、不详细,有些应该由教代会决定的事项流于形式。同时校务公开的主体:广大教职工,由于多种原因不敢监督、不愿监督、无法监督,监督作用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为监督校务公开而成立的监督小组,也往往由于组成人员不科学、没有与校务公开的主体进行有效的分离,职权分工不具体而形同虚设,对于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根本无法监督。

另外,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证,校务公开在各个学校自己内部独立进行,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出硬性规定,同时也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校务公开的规范,不同的学校根据对有关文件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着探索和实践,造成校务公开的整体推行没有方向计划,存在着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使这项制度无法得以有力的贯彻执行。由于对校务公开的内容没有制度上的制约,

所以校务公开的内容变化随意性很大,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2.4. 2 保障机制没有建立

校务公开保障机制的建立是校务公开制度步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标志,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利害关系人的保护。只有利害关系人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校务公开才能有实质性的意义。目前部分师生对于参与校务公开缺乏热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正当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主要体现在知情权、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目前在我国大学校务公开实践中,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监督权力的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二是对当事人申诉权的保护。在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对相对人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应该有依照一定的程序要求改变决定和补偿受损利益的权利;在大学校务公开的实践中,对于当事人的申诉权的尊重是不够的,相应的保护措施更是欠缺的。这样就造成了校务公开相对人出于自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对校务公开不关心甚至故意回避的局面。

1.2.4. 3 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

由于我国大学校务公开缺乏普遍的规范制约,使得校务公开的相应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至今也没有一套科学的符合中国大学实际情况的校务公开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大学校务公开的奖惩机制,主要是针对校务公开的责任机构和主要责任人而言的。现阶段校务公开尚处于各个学校结合自身情况的实践摸索阶段,校务公开的奖惩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如前所述,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的制约,校务公开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校务公开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而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的匮乏,造成大学校务公开的奖惩机制流于形式,相应的监督机构例如纪检、监察等部对于监督工作也比较随意,监督实际作用不理想。

2 建议与对策

制度化是西方国家推行校务公开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大学的校务公开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大学校务公开能否走上正规的发展之路,关键在于校务公开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为此,要加强对校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校务公开列入学校业务管理范围,摆上议事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

2.1 规范校务公开程序

在大学校务公开中,虽然也以会议等形式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公开的内容,但在程序上没有保证,要按照公开事项的提出、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监督小组审核把关、通过教代会或其他形式公开、征求教职工意见、有关部门整改的六个程序来进行;校务公开程序中应建立预审制、听证制和申诉复议制。预审制,就是对拟定公开的内容进行预先审查,决定是否公开和如何公开的一种制度;建立预审制是保证国家机密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听证制是在作出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之前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意见,并告知当事人作出决定的依据,体现决定的公正性,这也是为当事人提供一条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途径。大学举行听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关学校全局利益的计策,另一种是关于局部或者个人利益的决策,对于前一种情况,适宜派代表参加,对于后一种情况,应该根据具体的事项,可以全体当事人参加、派代表参加或委托他人参加。代表的确定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申诉复议制,是指对校务公开的内容利害关系者可以提出申诉,对于符合复议条件的申诉应在规定限期内复议并答复申诉者。

2.2 建立校务公开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是学校党政工团的共同责任。为有利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由党委书记挂帅,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同时组成校务公开工作小组,制定公开的具体制度,明确公开事项的负责部门、人员和相应的责任。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和工作机制。由工会、教代会、纪委等组成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公开事项是否真实、全面、公开是否及时,程序是否规范,群众意见是否得到解决,进行日常监督。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这是落实校务公开的关键所在,结合高校实际,可纳入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范畴一并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

3.公司职代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企业职代会工作;经验及做法交流

一、职代会基本情况

我公司召开职代会起始时间为2007年2月。自2007年2月召开以来,共召开8次,改选换届1次,委员增补选举1次。对二届工会委员会个别委员由于病亡、岗位调离等人数不足问题,公司于2015年2月在二届四次工代会上对委员人选进行增补选举。目前公司工会委员会共有委员7名。

二、职代会工作机构情况

(一)为了顺利召开职代会,每年至少提前1个月时间成立筹备领导小组,下设代表资格审查组、秘书组、宣传组、会务组等工作机构。各专门工作组配备相应人员,并将每一项工作细化到每位成员,确保会议正常召开。

(二)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规定,代表的结构按照领导干部代表10%,各级管理人员代表20%;业务技术干部代表50%;工人代表20%的比例进行代表选举;其中女代表20%;青年代表10%。

(三)随着企业的发展,代表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80%。

(四)代表的年龄结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其中30岁以下的代表10%;30岁至40岁35%;41岁至50岁50%;50岁以上的代表尽占5%。

三、职代会职权落实情况

职代会期间,主要听取总经理所做的上一年度工作报告,和下一年度工作安排;对本年度工会经费收缴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议;对公司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对后备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对工会委员会委员推荐人选进行选举;对上一年度职工代表提议案落实情况和本年度提议案征集情况进行说明;对公司管理制度的制定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

经过对历年职代会期间职工代表讨论时的意见和建议的整理,可以看出,职工最关心的首先是企业的发展,如有关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其次是实际收入问题;另外还有和职工个人、家庭有密切关系的如经适房房价、老人赡养、等方面。

四、职代会工作创新情况

(一)在保证代表比例方面,我们的做法是:鉴于每一年度项目的变化造成人员的调动,故首先分别由公司相关部门,分头将参加各专题会议的人员名单进行排查,确定各代表所在单位(项目部);再和各位代表所在单位联系,确定是否能按时参加会议,以初步确定正式代表的参会人数是否符合规定的人数;在会议召开前,拟定下发关于召开职代会的通知,并要求各单位及时将参会人员回执反馈,确定参会代表的比例符合规定,方可开会。

(二)在提高职代会质量方面,我们的有效办法和措施有:一是筹备领导小组成立时,按照工作分工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二是各工作小组的工作内容逐条分工到每位成员,并明确完成时间;三是职代会正式召开前,至少召开3-5次筹备专题会议,对会议材料的起草、审核、印制等进行监督;四是会议结束后,召开各工作小组人员会议,讨论本次职代会办会期间的收获、问题,需改进的事项等;五是会议结束一个月内,召开职代会闭会期间的首次会议。主要对职代会期间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类,并提请相关部门根据全年的工作计划,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确保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全年工作中得到落实,保证职代会决议经过实践检验。

五、存在的问题

职代会年年开,年年都会征集到新的问题。在经过代表充分讨论、公司认真对待、基层扎实推进后,基本都能予以很快落实和解决。但同时,在一些共性、通性、普遍性的问题,还需多方调研和努力。

(一)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公司在建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地域不断扩张,以陕西为中心辐射至西南、华北,甚至国外。这就造成职工代表的提议案征集工作周期加长、难度加大;参加会议人数难以保证。

(二)“空巢老人”问题。为我们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甚至付出毕生时间和精力的离退休老人,在他们已经两鬓斑白、年过古稀之时,却仍居住在5层以上住房,在生病、腿脚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时,他们的出行、吃饭等生活基本需求问题都难以保障。

六、对策建议

(一)职代代表不能履职的问题。建议,明确要求每位代表在每一任期内参会次数不少于2次,确实不能参加会议的代表,要提前上报提议案征集单;各基层单位认真核实参会人员名单和人数,确保与会代表的比例符合规定。

(二)“空巢老人”问题。一是住房问题。建议,首先对空巢老人的住房困难进行摸底,如果确属困难,把局内经适房以成本价进行置换。二是吃饭问题。期待我们企业和所在辖区的街道办/社区能积极沟通,集中社会力量,相互协作,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缓解,让他们能安度晚年。建议成立便民服务队,按照代采购型、亲自用餐型和送餐型等形式,按月支付一部分费用,作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补偿性工资。

七、结语

4.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一、正确引导残疾人的就业观念

**县有各类残疾人3.8万多人,在具备一定生产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当中,他们对就业的认识和选择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就业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就业就是到机关工作,去工厂上班,而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谈不上就业,只是挣钱混饭吃;二是部分残疾人好高骛远,尤其是年轻残疾人由于听力语言和身体方面缺陷,他们生活的空间小,吸收外界信息少,对社会了解不够,在看待人生问题和选择就业方面往往脱离现实;三是依赖思想严重,缺乏主动择业意识,在他们看来,国家有法律和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等待政府来安排,缺乏主动性;四是广大农村残疾人文化素质过低,就业空间狭小,对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不理解,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残疾人就业问题,必须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和引导,使残疾人能够充分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觉树立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贡献,都属于就业的就业观,努力实现就业思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就业追求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就业心理由自卑型向自信型转变的三个转变。通过就业观念的转变,促进残疾人大胆创业。

二、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素质

为进一步增强残疾人的生活自信心,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能够发挥一技之长。近年来,**县残联根据各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进行了盲人按摩等职业技能、种植和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培训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联系当地实际与残疾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不够紧密,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部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残疾人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深,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效果还不很明显等等。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搞好调查分析,对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明确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向和目标,并在劳动适龄人口中,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问卷调查,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组织他们进行个人素质和特点的测试,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估;通过深入残疾人当中,面对面地帮助残疾人了解其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培训建议,并负责向就业训练机构推荐。对从事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联合创业的残疾人,政府及残疾人工作部门要积极地向他们提供开展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咨询服务,并给以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帮助他们开好头,起好步。

第二,政府各有关部门所办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残疾人纳入培训计划随班培训,还可根据市场需要和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单独开设培训班,残联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对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中学习且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应酌情给予补贴。

第三,区分层次因人施训。政府各有关部门及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要切实抓好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在岗与转岗残疾职工的职业培训,并为其在培训或进修期间的学习、生活提供保证。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应以乡镇为单位,在县残联和县劳动和人社部门的指导下,依托当地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扶贫活动,对残疾人进行随班培训或单独设班培训。

第四,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检验培训质量,展示残疾人实际工作成果,并以此调动广大残疾人的积极性。

三、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

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关键是把对残疾人从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救助性安置中解脱出来,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市场的轨道。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在认真做好集中和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具有地区特点的多元化市场就业模式。在城区方面,要积极挖潜,多形式、多渠道推进残疾人就业。一是要通过建设庇护工场,集中安置轻度智力、精神残疾或中度以下肢体残疾人从事劳动,实现就业;二是鼓励兴办、依法监管福利企业,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三是建立落实政府购买岗位、对个体经营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政策,推动就业;四是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经营,实现自主就业;五是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推动高校毕业残疾学生到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就业;六是依托街道、社区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残疾人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面。在乡、镇、村方面,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集中安置与个别扶持相结合的就业格局。在有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乡村,全力做好残疾人农民向工人、市民转型工作。一方面由劳动服机构组织他们进企业或就近劳务输出,使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食其力,另一方面要在项目和资金上扶持他们个体就业,通过实施小种植、小养殖、小商店、小加工厂、小个体等工程,促进和鼓励残疾人个体从业,并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技术给予指导,在经营销售上给予帮助。另外,还应通过建设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帮扶或带动贫困残疾人就业或从业,实现残疾人脱贫致富。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五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我市常住人口1139454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55220人,其中男性农村劳动力248710人,女性农村劳动力203490人;受教育程度方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村劳动力2610人,高中(含中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63300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村劳动力386290人。

我市农村劳动力以从事蔬菜种植业为主,随着蔬菜种植业规模化的发展,蔬菜种植业对农民工需求近年来有了较大增长,本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较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较大。目前,我市已经成为一个农村劳动力输入大市,全市共有外来农民工23.5万人,分布在建筑、食品加工、化工、物流和蔬菜种植等行业。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业结构上看,工业作为主导行业,比重为32.4%,其他依次为建筑业,批、零贸易餐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分别占21.7%、22.5%和13.4%。我市还存在临时性、季节性转移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这种情况在寿北及西部乡镇比较多见。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就近就地转移为主,外出转移为辅,省外输出主要以蔬菜种植技术人员为主,截至十一月份,我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88人。我市有6820名技术员遍布在全国各地传播种菜技术,仅三 1

元朱村常年在外地指导蔬菜生产的村民就有140多人,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2、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

近年来,我市农民工收入和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年人均收入3-4万元左右,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包括基本工资、计件工资、加班费、奖金和其它福利待遇等,农民工加班加点工资做到了及时和足额发放,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已经很少存在。

3、农民工劳动管理情况

我市农民工多集中在二、三产业,我们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女性农民工和未成年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提高,目前已达到85%左右,农民工劳动合同期限以2-3年为主,劳动合同试用期大都遵循合同法的规定。我市对涉及农民工权益维护等问题高度重视,多部门联动,确保农民工劳动争议在萌芽阶段得到解决。

4、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我市已经实现了农民工和当地职工“六个一样”政策:工资待遇一样、子女上学一样、享受医疗一样、受理投诉一样、参加培训一样、得到救助服务一样。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对在我长期居住的外来农民工子女的预防接种工作同其他儿童一样,纳入了免疫规划管理,享受国家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我市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农民工在我的居住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很多农民工在城里拥有住房,流动性大、工作时间短的农民工则主要居住在城区和周边的“城中村”以及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

(三)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做法

1是强化组织领导。我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制定了《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全市23个部门参加的农民工工作联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会议,对涉及农民工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纠纷进行协调解决。

2是建立山东渤海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输出、农村劳动力引进、创业指导、就业创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农民工援助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党团组织管理、权益维护、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城乡互联、信息共享,市场资源、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

3是完善服务体系,维护合法权益。组织公安、劳动监察等政府职能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定期深入企业对农民工权益情况进行督察。通过报纸、电台、明白纸等形式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等内容,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最大限度的减少侵犯农民工权益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农村劳动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转移意识。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典型带动”、“基地示范”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学知识、学技术的良好氛围,逐步培养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就业观。

2、要摸清底子。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服务平台,以农户为单位,摸清

劳动力人数、需转移就业人数等情况,并将这些数据分类整理后输入电脑,建立资料库。

3、要拓展转移途径。积极探索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并及时为他们解决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六

大中专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关心、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其充分就业、成功创业,国家及省市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相继出台了很多有关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及措施,使得绝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得以就业。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主要内容包括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对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充分调研。

一、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状况

自2008年以来,从我市各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大中专毕业生报到情况上看,全市共新增毕业生41494人,其中本科以上12972人,大专25161人,中专3361人;实现就业36029人,其中本科以上111449人,大专21920人,中专2660人;现未就业5465人,其中本科以上1523人,大专3241人,中专701人。

统计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几年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国家及省市

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以上,并且每年呈递增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率看,本科以上就业率较高,每年基本在90%以上,专科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在88%左右,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来说则较低些,08、09年就业率在80%以上,这两年有所下降,降至75%-70%,当然,也有不少中专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相对来说中专毕业生就业还是较为困难。

2、从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看,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均有提高,但是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幅度不大,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然而从毕业生性别来看,男性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大于女性毕业生,所占比例为7:3。

3、从毕业生就业方向看,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接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占2.9%,事业单位占17.2%,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占21.6%,非国有单位(个体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占58.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接收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非国有单位接收毕业生比例每年有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就业指导作用的日益凸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稳定,主要去向不再仅限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是把非国有单位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且呈较快上升趋势。尤其是专科毕业生70%以上都在非国有单位就业,中专毕业生基本上都在非国有单位就业,因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门槛较

高,使得部分毕业生无法在这些单位就业。

二、大中专毕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帮扶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但不可否认,社会各界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注度仍不够,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还缺乏系统化帮扶措施,就业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二)用人单位设臵门槛过高,岗位专业限制性强,急功近利,不愿意吸纳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就业。

(三)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先天不足”。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味追求大都市,一心要捧铁饭碗,一下要拿高工资”成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标准。大中专毕业生初具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严重缺乏,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近些年,高校扩招规模迅猛,但教学师资力量、硬软件设施均跟不上扩招步伐,导致培养的学生整体质量出现明显滑坡。同时高校专业设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进一步加大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

(四)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为毕业生服务的专门机构,存在着职能定位不清、县区机构设臵不统一、编制人数较少和硬件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市人才中心目前工作开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办公场所严重不足,公共服务大厅面积小,档案室已满臵,人才招聘目前暂借用工会职工帮扶大厅,严重制约了工作的进展。

三、对促进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共识。一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极端重要性,宣传国家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以政府为主导,举全社会之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二是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把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一是加大公开招考力度,逐年增加招考名额,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二是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对企业一次性吸纳毕业生10人以上,并与毕业生连续签订劳动合同满3年的,由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三积极开发适合毕业生自身特点的公益性岗位,适当提高公益性岗位工资待遇,增强公益性岗位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

(三)积极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就业的,3年内对个人负担缴纳养老部分,由政府给予50%的补助。

(四)提高见习补助标准。充分利用现有毕业生就业见习,做好岗前培训,对尽快实现毕业生就业意义重大。建议进一步增加就业见习补助,调动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积极性。建议毕业生见习补助标准由目前市就业资金补助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

(五)加快市县两级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要规范管理,高效运作。各县区要积极争取,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市县两级人才中心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人才服务机构,是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本力量保障。要从明确主体地位,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硬件设施差等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服务机构建设。建议进一步明确人才中心在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主体地位,规范县区人才中心机构设臵,建议为市县两级人才中心配备50名协管员,其中市人才中心20名,每个县区2-3名。

附:近年来国家省市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省市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七、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摘自《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

一、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

四、切实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五、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

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就业工作。----摘自《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力度。

三、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

四、积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管理工作。

五、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

六、认真实施“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七、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八、深入开展高校毕

业生就业宣传工作。

九、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摘自《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人社部眀电【2009】16号)

一、进一步提高各级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对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认识。

二、结合实际,各有侧重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三、实行返回原籍毕业生就业登记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四、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与就业见习工作。

五、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

六、协助做好振兴计划相关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

七、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与人事代理工作。

八、开展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九、加强人才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摘自【陕西省人事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人才服务机构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陕人发【2008】251号)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当前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政发【2009】7号)

一、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二、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三、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四、鼓励支持骨干企业、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取消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限制。

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

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八、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

生就业援助制度。

九、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9】27号)

一、扩大享受优惠政策的高校毕业生的范围。

二、免收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各项费用。

三、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减半收取企业开业注册登记费。

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企业登记公告服务。

五、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六、放宽高校毕业生身份证明。

七、放宽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八、高校毕业生设立的个体工商户名称可转让。

九、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实施现场发照制度。

十、实施高校毕业生试营业制度。

十一、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制度。

十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申办不同类型的企业自主创业。

十三、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跟踪服务。

十四、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优秀重点企业实施预约年检制度。

十五、帮助高校毕业生克服创业困难。

十六、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实施行政指导和首违只纠不罚。

十七、加强对劳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

十八、大力扶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大的企业。

十九、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自谋职业能力。

二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和用工企业牵线搭桥。二

十一、认真做好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二

十二、切实抓好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的落实。----摘自《关于积极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意见》(陕工商字【2009】52号)

一、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个十百”就业见习计划。

二、原则及对象。

三、目标和任务。

四、经费保障。

五、组织实施。----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09】105号)

一、积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服务工作。

二、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和信息发布活动。

三、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四、统筹协调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

五、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和人事代理工作。

七、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和宣传活动。

八、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摘自【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的通知】(陕人社发【2009】141号)

一、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

二、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于社会保险补贴。

三、全面兑现调整后的政策规定。----摘自《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社发【2009】161号)

一、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二、鼓励支持各有关单位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三、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摘自《关于鼓励支持和落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通知》(宝市人发【2009】64号)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发挥政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职能作用,提升我市大学生创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服务,引导和带领一大批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在 2010-2012年三年时间中,1、全市力争引领100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

2、全市力争完成大学生创业培训3000人。

3、全市计划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大学生创业500人(其中扶持女大学生创业不少于200人)。

三、工作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加快创业培训(实训)机构(基地)建设。3建立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渠道的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确保创业培训工作开展。4加大大学生创业培训力度,为创业者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5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6开展创业研究,提升对全市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引领水平。7宣传创业典型,营造社会氛围。8加快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9依托陕西省就业实名制信息管理软件做好大学生就业失业登记工作,积极探索就业实名制工作的方法途径。

7.浙江省地县古籍修复工作调研报告 篇七

一、基层古籍修复工作及修复人员的现状及其原因

1. 古籍修复工作意识薄弱。

暂时未开展修复工作为33家,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70%;已开展整理维护工作为9家,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9%;已开展整理维护及书页修复工作为5家,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1%。数字显示, 与过去开展修复工作的单位寥寥无几相比, 现在已经大为改观。但面对需要修复的古籍汗牛充栋, 未开展修复工作的竟高达占70% (尚不包括未交表格单位中的未开展修复工作的数据) , 确实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距。分析其原因, 许多领导古籍修复工作意识薄弱, 他们觉得, 图书馆工作千头万绪, 古籍修复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无关全局。加之受制于资金、人员、场地、工具、材料, 因此而认为不开展古籍修复工作也情有可原。

2. 古籍修复领域缺乏稳定的高素质的修复队伍。

(1) 修复人员数量:无修复人员的为2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53%;有一名修复人员的为20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43%;一人以上的为2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4%。 (2) 古籍修复人员职业结构情况 (以配有修复人员的22家单位为基数统计) :配有专职修复人员为7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5%;配有兼职修复人员1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32%;在这22家单位中, 1家单位配有修复人员11名, 1家单位配有5名外包修复人员。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普遍编制紧张, 尤其是地县馆古籍工作人员配置更不够, 往往一人身兼数职, 从事古籍修复的时间、机会, 只能是微乎其微。有的虽为修复人员, 只因编制紧张, 被挪作他用。古籍修复人员是古籍特藏保护领域的主要力量, 他们承担着抢救、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籍的重任。可以说, 古籍修复人员决定了古籍的生命是否得以延续。在现有条件下, 建立稳定、高素质的修复人员队伍乃当务之急。

3. 古籍修复人员“培”而不用。

古籍修复人员培训情况:接受国家级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培训的为7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5%;接受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培训的为6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3%;同时接受国家级、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培训的为3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6%;接受过培训, 却未从事古籍修复或调离古籍修复岗位为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1%。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要求经过该中心培训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须在修复岗位上服务满五年。但参加过省级培训及国家级培训后, 随即调离工作单位的, 也非个别现象。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古籍保护工作, 也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以2008年国家保护中心举办的初级培训班为例, 一名学员参加一次为期72天的培训, 包括学员食宿、教师授课费用、材料工具等可见费用, 就在2万左右) 。造成的原因很清楚, 一则, 迫于人员紧缺, 领导不得已将培训人员挪作他用;二则, 修复工作艰苦、枯燥, 培训人员难以坚持, 中途跳槽。

4. 古籍外包修复现象频现。

由于自身古籍修复队伍的缺失, 或因有些领导认为“养人不如雇人”, 可以降低成本, 故受调单位中有1家聘用5名外包修复人员, 还有四五家单位不得不把比较珍贵的书籍外包给没有修复资质的个人或单位修复, 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修复质量隐患和危及古籍安全的事故发生。比如, 某图书馆外聘专人对馆藏古籍进行整理维护, 该人却使用牛皮纸替换古籍原有封面, 全然不知p H值仅为4的牛皮纸制造出的酸性环境对古籍会产生损害。分析其原因, 系有关领导在既无专业修复人员编制, 又有修复任务必须完成的压力下, 只能冒风险借助外力, 无疑置古籍于危境。

5. 修复场地、专业修复工具及空调等设施缺失。

(1) 专用的古籍修复场地拥有情况:无专用古籍修复场地的为30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64%;有10—20平方米的为10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21%;有20—50平方米的为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11%;有50平方米以上的为2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4%。 (2) 修复场地空调等设施安装情况:配有空调、除湿机的为1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32%;未配有空调、除湿机的为32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68%。 (3) 大型专业修复工具拥有情况:配有修复台为10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21%;配有裱画台为8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17%;配有压书机为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11%;配有纸浆补书机为2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4%。反馈显示, 目前尚无专门修复场地的有30家单位, 占到了64%, 无修复场地, 实难开展大规模的修复工作。究其原因, 馆舍紧缺, 是地县图书馆通病, 制约了古籍修复工作的正常开展。

6. 修复材料工具的匮乏。

近年来, 浙江省古籍修复中心虽向地县馆提供了一些修复材料、工具, 但毕竟僧多粥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随意的选择替代品, 无疑将直接危及古籍的保护。关键原因是如今修复材料, 特别是修复用纸张, 价格飙升, 故采购时受经费的制约;还因为地县馆既无条件开展修复材料质量的认证, 又缺乏具备选购修复材料资格的人员, 故不敢贸然采购。

7. 修复档案建立不完善。

修复档案建立情况:未建档案为37家单位, 占反馈单位数79%;建立纸质档案为7家单位, 占反馈单位数15%;建立电子档案为2家单位, 占反馈单位数4%;有修复前后照片的为1家单位, 占反馈单位数2%。未建立修复档案的单位高达八成, 我们认为, 建立修复档案的意识和自觉性不强, 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纵上所述, 浙江省古籍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或许是全国古籍收藏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是其中之一例, 而非特例。其中一些问题, 是可以经过努力, 得以解决或改进的;有些问题比如场地、经费, 要有待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 一时难以完全解决。为了尽可能有效地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 我们从立足自身, 发挥潜力的角度考虑, 提出如下一些应对的策略。

二、应对的策略

1. 建立修复三级阶梯式网点。

在全省古籍收藏单位中建立50个古籍修复点、四家省级古籍修复中心、两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这些机构将与浙江省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共同构建成一个三级阶梯式古籍修复网点, 分别承担不同级别的修复任务:50个修复点能够承担起90%的基础维护工作;下级修复中心解决不了的修复问题可提交上一级修复中心完成, 从而杜绝无资质人员或单位介入古籍修复领域, 以确保古籍安全。

2. 对从事修复工作人员实行技能考核。

对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职修复人员建立考核制度, 定期进行技能考核, 从中选拔优秀人员参加更高一级的技术培训。从源头和根基两处着手, 以改变培训后便无人问津的现状。

3. 在全省地县馆开展古籍的基本整理维护工作。

对古籍进行简单的整理、维护是古籍管理人员或修复人员的基础工作。面对古籍修复量大而修复人员奇缺这一可能会长期存在的矛盾, 全省各地县应主动积极地从最基础的保护工作做起。古籍在整理、搬运、借阅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装订线断裂、书角卷曲、封面破损、纸钉脱落等现象, 如不及时加以整理维护, 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文字信息的脱落缺失, 给古籍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 要以古籍基本整理维护 (断线更换、书页平整、封面修复) 为突破点, 改善古籍的生存环境。并将对古籍进行基本整理维护列入古籍管理人员或修复人员工作考核项目中去, 这是他们应该承担也必须承担的一项工作, 即便目前无法解决场地问题, 也应树立“只要有一套桌椅及一套最基本的修复工具就可启动修复工作”的信心, 事在人为。

4. 坚持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

8.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篇八

一、取得成绩

近几年,镇中心初中把中小学法制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强化教育,配备法制副校长,全镇学校法制教育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小学法制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教育效果明显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落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体现在组织保证上。层层成立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建立了责权明确的工作制度。其次是体现在工作落实上。镇中心初中把法制教育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同业务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检查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法制教育各项任务的较好完成。特别是在文明校园、示范中小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创建验收和中小学“两项常规”检查中,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使法制教育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2)学校法制教育得到广泛开展。各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全镇中小学平均每周开设0.5个课时法制教育课,做到了“三有一进”,即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进课表,保证了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政治、语文、历史等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使相关课程的法制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二是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得到较好结合。各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举办法制节目,开办法制专栏,宣传法制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

(3)学校法制教育的空间不断拓展。一是向家庭延伸。在法制教育寻求与家庭的沟通上建立了多种渠道。全镇中小学基本都成立了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大多数学校通过家长会及时与家长特别是与“问题生”家长沟通情况,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帮教转化。二是向社会延伸。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配备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在推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治、公安、文化、工商、教育、团委等部门每年都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维护了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有效地净化了育人环境,使学校法制教育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新世纪、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

(1)认识不到位。个别学校特别是村小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疏于管理,致使一部分中小学生主要是一些“问题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影响了学校治安稳定,损害了教育形象。

(2)法制观念淡漠。个别教师法律意识不强,违反师德要求,教师因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受教育权、不尊重学生人格,不仅是违背师德要求的错误行为,而且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3)法制教育脱节。我镇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0%多,约有30%多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入高一级学校,这些学生步入社会后,如何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和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落实。

(4)家庭教育片面。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其他方面教育包括法制教育的倾向,在转变家长这种观念上还要下更大功夫。

(5)社区教育空白。学生课外和假期教育得不到很好组织,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特别是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还不尽人意,不健康的书摊、网吧、游戏厅等整治难度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难以得到保证。

三、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学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放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地位,真正摆正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以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以党、团、队等组织为依托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要增加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投入,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确保法制教育正常化。

(2)精心组织,确保法制教育规范化。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努力形成渐进、科学、法制教育体系;利用校园网、校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等,有计划的定期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剖析法律现象,用事实教育学生;另外,各学科教师有计划地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遵纪守法的必要性。

上一篇:行政部门月度工作计划下一篇:京东生鲜仓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