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4-07-07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精选9篇)

1.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篇一

河北联合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毕业生同学:

你好!为掌握我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强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进一步推动我校就业工作向“更高质量就业”目标迈进,特开展此次调查。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为母校做出的积极贡献。下列题目均为单选,请认真、负责的填答,谢谢!

招生就业处

1、你所学的专业为: 给水排水工程

2、性别:(A)A.男B.女

3、你目前的就业状态是?(A)

A.正式就业B.升学C.灵活就业D.自主创业等E.暂未就业

4、你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当前职位信息的:(G)

A.学校招聘会B.学校就业网C.学院招聘活动D.课业教师推荐

E.自己的人际关系(父母亲属等)F.外部媒体或招聘活动G.其他

5、你目前从事的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B)

A.对口B.有一定相关性C.不对口

6、你目前从事的工作是你签订的第一份工作吗?(A)

A.是B.否,违约过

7、你目前从事的工作入职的薪酬为:(B)

A.1500以下B.1500-2000C.2000-2500D.2500-3000E.3000以上

8、你对目前从事的工作是否满意?A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9、你对目前从事的工作满意或不满意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H

A.地域B.编制C.薪酬福利D.公司性质和规模E.专业相关性F.志向兴趣 G.公司前景和个人发展H.其他

10、你是否有跳槽的打算?(A)

A.目前没有打算B.半年内打算跳槽C.1年内D.1年后

11、你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的途径主要是?(C)

A.学校就业指导课程B.学院讲座和培训C.专业课教师指导D.学校以外途径

12、你对母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加大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互动沟通,增加学生实习机会

2.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篇二

据2013年2月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由北京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 吸纳了500多名大学毕业生 (10%毕业于名牌大学) , 相继加入“养猪卖肉”的行列。此消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 随即成为网络最热的关注点。虽然, 此前曾经有过引爆过网民种种情绪的个别大学毕业生卖猪肉“遭遇”, 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 数量巨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当了“猪肉佬”, 难免再次唤起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五味杂陈的感受。其实, 近年, 伴随着高校扩招与就业压力增大, 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争做“城管”“环卫工”“掏粪工”“搓澡工”“楼管员”“保安”“保姆”“船娘”等就业怪象。在人们习惯思维很难把这些工作和“天之骄子、国家栋梁”的人才联系起来的今天, 屡见报端的此类新闻报道不断刺激着世人脆弱的神经, 甚至具有颠覆性的冲击,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一些学者认为, 大学毕业生出现这种“就业怪象”, 折射出一种“就业之殇”。更多的人则很疑惑、很迷茫, 大学生如此就业是人才资源的浪费, 还是就业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此情此景, 高等教育该何去何从?

第一, 资源浪费说。

有网民抱怨, 让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无异于杀鸡用牛刀, 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大学毕业生固然有自主择业的权利, 然而,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操刀卖猪肉”行业培养从业人员吗?社会之所以把高学历的人称之为人才, 是因为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的投入与期望都是巨大的。根据人才市场规律的供求原理, 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否真的丰富到了“严重供过于求”的地步?如果是, 我们又何须劳民伤财费时费力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呢?资料显示, 2006年我国在全球58个国家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 名列第25位, 处于中游水平。显然, 我国人才没有过剩到让大学毕业生卖猪肉的奢侈地步。所以说, 让高级专业人才去从事不需要多少专业技术的工作, 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二, 学用脱节说。

有网民认为, 我们可以用一句“大学生卖猪肉又何妨”把应对就业压力的责任推给大学生, 但高校不能将其作为遮羞布, 推卸高等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学者认为, 每年走出校门的几百万大学生徘徊于人才市场, 难以对口就业的根本原因之一是, 高校扩招在专业设置、教学课程、培养方向、社会需求等方面调研和准备不足, 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对接不够, 应用学科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及高等教育日益功利化, 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和自立意识不断地被弱化。也因此, 目前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关于某名牌大学新设“屠夫系”并分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对外招生的恶搞, 这不能不说是对高等教育学用脱节的嘲讽。高等教育固然不应蜕化为学以致用的岗位培训, 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更好衔接, 力促大学毕业生“学尽其用”, 应该成为高等院校致力的主要目标。

第三, 就业紊乱说。

社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能不能尽其才。有学者认为, 这些卖猪肉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尽其才, 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以外, 主要是我国就业结构存在问题。尽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每个行业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与学历等方面的要求。虽说大学毕业生并不都是人才, 但如果社会把具有高学历者从事卖猪肉等行业认为是“就业观念进步”的话, 付出的代价必将是社会用人制度的倒退。从表面上看,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已经就业了, 也有了不错的收入。但国家花费巨大代价培养的大学生去卖猪肉, 实际上挤压了下一层次群体的就业空间, 影响了长期形成的社会就业结构, 必将造成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结构的紊乱。

第四, 就业不公说。

有网友坦言, 社会分工本来就有高低贵贱, 不会有人把公务员和卖猪肉看作同样高贵的职业。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放低姿态“先就业、再择业”的初衷是好的, 但这样的鼓励不应该成为掩盖就业不公问题真相的借口。也有网友说, 卖猪肉凭劳动吃饭不丢人, 丢人是坐在位子上口口声声说卖猪肉很光荣, 却以权谋私安排子女从事体面工作的人。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归根到底是就业机制出了问题。如果政府再不从就业机制入手, 下大力气解决就业不公问题, 仅仅靠“美好的赞扬”缓解暂时的就业矛盾, 终究会带来更严重的就业不公, 进而倒逼教育不公、扩大社会不公。

第五, 职业升级说。

2010年3月7日新华网曾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朱军说, 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 并且“无论是在思维, 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 大学生都具备优势”。也有人认为, 随着职业专业化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过去一些很普通的工作岗位, 现在需要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来提升专业水平。因此,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流行着“博硕多多益善, 本科等等再看, 大专看都不看, 中专靠边去站”的顺口溜。以上观点与用人趋势的流行, 既造成了“大材小用、学非所用”的人才高消费, 也影响了教育结构与秩序, 还可能引发文凭造假的社会诚信危机。

第六, 胜过啃老说。

大学生是不是都应该做公务员、去大公司或者搞科研呢?高学历和高端工作之间能不能画等号呢?研究生苗卫芳的家人曾用生命为代价提出一个重大问题, 为什么知识无法改变命运?其潜台词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考上了大学, 学到了知识就该有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实际上, 这是“知识拜物教”, 是虚幻和错误的观念。有媒体报道, 2005年镇江一位女大学生毕业一年间, 怀揣本科毕业证先后求职近百次无着落, 在饱尝失业之苦的情况下, 拿出自己的高中毕业证书却获得了一家公司的文秘工作。大学毕业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成才理念。有学者认为,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 如果大学生暂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又不肯从事自己看不起的职业, 只能徒增家庭与社会负担。相比于失业或啃老, 卖猪肉也能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第七, 观念转变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 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无论是面对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还是硕士当城管, 舆论质疑之声从未停止过。这固然有世人思想僵化的一面, 但更多的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头顶“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不能不走下“圣殿”, 不仅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就业问题, 更不能把“职位身份化”“人物标签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所期待的工作岗位数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教育部发出文件明确表示: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有网友感慨“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元年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然趋势。

第八, 基层锻炼说。

而今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改变就业观念, 不再执着于“体面”, 而愿意从基层做起。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叶倩认为, 社会职业的金字塔要稳, 要先把地基打牢了才行, 一些基础性的、技能型的工作需要的人才数量更大, 也更有作为。“土猪大王”天地食品集团总裁陈生是北京大学毕业生, 曾经卖过菜、卖过白酒、卖过房子、卖过饮料, 并通过“精细化营销”进入养殖业卖起了猪肉。陈生正是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 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商机。

第九, 教育发展说。

如果说精英化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话, 那么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只是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早在几年前, “北大才子”陆步轩当了“猪肉佬”带了个“好头”, 后来就有大学生当保姆的、擦皮鞋的、摆地摊的、搓背的、拾荒的等。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表示, 北大学生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 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 那一样是北大的骄傲。可以预见, 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貌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这既是价值多元化与尊重他人选择的体现, 也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十, 社会进步说。

康德说,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仅从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简单地判定教育成败, 这是落后的教育价值观。在社会进步到人人可以自由选择与享受教育的时代,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 也就是人人知书达理, 具备公德意识, 有自律精神, 宽容精神, 懂得享受生活。台湾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文中说, 对于当下普遍功利的社会, 传递了“从容做个普通人”的价值观。人生有许多种选择, 成为英雄固然意味着成功, 但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 也并不就意味着失败。从容而自豪地做一个平凡的人, 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命状态, 也是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颇有古之贤人风范———“一箪食, 一瓢饮, 居陋巷, 而不改其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的价值观, 才是社会进步应当倡导的。当代社会多一点包容, 才是真正进步的体现。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却常常被功利的社会所忽视。

3.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创业? 篇三

正方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在我们所投资的公司里,也有大学生毕业直接创业的,但比例很小。从个人角度,我对于大学生出来创业持积极的态度,因为创业的过程很有魅力,如果一个年轻人有激情,真想创业。为什么不呢?

高通公司风险投资部高级总监沈劲(曾两次创业):中国整体的创业环境目前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创业并不意味着你非得做老大,你可以做第三号、五号员工,参与到创业团队中。

《创业邦》杂志出版人南立新:创业是带动就业的一大方式,必须鼓励创业精神,鼓舞更多人创业。今年,除了创新中国DEMO CHINA活动将走过11个主流创业城市之外,还将举办校园版的DEMO活动,在更多的校园里传播创业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大学生应当先试试创业,不行再就业。年轻人有的是资本,你去闯一下,如果失败了,感觉到这不适合我,可以再加盟到某一些团队。

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

健林:要看大学生是否有创业的胆量,现在大学生出去创业少,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在父母呵护中长大,缺乏创业勇气和胆量。可能出来闯的有100个人,只成功5个人,但是不受害怕,你试都不敢试,永远也不会成功。

反方

启迪控股高级副总裁陈鸿波:一个人适合创业还是适合就业?很大程度是天生的。有些人是可以带领一支团队奋斗的,有的人一生可能就做副手或者辅助性的工作。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创业还是就业,大学毕业时根本想不消楚,可能要到三、四十岁才能明白。

联想控股副总裁唐旭东:目前就业难的大学生,经常是资源比较缺乏或者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创业资源和创业基础在哪里?毕竟创业有很大的风险,你的家庭能给你多大的支撑?虽然不排除有个别创业的天才,但我对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在总体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应该努力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哪怕岗位不满意,慢慢积累一定的资源,再进行创业的话,成功可能性会大一点。

4.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篇四

打造一流的教育服务+人才服务

全程跟踪新加坡留学+人才就业-------荣恩公司

我们如何看待“人”才这个概念? 人需要2条腿走路,一条腿代表专业教育,另一条腿是代表综合素质,那么我们对照中国教育的理念是一条腿走路,只求专业的应试教育,另一条腿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很缺乏,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何容易寻找到合适的工作?教育与用人单位的接轨问题谁来重视? 现在不如8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学少,现在大学开办很多,要读书或拿个大学或大专问题还是容易的事,但是教育质量如何?我们用什么来评估读书后的文凭价值? 如果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后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那么名牌大学的文凭值多少钱? 那么如果一个普通文凭毕业出来后,可以容易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这个时候文凭的价值才体现出来,我们看结果,学习再高的知识,那么如何体现这个价值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看看国外的教育:

中国教育是父母压制孩子读书,在国外孩子自己知道未来他们要做什么,不是父母压力,是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的问题,读书的自觉性强与中国的学生。

荣恩公司是一家专业做新加坡教育服务+人才服务的综合性服务企业,荣恩公司拥有自己在海外的服务人员帮助辅导监管海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个与众不同的教育服务企业。荣恩公司伴随同学们的成长,毕业前进行就业辅导培训,协助国内外就业。更高层的服务是同学们未来将可能被荣恩公司猎进国内外各大企业,成为各行业的优秀精英人才。荣恩公司将是同学们的职业终身伴侣。

荣恩公司是一家将教育服务融入国内外人才就业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从选择专业→选择学校→奖学金申请→国内外学习监管→毕业前职场培训→国内外就业服务→人才猎头服务,一条龙全方位的职业发展规划服务,“留学→工作→移民”服务。应新加坡多所优秀学校的邀请,荣恩公司将举办多所新加坡校方说明会,准备去新加坡留学的同学,请提前预约座位。根据学生所选专业不同,安排学生参加不同院校的说明会。欢迎有计划留学的学生及家长前来咨询预约。24小时服务热线: *** QQ 598072208

5.大学毕业生就业感想 篇五

回顾我寻找工作的历程,我觉得,只要你一直在认真努力着,用心准备着,就业问题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严峻,好工作也不一定就高不可攀。

大学四年的准备,让你的简历具有说服力

一、担任学生干部。

大学生满大街都是,作为学生,大家的文化水平的确有所差别,但是整体都在那个份上,难以拉开差距,提升档次。在招聘面试时,你怎么脱颖而出,得到面试官的肯定?在进入单位之后,你怎么为人处世,得到大家的信任,上级的看重?学生时代的学生干部,首先是同学间的顶梁柱,要会和同学们相处,并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以跟好,更全面,更顺利的开展活动,完成任务。这锻炼了为人处世的能力。同时,学生干部是老师们的好帮手,想问题做事情认真、全面、有效率,得到老师的信赖。这锻炼了办事能力。而且,学生干部是沟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代表同学表达心声,帮助老师转述意见等,锻炼了学生干部的交流沟通能力。

二、适当兼职,假期实习实习给了大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他们可以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中,毕竟真理得靠实践来证明。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提高一下自己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独立,特别是经济上的独立。当然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做兼职大多数收入还是很低的,不可能不依赖家人,但还是能帮家里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实习时所得到的经验将会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比如:工作中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同事和睦相处,不同层次方面的一些为人处事方面的方法等。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还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实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充分利用大学假期实习,这将是你简历上一大亮点,并在以后工作时受益匪浅。

三、参加比赛

大学里,我最为自豪的事就是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赛只有3天时间,但必须要有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放假暑假的两个月里,我用打工的空余时间把数学建模整本书看了一遍,虽然书上有很多东西当时看不懂,但是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就是在这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没有付出不会有收获,端正心态,认真学习才是硬道理。

总之,建模给了我太多回味,让我阅历丰富了很多。中间有在一起的感动,有失败的伤心,有成功的喜悦。人就是在体验各种滋味中成长起来的,我感激我的队友,感激一直辛苦辅导我们的老师,感激学校给我的这次机会。有了这次体验,我不再害怕任何困难,以后的风风雨雨我都会坚强的走过。

四、找工作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找工作前必须给自己充电,补充必须的知识。大型的公司招聘都需要笔试环节,这是门槛,顺利通过笔试你才有机会下一环节。所以,趁着大四上半年就必须把需要的知识巩固一遍。

其次,面试时自己的形象特别重要,很多细节必须注意,充分展示出自己优秀的一面。给HR留下较好的印象,这是你成功面试的重要环节。

6.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篇六

尊敬的用人单位:

您好!为了了解大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评价情况,以加强学校人才培养的监控,提高学校的毕业生质量,您的评价对我们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请您认真阅读所有项目,并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画圈或在括号内直接填写答案。本问卷不记名,问题的回答无对错之分,但您的真实、完整回答对本研究的质量非常重要,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本项调查。

西华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小组

1.对于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您认为()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2.对于我们学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您认为()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3.对于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您认为()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4.对于我们学校毕业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您认为()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5.对于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您认为()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6.对于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您认为()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7.您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A.非常强B.较强C.一般D.较弱E.非常弱

8.您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A.非常强B.较强C.一般D.较弱E.非常弱

9.您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10.您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11.您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非常差

12.您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

A.非常强B.较强C.一般D.较弱E.非常弱

13.您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A.非常强B.较强C.一般D.较弱E.非常弱

14.您对我们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A.非常满意B.较为满意C.一般D.较不满意E.不满意

15.您认为当前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要解决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存问题,您有怎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 篇七

据麦可思的调查,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约为38%,其中“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离职率为2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离职率为33%,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离职率为45%。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高就业率”、“高离职率”并存的情况下,应关注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但更要关注他们初次就业后的高离职率。应拨开大学生高就业率的“面纱”,审视他们就业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调研对象和分析方法

为了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初次就业匹配质量和工作满意度情况,我们在2010年3月底到5月初,对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取浙江省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六所地方高校为样本,根据院系和专业的分布情况,采取分组随机抽样方式,在每所高校各抽取35名毕业生作为最终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占94%),涉及法、文、经、管、工等13个专业。

为了保障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我们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调查问卷全部由各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和毕业班的班主任通过QQ群方式进行发放和收集;二是调查问卷设计没有事先的逻辑推理,对被调查者不进行任何引导;三是被调查者与调查问卷结果没有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关系。

现有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受研究者自身主观影响较强,不同研究结论相互矛盾。为了避免主观影响,客观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式,我们以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作为定性分析的补充。而进行定量分析,需要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影响因素等进行数量化。由于有些内容无法直接数量化,因此我们采用定类变量,说明和描述难以直接数量化的内容。这些待考查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主要是家庭因素)和后致性因素(主要是学生个人在校期间的表现)。

鉴于大学生就业情况与其影响因素是不对称关系,我们选用Goodman&Kruskal的Tau-y系数,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存在相关性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以回归分析,寻求其影响方式。其中的Tau-y系数和回归分析,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计算。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可通过对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统一衡量。本调查得到的满意度从高到低(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2%、27.5%、48.7%、18.8%、3.8%。

通过进一步分析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相关性分析看,学生得到奖学金、实习经历、社会网络规模、特长爱好四个因素与就业满意度高度相关(显著性水平为5%),家庭年收入与就业满意度相关程度较高(显著性水平为10%)。通过直接回归分析和Logit回归分析后,这些因素只剩下特长爱好和家庭年收入对就业的满意度(匹配质量)有较明显的正向影响。虽然实习经历对就业的满意度也有影响,但是在直接回归分析中未通过t检验。

1.学生的特长爱好主要反映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表现在他们的性格、生活态度、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一是有多种特长爱好的学生对生活的追求和热情较高,探索生活乐趣的自主性较强,喜欢探索更多新的生活领域。二是明确自身的需求,爱好特长也可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自信。三是容易形成围绕自身特长和爱好的朋友圈和生活圈,更多地融入各类角色形成的不同环境。另外,学生形成特长的过程,包括受挫、调整、成长,培育了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这些潜在的素养和能力,需要在校园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转化成他们自身的一种“正”的素养和能力,或是一种人生态度。

2.学生的家庭收入高,说明两种情况:一是收入高的家庭不是偶然的,资本的积累需要广泛的人脉和资源。这类家庭的父母拥有广泛的社会网络和资源,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多的优势、更好的平台。二是家庭收入高的学生,“收入”指标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反而下降,收入在就业中的价值和意义被淡化,他们更看重长远的发展空间或自身的环境和谐、企业文化等领域。对于刚开始工作的家境好的毕业生来说,低收入的工作岗位对他们的冲击相对小些。

3.学生的实习经历对他们初次就业的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是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比课堂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毕业生可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学校的教育,更清晰地了解社会和就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二是学生可根据自身不同的实习经历,在比较、分析和选择后,更加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学生在社会基层实习时,做好了从学生(学校人)向雇员(社会人)的转变,尤其是心态的准备。三是学生在实习中更多地从社会人出发,修正自身的行为和思维。他们一旦进入职场后,可减弱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阵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自我规划性,因此找到的工作较符合自己的定位,通常也较满意。对于雇主来说,对一个有实习经历的求职者,不管他们先前在本单位还是在同行业实习,甚至在其他行业实习,都视他们为“有工作经验者”,可更放心地让他们承担工作任务,从而缩短对他们试用和培训的时间。所谓“上手快”,意味着对他们的信任并赋予相应的重任。许多毕业生把能在单位中承担重要的工作视为双方信任的开始,这势必提高毕业生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工作稳定性的反面即为员工离职倾向,是指员工想离开本单位或本工作岗位,转向其他单位或工作岗位。结合调查问题的重点,工作稳定性在这里特指未离开初始工作单位的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毕业生初始工作维持1~3周的占7.5%、维持1~3个月的占12.5%、维持4~6个月的占20.0%、维持7个月以上的占60.0%。

通过进一步相关分析、直接回归分析和Logit回归分析后,可看出奖学金情况、非学习获奖情况、特长爱好三个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特长爱好和非学习获奖为正向影响,而奖学金为负向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明显。直接回归分析通过检验的是非学习获奖情况和特长爱好,Logit回归分析通过检验的是奖学金和特长爱好。

1.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多与少,对他们离职或“跳槽”没有必然的影响。其内在原因,一是有些学生过度看重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获得奖学金),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他们对在校学习生活的衡量指标和方向过于单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学习成绩;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评价方式都趋向学习和应试,导致了做事方式、思维方式单一化,这与多元化的现实工作和生活相脱节。二是他们评价事物趋于理想型、完美型,不能很好地理解职场上的变化和需求。三是在实践中,素养、能力和态度缺失,容易产生各种负面影响。企业的工作环境不仅需要学生工作踏实,更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灵活多变的环境适应性。企业的人才评价机制,一般基于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敢于创新等综合素质给企业带来的业绩、价值和认同。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单一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会影响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影响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部分课程的教学甚至是有偏差和错误。即使这种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实际指导性,实际上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也不“对口”。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很好、获得奖学金较多,反而可能不是一个正面的、有效的工作指引。

2.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特长爱好和获得非学习类奖学金等方面,而且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们在兼顾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培育自身在实践、公益、美育、体育、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这种趋向于全面发展,突出自身个性、特长、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具有环境适应性。

大学生就业市场需要更合理的显示信号

就业市场是一个高度异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市场失灵,形成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因此如何有效识别求职者的能力是经济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迈克尔·斯宾塞通过研究就业市场的信号发送问题后认为,教育是就业市场的强信号之一,可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劳动力质量的信息,从而消除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就业市场上,有三个方面需要特别考虑:一是求职双方的“人职匹配”,不是全部通过信号识别而获得最有能力的求职者或最佳工作岗位,更多的是“人职匹配”恰到好处,即追求合适的而非最好的。二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绝大部分求职者的教育背景和层次几乎是相同的,教育信号能否有效区分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成为一个疑问。三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识别人才过程中, 人才的能力虽然是一个因素, 但是人才的道德品质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 因此如何通过教育信号识别人才的道德品质, 也是一个问题。

8.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篇八

关键词:低就业状态;就业率;就业质量

近年,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的持续关注。高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现状,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仍非常艰巨。2012年,全国普通大学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再创新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我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这意味着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按比例推算,约有70万2011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

一般来说,低就业状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收入约为同届大学生收入的25%,这里的收入包括工资、福利等。两个条件都满足的状态就是低就业状态。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低就业状态和各高校所追求的高就业率之间的矛盾渐渐浮出了水面,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众所周知,就业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年国家都要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利用就业率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公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出发点是好的,对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学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就业率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单纯从数字上难以看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供需比例与专业特点等。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在就业率这个重要指标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由于受经济环境和专业特点的影响较大,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1.先就业、再择业,致使就业层次较低或者学非所用

近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求职门槛的制约,再加上学校日益加强的就业教育,已经使不少大学生放下了身段,降低了期望值,从底层做起,先就业、再择业。大多数毕业生对于这种低就业的情况只能是无奈地接受,因为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在底层工作中锻炼团队精神、工作能力更有利于将来的提升。但是,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层次较低或者专业不对口的现状。《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相比一些理工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有企业或者科研单位供职,70%以上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一些规模不大的私企,或者从事保险、销售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2.跳槽频繁,致使工作稳定性差

浮躁的心态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使大学毕业生跳槽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在某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中,约1/3在一年内即更换雇主。除了个别学生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其他人的频繁跳槽更是焦躁不安心态的直接反映。这样的情况也导致毕业生的收入低于他们的期望值或者低于社会平均值。根据《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更换雇主的行为与月收入有关。在2008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3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273元。更换的雇主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已经可以找到一份工作的情况下,找一份心仪的高质量工作便成为新追求。作为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几年学习的理论知识能不能运用到工作中?自己找到的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是不是自己最喜爱的职业?工资与待遇方面,又是否能够达到标准线,能否让学生自己满意……这一系列问题值得社会关注。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对于如何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的思考

在既要追求就业率,又要保证就业质量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如何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正确处理好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继续加强就业教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求职心态上,毕业生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先就业、再择业”观念为很大一部分学生所接受。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如果能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找一份专业对口、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所有毕业生的梦想。不过,现实往往和理想差得很远。当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时候,我们的就业教育能否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支撑?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子海认为,就业质量涉及就业者与就业岗位的适配性,而是否匹配,在过去往往是高度关注就业率背后的“影子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将就业指导和教育实实在在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就业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指导,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

再次要发挥好导师的作用,将就业指导和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要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在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在关注薪资、企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应重视个人的未来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空间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匹配。

2.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问题,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低造成的。

首先,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关部门应指导高校更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加快对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要科学制订招生计划,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尽可能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只有从根本上合理配置教育结构,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其次,高校只有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才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就要求:一方面,学校在注重实用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对用人单位层次、招聘岗位职务以及为毕业生提供的薪酬待遇进行认真甄选,为毕业生提供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决定就业层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和科技发明竞赛活动,要充分认识到书本知识和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同样重要,他们的综合能力、合作精神、表达能力、进取心等都是用人单位所关注和重视的。

3.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科学衡量高校就业工作

2011年11月,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劳动力市场报告《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发布。该报告中所提出的就业质量指数涉及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6个方面的内容。劳动市场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不高,如就业机会不均、就业歧视问题严重、工资增幅较慢、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仍不全面。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某市团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一方面,大量涌向劳务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使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他们倾向于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短期、灵活的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环境令大学毕业生焦躁不安,相当多的私营企业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往往导致工伤事故频发、劳动纠纷不断、跳槽频繁、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质量低下。目前,一些高校片面追求高就业率,使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误配”,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对于“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导向,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会导致他们在首份工作选择上表现出轻率和盲目。如今,单单注重追求就业率的单一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毕业生获得稳定、体面的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政府应在进一步优化宏观就业环境方面有所作为,同时需要考虑由社会中介机构来统计、发布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等数据指标,从而科学衡量高校就业工作。

三、结语

众所周知,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之下,大多数毕业生表现出来更现实、更灵活的就业态度,这对于就业率的提高无疑是有帮助的。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包括薪酬水平、工作满意程度、发展空间等方面内容的就业质量指标关系个人发展,无疑比就业率更重要。 就业质量不单单指找到一份待遇优厚、前景乐观的好工作,更多的是指毕业生立足现实从个人素质和单位情况综合考虑。因此,在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同时,就业质量应当和就业率一起成为衡量大学生个人价值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宗江.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的困难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邱少明.日益凸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透析:现状、原因及对策 [J].黑龙江教育,2002,(6).

9.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障 篇九

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立法滞后,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立法机关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

(一)增强《就业推动法》的规范性。该法应明确政府的法律责任,由于政府在推动就业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与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应当清晰明确,各具体责任种类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及后果亦应当确定。另外,《就业推动法》中只规定了政府的刑事和行政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导致求职者利益损害的,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因此应将民事责任作为政府责任的一种形式。

(二)将大学生失业保险待遇明确规定为国家给付义务。《就业推动法》首先应将大学生失业保险的功能确定为保障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和推动再就业。该法中需要明确将大学生失业保险待遇确定为国家的给付义务,对大学生失业保险体系做出框架性的规定,为今后大学生失业保险专门立法起指导性作用。《就业推动法》中失业保障制度里要对权利、义务、责任等做出规范化规定,同时针对《失业保险条例》未涉及失业保险基金中基本生活保障开支和再就业开支的法定比例,应具体规定,避开出现某些特殊情况而挤占再就业基金。

(三)充实和完善《劳动法》相关内容。要明确增加“就业权”的具体内容,为穷尽就业权侵权的外延,需要采取开放式的界定模式,即在列举种类之后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就业权侵权”兜底,以备司法扩张解释之用。不仅要赋予大学毕业生享有就业权利,还应享有其他相关权利,如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户口档案保存权等。同时,还需要明确侵害大学生就业权的法律责任。从保障就业权的角度看,必须明确用人单位侵害就业者,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尝试增加刑事处罚的内容,也可以尝试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

(四)明确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原则,并且提升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立法层次。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原则,即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原则、反创业歧视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为总立法原则,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立法提供指导思想。同时,细化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的具体措施,给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创业权利特别保护。我国各级政府应以保护大学生创业权益、实现扩大就业为目标,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立法机关要制定专门法律,将有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明确推动大学生创业中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理顺创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使推动创业措施制度化、法制化,避开了随意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充实大学毕业生就业争议的司法救济途径

(一)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规定劳动争议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先裁后审的程序,不允许自由选择,此处亟待改善。因为这种程序对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不公平,如果毕业生对仲裁不满而要继续诉讼将会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他们很难承受得起这种耗费。很多案件即使最后胜诉,也未必得到应有的补偿。因此需要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权,仲裁还是诉讼,由当事人自己选择,而且一旦选定其中一种处理方式就不允许再选择其他的处理方式,最终实现裁审各自终局的目标。

(二)转变我国现有诉讼方式处理劳动纠纷处置的弊端,为正在求职中的大学毕业业提起诉讼创造便利条件。在相关证据的举证能力方面,大学生求职者同用人单位相比显然处于弱势地位,经常出现因举证不力而导致败诉的状况。为了显示法律对弱者的特殊保护,有必要对就业争议的民事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体现诉讼公平。法院机构的设置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借鉴国外的.经验,倡议我国在各级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劳动庭,适用专门的程序来处理劳动就业争议案件。对于劳动就业争议处理的程序,重在简捷和快速,以方便当事人通过诉讼方式及时、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委员通常都是等到劳资双方矛盾激化后方才介入,基本不涉及预防。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侵权行为的预防。由于大学生具有受教育者和一般求职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有必要扩大调解组织的范围,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都应当参与到基层调解组织中,建立跨区域、跨行业、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范围覆盖本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和高校,有效发挥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三、强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一)设立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的专门机构。大学生的受教育者和一般求职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国可以尝试设立具有独立性的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权委员会,代表大学生求职者争取权益,一旦与用人单位调解失败,可以代表他们向法院提出诉讼。我们还可以参考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受理大学生劳动(就业)争议的专门执法机构,在诉前对侵害就业权申诉案件进行调查、协商、调解和处理。

(二)完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劳动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力度。针对我国当前用人单位用工违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屡受侵犯的目前状况,有必要强化劳动执法保障。应该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监督体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和执法队伍,给予必要的物质经费保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有效行使监管职责。劳动执法部门通过巡查、举报、专查等方式,积极主动监督检查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对违法者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各级监督部门不仅要对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性行为实施监督,还要对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进行审核。此外,还要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完善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服务体系,在全国各地开通劳动保障公益服务专用电话。

参考文献:

[1]张凤,赵敏.大学生就业与发展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邓佑文,许志刚.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8.

[3]李淼,张艳华,徐盼.大学生就业困境之法理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1.

上一篇:政治思想写实材料下一篇:春节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