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2024-06-29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精选3篇)

1.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篇一

王亚

摘 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生源和学生的学习条件都呈现新常态。“翻转课堂”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真正将实训和真实项目教学提高到高职教育的中心地位,也为现代学徒制衍生出一种新的实现方式,是解决新常态中问题的有效途径。关键词:互联网+;高职生源;学习条件;新常态;翻转课堂;实验实训;现代学徒制 作者简介:王亚(1981-),男,河南省濮阳人,职务:教师,研究方向:单片机及嵌入式技术。

一、前言

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出现一些新常态。这些新常态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改革现行教育方式,以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新趋势的出现,为我们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

二、高职生源新常态

就高职层次来看,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生源整体呈现下列特征: 痴迷网络,自律、自控能力弱;社会认知模糊,职业理想盲目;遇到挫折容易到网络上逃避;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纪律松懈;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三、学生学习条件新常态

“人手一台智能终端”成为现实: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是人人一台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的拥有率也很高。电脑和其它智能终端可以放视频,可以运行软件。这为“在家听课”,“在家利用软件做仿真实验”奠定了物质基础条件。“随时随地能高速上网”成为现实:高职院校中网络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3G、4G、校园WIFI普及。这为“在线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在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利用互联网与老师、同学交流,看教学视频,提交作业。

四、“翻转课堂”教育新趋势

针对以上提到的高职生源素质出现的新常态,笔者认为,借助于学习条件方面的新技术,以“翻转课堂”为载体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是解决现阶段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使用教学视频等新工具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进行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下面主要从三个角度解释翻转课堂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改变:

(一)高职学生成为翻转课堂“新居民”。高职生源比起往年有较大改变。教师反映“越来越难教”,辅导员反映“越来越难管”。传统的教育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生源情况,教育教学效果越来越差。“翻转课堂”的运用使教师通过教学视频从讲课这种重复性劳动解脱出来,可以进行更有价值的辅导和管理工作,也便于讲课本身的迭代提高,更为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翻转课堂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自主学习者,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可以对视频进行重放,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暂停播放,认真思考或在互联网上搜索答案,也可以随时复习。可以课堂上从事讨论、寻求帮助等视频替代不了的活动。

(二)高职实验实训的真正翻转。验证性实验将在课外完成,课内时间翻转为设计性实验、实训和实际项目。基于教学视频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易获取的仿真软件和低成本的“口袋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宿舍和自习室中完成仿真实验和相当部分的验证性实验。更多的在校时间将用于设计性实验或者完成实际项目。高职阶段的主要教学形式——实验和实训将真正提高到其应有的地位。这能帮助学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技术技能以及更好的回归高职教育本质。

(三)现代学徒制的一种实现方式。目前现代学徒制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以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形式要求学校有大量的合作的实习企业,对外依赖高,并对现有教学安排进行打破,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基于此,笔者提出以翻转课堂为基础的“辅导师傅制”作为现代学徒制一种新的实现方式。

“辅导师傅”类似于传统学徒制中的师傅,带10-30个徒弟,承担以往的辅导员和教师的双重角色。授课部分由于被MOOC、教学视频或在线学习等取代,而设计课程也由校内专任的课程设计教师完成,辅导师傅主要工作一是组织和领导学生看视频、上MOOC或者在线学习,一是带领徒弟完成“翻转课堂”的部分——例如讨论课、展示课、实训课和项目实战课等,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引导。辅导师傅不同于传统教师,工作重点不再是传道,而是解惑、管理和助力学生的成才。以前的高职教师是一个人负责一门课的全部,辅导师傅的出现,将是一个人负责大部分课程的“翻转课堂”部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条件、幕后团队以及学生内部的互动,相当一部分翻转课堂可以由辅导师傅一个人来带。辅导师傅将比传统学徒制中的师傅能带更多的徒弟,教育的效率更高。同时又类似于传统的师傅,不像目前的教师只负责学生的一两门课,而是负责学生的全面成长,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负责到底”,力争其成才。由于“辅导师傅制”对校外依赖小,主要是选拔精力强、综合能力强的校内教师,所以可行性相对更高。

五、结语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高等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教授知识本身更重要,培养其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的能力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成长比单纯的说教更重要。强化技能、强化引导、强化人文、增强兴趣、增强感性、增强情感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而翻转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代表着未来的方向。马云曾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目前,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已经开始翻转教学的实践,在高职中深入开展翻转课堂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2.建构主义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契合 篇二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教育规划》(2012)提出高校要注重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划》中明确指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针对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为学生创建一定的情景,使其能够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构建。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环境构建,倡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考的结果,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更是深化教学的伟大契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斯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为构建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知识理解的主观性,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提倡创造构建符合当前教学主题的学习环境;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以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语言学习是学生对目标语建构及理解的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的深刻理解。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语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是语义建构的帮助者。在2001年,Cagnon 和Collay等人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概括,得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构建相关的学习环境,通过情景创建、问题提出、桥梁搭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和反思评价六大基本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这六大基本内容在课堂上的的具体实施过程将在本文第三部分呈现。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雏形出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所高中,为解决部分学生因为天气或路途等原因而无法按时上课的问题,该校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学生们录制了相关的课程视频,并传到网上供学生观看。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做了“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强调了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受此启发,很多教师开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推动了日后不断兴起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主要是以视频代替传统课堂上教师知识的讲解。教师将语言知识点制作成段视频,即制作微课程,并提出相关问题,布置课下任务。学生可以提前或者课上观看视频,自主学习。以上步骤是翻转课堂开展的前提。翻转课堂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针对疑点和难点,学生可以求助教师,老师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帮助,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以上过程,学生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三、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的契合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构建主义理论与翻转课堂存在共同之处,即注重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本文以《现代大学英语》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5中(杨立民等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2) “Inaugural Address”这一课为例,以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大内容为框架,结合翻转课程设计,陈述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契合下的课堂展示及效果。

1.情景创设。精悍、短小的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教师事先剪辑好相关视频,包括肯尼迪竞选相关新闻视频、总统就职演讲的视频、冷战时期苏美两国对峙阶段的视频、肯尼迪个人生平介绍视频,加之相关的音频、新闻、图片等,将之上传于公共网络平台,告知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并总结归纳从视频中所获得的信息,课堂上用以做陈述展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信息,且对肯尼迪就职演讲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的信息输入,让学生直接进入积极主动的情景中去。教师为学生创设材料丰富的情景,通过真实的语言信息材料,学生自身与情景进行交互作用,进而完成了知识构建的过程。此过程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构建和语言运用技能的提升。这一过程符合构建主义中“知识的构建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皮亚杰,1973)的认知。

2.问题设计。课堂上再次播放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和冷战时期苏美两国对峙阶段的两段视频,并在屏幕上显示相关问题,包括:

① Content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theme Kennedy wants to convey in his inaugural address?

(2) What was the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he delivered his inaugural address?

(3) How is the speech organized?

(4) Detailed Questions:How does Kennedy begin his speech? What does Kennedy have in mind when he says “ The world is very different mow”? What message does Kennedy want to send to both friend and foe? Who are the old allies “ whos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origins we share ”? What is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s policy towards the new states? Who are the those peoples in huts and villages ? Why does Kennedy want to help them? What is Kennedy’s stated policy towards Latin America? Why does Kennedy sa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ant to prevent the UN from being a forum for invective? What are the policies Kennedy says towards those nations whom he terms “ on adversary ”? What is Kennedy’s message to his fellow citizens?

② Extended Questions:Why does he begin his speech in this way?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speech? How does Kennedy try to achieve his purpose and appeal to his audience? How does Kennedy turn from the opening remark to the general statement of basic policy goal? What rhetorical devices does Kennedy employ to make his speech as forceful and impressive as possible?

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都是围绕肯尼迪就职演讲所涉及的内容所提出的,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问题答案具有研究性、灵活性、开放性。学生通过观看肯尼迪的就职演讲视频及笔记,回答出与演讲内容相关的细节问题。而扩展性问题,则需要学生在统领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世界局势,深入探究思考,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知识得到积累、加深和巩固。

3.桥梁搭建。本课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根据所获信息,进行思考,得出相对深度的信息构建,这也是桥梁搭建的过程。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的输入,让学生获知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的内容和当时的世界局势,在此基础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在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探究扩展性问题的答案,思考相关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很好的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搭建的任务。

4.小组合作。教师综合考虑各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力、成绩等因素,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4-8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确保各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合理性。各组根据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尽管小组成员存在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的不同,但是每个人能够在相互讨论和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所长,思想碰撞,团结合作,从而是彼此之间相得益彰。

5.成果展示。各个小组把所获得信息及对问题的思考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全组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其中。小组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甚至提出质疑,该小组则需要团队合作做出解答。如出现争执和僵持局面,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在这样的过程中,全班同学参与沟通交流,对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的内容及当时的世界局势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学习环境的构建,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引导其自主学习。这同样也符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这种充满积极情绪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很大的提升,且个人表达沟通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锻炼。

6.反思评价。反思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评价过程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小组间自评和教师评价。教师需要根据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补充、评价和总结。可在评价过程结束后补充课下作业:奥巴马就职演讲与肯尼迪就是演讲的异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在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中所学知识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讲中,且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新知识的构建。

四、结语

建构主义为当代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构建,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开展重塑了教学活动的模式,两者的结合更是一伟大契机。现阶段,翻转课堂多使用在理工科类课堂,而在语言类课堂上的使用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笔者结合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探索了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翻转设计,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George W.Gagnon & Michelle Collay.Designing for Learning: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M].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2001.

[2]Piaget,J.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The Future of Education[M]( G-A.Roberts,Trans.) New York:Grossman Publishers,1973.

[3]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教学,2003(4).

[5]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6]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3.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篇三

——2016“和美课堂”第七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3月25日,我有幸赴南昌参加2016“和美课堂”第七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大型观摩研讨会学习,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近距离的感受各位名师的教学智慧。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们观摩了赵震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贲友林老师的《统计总复习》,罗鸣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强震球老师的《角的度量》这七堂课,以及聆听了各位名师的精彩说课,高效点评及讲座。名师们那充满智慧、诙谐幽默而又朴实无华的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及高效点评,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每场活动结束,我的心里总是跳出一句话:原来,数学课堂是这样的!朴实而深刻,简约而灵动。名师的这七堂课,其中的五个内容自己教学过,相比之下,心中满是惭愧,无地自容。我深深的觉得,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数学课堂的‘新常态’——有深度,有数学味。”下面就我的一些收获和大家分享。

一、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 得出的结论,每项活动都是面向全体同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表演。

例如贲友林老师的《统计总复习》,把课堂交给学生,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而原始数据又是课堂开始安排的学生完成简便算法题的情况,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又如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完全没有老师在黑板前讲解归纳的痕迹,整个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完善,并且在表达规律时,通过展示学生的用字母表示的,用符号表示的,用文字表示的多种形式,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描述,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并感受了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乐趣。

二、课堂设计既有趣味,又有深度

吴正宪老师说,我们面对的孩子是活生生的,是有情感的,要从儿童的视角,去分析数学教学。她说,课堂要有营养,并且要做到“好吃又营养”,要“把胡萝卜做成麦当劳”。这次活动中名师安排的主要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对单一枯燥的部分,但是各位名师展示的却是集趣味性深刻性于一身的魅力课堂。

例如赵震老师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在写数练习环节,没有单一的用计数器拨出数,让学生写,而是安排了一个投掷比赛游戏,课件出示一个靶,共四环,由外而内分别为数值1,10,100,靶心数值没有标出,参赛学生每人打三枪,其他同学根据投掷情况写数。看似简单的游戏,投掷后产生的数却是老师精心布置的:221,410,1301。接着发奖环节设计更为微妙:一等奖,微波炉799元;二等奖,电饭锅()元;三等奖电风扇106元。备选答案:790元、285元、100元。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计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感悟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能不说,赵震老师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深刻性融为一体,是何等的巧妙。

三、问题情境,数学课堂的灵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各位名师的课堂正是如此,精心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徜徉其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从强震球老师的《角的度量》这堂课,能明显感受到如何运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体现数学课堂魅力的。强老师在“炮击面具”游戏导入后,出示两个大小相差不多的角,学生判断哪个角大。让学生用活动角比一比,再用单位角量一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受边的重合,顶点的重合,为后面的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作铺垫。然后出示一个较大的角,要用多个单位角测量,抛出问题:怎样让这些小角好用?再出示一个角,多出部分不够一个单位角的,交流:怎样量这个多一点的部分?学生:用更小的角去量。这样,量角器的产生、使用

方法就在这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中,得以解决。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从一个情境中出来,又进入另一个情境,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四、朴实无华,简约灵动

各位名师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设计各有千秋,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教学风格:朴实无华,简约灵动。每堂课,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朴实之风扑面而来。他们的课堂,没有流于形式的合作,没有装饰华丽的课件,没有夸张的表扬方式。正如罗鸣亮老师所说,“我所追求的理想的数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灵动而富于魅力。运用最朴实的素材诠释数学的真谛。于至简处见至真,因至真而灵动!”

上一篇:鼓掌作文600字记叙文下一篇:国学经典与教育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