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ppp(精选8篇)
1.美丽乡村建设ppp 篇一
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作者:刘绍祺
我的家乡是酒泉,这里空气新鲜,蓝天白云,祁连山脉像母亲一样从南边怀抱着这座城市。城市街道树木茂盛,高楼林立,人们安居乐业,孩子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琅琅的读书声穿过花园般的小区。
但是你知道吗?这里过去可不是这样子的,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说,酒泉曾经和现在是两个样子,曾经,人们在这里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了上顿没下顿,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劳作一年,却有时颗粒无收。在寒冬的夜晚呼啸的北风从这里吹过,人们仿佛身处北极,饥寒交迫。人但这一切都在解放后结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像太阳一样照亮了这个黑暗的社会,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温暖以及希望。
共产党为人们建了住房、还修了医院。人们有了工作、有了住房,有了吃的、穿的、用的,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孩子们可以上学,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老人们安享晚年,共产党还改善了环境,在黑亮的柏油马路边植了一排排碧绿的树木。住宅小区里繁花似锦,有波斯菊、芍药、玫瑰花等。人们现在的生活,仿佛加了蜂蜜一样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甜。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处处写满了艰辛。
出应有的贡献。
2.美丽乡村建设ppp 篇二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取向
彬县新农村建设模式实际上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是在充分发挥彬县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力求把全县24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打造成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渭北山区县之一, 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定位
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市建试点, 面向全省做示范。在现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 抓建设质量提升、抓综合配套延伸、抓品牌效应攀升, 目标是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对外第一形象品牌。彬县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 高度凝聚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元素, 集聚了农村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环境魅力因素, 全面彰显了品牌产业、品位村镇和品质农民特色, 整体营造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优势, 成为新农村示范区的提升工程和精品载体。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彬县这样一个生态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后发优势强劲的发展中的山区县, 探索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典型, 构建山区县科学发展的示范性模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一是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彬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 加快科学发展, 必须依托和放大先发优势, 推进错位式、差异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是基于对彬县地域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建规律的全面把握、基于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提升、基于对农村发展现状的科学判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二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彬县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出台了《彬县美丽乡村实施意见》,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实施架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励政策和长效管理机制, 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 把新农村建设从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具化为可操作的工作。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彬县是生态脆弱县区,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 既是落实十八届三中精神的要求, 也是现实的需要, 更是应尽的责任。四是展示彬县特色的有力抓手。在建设过程中, 彬县着重体现地方的生态特色和产业特点,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 把“美丽乡村”品牌打造成为继“煤化重镇”、“果品之乡”之后的第三个知名品牌。这样, 既把“美丽乡村”作为当前工作的载体和工作的方向, 更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彬县转型和发展的助推器。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架构
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市建试点、面向全省做示范”的基本定位, 彬县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一是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确保全市第一, 力争全省唯一。二是搭建四度架构, 立意上求高度。围绕“着眼咸阳建试点, 面向陕西做示范”的定位, 置身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 着力“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的愿景目标。平面上求广度。城乡联动全履盖, 247个行政村全面实施, 以村为基础, 以城为带动, 发挥村的特色和城的辐射两大功能;全民参与共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民为主体, 发挥政府的带动性和农民的积极性两个作用。类别上求深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 根据每个村的特色和基础, 将全县247个行政村划分为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 不千篇一律、不千人一面。并且按照创建水平, 设定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层面, 为各个村的创建提供了阶段性的目标。推进上求力度。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坚持“同类不同步、同步不同类”和“先易后难”的时序安排, 确定年度建设计划, 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坚持四美原则, 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 抓自然布局, 融自然特色, 不搞大拆大建, 避免不伦不类, 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 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 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 体现全方位开放理念, 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 因势引导, 因村而异, 体现“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的效果。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 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 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 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 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四是实施四大工程。实施环境提升工程, 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 巩固扩大成果, 综合改善质量, 全面提高品位;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 扶持优势产业, 形成品牌效应, 增强支撑功能, 壮大集体经济。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现代家庭工业集群化发展、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 积极培育产业大村、经济强村;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 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实施服务提升工程, 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繁荣农村社会事业, 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通过实施这四项工程, 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广
2014年是彬县建设“美丽乡村”第二年, 在深入总结今年太峪镇拜家河村美丽乡村试点的经验的基础上, 培育精品村8个, 建成“美丽乡镇”4个, 进一步打响彬县“美丽乡村”品牌。一是明确建设要求和标准。将在总结2013年验基础上, 调整完善和补充相关建设标准要求, 使“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标准更加全面、科学, 更有力地引导和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把项目落实、项目建设放到突出位置, 继续以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 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加大项目包装力度, 主动做好项目衔接, 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加大提高项目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水平, 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各类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管理办法, 试行社会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 按照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 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继续实行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跟踪复评制度。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授牌后, 每年度进行一次复评, 复评合格的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 二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称号。四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 扩大影响, 形成声势。创新宣传载体, 适时举办“美丽乡村节”、全县“走进美丽乡村摄影大奖赛”大型活动。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 提升彬县美丽乡村的对外品牌, 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 提高策划经营水平, 创新合作途径。此外, 重点县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广泛开展合作共建。通过积极宣传造势, 凝聚县内各方力量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组织县级机关部门与创建乡镇、创建村 (社区)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结对创业活动。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 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陕西省彬县以“美丽乡村、幸福彬县“为主题, 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 按照“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合力共建”的原则,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现“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3.“一事一议”建设美丽乡村 篇三
武夷山市委、市府根据《福建省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关于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从2010年开始,凡有农业人口的都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并把它今后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常态工作。为了做好该工作,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在各老区乡村广泛宣传,让老区群众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和意义。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惠民的实事,这在广大老区群众已形成共识。为了把实事办好办实,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结合开展的以“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进村入户坐地谈心,积极推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经过四年的实施,武夷山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很好成绩,完成项目256个,项目工程总额10741.08万元,其中筹资筹劳4473.95万元,财政奖补2696.17万元(省级奖补2086.86万元,本级配套576.31万元),完成修建村内道路256.61公里,村内水渠22.62公里,安全饮水管线60.54公里,美化村容安装路灯496盏,建设桥涵9座,新能源设施112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7443.97平方米,促进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各项农村综合效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使公共财政更加体现民生,更大范围地普惠到广大老区农村,把老区农村打造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汪东峰)
4.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篇四
服务百姓
———记富裕县忠厚乡农乐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农乐村坐落于富裕县忠厚乡北部,北临讷河,东接依安,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339户,1495人,有党员23名。全村实有耕地12,910亩。集体积累已达到450万元,早已步入全县经济强村行列。几年来,村党支部认真履行“任职一届,致富一方”的责任,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03年以来,农乐村先后获得“县级党风廉正建设先进集体”、“市级先进党支部”、“市级文明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抓经济,求真务实
1994年5月,农乐村党支部新班子上任。当时摆在支部一斑人面前最大难题就是一个“穷”字!老百姓只靠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单一,年年种大豆、玉米,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而且村里还背有50多万元高息抬款的债务包袱。
面临“山重水复”的现状,村党支部一斑人认识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经过反复研究,村党支部确定了“理财、治乱、抓经济”的工作思路。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关键放在村级经济管理上。在村级费用管理上,坚持一只笔理财。不该花的一分不花,不该批的坚决不批,彻底清理了乱批条子、乱赊帐、乱用工、乱派车的不正当现象;在村级集体资源管理上,加大了黑地清查力度。对村里每个农户的承包地进行了详细丈量,同时,治理了乱开荒、乱挖沙石和乱种地等违法现象。由于支部一斑人工作认真负责,敢于碰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收回了多年不上帐的黑地1100亩,没收私开荒地400余亩。几年来,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从1999年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大菇娘基地,并为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建起苗圃两处,总面积430亩,五年来,实现纯收入23。5万元。在为村集体创收的同时,每年可节省植树资金15,000余元。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中心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村党支部一斑人深深意识到,光靠单一的种植业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需要,必须靠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农牧业并举的路子。因此村党支部大力响应县、乡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户发展奶牛业。通过积极争取,2002年,农乐村被县委确定为奶牛基点村。一方面,发动 党员干部带头养牛搞示范。通过他们的带动,使大部分农户纷纷走上养牛致富路。另一方面,协调金融部门扩大贷款规模。几年来,共为农户解决奶牛贷款280万元,并组织群众到安达、哈尔滨等地帮助购进优质奶牛208头。截 至目前,全村奶牛存栏达到456头,日交商品奶3.1吨。二是“要致富,搞劳务”,村支部组织并培训了多余劳动力,搞劳务输出,近几年来,共向外输出劳务人员138名。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村党支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更是班子全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
带队伍,勤政为民
要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就必须建设一只勤政为民、群众拥护的队伍。村党支部书记矫信田常说:“虽然我们村已经没有外债了,但和牧业乡镇的兄弟村相比,我们已落后一大截儿,再不加快步伐,只能越落越远。群众认识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干部必须受点累,要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去年秋季,青贮搞收贮大会战,村党支部书记矫信田、村委会主任邱贵良带领着全班人马在青贮现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睡一铺炕,摸爬滚打一干就是二十多天,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建起了忠厚乡第一个青贮公司。
他们不光是领着群众发展生产,还带头维护群众的利益,处处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办好事、解决难事。村党支部为解决农民出门难、买牛难的问题,多次由村里出钱派人领着农民到海拉尔、双城购牛;为支持群众养牛,他们多次把信用社的同志请到家门口,为农民办贷款;村里几年来还多次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仅今年新 学期开学,就拿出4千元,资助3名贫困户子女上学。
针对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漂浮、为群众服务意识不够的实际,村党支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如要求党员干部“走进农户家门,说出心里话,帮想发家路,搭好致富桥”,每次村干部入户都带笔记本,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求,能当面答复和解决的,马上给予答复和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来,反馈给支部,由组织协调解决。再如,积极组织开展了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示范区活动,即掌握好一门技术、上一个致富项目、帮扶一个群众。通过这些措施,初步实现了村两委成员“实用技术学得好,勤劳致富干得好,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目标,从而带动出了一支勤政为民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党员干部队伍。
两手抓,创建世纪文明村
在群众致富的同时,村支部着重提高自己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他们就像过日子的家长一样,总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吃饱了,穿暖了,还得干点啥?”这几年,村支部决定把“还得干点啥”纳入工作日程。2001年4月,农乐村先后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反复研究讨论,最后通过了农乐村历史上最完备、最现代、也最能体现农乐村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村规民约。村党支部还趁热打铁,积极开展了争创“十星级的”文明户、“五好家庭” 活动。通过定期评比、请乡领导为高星级户挂牌添星和兑现奖励政策等方式,调动了老百姓参与创评活动的积极性。现在,全村共有“十星级”文明户67户,“五好家庭”86户。村支部善于用民主的、法律的、人性的手段处理事务,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来信来访工作。村上设立了“民事小法庭”,有事都到村上解决。几年来,打架斗饿殴的、游手好闲的、婆媳不和的、虐待老人的基本没有了无理上访、越级上访的没有了,计划生育过去在农乐村是老大难问题,现在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全村共有60多户只有一个女孩并且符合生育二胎标准的,妇女主任手头的生育指标一大把,却没有一个要指标的。
“扫干净屋子,才能招待客人”,是农乐村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村域环境,过去,农乐村的村屯路同其他村比是好的,但也还存在死角死面。今年6月,为了达到文明村标准,村支部研究决定:家家自修门前路,自挖门前沟,自建门前桥,公共路段由村上负责,有弯取直,有坑添平,统一垫沙子。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共整修道路7条,4,500延长米,现在下雨天也可以穿着拖鞋上街了。每年春天,村上都发动群众出义务工,在新整修路两旁栽花种草,在红花绿草的掩映下,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让别人根本看不出是来到农村。村支部还在 2000年制定了“农乐村绿化五年实施纲要”。不但在成块农田边上栽上杨树,还在村屯主干路两旁栽上了风景柳。自2000年以来,全村共植树56,000多棵,成活率达到95%以上。
5.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 长效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要通过构建村民民主参与机制、自治机制等,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监督主体、维护主体。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外来资本投入、社会捐赠捐助”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三)处理好统一规划管理与差异设计的关系 统一规划管理是指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监督考核等一般性的统一顶层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鼓励特色设计,发挥各村优势。
(四)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统一组织协调的作用,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力量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提高办事效率效益。
三、加强崇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各方力量资源
1、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权力清单,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同时,牵头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好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全力为各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实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
2、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交由企业和市场去运作,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探索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
1、建立村民民主参与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增进农民民生福祉。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村务公开机制,使政府、村级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调动农民参与建立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可出台一些奖励制度,加大对五星级文明户等奖励力度,适时推出“美丽家庭”等各项评比活动,增加群众自觉参与的热情。
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可通过“村规民约”等载体,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对乱倒垃圾、乱建坟墓等违反规定的家庭予以经济和精神处罚。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监督和惩戒措施,逐步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建立村民督察队,通过群众管群众的方法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家园建设。
3、探索村民参股运作机制。探索引导村民股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把土地、资金、劳力这三个生产力要素整合起来,做到土地入股——地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劳力入股——力生钱,农民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使美丽乡村真正变成老百姓共同的奋斗目标、致富家园。
(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1、立足乡村特色,进行分类制度设计。在中央对美丽乡村提出的“五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要求基础上,注重规划引领,立足乡村特色,编制村庄规划。各乡镇、村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分为特色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等类别,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2、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议在已有专项资金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并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专项基金,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维护资金纳入其中;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要完善专款专用、专户拨付、专户报帐的核算体系,切实规范报账制度,严禁建设资金挪作他用;以乡镇报账为主体,建立健全县级专户拨付、镇级报账和村级台账的核算体系,并规范总账、明细账、分户账和凭证管理制度,做到账证一致、合法有效。
6.美丽乡村建设ppp 篇六
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镇根据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部分村庄已达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容环境整洁有序,产业发展带动良好,农村公共服务完善等标准。目前,全镇共创建示范村个,达标村个
(一)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道路布局科学合理,道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主干道硬化率达100%,次干道及宅间道采用多种形式硬化,村内主干道道路标识清晰,有必要的排水沟,道路设施齐全;建设三个自来水厂,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每个村庄建有符合要求的排水设施并正常运行,村庄无污水乱排现象;所有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 %,次干道和宅间道按照需要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
(二)村容环境。村庄房屋建设具有整体特色风格,房屋布局科学合理,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危房和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无乱搭乱建现象;所有村庄内干净整洁,宣传栏、广告牌等整洁有序,无乱贴乱画现象,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无安全隐患。无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现象。村民家庭卫生整洁,村民卫生习惯良好,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无乱倒填埋生活垃圾现象;所有村庄按标准配备垃圾箱、运输车辆和保洁队伍,村庄干净卫生、无垃圾死角,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所有村庄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庄无土堆、粪堆、柴草堆等情况。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无畜禽乱跑现象。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行正常;林草覆盖率达到30 %,村庄街道、河道两侧及农宅之间适宜绿化的已全部绿化,村庄建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村庄内庭院合理绿化美化;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 %,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符合GB 7959国家标准要求,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产业发展。部分村庄有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并形成一定规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保障公共服务的需要;大部分村庄有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且运行良好;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依托乡村资源,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四)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小于80 m2,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值班室和药房;设备符合山东省村卫生室基本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并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遵守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村卫生室有关规章制度;村民普遍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村庄设有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 m2,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图书报刊阅览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综合展览室;文体公共活动广场,面积不低于500 m2,并有灯光、有源音箱、球类设施、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设备;建有公共阅报栏、村级广播系统等;建有便民服务机构;代办农业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劳动保障、救助服务、法律援助、资源交易等服务。村庄有客运站点。建有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点,设有服务设施,能提供多项或综合服务。
(五)乡风文明。有村规民约;每年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有规范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无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的现象;有公共墓地或灵堂,无乱埋乱葬等现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观念、道德、法治、诚信等教育活动。每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无铺张浪费现象;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活动和传统节日开展特色健康民俗活动。部分村庄建有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党员远程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栏、阅报栏、公开栏、文化墙、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乡情村史陈列室等形式,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铺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等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差距。
(一)资金整合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多方筹措统筹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融资困难。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多美丽乡村还处在边远地区,无法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 的注入、企业投资都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回报,帮扶、捐赠、捐建以及其他社会投入资金量非常有限。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尚待加强。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有一部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知之较少;一些村民理事会流于形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一些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图纸不完善,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不高。
(三)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到位。目前,美丽乡村村庄无相关知识宣传、没有村庄建设规划展示图、没有村庄整治和建设项目安排表等,村民缺乏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平台,周边村民等难以从示范村建设中进行学习和借鉴,示范作用难以真正地体现。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确保2020年,个村全部达标。
(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2018年确定建设12个达标村、1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这是一个量化的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为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将加强监督和指导。镇工作组要定期前往重点村建设现场,狠抓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村庄环境整治和项目建设进度,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本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拖后腿。要实行重点村建设责任到人,抓好工作的落实。
(二)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成立工作组,深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宣传党和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了解村民对于村庄整治的所思所想,重点是取得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二是要以民为主推进村庄整治和建设。村庄整治和建设的方案、规划、项目及资金安排要与村民协商并上墙公布,整治和建设效果要第一时间接受群众评议。三是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建立农民按规划建房、改造房屋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自发开展村庄整治特别是住房及房前屋后的整治,对按规划建房或改造房屋的进行上门验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7.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 篇七
培训共安排了7个专题讲座、2次现场教学以及1次小组研讨。培训内容全面, 师资雄厚, 从政治形势、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到农村治理, 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理清思路, 纠正观念, 使我们开拓视野、找到了差距, 并且见识到了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的精彩和北京老宋瓜王的创意。
经过此次培训, 大家对新常态下的句容市农民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尽快把句容市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明事理的综合素质全面的新型职业农民刻不容缓。目前句容市已形成优质粮油和特色蔬菜为主导, 应时鲜果、优质茶叶、花木草业、特种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14年句容统计年鉴显示, 句容农牧渔业从业人员8.03万, 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6.52万。全市农业人口数量45.40万, 耕地面积5.92万hm2;高效农业面积3.79万hm2;认证的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个数为335个, 认定面积占比达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0.20%, 根据句容市的实际情况, 以后的培训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农业必须转型
传统农业是种养模式, 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现代农业不仅解决温饱问题, 还要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转型———农业产业链, 即科技创新、原料的生产和获取、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仓储和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售后服务。现代农业转型的第一部分就是要研究食品、市场、人,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设计要开辟新领域, 重视二、三产业课程设计, 把方方面面的科技资源引到句容, 做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对十三五时期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是地、人、物。首先土地流转要稳定, 要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然后形成多元新型经营主体, 最后形成农产品。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刻不容缓, 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句容的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的培训重点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 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培训关键是要提高其质量, 抓规范、抓创新;要培训引领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训鼓励成立农业社会服务化组织。我们要把国家保障政策及时地传给农民, 引导有志青年、大学生村官加入到职业农民队伍, 总结经验, 建立健全农民扶持政策。
3 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2015年3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由“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 增加“绿色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转型要求从注重产量到注重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 那就要求农业生产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能。我国未来的最大创新是绿色创新, 最大的变革是绿色变革。目前我国氮肥效率及利用率仅是发达国家的50%左右, 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农药利用率仅有35%左右, 其余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 造成生态环境的有机污染。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17日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 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据环保部门估算,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 200万t,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那么如何改进呢?首先技术改进 (如测土配方技术) 、然后系统优化 (发展生态农业) 、最后制度设计 (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 。今后的培训任重道远, 培训内容由以前单纯的种养技术培训逐步转化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主的培训。
4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
目前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肥、农药、农膜用量大, 利用率低, 50%地下水硝酸盐超标, 大面积耕地受污染,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隐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群众对“舌尖上的安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此, 我们要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 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提升传统农业,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生产环节, 农业信息化主要以精准农业的形式体现;在流通环节, 将以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中, 农业信息化在中枢决策、网络连接、农用设施和现代化流通方式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现在是句容农业发展的软肋, 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不高是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短板所在。带动大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智慧农业技术产品来提升我市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5 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
尊祖宗、讲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这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体现, 现在的农村面临着人为拆迁、自然消失、文化丧失。传统道德与诚信缺失、人际关系淡漠、监督功能弱化、民俗失去载体、地方知识与农村手工艺丧失。农民的大本营还在农村, 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80%, 还有超过1/3的农民生活在农村, 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 无处寄放的乡愁。城镇化是趋势但千万不能否定美丽乡村。句容, 离生态很近, 离都市不远,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把乡村建设成有利于生产的乡村、适合生活的乡村、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有文化的乡村及和谐的乡村。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事业无止境、需求不停在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有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凝聚力等无形的软实力。”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对一些超前理念更是难以接受, 所以我们的培训要调查摸底, 明确遴选培训对象标准, 创新培育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 将实训教学安排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等。围绕主导产业, 把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园、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训基地, 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既要培训专业知识, 又要注重公共知识基础知识。注重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培育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队伍将有助于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有益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和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有利于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培训工作深感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通过全面、扎实、创新等培训, 为句容的现代农业建设尽早迈上新台阶而尽微薄之力。
6 建议
6.1句容现代农业必须转型———农业产业链, 即科技创新、原料的生产和获取、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仓储和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售后服务。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
6.2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句容绿水青山,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地方, 现代农业转型要求从注重产量到注重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 那就要求农业生产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能。
8.学习华西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 篇八
一、基本特点
华西新市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60年代初,华西新市村仅有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而现在的年销售收入512亿。老百姓的收入,从人均分配53元,到人均收入10万元。五十年来,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引导下,华西新市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发展成为了现在带动周边16个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华西新市村新农村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生活宽裕:华西新市村的老百姓,家家住进了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拥有1-3辆小轿车。家家都是富裕户,户平存款最少的100多万,最多的不超过1000万。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乡风文明:该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管理民主:坚持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了“一分五统”的村级管理新思路,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目前,华西新市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主要经验做法
根据这次学习考察情况,总结华西新市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发展是华西的最强音,是华西的主旋律。老书记吴仁宝常说:“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目标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华西新市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华西新市村不但经济强,而且生活富、环境美,“美丽的华西新市村、幸福的华西人”,已成为华西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是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多年来,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表现出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胆识。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实事求是开辟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
三是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吴仁宝老书记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华西新市村历届领导班子的行为准则。华西新市村带头人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有效地调动了华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启示启发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华西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穷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户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华西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深思。其发展经验对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华西新市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我们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真正使广大群众明白自己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践中,要深入到各村点召开群众大会,选出能真正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启示之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扶持壮大富民产业,发展经济不动摇。吴仁宝曾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60家企业,八大上市公司,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也应该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横江葡萄、肉鸡、生猪、肉牛、松脂五大特色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专业村,推进庭院经济、劳务经济、旅游经济。每个村点培育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培植三名以上专业大户和能人,并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每个村点都能找到特色产业支撑,力争6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点形成或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使点上农民收入增收走在全县前列。
启示之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华西新市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我们建设美丽乡村也要按照完善设施、加强服务、丰富生活、促进和谐的原则,科学引导村点社区建设。大村或村委会所在地要整合农村书屋、农村超市、农资供应点、信息代办点、卫生室、计生室、社会治安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培训场所、老年人娱乐室、幼儿园等服务载体,建立涵盖党建、文化、卫生、计生、教育、商贸、治安、纠纷调处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社区,力争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新农村社区示范点。每个新农村建设点要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一处休闲活动场所、一个宣传栏和一套管理制度;开展“清洁户”、“文明户”、“信用户”、“五好家庭”、“生育文明”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
[作者简介]
罗腾玉,江西省吉安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农办主任。
【美丽乡村建设ppp】推荐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07-29
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表态发言08-05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8-26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几个突出问题09-28
关口镇大庙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09-02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和谐海则滩工作总结08-01
如何创建美丽乡村06-30
美丽乡村意义类09-14
美丽乡村手抄报11-20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