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

2024-07-03

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精选8篇)

1.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 篇一

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

作者/安虎森何文

内容摘要在非均衡力和经济一体化作用下,可流动要素不断向聚集力较大区域聚集,这就形成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不断吸引可流动要素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以及具有区位劣势地区不断损失可流动要素的恶性循环累积过程,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而要打破这种不断积累区域差距的机制,则需要中央政府有序地组织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提高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的能力;需要中央政府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提高居民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收入型转移支付;需要在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方面,实行东西部梯度的、有差异的政策,切不可过度宣扬经济一体化,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关键词区际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累积过程区际一体化差异化政策

作者1安虎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何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不同地区的经济绩效不尽相同。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的开发开放,使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中西部的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相当迟缓。尽管近几年西部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的一些省份,但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结构提升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其实,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即东部沿海具有接近国外市场的优势,利用国外市场首先获得发展,然后利用经济辐射效应,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然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并没有出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我国区际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引起决策层的关注。1991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和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使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并按照沿海地区、内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四种类型规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与目标。199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专设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章,论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本网网 )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和长株潭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等战略,范文《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尤其是在2009年到2012年5月期间,更是批复了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河北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北部湾地区、皖江地区、中原地区、重庆两江地区、成渝地区、柴达木地区、喀什霍尔果斯地区、图们江地区等20多个区域的发展战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区圈地运动”。同时,继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以来,在2011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正式上升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显然,上述,这些战略都是为协调区域发展差距而采取的举措,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所倾注的力度。然而,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尤其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项,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晰。

区域差距内生机制

两个多世纪以来,空间问题一直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具,或者说无法突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屏障。也因为空间问题长期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研究领域,就为其他非经济学学科研究空间问题也即区域经济问题留下了空间;我们常把空间不可能定理作为研究空间(区域)问题时的一种参照系。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当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时,如果认为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且把经济活动区位的不同状况归结为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则可以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框架下讨论空间问题,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都强调了这种空间的非均质性特征,且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框架下都有解。相反,如果认为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此时的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无法在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研究,不存在空间竞争的解或只存在零解。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现象都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经济活动区位更是如此,许多区域问题无法在新古典框架下进行讨论。

因为规模收益递增,因此每个企业都专注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产品的生产,也就成为该产品生产领域的垄断企业并成为该产品的专业化企业。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必然促使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出现。此时,如果贸易成本很高,在专业化生产基地集中生产某种产品,并运到其他市场区消费时的成本大于其他市场区自产自销该产品时的成本,则此时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可能出现相互分割的两个或多个市场。反过来,如果贸易成本低,在专业化基地集中生产某种产品并运到其他市场区的成本低于其他市场区自产自销时的成本,则此时就有可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这意味着,如果贸易成本很高,则市场是相互分割的,此时生产活动和人口是分散分布的;如果贸易成本很低,则会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即在某一中心区位集中生产并向各市场区提供商品和服务是完全可能的,此时各种生产活动和人口将高度集中在中心区位,该中心区位就成了该区域的中心城市或核心区。那么,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贸易成本的变化为什么会促发区域结构的变化,或者说为什么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现实的区域是一种“块状”结构,不同块状体之间在作用力强度(常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块状体的吸引力很强,有些块状体的排斥力大于吸引力,不同块状体之间存在一种非均衡力,而这种非均衡力表现为一种聚集力。这样,要揭示区域结构的变化或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在机理,关键就在于破解非均衡力的源泉。这种非均衡力就是我们熟悉的分别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相对应

更多内容请访问: 

《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

2.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 篇二

以移动市场为例, 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家庭宽带营销以及中高端市场保有方面, 目前的粗放型营销对客户了解不够, 对市场变化不敏感, 对新的消费热点没有准确的遇见;而且随着客户需求的提高, 集团、校园、工业区、CBD等微区域的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 需要采用不同的针对性策略进行营销和拓展, 这些都需要借助细分客户群 (分小区营销以及分不同级别中高端客户) 以及细分区域, 针对集团、校园、工业区、CBD等微区域进行有策略有针对营销。

二、微区域运营方向

规划、设计微区域运营体系, 实现对微区域相关市场经营数据的全面监控, 可以及时反映微区域市场变化, 灵活调配营销资源。建立基于小区和经纬度的微区域内的客户基础信息、收入、营销内容、数据业务等维度的数据支撑, 把“售前、售后”两个纬度作为微区域运营的总体思路。售前根据微区域的号码相关信息, 筛选目标号码和制定营销策略;售后进行微区域内相关业务办理情况的统计, 进行事后分析;

1、人机交互UI:

采用GIS地图方式展目标区域 (经纬度) , 用户用鼠标选择指定微区域后, 系统根据选择的微区域的经纬度和小区基站信息, 展示该区域的相关号码;

2、售前:

◆信息查询:用户选择指定微区域后, 可以有选择的查看微区域内客户规模、话费情况、数据业务等纬度的统计和明细信息;

◆信息后续处理流程:用户通过组合条件筛选后的号码信息, 采用以下流程供业务部门使用:

☆用于分析的相关数据, 可以直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分析 (需遵循相关的信息安全法规) ;

☆需要进行营销的客户号码, 经相关流程审批后进行营销;

3、售后:

:售后分析目标号码的相关业务办理情况;监控目标号码的后续相关业务的办理情况;

三、微区域市场细分方案

☆多维微区域市场定义:结合地理归属特性和用户使用特征建立多维微区域定义立方体;

☆微区域市场细分:基于集团、校园、工业区、CBD等群体识别算法判别联系密切群体, 结合客户业务归属形成微区域市场细分网格;

☆微区域市场特征识别:以微区域网格的地理属性, 根据网格内用户行为特征, 识别和刻画微区域市场特征;

☆微区域市场识别模型:

☆微区域市场运营支撑:根据微区域市场态势和群体特征, 对微区域的进行市场监控和营销推广, 实现精耕细作, 深度运营。

四、微区域运营的创新点

☆基于市场细分模型的微区域运营体系, 灵活适应了全业务竞争时代贴近市场做营销的需求, 可以为精细化营销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

☆引入创新的小区网络细分方法 (根据小区、CBD以及校园等细分客户) , 能更精确地细分客户市场和判别客户行为特征, 为微区域运营提供更灵活的市场识别维度;

☆基于市场细分模型的微区域运营体系建设, 实现了竞争思路的跨越, 通过实时的微区域监测和针对性的快速反应, 可以迅速缓解遭遇竞争的被动局面。

五、微区域运营的意义

☆微区域运营可以实现各个渠道的联动, 对于目标客户进行多梯度的营销, 从而提高客户的整体感知和公司的整体收入;

☆通过市场细分精准定位微市场客户群, 准确匹配合适产品与渠道, 有助于降低营销成本, 提高营销资源使用效率;

☆微区域运营支撑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管理、经营分析、市场营销的科学性, 助力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微区域运营支撑保证了通信市场的全覆盖, 照顾到农村、城中村等弱势群体及流动人口的通信需求, 促进了沟通, 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

☆电信行业的微区域运营与网格化管理及其相应支撑手段对其它行业乃至城市管理等均具有借鉴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摘要: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 粗放型营销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现状。因为随着各种营销渠道的不断发展, 如果继续按照相关渠道的各自发展, 各自仅对自身渠道的情况有大概的了解, 相关的跨界面没有足够的信息交流, 势必造成渠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联动的低效率, 市场应对迟钝, 团队协调能力差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无法实现在同时了解各个层次的微区域市场运营情况;无法提取更微小区域的相关数据。故市场对于细分微区域以及实现微区域精准营销有了很强的需求。

3.漫谈区域地理复习思路和方法 篇三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大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学生要准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精准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清晰梳理各个地理要素的联系,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点。可以说,区域地理知识既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又是地理学习的难点。那么,教师应如何开展区域地理复习呢?

一、把握区域整体性,建构区域分析模型

区域地理复习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可以构建地理学基本观念复习模式。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开展复习,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1.区域定位。

在解答区域地理试题时,我们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这是综合分析的基础。区域定位包括绝对位置定位和相对位置定位。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区域心理地图。首先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然后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和地形轮廓特征进行推断,最后根据重要的地理数据、规律确定空间位置,把相关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画面,做到“脑中有图”。

2.区域条件评价。

区域条件评价主要涉及区域城市发展区位条件评价、区域产业发展区位条件评价、交通运输发展区位条件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全面评价、一分为二”,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既要想到有利条件,也要想到不利条件。

3.区域问题分析。

分析区域问题时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入手。区域生态问题可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问题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问题可从劳动力就业、人口、城市等方面进行分析。

4.区域问题成因分析。

分析区域问题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入手。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地质、土壤及土地资源、水文、植被、矿产资源及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可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区域问题多是因人类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过多的废弃物而造成的。

5.区域问题解决对策。

生态方面: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协调人地关系。经济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方面: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公平性,构建和谐社会。

二、对比区域差异,加深认识

区域对比是对地理客观现实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前提,是对区域特征认识的升华。

对比区域差异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环境特征三方面入手。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社会环境特征包括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及其布局。在具体分析时我们要注意探究区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并从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抓住区域开放性特征,分析区域间联系及其影响

区域间的联系包括资源、人口、城市、产业等方面的联系,我们在具体分析时要注意分析联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例如,在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②工程方案的选择;③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意义。

四、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解决区域开发与治理问题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落脚点,分析某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

例如,在分析、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订综合治理措施。

4.缓解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与对策 篇四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10级 李强

在任何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悬殊差距,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势必造成社会不公平性加剧、不安定因素增加,以致最终可能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方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差异情况,本文认为缓解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如下:

一 缓解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空间开发层次,重点建设四条开发带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开发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以优先发展某些主导产业或中心城市,形成发展极,再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采用点—带开发模式,各级中心城市通过线状基础设施(包括各类交通线、动力供应线、通讯线等)联系起来,组成点—带开发系统,予以重点开发;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展带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形成网络开发格局,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朝着高水平的相对均衡的有序状态发展。

(一)沿江开发带

沿江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 6 个市区和句容、扬中等 15 个县(市)。随着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沿江开发面临着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转移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今后要纵深推进沿江开发,依托长江水道和岸线资源,集中发展装备制造及基础产业集群,配套发展港口物流业,使沿江地带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和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统筹沿江产业带、城市带和生态观光带建设,提升沿江地区在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功能与地位。

江苏沿江开发的关键是推拉苏中地区崛起,跨江联动开发。所谓“联动”,是指联动发展产业,联动开发园区,联动招商引资,联动建设基础设施,联动规划用地、用工,联动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等等;而一个“跨”字,必须是双向的:既要鼓励和支持江南跨过长江到江北谋求发展,要允许和引导江北跨过长江到江南寻找机会。因为,一个区域的某些产业不可能完全在本区域内解决诸如资源、技术和销售等问题,应该选择合作的方式把本属于外部的一些因素(也就是别的区域的有关因素)转化为组织的内部因素。“跨江联动”是沿江两岸实现优势互补的客观要求。仅以土地、劳动力和岸线资源来看,南岸不少地方的土地已相当紧张,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干流优质岸线资源所剩有限,而北岸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更具比较优势,干流岸线的利用率只有 18%,这就为两岸联动开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跨江联动将苏南的创业精神、经营理念移植到了苏中地区,苏中地区可以结合当地情况更加大胆地积极引进、吸收和创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建设。

(二)沿海开发带

江苏沿海经济带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地级市,内辖 12 个县、6 个县级市和 7 个城区。江苏省有海岸线 954 公里,海岸带面积约 3.5 万平方公里,又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生物种类多样,有开发利用的良好前景。苏中、苏北地区可以发挥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加快海洋运输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大吨位、多功能、高效益的海洋运输业。另一方面,要突出沿海地区的山、海特色,使沿海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山海风光、江海风光、沿海滩涂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重点开发海滨度假休闲、自然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的江苏滨海旅 1

游带将是江苏旅游发展的重心。

(三)沿东陇海线开发带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我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沿海开发开放、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培育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10号),进一步明确了沿海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2009-2012年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沿海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指出,加快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建设。加快推进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和徐圩港区建设;省交通运输厅对徐圩港区226省道、242省道、徐圩至新海等公路建设适当增加资金补助;支持连云港港徐圩片区设立省级开发区并先利用省级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牌子,行使起步阶段的管理权责,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在现行政策规定期限内,对连云港港区及港口物流园区内企业缴纳的税收省级留成部分每年定额返还1500万元。加大对盐城港、南通港的扶持力度。大丰港临港工业集中区和洋口港太阳岛、金牛岛及临港工业区享受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苏发〔2008〕15号)规定的省集中收入全返奖励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我省连云港及连云港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投资引导等支撑,迎来了发展连云港沿海经济带的大好良机。

沿东陇海线是江苏省的最北部地区,在江苏境内全长 223 公里,经徐州自西向东依次穿越徐州市区、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和连云港市区。这一地区位于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中间,陇海铁路和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东面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区位优势异常优越。经济学家称这里为中国沿海东部优势和西部资源的“聚集点”,是培育江苏省区域发展北部增长极的最佳选择。当前,沿东陇海线面临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天时,国际资本和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出现了明显的北上趋势,国内南方资本特别是浙江、广东、上海以及苏南等地资本也呈现溢出现象,纷纷向北扩张、转移项目。沿线发展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成为承接国外和苏南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二是地利,这里海港、陆桥和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低成本优势和腹地纵深优势的叠加效应,使其成为新一轮经济开发的热土。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发展要依托有利交通条件,面向苏北,面向周边省份,面向中西部地区,大力构筑以现代化综合运输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

(四)沿灌河开发带

灌河位于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三市之间,是江苏唯一一条没有闸坝碍航的天然入海河流。灌河流域的响水、滨海、灌云、灌南、涟水、沭阳等 8 个县(区),都是省重点帮扶县,占全省重点帮扶县的一半以上。2002 年,这一区域总人口 811 万人,约占全省的 10.9%,土地面积 1.2854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 12.5%,但其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 3.4%。即使与苏北的其他县份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该地区的经济亟待发展。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论证后都认为,灌河是“世界上不多见的一条黄金水道”。灌河流域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犹如珍珠穿线,把连云港、青岛、上海串入长三角经济区。水陆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有多条铁路、高速公路纵横过境。灌河宽 900 米,水深达 10 米以上,可建万吨级码头,是极佳的集散地域。因此,实施灌河流域开发,不仅可以加快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作为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的有力抓手,进一步促进苏北经济的发展和起飞。沿灌河开发要充分发挥灌河的港口资源、水运资源和滩涂资源,在灌河口建设大型一类开放口岸,逐步开辟国内、国际航线;同时借鉴苏南大办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的经验,沿灌河两岸合理规划布局若干个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大运量工业和港口物流产业,并依托灌河和通榆河等水网沟通苏北腹地,配合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

二、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实现苏中、苏北的崛起,基本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三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仅可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同时,要带动一些经济基础好、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市)和城镇加快发展,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

(一)增强城市集聚和带动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

江苏南北经济带应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各具特色、大中小相结合的梯度结构城市群体,建立起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着力把南京、苏州、无锡和徐州等特大城市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做美,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个城市圈的功能,有效地带动全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应特别重视苏中、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该区域城市化发展滞后,集聚和扩散功能较弱,现有经济基础与其担负的城市功能不相适应。因此,该地区应致力于发展中心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县级市,提高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苏中最大的不足是缺少能带动苏中快速崛起的特大城市,没有一个核心。南通、扬州、泰州三大城市几乎平衡发展,这是其它地区所不多见的。其它城镇的规模也偏小,质量较低,城市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区域的全面发展。所以,苏中必须建立一个特大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其中南通市最有希望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它的人口最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基础设施最完善,离上海市最近,融入上海都市圈的机会最大。应继续推动特大城市徐州以及大城市淮安及连云港的发展,选择条件比较优越的中等城市盐城和宿迁作为积极发展的对象。对于条件稍差的中等城市邳州及新沂可作为地区的副中心城市来发展。其中,应重点推进连云港的发展。连云港地处中国的黄金海岸和黄金走廊的交会点,是江苏省唯一大型海港,也是国家主枢纽港之一和欧亚水陆联运重要结合点。特别是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给连云港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连云港必将成为实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结合部。

(二)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一批强县

在做好中心城市的同时,还要加强县域经济的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也能有效地改变欠发达地区的面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因此,要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一批强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议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各个县域内部看,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而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找准特色。苏北县域目前有一些地方特色的产业和区域品牌,如酿酒、农副产品、海产品等加工产业和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开发等产业,但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还较有限。要力争把这些产业做强做优,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2、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大力引导乡镇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主动向产业化延伸。要鼓励和吸引大型工商企业和外资、民资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争取建立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外向型的龙头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兼并、联

合、联营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实施名牌战略,用优质产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抓住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时机,选择有实力的农业公司重点培育上市。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苏北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活力不足、投资不足、后劲不足。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由单一的生产或销售向三产业联合发展转变,科工贸、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势已经确立,“市场+公司+基地”的经营体制逐步推开,品牌效应、竞争能力逐步加强。加之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更能适应激烈竞争中的县域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过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次是加快民营改

造步伐,推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引导民营经济向高档次发展;第三是要办好民营经济开发区,促进城镇化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吸引力和幅射力较强的特色市场。

三、建立健全区域互动机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积极发展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合作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区域内各方要充分认识到打破地区封锁的紧迫性,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的合作机制,加快市场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苏南、苏北市场化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在区域市场化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向苏南等发达地区聚集,即生产要素不断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地区流动。当这种流动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要素流动中的劣势地位将更加困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建立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

首先,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即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价格的范围,使基础工业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的比价趋于合理,进而使社会各项资源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实现有效的配置。

其次,逐步消除地方和部门对市场的封锁和分割。当前,全省范围内广泛存在着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如利用行政手段对某些产品实行垄断经营,利用行政手段优先满足本地需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乡阻隔、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格局,严重干扰了市场的运行,使市场的运行效能大为降低。因此,必须消除地区、部门的封锁与分割,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统一的人才市场和产权市场,也可以建立江苏物流圈,推行统一的物流政策,搭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降低区域内的物流成本。

最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 WTO 以后的形势,尽快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在各个城市协同的基础上,以立法形式确认统一的市场准则,因此,区域内各政府应实行统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清理各类法规文件,逐步取消一切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规定,保证资源、生产力要素流通的畅通无阻,以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宋林飞,实施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对策选择,唯实,2005(4):4-8。

[2]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80。

[3]李源潮,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加快江苏“两个率先”进程,中国经济展望网

http://,2004-7-20。

[4]张可远,沈正平,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比较研究,经济地理,2005,25(2):173-176。

[5]王根荣,邢志刚,张朔,让东陇海沿线拉动苏北振兴,现代快报,2005-05-09。

[6]吴先满,江苏新型工业化探索,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25-30。

5.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 篇五

2014年,成都家具产业园以及倾力打造的“中国龙桥家居博览城”区域品牌在行业、区域集群以及终端消费中的影响力正逐步提高。目前百度搜索“成都家具产业园”可得472万搜索结果,“中国龙桥家居博览城”可得21万搜索结果。

一、现状与思路

2015年,区域营销工作受到“中国龙桥家居博览城”更名为“中国新繁家居博览城”,区域品牌更名形象重塑、家居行业深度调整、项目配套服务缺失等因素影响,面临严峻挑战。我委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理清思路,持续加强区域整体营销推广。一方面以“创想未来”为主题,结合新繁镇已有的知名度和商贸项目实际需求,深度策划“一奖一会”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家居外事交流和商贸活动。

二、具体措施

(一)整合项目资源,完善营销推广机制。今年将继续牵头整合好区域内的营销资源,抓好区域品牌整体推广,同时不遗余力地推进各方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的区域品牌运营机构建设。一是管委会与园区10大商贸项目已达成共识,共同打造“中国新繁家居博览城”统一形象,目前正在建立各项目的营销推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广告宣传审核制度。二是结合园区整体品牌推广思路在3月份对项目单位全年营销工作进行深度调研,为下一步“中国新繁家居博览城”品牌推广和项目自身销售推广相结合,进行四川2、3线城市全覆盖做好充分准备。

(二)围绕主线策划活动,强化区域品牌影响力。全年营销推广活动围绕“创想未来”,重点策划“一奖一会”大型活动,塑造中国新繁家居博览城的影响力,并与各项目单位的节点性活动结合,实现区域落地活动“月月有精彩”。一是围绕 “新繁杯”金斧奖开展营销推广。重点突出3月深圳家具展的作品征集落地活动和7月成都国际家具展颁奖活动的策划组织。二是围绕第三届中国西南家居博览城暨新繁家居购物节开展营销推广。预计2015年9月底10月初将与中国家具协会共同主办第三届中国西南家居博览会,策划家居行业上下游链整合方面的高水平论坛活动,整合各商城开展创意家居展和家居促销活动。三是整合好项目单位自身开展的宣传并与区域品牌有机结合进行营销推广。充分发挥项目在营销推广中的主体作用,将项目自身宣传融入到区域品牌当中,实现“月月有精彩”。重点抓住大煌宫国际商城、家百年中国纺织城和家和家园国际馆等3个项目开业的契机,借助项目本身在各渠道开展的推广活动,深入推广“中国新繁家居博览城”品牌形象。四是借助新繁小城镇建设,打造“产城一体”的营销活动。借助新繁在全国的知名度,与新繁镇共同策划具有区域特色的家居美食活动,如“新繁家居美食节”,打造购家居、赏美景、吃美食的区域活动,带动整个区域商机和人气的提升。

6.区域化党建工作手册 篇六

区域化党建,就是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为主线,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以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经费投入为保证,以党组织网格化为支撑,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不断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区域化党建主要表现为“六个联”,即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中组部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十个化”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即:领导体制扁平化、运行机制规范化、党组织设置网格化、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长效化、工作载体品牌化、党务工作者队伍专职化、阵地建设标准化、经费保障制度化。

1、领导体制扁平化。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必须形成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领导体制。领导体制扁平化,就是打破条块分割、减少中间层次、缩短管理过程、增大管理幅度、促进信息共享,推动组织结构由垂直式、单向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逐步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区化、协 1

作化、社会化、一体化。具体模式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在市和城区,要成立地区党建联席会议。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和社会组织党工委,领导和指导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同时对街道、社区的领导体制提供一种支撑,使市、城区、街道、社区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相互配套。二是在街道,实行“大工委制”,把街道辖区内的所有党组织都整合起来,把一些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为街道工委的委员或者副书记,通过这样一个体制,使他们加入到街道党组织,推动整个区域党建工作。三是在社区,实行“大党委制”,推行“一委一居一站”模式。“大党委制”就是选聘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加强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联系。“一委”是指社区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一居”是指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内居民自治;“一站”指社区管理服务站,有的地方叫社区服务所、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是在居民小区,推行党组织、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位一体”架构,加强党组织对小区内其他组织的领导。概括起来,就是“一纵三横”。“一纵”指的是市、城区、街道、社区从纵向上加强领导,“三横”指的是街道、社区、小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和其他组织进行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上下左右相互关联的组织网络。

2、运行机制规范化。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不仅要有一个统筹各方的领导体制,还要有保证领导体制发挥作用、党组织

履行职责、工作有序推进的运行机制。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在街道、社区成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党建工作联席会、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议事会。这两个会是领导体制的一种运行机制。主要作用是把辖区内各个党组织和党员联合在一起,统一研究区域内党组织的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推进资源共享、力量整合。

3、党组织设置网格化。也就是要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对具备条件的实行组织覆盖,不具备条件的实行工作覆盖,从而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具体讲,主要是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把党组织设置网格化,促进党组织功能转型,巩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作用,使街道社区党组织起到“兜底”作用,所有条条块块管不到的,由它全部托住、托紧。

4、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党组织活动要按照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规律,考虑党员的兴趣爱好,考虑党员的实际需求,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让党组织活动多姿多彩,使党员都愿意参加党的活动,都向往党的组织。

5、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党员怎么发挥作用,这项工作要常态化,也就是要制度化、规范化,使广大党员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居住地,无论是在重大活动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性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无职

党员设岗定责。二是有职党员依岗承诺。三是倡导党员开展志愿服务。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岗位,进行承诺,参加志愿服务,过双重组织生活,在社区发挥作用。履行了党员职责、当了党员志愿者或在社区过双重组织生活的党员,要有记录、有激励,不能干与没干一个样。

6、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长效化。服务群众始终是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一条主线。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群众做好服务,动员党员一起为群众服务。服务群众一定要长效化,建立长效机制。各地要把在完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内容,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创造的经验,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7、工作载体品牌化。抓党建必须有载体,抓载体就要打造品牌。一是要抓好载体上升为一种品牌;二是要用品牌的效应推动工作。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要点面结合,既要抓点,还要推面,要“落地生根、遍地开花”。“落地生根”,就是要把来自基层的好经验总结上来,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基层去,在基层生根;“遍地开花”,就是要把好的经验和典型扎扎实实地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

8、党务工作者队伍专职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是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党务工作者主要是抓“三支队伍”。一是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要重视这支队伍的专职化建设问题,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书记培养选

拔、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管理监督“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二是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要针对一些地方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采取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等办法,加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保证有人具体来做党建工作。三是党建指导员队伍。要逐步建立一支专门的党建指导员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派驻到社区或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从事党建工作。

9、阵地建设标准化。按照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文件)要求,高标准建设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同时,注意整合资源,提倡“一室多用”,可以把工、青、妇等牌子都挂起来,推动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活动设施“双向开放”,把各种资源利用起来,实现使用效益最大化。

7.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 篇七

加快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总结东京、纽约等国际性城市建设经验,这些城市在发展中都非常重视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北京是在社会主义体系下建设世界城市,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推动社会和谐、生态友好与协调发展,争取在缩小贫富差距、惠及百姓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西南区域作为首都门户,区域面积大,既有城市建成区,又有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情况复杂。加快推进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需要。从北京市层面看,西南区域城镇化起步较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新兴替代产业培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一系列措施,打破区域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对促进北京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形象和水平,提升首都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向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西南区域城市功能,增强首都综合承载力的重要选择。北京长期以来形成了“东北重、西南轻”的空间发展格局。高端资源要素聚集能力弱、大型项目带动和支撑不足、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和资源扩散的承载力不强等,已成为制约西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加快推进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完善服务能力与水平,培育新的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的现代化综合区域,是提高西南区域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均衡首都南、北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首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需要。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速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虽然西南区域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欠账过多,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城乡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大量城中村及棚户区居民生活环境恶劣,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以新型城镇化理念为指导,加快推进西南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医疗、教育和文化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还能将首都发展、世界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民生、富裕百姓,有效推动首都和谐社会建设。

实现区域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西南区域曾是传统资源型产业密集区,产业相对处于低端环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中国首钢集团搬迁和矿山关闭,西南区域已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加快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布局。同时,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新理念,对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步入新阶段、面临新机遇

近年来,西南区域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从自身资源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的城镇化模式与实现路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区域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已由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内涵提升阶段,城市总体水平与综合功能不断提高。二是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逐步成长并发展起来。三是城中村改造、山区人口搬迁安置积极推进。西南五区针对各自区情特点,采取不同的改造方案和搬迁措施,集中做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矿山关停地区人口搬迁及深山区人口集中居住等工作。同时,西南区域在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与世界城市目标要求相比,与北京平均水平特别是北部、东部地区相比,西南区域城镇化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产业支撑力较弱、转居安置任务重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融资渠道单一等。同时也应看到,在世界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南区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中国首钢集团涉钢系统搬迁、矿山关闭、永定河综合治理,为区域加快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区域产业高端升级带来重要机遇;“城南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为区域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多政策保障;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带来新的契机。

加快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条主线、四位一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总体部署,按照“一条主线、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以“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为工作主基调,围绕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社会保障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功能整体提升,使西南地区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区域转型升级示范区。

“一条主线”:全面提升西南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显著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形成西南区域“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功能完善、环境友好、城乡共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四位一体”:综合协调推进产业体系、民生改善、基础建设、体制机制4个方面均衡发展,围绕一条主线形成合力,全面推进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进程。

强化产业培育,支撑区域转型。西南区域正处于传统产业退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新型城镇化应以产业为支撑,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共进,加快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实现产业有效接续与替代,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突出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山区矿区农村搬迁,全力做好农民转居安置工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并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加大区域道路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突出做好西部矿山关闭地区生态修复、永定河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水平。

推进市区联动,完善政策保障。构建推动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的长效机制,加强市区之间、西南五区之间的统筹协调,积极争取从市、区层面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扶持政策,形成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合力。

加快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突出把握四项重点任务

围绕“一条主线,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重点抓好以下4项主要任务。

着力构建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西南区域目前正处于传统产业退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产业培育发展,对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西南区域涉及范围较大,各区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产业选择时,要立足于承接中心区产业转移、功能互补发展,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与特点,选择符合本区发展实际的产业领域。

新城及平原地区以高端产业功能区为支撑,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新城及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涉及房山新城、大兴新城、亦庄新城和门头沟新城,以及丰台、石景山的城区部分。该区域区位条件较好、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化水平较高,具有发展高端产业的条件基础。作为首都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区域,应充分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较成熟的产业功能区,加快高端资源要素聚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积极发展企业总部和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撑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西部山区以特色小城镇为支撑,重点发展绿色生态休闲产业。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矿山开采破坏严重,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又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保护功能。未来,该区域发展产业、选择项目应充分考虑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支撑,积极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做大做强都市生态农业,适度发展生态修复产业,形成具有鲜明山区特色的新兴生态产业支撑体系,实现涵养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联动。

重点加强西南区域居住环境改善和社会保障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要求,以棚户区改造、山区人口搬迁、村镇整合为抓手,构建城乡统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西南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状况,构建人民安居乐业和谐氛围。

全力做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山区人口搬迁。全面启动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争取将棚户区改造项目申报纳入市政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对矿区人口搬迁进行摸底盘查,制定科学合理的搬迁计划,分散安置与集中居住相结合,完善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切实提高外迁人员的生活水平及居住环境。

以就业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做好转居人员就业安置工作。设立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用于区域失业人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结合矿山关闭和生态修复,开发护林、护矿等岗位,将部分山区农民转化为生态工人,提高山区人口就业率;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与西南区域尤其是就业任务较重的房山、门头沟地区建立“一对一,手拉手”就业帮扶机制,促进跨区域就业。

统筹城乡,构建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及时足额补缴社会保险金、建立失业保险机制等,不断完善失地转居人员社会保障体系,让失地农民生有所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以创新土地征用和流转机制为切入口,着力通过土地集中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土地级差地租突破资金瓶颈,建立村民社保基金,统一缴纳,统一管理,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全面推进西南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是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力度,着重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区域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补足城镇化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

推进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优先推进京石第二高速(北京—石家庄)、丰(台)良(乡)路、京台高速(北京—台北)、黄(庄)良(乡)路、南水北调巡线路(丰台—房山段)等重点联络线主骨架建设,形成区域对外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地铁7号线、14号线、S1线等轨道交通建设进度,逐步改善西南区域居民出行条件;积极推进各区域主干道建设,打通城区间的道路、扩展道路接口,提高西南各区之间及西南区域与中心城区的通达性。

继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力度。按照现代化、科技化的标准,着重推进各城区及重点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市政设施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有效衔接;重点加强农村地区能源利用和垃圾处理设备普及,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以实现西南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升基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以新型城镇化为主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适当合并精简机构,对涉及大规模搬迁的村庄和乡镇进行整合,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积极完善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机制体制建设

在推进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区域协调联动、生态修复、城镇综合管理、城镇化投融资及土地开发与流转储备利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一套较完善的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体系。

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从北京市层面,对符合西南区域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和工程优先配置,并在项目前期储备、审批、实施等环节主动向西南地区倾斜;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深化中关村、CBD、金融街等成熟产业功能区与西南地区的合作发展机制、区县之间的产业对口合作机制、人口疏解和安置房源的对口支援机制。从区域层面,成立西南区域城镇化发展协调小组,共同推进合作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地方法规,将生态涵养区的发展定位、方向和重点及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程序等以市级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补偿范围、对象、标准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保障制度,引导企业、金融机构、政府资金等多渠道、多层次的资本进入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生态型产业发展中。建立生态修复涵养保护重点地区与相关受益地区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引导受益地区对保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

城镇化综合管理机制。以城镇化建设为主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对涉及大规模搬迁的村庄和乡镇进行并建,合并同类职能部门,尝试进行“大部制”体制改革,如成立大党建办公室、大发展办公室、大建设办公室、大保障工作中心等。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绩考核体系,将衡量城镇化建设水平的相关指标,如城镇化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就业增长、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等列入考核内容。

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道路、环境整治、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公益性质的非经营性项目,要采取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融资方式,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而对于一些可经营性的项目,如供水供电、公共交通、文化体育等设施,可在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经营”的原则,探索以特许权经营(BOT)和转让资产权益(TOT)的方式,鼓励集体、企业、个人或外商投资参与城镇化建设。

8.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 篇八

关键词:课程设计;区域游戏;创造性思维

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与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和能力发展有至关紧密的联系,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要以幼儿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以培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为目标,注重幼儿园课程设计,体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特点,并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和需求背景的不同,实现对幼儿的班级区域课程游戏的动态发展,推动幼儿在课程游戏中的主动体验和个性成长,使幼儿的生活变得更为快乐,在经验累积的条件下,获得幼儿个性化成长。

一、幼儿课程游戏化系统工程的界定及内涵

课程游戏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质量工程,它的核心是使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贴近,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幼儿课程,它必须关注课程游戏实践化的质量,它不是用游戏替代其他的课程,而是要将幼儿游戏的理念和精神渗入课程实践内容之中,确保幼儿的自选活动机会和自主游戏时间。例如:在幼儿的不健全的逻辑体系之中,对于抽象性较强的数学课程,要进行数学课程与情趣盎然的游戏相融合的教学,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游戏角”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数学游戏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有数字速配、数字接龙、大数“吃”小数等游戏,这样,可以在游戏化的情境中树立幼儿基本的数学意识。在树立幼儿科学意识的教学中,可以设想各种游戏,如,在滚蛋比赛游戏化情境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然科学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思索自然科学的内在关联;在“真假蛋宝宝”的游戏情境中,可以让幼儿调动所有的感官进行学习。

幼儿课程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是游戏化,任何缺失游戏化的课程都是小学化和成人化的,要以幼儿为本,开展快乐有趣、丰富多样、弹性灵活、动态全面的课程游戏,从而生成课程文化的游戏化形式,鼓励课程游戏,使环境服务于游戏,并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指导游戏,从而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得到游戏经验的积累和重组,使幼儿课程体现出自由创新的游戏精神,不断地使幼儿获取新的游戏经验,并在交流的游戏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

二、幼儿课程游戏的思路及实现路径分析

在幼儿课程游戏的班级区域游戏之中,要以游戏的内涵和精神为重点,要让幼儿在班级的区域游戏中体验到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在以幼儿为主体的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中,汇聚幼儿的所有感官,实现多维的、多层次的游戏活动。

1.丰富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资源,挖掘游戏素材

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要以幼儿喜爱的游戏为重点,总体而言,幼儿班级区域课程游戏之中,建筑区域游戏、音乐区域游戏和“食斋”区域游戏是较为受幼儿欢迎的区域课程游戏,其中:建筑区域游戏的积木体积较大,可以安置在班级教室的走廊区域之内;“食斋”区域游戏内有各种餐具和食物制作的模具,幼儿可以将自主制作的食物进行买卖模拟。在这些区域游戏之中,幼儿可以不受任何拘束,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进行自主的、随意地搭建和捏制,自由发挥空间较为充裕,因此,是幼儿较为喜爱的班级课程区域性游戏。音乐区域游戏也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它可以让幼儿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之中,享受音乐带来了愉悦心情和轻松体验,尤其是有音乐特长的幼儿,他们对自己的某些音乐特长表现出十足的自信和骄傲,因此,可以根据幼儿的音乐特长选取适宜的音乐区域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内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

2.更新课程游戏教育理念

在课程游戏创建的过程中,更新课程游戏教育理念是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幼儿课程建设管理团队,由上至下形成职责明确的网络,开展幼儿课程游戏教育业务骨干培训,在园内讲坛、同行对话的辐射性效应之下,生成幼儿课程游戏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可以从班级入手,形成班级课程审议、交流小组,以班本课程为核心,进行幼儿一日活动的交流与碰撞,还可以在外援专业对口专家团队的助力下,开展不同幼儿园际之间的互通和信息共享。

3.进行课程游戏结构的调整,避免小学化倾向

在幼儿课程班级区域游戏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而灵活的安排,使课程游戏贴近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要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弹性而灵活的变通,保证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有足够的游戏设计时间和体验时间,能够在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之中顺畅地进入游戏的探究和创造之中,成为自主游戏的主导者。同时,在班级课程游戏活动之中,要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转换,使幼儿在班级课程游戏中进行各种探索性的活动,并在游戏时间之内学习变换游戏思路和游戏角色,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4.构建班级的课程区域游戏环境,优化游戏氛围

在课程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环境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造,充分发现各个不同区域的游戏功能,使不同的欣赏性区域演变为幼儿的课程游戏活动区域,实现物尽其用、内外兼顾。幼儿的课程游戏环境还要体现出本真自然的特色,使幼儿的课程游戏尽量真实自然,要充分利用环境的不同地貌、材质和排列结构,进行多样化的游戏环境架构,使游戏环境成为与幼儿心灵相通、情意相融的课程,从而摆脱幼儿课程游戏环境小学化、观赏化、“范式”化的不良倾向,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突破固有的游戏思维定势和习惯,尝试用新的视野、新的问题引发幼儿的学习创造性。

总而言之,幼儿课程游戏的优化与创建,需要以幼儿为本体,在班级区域游戏的不同内容之下,实现幼儿与课程游戏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主动进入课程游戏的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自身体验,感受课程游戏的快乐情趣,并寻找新的问题情境,进行自由的创意表达和探索,在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反思下,进行课程游戏的可控性运作,有效地提高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的质量,创设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个性课程环境,利用不同课程游戏材质,全面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泓.课程游戏化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探讨[J].亚太教育,2016(2).

上一篇:装维工具管理办法下一篇:管理的方法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