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 《小羊之家》

2024-06-24

小班区域活动 《小羊之家》(共17篇)

1.小班区域活动 《小羊之家》 篇一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我爱我的小羊 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且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装饰和添贴小羊及其周围。

2、初步学习合作,体验共同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受。活动准备:六幅小羊图、棉花、各种形状的即时贴、小布片、各色毛线、蜡笔、记号笔。活动过程:

一、唱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导出活动主题:小羊。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今天大家真开心,想不想唱支歌啊?” 请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在唱歌过程中模仿小动物的动作。(顺序为小鸡、小鸭、老虎、老鼠、小羊)

2、幼儿回忆刚才唱过的动物有哪些。①“刚才我们歌里都唱了哪些动物呢?”(小鸡、小鸭、老虎、老鼠、小羊)②“小羊是什么样子的啊?” 教师给小羊的范图。引导幼儿有次序的观察:头(有弯弯角;有胡子)→身体(上面长了羊毛)→尾巴(短小)

二、激发幼儿为小羊打扮的兴趣和热情。

1、“你们想把小羊打扮的更加漂亮吗?” 2“、你们想在图画上添上什么东西呢?请你和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

3、幼儿自由讨论。教师请若干位幼儿来说一说。

4、“啊!我们真棒!想了那么多的办法。那你们想试一试吗?”

三、交代操作要求。幼儿添贴,教师指导。

1、要求:将撕下不用的纸放在白色的盆子里。并且和你的小伙伴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大家一起来做的,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随机的表扬有创意和认真贴画的幼儿。适当的帮助了有困难的幼儿。

四、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画。(采用分组的形式)

1、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组的小羊。

2、“你在上面贴了什么啊?能给我们来说一说吗?”

3、教师对于幼儿的进行简单的总结。“今天你们打扮的小羊可真高兴,你们心里开心吗?” “你们开心的时候想做什么啊?”

4、一组幼儿一起来唱一唱歌曲《我爱我的小羊》。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后,将小羊贴在教室内请有兴趣贴的幼儿继续活动。

2.小班区域活动 《小羊之家》 篇二

小班幼儿年龄小, 兴趣容易转移, 参加区域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 持久性较差, 这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那么, 如何才能使小班幼儿在主题背景下有效地参与区域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教学的教育潜能,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玩中学”呢?

一、合理利用区域空间, 为幼 儿创设丰富而美观的学习环境

1.空间的合理利用。

我们班的活动室集餐厅、集体活动室为一体, 要想在活动室内创设丰富的区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 我们利用教室的每个角落, 从地面向空中发展, 尽可能为幼儿创造独立的操作空间。比如, 将幼儿的学习区与美工操作区相结合, 将区域材料摆放在窗台或小橱柜上。集体活动时, 这里是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区域活动时, 这里又是孩子们的操作空间。这样的安排, 在时间上不冲突, 空间上没干扰, 活动时也不会受到影响。再如, 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区延伸到活动室上方的空间, 用格子框进行装扮, 区域活动后, 孩子们的作品被一一的展示在这个空间。这样既美化了环境, 又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当然, 作品展示框不宜挂得过高, 应根据小班幼儿的身高特点而定, 便于让幼儿随时将自己的作品用夹子固定在展示框上。

2.空间的合理安排。

小班幼儿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干扰而分散注意力, 因此, 更应合理地在空间上安排各个区域。比如, 将“小小故事区”安排在安静的角落里, 且将书摆在旁边, 使其与其它区域完全隔开, 让幼儿不受外界影响又能方便取放图书及卡片, 同时增强幼儿的自我学习意识;将“小小建筑师”安排在较为宽敞的空间, 提供足够的拼搭环境, 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将“小小表演家”安排在过廊里, 幼儿可以拿上逼真的道具、穿上自带的服装尽情表演, 其乐无穷。

二、制订恰当明确的活动规 则, 保证幼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

1.活动规则应简单明了。

小班的幼儿做任何事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 教师应以培养规则意识作为区域活动的重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实践, 我们制定了以下活动规则: (1) 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区, 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 (2) 每次区域活动, 幼儿只能选择一项内容,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3) 显性规则与隐性规则相互融合。如在每个区域, 我们都会挂上相应的数学图示和圆点, 若有5个圆点, 就表明这个区域最多只允许5个人参加, 幼儿在理解规则的过程中学会了点数。

2.区域中应摆放形象的标记图。

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我们以标记图为媒介, 让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站出来和孩子们对话, 让小班的孩子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 以愉快自主的方式, 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如每次区域活动后, 收放材料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最有难度, 对老师来说也最为头疼。因为多种材料需要分类、分层摆放, 而小班幼儿往往无法记住这么多种类材料的摆放位置和顺序。于是, 我们尝试用标记图来帮助他们分辨、掌握这种规则。如在美工区中, 我们在摆放剪刀的筐上贴了剪刀图案, 在摆放固体胶的置物筐上贴了固体胶的图案。孩子们整理这些物品时方便了许多, 在实际的操作中练习了对应的分类。这些有趣的标记会使孩子觉得取放过程充满了趣味及挑战, 同时, 也对区域空间和活动材料的使用起到了提示、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为了使主题更加深入, 我们将主题活动的周期安排为半个月左右, 每周根据子主题进行调整, 更新区域内容及材料。如我班开展的“亲亲小动物”主题活动, 设计了子主题“我和小动物做朋友”“动物之家”“动物的食物”等, 并根据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区域活动。在开展“我和小动物做朋友”时, 我们将各种常见动物的耳朵、尾巴、身体等部位投放在区域中, 让孩子通过操作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动物之家”中, 我们将在空中、陆地、水里的动物放在一起, 让孩子们自由摆放分类;在“动物的食物”中, 我们设计了各种动物的形象, 将其嘴巴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形状, 提供多种食物, 供幼儿选择正确的食物来喂养小动物。这样, 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巩固了分类、整理等经验, 活动也因此生动起来。

区域活动的内容不断调整和更新, 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区域内容既可以是主题开展的前期准备, 如一些与主题相关资料的投放, 可以暗示、引发孩子的关注; 也可以是主题活动的延伸,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生成的问题, 可以转化到区域活动中去。

三、根据主题内容, 投放和调整相应的区域材料

1.提供能够满足幼儿兴趣的区域材料。

在主题活动中, 从主题的确立到内容的展开都依赖于教师和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不断互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从而生成新的活动;再根据新的活动需要进行材料调整。在主题“我爱我家”的活动中,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娃娃家需要什么, 以此来丰富区域中的材料。大家共同收集纸箱制作了“微波炉”“电冰箱”“空调”等, 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娃娃家活动的兴趣, 满足了幼儿活动的需要。

2.依据主题目标逐步增添新材料。

小班幼儿对新材料的兴趣往往只能维持几天, 在同一区域活动中, 需要不断更新活动材料, 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发展与提高。如在以“秋天”为主题的活动中, 我们先在活动墙上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美丽的小树叶图片, 在孩子们熟悉了解了各种树叶的名称和变化后, 又在区域中添加可用纸盒片制作的叶片拓印模、颜料及各种拓印工具、印章等。餐后散步时我们会带幼儿到户外寻找树叶, 并拾回落叶投放在区域中, 然后投放一些树叶拼成的画, 与幼儿讨论商量后生成新的活动——“会变的树叶”, 这样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幼儿对这个游戏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3.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调整区域材料。

小班幼儿持久性较差, 经过一段时间的摆弄, 有些原本很感兴趣的区域材料会被冷落在一边。这时, 就可采用渐进的方法, 让幼儿对玩腻的材料产生新奇感, 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如小动物夹子, 第一层是随意夹, 第二层是看数夹, 第三层是为小动物添上四脚, 通过改变夹子的角度体现动物外形和动物特征的变化。

4.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投放材料。

材料要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需要, 才能激起幼儿的操作兴趣。在生活区中, 我们开始投放一些纽扣和布等, 供幼儿练习扣扣。能力强的幼儿玩几次就不玩了, 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而能力弱的幼儿却玩得津津有味, 因为他们刚学会扣扣子。我们还将布剪成各种动物形象, 装上填充物, 使其形象立体化, 激发能力强的幼儿的操作兴趣。当幼儿想再次进行挑战时, 我们又将动物的四肢做成活动的, 能拆下再扣上去。使幼儿组装好了小动物, 也充分地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3.小班区域游戏活动:摘果子 篇三

因为小班孩子对颜色和数都刚刚熟悉,他们又都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创设了“果园丰收了,动物们都来摘果子”的游戏情境。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巩固幼儿对颜色和数的认识和记忆;其次,借助子母胶的使用,以粘贴的方式进行操作,让幼儿的小手肌肉也得到很好地锻炼与发展。另外,巧妙利用月饼盒的张与合,给小班幼儿的操作以及对游戏材料的收放也提供了便易。

二、所需材料

废旧月饼盒、水果包装套、丝绵、纸杯,彩色泡沫纸、KT板等。

三、制作步骤

1.在月饼盒内,利用KT板制作出小栅栏,并布置出草地的场景。再利用彩纸、纸杯制作出草丛、花朵等,创设“快乐的果园”情境。

2.借助彩色纸布置出蓝天、白云、大树的背景,并在树冠上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3.利用彩色泡沫纸画。剪出三种水果的外形,并结合丝绵进行缝制,制作出立体的水果外形,并分别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4.再利用废旧的水果包装套制作出盛果子的小筐。

5.画、剪出相应的点卡和三个动物宝宝。

四、幼儿玩法

玩法一:幼儿将散乱在一起的三种水果进行分类,并一一对应粘贴到大树上,巩固幼儿对不同颜色的认识。

玩法二:每个小动物摘一种水果,将水果摘下后,随意放进它们身旁的三个小筐中,学会分类摆放。

4.小班区域活动总结 篇四

小班2010、7、6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让幼儿在自立、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学习、探索,掌握知识。而不是先教后玩,也不是边教边玩。把区域活动看作是能给幼儿提供一个优化的有利于幼儿活动与表现的良好环境和机会,可以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提供充分的能抚慰幼儿活动的资料,建立和谐、自由、轻松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站在幼儿的角度,根据幼儿健康、社会性、认知、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从孩子的心理动身,为小班幼儿创设了娃娃家、点心店、阅读区、搭建区、音乐扮演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了科学探索区、美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将阅读区、搭建区、娃娃家等区域设为固定区,其余设为活动区。

5.小班区域活动介绍 篇五

在《糖果果》主题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参加糖果店,找一找各种各样的糖果,尝试包装糖果、布置糖果屋等活动,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尝一尝过程中,了解各种糖果的名称,感知其形状和味道,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糖果的相关知识。

我们通过班级创设了糖果树,糖果树是由孩子们在晨间活动中用糖果纸制作而成,在糖果树干部分则是在区域活动中,请幼儿和我一起用毛线制成的“棒棒糖”,作为装饰。自选游戏区

我们在操作区投放了《数数歌》操作单,请幼儿根据物品数量画出相同的圆点 同时制作了点数舀糖果的游戏盘

6.小班区域活动方案 篇六

课程指南指出:幼儿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观察,了解幼儿为基础,要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既要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为幼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求知欲较强。虽然认知范围正逐步扩大,但是所形成的概念仍然很具体,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自主活动是幼儿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的必要形式,也是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动力。幼儿通过自由,积极的活动,能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的能力。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发展每个幼儿的潜力。

结合“夏天到了”的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特地开展了益智区(夏天真热啊!等)和手工区,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夏天,喜爱夏天。

本次活动的阶段目标有两点:

①引导幼儿依靠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尝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②体验自主游戏的乐趣,并乐意分享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喜爱所选择的活动,做到让材料说话。因此,尝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本次活动的难点。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分享意识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把分享与体验作为活动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近期发展的需要,我主要采用了个别指导法,实践操作法等方法。

个别指导法:由于采取分区活动的方式,增加了幼儿与教师的对话,个别指导的机会增多了,教师能及时发现小朋友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闪光点,给与鼓励与帮助,激发幼儿活动的信心。

实践操作法:幼儿在动手操作感知材料的同时,也是资助学习,探索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投放材料,幼儿自主活动,师生分享成果。

二、教案

课题:区域活动

阶段目标:

①引导幼儿依靠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尝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②体验自主游戏的乐趣,并乐意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体验自主游戏乐趣,乐意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尝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课前准备:

①幼儿前期经验:带领幼儿参观扇子的形状,结构

再上一阶段的活动中,初步体验1-5的数字游戏

②环境创设:小书桌(供幼儿看书阅读)

电话亭,屏风(供幼儿打电话用)

垫板,屏风(供幼儿建筑角用)

活动流程:

投放材料——幼儿自主活动——分享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投放材料

1、益智区

①小猫钓鱼(有数字标记的猫和鱼,头饰,钓鱼竿):能够按照标记把钓上的鱼分类

②动物拼图(各类木制拼图):能从混合的拼图中准确地找出并拼接

③彩泥排队(红、黄、绿三色彩泥,排序卡):能够按照卡片的提示进行相应的排序

④夏天真热啊!(洒水车,汽车,伸出舌头的小狗,流汗的娃娃,扇着扇子的娃娃等):寻找相应的图片,初步了解夏天里寻找凉快的各种方法

⑤数字宝宝乘船(有数字标记的小人和木船):按照相应的数字,摆上相应数量的小人

⑥分类

⑴装水果(有数字标记的瓶子,各类水果):能够按照数字标记,放相应数量的水果

7.浅谈教师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作用 篇七

一、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小班幼儿创设符合他们特点的各种活动区域, 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小班幼儿正处于由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 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独立而不封闭, 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所在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以及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与其他角色的不同。其次活动材料的投放尤其重要。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 最好是能够活动的材料。对于小班的环境创设, 由于孩子的典型的生活经验是家, 接触最多的是家人, 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的色彩鲜艳的家的环境, 我们用废旧的大纸盒、牛奶盒、油瓶等制作了形象逼真的床、煤气灶台、饮水机等, 用旧毛线编织娃娃的各种衣服, 孩子们可以任意给娃娃配搭衣服穿……孩子们一进入这样的游戏环境, 很自然的就会模仿爸爸妈妈平时照顾自己的行为, 再现家人照顾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游戏环境能更好的支持游戏的发展。

二、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应给予适时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 只有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 才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了解幼儿游戏的形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游戏材料, 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幼儿的游戏, 做出有效的指导。

1、随机地指导。

就是教师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对随时看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 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了解, 顺应幼儿的需要进行随机指导, 指导的目的是推进区域活动更好的开展。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参与者, 加入到幼儿游戏中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有的幼儿喜欢独自游戏, 他们不愿成人的过分干涉, 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老师或不喜欢老师共同游戏。老师参与到幼儿游戏中往往更能吸引幼儿, 幼儿玩的更有兴趣, 特别是个别幼儿年龄小, 能力弱, 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 技能相对缺乏, 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例如, 在小班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时, 由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大多习惯独自玩耍, 未学会和同伴合作游戏, 所以, 娃娃家的家中比较冷清, “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各顾各玩, 他们购买的“蔬菜、水果、饮料、点心”随意乱放, 显得家里很乱。这时教师可以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 对“爸爸”、“妈妈”进行帮助、指导, 教他们要学会将物品归类摆放, 家庭成员要学会分工合作, 这的样才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同时也是推进幼儿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往更深层次发展。但作为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 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 所以当幼儿主动进行游戏时, 客人要向大家告别, 退出游戏。

另外, 教师还需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强调自主游戏, 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 也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插入地指导,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活动时的声音越来越大时, 或者影响到其他幼儿时, 教师就应适时插入指导, 以帮助幼儿, 维持游戏的规则, 使区域活动更好的开展, 但要注意插入时要自然, 不要影响幼儿的游戏。

2、特殊指导。

区域活动时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的偶发事件, 他们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这时, 教师就要介入游戏加以指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求助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帮助。例如, 幼儿游戏材料不够,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材料, 或指点幼儿动脑筋、想办法, 解决问题, 使游戏顺利进行。游戏中, 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 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如, 幼儿争抢玩具, 有些幼儿专门破坏别人的玩具, 影响他人游戏的正常开展, 此时, 教师必须介入, 阻止过激行为, 协调好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幼儿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 教师可以教他们正确的游戏方法, 使他们获得成功,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幼儿不愿意参加游戏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游戏。与此同时, 教师要从整体上了解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

三、为更好地发挥幼儿区域活动的自主性, 教师应抓好四个环节, 发挥区域活动的四种功能

1、自制操作材料, 凸显有效互动。

为让幼儿与教师、同伴、材料形成有效的全方位互动, 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幼儿成为材料的提供者和制作者, 把自主发展的权利交给幼儿。多层次的选择和自制材料, 能够有效促进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和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2、自定活动规则, 彰显当家作主。

幼儿对成人制定的规则总是无法自觉遵守, 而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而形成的规则能很快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 并自觉地转化为幼儿的外部行为。让幼儿当家作主, 成为制订规则的主人, 掌握制订规则的权利, 能有效保证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有序地快乐游戏。

综上所述, 活动区是幼儿活动极好的天地, 它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创设活动区有时游戏活动的保障, 但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 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因此, 创设一个既有教育作用, 有轻松愉快的环境, 这是每一个孩子所需要的, 同时也是每一名幼儿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艺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

[2]《现代幼儿心理保育与教育》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8.小班区域活动 《小羊之家》 篇八

一、选取生活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陈鹤琴先生提出:“幼儿的活动应该以生活为轴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小班幼儿的行为易受情绪支配,对老师和家还很依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是幼儿所需要的。我们选择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体验的学习活动内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的生活区,内容主要是扣纽扣、拉拉链、给娃娃穿衣、我是生活小能手、喂小动物等。这些操作材料直观形象,颜色鲜明,有可爱的分成两半的小动物头、动物眼睛、耳朵等是用按钮按上的,动物头拉链拉上是可以变成完整的动物头;还有襁褓中的小娃娃,有小衣服、小衣架,这些操作材料既温馨又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前提条件”,由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益智区中的宝宝送物品,提供爸爸妈妈的图片以及相应的常见使用物品,引导幼儿根据平时对家长的了解,根据物品与人的关联性,将物品送给相应的人物进行归类。因为他们有粗浅的生活经验,模仿性又强,还有一定的移情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所以这些内容和材料受到孩子的喜爱。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关注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孩子在参加这些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时候主动性、积极性很强。

二、提供操作平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幼儿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的教育理念提供操作平台,让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为幼儿创设和准备与主题相符合的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注意观察引导幼儿在对环境材料的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注意力容易转移等,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在“夏天真快乐”的主题中,围绕目标“天气炎热”,孩子们讨论得到可以通过游泳、玩水、扇扇子的方法来降温,于是根据幼儿的建议就生成了相应的一些学习活动内容。如在建构区围绕“游泳池”进行建构,先引导幼儿回忆游泳池的结构特点,然后利用图片丰富幼儿的直观经验,最后引导幼儿利用地垫进行立体拼贴、围接等。在美术区提供了彩色纸、铅画纸、冷饮棍以及相应的流程图,幼儿可以通过折、画、粘贴制作扇子、小凉拖等。科技区中的“运水”,提供了漏勺、盖子、瓶子、海绵等,幼儿自选材料,在运水的过程中感受物体的不同特性,知道了哪些能够运水,哪些不能运水,知道了水会流动的特性。在阅读区中根据故事《下雨的时候》投放了用万通板制作的荷叶伞,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幼儿可以戴上头饰,自由扮演故事中的小动物,进行语言对话和动作表演。这种关注年龄特点的游戏使幼儿学得既轻松又主动。

三、关注幼儿水平,及时调整操作材料

在主题背景下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关注幼儿的特点以及差异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练就一双像鹰一样的眼睛”。所以我们首先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其次,了解活动环境、材料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合不同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最后,注重观察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指责、不轻易批评孩子。当幼儿操作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引导;当幼儿失败时,及时鼓励帮助幼儿,并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幼儿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渐树立自信心。针对所观察幼儿的情况,将提供的材料随幼儿的能力和兴趣变化不断调整,从而满足幼儿当前活动的需要,适合幼儿的水平和活动特点。例如,益智区中的“种花”,一开始两个盒子中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所投放的材料的难易程度也是一样的。在幼儿的活动中发现,有的幼儿很快就完成操作,有的幼儿操作起来有点困难,有的体现在对1~6数量的掌握不太好,有的是在同时寻找根据颜色和数量两个特征上遇到问题。于是,我对盒子中可操作的材料做了调整,分别将两个盒子分为难度一颗星和难度两颗星。难度一颗星是一种四以内数量的花,投放两种颜色的标志;难度两颗星的是一种六以内数量的花,三种颜色标志,还提供了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列的标志。操作中幼儿自选颜色、自选数量和排列顺序,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操作和学习。

四、随着主题变化,循序渐进更新材料

在主题背景下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随着主题的变化循序渐进。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是随着主题的深入、变化以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主要是考虑材料与当前幼儿兴趣、活动内容的结合性:即深入到幼儿中,找到幼儿的兴趣、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探索活动材料或者内容,结合当前的教学主题内容在区域中投放可操作的渗透主题内容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操作的需要。使幼儿的新旧知识得以相互迁移,也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空间和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中边玩边学、边探究边提高。在《春天真美丽》的主题中,我们学习了故事“毛毛虫”,对毛毛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阅读区我们为幼儿新增了可自由粘贴的图片,幼儿根据故事内容可以边贴边讲;在美术区中幼儿可以利用圆形彩纸进行粘贴,然后添上脚;在科技区中,准备了塑封好的绿色圆形纸片,有的部分画上了毛毛虫的五官,每个圆形的两侧用打孔机打上圆孔,再提供按钮,供幼儿自由连接成毛毛虫。这样围绕主题开展不断进行区域材料的更换,经常保持区域材料的可操作性、“新鲜感”,以此不断地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参与。同时,通过对材料适时地更新,这更符合小班幼儿游戏的需要。

“创设有效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在对小班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创设了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丰富了孩子在区域游戏中的体验,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发现幼儿在健康、认知、交往、社会情感、艺术、游戏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5(03).

9.小班区域活动教案 篇九

1、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水果名称并了解其典型特征。

2、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娃娃家准备水果;美工区准备橡皮泥/彩色皱纹纸/绘画用具;角色区各种水果,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

1.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以水果照相馆的情景导入,引导幼儿看看哪些水果来拍照了。

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苹果、桔子、香蕉、梨等),鼓励幼儿正确说出其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水果的典型特征。如:我们来看看,XX小朋友带来的是什么水果?(苹果)和苹果娃娃问个好吧!苹果娃娃长得什么样?有谁吃过苹果?苹果是什么味道的?我们给苹果娃娃拍个照吧!(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做照相机的样子)

向幼儿介绍几种比较特殊的水果,如猕猴桃、芒果、椰子等,让幼儿知道这些水果的名称。如:这位水果娃娃是谁?(猕猴桃)你们愿意和它握握手吗?(感受猕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征)

二、介绍区域的主题。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水果,小朋友都很喜欢吃这些水果,今天我们区域的主题就是:水果照相馆,看看你们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是怎样来制作水果。

三、介绍各个区域。

1、娃娃家。

如果你有好吃的水果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来招待你的小客人呢?今天,请你带着好吃的水果一起到娃娃家里面,去招待你的小客人吧!

2、图书区。

今天老师在图书区准备了关于水果的书籍,待会小朋友可以看图书和朋友一起讲讲故事!

3、动手区。

你们喜欢吃水果吗?那你们就自己动手来做一做吧!在手工区提供各种材料(彩泥、皱纹纸等),让幼儿来制作。

四、组织幼儿进区区域。

1、提出区域规则。

在进区的时候 ,你先要想好来你要进什么区角。但是我们进区域时我们先要拿好进区卡,只有拿到了进区卡的小朋友才能到区角里面去活动,如果你去的哪个区角里的卡插满了,你就不能再进这个区了,只有把卡插在哪个区里,你就在哪个区里活动。当老师放音乐时候,小朋友就赶紧把区域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在区域中不能大声喧哗,静静的玩。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四、收拾材料,结束游戏。

10.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篇十

关于区域游戏中的指导

在一次游戏讲评中,我们以棉花杨和棒棒糖作为沟通点,棉花糖是软软的,易变性。能够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在本次游戏中,我们让小朋友们想象自我就是一个大大的棉花糖,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一会是小白兔,一会是大灰熊,让小朋友们充分的发挥自我的思想,可是小朋友主要还是跟着我们所变的形象改变,缺少自我的想象力。

反思:小班的孩子是好模仿的,他们喜欢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在这种主角游戏中,我们教师能够以一种主角来参与到孩子们游戏中去,从而更深入的观察孩子,进一步地指导孩子

11.小班区域活动 《小羊之家》 篇十一

[关键词]观察引导;巧设图标;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50-02

[作者简介]吴美华(196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区域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较喜欢的游戏活动,而活动规则是顺利、有效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创设一个规则较明确的活动氛围,幼儿才能自由、有序地参与活动,实现自身多方面的发展。为了让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初步建立一些规则意识,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必须从三方面着手:

一、观察引导,建立规则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只要有机会就去娃娃家玩,男孩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厨房:取许多品种的菜放在锅里不停地翻炒,有的菜掉在地上、灶台,全然不顾,只乐于重复炒菜的动作;女孩陪娃娃吃饭,一会儿喂饭,一会儿喂娃娃喝水,床上随处可见碗、勺子、奶瓶……这些区域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幼儿尽情地玩耍,其乐无穷,但是活动区变得乱糟糟,一片狼藉。笔者不忙着整理,先请幼儿分批参观乱糟糟的娃娃家,再开展讨论:你喜欢这样的娃娃家吗?为什么不喜欢?哪些地方较乱?幼儿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地上、灶台上有玩具,床上有碗、勺子、奶瓶,桌上的东西很多……幼儿自发地去寻找答案,学会整理的游戏规则应运而生。根据遇到的问题而制定的规则,幼儿易于理解执行,才具有可行性,同时也锻炼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则制定后,必须及时关注幼儿的执行度。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认真观察,积极引导,及时鼓励遵守规则的行为,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美美家的玩具都放在筐子里,真好。”“今天你真能干,和锅盖、锅子做好朋友,真棒!”发现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用手势或眼神示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违反规则了,提醒幼儿及时改正。

教师既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又是参与者。当幼儿游戏时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时,笔者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当娃娃家出现混乱的现象时,就扮演邻居的角色去串门,看到满地都是玩具,就对“爸爸”“妈妈”说:“你们家太乱了,我等会再来玩吧!”“爸爸”和孩子听到,立刻整理起来,等他们整理得差不多了,笔者再去,这次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场景,家里整理好了。笔者开心地对着“爸爸”“妈妈”说:“你们家真干净、真整洁,我以后还愿意来做客。”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教师的及时参与、适时提醒、及时肯定,能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断调整游戏状况。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规则的建立,不在多而在精,要抓住关键问题,能简就简,有针对性地逐步建立规则。规则过多,幼儿记不住,总是违规,反而削弱了规则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巧设图标,遵守规则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游戏规则制作成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示标志和角色标志,能够让幼儿时刻对照规则进行自我调节控制。

1.图示标志

将游戏规则、玩法渗透在图示标志的设计之中,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无形的教育。如娃娃家厨房的各种蔬菜需分类摆放,在塑料筐上贴上茄子、辣椒、番茄、土豆等形象图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和幼儿一起整理,给幼儿示范、学习的机会,逐渐过渡到由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部分幼儿学习整理,这不仅能帮助幼儿建构主动整理的规则,还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手工区,设计形象的“纸屑入筐”“橡皮泥的家”“水彩笔的家”等各种图标,贴在相应位置,提醒幼儿将纸屑放入小筐、各种美工材料放在指定的地方。图标成为小朋友不会说话的

“老师”,给幼儿以积极暗示,规范幼儿的行为。

2.角色标志

小班幼儿好模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娃娃家”游戏中常出现两个或三个“爸爸”“妈妈”。有的幼儿常常不断变换角色,一会儿扮演爸爸,一会儿扮演哥哥,造成游戏区内的秩序混乱。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制作了许多角色标志牌(挂饰),在造型别致的卡纸上画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娃娃、厨师等人物形象,封塑后系上带子,让幼儿根据需要选取所要扮演的角色,挂牌入区游戏,幼儿根据挂饰牌上的角色进行装扮,“妈妈”系上小围裙、戴上时髦的卷发套,“爷爷”带上老花眼镜,“爸爸”带上领结,“奶奶”戴上帽子。小小的角色标志可让幼儿非常轻松地分辨角色,时时提醒自己的游戏动作与角色身份相吻合,有效控制了娃娃家的人数。

三、科学评价,内化规则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坚持性不强,注意力容易转移,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必须及时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

榜样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班幼儿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进行观察、学习、模仿而习得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观察,捕捉规则执行较好、表现突出的幼儿。如建构区的两名幼儿合作收积木,一位手拿塑料筐放在桌边,一位把桌上的积木推到塑料筐里,既快又好;手工区的幼儿游戏完毕,把制作工具放在固定的地方,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在评价环节进行回放,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并引导幼儿向他们学习。

活动评价可以是肯定式的,也可是讨论式的,对突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如“为什么不能使劲敲打玩具”,通过讨论幼儿了解到如果使劲敲打玩具就会产生很多噪音,玩具容易坏等。这样,除了让幼儿有参与感外,也能让幼儿真正了解规则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并且能够遵守。

多样式的科学评价,帮助幼儿在不断的经验建构过程中巩固了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邱学青.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指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小班教案《小羊》 篇十二

1.学习利用纸团、图形纸、棉签等绘画材料,通过玩玩、画画表现羊羊的形象。

2.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各色颜料,纸团,棉签,黑色彩纸,剪好的三角形、细长方形,垃圾盒,《喜羊羊》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1.老师:冬天马上要过去春天快来了,看!谁要离开了?雪球移动时留下了什么?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老师

二、玩纸球学习印画。

1.师:孩子你们想不想也来和雪球一起玩呀?那你们等下可得抓紧雪球,让它快乐的跳起来,记得你要让朋友看到你和雪球去过什么地方,脚印要踩实踩稳了

2.幼儿在黑色纸上进行纸团印画操作。

三、继续看课件,完成羊的基本造型。

1.老师:瞧!雪球的“白脚印”在动啦!(课件:“白脚印”滚动变成小羊。)啊!这是谁呀?它是怎么变成的呢?

2.老师:你看出来这个头和脚是用什么材料完成的吗?

3.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四、游戏“种草地”。

1.老师:美丽的小羊变出来了,真漂亮。哎呀!小羊肚子饿了怎么办?(幼儿:喂它吃草。)嗯,春天小草都要发芽了,让小草快快长起来吧。(老师迅速在空的地方用绿色进行纸团印画,变出小草。)

2.幼儿操作,老师提醒幼儿要在空的地方印画。

五、展示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1.老师:谁家的羊吃得饱饱,长得肥肥?让我们把所有的羊都赶到一起,让春天美丽草原上变成“羊的世界”。(将幼儿的作品陈列起来。)

13.小班区域活动反思(推荐) 篇十三

小(1)班 廖文娟

一、活动内容: 操作区《夹子造型》

二、活动材料:

塑料或木制的夹子,过塑后的形象图卡,小篮子。

三、玩法:

选择形象图卡及与其相应的衣夹。拇指、食指和中指配合,将衣夹逐一夹在图卡的控制点上。欣赏用夹子造型的动物或花卉形象。最后,将衣夹取下,收拾、整理材料。

四、案例描述:

《挂门帘》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夹子,有塑料夹,有木制夹,有各种形状及颜色。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去考虑颜色、形状及材质,更多的是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夹子进行造型。另外,幼儿也不会按照图卡上的黑点进行有秩序的夹,往往喜欢将图卡满满的夹上夹子。有些思维较活跃的幼儿,在操作了几次之后,就不太感兴趣这样的操作,拿起夹子随意夹着各种造型,这一点虽然不符合夹子造型的目标,却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延伸,有其自身的想象与创造。

五、活动材料的反思: 从材料的角度进行如下分析:

1.材料来源于生活,收集较方便,夹子有各种颜色与形状,幼儿较感兴趣。

2.材料操作简单、方便,玩法较简单,也易于幼儿发挥创造性,有丰富的自由发挥想象创造的空间。

3.材料是现成的夹子加上自制的图卡,属于半成品,需要幼儿去操作、去完成,而且每位幼儿每一次操作的结果都可能是不同的,易于激发幼儿再次操作的欲望,发挥幼儿大胆想象的空间。

4.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幼儿在创新玩法,教师也可以再幼儿的操作中产生新的灵感。夹子可以按照图卡上的黑点进行夹子造型,也可以没有图卡直接进行夹子造型,还可以提供给幼儿各种形状的卡片,给幼儿夹夹子,比如提供一个圆

14.小班区域活动 《小羊之家》 篇十四

【关键词】小班化  区域活动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4-02

幼儿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来提升和完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作为有效保障幼儿园开展个性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这种小班区域化活动来提升和完善日常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还需要教师能够掌控整个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的全局,让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能够更加清晰的建立起来。

一、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的内涵

对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而言,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被称之为活动区域开放教育,这种教育的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这种教育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了日常的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往往将幼儿活动的区域划分为几个重要的板块。让幼儿通过自身的选择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可以凭借着他们自己的兴趣,从而自由的来选择教学活动的方式。同时通过操作、摆弄、发现和讨论以及搭配等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储备,同时也让幼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来提升自身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方法,不断的提升日常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目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情况来看,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侧重从幼儿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日常的教学活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就需要不断的来完善日常教学的手段,教师应该更加充分的来认识日常的教学活动。做到小班区域化活动课程的设计具备多样化的形式以及丰富的内容。对于教师而言,区域活动往往是自身教育意图的一个展示,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来创设选择适合幼儿教学的活动内容,并且能够在活动中指导和影响幼儿的行为,创设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幼儿获得知识的储备,从而促进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对于已有知识的学习。

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意义

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无论是从幼儿园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幼儿园来说,小班化区域活动不仅仅可以让幼儿园的教学场地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还能够让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变得更加的融洽。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对于幼儿的日常学习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来说,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教学的日常影响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当中,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幼儿日常的学习活动的不确定性,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干扰,正式的日常教学活动往往不能够满足幼儿的学习的要求,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增加幼儿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让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知识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对于幼儿来说,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从以往的幼儿教学活动的经验可以清楚的看到,幼儿能够在一个类似与家的空间中,从心理上让幼儿能够感受到安全、舒适的活动。从这些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小班区域化教学课程是提升幼儿日常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同时还应该看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应该更多的来关注幼儿的学习。

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能够关注幼儿的不同能力层次,让处于智力发育各个阶段的幼儿都能够有自己学习的区域,从该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教学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课程。对于幼儿园里面的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对较薄弱,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能够从让幼儿在不自觉当中,从自身喜欢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对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的教学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成,在同一种活动的区域内容,教师提供的材料是不能够”一刀切”的,应该考虑到的是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让这些活动的方案和内容更好的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使幼儿的智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另外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教师在组织这些日常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那些生活化的”游戏”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日常教学的手段和技巧,从而让幼儿能够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中接受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三、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措施

首先,多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这样的一个特点。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应该将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都了解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的掌握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不断的来提升日常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另外还应该看到在幼儿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下面,及时有效的发展幼儿的兴趣,同时教师在寻找日常的教学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找出那些适合幼儿日常学习的内容,让他们在兴趣相投的环境下进行日常学习,从而提升日常教学的现实效果。

其次就是关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有机整合小班化区域教学内容。幼儿园小班课程的内容虽然进行相对的划分领域,但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活动区域的目标尽可能与其他活动目标相联系。如在“美工区”——新年礼物设计的还是比较巧妙的。在新年来临时,我们为孩子创设新年墙,请幼儿为“新年老爷爷”送礼物。这其中幼儿除了要利用撕、粘贴等美工技能撕贴礼物外,还得根据礼物名称对礼物进行分类,而后,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墙面已有的礼物轮廓进行一一对应的粘贴,同时,引导幼儿制作彩链装饰我们的活动室,从而复习了数学中两种不同颜色的物体按颜色分类及不同规律排序的关系。

最后,就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在日常的活动中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仅表现在了物质上面的需要,而且还表现在了精神层面的需要,鉴于这样的一种现实状况,这就需要幼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来更新日常教学的手段和策略,从而让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游戏来进行开展教学,例如在教授幼儿对于颜色的辨识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组,将班级中的幼儿进行详细的分组,每组的幼儿都拥有一种颜色,将幼儿分为红组、蓝组、绿组、黄组、黑组以及白组。这样的话就能够尽可能多的让幼儿认识到颜色的构成,从而提升幼儿认识颜色的能力。另外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来探讨日常的教学活动,认真的来关注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幼儿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是关注幼儿在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下的教学内容所在,从而为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来适应日常的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不仅仅需要教师在其中关注幼儿园的兴趣爱好,而且还需要幼儿园充分的发挥其地缘优势,让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变得更加的积极和有效。另外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教师应该提出有效的、明确的活动要求,让幼儿更加积极和有效的来进行小班区域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促进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能够更好的适应幼儿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利英;;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3期

[2]尤燕芳;;扩大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J];考试周刊;2010年06期

[3]高小芬;;探索区域活动中空间位置的摆放[J];考试周刊;2010年12期

[4]潘小波;;“教师风趣言谈模因”的制作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何小芬;;幼儿园开展小班区域活动的思考[J];华章;2010年08期

15.小班语言区域活动方案 篇十五

1、能用“在__里(上、下)面”表述藏东西的地方。

2、感受空间位置的变化。

重点难点能用“在__里(上、下)面”表述藏东西的地方。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初步会说上下物质准备:毛毛虫玩偶一个,小纸盒若干。

教师活动

一、用玩偶表演《顽皮的阿丹》,激发宝宝猜测礼物藏在哪里的兴趣。

--鼓励宝宝用方位词表达自己的猜测。

--如宝宝都猜不到,可提示宝宝礼物可能会藏在哪里。

二、鼓励宝宝找一找礼物。

--选择不同的地方藏礼物,但要方便宝宝寻找并说出空间位置。

--如宝宝找打藏礼物的地方,请宝宝说说礼物藏在哪里,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表达。

三、帮助宝宝打开小纸盒,找到礼物,将礼物分发给宝宝。

16.小班区域活动教案 篇十六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但比较喜欢参与区域活动,能遵守相应的区域规则,在开展“丁娜请客”主题中,我发现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开展这个主题,幼儿的学习欲望更强烈,同时区域活动的开展能给幼儿提供多种平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便把主题活动的内容及本阶段相应的学习活动融合在区域活动中,(认识小动物及相对应的词语;学习做客与请客的礼仪;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设计小动物的食物、请柬、动物头饰)把各种知识、技能分解到自理间、数数间、涂鸦间、娃娃间、音乐间、图书间等区域去实施。

二、十二月份区域目标:

1、遵守区域规则,活动中能认真参与区域活动。

2、继续学习对应、分类及强化幼儿对大小的基本概念。

3、了解请柬的用途和制作过程,感受参与制作的乐趣。

4、学习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加深对动物的了解。

5、明确自己的角色,积极参与角色活动。

6、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手部训练。

7、积极参与表演,学说短句:“我请你吃X X?”

三、本周区域重点及提供的材料:

1、涂鸦间:增设吸管、海绵、包装纸、饼干盒等,引导幼儿尝试学习制作立体的动物食物,供幼儿粘贴用的各种辅助材料(花、草、树、动物图样等)

2、娃娃间:将娃娃家创设成“丁娜家”,增设小动物食物(萝卜、小鱼、骨头)、小动物头饰,引导幼儿学说短句:我请你吃X X,复习“请进”、“谢谢”等词语。

3、音乐间:录制小动物音乐、动物头饰,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动作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及动作。

4、自理间:同上

5、数数间:同上

四:活动过程:

1、以“丁娜请客”的故事谈话引入。

2、引导幼儿自选区域。

3、重点指导:

(1)涂鸦间的幼儿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物食物。

(2)指导幼儿进入“丁娜家”后,会运用简单的短句:“我请你吃X X”及“请进”、“谢谢”等礼貌用语。

17.小班区域活动 《小羊之家》 篇十七

【关键词】区域活动 操作材料 学习价值 激发兴趣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与操作,可以对已有经验加以巩固和扩展。对小班幼儿来说,区域活动尤为重要,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他们仍然处在明显的自我中心阶段,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数概念的认知发展,有必要创设数学区域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的自主性,而且也能通过观察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来了解幼儿对数概念的发展水平和掌握情况。

一、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应创设生动的情景性的数学活动区域

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区域时应设计有趣的故事情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活动时充分“动”起来。例如:认识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并按图形分类,可创设“给动物喂食”的材料,可用指导性的语言:“小动物饿了,给它们吃些饼干吧!”材料:用餐巾纸盒做三个小动物(嘴巴形状分别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彩色纸若干(画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操作方法:把画有不同形状的彩色纸剪下,根据形状喂给不同的小动物,可跟幼儿说:“圆嘴巴的小动物爱吃圆饼干,方嘴巴的小动物爱吃方饼干,三角形嘴巴的小动物爱吃三角形饼干,小朋友来给小动物喂饼干吧!”如此情景性的数学活动区域,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大家都跃跃欲试!

二、创设数学活动区域,应投放丰富而多样化、多层次的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同一内容应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便于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内容。例如: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法、并置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一样多”。数学活动区域"找朋友"。材料:大小笔套若干。操作方法:将笔套一一对应插起来。还可提供瓶子若干,将瓶盖与瓶子一一对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差异可投放阶梯式有层次的材料。数学区域活动“娃娃夹辫子”,材料:身体上标有数字的娃娃卡片若干,夹子若干。操作方法:根据娃娃身上的数字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教师在指导和观察幼儿操作时,可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5以内的数字和10以内的数字两套材料。

三、 创设数学活动区域,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

小班幼儿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创设数学活动区域时,提供的材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和预估材料。例如;数学活动区域中“漂亮的蝴蝶”,材料:蝴蝶卡片若干(一边标有数点,一边写有数字)将其剪成两半。操作方法:拼出完整的“蝴蝶”(即数点和数字相对应)。教师在观察幼儿操作时,发现幼儿会根据“蝴蝶”的颜色和拼合处的轮廓拼出蝴蝶,根据这个问题,老师一方面把“蝴蝶”的颜色和拼合数字作调整,另一方面逐步引导幼儿观察点子的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四、创设数学活动区域,应结合主题活动来确定指导重点

每个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一样,而小班集体活动时间短,因此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暂时还不能理解接受内容,就可将这些内容延伸到数学区域活动中,以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享受活动的乐趣,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操作、体验和表现。例如结合“三八”主题活动,为妈妈做项链。材料:红黄蓝绿颜色的吸管剪成大小不一的截断,操作方法:幼儿串一种颜色、几种颜色间隔或大小间隔同色的项链,通过操作,幼儿初步理解简单模式排序的规律。

结合 “快乐的六一”主题活动 ,幼儿制作彩链布置教室。材料:用色卡剪成不同顏色的彩条,制作方法:按红黄蓝间隔,通过制作,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充分理解(abab.aabb.abcabc)规律的排序,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创设数学活动区域,应选择相对安静的区角

小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防干扰能力较弱,活动的兴趣易转移,因此有必要选择安静的区角创设数学区。

总之,要把幼儿数学活动区域的创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数学活动区域和集体教学活动的结合,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数概念。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七下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计算机软件个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