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作文

2024-09-20

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作文(共8篇)

1.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作文 篇一

感悟散文:在流逝的岁月中感悟人生

儿时的朋友相聚在一起,无非就是聊一些童年的话题,一转眼人到中年,还念念不忘孩时的时光。流逝的童年天真无邪,快乐无忧,没有烦恼与困惑。回味经历朦胧的爱情岁月,也觉得无污无垢,清纯而自然。

玩耍中渐渐有了朋友之谊,懂得了兄弟之情。但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影响了自己的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然而然的走上了正直的道路,做了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让别人有时称之为老实的人。

调皮的朋友和老实的伙伴在一起,总是被别人议论。最让我感觉到卑微的是听到别人说:“你这个人挺老实的。”老实有点让我感到它是无能的代名词。我想说在这个世界是仅仅做一个好人是远远不够的,但不要轻意走上罪恶的道路,在生活在首先应该不失做一个人的尊严,可并不是让别人觉的你骄傲自负、自高自大、孤芳自赏。

是男人就应该有情有义,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热血男儿,“既不屈从于爱也不屈从于恨。”而女人,既要温情又能够自重,要有多情的性格和冷漠的气质。

平凡的生活大多数时间是无风无浪的,属于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常常伴随着悲伤、哀愁、不满、困惑。又穿插着幸福、快乐、愉悦、自由等千奇百怪的情感。

然而负面的影响却是深刻的,让我们的内心最觉得难以解脱的东西,幸福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幸才是真实的。

人的一生中,经历或接触太多的生活方式,生存观念,太多的物的概括,情和乐与悲,思想的困惑与不解。放弃与争取,回忆与憧憬,选择与被选择。

这些莫名奇妙的事,追溯根源却是没有尽头的虚无漂渺的东西,却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喜悦或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满足的时候,往往是抑制不住想让他人知道的强烈......,以此展示自己的才华出众,或是得意非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品质。

这种现象是人人所具有,但并不能够称为虚伪的,而是一种很现实的东西。

当心中有大的悲痛和苦恼时,常常是深藏于心,独自承受,最大的限度是与信任的朋友,至亲的亲人说说,想以此来减轻痛苦。后来才发现其实不与人言,才是最好的选择,达到也不知自身的境界。

不知道理智与感性,在生活及思想中有没有明显的影响区别,而我的理解就是一个成熟稳重些,一个简单直接点。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生来就做为特殊的坚强的高智商的一类,有着强大的适应和改造自然与自我的能力。

如果说追问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我认为问题自身在某种程度是已毫无意义了。

生活方式的不同所感悟到的人生的意义也不同,也许有千千万万的意义答案,可我们未必适应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考虑的时候大多不是研究的心态,而是面对困惑、不解、生活的不如意及遇到了挫折等等。

更重要的面对死亡这个终点站,有意义的只有活着的今天,其它的东西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过去的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经验,后悔、悲伤、苦恼等等„„一切都是惘然。重要的是新的今天我们应该更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应该沉寂在深深的追忆中或是虚无的幻想之中。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很少在考虑死亡,如果有也是转瞬即逝的,不会长存于心的。除非是到了风烛残年的岁月,或是受到了它的危险,看到了他人的死亡过程感觉到了它的真切。

就像是看到别人比自己有更大的悲惨命运时,我们会不由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得到的自身的安慰,内心的一种毫无道理的平衡,更何况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死亡大多离我们很是遥远,但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往往是相符的,也是重复着人的一生。人生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无的。

2.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作文 篇二

一、感悟“节奏之美”

节奏犹如人的骨骼, 在音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节奏训练不仅是音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而且也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之美”的重要要素。因此, 分析并依托音乐中的节奏要素, 尤其是针对音乐中有特质且符合音乐形象的节奏要素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解决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执教人音版第一册第一单元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时, 面对刚进小学校门的这些孩子, 由于他们对什么都很好奇, 并想和老师、同学交朋友。所以老师用有节奏的话作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小|陈—|你的|名字|叫.什|么—||学生们觉得非常新鲜, 也照着老师的节奏说出了自己的名字。紧接着, 老师选出名字中包含两个和三个字的学生各一位, 全班分组按“XX”和“XX X”的节奏分别念出他们的名字。在这个课堂上, 学生学得很快乐, 老师教得很轻松,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很快又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歌曲的节奏和音乐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上文中提及的课堂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教学效果, 最主要还是因为老师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首歌曲的节奏要素, 让学生在感受歌曲“节奏之美”的同时, 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并且学生快乐的学习状态也为后面的学歌环节打下了扎实的情感和技能基础, 教学走向高效也便顺理成章了。

二、感悟“旋律之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是音乐表现中重要的要素之一。老师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每首歌曲的旋律内涵, 并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 那么, 学生在感受音乐课学习的乐趣的同时, 也能感悟到旋律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

音乐所描绘的内容基本都是比较抽象的, 音乐的“情节”只能依靠旋律表达出来。如执教人音版第三册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时, 老师巧妙地创设了“小马车是在往上跑, 还是在往下跑”的提问, 很好地使学生快速地把握了该歌曲的旋律, 那种对音乐美的享受油然而生,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对上、下行旋律走向的初步感知, 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和音准问题。

三、感悟“歌词之美”

歌词是借助旋律与文学语言的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歌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实意的, 一种是无实意的。无实意歌词中最典型的就是———衬词。在演唱过程中, 衬词往往比有明确词义的语句唱起来更有韵味, 抓住这些特殊的“歌词”, 结合旋律走向, 加以简单的律动, 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感悟“力度之美”

力度, 即指“用力的程度”, 也就是常说的音的强弱。一般来说, 歌曲常用的力度变化形式是:弱———强———弱, 但也有先弱后强、先强后弱的……这种变化一般与乐句的节奏、节拍相一致。在演唱之前如果能够仔细地分析乐谱中的结构和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而巧设力度, 就能更好地表现音乐, 展现出更美的音乐效果。

如执教人音版第三册歌曲《时间像小马车》第一乐句“时间像小马车, 时间像小马车,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时, 加上了渐强的力度记号, 请学生边唱边体会:这辆小马车是在由远向近跑, 还是由近向远跑呢?学生边唱边体会着, 很快就感悟到了“这辆马车是在由远处向我们跑来”。接着, 为了体现小马车快乐奔跑的音乐形象, 教师将中间的乐句处理成较强的力度。最后的乐句“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谁也少不了”, 教师让学生自行用自己的演唱将其处理成小马车远去的场景, 学生很自然地就唱出了渐弱的力度。

五、感悟“速度之美”

音乐的速度, 即音乐进行的快慢,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音乐速度的快慢和乐曲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老师能够深刻理解乐曲的内容, 并据此感悟乐曲的速度, 那一定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速度之美”。

3.在语言品味中感悟人生 篇三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课文主要叙述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生活情景,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作为一篇教材,文章在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同时,更吸引我们的也许还是其精妙的语言。教学这篇课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濡染和训练。除在教学细节上注意引导学生品味遣词造句精妙之外,还专门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精彩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赏析和感悟,加强语言训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淀语感,升华人生感悟。

一、在学习开始前感受缺水之苦

课前播放缺水地区的生活图片,配上低沉的音乐,给学生强烈地视觉冲击,让学生感知到缺水地区的生活是苦的。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回忆文中描写的三个难忘镜头:远程挑水、雨中洗澡、勺水冲凉,让学生在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回顾的同时,蕴蓄进入新课学习的情感。

二、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有水之“乐”

文中两处细节描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下雨时,人们在雨水中洗澡的欢乐情境;二是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本节课的教学着重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教学第一个细节的时候,意在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在品读想象中与文本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深入体会雨中洗澡的快乐。让学生想象雨中孩子们的动作,引导学生质疑:孩子们在雨天里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强烈?从而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雨天洗澡的快乐背后是长期缺水的痛苦。在学生体会到孩子们的缺水之苦后,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为学生感情朗读引路,将洗澡的快乐情感引向高潮。

此段文本中有一处意义空白点,我抓住“也”字给学生的想象提供空间。让他们想象大人们看到下雨时所做的一些事情,以此让学生全面而真切地感悟到缺水之苦。此处“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把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体验文本的意境。

教学第二个细节时,要求学生试着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找出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想象画面,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关键词句体会的方法,此时,写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静思默想体会文本情韵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和倾吐心声的过程。写的时候,文本情境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交融;写的时候,语言表述更具有抽象概括和甄选言辞的要求。因此,“写”在充实文本内涵的同时,启示学生斟酌、推敲用词,锤炼了学生运用语言完善地表达思维的能力。之后的交流,教师要做的仅是倾听、激赏和引领,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向深层次发展,向个性化多角度拓展。

三、在教师引领下学习文章写法

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关注文本感悟的同时,同样需要提醒他们注意文章的写作方法,即不仅关注写什么,还需要关注怎么写的问题。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就是反衬,我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此外,在感悟作者勺水流遍全身的舒畅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连用三个“滑过”,强调水流遍全身的舒畅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处的重复手法、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冲凉之乐这一细节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快乐的背后是缺水的痛苦与无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文章中心经过反复地回读以及苦与乐的反复对比,给学生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四、在拓展延伸中感悟乐观人生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课堂上融合课内与课外内容,更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能巧妙地拓展延伸课外阅读视野?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4.音乐与人生的感悟 篇四

人生如音乐。

有平缓、有激昂,有舒坦、有坎坷,有柔软、有刚烈;时而清澈欢心、时而黯然伤心,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汹涌澎湃。也许你会恨你的人生,但你肯定会爱上音乐。

人世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你会感到厌烦、你会埋怨、你会发怒,但这都是些不明智的举动,然后你的脑海一片空白,随即或无意识的或习惯性地放出一首自己爱听的音乐,此时此刻,你会变得冷静,当然,人也变得理智了。是什么使你从愚蠢的愤怒中清醒?毋庸置疑,正是那首听起来令你舒心的歌曲,这是音乐的力量,它总会在你人生道路上的正确方向处为你点燃一盏照亮成功的灯。

人偶尔的失意,会伤心;有一种音乐有一种失落,会伤人。人在失意的时候听失落的音乐会伤心,是否被音乐所伤?谁又说得清。

黄子华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失恋听情歌等于漏煤气关窗。”失恋也是失意的一种。那么,当我们失恋时,是否要听童谣?听京剧?还是听《义勇军进行曲》?但依我看来,失恋以后,听一些疗伤情歌还是可以的,只要不要听伤感情歌。

对于失恋,只是人生中的一种生活特殊历练罢了,而我们没有理由以此来当挡箭牌把失恋后听情歌会更加伤心而把其成为拒绝听情歌的借口,那是逃避,那叫颓废。

要知道,曲不伤人人自伤。

音乐无罪,它不是使我们伤心的本源。它是优美漂亮的,在我们的人生中仅仅充当着心理治疗医生的地位,而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的心理一生推上邢台,更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失意从而抹杀自己的兴趣爱好。

人生的道路的确很长,也很复杂,如果缺少了音乐的陪伴,走着走着,我们就迷路了。

生活中,我们失意,有音乐鼓励;我们伤心,有音乐治愈;我们开心,有音乐助兴……音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不分贫富贵贱,它不论男女老少,它不以优胜劣汰,它的高尚,无法代替。

社会昏暗庸俗,假如你没有政权可掌握、没有势力可控制、没有的地位可炫耀、不是高富帅、不是白富美……那么你应该感谢音乐,因为只有音乐会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依然陪伴着你,任由享受。如果你不懂音乐,不相信我说的话,那么你该好好与它了解了解了。

可以放心,音乐绝对不会抛弃你。

但人会抛弃音乐,不是完完全全的抛弃,而是突然对一首曾经很爱很爱听的歌曲感到厌烦,也许是你听到腻了,也许是你觉得OUT了,也许是你犯贱了。

但我只会告诉你,一个人对一首新爱上的音乐的热爱时间与这个人的花心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越快对一首新喜欢的歌产生厌恶感,就越花心;反之,若能听着一首歌久久未移情,那么则越专一。

人的一生热衷于音乐,音乐也会永远尽忠于人们。但我们对待音乐过于儿戏,只是一时兴起,从不懂永远珍惜。

我曾问自己“何为人生”?当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忽然间把人生与音乐联想于一起。那么“何为音乐”?我顿时醒悟,原来人生与音乐如出一辙——重在享受。

音乐是我们人生的导师,所以人生也离不开音乐。

是音乐伴随了我们一生,那么我们至少也要对音乐致上至高的尊重。

音乐与人生的感悟

音乐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你静静地倾听就能感受她的浓郁芬芳;

人生是一壶淡绿的青茶

你全心地品尝才能领略她的酸甜苦辣......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首诗,感觉写地很舒心,很淡然,又很超脱!呵呵,因为我喜爱音乐,欣赏音乐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她的诗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以致于我不得不拿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

虽然我的五音并不是很全,虽然我也没有向着音乐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喜爱音乐的感觉从未在人生中消失过!在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我最喜欢的是作家是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我小的时候通常简称他为莫扎特,想必很多人都对他的音乐很了解吧,他是奥地利作曲家,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我很倾佩他!

在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他是英国伦敦的音乐神童.8岁的他在羽管键琴演奏、视奏能力及运用各种乐器的即兴表演和作曲上,都使人叹为观止。

更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的父亲为了金钱与荣誉,让莫扎特必须满足听从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并且,这样的演出几乎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悲惨的童年,没有快乐、没有玩伴,留给我的都是家人的辱骂和家庭的悲剧,那个时候,我也只能在音乐中寻求自己灵魂的解脱,不过我是个男人,我是个坚强的男人,我会向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在16岁的时候结束了他长达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但事实上一点都不好过,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在1781年6月的时候,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我很倾佩他的勇敢!我希望终有一天的我也能勇敢地走出家庭的阴霾!

我很喜欢老师的音乐与人生课,那不仅是因为我很喜爱音乐,还因为老师长地很有魅力!很多次回到宿舍的时候,室友上选修课还没有回来,感觉特别的安静,习惯性地打开音响,放着那些钟爱的欧美经典音乐,让自己沉浸在那如水如月的歌声中,细细地品味、慢慢地遐想。此刻,感觉世界是如此宁静、人生如此纯粹,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有的只是一种纯净的美。那些来自宿舍外、广场、后山、以及音响里的歌声,轻轻地在空气中划过,轻吻着我的脸颊,弥漫在我的四周,沁入我的心扉。让我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那是一种岁月所无法触及的感动。默默牵引着我,去感受生命中那丝丝缕缕沉淀的情怀,荡涤着心中的尘埃,还心灵以宁静与平和。

还记得那次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那是部关于师生的感人片子。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美,很美。 真的是一部典型的音乐与人生交织在一起的电影!我很庆幸那次我介绍给了老师这部电影,事实上除了看过它的简介外,我都没有好好看过。我很感激老师,感激的是她不仅采纳了我的意见,而且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人生中很多的东西。^.^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我能看到有温暖的阳光,不经意地从某些细节中流露出来,还有迷离飘渺的林中的雾气,光被挑逗得温柔多情,细细密密地铺满法国郊野常见的树林,悄悄地爬上树干。那不是音乐里正想表现出的一种现象吗?这不是人生中一直追求的世外桃源么?对我来说,那真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享受,那些被摄影师定格的美丽镜头,竟流淌成了一首诗。我不得不说,这部片子经典之一,就是那如水彩画般干净的画面,许多水彩画中都出现过的,洒满阳光的浪漫春野和山林,就像音乐从你的心里流淌过一样,特感动,特亲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那小主角皮埃尔的歌声,简直就像从天堂飘出的天使的声音,悦耳动听如仙籁般;那可爱又可敬的马修老师,皮埃尔美丽的唇间流出的动人旋律让他惊讶不已,让我陶醉不已;还有孩子们的合唱,如教堂的唱诗班,将一首首歌唱出了令人景仰的神圣。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那个合唱班里!

在马修老师老师离开的那一天,从窗口里飞出无数的纸飞机,孩子们把手举过头顶轻轻地摇着,于是楼下的马修老师没有看见孩子们或微笑或流泪的脸,只看见一只只轻轻摇动的手。马修老师说,我有点想哭。可他还是没哭。事实上,电影外的我,却止不住流泪了!真的,如果是我,我如何舍得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啊;如果是我,我如何咽地下这口气啊!我真的想问:马修老师,您还想哭吗?银幕外的我,替您哭了。

也许,在追求所谓的生之快乐的今天,我们已经在真理面前放弃了追求,在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梦想冲突时,宁愿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庸之道。学会了割舍,不再为梦想执着,懂得了折衷,不再为真爱牺牲。于是,那些甘愿为情赴汤蹈火的可歌可泣,也只能停留在古人的传奇或作家的遐想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很多时候,我明知道这是和错误的人生观,但是我改变不了,我一直在试图改变!

老师听过,一首歌么:叫《Everyday》,我最喜欢的英文歌之一。这首歌是《歌舞青春2》的插曲,由两位主角演唱的曲子!上次在课上看到的是《歌舞青春1》,但是由于影片不是高清的电影,看上去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这部音乐剧《歌舞青春》里充满活力的body,真挚的友情,珍贵的亲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聪明,热烈的舞蹈,动人的歌声!

让我感觉人生完全可以像他们这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是一颗钻石,都有许许多多的面,只是,我们因为不自信或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隐却了许多光芒。每次我跟朋友们出去KTV的时候,我总会选这首歌,虽然我唱地并不是很好,但是我爱它,我喜欢它,我会把它当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青春,就只有这么短短的一瞬间,为何不抓住她,做我们想做的事呢.

有时候一切就可以那么纯粹,青春不会是灰暗的、无望的,只要我们愿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赞颂, 不是吗?呵呵!

歌舞青春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的“高校音乐剧”。 看了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响而导致自己无法在竞争中真正快乐,只有勇于面对,才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才会知道友情、爱情、亲情、师生情的美妙组合该是什么样子。

5.音乐给我人生的感悟 篇五

在那些青葱岁月的日子里,在那些精神贫瘠的时光中,在那些心灵渴望得到慰藉的光阴下,音乐始终是我最忠实的良师和益友,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曾经迷惘、困惑的那一段,并继续引领着我,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美好的音乐人生。

音乐,不会让你心情立刻愉悦;音乐,只会让你找到快乐的方式。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它不会因你的肤色、语言、年龄而产生阻隔,音符是它的载体,真情是它的内涵。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心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管你现在是否富有、是否幸福、是否忧伤、是否惆怅,音乐都会传递给你积极的力量和信念,让你感同身受它的真诚和信任,这已经足够。

这世界,还有什么能比真诚和信任更能打开你的心灵深处的那扇门!

成长中常有感伤,幸好还有音乐温情温伤。

6.人生感悟:能力藏在低调中 篇六

盆景是一个艺术体,更是一门学问。它的美,外在线条和形体,内在灵动和含蓄。它具有生动的形态和优雅的气质,不但给人视觉上独特美,更是在感观上令人惊叹。所以投入这一行业的我们,即要有独特的审美观点,也要有高超的非凡技能。你的眼光、心里素质和你自身的价值,往往都会体现在作品上。

虽然,在这次微型盆景展赛中,我们家拿到了唯一的金奖,而且名利双收,但我并没有为此而感到兴奋和自豪,反而被一种无行的压力所牵制羁绊着。也许是自己的实质能力不够,心虚到无法沉定在某一水平线上,只是暂时被一些高调的虚张趋势所膨胀。和那些低调中的老一辈大师们比起来,我们只是玩腻在海边捡贝壳的孩童。大海里的深度和丰富,只有那些有真正实力的潜水家才能掘进。

7.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作文 篇七

课堂片段一:《红旗颂》红旗主题

师:请大家听这样一段音乐, 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情绪。 (播放红旗主题)

(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后, 笔者没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 如果我们要为这段音乐编舞蹈, 要选择一件道具, 你会选什么呢?

生一:我想选择一面国旗。 (此时此刻, 学生们并不知道所听音乐作品的名称。)

生二:我想选择长绸。

生三:我想选择东北二人转中所用的手绢。 (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 笔者示意大家安静, 并做了一个聆听的手势。)

师:我相信同学们都选择好了道具, 下面就请大家想象手里拿着道具跟随音乐舞动起来。

(再次播放红旗主题, 同学们一开始有些不好意思, 但笔者发现有一名男生非常陶醉地坐在位置上随着音乐挥动手臂, 笔者及时地表扬了这位男生, 并鼓励其他同学尝试放开自己, 这时孩子们开始舞动手臂……)

师:同学们, 你能告诉大家你刚才舞动的道具是什么吗?可以做给大家看一下吗?你的动作有何特点呢?

生一: (表演) 我选择的是长绸, 舞动的时候觉得手臂要尽量伸长, 将长绸甩出去。

生二: (选择手绢的) 我一开始选的是手绢, 但我现在发现不能用手绢来舞动。

师: (追问一) 为什么不能选用手绢呢? (教师做舞动手绢的动作, 学生观察。)

生三:因为舞动手绢的节奏跟这段音乐的节奏不符合。

师: (追问二) 那你觉得这段音乐的节奏有何特点呢?

生四:这段音乐的节奏比较舒展、柔和。

师: (追问三) 你们从这样舒展的节奏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呢?

生五:我觉得这段音乐让人感到深情、优美、激动、自豪。

课堂片段二:《图兰朵》选段

在对《茉莉花》进行教学设计时, 笔者考虑到同学们对《茉莉花》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 因此决定通过赏析《图兰朵》中的选段让学生学会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以及风格进行辨析, 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

师: (播放音乐) 同学们听听这段音乐, 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生一:我觉得这段音乐是《茉莉花》。

生二:我觉得有点像《茉莉花》, 但应该不是《茉莉花》。

师: (追问一) 到底是不是《茉莉花》呢?

生三:我肯定它是《茉莉花》。

生四:我也觉得就是《茉莉花》。

生五:我觉得不太像。

师: (追问二) 你觉得是《茉莉花》或不是《茉莉花》的理由是什么呢?你是从音乐的哪个方面来判断的呢?

(聆听《图兰朵》中的选段和《茉莉花》。听完后, 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间展开交流, 小组间的交流异常激烈, 有些小组甚至为了各自的观点产生争执。)

生一:我觉得应该从音乐的乐器、音色和旋律来判断, 这首作品不是《茉莉花》。因为音乐是用西洋乐器演奏的, 听上去更像是西洋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旋律跟《茉莉花》的旋律相比也有变化。

生二:我觉得歌唱的语言我们无法听懂, 感觉是用外文演唱的, 所以我觉得这首作品不是《茉莉花》。

(同学们知道通过分析音乐要素去辨析音乐了。)

反思与总结

1.造“氛围”促使学生进入倾听状态

倾听, 是用心感受音乐, 是身体所有部分参与的过程。我们往往会对每次的聆听预设问题, 使学生“听之有物”且能够“耳听所想”。这本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 但有时我们所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 学生若遇上较难的问题, 会在倾听中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 导致不能专注于感受音乐, 头脑中更多想到的是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因此, 适当地改变倾听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感受音乐, 在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再进行“听后言说”, 经常能够收获意外的惊喜。

2.用“对比”带领学生掌握倾听方法

音乐是由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各要素组成的, 同样的音乐如果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 音乐的情感及风格也会随之变化。聆听音乐作品时, 我们运用对比的方法, 引导学生对音乐中的音色、旋律、节奏等进行听辨, 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在课堂片段二中, 同学们一开始深信《图兰朵》中的选段就是《茉莉花》, 当笔者将两首作品分别播放后, 他们对当初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他们运用已有的音乐经验, 借助于音乐要素来阐明自己新的观点。在对比聆听中, 学生通过质疑、分析、阐述, 获得了更深刻的音乐感受。

3.借“动作”帮助学生体验倾听内容

音乐的体态动作是音乐活动最基本的联动, 既能引起主体听觉又能引起主体动觉, 而主体动觉和听觉能够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 产生情感体验。体态动作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动作显化, 帮助主体加强对节奏的情感体验。在倾听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律动体验,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与理解音乐。在课堂片段一中, 听“红旗主题”后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这段音乐的节奏与情绪的特点, 而是通过让学生选择舞蹈道具、设计动作、跟随音乐舞动、口述动作特点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体态动作中充分感受音乐舒展、柔和、深情的节奏与激动、自豪的情绪特点。

4.以“追问”引领学生学会深入倾听

“追问”即追根究底的查问。记得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追问导致怀疑。”笔者认为怀疑可以引领我们深入地思考, 最终获得真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提出很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 如:“这首乐曲活泼吗? 歌中的孩子们开心吗?”或是在聆听音乐时, 教师反复问同一个问题, 或者问一些口头禅性质的问题, 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不仅无助于学生获得音乐感受, 长此以往, 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在课堂片段二中, 笔者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加以追问, 让学生对已有的判断产生怀疑, 继而通过让学生阐述理由, 让学生学会在倾听中借助音乐要素深入思考分析, 最后获得深刻的音乐感受。

8.在音乐中完成人生的进阶 篇八

事实上,音乐并非曲高和寡的专业音乐家的专属,有许多非音乐专业的人士也是超级乐迷,甚至在音乐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能娓娓道来音乐有关的动人故事。爱因斯坦一生与小提琴相伴,曾经用经典解释音乐与科学的关系:“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在这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诗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只要看一个人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猜出这个人的前程怎样;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介入研究琵琶演奏把位的测算,并能演奏琵琶乐曲,诸如这些音乐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的故事举不胜举。

在此次中央音乐学院“首届胡琴艺术节”期间,记者有幸聆听了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学博导、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的讲座。他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精彩而生动地作了关于“音乐文化”的讲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美学家和书法家,他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自己又是一位酷爱民族音乐的乐迷,拉得一手很好的二胡。作为一位文化学者,他行走于世界各地的高等院校间,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结交各地友人;同时也用他手中的二胡完美地表达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内心情感,在音乐的世界中不断完善自我。带着一系列的好奇与疑问,笔者走近了本文的主人公——王岳川教授。

早期启蒙爱音乐 立下志愿学二胡

在北京大学见到王岳川教授时,他一身浅色的中山套装,简洁大气而颇有学者的儒雅风范,谈话间温婉又不失幽默,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此次访谈。

开门见山,他谈起儿时学习音乐的情景,饶有兴趣地聊起了他学习音乐的故事,串联起他追求音乐的少年往事,虽然时隔久远却令他记忆犹新。

王岳川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他的家乡在四川省安岳县。在那有千年历史充满文化氛围的县城里,年少的他受到外祖父的影响,从小对文学艺术特别感兴趣。他在外祖父的指导下练习写颜真卿的《多宝塔》书法,读《千家诗》,并慢慢地开始迷恋上诗书以外的美——音乐。

他的少年时光是伴随着十年“文革”度过的,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抒发丰富情感的音乐被视为禁忌。在那个只能有灰、黑、蓝三种颜色衣服的岁月里,全国传播的音乐只有“红色歌曲”和“八个革命样板戏”,但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像一粒种子埋在了他幼小的心田。在缺少教材和教师的情况下,他自学了一段时间的小提琴,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一直在坚持着。到了70年代后期“文革”结束后,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了一些,文艺也相对有了些许的新意。他说:“我第一次在清晨的广播里面听到二胡演奏大师闵慧芬老师演奏《喜送公粮》,心里万分激动,没想到二胡还有这么好听的曲子,感觉是眼前一亮。在那時,我就立下志愿,要像闵慧芬大师那样也能演奏出这样好听的二胡曲目。”

王岳川教授对记者说:“我觉得很有必要对现在的小朋友们讲,如果没有胸怀大志的目标,音乐是学不好的。学习音乐不是仅仅为了家长的物质奖励,而是在只有一次生命的人生中的自我人格的审美完善。”

由于“文革”的耽误,王岳川上初一年级时已14岁了。他在艰难摸索了一段时间小提琴演奏后感到自己进步不大,便决定前往内江市歌舞团拜访专业艺术老师。老师建议他转学二胡,就此,他与二胡结下一生的不解情缘。而要想学习二胡,首先要解决乐器的问题,说起买乐器,王岳川又给记者讲了一段故事。

当时一把牡丹牌二胡是19元,为了凑够这笔“高额”的费用,王岳川利用暑假时间去挑石头。一周下来两个肩膀挑肿了,最终挑了几十立方米的石头挣了20元钱。当他用这笔劳动所得买了心仪已久的“牡丹”牌二胡,心中油然升起无比幸福的感觉。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怎么把二胡拉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想学习一件乐器可谓困难重重,更何况在遥远的巴蜀。但这些对心怀大志向的人来说,并不是问题。

在王岳川教授看来,现在的孩子不缺乏物质。想学什么,家长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一定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创造。他建议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很容易得到,幸福感不是赐予的而是争取的,要让孩子们在不易获得中获得自我价值认同,知道其中的过程多么不容易,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

王岳川回忆说:“有一天我下了晚自习回家,在蒙蒙秋雨中我穿过街道,隐约听到有一阵阵缥缈的二胡声传来,我意识到这是二胡曲《病中吟》。哀婉缠绵的琴声在微弱的街灯中透过雨夜的帷幕传来,美极了,我不由自主地顺着乐声慢慢寻声走去。当我快接近演奏者时我停下了脚步,望着他苍凉的背影,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听到二胡的苍凉诉说——世界消失了,昏黄的雨雾灯影中,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无形的力量让我莫名感动。于是,我下决心要苦练二胡,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水平。”

三页“宝典”无师通 一生受用传乐忙

王岳川对音乐的痴迷程度也许连现在的专业学生都未必能够达到。虽然他最终没有从事音乐专业的工作,但他对音乐的痴迷和热爱所焕发出来的能量和永不止息的追求,值得很多人学习和借鉴。

为了学习二胡,他四处求师,后来终于打听到一位同学有一本《二胡演奏法》。但出于当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这位“老师”并没有倾囊相助,而是只将教材的一页取下来给他。这页讲的就只有Do、Sol弦D调的演奏法,而关于二胡的各种构造,千金和琴码等等什么都未见。王岳川如同“瞎子摸象”一样,开始学习二胡。临走前,“老师”交代他练好后再拿这页换下一页。几天后,王岳川拿着第一页“宝典”换下面的,这次是La、Mi弦F调,最后就是Sol、Re弦G调。一共三页纸,王岳川在这三页演奏法的“宝典”中摸索着。

然而,未能读到《二胡演奏法》全书,使王岳川非常苦闷。他只好每天听县广播站早晚定时播出的几首二胡曲,如《子弟兵与老百姓》《赛马》《喜送公粮》《红旗渠水绕太行》《金珠玛米赞》《奔驰在千里草原》《台湾人民盼解放》等。每次播出时,他都闭目凝神静听,用大脑“录音”,反复品味琢磨,然后认真在把位上模仿对照,甚至一时兴来与广播合奏。每天吃完晚饭都要练习6个小时,为了不影响邻居休息,他用毛巾塞满琴筒在微弱的琴声中拉到深夜。王岳川告诉记者,这种集中时间苦练的方式非常有效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高难技术的攻破。后来他在30多岁学习钢琴的时候也是这样苦练的,最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相当于钢琴六级的成绩。

在练习二胡时,他还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相关音乐理论书籍,作曲法、和声对位、曲式结构等等他都认真研习。他一边苦练二胡,一边挤出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写过独唱曲、合唱曲、器乐曲和小舞剧,现在他中学老同学还保留着他当年音乐创作的手稿。他强调说:“其实古人早有训诫:毕其功于一役。我在一年时间每天课余时间练琴6至8个小时,随着对技术难度的逐渐攻克,演奏水平飞快进步,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从中学校乐队二胡新手成为了乐队的首席二胡。果真应验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话。”说完,王岳川教授像孩子般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他继续说道:“一年内的全部星期天我都给了二胡,在乐队里我不仅担任二胡独奏,还对乐队里所有的乐器都充满好奇心,大提琴、琵琶、扬琴、手风琴我都学了学,这对我的二胡演奏很有借鉴和触类旁通的意义,我现在还保留着当年演奏这些乐器的照片。”

“有一次,我们学校接到了去校外演出的任务,那是第一次在几千人的广场上演奏。广场上有8个大喇叭,我在独奏《喜送公粮》时,第一次听到从高音喇叭里面传出我独奏的乐音,我的心一下子被击中了,没想到自己演奏出来的音乐如此悠远清越,那个瞬间我真的被自己的音乐感动了。美妙的音乐给人很多力量,求知若渴的我为了具备更高的二胡演奏能力,决定走出县城,到更远的大城市跟专业老师学习二胡。”

王岳川教授引用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如果想达到100分的成绩,就要下120分功夫。音乐的“乐商”对一個人的“情商”和“智商”非常重要,能把音乐学好学精的人,其他方面也会相得益彰。

“我始终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的二胡得到很多人喜爱以后,我开办了‘爱心二胡班’,学生自带乐器,我免费教授他们演奏二胡。曾经这个班级有三十多位学员一起跟我学习二胡,我只是想把音乐的快乐带给更多的人。我的学生们大多数不是从事二胡专业,而是想通过二胡获得更广阔的人生。当然,也有教出来的优秀学生考上了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并到国外音乐学院留学攻读学位。其实,学习音乐不在于学习音符,而在于通过学习音乐美化心灵。”如今他的家乡安岳县在他的带动下,学二胡、写书法、画国画蔚然成风,成为了著名的文化县,当地特别重视对学生们诗书琴画等方面的美育教育。他认为自己在不断追求音乐理想的道路上受益匪浅,以至于对他的人生有了重大的影响,这是智力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在巨大的理想热情驱动力下,读高中时王岳川决定到二百公里外的成都市去购买二胡书籍和唱片。从县城到成都路途遥远,王岳川搭乘了顺路的大货车。雨夜里车子开在崎岖的盘山公路上,长久的奔波让人已经很困乏了,车厢内的他昏昏欲睡,突然司机大喊:“跳车,车子要掉下山了!”此时司机已经跳到失控的车外,猛然惊醒的王岳川急中生智,跳下车的瞬间顺手抄起一块石头顶在了后车轮下,汽车在摇摇欲坠的攸关时刻神奇地停了下来。此时,王岳川的脚几乎站在悬崖边上,如果稍稍再迟些,也许车和人就会坠落悬崖摔得粉身碎骨。事后司机一直称赞他有英雄的侠肝义胆,并答应让王岳川从成都回来仍坐他的车。

到了成都,他直奔春熙路音响店,在二胡唱片柜上将身上仅有的二十元钱,几乎全部用来买了几十张二胡独奏、合奏的薄膜唱片和一本《二胡演奏法》,只剩下喝一碗茶吃一个烧饼的钱。带着几十张唱片,无限满足的王岳川回到了家,开始了如饥似渴向经典学习的阶段。

王岳川教授说:“学习音乐的基本并非乐器的精良,条件的优越,而是是否全心投入,铭心刻骨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是打开技术难点的关键。”

多年苦练修正果 遍访名师得升华

王岳川教授回忆说,他最早的“学习机器”是手摇唱机,记忆最深的就是经常听着听着入了神就忘记了摇动,唱片就停了,赶快继续摇。为了方便学习,高三时他又攒钱换了一台电唱机,从此能全身心聆听音乐,捕捉名家演奏中的关键处。而代价是短短半年多,几十张二胡唱片全部磨损报废。但是用心听的经典二胡旋律,留在了王岳川心中。

学习乐器演奏,技巧训练是特别枯燥的。在二胡演奏时最难的要数不断换高把位的各种指法和一些复杂节奏的高难技巧演奏。面对王国潼的《二胡练习曲》和各种二胡独奏曲,王岳川的“老师”就是唱机唱片和一天8个小时的苦练曲目,使他终于拨开云雾见青天。

197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岳川考入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刚刚搬进宿舍还没来得及熟悉周遭的一切,大学文艺部的焦老师便拎着乐器来到各宿舍挑选挖掘新生中的音乐人才,筹建校乐队。王岳川对此记忆犹新,他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焦老师严格地看谁会演奏,我拿出二胡演奏了《金珠妈米赞》《江河水》。焦老师听后喜出望外,直接任命我为二胡首席,拉着我一起去‘挖掘’学校的其他音乐人才了。就这样我一直在川大乐队担任二胡首席。”

“艺无止境,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在大学期间我每周末到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闵老师和苟老师那里研修二胡,他们在全国虽然不是名师,但给我切实的指点受用终身。在川音,我与当时的优秀学生、后来的二胡教授周钰、音乐学教授管建华成了好朋友,互相切磋得益甚多。”

本科毕业后王岳川考入北京大学读研,毕业留北大中文系任教后,王岳川到中央音乐学院拜访了著名音乐理论家、二胡教育家、书法家蓝玉崧教授和王国潼教授,在二胡与书法方面得到很多启发。其后,又去上海专程拜会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教授,讲述自己的学琴经历,受到闵教授的悉心指导。回到北京请中央音乐学院刘长福教授精心为他挑了一把专业二胡。他对记者说,虽然他出生在偏远的巴蜀,但是学习音乐让他心怀广阔天地,不断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放眼天下才能成就今天的事业。

中国音院被“将军 ” 一曲《二泉》见修为

在北京30年,王岳川教授在完成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之余,从未间断过演奏二胡。从川大到世界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从国内到国外,他用手中的二胡传递着内心情感,也传播着中国文化。除二胡之外他还很喜欢钢琴,他认为学习民乐的人也应该学习一点钢琴,因为钢琴的固定音高对学弦乐的音准有重要的意义。

古人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可是王岳川在30多岁时拜师学习钢琴。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用积攒多年的稿费2700元购买了一台“星海”牌钢琴,这几乎让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拜的钢琴老师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录音系主任)曾田力教授。曾教授教王岳川钢琴,王教授给曾老师传授书法,互学其长。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岳川在钢琴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二胡的演奏也相得益彰。“其实,生活中,如果你愿意做某件事情,而且认清目标坚定地去做这件事,不管多大年龄,永远不会嫌晚。”说完,王教授开心地笑了。

美学家王岳川虽然并非音乐学院教授,但他在二胡教育界的理论建树也具有一定权威性。2012年王岳川被邀请担任“CCTV民族器乐大赛”二胡专业组的电视预赛和半决赛评委,与众多著名二胡演奏家一起讨论评比细则,并担纲专业组评委。他认为我们在借鉴西方音乐和技法的同时,应该在中国二胡界提倡更多的具有中国情调的二胡之美。在全球化的流行音乐潮流中反其道而行之,更应张扬中国本土情调的二胡。这是他担任评委过程中最大的体会。

王岳川出版过美学和艺术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三十多部,可谓学贯中西。作为艺术美学的专家,他的诸多学术著作受到当代文化学者和艺术大家的重视,比如与著名音乐家朱哲琴、何训田成为多年的朋友,与作曲家瞿小松在中国音乐学院演出厅讲演对话,与作曲家叶小纲、刘索拉,作词家阎肃在电视台做文化对话,与作曲家徐沛东在幽兰会所进行书法与音乐对话,与音乐理论家管建华、钱茸合作出版音乐文化著作,与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在搜狐网视频对话……

近年来,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纷纷邀请他到学院进行讲座。2012年夏,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宋飞邀请王岳川参加中国音院举办“文化与音乐”的讲座。宋飞主持,王岳川讲演完毕,师生一片掌声。这时,宋院长拿起自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过的二胡,当着全体来宾的面,邀请王岳川为大家演奏一曲。“这种情况是比较冒险的。”王岳川幽默地自嘲说:“首先我不熟悉这把二胡,虽然名琴价值很高,但上手还是需要时间适应。更何况舞台下坐的都是中国音乐学院专业的师生,我怎好班门弄斧。但是盛情难却无法推辞,我稍作调整,演奏了《二泉映月》。后来宋教授打电话给我说,二胡专业學生们普遍认为我对曲子处理得很有哲理,更深沉和内敛。”

2012年底,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邀请王岳川到中央音乐学院“首届胡琴艺术节”上讲演,讲演结束,得到二胡界于红梅教授、邓建栋先生、田再励教授、周钰教授等专家的好评。

在北大,王岳川的二胡成为了师生们的文化景观:“我每年中秋节时,都要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边,在湖水荡漾、天地尽辉的氛围中轻轻奏弓,很多时候都让我很感动。中秋节,我选择夜阑人静的时刻——赏月人大多散去,湖水平静无波,一轮明月在天上。我在湖边银杏树旁的小拱桥上轻轻地拉《二泉映月》,一曲拉完,身后响起一种怕打扰似的掌声。回头一看,月光下有20多个人,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和求知如渴的学生,轻轻地鼓掌,似乎怕打碎了这一池宁静的湖水。我感到生命的心弦被拨响,并产生了广泛的共鸣。音乐在我生命之中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我的大部分书稿的构思和写作都伴随着激光唱片的音流,尤其是在修改文章和写书法时更离不开音乐。我最欣赏的就是中国的二胡和古琴,因为它带给我一种情愫,带给我一种历史感,音乐是有魂的!”

兴诗立礼成于乐 音乐三境铸灵魂

王岳川教授告诉“小演奏家”和家长们,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也许生命的长度不能任由延长,但音乐可以拓宽人生的美丽宽度和高度。

王岳川通过自身学习音乐的经历,再加之他本人在艺术方面的高深造诣总结了学习音乐的三个阶段或者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习技术、攻克难点、获得演奏的自由,这个阶段是打好演奏基础的最佳阶段。比如在演奏二胡时音准节奏是基础,心曲互通是关键,其后就要熟用抛、跳、顿、揉等演奏法。怎样演奏雄壮的乐曲,如何表现如泣如诉婉约的乐曲,这些都是需要用心琢磨才能心手合一的。这个阶段很多小朋友没通过就轻言放弃,认为二胡不美。其实是没有度过这个关,也就无法达到下一个境界。应该明白“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才是终生的。”

第二个境界是将音乐中的文化和技术完美结合。音乐之所以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是因为音乐中的美最能打动人心。无论悲伤还是高兴,聆听者都能从中体会到。然而音乐中的美和文化寓意需要演奏者不断充实音乐以外的文化才能取得。《礼记·乐记》中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是人的心声和现实的情感呈现。二胡是中国文化中歌唱性的精灵,其歌唱性、朦胧性、含蓄性,将中国情调作了如丝入扣的阐释,使二胡在中国文化重建中,具有了新的心性灵气,新的情绪基调。文化和技术完美统一可以通过这弓弦的有限音流,使人感悟到无限的世界和无限的人生奥秘。

第三境界是用音乐文化行走天下。技术是基础,文化是关键,目标是心怀天下。音乐的影响和魅力是无形的。王岳川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98年他在国外大学担任客席教授,一日傍晚,他坐在花树下面对着夕阳拉起了二胡。《兰花花》《新婚别》《长城随想》一首首不间断地演奏,殊不知在他的外国专家楼上有一位聆听已久的听众,这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外籍教授,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听到王教授的二胡曲他深受东方艺术的感染,说“明白了音乐的真谛不在于时髦的炫技,而在于感动心灵的人性深度”,于是提出向王教授拜师学习二胡。王岳川教授认为有外国人想学习二胡这本身就是向他展示中国文化的好机会,于是用英文教他拉二胡。他后来也叫来了他的弟弟来一起学习二胡,直到他回美国之后还在继续练习二胡。可以说,二胡是艺术外交的重要方式。

王岳川教授指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民族文化正在遭受西方边缘化的现实。他对记者说:“汉字文化圈的文化辐射力正在慢慢萎缩,文化虚无主义使得一些人对本国音乐文化越来越没有自信,我们应该重建中国文化艺术的自信。当我行走全世界大学,各个国家和各国首脑级人物交流时候,用中国的毛笔写下我们的汉字的时候他们都为这美妙的艺术感叹。我相信音乐的魅力同样如此。”

最后,王岳川教授总结了这次关于学习音乐的访谈,他说:“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劝家长们坚持让孩子学习音乐,因为“音乐追求完满”的性质,会隐形地指导一个人的说话和办事,让人格空间增大并逐渐自我完善。中国音乐重视性灵意境,创造出的艺境对心灵有提升功效,召唤人们进入美好的诗意人生。这就是人与艺术精神的内在契合,这样的音乐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我祝愿‘小演奏家’们在音乐的道路上品尝到快乐,在音乐中不断进阶自己的人生,朝着人生理想不断迈进。音乐是对一个人的精神唤醒,是一种心灵追问与对答过程。音乐文化追求没有观光客,正如生活没有旁观者一样。你在演奏音乐这一行为本身,事实上也就是在感受自己的存在深度并透视中国文化灵魂。”

上一篇:小学英语阅读课说课稿下一篇:民兵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