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记忆内容

2024-07-30

选修1记忆内容(通用6篇)

1.选修1记忆内容 篇一

三年后我省课改后的高考怎么考?昨日,我省课改专家在湖北省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论坛上透露,新高考或将涉及高中选修内容。

昨日上午8时30分,原武昌区教研室主任、初中课改研究专家潘泽生进行了《高中课改的全面铺开与初中课程教学改革》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透露,课改后的高考会重点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查,不仅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还要依据学科特点考查学生的理性精神。

在具体考试范围中,潘泽生介绍课改后的高考命题将以必修和选修ⅠA部分为主。而选修ⅠB的内容将以三选一或三选二的选做题形适量进入高考试卷,命题材料更贴近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此,同在高中分会场做报告的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主任、高中新课改研究专家张祖春也表示,在我省自主命题的语数外三科中,选修ⅠA的内容将纳入高考范围。此外,张祖春透露,我省课改年级将在高二下学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具体方案会在高二上学期出台,单一科目的考察内容将涵盖必修、选修ⅠA、选修ⅠB三块内容。

两位专家虽在报告中透露了我省新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部分细节,但两人同时强调,正式方案尚未出台,相关内容应以正式方案为准。

据悉,目前我省高中课改后的课程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又下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并将选修Ⅰ中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三部分。其中选修ⅠA为全省指定选修部分,其所涉及课程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选修ⅠB则是学生在所供选择的课程内容中任选学习。

2.高中化学选修五1-3-1 篇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烷烃的系统命名分四个部分:①主链名称;②取代基名称;③取代基位置;④取代基数目。这四部分在烷烃命名规则的先后顺序为()A.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解析:烷烃的系统命名书写顺序分别为:取代基位置、取代基数目、取代基名称、主链名称。

答案:B 2.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A.①③④

C.①②③

B.②④

D.全部

解析:②错。编号和书写取代基都应遵循“简单在前,复杂在后”的原则。正确命名为:3-甲基-4-乙基己烷。

答案:A 3.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4-甲基-4,5-二乙基己烷 B.2,2,3-三甲基丙烷 C.3-乙基戊烷

D.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解析:A、B两项未选对主链;D项支链位置的序号和不是最小。答案:C 4.某烷烃的结构简式为的正确命名应是()A.2-甲基-3-丙基戊烷

B.3-异丙基己烷,它C.2-甲基-3-乙基己烷

D.5-甲基-4-乙基己烷

解析:烷烃在命名时应选含支链最多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同时编号要离支链最近,且支链位置的总序号和应最小。选项A主链未选对;选项B未选用含支链较多的最长碳链作主链;选项D未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答案:C 5.CH3CH(C2H5)CH(CH3)2的名称是()A.1,3-二甲基戊烷

B.2-甲基-3-乙基丁烷 C.3,4-二甲基戊烷

D.2,3-二甲基戊烷 解析:该烷烃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将乙基展开拉伸后得:

。命名时对主链碳原子的编号应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

答案:D 6.现有一种烃可表示为

命名该化合物时,应认定它的主链上的碳原子数目是()A.9

C.11

B.10

D.12 解析:题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看似复杂,但只要将各种情况下碳链上的碳原子数清楚即可。可得出主链上的碳原子数有11个。

答案:C 7.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2-乙基丁烷

C.3,3-二甲基丁烷

B.2,2-二甲基丁烷 D.2,3,3-三甲基丁烷

解析:烷烃命名时,2号碳上不会有乙基,所以A是错误的;编号时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编号,所以C是错误的;当支键两端一样时,选择支链位置总数小的一端编号,所以D是错误的。

答案:B 8.“辛烷值”用来表示汽油的质量,汽油中异辛烷的爆震程度最小,将其辛烷值标定为100,如图是异辛烷的球棍模型,则异辛烷的系统命名为()

A.1,1,3,3-四甲基丁烷 B.2-甲基庚烷 C.2,4,4-三甲基戊烷 D.2,2,4-三甲基戊烷 解析:异辛烷的结构简式为

其正确命名为2,2,4-三甲基戊烷,则D项正确。

答案:D 9.某同学写出的下列烷烃的名称中,不正确的是()A.2,3-二甲基丁烷 B.2,2-二甲基丁烷 C.3-甲基-2-乙基戊烷 D.2,2,3,3-四甲基丁烷

解析:解此类题的方法是:先按题中所给名称,写出其结构简式,然后再按命名原则,重新给其命名,看与原来名称是否相符,若相符,则原来的命名就是正确的。

答案:C 10.对于烃名,正确的是()A.2-甲基-3-丙基戊烷

B.3-异丙基己烷 C.2-甲基-3-乙基己烷

D.5-甲基-4-乙基己烷 的命解析:该物质主链有6个碳原子应命名为己烷,2号位有1个甲基,3号位有1个乙基,所以其名称为2-甲基-3-乙基己烷。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11.(8分)下列烷烃的名称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明错因并改正。

解析:本题是烷烃命名中几种常见的错误类型,这些类型是:主链选错;主链的碳原子编号错;取代基顺序写错。

答案:(1)主链选错,故不正确。应是2,5-二甲基-4-乙基庚烷。(2)编号错,取代基编号之和应最小,故不正确。应是2,5-二甲基-3-乙基己烷。

(3)取代基顺序写错,应由简到繁,故不正确。应是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4)主链选错,故不正确。应是2,3,3,4-四甲基-4-乙基庚烷。12.(6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命名为“2-乙基丙烷”,错误原因是________;将其命名为“3-甲基丁烷”,错误原因是________。正确的命名为:________。

(2)的名称为:______。

解析:(1)主链选错,编号错误,正确命名为2-甲基丁烷。(2)选最长碳链为主链,从离支链最近的碳原子编号,正确命名为:2,5-二甲基-4-乙基庚烷。

答案:(1)主链选错 编号错 2-甲基丁烷(2)2,5-二甲基-4-乙基庚烷

13.(8分)(1)根据系统命名法写出下列烷烃的名称:

(2)根据下列有机物的名称,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 ①2,4-二甲基戊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2,5-三甲基-3-乙基己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对烷烃进行命名,应按照系统命名的程序,首先选主链,称某烷;然后编碳号定基位;最后再写名称。

(2)由有机物的名称确定烷烃的主链及其碳原子数,再依据支链位置画出碳骨架,最后根据碳满四价原则添氢。

答案:(1)①3,3,4,6-四甲基辛烷

②3,3,5-三甲基庚烷 ③4-甲基-3-乙基庚烷 ④3,3,4-三甲基己烷

14.(8分)(1)是________。的名称(2)2,4,6-三甲基-5-乙基辛烷分子中共有________个甲基原子团。(3)分子中有6个甲基,而且一溴代物只有一种的烷烃分子式是________,结构简式是________。解析:(2)中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知共有6个甲基原子团。

答案:(1)2,5-二甲基-3-乙基己烷

3.高二数学选修1-1单元测试题 篇三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对抛物线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开口向上,焦点为 B.开口向上,焦点为

C.开口向右,焦点为 D.开口向右,焦点为

2.已知A和B是两个命题,如果A是B的充分条件,那么 是 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抛物线 的准线方程是( )

A. B. C. D.

4.有下列4个命题:①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②若 ,则x,y互为倒数的逆命题;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否命题;④若 ,则 的逆否命题。其中是真命题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如果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r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那么( )

A. B. C. D.

6.若方程x2+ky2=2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 )

A.(0,+) B.(0,2) C.(1,+) D.(0,1)

7.已知命题p: 成等比数列,命题q: ,那么p是q的 ( )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要条件

C.充分不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B. 与 不等价

C. ,则 全为 的逆否命题是若 全不为 , 则

D.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9.已知函数 在R上满足 ,则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

A. B. C. D.

10.已知圆的方程 ,若抛物线过定点 且以该圆的切线为准线,则抛物线焦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B.

C. D.

11.函数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A. B.(0,3) C.(1,4) D.

12.已知直线y=x+1与曲线 相切,则的值为( )

A.1 B.2 C.-1 D.-2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直接添在题中的横线上.

13.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方程为 _____ ___ .

14.命题 的否定是 .

15.以 为中点的抛物线 的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

16.若 表示双曲线方程,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最大值是 .

三、解答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题满分10分)写出命题若 是偶数,则 是偶数的否命题;并对否命题的真假给予证明。

18.(本题满分12分)若双曲线的焦点在y轴,实轴长为6,渐近线方程为 ,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9.(本题满分12分)求证: 是方程 无实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0.(本题满分12分)已知 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 是椭圆上的点,且 .

(1)求 的周长;

(2)求点 的坐标.

21.(本题满分12分)设函数 .

(Ⅰ)若曲线 在点 处与直线 相切,求 的值;

(Ⅱ)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与极值点.

22.(本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 ,其中

(1)当 满足什么条件时, 取得极值?

4.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篇四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华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④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⑤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表现: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②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2、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

【备课资料6】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为争夺中国市场,协调列强矛盾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原因:

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求清政府增加偿还借款的本息;

②各地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等,引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2、措施:节支增收

(1)增额度: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额度;(2)降薪俸:降低官员薪俸;(3)裁军节支: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4)增税收: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等。

3、结果:

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②封建官僚转嫁负担,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3)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设厂,无法再禁止中国人设厂,又为了利于增加税收,便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3、困难:举步维艰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改良思潮:

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3、思想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生平简介:

2、主要著作和思想:

(1)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 “变”,只是 “渐进”,而不是 “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特点: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

(1)时间:1895年(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中外纪闻》:舆论宣传 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强学会:政治团体

(1)时间、地点: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3)参与阶层: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1)生平简介:(2)维新活动: 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

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a.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1)生平简介:(2)维新活动: ①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1897年)②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1897年)

3、严复:

(1)生平简介:(2)活动与主张: ①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②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4、维新活动的影响:

(1)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上书等(2)作用:

①启发民智:如严复的《天演论》进化思想的启蒙作用; ②组织力量:如成立强学会等; ③制造舆论:如“公车上书”、《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创办。④形成局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第3课 百日维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图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绪颁布《定国是诏》(翁同和拟),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梁启超、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历史上把这次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2、基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除旧

布 新

作 用

局限性 政治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制度局、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设兵船。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注:新政中未实行的措施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3、初步成果:(反映了„„,有利于„„,动摇了„„)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合作探究1】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 明治维新

百日维新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武装倒幕取得成功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实权

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行之有效

未提建立君主立宪这个要害问题,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爪分中国的狂潮 【合作探究2】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第4课 戊戌政变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关于本节内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新旧势力的概念:

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新势力的依靠是无实权的光绪帝,光绪帝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同时,也希望借维新势力增强同慈禧斗争的砝码。于是软弱的维新派和同样软弱的光绪帝互为依靠。

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趋炎附势,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追随旧势力,所以,旧势力在朝廷权高位重,在中央和地方很有力量。

新势力

旧势力

(弱,受约束)光绪帝

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解除远离)翁同龢

荣禄(提升重用)

(地方官员个别代表)陈宝箴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

在新旧势力的交锋中,新势力明显处在劣势,为变法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举措: 旧势力

新势力 人事权 军 权

慈禧解除翁同和的军机大臣,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基 础

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慈禧训政

拉拢袁世凯,不识其真面目

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伊藤博文

光绪帝在短短的几天内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改革的举措,在守旧势力看来光绪帝听信“康党”之言所采取的激烈举动,已大大违背了“祖宗之法”,危及到了权贵们的切身利益。经过密谋,决定奏请慈禧“训政”,中止光绪帝处理政务的实际权力以扭转局面。而掌握实际最高权力的慈禧从一开始就希望所谓的变法在她能接受和控制的范围内。可是光绪帝竟然自作主张,慈禧自然恼怒。在光绪帝提出想建懋勤殿进行议政时,慈禧不准,且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惊慌失措,迅速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密谕,表示自身难保,求救。再次召见袁世凯,进一步拉拢,擢授侍郎,专办练兵。并暗示他可不受荣禄节制。面对危急的形势,康与林旭、谭嗣同、梁启超等共商,决定劝袁举行政变。袁世凯不置可否。这一幕反映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穷于被动应付,胸无良策。此时大有“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伊藤博文是日本前首相,对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为了和俄国争夺在华权益,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改革。伊藤博文访华就是为了此目的。光绪帝“决意欲开懋勤殿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这里说的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具体是指日本的前首相伊藤博文和英国人李提摩太,皇帝准备聘请他们为顾问官。目的有二:其一是贯彻维新派的一向主张联合英、日以抗衡俄国的外交路线,试图依靠英、日的帮助,来巩固皇帝和维新派的地位,对慈禧等守旧派构成威慑;其二向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的经验,由伊藤指导变法改革。9月11日,伊藤博文以所谓私人游历的身份来到天津。他的到来使守旧派感到十分恐惧,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伊藤博文访华增加了慈禧的恐慌和不满,慈禧担心沦落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于是加快了政变的步伐。

2、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

3、经过:

(1)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3)废除变法: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具体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③存在依赖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的幻想;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⑤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2、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3、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①政治: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②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2】试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国际环境:

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

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3)思想文化: 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4)领导力量:

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5)改革途径:

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6)改革措施:

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单元小结:

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边疆出现危机并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5.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

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_

(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

(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二、范例选讲

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在△ABC中,p:A>B q:BC>AC;

(2)对于实数x、y,p:x+y≠8 q:x≠2或y≠6;

(3)在△ABC中,p:SinA>SinB q:tanA>tanB;

(4)已知x、y∈R,p:(x-1)2+(y-2)2=0 q:(x-1)(y-2)=0

解:(1)p是q的充要条件 (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 C )

A、x<0 B、x<0或x>4 C、│x-1│>1 D、│x-2│>3

例2.填空题

(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 条件.

答案:(1)充分条件 (2)充要、必要不充分 (3)A=> B <=> C=> D故填充分。

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

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 xy≥0;

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

若xy≥0即xy>0或xy=0

下面分类证明

(Ⅰ)若x>0,y>0则|x+y|=x+y=|x|+∣y∣

(Ⅱ)若x<0,y<0则|x+y|=(-x)+(-y)=|x|+∣y∣

(Ⅲ)若xy=0,不妨设x=0则|x+y|=∣y∣=|x|+∣y∣

综上所述: |x+y|=|x|+∣y∣

∴|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例5.已知抛物线y=-x2+mx-1 点A(3,0) B(0,3),求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

解:线段AB:y=-x+3(0≤x≤3)-----------(1)

抛物线: y=-x2+mx-1---------------(2)

(1)代入(2)得:x2-(1+m)x+4=0--------(3)

6.选修1记忆内容 篇六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梭伦改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1.结合地理环境,帮助学生了解雅典城革前雅典的城邦出现的平民与贵族的邦的经济状况、社会阶层与政体特点。社会状况,认尖锐矛盾以及工商业奴隶

2.引导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分析梭伦识梭伦改革主的政治要求。

改革:在内忧外患的困境面前雅典推举梭的必要性。

2.知道雅典贵族进行伦全权负责改革。的局部调整不能缓和

3.联系必修Ⅰ中古希腊城邦文明与地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环境的有关知识,分析雅典的社会阶级关3.认识梭伦改革的必系,认识梭伦改革的深层次原因。要性。

4.引导学生感受“六一汉”的生存状况与贵族的专横,体会辉煌的雅典文明也走过风雨飘摇的历程。简述梭伦改1.简述梭伦改革在颁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提炼关键词、革的主要措布“解负令”、确立财产制作表格等方式来把握梭伦改革的主要施,指出改革等级制度和推行国家措施。的基本特点。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

2.关于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可以的主要措施。

指导学生用图示法来说明其中所包含的2.指出梭伦改革呈现政治民主性。的“革命性”与“中庸式

3.梭伦改革的革命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触”的基本特点。

及土地占有关系和打破贵族专权;中庸式3.感受诗人政治家冲特点主要体现为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和政治地位又确认财产等级制度和保护怀和理想。贵族特权。教学时要对特点给予必要的提

示和论述。

4.适当地援引梭伦的诗歌来进行教学。

分析梭伦改1.分析梭伦改革对雅革对雅典民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主政治建设极影响。的影响。

2.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3.认识到制度设置是

1.注意引导学生先从改革的若干措施来? 咛宸治觯俣运舐赘母锏挠跋旄枵宓乃得鳌?

2.教师要适当补充材料,联系必修Ⅰ“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经过一系列改革的发 1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展历程而最终形成的。体会精英意识和平民

3.回顾梭伦改革前夕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情怀。

结合梭伦个人事迹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谈谈如何坚持正义原则,培养平民情怀。

二、史论共享

梭伦改革的政治影响: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三、知识梳理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雅典城邦的社会状况

1、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 位于希腊 半岛,分布着小块的。(2)资源丰富:生产葡萄、橄榄,富藏优质 和。(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

2、社会组织的演变:

(1)“荷马时代”:由多个部落或氏族构成,长期纷争。(2)国家的雏形:约公元前9-公元前8世纪。

3、主要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包括、)

(二)复杂的社会矛盾

1、贵族专权:(1)表现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政治上:贵族把持首席执政官、等要害部 门;体现平民地位的 没有实际权力。

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 ;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2)结果: 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 的反抗;雅典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仍没有化解。

2、工商业奴隶主的呼声:

(1)工商业奴隶主的兴起: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推动了 的发展;有些平民和贵族经营工商业,逐步形成 阶层。(2)各派的政治要求

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 政治,以巩固自身既得利益。山地派:实行激进的,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实行 的改革,反对。

(三)临危受命的梭伦

1、走上政治舞台

(1)的侵略:邻邦梅加腊占领,雅典统治者无力收回。(2)收回萨拉米斯岛:梭伦率领 军队,一举收回领土。

2、当选执政官:公元前 年,平民与贵族矛盾再度激化,内战一触即发,梭伦当选为,全权修订,进行改革。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1、内容:废除债务奴隶制,因 而沦为奴隶的人获得自由;废除“ ”制度,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 ;制定“ ”,杜绝贵族侵占平民的财产。

2、应对贵族反对:依靠 支持,坚持推行改革;这稳定社会秩序,调整了部分 措施。

3、影响: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对内:贵族的 受到制约,逐步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解除债务奴隶制,雅典城邦的 成为享有人身自? 珊凸袢ǖ墓瘛? 对外:为了获得更多的,积极向外掠夺奴隶,走上奴役 的道路。

(二)确立 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

2、标准:按 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3、权利义务:财产越多,等级,享受的权利,应尽的义务也,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

4、结果:虽然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但是打破了贵族依据 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 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重新分配了国家 &n bsp;,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为雅典 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建立“ ”

1、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

2、主要措施:恢复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削弱 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 的常设机构,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设立

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被打破;废除许多严刑峻法,制? ┝艘恍┬路伞?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1、目的:扩大 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

2、措施:

(1)农业:禁止,抑制粮食涨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的出口。

(2)工商业:鼓励 ;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吸引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

(3)其他方面:改革 和 ;确立私有制,承认 的原则;倡导,抑制奢侈浪费;禁止挥霍无度,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3、意义:大大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客观原因:梭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与 的矛盾。主观原因:梭伦不愿建立,践踏民主政治。

2、僭主政治的建立;

(1)原因:雅典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三派斗争激烈,政局动荡。

(2)建立:公元前 年,凭借武力夺取政权,建立了个人独裁。(3)措施:没有废除 的成果;打击贵族势力,提高 的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1、梭伦改革? 睦芬庖澹?(1)经济上:梭伦改革为 的振兴和富强开辟了道路,使雅典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

(2)政治上:梭伦改革动摇了 统治,奠定了城邦 的基础;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和 等国家权利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 的政治权利。

2、民主政治的确定:公元前6世纪末,通过反对僭主政治执政,进一步促进了 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并使其最终确立。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1)原因:主要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因此梭伦主要扮演了“ ”的角色,很多改革措施具有“ ”色彩。

(2)表现: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使得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 的权利;贵族势力削弱,但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残余仍得以存续;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巩固练习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古希腊文明发生的典型地域特点是

A、大河流域 B、交通枢纽 C、政治中心 D、海洋辽阔

2、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雅典贵族把持的权力机关有

①首席执政官 ②长? 匣嵋? ③公民大会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3、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出现了许多“六一汉”和债务奴隶,这种现象能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雅典下层平民的生活状况 B、贵族用放高利贷的方式盘剥平民 C、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 D、雅典土地资源稀缺

4、公元前625年,雅典平民巴巴拉窃取葡萄被依法论处,依照当时的法律,他将受到怎样的制裁

A、出卖为奴 B、处以死刑 C、处以罚款 D、关进监狱

5、下列对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 B、他们在工商业活动中使用奴隶劳动

C、他们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D、他们都是由平民发财致富而形成的

6、当时雅典公? 裢蒲∷舐孜紫凑俚墓餐康氖? A、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B、巩固贵族的既得利益 C、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城邦统一 D、征服其他城邦的需要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1、下列措施中对限制雅典贵族进行土地兼并起到直接作用的是

①废除了“六一汉”制度②“遗嘱法”的制定③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④拨款赎回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公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对雅典的财产等级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A、划分等级的标准是公民的财产,后来计算财产资格时将非土地财富也包括在内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成正比

C、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权利垄断政治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地位 D、收益最大的是平民阶层

3、雅 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四百人会议 B、首席执政官 C、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

4、对“四百人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B、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 C、全体公民都可以当选 D、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5、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他可以

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③当选为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公民中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公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1、梭伦之所以出走他乡,离开雅典,主要原因是

A、梭伦建立僭主政治未获得成功 B、梭伦想去外邦漫游 C、梭伦未能消除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 D、梭伦改革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2、梭伦因其改革遭到责难和讥讽而出走后,企图推翻其改革成果的是

A、山地派 B、海岸派 C、僭主派 D、平原派

3、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5世纪,雅典的历次改革中使民主政治最终确立的是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A、梭伦改革 B、庇西特拉图改革 C、克里斯提尼改革 D、伯利克里改革

4、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

5、从根本 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措施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鼓励发展工商业 C、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 D、设立“四百人会议” 

6、关于梭伦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富有的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B、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C、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 D、贵族凭借财富,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公民主要包括  ① 贵族 ②平民 ③奴隶 ④外邦人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不属于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的有

A、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B、确立了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制 C、氏族制度的残余得以存续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3、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

A、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 B、奴隶主阶级对自由民的专政 C、共和制的管理形式 D、雅典公民阶级的自我管理形式

4、削弱贵族长老会议权力的举措是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A、“解负令”的实行 B、“四百人会议”建立 C、恢复公民大会 D、财产等级制改革

5、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6、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 死锔母? D、庇西特拉图改革

7、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其最大的受益者是

A、平原派 B、山地派 C、海岸派 D、激进派

8、雅典社会的平民

A、都是农民,遭到贵族的盘剥 B、都是公民,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 C、都深受债务之苦,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D、经过梭伦改革,取得了与贵族完全平等的权利

9、贵族把持要职,其中长老会议的职责有 ①最高决策 ②监察 ③审判 ④自由选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下列关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因上,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 ②方式上,曾经出现过暴力冲突 ③二者的斗争直接促成了梭伦的改革 ④梭伦改革一举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梭伦确定的财产等级制度是

①公民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 ②公民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 ③公民等级越低,承担的义务越少 ④不同等级的公民虽然享受的权利不同,但所尽义务相同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下列对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 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C、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利机关 D、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

13、梭轮在改革中禁止粮食出口的直接目的是

A、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B、发展农业生产 C、抑制粮食价格,保障平民的生活稳定 D、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14、在财产等级制度下,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统治阶层的行列的原因是 A、出自贵族 B、出身平民 C、经济实力雄厚 D、贵族权力被削弱

15、梭伦除旧布新的措施之所以能够适应“海岸派”的要求,是因为“海岸派”的主张①反对贵族特权 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③主张实行激进的社会改革 ④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梭伦以财产为依据划分公民等级,克里斯提尼以区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其共同点是

A、剥夺贵族的政治权利 B、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造成的不平等 C、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D、打击氏族贵族,维护平民利益

17、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A、梭伦--制定“遗嘱法” B、克里斯提尼--“陶片放逐法” C、伯利克里--最终确立民主制 D、庇西特拉图--设立“五百人会议”

18、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动摇了贵族专制? 持危於顺前蠲裰髡蔚幕? ②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的社会基础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

19、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 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 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0、平民对梭伦的改革有很多抱怨,主要是由于其改革

A、使平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B、给平民的经济政治权利太少 C、不在雅典推行僭主政治制度 D、没有实现广大平民任何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被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

材料二: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等级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 等级名称 500斗级 骑士级 双牛级 日佣级

财产资格

分享的政治权利

年收入500麦斗以可担任一切官职 上

年收入达300麦斗 可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 年收入达200麦斗 可出任低级官职 年收入200麦斗以有选举权无被选举下 权

材料三: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物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该措施主要解决了哪一问题?结果怎样?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梭伦曾经写诗描述他的改革措施:“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信息,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3)根据材料三回答,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概括归纳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有何特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3)梭伦改革对本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第1课: DBCBDC 第2课: CDCCBB 第3课: CDDAAD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ABACA AVBAB BDCCD DDDDB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1(1)措施:“解负令”。问题:贵族以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农民,平民无力偿还债务,成为“六一汉”或沦为债务奴隶,有的甚至被卖到外邦作为奴隶。结果: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使雅典城邦的原居民不管贵族和平民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

(2)打破了贵族依靠血缘门第特权世袭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但是,改革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特别是下层平民参加国家高级管理职位的机会,因财产资格而受到限制,所以梭伦并未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3)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 机关;制订新的法律。

上一篇:XX公司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听班主任工作汇报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