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2024-10-31

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共12篇)

1.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篇一

数学建模竞赛已经过去两三周了,回想起来,能有机会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们进行公平、公正的比赛,我感到非常自豪。虽然说,我们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但是我认为这两个月的时间是值得的,是值得记忆的两个月;是值得回忆的两个月;是有意义的两个月。现在想想,那培训和参赛中经历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除了在培训中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扩宽外,我感到对我影响最大的要属那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使我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总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使我体会到了和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数学建模竞赛以“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为宗旨。数学建模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需要队友间密切配合。要达到这点,参赛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发挥所长,肯于接纳队友的观点与意见。正如我们今年竞赛那样,面对A题和B题我们要有一个选择,一个三个人一致的选择,A题的人口模型和B题的公交线路,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模型肯定都有相对容易的方面和相对较困难的方面。记得我们当时讨论了好长时间,最后统一了一下意见A题模型较多但建立一个比较符合题目且有一定创新的模型较为困难而B题数据较多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比较容易建立一个较符合题目的模型,我们选了B题,这是我们交流思想,接纳和权衡彼此观点与意见的结果。在接下来的就是我们三个队友的具体的分工,考虑到一个人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的是一个队,我们的的压力都比较的,记得我当时的压力就比一个人时大的多(因为我清楚我写程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的我们模型的结果,甚至是我们的论文是不是能够完成),也许这就是集体精神的作用吧!使我真正的意识到没有合作是做不好事情的。现代社会需要合作,合作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胸怀来容纳。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我对计算机编程有了新的认识。我是学计算机的,平常也写过很多的程序,不过那都是事先设计好的题目,要么是课本上的,要么是老师限定好条件的,有时却不知道和现实怎么联系到一起,感到没有用,也不知道怎么用。因而,写程序往往并不是出于多大的兴趣,然而这次竞赛却使体会到了那种完成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序的成就感,连续的十几个,二十几个小时写一个程序也是也个挺刺激的事情,一个很少有机会体验的经历!

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建模竞赛可以锻炼思维,培养语言表达,无论是在培训期间还是在竞赛的那三天,大脑真正的进行了思考,一种不同与以往的思考,一种没有框框架架的思考,一种真正自由意义上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使自己看问题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虽然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头绪,同时为了解决问题,查资料、看书,查看相关专题,在短时间内要理解运用相关知识,这更使大脑能主动地去想问题,思考问题,提高了我们学习和应用知识的力。这是我们平常学习很难得到的。

可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数学建模竞赛充分体现出了严谨治学、善于否定自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建模竞赛给了我们一次简单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体验。我在其中体会最深的莫过于严密和细心,一个模糊和粗心可能带来一个完全不可知的后果。就在这次竞赛中,我在写程序时的一次疏忽,造成结果的完全错误,以及接下来的四五个小时没有进展,要知道这四五个小时代表的什么,后来找到错误时才发现是那样的“对不起”那四五个小时,是那样的不应该,仅仅是在地址访问时少考虑了一种情况。也许这就是科学研究中所要求的严谨吧!说真的,在当时检查出错误时心里有几分的兴奋(算是成就感吧!),但更多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或是感到自己好笑,或是后悔当时的疏忽。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一种不容你再犯同样错误的经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在以后的生活还是学习中将永远记着这“四五个小时”,也许这就是经历之后的收获吧!

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扩宽。数学建模教会了我们用数学的知识认识一切,使得我们对问题的审视角度多了一层变化。在暑假的那段时间使我的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扩宽,将所学的数学和其他方面的知识活用到经济,管理,工程,生物等各个领域,感受到从来没有体会到的成就感。如我们在培训时遇到的出版社问题,线路选择问题,优化问题,污染问题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各各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我们在求解以及表达这些模型的过程中,也使我们的软件应用水平,文章的写作水平,特别是用数学思维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然数模使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她培养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比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文献能力,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和队友一起奋斗的过程中,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和指导老师孙老师的交往中,使我体验到了完全不同于课堂的另一种师生友谊;与周围的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领悟和理解别人的意思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有就是培养了自己的吃苦耐劳,在竞争中勇于挑战自我,在拼搏中开拓创新的精神。说起吃苦耐劳,自己都很佩服自己那三天三夜的精力,一种难得的经历。

虽然仅有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但是这段日子的收获却也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列举出的,所得到的感触实在颇多,我认为数学建模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她已经超越了竞赛本身的界限,无论结果理想不理想,我想这段日子的回忆都将会伴我一生,这段日子的收获都将会对我今后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篇二

1 培训方式的改进与交流平台的建立

1.1 实现培训方式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与培训是指导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方式, 在此培训方式下, 学生需在较短时间内接受、理解大量的信息, 难度高, 强度大, 因此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要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1]的原则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除了指导教师讲授, 学生听课的培训模式外, 可采用的培训方式有: (1) 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老师可先将同一类型的题目分发至各个小组, 各小组组织时间做题, 将做题结果交回给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进行汇总讲解; (2) 学生自己讲解题目, 将题目指派到学生名下, 课堂培训时由学生自己讲解其解题思路, 再由老师点评更正; (3) 对基础扎实, 反应较快的同学增加额外的培训时间, 由指导老师引导, 组织小班讨论、讲解; (4) 定期进行测试, 请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其他师生一起分享解题心得。

1.2 建立良好、高效的交流平台

良好、高效的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2]。可创建数学竞赛的QQ群作为交流平台, 要求所有指导老师与参赛学生都加入该群, 学生可按年级或专业自行组成讨论小组。指导老师与学生都可将相关的资料上传至QQ共享, 供大家下载、学习。一方面, 学生在课堂听课之外有相应的习题供其练习与巩固, 对于课堂以及练习中遇到疑问, 学生在自主思考之后也未能解决的情况下与老师进行沟通, 及时地解决了疑问。另一方面, 学生将待解决的题目发至对话区, 所有学生及老师均可对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讨论的过程中去寻找解题思路, 这让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都深刻体会到别人从什么角度去思考解决同样的问题, 让所有学生与老师都受益匪浅。

2 培训计划的制定与竞赛梯队的形成

2.1 制定循序渐进的培训计划

单一的赛前集中培训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消化大量的信息, 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中途退出, 因此制定循序渐进的培训计划能保障培训够顺利进行。培训可分为三个步骤:步骤一, 入门培训。这一步骤可在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 对高数进行系统复习与知识点补充, 并从课本和考研题中选取难度适中的题目作为练习题。步骤二, 强化训练。这一步骤可在暑期时进行, 内容为中等难度的竞赛题。步骤三, 模拟冲刺。这一步骤在学年的第二学期数学竞赛预赛前进行, 指导教师先将模拟试题上传至QQ共享, 由学生先自行测验, 之后再在培训时讲解。也可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看法, 形成良好的交流、探讨氛围。通过入门、强化与冲刺这三个阶段, 学生洞察题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2.2 实现分层培训, 形成持续的竞赛梯队

参赛学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初次参加竞赛的大二学生;已参加过1~2次竞赛的学生;备战考研的学生。各年的参赛结果表明获奖的选手多为已参加过数学竞赛的学生及备战考研的学生, 因此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分层培训可使培训更高效、更合理。对初次参加竞赛的大二学可从教材中的难题为起点, 逐步加大题目难度对其进行培训;对已参加过1~2次竞赛的学生可适当复习基础知识, 针对各知识点讲授新的题目;对备战考研的学生可不讲解基础知识, 重点讲解考研题目, 在此基础之上加入竞赛题目。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并形成持续的竞赛梯队是竞赛的主办方和参赛学校都关注的问题。可通过下述途径解决该问题: (1) 做好数学竞赛的宣传工作:通过赛前动员、赛后总结表彰及获奖选手报告参赛经验等一系列活动扩大数学竞赛的影响, 让学生充分了解竞赛的宗旨、形式与作用。 (2) 将竞赛培训设置为选修课程, 获奖选手除获奖励之外还可获得相应的兴趣学分。 (3) 将辅助考研学生作为竞赛培训的机能之一, 通过针对性强的培训提高考研学生的考研成绩, 为数学竞赛与竞赛培训建立良好形象。

3 培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以往几届的竞赛试题无固定的规律和模式, 题目灵活机动, 综合性强, 难度较大。提高学生竞赛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题目, 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所以培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为重要。全国各地区或高校的数学竞赛试题、考研试题以及往届数学竞赛的试题均可作为培训材料。可根据题型、难度对这些试题进行分类、排序,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类题型, 循序渐进地掌握好各类题型的解决方法。另外, 也可从《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等数学专业的专业书中选取与高等数学联系较密切的知识点, 作为培训资料的一部分在培训时补充讲解,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竞赛培训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紧密结合

对于本科层次第二批次招生的理工科学校而言, 高等数学与其大多数专业的后续课程联系紧密[3], 因此这些学校均十分重视高等数学的教学。但是近年来, 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 大学生总体入学水准和综合素质都不甚理想。因此授课教师在教授高等数学时更侧重于讲解基本的计算, 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修养的培养, 这限制了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的发展。竞赛培训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紧密结合, 可弥补日常教学中的不足, 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 发现数学创新人才。

竞赛的指导老师应承担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并要对于非数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各章节应补充加强的知识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可在日常教学中选出需补充加深的知识点并寻找相应的练习题, 经指导组成员讨论、筛选后确定具体内容, 在入门培训阶段补充讲解。实践表明好学的学生对补充的知识点非常感兴趣, 会在课后积极提问, 也会主动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竞赛培训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紧密结合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地体现和诠释了数学竞赛的宗旨。

5总结

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培训模式, 制定循序渐进的培训计划,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与练习平台, 加强数学竞赛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结合,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 使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有更深入地了解,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修养, 进而发现和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庶.在制图教学中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J].科技视界, 2014, 31:185-186.

[2]徐学莉.在探究交流式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8:76-77.

3.瑞典不为竞赛的“数学竞赛班” 篇三

这个为数学尖子特设的项目,在瑞典全国只有4所高中开设,因为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瑞典国家队的学生几乎都出自这4所学校,因此该班也被视为“数学竞赛班”。以2013年为例,瑞典国家队6名成员中有3人出自丹德吕德高中,其中一人曾获IMO银牌。

在中国,IMO国家队的选拔一般从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市一等奖中选前几名参加冬令营培训,再从中遴选出部分参加国家集训队,最终选出综合测试分数最高的6 名学生入选国家队。在2012年以前,只要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市一等奖者,即可得到大学保送资格;从2013年起,须进入国家集训队方能获得大学保送资格,但获得全国联赛省市一等奖的学生在大学自主招生中依然具有很大优势。在升学的巨大诱惑下,从小学到高中,我国可谓全民奥数,遍地开花,一片欣欣向荣之象。

瑞典的大学升学则取决于高中阶段的成绩(如果高中阶段成绩不好也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测试作为补救),却没有任何政策将数学竞赛与入学挂钩。因此,瑞典每年申请“数学竞赛班”的学生人数虽远少于中国,但学生的动机却十分单纯——仅仅因为对数学的喜爱。

出于对培养人才的考虑,也出于培养数学人才的需要,我虽意外又觉得符合情理:瑞典“数学竞赛班”并不是围绕数学竞赛来开展教育活动的,而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全面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素养,换言之,其培养模式是完全素质化的。

在3年的学习中,学生除须完成国家规定的高中数学内容外,还要额外修习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离散与组合数学4门课程——这恰是大学数学系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在每周8小时的课程中,6小时由该校数学教师任教,2小时由大学教师讲授。带教数学竞赛班的数学教师通常也有几年的大学任教经验。

除此以外,学生还须在高二或高三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数学论文。经笔者了解及阅读,学生论文的水平大概相当于国内数学系本科生毕业论文。

在中国,参加数学竞赛班的学生往往用约一年的时间快速学习高中知识和极少量高等数学知识,随后投入一两年以题海战术为主的竞赛训练。而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在全力以赴专功数学的前提下,完成4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外加一篇本科论文一般也需要近两年时间。那么,丹德吕德高中的学生是如何做到同时兼顾其他高中文化课程并准备数学竞赛的呢?

“他们不为数学竞赛作额外准备。”丹德吕德高中高三数学竞赛班的数学教师乌勒夫直截了当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拿作业来说,他们一周只有10道题不到的家庭作业,有时甚至只有一道。”

“可是,如果他们多花半年为数学竞赛作一些针对性训练,显然会考得更好,很可能银牌就变成金牌了,为什么不多作些训练呢?”我还是忍不住追问。

“银牌变成金牌有什么意义呢?”乌勒夫似乎对我的问题感到很奇怪。

“为了荣誉!”

“我们从不追求这些,老师和学生都不。”乌勒夫答道,带着北欧人特有的淡定,“枯燥的竞赛训练与数学的本质相去甚远,反而可能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并影响他们对高等数学核心内容的理解。学生来这里是为了数学,不是为了数学竞赛。”

在与丹德吕德数学竞赛班学生的聊天中,乌勒夫的说法得到了验证。不止一个学生表示,他们对更贴近数学本质的内容更感兴趣,也乐于进行数学研究或撰写数学论文。至于竞赛,则只是水到渠成的产物,“胜”亦欣然“败”亦喜。

非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数学竞赛高手,潜力才更不可限量。也正因如此,这些学生始终能保有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大相径庭,许多中国学生在初等数学的技巧中翻滚多年后,最终发现高等数学完全不是他们之前以为的样子。而在高中阶段较为全面地了解大学数学内容后,丹德吕德数学竞赛班90%以上的学生会保留对数学的兴趣,最终进入数学系深造。相较之下,国内众多数学竞赛班的尖子生拿奖后彻底放弃数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作为数学竞赛超级强国却在当代数学史上鲜有建树。

几天后,在一节旋轮线的课堂中,乌勒夫老师和学生一起展示了瑞典人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在这节高难度的数学课上,乌勒夫先用半个小时介绍旋轮线的物理背景、方程推导,并利用三角变形和积分技巧求旋轮线长度。授课过程逻辑清晰、行云流水,在关键概念和计算上处理得非常严谨,强调了每个变形的等价性和公式适用范围。之后,乌勒夫并没有讨论哪怕一个例题,却拓展地介绍起旋轮线与最速降线的关系,并在学生的提问下与学生讨论该证明的一些基本观点与想法。(限于工具,高中生并不能证明这个很难的结论。但随着乌勒夫的引导,有几个学生竟已能触及变分法的基本想法!)

在一个多小时的课堂里,学生们在教师推导讲授时仔细聆听,做笔记,偶有提问。而在之后半小时的讨论环节中则表现热烈,问题层出不穷,部分学生还结合计算机做图验证或辅助计算,直到下课。毫无疑问,学生都从这堂课中不仅收获了基础知识和方法,还充分锻炼了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这实在是我梦寐以求的课堂环境啊!

在课堂中,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瑞典学生对微积分的运算技巧等内容并不生疏,基本达到了国内数学系本科生的水平。事实上,国内数学竞赛课程也有微积分,但只限于计算和求导,以用于更方便地求解初等数学题,对导数、微分等核心概念却往往一带而过。

怀着最后一丝疑惑,我问了几个学生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不出意外,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到位,这与国内一些竞赛“专业户”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写这篇文章,既是对瑞典数学竞赛教育的一个简单介绍,也愿能对我们的同行有所启发,使数学竞赛早日回归到数学竞赛的初衷,即培养兴趣,开发潜能。但愿有一天,不爱数学的孩子不会埋头于竞赛训练,爱数学的孩子不会在通过层层选拔得到大奖后却不再热爱数学。

构建一个真正适合数学尖子生发展的初等教育模式,我们任重道远。

4.竞赛数学学习心得 篇四

对于今年来学的竞赛数学,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我觉得学习应该有个好基础,我们都知道万丈高楼离不了坚实的地基,学习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平时对书中的定义概念一定要清楚,而且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平常在你遇到问题感觉很棘手的时候,当你从定义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往往有预想不到的效果,我认为这些都证明基础东西的确很重要!

第二,学习应该经常总结,真的把它当回事去做,我们都知道其实大学的课程比高中要多很多的,而且进度都很快。这样以来我们学的东西都会比较多,也比较乱,感觉没有头绪。这就要求课后,我们一定要自己花时间好好复习,好好总结。让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达到暗熟于心的目的。这样我们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第三,解题应该掌握方法,不应盲目下笔。这点我认为我的老师对我影响挺大的,在解题时他经常会将一句话,就是“拿到问题看是什么类型”我觉得这不只是一句话,它告诉了我们一种解题的思想,首先你应该清楚你解的是什么题,考你的是什么。然后你按类型对应找方法去解,这一点也说明我们前面的总结是很重要的。而且,一道数学题,我们不应该只是满足一种解题思想,我们应该用多种思想和多种方法去开拓思路,发散思维。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么在解题时应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因为没有平时的细心教导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

第四,平时应该多让自己锻炼一下,多参加一些学校,院系或其它

单位开展的各种有关数学的考试或竞赛,去检查一下自己,我觉得不一定要获得什么,但至少可以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增加一些见识.在这我想对大家说:数学竞赛就很不错,首先考前辅导是对自己以往知识的一次复习和总结,可以让你把以前的很多遗忘的东西重新回顾一下,其次竞赛数学其它数学学科相比更注重能力和思想的考查,对提高大家数学积极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它是对大家以往所学的内容也是一次全面的考查以及总结.这对大家从整体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有很大的帮助!还有竞赛数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和老师直接交流,请老师答疑,向老师们请教成功学习的经验。

5.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篇五

全南县第二小学 陈永添

2013年11月12日,我有幸和另四位同事参加了赣州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观摩活动,在这三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我校钟洁婷老师的《认识时间》、赣县韩秀珍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会昌县庄口镇中心小学林梅老师的《8的乘法口诀》、赣州市开发区湖边邱丽凤老师《认识分数》、南康市第四小学刘香兰老师的《可能性》、瑞金市解放小学赖明玉《用字母表示数》等20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了市数学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介绍本县家乡特产、旅游风景等等,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有的老师用到了姚明的高度,《可能性》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和魔术入手,《认识钟表》利用带学生旅游上犹一天的时间变化等等,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

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图意。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六、产生的几点疑惑。

(1)一节课中解决问题与算理探究孰轻孰重?从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未知的关系引导学生列算式。启发学时搜索知识储备探寻算式的解法,这两者哪一个应该占得时间更长些?我觉得很多以计算为

重点的课,“解决问题”设置的素材很多都不理想,冲淡了教学的重点。

(2)几节课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激励的语言较少。相比较我更欣赏文清路小学老师上课时的感觉。他们的老师上一节课,可能造就一个杰出人才。比如学习信心的鼓励,学习方法的鼓励让人终生受益。

(3)训练量都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技能。我感觉在“解决问题”的红点讲完以后完全可以分层练习,如编制信息收集题组,信息整理题组,选择策略题组,提出问题题组。最后一道综合题。一句话种子分类练习。

6.小学数学口算竞赛(计算竞赛) 篇六

诚之意辅导中心 小学数学 计算竞赛

姓名:成绩:

一、直接写得数

50×70=30×80=21×40=98-9=460-35=31×30=580-140=5×150=

120×7=300×30=11×80=215+60=25×30=36×3=24×5=350-90=

130×40=9×60=18×40=16×50=70×140=20×150=33×40=210÷3=

3×28=670-90=180×2=52×60=90×17=56+80=3000÷5=29×300=

500×13=20×25=14×80=24×800=25×400=0×130=260×5=240×3=

100÷2=170+3=210×4=15×20=135-65=20÷4=100-30=40×30=

100×22=30×26=6×20=40×12=280×3=220×3=380+70=300+800=130×9= 31÷5=520-60=45×20=66÷6=72÷2=360×3=30×6+12=95÷5=98×5=

18×2×50=140×6=58+92=210-90=44×6=20×12×5=0.32×5=1.8÷0.3=

3.2-0.1=0.27÷0.03=7.65÷0.85+1.1=23.4÷5.2×3.2=240×3=24×7÷24×7=

二、简便运算。

5.5×8.2+1.8×5.50.25×0.89×436×97—58×36+61×3646×1012.35+1.713+0.287+7.6

5三、在〇填上“>”、“<”或“=”

250×20〇25×20015×50〇16×50171×40〇20×34026×300〇600×13180×5〇160×6

47×100〇470×10720÷36÷2○720÷(36÷2)192+(95-75)○192+95-75

42×16○19×39125×8×25×4○125×8+25×4

四、竖式计算。

223×33=328×25=405×17=370×50=0.37×2.4=1.55÷3.8≈(保留一位小数)

475×55=430×45=669×13=9156÷128.8×1.2

5五、附加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28× 98≈ 30000②□96×48≈ 20000

③□ 4 □□ □

×□ 6×9□□□ 06 □ □

□□56 □ 4□□□□ □ □ 8

7.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篇七

数学建模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要推动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建模教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数学建模竞赛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竞赛, 不同于一般的纯数学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和“双向”翻译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论文写作与表述的能力。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不仅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重要的是, 数学建模竞赛在高校的举行, 有利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改革, 他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数学教学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推动数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推动数学教学与数学课程的融合, 推动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推动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对加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 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 探索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建模竞赛在高职工科院校推广的瓶颈

(一) 高职工科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数学建模竞赛涉及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实际问题, 要想将这些实际问题数学化,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建立起数学模型,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生在竞赛中, 失去了教师这一重要“依靠”, 学生往往表现出不自信, 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 从而失去坚持下去的信心, 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 高职工科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有待加强

由于高职工科院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多年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材上, 近年来在高职工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时数偏少, 很难做到将数学知识在应用方面进行拓展, 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也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教材, 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涉及的领域多, 教师只有具备高超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 才能驾驭数学建模教学, 而数学教师自身的学科单一,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职业院校教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

三、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的构建

(一) 培养数学建模思维意识的教学策略

1.把数学建模的思想体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内容中

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与数学建模思想并不冲突, 双方可以相融互处。课堂教学对知识的讲解依然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要了解途径。因此, 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怎样有效的体现数学建模思想显得更加重要。

2.重视传统教学课堂中有效重要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传统教学课中的一些重要方法也显示出了不俗的意义,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些方法对解决学生在建模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帮助。

3.充分利用数学软件、注重数学的教学试验

数学软件在演算、计算与绘图功能方面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功能性,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软件的功能分析数学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数学内容的内涵、理解所学数学内容。

4.重视课堂教学与习题的功能, 改编例题或习题成为数学建模问题

数学建模应从课本内容出发, 以教材为载体, 联系实际, 将例题或习题, 改编成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数学建模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教学策略

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模型解答和现实问题解答验证称之为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世界上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让学生在从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再到现实问题的循环中不断完善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数学建模的过程, 可以在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1.从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培养上入手

把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融合, 从中找寻其产生的背景以及性质, 认识所要解决的目的和结论。通过抽象的数学科学语言, 将实际问题翻译成简化层次上的数学问题, 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此时, 实际问题数学化就是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能力的考验, 这一点正是传统数学教育所布不具备的。

2.从强化学生数学建模求解和算法的能力培养上入手

在科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上建立起数学模型, 对有关问题进行计算和论证, 推解出要解 (证) 的结论, 这是模具数学解决方案的能力, 同时也解决以往我们最关注的教学问题的能力,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往往比较复杂, 有时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计算机的帮助, 有时没有唯一的答案, 有的解决方案成型过程中必须计算模具的编程解决方案, 因此计算机解决模具的方案日益受到关注。

3.从数学结论实践化的能力培养上入手

将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 来解 (证) 得出的数学结论, 整理和组织后, 再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延伸, 强调“从实践中来”, “去回到实践”的能力, 这是数学建模的终极目标, 也是最高的要求。

(三) 构建数学建模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现实中, 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不能完全依赖于一个单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体现的是学生综合知识主体本身, 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全面性, 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涉及到不同的知识领域。然而, 各类型教育的难度决定了它不可能在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实践中, 只有代表性的内容和题目才会被选择, 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数学建模的魅力。因此改革和创新数学建模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创新数学建模教学模式-“ID整合模式”的内涵

(1) 数学建模教育模式的构成

数学建模教育是数学建模教学的系统工程, 数学建模教育模式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所谓宏观层面的数学建模教育, 指职业院校中数学建模教育发展战略的模式, 属数学素质教育的范畴;而中观层面的数学建模教育, 指各类职业院校数学建模教育的管理模式;微观层面的数学建模教育, 指具体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 相对应的教育结构同样也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之分, 其中宏观层面指数学建模教育体系的结构;中观层面指数学建模教育管理的结构;微观层面指数学建模教学活动 (含课程) 的结构。

(2) 数学建模教学模式的课程和活动构成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 (长时间的学习课程) 、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数学建模教学内容, 由以下模块组成:

1) 应用数学初步;

2) 数学建模基础知识;

3) 学建模基本方法;

4) 学建模特殊方法 (如:图论、运筹学、统计、灰色理论、神经网络等) ;

5) 学建模软件 (Mathematica, Maple, Mathcad, Matlab) ;

6) 殊建模软件 (如:SAS, SPSS, Matlab中各种工具箱, 应用数学方法软件包, Lindo等) ;

7) 各种基本模型 (机电工程技术中的数学模型;经济、管理学中的数学模型;生物、化学中的数学模型;金融学中的数学模型;物理学中的数学模型)

8) 合的数学模型。

2.“ID—整合模式”的思路 (Integrated mold)

整合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协调模式, 不断探索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利于提高数学建模教学效果。整合模式充分重视高等数学核心课程、选修课程 (数学模型、运筹学管理) 和活动三大部分的整合。

三段式的新型教学模式—ID-整合模式框图:

我院学生在2009年首次参东北三省数学建模竞赛, 参加两个队, 近几年改革和创新数学建模教学模式, 参加数学建模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 学生的参赛能力和水平有所提升, 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但是数学建模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从事数学建模的教师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高职工科院校加强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意义, 探讨了数学建模竞赛在高职工科院校推广的瓶颈, 论述了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工科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培鸿.大学生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7) :53.

8.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篇八

1. 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x-a>0,

x-a<1的解集中的任何一个x值均不在2≤x≤5的范围内,则a的取值范围是 .

2. 当关于x的不等式(a+b)x+2a-3b<0的解集是x<-时,求关于x的不等式(a-3b)x+b-2a>0的解集.

3. 设有理数a、b、c均不为0,且a+b+c=0,

求++的值.

4. 如图1,在△ABC中,AD∶DC=1∶3,BE∶ED=1∶1.连接CE并延长,交AB于P,试求AP ∶PB.

5. 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进球的人数分布情况:

表1

现已知投进3个及3个以上球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投进4个及4个以下球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问:投进3个球和4个球的人数各是多少?

9.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总结 篇九

为了举行2011年院级数学建模竞赛,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都很薄弱,各专业数学知识侧重点不同,而建模竞赛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知识面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为此,开设《数学建模与实验》选修课,每周4课时,为期半年。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教学和指导任务,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我们既照顾了初学者了解建模基本思想的需要,又拓宽了高职学生知识面,也大大扩大了受益面,让更多的新生能有一个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改革教学体系,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把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实行“边学习、边备赛、边实践、边创新”的教育方式,寓学于赛,学以致用。通过把备赛思想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逐渐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上机操作能力、创新精神的教育新机制。

5月14日我院2011数学建模竞赛顺利举行。本届数学建模竞赛,是在认真总结以往比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次比赛有48名学生参加,与以往相比,本届竞赛组织更加周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严守纪律,表现出了良好的赛风。

总之,本届竞赛,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协调得力,赛事圆满。通过比赛,锻炼了教师队伍,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起到良好作用。同时,通过院级竞赛选出10个队代表我院参加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教研室

10.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 篇十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中选择一项填写):所属学院(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1.杨建

日期:2013年11月3日

11.数学创新思维竞赛 篇十一

2. 小明、小军、小华三兄弟在玩耍,他们中的一个人不小心打破了花瓶(他们都知道是谁打破的).妈妈回来后问是谁打破的,他们讲了下面一些内容.

小明说:“花瓶不是我打破的,也不是小军打破的.”

小军说:“花瓶不是我打破的,也不是小华打破的.”

小华说:“花瓶不是我打破的,我不知道是谁打破的.”

经过妈妈再三询问得知,他们三个人所讲的话都是一半真一半假,到底是谁打破了花瓶呢?

3. 有5根链条,每根链条都由套在一起的3个环构成,且每个环都可以打开或闭合.你能否只打开3个环,使这5根链条连成首尾相接的一根链条?请画出图形.

【责任编辑:潘彦坤】

2008年10月号“数学创新思维竞赛”参考答案

1. 以每个小正方形为单位,将白色部分和黑色部分逐步相互抵消,最后两者可以完全抵消,所以白色部分和黑色部分的面积完全相等.

2. 可以将这个数分组为1,3,9,27,81,243,729,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3倍.

12.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篇十二

1985年美国率先创设了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竞赛, 我国于1992年举行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竞赛, 参赛规模从1992年的十省市70多所院校300多参赛队发展到现在几乎全国所有高校都派队参加、参赛队数近两万, 从2004年开始又增加了研究生组的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得到高等院校的日益重视, 已成为当前全国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参赛分为本科组和专科组进行组织。本科学生参加本科组竞赛, 不能参加专科组竞赛;专科 (高职高专) 学生参加专科组竞赛, 也可参加本科组竞赛。本科组和专科组分别有两道赛题供选择, 参赛队从两道赛题中任选一道完成, 无论参加哪组竞赛, 均必须在报名时确定, 报名截止后不能再更改报名组别。同一参赛队的学生必须来自同一所学校 (同一法人单位) , 同一法人单位必须以相同的学校名称报名参赛, 不能以院系、校区名称参赛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者除外) 。

近两年, 为了提高各高等院校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的水平, 加强广大数学模型的任课教师和数学建模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 研讨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趋势,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模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讲评与经验交流会, 邀请当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命题和评奖的有关专家做专题报告, 对当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进行解析与讲评, 与参会指导教师进行座谈和经验交流。在这两次赛题讲评与经验交流会中, 一些二本院校的指导教师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在学生素质、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 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共同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无疑会不公平, 建议组委会将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分开进行竞赛。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二、近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情况

为分析是否应该将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分开进行竞赛的问题, 我们以本科组竞赛为对象, 将近五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和全部院校近年获国家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见表1。

由表可得, 近五年985工程院校获本科组一等奖的比例为30.3%, 获本科组二等奖的比例为18.3%;211工程院校获本科组一等奖的比例为50.9%, 获本科组二等奖的比例为38.2%。通过统计发现, 985工程院校以及211工程院校在所有参赛院校中确实占有极大的获奖比例, 特别是本科组一等奖的获奖比例, 211工程院校获本科组一等奖比例已经超过总获奖队数的50%。我国目前有985工程院校39所, 211工程院校121所, 而2010年参加全国赛的高校总数为1 197所, 其中本科组占绝大多数, 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所占比例较少, 但是却是一本院校的重中之重, 获奖比例也远远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院校的学生素质、师资水平、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是产生上述事实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应该将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分开进行竞赛呢?我们认为并不见得, 分析如下。

三、问题探讨

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竞赛

以“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为宗旨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其目的是培育学生主动的刻苦钻研精神,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具体的、重要的载体, 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竞赛, 不论一本院校还是二本院校都适用于这一宗旨和目的。

2. 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按一本二本划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虽然大学毕业生所在的学校不同、等级不同, 但当他们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 面临的将是一个容纳所有成员的大社会。国家部门、公司企业在招聘用人时不会专门为一本院校毕业生、二本院校毕业生预留特定的席位, 所有毕业生都将重新洗牌, 按着劳资双方的意愿、要求寻找自己的归宿, 一本院校学生不会仅仅因为学校的品牌好就找到好工作, 二本院校学生也不会仅仅因为学校的品牌差就失业, 关键是要靠每一个大学生自身的实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没有必要将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分开进行竞赛。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需划分一本二本

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至少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意志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而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学校的类别和层次没有直接关系, 在能力培养方面所有的院校目标都是一致的, 只是程度、层次不同而已。我们都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刚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体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应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无需按照学校类别和层次分别组织。

4. 没有竞争的舞台, 唱独角戏会使竞赛失去活力

我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初是从美国学来的, 二十年来我国数学建模的学者一直紧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状况, 不断完善我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目前来看中美两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经差别不大。我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容纳全部高校进来, 全国一盘棋, 可以让二本院校及时了解全国的、高层次的建模竞赛的发展状况, 发展中有参照, 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容易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否则, 只是在二表院校的圈子里参赛, 大家固步自封、唱独角戏, 只陶醉于本层的竞赛成绩, 没有前进的方向就很难获得不断的进步或者进步缓慢。

5.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按照一本二本院校分开组织会有许多新的复杂问题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如果将一本二本院校分开组织, 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 有的二本院校有一本专业, 有的一本院校有些专业也较差, 如何准确界定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将是一个难题。假设这一划分成功, 是否还要将211工程院校与非211工程院校分开组织, 再进一步是否要将985工程院校分开组织、清华北大是否要单独组织等等。再比如, 分开组织后是否要单独命题、单独评奖, 所获得的奖项间如何对比。

在全国竞赛的影响和带动下, 很多院校组织了校内竞赛或选拔赛, 地区性竞赛和行业性竞赛也定期举办而形成了制度, 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受益面。如东北三省赛区组委会联合举办的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 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自发发起和主办的华东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邀请赛, 以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为主自发发起和主办的苏北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 (两年一次) ,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 (今年首次举办) 等等。这种多形式多角度的建模竞赛同时也代表了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层次院校的竞赛水平。综上所述, 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没有必要将一本二本院校分开组织。

6.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按照一本二本院校分开组织会影响竞赛的质量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不仅因为竞赛内容充满挑战性, 要求参赛者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数学、计算机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 而且竞赛形式是三名大学生组成一队, 选择一题在三天时间内完成一篇论文, 可以自由地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资料, 培养学生充分发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十几年的经验证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具体的、重要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 使学生在全国的层面上得到了锻炼, 许多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反映:“一次参赛, 终生受益”, 他们在后继专业课学习和课题研究中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 不少人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建模竞赛的热情。如果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按照一本二本院校分开组织, 横向的比较无法实现, 参赛的意义和奖项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从而大大降低竞赛的魅力, 进而影响学生的参赛热情。

7.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相关措施保障二本院校的利益和发展空间

为了让更多的高校、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活动中, 组委会做了大量的推广工作, 也制定了相关的论文评审准则, 防止所获奖项被少数院校瓜分。比如, 以黑龙江省为例, 每年向全国组委会推荐国家奖名额时,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都不能超过十个。从这一点上来说,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不是不利于二本院校, 而是限制了一本院校, 保障了二本院校的利益和发展空间, 没有必要将一本二本院校分开组织。

8. 从我校实际看, 没有必要将一本二本院校分开组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一所典型的普通高等农林类院校, 无论如何也进不了一本院校之列。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校数学系教师培训、指导我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东北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在我校师资相对较弱的情况下, 我们获得多个国家二等奖, 还应该向着国家一等奖的方向努力, 但是国家二等奖已经是我们师生水平最好的体现了, 而且我们最根本的目的“培养学生、锻炼老师”已经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断向优秀的高校学习、不断地派出教师进行建模活动的学术交流, 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果没有那些优秀的院校为榜样、没有较高层次的学习交流, 我们的进步就不会这么大, 所以从我们自身实际出发, 我们也认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没有必要将一本二本院校分开组织。

四、结论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 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媒介培养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模式。对于一些二本院校的教师提出的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按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分开进行竞赛的问题, 本文从竞赛的目的和宗旨、社会需求、数学能力培养、对比发展、面临的问题、竞赛的质量、组委会措施和我校经历等八个方面加以分析后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叶其孝.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材料 (2)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李美丽, 陈冰.浅谈数学建模竞赛的命题[J].高等数学研究, 2006 (9) :56-58.

[3]何满喜.谈数学建模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5) :86-88.

[4]薛春艳, 孙淑香.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4 (3) :372-374.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数学, 2005 (3) :4-9.

上一篇:《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下一篇: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