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读后感(精选7篇)
1.菊与刀 读后感 篇一
《菊与刀》读后感
我总想从美国人和日本人身上看到点什么。我所希望的,是在真真切切的两个世界中,真真切切的了解两个国家的人。或许,因此,我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或有意地改变身上的劣根性。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觉得,中华文化纵然辉煌灿烂而因此表现出创造者极高的智慧,但我们的骨子深处,是有些劣根性的,我们的文化所培养出的某些国民性或许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
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来自模仿与借鉴。美国人崇尚自由开放,他们直率,乐于交流和竞争,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而日本,却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同时,对它,我又有着说不出的好奇。它能在内忧外患中,通过明治维新,成功的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岛国变成极具侵略性的现代化帝国主义强国;它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30年时间就让它的平均国民收入赶超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五百强中共有81个,居世界第二„„日本人凭什么取得这些成绩?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是为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其实也无非是动机强烈,意识对物质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结果。
《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著作。然而本书的形成以及强大的影响力使它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菊与刀》的出现,不但通过此书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让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最讨厌的莫过于日本人,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暴行也植根与现今的每一个华人。但又从某个角度佩服与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向往和吸收,贯通与现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语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车,电话,的读法都是直接音译的,可见当时的拿来主义如此之快。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个人类学家。在我看来,人类学家是研究往世的,习惯于和墓地或者是骨骼这种带“古”字的物事打交道,研究文化,尤其是现实的世俗恐怕就有点业余。
但这本书有点特别,它的身世很特别。书也和人一样,总有贵贱之分。如果它是二战后受美国政府委托写出来的,那么这本书一下就开始让人感觉分量十足。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赞同和好评。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确实,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作者能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宽大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所以在看《菊与刀》的正式内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告诉了我们——客观的审视世界,冷静的看待对手,摈弃简单粗暴的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什么是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其实,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这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尤甚。因此,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表面上,对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疯狂的、不惜一切扑向中国。但是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无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大范围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在的位置。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可怕的等级制。
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有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受到过这个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此所谓“耻感文化”。
从对日本男孩的教育我们又可以看出,年少时享受着一种没有竞争,自我中心的自由世界,对母亲、对妹妹享有与生俱来的权威和优越感;从初中开始,则要面对残酷的竞争,社会规则的学习让原本自由的心惶恐不安,像一颗颗盆栽那样小心地生长。教育的两段分野,在日本人性格深处打下了不安的烙印,最终造成了其目标的多变性和分裂的人格。二战时的日本全民皆兵,投降后又可以发自内心地欢呼美军的管制,真可谓最好的注解。
在“实事求是”方面,作为日本另一个对手的美国显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国人知道他们对日本国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够了解,他们不能不加区别的就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因而他们组织了学者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后来,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而历史也仿佛是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进。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方式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归功于人类学家准确的预见。结果是日本投降后几乎没有抵抗,完全服从“敌人”的管理,而美国,通过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
最后,对于仇日心理,我想说,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用之以凝聚国民,但是又要避免其失控。早年的中国GCD只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现在已经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了。利用民族主义,激发国人奋斗的热情以利国家强盛,控制民族主义的泛滥与失控以维护国家稳定,是中国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态度。
中国在全世界其实没有特定的死敌,每个崛起中的国家都有其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全球战略。事实上中国全球战略的制定开始于邓小平时代,所以他在世的时候就钦定了第四代领导人以保证其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意图的实现。
仇恨只是一种情绪,一种情节。它更多的是被人利用的过程中体现出价值。如果我们真的当那是我们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地研究一下我们的敌人,认真的研究一下我们自己,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的未来之路。什么时候,我们能写出我们自己的《菊与刀》?用我们的新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
这是我们将为之努力的方向。
2.菊与刀 读后感 篇二
谈到日本人, 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一样恨得牙根发痒。但是, 平心而论, 日本还是一个强劲的对手。要深入的了解日本人, 我们还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哲学。在这方面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就做的很好, 她的作品《菊与刀》堪称是研究日本的经典之作。
一、日本人的独特之处
(1) 日本人难以捉摸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引言中就写到:“美国人不得不认真对付的敌人中, 日本人是最难懂的。”他们彬彬有礼却又蛮横高傲, 他们冥顽却又善于革新, 他们性格温顺却又难以控制, 他们忠诚宽厚却又心存叛逆残忍无情, 他们倾慕西方文化, 同时又保持良好的传统。
(2) 日本人的精神
提到日本人的精神, 相信很多人会想到樱花精神和武士道精神。是的, 在这一点上西方的美国人也深有体会并在战争中吃尽了苦头。日本人叫嚣着精神必将战胜物质, “身体越累精神越昂扬”战争中的日本人战死者和被俘者得比例甚至达到了1201, 这是一个令军方恐怖的数据。在西方国家的军队中, 阵亡者如果达到全军兵力的1/4或者1/3时, 部队大多数会放下武器。
(3) 日本人的变通与学习
关于日本人的学习能力, 甚至不得不说是佩服, 和中国相比日本没有多久的历史, 开始时是一个荒蛮无知的民族, 但很快学习了中国当时灿烂的文化, 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全盘学习而是有所保留的吸收。日本的崛起使他们的雄心产生了疯狂的膨胀, 在二战中成为法西斯国家, 虽然被打的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但是战败后日本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二、日本人的可取之处
(1) 日本人懂得感恩
日本人对帮助他们的人都会感恩的, 而且将来也可能在他们有困难时答应他们的请求, 甚至对他们的亲人给予特别的照顾。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义务, 而且这种感恩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轻, 甚至时间愈久恩情愈重。
(2) 有秩序的集体意识
日本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日本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人有一种“住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 也有考虑问题缺乏大度的狭隘。日本人能够把小我融入大我, 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日本人很少谈到抱负, 更是鲜有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举动。这种精神文化从某种角度上形成了日本人的秩序和集体意识。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不要给人添麻烦的理念, 所以日本人对秩序的遵守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3) 强者哲学
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 日本人一出门就要面对茫茫的太平洋, 身边又有中国俄罗斯两个超级巨人相伴, 所以日本人从来就有危机感和富有侵略意识。日本人认为尊崇强者, 欺凌弱者是根本的生存之道。从日本强国的脉络历程中, 也可以看到日本人对强大的向往和追求。从日本人的文字、建筑、生活习惯都很容易发现日本人有向强者学习的痕迹。
(4) 忍耐之心
日本的岛国文化导致日本人不得不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团结的基础又在于协作。为了保持在人口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彼此相安无事, 协作和忍耐都要有很高的要求。不管私下有多少矛盾, 日本人在一致的利益下都会表现出超强的协作和忍耐精神。
(5) 倡导专业精神
日本人每年都会在各个专业评比谁做的更专业。无论是开店面的还是做点心的, 无论是打扫卫生的还是卖东西的, 只要做一行, 就要追求专业精神。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做家务也是一项工作, 是一件很专业的事。
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神秘而又开放, 古板又善于变通, 谦逊而又粗鲁, 可恨又有点可爱, 是中国人强大的宿敌。我们对日本人要有深入的研究, 而不是口头的谩骂。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强者, 如果不能做朋友, 那就做对手吧。”日本便是这样一个, 它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朋友, 只能是强劲的对手。若想打败对手, 我们不但要发现他的弱点攻击他, 也要分析他的优点而防备和学习他!
参考文献
[1]贾凌云.从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J].东南传播.2007 (2) [1]贾凌云.从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J].东南传播.2007 (2)
[2]孙庆忠.东方耻感文化下的中日差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5) [2]孙庆忠.东方耻感文化下的中日差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5)
[3]王欢.走近日本看日本人[J].中国学术月刊.2007 (15) [3]王欢.走近日本看日本人[J].中国学术月刊.2007 (15)
3.读《菊与刀》的思悟 篇三
《菊与刀》是至今为止介绍日本文化的“第一书”。全书通过大量的分析、例证,阐述了日本民族“以刀为图腾的残忍、以菊花为图腾的柔和”这样一种极端美学,在深感惊叹和震撼之余,静下来思考,胜人需要理性,制人需要学习,我们这样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这代从小就喊着“日本鬼子”,骨子里流淌着敌视、仇恨日本的80、90后,我们这支以敢打敢拼闻名于世的革命军队,我们这辈从来没有经历战争洗礼的军人,更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感悟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日本民族“难以报恩于万一”的忠诚思想深入骨髓,感悟日本,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
在日本的文化中,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扭曲的报恩思想占据核心主导地位,造就了日本民族绝对的忠诚理念。日本人的忠有4个层次,一是忠皇,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天皇给予的,必须报答给予之恩;二是忠亲,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兄长养育的,必须报答养育之恩;三是忠主,他们认为一切都是领主和上级培养的,必须报答培养之恩;四是忠师,他们认为一切都是老师教诲的,必须报答教诲之恩。为了报恩,必须忠诚,他们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在日本,为了忠诚而牺牲,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这就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理论原点和精神支柱。这种忠诚思想虽然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但对于强调忠诚度的人民军队来说,有着一定的学习借鉴意义。反观有的人在对党忠诚这个问题上嘴上无杂音,心中有问号,乱传乱议小道消息、消极言论;有的理论武装不自觉,对马列主义、创新理论知之不多;有的不信组织信个人,对组织讲官话,对领导讲套话,对老乡讲真话,这些都与革命军人的身份格格不入,也是需要检讨反思的。战胜首先要心胜,只有坚定“三个自信”,坚持对党绝对忠诚,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胜敌一筹、高人一等,保持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二、日本民族“眼中只有强中强”的穷武观念注入血液,感悟日本,就是要聚焦能战胜战
尊重强者、学习强者、想方设法超越强者、敢于向一切强大对手挑战,是日本刀文化的鲜明特征,也是日本民族的性格基因。这种文化特性让日本人一直处在强烈的危机中,只有变强才能成为主宰他人命运的“刀俎”,才不会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崇尚强者、学习强者成了日本民族的生存本能和赢得尊严的基本方式。历史上,日本两次掀起仿效强者的高潮:第一个学习效仿的是中国,隋末唐初开始,日本开始定期派遣天皇的代表出使中国,开始全面学习效仿,因为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第二个是欧美列强,19世纪,当日本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再度掀起了学习强者的狂潮,而且他们的学习是彻底的、决绝的,除了天皇的地位不变之外,日本为了变强什么都可以丢掉。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两位“老师”都成了开战的对象,日本民族的尚强哲学由此可见一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日本的民族性格就决定了中日之间不可能“友好地玩耍”,只能是强劲的对手。作为党和人民的钢铁长城,面对习主席“三个高度警惕”的谆谆教导,面对中日之间岛屿纷争的复杂严峻形势,必须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练强肌肉,练精本事,才能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一声令下,能够上得去、打得赢,成为日本人所尊崇的强者。
三、日本民族“精神超脱于肉体”的自我牺牲融入文化,感悟日本,就是要培育血性虎气
日本的神教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日本人能够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具有冒险精神,甚至毫不犹豫赌上国家命运,冒险成功则偷天换日,民族主义犹如打了鸡血,使全民陷入疯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問题:一次空战后,日军一名飞行中队长成功驾机返航,并将战果向指挥官作了报告,随即扑倒在地死亡。当在场的日本军人检查尸体时,发现已经冰凉僵硬。从科学的角度看,刚刚死亡的人不可能身体冰冷,纯属无稽之谈。但日本人深信无疑这是“奇迹般的事实”,因为他们相信灵魂是能够被训练出来的。这就不难解释日本军人如果战败,就会毫不犹豫剖腹谢罪,因为他们相信精神超于一切。我们在摒弃这种极端愚昧行为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少数官兵对我军“钢少气多”的优良传统传承发扬不够,训练怕苦、工作怕累,有当和平兵、和平官的“积习”,如果这样下去,真有一天和日本短兵相接,是很难续写先辈先烈辉煌的。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坚持在训练中锤炼,在实践中锻造,在养成中砥砺革命军人应有的精气神,培养“两不怕”“硬骨头”和“三个绝对”的军人血性,自觉做到平时“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战时“只要一口气,就会敢冲锋”。
4.《菊与刀》读后感 篇四
《菊与刀》中的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则是日本武士的图腾。两种极柔与极刚的东西交织在一起,恰好可以鲜明而具体的表现日本人性格中既温和谦让又生性好斗,既穷兵黩武又精神至上,即蛮不讲理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又能伸能屈,既保守又开放的矛盾状态。一本《菊与刀》将日本人剖析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作者本尼狄克特从未亲自去过日本,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访问学者,与在美国生活的日本家庭接触,加上到监狱中对日本战俘进行调查写就本书,作者用女性那细致入微的独特视角,平等冷静毫无先见的人类学家的宽广胸怀完成此书。《菊与刀》就好像是放大镜一般让日本民族的性格毫无保留的暴露在聚光灯下,让很多无法理解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如此疯狂的人有了了解日本和大和民族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让美国军方和政府找到了在二战结束后应对日本政府和国民的最好方式。
让我触动最大的是美国人在对日本采取“最后的行动”或者说是“决一死战”之前最想要做的是了解“敌性”,因为他们觉得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习惯上的差异巨大,要想最后打赢这场战争了解这个民族是关键和核心。美国人这样做在后来的实践检验中无疑是明确而睿智的,而且还在不经意间成全了世界对这个民族的好奇心。而且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无论是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上,婚姻里亦或是上升到国家高度的政治与外交问题,没有什么是比了解对方,了解对手更至关重要的了。
作者在这里用文化差异即比较法的方式将日本的文化、价值观、处世态度等与美国、西欧、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相比,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够更好地接近日本文化和价值观中的核心内核。作为中国人,读罢此书,可以看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迥然不同却又同宗同源的独特内涵。作者同样给了我们最好的借鉴,以后再研究其他国家文化时以比较的方式入手,待研究稍有成效的时候你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了解程度都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式。
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中有很多和中国文化相似的观念。比如报恩的观点,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一种恩情反而在时间的流逝当中涨了利息”,但是日本人对这种所谓“情义”明显是更为看重的,这种情义会始终牵引着两方被某一种共同的“义务”所束缚,无论是施恩者还是报恩人有时都会被这种束缚而弄得不愉快,所以在日本做事要处处谨慎小心,因为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你的帮助很可能成为别人永远的负担。
在抚养子女的问题上我相信中国父母是和日本父母最有共同语言的了。在孩子小的时候,祖父母会给予更多的疼爱,父母常用恐吓(例如编鬼故事)或者说“什么东西很脏不能碰”来使小孩子的好奇心得到约束,从小教育哥哥姐姐要谦让弟弟妹妹,对于父亲的权威是永远不能侵犯的等等很多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孩童教育方式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但是对于稍微长大一些的孩子的管教,日本人明显要严格的多,女孩子要学习标准而优雅的睡姿,男孩子要告别淘气而又无法无天的孩提时代转入学习自我控制与接受具有强烈责任和义务色
彩的道德观的灌输的少年时期。日本的孩子从小会被父母嘲弄着教育,上学之后还可能会被高年级的同学嘲弄和欺负,所以嘲笑和轻蔑是他们一生当中最为厌恶的事情,一切的不满都可能由不经意间的嘲笑和轻蔑而一触即发,这个民族的自尊心在一代代对孩子的教育当中薪火相传,从未减弱,反而被不断的被复制和强化。
由一个“仁”字贯穿始终的中国儒家思想并没有被日本人全盘借鉴和吸收,因为日本人讲究复仇和对名誉尊严的维护,任何践踏他们自尊心的事情都需要被复仇,而不能像儒家思想要求的那样以宽广的胸怀善待自己和别人,在日本人看来那是极为不可理喻的假善,那会让别人认为自己懦弱和无能,而别人的观点即社会的眼光是一个人在日本社会生存的根本。日本人把外界的评价视作生命一般珍贵,因为一旦失去别人的认可就好像整个世界都无法容下他了一样,他会失去家族的位置和尊严,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灾难。
日本人超强的学习和领悟能力也在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介绍明治维新的一章中,这个民族突然从精神至上变得精明、强干和务实,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社会风俗抑或是宗教领域,改革的力度都是空前的。日本人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盲目的,他们了解自己,所以他们将在欧洲和英国学习到的立法经验、工业发展方式等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再进行移植。斯宾塞在给伊藤博文的信中写道:“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任何一个国家都无以伦比的经济腾飞基础,那就是民众对“长辈”的尊重和服从,对天皇权威的绝对忠诚,这是一笔可贵的资源,日本将在明治政府的领导下稳步前进,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斯宾塞无疑是有先见之明的,正因为等级制度的森严,因为对天皇的绝对服从,让明治政府可以借助天皇和幕府家族的力量大刀阔斧的推进改革进程,而不必过分担心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情况。
明治维新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将日本在东亚的地位推向了一个高峰,从来都是充满着忧患意识的民族,缺乏资源,领土狭小的民族却获得了处在飞速发展中的经济成就,这让日本人欣喜若狂。当他们回头看一看这时的古老中国,仍然处在落后的腐朽和堕落之中,原来那个需要顶礼膜拜的巨人不见了,他羸弱不堪,无法再担当领导东亚的重任了。所以,按照日本人的逻辑,是时候要帮助这个曾经在历史上把先进的文化输入到日本的民族了,他们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想法应运而生,他们要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国,先要征服她再来改造她,日本人觉得这是对中国最好的“报偿“,这是在尽他们祖祖辈辈都在遵从的”义务“。
日本人的逻辑让人很难接受,因为在之后受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影响,日本人仿佛失去理智一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日本军队在战场上不会救助伤员,因为当时过长的战线已经让他们在物资供给上很难承受,能够用来救助伤员的物资实在是太少了,另一方面,对于日本士兵来说,在战场上以生命向天皇表达效忠之情,以死明志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那是“尽忠”与“尽孝”的最高境界了。
最终历史选择了正义,最终英勇果敢的中国人民将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日本人失败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太平洋上,他们都失败了。随着天皇在1945年8月14号颁布诏令宣布投降,日本人在二战中的疯狂走到了尽头。因为天皇在他们心中的神圣地位,所以听从天皇的指令在心理上并不会难以接受,因为大和民族认为即使是失败也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他们会继续看一看其他采取武力的国家是不是都以失败告终,如果都是这样那么他们就吸取经验
教训就好了,但是如果还有其他国家因为穷兵黩武而取得新的胜利,那么他们也不排除军国主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这就是日本人,固执倔强却又善于接受事实和做出改变。
等级制度、天皇、野心、冒险精神、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忠、孝、情义、自重与克制„„这些词语贯穿日本人的一生,为他们构建起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是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有时近乎疯狂与无耻,有时又温婉恬静可爱,矛盾在日本人的性格中处处可见,不足为奇。这也是日本人为何能在那样一片资源匮乏,地域狭小的土地上坚强独立而卓有成就的创造令世人惊叹的一切,在二战后,废墟上的日本,以世界惊讶的速度重建,并在不久之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人的倔强与坚韧可见一斑。
《菊与刀》是一本在人类学上获得了极高评价的著作,它向世界敞开了了解日本的大门。虽然在感情上,作为中国人,我无法从内心真正认同这个民族,这一点或许也情有可原。日本人的倔强和坚持,日本人那一套并不容易被人理解的逻辑使很多日本人时至今日都无法正视其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的罪行。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40年了,中日之间经贸往来不断,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日本的动漫更是深受中国年轻人的喜爱。我敬佩日本人善于学习,懂得自重、克制和自省的严谨的民族品格,这从经历了地震海啸之后日本民众的井然有序当中可窥见一二。正所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能沉浸在历史的宿怨中无法自拔,而抛弃今天合作互利的大好局面,但是勿忘国耻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的血性,在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上我们要坚决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
一本《菊与刀》让世界了解日本,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表现出的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但是同时我们更应该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本《菊与刀》让我重新审视日本和这个世界,每分每秒都处在变化中的这个世界,需要更具国际眼光和能力的年轻人共同创造未来。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11级行管四班
5.《菊与刀》读后感 篇五
在本次活动当中,大家以阮辰阳同学首先分享的《菊与刀》为开端,讨论了日本文化中的耻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割裂感”,在这样的讨论之中,韩天雪同学想到了自己最近阅读的《漂流》三部曲,想到了其中忏悔式的语言,又提及在书本《文明的进程》中,作者提出“文明就是一种羞耻感的前移”进一步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什么才是羞耻感?羞耻感从何而来?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情景是如何界定和产生羞耻感的?关于人类文明的话题继续着,章子娟同学分享了《芳华》这一书,并提出“为什么人们会对、并且能够对一个‘好人’进行道德审判?”在同学们提出多种结合书本时代背景的答案后,章子娟同学又建议我们将时代背景虚化,来探讨道德审判本身的逻辑和合理性。
通过本书的确能够对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有更深刻的了解,其中作者对于“耻感文化”、“义务义理”与“人情”世界的独立并立性,以及日本等级制的考察非常精辟,而且在逻辑上来讲,以上的文化观察均能够较好地解释并支持战后美国对于日本地处置措施。
然而,由于是通过异国眼光看待日本文化模式,当然会出现一些偏差之处:据日本方面的评论,虽然作者描绘的是“日本人的文化模式”,但其中有许多部分实则是日本军部的宣传所导致的误分析,没有深刻考虑到日本各阶层文化的异质性,反而更似描绘“日本军部宣传的日本人文化模式”;此外,本书是在二战日本战败的背景下写出的,具有一定政治目的,因而对于日本历史的考察较为粗略且有片面性,在深度上也无法做到非常细致。然而,这些局限并不妨碍本书成为文化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而广为畅销。
6.菊与刀读后感 篇六
《菊与刀》是一本研究日本国民性的书,更是一份关于日本人的报告。看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日本的文化、制度、历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菊与刀》这本书是1944年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去研究日本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的一本著作,这本书对日本民族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剖析。作者从美国的角度分析,指出了美国与日本两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差异,继而又对日本人的价值体系,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深度的解剖。
首先美日两国教育极其不同,美国传统上对子女幼时要求极严,成人后便不做要求,日本刚好想反,幼时尽量满足其要求,长大了却颇多限制。这种教育方式恰恰导致了日本人的矛盾性。幼年时期的放纵与成年后的严格自控使日本人在性格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在这两个阶段对个人要求的巨大差异是导致日本人性格自相矛盾的直接原因。所以其他民族的人们常常觉得日本人彬彬有礼,但有时又显得傲慢不逊。在等级制度下他们可以表现得极为驯服,但有时他们又难以驾驭;严谨的教育让他们有时表现得缩头缩尾,而有时他们却又勇敢得接近莽撞。其次是孝道,作者举了一个男子为不违反母亲的意愿与深爱的妻子离婚的例子,在日本这名男子的行为是颇受赞誉的,他们认为这是还债,以使自身清白,而在美国这是典型的干涉个人自由。
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
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日本是个讲究等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处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虽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历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个傀儡的角色,但这并不能消减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另外,看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日本——这个领土面积仅38万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60位,而其经济实力却长期稳居世界第二,在防务能力上,其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的实力,在亚洲仅次于美军,目前没有哪个国家不把它作为大国对待。美国因为不了解日本国情而吃了珍珠港被袭的大苦头,就下工夫研究日本国情而得到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这本书正是从美国人和日本人对待战争的不同看法讲起的(第二章)。而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经历了日本的侵华后,在文化大革命的洗劫之后,在西方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在网络信息的包围之中,同样无比需要分析一下其他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的国家的民族特性,同时思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了解未来的世界发展趋势。
7.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篇七
摘要:从文化与语言活动的角度出发,结合《菊与刀》一书,探讨日本的耻文化。
关键词:文化“间”耻感文化
1文化和语言活动
1.1“文化”这个词包含着不同的意思和使用方法。很多人认为“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与音乐、绘画、文学等人类的艺术活动相关联的。此外,也有不少人从“文化国家”、“文化人”、“文化式生活”等词语出发,把“文化”一词定义为具有某种高雅意义的词语。今天,“文化”一词已经成为汜滥的流行语,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文化”,是指在某个人类群体中特有的,传承万代的活动行为及思维模式。将文化这样进行理解如今在语言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已经是一种常识。比如说,日本人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代表“自己”的意思:与此相反,很多的欧美人会用大拇指对着自己的胸脯来代指“自己”。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表明了文化的差异。也就是所谓的“文化”一种概念,它具体指的是排除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理论中的各种本能的、天生的东西而得到的传承性很强的社会社的强制习惯部分。
人类的语言行为的大部分都符合此“文化”的定义,人类出生时只会哭泣,随着人的成长,逐渐会说话了。而且具体说哪种语言,采用怎样的语言模式,又取存于他周边的人群。因此,语言是一种文化,此外,如何认清作为文化的语言与除去语言之外的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
1.2经常会听到把日本文化叫作耻文化,对于日语水平一般的我来说感到一种异样。在阅读金田一春彦的这篇文章之时,脑子里想得是如果能对此进行探究一番,会是一次不错的学习。因此,在此想从现今正在学习的文化与语言活动的角度出发,尝试展开这一话题。如果能够在结束与之相关的分析时,结出一些有意义的发现那未尝不是一种好事。
2从日语中所见的日本人的“间”意识
2.1日语中“间”一词既是时间概念,又是空间概念,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不能测量,难于把握的概念。但是又能感受到一种日本人式的感觉。舞伎里,在台词与台词的空隙当中无言的时间也许会使我们觉得太长了。会有不安的感觉。但是,那无疑是日本传统艺术的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只有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处,“间”这一意识得以不断成长发育,日本文学中的和歌和俳谐等、日本艺术的能和茶道等才能形成。原本日语中所包含的“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间”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与艺术中,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2.2对日本人来说,“不要造成耻辱”是约束每天的行动的基本精神。反映这一精神的和耻辱感相关的词语很多。比如说,某个日本人在百货商店见到了一个关系一般的熟人,会进行例排的日式寒暄,问问最近怎样,家人最近都好吧之类的。并会客套地邀请什么时候有空来家里坐坐。如此寒喧一番,就道别了。然后在乘电梯上去上一层去买东西时,又见到了刚刚道别的熟人。那时,就不会再进行象刚才那样的寒暄了。如果再在之后,在地下的特卖场买东西,进入洗手间等地方时,再见到同一个人的话,双方就好像不认识的人一样了。金田一春彦还在教科书上列举了另一个例子,他指出如果是美国人的话,那样的场合的表现应该会和日本人截然不同。美国人人基本没有“间”的意识。对于日本人的“间”意识几乎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这种语言活动,也就很难理解了。
3耻感文化
3.1从日本人思想深层去捕捉耻文化的是《菊与刀》的作者露丝·贝聂迪库多,她在1774年6月被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要写本以美国打败日本进行占颔统治为目的的纪实著作.在此期间的数十年,一直有误解日本耻文化的论说。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日本文化是耻的文化,耻的文化也就是日本文化。换言之,就是并不能理解把日本文化当作完全不同的耻文化存在。贝聂迪库多把全世界的多数文化分为两种:一种为耻文化:另一种为罪文化。有些错误的论说甚至会把耻文化解释成为由耻而生的文化;或者是被耻所支配的文化,更甚者为对耻很敏感的文化。这些全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菊与刀》这本书而产生的误解,这也是因为没能充分把握《菊与刀》的内涵,而简单地用“耻文化”这一词,并自认十分理解而造成的后果。贝聂迪库多是进行文化的研究,而不是进行耻的研究。在她所说的“耻文化”当中,“耻”与“罪”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附带于各种文化的一种符号而己。在对耻文化的误解中,大部分是建立在把只不过是一种符合的耻当成于超越文化存在的本质的错误理解上。虽然贝聂迪库多所说的耻文化与耻存在着无可争议的关系。但是不能混淆的是,并不是首先有耻的产生再由此产生耻文化。耻文化的出发点,别有所在,在其发展之时,由此产生“罪”,而且容易产生“耻”。
3.2在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当中,常常认为以他人的判断为基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相反,如果无视他人的判断,以自己为中心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针是有悖常理的。比如说,在不能判断是否在下雨的时间,对于打不打伞犹豫不决之时,突然看见身旁有打着伞的人走过,那时,即使不打伞也好,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更不会被别人的行为所操控。即使如此,很多日本人还是认为采取和别人同样的行为比较合适,不会做出和旁人不一致的行动来。这样一来,所谓的耻文化,应该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常信赖耻的文化。
4耻感文化与个体文化的过渡
4.1在电车中,席地而坐的年轻人:拼命争抢座位的中年妇女们;旁若无人地大声讲手机的中老年男人。把文化理解成一种个人的羞辱,很有日本特点。但是战后的日本人,逐渐远离甚至想去除这种过时的东西。这可以说是一种国际化的、进步的做法,想着法治国家只要遵守法律就可以的想法也非常危险。因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以前的一些“道德”、“伦理”、“体贴”、“善良”等这些行为准则也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普遍会认为最成熟,最简单,最优秀的是日本传统中的耻文化。
4.2在西欧文化当中,近代建筑起了神、真实、对绝对物品的“罪与罚”,市民社会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世界。日本是通过相对的,相互监视的“耻”一词来表达的。耻文化是一个相对性的文化,因为它也是一种只有对手存在,与人与人的关系存在才会有存在意义的文化,所以是一种没有自己与对手,与周围人的交流的话就无法成立的文化。自我主义并不是舍弃了耻的东西,必须考虑到耻文化与个体文化的过渡性作用,不要忘记这一耻文化。
参考文献:
[1]露丝·贝聂迪库多《菊与刀》
[2降]木孝夫.《词语和文化》
【菊与刀 读后感】推荐阅读:
菊花与刀读后感(洪杰)07-30
三年级读后感读后感08-08
四年级读后感:生命读后感10-06
高一读后感:《骆驼祥子》读后感07-22
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07-24
高一暑假读后感作文1000:围城读后感07-17
优秀读后感 :父与子读后感700字07-26
三年级读后感:野天鹅读后感言07-09
高一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09-21
高二读后感:《高老头》的读后感想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