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论文

2024-11-07

经济地理论文(共8篇)

1.经济地理论文 篇一

几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联合化

4、增加收入,特别是可以增加外汇收入

5、教育投入改善 旅游经济的不利的影响

 陆路:公路、铁路、管道、输送带  水路:内陆水道、海洋航路

 空路:航空线、空中索道、空中钩运

技术经济特征

(一)运输能力大

(二)运行速度快

(三)运输成本低

(四)运输经常性好

(五)能耗低

(六)通用性好(七机动性差

(八)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九)占地多 道路运输:

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2、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3、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

4、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5、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易

6、运旅游区划的原则

1.综合原则2.旅游文脉相似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 造成噪声污染

 垃圾数量巨增,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增加垃圾处理难度

 在旅游旺季时人满为患,景区内游客容量远远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  造成交通堵塞  诱发社会安全隐患

 影响并间接的改变着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

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

7、运行持续性较差

8、安全性较低 水路运输:

(一)运输量大(二)通过能力强

(三)运费低廉

(四)速度较低

(五)风险较大

2.空间效应物流的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臵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臵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能随时了解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2)物流的时空特征

确的地点、正确的条件下、将正确的商品送到正确的顾客手中。物流管理的任务可以概括为5个Rights:以最少的成本,在正确的时间、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物质运动过程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物流不仅存在时间特征,而且具有向高价值区流动趋向。3.我国的物流布局:

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中国内陆腹地的物流布局,以大城市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形成物流结点。但我国的物流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 4. 多式联运布局与物流地理

多式联合运输简称联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输企业,根据同一运输计划,遵守共同的联运规章或签订的协议,使用共同的运输票据或通过代办业务,组织两种以上运输工具或两种以上的运输衔接,以及产供运销的运输协作,联合实现货物或旅客的全程运输。国内多式联运

 地方干支线联运、城乡集散联运、产供运销一条龙运输、水上专用联运、铁

路专用线联运

上提高了货物的运输质量。

多式联运的常见问题

(1本较高的铁路运输或汽车运输,使水运优势不能发挥。)在同时可以利用水运及陆运时,不利用成本较低的水运或水陆联运,而选择成(2)铁路、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3)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4)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我国商业物流经济的发展现状

 1.物流观念陈旧2.物流基础薄弱

我国发展商业物流经济的步骤 3.物流环节不太合理4.缺乏物流基础数据

(一)采用政府建设平台、企业投资的模式建设物流中心区 (二)整合商品物流配送网络

(三)促进物流系统的整体化和系统化运作 (四)逐步实现物流配送的社会化 (五)加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

1.旅游经济活动的性质

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旅游需求者和旅游供给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种关系引起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总和。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人文旅游环境 性质

旅游经济是一种受客源地需求推动的敏感性经济旅游经济是一种受目的地供给约束的波动性经济旅游经济是一种受主客文化差异影响的跨文化经济

旅游经济有利的影响

1、拉动经济增长

2、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增加就业机会4.旅游中心原则5.行政区划兼顾原则6.现状与远景相结合原则物流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概述

最有价值的就是把旅游产品提供给物流平台上所有的代理商和消费者,把旅游产品通过物流平台以最低的成本推向全国各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的意义:让全国的旅游产品快速流动起来,(集中 → 互动 → 分销 → 交易 →支付)实现交易。加快现代旅游与物流业的互动是调整旅游经济结构,对于巩固和 发展旅游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的旅游物流系统可以协调旅游企业和旅游运输企业或工具与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销售量之间的配合,以实现最低与最合理的物流价格。旅游企业根据旅游产品补货的频率和进度,最终决定使用何种运输及中转仓储,尽量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并且利用高效物流体系创建市场统一价格。旅游物流体系将给旅游企业带来调控市场和价格的有效手段。3.传统如何向现代转化 物流的发展阶段

(一)物流发展的萌芽和初始阶段

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物流发展的萌芽和初始阶段。

(二)物流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60至70年代,是物流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时期。

(三)物流管理的重点战略转移阶段

20世纪重点转移到对物流战略的研究上。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

(四)物流的现代化阶段

20世纪代化阶段。90年代以来至今,物流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阶段可以称为物流的现

4.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物流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各种物流的地域布局,包括物流运输枢纽和综合运输网的布局,运输活动和地理因素的空间联系,客流和货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运输枢纽和经济腹地的关系,运输区划及其变化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与城市地理学有关联的研究课题。

 物流经济地理还研究包含各地区物产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围、贸易联系、货运情况等,着重研究商业的地域组织、市场区位、商业中心和腹地的经济联系、商品销售和居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商业活动的季节变化等。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社会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空间分布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 物流经济地理学逐渐成为研究工业生产布局

论述: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1、两者的统一

在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间隔较小,可以直

接接触,生产者在转让商品所有权的同时,也把商品实体转交给了消费者,此时,商流与物流是统一的。2、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⑴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是可能的商流与物流分离的根本原因是:两者流通的实体-----资金流与物资流的相对独立性。物资受到实物形态的局限性,其运动形式、运动渠道与资金流有很大的不同。资金流可以由银行间的结算系统通过划账方式瞬间完成,从而完成了买卖交易,实现了所有权的转让。但是相应的物资的转移还要经过运输、存储、配送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来实现。商流与物流分离的表现形式

 ⑴物流在前,商流在后

 ①赊销。卖者先将货物转给买者,经一段时间后再取得相应货款。

 ②先发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为了促销商品,打开市场,卖方有时采取先发货

后付款的结算方式。

 ③分期付款。在这种方式下,买方首先支付部分货款,取得商品的所有权,然

后通过延期或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所余货款结清。 ⑵商流在前,物流在后①预购。指买者预先将货款支付给卖者,经一段时间后取得相应货物的一种购销方式。

②款到发货的结算方式。为了避免结算风险,大多卖方企业采用款到后发货的结算方式。

2.经济地理论文 篇二

1、新贸易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和要素不可流动的条件下由李嘉图模型发展而得,认为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根本原因,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会生产并交换不同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只能解释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而对于产业内贸易则失去了理论意义。新贸易理论则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为了解释产业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各国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为了利用其收益递增的优势;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各国可以制定策略性的贸易政策,创造比较优势,改变专业化模式。

2、区位理论

1826年冯·杜伦(Von Thunen)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圈层布局论,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础。100年之后,在继承和发展冯·杜伦理论的基础上,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以及勒施(Losch1940)的《区域经济学》提出了“中心区位理论”。但是对新经济地理影响最大的还是哈里斯(Harris,1954)和普雷德(Pred,1966)在区位理论方面的贡献。哈里斯(1954)认为制造商会选择接近市场的地方建立工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利用“市场潜力指数”测量美国各县接近市场的程度,该指数实际上是与各县附近市场购买力的加权平均,其权重取决于该地区与市场的距离并与距离成反比。结果表明:美国工业集中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而且生产的聚集能够自我加强。厂商选择离市场较近的地区进行生产;但同时接近市场的地区也是其他厂商会选择的地区。普雷德(1966)则关注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他采用了“基础乘数”分析法。他认为收入中用于当地支出的份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当地市场的规模,那么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会大到足以支撑一个高效的规模企业,从而使得本地提供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有利可图,如此反复,便会启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积累过程。

3、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新经济地理和传统的经济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规模经济的引入。因此,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就要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开始,其中影响最甚的当然要数马歇尔模型。该模型将规模经济看作是外部的,是由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而引起的。马歇尔认为厂商之所以集中有三种不同的原因:首先,厂商的集中形成了劳动市场的集中和共享;其次,产业的集中能够降低投入品的获得成本;最后,集中还会带来技术的外溢。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被克鲁格曼用来解释产业地方化的动机,而这种解释也渐渐被后人所接受。因此我们在新经济地理的许多文章中都能发现,其实所谓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正是这种外部性理论的延伸。

二、新经济地理的基本理论

克鲁格曼(1991)第一次试图用经济学的模型来解释哈里斯和普雷德所提出的观点。他利用DS方法,建立了一个最简单的两个地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存在两个行业:农业和制造业,农业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农产品没有贸易成本,而制造品的贸易存在运输成本。为了简化模型,他将生产要素分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工人,并且限制农民不能在两个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工人则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要素。

在均衡的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影响。“向心力”是指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一个地区的作用力,其作用与外部经济相似。向心力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的流动性三个方面的互相作用。简单的说,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总是想聚集在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进行生产;但同时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也是别的厂商选择的地方。这样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造就了经济中的“聚焦”现象。而“离心力”则是那些阻止厂商聚集在一块儿的力量,例如农业生产受地理限制。

当运输成本较高的时候,很少有区域间贸易,工人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竞争,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收入减少。此时的均衡就是制造业人口均匀分布于两个地区。当运输成本很低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厂商会在两个地区都销售其产品;但是如果它位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就会更加接近市场,因此也能提供更高的工资;反过来,工人由于接近市场,其工资能够转化成高的购买力。因此,在低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在此时,生产集中于两个地区的任何一个都是均衡的,因为工人不会有离开的动机。除此以外,人口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也是一种均衡,因此,运输成本较低时存在三个可能的均衡。当运输成本中等程度的时候,离心力和向心力旗鼓相当。如果两个地区的差异较大,向心力占优势;而当两个地区条件相似的时候,离心力占优势。因此,在运输成本中的时候,存在五种可能的均衡状态。是否所有的均衡都能稳定存在?答案是否定的。当经济中具有很高的运输成本时,均衡只有一个——制造业在两个地区之间平均分布;若运输成本逐渐降低,经济会达到一种临界状态,这时对称分布的均衡不再稳定。只要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少许增长就会导致几乎全部制造业集中于该地区,最后该区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经济的这种自发调节过程,可能只依赖于一件十分偶然的历史事件,但历史并不是全部起作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预期也会影响经济的走向。克鲁格曼对历史与预期给均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历史与预期究竟哪个起决定性作用,取决于三个参数:贴现率、外部经济的影响力大小和调整速度,如果贴现率很大、外部经济作用小或者调整速度很慢,历史会起决定作用,克鲁格曼的这些理论给经济学家们留下了引路石,后来的研究虽然引入了新的元素,但是其基本的结构和建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三、新经济地理和国际贸易

目前,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为主要目标,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以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致力于将新经济地理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分析国家之间差异的形成原因,聚集对经济的影响等等。

1、基本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真正用地理模型来说明国际贸易还是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的模型。这个建立在克鲁格曼(1980)和伊希尔(1982)基础之上的经济地理模型,既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也不同于克鲁格曼的模型(1991)。为了体现国家和区域间的区别,该模型取消了劳动力具有流动性的假设,而加入了中间品贸易。这样一来,导致产业活动集中分布的不再是厂商和工人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变成了厂商和厂商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进一步被解释为成本关联和需求关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拥有较大的制造业部门,该地区便能为中间品提供较大的市场,这就使得这个地区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制造业厂商,这是所谓的需求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后向关联)。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地区能够生产较别地更多的中间产品,那么该地区的最终产品生产成本就要比别处低,这是成本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前向关联),这两种联系使得厂商越来越多的聚集于该地。当运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世界经济就会自发的形成以制造业为中心,非工业化地区为外围的产业分布。

他们还进一步解释:如果制造业部门足够大,还会造成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异。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会使得工业化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增大,而其他地区的工业逐渐衰落则会降低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一来,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地区实际工资会上升,而非工业的外围地区实际工资下价,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但是如果运输成本继续下降,厂商会逐渐失去由于接近市场和供应商所带来的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的优势。同时,外围的非工业化地区,由于具有较低的工资率从而具备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当运输成本降低到足够低时,外围地区低成本的优势将足以抵消远离市场和供应商带来的不便。此时,制造商将搬出中心地带,到外围地区进行生产,从而使得中心和外围地区的工资率差距逐渐缩小。所以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增大,各国的工资差异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采用了更极端的模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地区不再是可分的断续的数值,而是完全连续的。他们认为,一个“平坦的世界”——所有产品和要素均匀分布的世界即使存在,也是不稳定的。劳动力的分布若发生些微变化,整个世界就会自发的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距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参数的变化将会导致“断续均衡”,即一旦区域专业化结构建立起来,即使经济体中的条件发生改变,在一定时间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但是当条件的改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专业化结构就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出现另一种经济地理结构。

2、聚焦与经济增长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迈开了经济地理迈向国际贸易的第一步,他们建立起了产业聚集和国际贸易之间的桥梁,这篇文章被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是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帕格和维纳布尔斯(Puga&Venables,1996)在多产业的均衡方面又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聚集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他们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聚集的一个动力,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运输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知道,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刺激厂商在接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生产。而这种聚集使得某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提高,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工资。如果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继续膨胀,会使得该国的工资过高,刺激厂商从该国转移到非工业化的外围进行生产。如果产业继续膨胀,外围国家也会逐渐变为工业化国家,进而厂商会继续向更加落后的国家转移。这种过程不断重复,工业化就犹如一股浪潮,从中心国家逐渐波及外围国家。在不同的行业中,产业间关联较弱的行业,处于上游位置的行业或是劳动密集度较弱的行业,在工业化的蔓延中会先行调整,然后再波及到其他行业。

鲍德温和福斯里德(Baldwin&Forskild,1997)借助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理和贸易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循环因果涉及到的不是要素的流动而是要素的积累,拥有较大市场的国家往往会进行较多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又进一步扩大了该国的市场。

3、贸易政策与经济福利

新贸易理论认为,单边贸易壁垒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该国国内产品的价格。鲍德温(1999)利用存在聚集力的模型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指出聚集力的存在强化了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然而这种效应是从一系列简化的假设结果。虽然单边贸易保护政策,从提高本国工业生产份额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发展,但这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其实贸易自由化也可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帕格和维纳布尔斯(1997)首次对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与进口补贴虽然在吸引外资的效果上较为接近,但是前者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福利。鲍德温和福斯里德(2002)详细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他们指出全球经济自由化有利于大国而不利于小国。在多边自由化过程中,最小的国家首先失去其所有工业,随着自由化的推进,其他国家依市场规模小于平均市场规模的程度,依次变为“边缘”国家。当贸易完全自由化时,所有工业将集中于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这些国家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就会形成很大的市场,从而引起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而自由贸易协定的成立会使成员国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非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受损。而贸易集团的形成,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作用,从而导致一种“多米诺”效应,导致贸易自由化向全世界逐步扩散。

地理和贸易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新经济地理打开了一扇大门,为贸易理论的研究引进了区位的分析方法。而经济学家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并且应用到了模型中去。

摘要:20世纪末,经济地理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打破了传统的国际经济学中的国家界限。从区位的角度讨论规模收益递增、外部性、比较优势等时产业的区位分布产生的影响。本文总结了新经济地理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并着重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关联作用,聚集力

参考文献

[1]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贸易与地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安虎森:空间经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Martin,R.&Sunley,P.1996.Paul Krugman's 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d Its Implicatiom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A Critical Assessment.Economic Geography Vol,72,No.3.

[5]Krugman,P.1998.Space:The Final Frontier The Journal of Econ- omic Perspectives,Vol.12,No.2.Spring,1998.

[6]Puga,D.and A.Venables,1996“The spread of industry: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CEPR.Working Paper #1354,1996.

3.高中地理《区域经济发展》 篇三

本节课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中以区域发展要求为依据,客观分析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研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探讨安图县未来发展的总体框架及思路。通过学生讨论和具体事例展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为安图县未来的发展设计美好的蓝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观察和所了解的知识与多媒体辅助再现的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侧面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认识和思维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完成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吉林省地图)说出“长白山第一县——安图县”的地理位置;(2)能说出安图县的资源优势;(3)掌握安图县县域的基本特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懂得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2)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身边的实战中认识地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認识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3)通过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

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基础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相互交流、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安图县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安图县的发展方向研究;(3)以自己的观点、设计安图县发展规划。

2、教学难点

(1)分析“长白山第一县——安图县”自然地理特征。(2)通过分析安图县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探讨安图县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地理基础知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学生描述,多媒体展示(音乐、歌曲、视频)安图县大好河山和丰富的资源,用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观察、描述、形象思维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更高层面上。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题

导入:播放视频歌曲《安图之歌》

师:这首激昂的歌曲映现了安图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白山碧水、奇峰怪石、瀑布温泉、江河流溪、原始森林、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山珍地宝、明月湖、雪山湖、美人松等,同时也展现了安图县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下,正奋发努力建设新安图的人文景观、长白山博览城、万宝朝鲜族民俗村、安图药业、白山矿泉水等,这些都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到处都展现着“长白山第一县——安图”的美丽风光。

板书:第一节长白山第一县——安图

(二)观察

1、播放视频:长白山、天池、瀑布,了解安图的地理位置。

2、播放视频:“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万宝红旗村片段和朝鲜族歌舞,让学生了解安图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而且领略朝鲜族人民的生活。

3、了解安图县的地理位置

通过视频上学生对安图县的地理位置做总体描述:学生讨论后相互补充回答。安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长白山主峰北坡,东经127°48′—129°11′,北纬42°36′—43°24′,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东南部与日本海相近。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画龙点睛,做一总结:“近海沿边,山峰连绵,江河纵横”是安图县显著的地理优势。

4、播放视频:安图县沿经线地形剖析图,要求学生分析地势特征

根据视频图探讨,要求学生分析其地势特征,南高北低,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最高峰。地势由南向北突降。坡度陡峭,河川流急,垂直地带性显著。在师生互动的活动后,教师对其做进一步概括和说明:长白山垂直地带性造成安图县的气候、土壤、生物的奇特分布。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欧大陆北半部极具代表性的“温带极地”山地自然综合体,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中,这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纳入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中的自然保护区。

5、与丰富的矿产资源

师:简介矿产资源。

过渡并设问:安图县自然资源丰富,但安图县经济却比较落后,我们怎样才能把家乡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呢?怎样才能促进安图县的经济快速发展呢?同学们进行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也可进行补充。

(三)安图县经济发展格局定位

第一组代表发言:安图县应当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因为我们安图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吸引力强,而且交通便利,环境承载量大,景观组合好,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各产业的发展。

第二组代表发言:安图县是农业县,在农业发展中,应根据安图县山区特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建设野生药材基地和梅花鹿养殖基地等,并相应建设制药加工工业,做到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优势,促进安图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组代表发言:人们都说“无工不富”,东南沿海地区占有地缘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促进沿海地区高速发展,我们安图县应立足本地区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矿产业。因为我们安图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类型多样,可建设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基地。铁矿粉矿产基地,浮石矿工业基地,矿泉水工业基地。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做一简单总结。

七、教学反馈

1、为打造安图品牌设计一宣传词。

4.经济地理实习感受 篇四

2003年8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70多人到大连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经济地理、旅游地理、城市规划野外实习。大连的气候很好,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是大连三面环海,带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我们住在大连理工大学,在安顿好住处后,我们听了大连规划设计院的同志为我们做的报告,大连的城市布局,以中山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布局。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以大连的广场、建筑、新旧CBD、造船场、保税区、旅顺口、旅顺监狱、冰峪沟为内容进行了实习考察。以下从商业、广场、建筑三个角度,进行突出重点的介绍:

商业

大连的商业很发达,对应于大连更加久负盛名的旅游业。每到旅游季节,游人如潮,刺激商业的发展,自然也就带来了较高的消费水平。其实,在大连,人均月收入也就1200左右,给人一种低收入,高消费的感觉。大连的商业中心,应该是中山广场,友好广场到胜利广场这一线。大连商场,太平洋购物,新玛特都在胜利广场一侧。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我们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对大连的新旧CBD进行了调查。考查了该区域内的建筑功能、布局情况。在考查后,对大连新旧CBD的发展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商业区的建筑用途作了对比分析,并做了报告。

广场

大连的广场很多,友好广场“水晶球”,位于友好广场中央。“水晶球”由距地面1.5米的5只抽象手上,手的表面采用复合铝板装饰,使“水晶球”与手浑然一体。“水晶球”直径为15米,由钢网架构成球形支撑结构,其外层由铝合金框架及三角锥形镀膜玻璃寸平板夹胶玻璃封闭球表面,造成多向复杂反射以达到水晶灯效果。设置电脑温控排风系统和7852盏泛光灯,夜间球内球外灯光交相辉映,使人们感到球在转动。中山广场是使您可领略到大连建筑特色的一个好地方。这里有表现西方“古典柱式”建筑,整个建筑格外威严、庄重,这里有与“巴洛克”建筑特点相似和吻合的大连宾馆大楼,它采用“柱式”形式,四面转角和窗边,门洞和前庭多采用曲线造型。劈秀而台雷:这里亦有表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外贸局大楼,它有尖形拱门,并采用尖塔造型,给人以高耸轻快的印象;这里还有在屋顶上建筑三个圆形穹窿的中国银行大楼,以及在主顶楼上应用“法国顶”构造的大楼,它们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点,具有典型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游客漫步于中山广场,看到这里集中了这样一批造型不同而与广场又很协调的精彩之作,会禁不住发出惊异的赞叹。

这里又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这里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信托投资银行等。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有特色的街面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面貌;一个美丽的广场可以显露出整个城市的风采。在大连的众多广场之中,中山广场的规划、构思、整体布局、艺术联想,不能不说特色明显,发人深思,令人遐想。中山广场位于大连市中心,直径约二百米,是个文化娱乐兼交通道路引向的星形广场。周围十幢建筑物与十条放射型道路相兼排列,中山广场虽然只有百年历史,并几经变化,但它的艺术构思、规划布局、建筑风格仍不失其和谐秀丽,典雅隽永,会使人联想起巴黎的凯旋门广场。

星海广场位于美丽的星海湾,并由海湾而得名,总面积4.5万平方米,她的设计充分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广场中央设有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华表底座和周身都饰有龙,广场中心借鉴了北京天坛环丘的设计方案,由999块四川红色大理石铺设而成,红色理石的外围是黄色大五角星,大理石上雕刻着天干地支,24节气及12生肖,广场周边还没有5盏大型宫灯,由汉白玉石柱托起,高度为12.34米,光华灿灿,与华表交相辉映,在广场四周,按照东周、西周以来的图谱,雕刻了造型各异的9只大鼎,每只鼎上以魏碑体书有一个大字,共同组成 “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它由9支鼎托起,一言九鼎,重于泰山,这一广场显示了大连人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景仰,也表达了大连人对中华民族的真挚感情,巨大的星形广场又与大海相呼应,有星有海,恰为星海湾的象征,广场内圆直径199.9米,广场外围直径239.9米,从星海广场沿中央大道北行500米是会展中心,南行500米是无垠的大海,中央大道红砖铺地,西侧绿草茵茵,由小黄叶杨组成的图案,每隔20米设一支航标造型的石柱灯,“航向”直通大海。

建筑

以炮崖小区为例。它是大连市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新型集团”的力作。整个小区依山而建,规模之大完全可以用一望无尽来形容。在中心广场的花坛中种植了一种叫做“苷蓝”的花卉,顾名思义,它的外形酷似洋白菜,色彩却很绚烂,芯是绿的,外边是紫色的,在具有很好的欣赏价值的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耐寒性能-----经得起零下20度的低温,这样即使在冬天,花园里也会是生机勃勃。由于时间有限,像俄罗斯风情街、日本别墅式建筑(南山旅游风情街)等许多地方只做了短暂的停留。

总结

通过半个月的实习,我学会了以区域规划和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观察城市、分析城市的发展。了解了很多有关大连和鞍山城市规划以及人文地理、旅游方面的知识。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联系实际加深对人文、经济地理规律的认识。初步学习沿线观察、定位考察、综合考察、专题考察、社会调查等人文、经济地理野外工作方法。

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还没有停。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应该不断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

5.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篇五

1、拟定调研提纲,考察某一物流园区,了解其功能,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它在区域物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

2、拟定调研提纲,考察某一地区物流经济布局,撰写调研报告,并分析经济区域对物流的影响。二:评分标准 分值结构

6.经济地理课程小论文杨培 篇六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即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外商在我国境内投资建设必须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禁止引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又无有效治理措施并且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项目。限制引进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环境或治理困难的项目。对国内不能配套解决污染治理问题的项目,在引进时,应当同时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及相应的先进环境设施。

同时需要我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把握环境与发展基本规律合理,环境保护要为招商引资提供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支撑,招商引资是迅速扩张经济发展规模的有效途径,但也要注意从招商引资源头把好环境保护关,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不佳,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商引资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如今,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也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新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应该单单从经济效益入手,要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入手,现在上下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招商引资要有长远的眼光,科学发展的远见。

摘要:

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只有栽好投资环境这棵“梧桐树”,才能引得投资商这只“凤凰”来,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招商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指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所能提供给外商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软环境是该地区所能提供给外商所需要的社会文化、市场秩序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保障与条件。然而选择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提高建设投资效果、搞好生产运营的主要前提,对于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各种类型的出口加工区的规划选址、建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尤为重要。

第一章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指政府利用可支配的资源进行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流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到本地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招商引资是经济区发展的产物,属市场经济的范畴。可以说哪里有经济区,哪里就有招商引资活动。招商引资随着经济区发展而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经济区的发展。招商引资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具备一定的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吸引投资者,就是招商引资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投资者投资的交换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上,还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民风民俗、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等投资软环境,招商引资活动存在于经济区用全部的经济资源同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结合或交换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广义的招商引资概念,可用下列简单公式表示:

(1)经济要素==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优惠政策+历史文化+人文环境+民风民俗+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

(2)招商引资==经济要素+投资力+投资欲望系数;

一.招商的背景和重要性

经历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中国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就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一片哀鸣中,中国的经济却以每年7%-8%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一支独秀、逆风飞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力,也离不开充足的资本支持。开展贸易类、物流类、实业类、金融类及服务类企业的综合招商,非常重要。只有将高级人才、先进的管理、领先的技术和资本等进行系统招商,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招商效果,才能够真正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32个省及直辖市、640多座城市、3000多个县、区,50000多个城镇和近2000个各级开发区,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政府招商力度的不断加大,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形成了十五期间空前的招商高潮。但是,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全世界各国也在招商,谁能开展高效、专业的招商,谁就能在招商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从而,地方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立足本地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分析国际国内的产业发展态势,制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并按此开展高效招商,形成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则可立于不败之地。招商工作开展得好,可以带来明显的益处:形成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扩大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民众素质;形成良性循环。

二、招商的现状

我国的招商引资工作目前仍以政府为主导,并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而政府领导主导招商,带有一定的弊端。突出表现为政府职能错位,插手具体的经济事务,牵涉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结果却并不太理想。

由于招商引资工作关系到政府领导的业绩,突破国家政策底线,违规招商,相互挖墙脚等现象屡见不鲜,国内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混乱的迹象,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中国招商投资研究会张明亮会长指出:进行高效招商,关键是将政府的行政手段招商与专业机构的专业招商相融合。政府高度重视招商、支持招商,集中精力做好地区发展规划、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协调好各部门和企业、银行等的关系、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发挥专业机构的力量,做好地区商业发展规划、招商策划、招商运作;并充分利用专业机构已有的各种资源,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走专业化招商之路

招商投资促进所完成的社会职能就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划和指引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专业机构和人才的运作下,引导、促进和完成全球资源与本地区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将政府主管部门与专业机构进行高效融合,走专业化的招商之路,才能达到理想的招商成效。

1、加强对本地的发展规划

依托专业机构,对地区的城建发展、商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进行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只有有深度、有系统、有专业水准和有前瞻性的规划,才能使地区的发展少走弯路;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之路;才能形成地区的产业特色;也才能最终形成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使本地经济的发展后劲充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进行专业的宣传策划

对本地的特色资源、人才基础、产业基础、来本地发展的成功个案、优惠政策、政府对外来投资者的重视和政府领导及职能部门的介绍等,借助专业机构的策划和咨询,对本地区各方面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宣传规划。

3、进行系统的宣传推广

将系统、专业的宣传规划内容依托商业运作机构实施和运作,达到对本地区理想的宣传效果。让已来者更加振奋和增加信心,让未来者急盼来本地发展。

4、系统招商的内容

招商应该是国内外大型企业、技术成果、人才(技术、管理、咨询服务、金融等)、服务机构、物流、商贸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的系统招商。

5、开展专业的招商策划

对系统招商的内容,分门别类的进行策划。有效的策划要有详实和有深度的调研、专业的运作团队和丰富的资源支持。

第二章我国对招商引资的对策

由于行政行为不规范问题突出,政府服务环境也有待提高。据北海市纪委的材料反映,投资者和群众在对我市整治投资环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部门及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办事拖拉,有推诿扯皮现象;服务态度差,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在一些部门还存在;诚信度差,有“重承诺,轻兑现”的现象;工作纪律松散,办事效率低,同样的审批事项,审批时间比其他地方明显拖延;思想观念陈旧,本本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所以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应该:

一.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突出围绕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务经济、解决发展资金、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重点工作,找问题、查原因、抓落实。加大了清理取消审批事项力度,逐步实现了审批事项减少、审批权力下放、投资准入门槛降低、办事手续简化、行政效率提高的目标。像北海市上下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树立和强化了“外商发财我发展”的意识,采取节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等办法,广泛宣传推介项目,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和“量”。2007年,全市共签约项目125项,总投资43.81亿元;新建和续建项目118项,实际到位资金15.94亿元,增长9.56%。引进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去北海市投资产业、收购兼并企业,启动了一批市内企业,盘活了肉畜屠宰加工成和天生物化工生产线等一批搁浅项目,江苏雨润、陕西赫源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武威,有力推动了全市的招商引资工作。

二.优化投资环境,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深化改革,落实以法执政,强化服务功能。努力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顺

畅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办事环境、融资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树立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意识,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一竞争点、第一增长点和第一着力点。毫不放松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这一解决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努力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组团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争取再引进一些大企业、大集团。把招商、爱商、护商和惠商作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和自觉行动,切实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正确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向,鼓励外商和民营企业家参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传统产业的产业提升,引导他们投资发展环保、旅游、教育和科技等产业。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签约项目的跟踪调查,提高招商合同的履约率和项目资金的落实率;在招商引资中更应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三.认真开展调研,发挥参谋作用。抓住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本县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搞好政策对接,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谋划出一批经济效益好、就业范围大、带动辐射力强的西部开发项目,超前研究问题、提出对策,不断提高西部开发的前瞻力,为市、县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方案、当好参谋

第三章投资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分析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投资环境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人形象地将软环境比喻成气候,把外来企业比喻为候鸟;候鸟跟着气候走,企业跟着环境走,哪里的环境好,资本就往哪里流。正确评价北海的投资软环境,并全力予以优化,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它们是: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完善和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和物价的稳定程度,经济政策。

所以要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把握环境与发展基本规律合理,环境保护要为招商引资提供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支撑,招商引资是迅速扩张经济发展规模的有效途径,但也要注意从招商引资源头把好环境保护关,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不佳,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商引资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如今,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也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新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应该单单从经济效益入手,要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入手,现在上下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招商引资要有长远的眼光,科学发展的远见。最近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早期投资的一批外资企业成长壮大后增资扩产的需要,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潮正在沿海地区兴起。在这一热潮中,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亟待引起人们的关注:招商引资成了“一把手工程”,压指标、压任务,不顾地方实际强上项目;拼地价、拼税收,追求GDP短期内的大幅增长

结语

7.经济地理论文 篇七

1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困扰

1. 1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从当前物流市场来看, 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从院校物流专业来看, 物流经济地理学科专业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从而大大加强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学生在接触物流经济地理学科之前一般只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教师在开课的时机把握上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开课的时机宜迟不宜早, 如果教师开课时机选择错误很容易导致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基本理论掌握程度不够。在物流经济与经济地理问题间搭建联系的桥梁是一件非常考验教师技能的事情。通过这座桥梁从而加强对物流经济地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物理经济地理的教学中, 学生经常出现有“地”无“理”的状况, 通常都只能了解具体经济布局现象而无法把握经济布局内涵。这个现象的出现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物流经济地理理论课程的基本理论构架把握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理论无法消化吸收也就无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上。因而, 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自身掌握课程基本理论。

1. 2 教学内容呈现滞后性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世事瞬息万变, 物流市场同样每时每刻都为社会展现它新的面貌。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物流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但是美好愿景的实现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使学生在校园内学到的知识往往是已经被淘汰了的方式方法, 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学校无法为物流经济地理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创造性人才。因而在教学实践中, 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科的新进展, 要注意引进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新进展, 以及可能为物流经济地理所用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1. 3 教学内容与行业接轨不协调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开设依托于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课程教育过程中, 学校教学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及时归纳和总结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物流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没有及时的引入课堂教学中,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很好的与社会接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学生所有的关于物流经济地理的实践信息主要来自于学院所在的区域或者说直接来自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 不仅是课程知识方面, 从就业角度来看也是这样。因而,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育上存在的这个问题其实对于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 这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后的发展问题。但如果能将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及时引入课堂, 对于学生掌握物流经济地理的理论知识应用实践将非常有益, 能够促进学生对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全面认识和把握, 对于学生掌握研究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指导今后的实践极有帮助。

2 教学案例情境模式的创设研究

2. 1 教学案例采用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情境教学法,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境,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法的特色是“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 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鼓励积极探究,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而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合理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部分。

在物流经济地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就是要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或者学生运用教材所述的物流经济地理事物、物流经济地理现象去创设相应物流行业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物流行业市场的情境之中, 亲身感受物流经济地理的现象, 获得相关物流经济地理认识, 发现和解决相关物流经济地理问题, 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辩证思维能力等学科能力。

2. 2 典型教学案例情境教学模式解析

2. 2. 1 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把握切入点

以物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解析, 首先要全面、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行业需求, 抓住当下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系统地设计情境。

教材是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基本对象, 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直接因素。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 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可以通过选学某个地区的物流行业的发展, 认识所在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 初步掌握学习如何分析物流行业发展的知识。教材上选取的知识往往是最具代表性的物流发展现状, 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所在具体区域的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并不一定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因而,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 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 整合教学资源, 选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过程, 围绕该区域的物流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教学设计。例如, 在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中“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等内容, 如何把这些内容和当地物流企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创设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 这要求课程教师选择一个良好的课程切入点。

2. 2. 2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

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观, 主动在课程中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愉快的教学的氛围。课程学习中学生都已知物流概念引入我国十几年, 在这期间许多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应运而生, 现代物流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学生对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到底呈现什么态势, 对自己今后就业发展如何却知之不详。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创设情境时, 首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对学生要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 他们对其中的什么知识最感兴趣? 他们对课程感到困惑的关键点在哪里? 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真正领悟教学目标在实现时的具体障碍究竟是什么从而解决它。

2. 2. 3 遵循情境教学原则, 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一般由“启动、导入、展开、调整、结束”五个环节组成。展开学习之前一般要以生动的情境也就是可以引用物流行业的相关经典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时要创设新旧知识结合的情境。例如学生从书本上了解到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但是物流行业的发展迅速, 学生也许并不知道当下物流行业新产生的问题, 因而在课堂中为学生及时补充即时讯息非常重要。展开、调整时可用各种直观的、真实的、有效的、富有时代感的、带有思考性的情境进行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例如, 在为学生充电完毕后, 可以针对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究, 寻求良方对策。结束时梳理知识体系, 理清内在联系, 提出进一步问题的情境, 为学生课后的探究提出要求和方向, 为下一节课的探究埋下伏笔。

3 教学案例情境模式创设的意义及影响

3. 1 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物流经济地理创设情境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认知停靠点,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向心。能够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也是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能够满足学生生理感官和心理需求的快乐和满足, 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促使学生乐学。

3. 2 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课本, 学生不管学习什么知识, 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等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通过自己的大脑想清楚并进行消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和消化的能力, 想要使得知识能够“活学活用”, 教学情境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学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特定的物流情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知识。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运用创新性优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适宜社会物流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其河.中职物流专业理论类课程评价改革探析——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为例[J].物流科技, 2010, 04.

[2]兰琦.物流经济地理, 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09.

[3]刘飞.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一体化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5.

8.中国经济地理或走向新“弓箭图” 篇八

我国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快速变化,“大范围聚集,小范围扩散”的结果使得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由在空间收缩中持续密集化转向在空间密集化中持续扩张,且随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

城镇化重塑新格局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动也随之加快,这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城镇化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人口迁移,工业化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产业转移,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是区域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作为人类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角,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现状与趋势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空间效益,决定着未来的空间政策导向,甚至也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

提起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不少人可能会马上想起妇孺皆知的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似乎它们就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代名词。

事实上,沿海经济带和三大经济圈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的经济空间结构。以我国就业密度的空间格局为例,我国最大的就业密度高值连片区是北京、郑州和温州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之为“京豫浙”三角区,其次是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再次是辽中南城市群、成渝经济区,最后是珠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

如果对照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我国就业密度较高的连片区基本上位于海拔较低的平原或盆地地区,如“京豫浙”三角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地区,而三个较小的就业密度高值连片区辽中南城市群、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则基本是港口腹地发展模式的产物。

两大集聚区不断融合

然而,经济地理的格局绝不是静止的,区域经济的集聚、扩散和融合才是经济地理的常态。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给定的区域来说,前期可能是以空间集聚效应为主导,区域差异不断拉大,然后是以集聚效应为主导兼具扩散效应,区域差异继续增大但增速放缓,接着是扩散效应为主导,区域差异开始逐步缩小,区域均衡和融合成为主旋律,但区域的差异始终存在绝不会消失。

那么,从就业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地理格局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从我国就业密度的分析来看,我国就业密度仍然以集聚为主导,且集聚性在增强。高集聚的区域主要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京豫浙”三角区,低集聚的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就业密度的两大高值集聚区“京豫浙”三角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将不断融合,未来将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高密度就业区。

从就业重心看,我国就业分布正处于以“京豫浙”为核心,且呈现出空间收缩的态势。而最有可能与“京豫浙”三角区融为一体的是长江中游地区,这两地区的并集将构成我国的核心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05到2010年,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展布性也发生了逆转,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扩散现象,就业人口和总人口持续向东南方向前移的趋势依然存在,但就业人口和总人口的重心在向西南方向移动。

核心区的新“弓箭图”

2004到2008年我国整体上正处于以“京豫浙”三角区为核心的在空间收缩中密集化的阶段,2005年到2010年间我国则转向以“京豫浙”三角区为核心的在密集化中扩张的阶段。这说明我国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区域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开启并将持续向好。

不过,区域融合的过程是复杂的,不是严格按照所谓的“梯度转移”或“点轴发展”进行的,也不是严格按照人为的片区规划展开的,它是市场力量、政府意志、全域和局域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来,“京豫浙”三角区将继续扮演我国大型连片的高就业集聚区和人口集聚区,最有可能与“京豫浙”三角区融合起来的是长江中游地区(其中武汉城市群将优先融入,届时北京、郑州、武汉和温州的连线将形成一个半圆弧形状),它们将成为未来我国核心-边缘结构的核心区部分,而东北地区、成渝经济区、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将处于未来我国核心-边缘结构的“边缘区”部分。

未来我国经济地理融合的趋势,整体的核心区应在北京、郑州、武汉和温州连接而成的半圆形,加上由青岛到郑州连成的线构成了一个新的“弓箭型”,这将是我国全域视角下的核心区。

与传统弓箭型结构相比,不仅地理范围存在重大差异,而且箭头指向内陆而不是海外,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在于未来中国经济地理结构将主要靠国内市场和自主创新来驱动,而不是过去三十年主要靠海外市场和技术引进为主导的驱动。而东北部分的核心区主要在辽中南城市群,西部的核心区主要在成渝和北部湾形成的两个孤立的小城市群,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是沿海地带的两个重要局域中心。

区域均衡不能盲目推进

因此,在中国经济地理空间的融合进程已经从空间收缩转向空间扩张的新的令人欣喜的历史背景下,在制定和推行区域一体化政策和措施时,一定要注意区域融合的规律和现实,仔细量化、评估并适当推行“一区一策”政策,正视公共政策的全域效应和局域效应,而不是盲目地推行区域均衡或扩散政策。否则,损害的不仅仅是投资的空间效益,而且与真正的空间公平与正义背离,当务之急是要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等方面调整以促进区域一体化,而不是盲目地行政性推行均衡化的发展政策或所谓的振兴贫困地区的战略、政策。

另一方面,在调整相关政策时既需要先行先试的探索,但同时也需要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后争取整个制度层面的进步。要避免在试点的区域出现跟风式的、以求得资金、政策的倾斜为目的冒进,应该等那些已经审批了的地区真正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一定的模式,找到一定的路径,再来总结推广。

链接材料: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五种假说

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其主要观点是经济中心总是出现在少数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交通运输线路的连接而逐渐形成经济轴线。对于中国来讲,点就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城市或经济开发区,轴就是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轴线地带,点轴开发的理想状态就是在地里空间上由点到轴,由轴到面,形成一体化的立体结构和网络态势。

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经济技术的发展会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技术梯度,这种梯度往往也表现在空间上,高梯度区的经济、技术逐渐向低梯度区推移,经济、技术梯度的推移会逐渐缩小区域经济的差异,并最终趋向空间均衡。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关的主要观点有反梯度推移式、跳跃式、混合式等。

城市群发展战略

该发展模式认为,未来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竞争是城市群的竞争,尤其是大型城市带的竞争,因此不要将城市发展问题集中于城市规模或城市速度上,而是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群尤其是大型城市带的建设上,中国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无疑是首先要发展的城市群,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应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建立发展城市群,比如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等。

“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这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确立的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战略格局之一,目的是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毫无疑问,“两纵三横”战略格局是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提出来的预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战略,也是预期最大限度地提升空间正义与空间效益的空间格局战略。

超越东部沿海的核心边缘结构

上一篇:秋天 说课稿下一篇:《河中石兽》的测试题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