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2024-06-26

科学学科建设总结(共8篇)

1.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篇一

根据学校的要求,随堂听课活动开学第二周正式启动,根据听课情况并结合自己的听课感受,形成评价报告,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个汇报。

一、亮点

1、教师对科学新《课标》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所有上课的教师都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都注重在学生动手实验中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发现科学知识,而没有采用生搬硬套的填鹅式教学方式,这是教师对《新课标》理解到位的一个表现,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思想。比如王巢老师在讲《解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而是通过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今一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识。

在所有的听课中所有的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中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教师的学习意识非常强

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一点,年轻教师王巢,在上课以前,不止一次的同我交流课上问题。李红英教师,年龄比我大,也一次次的同我讨论教学中的问题。我非常的佩服老师的学习精神,值得我学习。

4、注重了科学生活化

王xx老师在物质变化是使用了生活中的沙子和黄豆的混合对比,白糖的加热变化等,李红英老师在讲解动物的卵时,让学生自己带了煮熟的鸡蛋进行观察,王延波老师准备了盐、白糖、味精、马铃薯,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生活即科学,科学中有生活。

5、突出主体,开放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路人,是伙伴。课上,老师们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去探究,教师只是在引导与总结。比如 马玉清老师在总结时,没有自己总结知识点而是反问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比如《马铃薯的沉浮》中当学生指出液体中有什么东西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时,有的学生指出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我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给学生一台显微镜,我指导他去观察,用实验结果,让他自己认识到用显微镜是不能观察出水里有什么东西的。

二、不足

1、教师重视多媒体的使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的使用,既不重视板书要点。

很多教师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出示要点,就用不着板书了,其实板书是对教学主要内容的小结,能够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力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总结。

2、教师不重视科学实验室的使用。

包括我在内,老师不习惯也不想使用科学实验室。究其原因,实验室中没有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的设计也不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所以教师不愿意使用实验室。

以上问题的解决:

我开教研会时讨论板书问题和实验室使用问题,形成共识,解决这个板书问题和实验室使用问题

3、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还不十分到位,还需进一步学习。对教材研读不够深入。

解决以上问题的建议:

1.任课教师要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只有自觉的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才能把握好课程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好学科特点;局限于浅层的学习或者过分依赖学校、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不能很好的解决根本问题。

2.学校要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形式,强化新课程培训力度,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任教学科课程标准。

4、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合而不作。

虽然教师才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但合作意识没有深入学生人心,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合作习惯。

建议:

1、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合格的小组合作组长,有组长带头分配任务,形成合作习惯。同时也减轻教师的上课压力。

2、教师应该对小组的合作有一套评价机制,有了评价机制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不如评比的方法,加分的方法等等。

5、学生没有养成实验后整理仪器的习惯。

建议:这与教师的要求有关,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篇二

1 数据源说明及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nsfc.gov.cn)发布的历年立项数据统计整理而成。首先统计了2000—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中的大气科学学科面上项目立项数量,并指出项目数量的变化趋势,统计立项数量居前20名的单位,以及历年的资助经费以及经费变化情况,进一步使用熵权法对不同分支学科资助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2.1 2000—2009年立项项目数量统计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状况现已成为一种体现学术生产能力,衡量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5]。2000—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共立项1 342项(见表1),平均每年立项134.2项。如果把这10年分为两段,即2000至2004年和2005至2009年,则前5年平均每年立项88.8项,后5年平均每年立项179.6项,增幅达102.25%。其中2002和2008年立项数分别突破100和200大关,反映了国家对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2 2000—2009年立项项目经费统计分析

立项项目经费对于项目的运作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对2000—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立项项目经费做了较详细的统计(历年立项经费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2000至2009年累计项目数1 342项,资助总经费近5亿元,年资助经费基本呈递增趋势,2009年的资助经费是2000年的8.4倍,其中2002年与2008年为两个高峰期,经费增量分别为2 519.6万元和2 647.15万元,增长率分别为157%和39%,资助强度则由2000年的平均每项24.30万元到2009年的42.81万元,增长了7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增加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为大气科学学科的发展及研究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2.3 2000—2009年立项项目的单位分布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情况能够体现出一个单位的研究实力和学科建设水平[6]。我国大气科学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有关高等院校、中国气象局和其他部门的相关科研单位,获得基金立项资助也是中科院、高校及中国气象局三系统平分秋色。对立项数量排名前20的单位进行统计,详见表3所示。

10年间20家单位合计承担课题1 048项,占全部项目总数的78.09%。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获得项目的主体,其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历年均为获得立项的主要单位,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立项总数为345项,占项目总数的25.7%,说明其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2.4 大气科学学科分类学科立项数量统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中将大气科学学科分为13个分支学科,这13个学科类立项数目总计1 183项(因2008年基金委网站数据库进行了学科分类调整,159个立项项目不属于这13个分类)。从立项情况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各学科间立项数量差距很大。其中气候学与气候系统共计332项,占总数的28%,说明该领域一直是大气科学的研究重点,拥有大量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天气动力学共计160项,占总数的14%;大气遥感和大气探测共计123项,占总数的10%。从中可以发现气候学与气候系统是大气科学立项项目中的重点分类学科,天气动力学居第二位,其他学科相对平均,“气象观测原理、方法及数据分析”获得立项最少。

注:D0501对流层大气物理学;D0502边界层大气物理与大气湍流;D0503大气遥感和大气探测;D0504中层与行星大气物理学;D0505天气学;D0506天气动力学;D0507气候学与气候系统;D0508数值预报与数值模拟;D0509应用气象学;D0510大气化学;D0511云雾物理化学与人工影响天气;D0512大气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D0513气象观测原理、方法及数据分析。下同

3 基于熵权法大气科学分支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分析

3.1 研究方法

熵权法是一种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所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作为一种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各指标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其权数,求得的评价结果可以从客观上反映评价对象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状态[7]。采用熵权法比较各分支学科获得资助立项水平的具体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设原始数据有m个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则评价矩阵如下:X=(xij)m×n,其中xij表示第i个学科第j个指标的原始值。用公式(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maxxij、minxij分别是第j个指标下样本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

标准化后的矩阵Y=(yij)m×n,第j个指标的熵定义为:

其中,,并且当fij=0时,fijlnfij=0。

(3)计算各指标的熵权。

根据(2)式求得的熵,利用公式(3)求各个指标的熵权:

(4)确定综合评价值。

利用求得的熵权与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值:

综合评价值的取值越大,表明该学科获得的资助立项强度越高。

3.2 各学科分类项目资助总体情况

表5列出了2000—2009年大气科学各分类学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各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同,其学科平均资助强度略有差别,从28.86万元到77.33万元不等。立项数量与经费总额最多的学科是“气候学与气候系统”;但从平均经费来看,“气象观测原理、方法及数据分析”虽然获得的资助总额最少,但平均资助经费最多,其他如中层与行星大气物理学、边界层大气物理与大气湍流、天气动力学获得的平均资助强度也较大,因而无法直观判断出各个分支学科的立项资助发展变化情况,有必要通过综合评价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主要研究领域和非主要研究领域,而受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的增长则反映出各领域的发展速度,因此,本文参照其他学者研究结论[8],选取项目数量、项目数增量(某一领域本年项目数与上年项目数差值)、项目数增长率(增量与上年项目数之比)、项目经费、经费增量(本年项目经费与上年经费差值)、经费增长率(增量与上年项目经费之比)和平均经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7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3.3 学科资助对比结果分析

使用上文介绍的熵值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wj如表6所示。

根据计算出的权重,将样本值做加权平均,得到各年、各学科的评价值,对同一学科的值求平均得到该分支学科的总体评价值。由于“气象观测原理、方法及数据分析”仅两年获得3项资助,数据缺失过多,在此不进行评价。各分支学科历年评价值及总排序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各分支学科获得立项资助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D0507气候学与气候系统排名第一,其总评值为5.009。这一学科自2005年起一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最重要领域,说明国家对气候学的重视与大力发展。气候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任务是研究气候的特征、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变化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进行气候预报和气候应用服务。总排名第二的是天气动力学,总评值为3.646。D0506天气动力学是通过动力学诊断方法揭示大气中时间尺度为一周以上的各种异常气象现象及其变化,从气候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异常气候的产生机制,增加对气象异常现象形成的动力学过程的认识。这两个分支学科历来都是大气科学领域研究实力最强的传统优势学科。D0508数值预报与数值模拟总立项数量虽排名第四,但从平均经费来看资助强度并不大,且历年波动较大,因而总排名靠后。D0509应用气象学的获得立项总数、经费总额、平均经费、历年增幅均较为靠后,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洼地”。

4 结论建议

近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各研究单位及分支学科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1) 2000—2009年大气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体上呈稳步上升趋势,立项总数为1 342项,资助经费达49 189.433万元,其中2002年和2008年是项目及经费增长的高峰年。随着基金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的增长,大气科学研究得到了长足进步。

(2)获得立项的单位分布呈既分散又集中的趋势。中科院、部分高校及中国气象局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体,立项数量前20的单位承担着78%的研究工作,可以反映出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力量的集中性特点。因此,各级科学管理部门与相关研究机构有必要认真分析自身资源,整合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努力培养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这样才能在全国竞争中脱颖而出[9]。

(3) 10年中气候学与气候系统、天气动力学领域立项一直占据优势地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和公众日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大气遥感和大气探测、大气环境、大气化学等几个学科发展也得到较多支持。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学科受资助冷热不均,学科之间缺乏均衡性。由于部分分支学科的资助率低,研究人员获得资助的难度大,学科发展滞后,因此建议在国家自然基金评审时应充分考虑学科间差异,以促进学科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安云,王世杰,李阳兵,等.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看喀斯特学科基础研究的发展[J].中国岩溶,2008.27(2):166-171

[2]周小刚,罗云峰.1986—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领域面上项目基金资助及成果统计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5):541-545

[3]吴丽娟,王蕾,延晓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学项目资助格局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85-89

[4]汪安佑,蒋君.我国地质基础研究投入的演变特点与原因分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面上项目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72-74

[5]岳洪江.管理科学基金项目与管理科学论文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3-17

[6]陈丽贞,李洁,郑世珠,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的分布统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3):107-108

[7]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8]何静,回文静,马虎兆.我国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熵值法分析[J].现代情报,2009,29(4):68-71

3.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篇三

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北京工商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院校之一,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8个,而环境工程学科作为其中之一,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通过重新评审进入第二轮建设周期。此建设周期分为2008年~2010年和2010年~2012年两个阶段,该学科建设中期(2008.1.1~2010.7.31)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学科建设的发展日新月异。

首先,学术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北京工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引进学科人才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包括从其他知名高校引進优秀人才,以及积极培养和提高已有队伍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学术队伍具有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高学历的特点。该学科的学术队伍主要分为4个研究团队:水污染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团队、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团队、资源利用与清洁生产研究团队、环境生态研究团队,分别以汪苹、钱枫、任连海、田媛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相关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其中,汪苹教授在2011年2月12日荣获科技部颁发“‘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科学研究方面,该学科在原有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态修复和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与食品科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使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硬件条件显著改进和改善。自2008年以来,已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项目以及其他各类项目共计52项,科研经费达957.96万元。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申请发明专利3项。同时,发表研究论文110篇,出版专著6部。

另外,专业人才培养和条件平台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发展。关于人才培养,从2008年开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招生和授学位人数都逐年增加。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本学科至今已经拥有4个学科基地和1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北京工商大学中水站、北京环卫集团、北京排水集团北小河污水处理厂 、莲花味精集团和清洁生产技术中心;二是实验室的建设,已建有环境通用检测平台、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大气颗粒物采集分析平台和环境生态试验平台。

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该学科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尤其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在水污染控制研究方面,已逐步形成以生物处理为核心,发展以环境微生物、氮磷污染生物控制技术、生物反应器为切入点的学科发展链,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微生物实验室和环境微生物保藏中心;该学科研究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已成功转让,用于江苏省吴江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污水处理厂 、内蒙古阜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等,运行平稳,达到预期效果,并均通过工程验收。

4.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 篇四

以野外实践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

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更新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战略要求,学院着手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在深入挖掘以往野外实习教学大纲问题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创新质量观为指导,确定野外新大纲的总体目标要求和规格定位,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到涵盖知识、能力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转变。即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业素质和谋生素质,而是作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不仅发展智力,更要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并重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增强学生的地理专业的荣誉观、责任感、使命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要突破以往传统单一性规格定位,向多元化规格定位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师范定位的中学教师,更要培养学术型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仅要满足教育行业的发展需要,还要适应企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乃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本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赋予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实现从单一趋同性向突出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

二、以野外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资环学院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年来推进了三个层面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培养计划中提升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注重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科研项目促进实验项目水平的提高,形成实践教学特色;注重校内与校外共建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节假日开放实验室,实现时间、空间、内容上向学生的全方面开放,引导、组织学生与国土局、规划办、旅游局、农业规划办部门交流,走向社会、接触实践。

2、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行导师制授课,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以专题研究、综合设计、综合实验和开放式作业等为手段,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

3、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训练是培养其基本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从基础到专业逐渐深入地进行,积极推进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平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三个层次平台的建设,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强调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

5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

三、以建设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如何保证创新性课程的质量、切实贯彻创新性教育目标并创造教育创新的环境,教师的水平是关键。要以健全相关机制与体制为前提,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并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要以推进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重要途径,鼓励教师深入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重大工程实践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吸引和聘请学科著名专家、研究人员到学校讲学、兼职,将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关键技术问题带进课堂,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四、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为保障。

在教师中积极倡导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务实、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形成积极健康争鸣和批评、理性质疑的学术氛围,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具体举措:

1、认清专业特色

地理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野外山区、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地域综合体是它的真正课堂,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是学科的最好实验室。地理科学就是为国家、民族谋利益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地理科学从诞生那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了一起。环境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的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的第二课堂。野外工作的整体情况决定了教师的学术方向、学术能力和教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学生的而整体水平和专业素养,关系着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术追求、人生理想,关系着学院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所以学院一直把野外实习工作当作中心工作来抓。野外实习工作就是“地理专业的教师、学生、干部的实验、检验和考验”,07年以来资环学院就是以野外实习为载体、平台,融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修订了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根据“学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专项规划。目前三大专业都形成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有成熟的实习规范制度,有专业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旅游专业实习时间、酒店对学生的培训选择、学生的实习管理等,形成07评估后的发展战略,成为学院工作中心目标。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学科特色,围绕这项工作创精品、创品牌,取得了显著成绩。

2、编写好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是学生野外重要的参考书,大多数学生以此为命,通过它了解实习地区的基本情况,可见一本好的指导书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不要给学生造成一切都要从指导书抄的毛病,以前会发现在报告中有大块抄袭指导书的情况。07年后从两方面抓起: 一是指导书内容精练些,不给留太多抄写的余地,许多话应留给教师在野外实地去讲,二是报告的内容要求应以实践观察资料数据来写。目前以自编了自然地理学实习指导、人文地理实习指导、旅游地理实习指导三本专业教材。

3、严格的实习导师制管理

教师业务精炼,工作负责,认为野外教学不需要备课的认识是错误的,野外情况复杂多变,学生面对野外各种地理现象,初期可能表现很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观察分析,疑难问题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心中有数,应付各种问题,必须准备好教学内容和拟定的教学地点,轻易不要改变。在出发前要向学生交代这条路线的实习内容及要点,使其心理应激;即使没有到预定实习地点,沿途与实习有关的现象也讲解,使学生逐步进入实习环境。到达实习地

点立即将学生带入第一个观察点,之后很熟练地将学生引入下一个地点,依次类推,如此则显现出教师对此现象的熟悉,自信,给学生以信任感,这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接着在点上先让大家观察,然后提问是何现象?学生必然热烈讨论,适当时机即进行总结并要求大家记录。

在实习期间教师不计名利,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是资源环境学院老师的写照。每年全体教师认真开展野外实习教学大讨论,统一认识,明确任务,遵守严格的备课制度,在野外亲自到任何知识点、耐心讲解;所有带队教师与学生共同听课互相切磋,与学生共同了解第二天野外工作内容和具体方法;每天晚上教师要履行例行检查制度,集体检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是否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和预习第二天野外实习任务等。

4、启发式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野外实践教学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野外不能总是无休止地讲,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如在观察构造窗现象时,我们先讲如何发现构造窗,将寻找构造窗落实到要找某种具体的地质地貌个体现象,使学生脑海中抽象的事物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观察目的性明确,然后让大家自己去找,使其由盲目的跟着老师看到自己有主见的去观察。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迎合年轻人探索未知、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心态,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寻找证据,望着这些远去的背影,特别是看到学生找到构造痕迹、化石时的雀跃欲动,教师为此成功而窃喜。我们的深刻体会是,野外就要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动手,讨论思维分析,得出结论,总之要有张有弛,“张”是老师讲,“弛”是学生动手,这才是真正的实践。不要小看这个变化,这可是一个认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过程。总之,没有观察地质地貌现象的实践活动,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就不能掌握学科的精髓。

5、使学生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野外实习中要求学生做到眼勤(注意观察),手勤(多记录多量数据),脚勤(多走路),嘴勤(多问多讨论),耳勤(认真听讲)。如教师在教学生量岩层产状时,先进行示范,可多示范几次,然后分组实践,指定学生进行量产状,一个一个学生在老师面前量一遍,虽然看着进度很慢,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偷懒,大家都很积极,有毛病老师及时给予纠正,学生很快掌握方法。再如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信手剖面绘制,在太行峡谷几公里的剖面大家边观察边作剖面,观察的内容及时反映在图上,学懂没学懂实际上一做剖面就可看出来,剖面做好后,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老师的检查,指出问题立即改正。我们体会是,一定要让他们思考问题,有任务压着,他就必须完成,可以说是要逼着学生全身心投入,不逼不知道,一逼全做到。许多事情不是学生不为之,二是教师不严之,只要要求严格,再难的事情学生也能完成。

6、充分利用野外地理现象资源

实习路线安排虽以某门课程为主,但常常会有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现象也在其中,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解时不能漏讲,如地貌教学中看到地质或水文现象就应一倂提及,不能只讲某种现象而对其它则不闻不问,毕竟自然地理各要素是互相关联的。要想搞好此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条路线尽量配备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知识互补;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广泛些,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应着力打造全才,目前我们这方面还需提高。

6、严格野外实习报告

作为实习的总结,这是实习的最后环节,实习好坏可从报告的质量上衡量出来,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报告,按要素分别写最后统在一起,作为一份报告递交。除对实习内容总结外,还要求根据自己对实习中某个问题的认识撰写小论述,阐明本人的观点,是为一创新。报告字数在5000字左右,应有必要的图件表格。老师认真批改,给定分数。多年来,实习报告撰写是认真的,优秀率达30%,以此报告成绩对学生野外实习进行评估。30%的实习报告达到了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国内论文发表的要求,2010年×××

等同学参加的大学生野外实习论文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四、用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学院工作的全部

实习工作带动了我们的工作,实习精神是学院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品质,把学院地理学人的优良传统和专业精神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1、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师德建设中

地理专业是“体力加智力”的事业,其艰苦卓绝、博大精深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地理工作者必须具有执着坚韧、实事求是的意志品质和博大胸怀,具有以苦为乐、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校以“艰苦坚毅、求真务实”为指引,着力打造一支严慈相济、教学相长、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独具精神气质的教师队伍。

2、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师生的科学研究中

通过野外实习,教师凝练了科研学术方向,有了资料来源途径,至今有70%的教师科研成果与野外成果有关,学生的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征文比赛、毕业论文的选题有75%是野外实习相关。学院注重野外实习凝聚队伍、锻炼人才,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科研工作在为基础理论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教学工作。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并通过科研将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实践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研协作搭桥梁”蔚然成风。而在地理专业,这样的局来自于地理实践。科研工作要上台阶,必须重视培育科学精神。学校以“艰苦坚毅、求真务实”为精神感召,这几年教师在申报项目上非常踊跃。地学博大精深、艰苦卓绝,资源、能源、环境、海洋、等科学重点领域意义重大、充满挑战。实习教师以实习基地内容为攻克地理系统科学的众多新态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3、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每次实习结束,都要在全院进行实习总结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查找差距。凝练专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学校整体建设层次的和谐发展。

同时学院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和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注意优化学习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使野外精神成为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标志。要求《勘探队员之歌》作为院歌,激发资源环境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用浓厚的科技、学术、人文、艺术氛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追求创新;注重发挥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影响、激励、感染、塑造和培养学生。总之,资环学院党总支坚持把培养创新贯穿于整个野外教学环节,结合三大实习基地特殊的区位资源优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求真求实、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等教育。一位校友曾深情地说,“作为地理系学子,我大学四年最难忘的就是野外实习。通过实习我受到了专业启蒙教育和山水的锻炼,我的专业生涯从这里开始,我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在这里奠基。”学院通过将这种实践精神贯穿于整个野外教学过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在野外教学中,注重组织学生结合地理专业开展“奉献和索取”、“吃苦和享受”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肯于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支撑材料1、2008-2010年三大专业学生野外实习报告2、2008-2010年野外实习照片集锦3、2008-2010年野外实习纪实VCD光盘4、2008-2010年实习计划书、实习总结报告、实习实习动员会照片

5、教师2008-2010申报的与实习内容相关的课题、发表论文(大部分可用)

6、优秀实习生颁奖、优秀实习报告汇报会材料

7、高长海老师指导的学生论文竞赛材料和教研课题材料

8、冯凤英老师教研课题材料

9、学生的考研方向选择、考研率和实习的相关性证明

10、学生的挑战杯和其它论文科研项目与野外实习的关系证明

5.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篇五

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办公室:

全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开展以来,xxx按照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开展科普宣传,使我单位干部的科学素质不断增强,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及时安排部署,明确专项行动目标任务 区科协下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凉州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后,我单位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方案精神,成立了以室主任为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对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专项行动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领会专项行动的重大意义,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专项行动,对推动全体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二是进一步强化措施,各组室结合各自实际,把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不折不扣贯彻好、落实好,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进一步统筹兼顾,把专项行动同抓好“工作落实年”各项重点工作、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等工

是科普教育的教材和科普宣传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四、2016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在原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方法,结合我局具体工作实际,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全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

6.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篇六

教育科学系2012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教育科学系学生工作一贯围绕学风建设来开展。学风,即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升华出的一种优 良传统,凝聚着学院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学院的气质和灵魂所在,也是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

强化制度建设,推进学风建设上新台阶

1、建章立制,夯实基础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去 营造和倡导。但良好的学风绝不是一个会议、一场运动、一次宣传、一番教育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建章立制。为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根据我系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细则》《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教研成果奖励、、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学生德育考评实施办法》《学生科、、、技竞赛、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学生考证、考研、考公务员奖励办法》 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而为学院的学风建设正常有序地开展打好基础。

2、稳抓基础文明,促进我系学风建设,2012年2月15日下午,我系在四楼会议室召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动员大会。建以学生党小组、团小组、党员示范岗、助理班主任、党代表为主体的建设兵团,加强课堂纪律、早课考勤、晚自修等基础,并建设文明监督岗督察工作,建立有效透明的基础文明运行机制。构筑旷课累计记录制度、违纪预防警示线。并且定期向师生通报基础文明建设信息,加强舆情沟通,组织学生开展板报评比活动,简报制作大赛等宣传活动,我系还对学生 到课情况、课堂纪律等进行不定期集中的检查、整顿。学生上课出 勤率一直保持在 95%以上,我系学生参加晚自修习基本保持在 95%以上。

3、相关政策配套使用,创建优良学风我系合理地运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了解学院的规章制度。我系严格管理,奖优 惩劣,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上课迟到 早退旷课现象,以及上课时睡觉、看小说、发短信、听音乐等现象,还有作业时抄袭,考试时抱着侥幸心理企图作弊等现象,我系根据院规章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把学院的规章制度贯彻到 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实行选拔学生干部、发展学生党员、评奖学金、选优、入党、毕业生就业推荐等都与学风和学习成绩挂钩的政策导向,使各项政策成为学风建设有力的指挥棒。通过用制度这种形式把有利 于优良学风形成的因素具体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实践及学院的管理活动全部纳入系统的科学的规范之中,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把我们所推崇的形式、所倡导的 内容常规化、制度化,做到标本兼治,最终达到创建优良学风和院风 的目标。

二、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促进良好的学风 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在学风建设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双主体”,他们互为条件,相 互制约、密不可分地起到并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既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而其良好学习风貌的形成又取决于 教师的严谨治学和优良教风,通过教风学风互相促进,才能共同塑造 良好的学术氛围,真正形成积极向上又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学风不 是自发的产物,良好学风的建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多方面关 注、培养、提倡和进行教育而逐渐形成的。

1、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抓教风促学风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我院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教工大会、班主任 会议、学院教学工作研讨会和学生工作例会等各种形式要求全院师生 高度配合学院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学院加强对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形成以专业教师和辅导 员共同负责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教风、学风建设 工作队伍。在教学工作方面,学院以专业教育评估和学位评估为契机,逐步完善学院教学水平的质量评估体系,教学基础规范水平得到了一 定的提高,全体教师都能按照授课计划的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备课 中能广泛参阅各种有关资料,把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融入课堂之 中,本没有出现一起教学事故。老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技术为青年教师作出了榜样。我系还注重通过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引导教师树立“教授意识”、“专家意识”,自觉养成求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的含金量和实用度,带动广大教师积极 打造优质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将学生的主要精力 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院安排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既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这种形式活跃了师生间的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实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组织的 温暖,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和自觉性。学院还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专门开设风华论坛—师德篇,邀 请校党委副书记陈方猛作客学院风华论坛。学院以教风建设作为学风 建设的基础。师德师风是一所学院的灵魂所在,也是创建一流学风的 重要保证。教风是师德师风的具体表现。教风与学风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没有好的教风就 没有好的学风。

2、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全面促进学风建设 通过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学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学院学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 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等方面。在学生工作中,要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牵引作用,重视学习交流平台的方法指 导作用,实现学术创新平台的价值驱动作用,拓展社会实践平台的成 长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院以新生始业教育、专业教育为契机, 邀请院长、教授进行专 业思想教育, 详细解读当前专业前景、学科特色、相关课程设置、就 业去向等情况, 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而树立正确可行的个人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 待所学专业,通过新生班级党代表、助教晚自修驻班制度从而提高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院以“亮牌示范,我为先锋”学生党建活 动为契机,召集全体学生党员分批下班级对广大同学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全面指导和帮助,并且在校级各级媒体上亮出自己的身份,亮出各自的特长以及服务项目,从而激发广大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学院以大学生物流创业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出台相关奖励政策,提 供实践、学习场所和办公用品,号召广大教师指导学生科技竞赛和科 研立项,从而激发广大同学创新学习的意识。学院以校企产学合作为 契机,依托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基地平台,全面激发学生实践意识。

三、开展“亮牌示范,我为先锋”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开展“亮牌示范,我为先锋”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建 发挥 工作在促进学风建设中的“三化” 工作在促进学风建设中的“三化”作用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在“党小组带团小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我院学生党支部推出“亮牌示范,我为先锋”的品牌活动。此项目 是党小组带团小组活动的进一步实践和深化,此项目通过 KT 版、博 客、QQ 群等方式公布学生党员各自的专长、服务项目及联系方式,以“党员技能菜单式点击服务”为亮点,要求学生党员凡是收到同学 的咨询、求助电话或邮件,需在第一时间内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如党 员本人解决不了,可以递交活动工作小组,将信息发送到学生党支部 QQ 群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学生党员向老师寻求帮助,切实有效地 为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通过活动的宣传和开展,使同学们 形成“有困难找党员”的意识。

1、学生党建工作细胞化,营造学生想学的氛围 “一个党员就是一个细胞,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状况,学 院党总支结合实际,将学生党建工作细胞化,注重发挥每名学生党员 在学风建设中的细胞功能和旗帜效应,使每个细胞渗透到教室、图书 馆、学生寝室等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积极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 氛围。一是要求学生党员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学习、工作、生活 等方面勇做标兵和先锋。同时要求学生党员要勤于钻研,带头学习科 学文化知识,积极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崇尚文明、健康、进步 的生活方式,勇做生活中的模范。二是开展“一帮一”帮扶工作,充 分发挥每名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传帮带作用。基本模式是一个学 生党员一对一地联系帮助一个后进生,一起解决学习中各个问题,在 过程中落实帮扶工作,引导带领广大同学共同成长和进步。

2、学生党建工作有形化,搭建学生勤学的平台 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班级党小组“三级联动”,为学生搭 建了勤学的平台,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加有形化,使学生心目中的党组 织更具体、更实在、更形象。学生党员到团支部、团小组蹲点,积极 倡导学生“三自教育”。“三自教育”指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核心内容是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服务 中的发挥。我院学生党支部给每个团支部安排几名联系党员,每个寝 室组成一个团小组并且安排一名联系党员,这些党员主要负责和团支 部、团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同学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的了解和掌握、党支部会议精神的学习传达、团支部工作的 指导和监督等,确保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针对性和延续性,调动广大团员入党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搭建起学生“三自教育” 的有效平台。同时学生党支部还定期开展读经典著作、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讲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构建起“开放式—体验式 —研讨式” 红色教育新模式,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党建工

作的可视性、学生的参与度和教育的说服力,提高 了学生“三自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将理想信念内化 为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

3、学生党建工作生态化,构建学生会学的格局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动态发展等 共同特性。

学生党建工作生态化是从生物学和科学发展观角度来审视和要求学生党建工作,是指通过优化学生党建环境、完善学生党建制 度、搭建学生党建平台等,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内动力和自主性,实 现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和谐、自由全面发展,达成人的自然属性、社会 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完美统一。我院党总支将学生党建工作融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如开展“知荣明耻”“认识你自己”等主题教育,开展“创先争 优”系列活动,构建起教师表率、舆论导向、制度建设、社会实践相 互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的学生 党建工作体系,校园内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相互作 用、互帮互助、共同促进的生态格局。按照学校“三促三带”的要求,着眼于学院的科学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才,学院党总支不断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平台,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细胞化、有形化、生态化,创造性地 将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主人翁精 神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形成了你追我赶、创先争优、勤学好学的良好 氛围,涌现出大批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毕业生的市场竞 争力和社会适应度显著增强。

四、我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风和谐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我系始终秉承着这一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 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已得到 普遍认可,而且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对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完善 知识结构也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 文化氛围定会间接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多样。力求为我系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和谐的学习氛围,更是为我系学生构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开拓自我的舞台。让大家能够在感受大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能够融入进来,成为大学生活自己的主人。

我系开展活动情况如下:

1.我系召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动员大会 2012年2月15日下午,我系在四楼会议室召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动员大会。

2.我系与院团委联合举办纪念“一二.九”运动配乐诗朗诵比赛 12月6日晚,由我系与院团委联合主办,系团总支、学生会承办的铜仁学院“凝聚正能量 青春献祖国”之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配乐诗朗诵比赛在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出席大赛的嘉宾有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谢元炳,教务处处长雷晓军。来自各系的学生共1000余人观看了比赛。比赛由宋沛欣和杨倩倩两位同学主持,团委书记张成勇,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承政、蒋小红,学生处副处长刘玉康,团委田淼老师,国家普通话测试员石志敏和王霞老师担任评委。

3我系学生代表参加贯彻十八大精神宣讲会 12月6日上午九时,贵州共青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会铜仁分会场的报告在铜仁市花果山大会堂举行。我系学生代表一百余人到会聆听了报告。

4.系博爱协会开展“ 送温暖、迎笑脸”活动 12月1日上午,我系博爱协会全体成员前往铜仁市福利院,开展“送温暖,迎笑脸”活动。

5.我系“向党旗、团旗致敬”党团知识大赛落幕 继12月2日我系学生会团总支承办“向党旗、团旗致敬”党团知识大赛后,进入决赛的系学生会、团总支、12初教文、12心理咨询及12小教文5个联队的选手于11月4日在系四楼会议室再次参加了此次大赛的决赛。决赛由系团总支理论新闻部部长令狐黔丽主持,统分则由团总支心理健康部及素质拓展部的成员负责。出席本次比赛的领导老师有:洪頵主任、张国良副主任、罗会琴、袁再臣和石征宇老师,各参赛队的亲友团共计60余人也到场观看了比赛。

6.我系举行党团知识首轮竞赛 12月2日晚,由系党总支主办,系团总支和学生会承办的“向党旗、团旗致敬”党团知识竞赛在四楼会议室进行。

7.我系举行第五届教学能手比赛 12月2日上午,教育科学系第五届教学能手比赛在k305教室举行。在副主任王华刚的主持下,来自毕业班的康钦秋、曹智慧、李娅、彭丹、余晓丹、谢丹、樊江红7名选手参加了这次比赛。担任本次比赛评委有系主任洪頵、副主任王华刚、喻莉、各教研室主任部分教师代表。

8.我系博爱协会捐助小学生 11月10日正好是星期六,我系博爱协会的同学们一大早就带着协会募集的学习用品前往万山区龙门坳小学。

9.我系大型团体操《未来》在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出 11月17日上午,我系精心排练的大型团体操《未来》在学院第三十五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与全院师生见面。

10.热烈祝贺学院第三十五届田径运动会隆重开幕 11月17日上午8点28分,铜仁学院第三十五届田径运动会在北校区田径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11.我系召开运动员动员大会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校运动会,我系于11月15日下午4:00在K305教室举行了校田径运动会运动员动员大会,我系主任洪頵、党总支书记邬小学、以及学生会干部和运动员们参加了本次动员大会。

12.我系女篮荣获第五届篮球运动会第四名 2012年11月12日下午,学院第五届学生篮球运动会暨第一届篮球技能大赛闭幕式在本部篮球场举行。出席闭幕式的院团委、学生处、体育系等部门的领导、老师以及各系参赛队员的代表。

13.我系学生参加学院第十二期业余党校培训 11月11日,铜仁学院第十二期业余党校在本部大会堂开学。我系一百多名同学参加了本期党校学习。

14.我系业余团校培训班开课 11月7日晚上,行政办公楼的四楼会议室座无虚席,我系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和系团总支学生会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参加了业务团校的培训。本期培训班由邬小学书记主讲“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张国良副主任主讲“共青团的理论知识”,综合科李克强科长主讲“形势与政策教育”。

15.我系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配乐诗歌朗诵初赛 10月31日晚,由我系学生会组织,学生会学习职训部承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配乐诗歌朗诵比赛(初赛)在四楼会议室举行。这次比赛在为同学们提供学习锤炼平台的同时又为我系参加全院的纪念“一二·九”运动配乐诗歌朗诵大赛选拔人才。参加比赛的是除毕业班外的各班派出的20多名选手,担任比赛的评委有领导洪頵、张国良、喻莉、李克强和语文教研室石志敏、徐茂成、吴世华、冯颖、龙兴林老师

16.“心起点”文艺晚会在体育馆上演 10月28日晚,教育科学系“心起点”欢迎2012级新生文艺晚会在北校区体育馆拉开帷幕,晚会由系团总支、学生会和11级初等教育班联合承办。学院团委张钱副书记和系领导邬小学、洪頵、喻莉、王华刚、张国良以及各班班主任观看了演出

17.我系组织开展“廉政文化”墙报评比 10月22日下午4点半,我系团总支组织开展了“廉政文化”板报评比。由各班宣传委员组成的评比小组,对各班设计的墙(板)报进行了认真的评比打分。经过评议,10小教文、11小教理、11小教文、12小教文和12小教理班荣获“廉政文化”板报设计前五名,这五个班的墙设计将作为我系代表作品报送到学院参加院里组织的板报评比

18.我系学生参加第五届篮球运动会开幕式 10月22日下午三点半,“铜仁学院第五届学生篮球运动会”开幕式在学院本部举行。本届运动会由学院团委主办,组织部和体育系联合承办。学生处罗红芳处长、团委张成勇书记、张钱副书记等出席了运动会开幕式。我系男女篮球队运动员和其他系的篮球运动员一道参加了运动会开幕式。

19.我系学生参加市“敬老月”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10月18日上午9点,铜仁市“敬老月”志愿服务活动暨创建“敬老文明号”启动仪式在锦江广场举行,我系12级部分学生代表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参加了启动仪式。我系宋沛欣同学还作为青年志愿者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

20、我系举行“五心”思想教育演讲比赛 10月17日晚,由系党总支主办,团总支和学生会承办的“五心”思想教育演讲比赛在四楼会议室举行。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各班的选手,系领导邬小学、张国良亲临比赛现场。担任比赛评委的有黎雪梅、田曦、王霞、冯颖和夏艳艳老师

21、我系学生参加市运会开幕式演出 9月22日上午八时半,铜仁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在铜仁学院北校区运动场隆重举行。由教育科学系、学前教育系和美术系三个系八百名同学组成的演出队伍参加了开幕式上“欢庆鼓舞 幸福铜仁”大型文艺演出。

22、军训生活——练歌 9月16日,是新生军训的第二天。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不得不临时调整了训练科目--练唱军族歌曲

23、我系开展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9月12日至14日,每天下午4:20到6:00,铜仁学院北校区普通话协会以第15个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契机,在北校区校门口、宿舍、体育馆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24、我系新生参加开学典礼军训动员大会 9月15日上午九时,铜仁学院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本部田径运动场隆重举行。学院领导、各系各部门的领导和军训团团长在大会主席台就座。我系特殊教育班、心理咨询班、小学教育班和初等教育班的200多名新生和班主任参加了大会。大会由田永国副院长主持,开学典礼的举行,标志着2012级新生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始。

五、抓好寝室学风建设,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月品牌活动

我系学风建设从寝室文化建设抓起,努力抓好最基本的六人单元、八人单元、十人单元。以寝室影响寝室,进而带动班风,促进学院学风建设。每年上半年由学院团 委、学生会各部门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寝室文化建设月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寝室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构建舒适、整洁,和谐的寝室氛 围,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寝室学习风气是举办寝室文化建设月品牌活 动的初衷。把传统的寝室建设上升到了以大学生思想德育建设为指导 的一种文化的高度,包括宿舍的整体布局创意,宿舍内的文化氛围,学习风气等。通过寝室文化建设月活动更好的动员全院学生,努力营 造一个良好的寝室学习生活环境。

五、抓好专业教育,从思想上建立良好学风

我系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多层次组队参加与专业有 紧密联系,与职业有密切相关的各类讲座。

专业教育情况:

一、教育系召开本系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 时间:4月23日下午4点30分;

方式:教育科学系召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 内容:此次评审会,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从培养目标、主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对本系的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此次评审会的论证结果将在于2012级新生开始实施。

指导人: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

二、我系召开2011-2012学第二学期教学相长会

时间:2012年4月17日晚七点;

方式:我系在系办公室一楼会议室召开了2011-2012学第二学期教学相长会。

内容:参加此次会议的有系主任洪頵、系副主任喻莉、系副主任王华刚、系团总支书记吴承品、系办公室主任李克强、各教研室主任以及各班学习委员、教学信息员。

主持人:本次会议由王华刚副主任主持。

六、抓好科研工作,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探究。

我系大力支持学生科研工作,并多次召开教工大会 动员广大教职工作为学生科研团队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科技竞赛中,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的现有知识去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方法以及 验证方案,进而完成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切实解决问题的跨越,这一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采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切实有效提升学 风的强有力途径。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 动的开展。

2012年学生科研情况:

我系学生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姓名:袁建成和申江松 班级:我系11级特殊教育班

研究所在地及人员:两位同学一起从铜仁市出发,依次走访了江口县、德江县、思南县、沿河县和重庆市秀山县等地,开始了有关课题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

在为期五天的调查中,课题研究小组克服种种困难,分别走访了所到地教育局和特殊教育学校,针对当地的特殊教育开展情况,对部分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了访谈,并通过对学校教师的学历、工作年限和职称等师资结构的统计分析,初步把握了铜仁特殊教育师资状况及与外地的差异。

课题名:铜仁市特殊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研究时间:2012年11月19日至24日

七、我系召开各类讲座,让学生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各奔上学不到的知识。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系开展讲座情况如下:

10月10日,我系邀请了谢炳园老师到组织召开了关于“五心”知识讲座,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五心”的内涵,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将“五心”融入生活。

11月7日晚上,行政办公楼的四楼会议室座无虚席,我系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和系团总支学生会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参加了业务团校的培训。本期培训班由邬小学书记主讲“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张国良副主任主讲“共青团的理论知识”,综合科李克强科长主讲“形势与政策教育”。

12月6日上午九时,贵州共青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会铜仁分会场的报告在铜仁市花果山大会堂举行。我系学生代表一百余人到会聆听了报告。

八、为鼓励我系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新科技活动,我系出台《关于学生科技竞赛、学科竞赛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文件,这在我系常规项目中实属先例。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加 大各项学生科技竞赛奖励力度,文件出台以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学 科竞赛的种类和参与率。参加一次竞赛就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一次提 升。在学科竞赛中,参赛学生凝聚成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的队伍。他们本身在竞赛过程中、在获奖表彰中得到全 班乃至全院学生的关注,会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影响力。这实际上树立 了优秀学生的典范和标准,为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找到现实的典型。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风建设有了一个有力的推进器,形成了 培养优良学风和创新意识的长效机制。加强学风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意识、自我 成才观念的需要。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 的人才工程,需要师生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在新形势下,只要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增强全局观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主动为教学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牢固树立 “以学生为本” 的观念,认真研究学风建设的规律,探索建设优良学风的体制和机制,牢固确立尊师爱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最终一直能够达到创建优良学风和校风的目标。

7.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篇七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医院,建设

科技创新引领人类不断前行,科技创新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技术革新方式,在经过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科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技发展也是世界各国不断努力的主要方向,因此促使自然科学基金的应运而生。自然科学基金是为鼓励自然科学创新与发展而设立的基金项目,对科学发展与科学进步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目前已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爱尔兰科学基金、捷克科学基金、欧洲科学基金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自然科学基金。

1基金获资助情况

1.1基本情况

目前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分为九七三与八六三项目,八六三是国家高技术重点研究计划,适用范围较广,所涉及的领域较多,审批环节及经费的申请流程较为简便,经费金额大多在几十万至几百万之间。九七三是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成称为九七三计划,九七三的科研项目申请难度较高,需经过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同时对科研人员的年龄及技术水平具有较高限制,同时项目经费最低几千万起底,最高可至上亿,因此九七三是国家扶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最具权威性的发展项目。

1.2特点

在两次的增长过程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管理初步实现了:从局部学术带头人的突出作用过渡到整体科研氛围的营建;从单个项目的培植过渡到以集群优势培育。在2004--2006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几位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凭借自身的科研实力突围而出,他们之中有的是在国内长期从事肿瘤或干细胞研究中成长起来的,有的是从海外归来的高级人才,他们早期无论是对牛命科学前沿的把握或者是将海外已有基础的项目嫁接,都迅速带来了多个高质量的创新项目,并得到基金委的认同,但是项目集中分布在千细胞、肿瘤、RNA干扰、皮肤和骨科等领域。2007年后,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进~步深化,打破了原本项目多集中在少数学术带头人的局面,在医院有效的科研管理措施下,许多工作在科研一线的青年学者,充分发挥其所在领域的优势,积极申报项目,并获得了可喜成绩,不仅原有的几个方向得到加强,并且在心血管、急诊、神经、妇产/生殖、麻醉、影像学、风湿、消化、康复和整形等均取得较大,为医院带来新的一轮科研立项的快速增长。而多位学术带头人在同家级大项目中也捷报频频,“国家自然重点”、“中日韩A3前瞻研究计划项目”、“NSFC-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牵头国家“973”,“863”重大专项项目和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也有突出成绩。

2主要举措

2.1医疗科研项目是具有团队意识的专项小组项目,需通过多人协同完成,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支撑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在进行科研前,需对人员进行明确的划分,将工作主体科研项目主要目标相结合,明确分工,制定相关规定,使得科研进行的井然有序,并不断的扶持青年医疗科研人员,所扶持的对象必须是具有良好的科研背景的青年,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研人员需重担扶持,作为科研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扶持青年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具有推进作用,因此扶持具有良好科研背景的青年对医疗科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既往也有许多从其他院校或海外引进的人才,但是所进行的科研工作往往较难有持续性的进展,并且不能带动周围医疗工作者的参与,其中没有良好的科研氛围是主要原因。在综合医院中医疗和教学任务都非常繁重,如果没有合理的压力,是很难促进广大医疗工作者参与科研工作,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与研究工作。然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不可能一蹴而就,医院着重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院内评审,公平的竞争机制。历年的省级,厅级或者教育部的基金都有院内评审机制,医院聘请多位专家参与到院内基金的评审,成绩公榜,从排名上看,名次充分体现了实力优先,排名靠前的多数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或是原有科研工作的延续,正是这样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的建立,使得广大医疗工作者意识到,希望在科研工作上有一席之地,只能靠实力拼搏。重视立项,提高申报标书的质量。支持重点学科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扶持相对弱势的学科建立特色项目,在科研管理方面,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目前医院所具有的科研基础极为薄弱,与国际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因此自然科学基金为鼓励创新型研究,邀请海外院校的相关专家进行讲学,并组织相关的科研活动,同时不断提高相关医疗人员的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撰写水平,使得医疗工作者能够了解招标的动态,同时对相关的研究领域进行汇报,有效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相对的科研准备工作,标书撰写是科研经费审查的首要工作目标,将基金的申报工作前移,以增加科研项目的竞争力,使科研项目能够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支持。

2.3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用于鼓励自然科学创新的项目经费及奖金,因此在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中,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流程,并提高对科学创新项目的审核力度,同时为防止经费私用,需对科学项目经费作表格式统计,并对资金流向进行严密监视,派专人监督与管理,将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汇报,自然科学基金的相关工作人员需对科学基金项目做深度监督,以防止科学项目的停滞,杜绝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浪费现象,自然科学基金的发放需经过严格的审查流程,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将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失。

3结论

科学发展与进步随之带动医学科技不断发展,在当前的自然环境下,医学科研研究成果为人类发展带来希望与曙光,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极大的鼓舞了医疗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对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需有关部门格外重视,不断加强监督与管理力度,优化现有的经费资金供应机制,完善科研项目审批制度与流程,医疗发展是维持人类社会平衡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因而自然科学基金应对医疗科研发展加大关注力度,使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及预料器材先进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来贵,潘一山,梁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5(3).

[2]徐海滔,魏海龙.对医院申报科研课题的几点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9).

8.科学创新建设上海铁路南站 篇八

采访、整理:吴国强

时间:2008年10月25日

口述前记

赵翠书,多年从事重大项目建设。曾任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专职负责协调、监督、管理全市重大工程建设。2000年,受市领导委托,开始筹备上海铁路南站工程建设事宜。2006年7月,上海铁路南站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期间,担任了上海铁路南站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铁路南站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上海南站广场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上海南站来之不易,它是广大南站建设者将近四年奋战的结果。2000年,市领导让我来筹备建设南站工程时,我还是一个“光杆司令”。我一边继续做好重大办的工作,一边做好建设南站的筹备工作。

在铁道部和上海市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上海铁路南站在2006年7月终于建成开通了。可以说上海铁路南站工程是铁道部和上海市合作的良好典范,它是科学技术与施工工艺的巧妙结晶,是广大建设者智慧和心血凝聚的丰硕成果。

一、建设南站是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什么要建设南站呢?原先上海仅有上海、上海西主辅两处铁路客运车站,但是,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大城市,上海仅有两处铁路客运车站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铁道部、上海市领导高度重视,高瞻远瞩,早在1996年明珠线(现称轨道交通3号线)建设时,就做出了建设上海铁路南站(当时称上海第二客站)的决策。2000年11月,铁道部、上海市联合召开上海铁路南站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要求把上海南站建设成为“二十一世纪上海标志性建筑”。至此,上海南站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随后,上海铁路南站工程被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上海市“十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它是上海铁路枢纽规划的南大门,是上海市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和市内换乘枢纽,具有独特的交通运输和环境位置上的优势。

南站的开通运营,可分流铁路上海站三分之一的客流量。这对于推进上海与周边城市发展城际列车,进一步完善上海城市交通网,带动上海西南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南站工程实现了多项突破

南站建设离不开科学,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设计、施工、管理之中。

上海铁路南站是世界上第一座圆形火车站,设计方案经过了多位院士、专家的论证,设计以“大交通、大空间、大绿化”为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乘客的便捷与舒适。在建设用地的安排上,我们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在施工中,我们又不断优化设计、优化施工方案、优化施工网络,严格控制投资规模。

在近四年的南站工程建设中,我们广大建设者坚持科学创新,创造了多项建设“之最”,这些纪录分别是:

——建成后的南站交通枢纽工程是上海当时规模最大、交通组织最健全,融铁路、轨道交通、磁悬浮(预留)、长途客运、郊区公交、市内公交、出租车以及高架道路等多种出行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交通枢纽中心。

——上海铁路南站主站屋在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中首次大面积采用圆形全透明的阳光屋面系统。圆形屋顶结构为带内压环的空间钢架结构,由2列钢柱支撑,18组“人”字形钢架组成,体现出力学美感。其圆形屋面由8000多吨钢结构以及14万件各类部件组成,屋面由室外层铝合金遮阳百叶、中间层透光中空聚碳酸酯板以及室内层铝合金穿孔吊顶板组成。整个屋面在白天漫射天光,使室内光线变得柔和,创造出宁静怡人的空间效果,夜晚透衬室内光线,为城市增添亮色。

——南站工程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典范工程,地下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工程;

——上海铁路南站成为世界上首座融入“航空港”设计理念而建成的超大面积、全透明屋面的圆形火车站;

——铁路南站站屋候车大厅中呈现出以152米为直径的圆形范围内无一根钢柱的开阔空间,刷新了目前钢结构工程施工中的国内纪录;

——上海铁路南站站屋工程中,国内罕见的复杂条件下超大超长(直径达270米、长度达800米)高空预应力混凝土环形无缝大梁(9.9米平台)施工获得一次成功,很好地解决了特殊形体结构建筑建造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和内力问题,从而创下了又一国内纪录;

——为确保铁路站屋8000多吨钢结构吊装,南站建设者所独创的“大跨度(123米)张弦式龙门吊”施工工艺已获得国家三项科技专利,采用此工艺对超大面积钢结构进行极坐标式结构安装,这在国内外均属首次,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施工工艺填补了国内外施工技术上的又一项空白,受到国际建筑行家的交口称赞;

——轨道交通一号线上海南站站改建工程施工中,建设者通过采用“半地墙”施工法,使地铁永久出入线与永久正线形成地下立交,这种施工难度极大的地下立交在国内地铁建设中尚属首次,并创造了在确保交通安全正常运营情况下,将现有的轨道交通车站及其区间段从地面成功翻入地下的先例,创造了国内地铁建设史上“工程完工、质量验收、列车运营在一个晚上同步实现”的新纪录;

——南站建设者在工程施工中相继攻克了“超大面积逆作法施工”、“多种类型基坑围护形式实施”、“多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运用”等多项相邻基坑工程施工难题,并圆满完成了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的“总集成”。南广场工程建设中所组织的“半逆作法施工质量攻关”课题获得了国家工程质量协会认定的“全国QC成果一等奖”;北广场工程总建筑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采用全逆作法施工的单体广场工程;

——南站工程创下了国内铁路车站施工领域,第一次在运营中的铁路干线上方照常建造大型火车站的先例;

——上海铁路南站区间的沪闵路立交桥是上海境内采用不等高顶进施工的最深最宽的立交桥。

——南站工程开创了绿化工程与土建施工同步进行的先河,大胆改变过去“工程接近尾声时再造绿化”的常规思路,提前两年准备大树,并按照绿化季节来合理调整土建施工计划、安排绿化种植时间,以确保绿化成活率。南站绿化景观工程在土建工程进行的同时,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种植绿化,在工程竣工之日,绿化种植也已同步完成,这在上海的大型重点工程配套项目施工中尚属首次,使得南站建成通车之时已是一片绿意盎然。

三、把创新作为南站建设的动力

南站建设离不开改革创新,创新为我们南站建设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创新解决了南站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难题。

首先,这种创新体现在合作形式的创新。南站工程是铁道部和上海市合作的一个项目,开创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铁道部和上海市紧密合作的良好典范,从工程合作形式、投资模式、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贯彻了改革创新精神,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现了现代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团结协作精神。从投资看,南站交通枢纽工程除国务院批准的投资33.8亿元的主体工程(铁路站屋及行车工程、广场及市政配套工程、邮政转运站工程)外,上海市还投资了近20亿元,配合主体工程改建了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号线上海南站站,新建了周边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等一批配套工程。铁道部也投入了相应资金对线路电气化等一系列设施及设备进行改造。

同时,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市、区两级政府的紧密协作上,南站工程得到了徐汇区、闵行区、松江区的大力支持,整个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市、区各自积极性。

其次,这种创新体现在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南站工程有个特点就是投资主体多,整个南站工程投资主体多达9个,资金来源多渠道,有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等多种形式。尤其在南站广场建设过程中,我们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市政基础公益性设施建设新的投融资机制,以周边土地开发的预期收益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南站工程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为今后重大工程的建设资金运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再次,这种创新体现在建设管理体制的创新。面对南站工程投资主体、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多的特点,南站工程在建设管理体制上也不断创新,建立了南站建设领导小组、南站建设指挥部、南站工程总承包部的三级管理体制。南站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建设难题,制定工程建设目标;南站建设指挥部总体协调工程计划、工程进度,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南站工程总承包部负责具体施工组织和协调,制定详细施工计划,协调解决具体施工矛盾。另外,设计工作也以铁四院和华东院两家有影响的设计院为主,总体协调设计图纸。事实证明,采取这些措施后,可以有效避免大量推诿、扯皮事情的发生,保证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四、把协调全局作为南站建设的工作重点

南站工程不仅投资主体多,涉及的设计、建设、施工的单位多,施工种类也更繁多,有房屋、桥梁、道路、盾构、钢结构、民用建筑、地下空间、园林绿化、站线轨道施工等多种形式,整个工程是一个地下、地面和空中立体施工的工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施工单位相互交叉,矛盾多、问题多。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南站建设指挥部紧紧依靠南站建设领导小组,紧紧依靠铁道部和上海市政府开展工作,做到尽心尽责,积极主动,不等不靠,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协调全局、把握大局的作用。

指挥部通过每年一到两次的动员会抓总体计划、抓节点目标;通过每周的工程例会抓进度、抓协调;并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及时检查、发现、协调、解决实际工程建设中的有关细节问题。

针对南站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多的特点,指挥部重点抓协调工作,而且是主动协调、敢于协调、善于协调、不断协调。四年来,召开大大小小的协调会、现场会将近400次,发会议纪要近200篇,解决了主站屋钢结构吊装、地铁一号线入地运营、石龙路改建工程、沪闵高架遗留工程等大量建设难题。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我们指挥部强调各设计、建设、施工单位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质量观念和团结协作观念。在工作方法上,我们采取全面规划,明确目标,用盯、逼、催的方法抓实、抓细、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了南站工程的顺利进行。

五、把专项检查作为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抓手

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们指挥部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在不同阶段组织不同的检查,有自查、互查、专业检查等等,并从制度着手,建立质量管理体制,通过建设单位、总包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层层把好质量关。另外,指挥部还组织了多次专项检查,联合市重大办、市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开展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专项检查;组织市消防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确保运营安全。四年来,南站工程开展的各类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检查将近50次。

我们开展的多层次的质量检查为保证南站工程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与安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南站工程已经获得多项奖项。主站屋工程土建获上海市优质结构奖、钢结构获国家行业协会“金刚奖”、装饰获上海市“金石奖”,站屋工程获上海市建筑工程最高荣誉“白玉兰”奖。南站土建工程全部被评为优质结构工程,南北广场工程分别被评为“上海市2004年下半年度‘双观摩’工程”和“上海市2005年上半年度‘双观摩’工程”。

六、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南站建设的重要保证

南站工程建设伊始,指挥部就联络检察部门,成立由徐汇区检察院、铁路检察院和建设单位共同组成的创“双优”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创“双优”活动,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从制度着手,切实加强南站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期间的廉政建设,推进工程顺利进行,以确保南站工程两个文明建设圆满完成。

同时,我们指挥部还大力开展立功竞赛活动,并结合实际开展了六面“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四年来,在立功竞赛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上海铁路南站工程3个项目部获市金杯集体、31个项目部获市优秀集体、32人次获市建设功臣、90人次获市级记功、10人次获市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1人次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称号。并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积极主动,自我加压;科学管理,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善于协调;精打细算,无私奉献”的南站精神。

上海南站交通枢纽工程的建成,是铁道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是全市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是广大南站工程建设人员辛勤工作和勇于实践的结果。

整理者单位:上海南站广场投资有限公司

上一篇:黑板报宣传稿件下一篇:进一步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的情况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