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的要素

2024-07-26

实施方案的要素(精选8篇)

1.实施方案的要素 篇一

一份优秀的策划方案应把握以下三要素:

一、行业、经济、政策、需求、市场变化等,各类宏观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研究清楚了,才能确立项目的大方向,此为“应天时”;

二、竞争环境、自身项目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自家营销团队执行能力环境等,各类环境制约因素,看透了,才能制定合理的思想出路,此为“合地利”;

三、目标客户、自身企业、销售团队、合作部门、外协单位、上级领导、下属员工等,各个参与策划案执行的个体喜好及利益分配因素,把握准了,才能确保策划案的顺利推进和高速执行,此为“得人和”;

一个好的策划人,在制定策划案时,如能将上述各因素都考虑过了,才可能做出一份合理可行的有效方案;

若能将上述因素都考虑周到,并且准确把握住、协调好,才能制定出真正优秀、高价值的策划方案,达到策划高手的境界。

2.实施方案的要素 篇二

1 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现状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成功率只有10%。著名的哲学家Karl Popper说:知识实际上是通过失败,而不是通过成功来获得的。当关于为什么会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论)被发现以后,其他人或者以后就可以采取行动防止类似的失败重演。导致项目失败的两种情况:

1)它不满足系统所包含的管理者、用户,或者其他受影响的项目干系人的要求。项目失败通常意味着不能满足成本、工期安排、绩效、质量、安全或者相关的目标要求。

2)它产生了那些参与系统的项目干系人不想要的结果。一个失败的项目不能满足用户或者开发者的期望,或者结果比他们所期望的更糟糕。

笔者认为企业信息项目的实施有三个核心指标:时间点、成本和效果。在指定的时间内、不超过预算并达到设计目标的软件才是成功的软件。笔者实践中发现:从需求分析到原形设计再到编程、测试、应用维护,在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内,开发成本高、维护成本高、重复开发率高、开发效率低、市场应变速度低这“三高二低”问题成为困扰软件企业的五大通病[1]。

一是软件开发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大部分软件开发厂商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往往缺少一个好的开发工具,只好从基础做起,即从编写大量的基础代码开始,这样一来,不但增加了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难度,而且需要研发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需要较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因此,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无形中提高了开发成本。

二是软件开发、部署效率低。

由于以上原因,软件研发过程中,大量的代码编写,无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效率,使项目开发、系统部署与实施时间较长,从而影响了软件研发企业与客户双方的效益。

三是市场需求变更频繁,软件企业疲于应付。

随着各行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单一功能的软件系统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综合复杂的业务需求。因为在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首先是业务需求本身就在不断变化;其次是需求和需求之间又互相关联引导。而当客户需求发生变更调整时,质量降低、Bug重重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项目团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四是系统可维护性很难得到保证,维护成本高。

大部分软件开发商在做项目开发时都是从基础源代码开始做起,而如此从代码级做起的套装软件和定制软件都具有极高的耦合度,高耦合度的软件是难以维护的,一处的修改容易引起另一处甚至更多处的变动。要么结构死板僵化,要么开发方式效率低下。在这个企业形态不断变化、企业外延不断扩展、企业环境不断变迁、企业业务不断调整的时代,这种以一次开发持续使用为特征的软件显然不能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各种应用需要。

五是人员流动造成项目难以延续,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项目实施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技术开发这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个人能力决定了项目的实施周期、项目进展等,而软件行业的人才流动又为上述矛盾埋下了祸根。软件研发项目人员的流失,往往造成整个项目难以延续,有些企业只好推倒重来。

2 甲方(系统需求方)的解决方案

短板理论告诉我们:木桶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当前国内很多用户认为自己是甲方,乙方就要为自己提供服务,需要什么告诉乙方做就好了。这里有几个问题:一是软件系统不同于常规商品,基本都是定制化开发,最了解需求的只能是甲方自己。衣服可以用图纸、文字说明需求,软件仅凭语言很难描绘具体需求和处理逻辑;二是开发者精通软件开发,对甲方的个性化需求很难有深刻认识。尤其中国有很多的中小企业,每个企业都不同,仅凭经验和忽悠设计的系统往往不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好处。我国一直流行着“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说法。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很多企业用户在上线信息化项目之前大多对自己的需求都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对要上的信息系统更是处在厂商的各种介绍的认识之上,可以说对目标系统是一知半解,决策层也没有具体的信息提供目录要求。这样,客户就在朦朦胧胧的状态下上线信息系统了。最后的结果就是系统实施完成时候,客户随着对自己需求的认识加深和对信息系统的不断了解,才逐渐明白信息系统的基础设置哪里还存在改善之处,可惜的是,为时已晚,要么就是无用的返工,这对客户和软件公司来讲都是资源的浪费[2]。

很多人探讨解决软件开发成功率低的问题时都从软件开发者的角度出发:严谨的项目管理、提高开发效率、提高施工执行力、原型开发等等。开发人员很累、开发公司的成本也一直降不下来,软件开发的大环境还是依旧。其实这些根本的问题还是甲方:如果甲方熟悉软件开发流程,熟悉企业信息系统设计方法,能提出清晰的需求和无障碍的交流,乙方就可以高效率的开发。事实上,乙方很难要求甲方有跟自己一样的素质,如果真的那样,甲方就自己开发,不需要乙方了。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IT咨询顾问。

IT咨询顾问充当甲方和乙方的桥梁。如图1所示:IT咨询顾问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沟通能力、规划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首先通过与甲方项目组人员的深入沟通,判定其需求,在此基础上配合客户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宣讲方案,让客户认可,同时建立简单的业务原型,模拟实际业务,不断改进优化,最终进行系统上线,测试,交付。同时向乙方输出满足乙方要求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

这样的话,项目的实施风险就会得到控制,掌控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和风险,提高实施质量。IT项目的前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出发点是错的,结果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咨询顾问作为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其任务不可忽视。

笔者认为IT咨询顾问的存在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充当甲乙方之间的桥梁;二是其业务核心在于理解甲方需求而不是实现甲方需求,可以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理解甲方需求,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规划和子系统的设计,并对子系统提供统一的标准化要求;三是中国中小企业众多,需求多样,IT咨询顾问有很多业务需要处理。基于这些原因笔者看好IT咨询顾问的发展,其出现和发展将推动中国应用软件业的发展。

3 乙方(软件开发者)的解决方案

1)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中,首先要对具体企业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使命、任务、市场定位,分析清楚其项目路线图,确定当前的管理水平现状,分析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与当前现状之间的差距,确定信息系统改进的路线图。

2)分期明确项目目标、范围。

根据规划的结果,确定信息系统建设的分期工作内容,主要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功能两方面。

3)明确组织和内部沟通。

信息系统的建设,最终目地是为企业管理改进服务的,项目实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在企业中明确一个组织来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该组织应对企业长期的管理改进负责。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注意与企业各个层面保持沟通,从观念上灌输、从方法上引导、从制度上要求、从操作上指导,目地是使管理改进的工作在企业中深入人心。

4)数据准备和安全性。

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一些基础数据,在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中,需要及早开始整理企业中的有关管理数据,例如组织结构定义、企业资源库、企业成本指标、管理者不同职权反映出的系统权限等,这些数据需要及早开始清理,尚不具备的就要及时补充定义。同时注重数据恢复与备份。

5)技术实施。

信息系统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具体的IT系统,因此必然需要一定的技术实施工作,包括运行环境的建立、管理功能的开发等技术工作,这就需要在企业中有相应的方法提供技术资源,初期一般都会使用外部的服务来解决主要技术问题,以后企业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的骨干技术人员,能够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6)实施人员对项目的理解。

信息系统与实际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理解企业对这方面的要求,能够使系统中的功能与企业的工作内容对应起来,并能够根据系统功能的特点主动为企业提出改进建议。

7)用户培训。

在任何的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培训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信息系统本身的建立过程中主要是技术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更难的是应用到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让企业中所有相关人员都理解其设计思想、熟悉其处理规则、掌握其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因此,企业在实施新的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企业高层来明确其必要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实施和以后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角色用户的期望,尽量全面考虑各方的需求。

8)跟踪支持和技术保障。

建立信息系统的工作周期一般不会很长,但是建立后的使用将是长期的。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新增加的功能,人员流动造成新员工不会使用,已经参加过培训的人员也可能会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完成信息系统建立的工作之后,企业中必须建立能够提供长期支持的机制,收集新的需求,跟踪使用情况,为新、老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使它真正成为企业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4 结论

软件行业分为三个部分: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软件。我国软件业基本都属于应用软件。要搞好应用软件开发需要乙方的努力,也需要甲方的努力。笔者认为IT咨询顾问需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才能走上一个良性循环。

摘要: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将系统设计的结果付诸实践,建立计算机硬件环境和系统软件环境,编写和调试计算机程序,组织系统测试和各类人员的培训,完成系统的切换并最终交付使用。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多个流程:提出、计划、开发、施工等。如果每个流程完成度为90%,那么最后的结果将很不理想。该文结合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现状对顺利实施的几个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信息系统,系统规划,需求分析,安全性,IT咨询顾问

参考文献

[1]肖开锋.浅析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8).

3.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分析 篇三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视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06-02

一、翻转课堂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一)翻转课堂的产生和发展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学生在课前先通过教学视频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完成作业、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最早开始于美国的高校教学。自1996年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莫林·拉赫和格伦·普拉特就在经济学入门这一课程中开始尝试根据不同主题制作教学视频,学生被要求在课前观看视频资料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围绕疑问开展讨论,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讲解。2000年,莫林·拉赫和格伦·普拉特在论文《颠倒的课堂:建立包容性学习环境的途径》中向世人介绍了这种模式及取得的成绩。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了方便缺课的学生在家补课,尝试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文稿并配以实时讲解,然后将视频资料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学习观看。在看到这种方式确有成效后,两位教师逐渐以教学视频取代课堂讲授,课堂时间则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让翻转课堂为中国教育界所熟知的则是“可汗学院”,可汗学院是由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目前机构通过网络提供教学视频,内容分为数学、科学、金融经济、人文等几大类,是一个可以进行自我学习的互动式教育系统。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1.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转换

传统的学习过程包括传授知识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还包括学习的流程和师生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决定授课的内容、方式和进度,而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学习的进度和关注点,而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

2.视频短小精悍

可汗学院提供的视频长度大多在15分钟以内,最短的甚至只有1分多钟,每段视频针对一个概念或知识点,课程直接切入主题,也便于学生查找。简短的视频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成本低,视频制作较为简单

制作教学视频所需要用到的硬件设备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台安装有录屏软件的电脑、麦克风、摄像头和数位板即可。翻转课堂具有网络传送的便捷与视频重复利用成本低的优点,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分享到优质、免费的教育资源。

二、对翻转课堂认识上的误区

(一)翻转课堂就是视频制作

很多人一提到翻转课堂,都认为关键在于视频的制作,目前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教改培训中,重点也是传授录屏软件的使用和制作技巧。实际上,视频只是传授知识的方式之一,富有成效的互动学习,这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翻转课堂就是在线教育

翻转课堂不是在线教育的代名词。过去在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而在翻转课堂中,在线学习只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化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到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就第一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

(三)翻转课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并不是学生在孤立地学习,仅仅相反,翻转课堂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当考虑如何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疑惑和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通过布置项目,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四)翻转课堂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诚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更灵活,能让学生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但翻转课堂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例如有些内容是需要教师集中系统讲授的,采用翻转课堂可能会割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哪些学科或者知识点更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确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三、开展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

(一)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1.合理选取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点。目前国内不少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翻转课堂,然而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发现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翻转”,在同一门课程里,也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非要采用翻转课堂才有效率。教师首先应当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全面分析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难点、热点、疑点、重点,考虑通过视频教学是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需要教师先行系统讲授的内容,或是一些非重点内容,仍然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2.精心制作教学视频。目前在翻转课堂中使用得较多的是微视频,所谓微视频,是指时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可通过个人电脑、摄像头、DV、手机等视频终端摄录及播放的视频短片。

从视频的形式上看,怎样在10多分钟过程中牢牢抓住学生眼球,需要教师在录制视频时充分考虑视频的视觉效果,灵活采用画面、声音等多种表现手法,此外,字幕的配合也很重要,字幕是画面、声音的延伸和补充,能够弥补授课者口音的缺陷,更清晰准确地传达视频的信息。

从视频内容的实质上看,教师需要把握的是视频应当有益于学生在课前进行探究式学习,视频应当是那些足以引发学生兴趣、讨论、质疑的材料,如果视频只是单纯的录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实质上还是没有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只不过将听课的地点由课堂移到了课外,终究是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了。

3.扩展学习资料的准备。除了传授知识所需用到的教学视频,教师还应当着手建立扩展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可以扩展学习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其他开放学习平台提供的视频、文字阅读资料、习题库等。扩展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

首先,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应当确保学生已经观看了教学视频,并完成单元检测,即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性的测试题目,以便于学生自己及教师发现问题,了解实际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任务设计推动学生间进行互助交流,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差,或是自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学习小组可以起到监督和带动的作用,帮助学生打破在课外学习的孤立感,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整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应放在课堂上集中讨论解决,对于个别学习相对滞后,或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单独给予指导。

(三)课堂活动的组织

目前在国内提及翻转课堂,大部分人都是集中在如何制作教学视频上,但实际上比视频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活动的组织。在课堂时间里,教师需要与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交流和探讨,解决学生的疑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解决学生疑问,层层引导。学生完成了前一阶段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直入主题,就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惑集中给予解答,此外,教师也应关注个别思维更加活跃,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可以做为一条主线,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

2.交流协作,加深内化。由于教学视频可能只涉及基本的知识讲解,因此在知识深化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组,通过布置任务完成知识的深化和内化,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和批判,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学生分组学习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点评,及时纠正偏离方向的讨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如前所述,课前的教学视频只针对重难点,对于其它一般性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放在课堂上完成讲授,避免知识的割裂。

(四)对硬件设施的要求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互联网上一些免费的学习平台,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应当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便捷和有趣,而不是分散学生注意力,甚至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五)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当有教学改革创新精神。翻转课堂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思维是否开阔。推行翻转课堂不能盲从跟风,实际上,翻转课堂与我们多年来所倡导的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致的,即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其它教学模式一样,翻转课堂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关键还是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否则,也不过是给传统教学披上一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外衣而已。

2.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制作PPT课件,要开展翻转课堂,教师至少需要熟悉一两款录屏软件的使用,能熟练操作音、视频录制设备,掌握网络信息发布技术。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将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为教师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立足目前的课堂教学实情,反思存在的问题,把握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性要素,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3(10)

【作者简介】荣远兰(1979-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4.事故记录五要素实施方案 篇四

其中,“五要素”可能因为具体情况有所缺省,但不影响合成顺序和语义。主要有以下2种情况:①事故发生在交叉口内部,难以判断路侧,则路侧缺省,如:徐家汇路制造局路西南约10m;②无参照点时,仅有事故所在道路这一个要素,其余4项均缺省,如:北京市天安门广场。

2011年3—5月在上海市交警8个支队进行研究成果的试用调研。现场跟踪90起事故地点信息完成现场填写。经过对8个支队的事故地点记录表格填写调研,事故位置记录表格平均填写时间在1208以内,且90起事故均能够按照规范要求记录下事故的位置,表格设计中的用词易于理解,具有较好的提示作用,可作为交警的法律文书的附表。

5.ERP 项目实施与应用的三要素 篇五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ERP系统实施方法。成功实施ERP项目的基本方法对所有企业都是适用的,不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类型和经营规模的大小。但在ERP项目具体实施与应用时必须注意某些关键要素。

过去有人将ERP系统说成是三分“技术”、七分“组织”、十二分“数据”,也有人将ERP系统说成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里的“技术”主要指ERP系统的功能、技术特点(如编程语言、B/S架构、面向对象技术等等)。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市面上成熟的商品化软件而言,三分“技术”放在今天有些言过其实;这里的“管理”主要指实施,即把行业最佳实践、本企业的管理特点和精髓与ERP系统结合起来。

本文中三要素中第一位的系统(System)可以理解为“技术”+“管理”,三要素中第二位的流程(Process)则包含、并超越了“管理”或“组织”,而三要素中第三位的数据(Data),其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分析第一要素:系统

在ERP项目实施时,大多数ERP原厂家与管理咨询公司非常强调 CRP(Conference Room Pilot,即会议室导航、会议室试点,也有称作“沙盘演练”、“原型测试-Prototype”、“蓝图设计-Blueprint”),甚至还细分为 CRP1(单元测试)和CRP2(集成测试)两个渐进的阶段。那么这些试点、演练和测试的对象是什么呢?就是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

业务模型的测试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

 测试业务情景(Business Scenarios);

 测试案例(Test Cases);

 测试数据(Test Data);

 测试预期结果(Expected Results);

 单元测试(Functional Testing)、集成测试(Integrated Testing); 测试问题清单(Test Problem Log)。

可以说通过详细地业务流程调研、测试后归纳出的业务模型,不仅反映了实施顾问乃至项目组对业务与软件功能把握的水平,而且直接影响整个ERP项目实施与应用的成败与效果。大家可以看到很多 ERP 项目的《流程手册》编写得非常漂亮、业务人员也在严格执行流程,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也得到了较好地保证,但项目在运行中总是感觉别别扭扭,对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也不明显。究其原因,所提炼的业务模型之合理性与科学性值得怀疑。

诚然,外部经营环境与企业内部业务是不断变化的,业务模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ERP项目持续改进(Continues Improvement)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对业务模型进行修正、改进。但相对于流程(Process)和数据(Data)而言,业务模型的改动对整个ERP项目影响最大。

再来分析第二要素:流程

在进行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测试时,不可避免地遇到按什么流程、那个流程进行测试的问题。通常在业务模型测试时,也包含了对流程的测试。甚至有时候,业务模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巧妙的流程设计来解决。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三个人均分一个蛋糕,模型很简单:保证均分;流程则可以设计为切蛋糕的人最后一个拿切下的蛋糕。这样为了不拿到最小的蛋糕、且稍大一些的蛋糕不被另外两人拿走,切蛋糕的人一定会努力把蛋糕均分。

在大多数ERP原厂家和管理咨询公司的实施方法论中,CRP(Conference Room Pilot,会议室导航)后马上开始《流程手册》的编写。前几年,曾经有少数管理咨询公司与专家提出先做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后做 ERP 的观点。实践证明,先期脱离 ERP 系统而作的的 BPR,往往在实施 ERP项目中需大量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所以更多ERP原厂家和管理咨询公司是把BPR 与ERP结合起来同步实施,或者在 ERP 实施一段时间后、流程已固化的基础上,再进行流程的优化、再固化、再优化。

《流程手册》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

 流程图(Flowchart);

 程序描述(Procedure Specification);

 工作指导书(Work Instruction)。

我们在浏览很多企业的《流程手册》时,经常碰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每个具体流程缺乏编号,这对于规范企业流程管理、开展BPR等工作,都埋下了隐患。下图是笔者对某制造业企业所作的BPR建议中对业务流程编号的定义,全部流程分为三级,一级业务流程分为以下11个部分,并尝试了以英文字母开头的业务流程编号规则,详见下表:

至于二级和三级流程,我们仅以采购管理示例,详见下表:

表二企业采购管理业务流程

三级流程应该是流程管理的最小“单元”,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可以认为是对这些最小“单元”的优化组合。

最后分析第三要素:数据

ERP的数据基本上分为三大类——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控制数据。控制数据指根据测试后的业务模型而对系统的设置,诸如缺省值、下一个编号、是/否开关等,因为控制数据只在初始化时设置,我们通常把控制数据纳入系统(System)范畴。这里主要讨论前二者。

首先是静态数据,它包括了:

 企业组织结构代码(合并报表、帐套、公司、业务板块或业务单元、工厂、办事处、生产线、仓库、库位、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班组、员工等等); 币种、会计科目表、付款条款;

 物料编号与物料主文件(计划数据、成本数据、仓储数据、发货数据等); 客户主文件(客户编号、地区、等级、销售员、信贷限额等等); 供应商主文件(供应商编号、供应商类型、采购员等等);

 物料清单或配方;

 工艺路线或工艺流程;

 固定资产帐簿;

 质量检验指标。

二是动态数据(物流数据和财务数据),包括:

 出入库、库存转移、盘点等日常物流动态数据;

 应付帐、应收帐、固定资产和总帐会计分录等日常财务动态数据;

 期末结帐事务产生的动态数据。

ERP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垃圾理论(Garbage in, garbage out)”也被大家认可。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标准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企业静态数据的合理性也越来越高;另外目前成熟的 ERP 软件都提供了对诸如物料编号、供应商编号、客户编号甚至会计科目的批改变功能,使得企业可以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仍然可以对原来的静态数据编码进行快速、简易地自我修正。

至于动态数据中物流数据的不准确,则可以通过使用条形码、RFID 和流程优化(如增加审核流程等)来降低;而经过若干年《会计法》与《会计准则》等的贯彻、财务电算化的普及、ERP系统中大量财务分录可自动生成特点以及企业财务队伍的相对专业性,财务动态数据的准确性近年来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所以过分强调数据(Data)的重要性、而忽视系统(System)与流程(Process)的重要性是片面的。

综上所述,三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笔者认为如果非要把系统

6.ERP实施成功要素分析 篇六

有人说:“ERP成功与否,三分技术七分实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往往会看到同一个牌号的软件应用在不同企业中,由于系统的应用条件和实施力度的不同会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推广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施工作,强化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ERP系统获得成功。

[b]

1、ERP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b]

ERP是制造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ERP引进了中国。目前引进国内外ERP软件的企业很多,其中有些企业应用较好,但大多数企业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有些企业甚至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对成败因素分析来看,除了某些企业的特殊因素(如企业重大的机制和人事变动、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等)以外,绝大多数失败因素是由于实施不利而造成的,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企业自身对实施重视不够,实施工作抓得不利;其二,销售软件或开发软件的公司(或技术部门)对系统售后的技术支持服务不利。有些软件公司主要目标在于销售,对售后的支持服务缺乏力量,更谈不上用户化修改。这样,再好的软件也发挥不了作用。有人说:“ERP成功与否,三分技术七分实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往往会看到同一个牌号的软件应用在不同企业中,由于系统的应用条件和实施力度的不同会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推广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施工作,强化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ERP系统获得成功。

[b]

2、ERP系统实施要素的分析[/b]

ERP系统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系统。对于从传统手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转化的企业,推行ERP系统确实是一场“大革命”!所涉及的问题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除了要改造原有的管理模式、流程、方法、工具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传统观念,因此,ERP系统的实施是很困难的。ERP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分析如下:

(1)UIS — 用户信息满意度

当前,国外把用户信息满意度(UIS —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etion)作为MIS成功的主要因素和评价标志。UIS理论认为MIS的失败主要由于以下三方面差距造成的:

* 用户需求与开发者对需求理解之间的差距;

* 软件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差距;

* 提交的信息服务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

由于以上三方面差距的存在,使系统偏离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效用,甚至使用户抛弃这个系统。

分析以上三个差距,可归结到一点就是开发者或技术支持人员对现场和用户需求的理解有差距,这样不论在实施的支持服务中或者对软件剪裁及用户化修改中都不能切中要害,只能生搬硬套,这样的支持服务必然不能使用户满意,不能保证系统实施的质量。因此,实施和技术支持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尽可能去多

了解现场和用户需求,把 ERP理论活学活用,使实施和支持服务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切地对商品化软件进行剪裁和解决好现场的实际问题,这是提高实施支持服务水平的关键。

有人认为推广应用ERP商品化软件,用不着搞需求分析(或系统分析)。这是一种偏见,特别对中国来说,ERP是一种先进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从其自然属性上看是具有通用性的。因此,ERP基本原理和逻辑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可以使用的。但ERP软件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又具有社会属性,它又受到国情和厂情的限制,受到企业的体制、规章制度、方针政策、企业的特点、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在我国企业中应用ERP软件,既要学习ERP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又要结合国情和厂情做好用户化修改工作,这样ERP软件才能在中国企业中推广应用。那种推行“标准模式”,企图用外国所谓的“标准模式”改造中国企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如果不承认这些差异,就等于忽视企业的个性。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其优点和缺陷,特别是成功企业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绝招”,如果用统一模式去塑造企业,就会使企业失去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在实施和安装ERP软件之前,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提出合理的ERP解决方案。这包括两个方面:①凡属符合中国国情、厂情的合理需求和企业的优势及特点,则需要对软件进行修改和补充,以适应企业的优势及特点;②凡属企业中现存不合理和落后的管理方式,应该通过对企业现行系统的诊断和分析,协助企业改造现行管理,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系统,才能使ERP软件真正地发挥效用。

(2)ERP系统实施成功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是开发企业ERP成功的关键。这一条已被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所证实。美国一电脑软件咨询公司在总结企业应用的经验报告中说:“目前一些企业实施集成化的电脑管理系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部门与其领导没有参与系统开发的领导工作和缺乏对企业职工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在我国企业推广应用ERP的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为什么企业领导要大力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呢? 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企业开发ERP系统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项目,企业领导必须下决心,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并监督这些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这项工作从立项一开始就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

②企业ERP的开发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将牵扯到企业各有关管理科(处)室和车间等单位,需要这些单位在统一的计划下,协调地开展工作,因此,这项工作需要具有企业调度大权的企业领导参加,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企业ERP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如果只凭少数计算机中心的人员推动这项工作是极为困难的。

③企业ERP系统的建设不是某种局部的技术改造,它要牵扯到企业的管理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老企业中,推广ERP系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传统手工管理模式的改造。这种对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上的重大变化,是属于企业的全局的重大决策。因此需要企业的领导班子,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周密而慎重的研究,才能做出决策,这项工作不是计算机人员所能决定的。如果没有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买来或开发的软件也不能在企业中成功地应用。企业领导要对系统目标的制定、系统的功能设置、处理模式的选择等关键问题参与讨论和进行最终决策,否则会导致重大失误和造成损失。

④ ERP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人-机系统。要使系统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涉及到人的认识的转变,更会涉及到人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学会并习惯于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而不再是凭感觉和经验。这样,就必须使企业从上到下作为整体形成一种共识。成功地实施ERP系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改变企业中原有的一切不合理的因素,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产生的阻力是可以想象的。没有企业领导的推动无法克服这种阻力,特别是用计算机管理代替手工管理的切换过程中,会取代和改变一些人的传统手工管理的作业方式,如果没有来自领导的推行计算机管理方式的坚定的决心(甚至有必要时下达强制性命令)就难以克服企业中可怕的习惯势力和巨大的惰性。

⑤企业领导应对建设ERP系统客观需求的急迫性有充分的认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客观要求。只有这种发自企业内部迫切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才能形成真正持久的巨大动力,才能克服实施ERP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遇到挫折才不会倒退。(3)ERP的教育培训必须放在首位

ERP是一项高技术,它的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各方面的人。因此要实现这种高技术就必须提高现有人员(包括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素质。这样他们才能适应新系统,使用新系统。因此,在ERP实施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抓好各层次人员的ERP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应用ERP系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

培训不只是技术方面的,还在于提高对ERP的认识,特别是广大的管理人员要转化传统的观念,认识到自己才是ERP系统的真正主人。系统的实施必须依靠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ERP的思想和功能,了解企业实施ERP系统必要性,从而增强信心和热情。同时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自己在实施工作中应尽的责任。使自己尽快地进入角色,与计算机中心人员密切配合,祥尽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和见解,努力掌握好本岗位的应用技术认真参与实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实用的好系统,使ERP系统具有生命力,在管理一线扎根生长。

(3)从基础工作抓起

先进的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坚实基础上的。ERP系统与传统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都不相同。因此当企业实施该项目工程的时候,必然需要从整顿企业原有的管理和工艺过程的基础入手。

ERP系统的实施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搞好三结合:即ERP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管理整顿相结合;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管理的整顿和技术改造可以使ERP系统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ERP系统的实施也使企业管理的整顿和改造具有更高水平,抓好基础工作包括:

* ERP系统要求基础管理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传统手工管理中基础数据的不统一、不完整、不准确的混乱局面加以整顿。

* ERP的实施推行过程也是对传统的制造管理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整顿提高的过程。整顿的核心是解决信息的收集、输入、处理、输出和使用的工作流程符合ERP逻辑的要求,因此,在企业实施ERP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转变观念,要权衡传统管理制度的利弊得失,逐步建立先进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系统运行水平。

* 手工管理的制造标准和计划的期量标准,往往受到手工管理机制条块分割的影响制定的口径不一致。ERP是一个集成化系统,因此要求整个制造系统从设计、工艺、计划、供应、生产到成本核算要统一口径。这样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反复协调,取得共识,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制造参数与应用的管理模型有密切关联。在由手工管理模式转换到ERP模式过程中,必须对各种参数作相应的调整。

* 对于企业存在的不合理的工艺流程和物流过程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使ERP这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建立在先进的物质基础上。

(4)强化项目管理在实施ERP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ERP系统的实施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实施ERP系统中加强项目管理对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7.实施方案的要素 篇七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化,要素

一、领导重视,建立组织保证体系和协调机制

高层领导必须提高对设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以实际行动体现对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可帮助项目成员从管理者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企业设备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组织体系,落实各级组织直至各级人员的具体责任,做到“建设任务明确、目标定位明确、工作节点明确、考核要求明确”;建立系统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各专业管理流程之间界面相容的协调统筹管理机制,确保横向与纵向管理流程的畅通和相互支持。

二、做好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规划

过程管理,大大的提升了公司项目和资产的精益化管理,促进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同,增强资产管理业务的紧密衔接,降低资产整体管理,以及多部门不断沟通成本。

更重要的是,高效资产异动管理的实施极大的帮助了浙江省电力公司的电网投资决策以及存量资产管理及利用,可减少约10%的投资成本,取得每年节约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六、结论

电网企业一个突出特点是资产密集。如何高效地运作不断增加的庞大资产是提高电网企业经营的关键问题。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性收益和战略性收益两个方面。从经济性收益看,高水平的资产管理能够提高企业投资的有效性,降低维护成本,提升财务表现。在战略层次,能使企业有明晰统一的资产策略和技术政策,从而提高集团运作的整体效率。因此,作为电网企业应力求资产运营上的高效益、

设备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中心是用技术手段实现设备管理,那么它就不仅仅是技术范畴内的事情,更多还是管理范畴的事情,实施的过程中涉及的职能部门多,业务范围广,而且要贯穿设备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企业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将发生变化,设备管理信息化必须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制定相应的统一、科学的信息化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各部门、各岗位在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统一进行设备管理的各项工作。

三、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

低成本。

高效的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全员参与和全员观念的更新,资产管理标准的进一步规范和执行考核的到位,资产优化管理成效将逐步显现。同时采用高度集成的一体化平台开展资产管理,使之成为能够衔接各部门、各种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对资产管理业务变更和拓展的实现起到非常好的架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卫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J].维

普资讯,2006,(1).

[2]张根周,陈冲,赵永柱.高效电力资产模型探析[J].电网与清洁能

源,2008,(11).

[编辑:刘雷]

首先,要完善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各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其次,要建立决策保障制度,为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各流程间的统筹管理提供依据和方案,确保信息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再次,要建立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力度,改变对设备管理信息重收集、轻分析的状况,从而促进管理质量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最后,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公平的奖惩标准激励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其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信息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强化业务及管理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与软件供应商之间联系的桥梁。项目实施单位应提供相关基础业务数据和资料(如行业特点、组织结构图、部门职能、设备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协助配合软件供应商做好需求调研、提供业务咨询,才能更好地使软件供应商深刻理解需求,明确项目的真实需要,从而评判是否解决了项目的需求问题。

五、建立设备系统标准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料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有效运行,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支持,包括设备管理系统的编码体系数据库和基础资料数据库。编码体系数据库是系统各专业管理模块之间进行链接与操作的钥匙,是获取系统内部资源与信息的起点,是沟通系统的语言;同时,基础资料数据库是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基础内容。实践证明,是推进设备管理信息化的一项极为繁重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为保证数据库各类数据和有关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实施单位要严格数据库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数据库的结构格式、把关审核的责任、录入处理工作的程序等,切实搞好数据的搜集、审核、处理和录入。

六、全员参与,转变观念和管理模式

1. 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

设备管理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也是企业更新设备管理理念、优化业务流程的过程,不仅是几个人、某些部门的工作,而需要所有管理者、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和配合。只有每一名员工都积极参与,从系统全局出发,主动调整自己在新业务环境中的位置,认真研究新业务流程的管理理念,才能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

2. 统一认识,转变观念

设备管理信息化带来先进管理技术手段的同时,会同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发生冲突,要勇于转变观念,敢于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带来的束缚。

3. 坚持软件实施与管理模式变更并举

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不断会有各种业务由手工处理转移到信息化平台上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业务,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变更业务机构,使新业务得到规范化、条理化,以期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某特定时期实施的软件只能实现一定业务范围内的功能,只有相关业务的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与软件功能完好配合了,信息化协助管理的目的才能达到。

七、加强人员培训

从系统的调研和设计阶段,就要建立一套符合人员结构特点、结合业务实际、多种知识层次、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逐步提高员工对系统的认知程度,确保系统实施前后各项工作的稳定过渡。

培训应把正在实施的信息化产品的处理流程和员工的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向员工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必要、有什么效益”,同时向员工说明应用软件系统的具体使用方法。实施人员应当认识到这种培训是持续性的、重复性的,是随时随地的。从企业外部请专家作顾问指导在项目开始时是必要的,而本企业优秀员工的现身说法,更容易被本企业的人员所接受。

收稿日期:2013-05-15

8.实施方案的要素 篇八

关键词:学习方式优化 要素分析 实施路径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逐步深入,英语课程改革也在持续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只有构建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模式,才能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对初中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是非常迫切的,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初中英语学习方式优化的要素分析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种行为共同构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优化初中英语学习方式,就要从这两个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和学生出发,进行内在分析。

1.学生要素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素的分析将结合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行为以及学习角色而展开。

(1)学生的学习理念 目前,有不少学生在对英语学习的认知方面,存在着偏差,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与此同时,初中生的情绪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的现象是: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方式单一。

(2)学生的学习行为 目前存在于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行为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师生之间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关系势必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热情。

(3)学生的学习角色 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然而目前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往往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平等交流,才能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

2.教师要素分析

新课改旨在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由于“所有改革,改变了课程的标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不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改变课堂教学单调落后的现状,整个教育改革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此,亟待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并创设条件和情景,使学生通过交流、体验、合作、讨论和探究真正掌握英语。

可见,教师只有更新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协调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真正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

二、初中英语学习方式优化的实施路径

要想实现初中英语学习方式优化,最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将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本文提出以下实施路径:

1.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让学生在英语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机会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全面和谐的发展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提升其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2.教学组织彰显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姿态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乐趣。例如笔者在“8B Unit 3 Online Travel”的教学中,大胆地将“权力”下放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并预先布置以下的思考问题:(1)“Online Travel”所属这一单元的学习具体目标是什么? (2)在这一单元中,有哪几部分内容是围绕这个目标而设立的? (3)老师对这些内容进行怎样的讲解,才能使我更加感兴趣? (4)我将分哪几个步骤进行学习,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 (5)我打算在以上几个步骤上如何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6)学习时,如果遇到困难,我怎么解决? (7)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哪些问题我自己不能解决?

这样,学生的“自主”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合理安排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中达到优化的效果。

3.学习评价模式实现以生为本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的弱点在于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基于学习方式优化的英语评价模式则更应遵循评价的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英语学习评价,并努力使英语学习评价充满人文关怀。笔者在初中英语学习评价中,在学习成绩标准之外,还引入了其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评价目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使学生能够感知英语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优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三、结束语

结合初中英语新课改的要求,只有构建契合学生实际特点与需求的学习体系,才能进一步促进教与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传统授课模式中教与学的矛盾。本文提倡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观性,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嵇敏 初中英语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恩大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二辑总第21[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4-5

上一篇:语文园地二十二月花名歌,教案下一篇:简历2(有工作经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