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篇一
南通居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前言:
伴随着近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得到增建和扩建,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多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为了了解新时期我国居民的宗教信仰状况,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面向南通市范围内的宗教调查活动。正文: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南通的民族宗教局、相关宗教协会、有代表性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采访,既拿到了官方的权威数字和观点,也真正倾听到了各个宗教发出的声音。我们还在信教群众集中的时间和地点对信教群众进行整体采访和个别采访,整理典型案例。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老市民等方式,直接了解来自底层的声音。我们还通过网上搜索、查阅相关资料、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等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
宗教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有了宗教的雏形,后几经演变,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宗教格局。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嬗变都或多或少的与宗教有着关联,都能发现宗教存在的轨迹。宗教不仅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至今还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还必将影响到人类遥远的未来。因此,认识到宗教是一种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现象,既是社会,认识到宗教是一种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现象,既是社会,认识到宗教是一种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现象,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社会实体。
宗教是人类认识神佛、信仰神佛、崇拜神佛、追随神佛的一种精神和心理活动。严格地讲,只有基督教和佛教才是真正的宗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虽然也是宗教,但由于过多地用行政干涉了世俗事务,所以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就不能算是纯粹的宗教。印度教虽然早于佛教,实际上只能看成是佛教的一个源头,锡克教是印度虔信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混合衍生物,其内容都可以在佛教经典和《古兰经》中找到,所以他并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中国的道教主要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没有一套关于神的理论,所以它只能看成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并不是认识神佛、信仰神佛、崇拜神佛、追随神佛的一种精神和心理活动。日本的神
道教是佛教和道教的混合衍生物,也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和体系。耶稣教、新教、东正教等是基督教的分支,也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原始宗教主要是对鬼神、祖先、图腾、偶像的一种崇拜,没有一套完整的对神的认识,所以也只能看成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无法上升到宗教的高度。古代埃及宗教、古代巴比伦宗教、中国殷周时期崇拜天帝的宗教、腓尼基宗教、赫悌宗教、吠陀宗教、古代伊朗宗教等基本上是原始宗教的进化,主要崇拜的是自然物或自然力,对神没有一个完美的认识,所以只能是一种社会活动,无法成为纯粹的精神和心理活动。当然,事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相应地,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也会发生改变。
从网上及其他资料得知,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就全国范围内而言,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的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处。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颂经,礼拜,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就地区而言,南通市是江苏省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全省宗教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我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有信教群众6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159处。80%以上的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在农村。年龄结构是:中老年人占78%、13.03万人,青年占22%、3.67万人;性别比例
是:女性占70%、男性占30%;文化结构是:在农村以文盲、半文盲居多,在城市以初高中文化居多、少部分是高学历。
南通宗教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五教汇集。历史上,五大宗教很早就传入南通,并建有各自的活动场所。尤其是天主教,江苏省共有四个教区,海门教区就是其中之一。二是信众广泛。众多的信教群众是一支重要的社会群体。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有利于南通的宗教和睦、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三是场所庄严。狼山广教寺素有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称,是国内唯一的大势至菩萨道场,在苏浙沪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每年正月初五,均有数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山礼佛。南通天宁寺、南通城隍庙、狼山天主堂、海门天主堂、二甲香光寺、如东国清寺、如皋定慧寺等一批宗教活动场所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近几年来,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民宗局坚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主动将宗教工作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加强依法管理、注重教育引导、积极探索创新,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建设,不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素质,大力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建立健全宗教领域平安创建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南通市基督教堂
南通狼山天主堂
南通清真寺
南通城隍庙
南通太平寺
剑山文殊院
军山普陀别院
南通天宁寺
南通狼山广教寺
调查中,信教群众以信仰佛教居多。对于教规,信教者大多表示心诚就行;但都能坚守原则,在信仰宗教与其他事物(比如入党)发生矛盾时,不会放弃宗教信仰。
人们认为宗教主要是起精神寄托的作用,这说明了人们对宗教的本质了解的很清楚,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人的压力很大,需要精神寄托的事实。还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宗教的主要作用是修身养性,这种境界很高,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信仰宗教与职业,年龄,学历和出生地无关。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信教者以低学历者,乡村人口,老年居多,其实不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信教者的来源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高学历的人士加入了进来。结论:
由于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在中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但应该可以看到的是,宗教在中国并未像在国外那样普遍。这也许和中国人所固有的那种恬淡的性格有关。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神经绷的越来越紧,各种问题,烦恼也越来越多,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转向宗教,去寻求内心的安宁与静谧。尤其是年轻一代,熟悉西方文化,生活与西方接轨,相信在未来,基督教等西方教派必然会在中国热起来;而西方教派的轻松,融入生活,也一定会吸引愈来愈多的人加入。
附录:
2.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认知,宗教信仰,调查,分析
大学生信仰状况如何, 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 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密切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于2011年3月对江西省两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宗教信仰情况问卷调查。在样本的选取上做到了专业、年级、男女比例较为科学合理, 专业包括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 年级涵盖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生, 男女比例适中。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80份, 收回问卷1123份, 其中有效问卷1106份, 有效回收率为92.17%。从性别看, 男生539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48.73%, 女生567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51.27%, 男女比例接近1:1;从政治面貌看, 中共党员83人, 占7.5%, 共青团员1005人, 占91.23%;从生源地户口类别看, 城镇385人, 占34.81%, 农村721人, 占65.19%;从专业类别看, 理工类421人, 占38.06%, 文史类482人, 占43.58%, 艺术类203人, 占18.35%;从年级看, 大一335人, 占30.29%, 大二306人, 占20.67%, 大三261人, 占23.60%, 大四204人, 18.44%;从民族来看, 少数民族187人, 占16.91%, 主要有布依族、黎族、藏族、畲族、土家族、苗族。
(一) 人数 (占在校大学生比例) :
在110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 有信仰宗教的大学生102人, 占总数的9.22%。本次问卷调查的两所学校在校大学生合计约22000人, 则可推算出大约有信教的学生2028人。
(二) 性别比例:
102人信教大学生中, 男生35人, 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6.49%, 女生67人, 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11.81%。女生比例明显比男生高。
(三) 专业分配特征:
102人信教大学生中, 信教大学生中理工类52人, 占信教学生的50.98%, 占理工类学生总数的12.35%;文史类25人, 占信教学生的24.51%, 占被调查文史类学生总数的5.19%;艺术类25人, 占信教学生的24.51%, 占被调查艺术类学生总数的12.32%。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信教学生的比例相差不大, 但都明显高于文史类信教学生的比例。
(四) 生源地情况:
102人信教大学生中, 城镇的29人, 占信教学生的28.43%, 占被调查城镇学生总数的7.53%;农村的73人, 占信教学生的71.57%, 占被调查农村学生总数的9.85%。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比例来看, 信教大学生都比城镇的高。
(五) 民族情况:
102人信教大学生中, 汉族56人, 占被调查汉族学生人数的6.09%;少数民族46人, 占被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24.60%。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比例高于汉族大学生。
(六) 年级分配情况:
从年级看, 大一学生20人, 占信教学生的19.61, 占被调查大一学生的5.97%;大二学生22人, 占信教学生的21.57%, 占被调查大二学生人数的7.19%;大三学生25人, 占信教学生的24.51%, 占被调查大三学生人数的9.58%;大四学生35人, 占信教学生的34.31%, 占被调查大四学生人数的17.16%。信教大学生占年级人数比例逐年提高。
(七) 信仰宗教的种类:
102人信教大学生中, 信仰佛教的32人, 占31.37%, 信仰基督教43人, 占42.15%, 信仰伊斯兰教13人, 占12.75%, 信仰其他宗教14人, 占13.73%。可以看出, 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最多, 其次是佛教和伊斯兰教。
(八) 家庭经济情况:
信教的102个大学生中, 月消费350元以下的45人, 所占比例44.12%;月消费350至500元的33人, 所占比例32.35%;月消费500元以上的24人, 所占比例23.53%。信教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居多。
(九) 政治面貌情况:
从政治面貌来看, 信教大学生中, 中共党员 (包括预备党员) 2人, 占被调查党员人数的2.41%, 共青团员365人, 占被调查团员人数的36.32%。
(十) 对党员是否可以信教的认识:
选择:“可以”的997人, 占90.14%;选择“不可以”的23人, 占2.08%;选择“不清楚”的86人, 占7.78%。
(十一) 了解宗教的途径:
在问及“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宗教”时, 选择“书籍”的57人, 占5.13%;选择“互联网”的908人, 占82.13%;选择“宣传册”的113人, 占10.21%;选择“其它”的28人, 占2.53%。说明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了解宗教的首选途径。
(十二) 关于宗教的本质:
选择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201人, 占18.17%;选择“一种文化”的273人, 占24.68%;选择“愚昧和迷信”的101人, 占9.13%;选择“唯心主义的”453人, 占40.96%;选择“其它”的78人, 占7.05%。
(十三) 认为宗教最积极的作用
选择“净化心灵, 释放压力”的476人, 占43.04%;选择“引人向善, 和睦相处”的334人, 占30.20%;选择“促进交流与交往”的193人, 占17.45%;选择“传承文化”的195人, 占17.63%。
(十四) 认为宗教最消极的作用:
选择:“使人缺乏斗志, 形成宿命论”的473人, 占60.85%;选择“祈求神灵保佑, 延误治病救人”的151人, 占13.65%;“淡化国界意识, 危害国家安全”237人, 占21.43%;“引发不同宗教间的冲突”245人, 占22.15%;
(十五) 参加宗教活动情况:
在问及“您有参加过宗教活动吗”, 选择“经常参加”的57人, 占5.15%;选择“偶尔参加”的209人, 占18.90%;选择“从未参加过”的840人, 占75.95%。
(十六) 参加宗教活动最初的原因:
在问及“您参加这些宗教活动的最初原因是什么?”时, 选择“失意时寻求帮助”的697人, 占63.02%;选择“好奇心驱使”346人, 占31.28%;选择“陪他人参加”的32人, 占2.80%;选择“其它”的32人, 占2.89%。
(十七) 收到宗教宣传品情况:
经常收到的61人, 占5.52%;偶尔收到的567人, 占51.27%;从未收到的478人, 占43.22%。
(十八) 校园传教情况:
当问及“您在校园里遇到过有人向您传教或邀您参加宗教活动吗?”, 选择“经常”的21人, 占1.9%;选择“偶尔”的329人, 占29.75%;选择“从未碰到过的”68.35%。
(十九) 对有人在校园内开展传教或宗教活动的态度:
在问及“如果有人在校园内里向您传教, 您会采取什么措施”时, 选择“有兴趣了解”的231人, 占20.89%;选择“断然拒绝”的229人, 占20.71%;选择“向辅导员或班主任反映”的638人, 占57.69%;选择“直接报警”的8人, 占0.72%。
(二十) 对信教同学的态度:
当问及:“您发现您身边的同学开始频繁的参加宗教活动, 并在寝室进行宣讲, 您会怎样?”时, 选择“向班主任辅导员反映”的79人, 占7.14%;选择:“私底下告诉该同学在学校传教是违法的”的12人, 占1.09%;选择:“不干涉, 信仰自由嘛”的989人, 占89.42%;选择“其它”的26人, 占2.35%。
二、结果分析
(一) 女生比男生更易信教
信教大学生中, 男生35人, 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6.49%, 女生67人, 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11.81%。女生比例明显比男生高, 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易信教。原因是女生的感情相对于男生更脆弱和细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女生在外求学所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较男生大。另外, 据我们观察,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 女生的交往圈要比男生小, 而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团契模式正好迎合了女生的交往需求。
(二) 农村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更易信教
信教大学生中, 城镇的29人, 占信教学生的28.43%, 占被调查城镇学生总数的7.53%;农村的73人, 占信教学生的71.57%, 占被调查农村学生总数的9.85%。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比例来看, 信教大学生都比城镇的高。原因是:第一, 从全国范围来看, 宗教最活跃的地方在农村, 所以农村的大学生从小接触宗教活动的概率比城镇大学生要高;第二, 90后的农村大学生很多都曾经是留守儿童, 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 受到父母的爱和教育相对城里孩子来说要少得多, 所以他们内心更脆弱;第三, 农村孩子从小接触的文体活动相对较少, 他们大多缺乏兴趣爱好, 没有什么文体特长, 加上家庭经济生活的不宽裕, 导致许多农村大学生产生自卑。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综上原因, 使农村大学生更易向宗教寻求帮助。
(三) 理工和艺术类比文史类大学生更易信教
从专业类别来看, 信教大学生中理工类52人, 占信教学生的50.98%, 占理工类学生总数的12.35%;文史类25人, 占信教学生的24.51%, 占被调查文史类学生总数的5.19%;艺术类25人, 占信教学生的24.51%, 占被调查艺术类学生总数的12.32%。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信教学生的比例相差不大, 但都明显高于文史类信教学生的比例。原因是理工类大学生相信科学、钻研科学, 但是在碰到科学无法解释的难题时, 反而更容易放弃科学改而信仰宗教, 就像伟大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 到了后期都痴迷于研究神学。还有就是理工科的大学生由于在人文素养上比文史类大学生相对而言要缺乏, 所以在碰到天灾人祸等不如意的时候, 心理承受能力要更差。另外, 宗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古代文化, 它创造了许多绘画音乐等璀璨辉煌的宗教艺术, 对艺术类学生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 误解“宗教信仰自由”的现象严重
当问及:“您发现您身边的同学开始频繁的参加宗教活动, 并在寝室进行宣讲, 您会怎样?”时, 选择:“不干涉, 信仰自由嘛”的989人, 占89.42%。
这说明, 很多大学生只知道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却不知道我国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利用宗教干涉教育, 也不得在校园里进行传教布道活动。”通过我们走访发现, 在校园里发宗教宣传品的许多都是在校大学生。而且许多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宗教信仰自由”, 在他们看来, 任何人都可以信教, 任何场所都可以传教, 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
(五) 对我国宗教政策知之甚少
在问及“如果有人在校园内里向您传教, 您会采取什么措施”时, 选择“向辅导员或班主任反映”的638人, 占57.69%;选择“直接报警”的8人, 占0.72%。当问及:“您发现您身边的同学开始频繁的参加宗教活动, 并在寝室进行宣讲, 您会怎样?”时, 选择“向班主任辅导员反映”的79人, 占7.14%;选择:“私底下告诉该同学在学校传教是违法的”的12人, 占1.09%。
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对校园中可否进行宗教活动认识模糊, 对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规了解甚少。原因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政策和法规的宣传教育还很欠缺, 这必须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考虑面向大学生活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我国的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通识课,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和理解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也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活动的重要目标。我国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自然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首要目标。所以大学生信仰状况如何, 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 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许多学者开展了实证调查研究, 剖析了大学生信教的各种原因, 提出了各种对策。本人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七年多来, 亲眼目睹了一些大学生成为了信教徒, 并对大学生信教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错误和暧昧关系, 对我国宗教政策和法规的不了解为校园传教及宗教渗透提供了温床和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3.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 篇三
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着与过去相比怎样的影响?调查的难度超乎想象。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仲宇教授是这个调查项目的主要撰稿人,梳理过相关的全部数据。他说:“宗教信仰仍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
对于这个差不多是近几十年来首次正面涉足宗教信仰这一敏感领域的社会调查,年近半百的童世骏教授、几十位知名学者以及数百名一线调查员,明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困难事,却仍然投入
宗教需要在增长
对大多数人来说,宗教信仰很神秘。而以此类推,拥有宗教信仰的人似乎也很神秘。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一亿了。”
而现在的情况呢?
童世骏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根据课题组在2005年暑期实施的调查,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这一数字大大高于以往常说的“约一亿多人信教”。
课题组不光调查了“量”,还考据了“质”。从调查结果来看,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的信众占到总数的67.4%,占到了绝对多数,信仰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占6%。也就是说,信仰宗教者中,信仰经过合法登记并且有全国性合法组织的五大宗教的是绝大多数,他们构成了当代中国宗教徒的主体,
调查还求证了中国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宗教徒。他们信奉“民间俗神”和信仰“祖先保佑”,其人数高达26.6%。这恐怕是中国宗教独一无二的现象,学术界将之归为民间信仰,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人中信仰宗教者绝对数量以及在人口中比例的增长,说明宗教本身在民众精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高。同时,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形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复苏的阶段。到了20世纪末,中国宗教的复苏转到正常的发展。当时便有人断言:宗教的发展已是一个事实。到这时起,可以说,人们的宗教需要开始得到越来越正常的表述。”刘仲宇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刘教授还特别指出,在进入本世纪后,宗教的发展似乎有加速的趋势。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国传统佛教、道教的发展,和民间信仰的重新登台。就在我们的调查中,这几方面加起来达到信教总数的66.1%,如果放到总人口中,大约达到2亿多人。” 再有就是2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基督教。在进入本世纪后的发展速度仍不减,很快从不足1000万迅速达到1030万。
“这还是教会宣布的数字,而实际上它的数量更多。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在样本中选择信仰宗教的人中,信仰基督教的有12%,依此推算,中国的基督徒当有4000万人以上。”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一段经典表述:“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的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问题是,这种外部力量是什么?它又怎样形成了这50年来中国宗教徒数量的成倍增长?这种对宗教的需要又说明了什么?
刘仲宇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宗教学会的副会长。对这些问题,他先做了这样一番说明:宗教的社会根源之一,就是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对于天灾人祸的抵御能力差,因而产生对于不可捉摸的命运和超自然对象的崇拜。
“当前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有没有足以达到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地步呢?恐怕谁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因此,在我国,生产力水平的状态,将长期对于民众的宗教需要起作用。”
调查数据也显示,虽然那些往往被定性为封建迷信的“治病”、“消除灾祸”、“保佑顺利”已经不占信教原因的最重要地位,但加起来,仍有28%的信教者将之列为信教原因。
“实际上,许多经济的根源,经常是以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方式在起着作用的。比如,现今大量的烦恼、浮躁、紧张等社会心理,常常成为通向宗教的心理原因。而它们背后还是与当代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生存压力大、生活保障程度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教授特别强调,尤其我国农村生产力还相当落后,靠天吃饭的情形远未改变,因此,在农村,崇拜神明祈祷他们帮助度过天灾的传统信仰,保留得更多。
“我们在江西、湖北等地考察时,发现久违了的龙王庙、虫王殿有不少的新建、新塑。”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生产力不发达,就等于贫穷,贫穷才产生宗教。只要人们富了,就会降低对宗教的热情这种逻辑,坦白说,很幼稚。”刘教授说。
“生产力的不发达固然会导致贫穷,
新婚夫妇在基督教礼拜堂里举行仪式但贫穷在更大程度上却是社会制度的产物,而且即使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度,社会上仍会有贫穷群体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调查结果也证明,当代中国人在富起来的同时,对宗教的需要并没有消除,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沿海先富起来的地方,也是宗教恢复和发展较快的地方。
信眾趋向年轻化
对于信众数量的激增,也许有人会将它与“老龄化社会”联想起来。毕竟,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宗教信徒的形象通常都是些退休后,无所事事的老公公老婆婆。
这种“联想”有一定的道理。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在1996年或此前,60岁以上老年人是上海信徒的主体,其中有些是因病信教,而其中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摆脱孤独的生活和心理”。
这些老人往往在退休之后,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精神空虚,为了排忧解闷,寻求社会交往,得到关心和理解,他们参加教会的礼拜读经活动,并经常自发聚在一起作祷告、以填补精神空虚和孤独感。个别老人在信教之后,还会对年轻时所作的错事加以忏悔,按教义认真检点自己的言行,表现出对死后的企盼。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恢复宗教活动,直到上世纪的最后10年,信教的群众都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这一现象,主要由历史原因所造成。从50年代起,政治运动不断,一些宗教界有近30年的时间没有授徒,所以一开始恢复宗教活动,教职人员中老人占了绝对多数,在宗教场所的管理,宗教事务的开展等方面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更不用说宗教文化的研究了。而在一般信众中,开始时也只是老信众起劲,这部分老信众,有不少是所谓‘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刘教授分析。
但课题组认为,当代中国人宗教需要的产生,信仰选择的动机形成,还有
一定的心理根源。其中,老龄化社会到来是其中一点,可与信徒数量激增并非是直接的关联。因为通过三年的调研,有一个特征越来越明显,即现在中国宗教信众已逐步趋于年轻化。
从年龄与宗教信仰的交互分析中可以看出,16至39岁的信众共889人,占全部信教样本人数1435人的62%,而55岁以上的则只有137人,占总数的9.6%。如果依照习惯将女性退休年龄55岁以上的算作老年人,那么40岁以下的青年和中年人在信众中的比例大大高于老年人;如果按照60岁以上才算老人的算法,就只有82人,占5.7%,差距则更大。这种情形,与人们以前印象中信教群众中老年人多的结论颇为不同。
而即便是在中老年信徒中,让刘教授感到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到了上世纪最后的10年,中年教徒的比例突然有所增加,這部分人原来从50年代开始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却开始信了以前在课堂上或观念中受到斥责的宗教。这在当时其实就已经引起注意。”
但不管怎样,当前信众的年轻化已是事实。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宗教正有一代年轻人源源不断地为之输送信徒。宗教的存在仍然会是长远的。而从个人层面看,则现今的年轻人中,虽然他们正在使用的,是前人无法想象的科技产品,但对于宗教的兴趣却日益增强。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宗教也似乎已渐渐显露其在未来的影响力。
而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刘教授认为,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剧烈变化,让人们失去原有传统的同时,不得不面对道德水准的滑坡,人情的淡漠,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随着巨大经济冲击力而来的西方文化,手足无措。这些情况都不断促使人们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这类回忆,在精英层,便是所谓的文化自觉,在一般的民众那儿,就常常是一种情感的归依,一种风俗的重现。简而言之,这几年来在中国的各个阶层,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示出了回归传统的心态。这种回归,表现在宗教领域,便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道两教的发展势头日益高涨。而除了回归传统心态外,这种高涨,似平还有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在背后发挥着作用。比如说对于被破坏得太多的传统道德的向往、怀念的倾向……这些都是宗教在当今社会里还能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型信仰“接财神”
观察全国各地寺庙宫观的发展情况,是刘仲宇教授长期的工作内容之一。在以往针对上海的一项调查中,以上海城隍庙为例,这里每年正月烧香人数的增长十分明显。而据庙里提供的材料,2000年后,初一进香的人数逐年增长,且其速率也有提升之势。2001年为9127人,2002年12767人,2003年17808人,2004年18206人,2005年18905人,2006年则达26811人。增幅最大的是2006年,比上一年增了41%强。
这些香客未必都是真正的信徒。那么,越来越多的人都跑到庙里烧香又是为了什么呢?刘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便是一个当代宗教信仰对于中国人的实际生活究竟起了些什么具体作用的问题。
从课题组的相关调查情况来看,最多的信教原因是“告知做人道理,与人为善”,占回答总数的24.1%,“精神充实,心境安宁”,占总数的20.3%,“宗教文化感人”的占4.9%,这三项原因,都相信入教之后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直接的好处,三者之和达到49.3%,几乎占了一半。足见当代信众的信教,有明确的精神追求。
在其余的信教原因中,有的调查对象介于种种原因没有直接地讲出精神需求,但基本上还是与疏解生活中的困难以及由之导致的心理失衡有关。比如为了“消除灾祸”、“保佑顺利”和“为了治病”的合起来有28.5%,也占有不少的比例。
“毫无疑问,宗教在当代人的精神追求、情感安顿上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刘教授说,“当前社会心理,具有某种紧张,并非秘密。许多人,尤其是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以及工作极为紧张的如许多大公司的白领等,常流露出太累、太烦的感受,便是表现。这种紧张,很大程度上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安全感下降有关。”
刘教授所说的“突发事件”,放到历史中看,是指“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恐慌,是人们跑到宗教场所要求解脱、消除、缓解的重要缘由。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碰到突发事件的冲击,有时是自己完全无法规避的无妄之灾。受到惊吓的人们常常形成难以抑制的恐惧、焦躁、抑郁,对生活丧失信心,有时甚至会发生一时的精神疾病。这时的人们,常会到各种宗教中寻找安慰。这种安慰,当然只是心理上的,但却对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有重要作用,在这种场合,宗教客观上起着替信众消除恐惧、重新恢复信心的作用。”
但除了惯常需求之外,课题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当代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功能的需求有了一种“新型”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如今兴旺于中国各地的“接财神”现象。
由刘教授提供的资料显示,无论是北京白云观,还是重庆新辟的宫观,不分南北东西,几乎都可以看到热烈的“接财神”活动,有的甚至近乎狂热。
在许多卖神像为主的工艺品商店里,最好卖的通常是三种神像,观世音、关圣帝君、财神爷。
财神在传统宗教中神仙谱系的座次和地位,着实不算高。清代民间最盛的三位神圣是关帝、吕洞宾和观世音。但如今,刘教授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惊奇地看到了双龛的神座,上面同时端坐着观音和财神,足见其在民众心中的位置。
“民众是按自己的理解来安排神灵们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凡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难免多烧几炷香。而香火越旺,在信众中的地位也便暗暗提高。将财神爷放到与观音并列的位置,正是民间心态的表达方式:财神对现今的生活太重要了,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已经—般无二了。”
刘教授认为,财神的升格,背后的缘由是整个社会对财富追求的神圣化。更明确地说,就是接财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民间的重要风俗,也成了宫观里的重要宗教活动,以及为信众提供宗教服务的重要方式。
“从传统宗教看,财神实际上是道教的神仙。但现在佛教界,也纷纷‘造’出了自己的财神。我一个朋友告诉我,有次在出租车上居然看到一个‘接财神’的广告,凑近细看,原来是普陀山打的广告。”
接财神的兴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膜拜,而是人们对金钱追求公开化、合法化的表现了。更是弥漫在整个社会上那种急于脱贫、急于发财心理的最准确表现。而这种社会心理也已强大到可以转变宗教的某些形式和内容,虽然在学术上,或在政治需求上,仍可解释为这不过是一种宗教与民俗的互动活动罢了,但在当代中国宗教本身产生了一些新型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把‘财神’放进庙里,可能是在未来回过头来,研究当代中国宗教的一个
重要切入点。影响是好是坏,现在很难做出结论。”刘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有神无神重和谐
坦率来说,中国长期以来都有着对宗教的贬抑心态。1992年,中共中央19号文件的发布,才使得人们对于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功能,有了正确的认识。
正如文件所说的那样:“从总的来看,宗教在当代社会里,起的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因为当代的宗教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爱国爱教的道路,而绝大多数信众对于宗教的皈依原因,也是主要从向善、行善、扬善的角度。”
而从课题组收集的资料来看,信众选择信教原因,如前面所引过的,主要还是精神与文化的追求。宗教本身,其實是一种价值资源,遏恶扬善是目前大多数宗教的基本倾向。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各宗教都抱着积极响应的态度,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各宗教纷纷响应。
刘教授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宗教场所,各种宗教,为满足信众的宗教需要提供了条件,让大约3亿多人健康、有序地过好宗教生活,这个过程本身是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宗教对于社会和谐所做的贡献。
“因为这些人的精神有了寄托,心境安宁,而且还或多或少地从各自信仰中汲取了道德戒条,遵守着最基本的一些行为规范,大大增加了抵制社会上不良文化污染的能力。因为有信仰,才有希望,有追求,无论其追求的动力如何,向善的一面,远离恶行的一面,总是主要的。这样也大大减少了产生矛盾并且直接冲击社会的机会。”
刘教授回忆,15年前,他给华东神学院、上海道学院上课时,就曾多次谈过,“我尊重那些真正有信仰的人,在当代社会里,最可怕的是什么信仰也没有,因为这样的人,要么没有任何生活的追求,要么就是没有任何约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后面这种人,可能会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直接的破坏。”
“现在看来,当时的这些想法,还是站得住脚的。”刘教授对此十分感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宗教本身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因素,加以正确引导,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与和谐发展提供助力,但也有其消极的负面影响,在特定的时间里,会成为某些人的精神枷锁,而如果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会对社会稳定产生破坏。
在调查中,不信教的、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占样本总人数的15%不到。
(感谢“当代中国精神生活调查”课题研究组独家提供数据和资料)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报告(节选)
如图1所示,有1435人有宗教信仰,选择宗教类型的次数是2284,说明有些人不止一个宗教信仰。在所有的宗教信仰中,信仰佛教的最多,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33.1%和全部个案数52.7%;其次是“祖先保佑”。信仰天主教的最少,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6.1%和9.7%。这里很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信仰佛教以外,中国人信仰最多的是祖先保佑。说明中国人信仰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动机,我们又提供了两个相同性问题,即信仰宗教的原因和不信教的原因是什么?
图2调查显示,在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有1361人对信仰宗教的原因做了2552次选择。其中“告知做人道理,与人为善”信教的最多,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24.1%和45.1%。除了“其他”外,被访者选择最少的原因是“治病”,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4.4%和8.3%。从这些回答来看,我们发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非常现实,除了第二点被认为是比较符合信仰宗教的基本原因之外,我们发现其每个选择都是来源于比较世俗的判断。另外,被访者提到的其他宗教信仰的原因包括:祖辈传统;民族习惯;偶尔的精神寄托;因为有孩子;总得信点什么,否则人没了约束。
图3显示,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有3134人对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做了4943次选择。其中由于“没兴趣”不信教的最多,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20.4%和31.4%。除了“其他”外,被访者选择最少的原因是“易受他人操纵”,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5.0%和7.7%。从这组数据来看,对于不信教的内容与前面信教的内容方面呈反向对应状态,人们不信教的原因也表现了非常世俗的一面,例如,回答这对“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回答就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个视角。另外,还有很多被访者提出了自己不信教的很具体原因(参见表4)。
图5显示了被访者对信教的人与不信教的人的心态差异的评价。在3447个有效样本中,认为“心态没什么差别”的最多,占43.2%;其次是“好一些”,占27.5%认为“好多了”的最少,占7.5%。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被访者对是否信仰宗教的比较宏观的看法。在大多数人看来,信仰宗教对个体人的心境并没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看来信仰宗教可能并不是基于寄托心灵这一根本原因,而是如前述的一些比较现实的原因。但是,为了进一步认清真正信仰宗教和不信的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分别提供了这两类人群对这个问题的具体看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状况作如下的总结:
第一,从调查的总体状况来看,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大约占全体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说明信仰宗教的人数相对较少。
第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更多是比较基于现实主义的。来源于宗教自身寄托心灵的思考较少。
4.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宗教信仰 篇四
近年来,农村宗教热不断升温,信教人数逐年增多,农村宗教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稳妥有效地做好农村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现阶段农村宗教信仰气氛浓厚的原因
信教群众以文化程度较底的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群众信教原因比较复杂,祈求生活富裕、今世幸福、亲人平安;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打击,转而祈求神的庇护和精神寄托;受其家庭成员影响信教;对社会上某些腐败丑恶现象不满,对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心理失衡而信教等。
二、在加强农村宗教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是加强了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二是健全了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管理制度。三是提高了各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能力。四是激发了信教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五是保持了宗教领域长期和睦稳定。
三、农村宗教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农村的宗教工作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基层干部中仍存在有错误认识。宣传教育不够有力,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还远未到位。一些基层干部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为念经、烧香、拜佛,没什么危害;有的受封建思想影响,害怕惹祸上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宗教问题采取回避态度。二是信教人数增长过快,非法宗教活动增多。一些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将敛财目光瞄准信教群众,有的冒充僧道进村入户乱做佛事道场,有的自称“仙姑、神仙”,以帮人看病、看风水为名骗人钱财,诱惑群众上当受骗。三是宗教团体自治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信教群众传看非法宗教光盘、非法宗教书籍,并出现有思想上迷信,现实中利用的情况。
四、农村宗教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宗教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是宗教工作涉及的群众面广,问题繁多,且还有那么几分“神秘感”,导致部分乡村干部对宗教管理工作望而生畏,既不愿管,也不敢管,更是不会管。二是针对乡村干部进行的培训不够,导致对宗教工作面临的形势认识不清,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重要性认识不深。三是农村仍存在有适合宗教发展的土壤。四是宗教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年龄老化,青黄不接,既影响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也影响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关于加强农村宗教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要通过定期召开培训会、宗教形势座谈会、通报会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对宗教政策法律的学习,对宗教面临形势任务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引导农村各级干部以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合法的手段对待宗教。
二要以宗教团体为载体,将爱国守法、遵守教规教义、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年轻教职人员充实到队伍中来,加强与教职人员的联络沟通,经常交流思想,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他们交朋友。
三要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法制教育。要针对一些信教群众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含义与宗教的教义、教规相混淆的情况,及时阐明两者的本质和内涵区别,教育群众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增强识别和抵御非法宗教活动的能力。
四要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力度。要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追求新知识。要帮助信教群众中的弱势群体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新农村的优越。
五要宗教事务部门应本着“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工作原则,帮助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建设,强化检查督促,压缩非法活动空间,遏制非法活动蔓延,坚决打击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相关文章推荐:
1.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
2.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选题
3.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
4.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撰写
5.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心得
6.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模板
7.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00字
8.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环境
9.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000字
5.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篇五
摘要: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
。(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还有保护神、财神、行业神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结构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折射出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3、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宫庙等,一般只作为一个或周围几个自然村的香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信众相互各不统属,独立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民间宗教信仰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同时,民间宗教信仰在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特别是农村95% 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这种传统世俗的信仰观念。每逢宫庙传统节日,组织的演戏、酬神等娱乐活动,往往是家家户户都参与,设宴请客,带有浓郁的民俗性。
二、民间宗教信仰的作用
1、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与动利性并存
古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深刻揭示了民众信仰的心理。东南沿海渔民崇拜妈祖,经商者崇拜财神,农耕民族崇拜牛神、蛙神,患病者拜佛以求去病消灾,无子者拜佛以求得子,学子烧香以求金榜题名,无不出自直接功利之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避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衰乞。鬼神赐给我们的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
2、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感化功能显衰。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往往离不开杀鸡宰鸭,进酒摆果,如事现之人,尽现乞求丑态,无助于心灵的净化与情感的升华。基督教徒面对神圣的十字架,面对耶稣的献身精神,升腾起心灵被感动的热潮。而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为的是如何从神灵处索取更多的东西,达不到纯净心灵的感化功能,甚至相反地强化了物欲索求之心。当今社会的精神迷失,不能仅仅归咎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受重视,还同民间宗教信仰感化功能的缺失紧密相关。
3、民间宗教信仰的部分社会功能在扩大
近年来,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出现逐渐超越宗教信仰活动范畴的趋势,兼具民俗文化活动、社会公关活动、宗族活动、招商引资等功能。如一些地方的庙宇,既是宗族议事中心和老人活动中心,又是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人们也常以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为契机和纽带,吸引海外乡亲、信徒回乡修庙,进而修桥铺路,投资办厂等。
三、民间宗教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用民间宗教信仰的名义私设“神坛”、“家庙”等进行非法活动。经调查发现,社会上存在为数不少的巫婆,神汉借用某一民间宗教信仰宫庙神灵的名义在自家住宅设“神坛”或“家庙”,搞跳神、卜卦、算命等非法迷信活动,装神弄鬼;迷惑群众,社会影响极坏。
2、阻扰城乡的改造和建设,存在乱建滥建现象
在许多的旧城改造中,往往会涉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宫庙的拆迁问题,由于政策上可能没有明确的规定,建设部门处理这类问题尺度不一,以致在处理这类拆迁问题过程中,接二连三出现某些人采取“以神压人”的手段,严重阻挠了城乡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宫庙本身的修建工作没纳入全面的规划体系、修建时甚至无需批准,从村里小巷到居民的住房,从公共通道到旮旯角落,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修建,给建设规划,安全防火、交通、市容市貌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3、宫庙修建耗资大,存在攀比、摊派现象,增加群众的负担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的宫庙大多数到翻建、重建。宫庙修建耗资达千万元以上比比皆是。这些巨资有的是来自海外投资,有的是群众自愿集资,也有不少是摊派,少则二三十元,多则百余元以上。宫庙建筑金碧辉煌,有些地方还存在互相攀比现象。而且一些神诞活动铺张浪费,民间宗教信仰中的这些攀比,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一些低收入者有时不堪重负。
4、发展宗族势力,以至干扰基层工作民间宗教信仰往往与宗族势力相结合,而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中,基层组织的选举往往与宗族势力的大小相连,于是有些地方上就出现以旧的传统观念和宗族利益为出发点,控制群众,违反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干扰和影响基层选择、计生等方面的工作,甚至可以左右村一级的基层选择结果。
四、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的依据
1、党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依法保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发展和壮大党同宗教界人士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促进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的目标上来;二是,一切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而对各种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邪门宗教活动,则应当依法取缔。因此,在对待传统宗教、民间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等活动中,要保护合法、抵制违法、打击非法。
2、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民间宗教信仰是各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既有稳性的一面,也有变异的一面,而且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随着人类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必然引起宗教信仰的变迁,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引起思想文化的变革。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不可能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现化文化繁荣的社会里,不能允 许封建迷信四处横行。也就是信仰文化处于低层次的民族,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
五、加强民间宗教信仰管理的基本思路
1、首先要加强民间宗教信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民间宗教信仰根深蒂固,且多与民俗融为一体,易引发封建迷信的狂热,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对民间宗教信仰的管理要因势利导,趋利抑弊,将其引向健康的轨道。可以依据国务院《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地方行政法规、法令作为规范 化、制度化管理的法律或政策的具体依据。也可以借鉴西方优秀的精神文化,包括西方宗教文化的合理成分:完整的制度,健全的体制,完备的设施,简朴而神圣的仪式,超凡的精神体验,克己制欲和进取精神等。
6.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篇六
此次调查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
当代大学生对宗教本身的认识正确而简单。只有1%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36人选择了“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占调查总人数的77% ,这表明大多数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宗教的认识是清醒的。3%认为宗教是“一种崇高真理”,占有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20.1% ,表明在科学与理 性的熏陶下即使是信教的学生也很少把神、佛看作是绝对的真理。另有19%把宗教看作是求神拜佛, 认为宗教是荒诞学说。显然他们对宗教的认识不够全面。这说明虽然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能够以一种客观而清醒的态度去看宗教,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失偏颇。
大学生对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认识基本正确,但稍显片面。虽然有69%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既冲突又互补促进”,但仍有31%的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理解和模糊认识,或者认为“宗教即科学”(6%),“相互对立、不可调”(8%),或者相反认为二者“互通有无、没有矛盾”(8%),抑或“说不清楚”(9%)。这表明多年的教育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科学的立场对宗教与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但长期以来对宗教教育的忽视也使得部分学生对宗教本身及其与邪教、科学的关系认识模糊。第二,一个人能否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宗教徒。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只有32%的学生明确这一点,42%的学生认为既可以入党又可以信教,另有26%选择了说不清。
显然,不仅需要对党员学生加强党章学习,而且需要对所有学生加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学习和信仰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能否公开传教。我国的法律保障各宗教进行合法的传教活动。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仍有30%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公开传教和开展宗教活动,同时有26%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也有44%的学生选择了校园禁止传教。但我们很难确定44%中有多少是因为知道法规而选择、多少因为态度而选择,可以肯定的是除此之外的56%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的存在着认识误区。显然,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误区颇多。在这个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宗教精神)信仰同时受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世界的诸多因素影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以宗教和主流生活存在距离而很少主动去了解,同时被动了解的渠道也很有限。因而加强宗教政策的有效宣传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不信教的学生是绝大多数,但他们不信教的原因主要是不需要(50%)和不了解(28%),接下来是“我是党团员”(13%),“宗教不科学”(9%)。这一方面与年轻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自我筹划、自我实现相关,另一方面长期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也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了解宗教或认识偏颇而不信的。当然,对宗教的理解并不必然会导致信教人数的增加。在对不信教学生未来是否会信教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9%认为自己以后会信教, 31%表示将来不会信教,而60%则认为不确定。总结:
7.广西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 篇七
一、广西当代大学生信仰总体情况
(一) 信仰需求情况
在“大学生是否需要有信仰”的问题中, 有效样本中选择迫切需要的213人, 占15.52%;选择需要的731人, 占53.28%; 选择有时需要的257人, 占18.73%;选择不太需要的122人, 占8.89%;认为完全不需要的49人, 占3.57%。
(二) 信仰倾向情况
在“您的信仰倾向” (多选) 中, 49.12%选择实用主义, 24.42% 选择共产主义, 15.89%选择享乐主义, 5.69%选择功利主义, 34.04%选择理想主义, 30.69%选择集体主义, 14.65%选择个人主义, 3.43%选择虚无主义, 而选择其他的占3.72%。
(三) 宗教信仰情况
在“您是否有宗教信仰”中, 没有宗教信仰的占55.61%, 佛教的占19.97%, 基督教的占11.81%, 道教的占5.17%, 伊斯兰教的占4.15%, 其他的占3.28%。
(四) 信仰坚定性情况
在“当个人信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冲突时, 你是否会坚持” 的问题中, 有效样本中242人选择“完全坚持”, 占17.64%;1 022人选择“看情况”, 占74.49%;108人选择“放弃”, 占7.87%。
二、广西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市场经济发展过快, 造成严重信仰迷失
“信仰”这个名词并不陌生, 但是真正能理解的人不多。在破尔达斯定义中, 信仰, 就是你的信任所在, 但与信任不同的是, 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1]。“信仰”在辞海里的解释为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 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2]。在我们去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 有很多同学都会问到底什么是“信仰”, 说明很多学生对于信仰还没有深入的思考, 还不明确自身的信仰。可以看出, 很多大学生对于信仰还处于迷惘期, 不懂什么是信仰。信仰迷失的原因如下:一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快。改革开放后, 中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宏伟目标, 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领域上, 使得人民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人们更多地、更迫切地去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 因而对信仰的需求降低了。二是政治民主化浪潮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自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来, 并且在全球化不断发展情况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遭到重大冲击。三是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力度不够, 没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可以看到, 很多大学生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寄托在某些错误的领域上, 如沉溺网络游戏, 迷恋不成熟爱情, 沉迷功利, 执着追求错误的梦想和观念等, 日子得过且过或者过得匆忙却又没有什么收获, 从而没能明确自身的信仰, 没能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盏指明灯。
(二) 缺乏有效公平竞争机制, 共产主义思想陷入危机
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人们很容易否定和怀疑马克思主义, 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在现今大学生中, 受历史影响、地域性影响、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怀疑。比如, 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贪污腐败的消极现象感到困惑, 因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不懂如何去看待共产主义信仰。也有的大学生带着功利目的入党, 为了找工作的时候能增加砝码;有的大学生重在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 认为金钱可以买来一切;有的大学生把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看得很高, 是为了撑面子, 而不是本着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宗旨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有的甚至违背道德来获得荣誉;甚至有个别女生一心只想嫁“高富帅”依靠婚姻谋出路, 歪曲了上大学应有的奋斗目标, 等等。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实用主义盛行。在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模式的冲击下, 当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正确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受到较大的影响。中国还缺乏有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导致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变较为困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刺激下, 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是倾向于实用主义, 他们从理想回归现实、适应现实, 他们关注焦点是物质利益短期回报和私心欲望的满足感;二是学校开设的“两课”教育不能吸引学生。大部分学校开设思想课, 一两百人一起上课, 而老师也只是“一言堂” 给学生灌输一堆堆的理论, 很多时候却无法解答学生对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困惑, 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学习热情, 很多学生只是应付性学习, 上课玩手机, 开小差等现象严重;三是课堂教育实践性不强, 没能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共产主义。无聊而且不实际的课堂反而会给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的兴趣带来负面影响, 加上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反差以及社会中各种负面现象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 导致共产主义不能深入人心。
(三) 心灵安慰缺失, 宗教信仰盛行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越来越趋向于独立化、多样化和差异化, 对个人价值观、理想、信仰等问题, 不愿做深入的探析, 存在肓从、迷信、随便信仰倾向, 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个体感情色彩重, 理性思考不足, 甚至相信鬼神、天堂之说。从接近50%学生有宗教信仰数据上可以看出, 大学生信仰选择中, 既有主义信仰, 又有非主义信仰, 既有科学信仰, 又有非科学信仰, 既有理性信仰, 又有非理性信仰, 存在着信仰多元化和非理性并存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信仰多元化环境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发展, “闭关锁国”的观念早已摒弃, 各国的往来日益频繁, 各种思想文化也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融合。同时,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利益主体, 而正是由于这些多样的利益主体和复杂的关系, 导致出现了取向和价值目标多样性趋势的价值要求, 因而出现了信仰多元化;二是心灵安慰缺失。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个人在生活中遭遇到事业、爱情挫折或疾病、自然灾害等不幸时, 使得人们试图用宗教信仰来填补自己的精神家园, 容易通过信仰宗教来获得心灵安慰, 特别是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诚律:不偷盗、不好淫、 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3]。正是这样的教义, 使得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违背。甚至在很多地方, 宗教道德的约束力量已然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 大学生信仰世俗化, 信仰坚定度不强
据调查数据可知, 在拥有信仰的大学生中, 当遇到个人信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冲突时, 超过八成的大学生选择了 “看情况”的选项。这也意味着近八成的大学生对信仰的不坚定, 同时, 拥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中, 绝大部分信奉的是“不劳而获”崇拜的是“急功近利”向往的是“一劳永逸”[4]。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要求入党, 都是抱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导信仰, 信仰的人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的想法, 这实质上已经把信仰等同于谋取利益的手段, 具有世俗性。其主要原因是信仰及价值观变化随意。大学生所处年龄段大多为18~24岁, 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 看问题往往比较容易偏激抑或是表面化, 在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和宗教信仰面前, 单凭他们的阅历和经验还不足以保证他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价值观念变换无常, 时下流行什么思潮就跟随什么思潮, 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安宁、抚慰而非理性地信仰宗教。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
(一) 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 塑造良好的信仰环境
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 包括社会、家庭、学校, 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思想和情感,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是国家要加强正面宣传, 强调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并引领大家作出正确选择;二是加强党的建设, 拒绝腐败情况的滋生, 依法行政, 科学分权, 加强群众监督, 树立良好的党内风气, 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家庭成员要树立好良好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氛围, 家长的信仰正确了, 孩子的信仰才能有正确的起步。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尽可能正确解决孩子对于当今社会一些问题的疑惑;四是学校一方面要上好公共政治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另一方面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成熟人格,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看到自身价值, 激发他们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热情。同时, 也要警惕西方腐朽思想通过网络、电台等对学生的侵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习惯、信仰、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两课”的教学效率
首先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两课”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途径, 为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果教师本身没有崇高的信念, 就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就很难让学生信服, 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要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 要求教师每个月或者每年达到一定的相关思想政治学习时间, 加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积累,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是提高 “两课”的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简单说教、理论灌输式教学, 转用互动实践式教学, 针对个体间存在的差异, 以引导型为主, 差异化为辅的教育作为战略方法;第三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讨论、交流和沟通, 提高课堂效率和生动性, 吸引学生参加到理论教学中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 积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 使“两课”真正成为他们最喜欢、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三) 引导学生树立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 区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
首先是树立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在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环境下, 根据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加强学生在各种思潮面前的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 不“随波逐流”, 还要指引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列主义政治信仰, 理性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 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在高等学校里可以通过开设与宗教相关的课程或者是请一些权威的讲师开展讲座, 正面介绍宗教知识, 淡化宗教的神秘感, 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性认识, 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同时学校还要适当宣传新时期中党对宗教采取的一些政策, 特别要加大力度宣传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 淡化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 消除盲目性, 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宗教, 更理性地认识宗教。
(四) 投身社会实践, 消除信仰功利性和肤浅化
做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以经济价值去衡量的, 因为经济价值之外还有道德价值、信念价值等。大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平台能够让大学生们快速成长进步同时还能体验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 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同时,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劳动中树立科学信仰, 加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中逐渐消除功利性和肤浅化的信仰, 树立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信仰, 并坚定自己的信仰, 不人云亦云。 而要让自己能够选择正确的信仰, 并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 就要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努力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 不断强化是非认知事物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需求层次, 具有拼搏精神、开拓精神等, 善于发挥自身人格力量消除信仰功利性和肤浅化。
参考文献
[1]破尔达斯.哲理数学定义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0.
[2]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3]李丰春.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2) .
8.辽宁农村信仰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篇八
关键词:辽宁农村;信仰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0-10-15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农村信仰问题与对策研究》,批准号为L09BKS006。作者简介:于淑秀(1965-),女,辽宁朝阳人,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农民的精神信仰如何?本课题组针对农民的生存状况、文化活动、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确立有效问卷1212份,采用SPSS11.0进行资料输入和统计学分析。
一、辽宁省农村信仰现状和特征
从总体上看,被调查者1212人,其中男性634人,女性578人。在男性当中,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人数共计197人,占男性被调查者的31%;在女性当中,三大宗教的人数共计214人,占女性被调查者的37%。男女信教群众合计411人,占被调查者1212人的33.9%。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被调查者1212人中,(1)年龄在18-30岁的被调查者共计400人,其中男性196人,女性204人。其中信仰三大宗教的共计122人,占被调查者的30.5%。(2)年龄在30-50岁的被调查者547人,其中男性290人,女性257人。信仰三大宗教的男性105人,女性110人,共计215人,占被调查者的39.3%。(3)年龄在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265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117人,信仰三大宗教的男性45人,女性52人,共计97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33.6%。
从文化程度看,被调查者1212人中,(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424人,其中信仰三大宗教的16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9%,其中深信的62人。(2)初中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458人,其中信三大宗教的144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31.4%,其中深信的23人。(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233人,其中信仰三大宗教的72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30.9%,其中深信的11人。(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97人,其中,信仰三大宗教的28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28.7%,其中深信的8人。
从信教群众的收入调查来看,工资收入在500元以下的24人;500-1000元的101人;1000-2000元的354人;2000-3000元的158人;3000元以上的575人。信教群众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和外出务工。还有部分信众依靠经商。家庭主要支出用于基本生活,子女的教育,少部分用于建房。
调查显示辽宁农村信仰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农民信教人数众多。对1212名村民抽样调查,信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人数占33.9%。但是在宗教信仰者当中,真正虔诚信奉的人并不多,只占宗教信仰者当中的25%;第二,无信仰的人数众多。对1212名村民的调查中,无信仰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8.6%。这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众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盛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农民的精神信仰也表现为多元性和多变性。农民对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教派都有所信仰,还有不少人信鬼神,信蛇仙、黄仙、狐仙等。农民们所“迷信”的对象,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变化的,哪个神“灵”就拜那个神,这个神不“灵”了就不再拜这个神了;第四,农民的精神信仰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取向。调查中农民列出了包括:消灾祈福、保佑平安、治疗疾病、健康长寿、发家致富、学好行善、增长智慧、精神寄托、身心愉快等十几种动因。总之是为了日子过得好一些,顺一些,完全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辽宁省农民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信仰是生活和实践中人们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地信服和尊重,并以这种信服和尊重为行动的准则[1]。我省农村村民信仰问题的实质上是信仰缺失。所谓“信仰缺失”,有两层意思:对个人来说是缺乏可以作为个人精神支柱的宗教或宗教化了的信仰体系;对国家来说则是缺少一个能够代表民众信仰、凝聚民众共识的道德基础与精神支柱[2]。辽宁省农村“信仰缺失”表现为信教人数众多,无信仰者人数众多,而作为为国家建立、倡导的官方信仰体系,只有不足三层的个体信仰它。目前,我省农村不少地方群众的政治热情下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够深入人心并指导社会成员的行动。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宗教思想抬头,信教群众呈上升趋势,各种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不仅正在破坏我国农村文化的原生态,而且正在改写群众的价值观,酝酿着严重的政治矛盾、宗教矛盾,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危险,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隐患。
而要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追本溯源,找出民众信仰缺失的原因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对策。导致民众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转型期,农民原有的信仰、价值观念经受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在现实中感到不安全,在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社会,价值和利益是大多数行为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有了致富和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但由于农村的半失控状态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无法寻找到快速致富的路径,于是,开始寻求心灵寄托而选择了宗教;第二,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客观上为宗教信仰组织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围绕农业税的征缴、宅基地的审批、计划生育的执行等问题,不少地方村干部以权谋私,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在“有困难求助于谁的调查”中,多数农民选择亲戚朋友,然后是当地政府、银行机构和宗教组织;第三,生存需要成为弱势群体选择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第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的妇女与老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年龄、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感到精神生活空虚,宗教组织每周一次的教堂聚会,除了讲经说道之外,还有教唱圣歌、弹琴等各项活动吸引村民,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选择了宗教;第五,改革开放30年间,我们曾过分地强调经济取向,忽视了社会成员共同政治信仰的培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各种亚文化乘机兴起,反文化抬头[3]。加之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推行,客观上为各种宗教信仰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三、解决农民精神信仰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一)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出现信仰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时期的农民不再信奉那些被宣传得极为崇高的理论,需要切切实实的利益来诱导。邓小平曾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因而,让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让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是解决农民信仰缺失问题的根本措施。
(二)提高全体农民素质是解决其政治信仰和宗教问题的基本办法
德国著名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指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5]。“教育是政治态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6]。调查显示,只有25.4%的村民“所在地经常举办教育活动”。“接受培训或者文化学习”的村民只占36.8%,有创业能力的只占25.7%。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因此,治理宗教信仰问题,要把繁荣农村文化作为重要的切入点,目前,我省不少地方已出现如秧歌队、老年健身协会、读书会等文娱团体在农民中很有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但在一些地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民们只好自己解决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空虚问题,除了大家熟知的打扑克、打麻将,赌博和各种迷信活动。对此,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对农民的精神信仰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农民,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崇尚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避免精神信仰中各种错误的发生。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在农村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载体。我省农村宗教工作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四)加强信教群众工作,加大对宗教干部的培训力度,健全预警机制
胡锦涛指出“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要真心实意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7]
宗教问题极其复杂,需要培养一支过得硬的宗教干部队伍,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切实加强宗教工作,妥善处理宗教关系,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变革时期,各种矛盾突出,不法分子会利用宗教迷信四处作祟,要健全预警机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宗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辞海:上[K].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孔繁金.农村和谐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与政治整合的对策选择[J].理论探讨,2010,(4).
[3]周太山,石云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0,(1).
[4]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唐丽丽,丁武.宗教的社会功能[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
[6]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与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全国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N].人民日报,2007-12-20.
【宗教信仰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宗教信仰报告制度11-28
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11-13
个人宗教信仰自查报告12-03
宗教信仰08-17
泰国宗教信仰07-02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07-14
信仰的力量——宗教的本质07-10
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规定与措施06-24
居民信仰状况调查报告06-23
学生信仰问题调查问卷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