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2024-06-22

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通用8篇)

1.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篇一

基层医院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

【摘要】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为减少护患纠纷、确保护理安全制定相应的防范制度与措施。方法:分析总结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通过各种防范措施的实施,有效减少甚至杜绝了护理安全隐患。结论: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护理管理和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推进优质护理模式的实行,能有效防范护理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为基层医院内科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内科; 护理安全; 隐患; 防范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3-0104-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3.055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或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国家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深入开展,基层医院内科迅速发展起来,患者骤然增多,护理需求增加,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而护理管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安全隐患增多,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给患者、医务人员及医院造成伤害与损失。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敏锐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制度与措施,确保护理安全,以提高护理质量。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内科特点

医院处于发展期,内科专业分科不细,一个病区收治患者多,病种多,病情复杂;传染病例得不到及时明确的诊断,增加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传染机率。

1.2 医疗方面

医生对刚入院患者疾病诊断不明确;诊疗水平有限,治疗效果不佳;某些医生风险意识差,对疾病发展预测不准确,未及时交代病情就下达病危通知书。这都极易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便会产生失望、恐惧、埋怨等心理,其中一部分不良情绪会转嫁到护士身上来,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及护患纠纷[2]。

1.3 护理管理

(1)由于内科治疗护理任务重,而临床护士普遍缺编,基层医院护士长除了管理职责还参与一部分治疗护理工作,疏忽了病区的管理和护士的核心制度执行及各项操作规范的监督、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造成护理安全事故发生。(2)大部分护士长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知识滞后,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巧,因而一些规章制度制定不健全,工作流程不科学,护理工作模式陈旧,或执行力不足,反馈机制不健全,给护理工作埋下众多安全隐患。(3)护理部及科室护士长对护士的培训、管理不到位,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4)基层医院没有推广开展责任制护理及整体护理,仍沿用功能制护理,程序简单,工作要求低,加上住院患者多,护士整天忙于应付输液等日常治疗和护理,护理工作满负荷、高压力,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应用较少。管理层对护士的要求也低,只要能利索地干完活,不出错就行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护理质量无法保证。

1.4 护士方面

(1)内科患者数量急剧增加,而护士数量未相应增加,达不到床护比1∶0.4,护士短缺造成风险隐患。(2)基层医院招聘高学历护士困难,大部分新聘护士中专学历,业务水平较低,医院培训不及时,不到位,自身又不主动学习,业务能力提高慢。部分年轻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表现在对科内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对急救药品知识不熟悉及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

1.5 护理工作

(1)护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尤其是核心制度的执行,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给药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易发生加错药,或剂量错误,口服药发放张冠李戴;交接班内容不清或未进行床头交接班,导致漏做治疗护理,或发生纠纷责任不清;抗生素未现用现配,患者一天所输多组药液一起配好,搁置时间长致药效降低,药液污染;换插液体瓶、静脉入壶、留置针封管未消毒或消毒不严引发院内感染;不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尤其夜间值班,缺乏慎独精神,病情突然变化易引发护患纠纷。(2)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全、不及时、涂改、漏记或只做不记,记录时间内容与医嘱不一致。(3)护理操作:操作前没有履行对患者知情同意、风险告知等义务;操作时技术不熟练,动作欠轻柔,未进行隐私保护;操作后没有及时交代注意事项,观察反应不细致,或出现异常情况未及时处理。这些都容易给患者造成伤害,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1.6 患者方面

(1)有些患者曾在大医院接受过治疗护理,消费意识增强,需求层次提高,而笔者所在医院的护理水平与上级医院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其需求,易引发不满和纠纷。(2)笔者所在医院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农村患者,经济条件较差,内科住院普遍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有些患者反复多次住院,对常规护理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患者在病房自行使用电热锅等电器做饭,造成用电安全隐患;离家较近的患者晚上回家休息,容易发生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和病情突然变化等引发医患纠纷。

1.7 护患、医护沟通不良

部分护士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善于与患者及其他医务人员交流;日常治疗护理任务繁忙,无暇顾及患者、家属提问,表现为不耐烦、搪塞行为;或态度生硬、言语措辞不当,造成患者不满,各种关系不协调,给工作带来不便。防范措施

(1)医院做好发展规划,做好专科建设与发展,逐步细分科室。(2)做好医师诊治水平的培训与提高,提高医师风险意识,实行首诊负责制,规范诊疗流程。根据病情及时下达病危通知书及病情同意书,及时填写各种特殊用药、输血、大型检查及侵入性检查治疗操作等知情同意书及履行相关审批程序。(3)加强护理管理。①加强护理质控管理。实行护理部、护士长、质控小组质三级质控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科室各项护理工作、护士行为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指出,并提出整改意见。每月护理部、护士长要召开质控会议,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及保障制度,使护理质量持续提高。②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部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全院统筹,一科患者多,可从其他科调动人手予以增援。护士长可根据患者高峰期、治疗护理多的时段、危重患者多、中班、夜班、节假日,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合理排班,做到新老搭配,增加抗风险能力。护理管理者要关心临床护士的生活,有困难及时给予帮助,有重大生活事件致情绪波动大的护士要适当予以照顾,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护理人员得到组织温暖与归属感,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主动性,以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3]。③加强护士长管理水平培训。每月组织护士长学习业务知识和护理管理知识1次,护士长会议1次,护士长交叉检查1次。加强护士长之间、科室之间的学习、交流和相互借鉴。组织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管理培训班及外出进修。④护士业务素质培训。加强新上岗护士的岗前培训。招聘护士由护理部把关,对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要予以清退。说服院部增加护士比例,尽量使床护比例接近1∶4;实行院内培训与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三基三严培训,重点抓专科知识、专科技能、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培训及新上岗、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培训、考核一次,科室每月培训、考核一次,考核结果要与奖金绩效挂钩。每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授课,定期聘请院外护理专家授课,加强对人际交往沟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每年选送3~5名护士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进一步深造参加高等学历教育,不断充实知识,提高学历层次,以适应护理工作及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⑤加强对日常护理工作管理。对危重患者、重点人群、重要时段进行质控监督管理。全面夯实基层护理,加强专科护理。完善病房设施,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服务供应,如实现医院食堂为患者订饭送饭制、病区免费提供微波炉,低价提供陪护床椅。住院患者统一管理,实行腕带识别制度,杜绝挂床、夜间回家现象,有事回家要执行的请假制度,并签订责任认定同意书。⑥改变护理模式,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由试点带动全院科室,发挥传统中医文化优势,营造浓郁中医辩证统一的整体护理氛围,提倡微笑服务,人性化服务,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需求。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护理管理者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加强护理管理,加强护士业务培训,要有主动性、预见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克服惰性和惯性思维,制定相应制度与防范措施,排除隐患。广大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思想素质,减少、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安全工作也是全院性工作,要引起全院上下一致足够重视,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保障护理安全,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黎雪梅,李继平.临床护士能力与工作匹配认识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4A):870-871.[2]柏艳萍,史哓红.基层医院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方法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09,4(11):123.[3]刘丽岩.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激励机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97.(收稿日期:2015-04-20)(编辑:金燕)

2.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篇二

1 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 内因

目前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内因主要是护士自身的问题[2]。作为护理行为的实施者, 护士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护理质量。但是很多护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包括法律、安全意识的淡薄、业务水平不高以及护理管理工作的不健全等, 为护理安全隐患的存在提供了条件。

1.1.1 护士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的缺乏

部分护士在学校学习时就只注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忽略了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的学习, 进入工作岗位以后, 由于十分辛苦, 经常会产生厌烦情绪, 导致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护士的责任心不强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包括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规章流程进行操作, 如进行加药等操作时不带口罩或加药不彻底等;护理记录不规范、不详细, 对病人的病情只做简单记录, 常忽略饮食、情绪、心理、睡眠等能间接反映病人状况的一些方面;不按时巡房和询问病人情况, 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加重、恶化;有些甚至在上班时间聊天、吃东西等。上述行为明显降低了护理效果, 很容易造成护理安全事故。护士法律意识的缺乏也会产生严重后果[3]。很多护士不懂法律, 既会造成护理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同样也不利于护士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如有些护士不顾病人想法随意暴露病人身体, 有时私下还谈论有关病人的一些隐私, 这对病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由于护理行为大多数的参与者只有护士和病人两人, 缺乏第三方证人, 一些客观证据, 如签字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没有及时签字或保存其他证据, 从而产生护患纠纷。

1.1.2 护士的业务水平不高

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 很多医疗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从而对护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设备, 护士不仅要会简单操作, 而且还需要弄懂其中的部分原理才能全面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但是由于护士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 日夜倒班, 加之多数医院护士配备不足, 护士的工作量更是成倍增长, 没有额外时间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培训, 因此在一些时候不能单独完成复杂操作, 容易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出现错误。此外, 护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学校学习过程中主要培养了专业护理知识技能, 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与病人沟通时容易出现问题, 无法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影响护理质量;严重时可能因为语言不当、解释不清等使病人产生误解和不满, 造成护患纠纷。

1.1.3 护理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现阶段, 一些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仍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病人对护理的需求逐渐增多, 但是护士工作任务繁重, 无法一一满足病人, 使得病人感觉服务没有到位, 造成安全隐患。而这些服务指标无法由现有的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衡量。目前多数医院对护士进行考察评估都是运用传统的“硬指标”, 无法全面体现护士工作质量, 如对病人病情的关切程度、是否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等。此外, 护理管理人员不重视对在职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得护士对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差, 经常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补救。

1.2 外因

1.2.1 病人的一些不当行为

病人是护理行为的服务对象, 也是护理活动一个重要参与组成部分。安全、高质量的护理需要护患双方的互相支持、配合和理解。但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一些病人由于种种原因, 出现了不规范的行为, 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病人具有急于康复的心理以及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但是又缺乏对自身疾病以及身心状况的清楚认识。还有部分病人不遵守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私自下床活动或者甚至出院发生意外。此外, 病人的一些心理活动也不容忽视。很多病人由于病情较为严重, 住院后情绪低落, 整日胡思乱想, 不积极配合治疗, 有时甚至对护士出现抵触行为。这类病人很有可能因为心理失衡而发生意外, 出现安全事故。

1.2.2 医院条件不佳

部分医院的环境卫生水平和设备设施等条件比较落后。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设备的配置布局等方面的不恰当都潜在着护理安全隐患。如安全逃生通道、灭火器等一些防止自然、人为灾害的应急设施的短缺, 医用危险品的管理不严, 地面过滑、台阶高度、分布不规律等都会造成意外的发生。卫生条件不佳同样会产生护理安全隐患, 如医院食堂卫生不达标, 造成食物感染等, 会使病人出现食物中毒。一些医院没有建立专门严格的消毒隔离区, 使得医院内部互相交叉感染。护理设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 如果医院缺乏先进的护理设备, 用一些性能较差的来代替, 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对于一些急救设备, 没有做到日常维护和保养, 在使用时出现故障, 影响护理技术的充分发挥, 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1.2.3 具体科室、特殊人群的差异

针对患有不同病症的病人进行护理时, 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他们的病情发展和心理思想活动均不相同。因此如果不区别对待, 安全隐患将会增多。如对于晚期恶性肿瘤病人, 很多家属都要求对病人保密, 担心病人知道实情会精神不振、放弃治疗等。但一些护士在工作时马虎大意, 让病人看到护理记录上的相关诊断情况, 或者被病人听到护士之间有关病人病情的谈话,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严重时会引起护患纠纷。

此外, 对于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也要格外重视。除了老年人常见的意外摔倒、烫伤等事故, 一些专科治疗也会产生特殊风险。如对于患有消化道疾病的老年人, 很多治疗手段前后需要禁食, 如果护士在检查时没有提醒或者观察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很可能会引起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2 对策

2.1 增强护士的法律安全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护理管理者要积极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护士对护理行为的法律认识, 增强护士的安全意识, 要让护士认识到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前提。定期组织法律工作者或者资深护理工作者以讲座、座谈等形式宣传普及法律知识, 使得每位护理工作者心中牢牢树立法律观念, 在保护病人合法利益的同时, 也能有意识地维护自身权益, 减少纠纷和安全事故。其次, 还应重视对护理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培养, 要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思想上对工作要给予绝对的重视, 这样才能发现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护士如果从内心深处关心病人, 不论是否有人监督, 都会及时询问和了解病人状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2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养

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护士的专业技能操作的提高, 要经常组织基层护士进行业务培训, 使她们接触医疗护理新技术、新仪器, 全面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操作。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 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知识, 学习如何分析发生危险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办法。有条件可以派出一些业务骨干, 去其他医疗机构交流学习经验和技术。护士护理水平的提高, 可以减少技术上的失误, 减少安全隐患。此外, 护士也应该注重学习一些心理学、管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有利于与病人进行沟通,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这样可以辅助护理行为, 提升护理效果, 并且可以减少病人由于心理原因而发生的意外。

2.3 加强护理管理

加强护理管理首先要完善和健全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5]。确立了明确的安全管理标准, 加强安全教育, 是降低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前提。所有护理工作者都按照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定期进行安全隐患评估。加强护士收集证据的能力, 出现问题后有据可依, 为后面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了参照。护理管理人员还要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目前护士的工作任务普遍十分繁重, 涉及照顾病人的方方面面,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 进行合理配备, 势必造成护士工作质量下降或者产生厌烦情绪, 引发安全问题。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不同情况, 进行人员配置;根据病人数量进行动态排班。这样既可以满足病人的要求, 也可以让护士拥有足够的休息调整时间, 提高工作时的效率, 提升护理质量。

3 小结

现在各行各业都把安全看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这一点在医院中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医院中的安全就是病人生命、健康的保障。作为衡量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护理安全不容忽视, 应该引起护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重视。每名护理从业人员都应该通过对引发护理安全隐患的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护理安全隐患、提升护理质量。

摘要:从内因、外因方面分析护理安全隐患因素, 重点是增强护士的法律安全意识、提高护士的业务素养、加强护理管理等。

关键词:护理安全,隐患,因素,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红.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12, 10 (1B) :154-155.

[2]夏引芳.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10, 24 (增刊1) :112-114.

[3]杨伟琴.常见护理安全隐患探讨与干预[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2) :217-218.

[4]王佩瑶.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2C) :533-534.

3.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 篇三

【关键词】 急诊;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7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科具有快速、突发,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1],而医疗行为是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性行为,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1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从患者的角度

1.1.1法制观念增强

随着《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和家属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容易造成工作忙乱,医务人员态度急躁,解释工作不细致,处理上不及时,记录上不完善,常规护理不到位,是产生护理纠纷的导火索。

1.1.2期望值过高

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家属对急诊医疗的期望值特别高,同时对病情不够了解,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家属无法理解,易迁怒于护理人员,引发医疗纠纷。

1.2从医患双方的角度

1.2.1医患沟通不充分,服务态度生硬

来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病人,他们往往表现出心情烦燥,且痛苦不适,其家属也表现为情绪紧张和激动,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安慰。护士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缺乏同情心,对病人态度冷漠,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不及时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病情交代不够清楚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等,极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1.3从护理人员的角度

1.3.1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医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和抢救患者的生命,从而只注重抢救措施是否及时到位、护理技术操作是否及时到位,往往忽略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重做轻记现象比较普遍,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对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1.3.2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

急诊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最高的一类就是不落实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是抢救后不及时补充,使得抢救工作忙乱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表现在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前不认真进行“三查七对”,交接班不认真,巡视不到位,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安全防护不周到,护理纪录不认真或漏记、错记, 抢救器械不及时消毒等。

1.3.3专业技术不熟练

目前急诊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工作年限短,临床锻炼少,缺乏工作经验,护理技能不熟练 ,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和预见性,有的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的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对各种基本技术操作不熟练, 静脉穿刺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洗胃前胃管插不进时,急救药品使用不及时,对病情观察不仔细,患者病情突变,医生不在场,护士不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家属有可能认为是护士技术不过关,延误了治疗,增加了病人痛苦。

1.3.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多采取先紧急救治,后建立病历文件,在急救过程中,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将各时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记录下来,往往事后补记,造成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不全面,缺乏真实性,记录时间与治疗时间不一致,有时使关键的内容漏记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2护理管理对策

2.1加强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

高度重视,加强安全管理的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条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每位护士学法、知法、守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积极主动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和医院的合法权利。出现安全隐患,及时加强防范,每月定期进行差错事故分析讨论,制定防范措施。

2.2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管理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完善护理部领导下的层级管理机制,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狠抓易发生差错的几个环节,如突发事件、节假日、交接班时、护士新上岗等,成立护士长及护士骨干组成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对检查中出现的护理缺陷及时组织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突出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3加强护患沟通,优化服务质量

尊重患者的权力,患者的权力包括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的享有权,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自由选择权,享有隐私权,监督自己医疗护理权益的实现权,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尊重病人的这些权利,对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应有预见性,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

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2],面对病人及家属的负性情绪及过激的言行要给予谅解,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每月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急救技术,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每一位急诊护士都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急救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能配合医生开展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护理工作,同时,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的监护技术。

2.5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

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中是举证倒置的重要依据,树立证据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把好抢救记录文书的质量关,抢救危重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把就诊时间、抢救时间、生命体征、抢救用药情况随时记录在草稿本上,后在六小时内据实补记。每天由专人核对抢救室内的时钟,使抢救时间、仪器记录时间及护理记录时间一致;护士长每天检查危重病人的护理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达到每一位护士,每月护理查房时将记录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整改意见,纠正护理文书中的潜在护理风险。

2.6急诊抢救室的各种药品、物品、设备管理:

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认真做好抢救仪器设备的交接与管理工作,急救物品、器械、药品要时刻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要求每班都要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抢救药品,确保仪器完好率达100%,所需物品准备充足, 抢救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

2.7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在加强检查督促的同时也应给护士人性化的关爱,合理排班,新老搭配,帮助解决护士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3体会

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3],护理管理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在护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医患沟通,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护理安全隐患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只有从管理的角度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预测和防范,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安全隐患,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 3]

[2]孙玉英,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7c):1950-1951

4.病区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和管理对策 篇四

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有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安全监控,强化安全管理,筑牢安全底线,才能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规范护理行为,强化质量意识,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缺陷,确保病人的安全,这是时代赋予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探索的课题。

影响病区护理安全因素

1.1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1.1 护理人员是护理措施的实施者,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护士,因此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护理安全与否的首要因素。当护理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时,就可能给病人生理、心理带来不安全的隐患,表现为责任心不强,违反制度或操作规程,上班不坚守岗位、脱岗、睡觉、玩忽职守。

1.1.2 忽视病人的需求缺乏应有的同情心 对病人不能做细致的解释工作,对病情复杂或危重病人的病情交代不清,对所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甚至无理训斥。忽视了病人心理需求,致使医患角色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1.1.3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 由于护士自身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专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或合作能力不高,会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大量引进和开发,护理工作复杂程度提高、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1.1.4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 医疗效率指标的提高,使护理技术和基础护理工作量成倍增长[3]。临床护理员长期缺编,达不到卫生部有关规定要求的床护比例,临床护士经常处于高度紧张、超负荷劳动的疲惫状态[4]。

1.1.5 护理人才流失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护理人才大量流失,培养一名有较好业务素质的护士需要3年,新护士边培训边上岗,培养的速度跟不上护理人才流失的速度。护理队伍成分的快速更新,使护士业务能力下降,增加了护理安全的隐患。

1.1.6 缺乏法制观念忽视护理记录中的法律问题 在护理工作中常可发生因说话不严谨而引发病人及家属的不满。对临床工作原始记录不重视,病情变化观察记录不及时,甚至伪造生命体征记录,对工作中的失误可能引发护理纠纷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护理记录存在隐患。

1.1.7 未经医嘱执行治疗超越护士职业权限[5] 医嘱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没有权力更改、拖延或拒绝执行医嘱,更没有权利擅自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临床护理工作中,常有护士凭经验、靠感觉,不自觉地超出职业权限的现象。如在非抢救情况下执行口头医嘱。

1.2 基础设施不完善 水管电线老化,插座不牢,地面潮湿,损坏的摇床、轮椅,没有及时修理,也没有醒目的标志。

1.3 护理管理因素

1.3.1 护理管理人员对自身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对工作中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发现和处理问题不及时、措施不当。

1.3.2 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安全意识不强;对各种职责、制度、常规的落实情况监控力度不够。

1.3.3 管理不规范,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力物品、药品放置混乱,位置不固定。内服药和外用药标签不明,无菌物品和污染物品混放,消毒不严密所致院内感染[8]。

1.4 住院患者因素 住院患者应当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配合医务人员的管理,但有的住院患者对医院规章制度不遵守、不配合,如私自离院外出,或者请假不能按时返回,一旦发生意外将引起法律纠纷。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 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规章制度都是长期临床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甚至是用患者的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每个护理环节都必须遵循操作规程,稍有大意都可铸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9],也给护士带来终身遗憾。因此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加强责任心,要有职业责任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基本功训练,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10]。

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把爱岗敬业精神贯彻到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

2.3 鼓励护士参加专科、本科等再教育,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并主持专业讲座和业务查房等;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并由院、科两级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理论”考试,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观念;对护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均能准确、熟练、规范的完成护理操作,从根本上防止了因操作不熟练或失误,而发生的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落实。

2.4 建立合理的护患比例合理配备使用人力资源 应该从患者利益考虑,配置适宜的护理人员的数量。护士长应该根据护士的才能、资历,安排适合其能力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防止因疲劳过度或操作环境不良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12]。

2.5 稳定护理队伍减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队伍是目前护理队伍建设的重点,护理人才的大量流失应引起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如何留住护理骨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6 加强沟通,依法行使病人的权利,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配合和支持,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应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同情病人,因人施护。在交流过程中应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对病人提出的疑问,用通俗易懂的专业知识,结合病人的情况,向病人说明诊疗计划、手术需知、潜在的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遇到护患双方有意见分歧时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贴关心、理解病人,提高病人和家属对我们的信任,从而杜绝护理纠纷。

2.7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应学习有关法律规定,明确职责,既保护自己也有益于他人。可以定期开设一些法律知识班,培训时设案例分析课,让护理人员懂法、依法。

2.8 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有安全保证的工作环境 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陈旧的护理设施要更新,损坏的物品要及时修理,在修理前有醒目的标志提醒病人不要使用。护士要加强对设备的管理,使设备状态良好,创造一个有安全保证的工作环境[13]。

2.9 明确责任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或护理部—护士长两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各级护理人员严格要求,定期与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把好环节质量关,确保护理安全。

2.10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抓好安全管理关键环节[14] 安全管理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因此对护理工作中不安全的因素要及时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措施以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抓5个关键环节[15]①抓关键病人:急重症病人、疑难病人、手术病人、接受特殊治疗病人;②抓关键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③抓关键时间:节假日、双休日、中午班、夜班、人员少工作忙、交接班时;④抓关键人员:护士长、技术骨干、新上岗护士、进修实习人员;⑤抓关键部门:手术室、监护室、产房、消毒供应中心。

2.11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根据护理用品的性能选用正确的消毒的方法。加强院内感染监控,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内感染率。

2.12 加强患者宣教制度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宣教,让患者了解住院期间应遵守的规章制度。给患者全面的身心护理,尊重其人格、尊严、信仰及价值观,以良好的护理作风获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可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5.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篇五

1.1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护理人员物质化追求倾向越来越强,而为患者全身心的护理服务意识淡化。有些护理人员文化基础差、甚至缺乏系统的人文教育或继续教育使一部分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甚至缺失。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明哲保身的思想,从而工作积极性不高,以避免重大事故为基准,导致了一些有损患者利益的事件发生。这些也是护理管理者值得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

1.2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神经内科的护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故对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有较高要求。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在专业学习期间,较少或未接触过护理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制度的系统的学习,这些因素造成了目前护理人员队伍整体法律意识较弱。很多护理人员因日常繁重的工作,缺少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条例制度的时间,会成为护理业务不规范、不系统、不准确的导火线,甚至对患者的个人权利造成侵害。

1.3护理人员业务技能

近年来,神经内科护理现代化技术发展迅速,新型药品、新医疗护理设备快速应用于临床,随之产生的新知识迫使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要增强专科学习。而一些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驾驭新设备技术水平低,成为制约护理水平的重要因素。部分护理人员知识老化,甚至在不明医嘱的情况下,盲目操作,酿成事故。

1.4护理管理因素

目前护理人员数量仍满足不了临床需求,这与神经内科患者的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护理人员人事管理成为制约护理水平的因素之一。护理人员的管理体系不健全,评估制度、监控机制存在不足。护理人员操作缺乏规范、缺乏评估,使神经内科护理安全存在隐患。有研究表明,科学系统的评估机制可促进护理水平的提高。

二、患者疾病因素

神经内科疾病特点为病情发展变化快、危重,不同程度伴有意识及感觉缺陷,神经内科患者自身的疾病因素成为护理隐患的因素。主要的护理安全隐患或损伤事件包括患者偶发精神及神经病变,患者由于精神症状或偏瘫、动作迟缓、视力模糊而导致坠床、跌倒;病变是感觉产生障碍,患者不同程度痛温觉敏感性下降,易被烫伤或冻伤;神经内科病变所致情绪不稳定,烦躁激动,导致攻击行为或不配合治疗的拔针、拔管等行为;癫痫症状易导致咬伤与骨折;病变所累积呼吸运动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痰液粘稠等因素,发生呼吸困难;由于认知能力下降、智力障碍,可发生走失。有研究表明,由于患者出现低血糖性脑病及感染等因素导致的护理安全隐患。

三、病房设计与环境因素

目前多数医院的病房设计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的预防危险发生,未做到防微杜渐,如有的无护栏、地面未做防滑处理、灯光系统不科学等,这些因素使患者易发生滑到、跌倒等事故。另外,有的病房设计未考虑环境卫生,存在消毒隔离不严格,易发交叉感染。

四、护理安全隐患策略

4.1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向患者及家属发放护理服务满意问卷,设立投诉信箱和护士长邮箱,做到件件有回应,并将问卷结果适当的与护理人员津贴相关联,研讨科学的奖惩机制,建立护理人员行为指南、量化指标等,促进提高服务意识。还要通过先进评比,优秀护理人员报告等宣讲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建立服务考核制度,设计制作服务指标量化标准,由护士长每周对护理人员服务指标进行对照检查及量化打分,促进提高服务意识。对已出院患者,建立定期回访服务项目指南,并做好回访记录。

4.2提高法律意识

开设法律讲堂,经常开展法律与职业道德考试,多渠道提高法律意识。建立培训长效机制,聘请专业法律顾问,建立网络学习的平台。制订每月学习计划,探讨和完善自主研发的10min法制考核制度。引导护理人员主动学法、依法护理、尊重患者、各项操作合法化。以法律为准绳,以高标准服务为宗旨,制订服务指南,在指南的附则中对每项服务涉及的法律解释进行阐述,完善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结构,提高法律意识。开展护理事故典型案例讨论会,每月一次,每位护理人员参与讨论,并轮流做好讨论记录。

4.3提高业务水平

护理技能是护理人员的业务基础,也是促进护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业务上加强对护理人员基本功的训练,要求规范、精准、以患者为本,同时,加强对新设备、新药剂的业务学习,定期进行护理人员技能专项训练和技能竞赛。加强对新仪器设备的专项技能培训,购置模拟人设备等,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参加院外的交流比赛等活动,每年评比优秀操作技能护理人员,并开展示范活动,带动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重视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4.4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研究神经内科护理行为进行临床路径化,从患者入院即开始一系列规范的并有逐项评估相伴随的科学的机制。做到各项操作有规范、各项操作可追踪、各项操作为患者、各项操作可点评。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开展的同时,首先进行自我评估,规范护理行为,管理人员对护理过程动态化、及时化监督核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完善一系列报表、标准、管理规范等制度。完善交接班制度,重视细节管理,有效提高护理安全。针对性的制订护理宣讲手册,告知患者及家属,提高安全意识,减少危害事件发生。针对各种安全事件,制订紧急护理规范。

4.5环境安全建设

科学研究神经内科病房设计,由专家进行论证,对病房设施的每个细节进行考量,如地面处理,病床位置、高度,走廊设计,扶手护栏,家属区域等。对病房进行针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的消毒工作,规范护理人员无菌操作。

五、总结

6.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篇六

宋有娟

(金华广福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WHO总干事在2003年12月所作题为“保健质量:患者安全”的报告中,号召所有成员国家队患者安全问题给予最密切的的关注,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2]。对于这一特殊的高风险群体,着重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旨在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临床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5月入住心内科的老年患者1000余例,男600例,女400例;年龄50-93岁,平均50-70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专科疾病外,合并其他疾病者900例。常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牙列缺失、下咽部吞咽困难等。800例(80%)患者同时接受静脉及口服2种途径给药,200例(20%)患者还通过第3种途径给药,如皮下注射、肠道等方式给药。300例(30%)患者为首次入院,700例(70%)患者为再次或多次入院。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2.1 跌倒 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①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②疾病因素;③药物因素;④感觉功能因素;⑤环境因素。本组老年患者中1例发生过起床时因体位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险些跌倒;1例患者上厕所后,出卫生间时家人未搀扶而跌倒。

2.2 患者不合理干预治疗 本组2例心肌梗死患者、10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氧疗中断、缺氧、呼吸困难加重,经护士说服后重新吸上。20例患者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某些重要用药,有医嘱但属自备药,患者忘记服用,本组有10例患者出现漏服降压药物,护士发现血压波动,经询问后补服。

2.3 健康教育不到位 入院时反复告诉患者便秘、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衰、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脑卒中等,但是有些老年患者仍不注意;有的给药时间不合理;有的饮食管理及活动度指导跟不上。本组有6例患者床上、床旁排便后出现大汗、气憋、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

2.4 诊疗中运送方式不当、等候时间过长 3例心衰患者出科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等候时间过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引起家属不满。

2.5 药物不良反应 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药物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以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刺激血管等。本组2例患者使用静脉给药多巴胺出现静脉炎。对策

3.1 准确评估患者状况 老年人跌倒与体位性低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我们发现,老年患者沐浴后容易出现头晕,加上地面湿滑,容易滑倒。因此,结合科室特点,我们规定对所有新入院70岁以上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陪伴情况,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跌倒危险因素包括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给予跌倒评分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3.2 重视药物护理 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服药后安排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倍他乐克、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3.3 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 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我们制定了危重患者交接本、科间交接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严格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

3.4 严格操作流程,规范巡视签名制度 输液泵可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特别适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如果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签名巡视卡,要求使用者、巡视护士分别签姓名、时间,以示负责,达到自我约束,便于督促检查。

3.5 加强沟通,减少医患纠纷 护理安全措施的执行,取决于医患双方的配合,在平时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有效的安全措施防范宣教。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或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3]。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6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是防治疾病的专家,而老年人则是了解自身的专家,二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能动性,指导老年人进行自护实践。教育因人而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3.7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新入院患者护士长当天必须查房;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建立由护士长、科室安全管理员、护理组长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制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要求护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护士长每日进行晨间提示,对重点环节、重点护理人员、重点时间、重点病员进行安全提示及检查,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科室每月召开一次全科护士工作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对护理安全实现前瞻性和全动态管理。要求严重差错事故必须马上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在2小时内将护理事故上报护理部,严重差错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科室及时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修改不合理流程。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4]。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能较好的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满足病员的需求,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小 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5]。做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尤其重要,我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护理安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所以,要着力改变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的事的错误认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参与安全护理,充分体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6]。参考文献

7.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篇七

1 妇科病区护理风险主要因素分析

1.1 医生方面

医生工作量大, 手术多, 医生上班时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手术, 所以在病区和患者沟通时间少, 早晨查房时, 对患者的需求及病情变化不一定能及时全面作出处理, 有时病区有急诊患者入院或住院患者病情有变化时, 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或由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开医嘱, 这个过程存在治疗风险。值班医师技术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 很难做到让所有患者满意, 有些患者会把对医疗方面的不满意转嫁于护士。

1.2 护士方面

1.2.1护士身心疲惫护士编制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病区长时间加床, 而不能增加护理人员, 护士长期加班、拖班, 正常休息得不到应有保证, 大多数护士是年轻的母亲, 又是孝顺女儿, 也不失为好儿媳, 角色的多重性导致自己身心疲惫, 工作中一旦遇到患者或家属不配合, 不讲道理等情形, 产生对工作的厌倦, 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时的精神状态, 造成病员不满。

1.2.2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防范不力护士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不重视, 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现在护理专业大多招收初中毕业生, 录取分数呈下降趋势, 护士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强, 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不强, 缺乏以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并提供相关证据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不能做到用准确到位的语言, 并通过各项准确、及时的记录规避风险。

1.2.3技术因素临床护士大部分未经过内、外、急诊等大科轮转, 相当一部分护士临床经验相对局限, 观察病情受专科知识限制, 有失偏颇, 操作技术方面同样受到限制, 如病区收住了老年患者, 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情况时, 观察病情不全面, 针对性不强, 护理过程不能客观准确地体现观察、处理病情的所有措施, 有时观察病情顾此失彼, 有时新分配的护士来不及系统培训就仓促上岗, 技术操作不熟练, 缺乏自信, 导致患者不信任、不满意而产生纠纷。

1.3 患者方面

1.3.1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健康意识增强, 患者就医时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对医疗护理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1]。加之舆论导向作用, 部分患者对医院常规诊疗程序不理解, 常规检查被误认为是滥检查, 有时医护人员给予充分解释也难以奏效, 有些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 对治疗护理的期望值过高, 有时治疗效果不满意牵怒于护士。

1.3.2部分患者遵医不够有些患者有意、无意地隐瞒孕产史, 过去疾病史, 医护人员再三强调的注意事项也不予以配合, 如做青霉素皮试后观察反应期间擅离病房, 宫外孕患者观察期间擅自离院, 有未婚先孕者住院终止妊娠, 怕暴露真相白天上班, 晚上住院, 输液过程擅自改变输液速度等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风险, 部分外地人自己住院, 随身带着小孩, 有时带2~3个小孩来住院, 增加病区管理的风险。

1.3.3少数患者恶意欠费极少数患者为了逃避欠款, 手术后, 引产手术当天夜间逃离医院, 而离院后再也无法联系到患者, 患者入院时留的地址和电话无法联系到, 这类事件虽属少数, 但影响很坏, 给病区管理带来很大风险。

1.4 环境设备因素

地面湿滑, 尤其下雨天, 拖地后地面长时间潮湿, 患者及家属容易造成滑倒、摔伤。病区陪护床损坏后不能及时修理, 陪护人员也有摔伤的危险, 病房空间小, 尤其加床患者需要吸氧时氧气筒立放床边有被撞倒的可能。

2 对策

2.1 更新护理观念, 用心服务患者

组织病区护士认真学习新的护理理论, 更新护理观念, 一切工作思路从"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出发,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规范工作中的语言、行为、举止, 从安全、方便、舒适三方面安置患者床单元, 从减少患者静脉穿刺次数, 上下妇科检查床次数, 合理有序安排病员进行常规术前检查, 认真做好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健康宣教, 认真回答病员及家属的每一个问题, 对家庭困难、外地打工人员, 创造条件, 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无陪人员给予更多关心, 对未婚先孕者个别交流, 给予妊娠生理、女性健康知识宣教, 并指导避孕方法,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 熟练操作技能。良好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防范护理纠纷的基础和保证[2]。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明确护患法律关系

护士必须明确护患之间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 是一种合同关系, 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同时也是一种法律关系, 患者有要求护理人员提供符合标准服务的权利, 护士有对患者提供符合要求服务的义务, 每个护士必须明确, 患者应享有平等待遇的权利, 享有知情同意权、个人隐私权等, 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要求每个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履行职责, 认真分析兄弟医院、兄弟科室、本院、本科、医疗纠纷案例。在为患者操作时, 应考虑患者的知情权, 明确告知各种操作目的及意义, 对创伤性操作执行签字制度, 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依靠法律维护医院正当权利[3]。增强每个护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以娴熟的技术, 得当的沟通技巧, 全程全面的健康宣教, 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有效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

2.3 建立常见病种临床护理路径

规范护理行为, 对妇科病区常见病种, 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手术前后护理, 出院指导内容, 妇科恶性肿瘤术前、术后护理, 出院随访指导的护士做到每个环节有据可依, 每一次宣教胸有成竹, 新老患者均能接受, 使护患关系融洽, 防止护理纠纷发生。

2.4 重视环节、细节的管理

注重护理风险的前瞻控制, 即控制在护理操作之前, 控制在每一天护理措施实施之前。如护士长每天对病区患者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措施全面评估, 对治疗、护理量, 以及对当班护士的能力、技术熟练程度进行评估, 对操作技术要求高的治疗和护理, 对有特殊治疗要求的患者, 对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护理措施进行评估和指导, 并协助责任护士共同完成。

2.5 加强病区环境及设施管理

对病区环境, 如管道氧气、负压吸引管道、各配电盒、插座等定期检查, 严格管理, 对氧气筒一律采用氧气推车推至床头, 并系好安全带, 并认真宣教氧气使用安全知识, 停止使用后立即推离病房, 集中安全放置, 挂放警示牌, 病区急、抢救设备定期检查, 养护, 对陪客床的使用方法进行耐心讲解, 并示范操作, 一旦损坏及时报修。

2.6 规范收费, 及时催缴欠款

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江苏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 严格收费制度和收费价格管理, 除急诊手术外, 尽量在手术前, 在行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 让病员缴足费用, 对欠费病员, 认真了解欠费原因, 耐心解释财务管理制度, 以取得配合, 尽量避免用停药等措施催款, 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必要时请财务科、床位医生协助催款。

3 体会

总之,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 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4]。每个护士都是病区管理者, 尤其是在非正常上班时间。要调动每个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唤起她们的主人翁意识, 让她们主动参与到病区管理中去。病区管理者如果能够及早识别风险苗头,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 从法律的高度认识风险, 注重细节的管理, 加强护患沟通, 认真做好从入院到出院保健知识的宣教, 可以有效防止风险, 减少护患纠纷, 消灭投诉。本科通过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管理, 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通过搭建交流平台, 改变服务理念, 提升护理服务内涵, 融洽了护患关系, 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5],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不仅降低了纠纷的发生, 而且把各种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提高了护理的安全系数[6]。

参考文献

[1]何喜春, 曾佩, 陈良珠, 等.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识及技能的调查[J].现代护理, 2005, 11.

[2]吕军, 陈刚.对医院安全卫生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3]贺永杰, 马凤英.产房梅毒的预防及产时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4]刘瑾.护患沟通的发展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3) :77~76.

[5]刘庆.妇产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 2006, 17.

8.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临床外科;老年护理;不安全因素;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65-02

外科护理中的医护服务涉及各方各面的操作内容,特别是对老年群体的护理操作更需注重不安全因素的强化防护。为进一步认知老年外科护理的科学、优质方法,本文抽选入本院并行外科手术的老年病人52例,将其设为观察组,住院期间施行强化安全护理模式;并取同期40例老年外科病人为对比组,住院期间施行基础性相应护理,评比两组护理实践成效,将此次调研情况阐述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选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入本院并行外科手术的52例老年病人,将其设立为观察组;并取同期40例老年外科病人为对比组。以上两组所选病例都在接受影像学及常规检查前提下,由医师依循相应疾病的诊疗标准实施病症判别,且经手术病理学得到确诊。观察组:2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介于62-87岁间,平均是(72.4±9.17)岁。对比组: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介于61-87岁间,平均是(71.8±9.35)岁。对病人一般性资料展开比较,未见突出差异(P>0.05),两组能够进行同期对照评比。

1.2方法

1.2.1不安全护理因素调研方法

对外科老年病人住院期内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开展系统化分析,仔细回顾每例病人的各项病学资料及有关数据信息,以回顾评估的方法统计整合护理操作中出现的不当及失误行为,并作相应讨论、归纳。

1.2.2护理处理方法

对比组向组内病人予以基础性相应护理,包括:做好外科术准备、辅助病人检查、接送病人到手术室、落实日常护理操作及体征看护等。

观察组以强化安全护理模式施行住院期间的具体医护操作,方法是:(1)强化外科老年护理的风险教育。以不安全因素的数据情况为依据,对外科临床中出现的或潜在的风险因素开展强化防护,规避各类意外医疗事件的诱发主因,并构建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应急执行预案,使风险教育活动落实到老年病人医护服务的每一环节中,提升护士安全防护意识与实践操作技能。(2)增强日常安全护理的实施强度。例如,当清扫病房路面时,提醒老年病人谨慎行走或搀扶其走过湿滑地面;帮助老人熟悉病房内部或附近活动场所,谨防其误伤或摔倒;维持病房床铺的清洁平整,协助老年病人翻转身体或起身,使其以适宜体位休养;对久卧病人施行压疮强化护理,定期翻动其身体,查看可有压疮形成,必要情况可予以50%酒精实施擦拭,缓解受压迫面的局部压力,促使皮肤组织归转到健康状态。(3)注重病房环境、条件的合理调试。老年病房内的室温宜适当,温度不可过冷,并强化保暖操作。若需用到热水袋,要将水温调节到约50度,以防病人皮肤被烫伤。(4)加强老年病人以及看护家属的健康宣教。引导、鼓励老年病人多参与机体训练活动,训练强度从低强度过渡到中强度,以步行、练太极拳等为宜;对意识反应不够灵敏的老年病人,护士协助其转换躺卧体位,嘱咐家属全天候看护。同时,注重膳食行为方面的科学引导,帮助病人了解自身患病情况,增强老人自我护理、自我防护的积极意识;讲解自主移出引流导管的危害性,避免医护事故的发生。

1.3统计学数据研究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所有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 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表示为P<0.05。

2.结果

经评估外科老年护理的操作情况,得出不安全因素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滑倒跌倒、出现压疮、自行移出引流导管、膳食行为不当、皮肤烫伤等。评比发现,两组外科老年护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总计2例出现不当护理情况,占3.85%(2/52);对比组总计8例出现不当护理情况,占20.00%(8/40)。观察组不当护理情况的出现率低过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外科护理属临床工作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服务操作质量将关乎病人的预后恢复情况。由于老年人群的机体功能存在显著衰弱、退化等现象,所以增加了外科老年护理的实践难度[1]。从护理防范角度来讲,老年病人护理以“防护为主、安全超前、降低风险、优化护理”作为安全准则[2]。本文落实日常老年护理流程中的具体服务措施,从强化外科老年护理的风险教育着手,增强日常安全护理的实施强度,注重调试病房环境、条件,并加强老年病人以及看护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如此一来,使外科老年护理纳入系统化、优质化服务流程当中,使护理风险降至最低,规避了诸多不安全操作因素。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总计2例出现不当护理情况,占3.85%(2/52);对比组总计8例出现不当护理情况,占20.00%(8/40)。观察组不当护理情况的出现率低过对比组(P<0.05)。

综合上述,外科老年护理践行强化安全护理模式,能将安全文化理念融合到每一环节的医护工作中,使护理缺陷行为得以及时弥补,进而降低意外事件的出现率。

参考文献:

[1]张小红,何红燕,何红,等.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外科手术患者恢复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18-21.

上一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拟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求职信与自我介绍结合性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