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2024-10-20

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共12篇)

1.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一

作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

“?”是什么?它是探索,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我们生活在“?”中,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因此,“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但是,有谁会对这个现象追根求源,不断发问,直到将它搞清楚为止呢?就像是那个掉落的苹果。假如当时被苹果砸中的人是你,你可能就只抱怨一声:“唉,真倒霉。”就算了。但是牛顿就问了:“为什么这个苹果不往左掉,不往右掉,也不往上飞,唯独往下掉呢?”带着这个“?”,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异曲同工。小时候的爱迪生很爱发问,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发问的对象。如果他对于大人的答复感到不满时就会亲自去实验。有一次爱迪生看到了一只母鸡在孵蛋,便问:”妈妈,为什么母鸡天天坐在那里不动呢?“妈妈告诉他:“母鸡在孵蛋呢!”爱迪生便想:如果母鸡可以孵蛋。那我也一定可以!于是他真的去“孵”蛋了!但爱迪生之后的成就,和他这种好问的精神密不可分。

谢皮罗放洗澡水产生了“?”,研究出了洗澡水漩涡的转动规律;波义耳对紫罗兰遇酸变色产生了“?”,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看见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产生了“?”,得出了“眼珠转动时,人是在做梦”的结论……这些都在说明:问,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见到许多细小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都可能蕴含着科学道理!所以,见到不懂的事情一定要问,不停地问。在不停的“?”中探索真相。问,问,问!从幼稚走向成熟!问,问。问!从无知到有知!问,问,问!发现一个新世界!

问,问,问!不停地问,直到把“?”拉直变成“!”,我们就找到了真理!

山东东营东营区东营市育才学校六年级:高佳琦

2.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二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

2.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盐酸试纸。

3.奥地利医生从他的儿子做梦时眼睛转动这个想象, 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文章最后做出了总结:在生活中, 我们只要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是这样备课的: (1) 了解本文体裁; (2) 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3) 了解3个论据 (3个事例) , (4) 总结, 学生谈感受。对于这一课, 我认为非常好学, 文章思路清晰, 条例清楚, 通过3个事例说明论点, 学生能够自己看明白。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以前, 我班有个约定俗成的学习方法: (1) 自己读通课文; (2)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提出自己的疑问 (可以问同学、可以查资料、也可以问老师) 。学习这篇课文也不例外。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 好多学生已经在窃窃私语了。我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在前面第12课《为人民服务》中已经接触了议论文。虽是蜻蜓点水式地学习, 但学生已经明白了什么是议论文, 以及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一会儿有同学走上讲台, 我迎过去听:

“老师, 为什么北半球的洗澡水逆时针方向旋转?”

“与地球自转有关。 (教学参考上就是这么解释的) 。”

“为什么会这样?”

“我也不知道”, 教材上没讲。我不明白, 也没查资料。我只好坦白地承认。

学生扫兴而归, 带着疑问而来, 又带着疑问回去了。

又一个同学向我走来:

“老师, 紫罗兰花为什么滴上盐酸会变色?”这个学生问。

“因为紫罗兰是酸性。”我解释说。

“为什么紫罗兰呈酸性?”学生接着问。

“我也不懂。”我又摇摇头说。

我茫然了。恰巧又一个同学来问:“老师, 医生的儿子睡觉, 眼睛闭着, 他怎么会看到儿子的眼珠动呢?”我不清楚, 稍微一想说:“是不是孩子睡觉时半睁着眼。我儿子就半睁着眼睛睡觉, 我见过。”学生对我的话半信半疑, 我说:“你回去闭上眼睛试试, 看能不能看到眼珠动?”他和同桌合作, 一个闭着眼睛, 一个观察, 我远远就听到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快看、快看, 眼珠在动。”我一听赶快走下讲台, 真的, 眼皮凸着, 眼珠正从左边转到右边。学生们都笑了, 眼珠转动闭着眼睛很明显就能看出来。

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老师什么是盐酸试纸?地衣是什么样的?奥地利医生怎么知道人一做梦他的眼珠就动?我又一次茫然, 不知道怎么向学生解释。从科学方面讲我不会, 面对如此多的疑问, 我无法讲这一课。我虽然知道学生所问的问题与本课学习的重点无多大关系, 可是不明白这些内容, 讲课他们也不感兴趣听啊?我知道这节课课文不能讲, 对学生的问题, 我根据教参上的解释做了简单说明。学生读课文, 背诵课文倒数第一、二、三自然段的道理, 我思考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我看着教参想, 教参的方法行不通。看看课文、看看学生, 我想不出方法。我随便翻着课本, 目光落在课后练习题上: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我突然来了灵感, 何不让学生自己补充事例, 用自己熟悉的3个事例来代替这3个不明白的事例来学习课文呢?这样文章不就显明易懂了吗?课下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 写一个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把过程叙述明白。

学生读熟了课文, 并背诵了开头、结尾含义深刻的句子, 再加上自己熟悉的例子, 这就是一篇小议论文。在此基础上, 我决定抛开课文的三个事例, 替换学生熟悉的例子开始学习课文。

一节精彩课堂开始了:首先我让学生叙述题目, 我板书。题目比较长, 一个同学说完我没写完, 又叫一个学生说了一遍也没写完, 我不再叫学生名字, 只问, 谁再说一遍?没人应声, 又问第二遍, 第三遍, 还是没有人应声, 我并不着急, 也不回头, 只是慢慢写着, 一个声音猛然响起:“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好!”我大声赞扬着, 又接着问, 谁再说一遍?又一个声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生说题目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个接一个还挺有礼貌。我笑着回过头来没说话, 蔡炎龙还站起来说, 便故意把脸一沉说:“罚五十遍, 不举手说话。”学生一愣, 又都笑了。“取消”我又接着宣布。学生乐翻了天。学生的心情开朗了, 学习兴趣来了。我高兴了, 开始讲课文, 我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又用蓝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开始讲解题目的意思。

“?”指什么?学生说指“疑问”。

“!”指什么?学生说指“得到的真理”。

“同学们可不可以举个例子呢?”

“一天牛顿从朋友家回来很疲劳, 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一个苹果掉下来, 砸在了他的头上, 他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呢?为什么苹果不向上掉或斜着掉呢?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 牛顿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

我在“?”后画了一个“?”在“!”后画了一个“!”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瓦特在偶然间发明了蒸汽机车。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鲁班在偶然间被小草划破了手, 通过观察, 不断改进, 发明了锯。

学生说一个事例我画一个“?”有所发明或发现就画一个“!”最后, 我问同学们明白题目的意思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自信地喊到:明白。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不是一个真理?”

“是, 它已经用几百个事例证明了。”

课文中举了哪3个事例呢?说明了什么?学生轻而易举地答出来:只有善于观察, 打破砂锅问到底,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述源, 最后把“?”拉直变成“!”就找到了真理。深奥难懂的话迎刃而解。我问学生:“课文中的事例还用学吗?”学生干脆地回答:“不用了。”“我相信, 不久的将来, 你们一定会明白书中所讲的例子的。”我深情地望着学生说。

铃声响, 随着一声响亮的“下课”。我的课戛然而止, 而又意味深长。我欣慰我的这堂课是成功的。也许这堂课是个特殊, 也许这堂课的事例与学生举的例子难、易只是个巧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通过旁征博引, 引领学生步入真理的殿堂。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只有善于观察, 打破砂锅问到底,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述源, 通过旁征博引, 才能引领学生步入真理的殿堂。

3.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三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第3自然段,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研究科学问题的规律,先理清这段话的条理,再找一找写谢皮罗教授“研究问题”的句子,并用“——”画下来。

(生默读、勾画。)

师:很多同学都画好了,谁来读一读?

生:我画的句子是“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

师: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话中都读出了什么?

生:从他们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可以看出来,他们并不是第一次做实验就取得成功了,而是要经过许多次的努力。就算经过了多次的失败,他们也不会气馁,继续研究才能发现真理。当得出结论之后,也不能保证完全是正确的,所以他们还要进行反复的实验来验证结论。

师:你认为这个研究的过程是很艰难的,是吗?那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

(生朗读,突出“反复”一词。)

师:读得很好,她突出了“反复”一词,读出了她的理解。大家也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说?

生: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来,谢皮罗教授具有课文后面写到的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师:哦,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呢?

生:因为课文中说“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从“不放”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好,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朗读,突出“不放”一词。)

师:非常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能谈出自己的理解。还有谁再来说?

生:我觉得“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句话中,他们的“实验”是在各个地方制造漩涡,这个比较容易做。但是“研究”则是要弄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总是这样的,这是很难解答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

师:那你能读出他的执着吗?

(生朗读。)

生:我是从“紧紧”一词看出来执着来的。因为如果把“紧紧”这两个字去掉的话,变成“谢皮罗抓住这个问号不放”,就不能深刻表现出谢皮罗教授特别锲而不舍的精神了。从“紧紧”这个词中,还可以看出来谢皮罗教授对这个问号特别执着,特别感兴趣,非搞明白不可。

师:很执着!来,你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突出“紧紧”一词。)

师:我们班同学真是了不起,人人都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生:我想补充一点,我也是从“紧紧”一词看出来的,因为这个词说明了他是不断地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可能白天研究时在想,晚上睡觉时也在想,而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研究。

师:你们看,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断地实验和研究,这种精神就叫做什么?

生:(齐)锲而不舍。

……

总评:怎样能让我们语文课上的“语文味”慢慢地弥散开来,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语文之根?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有的老师担心,“语文味”一浓,课就可能会上得艰涩枯燥,容易落入机械训练的窠臼之中;“语文味”寡淡,课就可能成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最后失缺的是语文之本。于是,我们总想在两者之间调和,以期寻求一种“语文味”很浓,但又不失灵动的教学之路。

我以为在阎敏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教学片断中,她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这几句话,所展开的师生、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既有渐进渐浓的语文味,也不乏自主自由的灵动感。课上,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学生那敏锐的语感:你看,一个“反复”,读出了实验次数之多,实验过程之难;一个“紧紧”,读出了谢皮罗教授的锲而不舍、执着研究的精神。尤其是在品味“紧紧”这个词语时,学生的语感真的让我们惊讶,他(她)懂得运用比较的方法,来体会“紧紧”的内涵,说得有条有理,品得有滋有味——“我是从‘紧紧’一词看出来执着来的。因为如果把‘紧紧’这两个字去掉的话,变成‘谢皮罗抓住这个问号不放’,就不能深刻表现出谢皮罗教授特别锲而不舍的精神了”。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敏锐的语感常常被我们低估或忽略,以为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懂,结果自己一个劲地问问问,问得支离破碎不谈,也问得索然无味。而阎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设计,看起来就挺简洁的,先是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聚焦这几个句子,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说说你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留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读自悟自品的空间。再接下来,则是体现老师高妙之处的对话环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围绕话题放开了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似乎没有什么不可的。而事实上,围绕这几句话展开的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场形散而神聚的交流。学生或咀嚼“反复”,或品味“紧紧”,或琢磨“不放”,看似不一样的言语解读,实则是指向同一个问题内核——谢皮罗教授的锲而不舍、执着研究的科学精神。

由阎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断,我们可以想开去:语文课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多设计一些这样的核心对话话题,它是附着在文本语言文字之中的,也就是说阅读对话的过程是有明显的语言文字落脚点的,不是悬浮在半空中的。但它又不是一字一词一句一问的“小步舞曲”,它是有空间的,能够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语感,读出自己的感悟来,形散而神聚。这样的阅读,这样的对话,就既能弥散开来浓浓的“语文味”,又不失语言与思想的灵动。

(阎敏河南省安阳市曙光学校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能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本文含义的道理比较抽象,组织学生研究3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学地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明白更深刻富人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教学难点】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收集资料。

2.学生做好预习和上课的准备工作。

3.老师协助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

1.小组分别展示学习结果。

(1)关于洗澡水的漩涡

(2)石蕊试纸的实验

(3)做梦与眼睛转动的联系

(4)展示收集资料

(5)整理本课重点字词句

(6)课后的总结汇报工作

2.小组提问回答

(根据课文重难点把握来提问回答)

采用游戏的方式小组进行提问回答

3.教师板书巩固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复试验!

不断追问→得出真理

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议论文)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货

全班同学交流收获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觉得我们的作业该做什么?

1.抄写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

5.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五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叶永烈先生写的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体现的是第五单元科学精神,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文章结构清晰: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而且重点部分非常清晰,通过三个具体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同时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精神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生

我的学生家都在农村,他们收集资料,开阔视野的途径很单一,只有电视、报纸,平时看课外书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学习这一单元需要我和他们做一些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作出合理解释。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共同了解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美丽人格,感受到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两课都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的,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体会。在课外材料方面,虽然孩子们知道爱迪生、爱因斯坦、邓稼先,但对于他们从事的科学事业了解并不多,也说不清,不过却深感神奇,而今天这篇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倒不难理解,难的是这三件事证明了什么,真理是怎样得到的,仿写应选择什么样的事例。而且我相信他们定会对地球自转,石蕊试纸感兴趣。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对这一单元的理解认识;根据文本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思路;根据《课标》中对阅读的要求;根据课后作业的提示,我把本次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为: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能了解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即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通过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学生能体会到任何真理的习得都要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此外,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难句的意思,学习作者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这对于我的学生来讲应该是一个小难点。

四、说思路

我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然后通过对比朗读,感受三个事例的具体写法,并仿写,从而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最后回顾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即议论文的基本形式。

五、说过程

这节课从谈话导入开始:教师问:同学们有过刨根问底的经历吗?学生自由畅谈,当学生谈过他们的经历后我适时引导:无论幼稚还是可笑,总之你们发现了问题并寻根究底了,这个过程就是值得回忆的,还有许多科学问题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探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这一导入激起了学生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引出今天的话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接下来进入下一环节:研读文本,体会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因此浏览后孩子能够概括出三个事例分别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一)、自由朗读,感受三个事例的相同点,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在回顾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直奔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也就是运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这部分(课文的2——6自然段)。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因为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这里让学生自学时自由选择读的形式,自主选择交流形式进行学习结果的汇报。

三个事例在内容上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三个事例在写法上都是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即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到了结论。当学生汇报到这里时,教师引导可以给每段分为几层,学生自然知道是三层,而且会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个科学家得到真理的过程,这同时也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自读自悟,体会三个事例的含义。相同点体会清楚了,接着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交流从三个事例中得到的感受: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发?这一追问目的就是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孩子们谈出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们也能体会出作者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就是课文中提到的“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朗读在理解之后也是非常必要的,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之后引读这几段话:洗澡这件普通的事情,谢皮罗教授却注意到:„„紫罗兰花瓣遇酸变成红色,这一现象„„睡觉时眼珠会动,这一正常现象却让一名奥地利医生„„

这段引读加深了孩子们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理解,同时也让孩子们深入地认识到得到真理的过程离不开一连串的问和不断地探索,从而使比较枯燥的议论文在朗读感悟方面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点读的乐趣。

(三)、拓展实验,激起学习兴趣。接下来,我转换话题,问孩子们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想知道的。学生提出地球自转,石蕊试纸的问题,我会适时向他们解释。并且将准备好的石蕊试纸及酸碱展示给孩子们,指导其简单演示,让孩子们从神奇的实验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语文课堂做科学实验,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这一独特体验会深埋在学生心中,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激发起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也有所发现,有所研究的兴趣。

(四)、互动解疑,感受文章的表达方法。解决了孩子的问题,我会让孩子们帮我解疑:出示难句:第二自然段,第六自然段,这一互动环节表面看是学生帮我解疑,实质上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感悟句子的意思。

接着追问:如果第二部分独立成篇的话应怎样划分结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总-分-总的结构,第二自然段总的概括,第六自然段是三个事例的总结,课文运用这三个具体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再问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说了解的事例,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

(五)、学习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进行仿写。之后教师继续问学生三个事例在写法上没有太大不同,这样是否啰嗦。学生理解体会出这样写一方面证明观点,另一方面知道真理习得的过程都需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写不啰嗦,反而更加突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写作方法——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下一个小环节就是仿写了:出示要求,指导仿写,评价仿写。虽说这是难点,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生会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只要所选事例合适就可以了。

最后,回顾全文,体会议论文的一般形式。作者先提出观点,最后重申、总结观点,中间大部分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形式,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一般形式。这也正体现了课标指出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在谈感受后结束。

六、说效果

6.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六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 力)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1.在括号里选出正确的字,用“_____”标出来。2.解释下列词语。

见微知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真理发现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是怎样理解这课题的?结合生活实际或已学过的知识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绝 立

2.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的情况了。 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4.真理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需要条件的。

7.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七

这是一节原汁原味的普通课,我没有加入任何的装饰,没有排练,也没有故意做作,平时怎么上,现在还是怎么上。我有些喜欢上这种模式,可以真正的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真的,就像高校长说的,我很轻松。从实施四读三环教学法以来,这是我最大的感受。模式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约束老师退出课堂的主宰,我其实本来很喜欢讲,而且经常会讲的深,但现在的我已经改掉了这个毛病,这都源于四读三环教学模式的约束。

反思自己的本节教学,我也找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1、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要努力解决彻底。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那真的就是问题了。就像本节课中的生字“华”,如果我能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拼音,并让学生读几遍,也许就不会出现再次读错的问题;还有“lǐngyù”和“línyù”的区别、“司空见惯”和“司空见贯”的区别,都没有加以强调,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再次出错。

2、心里有些紧张,为了把本节课的各个环节展示充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另外,在听学生读文的时候,还不够认真,有些地方听的不够仔细。对于第一组的朗读设计,尤其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这一句的设计,读出了气势,但我没有明确的给予肯定。也包括“金话筒”的获得者张明珠的朗读,我也没有过分的强调。一个原因是为了时间,另一个原因是平时已经养成习惯,每节课都要评奖,学生对于朗读的声音、语调和节奏已不再单一评价,而是听整体效果。另外,本篇课文属于议论文,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感情的运用。所以本节课上,我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3、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我疏忽了一点,那就是要多表扬,少批评。以后我努力让学生多找一下别人的优点,少一些互相挑刺。在评奖的时候,也应该多一些引导,多一些评价措施的参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全体同学的朗读水平。

4、备课时要认真,仔细,不能敷衍。整节课看似轻松,其实心里也捏了一把汗,尤其是解决生词的时候,我不能预设学生会提出哪些词语。像本节课中的“花圃”,我认为它和“花池”“花坛”有一定的区别,但却说不出来。还有就是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如“石蕊地衣”“酸碱试纸”等,没有认真的查阅资料,没有好好的理解。要想真正的轻松,备课还要努力下功夫,预设一定要到位。

8.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学习。

一、理请课文的层次.。

了解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 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总结全文, 重申观点. 指出科学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 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了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9.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诞生、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本课重、难点:

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本课的三个例子:(1)、洗澡水的漩涡,(2)、紫罗兰的变色,(3)、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以课题导入——学习词语——初步感知课文——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检查词语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四阶段——探究体验。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反复对比,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的含义是什么?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引导学生齐读第二和第七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科学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10.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十

(一)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一类课文)

二、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三、内容分析: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二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课文的题目,又是作者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样的文本体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

四、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简单地介绍,不要在科学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五、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六、目标检测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交流、课堂练习完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老师这儿有几句格言想送给大家,谁来读一读? 出示:有志者事竟成团结就是力量

失败乃成功之母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师: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常常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导我们的言行,为我们的人生导航。同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十课的课题也是一个真理。(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谁来读读这一真理?师:这篇课文和我们前面所学的《为人民服务》一样,也是一篇议论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议论文的表达方式(板书: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二、学习文本

1、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师: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也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

2、比较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出了这么多相同的地方,接下来咱们再看看这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先写科学家们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示课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3、理解课文第二小节

师:其实这样的共同点,课文的第二段为我们作了总结。

示课件:【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

4、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

师:从疑问到找到真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找找看,看看三位科学家靠什么找到了真理。板书:?!生读书

你找出了哪些词句,你觉得他们找到了真理,凭借的是什么? 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那一连串的疑问其目的是为了——用文中的一个词:追根求源,或者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发问的过程也是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板书:善于发问 追根求源 独立思考)

5、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透过这个感叹号,你还能感受到什么?(科学家们发现真理后的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以及给世人的震撼……)

是啊,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谢皮罗教授激动地对世人说(指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化学家波义耳骄傲地对世人说……;奥地利医生自豪地对世人说……让我们也坚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交流类似谢皮罗、波义尔、奥地利医生这样的事例。

师:课文学到这,同学们对课题也一定有了新的理解。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事实,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体悟写法。

师:作者运用三个具体的故事证实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让我们更加信服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是今后同学们学习议论文经常见到的写作方法。(板书: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就是通过列举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说明道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有力的具体事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为典型事例的来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书籍……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四、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追根求源+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1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 篇十一

在我家乡的村子里面有一个阅览室。阅览室会定期开放,里面的书琳琅满目,有:科幻类、神话类、历史类、杂志等。在这里面还有许多名言与图画,布置十分精美,同时还保留着以前时候使用的物品。这个阅览室里我读过好多书,其中有一篇名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文章,使我印象深刻。此文章写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一位教授――谢皮罗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每次在放水的时候,水的漩涡总是朝着逆时针的方向旋转。谢皮罗发现这个现象后,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了解开自己一系列的问题,谢皮罗开始了反复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和研究后,在一九六二年,他发表一篇论文。论文中讲道: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漩涡。如果在北半球,水就会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在南半球,水就会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果在赤道上就不会产生漩涡。他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纷纷进行实验,最终证实了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还不止谢皮罗教授的发现呢!在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实验室用盐酸做实验的时候,他的助手不小心把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波义耳立刻拿水清洗,谁知道紫罗兰的花瓣竟然变红了。波义耳感到十分怪异,于是他开始了实验……经过不懈的努力,波义耳终于得到了答案:大部分花草都会因为酸和碱而改变自身的颜色。其中唯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波义耳利用这一特点发明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后来的三百多年间一直广泛应用。

最有意思的还要数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了。他发现自己儿子在做梦的时候眼珠子会转。他在进行试验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在做梦。现在,人们根据眼珠转动的时间和次数来测量人做梦的时间。

12.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作文 篇十二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教学中,我引导“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上一篇:初中教师学年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月亮的味道评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