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简短名人小故事(通用10篇)
1.励志简短名人小故事 篇一
1945年,伟大发明---“青霉素”。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1920xx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0xx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20xx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2.名人小故事 篇二
有一年,康有为应阎锡山之邀到山西主持县长考试。考题取自宋代包拯的《乞不用脏吏》奏折中“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前半句,命作“廉吏民表”,意为清廉的官吏才可以做百姓的表率。一县长胸无点墨,根本不懂题意,竟在考卷上写道:“盛矣哉,世界表之多也,有摄氏表,有华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为阅后批道:“题为‘廉吏民表’,尔却扯及摄氏表、华氏表;今若题为‘阎锡山论’,尔必曰:‘盛矣哉,山西之山多也,有五台山,有中条山,如今又有阎锡山也……’以尔之文观之,学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阎锡山看了,哭笑不得。
九品论
范曾先生的“九品”之论,非常精辟。
画分九品,可分为正六品与负三品: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负一品者叫痴,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不知美为何物者也;负二品者叫迷惘,探之愈久,其去益远,与美背道而驰懵懵然不知觉也;负三品者叫恶棍,与美为仇寇,不共戴天,大体精神变态,心灵污溷,与罪犯趋近,苟有审美法庭,绝对判处以死刑,立即执行,剥夺公民作画权利终身。
这段妙论亦庄亦谐,令人神思顿开,可谓经典。恰如一幅幅简笔勾勒的人物画,入木三分,尤其对“负三品”的入骨描摹,更是令人笑而绝倒,玩味不已。
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
晚清的张之洞,当了20年湖广总督,官位高,资格老,但脾气怪僻,自命清高,从不把僚属放在眼里。一些属下不免心生怨愤。
一次,一布政使到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便向主人告辞。按清代官场礼节,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到仪门,但张只送到厅门,就止住脚步欲回头了。这位布政使灵机一动,故作机密地对张道:“请大帅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张不知其用意,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已到仪门了,还不见布政使开口,张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使回身长揖道:“其实我只想告诉你,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既然大帅已按规定把我送到了仪门,那就请您留步吧!”张之洞说不出话,又无可奈何。
小蔡锷巧对妙联讨风筝
名震中外的“讨袁将军”——蔡锷,在很小的时候就饱读诗书,口才敏捷,很善于随机应变。
春季的一天,和风轻拂,天气晴朗,他和几个小伙伴在城墙上放风筝,没想到风筝线断了,落进了太守的大院子里。当蔡锷和小伙伴们攀墙进了花园,风筝早已被太守拿在手里了。孩子们见太守阴沉着脸,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看,吓得都缩到了一边,唯独蔡锷毫不畏惧地上前去讨要。太守心中非常不高兴,大声斥责道:“小孩子家只顾贪玩,也不晓得要好好读书。”蔡锷从容笑道:“孔圣人还教门徒驾车骑射,童生读书之余,放放风筝又何妨?”太守见蔡锷语言流利,暗暗吃惊,便说:“口称童生,你可会应对?”蔡锷满不在乎地说:“请出上联。”太守想了想,故意出了个训斥蔡锷的上联:“童子六七人,无如你顽。”蔡锷略一思索,应对道:“太守二千石,惟有公贪。”
3.简短哲理励志小故事 篇三
美国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叫尼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同事们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无法把门打开。于是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可由于除他之外全公司的人都走完了,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尼克的手敲得红肿,喉咙喊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肯定会被冻死的。他越想越可怕,最后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和笔,写下了遗书。在遗书里,他写道:“我知道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所以……”当第二天公司职员打开冰柜时,发现了尼克的尸体。同事门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而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尼克竟然被“冻”死了!
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里的温度,尸检报告也显示没有被谋杀或急病猝死的可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他是死于自己心中的冰点。因为他根本不敢相信这辆一向轻易不会停冻的冰柜车,这一天恰巧因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他的不敢相信使他连试一试的念头都没有产生,而坚信自己一定会被冻死。
【天堂和地狱】
约翰为了聪明地选择死后的归宿,他分别参观了天堂和地狱。
他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所有的人都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奇怪的是,他们全都面黄肌瘦,一个个无精打采。约翰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餐桌上的人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的手把长达4尺,掌握刀叉的人根本吃不到桌上的东西,因此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食物挨饿。
约翰又来到了天堂,发现所有的用餐设备和方式跟地狱都一模一样。但这儿的人却面色红润,而且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约翰感到非常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怕饥饿?约翰很快地看出了答案,原来天堂的人从不把手上的食物喂给自己,而是愉快地递给他人吃,这样,谁都可以吃上美味佳肴;而地狱的人只想喂自己,所以只能挨饿。
【感悟】:天堂和地狱原本就只有一步之遥,只是因为多了温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天堂成了欢声笑语的场所,地狱成了满是抱怨和饥饿的地方。
【与兀鹰同归于尽】
有一只兀鹰,猛烈地啄着村夫的双脚,村夫的靴子和袜子都已经被撕成了碎片。正好这时有一位绅士经过,看见村夫如此鲜血淋漓地忍受痛苦,不禁驻足问他,为什么要受兀鹰啄食呢?村夫答道:“我没办法啊。这只兀鹰刚开始袭击我的时候,我曾经试图赶走它,但是它太顽强了,几乎抓伤我的脸颊,因此我宁愿牺牲双脚。呵,我的脚差不多被撕成碎屑了,真可怕!”
绅士说:“你只要一枪就可以结束它的性命呀。”村夫听了,尖声叫嚷着:“真的吗?那么你助我一臂之力好吗?
绅士回答:“我很乐意,可是我得去拿枪,你还能支撑一会儿吗?”
在剧痛中呻吟的村夫,强忍着撕扯的痛苦说:“无论如何,我会忍下去的。”
于是绅士飞快地跑去拿枪。但就在绅士转身地瞬间,兀鹰蓦然拔身冲起,在空中把身子拉得远远地,以便获得更大的冲力,如同一根标枪般,把它的利嘴刺向村夫的喉咙,深深插入。村夫终于死在地上了。死前稍感安慰的是,兀鹰也因为太过用力,淹罹在村夫的血泊里。
兀鹰只是一个比喻,它可以象征着萦绕人生的内在与外在的痛苦。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像村夫一样,沉溺于自己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爱”上自己的痛苦,不愿亲手挥掉它,尽管是举手之劳而已。
4.简短搞笑励志小故事 篇四
阿文险些把吃进去的饭都吐出来,他吃惊地说:“把账单拿过来我看看,什么?一个西红柿炒鸡蛋竟然要了我四百块!”
女服务员有条不紊地说:“您看这个西红柿,是从新西兰进口的,纯天然无公害,价格大约在每个四十元。还有这新西兰进口鸡蛋,营养价值比普通鸡蛋高出许多,价格大约在每个七十元。”
阿文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一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了,只好指着桌子上的另一盘菜又问道:“那,那这个炸里脊呢?”
“我们选用的是新西兰进口鲜里脊,价格在每千克五百元……”
“好了,够了。”阿文无奈地挥挥手打断了女服务员的话,看着菜单念叨着:“新西兰,新西兰……”忽然他看到了豆腐竟然要了三百元。阿文指着豆腐冷笑着问道:“豆腐是咱老祖宗发明的,难道这也要从新西兰进口?”
女服务员依旧保持着从容不迫的笑容,说:“这倒不是,这是我们店里的服务人员在对面的农贸市场里买的。”
阿文忍不住把声音提高了八度,说:“那怎么还要了我三百块?”
5.简短励志小故事及感悟 篇五
有个自负聪明的学生参加考试。试卷一发下来,他大致浏览了一下,除了试卷上头一行“请先看完所有题目之后,再开始作答”的字样之外,有100道是非题。以他的实力,大约30分钟可答完,他满怀自信地提笔开始答题。
过了两分钟,有人满面笑容地交卷,这个聪明的学生心中暗笑:“又是交白卷的家伙。”
再过5分钟,又有七八个人交卷,同样是笑容满面,看来不像是交白卷的模样。这个聪明学生看看自己只答到20几道题,连忙加快速度,埋头作答。
待他答到第76题时,赫然发现题目写着“本次考卷不需作答,只要签上姓名交卷便得满分,多答一题多扣一分。”
他满脸狐疑地举手欲向监考老师发问,只见同时有数名考生迷惑地四处张望。
聪明的学生看着试卷第一行的说明:“请先看完所有题目之后,再开始作答。”他不禁痛恨起自己答题的快速。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不难看到类似的情形,自视过高,不听意见,这是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尤其在学习成长的路上,归零的心态是我们必须首先拥有的。只有将自己心中那杯已长满青苔的死水倒掉,方能承接学习过程中新注入的清甘泉。
而且要不止一次地将杯子倒空,因为你每次学习所吸收的新东西,很快地又会将你心中的杯子装满。所以你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贮水库,时时不忘将杯内的水倒入水库中,使杯子永保中空,随时可承接新的事物。
感悟:
建议你在面对任何人生际遇时,回想一下第76题的要求,遵行人生答题的指示,归零地去对整个状况做通盘了解,切勿自作聪明。在事业的开展上保持归零的心态。在人际的沟通、夫妻的相处、子女的教育等方面,皆应如此。
【眼界决定未来】
19世纪初,在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山谷内,住着一群古老的村民,他们的饮用水需要到很远的一条小河里去挑。于是,村长把这个挑水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年轻人,并承诺每挑一担水就支付他们一定的报酬。
两个年轻人欣然应诺,然后各自准备了一副大水桶,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十分辛苦,但好在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他们都干得很起劲。其中一个年轻人想,等自己攒够了钱,就可以修房造屋,娶妻生子,那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啊!
另一个年轻人想,每天翻山越岭,负重而行,根本不是长久之事,况且挑水占去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毫无自由和乐趣可言,要是能将山外的河水引到山谷里来,岂不是不用挑水了吗?当然,要想将河水引到山谷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需要耗费很大的工程,但年轻人坚信,事在人为,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一个夏日的黄昏,年轻人收了工,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长,并希望他号召全体村民,集资修建管道,彻底解决大家的饮水问题。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建议遭到了绝大部分村民的反对,因为这儿的人世世代代都是靠挑水生活,他们从未想过从外面引水,也觉得这不现实。他的同伴也好言相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地挑水吧,不要异想天开,断了自己的生路。
虽然年轻人的提议没有得到大家的采纳,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利用业余时间,伙同了几个支持他的人,一起悄悄修建管道。几年后,与他一起挑水的那个年轻人小发了一笔,不但盖了新房子,娶了妻子,还买了很多家具和粮食;而他仍然孤身一人,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他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了修建管道中。
又过了几年,他修建的管道终于连通了整个村子,白花花的水汨汨而流,源源不断,大家喜出望外,纷纷出钱购买。没过多久,他的同伴就失业了,因为管道放出的水远比挑水的费用低。就这样,修建管道的那个年轻人每天不用工作,也有一份可观的收入,而他的同伴却不得不去别的地方继续挑水挣钱。
感悟:
6.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六
“懂事起,我就想找到父母,但一直没敢向别人透露。直到收获残奥首金,渴望见到父母的心情愈加强烈……”10月中旬,一条寻亲微博迅速传遍网络。发这条微博的人叫江建,也是摘得第八届残运会首枚金牌的冠军。但没有人会想到,赛场上坚强自信的江建,其实早在21年前就因患重病,被父母无奈遗弃,成了福利院里的一名孤儿。支撑他以残疾之身迈进大学校门和摘得残奥桂冠的,正是那份对亲情的思念……
无奈父亲异乡弃子
故事要从23年前说起。
那年,在浙江温州鹤溪镇一个普通农家里,一对年轻夫妻的孩子哇哇坠地。丈夫陈叔国欣喜若狂地从接生婆手里接过孩子,抱到妻子余丽辉面前说:“亲爱的,是个儿子,就取名叫陈艺吧!”
在余丽辉的精心照料下,陈艺从小就乖巧听话,也特别聪明,不到一岁就会说话了。当第一次听到从孩子嘴里断断续续地喊出“爸爸”、“妈妈”时,余丽辉忍不住和丈夫商量,将来不管吃多少苦也一定要将孩子培养成才,让他能有一番作为。
然而,就在陈叔国和妻子幸福的憧憬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一天晚上,余丽辉发现原本安静可人的陈艺突然哭闹不停。余丽辉一摸孩子的身体顿时吓呆了,陈艺全身发烫,像火炉般异常炽热。她赶忙将儿子抱到村卫生所。医生经过简单检查后告诉余丽辉,孩子只是感冒了,随后给陈艺打了一针青霉素,便叮嘱她回家注意给孩子保暖。
几天过去了,儿子的病情却依然没有任何好转。手足无措的余丽辉和丈夫只得带孩子去镇上的医院进行检查。
镇医院的医生检查后,表示情况不乐观,建议他们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查检。
医生的话让陈叔国夫妇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孩子该不会是得了什么大病吧?要知道,这个脆弱的家庭此时还根本没有多大的经济承受能力啊!
陈叔国和妻子抱着陈艺往温州市儿童医院赶去。诊断结果让陈叔国夫妻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陈艺患了小儿麻痹症,而治愈的可能性又微乎其微。
很快,借来的钱快用光了,可陈艺的病没有丝毫好转。陈叔国只好将儿子带回了老家。陈叔国和妻子每当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就急得直掉泪。为了给孩子治病,夫妻俩又开始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可是孩子的病情却越来越重,不久病灶就侵袭到陈艺的双腿,原本正在学步期的陈艺开始连站也站不稳了。
陈叔国和妻子打听到杭州市的一家医院医疗设备先进,也许能治疗好儿子的病。几天后,陈叔国和妻子便马不停蹄地抱着儿子赶往杭州市。然而,仅一番查检就要700元费用,而此时陈叔国的口袋里只剩下了最后的500元钱。无奈,他只好商量着让妻子回家筹钱,自己和儿子则留在杭州等她送来救命钱。
陈叔国抱着儿子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看到一个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大龄患者都趴在亲人的背上,无法独立行走,陈叔国绝望了,自从孩子生病以来,自己和妻子已经心力憔悴,如果债台高筑后依然治不好孩子,那就个家不就彻底垮了吗?他顿时觉得不知道何去何从。
绝望的陈叔国抱着儿子在招待所住了下来,准备第二天返回温州,孩子的病不治了。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不甘心,毕竟是因为经济能力差拖累了孩子,如果自己富有也许孩子还有救。突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孩子如果遇上一户好人家,也许能改变儿子的命运。
第二天一早,陈叔国分外珍惜和儿子分别前的分分秒秒。他带着儿子在火车站附近逛了一圈,希望能留下一些父子间的回忆。陈叔国望着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觉得就这样让亲情“断线”有些残酷,为了给以后制造重逢的机会,他随后在街头买了一块棉布,用毛笔在棉布上故意留下模糊的线索:我是南方陈家村人氏,孩子患小儿麻痹症,做父母的实在走投无路,没钱治疗,眼看孩子终身留下病残,我们于心不忍,故将孩子委托国家或慈善的人抚养,将来使孩子能够生存下去,若能给孩子解除一点病苦,我们来世再报恩德。
之所以要写在棉布上,是因为陈叔国考虑到这封特别的家书也许要伴随着儿子的一生,这样才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毁坏。
陈叔国把儿子抱到了杭州火车站附近,从身上仅有的500元钱中拿出了320元塞在儿子身上。然后将写好的家书裹进妻子为儿子亲手织的衣服里。就在他准备转身离开时,陈艺“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儿子的哭声划破了宁静的晨曦,也深深刺痛了陈叔国的心。但犹豫了一会儿后,他还是登上了开往温州的火车。
陈叔国回到家后,余丽辉才得知儿子被丈夫无奈遗弃掉了。
“你怎么这么狠心啊,我这几天四处借钱,为的不就是给孩子治病吗?这下你让我怎么活……”余丽辉对丈夫的行为非常气愤,一边抓扯着丈夫,一边歇斯底里哭喊着。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和儿子这一别便是漫长的21年。
残疾孤儿守望亲情
陈叔国遗弃儿子的当天早上,从火车站附近路过的中年妇女濮素贞看到了冻得瑟瑟发抖的陈艺。濮素贞一边在心底责怪其没良心的父母,一边忍不住走到陈艺面前,将他抱到怀里暖和暖和。可这一抱不打紧,她发现陈艺不但发着高烧,双腿也有些异常。担心孩子在冰冷的室外撑不了多长时间,濮素贞赶忙将陈艺抱到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福利院工作人员从濮素贞手里接过孩子时,第一反应就是孩子患了小儿麻痹症,因为类似的弃婴在福利院里并不少见。随后,他们给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取名叫江建。从此,江建便和一群有着同样命运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度过他懵懂的童年。
江建常常独自望着福利院的大门发呆,努力回想着记忆模糊的父母,期盼有一天奇迹出现,自己的亲生父母能走进福利院的大门,用温暖的大手牵着自己回家。
江建开始上小学了。每当同学们骄傲地聊起自己父母时,他总会静静地躲到一边。就算有同学问起,他也总是刻意的逃避关于自己身世的话题。
江建刚到学校时,上厕所得上下十多步楼梯。好心的老师早就交待好他的同桌每当下课时,搀扶着他去上厕所,但江建硬是一次也没让同学帮忙。他不但独自去上厕所,甚至还拄着拐杖活跃在操场上。在他心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得像正常人一样。只是每次开家长座谈会时,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都来了,江建就无比羡慕那些同学。
转眼已经13岁的江建被寄养到福利院副院长的父母家中。江建的乖巧懂事深得爷爷和奶奶喜欢,把他当亲孙子一样疼爱。江建也在这个新家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他更加渴望亲情了。江建虽然行动不便,却总会主动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听到他们夸自己时,江建总会感到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悦。
春节,江建收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压岁钱。这是爷爷给他的50元钱,他开心了很久,一直将压岁钱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舍不得花。每当逢年过节,爷爷家亲友欢聚一堂,江建也被那种浓浓的亲情氛围所感染,想到自己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他就会忍不住一个人偷偷地躲到房间里落泪。
一定要将父母找到,和他们骨肉团圆!江建寻找亲生父母的决心越来越坚决。可是他发现世界如此之大,而自己如此渺小,根本没办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父母。
一天早晨,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江建无法上学,爷爷就背他去上学。江建趴在爷爷的背上,一股温暖的感觉顿时如电流般触及到他的每一根神经,他终于忍不住说出要寻找父母的想法。
“爷爷,你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吗?我要怎么才能找到他们?”
“要找到你的父母其实也不难,但前提是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到时再找父母就容易多了。”老人不想让江建失望,只好如此安慰他。
“嗯,那我将来就当科学家……”
暴雨中,趴在爷爷背上的江建一边打着伞,一边在心中孕育着自己的伟大理想,丝毫没意识到自己露在外面的双腿早已被雨水淋透。
,江建考上了离福利院较近的杭州江南专修学院。
江建考上大学了,他又一直想寻找到父母,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觉得是时候告诉他的身世了。工作人员将一个档案袋交给了他。江建展开里面那一块泛黄的棉布和一张红纸时,一瞬间眼泪模糊了视线。这是父母当年留给他的东西,也是唯一能找到父母的一些线索。原来自己姓陈,是陈家村人。他还从福利院的一位保育员那里打听到,自己当年是被一个好心的阿姨捡到送往福利院的,从穿着来看像是城里孩子的打扮。
然而,当江建根据这些线索准备搜寻亲人时,却发现叫陈家村的地方有很多,而南方竟然是哪个市哪个镇就如一个谜团,根本无法解开。父母当初为什么不留下具体地址,他们怕自己长大后找上门去吗?江建一时陷入了迷茫与沉思中。好在从信中可以看出,父母当初是被逼无奈才将他遗弃,这让江建欣慰了不少。
残奥冠军挺直脊梁回家
春天,第八届残运会在全国选拔选手,江建觉得这是一个良机,因为这样就有机会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露脸,无疑成了寻亲的一条捷径,于是便主动请缨参赛。通过考核后,他入选了浙江省代表团的射箭队。
在射箭队里训练备战,十分艰苦。江建使出了所有的精神和毅力,积极训练,射箭成绩突飞猛进。
“江建,看来这次的冠军你势在必得啊……”随着江建的训练成绩越来越好,一些队友便打趣道。每当此时,江建的脸上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其实队友们并不知道,江建此行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想借机寻亲。
205月26日,队友们为江建隆重庆祝了他的23岁生日。但此时依然没有人知道,这个坚强的队友,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梦。他在吹蜡烛时,许下了两个愿望:一是残运会能取得好成绩;二是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第八届全国残运会部分比赛项目在杭州提前开赛。在最先进行的男子复合弓50米单轮赛项目上,江建以327环的优异成绩摘得桂冠,获得了本届残运会的首枚金牌。瞬间荣耀加身,江建不再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残疾人了。
在残运会开幕式前一天,江建作为一名光荣的残运会火炬接力手,亲手点燃了圣火盆。关于残运会的相关报道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江建觉得时机终于成熟了。
江建终于说出了多年的心愿:“也许小时候的我不懂事,给你们添麻烦了。但现在我长大了,很懂事,你们的苦我能明白。我从来没有怨恨过你们,我只希望找到你们,哪怕只见一面,我也就无遗憾了……”
江建寻亲的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当年送他去福利院的濮素贞老人看到了报道,便主动联系上他,约定第二天见面。
江建和濮素贞老人见了面,但得到的线索并不多。
“当时你穿着蓝色的毛线衣,黑色的裤子,白色的袜子,但没有穿鞋!”尽管濮素贞老人努力回忆,但已近九旬高龄的她最终只回忆起了这些。
这天下午,江建又以残运会冠军的身份发布了寻亲微博:“懂事起,我就想找到父母,但一直没敢向人透露。直到收获残奥首金,急切渴望父母的心情愈演愈烈。爸爸妈妈,我从没怨恨你们,我只想找到你们。”并上传了那张白棉布家书照片。此条微博一时间迅速被成千上万的网友转播扩散。
当天晚上,一对温州的夫妇联系上江建,表示自己正是他苦苦寻找的亲生父母,称那张家书正是他们写的,也说出了当时遗弃他的原因。随后,双方约定第二天见面。江建一时兴奋不已,如果对方没有说谎,那他们无疑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了。
在江南专修学院会议室,江建见到了前来认亲的陈叔国和余丽辉。余丽辉见到江建后,当场就哭得趴在桌子上,泣不成声。
“像,太像了……”陈叔国拿出女儿和小儿子的照片,对着江建一边比对,一边感叹。他在心里完全可以确定,江建就是自己的儿子。而他们等这一天,等了21年。“儿子啊,是我们对不起你。”陈叔国跪在江建的身边,号啕大哭起来。随后,他还对江建心里的一些疑团作出了说明。
原来,陈叔国当初在家书中留下的“陈家村”并不是一个村子的名称,而是在当地语言中,这是农村中陈姓村民的意思。
为了证明自己就是江建的父亲,陈叔国还亲手写了家书中的几行字,以作笔迹对比。不过江建为了慎重起见,还是决定和陈叔国夫妇做亲子鉴定。
江建非常紧张,生怕自己的“不信任”让美梦破碎,而陈叔国夫妇心里有底,不禁不停地安慰起江建来。
鉴定结果出来了。鉴定书上显示:支持余丽辉与江建及陈叔国与江建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然而,或许是幸福来得太快,江建高兴之余,一时不知该怎么面对眼前这对阔别21年的父母。
“儿子!”随着陈叔国的一声呼唤,一家三口终于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从今以后,我们谁也不再离开谁了,要好好生活在一起……”江建激动得直点头:“我终于有自己的家了,不再是孤儿了!”
这天中午,陈叔国夫妇和儿子在杭州吃了一顿团圆饭。饭桌上,陈叔国和妻子不停地往儿子碗里夹菜,仿佛要补偿这21年来对儿子的亏欠。父母的行动也感染了江建,他终于鼓足勇气叫了声爸爸、妈妈!
这天晚上,江建和父母一同住在酒店,打算第二天一早一起回温州的老家。可直到深夜,陈叔国和妻子也无法入睡,陈叔国忍不住推开儿子的房间,守候着儿子睡觉。哪知江建也一直没有睡着。
“爸爸,叫妈妈也过来,今晚我们一起睡吧。”陈叔国赶紧将妻子叫了过来,一家人仿佛回到了21年前,眼前这个冠军儿子俨然像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只不过他的脸上除了写满了童真,还有坚强和沧桑。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就一起回温州的老家。一路上,阳光暖暖的照进车窗,余丽辉紧紧握住儿子的手,江建知道,这次母亲的手不会再松开。
7.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七
放弃百万年薪,开垦高级定制“处女地”
身材娇小的她有着精致的五官,眼睛大而明亮,笑起来声如银铃。受妈妈影响,郭培自幼对女红颇感兴趣。后来,第二轻工业学校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服装设计专业,郭培就顺理成章地通过了考试,成为全国第一批攻读服装设计的人。
大学毕业后,郭培被分配到童装厂做设计师。为了学做大礼服,她经常在工作之余到“人艺”看那些戏服,原来它里面用了竹撑子;学会做真正的传统旗袍,是因为她买了古董旗袍之后把它们全拆了,研究经纬纱线的方向才找到门道;为了一条美人鱼裙子,她在面料上亲手晕染,再用细小的亮片一片片缝上去,非得营造出像银河般熠熠生辉的效果。
一年后,郭培进入一家时装公司任首席设计师。她设计的服装打入市场后,总能掀起一场场“流行风暴”。但郭培并不开心,那几年她不愿意去商场,即便去也会绕过自己设计的品牌,“在我的心里,那些都不符合我的标准。我总想追求一种完美,不是为了谁,只是满足我身为设计师的一个愿望,可是现实中鲜有人穿,无法创造效益。”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培走上了服装定制这条路。当时,北影厂的演员鲍蓉慕名找到郭培,希望她能帮自己设计一些样式新颖独特的时装。3套服装设计好之后,郭培试着报了个高价。没想到,对方只关心衣服是不是独有的,对价格并不太在意。
这件事让敏感的郭培意识到,国人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穿戴,不仅要穿得漂亮、舒适,而且还追求与众不同。其实在当时,高级定制已经风靡巴黎,穿上设计师为自己量身定做、世间仅此一件的华服,是尊贵身份的象征。但在国内,高级时装定制尚处于萌芽状态,大多数人对之一无所知。年轻气盛的郭培不甘心,决定自己开垦这块“处女地”。
,郭培自筹资金创办了玫瑰坊服装公司,基于在服装界的小名气,很快就门庭若市。但起初,顾客们会带着从国外买来的时装杂志,指着其中的某件衣服说:“我就要这个样式,你照做就行。”还有一位大妈,拿件新衣服找到郭培,让她改瘦一些。
为了明确公司理念,郭培在橱窗里挂出了自己设计的服装供顾客参考。一位当红女明星被她的华美作品所吸引,当即支付30%的定金,让郭培为她设计一套礼服,用于出席电影节颁奖活动。
为了让女客人在盛大典礼上穿出“艳惊四座”的效果,她把服装精致到了每一个细节:从意大利购买的顶级制作面料是限量版,每年只生产800米;一颗颗用印度银线绕制而成的扣子价格不菲;拉链用日本的,线用德国的,刺绣则由她带领公司最优秀的几名绣工完成。郭培认为,舍不得花钱是做不出高品质服装的。可这件奢华礼服仅成本就用了1。8万元,大大超出了她的预算。女明星来取服装时,郭培仍按当初的约定,只收她1万元钱。
没想到,这笔“亏本买卖”却收到了奇效—那位女明星被评为该届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一时间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为新晋“影后”打造那一袭绝美华服的郭培,自然也成了倍受瞩目的设计师。她极尽奢华的设计掀起了一股风潮,一时间,许多有身份的人都来玫瑰坊定制华贵服装。
结缘章子怡,为明星大腕做衣裳
20春晚开播前夕,郭培正为董卿、周涛等人的春晚服装忙得焦头烂额时,《时尚芭莎》的主编带着章子怡来到了玫瑰坊。
后来,章子怡的一首《天女散花》惊艳全场,观众对她的演出礼服赞不绝口,纷纷猜测出自国际名师之手,价值百万。郭培听后笑了,事实上那件礼服就是她借给章子怡的。
有了这次愉快合作,章子怡开始对郭培的设计情有独钟。春晚结束后,章子怡到美国参加“格莱美颁奖典礼”,活动上她穿了郭培《童梦奇缘》中一件鹅黄雪纺短款小礼服出镜,衣服的轮廓小巧精致,重量很轻。玫瑰坊还特别赶制了一双漂亮得像艺术品的鞋子,为她搭配整套衣服。
章子怡当天的着装颇受媒体关注,很多人夸奖她的衣服漂亮极了,她高兴地大声说:“这是中国设计师的作品。”章子怡还让助手给郭培发来短信说:“培姐,我觉得作为中国人,这一刻很为你骄傲!”
年3月,章子怡身着一件绣有中国龙、云朵、水纹等中国元素的旗袍,优雅地出现在雅典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这件华美至极的旗袍既展现了东方美女的气质,也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高级订制的魅力。
随后,怀着身孕的郭培还承担了设计奥运会颁奖礼服的重大任务。280件礼服都是玫瑰坊纯手工制作的,光是领口上的一颗小纽扣,就要花2天时间才能编制完成。也许,人们在看到礼仪小姐优雅美丽的服饰时,不会去注意衣服上的刺绣是手绣还是机绣,但郭培却执著于她的坚持,“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今年2月下旬,由章子怡主演的好莱坞大片《巾帼英雄》在浙江横店杀青。该片所有的服装,也几乎全都出自郭培之手。
虽然郭培的客户中有1/3是著名艺人,但对于普通客人,郭培也丝毫没有摆架子,经常会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跪在地上为普通客户绲裙边。
为梦想而战,“中国香奈儿”名扬世界
3000多平方米的“玫瑰坊”在4层楼房的空间里,充斥着复古华丽的艺术氛围。一层是富丽堂皇的会客大厅,陈列着精美的高级订制服装;二层则设立了不同风格的试衣间,和一个专门的首饰设计工作室;三层和四层则是玫瑰坊的“灵魂”,140多名高级设计师、绣工、打版师、工艺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这样的定制规模,即使在时装工业最先进的法国也属罕见。
多年来,郭培设计了数不清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她的智慧和心血。旗袍是她最钟情的服装,其中她最看重的是一件金光四射的“大金旗袍”,仅衣服的刺绣,她就动用100多名员工做了两个月,工时累计5万个小时,若按照一个人工作的时间来计算要。这件超级豪华的艺术品创造了很多数字奇迹:28000颗人手钉绣的银扣,数千轴欧洲银线,200多斤的重量……说到价钱,有人出500万她没舍得卖,至今还珍藏在北京798艺术区郭培的“旗袍博物馆”里。
夏天,郭培从杂志上翻到传奇名模卡门·奥利菲斯的报道,顿时被“电”到,非要找这位“芳龄”78岁的白发奶奶为她走秀。老公当场笑喷了:“近80岁的老太太穿高跟鞋都怕骨折,你还想让她穿100斤重的衣服,她还能活着从台上走下来吗?”几个月后老太太过生日,郭培去看望她,卡门感动得眼眶湿润,还向她介绍自己的男友。结果,郭培就真的把这位纵横T台60年的“不老超模”请到了北京。
月6日,一场服装的绝美盛宴—“郭培高级定制时装发布会”在国家体育馆上演,卡门穿着35 厘米的高跟鞋、100 斤重的冰雪皇后礼服走上了秀场,当然是在两位帅小伙的护卫下。那一刻,T型台下的2600名观众连同国内外的记者,忍不住对这位“老神仙”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当问到这次在中国走秀的感觉时,卡门说:“这些纯粹的美让我充满敬畏。”
8.名人感恩励志小故事 篇八
名人感恩励志小故事篇1:孙中山患肝癌不忘感恩
有一天,孙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疗。当时,孙中山已是大总统、大元帅了,对医务人员仍很尊重,讲话很谦逊。平时,无论是早晨或是晚间,每当接到护士送来的药品,他总是微笑着说声:“谢谢您。”敬诚之意溢于言辞。
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弥留之际,当一位护理人员为他搬掉炕桌时,他安详地望着她,慈祥地说:“谢谢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过后您应该好好休息休息,这阵子您太辛苦了。”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
世界上,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和等级差异,尊重每一个职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孙中山做到了,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对护理人员的尊重,更突显了他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以及他那始终如一的悲悯情怀
名人感恩励志小故事篇2:幸福就像寻找某种光
马天宇,这个1986年出生的大男孩,2006年通过“莱卡加油,好男儿”出道,200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如今是影视歌三栖艺人。他俊美的面容,儒雅的气质,让人实在不忍联想到他曾经的坎坷。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挺有韧性的人,而且“特别的韧”。他外表柔弱,内心却十分强大。看他的故事,就像在看“苦儿流浪记”,让人忍不住一肚子心酸。
他是在山东德州农村长大的,家里世代务农。5岁那年,母亲病逝,父亲因负债而抛弃儿女远走他乡。他和两个姐姐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拉扯大。小时候他吃不饱穿不暖,后来还因为交不起3块钱的学费而辍学。家里面两个老人,一亩七分地,没有劳动力,夏天还能有些吃的,冬天就完全没有了。这样的经历,都市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对马天宇来说,却是刻骨铭心。
上学的时候都是穿着奶奶的鞋,下课也不和同学们玩。他一个人站在墙脚,右脚踩着左脚,为的是不想让同学看到自己穿老太太的鞋。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少得可怜的自尊。去同学家,看到别人都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饭有肉有蛋,他就觉得特别温馨,也特别想吃。那个时候,他心里很疼,很疼。因为他吃的是玉米饼,由于家里太穷,奶奶都是晚上把饼放在枕头底下焐热了,隔天拿给他们三姐弟吃。
有一次,学校里打防病疫苗两块钱一支,他打了,回去后就被奶奶拿藤条抽了一顿——因为这针疫苗意味着好几天的饭钱都没了。他的课本什么的,都是拿同村高年级孩子的,一张写字的纸都要两面反复用。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长大以后做一个厨师,因为听到厨师最高工资有600块钱,他可以赚钱盖房子娶媳妇。
当有人问他,那段经历会不会太过悲惨时,马天宇笑了笑:“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台阶吧!人生就和波浪一样,如果没有那段经历,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了。所以我只会觉得那个时候我比其他80后的孩子苦,但我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是一笔财富。但这个财富,我也不会拿出来炫耀!”
说没有自卑过,那是假话。那时他常常会被别人嘲笑说是“没妈的孩子”或者“有爹生没爹养”之类的……但奶奶不许他打人,连理论一下都不行。也许,正是这种态度,才让他没有变成生活的奴仆,而是主人。爷爷很正派,从来不占别人便宜,欠了别人的钱很难受,一有钱就一定要马上还。这些,就是他生命里的光。
马天宇红了以后,从没尽过责任的父亲回来了,带着一个后妈。但他不会再恨,因为“再恨也不能改变以前的生活了,他已经老了,动不了了,杀了他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他还把父亲和后妈都安置在自己家里,只为不想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也许,每个人生命的冬天都曾有过肃杀,但就像马天宇的歌《月光晴朗》里唱得,幸福就好像寻找某种光,有些光芒,即使微亮,绝不退让。爱你是我的信仰,我找的是种方向而不是风向,我在宁静等待里被幸福绽放。
名人感恩励志小故事篇3:周恩来三平淮安祖坟
周恩来未满周岁就过继给了嗣母陈氏。陈氏才学出众,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安葬嗣母是10岁的周恩来当家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1907年,生母去世后不久,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也在清江浦去世。一年中连续失去两位母亲,这个打击对于幼小的周恩来来说是巨大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周恩来兄弟3人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直接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周恩来领着两个弟弟(一个9岁,一个4岁),扶着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将陈氏安葬在周家的祖茔地。祖茔地位于淮安城东郊的闸口村夏庄组,是周恩来的曾祖父周樵水当年迁居淮安时买下的。周家在淮安没有田地,除了驸马巷的房屋(也就是周恩来的诞生地)外,只有这不足一亩的坟地。这里安葬着周恩来的祖父母、嗣父母、生母等13位亲属的遗骨。
周恩来对嗣母陈氏的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学时,他于1918年1月2日写过这样一篇日记:“我把带来的母亲(指嗣母陈氏)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篇,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26年,那时候母亲才15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易逝,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10年了,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2月12日,当周恩来从家乡的来信中得知爹爹(嗣父周贻淦)和娘(嗣母陈氏)的坟还露出棺材在外边时,心里“越想越难受,恨不得即时回国,为家里处置这些事情才好”。
1941年周恩来曾表示,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到母亲的坟前扫墓。他曾对记者说:“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恩情未报。”这也是有资料考证的周恩来对祖茔地的唯一印象。1950年他又深情地回忆:“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300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
周恩来最早从1952年开始就计划平掉淮安的祖坟,历时13年。期间虽然遇到八婶母杨氏等亲属的强烈反对以及地方政府的冷处理,但他平坟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决,直至最后将祖坟平掉。
第一个阶段是1952年,周恩来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其意见转告淮安县委。
1952年底,周恩来让警卫干事王雨波将八婶母杨氏护送回淮安。王雨波向周写了报告,关于祖坟地的内容有:“把老太太送到家后,第二天(元月一日)上午见了县长赵荣洲、秘书长张文高,向他们传达了的指示。家里的坟地如果能种,而群众要求要分,可让群众分去耕种。”这是有文字考证的周恩来第一次向淮安县委表示要平坟还耕。
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周恩来亲自写信给淮安县委商讨平坟事宜。
1958年6月29日,周恩来写信给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转淮安县委,有关祖坟的内容是:“还有,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函告为证。”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周恩来安排适合的亲属专程回淮安,敦促淮安县委和家乡的亲属平坟。
1965年,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同弟弟周恩寿商议平坟一事。因为担心乡亲们想不通不肯平坟,于是决定派一位亲属前去做工作并督办此事。周恩寿自告奋勇,极愿前往。但是周恩来没有同意,他说:“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来的弟弟……你回去后,省里、县里都要接待你,既影响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费。”见弟弟没有异议,周恩来便说:“还是等在西安的尔萃回去办吧,他母亲在淮安,是探家,不会惊动地方领导。”1965年春节前,周尔萃回乡探亲,周恩来将这个任务郑重地交给他,并明确交代: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响机耕。
周尔萃回到淮安后,首先将周恩来的意见转告给了哥哥周尔辉和嫂嫂孙桂云,然后又向淮安县委作了汇报。农历除夕,周尔萃、孙桂云以及30多位当地生产队的农民,来到周恩来祖茔地,平掉了坟头,深埋了棺木。
周恩来得知后非常满意,从工资中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汇款人一栏里端端正正地写上“周恩来”3个字,在附言一栏内还有几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此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
1958年火化平坟,不留痕迹
1912年,父亲周贻能带周恩来到东北投奔四伯父周贻赓。1927年,周恩来在上海领导第3次工人武装起义,周贻能去上海看望儿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恩来遭悬赏通缉,父亲一直留在上海陪伴他,并帮他做些秘密通信联络工作。直至5月下旬,周恩来奉党中央之命离开上海前往武汉,周贻能才返回东北谋生。1940年秋,周贻能随周恩来到重庆,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重庆红岩村,也未曾续弦。
1942年7月10日,周贻能去世时,周恩来小肠疝气发炎,正在中央医院治疗。董必武和红岩村的同志经研究后,决定暂不将噩耗告诉他,等其出院后再说。周贻能的灵柩暂放在红岩沟内,待周恩来回来后再出殡。据童小鹏回忆:“当7月13日周恩来出院回红岩二楼办公室,得知父亲去世已三日时,悲痛欲绝,恸哭不已。随后大声责问办事处处长钱之光,为什么不通知他,钱之光不敢回答。周恩来特别责问邓大姐说:‘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你为什么也瞒我?’邓大姐只得流着眼泪认错。一些同志闻声到二楼走廊,听到这些话,都为之感动得流泪。我更是泪流满面。这天晚上,周恩来为父亲守灵至拂晓。”7月18日,周贻能被安葬在沙坪坝小龙坎伏园寺墓地。周恩来头戴孝帽,身穿白衣,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伏园寺墓地里又一座新冢立起,墓碑中间竖刻着:父亲周懋臣大人之墓。落款是:
男 周恩来 媳 邓颖超
民国卅一年
七月十八日敬立
周恩来在墓前向父亲默哀,并深深地叩首、叩首、再叩首。
1952年2月,周恩来出访亚非11国后途经重庆,时任市委书记任白戈向他汇报了拟把小龙坎墓地扩建成一处革命公墓的想法。周恩来当即明确表态:“两位老人(周恩来的岳母、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也安葬在这里)的墓地是我的私人墓地,不能称为公墓。如建公墓,我的父亲和岳母应该从墓地移出火化,平坟还耕。”1958年11月,周恩来委派童小鹏等前去重庆,并交代说:“老人的坟是私坟,不能放在革命公墓。而且现在都提倡死后火化,不占地,坟墓也没有再保留的必要,应平掉深埋,让出这块地。”童小鹏来到小龙坎伏园寺公墓后,让工人把离该墓地约30米远的一块水田里的水放干,挖出一口5米深的墓坑,然后一一挖开坟墓,从墓穴中挖出13具棺材,再用卡车送到火葬场开棺火化,将骨灰装入13个罐子中,并写上死者的姓名,最后运回墓地放入坑中,盖上石板,填土夯实,放水还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1960年平掉周家祖坟
1939年3月末,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的身份,自皖南到达浙江。在绍兴期间,周恩来拜访了姑父王子余,瞻仰了姑妈周桂珍的半身遗像,并向她三鞠躬。周恩来为定扫墓之事,还派秘书邱南章赴百岁堂周希农太公处,送去现金100元和一张便条,上面写道:“希农太公公赐鉴: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请代办明晨祭席四桌,并于午间代请宝桥本家各长幼午餐,烦渎之请,容明晨面谢。专禀,敬请晚安。曾侄孙周恩来叩,即晚。”第二天,周恩来从县商会回宝桥百岁堂老家,与周氏曾祖希农等10余人同往扫墓祭祖,包括涂山鸭嘴桥、石旗唐家岱、外王狮子山等周家的祖坟。周恩来曾祖周樵水就葬在外王狮子山公墓。每到一处墓地,周恩来都亲自上香,行三鞠躬礼,给管坟人一些钱作酬谢。希农太公捧出《老八房祭簿》给周恩来看,当他看到樵水公之子云门,云门公之子懋臣(贻能)时,欣然举笔在懋臣公之下写上:“恩来……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周恩来的孝行在绍兴一时被传为佳话。
9.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九
他在金格斯皇家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很出众,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
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当时英国社会渗透____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是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所受的影响。仅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
后来迫于生活困难,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
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牛顿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10.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十
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华罗庚勤奋成才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五十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终于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学习非常勤奋,但是字写的很差。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妈妈,连忙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一百个字刚写完,妈妈一把夺过周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用脚趾写作的布朗
爱尔兰作家布朗,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五部小说,三本诗集,从而成为爱尔兰最有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这个一降生就全身不能动,只能用左脚趾打字的残疾人,创造了意志战胜病残的又一个奇迹。
布朗出生在都柏林一个贫苦人家里。一出生就患了严重的大脑瘫痪症。到五岁时,他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头部、身体和四肢都不能自由活动。他父母见此十分着急,到处求医,都无济于事。就在布朗五岁那年,一天,他看见妹妹正在用粉笔写字,他忽然使劲地伸出左脚,将他妹妹手中的粉笔夹过去,在地上勾画起来。
就这样,小布朗以聪明的才智,以他的身残志不残、持之以恒的精神,成功地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写作诗文。
一九五四年,布朗二十一岁时,他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后来他又出版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在这部小说中,他以真挚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动人的故事和诗一般的语言震动了读者和文学界。不久,这本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还被摄制成电影。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励志简短名人小故事】推荐阅读:
晨训简短励志小故事10-04
10个简短的名人小故事06-26
关于成功名人的励志小故事有哪些10-27
高考文案励志简短08-20
励志唯美简短句子09-15
学习励志简短句子10-29
简短个性励志签名11-18
霸气励志个性签名简短06-28
高三励志霸气简短横幅07-18
简短励志的英文签名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