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2024-10-15

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共8篇)

1.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篇一

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促进医院人才库的建立

摘要:当今医学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不断改革,医院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院之间也面临着竞争。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医院之间人才的竞争,只有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使人才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特长,才能带动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医院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方式,掌握现代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强大的后盾,促进医院人才库的建立。

关键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才库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82-0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科学方法,对现有的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统筹调配,合理培训,使人力与物力保持最佳状态和最佳比例的管理手段,需要对人的思想、行为、心理进行诱导和协调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医院医护人员、后勤人员等工作人员工作、科研过程中的文字材料收集记录下来,并将工作人员的各项信息汇总。从而,人事档案能够为考核提拔干部,晋升职称,评奖评优等提供参考依据。作为一所妇幼保健的专科医院,我院的工作不仅有医疗,还有教学、科研和妇幼保健工作。因此“人才强院”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医疗、保健、教学与科研工作,无一不与人才相关,无一不以人才为基础。为了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促进人才库的建立,本文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浅析,现报道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人事档案的内容:首先,档案资料不完整。由于过去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力度不够,因此在收集人事档案的过程中存在遗漏现象。档案所有者对于提交相关资料不重视,档案收集者也未能细致存档。其次,档案的内容大多很空洞,仅仅是列举了档案所有者的履历、获奖情况等,缺乏详细的介绍以及相关证明材料。体现个人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的内容较少。档案中的评价性内容千人一面,多为套话,缺乏具体的描述。档案中数据等客观信息较少。

1.2人事档案的更新不及时:经过调查发现,现有的人事档案较为陈旧,对于新近发生的事迹,以及新近的考核等并未入档。这种现象会导致医院在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时候得不到人才的最新文献信息,而采取其他非书面性,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选拔评价方式。

1.3人事档案的载体陈旧:采用传统的纸质媒介作为档案载体,存在诸多弊端。首先,纸质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风化,变黄,变脆,导致记录的信息缺损,不能恢复。其次,采用纸张记录信息,不能及时更改,也不便于更新档案材料。再者,医院需要查阅相关档案时,不能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这对于人才的挖掘、选拔和人才发展较为不利。

1.4不适应新时期档案的流动。近些年,我国的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医院也在市场作用机制下变得更为开放,更具有流动性。人才的流动已成为现今医院的常见现象,人才流动不仅能够促进医院间的人才交流,医院之间的良性竞争,而且避免了医院中固定关系网的形成以及因循守旧思想的滋生。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首先,传统的人事档案为纸质,只有一份,在人才进入时带入,随人才走出时带出。若档案管理人员稍有疏失,便有可能导致档案错漏、在转递过程中丢失,还可能为伪造档案者提供了机会。

1.5不当的人才竞争手段。有些用人单位为了留住人才,不惜采取一些过极措施,如扣档,使人才迫于无档案而不能离职。这种做法也会使一些人弃档,出现有人无档案,或有档案无人的现象。

2改进措施

2.1改变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充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医院档案管理中,要改变被动的管理模式。以前总是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为医院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所以形成了“重管轻用”的局面,档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全面地为医疗服务,必须打破常规,主动到各职能科室及临床科室“催、要”档案,征询医务人员对档案资源的需求,以便更完善、有效的收集档案资料,把档案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起来,全方位地为医院提供服务。

2.2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通过建立档案利用、保管、归档范围等规定,健全档案管理网络体系,明确职责,将医院各个部门,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同时,要积极拓展人事档案的归档范围。

2.3重视档案管理远景规划,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医院近期和远期规划中,一般对医院规模、诊疗科目、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划。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造成档案管理水平不能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档案管理水平的滞后,必将影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业务技术的发展。医院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医院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计和建设,要根据医院发展规模和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使档案管理的用房条件、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与医院的业务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只有逐步实现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文件的查找、利用等工作,才能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够全面、系统、迅速的管理和提供档案资料,更充分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2.4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高医院档案工作效益。随着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档案工作的利用率会越来越大,利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利用者不会仅仅满足于档案文件,而是希望档案部门能够提供一些编撰文件,为他们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资料,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认真研习本专业知识,编写一些专题汇编,充分开发档案资源。虽然在医院管理中档案工作远远不可能像医疗工作能为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益,可以为医院各项工作提供服务。

2.3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在医院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来自其它岗位的转岗,受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影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因此,医院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等手段,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2.4做好档案的安全和保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始终贯彻学习《保密法》的精神,按照规定加强档案安全与保密管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光荣而艰巨的基础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时刻警记,防止档案的破损丢失,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总之,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提高医院档案利用率对医院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改进档案管理及利用方式,为医院的建设做好铺路石,也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晓卿,肖燕.医院档案综合管理的意义及对策[J].现代医院,2005(12)

[2]李秀艳,张洪文,姜巍.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01(5)

[3]段鹃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东档案2006(6)

2.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篇二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是医院全面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现代医学管理的重要内容[1]。实施医疗设备的全程质量控制,医院必须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把好医疗设备的采购关、临床使用关和医学工程技术保障关,形成开展设备质控的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技术平台。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仅需要制度和规范来保障,需要方法和技术去提升,还需要在临床工程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挖掘其深刻内涵并扩展其广泛外延。

2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为了建立医疗设备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从设备购置申请、计划论证、采购、操作使用以及维修保障等入手,建立起覆盖医疗设备从需求论证、购置、保修维护、质量检测直至淘汰报废整个过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定,例如:《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制度》、《购置审批制度》、《验收管理制度》、《操作使用管理制度》、《计量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质控管理制度》和《报废管理制度》等,并且要在实践中对这些制度和规定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程序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就是应用PDCA循环(戴明循环),从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到整改(action),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实施质量管理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采购管理

医疗设备采购管理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2]。只有严把质量控制入口关,严格采供管理,坚持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才能确保进入医院的每一台设备都能够安全、顺利地应用于临床。

2.1.1 需求申请

由科室填写的《医疗设备采购申请表》应写明:购买产品的名称、用途、相关配套设施、市场价格、使用人员的情况等,内容完整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便于医疗设备采购部门进行讨论、审核批准。

2.1.2 购买计划

医院决策层对科室购买设备的要求满足是由许多相关因素综合决定的,批示的结果一般分为:同意购买、暂缓购买、不同意购买。对于已列入《医疗设备购买计划表》的项目,应当根据规定上报和备案,需要招标的设备由上级部门安排招标。

2.1.3 签订合同

签订规范的合同是医疗设备采购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以后设备验收、安装、使用、维修时的主要依据,因此合同中的条款应做到详细、明确、可操作,避免以后的纠纷和不必要的损失。严格供应商资质和设备的质量标准审核,确保进入医院的设备的合法性,坚决杜绝资质不全及性能不稳定的医疗设备进入医院。

2.1.4 安装验收

医疗设备到货后,相关技术人员要周密配合,从设备技术参数、设备性能、售后服务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验收,实施全程质量监督。设备安装前积极协调院内各方面关系,尤其是与院内营建等部门及时沟通,为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场地。

2.1.5 技术培训

对于新购置的设备,为了避免因误操作而引起设备故障甚至医疗事故,应让维修人员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一般故障处理等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在设备安装到位后,及时联系和督促厂家对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3]。

2.2 使用管理

2.2.1 效益分析

设备投入运行后,应当定期对其运行状态和经济效益进行汇总、分析,发掘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突出经济效益的医疗设备,为医院决策层购置、管理医疗设备提供参考和依据。

2.2.2 专管共用

建立监护仪、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降低成本,减轻医院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2.2.3 规范操作

医疗设备除了自身质量之外,使用方法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效果。因此,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按正确的方法和要求来使用医疗设备是十分重要的。医学工程部门应协助使用科室一起制定医疗设备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制定后,医学工程部门应组织使用操作人员学习,掌握每项规程,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设备。

2.3 档案管理

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是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分类细致、专业性强、更新迅速的医疗设备,极大地挑战着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从医疗设备购买申请、考察论证报告、招标谈判记录、采购合同到医疗设备技术资料、维修资料、安装验收报告、维修记录等,这些档案资料应当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以确保所有设备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材料真实,为医院择优选择设备运行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此同时,将档案管理学引入到医疗设备管理中,促进了医疗设备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更新,为医疗设备管理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4 质量检测

对医疗设备展开质量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必要基础条件[4],而质量检测是实施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手段。图1所示为部分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结果,根据这些质量检测结果,与临床展开有效沟通,针对出现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有力地保证了所检测的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安全。

2.5 计量管理

对强制检定的医疗设备、器械计量工作实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贯彻实施计量法的内在要求。计量检定、人员、场所、业务、标准器等的管理应当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做到合理安排,及时总结。

2.6 维修管理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目的是减少设备故障率,提高使用率,降低医疗设备运行中的损耗和成本,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2.6.1 完善制度

在日常的设备维修中,除了采用故障维修这种常规的模式外,建立定期预防性维修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要把大型设备、影像设备、检验设备、急诊急救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常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规范填写维修报告单,确保维修记录内容的完整和翔实。设备维修后形成的文字资料(如维修报告等)要作为技术档案归档保存,对于以后同类设备的维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

2.6.2 提高业务水平

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掌握开展工作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还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科室要采取“送、请、培、带”方法,积极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

2.7 报废管理

医疗设备报废工作是医疗设备管理的最后环节,设备不报废、不销账,不利于明晰医院固定资产的情况,影响整个医院的管理。因此,凡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使用科室的负责人应当提出报废申请,填写《医疗设备报废申请表》,再由工程技术人员、设备使用及管理人员进行技术鉴定。经鉴定,确需报废的设备,报院长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办理报废手续。报废后的设备应当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充分开发利用,将报废处理的收入上交医院财务,作为专项资金。

3 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医疗设备使用不符合规范

3.1.1 设备超年限使用

很多设备经过长年运行,已严重破损,整体老化,性能下降,许多参数指标偏离正常范围。虽然还能开机运行,但是处于超龄工作状态,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

3.1.2 材料重复使用

有些材料,如呼吸机管道,厂家规定属一次性材料,科室为节省成本,往往采取消毒后重复使用来节约支出,直至这类器械材料出现破损无法继续使用为止。在呼吸机质量检测中,某些机型检测结果偏差较大,合格率较低,我们从检测条件、检测方法等入手,发现这些科室反复使用一次性呼吸管道,对测量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改用原装的硅胶管进行测试后,合格率明显提高。

3.2 质量控制内涵有待深化

医学工程中的质量控制绝不仅是医疗设备品质和量值的计量与传递,也不仅是医疗设备性能和功能的测试和检定,而是指在医疗技术和服务实施过程中医学工程对相关各个环节和要素的监测和控制,以优化医疗质量所作的个性化调整。医疗设备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仅是医学工程质量控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6]。由于受技术和精力的限制,目前开展的质控检测的项目和种类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提高医院医疗设备质控的整体水平,使质控真正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质控的内容上还有待于深刻挖掘和逐步细化。

4 建议及对策

4.1 严格限制医疗器械“带病上岗”

对超龄工作以及各项参数明显不符合临床需要的医疗设备应及时给予报废处理。对允许重复使用的材料、配件,应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复用次数。严格落实消耗性材料规定的重复使用次数,及时淘汰。

4.2 建立以质量保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对医学工程科的职能定位应该从以“医疗设备维修”为主,转变到以“确保医疗设备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主上来[7],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导入新的理念、新的价值观,积极开展预防性维护工作,制定具体有效的预防性维修方案,针对不同的机型确定维护内容和预防性维修周期。充分利用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仪器,如模拟心电发生器、无创血压模拟器、血氧饱和度模拟器等检测工具,其不仅可以作为设备维修后定标检测,也可以在设备PM时检查设备主要性能参数是否合格。

4.3 重视数据分析和整理

没有数据和信息的质量控制是空洞的,不能达到质量控制的真正目的。因此,必须对质量控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和数据加以收集,并进行分类、归档和处理。数据统计分析是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分析结果能够全方位反映医疗设备的质量状况,能够为设备的质量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5 结语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已成为医院质量控制主要内容和医疗水平体现的重要保证,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持续改善的管理过程,有利于解决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医疗技术发展,提升医疗诊治质量水平,满足患者客观需求,从而保证医院可持续性发展,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8]。

参考文献

[1]邹慧玲,董秀珍,赵瑞刚.军队中生物医学人员现状与需求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0):50-51.

[2]陈郁韩.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4):32-34.

[3]郭赤,李怡勇,王晓敏.浅谈军队医院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1):69-70.

[4]汤黎明,刘铁兵,吴敏.医院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管理体制建立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1):35-36.

[5]王晓敏,李怡勇,郭赤.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8,5(1):40-41.

[6]王卫东,曹德森,吴昊.医学工程保障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5-8.

[7]倪萍,陈自谦,张鲁闽,等.当代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71-72.

3.建立与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篇三

医院成本核算特征

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服务价格上实行国家指导价。目前,医院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四类。与此相对应,医院支出也分为四类,分别为财政补助支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其他支出。从而形成了医疗服务经营过程的资金周转(医疗收支结余),药品销售过程的资金周转(药品收支结余)及其他收支结余。这样就使得医院的成本核算中,既有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如药品和制剂成本的核算),又有本身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医疗成本核算。因此医院成本核算具有对象的多样性,方法的复杂性以及成本分摊和控制的特殊性与内生性。

成本核算对象的多样性及方法的复杂性。医院成本核算对象是指成本归属的对象,是归集各项费用和计算成本的依据。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多个不同学科的子系统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保障系统及其子系统所构成。如一个综合性医院一般有数十个不同的学科和相关的保障支撑单位,每一学科或保障单位都因专业不同而使成本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不同,即使在同一学科,亦可因对同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不同,而使医疗服务的成本构成有所不同。因此,医疗服务成本在医院这个复杂的系统中表现为多样性,医院成本的多层性和多样性,造成了医院成本分摊的复杂和繁琐。如管理成本从最高级的院级分摊至某一病种,某一项目就大大增加了难度。由于医疗成本核算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医院成本核算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医院成本分摊不可能简单化,而是要按成本对象的收益程度,进行逐步逐级分摊。分摊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成本核算的质量。

医院成本分摊的特殊性。医学技术服务不同于企业和商品生产,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每一项医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都会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时间、方式选择、应用程度不同,而使医疗服务的成本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疾病,对不同病人来说,因其诊治方式、病情程度不同也可使医疗成本发生变化。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以及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医学技术服务为主的医疗服务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与之相对应的医疗成本日益呈现出变化快、幅度大的特点。每一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或方式方法的改变,都可以改变成本的构成,或使效率提高而大幅度降低成本,或因投人高而使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医院规模大小、管理人员多少、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管理费用在全部支出中的比重和管理成本。由此可见,医院成本不象企业成本那样相对“固定”,具体到某个病种的成本高低随机性会更大,制订医疗服务和考核的标准成本会更加困难。针对医院不同的筹资方式和不同的资金组合所形成的不同的资本结构,在医院成本与费用分摊上应充分考虑医院之间的差异,采用适当方法进行…。

医院成本控制的内生性。成本控制是发挥人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手段控制费用和节约成本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就医疗成本而言,其成本高低主要取决医疗方案、医疗救助措施和医疗技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的普遍实行,医疗付费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医疗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和效益性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例如医疗保险推出的“单纯性阑尾炎~单病种付费”方式,就是为了预防和禁止单纯为创收而采取扩大检验、检查范围等过度医疗服务行为。医院只有控制医疗成本,才能确保或增加医院收益。因此,医院充分调动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成本(特别是医疗成本)的积极性,将对降低医院成本及社会的医疗成本产生显著的效果。

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措施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和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为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从上到下要建立一个有序的成本核算组织。以经济核算部门为成本核算中心,科室、班组配备兼职核算员,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职工,从行政后勤到临床医技部门,全院全员,互相配合的成本核算系统。完善各种原始记录,健全各科、班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医院在医疗活动中,要使原始记录正确,就必须有完善的计量验收、领发等制度。医院内部各种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都要认真计量,并认真填写材料物质流转凭证,严格办理好各种收发领退手续。对消耗量大的水电气,应由专职人员经常检修计量器具,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无误。

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医疗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劳动,为了完成某项医疗服务,有时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与协助,为了明确医院内部各科室、班组的经济责任,医院应对物资在各科室、班组之间的流动,以及相互提供的劳务采取内部结算的形式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按照谁受益谁承担费用的原则,医院成本核算在归集与分配费用时,应按照各部门、科室、班组受益程度进行。属于单一部门支出的费用,直接归集到这个部门,属于几个部门共同承担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按受益程度进行分配,谁多受益,谁多承担费用,做到分配合理,分摊公平。

解决好医疗服务质量、技术与成本的关系。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人、才、物资源,促进医院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医院不能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不能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借口,忽视成本核算。

科学确定成本责任中心。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合理的设置成本责任中心显得极其重要。成本责任中心设置合理,成本的分摊、归集将顺利进行,成本核算会真实反映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结果;成本责任中心设置不科学,不但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成本核算结果失去评价价值。医院应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保障,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在实施成本核算过程中,既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行为,也要防止为追求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的行为,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4.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篇四

一、引言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先进管理标 准。近年来,国内各企业都相继将 ISO9000 标准,引入到企业党建管理工作中,有效地推动了党 的基层组织建设。企业党建工作引入 ISO9000 标准,是通过控制组织的工作过程,来保证各组 织的产品,符合顾客、法律法规和管理的要求,以更好地体现组织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 其管理效益。将 ISO9000 质量管理标准引入到企业党建工作中,已越来越得到各级党组织的 高度关注。

二、建立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因 把 IS09000 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引入到党建工作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也是深化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二 是管理体系通用性的需要。IS09000 管理原理、方法和程序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通过建立具 有较强约束力的管理体系文件,能使各项工作始终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三是加强企业党建 的需要。把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企业党建工作中,是党组织对企业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有利于 企业党委,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企 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众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在企业党建工作 中,导入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党建工作开阔视野、扩展空间、更新手段,提高标 准,也是成功的、有效的。

三、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所谓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在日常党建工作中,导入 ISO9000 标准,把党建工作作为内 容,把 ISO9000 标准作为载体,将 ISO9000 标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作为党建管理的一 种工具,所建立起来的,来保证党建工作质量的运作方法就是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简单地讲, 就是在党的建设工作质量中起指挥、控制和协调作用的管理体系。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 内容由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组成。、、《质量手册》是描述党建质量体系的重要文件,规定了党建质量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实施 和保持党建质量体系应长期遵循的文件,是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是对影响党建质量的重 要系统及活动所作的规定,阐明了与党建质量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明确了各项系统活动的重 要控制因素,是执行、验证、评审党建质量活动的依据,是规范和运作党建质量控制的管理性 文件,包含多个制度文件,基本涵盖了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业指导书》 是为党建各项工作 具体操作提供指导的综合文件,也是指导党建质量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可以说是指导党建各项 具体活动的操作规程。具体来说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党建工作指标的目的。一是为促进企业党建与行政工作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党建 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党建工作按照“5W1H”要求,可以有效地防 止党建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党建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系统和有序,进一步提高党建工 作的整体水平。三是按照体系要求,对每一项党建工作都要依据 PDCA 循环工作法,进行策划、实施、检查和持续改进,提高党建工作的成效。四是党建体系在实施运行过程中,有一套自我 检查、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质量评审机构复审的科学评价体系,促使体系持续改进和不断 完善,有利于党建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强化学习宣传,为体系推行奠定思想基础。推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新课题。推 行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是否到位。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 传推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宣传,提高广大党员对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基 本框架和“规定动作”的理解。要营造强势的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氛围,增强广大党员贯 彻落实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3.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在建立企业党建 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创新、继承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要在继承的基 础上创新。要在管

5.质量体系的建立 篇五

1.QS文件确定了职责的分配和活动的程序,是企业内部的“法规”。

2.QS文件是企业开展内部培训的依据。

3.QS文件是质量审核的依据。

4.QS文件使质量改进有章可循。

二.质量体系文件的层次

第一层:质量手册

第二层:程序文件

第三层:第三层文件通常又可分为:

n 管理性第三层文件(如:车间管理办法、仓库管理办法、文件和资料编写导则、产品标识细则等)

n 技术性第三层文件(如:产品标准、原材料标准、技术图纸、工序作业指导书、工艺卡、设备操作规程、抽样标准、检验规程等)

注:表格一般归为第三层文件。

三.编写质量体系文件的基本要求

a)符合性----应符合并覆盖所选标准或所选标准条款的要求;

b)可操作性----应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控制要求应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度,而不是越多越严就越好;

c)协调性----文件和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避免产生不一致的地方。针对编写具体某一文件来说,应紧扣该文件的目的和范围,尽量不要叙述不在该文件范围内的活动,以免产生不一致。

四.编写质量体系文件的文字要求

a)职责分明,语气肯定(避免用“大致上”、“基本上”、“可能”、“也许”之类词语); b)结构清晰,文字简明;

c)格式统一,文风一致。

五.文件的通用内容

a)编号、名称;

b)编制、审核、批准;

c)生效日期;

d)受控状态、受控号;

e)版本号;

f)页码,页数;

g)修订号。

六.质量手册的编制

1.质量手册的结构(参考):

--封面

--前言(企业简介,手册介绍)

--目录

1.0------颁布令

2.0------质量方针和目标

3.0------组织机构

3.1--行政组织机构图

3.2--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图

3.3--质量职能分配表

4.0------质量体系要求

4.1--管理职责(示例)

1.--目的2.--范围

3.--职责

4.--管理要求

5.--引用程序文件

4.2--质量体系

4.20--统计技术

5.0------质量手册管理细则

6.0------附录

2.质量手册内容概述

n 封面:质量手册封面参考格式见附录A。

n 前言:

ü 企业简介:简要描述企业名称、企业规模、企业历史沿革;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主要产品情况(产品名称、系列型号、);采用的标准、主要销售地区;企业地址、通讯方式等内容。

ü 手册介绍:介绍本质量手册所依据的标准及所引用的标准;手册的适用范围;必要时可说明有关术语、符号、缩略语。

n 颁布令:以简练的文字说明本公司质量手册已按选定的标准编制完毕,并予以批准发布和实施。颁布令必须以公司最高管理者的身份叙述,并予亲笔手签姓名、日期。

n 质量方针和目标(略)

n 组织机构:行政组织机构图、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图指以图示方式描绘出本组织内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质量职能分配表指以表格方式明确体现各质量体系要素的主要负责部门、若干相关部门。

n 质量体系要求:根据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简要阐述对每个质量体系要素实施控制的内容、要求和措施。力求语言简明扼要、精炼准确,必要时可引用相应的程序文件。

n 质量手册管理细则:简要阐明质量手册的编制、审核、批准情况;质量手册修改、换版规则;质量手册管理、控制规则等。

n 附录:质量手册涉及之附录均放于此(如必要时,可附体系文件目录、质量手册修改控制页等),其编号方式为附录A、附录B,以此顺延。

七.程序文件的编制

1.程序文件描述的内容

往往包括5W1H:开展活动的目的(Why)、范围;做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来做;应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How)等。

2.程序文件结构(参考):--封面

--正文部分:

------------1.目的------------2.范围

------------3.职责

------------4.程序内容

------------5.质量记录

------------6.支持性文件

------------7.附录

3.程序文件内容概述

n 封面:程序文件封面格式可参考附录A。

n 正文:程序文件正文参考格式见附录B(也可作为手册正文参考格式)。

n 目的:说明为什么开展该项活动。

n 范围:说明活动涉及的(产品、项目、过程、活动......)范围。

n 职责:说明活动的管理和执行、验证人员的职责。n 程序内容:详细阐述活动开展的内容及要求。

n 质量记录:列出活动用到或产生的记录。

n 支持性文件:列出支持本程序的第三层文件。

n 附录:本程序文件涉及之附录均放于此,其编号方式为附录A、附录B,以此顺延。

八.第三层文件的编制要求

a)应符合“三”、“四”条款要求;

b)应包括第“五”条款所列出的通用内容;

c)正文格式随文件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格式。可行时,可适当参考程序文件格式;

九.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号(示例):

ABC-XX-XX-X

修订状态(仅用于质量记录表格)

分 序 号(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不需分序号)

顺 序 号

企业代号

注:国家有编号标准或有原编号标准的文件(如图纸等)按原有编号方法。

XXX公司文件

编号:QWJ-01

XXX文件(文件名称)

(第 版)

(受控状态章)

受控号:

编 写

审 核

批 准

生效日期

XXX公司第 层文件 文件编号: QWJ-01 版 本 号: 1

XXX 文件 修 订 号: 0

6.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篇六

1、企业为达到认证条件找谁咨询?

企业为达到取得质量认证资格必须具备的条件,常常需要请专家进行咨询,特别是如何按GB/T 19000一I SO 9000系列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如何编制质量手册,如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需要专家进行指导和帮助,以免走弯路。

为了确保咨询的效果,国家技术监督局对从事认证的咨询机构进行适当管理。咨询机构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实体,其任务主要是为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编制质量手册、内部质量审核等提供正确、有效的咨询服务;应有固定的场地和设施;配备具有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的专家;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山东瑞泉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经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备案的、隶属齐鲁瑞华集团、专业从事管理咨询、质量认证咨询的大型咨询公司(备案证书号为:CNCA-Z-16Q-2002-007)。企业需要咨询时,应选择有实力,经验的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山东瑞泉管理咨询公司现拥有客户800余家,有着象莱钢股份、力诺集团,枣矿集团、山东省新华书店等一千多家大型的客户群。行业覆盖:党政机

关、医疗服务、科研院所、宾馆酒店、学校、银行、设计院、物业管理、建筑业、软件设计及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等。公司汇聚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管理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顾问团队,为管理咨询项目提供指导,同时要求咨询人员创新、求实,不满足于高质量的咨询方案,更期望为客户带来明显的实施成效。

2、企业申请和取得认证资格的主要程序

申请和取得产品认证资格的主要程序如下: ①提出申请意向。企业向有关认证机构提出申请认证意向,询问需要了解的事项,并索取有关资料。②咨询,如果企业有需要,可向咨询机构提出咨询请求,咨询机构派专家指导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编制质量手册,进行质量体系审核(预检查)。③提出正式申请。企业填写认证申请书。附上质量手册,寄交(或送交)有关的认证机构。④认证机构会审查申请书,同意后向企业发出接受申请通知书,告知应缴纳的费用。⑤企业按通知书的要求缴纳费用。⑥认证机构任命一个检查组,负责对申请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检查,将检查组名单通知申请企业。

⑦检查组审查企业提交的质量手册是否满足GB/T 19001-ISO 9001的要求;如不满足,向申请企业提出,请其修改或提供补充材料,直到基本满足为止。⑧检查组长制订检查计划并发给申请企业一份,计划内容包括:被检查方的名称和地址,检查组成员,检查的目的,范围和依据,检查日期,检查活动安排以及保密声明。⑨各检查员对自己所承担的检查部门编制检查表。

⑩检查组去现场检查,依据是GB/T 19001-ISO 9001和企业的质量手册,检查和评定申请企业质量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质量手册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结束前;由检查组长向企业领导报告检查评定的初步结果,告知“推荐”、“推迟推荐”或“下推荐”的结论。

检查组离厂前抽取样品并封样,由企业(或检查组)递交指定的检验机构,并寄交检验费。

如果是“推迟推荐”、企业应制定纠正措施,在检查组指定的期限内完成,达到满意的效果,并将纠正措施及其实施情况书面报告检查组长。

检查组长审查企业提交的纠正措施报告,必要时去现场复查,达到要求时即可推荐。

检查组编写并向认证委员会提交质量体系检查报告。

检查机构根据认证委员会的要求检验产品样品,向委员会提出校验报告,并由委员会寄送申请企业一份。

认证委员会审查质量体系检查报告和产品检验报告,符合认证条例和有关规章的规定要求时,向企业颁发认证证书,许可在今后出厂的申请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如果经审查不符合要求时,应向申请企业发出书面通知,告知不推荐的原因。

企业坚持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接受认证委员会的定期监督复查,包括质量体系维持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认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

3、企业取得认证资格有什么好处?

质量认证资格是企业质量体系符合国际标准的证明,是产品质量信得过的证明,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取得质量认证的资格,对企业至少有以下好处:(1)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取得质量认证资格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企业必须按照GB/T 19000-ISO 9000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质量体系。ISO 9000系列标准是在总结各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宝贵的财富。建立质量体系是企业实现质量好、成本低的目标的必由之路,可使企业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机制。企业在申请认证的过程中,认证机构将通过各种方式指导企业建立质量体系,达到GB/T l9000-ISO 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2)扩大销售并获得更大利润 认证标志是产品质量信得过的证明,带有认证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受到广大顾客的信任,销的多,销的快。国内外的经验征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取得认证资格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利润的有利手段。(3)扩大出口 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采购商愿意或者指定购买经过认证的产品,有些采购商在订货时要求生产厂家提供按 ISO 9000(即GB/T 19000)通过质 量体系认证的证明。例如,丹东罐头厂生产的红梅牌滑子蘑罐头主要销往日本,认证前每年生产量最多1200吨,取得认证资格(使用有圆标志)后,在日本“粮油新闻”上刊登了该厂滑子蘑罐头通过中国国家认证的消息,日本川铁株式会社随即提出全部包销该厂生产的带有方圆认证标志的产品,年需要量4000吨,大大超过该厂的生产能力。事实说明,企业取得质量认证的资格,是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扩大出口的需要。

(4)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我国的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规定:“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的,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并可对该违法单位负责人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如果你厂的产品获得了认证资格,当发现有其他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冒用认证标志时,认证机构将依法处理,从而保护认证厂家的合法权益。(5)免于其他监督抽查 我国的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规定:“获准认证的产品,除接受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检查外,免于其他检查”。这一条是针对当前来自各方面对企业产品的监督抽查特别频繁而规定的,企业产品获得认证资格后、可以减少各种监督抽查所带来的过重负担,对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4、质量体系建立的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一、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和统一认识的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党、政、技(术)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发展和本单位的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通过ISO9000族标准的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是管理、技术和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的工作人员。

这二层次的人员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他们全面接受ISO9000族标准有关内容的培训,在方法上可采取讲解与研讨结合。

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的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包括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的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等。

(二)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可能是需要的,根据一些单位的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厂长、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质量本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 3.按职能部门进行质量职能的分解。第二层次,成立由各职能部门领导(或代表)参加的工作班子。这个工作班子一般由质量部门和计划部门的领导共同牵头,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层次:成立要素工作小组。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明确质量体系要素的责任单位,例如,“设计控制”一般应由设计部门负责,“采购”要素由物资采购部门负责。

组织和责任落实后,按不同层次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注意:

1.目标要明确。要完成什么任务,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 2.要控制进程。建立质量体系的主要阶段要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主要负责人和参与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分工及相互协作关系。

3.要突出重点。重点主要是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的少数。这少数可能是某个或某几个要素,也可能是要素中的一些活动。

(三)确定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质量的追求,对顾客的承诺,是职工质量行为的准则和质量工作的方向。

制定质量方针的要求是: 1.与总方针相协调; 2.应包含质量目标; 3.结合组织的特点; 4.确保各级人员都能理解和坚持执行。

(四)现状调查和分析

现状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内容包括:

1.体系情况分析。即分析本组织的质量体系情况,以便根据所处的质量体系情况选择质量体系要素的要求。

2.产品特点分析。即分析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使用对象、产品安全特性等,以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

3.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是否适应质量体系的需要。应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并确立各机构间隶属关系、联系方法。

4.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能否适应质量体系的有关要求。

5.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组成、结构及水平状况的分析。

6.管理基础工作情况分析。即标准化、计量、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和质量信息等工作的分析。

对以上内容可采取与标准中规定的质量体系要素要求进行对比性分析。

(五)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

因为在一个组织中除质量管理外,还有其他各种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由于历史沿革多数并不是按质量形成客观规律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的,所以在完成落实质量体系要素并展开成对应的质量活动以后,必须将活动中相应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一方面是客观展开的质量活动,一方面是人为的现有的职能部门,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一般地讲,一个质量职能部门可以负责或参与多个质量活动,但不要让一项质量活动由多个职能部门来负责。

目前我国企业现有职能部门对质量管理活动所承担的职责、所起的作用普遍不够理想总的来说应该加强。

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涉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人员配备,根据需要应进行适当的调配和充实。

二、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内容和要求,从质量体系的建设角度讲,应强调几个问题:

1.体系文件一般应在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后才正式制订,必要时也可交叉进行。如果前期工作不做,直接编制体系文件就容易产生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弊病。

2.除质量手册需统一组织制订外,其它体系文件应按分工由归口职能部门分别制订,先提出草案,再组织审核,这样做有利于今后文件的执行。

3.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应结合本单位的质量职能分配进行。按所选择的质量体系要求,逐个展开为各项质量活动(包括直接质量活动和间接质量活动),将质量职能分配落实到各职能部门。质量活动项目和分配可采用矩阵图的形式表述,质量职能矩阵图也可作为附件附于质量手册之后。

4.为了使所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做到协调、统一,在编制前应制订“质量体系文件明细表”,将现行的质量手册(如果已编制)、企业标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以及记录表式收集在一起,与质量体系要素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新编、增编或修订质量体系文件项目。

5.为了提高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效率,减少返工,在文件编制过程中要加强文件的层次间、文件与文件间的协调。尽管如此,一套质量好的质量体系文件也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

6.编制质量体系文件的关键是讲求实效,不走形式。既要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满足 ISO9000族标准,又要在方法上和具体做法上符合本单位的实际。

三、质量体系的试运行 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质量体系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其目的,是通过试运行,考验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和纠正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

在质量体系试运行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有针对性地宣贯质量体系文件。使全体职工认识到新建立或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对过去质量体系的变革,是为了向国际标准接轨,要适应这种变革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质量体系文件。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系文件通过试运行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全体职工立将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如实反映给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3.将体系试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体系设计不周、项目不全等进行协调、改进。

4.加强信息管理,不仅是体系试运行本身的需要,也是保证试运行成功的关键。所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人员都应按体系文件要求,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反馈、处理和归档等工作。

四、质量体系的审核与评审 质量体系审核在体系建立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质量体系审核的重点,主要是验证和确认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1.审核与评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1)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可行;(2)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所有主要质量活动,各文件之间的接口是否清楚;(3)组织结构能否满足质量体系运行的需要,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是否明确;(4)质量体系要素的选择是否合理;(5)规定的质量记录是否能起到见证作用

(6)所有职工是否养成了按体系文件操作或工作的习惯,执行情况如何。2.该阶段体系审核的特点是:

(1)体系正常运行时的体系审核,重点在符合性,在试运行阶段,通常是将符合性与适用性结合起来进行;

(2)为使问题尽可能地在试运行阶段暴露无遗,除组织审核组进行正式审核外,还应有广大职工的参与,鼓励他们通过试运行的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

(3)在试运行的每一阶段结束后,一般应正式安排一次审核,以便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一些重大问题也可根据需要,适时地组织审核;

(4)在试运行中要对所有要素审核覆盖一遍;

(5)充分考虑对产品的保证作用;(6)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由最高管理者组织一次体系评审。

应当强调,质量体系是在不断改进中行以完善的,质量体系进入正常运行后,仍然要采取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各种手段以使质量体系能够保持和不断完善。

5、质量手册的功能 质量手册一般有以下功能或目的:(1)宣贯组织的质量方针、程序和要求;

(2)描述和实施有效的质量体系;(3)提供更好的控制方法,促进质量保证活动;

(4)提供质量体系审核的文件依据;

(5)情况改变时,保证质量体系及其要求的连续性;(6)按质量体系要求和相应的方法培训人员;

(7)对外介绍本组织的质量体系;(8)在合同环境下,证明质量体系符合相应的标准。分析上述八项功能可看出,前面六项属于本组织质量管理活动的需要,其中最主要的是第1、2两项,即通过宣传、贯彻本组织的质量方针、程序和要求来实施有效的质量体系。其中第5项“情况变化”是指该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或质量系统负责人变动时,组织的质量体系仍将按质量手册的规定运行。特别是那些获准质量体系认证的组织,他们的质量手册是在认证机构备案受控的,重要的变化必须取得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批准。从而保证了质量体系运行的连续性。改变了过去那种质量体系常因管理人员的变动而变动的“人治”状况,逐步走向 “法治”。

6、质量手册的特性 对于一本内外兼用完整的质量手册来说应具备以下特性:

(1)指令性;(2)系统性;

(3)协调性;不仅是手册本身各部分部分协调而且手册与有关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文件、表格均应做到协调;

(4)科学性:主要表现在遵循质量环的原理,符合GB/T 19000-ISO9000族标准的要素;(5)可行性:指在符合相应质量体系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组织的具体情况,使手册作出的规定逐条落实,贯彻执行,有的组织强调本组织基础差、条件不具备,在手册中把某采用的体系标准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删减或降低要求则是不恰当的。

(6)规范性:即将质量手册(包括程序文件)纳入本组织的标准化管理,而不作为一般行文件管理,这有利于手册的保管、查询、更改、换版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

7、质量手册的编写方法

质量手册的编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成立组织

一旦本组织的决策者作出编写质量手册的决定后,一般应成立以下组织: ①质量手册编写领导小组 由本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厂长或所长)的代表、各有关业务部门主管领导、手册编写办公室负责人参加。负责质量手册编写的指导思想,质量方针、目标,手册的整体框架的编写进度计划,手册编写中重大事项的确定和协调。

②质量手册编写办公室 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为基础,吸收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适当人员组成。负责手册的具体编写工作。(2)明确或制定质量方针 质量手册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阐述质量方针及其贯彻。所以编制质量手册的前提即是明确(对于已有质量方针且经质量手册编写领导小组审议认为适合明确写入手册的组织)或制定(原来没有质量方针或虽有质量方针经审议需重新制定的组织)本组织的质量方针。

(3)学习GB/Tl9000-ISO9000族标准

首先是组织的管理者、质量手册编写领导小组、质量手册编写办公室的人员要深入学习,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上述标准。

(4)总结本组织前一段开展质量管理的经验。明确有哪些经验与成效,有哪些教训与差距。

(5)对比分析

将GB/T19000-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与本组织质量管理的经验、教训相对照,把符合标准或基本符合标准的做法及其规章、制度、经过必要的修改、补充,纳入到编制的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中去。(6)落实质量职能

把采用的质量体系模式标准中规定的职能,具体落实到各职能部门。有些要素涉及到多个部门,应确定哪个部门是主办单位,哪个部门是配合单位。在落实职能过程中必须明确建立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质量体系是全公司(厂)各个部门、单位的共同职责,不应看成是质量部门一家的事,从而把很多应当由其它职能部门承担的要素或分要素都推到质量部门来负责。这是当前编写手册落实质量职能时一个值得重视的偏向。(7)编写质量手册草案

实际工作中首先由手册编写办公室提出一份手册编写的框架(包括颁发令、前言、目次、手册正文、手册管理使用规定、支持性文件目录的具体编写提纲、分工、进度等)经手册编写领导小组同意后,分工编制,办公室组织集体讨论、协调,经过几次讨论修改,形成草案。在草案编写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请示主管领导能较快解决的应及时汇报解决;有些重大的涉及面较广的复杂问题,也可集中在一起,提请手册领导小组审查手册草案时解决。

(8)质量手册的审定、批准和颁发

①质量手册的审定

质量手册全部内容编写完成后,应经编写办公室人员内部校对并签字后提交本组织质量手册编写领导小组审定,最后由本组织最高管理者批准。

在质量手册的审定和批准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内容: a.质量手册对采用的国家标准和相应国际标准的符合程度; b.质量手册对有关政策法令的符合程度; c.质量手册对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顾客的质量要求的保证水平; d.质量手册的系统性、协调性、可行性及规范性。

②质量手册的发布 质量手册的发布通常是采用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签署发布令的方式来实施。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签署质量手册的发布令,表示手册是全组织的法规性重要文件,全体人员应当严格遵照执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质量责任的承诺。

8、编写质量手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确保质量手册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取得良好的效益,在编制质量手册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注重从企业自身需要出发编制字册,防止走形式

企业的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需要提供产品质量和信誉的证据。一般来说,提供产品质量可靠的证据包括两个方面,即产品的检验、试验结果和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有了这种证据,用户才能相信你有能力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用户才能与你签订合同,许多国家用户在订合同的时候,不仅对产品质量提出要求,而且对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提出要求,即对质量保证能力提出要求。自从ISO 9000族标准颁布以后,很多国家都把它作为评价生产厂商质量体系的准则。我国的企业要想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取胜,除了产品质量要符合国外用户要求以外,企业的质量体系也要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这套标准的要求,否则,不能取得用户的信任。质量手册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组织的质量体系,是质量体系运行的规范性依据,因此,如何编制质量手册直接关系到企业质量体系是否能有效运行。事实上,各企业由于产品类型、设备状况、企业规范、生产特点、机构设置、管理方式、用户要求和企业文化等的不同,其质量体系彼此问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因此,描述质量体系的质量手册也应有较大的差别。质量手册应当确实反映本企业的特点,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应明确说明,并明确控制的重点所在。这样的质量手册,才是真正有用的手册。对内,它可以起到加强质量管理的作用;对外,可以让顾客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信任感。以前我国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也编制质量文件,但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机制没有确立,市场对企业的压力没有形成,企业编制的质量文件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规范。现在企业如果仍然以过去的观念贯彻GB/T 19000族标准,其结果只能是形式主义,无益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改善。为了使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按照预定要达到的质量标准确定质量体系和质量手册的内容和要求是重要的。”质量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以保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编制质量手册绝不是为了应付上级和外部的检查,而是为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强竞争能力,并在最适宜成本基础上生产出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

(二)注意总结本企业质量管理的经验

既然编制手册的目的在于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那么,在编制质量手册过程中,就应对以往质量管理工作加以总结,把贯彻GB/T 19000族标准与推广以往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1979年以来,我国广大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知识已在广大职工中传播、普及、职工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企业中也普遍建立起质量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一支质量管理队伍,并积累了一定的质量管理经验。

认真贯彻执行GB/T 19000族标准要处理好贯标和过去推行TQC之间的关系。现将 TQC与GB/T 19000族标准进行具体比较: ①理论基础一致 两者都认为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必须重视和控制过程中的质量。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重要管理手段,质量体系贯穿于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利益、成本和风险的基础上使质量最佳化,并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和因素进行有效控制。②目的基本一致

据ISO 8402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使组织“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GB/T 19000族标准明确指出:一个组织为竞争和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应通过实施质量体系从而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并不断提高顾客和其他受益者(员工、所有者、分供方、社会)的满意程度。由此可见,两者目的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要使顾客和其他受益者满意,并使组织获得成功。

③全面性要求一致

TQC基本要求是“三全一多样”,即“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范围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管理方法应是多种多样(如用数据说话、PDCA循环、计算机管理等)”。

B/T 19000族标准像TQC一样具有全面性的要求,体现在:对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从营销和市场调研直到产品寿命周期结束后的处置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全部要素,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既控制硬件又控制软件,即控制物质资源又控制人力资源,既控制产品质量又控制工作质量;要求全体人员承担义务并参与质量管理。④预防为主的思想一致 TQC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GB/T 19000族标准规定:质量体系重点在于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查。⑤强调领导是关键 TQC认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领导是关键,即所谓“头QC”,GB/T19000族标准首先规定了组织管理者的职责,并明确指出管理者对质量方针的制定与质量体系的策划、开发、实施和保持的决策负最终责任。

⑥注重质量经济性

开展质量成本的测定、报告、分析、研究从而促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TQC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提出“走质量效益型道路”、“降低不良品率”、“提高关键工序一次合格率”等都是在推行TQC过程中讲求经济性的很好的方式。GB”49oo0族标准则将“质巨体系的财务考虑”单独作为质量体系的7个要累,侧重指出财务收益报告是度量质量体系害效性的重要方面;并用大量篇幅描述了组织开展质量成本分析的方法。

⑦重视统计方法的应用

TQC系统而深入他讲述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如分层法(调查表法、排列图乙日果图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散布图法等。GB/Tn0()0族标准将“统计方法的应用” 刚为质量体系一个要素,并指出在组织生产经营的所有阶段都可应用、还列举了通常使用的亢汁方法,包括:实验设计和析因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质量控制图和累只技术、统计抽样等。⑧强调质量改进

两者都认为组织应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通过质量改进提高组织各项工作和各个过程囱效率,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的质量效益,使顾客不断地获得由于组织持续的质量改进所带耘的价值增值。

GB/T 19000族与TQC之间尽管有许多相同点,但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TQC是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更重视人的质量意识。通过对经营者、现场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九品质量不仅对顾客非常重要;对本企业包括本人自己的进去也都极其真实,以此来保证产钻质量。GB/T 19000族则是通过制定标准,强调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要求职工遵守,以夜得预期的质量的一种管理,这样使职工容易产生按标准做规定内的工作的想法,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发挥。下如:TQC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以及与其相关因素运勾规律“ 约在论体系,为企业*展质量管理提供了完整有效的方法,包括质量管理理论、质量设计、质量控制、保证和检验以及质量经济、质量法制、可靠性等内容。而标准是对质量活动中的管理工作和活动做出统一规定,只强调“做什么、一般不提供“如何做”的方法。企业在实施GB/ T 19000族标准时,可采用TQC中提供的质量管理方法,使管理工作更加有效进行。

以上讨论说明,TQC与GB/T19000族标准并不互相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可以说,过去十凡年推行TQc的工作为今天实施栅/T19000族标准,无论是在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还是在人们的认识方面,都奠定了一寇的基础。贯标并不是意味着否定“过去”,而是要继承和发展,要在过去推行TQC成绩和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按标准的要求去补充和完善。

(三)充分利用现有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质量手册应包括或涉及书面的质量体系程序,其目的是对组织内部影响质量的活动进行全商的策划和管理。还规定:根据ISO 900O族标准,这些文件化的程序应包含该质量体系标准中所有适用的要素,应阐明(详细程度应满足对有关活动进行充分控制的需要)影响质量的那些管理人员、执行人员、验证或评审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说明实施各种不同活动的方式、将采用的文件及将采用的控制方法。

管理标准是管理机构为行使其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具有特定管理功能的标准。它规定和衡量管理对象或程序的有序性,对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方式、方法和应该达到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定。管理标准除质量管理外,一般还包括经营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物资管理、能源管理、财务审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如技术研究和开发、技术文件和档案、情报资料等内容属技术管理标准;生产周期和间隔期、工作定额、生产组织、半成品和库存管理等内容属生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是为实现整个工作过程的协调,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一般包括基础工作标准、工作质量标准、工作程序标准和工作方法标准。如有关各类人员工作中通用的、具有指导性的大纲或规范属于基础工作标准;有关各类人员在各种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范围、内容、要求、职责、权限、考核、奖惩等方面的标准属于工作质量标准;有关各类人员工作过程的安排和程序要求、协调要求等方面的

标准属于工作程序标准;有关各类人员在完成各项工作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标准属于工作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涉及面是比较广的。

质量手册的编制是以程序文件为基础的,但手册不可能包罗一切,手册常常是将所有方面都涉及到,具体细节另加文件规定。诸如,企业各级领导和从事各项质量活动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各项活动之间的接口和协调措施,对各类人员工作能力等方要求,以及各项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等,都应制订相应的标准,通过实施这些标准,才能确保质量手册的落实,并使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企业在这些方面应该制订的标准是大量的,其中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直接影响到质量体系能否有效运行。

前些年,我国许多企业下了很大功夫进行企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制订了相当数量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现在企业推行GB/T 19000族标准,需编写质量体系文件,那么对以住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怎么处理呢?应该把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体系的建立密切结合起来。在采用GB/T 19000族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过程中,如能充分利用已形成的一整套标准,对照 GB/T 19000族标准的要求予以适当选择。对原有的能发挥很好作用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直接在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中引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量重复劳动,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更能保证两个体系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四)要注意让职工积极参与 目前,有些企业在贯彻GB/T 19000族标准、编制手册时,常常请国内外的质量管理专家,或企业内部少数几个质量管理人员组成编制质量手册的小组,专门负责手册的编制工作,而不注重让企业内部的职工积极参与,这样不利于质量手册的编制和编制后的贯彻实施。

我们知道,编制手册最重要的事是要能够实施,而手册的实施是企业内部职工的事情,所以在质量手册的编制过程中,应倾听企业内部全体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实,我们过去有些很好的管理方法,值得继续发扬。比如“两参一改三结合”即是一例。所谓“两参一改三结合堤指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的简称。在企业编制质量手册时,应当发扬职工参与管理和“三结合”的优良做法,让职工参与意见;以充分吸收广大职工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实践知识,这样可以保证所编制的质量手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领导、专家、职工三结合编制质量手册,可以保证手册的科学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同时,编制手册的过程也是上下沟通、形成共识,建立共同奋斗目标的过程。这对企业形成内部的凝聚力,增强竞争力是大有好处的。

(五)注意使用符合本国文化传统的语言

7.对建立医院危机管理体系的思考 篇七

1 危机管理及医院危机管理概述

1.1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首先运用的领域是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1]。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危机管理指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公共关系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通常不被称许。

1.2 医院危机管理

医院危机管理指的是广义上的危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危机处理过程,也是对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的预防、处理和总结的过程,是一个闭合回路的管理过程,具体可分为危机发生前兆阶段、紧急阶段、持久阶段、处理阶段和反馈阶段,如图1所示。

(1)前兆阶段:危机发生前各种危机先兆出现的阶段;(2)紧急阶段:关键性的事件已发生,时间演变迅速,出人预料;(3)持久阶段:事件得到控制,但未得到彻底解决;(4)危机解决阶段;事件得到完全解决;(5)危机反馈阶段:对整个事件进行反馈总结,预防下次危机的发生和为以后危机处理提供经验。

2 建立医院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相对而言,医院属于危机事件风险较高的组织,尤其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医院更是各类危机的高发地带。据新京报2004年6月29日报道,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近3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因此,加强危机管理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个运行良好的医院危机管理体系首先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目前,我国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都缺乏预防危机、化解危机的内在机制[2],而危机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涉及到医院在不同环境中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内容,科学的危机管理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其次,危机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组织管理的绩效水平。众所周知,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导致医院系统内部的无序和系统失衡;从而影响医院的总体服务效果。实施危机管理则可以保证医院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运行。最后可以防止组织老化,使组织之树常青的关键所在[3]。经济学中的“帕金森”定律认为,自从组织成立之日起就日渐倾颓,也就是说组织存在的最重要职能便是防止自身老化,而危机管理则是针对医院发展中面临的威胁和遇到的危机进行管理,在不断发展中把握组织的前进方向以及解决组织中因发展而不断产生的问题,从而保证组织能够长期良好的运行下去。

3 我国医院危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3.1 缺乏医院危机管理意识

我国医院管理者,特别是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普遍任职时间有限,在任职期内片面的强调发展,盲目地追求规模与效益,一般很少考虑在医院效益快速增长时存在着的潜在危机。此外,医院职工也缺乏危机意识[4],在危机发生时,应对危机和风险时依赖思想严重,对于感觉到的医院危机,医院管理者不是主动带领全院职工去及时预防和解决[5],而是被动的依赖上级部门给予帮助和协调。

3.2 缺少专门的危机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

由于对危机管理意识和识别能力的缺乏,必然导致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组织和相关机构人员,缺少相应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6],从而导致每个管理环节没有形成相应的反危机计划和措施,更谈不上危机事件的演练。

3.3 医院综合处理危机能力差

医院在危机事件到来时,机构处理不及时,没有一个核心的协调机构,相关机构人员反应缓慢,应急措施不当,公关能力不强,协调能力不够[7],不能迅速有效地度过危机,减轻危机对医院的影响。

3.4 医院危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

由于医院没有相关的危机管理机构和组织,在医院的管理中就不能把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相关的管理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这样导致在危机发生之前很难发现特定潜伏期的种种外部表征,而在危机暴发后处理过程中往往仓促上阵,形成撞击式的被动反映模式。同时,也没有一个快速的危机反应机制[8],各危机管理部门之间彼此独立,完全没有一个整体的应对机制,造成对需要各种资源协同运作的复合型危机的快速反应的效率非常低。

3.5 危机管理的信息流通机制不健全

危机发生后,媒体往往是公众及时了解相关真实情况的主要来源。危机发生后医院要通过相关组织发布与危机有关的真实、准确和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事和采取的措施,满足人们在危机发生后对信息的渴求,及早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防止事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稳定相关人员的情绪。但现在的医院往往是危机发生后,医院为开脱自己的责任和逃避法律制裁,阻挠媒体公正介入事件报道,不让公众了解危机事件真相,另外部分新闻媒体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人为制造热点、炒作新闻[9],也加重了危机的发生。

4 对建立医院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议

4.1 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

一个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形成,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牢固的危机意识,要在现代医院文化建设中融入危机文化,建立危机管理教育制度,对员工不断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强化危机理念和忧患意识[10],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让他们了解危机的特征、危机暴发的规律和危机巨大的危害性等等相关知识,培养其危机意识,另外,定期的一些危机演习也十分重要,可以让工作人员参与到实际行动过程中去, 真正感受危机的破坏力和处理好危机的重要性,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

4.2 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危机管理需要统一的领导机构来指挥, 需要动用各种资源和力量, 需要常态的管理战略、政策和机制。因此一个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的建立十分重要,它可以协调医院各方面力量对危机进行处理,同时建立一系列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用来保证医院危机管理体系有序高效运转,保证在危机发生时,医院能够做出快速积极的处理。

4.3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医院的危机管理工作,必须有一个完整、可行的危机预警机制,它可以帮助医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危机事先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做好应急准备,选择最佳应对策略,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介入,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协同运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医院应投入人力和物力,研究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并据此拟定不同的应变预案,这个预案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能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有组织、有次序、冷静、自如的应对。首先组织上要落实, 不能束之高阁, 硬件上要有保证,应急队伍要有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在危机发生时能很好的应对。

4.4 加强医院人员危机管理能力培训

有了机构和制度上的保障后,需要对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各类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在应对危机事件过程中,保证医院快速、高效发挥其功能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运用知识和技能处理意外情况的素质[11]。同时需对医院管理者进行危机管理理论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院危机管理队伍。

4.5 积极应对和正确处理危机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坚持时间性和实事求是原则。速度是关键,当危机来临时,管理者必须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了解事情真相,启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不能回避、等待、拖延。若决策迟缓,就会失去良机,失去支持。实事求是是根本,作为危机管理部门尽快查明真相,确认危机造成不良后果的性质、程度,正确把握危机处理的基调,积极认真的处理发生的危机。

4.6 良好的信息发布机制

信息发布主要指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在信息发布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口径统一的原则。由于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反应敏感,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处理不好容易误传,形成不利于事件处理的舆论。因此,医院应重视与新闻媒介的合作,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新闻媒介的关系。在危机发生后,医院要建立新闻办公室,指定专门的发言人,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介真实诚恳的提供最新的危机信息;通过媒体,让社会了解事件的真相、医院的态度;如果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应及时予以指出并要求更正,以消除公众的压力和恐惧感,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口径必须高度统一,不能提供互相矛盾的信息,否则信息发布也会变成危机。

4.7 建立危机反馈和评估体系

危机的反馈学习系统是整个医院危机管理的最后环节[12],通过调查分析评价危机事件处理工作,找出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落实到实处,只有认真落实了各项改进措施,才能避免类似危机事件的发生,即使下一次危机事件来临,也有了应对和处理危机的经验和能力。危机并不都是坏的,如果处理的好,就能变“危”为“机”,增进医院和公众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树立医院新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另外,危机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它可以促使医院改革、创新和发展,改善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医院抗御风险的能力。因此,若医院加强危机管理,就能让危机成为良性危机,变危机为机遇,为医院发展赢得新的契机。

摘要:文章阐述了医院危机管理的原理和意义,分析了中国医院危机管理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良好的医院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医院,危机管理,体系,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杨华,颜廷杰.现代医院危机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00-202.

[2]赵伟.公立医院危机管理的现状与系统设计[D].山东:山东大学,2007.

[3]叶林书.现代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87-91.

[4]董强,栾霁冬.谈医院危机管理及其干预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2):39-40.

[5]曹君君,于淑英,刘玉春.重视危机管理减少医疗纠纷[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14-16.

[6]崔国生.我国医院风险与危机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6(4):263-265.

[7]翁振群,王飞.浅谈现代医院危机管理现状及预警机制[J].当代医学,2007;116(5):19-20.

[8]曹尔澄.危机管理与综合医院应对危机的策略[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3):131-132.

[9]张敦智,张广汉.以媒体采访突发事件之视角探讨医院危机管理——以台湾省某综合医院为例[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58-60.

[10]闻德亮.现代医院的危机管理策略[J].现代医院管理,2005,3(9):16-19.

[11]辛衍涛.加强医院危机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0):685-687.

8.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篇八

【关键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完善

医院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医院的发展规划,又可以督促医院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可持续发展,目前唯有提高管理水平,而提升医院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正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

一、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1.预算制定不够科学。由于固有的观念的限制,医院管理者认为预算制定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并无关系,财务人员得不到全面的信息支持,导致预算的制定具有局限性。而财务人员本身对预算的制定也不够重视,医院预算没有专人进行管理,仅仅作为一项年年都在做的工作。制定预算一般在下一年度的工作开始之前,由财务部门根据目前年度的医院收入状况大概的估计下一年度的收入水平,以此为基础,在征询了管理层下一年发展计划的情况下,预估一个增长率,在此基础上作出一个增量预算,然后再根据收入制定一个相平衡的支出预算即可。至于来年收入的实际情况是否与财务人员的主观估计一致,有差错如何进行修正则不在预算制定者的考虑范围之内。在发生支出时也不会与支出预算相比较,只要有支出即认定为合理的。预算工作虽然完成了,然而仅仅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项工作任务,即没有得到管理层的重视,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事前控制作用。

2.考核机制不合理。医院在预算实行的具体过程中没有制定指标给相关科室的考核工作提供参考,不合理的考核机制让各科室之间互相推脱,用消极的工作态度来完成预算工作,科室管理人员不能够实现科室预算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以及平衡性,医务人员也不够重视预算的重要性,预算方案中的最终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完全的实现,在分析预算差的时候也只是把最终指标以及实践情况简单的进行计算,不能够从这样的差异表现中找到根本因素,更不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改善措施,预算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了应当具备的严谨性以及权威性。此外,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医院不具备奖惩制度,预算管理工作完成出色的科室没有相应的奖励,而工作达不到标准的科室也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医务人员对于预算管理工作自然没有充分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预算管理在医院的实践以及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1.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势必要对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目前不少医院仍然使用的是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这样的预算编制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医疗改革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医院财务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运用增量预算、零基预算与动态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模式,才能准确科学的制定预算。在制定收入预算时采取增量预算的办法,结合科室实际,合理参考上年收入,促使科室保持患者均次费用的稳定,依靠病人数量增加促使科室收入增加。医院层面要综合考量科室工作现状及来年影响因素,运用科学方法,合理测算科室预算年度工作总量及医疗收入目标,从而达到改善医疗收入结构,控制病人均次费用的目标。对于支出预算中的业务预算,由于与收入预算有极大的关联性,编制时采取零基预算的方法,控制各项医疗活动中的物资消耗,并把成本费用指标逐层分摊到各病区、门诊。编制时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到各科室内部讨论中去,听取各科室意见,站在科室的角度综合考虑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客观地根据科室业务发展的需要,按科室确定支出预算和物资消耗标准,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

2.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应当在医院内部完全的展开来,就要运用合理的考核机制来实现。运用考核预算业绩来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制约以及激励作用,而医务人员也会被激发出最大的积极性来为医院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有关预算考核的形式以及流程,应当是由预算管理中心提出,并且进行组织和实行。各个科室上交以财务信息系统相关数据作为基础的情况分析,并且要分析其差异存在的表现以及形成因素;预算管理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合作完成考核;预算管理中心把预算工作考核成果递交上级管理人员;上级管理人员通过考核成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正式开始执行通过的考核成果。

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医院领导要给财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再教育的机会,全面促进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财务人员应充分借助信息化工具,不仅使用软件设计和编制全面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也可借助软件,设置预警平台和内控点,实时的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在预算执行中让各预算执行部门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预算执行情况,将编制、执行和考评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进行事前控制、事后监督,及时有效的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保障医院全面预算的实施。

三、结语

我国医院紧跟医疗改革的步伐,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作为医院管理方法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促进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建立,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谢佳娜.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关键点讨论.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6).

上一篇:2015年度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责任状下一篇:当今中国社会人文与科学态度小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