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形象

2024-06-20

高考小说阅读形象(共8篇)

1.高考小说阅读形象 篇一

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题导学案

一、高考典题导入

(2016高考全国卷2)阅读下面文字,解决文后问题

战争【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喜欢读书,待人礼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她的声音很柔和。

②饱受苦难,热忱坚强。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

③真诚善良,敢于信任。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④厌恶战争,热爱生活。儿子死于战争,她讨厌战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母亲聊聊天,寂寞中,追求纯真的爱情。(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二、考查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③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三、答题模式(分两步走)

①用一个词或几个词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概括 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例:(2011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高&考%资(源#网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问题】“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四、拓展练习

(一)(2015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柄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诮简要分析。

(二)(2015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垫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揉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 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 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倚,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 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稳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 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 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措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札子不是 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 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 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孔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 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这下老范明白了 :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渓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和老注一起张罗私墊,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 说?但A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乳语,何劝之

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 的庄嫁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栩看牲口,管家老季艰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僅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域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頃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姓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 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霣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地 锦 聂鑫森

①景影夫妇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柬。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

②景影夫妇太喜欢这套新买的房子了,虽说是二手房,虽说只有100平米,虽说与彼此上班的单位有着不短的距离。但是这栋楼的外墙爬满了地锦,让呆板的水泥钢筋结构墙散发出无限生机。景影五十有五了,是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之后又在园林管理局当技术员、工程师,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如今是副局长了。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生得小巧玲珑,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词和散文,年纪大了却常常萌发少女的情怀,这很难得。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毛病了。”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

③这栋楼只有6层,所以没有电梯,年岁在20年以上。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景家住在5楼,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厨房的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向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

④这地锦使景影浮想联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细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景影完成这个报告的初稿,是在地锦送绿的书房里。第一个读者当然是老伴刘欣。刘欣边看边念,每到妙处必大声叫“好”,然后说:“景影,我要为地锦口占一首诗。可惜,它不能录入你的大文,遗憾。题目是《咏护墙植物地锦》:地锦铺荫绿满墙,万家安乐笑炎凉。最珍春雨潇潇夜,叶叶歌吟湿舞裳。”这回轮到景影喝彩了:“好,言近而旨远。可叹我无诗才,不能唱和。但愿这个报告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大力推广,则为大幸。”

⑤报告呈上去几个月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景影很惆怅。社区忽然贴出通知:将组织专人,把各住宅楼外墙的地锦全部清理干净,以便美化环境,参加全市“美丽家园”的评选活动。景影感到很惊愕,这真正是瞎胡闹。一打听,是省里一位领导,在市里有关部门陪同视察时,随口说了一句“要显出外墙本色才有整体美感”的话,于是层层认可,雷厉风行遵命照办。

⑥景影雷急火急去了社区的管理办公室,对一位年轻的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道理,关键词是:决不能清除地锦!女主任漠然地看着景影,然后说:“上头有指示,我能不办吗?再说许多住户都同意哩。你想想,我得请人,得发工钱,还要刷涂料,我愿意吗?”景影大声说:“别人同意,我不能阻止。但我家的房子,当然包括外墙,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的私有财产。我家外墙的地锦,决不能清除!谁敢清除,我上法院告谁!”景影说完,气冲冲地走了。一栋栋楼外墙的地锦,被清除干净了,再刷上白色的涂料。只有景影家的外墙,还留着一片地锦,如白色波浪中的一个绿岛,格外扎眼。景影对老伴说:“我就守望着这一片绿色,可奈我何?”刘欣默默不语。

⑦有一天,正好儿子、儿媳回家来吃饭。刘欣对景影说:“你早出晚归,社区的许多闲话你听不到。”“嚼什么舌根子了?”景影问。“国人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原本互不打交道,但因我家不肯清除地锦,便成了一个议论的焦点。他们说:这家牛,因为男人是园林管理局的副局长,副处哩,谁敢去惹他!”刘欣淡淡地回答。“屁话!这是简单的维权,与当副局长何干?”景影叫着。刘欣接着说:“还有人说,小偷喜欢到有权有势的人家作案,他留下绿的标记,可以直奔其家,不致大家受难。”景影气得一拍桌子,吼道:“这是什么混账逻辑!我若是贪官,有的是钱,还买这二手房干什么?”吼完了,无力地坐下来,连连叹气。儿子、儿媳忙说:“爹,我们也担心哩。万一小偷上门,偷不到值钱的东西,又正好撞着你们两个老人,撒气行凶,得不偿失啊。”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

⑧刘欣马上走向摆放座机的地方,拨号给社区管理办公室,说:“我家外墙的地锦,你们去铲除吧。”

(选自2014年9月4日《文艺报》,有删改)

3、简要概括并分析景影这个人物的形象。

(四)(2014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古 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4、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时,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答案】

2、①大方,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随听;②友善,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③有分寸,不再追究老汪的隐情;④识大体,不因银瓶辞退老汪。

【答案】

3、①为官清廉,上下班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自己让房。②乐观开朗,家庭生活充满情趣。③生活理念绿色,撰写报告推广培植地锦。④为人正气,拒绝清除自家房子地锦;面对现实,心灵痛苦却又无可奈何。

【答案】

4、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2.高考小说阅读形象 篇二

一、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易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常见的命题方式: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 (或社会环境) 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 3、小说几 次写到“ 某某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自然环境 ,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社会环境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环境描写的作用 (有一些套话):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某种气氛;5推动情节发展。

二、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常式题型

(1) 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如安徽卷《茶垢》第8题:“这篇小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

解题思路:

1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2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2) 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如08年浙江卷《乌米》:“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小说矛盾冲突、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三点交织起来考虑,才能更好的把握情节。

情节的作用一般为四点:首先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一就开头部分来说有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二就全文来说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三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引起读者思考和回味的作用;四是线索作用。其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题型:1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2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特别是那些“以小见大”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四,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常见的命题方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 (某一个问题) 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情节与环境追问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

五、品味语言特色

1、解答这类题的方法: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2、语言描写的作用:有表现力、感染力,凸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1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2作品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鉴赏写作技巧

3.高考小说阅读形象 篇三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很注重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对小说人物形象考查的题型一般以如下几种为主:(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小说人物的这些考题类型,我们做题时只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即可轻松应对: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三是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四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知识】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准确解答有关人物形象的高考试题,还应先了解相关的知识。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习惯上我们把主要人物叫“主人公”。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一篇(部)小说整篇(部)都是围绕着他(她)展开的。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她)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①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②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我们阅读小说时要能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他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还要能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典型题例】

一、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法(答“讽刺的方法”也可给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能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进行分析。

我们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全文,依据问题具体分析。在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差拨是一个主要人物。能回答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把握住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行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将差拨的这些性格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获得第一问的答案。

我们通读小说,不难发现,作者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鲜明而富有表现力。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差拨满脸淫威,对林冲又是辱骂又是恐吓:“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得到林冲的银两后,立刻满脸堆笑,夸林冲是好男子,“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并为其出谋划策,安排轻松差事。作者运用漫画式笔墨,在鲜明的对比中,将差拨这一势利小人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含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二、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第17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解题点拨】母亲虽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但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较多,我们从这些描写中完全可以把母亲的形象分析出来。母亲不像“父亲”,已经是一个脱离了父亲概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考生对“母亲”形象的把握,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感觉到这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一个精心设计。对次要人物形象的读解,也应该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的常识。但试卷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却基本上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除“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外),这样的阅读要求,是否恰当?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如果能将这些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考点精练】

蝴蝶翅膀上的爱

于强

冷战时期,一堵高墙将美丽的柏林一分为二。12岁的玛丽与爸爸阿里克就住在离高墙不远的一座小房子里。

这天是周末,玛丽兴冲冲地回到家。放学时,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做一只蝴蝶标本。

玛丽和爸爸好不容易在小树林里捉到一只蝴蝶,玛丽小心地把蝴蝶捉出来,用针钉把它固定在了标本盒里。突然,玛丽大叫起来:“爸爸,你快看,蝴蝶的翅膀上有字。”阿里克以为女儿在开玩笑,可当他接过标本盒仔细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蝴蝶的翅膀上果然有一行细小的字:“7月20日,晚上10点,辛克尔公园……”后面还有几个字已经看不清楚了。

天哪!这蝴蝶翅膀上的字会不会就是间谍们的杰作?阿里克心中既兴奋又害怕。根据当局的法令,举报间谍会得到重赏。阿里克不想要金钱和奖赏,只想让妻子从监狱里出来。十多年前,阿里克夫妇怀抱还在襁褓中的玛丽,企图爬过柏林墙,去过向往的自由生活,结果妻子被当场抓获,以叛国罪送进了监狱。十几年来,阿里克无时无刻都梦想着妻子重获自由。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阿里克捧着标本盒,心里非常激动:只要向当局举报这个用蝴蝶传递情报的间谍,妻子肯定会得到释放。而根据蝴蝶身上的提示,间谍可能在7月20日晚上,去辛克尔公园秘密接头,自己如果提前埋伏在那里,一定能发现那个间谍的真面目。

20日晚上10点钟,阿里克提前来到辛克尔公园,找了处比较隐蔽的高地躲了起来。阿里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屏住呼吸。突然,在明亮的月光下,一个男人从树林里走出来,站在空旷的草地上四处张望,还不时地看手表,仿佛在等人。由于光线太暗,阿里克怎么也看不清那个人的面目。

几分钟后,男人从衣服里掏出一只小盒子,取出一块小蛋糕。他在蛋糕上插上蜡烛,然后掏出一张生日卡,小声唱起了生日歌。歌唱完了,男人将蜡烛端起来将蜡烛吹灭。那一瞬间,阿里克惊奇地发现,他竟然是自己的邻居——昆虫学家森特。

森特烧掉生日卡片后,才慢吞吞地离去。公园里静悄悄的,只剩下阿里克,揭开了这个间谍的真实身份,反倒让阿里克犹豫不决了。

森特是个好人,他不但是个昆虫学家,还是个出色的大夫。当年霍乱在柏林肆虐时,森特整天忙碌,免费给大家量体温、送药片、打预防针,有时半夜里也要出诊。如今为了救妻子,要去举报森特,阿里克真有些于心不忍。

这天晚上,玛丽突发高烧,阿里克请来了森特。森特为玛丽打了一针,不到半个小时,玛丽退了烧。阿里克为了表示感谢,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好酒与森特对饮起来。不久,森特喝多了,他竟凑到阿里克的耳边说:

“老伙计,你……你也许不知道,其实我是个间……间谍。”

“啊?”阿里克装出惊诧的样子。森特大肆吹嘘他的本事,说他已经当了几十年的间谍,杀过不少人。他养的蝴蝶拥有一种特殊品种,他们只对紫兰花感兴趣,只要他在蝴蝶翅膀上写上情报,将它们放到野外,蝴蝶就会自己飞到种了紫兰花的同伙家中。

原来如此!阿里克恍然大悟。考虑再三,他终于走进了警察局的大门。

森特被逮捕了。三个月后,他以间谍罪被处决。随后,因为阿里克举报有功,他的妻子被提前释放。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柏林墙随着祖国的统一,不久轰然倒塌。阿里克一家也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

一天,突然有人敲门,是一个陌生的老妇人。老妇人取出一只盒子,交给他:“这是我儿子临终前托我交给你的。由于我一直生活在高墙那边,没有办法见到你,如今我终于完成了他的遗愿。”

阿里克吃惊不已,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是20只蝴蝶标本,每只蝴蝶的翅膀都写满了文字——

亲爱的兄弟阿里克:

其实我并不是间谍。当那道该死的柏林墙竖起时,它分离了我和我的母亲。虽然我与她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同一条街道,却犹如相隔万里。警察、狼狗、铁丝网、机关枪……把我与母亲阻隔在了两个世界。我与母亲暗地里商定,用喜欢紫蓝花的蝴蝶传递信件,想不到此事竟然被你发现了。你也许不知道,在辛克尔公园,其实我已经看到了你。你躲藏的地点实在是太糟糕了。那天晚上,我是去给母亲庆祝生日的,我相信在那里点起蜡烛,母亲会在高墙那边看到我的烛火,听到我的祝福与祈祷……

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要冒充间谍?事情很简单,我不愿意让可爱的玛丽和我一样,承受失去母亲的痛苦。我得了癌症,快要死了,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一位母亲回到她的孩子身边。阿里克,我不怪你,换了是我,我也会那样做。

阿里克满脸泪花。

1.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你从蝴蝶翅膀上读到了哪些爱?

2.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的词“机会”和“如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3.在文中找出与“因为阿里克举报有功,他的妻子被提前释放”相照应的句子。

4.文章对阿里克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

5.阅读全文,请你对森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考点预测】

3号床的那个男人

朱砂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男人。

男人姓苏,30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男人是本市菜农,城市扩建后被征了地,用补偿款开了一家沙石料厂,阔绰的出手与邋遢的外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暴发户。

男人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每天坐在桌边大快朵颐,真想不通他怎么就那么爱吃肉。而且,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他便当仁不让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与3号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手术。儿子上小学,男人靠种地和养些鸡鸭过活。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是那个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的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日,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3号床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3号床的男人,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自己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3号床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3号床的男人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新鲜的,有多少要多少。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挖。男孩很勤奋,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3号床的男人总是照单全收。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几个应季的水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多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3号床的男人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每个2毛钱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卖给男人。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接受了。从医院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3号床的男人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及至走近,我才发现,他倒掉的竟是蝉蛹!男人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我疑惑地瞅着男人。“嘿嘿……”男人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接济着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男人粗糙容颜的背后,竟有一颗如此细腻而温软的心。

1.文章第一段说:“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男人。”这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第二段对男人进行了什么描写?突出了什么?

3.本文虽短,但在人物塑造上却极有特点。请你从文中涉及到的两个男人——3号床的男人和1号床的男孩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特征。

4.本文极力写男人邋遢的外表和大大咧咧的性格,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男人仅仅是这样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误区提醒】

从以往的阅卷中发现有些考生在做这类题时常犯如下错误: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这些错误是我们应引以为戒的。为了少犯或不犯错误,我们做题可按如下思路来进行: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

考点精练:1.阿里克对妻子儿女的爱、森特对阿里克一家人的爱、森特对母亲的爱。2.“机会”是指阿里克可以通过举报间谍来使自己的妻子提前出狱;“如此”是指阿里克在公园里发现翅膀上带字的蝴蝶的原因。3.只要向当局举报这个用蝴蝶传递情报的间谍,妻子肯定会得到释放。4.在发现蝴蝶翅膀上有字时,他的心里是“既兴奋又害怕”,他为这件事可以使自己的妻子提前出狱而感到高兴,又为这件事的危险而害怕;当他得知那个间谍就是森特时,他又“犹豫不决”,因为在他看来森特先生是个好人,他不想因为自己而害另外一个好人;当他听到森特喝多了酒以后说的一番话时,他下决心举报他。5.有医德,富有爱心的出色的大夫;爱母亲,敢于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阿里克一家人的团圆的好人。

考点预测:1.“我”为什么要讨厌3号床的那个男人呢?作者把自己对那个男人的感受提到前面来写,这样通过悬念的设置,就激起了读者的兴趣,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也很自然地开启了下文,过渡到下文的描写当中去。2.对男人进行了外貌的神态描写,突出了其阔绰的出手与邋遢的外表。表现了“我”对他的讨厌。3.1号床男人:这是一个农民形象,有阔绰的出手、邋遢的外表、大大咧咧、喜欢吃肉的特点。但是他却有一个细腻而柔软的内心世界。他想周济1号床的病友,怕伤人家自尊,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花高价买蝉蛹,说明他具有朴素但又崇高的内心世界。1号床男孩:这是一个很懂事的男孩,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的热水供应。男孩聪明,很有孝心,能找到赚钱的途径孝敬母亲。4.不是的,他还是一个粗中有细、富有爱心的人。这从他的话“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可以看出来。其实他早就想周济1号床的病友,但是怕伤人家自尊或者人家不接受,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花高价买蝉蛹,以此来周济他们一下,让他们心安理得地收下钱。5.采用了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总结了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有力地突出了男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4.高考小说阅读形象 篇四

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尾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准确审题] 对小说结尾艺术的考查,一般的提问方式有: ①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②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③请分析小说结尾处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④×××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⑤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审题时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

(1)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单一问:只问结尾段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如“提问方式”④只问情节。综合问:只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2)审清题型。有分析题,如“提问方式”①③④;有探究题,如“提问方式”②⑤。[规范答题](1)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2)要把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与情节结构安排的欣赏、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等角度综合起来,真正提高阅读结尾艺术的鉴赏水平。

(3)答题时,依然从小说的结尾、结构、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答题。①点明结尾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完整等。②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③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④点明主题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结尾还有读者作用,如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答题模板

结尾特点+结构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

(2015·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倒插门 赵 新

老汉的名字很特别,叫凑合。

女人去世后,凑合老汉就跟着大儿子立春一起生活。凑合老汉原本打算单打独斗,自炊自食,这样可以自己做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可是他不会做饭,他一做饭就心里发慌,手忙脚乱,那饭一顿生,一顿熟,一顿硬,一顿软;有时候忘了添水,把锅烧得通红;有时候吃不出味道,原来忘了搁油搁盐。所以万般无奈,还是跟了立春过。

这天早晨,立春把一碗饺子递到凑合手里。那饺子一闻就香,凑合也饿了,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致勃勃。

立春问道:爹,好吃?

凑合说:傻小子,饺子还不好吃?常言说饺子香糖瓜甜,江米粽子粘又粘„„ 立春笑了:好吃就好。好吃我们还给你包。爹,我问你一句话,咱们村选举村长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

凑合点了点头。凑合觉得村长的事情离自己很远,大家选上谁算谁,选上谁都好,自己保证听从使唤。

立春却很认真:爹,咱说好了,选举那天你投我一票!

凑合的手猛地一抖,两只筷子“啪啦”一声落到了地上。凑合心里想,我的儿啊,就是讨吃的二狗能当村长,你立春也不能当村长,你做人太自私,有什么好处光往自己怀里搂,名声也不好„„凑合捡起地上的筷子说:小子,这当村长有什么好处呀,光开会,光动嘴皮子,光费脑筋,我看还是不当好!

立春往他跟前凑了凑:爹,你知道什么,当村长当然有好处,有了权什么都有,这么大的村子这么多的人,咱说了算数!

凑合说:可是村长得担责任呀,你有那个本事么?

立春说:什么责任不责任,当上我就有本事了。爹,你必须投我一票,谁叫你是我爹哩!凑合再也吃不下去了。

村野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阳光灿烂。凑合拿了锄头走到麦田里时,二小子立秋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把老汉拉到田埂上坐下,挨着他的肩膀说:爹,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爹说一说。

凑合点了一袋烟,让立秋把话说下去。

立秋开门见山:我看爹过得凄惶孤单,想给爹找个白天做饭、夜里做伴儿的人。凑合的心猛地动了一下。

立秋说:爹跟着我哥吃饭,寄人篱下,可不是长法。我嫂子那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指鸡说狗,爹还得看她的脸色,心里憋屈不憋屈?

凑合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立秋说:爹,我老丈母娘今年才五十六岁,听说她愿意再往前走一步,找个老实厚道通情达理的庄稼人,我看你就很合适。

凑合激动了,那老太太他见过多次,长得白白胖胖清清爽爽,心眼儿好得光想别人不想自己。有她做伴儿当然好,可是人家愿意不愿意?

立秋说:爹要同意我就去她家里一趟,听听她的口气。估计希望很大,她在我们跟前老是夸奖你,说你人性好身体好,是个吃苦耐劳靠得住的人儿。

凑合激动得坐不住了,立起身来红着脸问:小子,你哪一天去?

立秋很沉着:不着急,我准备咱们村选举以后再去。爹,这次选村长,你可要投我一票。凑合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立秋:爹,听说我哥也想当村长,你千万不能选他,他在村里名声很臭!立秋走了。看着那个背影,凑合心里很不是滋味。

凑合想,亏你说得出口,我给你投票,你给我说媒,拿着选举做交易,这是什么手段?这是什么品质?

凑合又想,要不我就投他一票,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两全其美,花好月圆,他也高兴,我也欢喜。

凑合又想,不行不行,立秋当村长绝对不行,立秋特别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醉,喝醉了张牙舞爪很张狂,舞棍弄棒很吓人,只怕闹出大乱子!

晌午回家吃饭时立春问他:爹,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立秋都和你说了一些什么呀,你们两个嘀嘀咕咕好半天?

立春很不满意地说:爹,你在我们家吃饭呢,你不能胳膊肘子往外扭,你不能选他而不选我,记住啦?

凑合说: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

选举那天会场里没有凑合。有人给凑合请假说,别等他啦,他看望立秋的丈母娘去啦,可能要在那里住几天。有人马上笑了,插嘴说:哟,孤男寡女,他这不是倒插门吗?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品中老汉名为“凑合”,有深层含义。这个名字暗示了老汉不善料理自己生活的特点,同时反衬了他在是非问题上决不凑合的性格。

B.小说题目是“倒插门”,但全文主要情节与“倒插门”没有关系,这并非失误,而是作者故意为之,他是要借这样奇异的题目吸引读者。

C.“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这一细节表明立秋说中了老汉的心事,暗示了凑合老汉跟着儿子立春过生活的不如意。

D.小说写立秋出场,是“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忽然”说明他的出现令凑合老汉感到意外,“闪”字则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E.小说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凑合老汉说的“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一连三个“记”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不准确,作者以“倒插门”为题,确有引起读者注意的意图,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倒插门”显示了凑合老汉宁可背上“倒插门”的名声也不选儿子当村长,从而表现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凑合的特点。D项,错在“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这不是写他的敏捷,而是在表现他的鬼鬼祟祟。E项,“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情态”不对。老汉连用三个“记”,实际是不耐烦的表现,是急欲让儿子停止劝说。

答案:AC。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选D、E不给分。2.小说中凑合老汉的形象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先写老汉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最主要的是不会做饭,这样才有后文跟大儿子一起生活的内容,这表明他不善于打理生活的特点。小说的主要事件是老汉因为两个儿子有各自的缺点而不愿意选他们当村长,如果有缺点,即使自己的儿子也不能投他票,这体现了老汉的坚持原则。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二儿子说老汉在大儿子家受憋屈时老汉轻声叹息了一下,这可以理解为默认了事实,但老汉在大儿子家受憋屈从未对人提起,这表现了老汉委曲求全的形象。小说的最后老汉没有出现在选举现场,选择了逃避,这表现了老汉讲究策略的形象。

答案:①耿直(或:坚持原则)(或:不徇私情)。他认为两个儿子都不适合当村长,所以不投他们的票。

②不善打理生活。连做饭这样的事他都做不好,只好跟着儿子过。

③隐忍,委曲求全。虽然遭儿媳冷嘲热讽,他并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地忍受。④讲究策略。对两个儿子的请求不明确表态,投票时缺席。(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3.凑合老汉在听了两个儿子的游说之后,反应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老汉在听了大儿子要选村长时先是吃惊地把筷子都弄掉了,然后又告诉大儿子当村长没有什么好处,还要担责任,这其实是在委婉地拒绝儿子,表明自己不同意选举他,因为老汉了解自己的儿子,他自私、名声差。二儿子要当村长让老汉“凉了半截”,他也不愿意选二儿子,因为他爱喝酒,喝过酒耍酒疯,并且还把给老汉说媒作为交换条件,体现他人品不好,但老汉对选二儿子还是有犹豫。小说写出老汉对两个儿子的不同反应,一则能反映出两个儿子的特点,二则能避免情节重复,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

答案:①听了立春的游说后,凑合老汉很吃惊,委婉地表示不同意。因为他心里认为立春太自私、名声差。(2分)②听了立秋的游说后,凑合老汉也不同意,但有所犹豫。不同意是因为立秋爱撒酒疯,而且看出立秋人品不好;犹豫是因为立秋说媒的事让他动了心。(2分)③作用:写出反应的不同,可以避免小说情节重复,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生动。(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4.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简述其作用。(8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意蕴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写老汉没有支持任何一个儿子,而是选择到亲家母家躲避,从而落得一个“倒插门”的称号,这与小说的标题相扣,使题目在小说最后得到落实。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老汉的躲避是“不凑合”的表现,在大是大非面前老汉还是能坚持原则的,这更加展现了老汉耿直的形象。小说的结尾有“既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正是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结尾引用村民的话,显得富有生活气息,并具有幽默风趣的色彩,体现小说农民式的幽默智慧。

答案:①从情节上看,点出了两个儿子向凑合老汉游说的结果:凑合老汉不同意他们当村长,不肯为他们投票。同时暗示了凑合老汉得罪儿子后的最终归宿,为老汉的人生添加一抹亮色。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结尾显示出凑合老汉有点儿狡黠,使老汉的性格更丰富,形象更鲜明。

③从结构上看,最后一句扣住题目,使题目有了着落。

5.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五

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一)环境描写 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2..答题指要

⑴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⑵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⒈ 情节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 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 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 刻画人物性格。⑺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2.情节的特点 ⑴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答题指要

(1)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⑵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 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⑵ 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5.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4.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分析写作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⑵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4.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⑵ 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5.分析小说的标题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3)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品味语言特色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1.常见题型: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散文答题技巧

散文分类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熟悉出题类型

1、“作用”题

近年常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形式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题型: “……用意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1)修辞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或段落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分析,表现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效果。知识积累:掌握《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

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

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便于领会主题。(2)表达方式作用题

题型设置:一般针对句子或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知识积累:把握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

记叙 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顺叙: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议论 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说明(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 :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 :使说明条理清楚)。

描写 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抒情 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3)表现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知识积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

悬念:照应、伏笔、渲染、象征、抑扬、对比、以小见大、铺垫、虚实结合、反衬等(4)重点句段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章中重点词、句子、重点段落设置命题。知识积累

文中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

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

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

③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5)人称变化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设置考题。

——解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鉴赏散文作品形象——直指形象(特征)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文中刻画的某某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描写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3、评价散文思想情感——直指情感(主旨)

作者借……表达了/寄托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

(一)本文有哪些“情语”

(二)本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有何特点?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4、品味散文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赏析语言题:手法+手法分析+句子含义(找关键词)

5、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6.江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导 篇六

江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导

(一)、标题作用题

例1:本篇小说以“棋子”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小说以“棋子”为题,表现了利用与被利用、设计与被设计的双重关系和深刻寓意,突出了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创意。②小说以设宴和应宴为主线(明线)安排情节,以如何设宴和应宴作为计策巧妙构设,使小说张弛有度、收获自如,更为深刻地突出了主题。例2:(2009年高考浙江卷)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例3:文章以“无畏的腿”作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以“无畏的腿”作标题,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讴歌了“那人”的英雄品质,而且新颖别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作用【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紧扣情节。

3、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4、紧扣(揭示)主题。

5、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6、象征意味、寓意。标题作用答题样式: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A、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B、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

C、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D、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

E、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F、以“XX”为题,象征了……。对……具有暗示作用

(二)、词语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案: ①显示人物的情态。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例2: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词语作用【知识储备】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词语作用答题样式:词语意义或形象作用+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修饰(描写)了……,运用了……,生动传神。

XX概括了……,表达了……,与文中起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三)、句子作用题

例1:“不过,这世界上,总是有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做了别人的棋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整篇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请客的老板本来是想利用周先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没想到却被心怀不轨的周先成算计、利用。

作用:这句话对小说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句子作用题【知识储备】

1、提示段意(概括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伏笔。句子作用答题样式:句子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这一句突出了……,概括了……情节,在文中起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为……作铺垫(埋下伏笔),概括了……,深化主题。

(四)、段落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例2:(2009学年宁波市期末考试)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答案:①与开头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从“毫无喜悦”可看出多米尼克内心受到了震动,也许此后将有所改变,从“一致恭维”可看出其他人仍将继续下去;③客观而冷静地批判了延续不断的贵族名流浮华虚荣的社交生活。④文章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余味无穷。(写对一处给一分,总共3分)段落作用题【知识储备】

1、紧扣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段落作用答题样式:段落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这一段主要写了……,紧扣主题,在文中起过渡(照应上文或下文、引出下文)作用,为……铺垫(埋下伏笔、提供依据),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五)、环境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例2: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3分)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衬托出老人高大、荒原般的形象。环境作用题【知识储备】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环境描写的思考模式(四级概念整合法):

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

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

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人物性格等)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环境作用答题样式: 环境本身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氛围,渲染(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人物……,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场景

一、场景的作用

1、给全篇“定调”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引导人物出场

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二、风景的意义

1、衬托——对事件起衬托作用(正衬、反衬)

2、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调节节奏和舒缓情绪的作用。

3、营造气氛、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例2: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后半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叙述的好处。

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显得客观,从旁观者的角度刻画老园丁形象,便于通过美貌的夫人转述老园丁的话。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具体描述老园丁观察玫瑰开花的行为,他青年时候的经历,老园丁由玫瑰引出的议论。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知识储备】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小说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

1、人称本身的作用

2、线索作用

3、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

4、形成对比(对照)

5、揭示主题作用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样式: 人称作用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人称本身的作用……,“XX”能起到线索作用,烘托、衬托……形象,突出……,与……形成对比,具有揭示主题作用。

外国小说欣赏·叙述和人物

一、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二、叙述角度:有限视角(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和全知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三、塑造小说人物——贴着人物写

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四、圆形人物——性格复杂、矛盾,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如:王熙凤等。扁平人物——性格单一,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李逵、奥楚蔑洛夫等。

(七)、情节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例2: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这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

画线句具体说明。(6分)

答案:①拍摄别致风景是“他”独自行动的动机,为遇到狼的情节作铺垫。

②“他”不忍抛下摄影机和行囊背包,是“他”被狼逼迫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是“他”在野狼逃遁时及时醒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小说情节发生转折(人追狼)。

情节作用题【知识储备】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作用答题样式:情节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情节交代……,在文中起……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深化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的摇摆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7.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篇七

一、看客的个像

“哼, 老头子。” (看客之一) “倒高兴……。” (看客之二)

无形无影, 但如影附形, 先声夺人, 神秘莫测, 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哼”, 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 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忌之情了。在这里, 不用描绘形象, 也不用添加动作, 仅仅用语言, 简短的六七个字, 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 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 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在这里, 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 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言, 此两句用语虽少, 洞穿力却极强, 讽刺意味也很深。它是对华老栓迷信无知的有力延伸和扩张。

“老栓又吃一惊, 睁眼看时, 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 所以此处用一“又”字。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 (或者来取人血馒头) 。所以他感到吃惊。有人认为, “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 笔者不敢苟同。“几”, 指不定多数。据情形推测, 应该至少三个。与前两个相比, 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 侧重肖像与行动, 而且注意以点带面。“一个还回头看他, 样子不甚分明, 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 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这种变化, 从作家方面分析, 是尽量追求小说的艺术性。从文本世界分析, 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有所推移, 人物心理也进一步加强。“样子不甚分明”, 客观因素在于天未大亮, 主观因素在于为去看杀人而着急赶路, 这是关键。尤其“食物”之比喻, 形容见神, 入木三分, 非画师般的描摹术而不能。可以理解为:好长时间没看杀人了, 如今可逮着一个机会, 赶紧去看, 晚了就抢不到有利地形了。这种变化从读者接受而言, 能让人在阅读时一步比一步感到心灵的震撼。

以上是看客的个像, 主要运用语言和肖像描写。

二、看客的群像

从“老栓看看灯笼”至“几乎将他挤倒了”是群像, 主要写看客的行动和情态。

“仰起头两面一望, 只见许多古怪的人, 三三两两, 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 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群像之一)

“古怪的人”是神情古怪, 似有所期待;行动古怪, 似焦灼不安;目的古怪, 满足久渴的刑肉弑血的欲望。“鬼似的”, 特引人思考。人而为鬼者何?表现了作者对此类麻木不仁者的极度愤慨和贬斥。“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自然, 见多不怪, 积习为常。这就暗示老栓在心理上和看客融合了。此一节, 鲁迅先生以强烈的主观情感贯注于字里行间, 笔调之沉痛透示出所传达信息之悲哀:这就是中国普通人中的大多数, 唉!

“———一阵脚步声响, 一眨眼, 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 也忽然合作一堆, 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 便突然立住, 簇成一个半圆。” (群像之二)

写 (群像之一) 重在用“怪”字来形容, 画 (群像之二) 重在用“一”字来数量。一个看客, 又一个看客, 再一个看客, 三三两两的人, 加进老栓, 再拥进一大簇人, 集合成一堆人。此处纯用漫画式勾勒, 兼以摹声、描形的散文笔法, 雕镂出一个观众如潮的骇人场面。

“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 (群像之三)

鸭子被人用手捏住颈项, 向上提着, 显然是准备屠宰了以供宴筵。可以想见, 这些看客的命运与现在正在被屠宰的、并被做成药用馒头的革命者的命运不会有什么区别。“无形的手”显然指精神麻痹。被清洗了大脑因而不再具备一种自主精神的人, 是最可怜的人。

杀人结束, 在诸看客即将鸟散之时, 作者又回马一枪:“‘这是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 但他并不答应。”从文本语境推测, 或许有人问了, 或许没有人问;也许有一个人问了, 也许有很多人问了。与前文的个像、群像相比, 作者在这里似乎有意写看客的“不定像”。“不定像”是对个像和群像的有意识的综合。在明确化之后又进一步模糊化, 不仅使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看客性格表露无遗, 而且使所有的看客都尽收眼底, 所有的哀愤都攒聚心头。所以, 这一枪是必要的一枪, 是最后一枪, 更是惊心动魄的一枪。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 有其特制的文本背景。可怕的刑场, 恐怖的杀人事件, 凶残的刽子手, 无助的被杀者, 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 但是我们看到, “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8.高考小说的阅读技巧 篇八

一、抓住关键——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在小说中,有许多词语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或形象性。如:“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里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守财奴》)“差不多”“很慈祥”是极有表现力的,这是点破葛朗台卑鄙灵魂和欧也妮极其单纯、善良的重要一语。对亲生女儿,老父亲本应很慈祥,这是人的天性,但老葛朗台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备这种天性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他的眼里,顶多也只能闪过这种“差不多”——其实是与真正的慈祥大异其趣的古怪神气。而欧也妮全无觉察,不折不扣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羔羊。这里对父女两人的形象刻画的确是力透纸背,仅以极简省的话语便勾勒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灵魂。

要抓住关键词语,就必须做到联系语境、反复筛选、稳定注意、不断深化。

联系语境,就是联系上下文;反复筛选,就是对一句话中哪个词语更有助于把理解品味导向深入要经过筛选,而且有时要经过多次筛选。这也就是说,孤立地只看到一句话,是难以确认词语的特定情味的,只有对上下文形成一定的综合了解以后,才能真正把握词语的情味,而且随着综合了解的不断深入,对词语情味的把握也可能有所调整。稳定注意,就是要对某个具有特定情味的词语专心致志地进行思考,蜻蜒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必须让这个词语真正在头脑里打上很深的烙印,不仅通过它唤起上下文中有关内容的印象,而且有时还要唤起某些背景知识的联想,这时对它的理解便会不断深化。

二、紧扣意图——对抽象语句的含义作出正确的阐述与合理的补充。

“抽象”就是不具体。在小说中有许多这样的语句。如《药》中夏瑜有一句名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句话应该怎样具体理解它的含义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夏瑜是在什么地方对谁讲这句话的。他身陷囹固,危在旦夕,还在劝说牢头红眼睛阿义造反,确实反映出夏瑜是一位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然而,红眼睛阿义是什么人呢?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和爪牙,对他宣传革命道理,实在是明珠暗投了,这又反映出夏瑜分不清敌友,颇有些“咸与维新”了,而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伤。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塑造夏瑜这个人物来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的。当然,这句话里还有民主性和民族性的意思。

理解抽象的语句,最好的方法就是使之具体化。不过,这种具体化是要通过阐述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小说阅读时能遵循小说的思路,结合小说的背景,紧扣作者写小说的意图,对抽象语句的含义作出正确的阐述与合理的补充,完善并丰富自己的理解。

三、透过表象——正确领会含蓄语句。

一般说来,小说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和某种需要,作者故意不直截了当地表情达意,而是采用特定的手法表达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的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不是词典中所能查得到的静态意义,这就给小说阅读带来了一些困难。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只要认真分析,细加品味,还是可以透过语言表层,领会到它隐含的信息。

第二,设身处地,由表及里。这也就是说要“入境”。要在对语句涉及的对象,背景、情节了然于胸的前提下去领悟语句的深层含义。

第二,拓宽眼界,展开联想。对小说中含蓄语句的理解,如果囿于语句本身,即使是苦思冥想,也难悟真谛。这时就需要从更为广阔的背景出发,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作连贯的思索,深入到语句内部,悬揣作者的意图。

第三,分析修辞,意会言外之意。小说中常常借助于各种修辞手法,在语句的含义上留出一些空白让读者补充、回味。这种意会言外之意的过程,不仅能锻炼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培养精细和敏锐的语感。

四、分析综合——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分析整理,进行认真的考察。

例如分析《祝福》的主题,我们首先把握住祥林嫂这一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善良、质朴、顽强却又被压迫、被愚弄甚至迫害。再看一看祥林嫂生存的環境——封建礼教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物是怎样行动的——步步被迫害致死。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我们不难看出作品的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其次,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上一篇:爱若卑微诗歌下一篇:优秀心得体会:工程项目管理讲座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