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论文(精选8篇)
1.组织文化论文 篇一
项目八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结构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进行各种调整和修正。
组织变革的基本特征
一是组织变革是有意识的变革;二是组织变革是一个持续循环与发展的过程;三是组织变革是一个有计划的变革过程;四是组织变革是一个克服阻力的过程,必然要除旧布新。组织变革的原因
外部原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内部原因: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组织结构与职能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员工的变化 组织变革的征兆
1经营业绩下降;2生产经营缺乏创新;3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4职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
组织变革的类型 按变革的程度与速度分为: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 按工作对象分为:以组织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以技术为重点的变革 按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状况分为:主动性变革和被动型变革
激进式变革
应注意问题:1组织决策者必须有魄力、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2要制定严密的实施计划,尤其是针对实施情况制定奖惩措施;3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源支持;4加大培训的力度 渐进式变革
应注意问题:1要把握持续改进的原则,2要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变革管理机制
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的区别
组织变革的过程 库尔特·勒温提出一个包含解冻、变革、再冻结三个有机联系的变革过程,用以解释和指导如何发动、管理和稳定变革过程
解冻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他们原有的态度和观念并消除那些支持这些态度或行为的因素,灌输给他们一些新观念。解冻作为实施变革的前奏
变革就是行为转换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给员工提供新信息、新行为模式和新的视角,指明变革方向,实施变革,进而形成新的行为和态度
再冻结: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新的态度与行为固定下来,使组织变革处于稳定状态 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组织变革的内容
(1)对人员的变革。人员的变革是指员工在态度,技能、期望、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2)对结构的变革。权利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职务与工作再设计等其他结构参数的变化。
(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包括对作业流程与方法的重新设计、修正和组合,包括更换机器设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组织变革的程序
(1)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3)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4)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组织变革的阻力
个人阻力:(1);利益上的影响;(2)心理上的影响。
团体阻力:(1)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2)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组织变革为什么会遇到阻力、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
组织变革是一种对现有状况进行改变的努力,任何变革都常常会遇到来自各种变革对象的阻力和反抗。产生这种阻力的原因可能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组织惯性,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对变革不确定后果的担忧,这集中表现为来自个人的阻力和来自团体的阻力两种。
为减少组织变革的阻力,管理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动力和阻力的强弱;(2)创新组织文化;(3)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组织变革中的压力
压力:在动态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心理负担。
产生压力的因素:(1)组织因素;(2)个人因素。
压力的特征:(1)生理上的反应;(2)心理上的反应;(3)行为上的反应。
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1)回避。这是解决冲突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让冲突双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当冲突微不足道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以采取让双方暂时回避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2)强制解决。即管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当你需要对一个事情作出迅速的处理时,或当你的处理方式其他人赞成与否无关紧要时,可以采取强制的方法,在强制解决中,往往以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3)妥协。即通过要求冲突各方都作出一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冲突各方势均力敌时,或当希望就某一问题尽快取得解决办法时,可以采取这种处理方法。
(4)树立更高目标。当其中一方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冲突双方可能会进行合作并作出一定让步,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统一起来。
(5)合作。将冲突各方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搞清楚分歧在哪里,并商量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因此从结果来看是最好的选择。
组织冲突的类型及避免冲突
类型(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2)直线与参谋之间的冲突
(3)委员会内部之间的冲突
避免冲突方法:需要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加强团体之间的沟通联系,特别是要注意信息的发馈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组织文化的结构
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指的是组织的名称、产品的外观及包装、建筑风格、纪念物等外显标识
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里层),主要指对组织成员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那部分文化,集中体现在组织中各种行动准则或规章制度
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深层,主要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组织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建设。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组织文化本质上属于“软文化”管理的范畴,是组织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文化体系。
(1)核心是组织价值观;(2)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3)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4)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组织文化的功能
组织文化的正功能:(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凝聚功能;(4)激励功能;(5)辐射功能;(6)持续功能。
组织文化的负功能:(1)变革的障碍;(2)多样化的障碍;(3)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组织文化的创建
(1)优化企业环境——组织文化的外壳
企业容貌、劳动环境、生活娱乐设施
(2)提高企业产品品位——组织文化的载体
实质层(产品的实际构成)、形式层(产品的外观)、扩展层(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3)企业家的培养——组织文化的源头
(4)重塑企业形象——组织文化的展现
企业形象包括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5)培育企业精神——组织文化的灵魂
(6)企业价值观的形成——组织文化的内核
(7)完善企业制度——组织文化的支架
企业制度建设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8)员工的选拔与同化——组织文化的维系
组织文化的形成(预社会化)
企业文化首先是在企业中的主要管理者(或称企业家)的倡导下形成的。同时,只有当
企业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自觉地作为自己行为的选择依据时,企业文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
(1)管理者的倡导
倡导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系主要借助两种途径:其一,在日常工作中,言传身教。其二。借助重大事件的成功处理,促进企业成员对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2)组织成员的接受:“社会化”与“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组织通过一定形式不断向员工灌输某种特殊的价值观念;
预社会化是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不仅提出相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而且注意分析应聘者的行为特征,判断影响应聘者外显行为的内在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是否一致,从而保证新聘员工接受组织文化、迅速融入组织特定的文化氛围当中。
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从路径上讲,组织文化的塑造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1)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3)提炼定格(4)巩固落实;(5)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如何提炼定格
(1)精心分析。在经过群众性的初步认同实践后,应将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剖析和评价,详细分析和比较实践结果与规划方案的差距,必要时可吸收有关专家和员工的合理意见。
(2)全面归纳。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化的整理、归纳、总结和反思,去除那些落后或不适宜的内容与形式,保留积极进步的形式与内容。
(3)精练定格。把经过科学论证的和实践检验的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伦理与行为,予以条理化、完善化、格式化,再经过必要地理论加工和文字处理,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
2.组织文化论文 篇二
组织文化概念, 最早出现于美国, 其又被称为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普遍认为, 学者Schein对组织文化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他认为, 组织文化是指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 用于学习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的形式, 这些形式运作良好足以显示出成效, 因而他们成为教育员工用以知觉、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 (Schein, 1985) 。
Wallach (1983) 提出三种组织文化类型, 即官僚型文化、创新型文化和支持型文化。官僚型文化是以等级、权威和自上而下的联系方式为特点的权威式文化, 此类型文化通常建立在控制和权利的基础上。创新型文化是营造一种以挑战、冒险和创造性为价值观的, 以结果为导向的, 即创造一种勇于承担风险的文化。支持型文化则是建立在频繁的正面交流、相互支持以及工作者之间、工作者和上级之间的基本信任的基础上。企业中有高度的支持、公平、鼓励、开放与信任, 是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导向的工作环境。
在现代管理中, 绩效一词更多地与组织一词联用, 称为“组织绩效”。组织绩效又称为“组织的有效性”, 是指组织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活动中, 在效率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果。组织绩效涵盖财务状况、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及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
几乎所有研究组织文化的著作都会论及一个主题, 即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的关系。一般认为, 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越高, 员工的绩效水平会越高。陈枝烈等人将文化认同分为三个维度, 分别是文化投入, 即个人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并积极吸收文化的相关信息;文化归属, 即个人自我感觉隶属于某个文化团体, 并把该团体的价值观、社会规范视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文化融合, 即个人能把某一团体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加以融合, 而不会出现文化冲突 (陈枝烈, 1997) 。大陆学者王彦斌提出组织认同是一个综合概念:指组织成员在行为与观念等诸方面对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 并且成员觉得自己对组织既有理性的期待感和责任感, 也有非理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 以及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表现出的对组织尽心尽力的行为结果 (王彦斌, 2004) 。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 为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以自愿参加为原则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据统计, 现在在每个高校中, 学生社团平均至少覆盖了一半的在校学生, 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社团在引领校园文化的潮流, 大学生社团因而被称作高校的“第二基层组织”。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2005年, 全国高校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 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 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 都可以经常看到学生奔波于各种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然而,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状况非常明显, 有的已成为品牌社团, 有的却犹如“昙花一现”, 正在萎缩甚至消亡, 退出校园舞台。笔者认为, 高校学生社团, 其实跟企业运作是一个道理, 社团中的管理层干部与成员, 就类似于企业中的领导与职员。学生社团干部或管理者的工作绩效, 即他们的工作效率与任务的完成情况, 将会直接影响社团的发展前景, 而组织文化将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工作绩效。
笔者通过观察与亲身实践发现, 在高校中, 一些组织社团能够高效运作, 其团结凝聚力是其他社团不可比拟的。
学生会, 是众所周知的高校最为官方的组织, 学生会的“管理者”, 即主席、各部门部长等, 都是通过层层选拔而选出的佼佼者。然而, 在这群“管理者”中, 经常不能形成一种很好的凝聚力, 为广大师生服务。如果从组织文化的分类来看, 学生会的组织文化是一种官僚性文化或按部就班型文化, 因此常常缺乏一种凝聚力, 他们往往是根据上级的指示而工作, 很少会主动地提出承接此项任务, 甚至是事前先做好工作准备, 彼此之间尽管有着各种任务的联系, 但是在一些问题出现后, 往往会出现相互推诿的局面, 甚至有时候, 在承担一些工作上, 他们都会互相逃避责任。笔者也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 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 经常会出现上述问题。相反, 在一些社团组织中, 每个成员, 无论是社团的社长, 或是管理部门一名小小的干事, 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在对比了这些社团之后, 笔者认为, 组织文化是影响学生组织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学生会组织中, 十分缺少一种组织文化, 来联系各学生干部。笔者认为, 组织文化可以缩小为一种价值观, 它通过一种隐形的联系连接着组织成员。通过查阅许多文献发现, 虽然很多学者都将组织文化局限在企事业单位中, 但似乎很难对学生会的组织文化进行定义, 虽然它的宗旨是为师生服务, 但是, 却很难将这个宗旨具体细化。而在其他一些社团组织中, 经常可以在社团的活动或者宣讲会中清楚地看到每个社团的组织文化背景, 这些社团的组织文化, 在笔者看来可以归类为创新型与支持型文化的结合体。笔者曾经参加过“AIESEC”组织的宣讲会, 在宣讲会上, 他们清楚地说明了“AIESEC”组织的宗旨, 即“培养青年人领导力、国际观、以及跨文化的团队工作能力, 使其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力。”而他们也通过当下一些流行的方式——歌曲和舞蹈, 将他们的信念表达出来。在“AIESEC”组织的宣讲会的最后一个部分, 是管理层们将他们自己创造的“AIESEC”之歌唱出来, 歌词就是“AIESEC”组织的宗旨与信念, 并且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加彼此的互动。管理层的干部首先对本组织的文化有了极大的认同, 并且在观念上积极向本组织文化靠拢, 通过创新的方式宣传与开展活动, 各部门之间相互支持, 从而极大地影响着这个组织的生命力, 使得它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在撰写此文之前, 笔者在网上闻悉厦门大学SIFE (赛扶) 获得2012年全国总决赛的冠军, 而笔者也对赛扶这个组织早有所闻。因此, 笔者通过联系厦大及福大的赛扶组织的主干成员进行简单的访谈, 以研究了解这个社团组织强大凝聚力与高工作绩效的原因。正如企业文化一样, SIFE的文化背景也相当明确。SIFE在纳新时会明确告知他们的成员组织的战略目标有4点:第一, 成为领先的国际商务和高等教育的联系网络;第二, 与赛扶项目中的商业人才合作, 为世界发展作出特别的及有意义的贡献;第三, 成为培养高效而富有责任新的人才的领导力量;第四, 运营一个以财务实力和员工领导力才能为本的卓越非营利机构。这些战略是巩固赛扶的运营模式和推广他们主张的价值观, 各SIFE组织也通过三个方面是的领导群体进行共同合作, 分别是社区项目、职业发展概览和领导力概览。厦大SIFE的一个主要领导成员明确告诉我, 他所理解的SIFE价值观, 就是证明自己, 回馈社会, 笔者在整理访谈记录后也发现, 其他一些管理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十分类似。正是因为这样的组织文化, 将社团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在精神深处极大地认同它, 然后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组织文化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活动方向, 所有组织成员一方面时刻地提醒自己的价值观, 并且开展着各种融合组织价值观的活动以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 组织成员也时刻参照着组织文化的价值观以不断完善活动, 最后, 通过一系列活动成果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激励组织日后的发展, 并且将影响不断扩大, 辐射到更多的群体中, 这也与笔者之前文献中书中所论述的组织文化的五功能, 即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功能不谋而合。
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也清楚地发现组织文化与工作绩效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社团干部成员的工作完成情况, 活动开展的效率、成果、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及彼此之间的认同情况, 可以简单地认为就是工作绩效。首先, 组织文化塑造了成员的价值观, 使得每个社团的成员干部能够在每次活动之前都能将活动的主题、目的与该社团的组织文化、宗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即便是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彼此意见不同或其他困难时, 他们都能够从组织文化的角度出发, 提出最为妥善的解决方法。其次, 学生干部成员们一旦有了相同的价值观, 他们便能建立高效的合作基础, 形成较高的工作绩效, 为社团的发展奠定基础。再者, 工作绩效一旦提升上去, 社团的发展便会蒸蒸日上, 在面对社团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形, 学生干部成员会更加坚信自己所信奉自己的价值观, 无形之中又加深了组织文化对成员工作绩效的影响。
在对比学生会组织与SIFE社团两个组织文化对干部工作绩效的影响及整理访谈记录后, 笔者也对当前发展社团组织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思考。如果以文化的概念建设社团, 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团的品味, 为社团注入了文化的沉淀, 同时能够不断适应变化发展道德社会需要。笔者认为, 对于目前一些工作绩效较低的社团, 从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的角度, 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 分别是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从观念文化上而言, 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社团共同发展的目标, 打破专业的局限性, 让所有的社团成员能够在情感上、挂念上认同这样一种追求, 并能够为之付出实际的努力。其次, 必须达成对社团概念的共识, 让社团成员能够既能有创新精神, 又有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 清楚地认清形式, 勇敢地接受挑战和面对失败。从制度文化上而言, 应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社团管理方式, 建立合乎规律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以长远的严管对待发展, 为青年学生实践创新开路, 使得所建立的制度能够充分争取青年学生的认可, 保证它像社会文化风俗一样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从行为文化而言, 应以实践锻炼为出发点, 鼓励青年学生以社团为载体增长才干, 加强对社团活动方向的直营, 积极探索开发青年学生行为文化之路。同时也应以创造思维为吸引力, 鼓励青年学生以社团为载体大胆创新, 展现青年社团发展的广阔前景, 以高素质的行为引导青年学生。最为重要的一点, 即必须以社团情感为支柱, 鼓励青年学生以社团为对象全情投入, 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对于一个社团组织而言, 如果能够从组织文化方面加强社团的建设, 势必能够将原来较为“零散”的社团成员通过一条无形的线连接起来, 以在各方面提高社团管理层的工作绩效。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组织, 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 进行社团管理为日后自己迈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面临现在社团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笔者通过组织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社团干部的工作绩效与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发现, 一些在高校乃至社会中发挥重大影响力的社团,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社团管理层的工作绩效比一般社团更高, 社团成员能够高效高质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与开办各种活动, 而与工作绩效紧密相连的是组织文化, 每个社团成员能够坚守本社团的组织文化信念, 并以此为出发点投入各项工作中。但研究也发现, 目前高校学生的社团组织文化发展仍局限于一定范围, 应如何发挥社团的组织文化以提高社团成员的工作绩效, 解决当前社团发展遇到的瓶颈, 更好地发挥社团作用, 将是日后这方面研究者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陈枝烈, 1997, 《台湾原住民教育》, 台北:师院出版社。[1]陈枝烈, 1997, 《台湾原住民教育》, 台北:师院出版社。
3.探析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相关性 篇三
关键词:组织文化组织绩效竞争价值观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37-02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以及知识的迅猛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组织文化的作用组织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组织文化不仅成为企业竞争一个优势资源,同时及其重要的影响着组织绩效2004年对全国企业家系统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组织文化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较大”。
组织文化应与组织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从理论和实证上都有支持的依据。最早开始于Buckley关于组织文化和适应性,的研究。接着到上世纪80年代,管理研究者开始广泛关注组织文化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Denision等进行了基于调查的组织文化研究发现,员工的参与会带来优异的财务绩效,Nahm等发现具有顾客导向的组织文化将带来高绩效。本文总结了不同学者研究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了不同学者是从组织文化的哪些维度验证了与组织绩效的相关性。
1概念界定
1.1组织文化
早在霍桑实验中就间接提到过组织文化的概念,那时称为工作小组文化,组织文化作为学术概念正式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但那时定义并不是很明确,Schein(1985)曾把组织文化的,作用概括为两个的方面:帮助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和整合组织内部的各个要素Ouchi(1984)认为组织文化是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的。
由此可见,人们对组织文化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文化给予了界定,在本文中,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组管理理念假设、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的体系,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把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共识的一种整合,其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性因素。
1.2组织绩效
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完成组织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及赢利情况,绩效理论是以绩效作为组织最终价值,凡事以绩效衡量的理论,从1990年就得到人力资源发展领域的重视,关于绩效理论的学说相当多,大致分为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组织绩效一般包括三个层次:HR绩效、运营绩效及财务绩效,三者之间逐级支持、逐层推动。
组织绩效需要使用一定的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估,评估时需要选择采用客观还是主观绩效指标,客观绩效主要指财务数据,如资产回报率,主观绩效由组织内人员对绩效的感知、主观判断来评价,如员工满意度,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绩效是针对谁来说的”。
2相关性分析
2.1基于竞争价值观框架的研究
竞争价值观框架指的是一个框架包括两个价值观连续体,在每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是两个对立的核心价值观,即灵活与稳定、关注内部与关注外部,每一维度都代表两个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价值观。Cameron和Freeman(1991)利用这个模型,把组织文化分成四维度,分析了组织文化的一致性、强度、类型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组织文化的类型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更强。Sui、Wang和Xin(2006)通过内容分析和因子分析把组织文化分为五个维度,相对于层级型文化,其他三种文化类型对于主观感知的组织绩效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张旭和武春友的研究中,使用Denison在竞争价值框架的基础上开发的组织文化模型,验证了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假设。张勉,李海,魏钧的研究的结论是:组织文化与内外部环境之间一致性越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财务绩效都会越好;对于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来说,组织文化越是均衡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会越好。张德,王玉芹的研究中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不同的文化类型对绩效的不同方面有显著正向影响。
2.2基于文化类型不同的分析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也就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中的一个因素或多个因素对绩效的影响做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各个测量模型所涉及的文化要素维度也不尽一致。Kotter&Heskett(1992)研究表明,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文化会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产生影响,Denison(1990)的研究表明,组织文化直接影响着,组织绩效Calori&Salnin(1991)指出,组织文化的一些属性,例如,团结一致、柔性化等,与企业相对投资回报率和销售回报率呈正相关Denison&Mishra(1995)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组织中的四种文化特性一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使命与组织效能显著相关。
黄蓉生的研究中把中国组织文化分为员工导向、顾客导向、使命与愿景等八个要素;把组织绩效分为总体绩效、员工满意度等九项绩效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使命与愿景等八个要素基本上与总体绩效等九个绩效指标正相关且显著。卢美月和张文贤把组织文化分为支持型、创新型、效率型和官僚型四种类型,把组织绩效分为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研究结果发现: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整体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张兰,李俊莉,文俊等人对五粮液集团公司进行了调查发现,组织文化的四个维度都与组织绩效的市场拓展,竞争能力指标呈正相关,李成彦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越强、越注重员工品质发展,那么企业的竞争能力越强;企业的目标越清晰、越具有预见性,企业的竞争能力越强0;组织文化的目的性、参与性、一致性与周围人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呈显著正相关。
2.3基于利益相关者传导的分析
不少学者是直接研究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直接的关系,也有研究两者的中间传导机制的,彭维,邵琦俊的研究认为,组织文化不是直接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利益相关者的传导作用,间接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的。所谓的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受企业影响,并且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绩效实现的核心群体,他选取了员工和顾客作为着重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研究结果显示:组织文化会直接影响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并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影响到组织绩效,而且组织文化通过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可以扩展到更深的层次。
3总结
在竞争价值观框架的基础上,组织文化可以分成两组相对的文化类型,不同的学者对此实验的结论是一样的,都显示出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文化类型不同的基础上,不同的研究者把文化分成了不一定是相对的类型,也证实了文化的不同类型与组织绩效存在着正相关性,在利益相关者的中介作用的基础上,研究者也证实了组织文化会对组织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从整体上整理了不同的组织文化类型与组织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加深了对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理解。
总体来讲,目前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若干不足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首先,需进行更多研究对组织文化下的具体维度进行细化,并验证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从而可以使企业内在进行文化改革时有所依据,其次,需要对组织文化的具体维度与不同的绩效指标内部的联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张德,王玉芹,组织文化类型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企业管 理,2007,7
②张旭,武春友,组织文化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 管理评论,2006,9
③孔宪福,2E静,组织文化及其效能的心理学研究啪,西北师大, 学报2010,9
④黄蓉生,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J],企业管理, 2010,4
⑤卢美月,张文贤,企业文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J],南开管 理评论,2006,09
4.苏宁电器公司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 篇四
一、苏宁电器公司的组织结构
苏宁电器1990年创立于江苏南京,是中国3C(家电、电脑、通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品牌价值508.31亿元。
这是苏宁掀起一场谋划已久的组织架构大变革。在2006年初苏宁电器,将总部14个管理中心一举整合为四大管理总部;同时准备新设八个地区管理总部;并加强28个管理大区的经营独立性。苏宁最新组织架构中,原来组织架构中最高一级的14个管理中心,此次整合为营销总部、连锁发展总部、服务总部和财务总部四大管理总部。苏宁电器表示,整合管理资源之后,总部管理转向“集团军群”式的作战方式,从而加强总部管理力量。新成立的八个地区管理总部则又将苏宁部分总部功能进行“平移”。八个地区管理总部位于管理中心与管理大区之间,它将作为苏宁电器总部的派出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苏宁连锁体系的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工作,承担起相当一部分原先苏宁总部各中心所担负的职责。管理职能的升级也带来高管职务的升迁。此外,管理大区的最高管理人员的职务名称由总监改为总经理,职能定位由原先的“总部派出监管人员”转变为“全面经营管理”的职能定位,其业绩将完全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经营状况,这一职能变化也使得大区从原先单纯对下属分公司的管理定位晋级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单位个体,精细化管理要求将更高。
二、苏宁公司的组织文化
企业的基本法: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多元化,连锁化,信息化,追求更高的企业价值;以顾客为导向,持续增强企业控制能力,重目标,重执行,重结果,追求更高的顾客满意;矢志不移,持之以恒,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服务品牌
1、苏宁管理理念
“制度重于权利,同事重于亲朋”。在苏宁电器里也许听不到称兄道弟、师傅徒弟、大哥大姐的称谓,相反称呼姓名和职务的现象则是最普遍的。而恰恰是在兄弟哥哥漫天飞的企业里面,我们看到林林种种的裙带关系和不同团体的你争我斗企业内耗。但是,在苏宁电器我们基本上见不到这些现象。姓名或职务作为开端的沟通,却充满了礼貌和真诚,同时充分张扬了人我平等,彼此尊重的合作精神。同甜蜜的称谓背后太多的思量所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截然不同。在苏宁电器企业文化的显性表现当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制度重于权力,团对至上的平等、协作、尊重的同事关系。苏宁团队的聚合力也因此而得以彰显
2、苏宁的经营理念
“ 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赢;满足顾客需要,至真至诚。” 在苏宁电器的经营理念当中,他们意识到企业融入社会的重要性;从其经营的宗旨来看,他们同样明白所处的行业和应该为谁而存在的重要性。作为,渠道商,家电连锁业态正是上游制造厂商和终端顾客之间连接的“节点”。而苏宁电器并没有仅限于“节点”的认识范畴。社会资源当然包括上游制造企业,但是在苏宁电器社会营销的观念看来,上游制造厂商、公司股东、媒介资源、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企业的人力资源同样是企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可以说是苏宁电器美誉度不断提高的另一种诠释。
3、苏宁的价值观
“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
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
4、苏宁人才观
“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这是苏宁奉行的人才理念苏宁十分注重员工的个人品质,对于员工的品格要求比较高,这事实上是基于对顾客的考虑与企业本身的形象,因为品格优先者对待顾客总是更加真诚的,同时也不忘对能力的培养。苏宁的人才的培训基本有以下几个流程:
流程一:“格式化”。“格式化”是新人转变为苏宁人的第一步,即任何人自进入苏宁的那天起,就意味着你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苏宁的文化和价值观行事。
流程二:培训+考试。苏宁对新进员工进行集中性的高密度的学习培训。培训之后,还会对新员工进行多方位的严格考试,没有通过的,要继续学习;仍然通过不的,将不能有效地融入苏宁。
流程三:轮岗执行。新员工都要经过苏宁著名的销售旺季“大忙”的洗礼,并到各个岗位进行轮岗执行,在此过程中对苏宁的文化、具体岗位的操作方式深入进行了解、认同直至熟悉运用。
流程四:传、帮、带。由老员工点对点、人对人的指导、教练、督察新员工,帮助他们快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苏宁人。
5、苏宁服务观
“至真至诚,苏宁服务。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顾客满意是苏宁服务的终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说明了苏宁电器发展的方式和目标,如今以内化为全体苏宁人的行为准则。只要你到苏宁电器的商店走一圈,你将感到这一理念形成的氛围无处不在。
在苏宁的门店中商品种类齐全,应有尽有,极大的了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苏宁电器的商品普遍的价格十分优惠,从而也就极大的吸引了顾客,也使得顾客对苏宁产生好感。从整个国庆黄金周的活动期间的商品价格对比来看,苏宁电器平均价格都要比国美电器来的便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类商品如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均价要比国美便宜50-200不等。
2、小类商品如电磁炉、厨具等小家电活动力度也较大
3、推出针对国美电器的套购优惠
4、活动期间的赠品数量较多,前三天的针对客流量的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赠品吸引顾客的作用
6、苏宁竞争观
“创新标准,超越竞争”
7、苏宁精神
“执著拼搏,永不言败”执著不仅包含着对进步者的坚持,还包含着对未来追求的探索和领悟。很多企业面对很多迷茫、困惑、诱惑。能不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选择。零售业更像是一个马拉松赛跑,起步的时候门槛很低,大家都可以一起跑,但是一直跑下去,必须要有耐力和意志,也是苏宁选择的执著。
8、苏宁员工职业道德
“维护企业利益,严禁包庇纵容,交往来礼物,严禁索贿索酬,做人诚实守信,严禁欺瞒推诿,做事勤俭节约,严禁铺张虚荣。”
9、苏宁营销人员行为准则
“待人热情礼貌,切忌诋毁同行;谈吐有理有节,切忌独断独行;交往互敬互惠,切忌损人 利己。”
10、苏宁管理人员行为准则
“管理就是服务,切忌权力本位;制度重在执行,切忌流于形式;奖惩依据结果,切忌主观印象。”
11、苏宁服务人员行为准则
“微笑发自内心,切忌虚情假意;服务细微入致,切忌敷衍了事;技能精益求精,切忌得过且”
苏宁致力于培养基层销售人员的销售技能,据我以前对比苏宁与国美的促销人员的销售技巧时发现,国美的促销人员对于产品性能的介绍比较多,而苏宁的销售人员则更加注重于在介绍产品性能的基础上与顾客进行良性的互动,能够以一种聊天、谈心的方式与顾客交流,从而在心灵上打动顾客,促成交易。这也体现苏宁所特有的亲和力。苏宁员工外在精神饱满。苏宁的员工的工作服不同于过国美的红色T恤,是以白色衬衫外加一件黑色西装夹克为主,并且还有配搭一条领带,使得一看上去便有一种意气风发的爽朗感,饱满的精神状态显露无遗。而且,西式的着装风格,体现了苏宁为顾客服务的理念,使顾客更有真正被服务的感觉。
三、从管理者的风格中看苏宁的气质
从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相对于国美掌门人黄光裕的霸气,苏宁的张近东为人谦和,更接近中国人理想中的商人仁义大气,颇有仁者风范在核心价值观上,苏宁提出“作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的文化理念。苏宁尽管100%是张近东个人投资的产业。但其却总是刻意“淡化”自己的“个人努力”“或“家族奋斗” 坚持“强化”苏宁团体的集体奋斗。并且愿意与手下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企业氛围没有国美紧张。也正如此,苏宁积聚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使得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兵来将挡”。
事实上,张近东的谦和的品格不仅在高级管理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底层管理人员中
也是显而易见的。苏宁门店底层管理者,总是能够与顾客礼貌而欢快的攀谈,营造和谐舒畅的气氛如此一来便拉近了买家与卖家的距离,提高了成交率。而且,这些底层管理者与门店的基本员工如促销员也能够融洽的相处,经常在巡视的时候帮助忙不过来的促销员介绍产品与开单结账,这样使得员工的你凝聚力更加的强大,销售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从苏宁的管理层上分析,苏宁本身就具备谦和的气质,这种气质不论是对于企业的内部而言还是对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而言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能够极大的提升顾客与员工对于企业的好感度,从而也就在心里上对苏宁有着更加向上的印象
四、启示
苏宁有自己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它对自己的员工很严谨,制度也日益完善,它指导员工,使其感受到他们应当在工作中坐什么,以及应该怎么样做才能与公司的战略相一致,与公司共同奋斗。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是苏宁做大做强的核心,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主体意识,以人为本 增强凝聚力,以人为本、唯贤是用,以人为本、构筑施展舞台,以人为本、采用科学激机制。
其中政策的开放,法律的完善是苏宁形成的根本,规范的组织机构,是苏宁快速成长的源泉(有完善的管理模式,系统驱动模式各部门之间循环驱动,而不是单部门行事从而导致整个系统更好的运作)。
5.德国组织文化 篇五
(一)德国企业文化与德国社会文化的一致性。
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必然与该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国的企业文化受欧洲文化价值观影响很深。首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带来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对德国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德国强调依法治国、注重法制教育、强调法制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建立注重诚信、遵守法律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再次,宗教主张的博爱、平等、勤俭、节制等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还有,德国人长期形成的讲究信用、严谨、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使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无不渗透着一种严谨细致的作风,体现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去处理问题,对企业形成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几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德国企业冷静、理智和近乎保守的认真、刻板、规则的文化传统。德国企业文化明显区别于美国的以自由、个性、追求多样性、勇于冒险为特征的企业文化,也区别于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在市场中取胜的企业文化。
(二)德国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德国企业文化十分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这主要体现在注重员工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上。
德国企业普遍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大众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许多培训点,他们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一是使新进公司的人员成为熟练技工;二是使在岗熟练技工紧跟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技能。西门子公司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更为细致,他们一贯奉行的是“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培训而提高的”,因此他们坚持“自己培养和造就人才”。德国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也颇具特色。大众汽车公司除了最高决策层之外,拥有各方面的优异的管理人才。他们以高薪吸纳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科研专家,并为其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西门子公司也特别重视对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他们聘用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特别是冲破障碍的能力。二是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三是具有老练的性格,能使部下信赖,富有人情味。四是具有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认为“财富=人才+知识”,“人才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人才的内涵,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人才则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所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有一种好的传统,即选拔人才并不注重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本人的实际能力。
在尊重人格、强调民主的价值观指导下,德国企业普遍重视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在培训、考察中我们所到的企业,不论是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还是高依托夫、路特等中小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是一种普遍现象。
(三)德国企业文化强调加强员工的责任感,注重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
德国企业文化体现出企业员工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工作责任和社会责任,他们就是带着这样责任感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事物。企业对员工强调的主要是工作责任,尤其是每一个人对所处的工作岗位或生产环节的责任。
德国企业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努力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例如,1994年受世界石油危机影响,大众公司在德国本土的公司经济面临困难,需要解雇2万多名员工。然而,公司的员工在参与企业决策时却表示:宁愿减少自己收入的20%,把每周工作5天改为4天,也不要让那些人失业。同类的事情,当大众公司在巴西的分公司也试图这样做时,却被巴西员工拒绝了。
德国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为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文化冲突,保持和谐的文化氛围,保证企业兼并重组目标的实现,他们在公司并购、重组时,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后,为解决两国企业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制定了3年的工作计划,通过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行文化整合。
(四)德国企业普遍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识和注重诚信为本,追求产品质量完美、提供一流服务已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
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大众公司在职工中树立了严格的质量意识,强调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西门子立于不败之地。就注重产品质量而言,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他们认为高质量意识与员工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十分注意培养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职工队伍,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第二,具有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第三,是把好质量关,严格检查制度,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检查。
通过培训、考察发现,重视产品质量,追求技术上的完美是德国企业一种普遍的自觉意识。德国人爱好技术、钻研技术、崇尚技术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 为。
德国企业重视客户,注重诚信合作,树立创一流服务的企业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高依托夫公司提出,“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我们没有‘不行’两个字”。
(五)德国企业文化注重实效,融入管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德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围绕企业的具体实际进行。德国企业非常注重实际,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务实的态度和忠诚的敬业精神进行经营。他们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注重实际内容,不拘泥于具体形式,说的少而做得多。除此之外,德国企业还特别重视有效的形象宣传,那些在德国乃至世界各地树起的“奔驰”、“大众”、“西门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时代气息的德国跨国集团的品牌标识,已经成为企业实力的象征。
6.组织文化 篇六
09汉本
4090714104
卢楠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企业文化那就只是一个空壳子,即使它能盛极一时,也终将被时间的漩涡吞没。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那它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唐山市福星老年公寓,并与公寓的工作人员和居住其中的老人进行了交流,有了很大的收获。
唐山福星公寓是原唐山市粮食局直属单位——唐山市路北第二粮油公司于2000年经过充分酝酿,深入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投资创办的。是以活化企业闲置资产,妥善安置下岗职工为己任,立足“关爱老年生活,创建银色家园”的企业精神,为社会老年人办实事,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为“国粮”系统走出困境,拓展生存空间而进行的大胆探索。
21世纪养老新概念是指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养的原则是从经验养生到科学养生;养的目标是从追求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化;养的意义是从安身立命之本向情感心理依托转变。所以无论是何种老年公寓,最注重的都是对老人的关心和爱护,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养老、托老的休养环境,提供每天24小时全方位的生活、康复护理。福星公寓更深的了解了这一新概念,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观、原则、目标等。成为老年公寓中的典范,福星老年公寓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孝”字,而十年磨一剑,枫红情更浓。福星公寓十年的发展,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它明确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弘扬并践行孝道文化的企业价值观使它找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以孝心、感恩之心把职业与事业紧密相连,使福星公寓的工作人员感到养老事业的责任与崇高。
福星公寓的企业文化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目标使命——福星文化的方向
温馨银色家园,养老行业典范,构建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集全员智慧,聚创新之力,铸就福星服务品牌。福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竞争环境日益紧迫的条件下,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资源,成就福星人的梦想。福星人追求的是可持续性发展,不把暂时的领先作为自己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才是福星人的永恒追求。
(二)精神理念——福星文化的灵魂,企业精神,关爱老年生活 创建银色家园
关爱老年生活不仅是福星文化的道德规范,更是福星人崇高的社会责任;它既是福星人的人生态度,更是福星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诉求。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的文化传统的现代解读。
创建银色家园就是给老年人一个安心、快乐、充满人文关怀的晚年生活,维护生命的尊严,让夕阳的景色彩霞漫天;替儿女尽孝,构建和谐社会,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指数。
(三)核心价值观——敬老、养老
敬老是美德,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资源,今天幸福生活的开拓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这是爱老、养老、尽孝的前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星文化的根基。
养老是责任,养老是人之孝道,更是福星企业生存的根据,是倡导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责任和家庭和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四)福星人誓言
我是福星人,我志愿以敬老、养老为己任,秉承“关爱老年生活、创建银色家园”的福星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心服务、尽显孝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长乐、长寿的晚年生活!
初入福星公寓,粉色的公寓楼给我们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使人倍感温馨。楼侧用醒目的打字写着“创建银色家园,关爱老年生活”时刻提醒着我们和工作人员,时时关心我们的长辈。银色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老年人的幸福晚年需要我们去关怀。福星公寓可面向社会提供入住床位300张,公寓房间设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分为普通间和高档间。普通间设有暖气、电扇、电话、宽带、呼叫器、电视、电视橱、床、床单及被罩等。高档间室内设有卫生间,24小时供应热水。设有医护室,有专职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食堂为入住老人供应一日三餐,全部包伙,卫生间设有淋浴器。公寓内还设有健全娱乐活动室。人性化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福星公寓的“以孝为主”价值观念。公寓内的老人们热情、开朗,经常观看公寓内组织的娱乐活动,与公寓内的其他老人及工作人员相处的非常好。这都是企业文化深入发展的结果。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企业人化建设的重要性,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深入发展的必备条件。首先,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其次,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再次,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
7.谈组织文化建设 篇七
一、组织文化的理论分析
1. 组织文化的定义
所谓组织文化, 就是组织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具体地讲, 它是组织全体成员, 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 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组织文化是某一特定群体的文化, 因而它也表现出与社会文化不同的特点:一方面, 组织的文化理念必然要包含中长期的准则和目标, 顾及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 组织文化的底蕴又必须要务实, 追求实效, 它只能在不断实现短期的利益中以谋得长远的发展。
2. 组织文化的构成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一个三层次的体系, 从结构上它可以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在层 (如图所示) , 他们分别指组织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1) 组织的精神文化。组织精神是组织文化的高度浓缩, 它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组织精神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层, 它是组织成员理念的最深层, 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 具有牢固的基础, 所以是很难改变的。它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 因而也就决定着组织的业绩, 它是组织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2) 组织的行为文化。中间层是组织的行为文化, 指的是组织成员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它包括组织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组织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的折射。
(3) 组织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由组织成员创造的成果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 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载体上, 还通过生产和工作环境的改造, 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组织的物质文化。
3. 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的作用
(1) 凝聚功能。组织文化像一根纽带, 把组织成员和组织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使每个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组织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 尤其在组织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2) 导向功能。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组织价值观与组织精神, 能够为组织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 为组织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激励功能。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组织文化所形成的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 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 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 使成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4) 约束功能。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 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为组织提供“免疫”功能。
(5) 塑造形象功能。优秀的组织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组织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 从而为组织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 树立信誉, 扩大影响, 是组织巨大的无形资产。
二、国内组织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组织文化现状
目前, 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 而对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组织的管理者比较重视组织文化中成员发展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新、制度标准化等方面。
多数组织已经认识到组织文化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组织文化建设与组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组织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组织所发布的理念和规范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管理体系中去, 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工作上, 未能对组织战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
总体来看, 多数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
2. 组织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组织精神的提炼。使得组织各项管理工作非常零散, 缺乏向心力。比如由于缺乏服务意识, 会发生问题反复出现却没能解决的现象, 工作不能令人满意,
(2) 缺乏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些组织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下发到每一位成员手上, 但有的得不到落实。成员对组织的一些措施如激励措施、员工手册等认识不足。
(3) 缺乏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 比如没有建立起民主沟通的管理氛围, 管理混乱, 政出多头, 屡屡出现越级指挥或管理以及工作指令重复下达等现象, 管理层和组织成员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
三、组织文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组织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如图所示:
1. 精神文化的提炼与设计
(1) 组织价值观体系设计。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及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 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换句话说, 是组织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比如某组织将价值观概括为“开拓创新、超越自我、永不满足”。它包含着成员以在组织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追求, 即首先使组织发展壮大, 进而也使得个人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组织的管理者应不断地给组织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 并加大对他们的激励力度。
(2) 组织精神的提炼。组织精神是指组织所拥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和信念, 它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文化特征。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 它往往以组织的歌曲、训令、规章、徽记等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某组织提出“百纳精华, 瑞泽四海”作为组织的追求和特征, 代表组织在发展中广泛吸取各家之所长, 吸引各方之英杰, 造福社会的含义。
2. 行为文化的设计
(1) 制定成员的行为规范。组织为了保持规范、高效的运转, 有必要为其成员制定出具体的行为规范, 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比如某商场为营业员制定的行为规范包括:至少提前5分钟上岗, 检查计算机、打印机以及触摸服务器等, 做好营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作结束后, 应清理好现场, 不能留有残留物和污迹, 做到设备、场地清洁;遇见熟人, 应点头或微笑示意, 不能因此影响手中的工作或怠慢了正在接待的客户。
(2) 完善规章制度。完善规章制度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规章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等内容。
3. 物质文化的实施
(1) 建立组织文化传播网络。组织文化传播网络是组织文化的最表层表现形式, 它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向外界展示组织形象, 向公众展示组织的整体文化内涵;二是在组织内部进行文化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凝聚组织精神。从具体内容来看, 组织可以有自己的内部简报和B B S与局域网, 除此之外, 组织还可以实施广告、文化展、画册、书籍等诸如此类的文化传播媒介。
(2) 实施视觉形象工程。组织文化的一个功能是外塑形象, 实施视觉形象工程主要包括:规范组织各类简称及组织标准字;规范组织标志、专用字体、组织造型;设计并规范组织徽章、旗帜、臂章、胸牌、名片等;规范各种办公用纸、专用笔记本、信封等办公用品。
综上所述, 组织要想真正发挥组织文化的作用, 首先需要认真提炼和设计组织的精神, 其次应根据组织的特点设计行为文化, 最后应当从传播网络和视觉形象方面加以实施, 从而使组织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形象导入.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2]陈佳贵 冯 虹: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8.文化:组织背后的力量 篇八
“ 点评人简介―”
刘戈: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曾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绝对挑战》、《对话》等栏目主编,《CCTV年度最佳雇主调查》总导演。常年从事电视经济节目策划创作,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品牌传播、社会心理、就业与人力资源等方面兴趣浓厚,为多家财经媒体撰写专栏。
这是一本更具学术意味的管理学著作,如果你习惯于阅读各种流行的管理类畅销书,不具备硬要读懂那些内容深奥的书的挑战意识,那么我劝你就不要碰这本书了。
虽然如同绝大多数的管理类书一样,本书也是通过众多的案例来阐述观点,但这些观点有着更强的理论性,涉及更多密集的知识体系,很难像近几年我们通常看到的管理类图书一样,可以用几句通俗易懂的句子就概括出来。这同时也是我隆重的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过去的几年,太多被出版机构忽悠起来的畅销书,把看似陌生其实人人都懂的一句或者几句话通过注水成为最时髦的畅销书,我自己都不好意思把曾经的上当经历给大家列出来。同样的时间,读几页经典可能比读几本注水书更有价值。
所谓经典,就是人人认为应该读,但大多数人读不下去的著作。《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就属于这样的经典。
埃德加・沙因1928年出生在瑞士苏黎世,童年曾经在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度过。后来随家庭迁居美国芝加哥。1947年沙因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教育系,1949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社会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从1952年起一直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率先提出了企业文化、职业发展、职业锚、过程咨询、强制性说服等管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在麻省理工这样以自然科学见长的著名大学,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没办法混的。好在沙因深厚的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的教育背景有助于他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让他成为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文化是组织存亡的根本原因
在这本著作中,沙因的理论并不完全建立在他对众多企业的咨询经验上,虽然他曾为苹果、花旗银行、宝洁、摩托罗拉、惠普、壳牌、DEC、国际原子能机构等众多组织做管理咨询。沙因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成熟学科基础上的。在他看来,不管是原始社会的宗族、现代大公司、军队,还是临时性的小团体,其组织文化的形成都遵循着相似的路径,只要是人类的组织,就会产生组织的文化,从而也就会成为这个组织生长、壮大、停滞、衰亡的根本原因。
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之间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枚硬币。脱离组织文化来讨论领导力是无效的。甚至可以说,建立组织文化的过程,就是形成领导力的过程。
这是一本企业领袖必须要认真阅读的书。尤其是那些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沙因认为,学习型领导者必须信任他人,而且必须坚信人性基本上是好的,是可塑造的。他必须相信,只要提供学习的资源和所需的心理安全感,任何人都会学习。学习意味着生存和进步的渴望。如果领导者从一开始就假设人们基本上都是懒惰的和消极的,人们是不会为组织考虑而只会关心他们自己的,那么领导者将不可避免的培养出这样的组织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他的雇员将被训练成懒惰、自我保护、自私自利的人,并且领导者们还会用这些特征来证明他们最初对人性的假设。
这种组织文化的企业有可能会生存下来,甚至在某些稳定性环境中会发展壮大,但是一旦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当科技化与全球化趋势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时,这样的组织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组织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在沙因看来,文化是可以习得的,它包含了企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深层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产生出无意识的作用。这些假设和信念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它是团体在解决外部环境中的生存问题和解决组织内部的结合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反应。如果一个组织在解决内部和外部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拥有了大量重要的经验,并形成了共同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有着长期的作用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处于无意识状态,支配着这个群体的共同行为,那么这个团体中的文化就可以称为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团体学习与经验的产物,在企业中可以有多个团体,这些团体是低于企业的次级单位,并且是可以形成自己的亚文化的。
组织文化的三层次
这本著作最大的贡献在于将组织文化划分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这样的划分让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很容易和自己所在或者曾经工作过的组织的文化回忆起来并产生强烈的对应感。
沙因划分出来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依次是:
第一层次:人工饰物(将Artifacts翻译成“人工饰物”而不是“人工事物”估计是译者故意突出这一词汇希望表达的浅表性)。“人工饰物”是组织文化最明显的层次,它是文化的初级层次,在这一层次上显示出了文化创立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说白了,就是我们进入一家公司能够看到的一切。前台的设置、办公室的空间布局、办公座位的安排、贴在墙头的标语口号,员工的穿戴和精神面貌等等。
第二层次:价值观(Value)。价值观强调的是“应该”,而不是“实际”,包含那些已经固化下来的规章制度、战略决策等。但通常遇到的问题是,只有某种价值观被团体成员认为理所当然,并进入无意识状态,习惯成自然的时候,就能起到指导团体成员怎样去处理相关问题的作用,成为组织的准则和精神力量。
第三层次:基本假设(Basic Assumption)。所谓基本假设是指一种解决某一问题时理所当然的方法,与价值观的区别就在于“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在组织中,当一种预感和价值观逐步被成员当作客观现实时,这一假设就成立了。
在我有机会进入一家企业采访或者调研的时候,总会认真的参观一下这家企业里里外外的所有办公和生产环节。如果时间允许,一定要强烈要求在其公司餐厅吃一顿午餐,而不是直奔办公室找到老板进行采访。沙因教授的理论为我的这种习惯进行了一个非常好的注解。这是一个了解企业文化的最便捷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企业办公室的整体环境大致扫一眼,就基本可以判定这大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但这显然不是组织文化的全部。当你认真的把企业的文化手册、老板讲话、愿景规划阅读一遍,提炼出他们所倡导的基本规则时,你依然没有进入组织文化的核心。当你真正的融入其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向员工提出相当细致的问题,发现他们面对这些问题假设的结果的时候,你才算是了解了这个企业的核心文化。通常,老板自己未必能够发现他们自己的企业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什么状态,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看似非常强大的企业会走向衰亡。
【组织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团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协同09-18
护理组织文化建设07-15
施工组织及管理论文10-08
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08-05
学校体育任务组织管理论文09-07
如何组织好体育课的结尾论文08-22
论文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10-04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10-07
文化创新下的企业文化论文参考09-15
文化经营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