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精选8篇)
1.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 篇一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
摘要: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这导致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除了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追求和谐统一;西方以石头为主的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也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绘画、建筑、形态、价值、材料、创作手法、表现形式
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在欣赏中西方的绘画时,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使我们也更多的看到这两种各成一体绘画艺术的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中国绘画和西方的绘画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如果从艺术形态上讲,那中国绘画是写意的,而西方绘画是写实的。西方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中国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理想、画境与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而且中国画光是技术好还不行,还得有要文化,这涉及到诗、书、画、印等各方面的修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画总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且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实物或人物的表现或重现,注重表达事物的特征。在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的特点下想表达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意境,想要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深刻视觉感受。此外,西方绘画讲究将如实的反映出实物的表征,把这些实物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西方绘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从艺术价值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绘画的意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中有象,象中有意,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这对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有着莫大的好处。而西方绘画如实的反映出实物的表征,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以纯客观的角度去作画,始终贯穿着科学精神,这也体现了西方的科学精神。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中国的画里自然、朴实、返璞归真等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在中国画中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几千年来,中国画瑰丽
多彩、绵延相继,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今天,也仍显夺目光彩,这是与中国画意象特性的审美观分不开的。
西方的画中,写实派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西方的画通过素描、解剖、透视和从方到圆那种把握对象的方法,明暗的调子、统一光源的明暗关系来进行制作。它讲究焦点透视,三维空间作画,讲块面刻画.它是一整套像数字公式一样的模式来进行绘画。在西画的色彩上也有一套基本公式。科技不能代替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含道映物”,与浪漫无缘,因此不能从深层进入艺术境界。它在这方面与中国画有着鲜明的对比。
(三)中西方绘画艺术材料特色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用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泼墨挥毫,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给人一种恬淡温雅的视觉享受。
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
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西方画家主要是对景和人作画,这就要求他们能如实的或者略加夸张的表现出食物的静态特征。他们使用画笔在画布上作画,使用各种各样的颜料,以此来让自己的作品充满绚丽而丰富的色彩,给人以视觉上变幻多姿的视觉冲击。因此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从而让人们在欣赏这两类绘画时,有不同的感受。
总之,中国绘画有着其丰富的内涵,西方绘画有着其的客观真实写照,两者各有不同,但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也许是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亦或是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尽相同,这才决定了中西法绘画艺术有着内在上的本质差异。
二、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一)中西方建筑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色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两种观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价值的差异,衍生出迥异的审美风格。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柔中带刚,表现出强烈的是世俗理性精
神和政治伦理观念;西方建筑多采用石质材料,气势恢宏,注重造型和空间的变化对比,刚中带柔,带有浓郁、神秘的宗教气息。这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建筑在艺术形态和艺术价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二)中西方建筑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比如说,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中国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划式园林及阿拉伯园林林。中国园林强调曲径通幽、含蓄曲折、虚实相生、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则以几何来规划园林,讲究开阔、宽敞、通透。这是理念上的不同,因此在建造时要使用的方法和建造完后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形象也不一样。
西方建筑的开放特质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特质西方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取主体印象,庶几可窥得全貌。即使草坪、花园也在开阔之处。中国的宫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才可获取整体轮廓,此外大门口还要加上照壁,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的宫室建筑,它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三)中西方建筑材料的差异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装饰上多采用雕梁画栋形式,整体上看大气而威严。中国人素有忍的传统与韧的精神,浓厚的儒道文化及中国的自然条件与历史环境培育了国人的坚忍不拔品性,而佛、道作为宗教是儒道的制衡与补充,又带给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与木材的细致、深秀、坚韧、柔美有更多相通之处。
欧洲建筑的材质主要是石头,装饰上以绘画等方式为主,而石头有着真率、质朴、刚硬与雄壮的特点,因而整体看来雄壮而粗狂。西方文明有古希腊和基督教文明。民主与科学的源头都在古希腊,继承了希腊精神的罗马人又发展了法治精神,这些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基石。因此,东西方的建筑艺术差异在建筑材料特色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小结: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包含,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中西方丰富多彩的绘画、建筑艺术所蕴涵的绘画、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双方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和建筑物中得到印证和反映。尽管它们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是杰出的艺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去欣赏与探索。
学号: 17
姓名:
系别班级: 11级机自一(切削)
2.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 篇二
1 中西方建筑的统一性
建筑作为一件艺术品,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都是按照物质的需要和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实用, 在实用的基础上实现“阳光、空气的绿地”的建筑物。总的方面分成三部分:实用性、审美性、纪念性。
1.1 建筑的实用性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 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建筑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在建筑中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建筑还是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一种礼仪和一种展示。建筑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安乐窝, 是自然界和谐的人造景观, 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是人类才华的体现。
1.2 建筑的审美性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 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 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 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 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1.3 建筑的纪念性
每一个著名的城市, 往往就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我们说到雅典的卫城的神庙, 就是说古希腊的建筑;我们说到巴黎的凯旋门, 凡尔赛宫, 就是说法国的建筑;我们说到北京的故宫、天坛, 就是说中国的建筑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的纪念性建筑, 它们同样也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
2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差异
2.1 中国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建筑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自汉唐以来, 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 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 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 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的正统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包括三种风格:
2.1.1 隋唐风格
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 又与西域交往频繁, 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 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 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 都城气派宏伟, 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 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 轮廓参差, 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 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2.1.2 明清风格
中国建筑在清朝盛期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 城市仍然规格方整, 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 商店临街, 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 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 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 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 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 造园艺术空前繁荣, 造园手法相对成熟。
2.2 西方的建筑风格
2.2.1 古希腊建筑风格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它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先驱。由于希腊多山, 盛产大理石, 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人就利用石材建造房屋, 产生了柱廊和三角形山墙的建筑形式, 柱子多用垂直线条装饰, 尤其是柱顶都有装饰花纹, 形成独特的标志。檐口山墙多用水平线条装饰, 上面加上雕塑形成三角形山花的建筑特色。希腊建筑讲究严谨庄重, 通过数比美学的研究使建筑形式具有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 使艺术和功能统一谐调, 尤其是其柱式的造型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直沿用至今, 成为经典建筑装饰的模式。
2.2.2 古罗马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罗马的建筑类型非常丰富, 建筑技术也有飞跃的发展, 并且初步建立了科学的结构理论, 对欧洲建筑及至全世界建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最辉煌的成就是创造了券拱结构的建筑形式。
2.2.3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项伟大的解放生产力的运动, 也是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它起源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 它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封建教会, 在建筑上则表现在, 重视几何形体的应用, 为方形、三角形、球形、园柱形等通过重组叠加创造出理想的形体, 并以古典建筑构件为母体, 通过建筑师的创造形成一种具有平静优雅的古典气息而又符合当时新生活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新颖的建筑风格, 由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场改革先后经历了200多年, 并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3 中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分析
3.1 建筑材料的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可以看出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现代建筑没有产生之前, 西方建筑材料主要是以砖石为主。唯有中国和邻近的朝鲜日本是以木材做为建筑的主要材料。
3.2 建筑观念的差异
比较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和设计构思, 我们可以感觉到中西方审美和价值观的差别。中国历代帝王宫室、陵寝和民居都是按照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构筑。极力求得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 以趋吉避凶, 招财纳福的心态聚落成背靠大山, 面对平川的建筑群落。这种“仰观天文, 俯查地理”的建筑形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思想。翻开西方古典建筑经典, 可以发现, 西方建筑美学的构型意识就是几何形体,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欧几里德首创几何美学;亚里士多德奠基了“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这些都对西方人“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3.3 建筑空间和布局的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上可以看到, 中国建筑是以封闭的宏大群体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 几乎都是同样的格局, 都是以院落与院落相套, 相联结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
与中国相反, 西方建筑是以开放的单体空间向高空发展为主要格局, 由巨大而富有变化的形体, 形成威严耸立, 雄伟壮观的整体。从古希腊的城帮开始就已经广泛的使用柱廊和门窗, 使得建筑物的透明度大大增加, 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物本身, 使建筑的实体形象更为突出。这些特点都是和西方人很早就开辟的海上通道以及社会内部的奴隶民主制度相关。古希腊的外向性格不仅影响了罗马, 也影响了整个欧洲和西方世界。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 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了空间。
3.4 中西方建筑发展的不同之路
查阅中西方建筑的发展过程可知中国建筑发展是保守的, 据文献记载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材料的应用3000年来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而西方建筑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巨变。从古希腊第一批神庙建成到现今的2500年里, 从希腊古典的柱式到罗马的拱券, 穹隆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无论是造型, 比例, 雕饰和空间布局都在发展变化。印证了西方人敢于创新和独辟蹊径的思想理念。
对比中西方的建筑, 能够感受到西方宗教神秘色彩和中国儒家礼教的差异, 通过不同造型、格局、材料建造的建筑, 折射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根本差别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 不同的思维观念以及不同的文化内涵。
摘要: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和科学技术的结晶, 是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形式的建筑, 标志着不同文化所衍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精神面貌。
3.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中西方 餐桌礼仪 文化差异
第一,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必要性。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普通中学新课程标准对跨文化交际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上适当向学生渗透中西方文化知识对学生积累西方文化知识。学生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上。餐桌礼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因此,以此为切入点最能让学生深刻并且切身地体验。餐桌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的了解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及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西文化冲击,为以后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石。
第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形成均有其独特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因素。中国人推崇孔孟的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中国人喜欢在就餐时围坐在一起,感受团圆和睦的团体或家庭氛围。而在西方,早期的游牧狩猎生活造就了西方人亲近大自然,本质中不羁、崇尚自由的民族特性。因此,西方人追求个体解放、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因此,西方人喜欢分餐而食。
笔者将围绕“出席时间的差异、餐具的使用礼仪差异、席位安排差异、进餐礼仪差异、及餐桌上交谈的礼仪差异”五大差异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对比。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在出席宴会时 认为“宜迟不宜早”。时间总是随心而定。因此,假设一场婚宴的开始定为时间是六点半开始,但八点才能真正开始。因为,宾客要到七点五十分左右才会基本到齐。所以,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去参加外国人的宴会,如果根据中国的习惯来,会遇到尴尬。西方人信奉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他们认为:不尊重时间就不懂得尊重他人。因此,一定会准时、甚至提前到达,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二、餐具的使用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体现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受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选择最原始的进食工具——筷子。我国北方多木因而北方人用木筷;南方竹子多,因此南方 人都用竹筷。而西方人吃饭时用刀叉源于古欧洲人的猎人属性。在打猎的过程中,西方人用刀把烤熟的肉割下来,再用叉子叉起来吃。刀叉和筷子的使用,直接导致中西方人进食习惯的差异,并且对东西方人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人用刀叉决定了他们必须分开吃,因此西方人最独立。并且,在就餐时,筷子与汤勺不可一起使用;而西方人就餐时,则必需左手执叉,右手握刀。因为餐具使用的不同,中西方人吃的方式也有差别。例如,吃面条。因为面条比较长,用筷子只能夹住,所以中国人吃面用力把面条吸进嘴里。是以在中国面条又被称之为“吸溜”。而西方人会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再吃,不用发出声音。
三、席位安排差异。
在席位安排方面,中国与西方均比较讲究。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古代中国宴请宾客时,男子方可入座主宴会厅,女主人及女宾则只能就席于内厅。到了现代,虽然讲究男女平等,但依然严格遵守“长幼有序”的礼仪。入座时,主人会请年长、主宾或者高位的重要宾客坐上座,双方会互相“让座”。长者、主宾或高位者坐上座;被特邀来陪伴主客的 “陪客”则坐于两旁的偏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就座。男女主人坐下座。
西方用餐时坐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按顺序就座。西方讲究“女士优先”,因此,主宾夫人座位被安排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就座时,男士会展示出“绅士风度”殷勤地为女士拉出椅子,并驻足等女士入座后才自己就座。
四、进餐礼仪差异
中西方进餐礼仪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以礼待人,每上一道菜,主人都要请客人先吃,俗称“让菜”,而客人会与主人互相谦让后才开始吃。中国的宴席中如果有酒的话,劝酒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酒是先上桌的。主人会举着酒杯一一敬酒。席间,主宾之间会猜拳比酒,气氛越热闹,越能显示宾主尽欢。而在西方,酒是每道菜上完后才上桌的。在西方,客人会等主人先品尝后才开始吃。与中国人一样的是,西方人喝汤时也不发出声响。西等汤菜不烫再吃。方人进餐时也可交谈,但是音量不能太高。中西方人都会遵守的餐桌礼仪之一就是:不可在食物未咽下前与人交谈。
五、餐桌上交谈的差异。
聚餐是中国人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首先,“不成敬意,请海涵”等自谦词语频频出现,其实主人已准备最丰盛的酒菜来招待客人。而客人则回以,“让您费神、多有打扰”。餐桌上用语要文明。例如:古人说“如厕”,现在用“减轻”来代替“上厕所”。在西方,主客间交谈的交流以真诚为主。主人精心准备菜肴,主人会如实地对宾客说:“I’m honored to have you here. ”,以示对客人的来到的感谢。客人将菜都吃完的话,便是对女主人最好的赞美。西方人同中国人一样,餐桌语言也比较含蓄。例如,“Excuse me?” 、“May I use the washing room?”可以被用来代替“toilet”。
二十一世纪在经济、文化两方面都已经成为国际大融合的一个世纪。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中西方餐桌礼仪因为其历史、文化渊源,所以成为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我们可通过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来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这样有助于我们避免以本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去衡量西方的文化。我们充分认识到: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盲目追求外国文化,摒弃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是不可取。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
4.东西方室内建筑文化差异论文 篇四
在一番苦心翻阅书籍的专研后,从人类崛起到今时此刻,东西方的室内建筑有很多值得让人深思和纪念的东西,不同的历史背景导致的不同的产物,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书籍、网络里进一步细致地了解世界室内建筑设计的历史文化。
我在互联网+百度查阅中,查到中国最古老房屋建筑,位于山东省的长清县孝堂深山上,名叫郭氏墓石祠的古老建筑。通过图片的鉴赏,我们看到,整个祠堂全部以石头建筑而成,屋顶两面坡的石板雕刻出脊背等形状的样式,墙壁大约由20厘米厚重的石块砌成,前面有石柱,形状大概类似八角形,后墙由两米的三角形石梁间距,负载整个屋顶,分为两间。最为精美的是在石壁上刻有非常漂亮的图案。作为现发现的遗留最古老的房屋,郭氏墓石祠距今已有1800多年时间,由此窥见,中国几千年就开始酝酿,并遗留至今的中式风格样式,它使用木柱、石块的镶嵌,用精美的纯手工雕花,里面富有各种佛学信仰的建筑,更讲究风水学。
西方前期在大型室内建筑材料使用上主要以石构造为主,古希腊是西方时期建筑文化萌芽与胚胎的基础,成就了一些有纪念性的建筑,比如帕特侬神庙,从笼统的意义上就都是室内建筑的基础与成就。在古罗马时期,它的建筑在新的工程技术层面上讲改进材料成为火山石灰混凝土技术、有拱券技术和穹顶结构技术,有一定量的代表作,如图拉真纪功柱。罗马帝国灭亡后,宗教建筑对建筑的实施的影响颇大,基督教占统治地位那时候具有神学代表的作品也横空出世,影响全世界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宗教影响下的产物,是西方代表作,那时最喜使用的建筑元素是十字架形,与平面的一些彩色的玻璃花窗。
从理论上来认识这种文化差异,室内风格像东西方各自的文化,截然不同。它首先在概念上就不同,室内建筑的功能、投资和使用对象的使用不同,显示出了多种的风格,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前景也主要体现在室内建筑风格的使用上,因为根据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由来,传统风格自然是室内建筑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家具和陈设造型的方面吸取的是传统装饰的特点,从建筑的风格上我们将它分为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我国传统明、清家具的造型,西方风格中罗马风格等,都遵循了这特点。近年西方的装饰风格在逐渐在中国乃至全国盛行,在外形、视觉上最为不同。中国传统的室内建筑设计必定是融合了庄严与优雅的气质,在主次房屋的设计上有明显的视觉差异,一目了然,中式风格运用各种朝代实木家具、一些中式山水画的挂饰,一些宗教信仰类挂饰与摆台,颜色更体现着古朴,稳重,室内建筑必然室内有木柱,空间风格以雕花、格扇、漆画、屏风、落地罩等摆件为主来装饰与使用,花式颇多,陈列品主要是以字画、手工、各种玉石古董为主,包括精美稀物的瓷器养的花式;而西式的风格有最为代表的古典欧式风格,古典欧式风格也使用较多的雕花装饰,有所不同的是古典欧式风格上继承了欧洲人性的豪华、多变、动感的性格,它代表人性所想,视觉效果一般显得简洁大方,更为豪华,大多受到的是社会上流人物的青睐,它奢华、唯美、精美的细节都是上流人物想去表达的情态,特别是古典风格它每一个间隙都散发着着高贵、典雅的气息,它强调纯美主义,包括很多北欧、西欧、北美等不同的风格;这与中式的`表达语言和目的也恰恰相反,它更显雍容也朴实。
室内建筑的构成上,西方构成风格的特色方面,喜爱运用立体平面色彩的构成原理,巧妙的使用几何图形,点、线、面;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追求朦胧的气氛,深受它们本土文化的影响,在配色上又趋向用色简洁明快、讲究比例、采用黑白灰之外使用一些高级灰调,追求室内建筑的自由视觉。在直线还是曲折、的各种造型使用在建筑设计来强调体现理性的象征。而中式传统却乍一眼显得沉重、深邃些,我们从古至今都以繁华最为贵族、与上等人匹配,有意无意都会将格调设计的庄重沉稳、妥善些,这是我们保留下来的一种对历史的敬重。我们在室内建筑的元素使用中,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代代效仿,家具也步入秩序化、规范化,比如在客厅的布置就是一个缩影。色彩主要以红、黄、绿、蓝为主,在木制的家具上需要油漆,色彩鲜艳夺目,有着很强烈的对比效果,古代的正室给人一种严谨、庄重、有序的感觉,由于古代古人最为崇尚追求的是“神韵”,讲究的是古朴,讲究空间的层次感,主次、风水学,家居设计中多采用木材结构,刻画出很奇特不同种类的飞檐、木柱、屋顶;在西方,各个名族的文化入侵和毁坏容易发生,使西方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延续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追求艺术性,所以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格,建筑文化变化就是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文化潮流的倾向和集中体现,也形成很多种小型的风格,比如:哥特风格、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等。这些风格大多现代感很强。
东西方室内建筑的文化在实质本质上大径相同,中西方在各自的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上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差异性,建筑以独特的方式,和语言形式向人类描述各地区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思维等、尤其在建筑特色、人文理念、艺术的表达形式中有明显的不同,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吧。
参考文献
[1]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篇五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 “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B: Thank you.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
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书目(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6.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篇六
摘 要
随着中西交往不断深入与发展,餐桌礼仪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餐桌礼仪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行为素养,尤其对于国际间的商务餐会,保持良好的商务餐桌礼仪能够给对方留下更好的印象,从而提升协议达成的可能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西餐桌文化差异,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进一步指出了在商务活动中应当注意的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different table mann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communications.Business table manners can reflect a person’s behavior literacy.It’s very important to maintain good business etiquette to leave a batter impress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possibility of signing an agreement, especially for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nner.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ble manners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expose the major differences.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Business table manners;differences;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餐桌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名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名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商务活动的进行。
一、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有人说,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吧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个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认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想饮食观。这种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大大阻碍了如饮食文
化的发展。西餐讲究营养、菜色的搭配,讲究餐具与服务,但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较为单一。
而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名义食为天”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使不够营养成为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协调唯独,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1]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宴席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三)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
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2]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一)座次安排
在中餐中,在按习惯,桌次的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数较多时,要摆桌次牌。宴会可用圆桌方桌或长桌,一桌以上的宴会,桌子之间的距离要适中,各个座位之间的距离要相等。团体宴请中,宴桌排列一般以最前面的或居中的桌子为主桌。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1)主人在主桌面对正门之位就坐。(2)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3)各桌位次的尊卑,以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4)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
在西餐中,席位排列有五个规则:(1)女士优先。(2)距离定位。(3)以右为尊。(4)面门为上。(5)交叉排列。一般,在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3](二)上菜顺序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
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三)餐具的摆放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在西餐中,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四)停菜方法
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在西方餐桌上,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是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没用过的刀子,就这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4]
总结:
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异。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界的交流而变得模糊。[5]中西方餐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使两者更趋于
完善、科学。在商务活动的宴会安排中,保持良好的商务餐桌礼仪能够给对方留下更好的印象,能促进协议的达成。因此,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了解在商务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7.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 篇七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西方传统建筑,建筑差异,文化差异
Architecture is influenced by natural objects, materials, social conditions, technology, ideology, religion, culture, and aesthetics and so on.For example, Eskimo use ice and snow to build house thoroughly, while people in southwest China often use bamboo to build houses on stilts, which is affected by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During a long period of time,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was in a relatively closed system,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with little opportunity to communicate.So a variety of differences in architecture are formed.
Among all the differences in architecture building, materials wil be the basic one.Chinese like to use wood while the Westerners like to use ston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had used wooden structure since long ago, and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s which now are preserved are wooden structures.Even if a number of brick pagodas and underground tombs use a masonry structure, they still mimic the appearance of wood structure.It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woods in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China.Wooden structure with wooden pillars and beams forms the skeleton of the house, and the weight of the roof beams passed through the column, and then through the column to the ground.In a word, the wooden structure is widespread in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uildings.
The color is a part of a building, and people’s preference to colors is a culture.Some bright colors, such as red, green and yellow are popular in house decoration in China, and some plain colors such as white, black and grey are also popular.The Westerners also prefer to use bright colors to decorate their building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bright red and some plain color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buildings.Doors, windows and beams are colored vermilion.Walls are usually colored white which are called“washed wall”.In Wester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howy colors can be found everywhere.As the architecture classic,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introduces, at that time the building colors are very rich, ocher, gray and yellow, blush, pink, reddish brown red, gray, blue, white, black and gold and so on. (Yuan&Cao, 2004:37) Speculating from the marble of the existing legacy, on the stigma of the temple eaves are not only exquisite carvings, but also bright colors.They use the red for the background more, use black for the pattern or oppositely use.They form a vivid comparison. (Zhang Fang&Zhang, 2007:90)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Many western-style buildings appear in China, such as Yuanmingyuan and a lot of Western-style gardens.In modern times,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become more convenient and frequen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have fused gradually Nowadays, in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our traditional essence in architectur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expecting the integration points in building development with the West and thus further our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in various aspects.
注释
1[1]张得亚, 方拥班, 张一兵.东西民俗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观点, 2007.
2[2]袁成, 曹诗图.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及其形成背景分析.三峡大学学报, 2004.
3[3]刘婉华.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现代哲学, 2006 (3) .
8.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篇八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发展与演变都犹如灿烂的星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却各成一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很多,民族发展脉络、地形地势、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等等,但这些依然是表面因素。深层次上讲,这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整体上看,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主要存在以下差别。
中国艺术绘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留白,绘画艺术中的事物并没有科学的标准,而是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写的是意境、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西洋艺术绘画,追求造型的准确,强调透视、色彩的真实形象,是一种写实的艺术表现。
齐白石虾图,是中国水墨画写意之经典。重在画虾,却未画水,墨迹间的留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衬托出虾在水中欲动还静栩栩如生的意境。其高超的笔墨技巧,运用宣纸和墨收放自如,将虾之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水墨渲染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直觉,其“心物统一”的艺术境界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家思想是分不开的。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造的成就,作品通过色彩和光的运用,构图和谐生动,画面中人物的面部神态、肢体动作有的惊恐、疑虑,有的愤怒、激动,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实自然,画面生动,运用宗教题材与宗教文化表现了这一紧张不安的圣餐场面。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国自古强调中庸之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主张天地和谐。而西方《圣经》中说上帝七天造万物,上帝是神,人类对神充满敬仰与虔诚,而上帝的形象依然是人形。
因此,中国多为山水花鸟画,体现雄伟浩瀚的山河或是秀气灵动的生灵,运用浓、淡、干、湿、焦五墨,勾、皴、擦、点,晕五技,画中的人物通常十分渺小,源于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追求和谐之美。
而西方最初以人物为创作对象,以神学和宗教为主题,表现着神对自然的支配和对人的关怀。拉斐尔的《圣母像》虽然已经体现在母爱和人性,但仍是高高在上,充满着神的光芒,为自然的主宰,这也体现了西方思想人是自然的主人的观念。
从表达方式上讲,中国艺术的媒介是笔墨,而西方艺术的媒介是光。中国画十分重视笔墨,墨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媒介,墨无非黑白,不偏不倚,不张扬,正如源远流长的中庸思想,低调内敛,强调含蓄。而西方油画的重要媒介是光,运用物理光学、透视学等科学手法进行创作,追求光感和光影层次的写实,在神学的基础上运用自然科学和理性的思考进行创作,因而被称为科学艺术。
《长江积雪图》呈现了大江两岸,白雪茫茫,山林林立,劲松挺拔的磅礴景象,并未刻意用色或描摹白雪,所谓用墨点精,加以留白,给人以漫天飞雪,世间苍茫的感受,给观者带来一种凛冽孤寂的视觉冲击力,实为中国山水画之典范。
而西洋油画作品通过光和色彩的运用,将西方艺术多采用油画表现宗教主题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光源集中,光影关系明确,近大远小,近处色彩对比强烈,远处色调灰蒙和谐。运用光和透视把人们的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表现出对神明充满了敬仰。
总之,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的产生都是来源于社会,美学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而由于思想、宗教信仰、地域差距、生产方式以及政体的区别,产生了绚烂多样的中西方文化,共同编织着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推荐阅读: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09-13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07-19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__英语论文08-12
浅析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_毕业论文08-20
中西方文化消费差异10-26
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异08-11
中西方进餐礼仪的差异11-02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08-29
中西企业文化差异07-06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