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财务管理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悖论

2024-09-16

当前财务管理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悖论(通用4篇)

1.当前财务管理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悖论 篇一

对体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

一、学科特点的再认识

重新论识体育学科的特点,强调体育是一门科学,这是由经验体育向科研体育转变的显著特点。体育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技艺性,科学研究的是客观规律,而技艺则强调的是主体意识,科学的思维是以求同思维为主,而技艺思维则以求异思维为主,发展科学的方针是百家争鸣而寻求统一的真理,而发展技艺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既可以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我们在探索身体健康发展的生理规律时,在探索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方面,理应遵循科学的原理,但在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方面则强调根据主体意识,这种差别是技艺类课程和纯科学类课程的最大差别,也是体育学科与理化学科的最大差异。问题是我们在学科研究中过多地强调了科学性,而忽视了艺术性,因而常用客观规律的唯一性来认识和处理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最终形成了统一课程,分类齐全的教材和划一的课的结构及标准化考核要求,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一切都应该是课程改革的对象,如果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教学的观念上,不思改革、不求发展、无疑将大大削弱体育教育教学的内涵。

体育教育还是一种情意类课程,所有学科都是以遵循认识规律为特征的。数、理、化学科基本上是探究客观规律,语文、政治、外语在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要探求客观规律。但是音乐、美术、体育虽然也包含了探求某些客观规律,但更多地是完善主体意识,当今的教学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识态度、团队精神等,均是人所必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体育正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佳课程。

体育学科具有科学性、技艺性、情意性所反映的各种特征,使它具备了区别任何学科的特色。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特征。

二、体育课程模式向多元化转移

我国的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受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无论是把知识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还是把增强体质作为中心任务,始终没有走出三中心的怪圈,既以教师为中心、以大纲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全国一个大纲、一套教材、一个模式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近几年来各地各类学校在体育学科特征的探索中,建立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课程模式,提出了课程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快乐化、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思路。我校于1998年构建的“一主多选”教学模式,既保证主教材的教学又顾及学生对自选教材的兴趣,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彼此融合与互补来完成课的教学。通过几年的实验性研究,于2001年4月完成了结题工作,我校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表彰为“优秀实验学校”,实验课题被专家组评为“优秀级课题”,学校分管校长和课题组负责人被中国体育科学会表彰为“全国学校体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实验性研究的初步成果,为我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开了好头,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尚缺泛完整性和系统性,资料积累尚不完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能力,体育文化素养,运动潜能的开发,自我锻炼能力与习惯,终身体育思想等尚未达到理想的目标,需要在今后探索中努力提高教师的思德修养、钻研能力、吃苦精神,创造出适合于我校体育教学的特色。

三、在推广“快乐式”的同时正确评价“传统式”体育教学

对“快乐式”和“传统式”两种体育教学模式,都应用历史的视角和正确的观点加以评价和鉴别。

1.“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教学的目标定位单一,在生物体育观的思想指导下“以体为本”进行教学,形式保守,成人化、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严重抑制了青少年学生活泼开朗、爱玩好动的天性和本能,也压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个性特长、实践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内容陈旧,方法落后,影响了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厌学情绪、逆反心理及对抗行为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运动技能不高,特长能力不强,导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进入社会后生活质量下降。

但“传统式”体育教学具有许多亮点,如“传统式”十分注重遵循体育的基本规律,即认识规律、技术的形成规律、生理机制活动规律,还十分关注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这些对现今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少年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舍弃其不利因素,保留、继承甚至发扬其精华部分。

2.“快乐式”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快乐体育”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学思潮,80年代影响到我国,“快乐体育”是一种从终身教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兴趣为先导,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形式,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其特征有以下几点:(1)快乐体育是通过体育体验运动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是区别其它活动不能替代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举例)(2)快乐体育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同等重要,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3)快乐体育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发展特长。

有人把不负责任的体育课称之为“放羊式”的课,快乐体育是否也会陷入这一教学的误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快乐体育就能沿着正确轨道实施。(1)针对性: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需要、身体需要出发,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要上;

(2)实效性:不仅要重视活动形式上的快乐,更应着重内在内容的实效性,既要在近期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满足成功感,又要在远期目标中形成终身意识,发展自我锻炼的综合能力,使体育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体育伴随人生;(3)竟争性:体育运动具有营造良性竟争环境,“快乐体育”中的竟争性能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技能、战术、非智力因素和提高心理素质,进而获得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良好个性,达到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4)可控性:“快乐体育”教学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同时对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增加了难度,教师很难控制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对指导和保证练习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控制教学过程的动态发展,协调好师生之间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快乐体育”具有可控性是实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抓住主要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己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学习效能的主要因素。学生在课内外练习中表现出个体学习效果的差异,主要根源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发展的差异。

从体育的角度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潜在意识因素和后天学习环境的直接影响,此种潜在意识决定了学生自觉参与体育学习的主体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参与练习的独立锻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受诸多社会环境的影响,(1)学生文化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学生的精力偏重于文化学习,投放到文化课程之外自主锻炼时间较少,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2)独生子女家庭的到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

更迫切,包办代替因素过多,学生对家庭依赖性较强,主动参与学校、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3)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状况,有时直接影响学生在运动中主体性的表现能力,身体素质与技能越强,主动学习与练习的兴趣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反之,体质与技能较弱的学生感到技不如人,不愿意在公共场合中表现自己,主动学习与练习的兴趣逐渐淡化,学习效果较差。

“一主多选”教学模式客观上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选项课中能轻松、愉快地参加自己喜欢的练习项目,在相互交流中增强合作能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运动技能,在自我追求中发展个性。

2.学生练习的有效时间

体育教学讲究精讲多练。对学生而言,学习效果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学习时间与实际耗费学习时间的差异所致,就是说实际练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时间是给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时间是可变的,如何在给定的教学时间内缩短组织教学的时间,增加学生学习和练习时间,已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时间并不等于有效的练习时间。学生时常被常规的教学方法与练习过程所束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浪费了有效的练习时间,运动量明显不足,从这一点来说,课堂教学个性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增加学生练习时间的主要因素。

3.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特殊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体育的实践性、活动性和渗透社会活动的广泛性较之其它课程更具有直接的适用性,目前,虽然还不能完全被人们所理解,但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将进一步加深。

(1)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接受能力和潜在课程中自学自练能力。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受学习兴趣、认知风格、技能储备、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其中主动学习是提高学习效能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对部分学生选项内容提出强制要求,由教师组织他们进行该项的体能与技能的强化训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适应选项要求;另一方面开展选项练习的互教互学,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对提高学习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并形成一定的学习与练习氛围,学生在自我表现和相互竞争中逐步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再一方面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组织与管理,提出新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的自学自练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定期组织检查、评定。

总之,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自主练习和自我发展的不断追求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2)组织能力

体育活动中的组织能力是培养学生适应高校教育、走向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包括个体参加集体体育活动的态度,对体育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对组织活动的目的、要求、方法及过程管理能力等。在“一主多选”教学模式实验中,采用同轨教学班级选项小组之间的多项竞赛活动,在活动类课程或星期六下午举行班级、年级间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其中大部分竞赛活动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评价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的评价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自我评价的能力最为重要,科学地自我剖析、客观地自我评价能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原因所在,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症下药”及时矫正,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职

业道德、教学方法做出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提高教学效果。相互评价;是指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相互竞争中提高技能。对别人的评价能力,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己认知水平。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心目中偶像的动作技术评价,如观看各类重大比赛的录像,畅谈自己的感受,从中受到教益,进一步明确自己新的追求和新的目标。

以上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我们的认识、体会、做法与分析不够到位,敬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2.当前财务管理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悖论 篇二

一、为什么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铁矿用户却没有相应的话语权

近两年来, 我国铁矿石进口量约占全球铁矿贸易量的近一半, 是名副其实的铁矿需求第一用户, 是第一大铁矿石消费国和进口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在贸易谈判中应该具有举足轻重、左右市场走势的重要地位, 但实际上却一直没有应有的话语权, 总是被国际三大铁矿供应商牵着鼻子走, 他们想定长协矿合同就搞长协矿, 一定三年不变;他们要改短期合同, 就改为一年一定;在价格上也是一样, 说涨就张, 说降就降, 甚至以停供相要挟, 我们只有招架之功, 很少有还手之力。虽然, 我们也在针锋相对, 据理力争, 但其结果往往还会被供应商的垄断经营所左右, 收效甚微, 以致带来进口矿连年大幅度涨价, 甚至在世界经济严重下滑、需求大幅度下降、钢铁价格大幅缩水的情况下, 进口矿价格却长期居高不下, 使许多钢厂亏本, 而三大铁矿供应商却稳如泰山, 坐收暴利。有关专家曾以2011年为例, 对我国钢铁产业链获利情况算过一笔账。当年我国曾从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力拓三大矿石供应商进口铁矿3亿多吨, 相当于2亿吨钢的铁矿原料。他们从中获利折合人民币4000亿元, 当年我国产钢6亿吨。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只有875亿元, 如果按他们三家进口矿生产2亿吨钢计算, 利润只有290亿元, 前者是后者的13倍以上。2012年, 利润差进一步扩大, 当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只有15.81亿元, 虽然供应商利润也有所下降, 但下降幅度很小, 实际利润率高出我国钢铁工业十几倍。所以有人比喻说:我们近二百万钢铁工人实际是在为国外三大铁矿供应商打工, 我们出力, 他们赚钱, 公理何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理现象?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我们的谈判人员不作为、没能力, 也不能怪我们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 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手中无矿, 实力不强, 底气不足。如同两军交战中的谈判, 实力决定谈判走向, 弱者输, 强者胜, 无法改变。如果供方已兵临城下, 大兵压境, 需方则弹尽粮绝, 等米下锅, 不供矿则要停炉, 有理也说不清楚。如不屈服, 停供停产, 损失更大, 谁去谈判也难改变这种状况。

为什么我们的实力和底气不足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产量增长过快, 原料供不应求

产能过剩是由来已久的老问题, 实际上只要有竞争必然带来过剩, 要发展就要有竞争, 要竞争过剩不可避免, 今天的产能过剩与昔日的高发展、强竞争是分不开的。发展越快, 竞争越激烈, 产能过剩越严重, 只不过表现时段和程度不同, 竞争往往与高速发展同步, 而过剩往往产生于高速发展放缓之后的惯性之中。近几年来随着钢铁工业发展放缓, 新增产能却在与日俱增, 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现。到去年底, 钢产量7.17亿吨, 产能高达9.7亿吨。二者相差2.53亿吨, 而要满足这个缺口, 按1.5吨矿石炼1吨钢计算, 大概需要增加3.8亿吨进口矿, 折合国内原矿达11.4亿吨, 相当于2011年全国铁矿石产量。从产量看也是一样, 在7.17亿吨钢的原料中, 60%要靠进口矿, 无矿则无钢, 这么大的原料缺口, 在谈判桌上很难具有相应的话语权。

(二) 国内矿山滞后, 矿石自给率逐年下降, 后劲不足

近几年来, 国家一直重视国内矿山发展, 在钢铁高速发展的带动下, “十一五”期间国内矿山发展较快, 每年平均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 但进入“十二五”以后增速明显慢了下来, 逐年递减, 2012年增幅由前几年的20%下降到14.5%。今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相比, 仅增长7.5%, 到今年6月份当月铁矿石产量仅比上年同期增长2.6%。钢产量虽然也在严格压控, 其增幅仍高于国内矿增长量。这样, 由于国内矿产量增幅下滑, 而钢产量仍居高不下, 使铁矿原料自给率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在逐步下降, 由“十一五”期间的40%下降到目前的28%左右, 后劲不足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一个年产钢7亿多吨的国家原料自给率不足30%, 必然会受制于人, 在谈判桌上很难得到应有的话语权。有的人说, 日本根本没有资源他们为什么在谈判桌上却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因为他们虽然没有资源, 但在国外各大矿山都有较高的股权, 股权就是实力。矿石涨价他们会从中获利, 吃了钢厂吃矿山,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过去则没有或很少在国外矿山入股, 矿石涨价只赔不赚, 成为最大的输家。

(三) 走出去办矿是个好办法, 但环节多、周期长, 很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矿石缺口问题

近几年来, 为了解决钢铁原料不足受制于人问题, 提倡走出去办矿,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远见、从根本上解决原料问题的重要举措, 应该加快发展。目前, 大家对“走出去”办矿的积极性很高, 都想到国外矿山抱个金娃娃。但是, 有的人对走出去办矿的难度、风险考虑不周。特别是对海外矿山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广度重视不够, 还有对新矿山的资源情况缺乏必要的勘探、试验、矿石性质、可行性研究, 对当地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等了解不够, 而矿山生产链条较长, 连续性又强, 其中任何一项失误都可能成为矿山生产建设的掣肘, 影响全局。有些矿山仅外部环境、基础建设投资就占到总投资的50%以上, 抬高了建设投资成本, 据有关资料介绍, 在资源丰富的几内亚建设一座1000万吨/年的矿山平均投资18亿美元, 吨矿平均投资180美元, 相当于人民币1100元左右。而且建设周期长、见效慢, 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在国外建矿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但直到2011年我国实现境外办矿的权益矿总规模只有6000万吨/年, 按80%的达产率计算, 铁矿石产量不到5000万吨, 只占目前进口矿总量的7%左右, 所以, 对“走出去”办矿既要坚定信心, 加快发展, 近期内又不能期望值过高。

(四) 进口矿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谈判话语权

由于我国进口矿量大、覆盖面广、层次多、情况复杂, 在管理上难度加大。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管理, 统一对外谈判, 政出多家, 管理混乱, 特别是在钢铁高速发展, 铁矿供应紧张时期, 曾屡屡出现钢铁企业之间内部竞争抢矿石, 竞相抬价等问题, 让铁矿石供应商渔翁得利。近几年国家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进口矿管理, 在统一谈判、统一管理等方面已有很大进展, 但管理尚待严密, 落实也需要逐步到位, 对增强谈判话语权, 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总之, 在影响谈判话语权问题上, 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重中之重还是由于国内矿山发展滞后, 需求量大, 自给率低, 容易受制于人。记得在2007年钢铁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由于钢产量增长较快, 铁矿石供应紧张, 在谈判中有的供矿商提出许多无理要求, 我们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 结果供应商以停供矿石相要挟, 不答应他们的要求, 就停供矿石, 逼我们就范。但我们没有屈服压力, 而是组织国内一些骨干矿山搞增产, 弥补上供应商停供的矿石量, 保证了钢铁厂正常生产。供应商看到了国内矿山的生产潜力和中国人的志气, 以后再也没有以停供相要挟, 也没有再提过分的要求。这件事实说明, 实力就是话语权, 要增强国内矿山生产实力提高矿石自给能力是增强谈判桌上话语权、抵制供应商漫天要价提出的重要砝码。

二、为什么在一片加强声中铁矿石自给率却在逐年下滑

近几年来, 国家和有关部门对国内矿山的发展非常重视, 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 有些部门甚至提出让国内矿山成为“优先发展、率先发展、领先发展”的行业。但是为什么在一片加强声中却出现了国内矿石产量增速下滑、自给率下降的情况?概括起来讲, 这里既有资源差异上的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原因, 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内矿山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行业的兴衰不靠天, 不靠地, 关键是取决于这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核心体现在成本效益上。在国际市场上, 成本是看不见的裁判员, 也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它既不相信眼泪, 也不同情弱者。只要成本高于国际市场平均值, 就没有立足之地。千好万好综合成本下不来, 经济效益上不去, 也就不可能有国际市场竞争力。为什么国内有的矿山建设发展很快, 生产红红火火, 可是干了一两年却自动停产。深究原因就是因为生产成本超过了进口矿到岸价, 经营中赔钱自动退出市场。特别是在我国, 民营和地方中小矿山约占铁矿石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挣钱就干, 赔钱就停, 很不稳定。所以衡量我国冶金矿山发展状况不能只看能力和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看成本有无竞争力。多年来我国铁矿所以落后, 就是因为我们多数要素处于劣势和不利地位。

(一) 我国铁矿资源条件与国际上几个资源大国相比自然禀赋差, 在生产成本上高低相差悬殊

从矿床规模上, 资源大国的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几个大型矿区, 储量大, 分布集中, 便于大型机械化开采,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我国铁矿资源几乎每个省、市都有, 遍布全国各地, 布局分散, 储量小, 大部分小矿山只能靠手工作业或小型机械化开采, 效率相对偏低。从资源质量上看, 我国贫矿多, 约占98%, 富矿少, 只有2%, 平均含铁品位只有32%, 绝大部分采出后需要破碎、加工、分选, 而且埋藏深, 难采难选, 开发利用成本过高。这就决定了我国生产一吨铁精矿的综合成本比国外矿山高得多, 目前全国铁精矿成本平均在600元/吨左右, 而一些资源大国, 如巴西、澳大利亚等铁矿资源质量高, 平均含铁在45%左右, 不仅含铁品位高, 而且有害杂质少, 采出以后大部分不用加工分选, 可以直接入炉, 生产一吨成品矿成本只有200元/吨, 比我国吨精矿成本低400元左右, 我们明显处于劣势。

(二) 我国对矿业产业定位虚高, 担负的税费过重, 人为虚增费用

矿山开发属于采掘工业, 如同农业、渔牧业、森林采伐业, 严格受到大自然的制约。所以, 按照国际惯例, 全球大多数资源丰富的国家都把矿业划归第一产业, 摆在农业之后, 享受诸多优惠政策;我国则把采掘工业开发划为第二产业, 定位虚高, 失去了第一产业中应有的优惠政策, 担负税费过重。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 目前国内铁矿山综合税负占了销售收入的25%~28%, 国外同类型矿山综合税负一般都低于销售收入的10%, 低于我国矿山15%~18%, 如果按目前吨精矿销售收入1000元计算使国内矿山吨矿税费高出国外矿山150~180元/吨, 对国内矿山在竞争力方面影响很大。

(三) 国外大矿多分布在边远无人区, 环境成本低, 我国铁矿山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城市近郊的人口稠密区, 环境治理任务重, 成本高

从资源大国的矿区分布看, 大部分分布在没有人烟的荒原地区。而且这些国家大部分地域辽阔, 人员稀少, 这些矿区采完以后, 大部分废弃;而我国铁矿山不少分布在城市近郊, 环境制约因素较多, 不少地方要求矿石采完后要复垦造田, 如数还田。所以环境治理费、复垦造田费等增加了矿山建设投资和管理费用;另外征地难, 买地贵, 也增加了矿山建设投资, 降低了国内矿山竞争力。

(四) 我国铁矿山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低、人工费用高, 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国外大型矿山由于分布集中, 矿区储量大, 又多为露天开采, 一般都采用大型机械, 如:高效钻机、大型电铲 (16立方米以上) 、大吨位运矿汽车 (160吨以上) 等效率很高。而我国由于受资源禀赋条件和生产规模的限制, 除几个大型矿山外, 绝大部分矿山还是在利用小型机械化, 如:4立方米电炉、30吨~40吨运矿汽车, 并且人员多、效率低, 全员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外大型矿山的10%~20%, 抬高了人工成本。

(五) 长期以来, 我们对国内矿山的优惠政策收效甚微

很大一部分优惠政策是停留在口头上, 字面上, 喊得多, 干得少, 落实不够, 有的甚至是一阵风, 雨过地皮干, 见不到多少实效, 特别是在如何提高矿山竞争力这个核心问题上收效甚微。比如, 多年来绝大多数领导和有关部门一致认为矿山艰苦, 劳动强度大, 工资奖金待遇应高于城市工厂, 有关领导在相关会议上也多次提出这个问题。可是直到今天矿山职工待遇仍比城市工厂低一大截, 结果使有些技术骨干、能人不愿在矿山工作, 人才大批流失, 名校生、尖子生不愿分到矿山。长此以往, 严重影响矿山职工队伍建设。当今企业、行业之间竞争激烈, 而人才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 人才素质低, 缺乏拔尖的技术和管理精英人才是造成矿山发展落后的症结所在。雷声大, 雨点小, 对有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够, 严重影响了矿山职工队伍建设这项百年大计。

三、提高国内矿山竞争力的出路在哪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加快国内矿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矿山竞争力。那么提高国内矿山竞争力, 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重点应该抓什么呢?全面讲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 但由于资源自然条件是天然生成的, 我们无力改变。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只能采取先天不足后天补、客观不足主观补的方式, 国家应根据资源条件差的实际情况, 加大支持力度, 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 尽量缩小资源条件上的差异, 从而达到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税收减负, 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目前, 税费过高、负担过重是制约国内铁矿山发展的一个“瓶颈”。国家应通过减免税收, 少税种、低税率, 减负担, 逐步填平补齐, 为国内矿山创造与国际矿山大体相当的竞争环境。

一是按照国际惯例, 把矿业开发回归第一产业, 使其享受应有的优惠政策, 目前, 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不少专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望能早日回归到位。

二是按国际通用标准降低铁矿资源税。按照不同的资源条件征收不同等级的税负是目前各国通用的管理办法, 即资源条件好的多征税, 资源条件差的少征或不征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关部门人为地提高了我国铁矿资源标准。根据我国铁矿资源条件, 按国际资源标准衡量, 大多数都属于资源条件较差的范畴, 应该实行低税率、少税种甚至免税政策。但我国目前对铁矿资源税的征收标准没有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划分, 而是按国内资源条件, 采取矬子里面拔将军的办法内定等级, 实际是在整体上提高了资源标准, 从而增加了资源开发者的税负。在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含铁品位45%以下的难选矿列为不具备开采价值的等外品, 即使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开采出来, 也长期堆存, 不作为商品矿出售, 不纳税。而在我国含铁45%以上的铁矿资源却列为一等资源, 要交高额税金;在澳大利亚一般是按商品矿即成品矿交纳资源税, 我国现行的办法是按原矿交税, 而三吨原矿才能加工成一吨铁精矿 (成品矿) , 等于提高税额3倍;今年9月新当选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表示, 为重启澳大利亚矿业繁荣将取消碳排放税和矿产资源租赁税两大税种, 为矿山减负大开绿灯。另外对含铁30%左右的铁矿资源, 在许多国家都没有列入资源税计征对象, 在我国却要承担较高的税负。例如, 年产铁精粉只有700万吨的河北矿业公司不少矿山的资源含铁品位在30%左右, 但资源税却定得很高。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共交各种税金6.25亿元, 其中资源税为1.45亿元, 每吨精矿仅资源税平均20元, 占企业实现利润的29%。

目前在合理降低铁矿资源税、减轻矿山负担、提高国内铁矿竞争力方面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参照国际标准,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将目前的铁矿资源税下调50%左右即可将铁精矿税费下降13%~14%, 每吨减少费用120元~150元。另外, 鉴于我国贫矿较多、分布较广、开发利用空间较大的特点, 为促进国内铁矿山发展, 对含铁品位较低、开发条件较差、开发效益处于盈亏边缘的资源, 应实行“放水养鱼”的免税政策。这样可以保护一大批因矿石降价而将退出的国内矿山。

三是根据矿山特点在所得税应税所得中应扣除资源耗竭补贴, 降低所得税纳税额。从国际上看, 一些资源大国普遍支持矿山企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 在应税所得中允许扣除资源耗竭补贴, 允许勘查费用在税前摊销, 而目前我国这两项都不允许扣除, 虚增了应税额度和交纳所得税费用。所以, 建议国家根据矿山生产特点参照国际惯例允许矿山企业在应税所得中扣除资源耗竭补贴, 允许矿山生产中的勘查费用税前摊销, 减轻矿山负担。

四是建议国家将矿山企业由目前的第二产业改划为第一产业, 这样可大大降低矿山企业各方面的社会负担。

五是将矿山购买资源的费用视同工厂原料采购费, 列入增值税的扣除项。矿产资源是矿山企业初始的劳动对象, 如同加工企业中的原材料。目前, 大多数国家对矿产品均不征收增值税, 只有少数国家征收, 条件也比较宽松。但在我国目前不仅普遍征收, 条件又比较严格, 有些按实际情况不应征收的也纳入计征对象, 比较突出的是对矿山企业购置资源的费用。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费用很高。为防重复纳税, 而对矿山企业中购买资源的费用则不允许扣除, 显然是不合理的, 应该改变。另外, 现行增值税税率一般企业按13%计征, 铁矿山企业却是17%, 这对先天条件较差的矿山无疑是雪上加霜。

六是尽快调整铁矿山资源纳税分类。现行的铁矿纳税分类还是1994年划分的, 近20年来资源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 许多富矿变贫矿, 露天矿变井下矿, 资源开发条件已发生很大变化, 应尽快调整铁矿资源分类, 这种20年一贯制甚至终身一贯制的分类办法严重脱离矿山实际, 带来严重的纳税虚高。

七是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目前, 世界各国对资源本身征收的税费只是一种资源税, 没有一个国家在收取资源税的同时又征收资源补偿费, 这本身就是一种重复征税, 应该取消。

(二) 降低地方性收费, 减轻矿山负担

除了国家计征各种税外, 目前矿山又承担着较重的地方性收费。由于大部分铁矿山处于边远的贫困山区, 许多与生产无关的社会问题, 如职工住宅问题、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就业、商品供应和生活服务等问题都要自己动手解决, 再加上不断发生的工矿矛盾和经济纠纷, 大大增加了矿山企业的负担。因此, 矿山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地政府给予支持, 降低地方性收费, 减轻矿山负担。

第一, 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区别对待。对于一般性的社会问题, 包括商业网点、生活服务设施等问题当地政府应统筹考虑, 协助解决;对子女入学问题应允许矿山子女就近入学, 其经费按国家义务教育规定执行, 不能再额外增加矿山负担;职工住宅棚户改造、医疗设施等应由矿山企业、地方政府、国家联手共同解决, 不能只靠矿山一家。

第二, 地方政府应协助解决矿山征地难、购地贵的问题。矿山的生产场地一直处于不断变迁过程中, 所以不仅新建矿山需要征地购地, 而且现有生产矿山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扩大地盘以适应生产发展需要。所以, 目前存在的征地难、购地贵不仅严重影响矿山建设进度和正常生产, 而且大大冲高了矿山投资和生产成本。有的新矿建设因购地受阻往往延缓工期一两年, 或者被迫增加大量投资, 希望当地政府从国家大局出发协助矿山予以解决。

第三, 改善工矿关系, 实现工矿共建的和谐矿山。矿山企业所处的环境复杂。以前, 由于矿区管理不善, 国有矿山周围出现大量非法盗采矿井, 形成大量采空区, 将成为一个个天然的事故隐患。给矿山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同时由于多数矿山地处偏僻, 管理落后, 矿山周边治安环境极差, 经常因不合理的利益诉求产生矛盾甚至发生群众围堵矿山大门, 轻则到矿山办公楼静坐, 重则断路、断水、断电, 甚至造成停产。所以, 矿山企业的外部环境亟待优化。为此建议当地政府出头, 组织工农共建活动, 共同整治矿区环境, 共建和谐矿区。特别是在劳动力资源富余又需要新增员工的矿山地区, 可招用当地农民工, 实现矿山人力资源的本地社会管理, 既可安置地方多余劳力, 又可解决矿山新招工人的两地生活和住宿等生活福利问题。

第四, 应由国家工商、税务部门组织整顿地方性收费, 防止乱收费、乱摊派。据河北矿业公司统计, 2013年上半年共缴各种地方性收费8343万元, 平均每吨铁精粉负担22.49元, 比2009年提高两倍左右, 有的地方每吨高达144元, 有的地方存在多项重复收费, 在上缴国家税费的同时, 重复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环境治理保证金、河道治理费、水资源费、扶贫费等14种地方性收费, 其中仅矿石出境费达每吨76.71元, 这种现象亟待整顿。

(三) 坚持技术创新, 增强矿山发展驱动力

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 实行自主创新, 是提高矿山竞争力的原动力和主要支撑。面对目前我国铁矿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高国内矿山竞争力的重点在于依靠技术进步, 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深部开采、智能采矿上下功夫。由于我国铁矿资源储量少, 埋藏深, 不能仅仅满足于浅部开发, 随着矿山发展, 不少露天矿山逐步转入地下开采, 向深部发展, 带来许多技术难题, 所以未来采矿科研工作要特别重视深部开采的课题研究, 开展科研攻关。

二是根据我国铁矿储量少而需求的资源量大的特点, 研究开发低品位资源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增加我国可供利用的铁矿资源量, 增强矿山发展后劲。

三是针对我国多金属伴生、共生矿、混合矿多的特点, 研究开发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混合矿的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今后应该把采、选攻关延伸到冶炼, 对多金属矿来讲, 冶炼工艺的技术进步会给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广阔的利用空间, 应该实施采、选、冶一条龙系统攻关。

四是针对我国铁矿资源回采率、金属回收率低、流失浪费大的问题, 加快采、选、冶系统技术的研究开发, 为节约资源并提高铁矿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开拓新领域。比如, 鞍钢矿业公司的关宝山铁矿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筹建, 但由于选别技术不过关, 一直停产。最近通过技术攻关选别难题已得到解决, 已建成年产400万吨铁矿石的矿山。近年来他们将过去难以利用的贫杂等典型的鞍山式赤铁矿进行了高效利用, 初步估算可盘活铁矿资源6亿吨。

五是针对我国铁矿开发过程中占地多、征地难、复垦慢、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从铁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出发, 加快研究开发占地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小、土地复垦快、污染少的采选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矿山综合效益。

(四) 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矿山自我发展能力

由于铁矿山目前处于薄弱环节应该加快发展, 但因其投入高, 周期长, 见效慢, 风险大, 人们不愿建矿山, 所以对矿山企业投资应优先安排, 并实行减息或免息, 降低矿山投融资成本。

第一, 国家要增加对矿产资源勘探费用的投入, 提高勘探质量和储量级别, 尽量为矿山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可采资源。对矿山建设前期的补充勘查费用实行剥离政策, 对确实是因原来勘探程度不够, 储量级别太低需要补充勘探部分, 应剥离出来, 由国家分担, 以减少部分矿山前期建设费用。

第二, 统筹考虑矿山生产与建设, 允许矿山将资金捆起来使用, 并注重考核整体开发周期的综合效益。基建时期在露天矿剥离岩土和井下矿开掘巷道过程中遇到矿石要合理回收;在生产过程中也要为基建工程创造条件, 积累资金。对矿山维简费的提取和使用, 一方面要提高比率, 增加积累;另一方面应允许矿山企业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同时, 适当搞一些必要的基建开拓工程, 有计划的开展一些扩大再生产项目, 实行以矿养矿。对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也不能把基建工程和矿山生产截然分开, 要统筹兼顾, 不仅要分阶段、分年度考核, 而且应重点考核矿山整体开发周期的综合效益, 防止短期行为, 提高矿山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增强矿山发展后劲, 延缓矿山能力衰减。

第三, 打破所有制界限, 实行投融资多元化。由于受“矿产资源国有化”的影响, 有些人片面认为国有化的矿山投资只能用国家贷款。所以在矿山建设投资中, 只强调国家投入, 对吸收其他渠道的资金重视不够, 造成矿山资金十分紧张, 使不少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山因缺乏资金延误多年。实际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 国有资源的开发经营完全可以打破所有制界限, 吸纳各种不同所有制、不同渠道的资金, 包括私营、外资、集体和民间资本等, 还可以申请公开上市吸收社会资本, 实行多元化融资, 加快矿山建设。近几年铁矿开发所以能加快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几年铁矿石价格高、效益好, 吸引了部分社会资金。

第四, 在多金属共生矿资源综合利用上要“放宽搞活”, 实施堤内损失堤外补, 增加矿山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铁矿资源中多金属共生矿占比较高, 这既是劣势, 也有优势。劣势是成分复杂, 难以分选, 生产成本较高;优势是除利用其中的铁金属以外, 还可从中分选出一些其他有用组分, 如金、银、铜、硫、钴、铝、锌等实施综合利用, 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弥补主业不足。比如在攀西钒钛磁铁矿区和包头白云鄂博稀土矿区, 除含有铁金属外, 还有10多种有用组分可供回收利用, 综合利用潜力很大, 效益可观。如果国家对矿山综合利用给予扶持, 放宽搞活, 实施优惠的资源利用政策, 可以大大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四、为什么在矿石价格预期下滑的舆论声中原料价格却持续居高不下

近两年来, 铁矿石供应过剩, 价格下滑的舆论不断, 说法很多, 不少媒体宣称目前世界铁矿石产能过剩, 价格预期将大幅度下滑, 进口矿价格有可能降到100美元/吨, 甚至80-90美元/吨, 钢铁厂听了以后都很高兴, 因为只要原料价格降下去, 钢铁厂增效就有希望。可是时间已过去两年多了, 进口矿价格却仍然居高不下。今年9月份进口铁矿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 不仅没降, 反而由上年的110美元/吨上升到132美元/吨, 上涨20%左右;国内矿价也由上年同期的800元/吨左右上升到1000元/吨左右, 使钢铁厂寄希望于铁矿石降价而提高效益的希望落空。据宝钢财务部领导介绍, 今年前9个月宝钢的进口矿价格平均为132美元/吨, 比上年同期的130美元上涨2美元, 不降反升。一位钢铁企业采购员曾经讲了这样一件事, 发人深省, 去年10月正当他们准备采购冬储矿的时候, 看到报刊上登的铁矿石要降价的宣传后, 就想等一等, 结果越等铁矿石价格越高, 到12月份进口矿价格上升到130美元/吨, 不敢再等了, 结果每吨矿多花了20多美元。不仅没有实现降本增效, 反而大大提高了成本, 后悔莫及。

为什么近两年舆论宣传、专家预测矿石要降价, 实际上矿石价格却处高位?对这个问题解释说法也很多。有的人说是因为炒作, 但单纯炒作只能维持一时, 要坚持一两年可能性不大;也有的人说是因库存不足补库所致, 但为什么进口矿港口库存却长年居高不下;还有的人说是受钢材临时涨价所拉动, 但近两年来钢材价格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低迷状态, 只在短期内略有回升, 涨幅也很小, 拉动作用微乎其微。当然, 不可否认这些原因在短期内的特定条件下, 对支撑矿价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但都不可能成为长期支撑矿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因素, 根本原因还应该从供求关系上去寻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一商品的价格起伏, 主要靠供求关系拉动, 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主要是靠市场需求来支撑。实际运行价格高于预期, 说明在实际供求关系上有两种可能:一是比预期高估了供应, 二是比预期低估了需求, 带来预期供求关系错位。为此, 笔者拟在这两个方面做些分析。

(一) 在高估铁矿石供应量方面往往与以下几个环节有关

1. 对铁矿山建设周期长, 见效慢的特点, 可能估计不足, 从而虚增了铁矿产量。

比如, 一般建成一座年产100万吨生铁的高炉八九个月就可完成, 而要建一座满足这座高炉需要的铁矿山则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所以无论是过去和现在绝大部分矿山很难如期建成投产, 一般要拖期一两年;而且从建成投产到达产还需要一两年甚至三四年时间。但有时在测算矿石供应量时往往容易忽视这个特点。特别是对国外矿山, 由于情况不太熟悉, 只按设计规律计算产量, 实际上投产当年实际产量能达到设计规模的一半就不错。有些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矿山, 投产当年实际产量就在四五百万吨, 有的只有二三百万吨。特别是对国外矿山产量的估算, 有时出入更大, 在计算国外矿石产量时有的人往往容易视能力为产量, 视投产为达产。投产当年就按设计规模计算, 往往会大大高估矿石产量。国内矿山也是一样, 从矿山建设历史看投产后当年达产的寥寥无几, 一般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在测算新投产矿山产量时, 往往会出现虚高。

2. 矿山生产中的两“率”损失容易被忽视, 也会造成供应量虚高。

一是矿石回采率。即从1吨资源储量中能采出多少矿石, 目前在铁矿山中露天和井下综合平均回采率在90%左右, 即从1吨储量中能采出0.9吨矿石, 说明在开采过程中已经丢失了10%的资源。二是选矿生产中的金属回收率。即从一吨矿石所含金属量中通过分选加工, 从中回收到多少金属量, 目前各个矿种中平均回收率只有80%左右, 就是说在选矿过程中又丢失金属量20%。仅从以上两率看, 储量中的1吨金属量通过开采、分选加工两道工序就只剩下 (90%×80%) 0.72吨金属量, 再加上长途运输装卸和仓储中的风化流失等, 1吨金属量由储量状态到送进高炉, 一般要丢失30%左右, 这些损失往往在测算中容易被忽视或估计不足, 但在现实生产中却会实实在在的发生, 造成预测量与实际供应量之间出现差距。

3. 对矿山生产中的能力自然衰减的特点容易忽略不计, 有时候计算铁矿累计在产能时往往只做加法, 不做减法。

矿山与工厂不同, 工厂建成后, 没有大的投入, 生产能力基本保持不变, 矿山则不同, 每座矿山都有特定的服务年限, 随着矿山生产的发展, 铁矿石不断采出, 采出1吨, 服务年限就减少一点。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大中型矿山的服务年限平均在30年左右, 以设计能力为1亿吨为例, 每年要采出矿量为330万吨, 每年能力平均自然衰减3.3%, 如果现在国内矿山总能力为15亿吨。按3.3%自然衰减计算, 每年自然衰减近5000万吨, 理应从矿山累计生产能力中逐年扣减, 但在实际算账时容易忽略, 长期积累, 数量可观。

4. 矿山生产受自然环境约束较严, 流程又长,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 都会使全局产量为零。

特别是进口矿, 不仅生产流程长, 而且还有较长的海运、港口装卸、国内运输等诸多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受阻, 都会影响全局, 使供应量落空。但在测算矿山实际供矿量时又容易忽视或对这个问题估计不足。造成供应量虚高。

(二) 在低估矿石需求量方面, 主要有以下三种可能

1.实际需求量容易超过年初计划量, 增加矿石消耗量。历年的实践经验证明, 正常年份钢产量超预期, 即年底的实际产量往往超过年初的计划量, 几乎每年都有这种情况。比如, 今年初预计钢产量在7亿吨左右, 实际上上半年已超过3.8亿吨, 按此推算, 全年钢产量要在7.8亿吨左右, 超计划约8000万吨钢, 按1吨钢需要1.5吨成品矿计算, 需要增加1.2亿吨矿石。

2.铁矿石自然含铁品位下降, 增加矿石消耗量。由于我国铁矿开采方针是先富后贫, 所以随着矿山生产发展, 采出矿石的自然含铁品位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会相应增加吨钢对矿石的消耗量。含铁品位每下降1%, 需要增加同等比例的矿石消耗量, 据用户反映, 近几年来进口矿的含铁品位也在下降, 有害杂质增加, 也会增加吨钢的矿石消耗量。过去1.5吨矿石炼1吨钢, 由于含铁品位下降, 很可能会提高到1.51或1.52吨矿炼1吨钢, 也会相应增加矿石需求量。

3.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仍存在一些漏报和少报的钢产量情况, 计划内没有, 实际在发生, 特别在民营和中小企业中, 少报和不报钢产量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虽然数量不大, 但集少成多, 汇集起来,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矿量消耗, 带来需求低估。

五、为什么我国作为全球连续十多年的产钢大国而废钢产出率这么低

纵观全球铁矿原料供应状况, 废钢应该是一项重要的二次资源, 而且会随着钢产量、消费量的提高, 逐年增长, 特别在西方钢铁工业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 废钢已成为钢铁原料的重要补充, 有的占炼钢原料的30%以上。在我国近十多年来一直是全球钢材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按理废钢产出量应该很高, 但实际上与西方国家废钢产出率和人们的想象相比差距很大, 仅占钢铁原料的10%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产出比。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我国的废钢产出基数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

发达国家钢铁工业起步较早, 多年生产钢铁产品已形成了较大的社会积累, 产生废钢的基数较大;我国尽管近十多年来钢材生产、消费量较大, 但由于我国设备服务年限较长、更新较慢, 有些大型设备尚未到更新年限, 必然会出现钢材投入量大, 废钢产出量小的问题。

(二) 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钢材消费结构不一样

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发展过程, 钢材消费主要集中在日常生产, 生活消费, 钢铁产品服务年限短、更新快, 有的三五年就更新, 废钢产出率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则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 不仅钢材消费量大, 但大部分用于房屋、铁路、桥梁等基础建设中, 虽然服务年限长, 而且有些埋入地下或固定于房屋建设中, 钢材往往是有去无回, 根本就不能回收。

(三) 我国废钢回收管理不完善、不规范, 流失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3.浅析中职数学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数学;热点;改革

[作者简介]梁灏,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教师,职称:高级讲师。

目前中职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教师抱怨现象突出、急躁情绪明显;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发展。因此,改革中职数学教育迫在眉睫,而在中职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下列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

一、强化初中基础数学内容的系统梳理与弱化高中学习任务的完成

据有关调查统计,中职的学生中,约2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4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如果我们不给予高度关注,而急于引入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一味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赶进度,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因此,在中职数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应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可用4~8周的时间),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为整个中职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适度降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中职数学教学需要统一性的约束与考核。数学作为中职阶段教育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后继学习的基础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多年来,我们统一规定了中职数学学习的内容。其次,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关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这是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第三,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升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就当前而言,由于学生较大的数学基础差异,需要我们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改革。应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职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基础的数学也即统一性内容。适度降低统一性内容的底线,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使统一要求最终得以落实。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不同的类型的专业,该部分内容不同,如机械专业,对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习几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对集合、数列、计算方法等有所侧重。实用的数学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强调学以致用,故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学生所接受。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加深学习的数学内容。这样,整个中职数学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针对性的基础上,各自有所侧重。

三、淡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由于自身经历与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教师常常重视或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关注不够。其实对中职数学教育而言,更需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应用性。首先,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而不像普高那样,有高等教育的缓冲与弥补。其次,根据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包含三个方面:(1)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2)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3)数学知识的应用。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往往是掐头、去尾、烧中间,而这种病态延伸到中职,往往使中职数学教育面临中间烧不熟,头尾难立足的尴尬局面。因此,中职数学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束缚,平衡处理好这三个方面关系,重视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淡化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这样,我们既可以扬长避短,又可以通过学以致用,使学生学有兴趣。

四、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与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实践,重训练、轻能力,这使得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雪上加霜。其实,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已从以应试为主,转变为以提高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首先,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可有效弥补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的薄弱;其次,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第三,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便于更多的数学问题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第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便于数学学习向数学活动转变,有利于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克服学生因基础薄弱而带来的心理障碍,重新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常规数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的区别化改革

所谓常规数学教育就是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核下的数学教育,是我们长期以来所一直沿用的教育模式。而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假设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智力因素与相同的数学基础,而这一假设对目前的中职学生显然不能成立。实际上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智力弱项,也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加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的巨大差距。如果中职数学教育忽视这一巨大差距,仍然沿用常规教学,势必事与愿违。因此,对于中职数学教育应实行区别化改革,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一等因素,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不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以求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4.当前财务管理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悖论 篇四

物业管理自80年代初在我国深圳、广州初起步,特别是在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在城市建设热潮的推动下,物业管理得到了迅猛发展,近几年的发展更尤为甚。城市住房货商品化和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都给了物业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自1994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以来,全国5万平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已经实行了物业管理新体制。目前全国物业管理企业总数达2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了200万人。全国物业管理覆盖面占到城市物业总量的30%,其中经济发达的城市已达50%以上,深圳等城市超过了90%。

但物业管理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国内的物业管理仍在过度阶段。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开的商品房投诉数据,2001年比2000年投诉量递增5%,其中物业管理方面的投诉占了很大比重,去年投诉量比2001年又增加了10%,在一些城市甚至经常出现业主和物业公司暴力对抗的事件。

在这些对抗中,有的因为物业管理权限的问题,有的是管理费用的问题,有的是管理责任承担的问题等。今年9月1日尽管我国颁布并开始实施了《物业管理条例》这部行业制度法规,使物业管理有章可循,但对解决这些比较辣手的问题并没有好的办法。国内的一些新闻媒体对对抗事件报道往往带有偏民性,则造成物业管理企业在法律面前往往处于下风。因此私下里,很容易听到物业管理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物业管理真不是人干的活”,更有甚者形容,“男人被磨得没脾气,女人脾气越磨越大”。在当前我国物权法律制度和物业管理行业均需完善的环境下,物业管理有许多说不出的苦衷。下面是笔者根据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对几个常见的难点问题作一下探讨。

一、物业管理收费难的问题

可能从物业公司接管小区的那天起,收费难就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物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发达城市上海,据向20家管理面积在5万平米以上的商品房小区的物业管理企业了解,正常收费达到80%以上的仅有2家,60%―80%的有10家,有4家的收费率

不到30%。有人把原因归咎于物业企业服务差,或业主素质差。但从这些物业企业所反映出的并不是极个别现象,而是普遍都存在的问题。

1.业主对“掏钱买服务”消费观念不适应。按照房屋产权划分,现在居民住房分三类:一类是单位房。房租实行“福利住房”再加“职工福利”的双重价格,并且单位房管办也是住房人,有着相同的利益,因此很多服务项目都可以无偿提供;第二类是公共住房。产权是政府,房屋租金实行政府统一标准,由房管部门根据“福利住房”的原则,制定价格和折算办法。也就是说房租肯定比单位房要高,但有些服务项目必须是自己承担费用的;第三类就是商品房。买房的人大多数可能都是无权或没有机会享受“福利住房”的人,一方面他们要拿出比“房改房”高出很多倍的钱买房,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较早被动地接受物业管理服务的业主。本来相对第一、第二类人说,花钱最多,没有享受到“福利住房”,心理已经不平衡了,结果每年还要再交纳一笔物业管理费,心理更是不平衡,这也是对“掏钱买服务”的一种不适应。第一、第二类公房后勤改革社会化,因以前一直享受福利政策,基本不用掏管理费,现在一下子需要掏钱了,这也是一种不适应。在这种不适应的条件下,再让他们“掏钱买服务”交管理费用,恐怕有点太难为他们了。

2.物业管理的整体性,导致一些业主“搭车消费”,拖欠物业管理费。从道理上讲,物业管理公司为业主提供服务,业主理所当然的该交管理费。但实际上一些业主会以“我不需要你管”,“别人交了我再交”等为托词享受了物业服务却不交费。但就物业公司而言,尽管只有少部分人交费,但物业公司必须得继续为整个小区提供保安、保洁、公用设备维修等服务。若因为收上来的费用少,公司难以维持,就降低服务标准,那更会引起交费的业主不满。拖欠管理费用,这些业主照样能“搭车消费”,这种心态会漫漫传播开来,导致正常交费的业主会渐渐拖欠费用。

3.现行的物业管理体制法律关系错位。根据新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可以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也就是说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是委托与被委托关系。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业委会行使了委托的权利,也应履行支付管理费用的义务。但实际上是业委会只行使了委托权利。物业公司履行了服务义务,还要向每一个业主去收费。这种错位的权利义务关系,给物业公司收费及维护自身利益留下了隐患。

有人这样认为,业主不交管理费,物业公司可以起诉业主,但实际上委托物业公司的是业委会而不是某个业主,这种民事法律关系根本不能成立。要起诉也只能起诉业委会,再由业委会起诉业主。但业委会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它只是一个代表性组织,其成员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承担民事责任,若说能承担法律责任,在业委会这种没有报酬却要承担责任的事情,谁也不愿去做业主代表。因此出现矛盾,业委会可以起诉物业公司,但物业公司不能起诉业委会。

再者,就算物业企业起诉拖欠费用的业主胜诉,若这些业主不按法律判决书支付欠费,物业企业也无法追讨回来。这仅仅是一个业主,一个官司,平均一个5万平米的管理小区一般至少有30%的住户拖欠管理费用,这将耗去物业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4.物业服务不能令业主满意。这也是收费难的主要原因。满意是个很抽象的词汇,有的业主满意,有的业主不满意。因此满意与否,不是某个业主说了算,这需要业委会根据所签订的物业委托合同里服务标准来衡量。

当前,对解决物业管理企业收费难的问题,还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降低服务标准和对拖欠管理费用业主采取停水、停电的办法只会激化矛盾,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物业公司要做好物业的服务工作,并加强物业管理消费意识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建议物管区域所属地的房地产行政部门成立一个专职的委员会,部分业主欠费是对其他缴费业主的侵权,只有业主在缴清管理费后,才可对物业公司的服务不到位等进行投诉,并由这个专职委员会进行议定裁决,若实属物业公司服务不好,由该委员会判罚管理公司返还物业费给业主。

二、电梯运行收费及摊销的问题

在电梯运行收费问题上有很大的争议,有的用户说,我住在一、二、三层,我可以不坐电梯,因此也不用承担电梯费用,特别是对第一层住户而言,进自己家门根本不用电梯。但作为电梯运营管理部门来说,合理的解释是电梯是楼内全体产权人的共用财产,因此运行维护费用理应由楼内全体产权人共同承担。深一步解释是你有使用的权利,对第一层住户来说,只是没有行使这种权利罢了,但不能因此而不承担电梯运行费用。

在住户实际购买商品房时,低层的房价往往会比多层或高层的要高2万至4万,也正因为电梯的方便使用从楼层主要选择角度来看拉近了低层与高层的差距。因此买房时多掏了几万选择低层的住户并没有很大程度上享受相对高层的优越性,反而要与高频繁使用电梯的住户承担相同或更多的电梯运营费用(电梯属于共用财产,费用一般是按住户建筑面积进行比例摊销的)。尽管电梯运营管理部门这种解释很合理,但根据通常“谁使用,谁缴费”的心态,总让低层住户们心理感到别扭。

笔者认为电梯运营费用按住户使用频繁度进行摊销比较合理,也就是多层或高层的住户多使用,多缴费。缴费的比率可以参照财务会计资产使用年限折旧法。比如说,电梯运营费用是10万,电梯所在的楼房是5层,即1、2、3、4、5层,因此第一层住户应摊销1(1+2+3+4+5),即110,第二层摊销210,依次类推,最顶层摊销510,即12。这样第一层的用户每年摊销1万元,如果一层有10户,每户则摊销1000元。顶层住户则每年摊销5万,每户每年摊销5000元。这样可能会有效解决电梯运营管理费用的争议问题。

三、停车场责任承担的问题

小区停车场问题也是物业管理中比较头疼的问题。在我国南方城市一些管理小区,多次发生小区内车辆被盗的事件,物业企业往往成为被告,并且多数是物业企业败诉。物业公司的领导也往往不解,停车费用都是1小时3元钱,为什么丢的是夏利我就得赔夏利,丢的是奔驰我就得赔奔驰

对于管理区域内停车管理及责任界定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议。赔与不赔,主要是看物管区域的停车是占位还是保管,或两者兼有。仅仅是占位,交纳占位费用,则物业公司不用承担赔偿责任。若是保管或两者兼有则理应赔偿。

作为物业公司,必须要清楚自己所管理的停车场车位的权属。车位权属依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地下或地上专用停车场,开发时规划为停车场地并符合产权登记技术规范,其所有权归开发商。二是所管小区的地上停车场及用于临时停车的过道,其占用地面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前者情况车位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均属开发商,后者则属全体业主共同拥有。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业主买了车位,可以自由进入停车场,不交停车费,但物业公司必须要看管好这些业主的车辆,而且开发商所卖的车位收益都归其所得,凭什么?因为这些业主车辆的保管费用按物业费用标准含在所交的物业管理费用中(自己买车位不存在交纳占位费用)。没有买车位的业主或外来的车主则每月或每次停车都会按规定交纳停车费,其中的占位费收益是归全体业主所有,而保管费用才是物业管理收益。笔者认为万一小区内有车辆丢失,若是交了停车费的,物业公司按保管费用在停车费所占的比例承担责任;若这车辆的业主有车位无须交停车费,物业公司则必须根据委托物业管理合同被视为失职对业主进行赔偿;若是外来的车辆,也没有交停车费,物业公司则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上一篇:假如我是水精灵小学生作文下一篇:隐形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