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促进发展

2024-07-17

科技促进发展(精选12篇)

1.科技促进发展 篇一

科技为妇女儿童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科技厅实施妇儿发展规划情况概览

政策背景

2001—20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妇女发展必须有更高的目标和更快的前进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把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战略任务,必须从儿童早期着手,培养、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整体素质,加快实现男女平等的进程,发挥广大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儿童身心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我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儿童纲要》)。

《妇女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妇女现状出发,兼顾妇女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确定了2001—2010年妇女 1 发展的总目标和主要目标。同时,充分考虑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提出的妇女发展12个重要领域,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制定妇女发展规划的做法,以’95《妇女纲要》的实施成效为基础,根据我国妇女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2001—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妇女纲要》确定了6个优先发展领域,即: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并把促进妇女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

《儿童纲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4个领域,提出了2001—2010年的目标和策略措施。

自治区妇儿工委根据上述两纲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制定了《广西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广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

科技在行动

“九五”以来,科技厅作为自治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之一,一直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发展工作,并付出了较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自治区妇儿工委的指导下,“十五”期间我厅进一步贯彻两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广 2 西壮族自治区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以下简称《两规》)的精神,结合科技管理职能,制定了《自治区科技厅贯彻广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实施方案》。按照该方案,我厅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力量,实施广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组织妇儿健康科技开发,促进妇儿身心健康发展

2001—2003年,我厅围绕严重危害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疾病的防治重点,通过认真组织科研项目申报、严格评估筛选,共安排科技经费150多万元,支持妇女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科研项目46项。2004年将继续给予支持。

妇女卫生保健方面,重点组织开展广西地区宫颈炎感染因素及药敏、乙肝病毒宫内感染与脐血Th1/Th2细胞亚群体外活化、卵巢上皮癌与正常组织端粒酶结构特性及抑制剂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维生素K3、酚妥拉明增效双异丙酚的人流镇痛作用、乳腺癌超早期诊断、血清和囊液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营养干预对妊高征预防效果、乳腺肿瘤细胞体外耐药性生物荧光检测等项目。

儿童健康素质方面,重点组织开展21三体综合征金标法产前快速筛查、早孕绒毛膜细胞原位培养方法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技术、胚胎植入前地中海贫血基因 3 诊断、应用超声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沙眼衣原体对体外培养人类胚胎质量的影响、ECR1分子基因与壮族人β地贫关系、新生儿听力障碍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胃肠功能障碍研究、腹腔镜下新生儿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快速脱敏法治疗儿童哮喘的应用研究、舌下含服粉尘螨疫苗治疗小儿哮喘、广西壮汉族哮喘儿童遗传易感性、PAF水解酶基因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关系、新生儿肺出血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等项目。

已完成项目20多项,已有10多项取得较好成效并通过专家鉴定。项目的完成和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提高我区妇女儿童的整体身体素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开展农村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为妇儿生存及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厅在14个市选择15个试点村组织实施的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农村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 2002年8月通过了自治区验收,2003年又从中选5个试点村给予立项支持, 该项目已创建15个农村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建设沼气池2863座,基本形成 “养猪+沼气+种养”三位一体的生态形式,取得了净化农村环境卫生,减轻农村妇女劳动强度,增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良好效果;同时选点开展煤矿区生态重建示范项目。旨在改善农村生存条件,提高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水平,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2002—2003年向挂县包村联系点、扶贫点或支教点共赠送了11 4 台电脑、打字机、油印机、复印机各1台、办公桌椅一批、8吨化肥和一批农作物种子及科技读物,还有修建了约100座沼气池,以及村道路、水井的修建。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为当地妇女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与发展环境。

三、加强妇儿科普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妇儿科技素质 结合“创新计划”实施,通过扶持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在全区14个市开展“科普示范村建设技术与示范”(建设18个科普示范村), 为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妇女劳动强度,为当地妇女儿童创造更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提供科技支持。2002—2003年,在农村基层组织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班共48期,参加学习受训的群众约2.5万人次,其中妇女约占50%;举办科普讲座、科技报告会共26场,听众总人数5590人,其中女性近2000名(超过1/3);组织科技下乡共40场,参加的专家、技术人员共425人,其中女性85人次(占20%),咨询人数近22万人次,其中女性约6.6万人次(约占30%);组织“数码科技八桂行”活动共5次,近4万人次,其中女姓1.2万人次(占30%),中小学生2500人次;组织开展青少年儿童专题科普讲座,4所院校980名学生参加;组织开展“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命名活动,加强青少年儿童的科普工作,提高儿童科技素质。

2002年我厅为金秀瑶族自治区桐木镇仁里村出资兴建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科技楼,其中有150平方米的科技培训教室,还为 5 科技楼配备了装有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电脑,可上网获得我区农业科技专家的技术服务,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自2001年12月以来,特别是科技楼建成投入使用后,我厅在仁里村组织了多期科技培训班,并赠送农作物新品种,由群众种植后获得好收益;所赠送的良种公猪满足了仁里村优化生猪养殖结构的需求,全村银香母猪饲养量已从3头迅速扩大到160头,饲养银香母猪已成为仁里村妇女群众劳动致富的新途径。

四、捐资助学,帮扶贫困儿童

2001年以来,我厅为大新县扶堪乡小学出资建成450平方米教学楼,并配备了一批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解决了该校管辖的20多个自然屯350多个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此外我厅还给该校捐赠了课桌76张、价值5000元的儿童图书3000多册和电脑一套。;资助金秀县农村生活困难家庭女童上学10人;资助挂县包村联系点金秀县桐木镇仁里村家庭贫困的残疾人李承旺的儿子读书。我们为结对帮扶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工作从不同方面帮助改善当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及农村妇女的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农村妇女的劳动技能,对广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在当地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2004年工作计划要点:

1.继续择优支持开展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疾病防治的科技项目,6 为提高我区妇女儿童的整体身体素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2.加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示范、生态重建、清洁能源示范、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为妇女儿童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长和科技教育环境。

3.加大面向妇女儿童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我区实施科教兴桂、可持续发展、西部开发战略和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更好地服务。

妇女儿童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

2.科技促进发展 篇二

(一) 科技金融

科技是所有和科技企业有关的概念, 金融则是所有与资金有关的概念, 科技金融实际上是将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相结合, 搭建出一个平台来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筹集问题, 并帮助金融机构有效地选择投资企业。

科技金融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资源配置之间形成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 其对于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系列科技金融政策的陆续颁布、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金融实践的日益创新, 科技金融作为一门独立、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学科体系正在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二) “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平台

“政产学研金”就是政府介入产学研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平台, 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和金融机构, 平台间相互配合支持, 实现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互动, 为产学研与金融机构搭建联合平台, 推动金融机构与产学研之间的充分结合, 同时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形成强有力的力量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该平台框架模型参见图1。

二、基于科技金融的“政产学研金”平台研究

(一) 政府机构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办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国家科技金融的牵头机构, 其在科技金融相结合这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由于这时期的企业大多只有技术, 有些并没有进行成果转化, 具有高风险性, 未来收益不确定性, 市场认可度较低, 前期成本高回报少的特点, 往往很难获得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所以他们多通过政府, 科技型银行, 自筹或者天使投资等方式来筹资。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大。政府不仅要为这些企业给予充足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还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来管理这些企业, 为其科技创新服务。还可以通过直接投入资本和间接引导金融保险中介机构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直接投入资本主要包括企业创立的经费投入、无偿的科技拨款、低息贷款等;间接主要有为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由此可见政府在科技金融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对政府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一方面要求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纲领, 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具有较高运作效率和透明度

(二) 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投资服务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中介机构, 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传递者和导向者, 同时也是是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金融机构可以与客户交易金融资产, 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 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 保管金融资产, 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 使其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当今主要运作的融资模式有创业银行, 以风险资本为主的私募股权和以创业板市场为代表的股权融资模式。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 由于其规模小, 风险大, 各方面不成熟, 前期收益不确定等特点, 它们很难从银行与信托等机构那里获得融资。风险投资可以说是最适合为这些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融资模式。另外, 风险投资同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方面的知识。管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多数是技术天才, 但不一定是管理天才。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缺乏管理能力, 风险投资家以其精通的金融知识和管理知识填补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方面的缺陷。同时, 作为投融资的专业机构, 他们拥有更多经验, 可以为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分别运用不同的投资模式, 更可以进行投融资模式组合, 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 高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办融资提供技术上支持

在“十三五”期间, 我国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 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这便强调了学校在“政产学研金”中的作用。

一方面, 学校可以自行将师生之间所研究的课题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 学校老师及学生可以注册科技公司来将自己的知识成果与经验发挥到壮大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去, 学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去争取资金;另一方面, 学校将自己的智慧融入企业, 通过与企业进行专利合作、成果合作、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指导, 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学校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当企业相关技术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可以从高校聘请专业的老师、科研队伍, 为其进行技术服务、咨询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高校有相对较强的科研能力, 每年会产生优质的科研论文、著作等成果, 这些科研成果恰恰是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匮乏和需要的, 企业可以建立合同买走这些科技成果将其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生活中。

其次, 当今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科技创新创业, 其实已经下达了很多优惠政策, 但由于不懂政府所下达的各类优惠政策 (如税收优惠政策, 扶持政策等) , 企业往往会多浪费很多不需要的成本, 而学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多理论上的帮助来帮助企业减少成本。另外, 当科技企业去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时, 首先需要对自己的企业申报的项目作报告, 而由于企业学术逻辑的不专业化, 不按照行话进行报告, 很容易失去被投资的机会, 而如果由专业知识更为雄厚的学校方面来为其作研究, 作报告, 也将会大大增加融资的成功率。

(四) 研究院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

如今,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企业与投资机构间信息的不对称性。正是因为科技与金融的“桥梁”没有搭好, 否则就不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这个“桥梁”主要是指信用评价体系。目前, 国家没有设定统一的评估标准, 主要因为金融机构类型众多, 各个投资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注点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方式也有所不同等原因。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有一套自己的特定指标, 但主要适合大中型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风险因素, 主要投资有大量固定资产等实体产业, 具有科技和轻资产的企业可能不会更多的关注。信息不对称是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面对的较大挑战。

推进的透明信用体系建设将激励企业信用信息化建设, 加强企业投资管理, 提高金融机构的投资质量。信息化处理具有成本低、动态化的好处。如果建立出一个权威的信用体系, 也可以适度规避金融现状的瑕疵或是缺失, 降低金融投资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本身就具有高风险特点的科技企业而言。

如何去建立一个被大家一致认可的信用评价体系就是研究院可以去分析研究的问题。研究院可以将大量的信息综合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等方法, 形成一套恰当合理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 从而从根本上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个产业集群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另外, 研究院可以与学校共同研究, 运用大量理论知识与调研成果综合分析, 致力于科技与金融的对接和创新研究, 从而为解决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最终为形成一套政府财政、融资担保、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企业股权交易与并购、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等构成的“科技金融咨询方案体系”服务。研究院科研人员也可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推广产业成果化, 更加直接的加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去。

三、科技金融平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政产学研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且都在科技金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任意一个机构, 科技金融体系都是不完整的, 不健全的。

(一) 推进高新区与企业、高校、研究院、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创业的体制、机制与环境, 提升科技金融的效率, 使每一个机构都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而完善科技金融体制, 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种问题。

(二) 推进“政产学研金”合作的深度融合

有效促成企业与高校合作, 鼓励企业, 高校和研究院联合建立研发机构, 力求把企业的研发中心建立到高校, 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来, 整合各类资源, 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 推动“政产学研金”合作向高端和前沿攀升

鼓励企业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探索推进各种融资模式, 扩大科技融资规模。大力推进科技、人才与金融紧密结合, 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融资为一体的“政产学研金”合作示范区。

参考文献

[1]赵昌文.中国科技金融年会总结发言[R].会议发言.2014.

[2]丁新军, 王翠洁, 郑丽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 (35) .

[3]冯燕飞.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优秀经验借鉴[J].《商》.2014 (2) .

[4]任达.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R].会议发言.2014.

[5]李安渝.《企业信息化服务在信用上的应用[R].会议发言.2014.

[6]胡继成.中国科技金融年会发言[R].会议发言.2014.

3.科技促进发展 篇三

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创新融资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难点,一是对科技项目和科技产品缺乏评估能力;二是对企业偿付能力不放心,强调要有足够担保。解决的便利途径,就是科技管理部门与银行部门结合起来,共同合作,对科技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估,增加银行贷款的信心;同时,探索更符合科技企业融资需要的贷款担保方式,以减轻银行贷款的风险压力。天津、上海、西安、厦门、深圳等地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应用。

建立科技和金融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金融部门掌握着大量资金找不准融资对象,科技部门掌握着大量科技资源找不到资金,问题就在于彼此信息不对称。天津市政府把产、研、学、政府和金融部门组织起来,共同进行科技融资研讨与信息交流,济南、南京等地开展融资项目招商洽谈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科技与融资的距离,增强了互信,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了融资条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多层次的、稳定的、持久的信息交流平台,将会降低融资等待和撮合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充分开发政府投资功能,建立风险投资担保基金制度。1999年,财政部和国家科委联合下发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贷款贴息管理试行办法》,各地以这个办法为依据也联合颁布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于支持科技项目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国家适当扶植、企业自主创新、市场竞争选择的方式,在“十一五”时期内,向国家争取更多一些的预算资金投入,增加资金实力;同时,改变直接拨款的方式,把资金中的一部或大部用于银行贷款贴息和风险投资补偿,更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资金来支持科技开发和应用。

增强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科技开发功能,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建立科技开发银行。世界各国为了保证其科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均建立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扶植机制和风险投资服务体系。我国科技型企业基本有三类:一是外资为主导的科技企业;二是国资为主导的大型科技企业;三是中小型的民营科技企业。对于二、三两类科技型企业需要有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稳定的融资服务,完全依靠商业银行和市场融资是不现实的。在继续发挥国有大银行作用的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可在多年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开发银行的服务功能,可能很快收到效果。

大力发展信托投资市场。目前的信托投资公司功能狭小、业务单一,过分向证券交易和个人理财倾斜。我国社会上有多种多样的科技资源,受传统体制的限制,大部分资源不能流动,许多有重大价值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不产生新的价值,甚至价值不断自然损耗。在科技资源市场上,信托公司有着广阔的创业空间。如:科技成果的委托、科技收益权的代理、科技设施的租赁、科技产品的市场开发、科技投融资管理等等,可以发挥信托的特有功能,加快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4.科技发展促进环境保护 篇四

我方的观点是科技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保护在字典上意为尽力使某物不受损害,发展则意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且我方认为所谓科技必须是成形的科技,因此从字面上理解,不断优化升级的成形的科技能促使环境尽可能的不受破坏。环境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得环境不受污染,而环境污染的定义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换言之,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使环境完全不受破坏,但科技发展的确是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于人类劳动和生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主要指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包括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能源的利用,而发展科技正是发展生产力和高效利用能源的最佳手段,因此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环境发展。优质的社会环境就意味着有富裕的经济基础来研究、优化科学技术,拥有更先进的科技才能追求自然环境在一个更高的百分率上得到保护;高品质的科学环境代表着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广泛普及,这便能使人类活动在整个环境体系中尽可能少的排放污染,使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控制在环境自我净化的能力范围内,不造成环境污染,也就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科技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只有不断发展科技,才能保护环境,促使人与环境不断进步。

1.没有科技就没有环境污染?

中世纪法国污水、粪便等生活垃圾充斥街道,污染河流,导致几个世纪来,居民饱受流行性传染病的蹂躏,光黑死病就造成1346至1353年期间欧洲百万人死亡

2.垃圾焚化厂中产生的热能可以造福于市民,利用焚化中产生的废气(瓦斯气体)提供能量。法国的维勒班垃圾焚化厂和前苏联列宁格勒垃圾焚化厂就是很好的例子,为全城供热。

3.生物降解垃圾中的有机物质会产生生化瓦斯,生化瓦斯主要由清洁能源甲烷和二氧化碳构成,格拉斯哥附近的格林盖尔垃圾掩埋场利用生化瓦斯满足四兆瓦发电设备的能需

4.用使用过的食用油来生产生化柴油替的代普通柴油。奥地利斯蒂里的公共汽车就是用从餐厅里回收的废油来运转的。

5.科技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五

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

大家好,首先我方请大家注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家肯定要问了,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全面发展”是一不可分割的名词性短语,只要科技对其有促进作用,就可以说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将此概念偷换成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说科技必须在全部的方面上都起了促进作用才可。(请评委及各位观众监督,对方辩友注意,不要偷换概念!)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1.科技进步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何谓科技,科技指的是科学技术,世上一切非自然生成的物质均是科技产物,大到摩天大楼,小到一根银针,远到航天飞机,近到隐形眼镜,这些都是科技。科技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是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舒心如意,也是科技使我们能最大程度的了解世界,开拓眼界。因为有了科技,我们比古人寿命更长,房子更安全,食物更卫生,生活更便捷等等。正因为无处不在的科技,人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展,所以科学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科技能帮助人全面发展

科技是人创造的,如何去使用它是由人的意识去主观控制的。人是否要全面发展是一个大方向,这个大方向的决定权在人手中,当人决定要全面发展时,科技可以大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要人愿意科技可以帮助人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帮助人在全面发展之路上走的更远。

3.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目标

不可否认,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达到全面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人的全面发展是个目标,我们可以无限趋近它却永远达不到它,更何况我们远未无限趋近它。从古到今都无人能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就像数学求极限一样,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达到。

4.我们要发展的全面是有选择的全面

我们暂且不论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恶,我们可以看到人永远有阴暗面和光明面,我们全面发展的目的一定是最大程度的削减阴暗面,发扬光明面,所以全面发展本身就存在限制,是全面发展的局限性,而非是科技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对方辩友只是看到科技进步使人们丢失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其使人们得到的更多的发展的话,我方认为对方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我们以之为目标的全面发展一定是有选择的全面发展,而科技无疑可以促进这一全面发展。

6.科技革命的发展 篇六

在过去500年里,16世纪至17世纪发生了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和19世纪各发生了一次科技革命,20世纪发生了两次科技革命。目前,世界科技仍在加速发展。21世纪有可能先后发生两次新科技革命,即第六次和第七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它将提供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类可持续性、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和适应宇航时代需要的最新科技,它包括五大主体学科和五类关键技术。即整合和合成生物学、思维和神经生物学、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仿生工程、纳米仿生工程、信息转换技术、人格信息包技术、仿生技术、创生技术和再生技术等。第七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物理学和时空革命,它将突破现有的物理观念,开辟新的物理领域,为人类的新能源、新运输、新时空等提供全新的物理知识。

此外,本世纪有可能产生三种新型武器体系。首先,第五次科技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将于2020年前后结束,将产生和形成信息化战争的武器体系,包括信息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和机器人武器等。其次,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发生在2020~2050年期间,新型武器有可能包括神经武器、网络战士和仿生战士等。其三,第七次科技革命有可能发生在2050~2100年期间,新型武器有可能包括太空武器和能量武器等。

7.《科技促进发展》征稿启事 篇七

新版杂志本着广泛团结和汇聚专业学者和官、产、学、研、金、介各界有识之士,以“发展”作为主线,深入探讨与中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我国科技界、产业界、经济界的政策、管理、创新和产为经济理论研究和相关时局问题分析,营造创新范围,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同时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和重要方向性问题进行研究性评述与跟踪性报道。

为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可读性,新版《科技促进发展》杂志在延续科技前沿、生产力转化、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企业管理、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咨询等内容的基础上,开辟了低碳能源经济的内容,不断拓宽读者与杂志互动的园地,并与读者共同挖掘深层次选题,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工作思路和有价值的借鉴。

《科技促进发展》杂志是国家级科技类学术期刊和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杂志集权威性、理论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学术地位,读者遍布全国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国内刊号:CN11—5286/G3,国际刊号:ISSN1672—996X,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

《科技促进发展》倾力打造各个栏目,为广大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为研究探索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优秀人士,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欢迎各研究单位尤其是政府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人员踊跃投稿,也欢迎研究生、企业开拓者积极投稿。

投稿须知

①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并校对清楚,尤其必须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论文2200—6000字符数为宜,来稿请使用word排版,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本刊欢迎网上投稿。

③论文的基本要素齐全,文章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等。

④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务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在参考文献中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等。否则,责任由作者自负。

8.坚持科技领先 促进绿色发展 篇八

会议听取了北京国投军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玉荣、总工程师刘铁明、生态经济专家金语关于光热发电项目的介绍。项目论证专家组由11人组成,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白荣春担任组长。经过认真讨论,形成了“专家论证意见”,从五个方面肯定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对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

国务院参事徐锭明、石定寰、徐晓东从不同角度针对项目发表重要意见。强调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动力,推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发展清洁低碳能源,通过再生能源规模利用,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生态体系的建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中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与技术,促进成套设备国产化,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谢占海、察北管理区党工委书记刘海斌发言表示希望光热发电、生态建设项目早日落户察北大地。

与会专家认为:

一、项目符合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作为河北省即将报国家批准的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其产业化示范成功,有助于推动我国关于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热发电100万千瓦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CSP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成熟稳定,项目引进美国天源公司(Skyfuel Inc.)的光热发电系统拥有7项核心技术专利,具备独立可持续储热能力,可昼夜24小时连续发电,发电成本低,设备使用寿命20年以上,综合性价比优于其他CSP系统,而且自动化程度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绿色运行无污废排放,投资回收较快,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项目的引进推动了我国CSP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发展。

三、项目所在地张家口察北管理区22年日均直射能值DNI6.2(千瓦时/平方米-日),日照丰富,年均光照3000小时以上,适合项目建设选址。

作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的支撑项目,对张家口市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和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和察北管理区的可再生能源建设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平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项目可形成发电余热循环利用,与察北当地的生态农业、林业、草业、乳业形成较好的优势互补,其产业模式有创新,具有产业化的示范意义。

五、引进技术和部分关键设备,有助于我国吸收、消化、再创新,突破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熔盐储热、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带动发展我国光热技术装备产业,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设备的国产化。

综上,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研发试验平台建设和工程示范予以支持。指导科学确立产业布局和阶段发展目标,统筹考虑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建立替代能源发展基金,建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加强替代能源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支持力度,对替代能源实行专项支持,财税和补贴优惠政策。严格项目的市场准入,对发展规模、能源效率,节能节水提出明确规定,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投资人和公众利益。

建议项目主体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充分做好项目风险分析,进一步完善方案,早日实施项目建设。同时应考虑项目地区风多、寒冷的实际气候情况,特别是用于项目集热器冲洗的水资源比较紧缺,应确保循环利用;还要落实项目与国家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对接;当地政府应及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项目投资和运营方与地方电网以及银企沟通合作,妥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克服项目建设可能遇到的并网和融资困难。

9.科技推动发展 篇九

智能超人是宝物宗族的一份子,他的IQ很高,能够敏捷找出问题的答案,他是一个博古通今的人,当我算欠好标题正苦恼时,他会帮我的脑部马达加快工作,好让我想出答案;当脑部马达烧坏时,才智超人会去帮我修理好,我就能顺畅考虑。但才智超人难免会失灵,由于他也有没电时,因此也需求充充电,这时,我便会多看看书,多听些名人嘉言,这样一来,他便会生机十足。

幻想王子是很重要的人物,他具有天马行空的幻想力,每天无时无刻都在幻想,所以他天天都在等待上台。他能够协助我画画、写作,有了他让我在纸上或文章中多加一点风趣的点子,我的著作一定会比较精彩吧!并且,我无聊时,幻想王子会让我奔跑在幻想王国,就不会无聊了。当然,幻想王子也是会累的了!这时,我就会多到野外接近大自然,他就会神清气爽了。

品质天使,真谢谢你!由于有你,我才有好品质,他让我有很多朋友,他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宝物,由于他的联系,使我常被称誉,有时还会因此取得加长玩电脑时刻的奖赏。我回家时,他会提示我要打招呼,奶奶就会说:“你好乖!”也多亏了品质天使,校园里选尊重小天使时,我快餐选了。品质天使也一定为我的好体现喝彩吧!

夸姣则不时围绕在我身边,即便妈妈已住在悠远的天堂,但我依然具有许多爱。我具有姑姑的爱,姑姑总是每天陪在我身边,写功课时,当我不会写,她会把我教到会停止,当我难过期,她会在一旁帮我排忧排遣;我也具有姑丈的爱,他常带我出去玩,他的幽默感就是我该学习的当地,总是会让我坚持好心境;爸爸的爱则像天空相同宽广,让我乘着夸姣青鸟安闲遨翔。

10.科技发展 篇十

当今社会,千家万户都有了智能手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手机虽然好玩,但是你知道那手机的辐射有多大吗?现在的小学生几乎有70%的学生近视了,但是他们还是只会不顾眼睛捧着手机玩游戏,甚至有的人吃饭睡觉都离不开手机,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这点我们并没有否认。汽车虽然方便了我们出行,但是车尾气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类的健康。近日,海里的鲸接着一只的搁浅,有些人不明白,就把鲸的肚子剖开,看到的是一大堆的垃圾,是人类大量的把垃圾排放到大海里,大海里的鱼误食后消化不了,加快了鱼儿的死亡时间,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你们还觉得科技利大于弊吗?

科技让人类的身体逐渐变差,有的人晚用晚上睡觉的时间玩电脑,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现代人还会得了以前没有人得过的疾病,那可真是自己害自己。科技让当今社会有了计算机,人们不用再动脑,就可以轻松的得到准确的答案,人类慢慢的变得依赖计算机。

11.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篇十一

江苏双良集团是江阴市有着30年发展史的民营企业,已经从单一的中央空调制造企业发展成为集机械制造业、化工新材料、酒店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同时,双良集团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诞生地,拥有全球最大的溴化锂制冷机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氨纶丝和包覆纱生产基地,国际先进的包装材料及苯乙烯化工材料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之源。

企业创新的动力在哪?孙福全认为,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是追求盈利。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产品发展受阻,就必然迫使企业改变原有思路或改进原有产品性能质量,争取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机械制造业是双良集团的主业,但在机械制造这个产业里,市场空间有限,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双良集团副总裁缪文彬对《经济》记者说,“机械制造产业发展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这类大宗工业产品很少有回头客。二是主要客户是工业企业等。三是以质量保证等为由拖款现象较多。”去年双良集团人均产值为250万元,而机械制造这一块人均产值不足100万元,仅2010年底就有2.5个亿的尾款被拖欠。

行业发展受限,企业要做大做强,“穷则思变”。双良集团提出“创新发展老产业 健康发展新产业”的发展理念,在开拓化工新材料的新产业时,不忘自身机械制造产业优势,结合国家鼓励企业上节能减排项目的政策,把目光瞄在了余热利用设备级系统和空冷设备项目上。

过去,我国火力发电厂主要用水冷却热流体,这样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特别是在我国内蒙古、山西等水资源稀缺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适合建设火力电厂。从2003年开始,我国从国外引进空气冷却火力电厂的技术,国家发改委要求水资源紧张地区新建电厂要使用空冷技术。这项技术利用空气把热量带走,可以减少85%左右的用水量。

双良集团看到这个市场前景广阔。2004年他们开始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空气冷却技术研发,为此项研究拨出数千万元的研究经费,建成我国第一个1000MW级空冷岛单元热态实验装置。2006年他们的大型空冷设备终于试车成功,并和山西一家新建电厂谈成第一笔生意。这第一笔生意对双良来说并不那么轻松,由于以前没有实施空气冷却的成功商业案例,山西这家电厂对民营企业不放心。

“当时,他们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假如我们提供的空冷设备不合格,他们要拆除我们的设备,再买国外设备再安装上,这些加上各种损失一共达2亿多元。”双良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薛海君说,“谈到最后,他们提出让我们提供2亿多元的商业保函。”为了8000多万元的项目,公司要承担2亿多元的风险金。双良集团最终决定开具2亿多元的保函,接下了空冷项目的第一单。随后两年公司在此项目上效益斐然,按照双良集团的科研奖励政策,技术部门的提成就有100多万元。

双良集团另一个创新发展的案例是利用发电余热用于城市供暖。

这两年,双良集团也正在积极推广他们的城市供暖项目,这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我国火力发电厂多在北方地区且靠近城市,另外这些地区每年要消耗大量煤炭和天然气给城市居民供暖,双良集团正是考虑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的效果,把火力电厂发电时产生的余热回收用于城市供暖。

双良集团副总裁缪文彬介绍,“未来两年,我们计划在山西至少做到6000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利用我们的技术可以使电厂余热达到最大化利用,使他们的能源利用率提高到85%左右。如果没有利用,一般电厂能源使用率只有40%左右。”“十二五”期间,双良计划将这种城市供暖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北方地区,争取做到3亿平方米的供暖面积。

技术人员市场化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双良集团的核心支柱企业,也是双良集团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下属公司之一。

《经济》记者在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注意到公司三楼的技术部入口处有这么几个大字——技术人员市场化。“企业的研发还是要跟市场联系起来。以前我们新进的技术人员,他们在技术上可能比较专,但是一谈到市场并不熟悉,我们提出这个口号主要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双良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薛海君对记者说,“我们以前吃过这样的亏,技术很先进但忽略了市场需求,因此丢了很多单子。”

企业要联系市场,这是企业生存的基本常识。企业的技术人员联系市场,增强了企业活力,减少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周期。企业如果技术再好而不能跟市场联系起来,也不能为企业创造出好的效益。只有结合市场需求生产出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的产品,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些道理,在双良集团已经深入每一个研究人员心中。

双良技术主管的工作时间主要分成三份:三分之一跑市场,三分之一下车间,三分之一搞管理。

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有的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运营总投入的10%以上。孙福全认为,除了资金投入保障以外,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对高端人才引进需要给予相应的待遇,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实力定薪酬

早在1994年,双良集团技术研究中心就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是第一批批准成立国家级企业研究中心名单中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这也标志着双良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年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等。

在双良,技术人员的工资相对其他同级岗位的员工是最高的,每次调薪幅度也是最大的,这样也有助于技术人员的稳定。薛海君对《经济》记者说,“机械行业的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做些辅助工作,5年才能在技术方面独当一面,如果待遇没有保障,就很难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

论功劳不论苦劳,这是双良的唯一奖励原则。

双良集团副总裁缪文彬说,“人才的流出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企业要发展还是要靠人,特别是核心骨干团队的建设。我们注重奖励,包容和鼓励员工,创造一个大家庭文化的工作氛围。”

对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通过加薪和考核奖励凸显优秀人才的价值。双良就是依靠这种用人机制来留住人才。薛海君说,技术部门用人市场化,也不依靠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主要是以实力定薪酬,加薪在这里是一种激励的手段。

双良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下设有技术部,两者既有关联又分开作业。前者主要负责研发新产品,后者主要是把前者研发的新产品与市场对接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薛海君说,“技术中心相对于技术部的研究难度和风险要大很多,技术中心还有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些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博士后毕业后来我们这做实际的项目,我们给博士后一个实践的平台,我们共同完成有关的课题。”

这种和高校共同管理合作的方式,一方面为高校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最为前沿的科技动态。

企业制度和核心价值观是双良技术人员工作的保障和动力。在科研政策上,双良集团对科研资金不设限制;对项目研发失败不追究技术人员责任;项目研发成功有奖励等一系列政策保障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力进行。

12.科技促进发展 篇十二

农业科研有力促进了台湾农业转型

上世纪50年代, 台湾大力实施以良种为中心的技术革新, 大量引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 同时重视发展农用工业技术, 增加对肥料、农药、农膜等重要生产资料的投入, 从而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农业的成功不仅保证了台湾粮食实现自给, 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 还创造了大量农业资金与劳动力剩余, 形成了对工业品的原料供给与市场需求, 为台湾早期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60年代中期后, 随着岛内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农业竞争优势的下降及需求结构的变化, 台湾农业管理部门加速推动农业转型与结构升级, 积极发展资金、技术相对密集的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科技的重点随之调整。一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良, 以水稻生产为例, 1963年台湾实施了“水稻生产改良技术综合示范及推广计划”, 在先进耕作技术配合下, 水稻实现高产稳产, 一般每公顷产量3.85吨以上,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8%;二是引进开发高价值的新品种, 重点是芦笋、水果、蔬菜等园艺产品, 如1953年自海外引进的芦笋、蘑菇等, 经改良开发成为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农业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三是引进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促进挤压技术、食品放射照射处理技术、真空包装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 推动农产品由初级产品为主转为以精深加工品为主;四是加快发展养殖业科技, 促进农业由植物性产品为主转变为动物性产品为主, 三元猪优良品种、白色羽毛鸭、罗非鱼等的杂交选育, 推动了台湾畜牧业及水产业的迅速发展。科技进步使台湾的农业产业结构得以持续调整和升级。

高新技术引领台湾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上世纪80年代是全球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时期, 被誉为第三次浪潮, 台湾农业管理部门十分重视高新技术对农业科技的导向作用, 1982年确定发展8大科技作为科技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 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重点加强生物技术、食品科技、微电脑和自动化技术研发。1984年制定并实施“农业升级”计划, 重点发展精致农业, 利用自动化技术发展技术密集的设施农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良农畜、水产品种等。1986年, 台湾颁布《加强农业建设纲要》, 强调开发动物生物制剂, 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特种及多用农业机械、渔业声纳技术、遥感技术等, 推进农业技术升级, 希望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产品价值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精致农业, 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 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1992年,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简称“农委会”) 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长程计划及六年中程计划》和《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 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5个领域为研究发展重点, 加以推动实施。其中, 仅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10年计划就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1995年, 台当局公布的《农业政策白皮书》提出未来台湾农业长期发展的4大方向, 首要方向就是“发展科技导向的农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台湾“农委会”重点实施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业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部分奖励办法》、《“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业实验研究教育及推广人员奖励办法》等,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确保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

2000年, 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21世纪农业新方案”, 作为今后数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 厚植农业竞争利基”策略, 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 即21世纪前10年台湾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 提高自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 提升产业竞争力;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 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 带动产业发展;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 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 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 保护台湾岛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仅2001年台湾农业管理部门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就达到新台币450.01亿元, 2002—2004年约有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在2001年台湾“农委会”制定的《农业科技发展中程纲要》中, 包括11个研究领域, 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仅2000—2004年度, 就投入241.56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2008年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 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 尤其重视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政策上支持利用生物技术, 多种基因选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芦笋超雄株育种技术名列世界前茅, 竹子花药培养育种为世界首例, 香蕉组织培养的健康种苗已大量进入商业性生产, 居国际领先地位。此外, 还将遥测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等并广泛应用于生产, 从而使台湾农业技术水平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强化对农业科研的管理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的政策制定、计划执行、项目管制与运作, 台湾设立了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

如1986年,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 台湾“农委会”成立“农业研究发展小组”, 1993年经过改组, 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为: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 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核;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后来, 又改组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 主要负责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则由“国科会”生物处主管。

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国科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 在“农委会”内部又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 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的咨询, 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 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 其他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该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5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 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 “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 “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 “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 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 “农委会”于2001年3月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 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 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掌握的技术, 以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 由“农委会”主任委员聘请学识优异、经验丰富, 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根据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 “农委会”还设立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咨询委员会, 由7个领域的36位生物技术的知名专家组成。

健全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台湾的农业试验研究机构是配合农业转型进程不断发展的。上世纪50至60年代, 重点建立种植业研究机构;70年代后,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适应园艺作物、畜牧业的发展等需要, 先后成立了香蕉研究所、养猪科学研究所、台糖公司畜产研究所、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等, 形成了既有省级农、林、水产、畜牧等各业综合性研究机构, 又有糖、茶、烟、香蕉、养猪、葡萄、玉米等专业研究机构, 以及区域性的农业改良场等较为齐全的农业科研体系。

台湾科技人员创新研制的育苗机械

其中, 台湾中央研究院所属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细胞与个体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基因体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机构主要从事涉农方面的学术与基础研究工作。以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为例, 它创建于1962年, 其基础性研究包括植物分类学、生理学、病理学、生化学、遗传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 其中突出的研究成果有高等植物染色体复制、稳定及分离, 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等。整合型研究包括植物分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种子成熟蛋白的基因调控及生物功能、竹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与应用、中药生物技术研究、水稻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当推水稻基因序列分析。目前, 该所正在进行水稻第5条染色体的序列分析工作, 预计在近年内可完成其全部序列测定工作。这项研究完成后, 将为生物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开辟广阔的前景。

岛内各公私立大专院校下属农学院、农艺学科系均设立有农林研究所, 招收研究生, 并进行相关学术研究, 以培养农艺专家、农业科技人才为主。例如成立于1928年的台湾大学农学院, 设置了农艺、农工、农化、植保、昆虫、森林、畜产、兽医、农经、园艺、农业推广、农业机械、食品等13个系, 另有植物病虫学、畜产所、兽医、渔业科技、渔业生物试验、农业工程学等10余个专门的研究所。全院教师356人, 其中教授259人, 副教授97人。该院标志性成果有生育酚浓缩制剂, 山羊和水稻有用基因转殖, 应用卫星资讯开发精准农作物生产系统, 以及检测十字花科植物种媒黑斑病病原的半选择性培养基制剂等。

另一所成立于1919年的中兴大学, 设有农艺学、园艺学、畜产学、林学、植物病理学、水土保持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土壤环境科学、昆虫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农业经营学、兽医学等10余个系, 及农业推广教育、生物科技学、农村规划、兽医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等研究所以及兽医教学医院、动物疾病诊断中心、生物科技发展中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下属的农业科研机构数量最多, 在种植业方面, 包括:农业试验所 (下辖嘉义分所、风山分所、关西工作站) 、各农业改良场:台东农业改良场、台南农业改良场、花莲农业改良场、高雄农业改良场、桃园农业改良场、苗粟农业、蜂蚕业改良场、茶叶改良场、种苗改良繁殖场等;在畜牧业方面, 包括:畜产试验所 (下辖恒春分所、新竹分所、宜兰分所) 、家畜卫生试验所及各畜产繁殖场, 包括台东畜产繁殖场、花莲畜产繁殖场、高雄畜产繁殖场、彰化畜产繁殖场、澎湖推广中心等;水产业方面, 包括:水产试验所 (下辖高雄分所、台南分所、鹿港分所、台北分所、东港分所、台东分所) 、新港工作站;此外, 还设有省农业药物毒物试验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研究发展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等一些专门科研机构。

这些农业科研机构各自分工清晰, 任务明确, 分别有自己侧重的科研目标。以畜牧业科研机构为例, 省畜产试验所是综合研究中心, 养猪科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大宗畜产猪, 疾病防治有省家畜卫生试验所, 宜兰畜产分所研究鸭, 新竹畜产分所研究乳牛, 恒春畜产分所研究肉、役牛, 另有苗栗、彰化、高雄、台东、花莲等5个畜禽繁殖场加以配合, 便于基础研究、品种和技术的改良科研以及成果推广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在台湾, 还有不少冠名“财团法人”的农业相关研究所, 它们一般由台当局农业管理部门或专门的企事业机构出资成立的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 从事应用研究, 以加速提升农业技术为宗旨;同时, 它又是一个民间组织, 讲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包容性、前瞻性、尖端性为重点, 其成果转让为非独占性, 适时以多种方式推广至产业界, 并提供技术服务, 辅导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这类机构在种植业方面, 包括:农业种子资料中心、台湾烟叶研究所、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台湾糖业研究所、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等;在畜牧业方面, 包括:台糖公司畜产所、财团法人养猪所、实验动物繁殖与开发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养猪所等;此外还有亚洲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亚洲农业服务中心、农业工程中心、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等。

以台湾食品工业研究所为例, 该所是1965年由台湾罐头食品工业同业公会、前“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及前“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共同筹划捐资设立, 初期目的是协助台湾罐头食品业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之后逐步扩展研发领域, 包括食品与生技产业的关键技术, 成为目前台湾食品产业规模最大的研发与专业培训机构。1982年, 该所又成立菌种保存及研究中心, 2002年更名为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 是目前亚洲最完整的生物资源中心。2005年本所成立南台湾服务中心, 进驻位于台南市的南台湾创新园区, 并于2011年负责营运“经济部”嘉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成为服务台湾南部地区各类食品企业的专门机构, 集农产品贮存、食品加工、食品工程、食品包装、食品调料、油脂加工、菌种保存、生物技术、食品分析、食品资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服务于一体, 为台湾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台湾联发生技公司研制成功的黑僵菌、枯草杆菌等生物性农药

与大陆相比, 台湾农业科技体系除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综合性机构与专业机构相结合外, 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包括研究、教学与推广紧密结合, 人员交流顺畅;科研、中试、推广等系列科技工作分工合理, 相互衔接, 使科技成果能较快形成生产力;科技机构以自然地理区域而非行政区域设置, 能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农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科研人员编制精干, 素质较高;国际学术交往频繁。

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产学结合

受美国和日本的影响, 台当局十分重视产学 (即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 联合的科研体制改革, 通过制订和实施产学计划、投入资金、制定作业流程等加以推动, 把加强产学研攻关体系作为重点, 强化高校在科研中的作用, 把大学作为基础科研的主要基地, 科研机构从事应用型研发, 企业承担商品化研发和实用型生产。其主要特点是:拥有以产业为依托的大学及研究所等的学术研究机构, 建立了具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加大对知识人才的吸引力。产学的有机结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 在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已被证明是推进科学研究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 台湾也十分重视产学结合。为鼓励科技人员的科技协作, 共同协助产业界研发前瞻性技术, 以维持台湾农业竞争优势, 1998年8月, “农委会”发布了《农业技术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 经过2001年4月及2002年12月两次修正, 并补充颁布了《产学计划管理条例》, 就产学合作计划实施目的、产学合作计划范围、参与业者、业者研发技术已有初步成果条件、计划项目申报评审流程、项目计划执行期限、业者研发技术 (含专利) 使用权、经费使用规定、计划执行期末报告书、所获得之智慧财产权及相关研发成果、归属、管理及运用等作了明确规定。

该合作计划具体为“农委会”或所属试验研究机关以外的行政机关与产业界共同出资, 委托或补助学术单位或研究机构承担实施, 或“农委会”所属试验研究机关与产业界共同出资, 并由“农委会”所属试验研究机关承担实施。其中, 产学合作计划业者是指依法设立的公司、财团法人、非营利社团法人、农民团体与产业团体, 合作范围涵盖农、林、渔、牧、食品加工、环境控制机械及生物科技等, 同时明确“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 研究设备费, 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他研究有关费用, 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转移费用。如为推动研发成果落实产业应用, 每年执行产学合作计划项数均超过100多项, 每年投入经费约2亿元新台币。

台当局积极鼓励民间业者参与农业技术研发, 提供优惠措施, 如依参与业者的条件办理优先技术转移及技术授权。即参与的业者配合出资比例若达计划总经费10%以上者, 可于计划执行期间及结束后1年内获得优先非专属授权, 出资比例达计划总经费30%以上者, 可获得5年以内的专属授权。

由于该计划将主管部门的研究能量向产业延伸, 结合学单位资源与农企业力量, 携手共同解决产业界技术开发的瓶颈, 对于缩短企业产品开发时间, 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农企业科技水准, 促进产业升级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实施后不仅计划项目数量逐渐提高, 厂商参与意愿增强, 投入经费也持续扩大, 间接促进了农业相关产业发展。

这种产学合作创新机制, 一是加强跨部门合作, 积极促成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岛内企业研发中心、与学界之间的研发创新合作;二是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机制创新, 建立起使公立科研单位的成果可通往企业的桥梁, 消除了公有科研单位科研成果不能被企业分享的障碍。并推动大学行政法人化, 公教分离, 评估大学与研究机构合作前瞻研究的产业科技绩效, 要求兼及技术授权和利用研发成果, 催生新科技衍生企业;三是大学与产业界的产学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 包括业界担任学校董事会成员, 参与学校的研究与教学, 担任研发有限责任合伙模式下的各种策略伙伴等。但受限于产业发展轨迹和组织制度因素, 台湾产学之间在研发创新的互动关系上, 仍然有待提升。目前大学与产业的产学关系较偏向“研究与训练的开发”部分, 而少涉及“智财开发”端, 未来产学合作将往“智财开发”方向发展。

台湾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成就

品种的引进与改良是台湾农业科研的重点之一。台湾长期坚持大量引进种质资源, 1967、1970、1986年曾3次组织引种团, 前往中南美洲、地中海、东南亚等地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引进工作, 1986年一次就引回各类农作物品种860余种。上世纪70至80年代仅引进的葡萄种质就达200多个。在广泛引进的基础上,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对种质资源进行试种驯化和改良, 培育出适合本土生产的新品种, 迅速推广。

台湾并不满足于仅对引进品种和技术进行改良, 而是不断开拓农业新科技, 在育种、水产人工养殖、食品加工、果树产期调节技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先进科技成果, 逐步扭转了依靠外来技术和品种的被动局面。“农委会”所属农业试验所及其分所均有相当规模的种质库。建于1973年的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 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在此工作, 库藏植物种子达4.1万种、蔬菜种原多达5.6万个, 被称为全球最大的植物种子银行, 中心致力于提高蔬菜的产量与质量, 训练研究和推广人才, 为台湾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台湾杂交选育的水稻品种多达200种以上。其改良目标早期以产量为主, 其后重视抗病抗虫及米质优良品种的选育。目前, 稻米研究与生产以优质米为主要方向, 如育成的台农8号及9号, 香米品种台农71号等。如今在台湾各地, 已没有一处水稻秧田, 水稻育秧已全部实现工厂化。

甘薯原是以食用、饲料用及淀粉用为选育目标, 近年来以蔬菜、加工食品为主要生产目标。甘薯育种的成绩卓越, 除育成饲料用品种外, 尚有淀粉用、蔬菜用等不同用途的新品种, 同时育成适应不同季节生产的品种。

蔗糖早期的品种改良以引种成功的NCO 310最为著名, 具有早熟、高糖及宿根力强的特性, 栽培此一品种的面积, 曾高占甘蔗总面积的94%。其后育成的高糖、早熟、抗病虫品种均以F系列命名, 共计44个品种。

茶为台湾另一最具重要性的特用作物, 包括青心乌龙、青心大有、大叶乌龙、硬枝红心等4大名种。台湾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菇类的引种、选种、育种与建立栽培技术等试验, 目前菇类生产技术在世界上仍然居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 台湾以水果为主的地区品种更新很快, 新品种层出不穷。如甘蔗品种选育, 1959年台湾育成F146, 此后每隔2至3年就推出1个新品种, F系列品种推广面积占台湾甘蔗种植总面积的98%以上。芒果、木瓜、柑橘、百香果、番石榴、印度枣、梨、水蜜桃、莲雾与菠萝等也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莲雾, 将以往的夏季产期调整为全年均可收获, 尤其以冬果的质量最佳, 价格也最高。

台湾多年来花卉研究工作卓然有成, 蝴蝶兰、文心兰、唐菖蒲与菊花等配合健康无病毒种苗及保鲜技术的开发, 得以大量外销;近年来加强育种工作, 并利用生物技术设法开创新的花色。

在农作物生产技术改进方面, 如甘蔗条植法、菠萝密植法、葡萄1年2熟培植法、平地梨嫁接温带梨、莲雾产期调节以及各种果树矮化等都取得成功。大型养猪场及养鸡场的自动化管理技术已经达到普及, 牛瘟已被完全扑灭, 猪瘟、鸡瘟等主要家禽疾病快速诊断技术较为成熟, 已研制出猪瘟、新城鸡瘟及马立克等疫苗、猪瘟组织培养疫苗及猪霉浆性肺炎疫苗和牛流行热及牛鼻气管炎疫苗。可以利用胚胎移植技术, 大量繁殖优良动物品种。

再如水产养殖, 由于攻克了鱼、虾人工养殖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基本实现机械化及自动化, 箱网养鱼、牡蛎深海养殖、淡水鱼混养、吴郭鱼单性养殖等获得成功, 开发的九孔立体式养殖技术蜚声国际。利用鱼贝类的基因工程, 开发质优、抗病、抗寒、无骨少刺的改良品种, 并使鱼贝生长速度显著增加, 提高养殖渔业效率。鱼病诊断技术及疫苗等研究亦进展快速。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 目前台湾水产养殖面积仅扩大1倍, 养殖产量却增加了近20倍, 产值更增加了近百倍。

在高新技术方面, 台湾积极发展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农委会”采用航空遥测技术, 迅速有效收集第一手资料, 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而准确的信息。用在农业生产上的自动化技术还有农作物受灾预测及遥测、地理资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等。

在生物技术方面, 上世纪80年代, 台湾科技人员即利用组织培养大量繁殖、生产健康香蕉苗及高质量兰花苗, 如今已建立百余种作物的繁殖技术, 实际大规模应用的如草莓、康乃馨、金线莲、马铃薯、兰花、百香果等, 已形成作物组培苗的新兴产业。对水稻、芦笋、木瓜、玉米等作物的单倍体植株, 缩短品种改良所需的年限。台湾许多药用植物的研究也颇见成效, 特别是二次代谢产物的生产, 经由产学合作, 以红豆杉醇的研发最具成果。遗传工程研究发展也极为快速, 例如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培育出抗虫白菜和甘蔗、抗轮点毒素病木瓜植株, 抗虫花椰菜植株, 抗毒素病植株甜瓜与苦瓜, 以及抗病害水稻、马铃薯等, 成功育成水稻抗稻热病及玉米抗露菌病新品种, 繁殖成功无病毒马铃薯及草莓,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杀灭虫害, 成功开发检疫杀虫处理技术。畜牧方面, 开发出多种生物技术防治疫苗。

台湾科技人员正在研发含有中草药的保健食品

未来台湾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未来台湾农业生产领域科技发展目标是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 提高台湾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研发重点是: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创造台湾农业新的绿色革命。开发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新品种、生物性农业生产资材、诊断试剂、疫苗及高价值的二次代谢物, 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相辅相成。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性评估, 避免产生人类无法预期的生物产品, 对于现有生态环境及生物群造成冲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 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推动农、渔、牧生产及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与电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此外, 扩大充实农业信息网际网络, 提供各界完整、快速、正确的信息, 作为生产指导、运销规划参考。

在农村生活领域, 其研发目标是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 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其研发重点是: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 满足消费需求。运用品种改良、营养诊断、产期调节、生物防治、设施栽培及收后处理科技, 减少化学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及兽药使用, 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开发有本土特色的稻米、杂粮、农特产品、水产品及禽畜产品, 强化本地产品与进口品的差异性;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 带动产业发展。共同开发冷冻、冷藏技术, 保留农产品原有特色、延长保存期限、扩大流通范围、提高附加价值。开发调理及半调理食品, 发展方便性、便捷性的加工食品, 带动消费潮流。针对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疾病, 开发特殊的保健膳食。

在生态环境领域, 研发目标是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 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其研发重点是: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体系, 保护岛内农业生产环境。在生产过程中, 应用高科技使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低, 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适, 确保农业持续经营;加强开发综合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建立快速、精确的诊断与鉴定技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继续加强种原搜集、保存与应用, 发展珍稀及具有潜力物种的保护、繁殖科技。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农业减少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的功能;加强研发水土保持、坡地防灾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整合应用航测与遥测技术, 更新土地信息系统, 提供农业生产及管理所需信息。

台湾现代化养猪场

台湾农业科技管理与研发体系

上一篇:高考复习资料历史文史常用的文言文下一篇:初中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