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

2024-07-20

杜甫和李白(通用12篇)

1.杜甫和李白 篇一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 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白和杜甫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终身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和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2.杜甫和李白 篇二

据《广州日报》报道,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两座高峰偶像。然而,当二人在世时,格局却不是这样的。据悉,当李白已是天王级巨星时,杜甫同学还是一个正在奋斗的穷小子。偶像李白晚年的日子不好过,因为误跟永王李璘而险遭杀身之祸,后来有人搭救才保住性命。杜甫听说李白遭灾,生死未卜,于是赋诗表达自己的关切。“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杜甫是这样念叨的,好久不见李生了,听说他自诩为狂人,其实是对世道不满,真令人哀伤。如今听说他摊上大事了,我却觉得大家应该看重他的才华,看在他为我唐王朝写出那么多优美诗篇的分上,饶了他吧。我最崇拜他才思敏捷,随随便便就写下了千首诗,他豪情万丈,却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消愁。小杜我现在住成都,李白你头发也白了,就别在外漂泊了,快回来,咱们在四川的大匡山里一块读书论诗吧。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不适合你。关切之情,跃然纸上,谁说文人相轻呢?

3.杜甫和李白 篇三

最早将李白和杜甫并称的是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荐士》),“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醉留东野》),“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石鼓歌》)等都将李白和杜甫共置一体。韩愈认为李杜的诗歌扫荡万物,席卷天下,成就最高。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当李白已然名满天下时杜甫还是无名小卒。《唐才子传》记载李白:“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李白诗作奋发怒张,激情飞溅,夺人耳目,人称“奇文”。李白的“奇”包含了多种文人理想和诗歌理想:首先是一种飘然不群的人格精神,继承了魏晋阮籍、嵇康诗歌中冲荡的悠游旷放和个体意志的强烈外显。“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这类诗作是何等的狂放,他的潇洒和通脱为时人慨叹。其次是在自由意识关照下所显示的广阔胸襟。诗歌中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凌厉自然、目空万里的宇宙意识昭示了一种卓越高超的自我认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独立的自我人格和不向世俗屈膝的豪迈令人钦佩。再次是诗歌感情的喷薄炽热,意象的出人意表。《蜀道难》中瑰丽神绝的想象、参星斗宿的联想挑战了阅读人庸常的思维和阅读习惯,从而拥有了摄人心魄的魅力。难怪杜甫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诗歌中体现的随意自由、昂扬激越正是盛唐时代的气象,也是时人的整体精神风貌。因而李白获得了“诗仙”的美名,也正是凭借着诗名,他奔走于王侯之门,结交名界名流,在社会底层也获得了声誉,赢得了汪伦、元丹丘等人的友谊。

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失去了往昔的升平和繁荣。灾难,贫困,流离失所……这一切使得人生变得沉重。诗人失去了放飞浪漫的天空,一切的高蹈、奇伟、精致都成了昨日的梦想。白居易和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要求诗歌“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们希望诗人能够“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这是中唐社会现实的需要。盛唐诗风也至此一变而为愁苦之音,杜甫诗歌中明显的民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是中唐文人所自觉寻找的内容。沉郁顿挫的基调成了时代的主音律,因而杜甫更能够被时人充分地接受。

杜甫以忠君、爱国、忧时、念乱为主旨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作,他的诗大多述时事,所以无一首不与时事或时人相关。唐书《杜甫传》赞云:“甫善陈时事,恺切精深,至千古不衰。”后世人可借杜甫诗了解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百姓的零落流离。《登楼》中“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沉重忧虑;《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肝胆赤诚;《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潦倒无奈以及“三吏三别”的怆然怜悯。当然也有《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和畅达。

“风雅”中继承的文章济世情怀,“兴寄”的诗艺技巧,格律的严谨以及造语的精巧都使杜甫诗歌成为时人效仿的榜样。宪宗时,宰相裴度对杜甫诗作极为推崇;韩愈在《题杜工部坟》中写道:“有唐文物盛复全,名书史册俱才贤。中间诗笔谁清新,屈指都无四五人。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当然除了时代因素之外,还有诗歌本身的因素,成就了“诗圣”的美名。元稹的《杜工部墓系铭序》可以说是一篇尊杜的宣言:“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充分肯定了杜甫,称其“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的确,李白诗歌中风雅比兴的不足、体格的不够完备加上时代变乱后杜甫诗作中表现出的心系天下的深沉都成为李白被超越的缘由。宋代以后,杜甫的地位日渐崇高,不可动摇。樊晃为杜甫编诗集时在序言中称赞杜甫“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

4.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篇四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要学习写文章,就看韩愈和柳宗元,学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学历史,就学司马迁的《史记》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学完你可以去当政客;如果学宋词,就跟苏东坡和辛弃疾学,学好了可以干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学写唐诗,一定是学李白和杜甫。这段话是否过于夸张,我不予置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是完全同意。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抬头仰望的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而作为在唐诗领域中最为出色的两个诗人,其诗歌却是风格迥异。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正如他的人一样。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但因不满那政治的黑暗,弃官从文。他没有杜甫的沉郁,有的是一分潇洒,一份自由。李白向往的是游仙问道的生活,所以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美妙的景色可能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吧。同时李白是社会的一员,他也关心现实生活,痛斥战争,同情百姓。但毕竟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他写他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剑、歌、月,洒脱无极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有人这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而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但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具有火热的激情,有超凡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情感内敛,曲折迂回,更关注现实和民生,更具继承性。李白代表着青春,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那“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杜甫,即使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心酸低贱生活中,依然不失他那济世苍生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真正的贵族大家心态,贫贱不改其志,自己的安危生存置之度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依然是民众,比他更不幸的人。每每念起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哦时,令人发背沾衣,惭愧不已,敬仰之极。有谁能了解他“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远大志向呢?自我心目中,杜甫先生不仅是精瘦清癯的老者形象,他更是无可拘牵的理想主义者!从这点而言,老杜的沉郁之外更有飞扬的一面,节操高洁才是他的本色。

5.杜甫和李白 篇五

李白是那个用生命来追寻浪漫的李白,是那个迎风立于船头,狂笑高呼“我本楚狂人”的李白,是那个对天长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他天马行空,他豪放飘逸,他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他澎湃的激情,他飞扬的神采有一

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

杜甫,是那个诗录历史的杜甫,是那个“宁苦身以利人”的杜甫,是那个道尽人间悲欢离合的杜甫。他感时忧国,他绪密思深,他沉郁顿挫。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杜甫和李白的殊途,其源于儒、道的殊途。儒家、道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两种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孔孟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人伦关系以及条条框框的做人原则为文人走向圣人之路铺好了砖石,追求的最终理想是“修治齐平”。老庄则剖析宇宙间自然万物的深层奥义,追求人与宇宙的契合无间,人与“道”的和谐统一,为文人走向仙人之路架好了云梯,探寻的是乌托邦般的“无为而治”。儒和道代表了中国文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深沉凝重,后者率性恣肆,分别造就了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时代选择激情,历史选择深刻”,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很难有标准来衡量两者之间的优劣高下,同样也没有标准来评判儒道两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哪个更加深远,它们两者只是不同,这种不同造就的是两个同样伟大的诗人。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向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思想和感情的代表。

李白和杜甫的伟大皆在于此。李白的诗中,狂放、抑郁、希望、失望相互交织、冲突,他的狂笑长吟中笑出了吟出了他“大济苍生”、“海县清一”的抱负和人们无力笑出吟出的血泪。杜甫的诗中,理想、现实、黑暗、光明、愤慨、伤怀相互结合碰撞,他的记实之笔道出了他推己及人的兼济之心,压缩凝结了大众无力承载的苦难。他们是时代的歌者,是精神的创作者,是不朽的缔造者。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是社会和历史的痛苦和幸福,他们代表了社会、时代、人类的感情和思想。

李白曾叹“古来圣贤皆寂寞”,然而他其实并不寂寞。李白和杜甫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殊途同归的大同境界。尽管他们走的路并不相同,但他们同样怀着崇高的理想、执著的追求,以自己各自的方式不懈地奋斗着。

李白和杜甫的大同也是孔孟与老庄的大同,是儒道的大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追求真理、探究人生奥义的精神上的大同。

6.杜甫李白诗词名句 篇六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杜甫诗词名句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言古诗·《望岳》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五言古诗·《成都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五言律诗·《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七言律诗·《登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言律诗·《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七言绝句·《绝句四首(其三)》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7.杜甫和李白 篇七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 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 气势宏大, 语言清新,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 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 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终身都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愿望, 再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 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和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杜甫经常用深沉的思考, 刚健的手法, 以及细节、典型形象、个性化语言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 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 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 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是各具特色的创作方法, 构成二位诗坛巨人独特的诗歌风格。

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 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他的喝酒, 也是“会须一饮三百杯”, “愁来饮酒二千石”。他的登高, 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 “举手可近月”, “手可摘星辰”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 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 比比皆是, 琳琅满目, 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 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 更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 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 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 又写出了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 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 如“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令人触目惊心。

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因此,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 想象总是那样出人意表, 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 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他喜欢明月, 就想像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如《把酒问月》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 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 送他远行, 解他孤独, 寓他乡情, 甚至当月色不足时, 也能赊些来。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 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 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 飞向天空仙境, 去寻求光明和自由。如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成的《古风 (五十九首) 》, 诗人就是驰骋美妙的幻想来写华山的仙景幻境:“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至天台, 高揖卫叔卿。恍惚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其十九) 在这个仙界中, 明星仙女的素手捧着芙蓉, 云衣霓裳飘着宽宽的衣带, 凌空飘拂, 升天飞行, 超脱缥缈, 自由惬意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仙境, 甚至“我”也接受明星之邀, 恍惚与之同去, 驾鸿飞升。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诗人运用幻想手法的杰作。奇妙的神仙世界, 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反映出李白对自由, 解放的渴望与追求。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 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 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 应急河阳役的老妪, 新安被征的男子, 暮婚晨别的新娘, 无家可归的独身汉, 等等, 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共同遭遇, 对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而如此众多的真实, 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轻面把朋友, 对面九疑峰”, 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 形象新奇而壮伟;“黄河捧土尚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 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 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 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丽、灵活。杜甫的诗句则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 就以人物的语言来刻画心理, 以塑造形象。《新婚别》一诗, 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 将她送别丈夫时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强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 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 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他的《无家别》、《垂老别》也都用独白写成, 《新安吏》、《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 通俗朴素, 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 读来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这些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 李白将诗歌推向了继屈原之后的又一浪漫主义高峰, 而杜甫的出现, 又把现实主义传统推进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

8.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篇八

李白很豪放,他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进入仕途,用烈酒和着盛唐香艳的脂粉,把佛道心境融进歌舞声色,描绘出一幅幅天上人间。他用浪漫的胸怀,以诗歌开路,闯进了大唐圣殿。不得志时,又吼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走进江湖。

李白很潇洒,一直是要“年轻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每走到一处,都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从来不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他想去旅游,“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想上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高兴时“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他要是发愁,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一个悲也千古,乐也千古的人。李白也狂,狂得天真可爱,不矫情,不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故作深沉,爱就磊磊落落地爱,恨就不加掩饰地恨,他热情地拥抱自然,拥抱生活。

李白不但善于跳舞,还善于唱歌,《月下独酌》有“起舞弄清影”“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徊”等句子,记载他边歌边舞的生活。

酒是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酒就没有李白那华丽的诗篇。剑是李白的随身之物,更是他济苍生、安天下的理想象征,“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月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有不下几百首诗都提到了“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李白给人的印象永远是英姿勃发仗剑而歌笑傲江湖。

杜甫没有青年。提起杜甫,就会在人们的脑海中闪出一个画面。一个消瘦清矍、双眉紧蹙,忧心忡忡但又昂首向天、坚韧不拔的老人,拄着拐杖从溪畔、从茅屋蹒跚走来。

杜甫是苦难历史的见证人——《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三吏”、“三别”、《又呈吴郎》、《春望》、《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

苦难使他过早的衰老。

杜甫未老先衰,是作为当时的一个大知识分子,面对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不得不承担一个社会的悲哀。正是他的沉重,令后人感觉到他内心的苍老,所以每次吟唱他的诗歌,总是将他想象得那么老,虽然那首诗歌或许是他年轻时作的。

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和在《江村小景》中“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描述,俨然一个真正的老年人了,可这时他的实际年龄只有40多岁。

浪漫飘逸使李白没有暮年,忧国忧民使杜甫没有年轻过。想到这点,使我对杜甫更加敬重。

9.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篇九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冬日有怀李白》)。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他评价岑参说“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九日寄岑参》)它在湖城城南碰到孟云卿的时候,把他带到刘颢家中,三人饮酒吟诗,最后叹道“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杜甫没有对谁“高目”过,“文人相轻”的陋习,在他身上没有污染。

杜甫虽然和众多的名诗人如李白、高适交往,建立了亲密而长久的友谊,但却看不见如李、高二公对杜诗有过评价,当然也就更无所谓赞誉之词了。但话说回来,李白也并不是没在诗中提及一点点杜甫,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就表达了他对杜甫君的思念,全诗如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感情不为不重,但是全诗无一字提及诗。李白还有一诗是写杜甫的,那就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是这样的: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全诗八句自始至终都是谈酒谈醉之事,关于诗也是一字没提。按理说,诗人当以切磋诗艺为极乐,但李白的诗要么不提及杜甫,要提及杜甫也决不跟他谈关于写诗的问题。这就很怪了。要说李白看到杜甫给自己的诗的评价这么高,他也应该有所表示的,不是说奉承,至少作为朋友,也应该关心对方的诗歌创作。但李白完全没有。难道是李诗部分遗失了,而写杜甫之诗正好在这些遗失之诗之内,这未免也太巧了。难道李白一直就视杜甫为“酒肉”朋友,喝酒只管喝酒,觉不牵涉其他一切烦心之事。

李白有一诗值得注意,即为《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人认为此乃李白嘲讽杜甫之诗,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但很多学者为李白辩解说,此诗实系赝品,正如任华的赠杜赠李诗一样。对于此诗,洪迈说:“所谓饭颗山之嘲,亦好事者为之耳。”仇兆鳌云:“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句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前几日,看到一篇关于晚唐五代苦吟派诗人的论文,作者认为其实从中唐开始,诗人就有苦吟的习惯。苦吟代表的是一种谨慎认真的作态度,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一些诗人的审美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苦吟派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那就是科举制的实行,文人从此变得道路难寻,而由此产生的愁苦基本上成为了当时整个社会情绪。这种情况从唐代开国以来开始,到中唐已基本成型,“苦吟”二字在李白、韩愈、元稹、白居易的一些诗歌中有直接表达,甚至在陈子昂的《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中也出现了“苦吟”二字。我觉得“总为从前作诗苦”一句并不是说李白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而是说他经常为了推敲一些诗中的字句劳力费神,说他“太瘦生”那也是由于劳累过度导致的,而不是因做不成诗而愁苦成如此瘦状。我想,杜甫不会做不出诗,就是一时做不出诗,那也没什么关系,不见得就引来李白的一番嘲讽,我想,李白倒没有这么刻薄。

10.屈原杜甫李白对陆游的影响 篇十

(一)慘怆出怨句

陆游在提到自己接受古代诗歌遗产的时候,常常首先提到屈原的作品。他说:“三更投枕窗月白,老夫哦诗声啧啧,渊源雅颂吾岂屈宋藩篱或能测。”(《枕上感怀》)又说:“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陆游自称其诗也说:“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悲秋》)所谓“怨”,就是对统治者的不满;“出怨句”,就是因不满统治者的所作所为而借诗歌创作来暴露和指斥。就这点来说,陆游和屈原是完全一致的。陆游的老友杨万里也肯定这点,说陆游诗“尽拾灵均怨句新”(《诚斋诗集·跋陆务观<剑南诗稿>》)。

动乱的现实世界,激越的爱国热情,执着的斗争精神,坎坷的生活遭遇,使陆游与屈原、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空回英概入笔墨

陆游非常推重杜甫,诗中时常提到他。陆游首先将杜甫视为“英雄”,认为他只是生不逢时,才不见用,退而做诗人。《读杜诗》云:“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陆游和杜甫一样积极入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不以诗人自居,故引以为同调。

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等诗句,表现出诗人真实心态,使诗风也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陆游诗中始终表现出一种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在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人们的普遍心愿,如《金错刀行》中“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等。

陆游是自屈原、杜甫以来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然而时刻希望杀敌复国的陆游所面对的却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使陆游格外苦闷,他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脱。于是本质上属于写实性质的陆诗却时常需要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现形式,而李白那独往独来、鄙视流俗的人生态度和想落天外、变幻莫测的构思,也就成为陆游倾心学习的对象。

(三)力为太白飞仙语

陆游好道求仙,仁侠好施,生活及性格上与李白有相近之处。他对李白颇为推奉:“濯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读李杜诗》)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他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记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如将其置于李白集中,定难分辨,所以当时就有“小太白”的誉称(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云:“放翁颇欲以学力为太白飞仙语,每对酒当歌,豪放飘逸,……而有宋一代中,要为学太白最似者。”所论极为中肯。

在遥遥千载之中,陆游独以李、杜,上接屈原,这当然是有见于他们的雄浑博大,非他人所可比拟。《白鹤馆夜坐》云:

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原?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兰苕看翡翠,烟雨啼青猿。岂知云海中,九万击鹏鲲?更阑灯欲死,此意与谁论!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放翁诗所以绝胜者,固因其忠义盘郁于心,亦缘其文章高下之故,能有具眼。”可谓知言!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陆游学习古人,不是貌袭而是神遇,不是摹拟他们的篇章字句,而是体会他们的精神与实质。他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岂可出处求哉?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

正是在向屈原、杜甫、李白学习时能够遗貌取神,把所得于古人的东西跟自己所要表现的社会现实通过创作结合起来,才使陆游的爱国诗表现出诗人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夜泊水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而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11.杜甫诗之《梦李白》 篇十一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12.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篇十二

【作者】: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内容】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赏析】: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自己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又会怎样呢?联系诗题(“寄杜甫”),联系来沙丘之前和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采。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当律体盛行的时候,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非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上一篇:关于感恩的心的演讲稿下一篇:管理专业个人简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