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hy分析法培训资料(精选5篇)
1.5why分析法培训资料 篇一
【关键词】校长培训 培训质量 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1-01
近年来,校长培训、校长专业化一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话题。如何提升校长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是教育培训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一、强化校长培训的专业性
明确校长培训的目的:着眼于校长的专业发展,关注与校长专业有关的态度、知识、技能,关注校长现有的绩效与外在环境变化所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根据校长培训的目的,校长培训应该更注重应用性和时效性。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校长培训的侧重方向也有所不同,因此,培训机构应加强自身的专业性。目前校长培训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高、大、全,较少考虑校长的个性和现实需求,实行一刀切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和专业行都不强。既浪费了公共、人力等资源,又无法让校长培训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改革校长培训策略,加强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是提高校长培训质量一直坚持方向和必不可少的方法。
二、强化培训机构的功能
培训机构是校长培训中的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校长的培训需求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这种行政化、一体化、全面化的培训过程中,反而制约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使校长的能力无法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因此,去行政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校长培训,才是未来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要实现多元化的校长培训,就要强化培训机构,首先要对培训机构进行改革,对培训功能进行新的定位,加入研究、教学等新功能;其次,培训机构要突出自身的特点,舍弃过去大而全的培训模式,针对自身擅长的某一方面,做到专而精,不断创新、调整。
要实现个性一化的校长培训,培训机构就要深入实践进行调研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按需施教,满足校长不同的培训需求。
三、对培训模式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校长培训模式也不能千篇一律,一味守旧。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潮流,使校长培训的实用性更强,提高校长培训质量。
开辟校长论坛、定期举办学术研讨、开展课题研究、案例研讨、专家跟踪指导、组织网络交流、校长社团等都是培训的新模式。开辟校长论坛是让参训的校长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和本地教育现状进行探讨和辩论;举办学术研讨,是参训校长之间相互交流,检验理论水平的良好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是让参训校长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学校现实问题的解决策略;案例研讨则是对具体案例进行综合讨论,检验校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方式;网络交流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了解最新前沿信息的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同时也方便了参训校长之间以及参训校长与培训机构之间互通有无;校长社团可以是有共同志趣的校长一起交流、分享、思维碰撞的最轻松的地方;专家跟踪指导的个性化培训是校长培训模式的新方向。
四、对校长评价制度进行完善
一个完善的校长评价机制,既是检查培训成果,也是检验校长能否胜任其工作的重要依据。评价关系到校长的选任、晋升、退出等,贯穿校长职业生涯的始终,无论是对校长本人,还是对学校都至关重要。而评价本身又是一种主观行为,要想使这种主观行为尽量事实相符,就需要完善的评价制度,以保证评价活动最终得出和评价结果是客观的,是与事实相符合的。
评价制度优劣的标准是公正和客观,一个良好的评价制度,能够使充满主观色彩的评价活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客观的表达出事实。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就要不论完善评价制度。
保证评价客观、公正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完善评价机制。应尽快建立第三方校长专业化评价机构,运用科学评价手段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校长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校长潜能的发挥,影响着校长能否在工作岗位是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提高校长培训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培训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培训部门和培训教师就要遵循培训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在多方面进行调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校长的工作需求,制定培训内容、模式等,并随时做出调整和创新,不断满足校长的新需要。提高培训质量并不是一时的目标,而是长期的、永无止境的,干训工作者要清楚这一目标的性质,踏踏实实做好培训工作,不断创新,为提高校长培训质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华根壮.关于提高校长培训质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3,(6):83-84.
2.5why分析法培训资料 篇二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
从1995年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算起,事业单位改革已进行了近二十年时间,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要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从而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伴随着机构部门改革深入、规模发展,财务人员培训不足,知识结构老化,与机构改革发展环境脱节等现象逐步凸显,财务工作对部门事业发展提供的支持力度随之下降,无法满足部门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环境下部门对部门内财务会计工作更高要求的需要。
一、部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现状
1.培训形式及开展情况
目前大多部门对财务人员的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展:
第一,学历学位及继续教育形式的教育培训。财政部继2006年11月20日发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06]19号)(已废止)后,2013 年8月27日,又印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13]18号)。按照财政部规定,财务人员以参加财政厅下属培训机构面授或网上授课方式完成每年24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近年来,还有一些部门单位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举办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第二,财务会计人员为通过会计系列职称、资格统一考试而自行参加针对性极强的社会教育培训或自学。为通过统一考试取得任职资格,部分财务人员参加了针对考试内容的社会职称考试培训,或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部门内针对特定事项组织的实用性培训、竞赛。为贯彻各项财政政策,圆满完成包括预决算、国库支付等各项工作任务,保障各项改革、制度新增修订推广实施,通常会在工作任务下达、新制度规定下发的同时,为不断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或竞赛,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计法、会计准则和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提高部门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效能。
2.培训内容及普及情况
以完成會计证年检课时要求为主要目的的继续教育培训缺乏深度,流于形式。财务人员所接受的培训课程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与事业和业务结合不紧密。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无法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需求,各种培训形式也没有形成交叉互补结构。同时,所有教育培训形式中均缺失了财务人员之间的交流、研讨环节,无法发挥部门内业务内容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互补的优势。
职称考试培训可以夯实、提高财务人员理论水平,但该类培训主要针对理论考试,对实务的实际操作要求并不高。尤其部门对职称资质提升并没有强制性要求,自主选择接受此类培训的财务人员不占多数,尤其是兼职财务人员通常具备行政职务或其他技术系列职称,对财务类职称资质没有需求,导致主动通过职称资质考试提升业务素质能力的人员所占比例并不高。
部门内针对特定事项组织的实用性培训班型不多,培训形式和培训方式手段落后,大多是以会代训,无法满足业务发展需求。而组织专题竞赛,以赛代训的方式过于偏重自学,缺乏系统性、方向性的指引,也难以保证各个年龄梯队财务人员在每个工作年度中都能保持连贯、持续的自学状态。
二、不断发展的部门业务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结合部门事业单位的特点和事业改革发展方向,不断发展的部门业务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针对性的开展财务人员岗位常规业务操作技能培训。针对部门省市县各级财务岗位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设计契合出纳、核算统计、管理分析、审计稽核等岗位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教学方案,以案例教学为主,立足实用性和普及型,将各岗位操作培训常态化,形成基础培训主要模式。
其次,将工作任务布置会议型培训专业化、体系化。依托计财、监审等部门工作任务布置,将调查、统计、分析、精神传达等财务工作会议纳入干部培训体系中,使以会代训成为常态基础教育的补充培训。
再次,建立对新增、修订政策,财务理论研究新进展,新业务技术、系统筹备推广的专题培训体系。应对国家财税政策变化,财务理论研究进展,及时更新知识对财务人员尤其重要。将政策变化、国内外经济财务理论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对于提高部门财务人员理论层次,同时学以致用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面对为提升管理效率所推广使用的政务GRP、网银及各类信息管理系统,更需要将其纳入专题培训体系中,跟进财务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同时,开展各类职称、资格考前培训。设计针对财务人员职称、资格考试的课程,满足财务人员在任职资格、职务职称提升方面的需求。
最后,尝试组织针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通过课程设计和案例实践,使财务人员能够学习从战略的角度去审视财务问题,开阔管理视野,将财务工作融入业务运行流程中去,提升效率和控制风险。
三、几点思考
第一,财务人员知识更新和培训观念需要提升。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社会现状的影响,目前教育大多过于看重文凭和学历,忽视业务技术人员的能力和内在素质。财务人员对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二,业务技术类培训方式有待改进。例如可增加培训中的研讨环节理论课程比例,增加实践操作课程比例个例分析环节,增加财务应对个例分析实践,加大培训过程研讨互动环节。
第三,专业性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大多非专业性的部门主体培训机构处于部门总体培训需求,往往没有完全适合部门实际情况的财务类大型轮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培训讲义中缺乏针对部门业务的实用操作及分析内容,且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06]19号) .
[2]王芬.财务人员由专业技能型向综合素质型的转变.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6-30.
3.韩国职业培训体系分析 篇三
关键词:韩国;职业培训;培训类型;评估
一、概述
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为制造业培训高技能劳动力而带动了韩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工业化发展。韩国的培训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工业发展阶段技术工人的供需情况,进行相应人才培养。韩国职业培训体系是政府政策主导的成功案例。政府将开展公共培训项目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优先战略,强制企业实施职业培训并邀请雇主成为合作伙伴。
在韩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市场对于高质量劳动力的稳定需求催生了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在建立之初,职业培训体系致力于将毫无技能的青年人训练成为高技能人才;当今,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职能扩大到为所有产业工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因此,在韩国,“职业培训”指的是提供给所有产业工人(包括所有在职和即将就业的工人)的“培训项目”,以帮助他们获取职业竞争力。从更广义层面上来讲,它是指开发提升终身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培训项目和相关活动的“职业能力开发培训”,包含了培训计划、培训流程、媒体开发、研究、设备支持等相关内容。
二、培训类型与培训费用贷款情况
(一)在职培训
按照培训费用支付主体类型,在职培训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资助型培训”或称“就业保险退还金培训”,即企业承担为员工开设培训课程的费用,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就业保险基金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第二类是“员工主导型培训”,即培训费用由员工自己支付。
1.企业资助型培训
企业资助型培训包括集体培训、在岗培训、远程培训(通过网络等)等多种形式,具体培训可能由企业自行实施,也可能委托给相关培训机构。
培训的部分费用由就业保险进行补贴。因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难度较大,所以就业保险在进行培训费用的补贴时,针对中小企业的资助系数和资金限额会相对较高。
此外,企业为进行中长期培训的职工支付培训费用的同时提供带薪假期,而由此产生的费用,企业可以通过就业保险得到部分补贴。例如,当员工一次性培训的时间达到30小时或以上时,由此产生的部分培训费用和该名员工的工资将通过就业保险补贴给企业。再如,当员工的一次性培训时间达到120小时以上并且需要30天以上的带薪假期时,就业保险除了对由此产生的培训费用和支付给受训员工的工资进行部分补贴外,还会为因雇佣替代员工而产生的工资进行部分补贴。
2.员工主导型培训
对于没有机会接受“企业资助型培训”的群体,他们在接受职业培训时,可以得到“员工职业能力提升资助基金”项目和“明日卡”系统(Naeil Baeum Card System)项目的资助。
“明日卡”系统项目通常资助那些打零工人士、计划在90天内跳槽人员或已经休无薪假90天以上的人士。“员工职业能力提升资助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是短期工、劳务派遣人员、兼职人员、小时工、中小企业雇员和自愿缴存就业保险的个体人员。
(二)中小企业定制培训
中小企业定制培训旨在缩小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员工获得培训机会的差距。目前,韩国有4个相关项目。
第一,“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扩大项目”从2011年开始运作,为实施职业能力培训有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设备和人员。
第二,“中小企业学习组织支持项目”为中小企业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基础设施,帮助中小企业员工获得职业知识。中小企业在实施职业培训时,往往面临基础设施缺乏、技能人才外流等问题。“中小企业学习组织支持项目”于2006年开始运行,帮助中小企业进行针对他们各自业务领域的职业培训,将学习和业务紧密联系,员工培训与工作同时进行。
第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训项目”主要为优先资助的中小企业的业主和员工提供优秀培训机构的高级课程。此项目为参加培训的员工支付工资(工资金额为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乘以培训小时数)和全部培训费用。
第四,“中小企业系统性在岗培训项目”于2012年开始实施,此项目为中小企业在企业培训师培训、岗位分析、模块开发、培训实施、评估和外部咨询等方面提供帮助。
(三)失业群体培训
失业群体培训旨在帮助失业人群获得新技能以提升他们的再就业能力。从2011年开始,所有的失业群体培训都划归在“明日卡”系统项目下执行。具体申请过程如下:申请者到居住地所属职业介绍所进行工作申请登记—进行培训咨询—准备个人培训计划—申请一张“明日卡”—申请一张银行卡—收到“明日卡”—申请培训项目—支付培训项目中的自费部分—参加培训。
地区劳动部门下属的职业介绍所会为失业人群推荐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失业人群也可以通过职业培训网站查找相关信息。人们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以及培训项目是否在失业保险的报销范围内来选择培训课程。
(四)战略领域培训
韩国战略领域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政府在国家关键性战略产业、人才紧缺型产业、经济增长引擎产业等战略领域的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韩国战略领域培训主要有3类。
1.技术技能人才培训
此类培训旨在为韩国关键领域和新兴产业培养技工、技师等中等技术人才,但私营企业不能参加。此类培训主要分为两年制技师培训课程(培养中高级人才)和一年制技工培训课程(培养中级人才)。
2.国家关键性战略产业职业培训
此类培训课程旨在为关键性战略产业的人才紧缺岗位或未来用工需求增加的岗位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人群一般是15岁以上、在职业介绍所进行过登记的失业人员,以及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的学生。培训费用以及培训期间产生的餐费和交通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培训周期从3个月(350小时)到12个月(1400小时)不等。
3.专业人才培训
此类培训旨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由韩国就业与劳动部总负责,具体培训项目由战略与财政部,知识经济部,教育与科技部,文化与旅游部,健康与福利部,农业部,环境部,土地、交通和海事部,中小企业工商管理部门,金融服务委员会,韩国通信委员会等部门负责实施。专业人才培训包括面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训(如环境部开设的气候变化项目),面向大专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如知识经济部开设的活力专家项目),面向在职员工的培训(如文化与旅游部下属的韩国电影艺术学会开设的课程)。
(五)培训费用贷款情况
1.学费贷款
对于参加职业学院、网络大学或技工学校举办的培训的在职人员,一部分培训费用由就业保险承担,其余部分个人可以申请贷款。
2.培训设施设备费用贷款
韩国贷款系统一般会向企业和培训机构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修建培训设施和购买培训设备。一般来讲,申请小额短期贷款的企业或培训机构往往有优先权;再者,与大型企业或培训机构相比,中小企业在贷款时更有优势。每个企业或培训机构的设施设备贷款总额度是60亿韩元,每年的额度是20亿韩元。此项举措旨在使贷款惠及更多的企业或培训机构。
3.培训期间生活费用贷款
培训期间的生活费用贷款项目是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其目的是减轻失业人群和临时工人群在接受长期职业培训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此项贷款只适用于参加韩国就业与劳动部所资助的4周及更长时间的培训项目的失业人群或临时工人群。年收入在2400万韩元以下的临时工作人员或者拥有失业保险记录并且年收入在4000万韩元(含配偶收入)以下的失业人员有资格申请此项贷款。每月的贷款额度是100万韩元(临时工的总贷款额度是300万韩元,失业人员的总贷款额度是600万韩元),贷款年利率是1%,贷款人最多在5年内分期还清贷款。参训人员向韩国工人赔偿与福利服务部门提交贷款申请,之后由该部门进行审批。贷款审批通过的参训人员要与一家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并由此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三、培训的管理、实施与评估机构
(一)行政机构
在经历多次部门重组后,从2012年开始,由职业技能开发政策部门及其下属三个部门负责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管理。职业技能开发政策部负责制定整体的职业能力开发政策并管理公立培训机构,其下属的职业技能鉴定部负责国家技术资格鉴定及技能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部通过实施政策来支持大中小型企业的员工能力开发和针对失业人群的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负责向提供在职培训的用人单位分配培训经费,并在中小企业定制培训和培训设施方面提供支持。作为地方组织的49个职业介绍所负责数据发布、培训经费使用、培训机构管理等工作。
(二)职业培训机构
韩国职业培训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典型的公立培训机构是韩国理工学院(Korea Polytechnic Colleges),此类院校以前主要是为传统制造业培养劳动力,但如今也为绿色产业和高科技行业提供中等技术工人。除了面向本地居民和企业外,此类机构也为失业人群提供再就业培训,为在职员工提供能力提升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等。截至2011年,韩国共有7014所私立培训机构,其中包括56个职业培训集团,874个就业与劳动部指定培训机构,以及其他1769个学术团体、终身教育机构等。
(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
韩国技术与教育大学(Kore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成立于1992年,是一所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四年制大学。这所大学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同时,为在职职业教育教师提供短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截至2010年,该大学设置了6所学院,3个系和17个专业,每年培养约900名职业教育教师。[1]
(四)TV工作网
TV工作网(TV Work Net)是一个24小时独家播报职业、就业、能力开发信息的网络平台。平均每天有3万人访问工作网,其意义在于基于服务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与提供职业指导、工作实习和就业服务的线下职业介绍所形成互补。
(五)研发和评估统计机构
韩国能力开发院通过开展针对职业能力开发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在4个研究实验室和8个组织中实施相关项目,为职业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反馈。韩国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则负责培训教材和标准的开发,以及电子学习内容的开发和宣传。
自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就业与劳动部、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每年都会联合实施“培训机构和培训过程评估”,对数量众多的培训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管,遴选优秀培训机构,淘汰质量不达标机构,进而提升韩国培训机构的竞争力。
为了统计分析职业培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韩国劳动研究院、韩国就业信息服务部门等相关组织会定期开展劳动力和培训需求研究、人力资本研究、教育和就业研究、韩国青年调查等活动,并建立数据库,为政策完善提供基础性数据。
四、思考与总结
总体来讲,韩国职业培训体系作为成功范本,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场所有限,再如自从所有的失业群体培训都划归在“明日卡”系统项目下执行后,参训人员的再就业率持续下降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规避。
第一,就业情况的多样性导致职业培训出现盲区。例如,特殊劳动力(劳务派遣人员、外包人员、小时工、自由职业者等)的人数快速增加,但是他们的平均工资水平只相当于正式工的33.8%,而且大多数特殊劳动力是没有就业保险的,这导致政府很难执行统一的培训政策。此类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建立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职业培训体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第二,由于韩国职业培训并不完全以产业和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为出发点,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现象仍未得到妥善解决。虽然“明日卡”系统项目通过扩大培训市场和增加求职者的培训选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基于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培训仍然不足。韩国的培训咨询体系正在向规范化、系统化发展,但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失业人员接受的培训课程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此外,产业的发展程度、劳动力类型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性差异。中国在借鉴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出台配套的职业培训政策来平衡此种差异。[2]
第三,韩国将就业保险与职业技能开发项目进行了整合,但是并没有达到吸引企业投资培训项目的预期效果。企业高度依赖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培养。这就印证了一些学者的看法,即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仍然是在对企业的强制管理下进行运作。此外,韩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技能工人紧缺以及中小企业熟练技能工人频繁跳槽至大企业的窘境。因此,政府如何有效介入培训市场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命题。可以这样说,韩国现有的职业培训体系成功地从宏观层面反映出了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在应对产业结构变革时,没有做到有效整合培训体系的各个方面,从而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各个方面仍坚持固有模式,拖延执行新政策,这正是问题所在。因此,出台具有创新性的职业培训政策用以改善培训效果迫在眉睫。
第四,如何有效利用韩国职业培训模式经验,也是我国在借鉴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得以修建大量的职业培训设施,特别是随着设施设备的迅速开发,保证了韩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优秀劳动力输出的培训体系。中国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等具体国情,在深入思考后制定并实施因地制宜的职业培训政策。
参考文献:
[1]王义智,李大卫,董刚,张兴会.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54-457.
[2]陶蓓.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8):57-58.
4.统计分析资料改编“三步曲” 篇四
第一步:选材
衡量一篇信息质量的高低,最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其选材是否准确。并不是所有的统计分析资料都适合作为信息上报“两办”,有些统计分析资料的题材虽然适合于上报“两办”,但也不是其中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作为上报信息。一般来讲,主要有两类统计分析资料或内容不适合上报。一是题材与党中央、国务院的中心工作无关的统计分析资料及内容。绝大部分统计分析资料都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研究分析,但也有个别的统计分析资料不适合上报。比如,编发的统计体制研究系列的统计分析资料。二是个人观点色彩过于浓厚,或主要属于探讨性的观点及分析的统计分析资料。毋庸讳言,统计分析资料一般主要是阐述研究者个人的观点,但上报“两办”的信息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的是统计部门的观点。因此,需要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斟酌,要求尽可能稳妥,经得起推敲。选材的目的就是要确定哪些统计分析资料适合上报,统计分析资料中的哪些内容适合上报。
在选材时应切实把握好“四点”,即:重点、难点、热点和亮点。首先,要抓“重点”。“重点”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围绕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问题选材上报。比如“十二五”规划实施、发展方式转变、城乡统筹发展等,就是属于“重点”方面的信息内容。其次,要抓“难点”。“难点”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比较集中、事情比较关键、影响比较大、争议比较多的地方。比如当前的房价问题、城镇建设与土地征用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城乡居民就业问题等,就是属于当前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难点”。第三,要抓“热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会出现一些备受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热点”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地方。比如当前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企业出现的“用工荒”情况、食品安全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等。第四,要抓“亮点”。“亮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大力改善民生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和做法等,对其它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步:拆分
要将整篇统计分析资料压缩成一篇几百或一两千字的信息确实不容易,但可以将一篇统计分析资料拆分成若干篇信息。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选准改编信息的类型。上报“两办”的信息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类信息,这类信息要求短小精悍,两三百字即可。另一类是质量比较高的“专题性、综合性”信息。这类信息篇幅相对较长,短则几百字,长则可以达到两三千字,并以反映问题性信息为主,要求既有数据、情况,又有分析、论述,甚至有对策、建议。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拆分。如果一篇统计分析资料内容很多,无法压缩在一篇信息中,就可以按照不同情况,将其加工、整理成多篇信息。统计分析资料中一些不是以观点见长,而是以反映新情况、新动态为主,并且能用简短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就可以加工整理成几百字的动态类信息;而内容更为丰富,综合性强,以分析和论述见长的内容就可以加工、整理成两三千字的专题性、综合性信息。以下试举一例:
一篇题为《××市重点企业改制与发展现状》的统计分析报告,全文近万字,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情况”、“重点企业经营状况”、“重点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亟待治理和解决的问题”三部分进行论述。根据需要将其拆成3篇信息,其中《××市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市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展情况》两篇,可作为质量较高的专题性、综合性信息,《××市重点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亟待治理和解决的问题》可作为动态类信息。
第三步:改写
不少统计分析资料是大型专题性研究报告,即使经过拆分,仍有可能超过信息限定的字数,且不少统计分析资料的研究色彩过于浓厚,语言也不够简洁,不适合作为信息直接上报。改写的意义在于去粗取精,将统计分析资料的精华萃取出来。具体步骤如下:
压缩内容。将统计分析报告或调研材料压缩为信息时,一定要有所侧重,将特色和亮点挑选出来,挤去不必要的内容,而不是把调查报告中所有的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这些内容包括:①公式及过多的推导过程。②众所周知的、并不新鲜的情况、问题或分析。如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信息,只讲如何增收就可以了,而不用再去说农民增收如何难,因为这已是各方面都十分清楚的事了。
调整结构。信息的结构要求主题突出,开门见山,开头要短,结尾要简,一竿子插到底;结构清晰、完整,逻辑清楚。由于多数信息是从统计分析资料中“剪裁”下来的,从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变成另一个独立的文章,需要按照信息的要求来组织篇章,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调整,过渡要简明扼要,精简背景描述,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段落。
精炼文字。文字精炼的四原则:不说多余的话,不用多余的字,不用重复的词,不叙述交叉的事。上报信息的文字要精雕细刻,力求做到言简意赅,论据充分。观点要建立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去掉那些人云亦云的空泛议论。另外,要特别注意,统计分析资料必然要使用一些专业性术语,领导不是专家,在改编中要将过于专业的术语、词汇改写成通俗易懂的文字,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要把握好语言的风格和分寸,特别是所提的建议、意见要避免使用“要如何如何”一类的文字,像在做指示。
拟定标题。将统计分析资料改编成信息后,应根据信息的内容,重新拟定标题。标题既要能概括出信息的内容,还要注意尽可能地吸引人,让题目的“第一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把最突出、最重要的数据和情况在题目中就清楚地摆出来,如《部分地区中小学周边劣质小食品屡禁难绝》。二是把得出的结论摆出来,如《农资价格飚升推动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入大幅增长》。三是把概括文章内容的话摆出来,如《一季度农民工返乡率明显降低,务工收入较快增长》。
以上是统计分析资料改编成上报信息的基本步骤。从“选材”、“拆分”到“改写”似乎是流水线上的三道工序,其实这三方面工作是彼此渗透、交叉进行的。比如,拆分过程中渗透着选材工作,需要对哪些题材适合做成综合性长信息,哪些适合做成动态类短信息进行判断。
5.酒店培训体系的认识与分析 篇五
关键词:酒店;培训体系;认识与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酒店业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无尽的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酒店业的各种硬件设施越来越全面,也越来越先进,大城市里的星级酒店基本上可以达到国际水平。但是,仅仅在硬件方面保持高水平还是不够的,酒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质量同样会影响酒店的整体水平,因此酒店培训体系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
一、酒店培训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观念落后,对培训缺乏应有的重视
部分酒店管理者的观念相对落后,没有看到培训给酒店带来的长远利益,还是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仅如此,目前酒店一线员工很不稳定,流失率比较高,这样的情况也使得酒店管理者忽视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另外,一线员工在酒店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选择离开酒店。
2.员工积极性不高
众所周知,对酒店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不仅对员工当前职业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也同样可以为员工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来说,有些酒店员工因为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他们的重要性。另外,部分受训的员工因为酒店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培训的态度不认真,觉得理论没有实际操作重要,积极性不高。
3.酒店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员工被安排到酒店服务的一线岗位,因此从事培训工作的相关人员的配置就显得过于稀缺。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只能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相關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或者酒店培训仅仅只能针对新来员工,只要这些员工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技能就不再培训,缺乏长远的培训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酒店为了对员工进行培训,只能通过外请培训师的方法。我们在经营酒店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突发情况,例如:接待人员在接待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失误,或者由于某个突发事件,酒店受到了差评等这样具体的问题。此时,酒店的管理人员才意识到要对酒店员工进行培训,以应对相应的问题。酒店一般会对这类的培训进行一到两天的时间,针对具体问题和错误进行培训,这类培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当酒店遇到别的问题的时候,再对别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这种突击培训没有系统性,只能应付短期问题。
二、构建酒店培训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管理者转变观念
不论什么行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都是有利无害的。通过培训,不但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能提升酒店的形象,从而使得酒店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因此,酒店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培训浪费资金的观念中跳出来,重视酒店培训体系的建设。酒店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培训不仅能推动酒店的发展与壮大,能帮助构建酒店独特的文化,而且使酒店更具竞争力,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
2.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员工之所以缺乏参与培训的热情与动力,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酒店员工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明确的规划,他们工作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选择退出这个行业,所以他们并没有进一步接受培训的动力。另一方面,员工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线员工认为只要掌握一些技能就可以在酒店稳定工作,另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则认为培训没有实际经验重要。因此,在建立酒店培训体系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培训时,负责培训的人员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多加入一些拓展类的活动或者参与性高的讨论和游戏等,让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
3.健全科学规范的酒店培训体系
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只有培训,而没有完整健全的培训系统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目前我国酒店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从酒店本身的情况、培训对象以及工作内容三个方面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二,在培训内容上,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应付问题的培训方式,从而把培训转向综合性、全面性的培训,由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转变为提高员工的全面综合素质,为员工做好职业规划,让员工有努力工作积极接受培训的动力;第三,酒店管理者还需要专门加强对培训师的培训,多派酒店的专职培训师参加外部的相关培训,让他们充实培训知识和培训技巧,从而使酒店培训体系更完善。
三、总结
综上所述,酒店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该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从而增强酒店的竞争力与实力,使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构建科学有效的酒店培训体系时,需要从培训目的、培训策略、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投入力度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对酒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培训,提高酒店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钱菁.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酒店培训体系构建[J].饭店现代化,2011,(03).
【5why分析法培训资料】推荐阅读:
日照分析培训07-29
资料分析经验08-26
问题分析汇总资料10-11
培训管理案例分析06-27
绩效管理问题分析培训10-19
中层管理培训需求分析08-01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08-19
培训机构案例分析08-31
案例分析复习资料09-10
如何做好培训调查与分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