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诗词赏析

2024-07-30

李白《赠汪伦》诗词赏析(共8篇)

1.李白《赠汪伦》 篇一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 篇二

李白为何说汪伦情义比千尺桃花潭水还要深?诗歌本身,只说在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时,汪伦踏歌相送。《李太白文集》杨齐贤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多出了汪伦以自家所酿美酒款待一项。历来注家,涉及汪伦对李白的好处,基本上不出款待美酒、踏歌相送这两点。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唐诗解》)

单从做诗的角度讲,不要说款待美酒+踏歌相送,就是只踏歌相送一项,惯于使用夸张语言艺术的大诗人李白如此慷慨地赞美一下汪伦的`情义,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我们从李白当时年龄、行踪和汪伦其人等角度看一下,问题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一般认为,李白这一回到泾县,游览桃花潭,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事,李白已经55岁,他是从秋浦来到泾县的。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距离泾县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古人行旅,不同于今天有汽车、高速公路等快捷的交通工具和条件可利用,一百多公里不啻是长途旅行。古道蜿蜒,跋山涉水,一般情况下需要走三四天,即使坐船(乘舟)大概也无法当天到达。不用说,以家酿美酒款待、踏歌相送的汪伦,应该是李白的爱慕者(粉丝)。根据今人李子龙的考证,汪伦又名凤林,是越国公汪华的五世孙,曾经做过泾县县令。就是说,汪伦不是唐汝询所说的“一村人耳”,他应该属于有文化、家境殷实的士族阶层。

根据上述种种事实,揆以情理,当时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李白这一次的泾县之行,是应汪伦的邀请而来的;李白住在汪伦府中,并非只是饮了一两次美酒、游了一下桃花潭即离去;在汪府期间,李白受到了主人非常热情的款待,山珍海味,宾主开怀畅饮;李白离开的时候,汪伦依依不舍,踏歌相送。

我这样说,有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李白现存诗歌中有《过汪氏别业二首》。闫琦、房日晰、安旗、薛天纬《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这里的汪氏别业当为汪伦别业,此诗天宝十四载秋作于泾县,跟《赠汪伦》是同一时间。这两首诗中,有如下一些诗句:“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以上其一);“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吴愉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以上其二)。

这些诗句透露出如下信息:汪伦家境富裕,有园林式别墅;汪伦是个喜欢结交贤才之人,在此之前李白已经久闻其大名;这是李白跟汪伦的初次见面,李白之所以应邀来泾县游玩是感动于汪伦的真诚热情;汪伦奉李白为上宾,予以隆重的款待,烹羊炮羔,通宵达旦宴饮,歌舞助兴;“龙潭”应该就是桃花潭,是最后的游览项目。李白这一次泾县之行,时间为秋天。

踏歌,有个著名的唐诗选本简单注释为“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有本著名的唐诗鉴赏辞典说是“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来送行了”。我认为,前者不够清楚,后者不够准确。当时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李白将要离去,汪伦执手相送。为了对李白表示敬意,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汪伦在未告知李白的情况下,悄悄安排了踏歌送行节目,给李白以惊喜。不用说,这个踏歌节目的表演者是汪府蓄养的女乐(伎人)班子。既不是汪伦本人跳着踢踏舞唱着歌送李白,也不是“一群村民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来送行”。只有这样理解,“忽闻”二字才有着落。

可以说,李白是在接受了汪伦的礼遇、款待之后,于意外听到送行歌舞时的惊喜心情下,脱口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名句的!

《赠汪伦》的由来

李白在唐朝的诗坛上很有名气,拥有很多的崇拜者,汪伦便是其中之一。可是汪伦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结交大诗人李白呢?

有一天,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来的消息,便决定写信邀请他。王伦知道李白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旅玩。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意思是说先生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的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上万家的酒店。

李白接到信,兴致勃勃的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然后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3.李白《赠汪伦》诗词赏析 篇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

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

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

一年好景君须记,()。远上寒山石径斜,()。

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写这些诗的大诗人你们又知道多少个呢?(生自由说)

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1:李白肖像,附李白简介)

4、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设计思路:运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解题

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设计意图: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2: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3、师:好,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3: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4、(课件4:去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5、(课件5:全诗附带注释。将:马上。欲:就。忽闻:忽然听见。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千尺:很深。不及:比不上。情:情谊。)

6、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7、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充)

8、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四、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师: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课件6: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高兴时吟诗一首《赠汪伦》。

2、(再出示课件5)师生合作深情吟诵全诗。

3、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

(课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赠汪伦》的诗意赏析 篇四

赠汪伦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古诗赏析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5.李白《赠汪伦》诗词赏析 篇五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6.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六

唐代李白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译文

我在白田渡见到不少老人,他们都在歌颂你的事迹。

说你治理政务游刃有余,不挑三检四。

全县都风闻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业绩。

外乡的人都来你县安居,到处开垦耕种。

小麦田垄绿油油的犹如水浪,桑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机昂然。

有人来打官司,你就大声吼叫制止;有宾客临门,你就欢笑个不停。

你自己在庭院种橘橙,门窗外摇曳,引来的清水浇灌园田。

游荡在外的我,暂居在安邑,蒙受着你的关怀与恩爱,真不忍心跟你辞别。

7.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翻译赏析 篇七

《赠宣城赵太守悦》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赵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

六国扬清风,英声何喧喧。大贤茂远业,虎竹光南藩。

错落千丈松,虬龙盘古根。枝下无俗草,所植唯兰荪。

忆在南阳时,始承国士恩。公为柱下史,脱绣归田园。

伊昔簪白笔,幽都逐游魂。持斧冠三军,霜清天北门。

差池宰两邑,鹗立重飞翻。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

夔龙一顾重,矫翼凌翔鹓。赤县扬雷声,强项闻至尊。

惊飙颓秀木,迹屈道弥敦。出牧历三郡,所居猛兽奔。

迁人同卫鹤,谬上懿公轩。自笑东郭履,侧惭狐白温。

闲吟步竹石,精义忘朝昏。憔悴成丑士,风云何足论。

猕猴骑土牛,羸马夹双辕。愿借羲皇景,为人照覆盆。

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所期玄津白,倜傥假腾鶱。

【注释】

⑴此二句用赵襄子事。赵襄子,战国时期赵国创始人。

⑵此二句用战国赵胜事。赵胜,即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⑶此二句用卫懿公好鹤事。典出《左传·闵公二年》。

⑷东郭履:形容处境窘迫。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⑸所期玄津白:一作“所期要津日”。

【翻译】

8.《赠汪伦》原文赏析 篇八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踏歌: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后来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

桃花潭:在今安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

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

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礼拜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上一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的心得体会党员材料下一篇:春节趣事初一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