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古诗

2024-11-03

小学生学古诗(10篇)

1.小学生学古诗 篇一

一、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先用古诗的韵律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文字韵律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再领会诗句的意思。比如,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可把诗句内容讲成故事,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出示画面:作者乘船回头遥望岸上,汪伦在岸上唱歌作别,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传递着汪伦对作者的嘱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间流露出的感动尽情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让学生想象一下两人之间会说什么,假如你是汪伦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会说什么,说出你的感慨。 这样,整首诗的场景就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故事丰富了, 人物的感情鲜活了,诗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个课堂就像情景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自主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古诗要表达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叙事就会有情节,写景就会有画面。叙事诗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给大家听,自己发表见解评价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讲述渔者怎样的艰辛,想象一下食鱼者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古诗含蓄、深奥,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确实很美,却又抓不住,摸不着, 猜不透。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觉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诗中的山没有特点,山中的小屋也没有描述,只有枫林似乎还是一处不错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诗的意境啊!细细品味后引导学生:山中伸向远处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处冒着炊烟的人家,袅袅炊烟和白云相连。可以想象,小屋主人归来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饭的情景。而“我”当然要停车欣赏火红的枫林了。前两句虽然只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却给人足够的遐想空间。在这幅静态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动态场面。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去遐想,去感触,让诗的意境“活”起来,让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注重诗句感情色彩的出处

诗人的每首诗都不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它主要是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发个人感情。在教学中,讲解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故事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课堂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再从诗句中斟词酌句,品味诗意, 最后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学王安石的诗,诗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所以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盛世时期,所以他的诗多以赞美和思乡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重点是要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诗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句情境当中,这样学到的古诗才有血有肉,才能体会诗句所赋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小学生起初对故事的兴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韵,但小孩记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诵起来出口成章, 但不知所云,更别说所以云。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青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示画面,按画面去讲解体会, 让学生想象小孩垂钓时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课堂上学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赏,有想象,整个课堂在兴趣中开始, 在兴趣中进行,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五、有感而发,理解诗句内涵

古诗是借描写抒发感情,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古诗句的意思作为重点,从而来解决抒发感情这一难点。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没有单纯的描写,都要借描写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无论借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情。故事内容是载体,思想感情才是内涵。

古诗能激发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此为契机,教师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走进古诗所展现给我们的意境, 产生感情,与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由对古诗形式的赞赏升华到对古诗内涵的欣赏,这才是教学目的。

摘要: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现古诗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诗配画,乐配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出发,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赏之中出见解,思考当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诗内容的同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

2.关于初中学生学古诗的一点方法 篇二

第一步:朗读。

朗读是学诗的开端。我尝试不给范读,让学生自己读,可能开始有人读音不准,断句有误,允许他们犯错误。大家互相听读,对于有差别的地方,就会互相探讨、纠正。

第二步:借助古汉语词典理解古诗的表层意思。

此步与第一步紧密联系。字音读的准确与否,断句是否正确都有赖于意思的理解。两步有时一起进行。我感觉到,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戒除依赖性。如在学《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学生通过查词典认为“潭影空人心”中“空”的意思为“使……消除净尽”,应读“kòng”。我与几位同行反复研究,觉得有道理,定下这个读音。

第三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表层意思。

意思较浅的诗,学生可以较容易说出,有难度的教师指导。当然也教给一些方法:

①明白词语的含义非指一般意义,而是指特殊的含义。诗中使用典故的,首先理解典故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心意。

②理清句子的结构特点。诗词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对仗讲音韵,所以根据结构特点来描述。一是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诗句就将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诗词语句中次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需理成正常语序。

第四步:理解深层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有时要联系作者所写事件或写作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如学李清照的词时,就向学生全面介绍了其身世,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使李清照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确立。以后再学李清照的每个时期的诗词时都能较准确的把握其含义了。

另外,体会诗的意境,有助于诗的进一步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意境”一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些生疏。我让学生这样来坐:分析诗中所叙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那事、那景所展示的画面,然后用语言描绘画面给你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借助这些就能设身处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从语言及手法对诗进行简单鉴赏。

①语言。诗的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同时诗的语言又是有跳跃性的,它不能象散文一样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文外。另外,诗讲究“炼”字。这些都引领学生学习体会。

②古诗的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手法,即在诗中叙述和描写时所采用的手法,如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一是抒情手法,即在诗中抒情、议论时所采用的手法,一是直接抒情,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粮食来之不易,应当珍惜的思想感情。二是间接抒情如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托物言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是写景,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这些知识在教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少及多。

第六步:运用。

这也是学习诗歌的最高境界。学生写作文中如能恰当运用诗句自然增添不少文采。于是我在学诗中增加了这样的环节,每人自选诗中的某些诗句造句、段。起初,学生们小学的底子较薄,造不出来,硬憋。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地能教流利地表达。如我的父母在外打工。“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那轮明月,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呀!”

3.小学生学古诗 篇三

教学目标:、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小组汇报,检查读书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

5、指导学生书写汉字。

三、初读课文。、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制名读、全班齐读。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

2、互读。

二、学习《赠刘景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看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图画理解诗意,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画下来。

3、小组汇报。

4、配乐范读,学生模仿,小组互读

5、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教师小结。

7、小组朗读比赛。

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根据学习《赠刘景文》的经验,确定学习方案。

2、小组自学。

3、汇报,师生合作解疑。

4、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说说感受。

5、教师小结。

6、背诵古诗。

四、扩展练习。

4.小学生学古诗 篇四

一、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能够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会背诵两首诗。

2.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三、教学难点

在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喜爱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图片或电脑课件、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实物红豆。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背上一首给全班同学听?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两首新诗,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祖国古代文化,学习更多的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可采用单人读、分行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由学生当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

(三)自主识记,合作交流。

1.自学会认字。(个人大声练读,读不准的音可以多读几遍。)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提示学习步骤。

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xiaoxue.xuekeedu.com

(2)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记字。(编儿歌、猜字谜、偏旁归类等)当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通过讨论,查字典,联系上下句等方法来弄懂。

3.交流反馈,达到互听、互评、互助目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鼓励。

(四)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

(1)请学生观察6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采、音、童、客”都是上下结构。

(2)选择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地方。

(3)学生练习书写。

有条件的学校用投影展示学生抄写本,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把字写工整规范。

(五)巩固练习。

1.用课件出示闪光星或用卡片练习读字、读词。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生字组词、扩词。看谁组得词多,评选“词语能手”,发奖品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或看实物。请同学说说这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查到的资料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补充:红豆树,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花白色,荚果扁平,种子鲜红色。产在亚热带地方。这种植物名字叫“红豆”,也叫“相思子”。出示课题《相思》。

2.读诗题,知作者。请同学介绍作者,了解唐代诗人王维。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形象美。

xiaoxue.xuekeedu.com

1.自由读古诗《相思》,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首诗每行有五个字,一共有四行,我们称之为“五言绝句”)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教给学生读诗方法,采用“

二、三”读法,将每行前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后三个字连在一起读。每行的第三个字音要读重一些。

(三)边读边议,渗透古诗语言美。

1.学生朗读全诗(单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等),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讨论。

(2)结合插图,说说红豆在春天里有什么变化。第一句中“发”是什么意思?(长出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里又发了几个新枝条?)

(4)这句诗句后面是问号,应该怎样朗读,自己练习。(指导读出欣喜高兴的语气)

(5)为什么请君多采撷?“撷”当什么讲?“此”在这里指什么?“相思”是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句话?(用真诚喜爱的语气读)

(6)谁能用自己的理解讲这句诗的意思?(希望你多采一些,因为它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

3.再看插图,展开联想,一位母亲手中托着几粒红豆,一个女孩伸着手要红豆,你想象这位母亲会对小女孩说什么?

(四)吟诵古诗,体会古诗意境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接句,分行,个人背,互背,齐读等)

2.全班议论:学习了这首古诗后有什么感想?说说你平时是怎样与同学交往,尊重友情的?

板书设计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第三课时

(一)揭示诗题,激趣质疑。

xiaoxue.xuekeedu.com

1.教师板书课题。析题“偶书”:偶然有感触,书写了这首诗。

2.提问:你们以前读过这首诗吗?读了题目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文,感知内容。

1.利用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2.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发现了什么?(《回乡偶书》和《相思》两首格律有区别,每行字数不一样。《回乡偶书》一行是7个字,因此被称为“七言诗”;朗读时按照“

四、三”的读法练习。)

3.在老师指引下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注意强调“衰”的读音,在古代时读“cuī”。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默读古诗,想一想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2.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单人读第一句,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2)小组讨论。重点词语:

少小:年轻。

老大:年迈。

乡音:家乡的口音。

鬓毛:面颊两旁靠近耳边的头发。

衰: 稀疏、斑白。

xiaoxue.xuekeedu.com

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组听。(年轻时的我离开家乡,年迈时才回来。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却早已白了。)

(3)请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

①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反映出离乡多年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②这时他的心情如何?(作者即将落叶归根,踏上熟悉的土地,就要看见久别的亲人,他心情无比喜悦)

(4)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故乡与家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一定会兴奋不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5)同桌互背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

(1)学生自读自悟。

(2)同桌议论第二句的意思。(村里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他们围着我,笑着问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想象当时的情景,儿童会说些什么?

(4)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① “客”在这句话中指的是谁?

②为什么村子里的孩子不认识他,把他当客人?

③体会作者的心情会。(作者看到孩子们把他当成了外乡客时表现出很尴尬很无奈的样子,但仔细想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④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读出淡淡的忧伤之情。个人练读,指名读,评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

⑥练习背诵,同桌互背、齐背。

4.总结全文,交流感受: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这首诗反映作者

xiaoxue.xuekeedu.com

对故乡的热爱,反映了他内心丰富的情感。这首诗感情自然、真切,富有生活情趣。)

(四)创设情景,表演体验。

为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体会回乡游子思想感情的反差变化,让学生根据《回乡偶书》,联系诗中的情景去发散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来表演。(注意几点:场景变化;人物上场顺序;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神态动作。要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干,鼓励创新,给学生自由的创造空间)

(五)阅读欣赏,拓展延伸。

1.教师向学生推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另外一首,供欣赏品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请把今天学的两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六)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744)唐代著名诗人,字季真。年轻时就因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他为人狂放,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情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感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对家乡的热爱

真切

5.小学生学古诗 篇五

1、古诗两首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3、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教学难点:

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图文结合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雨》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作者简介: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圣”

三、精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xiaoxue.xuekeedu.com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齐读第二句。

四、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1、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读。

2、指名试读,评议。

3、有感情地诵读。

五、课时总结,感悟诗情

1、在这首古诗中,作者描写了春雨,那你们见过春雨吗?谁上台介绍一下,学生畅所欲言。布置作业:

6.以写促学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篇六

一、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实施 “以写促学”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一)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可见,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以写促学”正是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体验的表现。

(二) 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 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学习时,学习者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以写促学”正是体现了把学习教给学生自己把握的元认知理论。

(三)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开始要求自立,尝试独立思考,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视野日益开阔,思维体系日益完善,善于接纳新的事物。同时,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逐步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改善;他们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之外,能够较为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以写促学”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 明确“写”的要求和目的

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 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以写促学”,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写”,而是要经过思考,从诗词的艺术表达、思想内涵、作者观点等角度去“写”,或赏析,或评价, 或感悟,或创作,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思考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 采用多种方式、循序渐进的开展“写”的训练

1、圈点批注。圈点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理解、思考、感悟的点滴,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在学习古诗词的初级阶段,我带领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践行“写”,即在初步感知诗词时,通过查找资料,注上诗人的代表作品、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圈出不认识的、难懂的或是重要的、精彩的、感受最深的字词句; 在书的空白处写出诗词的大意等。

2、 诗词赏析。 诗词的赏析是 “以写促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要花大量时间和功夫去训练的。教师要先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必备常识,比如古代诗词常见题材的分类、 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的含义、 常见的思想情感、常见的诗词风格等,让学生心中久远而陌生的诗词变得熟悉生动起来。同时,教师要做示范,教给学生写赏析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的恐惧心理,鉴赏诗词可以参照下面五个步骤:诗词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描绘的意境—表现的手法—表达的感情。

7.“趣”学古诗 篇七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方式方法 素质培养 生动课堂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韵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一、读一读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同时,品味诗词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个体行为。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读,才能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

因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极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在国人中广为传诵,绵绵不绝。古诗四声抑扬顿挫,连绵词回环响亮,叠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韵味无穷,让人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因此,我们要讓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方肯罢休。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

二、画一画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 意境美,等等。

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理解的诗境。

学习杜牧的《江南春》后,我就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心中的江南春景图,有水彩笔画的简笔画,有颜料画的国画,也有素描。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上呈现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鸣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树,红绿相映。那依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飘动。还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庙,这些亭台楼阁留在蒙蒙春雨之中。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 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自己的画,我让学生讲解自己画的意思,给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引导、启发他们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 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常常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三、唱一唱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后经周王朝乐师按风雅颂三种音乐风格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统计编订的。《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它靠音节的组合,富有乐感的节奏,高下抑扬的声调,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也可配乐演唱。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词,已配曲演唱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岳飞词《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咏鹅》……

教学时,我们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同时,应该帮助和鼓励学生将学习的诗词自己配上音乐演唱。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联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古诗后,我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换上《咏柳》诗唱一唱。有的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曲调唱,有的同学用《娃哈哈》的曲调唱,有的同学用《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唱……

通过演唱,不仅唱出诗情画意,而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他人。

四、演一演

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再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表演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

《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上《游子吟》一课时,可在学生品词析句、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诗中所描绘的场面,在表演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人物加上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表演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背一背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等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要重视背诵积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得滚瓜烂熟;引导学生变着花样背、听背、跟背、自背、领背、对背、齐背、倒背如流。

六、用一用

积累是为了运用。了解诗意,体会诗情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中的绝妙佳句。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

例如:

⑴啊!终于爬上山顶了!我站在山顶上,杜甫的( )实在是太妙了,向下望去,深深地为其壮美所感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昨天中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给我讲的习题,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出了这道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⑶( ),春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地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作为小学教师,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生动起来,让小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背一背中轻松地领悟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05.

[3]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8.中班幼儿学古诗 篇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贺知章(唐)

陈子昂(唐)凉州词 王之涣(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山 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登乐游原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原。

李商隐(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画眉鸟 欧阳修(宋)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小 池 杨万里(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墨 梅 王冕(元)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秋夕 杜牧(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望二三里(佚名)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

9.在情境中教学古诗 篇九

诗的意境,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的结合。诗总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创设出诗中的“无穷之味,不尽之意”的意境,铸造心灵,陶冶性情,进行审美教育。

一、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入意境

古诗教学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师、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生动的语言必不可少,它得贯穿课堂始终。如教学《梅花》时,用如下的导语:“同学们,在冬天,当百花早已凋谢的时候,有一种花却在不被人注意的墙角里独自开放,它冒着严寒,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如此的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傲雪凌霜的梅花有了初步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彩的画面展现,进入意境

诗是最精练的文学样式,他截取生活中最感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生活,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加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学《江雪》时,呈现的画面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人鸟绝迹、渔翁独钓寒江的景象,而《小儿垂钓》呈现的是小儿“遥招手”的天真可爱的景色,《望庐山瀑布》表现的是庐山香炉峰瀑布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精彩的图画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直接理解了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三、美妙的音乐陪衬,展示意境

美妙的音乐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音乐表现力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强的音乐性。所以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配上略带抒情的钢琴曲,朗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听朗诵,体会清新自然的农村春夏之交的怡人景色和儿童浪漫的生活情趣。

四、美读训练,体会意境

诗用最精练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给人以感染。诗的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反复诵读,有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缕缕情思便会从他们心底萦绕而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通过有声的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声的图画,增进了知识,发展了语言,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从而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先范读,以情真意切吸引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深情,读时节奏舒缓。“故人西辞黄鹤楼”乃叙事,朗读音调可稍低,“西”、“黄”都在句中间,应读重音。后两句写景,但从空阔恢宏的景象中却渲染出作者真切浓重的感情,“孤”、“远”可重读,表现故人独自远行和诗人寂寞惆怅;“碧空尽”要读成升调,朗读最后一句应渐渐慢,音量渐渐弱,显示舟行渐渐远去,缓缓地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天际流”三个字应读得轻柔舒展,如静静的流水,表现出绵绵情意,力求声止而意无穷,情不尽。老师可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反复朗读,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意境。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配乐朗读的录音,学生在脑海中自然形成了一幅送别图:孟浩然在草长莺飞、柳絮如烟的阳春三月,乘船直下扬州。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久久的目送着挚友……只见浩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涌向天际,奔向苍穹。滔滔的江水融进了诗人的友情,诗人的思念化作了流向天际的江水……这样让学生加深对诗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五、大胆的丰富想象,深入意境

10.小学生学古诗 篇十

1应用训诂学来解决 “古诗文多古义 ” 的问题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 今人阅读古书难点就在于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词义的解释不但涉及本意、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词的概括义、词的具体义、因今语释古方言、古俗语等, 而且还涉及古代的文化、风俗、典章制度等, 应用训诂学可以解决“古诗文多古义”的问题: 其一, 在古今同字异词的情况下要应用训诂学进行古今对比, 使该字的古义和今义因迥然不同而便于记忆。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 抢榆枋, 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抢” ( qiānɡ) 是触碰的意思, 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 ( qiǎnɡ) 完全不同。就是一例。其二, 在词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情况下, 词义“迥异”的可以不管, 只关注词义“微殊”的。例如,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 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又如: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 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 即把东西卖出去, 卖掉。《韩非子》: “而酒酸不售”, 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对于古今词义的“微殊”, 即有细微差别的, 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 以劝事君者”, 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 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 ( 劝解) 。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 ( 即门当户对的意思) 。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 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大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时运用训诂学知识来恰如其分地解释词义主要方法有四: 其一, 形训法, 即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不从“言”, 可见它的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 而是勉力、奋力。“醒”与“醉”、“酣”等字一样从酉, 所以字义与饮酒有关。因此“醒”的古义是酒醒。其二, 语境分析法, 即根据词所处的上下文, 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分析。如《秋声赋》“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 足以说明“睡”是打瞌睡, 而不是躺下睡觉。“再”在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 如《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再”与“一”、“三”相对使用, 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其三, 反训法, 即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 “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财”。后代联合式复合词的词素一般都是同义、近义或反义的, 可以提供考察词的古义的线索。如复合词“觉醒”说明“觉”与 “醒”同义, 它的古义是睡醒。又如复合词“寒暄”中的词素“暄” 古义是温暖, 与“寒”相反。对于这类复合词, 我们可以由一个已知的词素意义去了解考察另一个词素的古义。其四, 古今系联法, 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 从成语中去考察。如“揭”义为 “举”, 成语有“揭 竿而起”;“走”有跑义, 成语有“走马观花”; “举”有全义, 成语有“举世无双”等。

2 应用训诂学来解决 “古诗文多古字”的问题

“古诗文多古字”中的古字主要是指异体字, 因与今字迥异而常常被误读, 因此应用训诂学可以使谬误得到纠正。训诂学的理论认为异体字的形体类别有三种情况: 其一, 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往往是一为会意字, 一为形声字。如: 泪, 从水, 从目; 涙, 从水, 戾声。其二, 构字部件不同。如: 睹, 从目, 者声; 覩, 从见, 者声。溪, 从水, 奚声; 谿, 从谷, 奚声。以上为变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再如: 綫, 从糸, 戔声; 線, 从糸, 泉声。粮, 从米, 良声; 糧, 从米, 量声。以上为变换声符构成的异体字。又如: 迹, 从辵, 亦声; 蹟, 从足, 责声。村, 从木, 寸声; 邨, 从邑, 屯声。以上为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的异体字。其三, 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如: 和与咊; 群与羣; 鞍与鞌; 雜与襍。

3 应用训诂学来解决 “古文多借字” 的问题

“古文多借字”中“借字”就是假借字, 可以分为两类情形, 第一, 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 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 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 表示“没有谁, 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 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 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 ( 本义为昏暮) 字来记录它。这样, “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 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 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 来记录表示“如此, 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 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 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 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 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 等等; 都属于这类情况。第二, 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的通假: 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 但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使用本字, 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 字来代替 它。例如: 早晚的“早” 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 写成“蜚”; 屎尿的“屎”写成“矢”, “尿”写成“溺”; 背叛的“叛”写成“畔”; 抗拒的“拒”写成“距”; 修养的“修”写成“脩”等。

4 应用训诂学来解决 “古诗文多误字”的问题

“古诗文多误字”中的误字主要是指古今字, 用今字的眼光反观古字往往被认为是“误字”。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就形成古今字, 在前的叫“古字”, 在后的叫“今字”。例如“暮”这个词, 本来用“莫”来记录, 后来写作“暮”, “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莫”是古字, “暮”是今字。古今字形成是因为汉字除了表示本义, 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 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 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 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 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 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为了区别起见, 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 造出了新的“箕”, 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据此, 利用训诂学的理论可以归纳出古今字的三种意义关系: 其一, 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例如“州”本义是水中陆地, 后来引申表示九州、州郡, 于是用今字“洲”表示本义。又如“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 后来借用表示队列义, 于是用今字“坠”来表示本义。其二, 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例如“取”的本义是获取, 引申指获取女人做妻子。娶妻的“取”后来专造“娶”字表示。“娶”承担的是“取”的引申义。又如 “解”的本义是分割、分解, 引申为松懈, 后来就造“懈”来承担松懈这个引申义。其三, 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例如“齐”的本义为齐平, 假借来记录“齐敬”的“齐” 这个词 ( 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 表示祭祖之前对祖宗的崇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齋”。“齋”承担的是“齐”的假借义。又如 “辟”本指法制, 假借来记录“躲避”的“避”这个词。后来造了“避”字。“避”承担的是 “辟”的假借义。应用训诂学的理论来解决“古诗文多误字”的问题, 使学生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扫除阅读障碍, 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 语文教师把训诂学的声训、形训、意训、互训、反训、递训六种研究方法, 可以求语源、明语转、识假借, 说明某词训某义的来由, 可以分析古义与今义的关系, 来帮助学生解决“古诗文多古义”、“古诗文多古字”、“古诗文多借字”、“古诗文多误字”等问题,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古书难读、古诗文难学的难题, 使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大学语文教学更严谨, 更扎实。

参考文献

[1]邓志瑗.训诂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程俊英, 梁永昌.应用训诂学[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4]许威汉.训诂学教程[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5]洪诚.训诂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6]王引之.经传释词[M].北京:岳麓书社, 1985.

[7]陈绂.训诂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8]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 1996.

[9]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0.

上一篇:仁者寿散文下一篇:无尘室设备搬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