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第二课时课件(共8篇)
1.桥第二课时课件 篇一
《桥》说课稿(第二课时)
说课内容: 桥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
二、说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像老汉这样具有舍己为人精神的人层出不穷,有些学生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和事,通过其他渠道也能了解了很多类似的感人事迹,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朗读感悟,课文题目“桥”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突破这重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点拨法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的是勾画做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这三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用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热爱群众、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提炼出阅读方法:抓关键词阅读、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法、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升华,体会“桥”的深意。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那座窄窄的木桥吗?那么是在写谁?(老汉)就只是写老汉一个人吗?(不,是把所有像老汉这样舍己为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化身成了一座不朽的,一座使人民群众获得生存的希望之桥。是他们让人民群众相信:只要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就一定会得到保障,他们就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心连心的桥。
四、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想想老汉未喊出的话是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2.桥第二课时课件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读懂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李博士等医务人员奔波的艰辛,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了解相关白血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酝酿血脉亲情
1、播放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一些片断。教师引导:爱是亲人之间的一句亲切叮咛,爱是公共汽车上一次平凡普通的让座,爱是人与人之间一句简单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去感受台湾人民和祖国同胞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去感悟那种超越了生命高度的人间至爱。
2、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小诗,边读边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读准红色的生字词。桂树飘香,阳光灿烂;花苞凋零,满怀希望; 地震袭击,海峡彼岸;台湾同胞,心系小钱; 身向空旷,才更安全;余震暂停,涓涓流淌; 骨髓移植,生命绽放;血脉亲情,代代相传。
3、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再讲讲故事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诉板书: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根据板书全班一起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小结:引导学生运用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和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语言,潜心对话,感受小钱遭遇的不幸,感悟血脉亲情。
1、学习课文1-2段,感受小钱的不幸。
(1)感悟“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凋零、绽放、含苞”体会小钱的不幸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血病,白血病俗称“血癌”,是造血系统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这种病的死亡率极高,杭州的小钱十分的不幸,他也染上了这种可怕的疾病。让我们再次去看看这个不幸的青年。齐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同学们,在这段文字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找到了吗?“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本来是形容花朵的,在这里是用来形容什么?凋零是指?含苞是指什么?绽放时指什么?这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钱?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 可是这朵含苞的花朵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即将凋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2)、体会骨髓得来的不易。
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十万人中才能找到一个有适合的骨髓”和“辗转”等关键词语体会。
是啊,18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可小钱却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可是寻找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句子看出来的?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了寻找骨髓的艰难?小钱是幸运的,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骨髓,可是,这个寻找的过程容易吗?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辗转”。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骨髓,小钱的亲人和医务工作者可能去过哪些地方?。。。。一次一次的期盼,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寻找,终于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合适的骨髓?。。。这样艰难的寻找过程就是“辗转”
(3)、再次体会“静静的躺在床上”,骨髓找到了,小钱有救了,1999年的9月22日,是小钱骨髓移植的日子,此时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可能在想什么?
2、学习课文3-5段,寻找捐献骨髓过程的感动
正当小钱充满期盼等待骨髓移植的前一天,台湾发生了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此时余震未了,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能成功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花慈济医院,去看看那里正发生着哪些感人的事情。
(1)、快速浏览3-5段,说说这个故事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再次默读3-5段,交待学法,深入体会,在感动中品味海峡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预设一:深入对话,体验人物内心,感悟真情。a.在“静静”中感受台湾青年的真情。
刚才同学们用心品读了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台湾青年的何种表现令你感动?
出示“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哪个词你印象最深刻?交流感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静静地躺着”
预设:1生答: 冒着余震的危险,静静地躺着
师:余震危险吗?你从文中的那句话知道的?“大地在余震中剧烈地摇晃”。余震来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哪才是最完全的地方?可是这位青年还是静静地躺着,2、不明家人的安危情况下,静静地躺着
师:家人是否平安他还不清楚,或许此时,他的父亲在地震中?他的母亲?他的妹妹?可是他仍在病床上静静地躺着。
难道这位青年就一点不怕危险吗?不是的,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难道这位青年就不牵挂自己家人的安危吗?不是的,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台湾的青年认识小钱吗?而他却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舍下亲人的安危给他捐献骨髓,一个“静静地”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台湾青年?这样一个无私奉献,充满爱心的的青年怎能不领我们感动呢?
b.在“沉着”中感受李博士的品质。
在这场与死亡争夺生命的行动中,还有一个人的举动也令我们感动,他就是“台湾花慈济医院的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交流令你感动的词语。
“此时此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哪个词令你心中一动?“沉着”,这个词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镇定?李博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保持沉着?
预设“冒着生命的危险沉着,大地仍在摇晃,手术里可能什么还在摇晃,稍有地震知识的人知道,这个时候,什么地方最安全?可他却没有离开,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等什么?等余震的间隙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预设二:深入对话,在“一次又一次”中体会抽髓历程的不易。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一次又一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从小钱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 看到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读者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预设三:深入对话,在“奔波”“连夜”中感受护送骨髓的艰辛
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静下心来读第6自然段,看看哪个词深深印在了你的心里?
“奔波”——(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路线,老师解说时间表。)这样的行程花费了12个小时。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紧张、漫长,艰辛)
师:这个紧张,漫长,艰辛的十几个小时,就是“奔波”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已经十分疲惫了,他休息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到的,“连夜”但他并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同学们,李博士认识小钱吗?他却冒着余震的危险抽取骨髓,不辞辛劳为小钱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一个“沉着”一个“奔波”一个“连夜”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博士?这样一个医德高尚,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的李博士怎能不令我们敬佩和感动呢?
三、回顾课题,点明中心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这朵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小钱得救了!”
是谁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是两岸同胞用什么为小钱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是啊,这座跨越海峡的不仅仅是生命桥,还是两岸同胞共建的爱心桥啊!
这座连接大陆与台湾的生命桥,是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连接起来的,凝结成一个爱的世界。师反复引读“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拓展,深化主题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李博士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他会说些什么?
“同学们,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现在,请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共创一个人好人间。最后,老师还有一句话送给你们:学会爱,这将会是你一生的财富!”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台湾
小钱
捐献骨髓
台湾青年
白血病
余震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张明霞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设计 篇三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校:祁集中心学校姓名:曹桂叶时间: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3年5 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理解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
3、初步感知“生命桥”的内涵。过程目标:能让学生自主识字、学词
情感目标:感受大陆青年小钱急需骨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感受生命的珍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同胞的崇高品质,体味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分层板书课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板书:桥)
2、你们见过的桥真不少,可你们见过生命桥吗?(板书:生命)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和生命有关的感人故事。(板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峡”是本文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先写一个山字旁,再写一个“夹”。两山之间夹着水就是“峡”。两块陆地之间夹着狭长的海湾,就是——海峡。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能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吗?你们读出了一个个问号真聪明,下面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
2、学生交流。
(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李博士、青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概括出主要内容,并随机板书:
22、跨越海峡的
(杭州)生命桥(台湾)小钱 李博士、青年
3、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孩子们在家的预习情况,(屏幕出示词语。)这些字你会读吗?
(1)我会认:(学生认读并组词。)凋
苞
袭
怀
旷
暂 躯
胞 词语:(指名学生读词语,一行一行的读。)跨越 海峡 台湾 期待 红润 移植 凋零 绽放 袭击 空旷 暂停 间隔 骨肉同胞 几经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2)这些词你理解吗?下面我们自由读课文,看看在文中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读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3、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那些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小组汇报,老师点拨。)
师:好了,同学们其他词语我们边学课文边理解,现在我们把屏幕上的所有词语大声读一遍,让老师听见每个人的声音。
(全班齐读词语)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我们一起走进1999年9月22日清晨的杭州,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你心情如何? 带着这样愉悦的心情好好读读这段话。
2.是呀,这美好的早晨真令人心情愉快,可是对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交流反馈。
你对白血病了解多少?
课文中那些句子写出了小钱生命垂危的?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他找出来。(交流学习。)
师相机出示句子,品读句子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谁来读?
你是怎么体会的?(从凋零这个词体会到的。凋零一般是指花草枯萎,这里是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马上就要枯萎了。)说明,小钱病得很重,生死垂危啊!师:谁还从那句话体会出来了?
2、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你是怎么体会的?(从苍白这个词体会到,一般病人的脸才会苍白)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句子)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句话中刚好有一个词和“苍白”的意思相反,这个词是-------红润
对,通过 “苍白”和“红润”这两个词的对比,再读这句话,看看你有什么更深的体会?(指名说)
师:谁还从哪儿体会到的? 3.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师:是这句话吗?你是怎么体会的?
师:你觉得这个“静静地”该这么读呢?你试着读读。(指名读)是啊,生命之花还没有绽放,美好生活还没有享受,却眼看着就要死去,怎能不让人痛惜伤心呢?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把这三句话读一读。
我们应该带着什么语气来读呢?(指导学生分别怀着难过、心痛、惋惜的情感多次朗读这一重点语句。)
(3)过渡:小钱虽然病情严重,但还是有一线生的希望,那就是-----骨髓移植。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最后出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认真读读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很不容易、机会很小、希望渺茫„„)这样的事实对于原先还抱有很大希望的小钱及他的家人来说,无疑是个更大的打击!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巨大的打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评读)
(课文读到这,我感受到的都是悲伤,这似乎真不是一个美好的早晨„„)3.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在这一片哀凉之中,你又发现什么?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十万分之一的机会呀,那么渺茫的希望!如果你就是小钱或他的家人,当找到骨髓的消息传来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什么?如果我再告诉你,今天就可以做这个骨髓移植手术了,你又会如何?
所以,对于小钱和他的家人甚至更多关心小钱病情的人而言,悲伤属于过去,今天——分外美好!
(放生的有感情地读好第二自然段。)
师: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下课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
(杭州)生命桥(台湾)
4.丑小鸭第二课时课件 篇四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3-7段,带着感受朗读体会丑小鸭在家的孤单以及离家后的不幸遭遇,朗读感悟变成白天鹅后的复杂心情。
2、情感目标:体会丑小鸭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却永不放弃的坚强品质,感受他变成天鹅后的无比快乐。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安徒生,产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悟出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丑小鸭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理想的坚强品质。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8、丑小鸭》,相信你们已经和课文中的词语宝宝交上了朋友。出示词语
指名读。齐读一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出示填空,一起说。
你会填吗?完成填空 齐读句子。
二、感情朗读,品味天鹅的美丽
1、又大又丑的丑小鸭慢慢长大了,他还是那样丑吗?请你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画出它长大后样子的句子。
2、交流,指名读句子
出示填空,一起说下去
你觉得它美吗?那你就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吧!自由读
指名读,配上音乐 这真是一只漂亮的——板书:白天鹅
3、小朋友,从丑小鸭到这样美丽的天鹅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它是一下子变化的吗?(不是)是呀,因为它长得丑,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遇了许多不幸。那他到底遇到了哪些不幸呢?他又是怎样面对的呢?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第3—6自然段吧!
三、品读课文3—6自然段,体会丑小鸭的自强不息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2、反馈交流 指名读句子
A、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1)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你在为丑小鸭伤心吗?为什么?哥哥、姐姐是丑小鸭的什么人?公鸡呢?养鸭的小姑娘呢?
(2)齐读
师:亲人、朋友、主人都欺负他,丑小鸭能不伤心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句式训练
当哥哥、姐姐咬丑小鸭的时候,他恳求着说:“__________。”
当公鸡啄丑小鸭的时候,他哀求着说:“ __________。”
当小姑娘讨厌丑小鸭的时候,他乞求着说:“__________。”
(4)尽管丑小鸭一次又一次地求哥哥姐姐伙伴主人不要欺负他,可是没有人喜欢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
引导学生朗读上面的句子,
丑小鸭在家里过得怎样?(板书:孤单)
(5)如果你就是这只孤单的丑小鸭,心里会想些什么?指名说
(6)多么孤单的丑小鸭啊!你们能把这种心情再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为了寻找幸福和快乐,他终于离开了家。
B、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1)指名读,评价
师:你让我看到了一只泪流满面的丑小鸭。你让我看到了一只胆战心惊的丑小鸭。追问:你仿佛看到猎狗怎样追赶他?丑小鸭又怎样逃跑的?
那小鸟又是怎样讥笑他的呢?随机理解“讥笑”。
(2)师:比他大的猎狗欺负他,甚至比他小的小鸟也欺负他,也许还有很多的动物也来欺负他,会是谁呢?
出示句式:
丑小鸭来到小河里,( )。
丑小鸭来到草丛里,( )。
丑小鸭来到马路边,( )。
丑小鸭来到( ),( )。
(3)此时的丑小鸭心里——(害怕极了)板书:害怕
所以他白天只好……到了晚上……(学生接着说)
丑小鸭在家里没有得到亲人的疼爱,在外面也没有找到朋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他还是白天…….(学生接:躲起来),
到了晚上……(学生接:才敢出来找吃的)。
师:很快地,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
C、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
你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悄悄地”(孤独、可怜) 你来读一读
就是在这种孤单、寂寞、无助的日子里,丑小鸭看到了什么?
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1)指名读,评价
丑小鸭惊奇的是什么?所以他心里会怎么想?
那又在羡慕什么呢?所以他会怎么想?
(2)我们也来当当丑小鸭,读一读句子。
丑小鸭看到了这一群美丽的天鹅,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使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觉得一定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哪怕是冬天来了。
D、第6自然段
引读(播放音乐):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
师: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
出示:丑小鸭趴在冰上,轻轻地对自己说:“丑小鸭,丑小鸭 。”
师:也许老天真的被这只可怜的`、善良的丑小鸭感动了,
他竟然被一位农夫给带回家,救活了。
小朋友,你现在被这只丑小鸭的什么感动了?(板书:勇敢、顽强)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
一只美丽的天鹅呀!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尽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吧!
(1)齐读。
(2)师:美丽的春天来了,丑小鸭的春天也到来了。原来灰灰的毛变的
——(雪白雪白),大大的嘴巴、瘦瘦的身子也变了,还有了——(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3)激情朗读:
①当丑小鸭看到湖面上映出的影子,他想:(齐读最后一句)
②原来自己就是美丽的天鹅,他怎能不高兴,怎能不激动,再读——
③让我们的心也和丑小鸭一起跳动,一起读——
五、拓展延伸
1、丑小鸭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幸,真为他感到伤心,丑小鸭在不幸中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一直在追求梦想,又让我们这样的感动。(板书:追求梦想)最后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让我们不由地为他高兴,为他激动。此刻你想对白天鹅说些什么呢?老师也想说:……
2、这么美妙的童话,你们知道它是谁写的吗?(板书:安徒生) 他是丹麦人。 这位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你知道的还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封面图片《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
5.桥第二课时课件 篇五
一、复习检查
1、有这样一种树,它高大挺拔、花朵高雅、叶子常青。它就是-----广玉兰[板书] 真美啊!再读一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广玉兰,事先板书:气味、花瓣、花形、叶片 并且知道了广玉兰气味是板书:淡淡幽香、花瓣是板书:洁净高雅。
二、精读感悟
1、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来仔细欣赏广玉兰开花的不同形态,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写了广玉兰花花的哪几种形态?哪一种形态最让你着迷,读一读。
2、交流:
这一段写了广玉兰花的哪几种形态?并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这一种形态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随机出示四幅图] {指名朗读、说出原因} A、含羞待放
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个词看出来?[含羞待放] 你仿佛看到什么?这就写出了广玉兰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你能读出害羞的语气吗? B、刚刚绽放
这个句子也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哪个词看出来?[迫不及待] 这个词写出了小蜜蜂{ }的心情?
为什么小蜜蜂那样迫不及待钻进花苞?猜猜看?[花香、花美] C、婴儿的笑脸
这句话把盛开的广玉兰比作什么?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是纯洁甜美的。)
指导读,读得甜美些。
D、有没有谁喜欢凋谢的广玉兰?{个别读}
为什么喜欢凋谢的广玉兰?你从凋谢了的广玉兰感受到什么?
对呀,这颗粒就是新生命的种子。这虽然没有其余几种形态花美丽。其实里面蕴含着一种美。生命之美、希望之美、力量之美,展示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E、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花生在同一株广玉兰上,因此——引读“远远看上去„„大家族。”
“数世同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这段话里怎样理解?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有的花凋谢了,旁边又盛开着。这一朵刚开,那一朵含羞待放。不断有花谢,不断也有花开着,这就叫数世同堂,这就叫——板书:生生不息。
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板书:生命力旺盛。
3、师:同学们,这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更是一株充满生机的树。作者为什么能把广玉兰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总结归纳:总分总结构、运用比喻拟人、并列等。
师:的确,作者深受广玉兰,所以用心观赏,用心感悟。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才把广玉兰写得生动具体。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文章谁都能写美,只要你有一颗善于表达的心。让我们今后写作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使我们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本段,感受广玉兰花的美丽和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分组来读。
4、同学们,这一段这么优美的文字,我们怎能不把它留在心间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形态试背。
指名背诵。时间充足可全段背。
过渡:红花虽美,还需绿叶相衬。广玉兰也不例外,在其身后,也有一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位英雄不大引人注意。却别有一番情趣。
默读。{大屏幕出示第四自然段及叶片图片}
5、师:看广玉兰叶子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课文中的词句向大家介绍吗?{看、摸、闻} “终年不败”是什么意思?并板书:终年不败 叶片的“终年不败”表现在哪里呢?
(大屏幕出示)
春天,万物复苏 广玉兰的叶片早已----;
夏天,树木葱盛 广玉兰的叶片还是-----;
秋天,落叶纷飞 广玉兰的叶片依旧------;
冬天,树木凋零 广玉兰的叶片仍然------。从文中找出描写叶片的词或短语填空。
学生齐读,你们体会到什么?
总结:让我们一起记住这片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绿叶吧!让我们齐读4、5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延伸
1、广玉兰淡淡的幽香,纯洁的花瓣,生生不息的花朵,终年不败的绿叶,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你们喜欢广玉兰吗?作者也喜爱。饱含激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最后一段
2、广玉兰的生命力是旺盛的,顽强的,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你知道哪些描写这些植物的古诗?(草、松、梅、竹)
3、诗人非常喜爱这些植物,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诗,其实广玉兰本身也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歌。老师也陶醉了,也带来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想听吗?就让我们在这首小诗中,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一起读一读。
她有一个冰清玉洁的名字——广玉兰,她,幽香飘逸,微风中夹着一丝香甜; 她,纯洁高雅,阳光下尽显妩媚姿色; 她,更有那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她生生不息,风雪中铸就铁色柔情,她有一个永不凋谢的名字——广玉兰。
四、布置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一背。板书设计
气味 淡淡幽香
广玉兰 花瓣 洁净高雅(旺盛的生命力)花形 生生不息
6.桥第二课时课件 篇六
契诃夫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字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习用夸张和对比进行讽刺的手法以及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主题。
2、讽刺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表现手法及象征意义。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文中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本文为什么用“变色龙”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3、找出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明确:
1、作者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划了这个反动统治阶级的鹰犬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的沙皇走狗的形象。
他的特点是“变”——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
“不变”则是他作为沙皇走狗的特征。
2、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俄文“变色龙”也可以译为“易变心的人”。作者借此强调主人公善变的性格特征。形象幽默,富有讽刺意味。
3、社会环境品析
(1)街道场景——“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气氛,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时代背景。
(2)围观场景——两次写围观群众。
“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写出了围观的人聚结之快和他们的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两次描写使小说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
(3)谈论法律——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
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法律,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
第三次在第十七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
总之,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法律虚伪。小结:
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经济萧条、民众麻木、法律虚伪——沙皇专制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幌子,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2、写作手法赏析:
(1)主要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还有细节描写。
A、军大衣
开头奥楚蔑洛夫穿着新军大衣出场,这件大衣是沙皇警犬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工具;
中间的两次(第10段和第20段),他因“判”错了狗而吃惊、胆怯,一热一冷,一脱一穿,这一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复杂心理。
结局“裹紧大衣”离场,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在出尽洋相后,继续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与开头相照应。B、手指头
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
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2)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由一个小窗口反映社会的大问题,这种写法叫什么? “以小见大”
(3)讽刺手法——对比、夸张
在对比中讽刺 在夸张中讽刺
二、小说的社会意义
1、小说借“变色龙”来讽喻那种溜须拍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人。
2、现在“变色龙”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这一名词已成为见风使舵的小人的代名词。
三、课文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讽刺和夸张手法,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刻划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和性格特点,充分暴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四、拓展延伸
“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在俄文里甚至已经成为“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代名词。那么,我国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有没有哪一部作品也塑造过类似“变色龙”式的人物或场景呢?
《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描绘了“君子国”“大人国”“女儿国”“两面国”等奇人异事、奇风异俗,以此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嘲讽和批判。“两面国”里的人前后都长着一张脸,每个人都有两个面孔,前面一张笑脸,后面“浩然巾”里还藏着一张恶脸,这些人都趋炎附势、虚伪狡诈。
无论是契诃夫的《变色龙》还是《镜花缘》里的“两面国”,其实折射出的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打上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在为人处事上要坦率真诚而不要虚伪做作,要表里如一而不要口是心非,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整个社会的面貌才会焕然一新!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和谐!
五、作业布置:片断练习
7.桥第二课时课件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一、学习《江城子》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与黄庭坚(诗)“苏黄” 苏轼与辛弃疾(词)“苏辛” 苏轼与欧阳修(散文)“欧苏”
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2、苏轼作品回顾
3、创作背景
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4、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开张——豪壮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豪放词风
《江城子·密州出猎》开了豪放词的先河,苏轼就是豪放词的开创者。他自己也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自苏轼后,宋代词坛上出现了豪放派与婉约派相互辉映的局面。(6)拓展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简析】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篇记实,下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二、学习《武陵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佑后四学士之一,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 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也知书善文。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2、创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3、分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在地上残留着花的芬芳。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日晚倦梳头(该句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程度。)
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 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出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一层。内心的悲哀不可触摸,不仅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使人也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舟载不动自己内心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喻成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独辟蹊径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了。)
“也拟”、“只恐”等虚字 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出来。
(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新鲜、奇特,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4、赏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 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外出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 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音则猛,意“小船”)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5、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丑奴儿》
三、学习《破阵子》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早年组织义军抗金,投归南宋后,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力主北伐抗金,但均未被采纳。屡遭排挤。
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创作背景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遭当权者忌恨,被 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字同甫)与之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陈亮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破阵子》便是这次会面后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分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怎么解释?其作用是什么?
在大醉后,拨亮油灯,抽剑抚摩观看,一觉醒来,只听到营地里嘹亮的军号声。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球点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军营生活的?从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翻”有什么含义?
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和乐观的精神,既展示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同时表露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翻”弹奏的意思。同“五十弦”(泛指军乐)相照应。可以理解为“沸反盈天”,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更有气势。
小结:
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谴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前句写骑马驰骋,后句写弯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紧张,表达了自己能够驰骋沙场而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和战斗激情。
上句用典,下句夸张,用对偶的形式,句式工整,含义丰富。(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后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了自己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感,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最高点。
(5)、“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诗人从想象的幻境回到眼前的现实,从激昂豪壮跌落到深沉痛苦。这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小结:
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6、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4、主题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 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5、艺术成就: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四、作业
1、背默后三首。
8.桥第二课时课件 篇八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选学课文。主要讲森林里的小桥给动物们带来了方便,可是暴雨冲坏了小桥后,动物们都很自私地等待别的动物来修,后来,两只大象用它们的鼻子搭成了一座象鼻桥,在这两只大象精神的感染下,动物们修建了一座新桥。故事有趣,可是篇幅较长,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读通课文就是一大难度。对于选学课文的处理,教材留给了我们老师更大的空间。在设计时更能溶入一些老师自身的东西。预设目标:学习生字:鼻、热闹、方便等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桥给动物们带来了方便。预设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学生发言大声。
一、导入
1、师:板书“桥”,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指名读,能给这个字找找朋友吗?
2、桥的朋友可真多呀!森林里也有一座奇怪的桥,叫“象鼻桥”,板书“象鼻”。齐读课题,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打开书161页,老师读给小朋友们听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醒拿书姿势
2、小朋友们都听得入迷了,那你们也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帮你。规定的时间看你能读几次,可以用手势来表示。
3、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会读吗?逐一出示“热闹、方便、感动、惭愧、齐心合力”。同时注意提醒“热闹”可读轻声比较好听,“齐心合力”提醒读得整齐些。
4、词会了,那故事会读吗?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课文基本读正确了。小朋友们,森林里有条小河,河上有座桥,河两岸住着很多小动物,你们瞧,都有哪些呀?出示“小猴、兔子、狮子”等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2、这些小动物们每天来来往往走过小桥,出示“来来往往”,指名读 ①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②谁知道“来来往往”是什么意思?
③这些小动物们每天来来往往走过小桥,会做些什么事呢?发挥想象说。
书上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到书上找,出示“摘野果、采蘑菇、走亲戚、看朋友”,指名读,提醒轻声。老师这儿也罗列了几个,出示“捉虫子、练跑步、忙巡逻、拔萝卜” ④小动物们每天来来往往走过小桥,做着各自的事情,小桥可真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再读“方便”一词;小桥这儿每天有这么多的动物来来往往的,可真——热闹,再读“热闹”一词,书上可比这还热闹,是怎么写的呢?出示:“可热闹啦!”对比着读,体会书中感叹句的味道。那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过热闹呢?
⑤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再次体会小桥那儿的热闹。
四、小结,激起下节课的欲望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你听——播放音乐: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的声音,这暴雨冲坏了小桥,没有了小桥,动物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接下来的故事又是怎么样的呢?这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往下学了,下课!教学反思:
课前考虑的东西很多,总想一节课下来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的语文要给他们点什么呢?在这节课里我努力把我的想法,我的观念渗透其中。
一、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想学生所想,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那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用自己的语言,体态亲近学生;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吸引学生;用男女比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
二、识字是首要
新教材的这种认写分离的编排,我想每一个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会惊叹一年级孩子的识字能力。对于生字,这篇选学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在课后罗列出本课要学的生字,那我又是如何来确定本课要学的生字的呢?其一是我自己通读全文,细心寻找出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生字;其二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把本课的关键词“热闹、方便、感动、惭愧、齐心合力”作了生字来展开教学。课标中提到:一年级识字要求学生要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识字。所以在教学时,我多次出现那几个生字词,初读课文后拎出来,学到一半时又拎出来读、理解。让学生不仅会读,还体会其义。
三、语感是任务
我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当成是我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感的形成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每节课中抓住一两个点,有意识地训练,成了我每节语文课必须设计的一个环节。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抓住了引导学生读轻声和“可热闹啦!”这句感叹句上。
上完这节课,自我感觉有在学生的参与面上还行,但在教学上,感觉点抓到了,但还不够抓得实。
【桥第二课时课件】推荐阅读:
猫第一课时课件10-11
桃花心木课件第一课时09-22
语文课件《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06
冰花(第二课时)07-21
灰雀(第二课时)08-14
说课稿(第二课时)07-06
雾凇 第二课时设计08-23
鸟岛(第二课时)教案08-24
猫第二课时设计09-15
15猫第二课时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