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2024-06-27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精选10篇)

1.《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篇一

以文化的阅读来鲜活民俗的符号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新乌江镇李桥中学曹苏敏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文化的阅读鲜活民俗的符号——<端午的鸭蛋>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是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学习这一单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感受日常生活的无穷乐趣。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活情趣,珍视传统文化。

教学的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教学的关键:以“读”为核心和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积累语言。

二、学情分析

情感方面: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易受西方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有陌生感和疏远感,对此需要我们正确引导。能力方面:八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设想

整体上采用“杜郎口”的教学流程小组讲解来组织教学。

在教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教学器具:墙壁黑板,用来展示学习目标和预习思考题。

四、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有六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忆端午

教师提问: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自学教材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字词句,对 1

于有疑问的字词句可以举手请求老师帮助,用墙壁黑板展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理由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三环节:质疑交流

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然后选出代表回答思考题

(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第四环节:精讲要点

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明确思考题答案

(第一题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明确文章的三个组成部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选材上松散,但结构严谨,体会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第二题主要引导学生品味归纳汪曾祺散文“平淡有味”的语言特点。)①口语化,自然亲切

比如“白嘴吃也可以”,这一句就使用了方言

②巧妙运用文言,增添典雅之美

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③活用词语,绘声绘色

比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第五环节:达标检测

课后三道练习题作为达标检测题,第一第二题为必做题,第三题为选做题。(前两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语言风格的掌握情况,第三题是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风格两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三道题布置给学生要求独立思考解答,手脑并用,把答案落实到纸面上。教师通过巡视检查,了解达标情况。)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诉真情

1、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学生扩句;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自我思考”、“材料的自我探究”来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这一主题的拓展探究与认识关注,以完成对这一课教学的外延延伸。

课堂上我将出示一个问题,两则材料来引发思考:

1.回顾你所了解到的民俗,你认为这些民俗中承载着什么样的文化?或寄予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情结?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3.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冯骥才的故事。

(相信在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同学们在畅谈自己的民俗积累时的答案肯定会异彩纷呈。这些解读,正好向我们展示了“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他们可能会联系本地实际,谈五月初五的河面,粽子的甘甜、龙舟的轻盈、汉子的狂野、姑娘的火辣,人们在对屈子的怀念中逃离了现实的闷热的天气和封闭的樊笼,让人性的初衷裸露着浸泡在清冽的水中。那是最原始最深切最真实的快乐和感动。还有秭归屈原祠里继续燃着的高香,美味可口的粽子。游人一路走来,还有信天游、还有羊肉泡馍、七世的苦夫妻„„红红的春联还贴在大门的两侧,凝望着清明时节断人魂的雨,飘飘洒洒着从古到今的爱恨情愁,淅淅沥沥„„这种体验式的畅谈,不仅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更是学生对民俗文化观念、态度和思想的一次交流与碰撞。

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自然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端午的鸭蛋》已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鸭蛋、精神层面的鸭蛋,它更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承载着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视野和生命的历程去解读它,人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刻,学生的情感在民俗的熏陶中得以升华。)

作布置业:

收集整理你所熟知的传统文化节日,包括名称、来历、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文章等材料,下一节课共同交流!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赏析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3、注重文本的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抓住文学鉴赏的关键环节,反复品味语言。培养其美感和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4、注意开拓学生思路,关注社会,进行反思。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附: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端午的风俗口语化

闲适自由家乡的鸭蛋平淡有味文言词汇

端午的鸭蛋活用词语

2.《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习以质朴的语言展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

(2) 学习详略结合、重点描述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 表现主题的写法;

(3) 学习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 体会语言魅力, 感悟文章情趣;

(2) 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为口头表达、写作做好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 珍惜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引用诗词导入新课

师:“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从这首诗中, 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端午、屈原。

师:相传,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生: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

师: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端午风俗, 品一品那里与众不同的《端午的鸭蛋》。

(设计说明:以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导入新课,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端午的节日氛围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汪曾祺 (1920-1997) , 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分别给第一段, 第二、三段, 第四段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生:端午的风俗。

生:家乡的鸭蛋。

生:端午的鸭蛋。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生:剪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生:放黄烟、写一笔虎、吃十二红。

生:作者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设计说明:以上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理清行文思路, 领会文章主旨, 使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 问题探究

师: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蛋白柔嫩、油多, 黄是通红的“双黄蛋”。 (质细而油多。)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 这个心愿是什么?

生: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全国, 更希望它走向世界。

师: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 宣传一下高邮鸭蛋。 (学生交流, 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 蛋白柔嫩, 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 鸭蛋中的战斗 (双黄) 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就收高邮蛋。 (生笑。)

师:其实, 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 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 (请一位学生读引文。) 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 有什么好处?

生: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添古朴之气。

师: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 (一名女生先读, 感情表达有所欠缺。又有一名男生自荐读, 赢得大家的掌声。)

师:作者为何要否定北京的鸭蛋呢?

生:通过对比和反问, 突出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师:作者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 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行文活泼生动, 充满童趣, 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和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情节的设计, 让学生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揣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细微感情。)

四、品味语言, 感受情趣

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生:运用短句:如开头的“出鸭”“系百索子”。

师:短句读起来有什么感受呢?

生:如同唠家常, 亲切自然。

师:除了短句, 还有什么呢?

生:第143页, “蛋白……”用了对比的手法, 突出家乡鸭蛋的美味。

生:文中第143、144页用了“白嘴”“空头”, 富有乡土气息。

师:这是什么语言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

生齐:方言。

生:第143页,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 红油冒出来了, 用一个“吱”字, 极其形象, 如闻其声, 如观其象。

师:你真会用词, “如闻其声”“如观其象”, 如临其境哪!确实, 就这么一个字, 便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动感与品尝者的快感。

师:但你刚才读的时候, 红油冒出来了吗?我们大家一块帮她冒出来。

生齐读一次, 再读一次。

师:这汪老就是不一般, 文章写得很随意, 很自然, 很有生活情趣。

生:引用资料, 比如引用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我不懂的是, 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呢?

师:这个问题我也不会, 同学们, 谁帮我解答?

生:紧接上文做的蛋灯来写, 也可以让我们领会古人的苦读精神。

生: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和眷恋。

生:引用历史上有关读书的名人轶事, 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有淡雅的幽思令人回味。

师:这就是汪曾祺, 写文章如同随意聊天。

生:有些语句形象, 有孩子气。如“这有什么好看的呢?”“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啊, 不管什么时候,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 就不会老。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口语, 方言, 古诗, 短句。还有一种语言,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所食鸭蛋多矣。”“矣”字经常会在哪类文章中出现啊?

生:文言文。

师:对了, 这就是文言词语。作者善于使用口语, 方言, 短句, 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善于使用文言, 古诗, 使文章典雅大气, 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查找语句, 品味本文语言朴素、幽默、典雅之美, 感悟作者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 感受作者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五、创设情境, 深刻反思

师: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必说端午, 也不必说中秋, 就是春节这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今天似乎也显得年味儿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 不吃年糕, 不贴窗花, 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是否会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 与之相反的是, 春节在国外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 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 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 给华人拜年。而韩国已经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学了本文后,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得出结论:保护传统节日, 珍视传统文化!

(设计说明: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思考, 增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 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一份浓浓的乡情, 一份甜甜的童趣。生活中, 我们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东西:也许是带给你笑声的一个尖尖的沙堆, 也许是轻轻滑过你脸庞的一片树叶……同学们,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真真切切地记下生活的滋味吧!请大家以“生活滋味, 始于”为题写一段文字, 记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 字数不限, 但要写出乡土味, 写出感情。下课, 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取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 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有一双观察生活, 发现美的慧眼。同时, 通过课后练笔,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深入, 探讨研究缺乏深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 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 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来不及开展, 未让学生很好地展开讨论, 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 有些学生的发言未尽, 也是轻轻点过, 未让学生畅所欲言, 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板书的设计缺乏美感, 知识呈现不够系统。

板书的得出比较匆忙, 不够自然, 应该因势利导, 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 整体性不够。同时, 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 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和鼓励。诸如此类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起注意、重视。

3.对《端午的鸭蛋》的教学思考 篇三

【关键词】端午节;鸭蛋;感悟;品味;多元解读;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其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在简简单单的鸭蛋中发现到诗意的美,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教学思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创设情境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悠然又闻艾叶香,把酒共饮情更长,香粽传递世间情,雄黄浅尝保吉祥”,由一首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贴近文意的民俗儿歌导入,让学生在童真的快乐中走进课堂,以此奠定了此课活泼温暖的气氛和基调。

再由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见云”自然引出“曾经鸭蛋难为蛋”到底是哪里的蛋呢?引出课文《高邮的鸭蛋》。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现在政府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法定假日,让学生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语言品尝

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并且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教学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 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思路是:导读—品读—悟读—拓展。教会学生从句子的修辞、作者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知道如何去品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去体味好词佳句、语言特色,力求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老师再用多样的语言精心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整堂课的高潮落在“夸鸭蛋”“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上课时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进行多样化的朗读,反复的揣摩、分析。这个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体会,这样既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段课堂时间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先说说我们毕节在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让学生大胆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趣事,与大家一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欢笑中获得知识、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四动”能力

课堂上我创设了“虚拟情境”这个环节。第一个“虚拟情境”: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假如你是高邮市的市长,如何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假如你是高邮的一位厨师,如何给旅游的客人介绍鸭蛋的吃法;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孩子,如何向游客兜售“鸭蛋络 子”……在细读文章第二部分,领略小小鸭蛋的魅力时。我设计了第二个“虚拟情境”:“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通过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体验感,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领悟和生成诸多智慧。阅读与体验的快乐在学生的心灵自然流淌,而学生热爱语文的情趣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听到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

在学生活跃之时,我又提出为什么题目不叫端午的风俗而叫端午的鸭蛋呢?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共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挂鸭蛋络子这一端午风俗。这一过程中我们师生重点分析了文中“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挂鸭蛋络子这一风俗背后作者的感情,文中什么样的鸭蛋是好?为什么端午节要精心挑选鸭蛋?鸭蛋为什么要放到络子里?姑姑或姐姐为小孩编络子表现出了什么感情?络子寄托了什么感情?为什么要把它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时学生展示自己亲自做的鸭蛋络子或收集到的端午的物品,并畅所欲言小时候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顺理成章引导学生习作《生活的滋味,始于……》。

四、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上网下载汪曾祺的作品:《夏天的昆虫》《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来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特色有个理解。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不要让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是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尊重学习主体个性差异的需要,也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小小一篇文,暖暖一课情,个性与优质并行驰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纯真,感悟能力无限灵敏延展。

作者简介:付楠,女,1968年生,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专注于初中语文作文和阅读的探讨。

4.端午的鸭蛋评课稿 篇四

一颗充满智慧的“鸭蛋”

——评王曜君老师的《端午的鸭蛋》

在《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讲座中,王老师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教师智慧的理解及构建规划,着实让人受益匪浅。而王老师的《端午的鸭蛋》一课,则真实地让人感受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大到教学设计,小到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教学设计简约深刻。让我们先来大体回顾一下王老师的这节课:开篇从玉环的端午风俗导入,转而联系作者故乡高邮的端午风俗,继而赏玩鸭蛋的各种玩法并从中体味童心,探究文中重要词句并从中解读乡情,最终在为汪曾祺填写墓碑中结束该课。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风俗”、“童心”、“乡情”、“总结”四个环节。但王老师的这节课却打破了各教学板块层层堆积的传统模式,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畅快之感。溯其根源,还得归功于王老师深远的立意,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有自己的定位”。他紧紧抓住“童心”与“乡情”两个重点,课堂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小问题则围绕这两个重点展开,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难道鸭蛋也有智商吗?”“写高邮鸭蛋时哪句话写得太有趣,太有味道,太好玩了?”看似轻松的提问背后洋溢着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插科打诨之余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到了“文化”这一艰深晦涩的字眼。整节课显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紧凑有序而又妙趣横生,毫无拼凑之感。

延伸拓展旁征博引。两年前有幸观摩了王老师的《老王》一课,相互比较之余发现两节课中都引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如:在挑鸭蛋,吃鸭蛋的环节探讨之后,王老师引用了鲁迅《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段话——“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借大文豪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对汪曾祺“童心”的解读上来。又比如,在感悟“乡情”时,王老师又引用了1981年初秋,汪曾祺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回到他魂牵梦萦阔别已久的故乡时的欣喜之情,以及汪曾祺在看《梦故乡》时流出的深情的泪水两段背景资料,伴着教师的朗读,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顶峰,无需多言,浓浓的乡情弥漫在了课堂之上,扎根在了学生的心中。而在课堂的结尾,王老师再次借用汪明为父亲汪曾祺在墓碑上刻字的背景故事,并请学生猜测他大概会写什么这一活动,为课堂画上了最后靓丽的一笔,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王老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孩子”。他曾经说过:“教师眼中不能仅仅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在这节《端午的鸭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设计上,王老师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端午的风俗入手,探讨鸭蛋络子的玩法,使孩子感觉不沉重,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其次,王老师对孩子的关注还体现在他简约的教学语言上。在整个课堂中,我们很少听到“归纳文章主题思想”,“品析句子深层含义”等味同嚼蜡的指令性话语,而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且让我们来看王老师课堂中提的这几个问题:鸭蛋络子有哪几种玩法?你觉得哪种最好玩?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猜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几岁……一系列充满童趣的提问,使整堂课犹如一个游玩交流会,王老师就如一个孩子王般领着学生充满好奇地自然走进文本中去,又心满意足地自然走出来。而在这中间,则闪烁着师生们灵性的智慧之光。

5.走进端午节说课稿 篇五

走进端午节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走进端午节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端午节儿歌)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

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师:教读《端午节儿歌》

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教学反思:

6.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品赏 篇六

一.在平淡而有味的叙述中透出淡淡的幽默

作者的行文风格一贯闲适自由, 善于于自然而然中抒写独特的感受, 在平淡而有味的叙述中透出淡淡的幽默。作者在文中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 宛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别具情趣。比如, 在谈及挂“鸭蛋络子”挑选鸭蛋时, “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定挑淡青壳的。鸭蛋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 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 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 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但仔细一想, 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 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和秀气之别, 可见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又如,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 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 他自己并不会做。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短短的几句平淡的叙述, 却蕴含着情感变化于其中, 皆因对家乡特产高邮咸蛋情有独钟, 而那“与有荣焉”, 不仅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更使行文平添情趣, 诙谐幽默。

二.使用口语、方言, 表现作品浓郁的地方色彩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 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 而往往通过口语、方言的自如运用, 来表现作品浓郁的地方色彩。首先表现为好用短语, 有时一句一断, 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 略想想后再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 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 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 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 自然而然, 让人倍感亲切。作品中还有许多地方运用方言, 表现了较为鲜明的地方色彩, 比如“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的使用, 如话家常, 让读者感觉不是在欣赏作品, 更像是聆听一位满腹掌故的长者唠嗑。所“唠”的内容虽是俗事俗物, 听起来却亲切备至, 乐趣无穷。

三.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增添了典雅之美。

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善于运用古汉语点缀其中, 使文章多了书卷气, 从而增添了作品的典雅之美。《端午的鸭蛋》就有许多这样的语句。比如, “我走过的地方不少, 所食的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的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的句子雅俗兼备, 让人忍俊不禁, 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情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 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 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 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作为著名的语言大师, 他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其作品中时常只用一两个字眼, 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方面在《端午的鸭蛋》里也有体现。例如, 他写吃咸蛋:“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 那种感动, 以及快感, 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质朴而不粗俗, 典雅而不华丽, 风趣而不失庄重。品读《端午的鸭蛋》, 领略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风格, 感受汪曾祺先生的人格魅力, 使我们不仅得到了艺术享受, 而且在生活态度方面亦能获得有益的启迪。

7.《端午的鸭蛋》学案 篇七

1理清文章思路:

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3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4小小的鸭蛋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这种热爱和自豪之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6既然家乡的鸭蛋这么有名,我为什么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还不大高兴呢?

7文章写的是高邮咸鸭蛋,最后却说到了苏北名菜及北京的咸鸭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八

17.端午的鸭蛋

授课时间:

****年**月**日知识与能力:

.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加强朗读,感受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腌腊

络子

大襟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9.《端午的鸭蛋》点评 篇九

《端午的鸭蛋》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一整组课文都是民俗的叙写和介绍,内容异彩纷呈、生动有趣。教材选取的文章范围也比较广,很有代表性。这一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小小的端午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浓厚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传统文化对本地中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受西方和港台文化的一些影响,削减了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就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民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执教老师就是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理解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这一特点,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采用了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用心品味;自主探究法;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从读到写,拓展读写,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五个结合:

1、语言与情感结合。执教老师教学基本功强,教态自然,特别是语言表达力强,加上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和解读,声情并茂的过渡语,感染力极强,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2、内容与形式结合。本节课容量大,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老师从理结构,品语言,悟生活,拓展读写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结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如利用学案让学生自学,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4、理解感悟与朗读指导结合。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具有语言特色的语句,朗读品味。

5、拓展读与写结合。执教老师恰当运用文本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在“话佳节”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来介绍我国的其它传统佳节,让大家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俗文化。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氛围愉悦、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学生答案多样且语言丰富、表达流畅,教师评价语言中肯、恰当。

10.《端午的鸭蛋》教案 篇十

1、大生活,小叙事,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教会学生观察民俗,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2、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指导学生朗读,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多读才能品味。

3、本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又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特色。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品味本文本色语言的美,学习习近平实本色语言表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史,其中,仅仅是食文化,就举世闻名。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尝过的名菜或名小吃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

(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款名菜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二、明确教学重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思考: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习。

2、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习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

(多媒体放映: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三、整体感知课文

先让学生预习,思考下列问题: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教师提示: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让学生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些什么特点。

四、研究性学习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第一段,然后学生读:

注意要读出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约5分钟)

2、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

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5分钟)

这个问题偏难。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对答案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3、读第二段:

(可以采用学生个别读,然后学生个别评价的方式)思考:本

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3分钟)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挑选鸭蛋等内容。

4、请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3分钟)

⑴ 蛋白柔嫩 ⑵ 油多 ⑶ 黄是通红的(总:皮细而油多)

5、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

请同学们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10至15分钟)

⑴ 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xx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 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 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6、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与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本文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篇小叙事的杰作。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本文,想想看,如何来写这种小叙事的文章呢?(10分钟)

假如老师布置了一篇写生活中小事的作文,你们该如何准备,如何下笔?(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长集中本组意见发言。)

如何准备提示:

⑴ 要热爱生活。一个对生活麻木不仁或悲观失望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

⑵ 要有探究未知事物的求知欲。

⑶ 要细心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

⑷ 虚心好学,不懂就问。重要的知识不妨记下来。

以上几点,是积累阶段。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素材,才能在写作时不犯愁。

如何下笔写此类文章?

可以由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体验谈,也可以当堂写一个有关风俗人情的小片段,老师点评。多鼓励,少指误。此时可以结合导入新课时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回顾。

7、探讨:

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

上一篇:预算员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县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